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罩的作文
因为新冠疫情,学校规定返校复课时须佩戴口罩。听同学说,戴口罩上学会难受到缺氧,复课后才发现,比同学说的更恐怖。
噩梦从出门的那一刻开始了。
上英语课,需要大声朗读课文和单词。而我,因为不自信,本来声音就小,现在带个口罩读,更成为了一种负担。每次,我使出“洪荒之力”去朗读,更大声地读,读完一段文字,感觉就是缺氧,仿佛站在珠穆朗玛峰产生的高原反应。
道法课也是如此。我是道法课代表,需要我站在讲台上带读,这时候我的音量需要比前者更大,已经是“河东狮吼”了。领读一次可不容易呀!
我们最喜欢上的是体育课,因为可以不用戴口罩。
平时上课,唯一能够缓解缺氧、使呼吸顺畅的方式,就是喝水。喝水时可将口罩拉到下巴,借此机会,好好呼吸。
在二水老师面前,不戴口罩是件非常严重的事情。只要被她看见你摘了口罩,那就凉凉了,每次扣2分。班上共分九个小组,每周的座位要以小组得分安排,此每一位组员都不希望给小组扣分。然而,徐圳就是个例外,他是我们班典型的调皮蛋,他已经因为此事为他们小组扣了不下十分,组长张金兴已经在崩溃的边缘徘徊了。我绝对不敢在二水老师面前不带口罩。
音乐林老师比二水老师更狠,如果在她的课上不戴口罩,一次扣十分。我们组的`徐成鑫在某个星期一被逮到了,直接扣了十分,害得我们下周的座位并不是很好。
尽管如此,老师们讲课却可以不戴口罩,这让我觉得不公平。后来理解了,老师们都是做过核算检测的,确保没有感染。我们学生没做,我们上课依旧需要戴口罩。唉,这样的日子还要多久啊?
没想到,二水老师在群里新发了则通知:“下周开始,学生可以不戴口罩上课了,但还是需要备用一个的。”看到通知,我高兴得一蹦三尺高。
终于,可以摘掉口罩,自由呼吸了;
终于,可以不再因为没戴口罩而被扣分了;
关键词:口罩,植物滤片,PM2.5,过滤与吸附
1 引言
PM 2.5污染对大众的日常生活造成的不良影响越来越大。PM 2.5颗粒小且富含大量有毒有害物质, 吸入人体后, 会影响肺泡的气体交换, 对人的心肺健康造成极大的损害, 并易诱发支气管炎、哮喘和心血管等疾病。面对PM 2.5的猖獗, 大众的防范措施仅仅是戴上口罩。但调查统计发现, 大部分口罩的防治效果似乎并不乐观。在如此严峻的境况下, 考虑到植物叶片对PM 2.5的吸附作用, 故结合了植物与口罩进行设计新型口罩模型, 力求预防雾霾污染。
2 口罩分析
2.1 过滤作用
口罩的过滤作用主要在于限制外界污染与人体的直接气体交换。
其中过滤口罩利用调节环与松紧带以及鼻夹使人体与外界气体的隔离。其核心部分是呼吸阀以及内部的特制滤片。由于呼吸阀的特殊结构, 使得气体只能排出, 无法进入。所以人体呼吸时, 进入口罩的气体是由口罩的外部过滤层进入, 这样的结构充分发挥滤片的过滤吸附作用, 减少呼吸时吸入的有害物质, 起到保护人体的作用。
2.2 种类
对市面上所售的口罩类型进行了简单的抽样调查, 统计出了部分销量较高的一些口罩, 并对进行分类。以下为三种口罩的相关性能与分析:1) 棉质保暖口罩:口罩主要由棉材质制成, 主要用于防风保暖, 并无特殊的防尘措施。2) 活性炭防治口罩:活性炭口罩属于过滤式口罩, 在普通的口罩内部放置有特定的滤片, 滤片内部主要成分为活性炭。3) KN 95防治口罩:KN 95型口罩的特点是带有呼吸阀, 并且紧密贴合面部, 其滤膜为特制的防尘材料, 故其过滤效率较高。
2.3 呼吸参数
