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精神与文化产业

2024-11-2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经济精神与文化产业(共8篇)

经济精神与文化产业 篇1

经济增长、体制转型与文化精神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中国经济保持了一个高速增长的势头.尤其是在近两三年来,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总体低迷的格局中扎实稳健地增长.这应是一个举世公认的事实.尽管国外一些中国经济问题专家对我国经济的`实际增长数字有这样和那样的疑问,但恐怕当今世界无人能否认目前中国经济正保持着一个高速增长势头的这一事实.

作 者:韦森 作者单位: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刊 名:新财经英文刊名:NEW FINANCE & ECONOMICS年,卷(期):“”(12)分类号:关键词:

经济精神与文化产业 篇2

从宋代的青白瓷到元代的青花,从明永乐的青花斗彩到乾隆的珐琅彩、粉彩,在陶瓷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景德镇不仅“集天下名窑之大成,汇全国技艺之精华”,而且善于利用和驾驭当地的材料与资源,充分发挥优势,开创了属于其自身独特的陶瓷文化发展道路,在艺术领域中也开辟了一片甚为广阔的天地。在现今省市地方政府大力提倡陶瓷创意文化产业之际,也同时赋予了景德镇弘扬传统陶瓷文化,体现景德镇陶瓷文化产业特色的最佳时机。

景德镇丰富的资源与精湛的传统技艺,为其发展陶瓷创意文化产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短短的近几年时间,在这块千年制瓷的土地上就先后出现了三宝陶艺村、乐天陶社、雕塑瓷厂陶瓷雕塑创意文化产业园等一系列不同类型的陶瓷创意文化产业实践案例。它们都仰赖于景德镇悠久的陶瓷历史与传统文化,同时又坚守着各自的运营方式与特色路线。它们的存在对于当下景德镇陶瓷创意文化产业的发展来说,是一种积少成多的经验与思考,是连接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的桥梁,更是传承陶瓷文化的最好契机。由于这些案例的相继出现,我们更能够去在实际经验中分析出景德镇陶瓷创意文化产业的发展特色,探索出最适合其自身发展与传统陶瓷文化传承的最佳方法与途径。

当下,在我国已形成的几大各具特色的区域性陶瓷产业集群中,景德镇陶瓷产业无论从规模、效益、品牌、市场影响力以及可持续发展能力上相对优势并不鲜明,作为中国千年瓷都,景德镇陶瓷产业的整体竞争能力如何提升成为焦点问题。为了与国内其他以陶瓷产业城市区分开来,景德镇陶瓷创意文化产业的发展必须发挥其独有的特色与优势。

1998年,英国创意产业特别工作组首次对创意产业进行了定义,将创意产业界定为“源自个人创意、技巧及才华,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和运用,具有创造财富和就业潜力的行业。”有关资料表明,全世界文化创意产业每天创造220亿美元的价值,并且还在以5%的速度递增。在英国、美国、丹麦、新加坡等国家,文化创意产业已经成为引领国家产业创新和发展的一股重要力量(表1)。文化创意产业实践的全球蜂起和文化创意阶层的逐渐壮大,对传统陶瓷文化艺术的发展也开拓了新的启示。确切的认为,陶瓷创意文化产业也属于创意文化产业的一条分支,它需要灌溉更多的创意理念,汲取更多的传统资源。除景德镇之外,全国其他以陶瓷产业为主的各个城市、地区都在致力于发展陶瓷创意文化产业。比如福建德化陶瓷产区出台了鼓励陶瓷企业争创名牌规定。广东石湾陶瓷产区建立健全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平台,并依托南风古灶建立国际陶艺创作与交易中心,将石湾建设成为陶艺和陶瓷产品的展览商贸基地。陕西富平陶艺村逐步建设为辐射南北、吸引世界的陶艺文化交流中心和世界现代陶艺中心等。诸如此类的例子还有很多,由此可见,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已经在国内逐渐形成了具有系统模式的经济产业链,更映衬于源远流长的传统陶瓷文化,它使我们看到了传统陶瓷文化资源与创意结合的可能性。

景德镇千年置镇,集千年陶瓷文化之大成。陶瓷文化与艺术的共生与互动亦可逐渐演变成新的陶瓷创意产业模式,来推动这座传统手工业城市向前迈进。据资料显示:在2008年景德镇实现陶瓷产值达70.2亿元,共新增规模以上陶瓷生产企业26家,占全市当年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31.33%。2008年1月至11月,全市规模以上陶瓷生产企业完成工业产值33.92亿元,同比增长91.4l%,为该市工业发展增速最快的行业之一。规模以上陶瓷生产企业对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为11.19%,直接拉动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长2.91个百分点。在此基础上注入创新理念催生出的陶瓷创意文化产业再一次打响了景德镇的瓷都品牌。其以景德镇传统陶瓷文化资源为载体,通过一系列创意文化活动,吸引着知名企业的加盟,提升景德镇陶瓷文化产业的竞争力。在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以及大力发展环鄱阳湖城市群的战略背景下,景德镇创新发展路径,转变发展模式,陶瓷创意文化产业成为朝阳产业。

1 景德镇传统资源的价值基础

景德镇陶瓷创意文化产业的大力发展主要得益于景德镇良好的传统资源,它们是景德镇经济产业与陶瓷文化发展的基础。景德镇自然资源极为丰富,生态环境好,多样化的陶瓷文化遗存使景德镇至今仍保存着完整的古瓷业文明体系。景德镇不仅拥有世界任何产瓷地和窑口无法比拟的陶瓷文化遗存,而且还拥有丰富多彩的陶瓷非物质文化遗产。据调查,在景德镇的城池衙署、老街里弄、坯房窑房、民居会馆、瓷行柴行白土行、水陆码头、高岭古矿等角落拥有国家级历史文物保护区5片,文物遗迹达1500余处,仅南河流域就有136处古代窑业堆积。不仅如此,与之相伴而形成的“买书薄”、“禁窑”、“买位置”、“宾主制”、“买扁担”、“开红禁”等行业行规,“花朝”、“变工节”、“歇手”、“烧撞火窑”等节日规定,一并构成了景德镇独特、珍贵而完整的文化遗产体系。

景德镇有着完好的传统手工艺传承。景德镇至今仍在一代接一代传承着精湛传统制瓷工艺,这是在世界手工艺文明的财富和瑰宝。在景德镇传统制瓷工艺体系中,以家庭作坊与师徒传承制为主,一个陶瓷工匠从十二、三岁开始学徒,约三年出师单独工作,一直干到五、六十岁,几十年从早到晚从事的都是一个环节的工作,其熟练程度是可想而知。同时学院派现代陶艺教育,又使得这种技艺有着开阔的眼界和开放的设计思维。促成了景德镇陶瓷质地精良、设计现代化的原因所在。

2 景德镇政府及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

基于对景德镇陶瓷创意文化产业发展的需要,近年来景德镇市委、市政府、文化厅坚持文化传承与产业发展相结合,致力于陶瓷文化产业链的形成,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文件,以帮助景德镇陶瓷创意文化产业得到更好的发展平台。

2009年在景德镇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景德镇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李晓明在《关于景德镇市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报告》中明确指出:“策应鄱阳湖生态经济区,高标准启动十二五规划前期工作,开发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文化旅游资源,主打陶瓷文化牌,重点推进投资30亿元的景德镇陶瓷文化旅游聚集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扶持景德镇陶瓷创意文化产业发展。”除此之外,景德镇政府还大力支持一系列陶瓷创意文化产业基地的建设,与许许多多陶瓷创意文化产业的论坛、展示、交流活动。

