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秃尖缺粒发生原因及防治

2024-08-3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玉米秃尖缺粒发生原因及防治(精选3篇)

玉米秃尖缺粒发生原因及防治 篇1

一、建平县玉米秃尖缺粒现象发生的主要原因

1. 品种选择不当

玉米的品种不同, 耐密性也不相同, 稀植大棒型杂交玉米, 种植密度过大, 秃尖率增高, 密度适宜时, 则不发生秃尖现象。

2. 生育关键时期干旱缺水

建平县属于半干旱半湿润地区, “十年九旱”, 而玉米大喇叭口期至抽穗期是玉米肥水管理的关键时期, 如果在这个时期干旱缺水, 就会影响玉米雄穗正常开花和雌穗花期延迟, 导致不能正常授粉, 造成果穗秃尖缺粒。

3. 连续阴雨天气

在玉米抽雄散粉时, 如遇到连续阴雨天气, 花粉粒会吸水膨胀而破裂死亡或粘结成团, 丧失授粉能力, 造成雌穗秃尖缺粒;如遇高温、大风天气, 也会造成授粉不良, 导致秃尖缺粒。

4. 田间管理粗放, 施肥不合理

部分农户经营管理粗放, 整地不细, 土块较大。施肥时, 氮磷钾配比不合理, 在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并进时期, 营养生长旺盛, 生殖生长减弱, 造成秃尖缺粒;对有机肥和微肥的施用, 认识不足, 少施或不施有机肥和微肥, 导致土壤中磷肥、硼肥不足, 致使雌穗发育不良, 秃尖缺粒现象严重。

5. 病虫防治不及时

玉米病虫草害的发生, 会影响玉米正常的生长发育, 玉米蚜虫和双斑蝇叶甲, 在玉米抽雄时开始大量发生, 致使玉米不能正常开花授粉;玉米大 (小) 斑病、黑粉病、茎腐病和黏虫、玉米螟等病虫害, 破坏玉米雌穗组织, 消耗植株体内的养分, 阻碍茎叶养分向雌穗输送, 影响穗的发育形成, 造成果穗秃尖缺粒。

6. 种子质量问题

由于利益驱使, 部分不法商贩经销不合格的自繁种子, 种子质量差, 品质低, 部分农民贪图便宜, 种植后造成玉米空秆率高、秃尖缺粒严重。

二、玉米秃尖缺粒的防治办法

针对建平县玉米秃尖缺粒现象发生的原因, 提出以下防治办法:

1. 因地制宜, 选择优良品种

选择适合当地气候条件、正规公司繁育的优良品种栽培, 是防止玉米秃尖缺粒、达到丰产丰收的基础。适合当地栽培, 丰产性好、品质优良、抗逆性强、适应范围较广的品种有东单60、东单16、郑单958、辽单565等。

2. 机械深松、精细整地

选择土壤疏松肥沃、水源充足、排水良好的地块, 进行秋翻、秋整地, 耙压保墒, 深松深度25~30厘米, 彻底打破犁底层。

3. 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

提倡实施秸秆破碎还田技术, 秸秆还田量达到1000千克/亩以上。每亩农家肥用量增加到3000千克以上, 努力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

4. 使用种衣剂或药剂拌种

播种前, 使用种衣剂进行种子包衣或用种子重量0.5%的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拌种, 有较好的灭菌作用。

5. 合理密植

根据品种特性、地力条件、施肥水平、灌溉条件和栽培方式, 因地制宜确定适宜的栽培密度, 保证田间通风透光良好, 增加果穗营养、保证果穗分化, 减少秃尖缺粒现象发生。

6. 测土配方施肥

根据玉米需肥规律及县土肥站测土化验结果, 推荐施用测土配方肥, 亩施肥量35~40千克, 同时亩增施硫酸锌1~1.5千克。在玉米大喇叭口期亩追施尿素30~35千克。并实行化肥深施技术, 施肥深度在15厘米以下, 同时做到种肥隔离。