正常成人的相关呼吸参数, 不考虑伤病以及婴幼儿等特殊情况。经调查可知, 一名正常成人的一次呼吸交换的气体量大约为500毫升, 其处于安静情况下的呼吸频率约为每分钟16次, 正常成人的呼吸流量约为30L/m in。
3 实验过程
3.1 实验方法
过滤式防护口罩过滤性能检测指标其中一项是测量人体佩戴口罩时口罩的过滤效率, 又称穿透率。粉尘法、钠焰法等方法是目前较为公认的试验方法。[1]粉尘法:用石英或滑石粉尘为试验介质, 通过送尘器将一定粒径的粉尘送入试验柜中, 使粉尘稳定在需要测定的浓度范围内。以一定的气流速度使含尘空气通过口罩, 然后用测尘仪测量出口罩前后的粉尘浓度, 算出口罩的过滤效率。钠焰法:用氯化钠为试验介质, 通过氯化钠气溶胶发生器将介质送入试验柜中, 粒子平均直径小于0.5μm、浓度大于1m g/m3。使用钠盐广度测定仪测定呼吸护具内外的浓度, 计算出防护效率。
查阅相关文献可知, 普通棉质口罩及活性炭口罩的防护能力远达不到防尘口罩所预期的标准, 而部分防尘口罩KN 95也不能起到很好的防护作用。并且若人在进行一系列运动过程时, 其呼吸的气流量会随之增加, 此时口罩的过滤效率会降低。
4 植物滤片
4.1 植物滤片的可行性分析
众所周知, 现今行之有效的净化PM 2.5的方法有三种:过滤法、水吸附法、植物吸收法。其中过滤法是采用相关滤膜进行空气的净化。而水吸附法则是利用水的吸附作用吸收PM 2.5。植物吸收法的原理是利用植物叶片对空气中PM 2.5的吸附以及过滤作用。
结合口罩的相关结构进行分析研究发现, 三种方法之中, 有关植物吸收法与口罩的相关研究还处于真空期, 并且此方法有较大的拓展空间。大部分植物都能吸收有害气体, 但缺点是其吸收效率偏低。且活体植物生存情况下需要水分、土壤等生命资源, 显然这些是口罩环境无法提供的, 除此之外还需考虑植物排泄废料以及植物的生长等复杂的问题。所以利用活体植物植入口罩内部进行过滤吸附作用的想法实现有一定的困难。
故采取别的思路进行设计, 若将植物叶片进行物理分解 (保证能正常生命活动) , 分解为微小颗粒, 并将微小颗粒与水以一定比例相结合形成浓度较高的液体物质, 再将其染于活性炭滤片上。由于活性炭以及水的吸附作用, 植物的颗粒会与活性炭滤片紧密重合, 可以大大增强其吸附有害气体的效果。
4.2 植物滤片的方案设计
综合以上分析后, 设计出一种可透气的植物滤片, 将滤片置于口罩内部, 在内部形成植物过滤网。将植物成微小颗粒后, 增大了与空气中PM 2.5的接触面积, 提高了植物过滤吸附PM 2.5的能力。在人体正常呼吸时, 能提供部分水分, 使其与植物颗粒牢固结合。几天后植物颗粒逐渐失去活性, 并且污垢堆积于滤片上时, 即需更换新的植物滤片。
5 展望
由目前形势看来, 在实施有效的治理方法政策之前, 民众最需要的是防止雾霾污染对人身造成不可逆的损伤。为此, 各国相关卫生健康机构研制出有效过滤吸附PM 2.5的口罩势在必行。本文中的植物滤片口罩提出并设计出了一种新型口罩的结构形式, 其目的在于减少PM 2.5对人体造成的损伤。
近期随着各方面研究的深入, 名为土壤蓝藻的藻类植物特有的固土防沙能力再次引起了不小的关注, 土壤蓝藻的研究[3]逐渐成熟势必在将来植物滤片口罩研发方面有一定的推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夏婵.个体防护用口罩的过滤材料净化PM2.5特性的试验研究[D].上海:东华大学, 2014.