也即是在景德镇如此优良的资源条件与政策环境下,一批致力于景德镇陶瓷文化传承与陶瓷创意文化产业的实践案例正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从十年前的三宝陶艺村的创建,到后来的乐天陶社、雕塑瓷厂陶瓷雕塑创意文化产业园、陶瓷创意文化产业基地的构建落成,再到房地产行业的积极参与,当地院校师生对陶艺创作热情的灌注,一股股新生代陶瓷创意文化力量正在凝结在一起,共同构成了景德镇当下陶瓷创意文化产业的软实力。这既是激烈的社会竞争之需要,更是景德镇经济文化发展的趋向。

2.1 整合资源,保持景德镇的地域特性

景德镇地处江南腹地,生态环境优越,拥有十分丰富的自然资源与矿产资源,以陶瓷创意文化产业的发展来看,这是景德镇一笔得天独厚的财富,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利用这笔财富去发挥景德镇资源优势,体现其地域特性。

从景德镇发展陶瓷创意文化产业的角度出发,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丰富的资源,无论是自然生态,还是陶瓷生产原、燃料。这些资源奠定了景德镇陶瓷文化、艺术、产业发展的坚实基础,也决定了景德镇陶瓷创意文化产业必须具有其自身的地域特性。因此,我们需要采取有效措施,整合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优势,保持景德镇的地域特性,这是景德镇发展陶瓷创意文化产业的基本特色。

2.2 客观看待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

景德镇自古以来一直以瓷器闻名世界,吸引着无数的外国友人到访,古有著名传教士殷弘绪,今有国际陶艺组织主席珍妮特·曼斯菲尔德。景德镇传统陶瓷文化与西方的陶瓷理念一直都在碰撞中相互切磋,客观看待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对于景德镇发展陶瓷创意文化产业来讲,这也是至关重要的。对待本土陶瓷文化,应本着古为今用的方针,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而我们对待外来文化,应本着洋为中用的方针,辩证取舍,择善而从。

在景德镇发展陶瓷创意文化产业的道路上,正确看待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也是景德镇这座城市必须具备的特质。景德镇不同于其他一般旅游城市和现代化的大都市,景德镇是传统手工业城市,承载了更多的传统文化与历史人文精神,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吸引着全世界的陶瓷热爱者和友人。在发展陶瓷创意文化产业的范畴,我们需要本土的传统文化,也需要外来文化的参与。比如三宝陶艺村、乐天陶社等创意产区推崇的东西方陶瓷文化交流,也正是景德镇本土文化在交流中融合发展的契机。以客观与辩证的角度来看待双方,是景德镇陶瓷创意文化产业发展的特色之一。

3 发散性思维,多种行业交相融合

景德镇需发展陶瓷创意文化产业,也必须停止自古以来的单行手工业的发展模式,陶瓷艺术品与传统陶瓷文化需从技术层面、经济层面、社会层面向各个产业相融合,并不断引向深入。而此举的意义与作用也在古窑艺术博览区、台湾法兰瓷、金昌利陶瓷中心、陶瓷大世界等不同的案例当中得到了证实。顺应社会激烈竞争局势的需要,景德镇陶瓷产业的昌盛也日益带动了其旅游业、餐饮业、创意策划行业的繁荣。并且同时,陶瓷文化亦可注入融合在这些行业当中,使之彼此间产生一种无形的纽带,相互牵引着向前进步。

4 景德镇发展陶瓷创意文化产业的当下意义

如今,景德镇正积极响应国家的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圈建设,大量培养人才团队,呼吁全民互动,灌注创意理念,为景德镇经济建设与文化建设而不懈努力。应对于景德镇的目前形势,发展陶瓷创意文化产业是景德镇经济产业发展与陶瓷文化发展的必经之路,对于景德镇,也具有促进瓷都人文、弘扬民族文化,强化自主创新、更新发展观念,完善市场机制、提升城市形象等多种积极意义。

4.1 促进瓷都人文、弘扬民族文化

“CHINA”意为“中国”,又有“瓷器”之意。自古以来,瓷器代表着中国的文化形象。景德镇作为千年瓷都,积淀了丰厚的陶瓷文化底蕴,其自身的人文精神与传统文化显得尤为关键。在景德镇发展陶瓷创意文化产业,为弘扬我国民族陶瓷文化提供了良好的载体,使陶瓷创意理念深入人心,以民族的自信力参与多元的国际视域融合,对于景德镇人文精神的培养与发扬也有着至关重要的促进作用。

4.2 强化自主创新、更新发展观念

根据目前景德镇陶瓷文化艺术领域的现状,大力发展陶瓷创意文化产业有利于深化景德镇陶瓷的创新意识,改变传统守旧思想,使创意理念不再是少数艺术家或者学院学生的专属,使整个城市都肩负起发扬景德镇传统陶瓷文化,发展陶瓷创意文化产业的艰巨任务。而对于企业发展也同样适用,陶瓷创意文化产业帮助他们改善观念,突出自身创新意识和引进其先进创新型理念吸收再创新,加强原始创新,以强化自主创新能力,更可助他们敢于思索,跟上时代潮流,更新发展观念。

4.3 完善市场体制、提升城市形象

陶瓷创意文化产业的深入发展,将会推动景德镇艺术、文化、经济产业一体化的进程。更会连锁的带动景德镇旅游业、餐饮业、制造业、运输业、策划、教育、文化传播等多种行业的同步发展,从而完善原先不足的市场体制。从而来促进景德镇城市的经济建设与城市文化,开创现代瓷都的新面貌,对于提升景德镇当下的城市形象有着重要的积极影响。

景德镇陶瓷文化一直是中华五千年延续下来的华夏瑰宝,是一颗璀璨夺目的艺术明珠。千年一器,景德镇以传统手工艺传承为主要特色,延续着陶瓷文化的生命脉络。而今,陶瓷文化创意产业正如徐徐吹来的一缕春风,正逐渐沁入瓷都人的心脾。景德镇陶瓷文化与创意及产业发展成为景德镇城市文化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但是市场经济的机制决定了景德镇陶瓷创意文化发展道路并非一帆风顺,景德镇陶瓷文化产业也必须向其个性化方向发展,融入创意理念与高新技术的同时,更要深刻探究景德镇陶瓷创意文化发展的特色。

随着景德镇陶瓷创意产业诸多实践个体不断地破土而出,努力在营造成为世界各地陶瓷爱好者积聚的国际陶艺创作、交流文化平台,从此意义上,很大程度上繁荣和发展了景德镇陶瓷创意文化产业。它对景德镇传统技艺的整理,对东方手艺精神的把握,对传统陶瓷文化在国际上的推广,组合成生命蓬勃的景德镇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向人们证明它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其所取得的最大成效,就是引起了公众、政府、企业、机构对景德镇陶瓷创意文化产业的深度重视。因此在其后,也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同类型实践个体为景德镇传统陶瓷文化的发扬与陶瓷创意文化产业的发展参与其中、奉献其力。

更令人振奋的是,景德镇仍正在兴建各类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园与相关项目,“陶瓷创意文化”依次也渐渐走遍大街小巷。星火燎原之势的陶瓷创意文化产业链正在逐步形成,真正实现陶瓷产业创意化、创意陶瓷产业化、陶瓷文化与产业发展一体化的有机融合。