7. 加强田间管理

由于人为播种造成出苗不整齐或产生的弱苗, 而亩保苗数又达不到的地块, 对弱苗要偏管, 争取达到发育整齐, 抽丝一致;加强中耕除草、培土技术, 尤其是拔节后培土, 可增强土壤的透气性, 促进玉米根系发育。

8. 及时灌水

玉米是需水较多的作物, 拔节到抽穗开花, 田间持水量须保持在65%~70%;孕穗到灌浆须保持在70%~80%。如土壤持水量低于这一水平, 就要及时灌水。如灌水1次, 可在抽穗前 (大喇叭口期) 进行;如进行2次, 则可轻浇拔节水, 重浇攻穗水, 以缩短雌雄花开花间隔期, 保证花期相遇, 利于正常授粉受精, 避免秃尖缺粒现象发生。

9. 进行人工辅助授粉

玉米雌穗花丝抽出一般比雄穗开花晚3~5天, 所以进行人工辅助授粉, 是减少秃尖缺粒、增粒增产的有效措施。在晴天露水干后, 用竹杆或拉绳震动雄花, 一天一次, 进行2~3次, 有利于花粉散落, 增加授粉受精率, 减少秃尖。

1 0. 病虫害防治

玉米秃尖的原因及防治措施 篇2

[关键词]玉米;秃尖;防治措施

玉米作为滦平县第一大粮食作物和饲料作物在农业、畜牧业的发展中处于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全县玉米年种植面积在28万亩左右,占全县总种植面积的80%以上。可是,滦平县属大陆季风性气候,春夏连早年份较多,秋季多雨,是靠雨水养田的浅山丘陵区,海拔350~880m,年平均气温在7.6℃之间,无霜期年平均140~180d,年平均降雨量为480~580mm。并且在夏末秋初季节降雨较多,常出现多阴寡照的天气。但是近几年来,尤其是多变的气候因子,以前传统的种植方式和栽培管理已经不适应于现在所推广的新品种的种植,由于多方面的因素导致玉米秃尖的情况十分严重,致使玉米产量每年有减无增。因此分析玉米秃尖的原因对提高滦平县玉米产量尤为重要。

一、玉米穗部秃尖的原因

玉米雌小花分化、吐丝及籽粒形成开始于雌穗的中下部,以后则由此处开始向上或向下部同时进行,最后在顶部结束。因玉米品种特性或外部环境条件的影响,玉米顶部的小花或受精胚常因养分供应不足而发生败育,致使果穗的顶部不结实的现象称为秃尖或秃顶。根据多年的调查,并结合玉米生产的实践以及研究分析,其原因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1.品种特性的影响

(1)品种本身雌雄不协调。玉米的雄穗是由顶芽发育而来的,雌穗是由腋芽发育而成。一般情况下,雌穗比雄穗发育晚8d左右,但也因品种而异。从植物生理学的角度讲,作物生长具有顶端优势的作用,因此雄穗要比雌穗生长势强,同时雄穗对雌穗的生长具有抑制作用。对于雌雄不协调的品种,常因雄穗利用顶端优势大量吸收养分,雌穗因养分不足顶部籽粒败育形成秃尖或因雄穗过早、散粉过快,后期雌穗吐丝缺少花粉出现“花期半不遇”的现象,最终在玉米穗顶部形成秃尖。

(2)雌穗苞叶过长。有些品种雌穗苞叶较长,部分花丝不能完全吐出或吐出太晚错过授粉机会,在玉米雌穗顶部的子粒败育形成秃尖。

2.密度的影响

对于玉米单位面积的产量取决于单位面积的果穗数,而每一果穗的粒重又由果穗的实粒数和千粒重来决定。对于每一种作物来说都有一个最适合的生长密度。如果群体密度过大,个体之间相互遮阴,群体之间通风透光不好,光和效率就会降低,对于个体光和产物减少;雌穗花丝发育不良,授粉不好,或者即使授粉玉米雌穗顶部的受精胚得不到足够的养分,不能发育成籽粒。后期玉米一般表现为果穗小、穗部秃尖长、千粒重低等现象。