[2]彭明军等.市场抽样口罩对空气PM2.5防护效果研究[J].中国消毒学杂志.
[3]谢作明等.土壤丝状蓝藻在荒漠治理中的作用研究[N].水生生物学报, 2007.
2013年前后,雾霾成为了以北京为代表的很多城市的常驻天气。据统计,自1月份以来的50天内,北京及周边地区共发生5次强霾污染,只有5天为无霾天气。有媒体评论,现在,在中国很多城市出行,如果不佩戴任何防护措施就等于上街“喝”PM2.5。PM2.5,官方学名是细颗粒物,其中富含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人体长期置于高“细颗粒物”环境下,会对呼吸系统造成危害。
然而政府表示,彻底治理是一个十年到二十年的阶段性工程。这反倒激发了民间的创造力,并直接催生了一个名为PM2.5防护品的新产业。
据淘宝官方数据统计,2013年1月份,淘宝天猫商城的口罩日销量上万,北京地区增量更是达到130%。而口罩这个似乎一直从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产品,在人们对环境问题的日益关注和恐慌下,也正经历着技术上的进化。
追捧背后
2013年2月,北京全城的交通警察突然全部带上了口罩执勤。工作在街头一线的交警佩戴防护工具的景象,着实吸引了对公用设备格外关心的消费者们。次日,中央电视台对此进行新闻报道,称这是一款名为“绿盾”的PM2.5防护口罩。
直到派遣北京地区经理前往双方约定的地点,确认了消息的准确性后,兴诺康纶董事长赵丹青才相信这单生意是真实的。第一次见面,北京市公安局就表示要分批订购10万只,并且在两会前必须拿到其中的5万只。“他们试过好多产品,最后经过公安局多次自主测试后才选定的我们。”赵丹青对《时间线》说。
其实,在北京市公安局决定采购之前,绿盾已经相当畅销。
自2012年9月上市后,三个月,其就取得了200万只的销售纪录。2013年1月12日,北京空气质量达到六级重度污染。第二日,淘宝天猫商城的康纶纤维直营店中“绿盾”口罩日销量迅速破万,并将纪录保持了三天。2013年年后,众多连锁超市、大型卖场、药店以及电商平台都亲自登门与康纶纤维签订了合作协议,其中不乏7-11便利店、只在机场开设的法国连锁超市等国际品牌。“它们很多原本要收取少则10万元的进场费,但对于我们,却自愿将所得分成调低。”赵丹青指着办公桌上一摞目测一尺高的合同书说,据他估计,2013年第一季度,口罩销量破百万已是事实。而如此热销的结果是,在工厂满负荷生产的情况下,两会前,康纶纤维也只能向北京市公安局提供1万只口罩。
“民用口罩有近20亿元的市场空间”。赵丹青说。华丽的销售数据背后,与他对市场走势的准确判断密不可分。
2009年,做面料外贸事业如日中天的赵丹青没有像许多同行那样扩展到供应链下游,反而专心研究如何提高面料的质量。
“那时候,中国的代工市场已经开始衰弱,办工厂会被大笔资金的进出拖累。”赵丹青说,“所以,我要专注于有灵气的事情上——例如高端面料研发。”这一年,他将公司500万元年利润中的一部分拿出来成立实验室,开发新纤维技术。其根据是,中国的纺织技术在世界上已是绝对龙头,几乎不会遇到国外的竞争对手,而国内研究纺织新技术的人则寥寥无几。
第二年,赵丹青就有了成果。他们在纤维中添加了银基,研发出一种可杀死引起汗臭味的葡萄球菌等有害病菌的康纶纤维。银基能使纤维加快分子的分解过程,令材料的质地更紧密,并不会对人体皮肤造成伤害。
销售出身的赵丹青开始为这一新技术搜寻商机。2010年末,他在网络上发现关于PM2.5的话题越来越多,敏锐意识到,人们对空气质量的抱怨不仅来自于外在的环境,也源于个人保护产品的缺失。“3M的产品是面向工业化的,生活类口罩市场则是个空白。”赵丹青认为机会来了。
2011年,兴诺康纶决定利用康纶纤维全力生产口罩,赵丹青还为此将设计部门的人手全部调配到口罩项目上。然而,口罩的厚度和防护性通常成正比要想防护性强,必然会加大口罩的厚度,但对于作为日常用品的民用口罩来说,并不适用。设计团队最后提议,在口罩内部加一层滤膜,它可以保证透气度的同时,增加过滤层。“我们叫它绿盾呼吸科技。”赵丹青说。而由于制作技术都是现有的,只有过滤膜是后期开发的,绿盾口罩得以迅速上市。