参考文献

[1]金元浦.当代文化创意产业的勃兴.2004年中国创意产业发展论坛,2004年12月

[2]李雄德等.景德镇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对策研究.中国陶瓷工业,2008年第6期

[3]余炳才等.浅析景德镇陶瓷创意文化产业的发展.现代经济,2009年第5期

经济精神与文化产业 篇3

关键词:节庆文化;传统;文化产业化

当前,节庆文化话题被国内许多城市和社会各界所关注。节庆文化对促进我国城市经济文化发展,提升城市综合实力,突出城市特色,打造城市品牌,创建城市竞争力都将产生积极影响。而目前国内许多城市的节庆活动,在社会中既有肯定,也有疑问。如何积极引导,相互学习共勉,已成为各节庆城市关心的焦点。经济和文化从来就不是相互孤立的,他们之间有着相互补充而又难以替代的联系,即所谓经济与文化“互动效应”。节庆文化活动自身即具有促进文化繁荣的意义,同时又是发展区域经济服务的手段,举办节庆文化活动并开展大规模经贸活动,就是一种以文化意识谋求经济发展的新思路,它顺应了经济发展的趋势,是经济与文化“互动效应”的充分体现。

一、文化节庆概述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文化节庆早已凸显其经济价值。本文从市场经济大环境下文化与经济结合的现状入手,阐释发展文化节庆经济对于节日本身的影响。在当代市场经济的影响下,文化与经济的结合越来越密切,这种相互之间的融合不仅能够带来物质上的收益,而且能够为丰富大众的日常生活作出贡献,进而延伸到文化节庆与旅游业相结合这样一种特殊的模式上来,为节庆旅游的发展提出建议。

1.市场经济下的文化节庆

节庆活动是在固定或不固定的日期内,以特定主题活动方式,约定俗成、世代相传的一种社会活动。现代社会对于文化节庆的定义十分宽泛,不仅包括本国在历史演变中流传下来的节庆活动,还包括在世界经济文化一体化的影响下由“异文化”进入所带来的文化节庆,同时也包括新兴的对于文化节庆概念的诠释。

2.传统文化节庆和“外来”文化节庆

我国传统的文化节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中华民族在悠久的历史文化发展演变过程中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传统节日的形成,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也正是在这样积淀的过程中,我国文化节庆才凝聚了各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特色,并在广大人民群众中具有了强大的影响力和号召力。日常生活中提到中国传统文化节庆,主要包括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对中国人有深远影响的节日。“外来”文化节庆主要包括圣诞节、情人节、母亲节等。

3.新兴文化节庆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文化节庆不再被仅仅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节庆,而是具有了新的含义。庄志民、赵睿在界定节庆旅游资源时把节庆外延扩展到除各类旅游庆典、节日外,还包括各类文化和体育活动,各类展览会和交易会。这种界定把会展旅游、大型事件旅游、商务旅游、体育旅游等旅游形式全部囊括在节庆旅游的范围。黄翔认为节庆是节日庆典的简称,其形式包括各种传统节日及在新时期创新的各种节日。一个地区特有的文化节庆不仅能够刺激当地经济的发展,更能够提高城市的知名度,从而使城市自身作为一个品牌进入市场运作的模式中,在参与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的特色,拥有固定的消费群体。

二、文化节庆与节庆经济、旅游经济

1.文化节庆与节庆经济

市场经济对人们生活全方位的渗透,使过节和消费紧紧地结合在一起,节日消费愈加显现,消费俨然成为了节庆的头等大事。节庆经济主要表现为:一是提升城市知名度;二是提升民众心理预测,节庆气氛带动消费增长;三是吸引旅游者,带动旅游业及相关产业发展;四是经贸活动,直接招商引资,带动投资增长;五是相关学术交流引来新思维、新理念,改善城市软环境。毫无疑问,节庆经济会刺激城市消费,带动人口就业,辐射周边旅游,促进第三产业和其他行业的发展。

节庆文化已经与一个国家、一个城市的品牌紧密相连,成为一种现象,并且演化为节庆经济,演化为促进国家、城市经济发展的节庆产业,成为国家、地区招商引资,提升国家、地区综合实力、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国际城市节庆现象对城市经济、文化的发展产生重要的促进作用,为城市发展注入活力。不同的地域和肤色,不同的节庆和品牌植根于不同的土壤中,有着其鲜明的特色和不同的发展空间。不同社会制度、不同的节庆焦点对城市节庆活动的定位所带来的影响,对于凸显城市特色的作用非常巨大。探究节庆活动操作的多样性以及经验的积累,将使节庆城市的运作水平得到提高。

与其他产业相比,文化产业特有的“马太效应”使节庆文化产业实现边际效应最大化,在业态上和运作方式表现为集群化发展趋势。在节庆活动市场运作过程中,坚持市场化办节的思路,保证活动能够按计划有条不紊地实现。一个成功的节庆活动,不只是单纯的一个活动,而是一系列具有内在联系的活动荟萃。所谓以节套节、节中有节,同时节庆中有旅游、展览、有演艺、有比赛等,这样节庆活动的展示主题宽泛、内容丰富、表现手法多样。要在活动主题的选定、各个活动的衔接上面做好文章,不能成为单纯的平面展示,要系统化、多样化、立体化。

2.文化节庆与旅游经济

节庆旅游是由节庆引起的系列旅游行为而形成的一个旅游市场,包括由传统节庆、“外来”文化节庆和新兴文化节庆的节庆旅游经济。节庆旅游的出现表明人们生活的富足,这种富足并不仅仅局限于物质生活的层面,更体现的是一种精神层面的愉悦,这种精神的满足能够使人们更加热爱生活。节庆旅游能够促进旅游市场的繁荣。在整个节庆旅游所形成的产业链中,所有参与到其中的受益者,能够从商场延伸到宾馆、餐馆,商旅的结合为消费市场带来了新的活力,带动销售的增长。节庆旅游有利于树立城市品牌和形象,提高品牌影响力。节庆旅游的迅速发展带来的牵动效应和影响,还包括带动当地相关产业的发展和其他节庆旅游活动的全方位展开,促进旅游市场的繁荣,丰富活动的内容,促进旅游基础设施的完善,优化资源环境等。

三、文化节庆与曲阜市文化产业

1.曲阜市文化节庆与节庆经济

当今时代,文化与经济日益融为一体,相互渗透,经济为文化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而文化反过来又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2008国际儒商论坛于孔子文化节期间在曲阜召开,主题为“全球经济对话儒商——儒家智慧与社会财富”。儒商文化是中国商业文化的重要组成,在中国乃至世界商业界都占据不可替代的重要位置。儒商曾经为中华民族的繁荣发展作出过重要贡献,这个群体星光灿烂,人才辈出,在当代经济大潮中又以其博爱、诚信、勤奋、敬业的品格独领风骚,拥有强大竞争力与发展潜能。曲阜是“东方圣城”,儒学发源地,具备雄厚的文化底蕴和很高的国际知名度。国际儒商论坛选择在曲阜召开,是筑起了顶级的商业文化对话平台,借助古老文明的智慧为中国经济发展再添活力。

国际孔子文化品牌。城市品牌与名片是一个城市在推广自身形象的过程中,根据城市的发展战略定位所传递给社会大众的核心概念,并得到社会的认可。就是能代表城市形象或者说代表城市标志的东西。节庆文化不仅是塑造城市精神、丰富城市内涵的重要途径,也是发展城市经济的重要载体。高度重视节庆文化品牌的打造,从而为文化、旅游、会展等各项事业的发展开拓了广阔的空间。

