术后患者管理制度

2024-09-0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术后患者管理制度(精选8篇)

术后患者管理制度 篇1

1、在医师的指导下,摆放适宜的术后体位:腹部手术:多采用低半坐卧位,以降低腹壁切口张力。

2、术者在术后3天内每天亲自查看病人1~2次,麻醉医师术后第2日访视病人,观察病情变化有记录,以预防并发症发生。一旦发生并发症应做到早发现、早处理。

3、术后连续记录3天病程记录,内容包括病人生命体征、病情变化、治疗方案及预防和处理并发症的措施。

4、生命体征尚不稳定的或存在安全隐患的术后患者,应入重症监护病房观察治疗,早发现、早治疗并发症,直到病情稳定。

5、仔细检查伤口,了解切口情况,发现切口有渗血、渗液及时更换敷料。主管医师应亲自换药,一些特殊的切口、复杂的换药应由主治医师或主任医师亲自处理换药,并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原则。

6、加强术后感染的预防和处理,术后根据病情、病原微生物、药敏试验选择有效的抗生素,危重病人要及时进行实验室监测,避免二重感染。

7、术后护理:(1)详细了解麻醉种类、手术方法、手术过程、术中输液、输血和用药等情况;根据麻醉方式采取合适卧位;(2)接病人后及时观测生命体征,检查切口和引流管位置及固定情况;(3)根据手术大小、麻醉情况按常规监测生命体征、病情、切口和各种引流情况,一旦发现切口渗血、渗液及时汇报医师予以处理,并详细、及时、准确记录在护理记录单上;(4)根据病情和手术性质的需要,认真做好手术后护理及术后康复指导。

8、术后无特殊情况,在全面评估病情的前提下,鼓励病人床上活动或及早下床活动,并逐步增加活动量和活动范围。

(1)卧床活动:病人麻醉消失,自清醒后开始,可进行深呼吸运动、有效咳痰、翻身、四肢屈伸运动。

(2)离床活动:根据手术种类及身体情况,在对病人进行全面评估后,先坐在床边做深呼吸和咳嗽,再在床旁站立、行走,逐步增加活动范围、次数和时间。

9、对于非计划重返手术的患者,严格按照医院《非计划再次手术管理制度》的规定执行。

术后患者管理制度 篇2

1 一般情况

1.1 手术种类

腹腔镜下:胆囊摘除、阑尾切除术、阴式全子宫切除术、输卵管绝育、子宫内膜异位症电灼术及卵巢囊肿穿刺活检术共六种术式。

1.2 麻醉方式

所有患者均采用气管内插管全身麻醉, 常采用芬太尼、异丙酚、琥珀酰胺胆碱静脉诱导插管, 书中吸入异氟醚、氧化亚氮、静脉注射维库溴胺 (万可松) 维持麻醉, 术后无论患者自主呼吸恢复与否不要求在手术室内拔除气管导管, 送至PACU进行恢复。

2 呼吸管理

患者入PACU后即接呼吸机, 如无自主呼吸则行控制通气, 潮气量8~10m L/kg呼吸频率12~15次每分;如有自主呼吸但又难达到拔管要求, 应行辅助通气, 选用SIMV模式, 潮气量、呼吸频率、气道压力可根据患者自身的呼吸情况而定。并及时引气道分泌物, 以保证气道通畅。

2.1 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 (PETCO2)

在气管导管口接呼吸检测探头测定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 (PETCO2) 。对腹腔镜手术患者, 由于CO2在体内潴留, 术后可能存在亚急性的高CO2血症。因此在PACU检测PETCO2十分必要, 于一般患者而言PETCO2能较好反应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 (Pa CO2) 情况, 其差值PaETCO2大约在2~9mm Hg, 此外PETCO2还可以监测CO2气栓, 当发生CO2气栓时PETCO2迅速上升。

若PETCO2>45mm Hg需调整潮气量或呼吸频率适当加大通气量;反之, 若PETCO2<35mm Hg则表明通气过度应适当减少通气量, 根据我们经验通气量需增加或减少20%左右;若PETCO2在35~45mm Hg之间则不需做特殊处理。如果患者已拔出气管导管, 可直接做动脉血气分析测定Pa CO2。另外当PETCO2>45mm Hg时, 动脉血气分析p H值可能<7.35而呈呼吸性酸中毒状态, 这种呼酸是添加性的, 是由于体内二氧化碳分压升高而患者通气未随之增加所致, 故不需做特殊处理。

2.2 脉搏氧饱和度 (Sp O2)

S p O2主要提示氧分压状况, 因为氧分压决定动脉血氧饱和度 (Sa O2) , 而Sa O2与Sp O2之间有较好的相关性。Sp O2监测可帮助了解患者在复苏室的氧合状况, 以保证全麻苏醒及拔管过程的安全度。若Sp O2<90%, 应注意是否有低氧血症的存在。

2.3 肌松监测

判断患者术后肌松药的消除及呼吸恢复情况, 实施肌松监测是一个有效手段。我们常选用AS/3Datex监护仪的四个成串刺激 (TOF) 模式, 待恢复指数>25%时即可静脉注射新斯的明1mg, 因单纯应用新斯的明易导致心率减慢, 因此常规合用阿托品0.5 mg效果更佳。

3 循环监测及管理

患者入室后立即监测无创血压、心率和心电图。高二氧化碳血症可直接抑制心肌, 并使儿茶酚胺的释放增加, 对血流动力学的作用是二者的整合。常表现为心动过速、心率失常 (房性早搏、室性早搏等) 、心输出量增高及外周阻力降低, 使心肌耗氧量增加, 易导致心肌缺血缺氧。另外患者在恢复室处于全麻苏醒期, 气管导管不适、吸痰刺激、疼痛等原因均可导致血压升高、心率加快, 因此循环检测得十分必要[2]。

3.1 心电图的监护

根据经验心电图的监护在腹腔镜手术后十分必要的, 如患者术前心电图无异常, 而在PACU监护中出现心动过速、房性早搏、室性早搏或T波低平等, 应意识到这种改变多数非器质性病变所致, 而有高二氧化碳血症的存在。经证实PETCO2或Pa CO2>45mm Hg, 只需加大通气量排除体内过多的二氧化碳, 上述异常心电图一般可好转。因一般患者术前情况良好, 无严重的心肺功能障碍, 因此心电图的监护我们常规使用肢体导联以足够。

3.2 血压、心率的监护

在复苏室患者血压心率的异常可按常规全麻患者处理, 如患者既往有冠心病、高血压, 或心电图提示有心肌劳损者, 在拔管前后如血压升高、心率加快可预防性的静脉滴注硝酸甘油 (5mg加入5%葡萄糖500m L中) , 根据血压情况调整滴数。

4 拔除气管导管

患者意识清醒、自主呼吸良好、呼之能应且Pa CO2<45mm Hg, 彻底吸引气道、口腔内的痰液及分泌物后拔除气管导管。而后以面罩继续吸氧15~20min, 患者无异常送回病房。