对于同一品种在不同的种植密度下,穗部秃尖长度表现不同,并且随着密度的增加而增长;对于不同的品种在相同的密度下,穗部秃尖长度也有差异:对于晚熟品种密度越大,穗部秃尖越长。主要是由于密度大时群体内部通风透光性差,生长后期光和效率降低,营养物质供应不足所致。由此可见,种植密度过大是导致玉米穗部形成秃尖的一个主要因素。

3.水分的影响

玉米在雌穗吐丝、雄穗散粉期间如遇水分的供应不足,雌穗吐丝不仅偏晚而且吐丝速度慢,即使吐丝后,由于干旱花丝容易枯萎,对花粉的接受能力减弱。在干旱的情况下雄穗花粉生命力也会降低,影响正常授粉。在甘肃陇东大部分地区主要是靠雨水浇田,在不同年份降雨量有差异,在大多数年份6~7月降雨较少,在玉米吐丝散粉期多逢高温干旱天气,水分供应不足致使玉米穗部出现秃尖现象。

4.肥料的影响

玉米雌穗在分化期营养需求最多,如养分供应不足,孕穗期间脱肥早衰,穗部顶端籽粒败育。在甘肃陇东大部分地区以黄土丘陵沟壑为主,土壤贫瘠,在栽培管理粗放的情况下,玉米在授粉后期营养供应不足雌穗顶部子粒败育出现秃尖现象。

5.环境的影响

(1)气候环境的影响。在甘肃陇东大多数地区,年降雨量较少,尤其是2011年前半年降雨极少,干旱严重。对玉米而言在散粉时期一般多逢高温干旱,空气相对湿度较低时,会导致雄蕊开花提前和雌穗吐丝延后,出现花期不协调,影响授粉,玉米穗部形成秃尖。

(2)地势环境的影响。2011年通过对不同品种在平川地和陡坡地同一种植密度的情况下测定其玉米穗部秃尖长度。从调查结果看:所调查的5个品种在平川地种植穗部秃尖比陡坡地种植的明显短,并且在陡坡地种植晚熟的品种穗部秃尖表现更突出。

二、防治措施

1.因地制宜,选择适宜品种

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地势和肥力条件选用适宜的品种。一是:对于土壤瘠薄,肥力条件较差的陡坡地种植,以选择中熟、半紧凑型品种为宜;对于土壤肥沃的平川地种植,根据气候条件应以中晚熟、紧凑型品种为主。二是:一般硬粒型品种秃尖发生较轻,而马齿型则较重。因此在土壤瘠薄的陡坡地种植时也应适当考虑选择硬粒型品种;在土壤肥沃的平川地种植适宜选择丰产性好的马齿型品种。

2.结合品种特征特性,合理密植

对于雨水养田、山地多、土壤瘠薄的地区种植玉米,根据应有的条件合理密植是十分必要的。因为密度过大,群体争水、争肥、争光,反而产量下降;如果密度过小,个体数量少,群体难以实现高产,只有合理密植才能达到高产目的。根据调查分析:甘肃陇东地区在水肥条件好、土壤肥沃的平川地,种植紧凑、半紧凑型中晚熟品种密度以4500~4800/亩为宜;在水肥条件比较差、土壤瘠薄的陡坡地,种植密度以3500~3800/为宜。对于平展型的稀植大穗型品种,在土壤肥沃、水肥条件好的平川地适宜密度为4000~4300/亩,在土壤瘠薄的陡坡地适宜密度为3200~3500株/亩。

3.根据气候条件,合理追肥

一般在抽雄前10d左右(大喇叭口期),根据当地的降雨量进行追肥,在正常年份亩追施尿素15~20kg,磷肥10~12kg,氯化钾5~7kg。玉米是对钾素最敏感的谷类作物。大量研究证明,钾营养充足时,玉米能提早吐丝,促进成熟、全杆坚硬、缩短子粒成熟的时间,使其发育良好而且充实,玉米穗部的秃顶率明显减少,籽粒饱满,千粒重增加。在抽雄至灌浆期,亩用0.25kg磷酸二氢钾脱水40kg,在叶面每隔5~7d喷洒1次,连续喷洒2~3次,进行根外追肥,可显著降低秃尖程度。