2.曲阜市文化节庆与旅游经济

《曲阜市文化产业园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纲要》中指出:“做大做强孔子文化旅游业。文化旅游业在整个曲阜文化产业体系中居于先导和核心地位,是曲阜文化产业的龙头和引擎,也是曲阜文化产业发展的制高点。曲阜文化旅游业的发展应立足于不断丰富内涵、拓展产品形态、调整产品结构的基点,逐渐形成具有品牌魅力和市场吸引力的文化旅游产品体系。”

曲阜是孔子、孔融、孔尚任、左丘明、贾凫西、叔梁纥、鲁班、颜子的出生地,被世人尊崇为世界三大圣城之一。现时代,依托丰厚的文化资源,深入挖掘深厚的文化底蕴,曲阜市确定了“世界历史文化名城、国际儒学研究与文化交流中心、国际旅游目的地城市”的发展定位,确立了“三孔、四山、两城”的旅游发展思路。

曲阜国际孔子文化节为主题节庆活动。曲阜国际孔子文化节的前身是创办于1984年的国际性“孔子诞辰故里游”专项旅游活动。自1984年起,孔子故里曲阜充分利用其文化旅游资源优势,于每年的孔子诞辰期间,举办“孔子诞辰故里游”,演出仿古祭孔乐舞,有效地促进了对外开放和旅游事业的发展。1989年,为了更好地纪念孔子对人类文化的杰出贡献,“孔子诞辰故里游”活动改办为每年一届的国际孔子文化节,于每年的孔子诞辰(公历9月28日)前后,即9月26日至10月10日在孔子故乡曲阜举行。旨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进中外合作和友谊,该活动经中共山东省委、省政府批准,主要是以纪念孔子,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为主题,达到纪念先哲,交流文化,发展旅游,促进开放,繁荣经济,增进友谊的目的。

中国曲阜国际孔子文化节是融纪念、文化、旅游、学术、经科贸于一体的大型国际性节庆活动,旨在纪念孔子对人类文化的杰出贡献,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国际间的文化交流与合作。

中国曲阜国际孔子文化节以浓郁的儒家文化特色,丰富多彩的文化旅游、经科贸活动,吸引大批海内外嘉宾,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和魅力,在海内外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被国家旅游局确定为国家级“旅游节庆精选活动”,被国际节庆协会评为“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的十大节庆活动”,被中国节庆产业评选活动组委会评为“中国十大人物类节庆活动”和“中国十大节庆活动”。

各地的历史发展和区域特性决定了其独有的特色文化内涵。这种人无我有的地方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历史性和地方性,文化已成为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的向外界宣传自身形象的“名片”和“身份证”。这正是开展特色节庆文化,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依托和优势。因此,大力倡导、丰富、创新中国节庆文化,立足地方特色,与文化产业紧密结合,打造鲜明的地方文化品牌,提升城市文化影响力与促进文化产业蓬勃发展、宏扬民族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已成为当前紧迫任务。曲阜国际孔子文化节,“孔子让世界更了解中国”,同时,山东曲阜国际孔子文化节让世界更了解孔子。文经互动,经济是文化之本,文化是经济之魂。

参考文献:

[1]黄翔,等.中国节庆旅游研究进展[J].旅游科学,2006(1).

经济精神与文化产业 篇4

全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大会结束后,我们及时向县常委会作了汇报,并采取以下几项措施:

一、大力推进文化旅游产业项目建设

紧紧围绕打造辐射中原地区生态文化旅游基地,坚持高点定位,聘请国内外一流专家,以浮龙湖生态文化产业园、牌坊历史文化产业园、幵山企业文化产业园、老子文化景观园、吕后故里观光园、东沟河景观带、莱河景观带、黄河古道景观带、红色文化教育基地“五园三带一基地”的产业布局为载体,抓紧编制出台单县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规划。同时,按照建成一批、续建一批、启动一批、引进一批的工作思路,全面完成莱河景观带一期工程、牌坊街古玩市场主体工程、旅游路仿古一条街、护城河公园南岸工程、生态水乡乐园一期工程、山东中岭国际酒店、教育综合体、南花公园、一日游路线打造等项目建设任务;大力推进浮龙湖生态文化产业园、牌坊历史文化产业园(老城保护性开发)、老子文化景观园、天元纸业工业园、东沟河景观带、浮龙湖国际会议中心等续建项目;启动吕。

画的创作生产和艺术创新。

4、武术体育产业。年内,启动“全民健身月”活动,在全县干部职工中推广第八套广播体操,举行大型全民健身展演,举办太极拳、乒乓球、篮球等系列比赛。

5、包装印刷产业。大力推进开发区内包装印刷产业园的建设,鼓励中小企业入园进区,重点引进印刷复制、出版物连锁生产销售、网络与文化传媒产品生产等项目;发挥胜利包装等龙头企业作用,争取尽快形成规模较大的包装印刷产业群。

6、广告会展产业。整合广告会展资源,重点培育十月文化物资交流大会、浮龙湖会展基地、湖西茶艺展示厅、展览馆、湖西艺术馆等会展品牌。

7、饮食文化产业。打造推介羊肉汤、罗汉参、馓子、吊炉烧饼等饮食文化品牌。

8、动漫游戏业。大力支持创意产业实体,重点扶持培育动漫游戏企业。通过银企联姻,帮助单县明佳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等文化创意企业解决融资瓶颈问题,重点研究动漫项目的开发。在开展动漫培训的基础上,积极引进、横向联合动漫创意、原画和动画人才,购置动漫制作设备,组建公司动漫影视部,尽快推出一批动漫作品。

三、进一步丰富城乡群众文化生活

1、积极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继续组织开展“送文化下乡”活动,全年送电影下乡不少于6000场次、送戏曲下乡不少于150场次、送文艺节目下乡不少于100场次。举办鲁苏豫皖周边市县大型农村文化艺术节、鲁苏豫皖周边市县大型书画作品展、“湖西大舞台”戏曲擂台赛等大型赛事活动。繁荣文艺创作,力争有更多的文学作品获市级以上奖励。

2、搞好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建设完善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内部配套设施,在全市率先达到国家二级馆标准。大力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乡镇综合文化站、农家书屋、农村电影放映等文化惠民工程。

3、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力度。进一步做好国家、省、市、县四级名录的申报工作,积极指导传承人开展传承活动;加强文物普查和古籍普查保护,建设文物数据库和地方文献数据库。

四、积极稳妥地推动文化体制改革

1、转变主管部门职能。按照政事分开、政企分开、管办分开的原则,逐步形成“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营”的文化管理体制和运营机制。

2、深化文化单位改革。全面推进文化事业单位人事、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明确服务规范,加强绩效评估考核,提高公益服务的水平和效率。创新公共文化服务设施运行机制,吸纳有代表性的社会人士、专业人士、基层群众参与管理。切实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关注职工和单位的切身利益,落实好配套政策,积极稳妥推进,确保成熟一个改革一个、改革一个成功一个。已成立的电影放映公司、演艺公司、文化创意公司要尽快推向市场,湖西大舞台要在原有基础上加大投入、提升档次,以朱之文、刘翠芳为基础吸纳更高层次的人才,在四省八县脱颖而出、推向全国。新湖西报社借鉴曲阜、新郑等先进地区的经验,加大与上级党报党刊合作力度,增大发行量,扩大影响面。