常见并发症的防治

5.1 恶心呕吐

是腹腔镜手术后常见并发症, 我们观察到患者拔管后在复苏室中恶心呕吐的发生率大约为10%, 发生呕吐时应使患者头低位并偏向一侧, 及时清理气道、口腔内的痰液及分泌物以避免误吸;同时静脉注射恩丹西酮4mg, 止呕效果较好[3]。也有作者1报道拔除气管导管前给予地塞米松可减轻腹腔镜胆囊摘除术后恶心呕吐的发生。

5.2 膈肌痉挛

多发生在患者清醒或拔除气管导管之后, 主要是因术中CO2气腹使腹内压升高及手术体位的影响使膈肌受刺激所致。此时患者大多清醒, 频繁的膈肌痉挛使多数患者感到恐惧, 因此应耐心安慰患者做好解释工作, 同时静脉给予氟哌啶1~2mg, 待其镇静之后膈肌痉挛的情况可明显好转[4]。

5.3 术后躁动

如患者尚未拔管前出现躁动多由于吸痰刺激、疼痛或导管不适所致, 拔管后出现躁动多由于伤口疼痛所致。此时应固定好患者四肢以防跌落, 同时可静脉注射曲马多50mg, 拔管后的患者应以面罩吸氧。

参考文献

[1]王建.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生理变[J].国外医学麻醉学与复苏分册, 1998, 19 (5) :257-259.

[2]黄秋环, 浦涧, 黄丽伟.临床护理路径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导报, 2012, 9 (3) :131-133.

[3]张文其.地塞米松可减轻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恶心呕吐[J].国外医学麻醉学与复苏分册, 2000, 15 (4) :255.

术后患者管理制度 篇3

关键词神经外科颅脑损伤昏迷患者护理管理制度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27.226

AbstractObjective:Traumaticbraininjuryinducedcomapatientspostoperativecareandmanagementexperience.Method:In2011November2012Aprilinourdepartmenttreatedatotalof156casesofseverecraniocerebralinjurycomapatientcare,Summarizesthecorrespondingnursingexperience,effectivelyimprovethequalityofnursingcare.Result:In156casesofcraniocerebraltraumapatients,102caseswerecured,44casesimproved,10casesofdeath.Conclusion:Departmentofneurosurgeryhasastrongprofessional,criticallyillpatientsandthecomplications,theconditionischangeableandcomplex.Onlybymasteringthenursingcharacteristics,andtheestablishmentofcorrespondingnursingmanagementsysteminordertoachievethepurposeofimprovingnursingquality.

2011年11月~2012年4月收治重型颅脑损伤引起昏迷的患者156例,治愈102例,好转44例,死亡10例。现将其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颅脑创伤昏迷患者术后护理

术后每15~30分测血压、脉搏、呼吸各1次。密切观察伤口有无渗血、渗液。注意引流管是否通畅,按医嘱合理调节输液滴速,注意保暖;观察血压、脉搏、呼吸、体温,如血压逐渐升高,脉搏慢,呼吸深慢,提示颅内高压,呼吸有鼾声、叹息及抽泣样呼吸提示病危,体温升高提示体温调节中枢障碍。

意识状态的观察:瞳孔的变化,正常瞳孔2.5~4mm,等大等圆,对光反应灵敏。如双侧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眼球固定、去大脑强直多为原发性脑干损伤,是临终先兆。一侧瞳孔散大、意识障碍逐渐加重、肢体出现瘫痪,说明出血仍在继续。一侧瞳孔缩小、对光反应迟钝,常有颞叶疝的早期症状。四肢瘫痪提示广泛脑组织挫裂伤或脑干损伤,发现异常应寻找原因,警惕是否为术后颅内压增高所致。颅脑损伤昏迷患者术后还应注意,若发现口、鼻分泌物,呕吐物、血块等,需立即清除。分泌物堵塞上呼吸道,又无法立即清除。有窒息的危险时,应立即置患者于侧卧位,必要时行气管切开术。痰液黏稠难以吸出者要做好雾化吸入,方便痰液排出。

防止管道脱落:神经外科昏迷患者各种管道多,有颅内引流管、气管插管、气管切开套管、吸氧管、尿管等,在日常护理中工作不小心,患者烦躁都可以引起管道脱落,或是患者无意识自拨管道,引起病情变化。

预防术后并发症:①口腔护理:每天用生理盐水清洗口腔2次。张口呼吸的患者,用生理盐水纱布盖口腔,避免口腔炎及黏膜溃疡的发生。②预防压疮:颅脑损伤患者由于病程长、病情重、卧床时间长,而且因昏迷患者皮肤循环差,受压部位,尤其是骶尾部易发生压疮。勤翻身,避免某一部位受压时间过长;勤检查易受压的部位,并给予擦澡,保持皮肤清洁,床单平整,经常更换。③预防泌尿系感染:注意无菌操作,每周更换引流袋,注意保持阴部清洁,每日擦洗会阴1次,采用双腔气囊导尿管导尿。进行早期膀胱训练,昏迷患者因无法沟通,要注意进行早期膀胱训练.可缩短留置导尿时间和降低泌尿系感染率。

建立昏迷患者护理管理的制度

通过业务培训,提高素质和护理质量:对护士要求熟练掌握血液、循环、呼吸等系统护理技巧和理论知识。交接班时,对每位患者要做到床头交接,对于病情、特殊用药、特殊治疗、特殊标本的留取等要详细交代,特别是对气管插管、各种引流管等的交接,保证患者的护理安全。

细化护理内容,注重与患者的沟通:护士每天面对大量繁杂的工作,若是忽略了任何一个环节,就可能影响整体的护理服务质量,甚至可能危及患者的生命。因此,要加强和培养护士一切“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对每一项操作细心,认真对待,每一位护士要意识到细节的重要性。总的说来,对于每个细小的环节都要认真负责,做到标准化、规范化、程序化,避免因疏忽大意给患者造成不良后果,影响患者的治疗和恢复。

护理记录注意细节规范:昏迷患者护理记录内容应该客观连续真实,记录应该采用医学规范术语,各种操作、医嘱等的执行要明确在护理记录上给予体现。客观评价患者生命体征和护理疗效,护理记录的书写要做到病情变化随时记录,护理记录内容要详细。

注重礼仪细节:对昏迷患者护士更要重视患者及家属的需要和感受,对他们的言行要尊重、理解、关怀、体贴,让他们感受到温暖。同时也是将护理延伸到家庭的一种形式,对提高患者满意度,提高护理诚信度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神经外科昏迷患者的安全管理,确实存在很大的困难,存在不少的安全隐患,但只要护理人员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同时,提高护士综合素质提升,总结重型颅脑损伤引起昏迷患者术后护理经验,为重型颅脑损伤引起昏迷患者术后提供安全有效的护理是全体护理人员的目标。

参考文献

1任世美,刘彩霞.谈细节护理在神经外科护理中的应用[J].中国中医药咨讯,2010,33:134.

2许秀凤,吴燕,洪艳.重症颅脑损伤早期肢体功能康复效果观察[J].现代医院,2007,7(8):105-106.

3曹彩平.18例重症颅脑损伤后意识障碍患者的康复护理[J].中国当代医药,2009,16(14):118-119.