4.采取人工辅助授粉

在玉米开花授粉期如果逢异常天气情况(大风、干旱、连续阴雨等不良天气)时,一般会导致花粉活力降低或者花粉不足,不能保证雌穗充足的花粉而出现穗部缺粒形成秃尖。在生产上可采取一种简易的人工辅助授粉的方法一拉绳法(待雌穗花丝3~4cm时,在上午9:30~11:30每隔2~3行两人拉绳在行道中左右摆动,每隔4~5d辅助授粉1次,连续2次即可)。

5.采取人工剪包叶

对于包叶较长吐丝较慢的品种,一般在雄穗开始散粉时,用剪刀剪掉雌穗顶部2~3cm包叶,以利于花丝能及时陕速吐出,保证花期相遇。

6.不同品种混合套种

生育期相差不超过8d的品种,采取混合套种的模式可以保证在不同时段的花粉量,可防治由于不良气候因素引起的花粉缺少或无花粉,导致玉米授粉不良穗部形成秃尖。根据2011年对不同玉米品种混合套种模式的调查发现,将先玉335、中迪985、东单80号三者采用行比4:4:4的套种模式,玉米穗部秃尖程度比单独种植某一品种的要轻,这说明了在生产上采用这种套种模式效果較好。

三、小结

玉米雌穗部形成秃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并且因地势、气候、品种、栽培技术、田间管理的不同秃尖程度有差异。通过对2011年滦平县玉米生产中穗部秃尖情况的调查,在此基础上针对当地的气候条件、栽培管理和推广的品种,结合调查结果进行归纳分析提出了以上几点浅见,至于更好地解决该地区生产中的这一问题还需要更进一步的试验研究。

参考文献

[1]武维华主编.植物生理学[H].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2]杨文钰,屠乃美主编.作物栽培学各论[H].北京:农业出版社,2003

[3]郑君海.浅谈丹东地区玉米空杆原因及其防治方法[H].杂粮作物2006,26(3):207-208

玉米秃尖缺粒的原因及防治对策 篇3

1 缺粒形式

玉米缺粒形式表现为多种形式, 一是果穗一侧自基部到顶部整行没有籽粒, 穗形多向缺粒一侧弯曲;二是果穗籽粒少, 呈散乱分布;三是果穗顶部籽粒细小, 呈白色或黄白色, 称为秃尖, 严重的秃尖可占果穗的一半以上。

2 缺粒原因

2.1 营养不足

施肥时氮磷钾配合不当, 不施和少施有机肥和微肥, 尤其是土壤中磷肥、硼肥不足;玉米生育中后期水分供应不足, 尤其是玉米开花灌浆期缺水脱肥, 影响有机质的制造与运转, 使玉米吐丝较晚, 田间花粉减少, 花粉、花丝寿命缩短, 致使玉米秃尖缺粒;种植密度过高、个体营养不良, 也造成空杆秃尖、缺粒。

2.2 高温干燥

在花粉发育期间, 特别是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时期, 对外界条件比较敏感, 如遇到干旱或高温条件, 一部分花粉败育, 使花粉数量减少, 生活力减弱, 甚至没有受精能力;一部分花粉粒分裂不正常, 形成畸形花粉粒, 影响受精, 形成空粒, 或受精后子房在中途停止发育, 或灌浆过程中胚乳生长停止, 形成瘪粒;花粉发育成熟后, 在高温和极度干旱条件下, 花粉的生活力很容易丧失。据测定温度为20~26℃、相对湿度为66%~86%的田间条件下, 花粉在6h内生活力较强。温度低于18℃和高于36℃雄花不开放。开花抽丝期是玉米的水分临界期, 对缺水特别敏感。在干旱高温条件下玉米缺水, 影响雌穗发育, 延缓雌穗抽丝, 造成授粉不好;抽丝后干旱高温容易使花丝枯萎丧失生活力, 造成花粉柱头上萌发困难;或萌发后由于花丝表面不能供给充足的水分, 导致花粉管到子房的速度减慢, 授粉后仅有少量授精, 最后结实率不高。