3、推进管理体制改革。健全专业执法队伍,完善责任追究、廉政建设等规章制度,严格执法程序,努力实现执法主体明晰化、执法过程程序化、执法文书规范化、执法监督社会化,对群众举报投诉做到专人收听、专人督办、限时办结、及时反馈。坚持日常监控检查和集中专项整治相结合,围绕网吧、娱乐场所、演出市场、图书印刷销售、广电设施等5大领域,加大执法检查力度,每月开展1次文化市场巡查,年内开展4次以上集中整治活动,确保文化市场健康有序发展。

五、保障措施

经济精神与文化产业 篇5

■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三次产业在更高水平上协同发展

■加快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全面提升产业技术水平和国际竞争力

本报讯 记者葛传东报道 6月22日,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王珉到沈阳市沈北新区和法库县就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动县区经济跨越发展进行工作调研。省委常委、秘书长周忠轩,省直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参加调研。近年来,沈阳市沈北新区和法库县坚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通过改革破解发展难题,积极探索科学发展的新路子,实现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在沈北新区和法库县,王珉深入项目建设工地、企业生产车间和科研机构,走进居民社区,实地考察产业园区规划建设、新型产业发展和群众生产生活等方面情况,与当地干部群众共商发展大计。

王珉在调研中强调,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优化产业结构、培育壮大新兴产业,作为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首要任务来抓。要坚持改革创新,进一步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建设廉洁勤政、务实高效的服务型政府,大力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增强经济发展活力。要按照实现科学发展、创新发展、和谐发展的要求,科学规划产业空间、城市空间和生态空间,高水平建设产业体系和人民群众的生活环境。

经济精神与文化产业 篇6

印发《关于加快文化产业发展若干经济政策》的通知

(2005年12月28日 深府〔2005〕217号)

《关于加快文化产业发展若干经济政策》已经市政府同意,现予印发,请遵照执行。

关于加快文化产业发展若干经济政策

为了全面推进文化立市战略,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促进社会主义文化与经济、政治和社会的协调发展,根据中央、省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加快我市文化产业发展若干经济政策。

第一条 鼓励和支持非公有资本进入文艺表演团体、演出场所、博物馆和展览馆、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艺术教育与培训、文化艺术中介、旅游文化服务、文化娱乐、艺术品经营、动漫和网络游戏、广告、电影电视剧制作发行、广播影视技术开发运用、电影院和电影院线、农村电影放映、书报刊分销、音像制品分销、包装装潢印刷品印刷等领域;非公有资本参与文艺表演团体、演出场所等国有文化单位的公司制改建,非公有资本可以控股。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出版物印刷、可录类光盘生产、只读类光盘复制等文化行业和领域。非公有制文化企业在项目审批、资质认定、融资等方面与国有文化企业享受同等待遇。

第二条 非公有资本投资参股从事出版物印刷、发行,新闻出版单位的广告、发行,广播电台和电视台的音乐、科技、体育、娱乐方面的节目制作,电影制作发行放映等业务的国有文化企业,国有资本必须控股51%以上。

第三条 非公有资本可以参与建设和经营有线电视接入网,参与有线电视接收端数字化改造,从事上述业务的文化企业国有资本必须控股51%以上。非公有资本可以控股从事有线电视接入网社区业务的企业。

第四条 非公有资本可以开办户外、楼宇内、交通工具内、店堂等显示屏广告业务,可以在符合条件的宾馆饭店内提供广播电视视频节目点播服务。有关部门要严格资质认定,明确经营范围,加强日常监管。

第五条 设立文化有限公司,允许其注册资本在2年内缴足,首期不低于注册资本的20%。允许投资人以商标、品牌、技术、科研成果等无形资产评估作价出资组建文化企业,无形资产评估后作价出资占注册资本的比例不超过70%。

第六条 新闻媒体实现宣传业务和经营业务分开的,可以事业法人作为投资者兴办企业

对政府鼓励的新办文化企业,自工商注册登记之日起,免征3年企业所得税。(按规定不得经商办企业的除外),办理企业法人登记注册。第七条

新办文化企业,是指2004年1月1日以后登记注册,从无到有设立的文化企业。原有文化企业分立、改组、转产、合并、更名等形成的文化企业,都不视为新办文化企业。政府鼓励的文化企业范围参见《财政部海关总署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文化体制改革试点中支持文化产业发展若干税收政策问题的通知》(财税〔2005〕2号)附件。第八条 试点文化集团的核心企业对其成员企业100%投资控股的,经国家税务总局批

电影制片厂销售的电影拷贝收入免征增值税。电影发行企业向电影放映单位收文化产业企业实际发生的技术开发费,经税务部门核准,允许在税前扣除,技准后可合并缴纳企业所得税。第九条 取的电影发行收入免征营业税。第十条

术开发费比上年增长10%(含10%)以上的,可再按技术开发费实际发生额的50%抵扣当年应纳所得税额。对执行企业会计制度的文化企业,其电子设备折旧率可达到20%。允许有条件的文化产业单位试行固定资产加速折旧制度,但应在进行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时按照税法的规定进行纳税调整。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服务于文化产业的技术成果转让、技术培训、技术咨询、技术服务、技术承包所取得的技术性服务收入暂免征收企业所得税。

第十一条 设立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主要用于支持我市文化产业基地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和经认定的我市文化企业的发展,可采取贷款贴息、补贴和奖励等方式予以资助。

第十二条 设立文化产业基地,可享受市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各项优惠政策。对进入基地从事动漫画、网络游戏开发、创意设计等政府鼓励发展行业的企业,在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中适当补贴房租、水电等费用。对从事数字广播影视、数据库、电子出版等研发、生产、传播的文化企业,凡符合国家现行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政策规定的,可统一享受相应的税收优惠政策。

第十三条 鼓励和支持从事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出口业务。文化产品出口按照国家现行税法规定享受出口退(免)税政策。市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对文化企业为出口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所增加的翻译、境外宣传费用给予补贴。对在境外提供文化劳务取得的境外收入不征营业税,免征企业所得税。引进经市文化艺术专家委员会认定的国内外高雅艺术和优秀民族文化艺术的演出,由市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给予适当的票房补贴。第十四条 鼓励推动文化企业通过股份制改造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积极推荐符合条件

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文化企业的信贷支持。商业银行对符合信贷条件的文化的企业申请上市。第十五条

企业,可在国家允许的贷款利率浮动幅度内给予一定的利率优惠。支持金融机构、担保机构、产权交易机构及中介机构组建“深圳文化产品投融资服务联盟”,为文化企业提供“一

站式”金融服务。鼓励市各担保投资公司探索建立文化产业发展信用担保体系,开发“文化科技成果产品产业化担保”等专业文化担保业务品种。市中小企业担保中心为中小文化企业提供优先服务。市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对文化产业中政府鼓励发展的重点行业、重点项目提供贷款贴息。

第十六条 上述政策自颁布之日起实行。

发布部门:深圳市政府

日(地方法规)

文化创意产业与经济增长模式转变 篇7

回顾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历程, 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可以按主导因素划分为以下类型[1]:

在资本主义发展的早期阶段, 资本决定模式占据着统治地位。亚当·斯密在其名著《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 (简称《国富论》) 中认为, 资本和劳动直接决定财富的增长, “很明显, 要增加生产性劳动者的数目, 必先增加资本, 增加维持生产性劳动者的基金。要增加同数量受雇劳动者的生产力, 唯有增加那些便利劳动、缩减劳动的机器和工具, 或者把它们改良, 不然, 就是使工作的分配, 更为适当。但无论怎样, 都有增加资本的必要。要改良机器, 少不了增加资本;要改良工作的分配, 亦少不了增加资本。”[2]的确, 劳动和资本的高积累和高投入在英法等国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推动了现代工业的起步, 但这种严重依赖资本的粗放式经济增长模式很快就由于资源短缺的限制而放慢了步伐, 并被技术决定模式所取代。

现代经济增长阶段的技术决定模式在第三次产业革命的发展轨迹中表现特别明显。比如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罗伯特·索罗 (Robert M.Solow) 提出, 在发达国家, 技术进步对人均产出增长率的贡献大大超出了要素投入增长的贡献。由于新古典增长经济学把技术进步作为外在因素考虑, 因此认为只要保证资本的积累, 所有的国家无论其初期的人均收入有多大差异, 最终都会趋于接近。原因是, 发达国家由于资本报酬递减而会导致增长不断减缓, 而发展中国家发挥后发优势, 充分利用先进技术, 资本的回报率和经济的增长率相对较快。然而, 这一预测显然与现实不符, 一方面, 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并没有明显下降的趋势, 另一方面, 世界上富国和穷国的差距不但没有缩小, 反而有日益扩大的趋势。这种理论与现实之间的矛盾成为新增长理论, 即内生增长理论出现和成长的背景和契机。

知识经济增长阶段强调在经济的发展中, 知识和文化的积累以及教育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正是依靠知识和文化的积累, 依靠教育, 个人的素质才得以全面提高, 个人才能够以知识和文化作为基石进行文化创意和技术创意, 并把这种创意融入产业发展的链条之中, 从而推动经济的增长。这种经济增长模式事实上就是创意决定模式。从内生增长理论的角度来看, 文化创意产业是一种新的经济增长模式。具有普遍创意活力的文化在这一经济模式中, 不仅仅是经济长期增长的内生性原动力, 同时也是经济增长的目的。在这一意义上, 文化艺术绝不是某种具有市场价值的资源或商品, 文化艺术是具有巨大外部性的公共品。文化创意产业的兴盛体现了经济发展的一种新的趋势, 即经济的增长日益与文化创意相关, 文化创意作为资源和产品或服务的经济价值日益凸显。

从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历程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这几个经济发展阶段的转变与演进的脉络。在早期资本主义发展阶段, 英法等国依靠海外扩张, 占有了大量殖民地的资本和劳动力资源, 使经济得到迅速发展, 成为资本主义强国。而美国日本等在一战和二战之后依靠技术的进步, 迅速崛起, 取代了英法成为资本主义强国。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 这些发达国家都认识到了无论是资本决定模式还是技术决定模式都不是可持续发展的, 它只是单纯强调经济的增长, 而忽视了人的最根本的需要。于是, 这些发达国家先后都开始了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开始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从国际上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来看, 英国、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都是文化创意产业的典范国家, 他们都有自己的发展特色, 并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约翰·霍金斯在《创意经济》一书中明确指出, 创意经济现在每天创造220亿美元的产值, 并以5%的速度递增, 在一些国家增长得更快, 美国为14%, 英国为12%。2004年, 七大工业国中, 半数的工作人口在从事创意产业, 并且它的增长速度比传统服务业快两倍, 比制造业快4倍。

二、何谓文化创意产业

从“创意产业”和“文化产业”的内涵上看, “创意产业”更多的侧重于个体的创意和知识产权的产业价值和属性;“文化产业”更多地强调文化作为整体的产业价值和属性。事实上, 个体的创意离不开作为整体的文化的涵养, 作为整体的文化必须通过个体的创意才能成为产业发展的有机要素。所以, 把“创意产业”和“文化产业”两个概念整合为一个“文化创意产业概念”更为合理。这种概念的整合不是无聊的文字游戏, 而是能够促进我们对于这一新的对象形成明确的认识, 能够促进我们对它的发展路径和意义价值进行更好的把握。

经过整合后的文化创意产业概念的内涵是指:以文化为基础的创意, 以创意为核心的产业。进而言之, 创意是以人类优秀文化成果为基础的, 对于中国当代而言, 人类优秀文化成果既包括中国传统文化, 也包括西方文化, 并且以当代意识为基础对二者进行批判的继承和创造性的发展, 只有这种创意才是文化建设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对于文化建设和社会发展而言, 这种创意不能仅停留在创意阶段, 而是要使它传播开来并发扬光大, 这就需要使这种创意进入产业发展的链条之中, 以这种创意为核心, 形成新的产业, 或使旧的产业升级改造, 重新焕发出生机活力。由此看来, 文化创意产业不仅追求经济的高速而稳定的增长, 而且追求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不仅是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 而且是文化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的助推器。

三、中国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必然性

中国自从1949年建国以后, 事实上也经历了经济发展的这几个阶段。当然, 由于中国是后发国家, 在几十年的时间里走过了西方发达国家在几百年的时间里所走过的路程, 所以, 在经济发展的各阶段中呈现出一种混合和压缩的状况, 很难以某一个时间点作为经济发展阶段的标志, 不过我们仍然大体可以看出这几个阶段的发展与演进轨迹。建国以后, 面对美国和前苏联两极争霸的国际形势, 势必要大力发展工业和重工业, 在百废待兴中, 只能依靠农业支援工业, 这可以看做是资本积累的第一步。改革开放以后, 中国逐渐迈入了市场经济时代, 开始大规模地利用外资, 使中国经济进入发展的快车道。在20世纪80年代, 邓小平同志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把科学技术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提高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极大地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当然, 科学技术的发展在经济快速持续发展的过程中也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当然, 经济的快速持续发展也使我们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其中最明显的就是环境污染严重, 贫富分化加大。前者危及人与自然的和谐, 后者危及人与人的和谐。如果经济的发展只能是以此为代价的, 那么后果将是非常危险的。所以近几年来, 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思想。所谓科学发展观, 就是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它不仅是经济的发展, 而且是文化和社会的全面发展;它不仅是人与人的和谐, 人与社会的和谐, 而且是人与自然的和谐。近几年来, 中国政府开始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 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都空前重视, 制定了一系列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法规、政策和措施, 其目的就在于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文化创意产业所承载的事实上就是科学发展观的使命, 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 从毛泽东在建国后优先发展工业和重工业, 到邓小平提出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再到胡锦涛提出的发展文化产业, 是符合经济发展和经济增长规律的。

当然, 目前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还存在着许多问题, 诸如体制不够健全, 市场机制不够完备;创意人才匮乏, 原创力不足;产业规模较小, 效益不够明显。但是应当看到, 文化创意产业在中国现阶段应该说还是一种战略性的产业, 它对于中国经济社会的贡献不能仅仅从直接的GDP的增加值来衡量, 而应该从对于传统产业的渗透、辐射并因此带动传统产业、公共文化教育事业的融合优化, 提升内生经济增长能力的高度去认识文化创意产业的价值。从战略的高度推进传统制造业与新兴文化创意产业的渗透融合, 使高创意与高科技有机结合, 实现在制造中蕴育创造, 以创造提升制造的协调发展;建立作为公共品的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和私人品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协调联动机制, 以优良的文化创意环境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以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强化文化创意环境的建设。

摘要: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具有不同的经济增长模式。文化创意产业是知识经济增长阶段的一种新的经济增长模式。它是以文化为基础的创意, 以创意为核心的产业。它不仅追求经济的高速而稳定的增长, 而且追求科学发展与和谐发展。中国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具有历史的必然性。

关键词:文化创意产业,经济增长,经济增长模式

参考文献

[1]孙启明, 等.文化创意产业前沿[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08:332.