4严丽丽.细节护理在临床护理中的应用[J].重庆医学,2007,36:759-760.

5刘保霞.20例重症颅脑损伤的急救与护理体会[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医学版),2006,23(4):58-59.

术后患者管理制度 篇4

【关键词】

PPH;护理

1.临床资料

收治病人54例,入院健康指导.责任护士积极热情的接待病人,给患者介绍住院环境、主治医师、责任护士,使患者很快融入到这个大环境来,还要说明痔疮发生的原因及症状体征,以及PPH的重要性和先进性,手术方法、术前术后的注意事项,介绍一些现有的成功病例,以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消除恐惧焦虑情绪,使其愉快接受手术。

1.常规术前准备护理:责任护士指导协助患者做好PT、APTT、血

RT、术前四项(乙肝三系、丙肝抗体、艾滋抗体、梅毒试验)、肝功、血糖、心电图检查;术前给予流质饮食,术日晨禁饮食;术前2小时给予开塞露60mL肛注,肛注15—20分钟后排空大便,以清洁肠道;并清洗肛门会阴部,保持手术部位清洁,保证手术部位清洁,保证手术的顺利进行。

PPH的术后护理

1.体位护理:术后6小时给予去枕平卧位,而后改自主卧位,根据麻醉恢复情况可协助患者下床活动。

2.心理护理:术后责任护士经常巡视病房,因为患者意识是清醒的,心理上存在一定的压力。患者提出的问题要详细解答,换位思考,使其心安休息,以利于术后患者恢复。

3.刀口疼痛及出血的护理:术后根据患者对麻醉的承受能力感觉疼痛的时间不一,护士要及时与患者沟通交流,转移其注意力,了解疼痛的程度,与其建立信赖关系,尊重其疼痛反应,设法减轻病人的心理压力,给予心理支持,稳定情绪,使其做到心境平和,这样可以提高疼痛阈值,增强其对疼痛的耐受性,必要时可给予止疼药物治疗。PPH术后主要的并发症就是术后出血,每15—20分钟要观察肛门处敷料有无渗血,一旦发现出血要急时通知医生,以便及时处理。

4.输液的护理:术后输液不宜过快,一般每分钟40—50滴为宜,避免短时间内大量输入液体,而引起膀胱高度充盈,要及时巡视病房避免输液针头渗漏滑脱。

5.尿潴留的护理:术后由于麻醉原因、心理因素、刀口疼痛因素及短时间内输液过快均可引起尿潴留。术后6小时内应鼓励其自行排尿,一旦发现尿潴留,护理应做好患者的心理疏导,减慢输液速度,禁止大量饮水,也可给予小腹部热敷,聆听流水声,做好有效止疼的护理。如果以上措施仍为奏效且患者膀胱充盈明显则应立即采取导尿术,严格无菌操作,且第一次放尿不得超过1000mL,以避免膀胱内压突然下降引起尿血,而后间断放尿,根据病人具体情况,一般在2—3天后拔出尿管。

6.饮食护理:术后6小时内可进流质饮食,2—3天改为普通饮食,多食新鲜蔬菜水果,以高维生素高纤维素饮食为宜,以保证大便通畅,利于术后刀口恢复。

7.温水坐浴的护理:术后48—72小时方可把肛门处的敷料取出,且每日温水坐浴两次,每次15—20分钟,水温43—46度为宜,做浴盆大而深,能把患者的整个臀部坐下,这有利于减轻或消除局部组织出血、炎症水肿、疼痛,以清洁刀口处,若女性患者月经期则禁止坐浴,以免引起感染。

8.出院健康指导:(1)出院一周后复查,一周内仍需坐浴,保持肛门处清洁。(2)饮食指导

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宜食高纤维素高维生素饮食,以保持大便通畅,形成良好的排便习惯(3)习惯性做提肛运动(4)3个月内禁止重体力劳动,避免剧烈运动。

END

术后患者管理制度 篇5

1、需要补充,每天足够的热量和营养是必不可少的,身体想要保持正常的工作,这些都是需要的,另外,饮食应该以清淡为主还要有规则。这是手术后甲状腺囊肿的注意要点。

2、需要忌讳,海类产品例如鱼虾、紫菜、海带等要少吃,这些食物中含有丰富的碘元素,会加重病情的,同时刺激性食物等都是忌讳。

3、情绪稳定最重要,控制暴躁的脾气,治疗的信心非常的重要,要有真确的心态来面对疾病;患者的家人也要给予鼓励和支持,避免其消极影响到病情。

4、甲状腺囊肿患者应该保持情绪的舒畅、平静,尽量控制急躁易怒的情绪,积极勇敢的面对自身的病情,消除抑郁消极的心态,对防止复发有一定的帮助。

5、手术后甲状腺囊肿的注意要点,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吸烟喝酒要避免,多到户外走走,不要宅在家,建议多晒晒阳光,可以促进身体的新陈代谢,可以有助于疾病的恢复。

6、甲状腺囊肿患者应该坚持户外活动,多晒阳光,以促进皮肤中的前D3转变为D3,患者应定期检测血钙,以便调节钙剂和维生素D剂量,以达到合理的治疗目的。

7、一般情况下,甲状腺囊肿患者在手术之后不宜过早的进食。对于一些消化道手术,则要根据手术种类与肠蠕动恢复的情况来定;非消化道手术的患者,可以在手术六小时之后开始进食。开始的时候进食量应该少,之后在逐步的增加进食的量。每天以八成饱为宜。

术后患者管理制度 篇6

脑卒中患者心脏导管术后再发急性脑血管意外分析

张华 张茁

[摘要] 目的 探讨既往患有脑卒中的患者行心脏导管术(CC)后再发脑血管病的特点以及相关因素分析。方法 对892例实施了CC术的既往患有脑卒中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通过对患者的一般状况、心脏血管病变数量、分布、治疗情况以及出现再发脑卒中的情况和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术中和术后24 h内101例患者出现脑卒中,占11.32%,33例出现短暂脑缺血发作(TIA),64例发生了急性脑梗死(CI),4例并发脑出血(CH)。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脑血管患者CC术后再次出现急性脑血管意外的危险因素包括:男性、饮酒,高脂血症、患有外周血管病、心脏血管病变的数量以及治疗方法有关。结论

脑血管患者CC术后再次出现急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包括:男性、饮酒,高脂血症、患有外周血管病、心脏血管病变的数量以及治疗方法。[关键词] 心脏导管术;脑血管意外;并发症 ;卒中

Cerebral vascular accidents after cardiac catheterization in stroke patients ZHANG Hua, ZHANG Zhuo.Department of Neurology, An Zhen Hospital of Capital University of Medical Science, Beijing 100029,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risk factors of cerebral vascular accidents(CVA)after cardiac catheterization(CC)in stroke patients.Methods The clinical data of 892 stroke patients received CC since Jan.2002 to Oct.2006, were analyzed retrospectively.Results