2012年9月,绿盾口罩发布,但起初,价格不占优势,样子也颇为普通的它,并没有一炮而红。看起来更结实的3M公司生产的工业用防护口罩,更受欢迎。
为了让市场施心,赵丹青将口罩样品带到了美国一家可出具口罩过滤效率与口罩表面压强数据的独立实验室进行检测,最后得到了三项认证标准。
随着2012年下半年雾霾天气逐渐增多,口罩开始成为更多人出行的“标配”。人们越来越需要一个更轻便的防护工具。虽然价格相对较高,但27.5元一个的绿盾口罩开始呈现出相对3M的优势了。
“做民用口罩就是我们的竞争优势。”赵丹青特别强调市场领域的细分,对于3M的口罩,他认为和绿盾“是不同领域的产品”。
随着口罩销量加大,客户的多元化需求也在增多。赵丹青开始为绿盾口罩添加更多的高科技和个性元素。现在,升级后的绿盾口罩外围有一层记忆材质,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脸型“捏”严缝隙,避免造成漏气。兴诺康纶还根据客户反映,推出了冬用和夏用两款设计,以及更多颜色选择——俨然,又给产品注入几分时尚元素。
“电子”口罩
2013年,英国艺术家马特希在自行车的后座上安装了自己制作的空气净化器——一个长角面包型的宜家穿孔垃圾桶做成过的滤装置,桶内添加多层过滤材质,由轮动力发电机驱动,通过长约2米的塑料管连着另一头由战斗机飞行员头盔改装的呼吸面具。它由蹬车产生动力发电,激活设备过滤阴霾,并提供清洁空气。
这虽然是一个颇具概念化的呼吸面具,但把家用设备和电子产品结合做出的前卫“口罩”,也让这一本出自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产品,成为了科技极客们发挥想象力的新载体。
无独有偶,美国设计公司青蛙设计上海设计工作室的设计师们也正酝酿着一个高科技面具的点子——AirWave防污染口罩。
AirWave从项目开始初期到现在,共经过了四次不同的造型提案,虽然方案直到现在仍处于概念阶段,但设计图片在网上一经放出,其现代感的造型就吸引了众多眼球。
据青蛙设计执行创意总监Rainer向《时间线》介绍,未来这款口罩不但可以过滤城市空气,通过内置的传感器,还能检测、报告空气质量。通过设备连接,这些空气质量数据会共享到一款智能手机应用程序上,用户不但可以查看所在城市地区精确到街道一级的污染水平,还可以规划污染更少的出行路线。同时,当过滤器失效时,应用程序还会自动提醒用户更换。传感器检测到高污染的空气时,AirWave上的LED灯也会开始闪烁,做出直观提醒。
很多人认为,这款口罩是基于中国恶劣的空气环境而设计的。虽然AirWave概念的确是由王明敏和杨曦两位中国设计师提出,但设计灵感并非单纯因为中国的环境问题——尽管它确实糟透了。
“很多设计师去世界各地的时候都会遇到空气污染问题。”Rainer说。青蛙设计的办公室分布于全球十二个国家和地区。设计师会经常往返于多个国家。很多设计师在韩国首尔、日本东京都遇到过空气不洁净的问题。
目前,青蛙设计打算继续在功能、外形上对AirWave进行更细化的研究。在青蛙设计,每个工作室每年都可以推荐三款设计产品参与公司内部“可穿戴装备产品设计”的竞争。AirWave是今年上海工作室选送的推荐项目之一。现在的AirWave,造型颇具现代感和科技感。谈到其未来的外形设计,Raniner说,“我想做减法。”现在已有的AirWave,相比民用口罩,造型更像一个“机器人面具”,而且其所用材料为质地优良的塑料,Rainer认为这会不利于携带,应该可以做得更轻、更便捷。
在这场战争中,涌现了许多逆行者,他们驰援武汉,虽然有口罩的保护,但他们也有可能被感染,他们在口罩后面的脸,也因长期带口罩,脸上一印一道又一道的痕迹,而他们一直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永不退缩,虽然她们的面貌变丑了,但是她们的心一直是美丽的。