经济精神与文化产业 篇8

关键词:文化产业;经济发展方式;发展路径;经济结构

文化产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先导产业,也是未来的支柱产业,能够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思想保证,推动文化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当前,文化产业在GDP中的比重越来越大,加快文化产业的发展不仅能满足时代背景下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精神生活需要,更能通过经济结构的调整应对以后可能发生的经济危机。

一、 文化产业的内涵

文化产业是从事文化产品生产和提供文化服务和经营性行业,是从事精神文化产品的生产、流通和以文化为内涵和各种服务活动或部门的总和。由文化产业统计研究课题组制定、通过国家统计局颁布实施的《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标准将文化产业分为核心层、外围层、相关层。

由表1可以看出,中国的文化产业涵盖了新闻服务、出版发行和版权服务、广播电视电影服务、文化艺术服务、网络及软件文化服务、文化休闲娱乐服务、其他文化服务、文化设备用品及相关文化产品的生产销售。

二、 文化产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文化产业具有极大的发展优势,对资源的消耗少、对环境的污染小,而且科技含量较高,是典型的低碳型绿色经济,近年来,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我国文化产业发展迅速。2010年我国文化产业增加值突破11 000亿元,比2009年增长25.8%,占GDP的比重为2.75%,可见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断上升。这对调整经济结构、节约资源、保护环境都具有积极意义。

1. 文化与科技结合,促进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文化产业的特点决定了文化产业是一种绿色环保经济,其发展以人的智力投入和科技进步为依托,而不是靠消耗大量的体力物力财力。文化产业的发展满足的是人们的文化需求和精神需求,基于这两种需求而形成的文化消费是一种可持续性的消费,不但对环境污染少、对资源消耗少,而且能够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满足人们对精神文明的需求,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平衡发展。科技的发展为文化产业注入了强大的动力,不断创造出新的文化产品,“三网融合”步伐的加快、IPTV、网络广播电视、手机广播电视等新兴文化形态层出不穷,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兴力量。文化已成为全球范围内衡量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的维度。

2. 文化产业涵盖领域广泛,推动我国经济的全面快速增长。在文化产业兴起之前,中国的经济增长点在钢铁业、汽车业、纺织业、装备制造业、电子信息业、造船业、有色金属业、石化行业、轻工业、房地产这十大行业上,而文化产业的涌现则大大拓宽了国民经济增长的行业范围。2009年我国文化产业增加值为 8 400 亿元,比2008年增长10%,占同期GDP的比重为2.5%左右。京、沪、粤、湘、滇等省市在GDP中的文化产业增加值占比超过5%,显然,文化产业逐渐成为这些地区的潜在战略性支柱产业。

三、 文化产业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关系

从长期的国际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看,当人均GDP 在3 000美元~6 000 美元之间时,对文化产品与服务就会产生大量的需求,文化产业就进入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国民的人均收入也在不断增加,在解决了满足人民生存需求的基本问题如九年义务教育、劳动社会保障、公共社区服务、医疗保障、基本住房保障之后,满足更高层次需求的文化消费必然会大幅度增长,这就相应的带来多种形态的文化产业的发展,结合文化资源、现代科技与创造性的文化产业必将成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发展方向。

1. 增强文化软实力,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内容

文化产业是一种特殊的产业类型,同时显现出文化形态和经济形态,其发展源于个体创造力、智力、技艺和才华的发挥,并且通过知识产权的形成和取用,创造财富、发挥就业潜力。转变经济方式就是要由先前的单纯以经济为主、文化为辅的发展形态,转变到“经济文化化、文化经济化、经济文化一体化”的战略思想上来。文化具有高融合性和高渗透性的特点,文化产业不仅可以产生直接的经济效益,还可通过技术嫁接、设计策划和品牌授权等手段,为其它产业提供各种附加值,促进产业的创新发展。文化产业采用的是与传统工业不同的发展模式,以个体创造力、技能和才华为特色,而不是靠大量的人力和财力的投入,从而为个体、中小企业提供了巨大的生存空间。比如一些中小城市不适合或没有足够的条件开发和引进工业,便可以努力发掘自身良好的文化资源,发挥在自然生态环境、历史文化民俗、气候条件、交通地理位置等方面的优势,构建完善的城镇文化服务体系,开发出新的文化产业业态。

2. 发展文化产业是优化经济结构的必然选择。虽然我国的经济已经取得较大的发展,但目前我国的经济结构仍然不尽合理,其中一个突出表现就是第三产业比重较小、层次偏低。2009年,我国第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2.6%,比世界平均水平低30%,而文化产业在第三产业中占了很大比重。据2008年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只有2.43%,而发达国家一般在10%左右,美国甚至达到45%左右。所以我国的文化产业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由于文化产业以高科技和创新性思维为基础,它的加快发展将改善我国产业的结构布局,推动我国的产业结构层次向高端发展。

3. 发展文化产业是开辟就业途径的有效方式。就业是民生之本。而我国目前面临着失业人口过多的严峻形势,急需通过新业态的兴起来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据统计,包括文化产业在内的第三产业产值平均每增长1%,就能创造453.3万个就业岗位。快速提升文化产业,可以有效发挥第三产业吸纳就业的能力,缓解我国目前面临的日益加剧的就业压力。

4. 文化产业的创新性和发展潜力为国家发展提供新的经济增长点。文化产业的特点使得文化产业不断催生出新的产业形态,成长中的文化产业正显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为现代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新的增长点。以广播电影电视业为例,现在便出现了以数字、信息、网络技术等新兴科技为支撑的新媒体,如数字电视、手机电视等,目前此领域内的不少产业已经显现出对经济的牵引作用,如影视剧产业、动漫游戏产业、IP 电视、网络电视、手机电视和网络广播、数字电视、高清电视、信息网络产业、电视购物产业等。1元的电影票房可带来超过10元的经济收益,2009年我国为电视剧产业投入的50亿元形成了五百多亿元的广告产值。影视动漫则能带动很多衍生产品和附属产业的开发,涉及到玩具制造、文娱用品、旅游娱乐、食品餐饮、主题式房地产、出版印刷、流行服饰、仓储物流等各个产业门类,形成了系列相关的产业链和产业群,带动效应尤为明显。这些产业的发展也必将带动技术研发、信息终端改造、终端生产等产业的升级,对消费市场的发展产生极大的推动作用。比如,仅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产业的全面启动,就可带动上亿台手持电视终端的消费,拉动数百亿手持电视终端销售额的增长。

四、 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型

文化产业是战略性、先导性产业,构建结构合理、门类齐全、科技含量高、富有创意、竞争力强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已成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性选择。