期刊文献

During and within 24hours after the operations,101 patients suffered from CVA(11.32%).33 patients suffered from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64 patients suffered from cerebral infarction(CI)and 4patients suffered from cerebral hemorrhage(CH).Logistic regression models found that risk factors of CVA were associated with male gender(OR 0.308, 95%CI 0.141-0.674), alcohol(OR 0.319, 95%CI 0.128-0.797), hyperlipidemia(OR 3.676, 95%CI 1.944-6.950), peripheral vascular diseases((OR 7.419, 95%CI 2.477-22.219),numbers of cardiac vascular diseases(OR 1.809, 95%CI 1.284-2.548).Patients under PTCA and stenting were much easier suffered from CVA compared to the other patients.Conclusions The risk factors after CC maybe male gender, alcohol, hyperlipidemia, peripheral vascular diseases, numbers of cardiac vascular diseases and PTCA and stenting.[Key words] Cardiac catheterization;Cerebral vascular accidents;Complication;Stroke

心脏导管术(cardiac catheterization, CC)目前已经成为一种常见的心脏病诊断和治疗方法。其中心血管造影(cardiac angiography,CA)为诊断心脏血管病的金指标,经皮腔内血管成型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coronary angioplasty,PTCA)是针对心脏血管阻塞性疾病的快捷、有效而损伤小的治疗方法。随着进行此项诊断和治疗的患者人数增加,其术中和围手术期的神经系统并发症也逐渐增加,其中急性脑血管意外(cerebral vascular

期刊文献

accidents, CVA)最为常见,虽然发生率不高,但其致死及致残率较高。目前国内尚无统计心脏导管术以后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病的相关报道,也没有既往患有脑卒中的患者进行心脏介入治疗术中和围手术期再发脑卒中的相关报道。为此,我们回顾了我院 892 例进行心脏导管术的脑卒中患者病例资料,对其术中和术后出现神经系统并发症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

对象与方法

一、对象

所有对象来自2002 年1月至 2006 年10月本院连续入院行心脏导管术进行诊断和治疗的既往有脑卒中的患者,共892例,均为住院病例资料回顾。其中术中和术后24 h内发生脑血管病的患者101例,年龄39~79岁。

二、方法

收集患者的一般情况,包括年龄、性别、体重指数(BMI)、高血压、糖尿病、吸烟、饮酒、高脂血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冠心病、慢性阻塞性肺气肿、心房纤颤以及外周血管疾病,所有对象均为行经股动脉穿刺途径的患者,将经桡动脉穿刺途径手术的患者除外。记录患者入院的主要诊断(包括稳定性心绞痛、不稳定性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冠状动脉搭桥术后以及胸痛待查)、心脏介入造影后血管病变数量(以单支血管狭窄或阻塞程度大于75%以上为标准)、病变分布情况(右冠状动脉、左主干、左前降支、回旋支、主动脉瓣疾病以及二尖瓣疾病)、治疗情况(单纯CA+药物治疗、PTCA、PTCA+支

期刊文献

架、心脏外科冠状动脉搭桥术以及CA+溶栓治疗)、神经系统并发症(脑梗死、TIA以及脑出血)以及脑卒中变部位。新发生的脑梗死和脑出血的诊断为经神经内科会诊医师会诊、查体并均有头CT或MRI证实为新发病灶的患者;短暂脑供血不足(TIA)的诊断为经神经内科会诊医师会诊、查体及影像学检查符合全国第四次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其余经住院病例分析排除脑卒中。

三、统计学分处理

计数资料用X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于单因素方差分析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所有数据处理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完成。

结果

一、患者的一般情况

术后有并发症和没有并发症的两组患者在年龄、肥胖、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饮酒、慢性阻塞性肺气肿、心房纤颤以及高密度脂蛋白水平降低方面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而在性别(P=0.000)、吸烟(P=0.025)、高脂血症(P=0.000)、既往有冠心病史(P=0.000)以及外周血管病(P=0.000)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1)。

表1 患者临床特征

临床特征 年龄(x±s)性别 男 女

肥胖(BMI>25)高血压病 糖尿病

总病例(n=892)61±10

555(62.2)337(37.8)441(49.4)622(69.7)205(23)

术后没有并发症(n=791)61±11

437(59.8)318(40.2)377(47.7)550(69.5)175(22.1)

有并发症(n=101)61±8

82(81.2)19(18.8)64(63.4)72(71.3)30(29.7)

P值 0.897

0.000 0.441 0.718 0.088

期刊文献

吸烟 饮酒 高脂血症 冠心病

慢性阻塞性肺气肿 心房纤颤 外周血管疾病

高密度脂蛋白水平降低

注:括号内为百分比 392(43.9)143(16.0)336(37.7)295(33.1)34(3.8)32(3.6)27(3)289(32.4)338(42.7)132(16.7)279(35.3)244(30.8)32(4.0)30(3.8)10(1.3)253(32.0)11(10.9)55(54.5)57(56.4)51(50.5)2(2.0)2(2.0)4(4.0)36(35.6)0.025 0.135 0.000 0.000 0.382 0.357 0.000 0.460

二、患者心脏诊断与治疗情况

1.在主要诊断的比较中,术后无并发症组患者中以胸痛待查为主(45%),其次是稳定性心绞痛患者(36.8%);而术后有并发症组的患者中,主要是稳定性心绞痛患者(44.6%),其次是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34.7%)(表2)。

表2 主要诊断的比较

组别 术后无并发症

术后有并发症 例数 791 101 稳定性心绞痛 291(36.8)45(44.6)

不稳定性心绞痛 70(8.8)6(5.9)

急性心肌梗死 60(7.6)35(34.7)

胸痛待查 356(45.0)13(12.9)

CABG 术后 14(1.8)2(2.0)注:括号内为百分比

2.比较造影结果中血管病变的数量,无术后并发症组中46.5%的患者没有明显的血管病变,三支病变的患者占27.2%;而有并发症组三支病变的患者占45.5%,仅10.9%的患者没有明显的血管病变(表3)。

表3 造影结果血管病变数量的比较

组别 术后无并发症

术后有并发症 例数 791 101

0条 368(46.5)11(10.9)

1条 127(16.1)30(29.7)

2条 81(10.2)14(13.9)

3条 215(27.2)46(45.5)注:括号内为百分比

期刊文献

3.血管病变分布情况的比较来看,两组患者主要病变的部位集中在左主干、左前降支以及左回旋支,主动脉瓣和二尖瓣疾病为数不多(表4)。

表4 血管病变分布情况比较

组别 术后无并发症 术后有并发症 例数 右冠状动脉 791 101 131 39

左主干 266 44

左前降支 左回旋支 327 63

210 47

主动脉瓣疾病 12 8

二尖瓣疾病 0 3 4.从选择治疗的方式来看,无术后并发症组患者主要进行了单纯CA诊断和药物治疗(48%),其次是进行了PTCA 和支架治疗(36.2%);而有并发症组患者大部分进行了PTCA 和支架治疗(62.4%),单纯CA诊断和药物治疗以及PTCA治疗的比例相同(16.8%)(表5)。

表5 治疗情况比较

组别 术后无并发症

术后有并发症 例数 791 101 单纯CA+药物治疗 380(48.0)17(16.8)