2.3 阴雨连绵

阴雨天气空气潮湿, 花粉易吸水成团, 影响散粉、授粉或花粉粒吸水过多而破裂死亡;未授粉的花丝不断伸长下垂, 使外层花丝遮住里层花丝, 授粉率降低;光合作用低下, 有机物质积累少, 个体发育不良, 穗分化受阻, 造成缺行缺粒的发生。

2.4 大风

玉米是异花授粉作物, 花粉的传播、授粉是依靠风来实现的, 开花授粉期间, 无风或风力太大, 也会造成玉米授粉不良形成缺粒。

2.5 病虫害的发生程度

玉米各种病虫都可影响玉米正常的生长发育, 致使玉米生长不良, 尤其是蚜虫在玉米抽雄期时开始大量发生, 致使玉米不能正常地开花授粉, 造成秃尖缺粒。

3 防治措施

3.1 科学运筹肥水

在肥料运筹上, 按照每生产100kg籽粒需施纯氮3.10kg、磷1.50kg、钾2.80kg的规律, 各地根据不同产量水平, 确定氮、磷、钾的施肥指标, 施肥的原则是巧施种肥、重施大喇叭口肥、补施花粒肥。在水分运筹上, 做到施肥后立即浇水, 以充分发挥肥效。合理密植, 协调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平衡。

3.2 改善田间小气候

在玉米生长中后期利用畦灌、喷灌和根外施肥降低田间的气温, 提高田间大气的相对湿度以改善田间小气候, 减少高温干燥对玉米的危害。在抽穗至灌桨期, 每667m2用0.25kg磷酸二氢钾和0.50~1kg尿素, 对水40~50kg, 于下午喷洒于叶面, 进行根外追肥, 可显著减轻秃尖。另外, 叶面可喷施丰产素。用1m1丰产素原液对水1.50kg, 配制成0.75mg/kg浓度的溶液, 在拔节和抽丝期各喷1次, 也有很好的效果。

3.3 人工辅助授粉

授粉有3种方法:一是集中收集花粉, 选鲜花丝逐株授粉;二是拉绳法, 每隔5~6垄两人拉绳, 顺着行间走动, 让绳子搬动雄穗, 使雄穗摇摆授粉;三是摇株法, 将有花粉的植株摇动授粉。授粉时间在8~11时进行, 一般进行2~3次即可。

3.4 剪短花丝

应将花丝剪短, 留1.50~2cm, 使花丝呈镘头或马蹄状, 达到前短后长, 互不影响, 有利于授粉, 减少秃尖和缺粒。

3.5 病虫防治

种子包衣或药剂拌种可防治地下害虫和苗期害虫, 成株期在景泰地区特别要注意蚜虫的防治和玉米螟的防治, 减轻虫害对雄穗和雌穗的危害。

摘要:近年来博乐市玉米生产过程中, 秃尖缺粒现象比较严重, 造成玉米减产10%以上, 有的可20%30%。因地制宜针对秃尖缺粒发生的原因, 采取预防措施对玉米增产尤其必要。

关键词:玉米秃尖,缺粒,防治对策

参考文献

[1]闫中桓.玉米秃尖缺粒的原因及防治对策[J].农业科技与信息, 2008, (23) :37.

[2]葛文龙.玉米秃尖缺粒的原因及防治对策[J].甘肃农业, 2008, (12) :87.

[3]肖家雄, 李少锋.玉米秃尖缺粒的原因及防治对策[J].中国种业, 2006, (1) :42.

上一篇:促进义务教育公平下一篇:我国农村养老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