1. 建设文化产业园区和基地,推动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文化企业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发展壮大骨干文化企业决定着文化产业发展的方向。要把做大做强文化企业作为一项紧迫的任务,集合各类资源,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和创新竞争力的文化企业集团,有效发挥龙头企业的标杆作用。文化产业园区在促进资源整合,提供创新科技条件,实现人才、技术、资金的集中配置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文化产业园区和基地建立在一定区域内,可聚集起多个文化产业门类,通过投资融资、信息咨询、科技服务、产权交易、行业交流、人员培训等为企业发展提供了完善的全面的配套服务。在文化产业园区,行业间联合互渗、企业间合作互助,有利于产业链的衍伸和各种资源的整合,从而发挥整体效应,实现规模优势。

2004年以来,我国文化部已经命名了4家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和204家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催生出一批有较强实力和竞争力的大型骨干文化企业。这些企业的经营范围涉及旅游、演艺、动漫、影视、文化创意等领域,充分促进了文化产业的联合互动、集约化发展。

2. 加大对文化产业的投入,拓宽文化产业融资渠道。目前,银行信贷仍是我国传统文化企业融资的主要途径,各地银行依托文化产业的基本特征为文化产业推行了一系列个性化、定制化服务,设计出高附加值、特色鲜明的金融产品。但总体来说,文化企业贷款占银行整体贷款规模的比重仍然偏低,有较大的拓展空间。

除银行信贷之外,还应该积极拓展其它的文化产业融资渠道,完善融资手段。在投资主体上,应鼓励企业、个人、境外资金兴办文化企业;在投资方式上,应允许独资、合资、合作、合营等多种途径,既能以资金方式投入,也能以土地、无形资产和技术资本入股;在融资手段上,除银行贷款外,还可以通过文化企业信托产品、建立文化产业主题股权投资基金、发行文化产业股票债券以及文化彩票等方式筹措资金。此外,还应该积极开发文化产业保险市场的产品体系。在美国等文化产业比较发达的国家,保险已渗透到文化产业的各个方面,而我国的保险机构与文化企业的合作还在初级阶段,如演艺活动意外保险、贵重器材财产保险等。推出适合发展要求的演艺、会展、动漫游戏、出版物印刷、发行和广播影视产品等保险产品已成为目前文化企业的迫切需求。

3. 以科技促发展,加强文化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是要将驱动力转到创新上来,随着人们文化需求新变化新要求的增长,只有发展自主创新能力强的文化产业,才能够与人们精神产品需求相匹配,拉动文化消费的增长。当传统文化与人的创意能力与信息、数字等科技结合到一起,便会不断创造出新的文化业态,促进文化产业的内容创新、产品创新、形式创新。创新的关键在于人才的培养,产业结构的调整必然要求劳动者结构的转变,与极具科技性和创新性的文化产业相适应的必定是有文化、有创造精神的知识型劳动者。在大力推进文化产业的发展过程中,培养大批创新型、复合型、科技型人才已经成为迫在眉睫的任务,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归根到底是劳动者的转型。只有通过激发劳动者的创造力,营造一个积极创新的环境,自主创新能力才能不断地体现,文化产业才能不断涌现出科技含量高的创新型业态。

4. 建立健全知识产权制度。知识产权智力劳动产生的成果所有权,知识产权战略是发展文化产业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战略。知识产权包括专利权、著作权、商标权等,是一种无形的财产权,但和其他有形财产一样都受到国家法律的保护。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越来越多是当今保护智力成果和创造性产品的一个突出问题,对于著作权、专利权、商标权等无形资产,应加紧制定和完善相关的保护政策和法规,如流转、登记、质押、托管、评估和变现等,这样才有助于鼓励创新、促进智力成果的提升。通过成立文化知识产权交易所,逐步形成活跃的知识产权市场,为著作权、专利权、商标权等知识产权的交易提供专业化服务,从而提高文化产业从业者的积极性,把我国的经济推入更高的发展阶段。

5. 着力发展重点文化产业,增强带动力。2010年,在国务院通过的《文化产业振兴规划》中,把文化创意、影视制作、出版发行、印刷复制、广告、演艺娱乐、文化会展、数字内容和动漫等产业列为重点文化产业。加大对重点文化产业的扶持力度,将会拉动其周边产业的发展,促进经济结构的进一步调整和扩大就业率。以美国的迪士尼为例,其核心版权产业是电影,票房收入是迪士尼的第一轮收入,随后发行DVD、录像带等第二轮收入也属于核心版权产业的范围。由核心版权产业衍伸出的部分版权产业包括迪士尼主题公园、迪士尼服装、家居产品、玩具、饰品、箱包等,其中迪士尼主题公园的推广带来了第三轮收入,品牌授权专卖则带来第四轮收入。最后一轮收入则由边缘支撑产业电视媒体的传播获取。据统计,电影发行加上最后的电视传播收入占30%,主题公园的收入占20%,其余的50%则来自品牌销售。就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来说,要增强这些重点文化产业的影响力和带动力,如扩大影视制作业的制作、发行、播映和后产品开发,推动出版业产业结构的升级、加快从主要依赖传统纸介质出版物向多种介质形态出版物的数字出版产业转型。

6. 大力推进开放型战略,文化产业走出国门。发展文化产业,不能固步自封,要积极地将我国的民族文化展现给全球这个舞台。信息时代,文化产业的发展越来越具有全球性,国际文化产业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西方大国的文化产业集团凭借其强大的经济技术支持,不断打压弱势国家的文化产业,使全球范围内文化产业发展的不平衡加剧。我国的出口贸易在结构上以加工贸易为主,处于全球价值产业链的下游,位于上游层次的文化产品所占份额很少。我国具有悠久的文化历史,如何把丰富的文化资源转变为文化产业优势,使文化产业“走出去”,提升我国的文化国际竞争力,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亟需解决的问题。积极鼓励和大力支持具有竞争实力的文化企业集团率先走出国门,开展对外文化交流合作与学习,积极参与到国际合作与竞争中,才能在全球这个大舞台上不断的锻炼壮大,增强我国文化产业的规模和实力,提升中华民族的文化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积极探索适合我国的文化市场运作模式,大力打造中国文化国际品牌,将为我国在信息时代参与更高层次的国际竞争开拓新的空间。

参考文献:

1. 郑晓婷.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理论探讨,2011,(11).

2. 邓安球.论文化产业概念与分类. 湘潭大学学报,2008,(9).

3. 安宇、田广增、沈山. 国外文化产业:概念界定与产业政策.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4,(6).

4. 李小牧、李嘉珊. 国际文化贸易:关于概念的综述和辨析.国际贸易,2007,(2).

5. 熊澄宇,傅琰.关于当前我国文化产业分类标准的研究.社会科学战线,2012,(1).

6. 文化部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研究课题组.当前形势下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研究报告.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9.

7. UNCTAD: CREATIVE ECONOMY Report,2008.

8. 2011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课题组.2011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9. 向勇,李天昀. 国外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模式.新湘评论,2011,(11).

10. 冯华、黄凌鹤. 后危机时代国外文化产业发展的趋势、经验和启示.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1,(6).

11. 冯永华.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几点认识.中国集体经济,2012,(1).

12. 丁兆庆.关于加快推动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思考.延边大学学报,2012,(2).

13. 周志太.文化需求是文化产品重叠需求的本质——以中日贸易的实证为例.现代经济探讨,2011,(12).

基金项目:江苏省文化科研课题“文化产业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系、路径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项目号:10ZC01),项目主持人:周凯。

作者简介:周凯,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广播电视与新媒体系主任、副教授,南京大学社会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管理学博士后;武晋原,新乡学院新闻传播系助教。

上一篇:生活感悟的句子欣赏下一篇:在成长中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