PTCA 77(9.7)17(16.8)

PTCA+支架 286(36.2)63(62.4)

CABG 48(6.1)2(2.0)

溶栓治疗 0(0)2(2.0)注:括号内为百分比

5.从放置支架数量上比较,无术后并发症组患者超过半数(64.9%)没有放置支架,其次16.4%为放置1个支架的患者,放置2个和3个支架的仅占9%和4.9%;而有并发症组患者放置支架的数量从0到3个依次为39.6%、24.8%、18.8%、14.9%,两组放置4个以上支架的人数均很少(表6)。

表6 放置支架数量比较

组别

例数 0个 1个 2个 3个 4个 5个

期刊文献

术后无并发行 术后有并发症 791 101 513(64.9)130(16.4)71(9.0)40(39.6)

25(24.8)

19(18.8)

39(4.9)15(14.9)

20(2.5)2(2.0)

18(2.3)0(0)注:括号内为百分比

三、神经系统并发症情况以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发生神经系统并发症的患者中,TIA 的患者有 12 例表现为前循环缺血,21例表现为后循环缺血;发生脑梗死的患者中,6 例位于脑干,28 例位于大脑皮质,31例在底节区。再发脑卒中的患者中有2例死亡,均为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其中1例为并发脑出血,部位在小脑及枕叶,发病时间在CC 术后2 h,死亡原因为脑疝;另1例为一侧大脑半球梗死,术中发病,死于多脏器衰竭。4例脑出血患者中,1例位于丘脑,2例位于底节,1例位于小脑及枕叶(表7)。由于脑出血,TIA以及脑梗死病例数量不多,不适于做单独回归分析,因此将其合并为有神经系统并发症组,统一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见表8。

表7 神经系统并发症情况(缺例数)

不同治疗方法 CA PTCA PTCA+支架 CA+溶栓

注:括号内为百分比

TIA 7(6.9)3(3.0)23(22.8)0(0.0)

脑梗死 8(7.9)14(13.5)42(41.6)0(0.0)

脑出血 1(1.0)0(0.0)1(1.0)2(2.0)

期刊文献

表8 神经系统并发症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

指标 性别 年龄 吸烟 高血压 糖尿病 房颤 慢阻肺 高脂血症

高密度脂蛋白低 饮酒 体重指数 既往冠心病 周围血管病 诊断

心脏血管病变数量 治疗方法 支架数量 回归系数

-1.178 0.005-0.512 0.145 0.208-1.315-0.892 1.302-0.494-1.142-0.028 0.550 2.004 0.182 0.593 0.403-0.200

标准误

0.399 0.017 0.351 0.351 0.343 0.419 0.338 0.325 0.331 0.467 0.056 0.312 0.560 0.119 0.175 0.219 0.130

Wald

8.694 0.098 2.126 0.170 0.368 1.063 0.904 16.049 2.221 5.990 0.247 3.107 12.824 2.352 11.486 3.377 2.373

P值

.003 0.755 0.145 0.681 0.544 0.686 0.727 0.000 0.136 0.014 0.619 0.078 0.000 0.125 0.001 0.066 0.123

OR值

0.308 1.005 0.600 1.155 1.231 0.811 1.010 3.676 0.610 0.319 0.973 1.733 1.200 1.809 1.496 0.818

95%CI

0.141~0.674 0.972~1.039 0.301~1.193 0.581~2.299 0.629~2.4.9 0.526~1.611 0.732~1.544 1.944~6.950 0.319~1.168 0.128~0.797 0.872~1.085 0.940~3.192 0.951~1.515 1.284~2.548 0.974~2.298 0.634~1.056

7.419 2.477~22.219 从结果中看,治疗方法的P值接近0.05,因此将治疗方法再次进行多因素方差分析:发现单纯进行PTCA 以及同时使用支架治疗的患者与其他几组患者比较更容易再发卒中,P=0.000;单纯进行PTCA 以及同时使用支架治疗的患者组再发卒中的几率相似,P=0.994。

讨论

期刊文献

[1]Dukkipati 研究表明,CC术后的神经系统并发症与既往患有脑卒中有关。目前国内外鲜有报道关于脑卒中患者CC术后的脑血管再发意外的研究。我们的研究结果显示:⑴男性患者比女性患者更容易发生CC术后卒中,合并吸烟、高脂血症、既往确诊冠心病以及患有外周血管病的脑卒中患者更容易发生CC术后卒中。⑵CC术后发生CVA 的危险因素包括:男性、高脂血症、饮酒、周围血管病史、心脏血管病变数量以及治疗的方法。

根据目前文献统计,术中和术后CVA(包括缺血和出血性),尤其在36 h以内的发生率在0.07%~7.0%。大部分与手术过程有关的CVA发生在术中或术后很短的时间内。老年患者(80岁以上与50岁以下相比)、心脏血管病变的严重程度、合并有更多的血管病变危险因素的患者更易发生术后急性CVA[2-5]。我们的研究也有相似的结论,再发卒中与心脏血管病变的数量紧密相关。另外,急诊心脏导管术、造影时间长以及使用造影剂剂量大也是重要因素[6]。文献报道对于有主动脉瓣狭窄的患者,逆行导管造影后从影像学结果上有22%的患者有 DWI局灶异常,但只有3%的患者有临床阳性体征[7],提示在临床实际病例中,有相当多的患者发生无症状的术后脑血管意外。我们的研究结果提示既往患有脑卒中的患者CC术中以及围手术期的CVA发病率较一般患者高,为11.32%(101/892)。分析其原因,我们考虑可能是部分文献中所选病例均为一段时间内所有行CC的患者,其中包括相对年轻、病情不重、并发症较少的患者,而我们的研究所涉及的病例为既往曾经患脑卒中的患者,由于此类患者具有血管病变的危险因

期刊文献

素,故其CVA的发病率也会较一般患者高。

CC术后的缺血性脑卒中有几点证据提示为栓塞源性:⑴MRI影像显示为多血管分布的多灶性急性梗死,血管的危险因素可能来自于大血管壁上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是潜在的栓子来源[8];⑵经颅多普勒证实探测到高流量为栓子信号,这些固体栓子在导管前进时、注射造影剂与左室造影时出现[9]。我们的研究显示进行PTCA以及同时使用支架治疗的患者再发卒中的几率明显高于单纯进行CA 检查合并药物治疗的患者,PTCA以及同时使用支架治疗的患者其体内导管操作以及时间相对比单纯进行PTCA的患者长,因此栓子脱落和在导管尖端形成的机会相对增多。

目前研究推测栓子的来源有以下几个:⑴导管尖端途经主动脉弓时导致粥样硬化斑块脱落;⑵体内导管的尖端血栓形成是栓子的重要来源;⑶造影时间的延长、反映了更多的体内导管操作,使得更多的动脉硬化斑块脱落以及导管尖端血栓形成;⑷少见的潜在栓子来源还包括空气栓赛、术中低血压、动脉内膜撕裂、折断的导丝上来的金属栓子等;⑸尸检的结果还提示在大脑皮层的小动脉上发现了胆固醇结晶栓子[10]。

CC术后脑出血的发生率远较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率低,主要见于急性心肌梗死后使用溶栓治疗。不同的多中心研究显示的发生率不同,从0.2%~14%不等。我们的回顾性研究中脑出血的病例数仅为4例,其中1例为单纯CA后出血,1例为PTCA合并支架术后出血,另

期刊文献

2例均为溶栓后出血,其中1例PTCA合并支架术后出血患者死亡。总出血率占研究人群的0.45%。与国际上文献报道相似。多数研究者认为CC术后的脑出血与术中使用肝素抗凝以及r-tPa溶栓有关,同时患者的收缩压(≥18.6 kPa)和舒张压(≥13.3 kPa)升高时,出血的风险增大。文献里多为个案报道,其中有的患者合并有血小板减少症[11]。我们的研究中例出血的患者入院后全血细胞检查均在正常,但4例脑出血的患者中,有3例收缩压超过了18.6 kPa,1例舒张压大于13.3 kPa,提示在CC过程中,对患者血压的控制是预防脑出血并发症的重要因素。

总之,既往患有脑卒中的患者进行心脏导管术时其再发急性脑血管意外的几率较一般患者大,对患者是否实施介入治疗还是药物治疗取决于哪种治疗带来的益处大,药物治疗本身有很好的疗效,可能不逊于单独采用介入治疗,已经有研究显示对于大多数心梗患者,介入治疗并非必不可少,最佳的药物治疗足以提供最大程度的保护作用[12]。由此可见,应该在术前充分评估患者情况,严格掌握CC术的指征,术中增加对患者的检测,控制好患者血压,以期降低急性脑血管意外的再发。由于我们的研究为回顾性研究,有一定的局限性,对患者CC术中的造影时间以及使用造影剂的剂量无法进行更全面的统计,以后会在进一步的前瞻性研究中完善。

参考文献

[1] Dukkipati S, O’Neill WW, Kishore J, et al.Characteristics of cerebralvascular aCCidents after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s.J Am Coll Cardial, 2004,43:1161-1167.期刊文献

[2] Fuchs S, Stabile E, Kinnaird TD, et al.Stroke complicating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s: incidence, predictors,and prognostic inplications.Circulation, 2002,106:86-91.[3] Segal AZ, Abernethy WB, Palacios IF, et al.Stroke as a complication of cardiac catheterization: risk factors and clinical features.Neurology, 2001, 56:975-977.[4] Niebauer J, Sixt S, Fuchun Z,et al.Contemporary outcome of cardiac catheterization in 1085 consecutive octogenarians.Int J Cardiol, 2004,93:225-230.[5] Bhargava M, Marrouche NF, Martin DO, et al.Impact of age on the outcome of pulmonary vein isolation for artrial fibrillation using circular mapping technique and cooled-tip ablation catheter.J Cardiovasc Electrophysiol, 2004, 15:8-13.[6] Dynina O, Vakili BA, Slater JN, et al.IN-hospital outcomes of contemporary percutaneous coroanry interventions in the very elderly.Catheter Cardiovasc Intery, 2003,58:351-357.[7] Karen AB, Carla SSSf, Tim S, et al.Cerebral infarction: incidence and risk factors after diagnostic and interventional cardiac catherization-prospective evaluation at diffusion-weighted MR imaging.Radiology, 2005,235:177-183.[8] Hamon M, Gomes S, Oppenheim C, et al.Cerebral microembolism during cardiac catheterization and risk of acute brain injury: a prospective diffusion-weighte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study.Stroke, 2006, 37:2035-2038.[9] Bladin CF,Bingham L, Gridd L, et al.Transcranial doppler detection of microemboli during percutaneous trasluminal coronary angioplasty.Stroke, 1998,29:2367-2370.[10] Khatri P, Kasner SE.Ischemic stroke after cardiac catheterization.Arch Neurol, 2006,63:817-821.[11] Vahdat B, Canavy I, Fourcade L, et al.Fatal cerebral hemorrhage and severe thrombocytopenia during abciximab treatment.Cathete Cardiovasc Int, 2000,49:177-180.[12] Stukel TA, Lucas FL, Wennberg DE.Long-term outcomes of regional variations in intensity of invasive vs medical management of Medicare Patients with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JAMA,2005 ,293:1329-37.(收稿日期:2007-01-26)

术后患者管理制度 篇7

关键词:外科手术,术后疼痛,控制,护理干预

手术是外科治疗疾病的方法之一, 而疼痛是术后最为常见的刺激不适反应, 如术后疼痛得不到及时控制, 可使患者发生一系列生理变化及心理行为反应, 对患者术后康复及生活质量极为不利[1]。因此, 对手术患者进行疼痛护理干预, 对减轻患者疼痛、促进康复有重要意义。2013年2月—2014年3月, 我们对外科手术患者进行了护理干预, 采取疼痛护理质量评价,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2月—2014年3月在我院采取硬膜外麻醉或全麻下实施手术的563例患者, 入选标准:年龄>18岁;知情同意;能有效沟通;手术后住院时间>72 h。排除标准:有精神疾病;急慢性疼痛史;晚期癌症患者。按照住院奇偶顺序将患者分成对照组一般275例和观察组288例, 2组患者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手术类别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见表1。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采取常规外科手术疼痛管理, 即以医生为主体的管理方式, 根据病情及患者需要术后自带镇痛泵, 如术后镇痛效果不满意, 在此基础上给予肌肉注射或口服镇痛药物。

1.2.2 观察组

采取以护士为主体的疼痛管理体系, 具体方法如下: (1) 医院组织各外科病区成立疼痛管理小组, 成员由科室医生、专业护士及麻醉人员组成。建立疼痛管理相关制度及疼痛管理质量考核标准, 将疼痛管理结果纳入科室医疗护理质量管理范畴。 (2) 进行相关人员疼痛管理知识培训, 要求护理人员转变角色, 掌握疼痛概念、管理知识及技能。 (3) 护士在疼痛管理中承担相应职责, 熟悉疼痛评估方法及干预处理措施, 并能将疼痛管理结果进行记录及客观分析。在患者入院后, 把疼痛评估方法纳入健康宣教, 加强与患者的交流与沟通, 缓解患者对手术及疼痛的恐惧, 并发放疼痛管理的宣传资料, 告知患者术后不能“忍痛”, 否则可能影响治疗及康复。让患者学会运用数字评分法 (NRS) 对疼痛强度进行客观评估, 疼痛数值为0~10分, 0为无痛, 1~4为轻度疼痛 (表现为不适、压迫感、钝性疼痛、炎性疼痛) , 5~6分为中度疼痛 (如跳痛和痉挛、烧灼感、挤压感) , 7~9分代表严重疼痛 (妨碍正常活动) , 10分代表剧烈疼痛, 已无法控制。术前指导患者自我放松技巧, 练习有效咳嗽咳痰, 训练床上术后有效支持体位, 必要时训练床上大小便。 (3) 让术后疼痛程度评估成常规化、常态化, 评分<4分每日简易评估, ≥4分进行综合评估, 根据手术级别、护理级别、患者的主观感受, 结合患者生命体征及其他监测结果, 用NRS方法评估。如携带镇痛泵患者疼痛>4分, 一定要通知麻醉科协调处理, 对轻度疼痛的患者采取心理疏导、音乐疗法、体位支持、物理治疗等非药物镇痛方法;对中度疼痛患者及时给予药物镇痛, 药物镇痛后应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 防止药物不良反应发生, 要求在0.5 h~1 h内必须评价镇痛效果并记录。

1.2.3 评价方法

(1) 评估2组患者的镇痛需求情况。 (2) 术后72 h内疼痛得分。 (3) 疼痛管理质量:疼痛质量评价指标 (strategic and clinical quality indicators in postoperative pain, SCQIPP) 是针对患者术后疼痛质量及护理质量而制定的问卷[2], 我们参照SCQIPP标准, 并遵循专家意见, 结合我院护理管理具体情况, 制定了疼痛管理质量评价表, 分别对患者及护士进行疼痛质量评价调查。本表分为交流、行为、信任、环境4部分, 患者调查问题15个、护士调查问卷12个问题, 每个问题分值1~5分, 1分为“极端不同意”、5分为“非常赞同”, 得分与质量成正比。在术后3 d后完成测评, 发放问卷回收率及有效率为100%。

1.3 统计学方法计量资料采用u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患者镇痛需求情况比较

2组患者使用镇痛泵例数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而在患者术后呼叫镇痛、止痛药应用及非药物镇痛应用方面, 2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 (P<0.05) 。见表2。

2.2 2组患者术后疼痛及疼痛质量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术后72h疼痛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 护、患双方评价疼痛质量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 2组比较均有明显差异 (P<0.01) 。见表3。

3 讨论

疼痛是外科手术后常见症状, 给患者带来了不愉快的主观感受及情绪体验[3]。良好的镇痛不仅可以缓解患者精神及肉体的痛苦, 还可以促进患者整体的康复, 对提高医院医疗服务水平、降低医疗成本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4]。近年来术后疼痛虽然应用了许多新型镇痛药及镇痛方法, 明显改善了手术后镇痛效果, 但仍有部分患者疼痛得不到理想控制而忍痛。医院术后疼痛管理, 已经由麻醉医师为主体管理方式转向以护士为主体的管理, 临床护士是疼痛评估、治疗、护理的实施者及推广者, 对疼痛进行准确、动态的评估和记录, 可为临床镇痛方法的选择和使用提供可靠依据[5]。

我国卫生部提出“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 而疼痛控制满意度也成为质量考核的重要内容。外科术后患者疼痛得不到控制, 关键因素是缺乏有效管理[6]。我们对手术患者进行疼痛护理干预, 有针对性地改进工作, 从中找到疼痛管理的缺陷之处, 从而提高疼痛管理质量, 有效减轻患者痛苦。本研究结果显示, 虽然2组患者术后镇痛泵应用例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但观察组患者术后呼叫镇痛少于对照组, 统计止痛药应用对照组明显比观察组增多, 而非药物镇痛应用对照组则明显比观察组少, 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0.01) 。说明通过护理干预后, 观察组护士对患者疼痛服务的主动意识增强, 能有针对性、预见性地采取多模式的镇痛, 让非药物作为镇痛的组成部分, 解决了部分患者疼痛控制不理想的情况, 不仅使患者消除了对药物镇痛副作用的顾虑, 同时也为患者节省了医疗费用。从表3可以看出, 观察组患者由于疼痛护理到位, 术后疼痛控制明显比对照组理想, 且观察组护患双方对疼痛质量控制评价明显优于对照组, 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0.01) 。

随着医疗体制改革的深入、疼痛管理模式的变化, 护理干预用于外科手术患者尤其重要, 护士在疼痛管理队伍中将承担更重要的角色, 因此, 外科护士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综合能力, 才能满足及解决患者术后疼痛问题。术后疼痛控制理想是医护患三方的愿望, 重视疼痛质量评价并持续改进疼痛管理护理质量, 是减少医疗纠纷、促进患者康复的重要举措, 也是优质护理服务的具体体现。

参考文献

[1]吴蔚宇, 许夏英, 徐益萍, 等.肋间神经阻滞治疗285例开胸手术后疼痛综合征的回顾分析[J].上海医学, 2011, 34 (2) :90-92.

[2]朱世琼, 吴芳玉, 艾艳.胸外科患者术后疼痛护理质量评价[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 2009, 6 (1) :98-99.

[3]冯希源, 罗碧如.176例妇产科住院患者疼痛及控制状况调查[J].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2013, 19 (7) :437-439.

[4]K LOPFENSTE IN CE, HERM ANU FR, M ANIE C, et al.Pain intensity and pain relief after surgery[J].Aeta Anaesthesthesiol Scand, 2000, 44 (1) :58-62.

[5]潘莉, 操静, 丁小容, 等.腹部手术患者疼痛评估管理的效果观察[J].护理学报, 2012, 18 (1A) :46-48.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术后护理 篇8

[关键词] 颅脑损伤;开颅术;术后护理

[中图分类号] R473.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1)24-127-02

颅脑损伤是一种常见创伤,占全身损伤的10%~20%,但其死亡率居各类损伤之首。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由于病情危急且多变,对护理工作的要求极高,需要认真细致的临床护理观察,熟悉其护理特点,发现异常变化及时抢救,其术后护理和并发症的防治是挽救患者生命的关键。现将近年来笔者所在医院有关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护理体会进行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8年2月~2011年10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颅脑损伤患者中,重型急性颅脑损伤患者需立即手术者88例,男76例,女12例,年龄32~82岁,平均(56.6±8.2)岁。重型急性颅脑损伤患者需立即手术者按Glasgow昏迷评分法均在3~8分,由CT扫描定位,其中硬膜下血肿29例,硬膜外血肿27例,脑挫裂伤32例。

1.2 病情观察

1.2.1 生命体征观察 严密监测患者的血压、脉搏、呼吸、体温及血氧饱和度(第5生命体征)的变化情况:每15~30分钟检查1次,并做好详细记录。一旦出现指征异常及时告知医生,并采取急救措施。

1.2.2 意识状态及瞳孔观察 意识的变化标志着病情的好转或恶化。临床上常采用格拉斯哥昏迷计分法(GCS):根据患者睁眼、语言及运动所得的GCS评分来进行评定,用总分表示意识障碍程度,最高分15分,表示意识清醒;13~15分为轻度意识障碍,9~12分为中度意识障碍;8分以下为昏迷,分值越低意识障碍越重[2]。格拉斯哥昏迷计分法见表1。

瞳孔的改变可以作为脑病情变化的可靠依据,尤其对已昏迷的患者,注意观察瞳孔的大小以及对光反射的敏感性,若患者双瞳出现大小不等,一侧进行性散大,对光的敏感性下降甚至消失,并出现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则表示患者脑组织受到压迫或者脑疝,应立即采取紧急降颅压处理或者进行手术治疗,若患者出现双瞳扩散,对光的反射性消失并伴有重度的昏迷,则表示患者可能病危,应立刻采取相应的。术后应密切观察患者瞳孔变化,建议每15~30分钟观察1次,以了解患者的意识状态。

1.2.3 颅内压增高的动态度观察 颅内压是指颅内容物(脑组织、脑脊液、血液)对颅腔壁的压力。术后术后监测ICP结患者

生命体征、意识可以预测术后出血或脑水肿,颅脑术后出血易发生在术后24 h内;脑水肿一般在术后48~72 h达高峰。因此,术后3 d内监测颅内压极具临床意义[3]。如患者颅压>1.76 kPa(180 mmH2O)时,应警惕脑疝的发生,及时与医生联系采取措施。

2 结果

88例患者,其中昏迷29例,中度意识障碍46例,轻度意识障碍10例,清醒3例。经术后护理,10例患者死亡,占11.36%。56例患者好转,占63.64%,22例患者治愈25%。死亡原因主要是脑疝,原发性脑干损伤及多器官衰竭。

3 护理措施

3.1 体位及低温护理

患者回病房后采取平卧头,偏向一侧,待病情稳定后,抬高床头15°~30°,以利于静脉回流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对头部进行物理降温以降低脑细胞耗氧量,减轻脑病理组织学和生化损害程度,降温前先行人工冬眠(常用l号即氯丙嗪、异丙嗪、哌替啶),待患者反射消失、进入冬眠状态后再开始降温,降温速度不宜过快,应以每小时1℃为宜,患者体温应控制在32~35℃之间[4],一般持续3~7 d。护理时应注意冬眠期间不宜翻身或移动体位,以防发生体位性低血压。

3.2 呼吸道护理

由于患者意识障碍或手术全身麻醉的原因,术后常易出现舌后坠、吞咽反射迟钝,呕吐物误吸导致呼吸道堵塞,引起患者窒息,因此术后护理应时刻观察患者的呼吸情况,经常帮助患者翻身叩背,及时吸出呼吸道的分泌物,痰液黏稠不易吸出者,采取生理盐水+氨溴索持续湿化气道。行气管切开术的患者,吸痰时应注意正确的吸痰方式,严禁一插到底,以免将外部痰液带入到深部的气管,到达一定深度时,要轻轻旋转再慢慢的退出进行吸引。一定不要做上下抽吸,切忌不要有太大吸引的压力,否则容易引起黏膜的水肿、出血及血痂的形成。已有呼吸道感染者,可从气管切开套管处用喷雾器喷入(生理盐水20 mL,α-糜蛋白酶4 000 U,地塞米松5 mg,庆大霉素8万U)混合液2 mL,2~3 h/次,以达到局部抗炎、解痉及稀释气管分泌物等作用。

3.3 引流管的护理

颅脑外伤开颅术后一般会放置1~2根引流管,应时刻注意引流管是否通畅,有无压叠松动,同时注意观察引流液的颜色、性质以及流量大小,做好详细的记录。若出现引流液增多,颜色由淡红变为鲜红,则表示患者脑内可能出现出血,应及时报告医生,做相应的处理。及时更换引流袋,术后严密观察敷料渗湿的量及渗出液的颜色,渗出量多时及时换药,防止颅内感染[5-6]。

3.4 加强营养支持

充足的营养对患者的恢复具有重要的意义,笔者所在科室采用鼻饲营养支持疗法,饮食以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的流质食物为主,术后3~5 d给予鼻饲,采用少食多餐的原则,饮食配置严格无菌操作,防止胃肠道感染,同时做好口腔护理,每日用盐水棉签清洁口腔数次,以防止口腔炎症发生。

3.5 脑脊液的护理

有血液及脑脊液从耳道及鼻腔流出时,抬高床头,防止逆行感染,切忌填塞,并应用消毒棉球擦洗,保持清洁或在外耳道放无菌纱布,随时更换[7]。

3.6 躁动的护理

躁动患者要有专人护理,防止坠床,但不宜加强约束,否则患者会因反抗外力消耗能量而衰竭。必要时遵医嘱肌注镇静药物。

3.7 泌尿系护理

留置导尿管患者采用双腔气囊导尿管;每日用0.05%碘伏液消毒尿道口,注意保持阴部清洁,定期擦洗会阴,随时观察患者的尿道口黏膜、尿液的颜色、尿量等并做好记录。及时更换无菌引流袋及导尿管,若出现尿液浑浊或血尿,可用0.2%的呋喃西林冲洗膀胱,2次/d。

3.8 皮肤护理

重度颅脑损伤病情严重,患者卧床时间长,一般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躯体运动障碍[8],长期卧床导致皮下血液循环受阻,受压部位易发生压疮,所以笔者所在科室采用充气式气垫床,每1~2小时翻身1次,避免同一部位长期受压,同时对易发生压疮的部位进行有效地按摩,以促进血液循环,防止褥疮发生,同时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床单元清洁无皱,如有污染处及时更换。

4 结论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病情危重,术后极易产生并发症,应采取全方位的整体护理,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并积极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护理并发症发生。牢固地掌握患者的病情及预见性地观察到患者的病情变化,对于患者的康复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江爱国..57例重型颅脑外伤的观察及护理[J].实用护理杂志,1998,14(2):72.

[2]曹伟新,李乐之.外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369-370.

[3] 孙艳杰.神经外科939例重症患者的监护及护理体会[J].实用护理杂志,2000,16(7):20.

[4] 李真兰,刘玲,熊艳梅.重症颅脑损伤持续颅内压及灌注压监护与预后的关系[J].护理学杂志,1999,14(2):69.

[5] 王青,苏素.颅脑损伤患者心电图改变及护理[J].护理学杂志,1999,14(5):284.

[6] 陈惠珍,巴明.56例老年性颅内血肿血糖变化分析及护理[J].护理学杂志,1999,14(5):273.

[7] 赖兰萍.高血压脑出血超早期持续负压引流的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00,15(2):127.

[8] 江基尧,朱诚.1例亚低温治疗重症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疗效分析[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1997,13(5):3l7.

(收稿日期:2011-12-01)

(上接第103页)

为原研发单位,在国内外同类上市的产品,占主导地位,其质量稳定可靠。试验方法采用两制剂双周期交叉试验设计,抵消了试验周期和个体差异对试验结果的影响。4批随行标准曲线的相关系数均达到0.997,质控样品均在真实值的基础加减20%,因此本试验的结果供试制剂与参比制剂生物等效的结论是可以信服。通过本方法质量控制实验,说明提取方法可行,能够考察人体内的药物代谢情况。

[参考文献]

[1] 乔逸,彭洁,贾艳艳,等. LC-MS/MS法测定美托拉宗血浓度及其药物动力学研究[J]. 中国药师,2011,14(5):606-609.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新药转正标准西药第三十七[S].169-170,47册:74-76.

[3] 刘锡钧,陈鹭颖,杨正管,等.国产富马酸比索洛尔胶囊的人体相对生物利用度研究[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16(1):40-42.

上一篇:强化质量意识 落实教学常规 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下一篇:一级教师年度述职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