也因口罩,出现了许多心存侥幸,自私自利的人。有一些黑心商家,卖口罩,把价格提高了好几倍。还找借说,这时候哪还有卖口罩的,卖你这么贵,还便宜你了。还有的人减伤被扔掉的口罩,一加工具去往外卖,只顾自己的利益,不顾他人安危的人都没有什么好下场,所以我们大家不要心存侥幸,乖乖待在家里,就是对社会最大的贡献。
刚开始晋城还未出现病例,自从有一位城外的人进了城内,晋城也开始第一例肺炎了。
没有硝烟的战争也就此开始了,警钟也因此敲响。现在,我们都出不去,一天只能有一个人外出还需通行证。
现在,在国家的危难时刻,我们本应该共同抗疫情,站在一条线上,心是一条。可是,却一些无良商家,卖一些根本就没有作用的口罩,让人们就此上当。于是,还有一些国家来帮助我们。
所以,我们也要做到戴好口罩,不出门。这让我想起了一句话:‘’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不过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钟南山爷爷说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新型冠状病毒的袭来,把正在过年的中国人给吓了一大跳。大街小巷没有一点生的气息,平时车水马龙的街道变得空无一人,平时欢庆的过节音乐变成了叹气声。在这严峻的情况下,全国变成了一个战疫的大战场。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武器就是口罩。无论是战斗在一线的医护人员,还是我们每一位普通老百姓都开始戴口罩。于是关于口罩的故事每时每刻都在上演,感动和激励着我们。
口罩,一个人人都买得起的普通物品在这个时候却变成了奢侈品。有很多不良商家哄抬价格发财;有不少人制售伪劣口罩。当然更多的是让我们感动的人和事。无数口罩也被运往武汉,在前不久我看到一个文章讲了巴西华侨为往武汉汉捐口罩,可是通关的时候却发生了问题迟迟送不过来人们都十分担心;还有一些人甚至临时在机场求人把大量口罩带回国内;还有浙商在国外买下工厂生产口罩;这样的爱心人士还有很多如韩红,她是个歌手虽然我没有听过她的歌却被韩红乐于助人的精神而感动。我感觉,在疫情的关键时刻,口罩是武器,帮我们阻隔病毒。同时,口罩更是一面镜子,让你认清自己的心,认清真善美和假恶丑。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选择于2014年1月(流感流行季节)在我区两家三甲医院发热门诊就诊的ILI为调查对象。ILI定义为发热(腋下体温≥38 ℃),伴咳嗽或咽痛之一者。 要求调查对象为北京市常住居民,年龄18周岁以上, 了解调查内容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调查方法由经过统一培训的调查人员对入选病例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被调查对象的基本信息、发病情况及口罩佩戴情况。
1.3统计学分析建立Epi Data数据库,双人双机录入资料,采用SPSS 16.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构成比或率描述,组间比较采用 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法,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基本情况本调查共纳入125例ILI,平均年龄38.84岁,最小年龄18岁,最大年龄83岁;男性45人 (36%),女性80人(64%),男女比例1∶1.78;小学学历1人(0.08%),中学32人(25.6%),大学73人(58.4%), 研究生19人(15.2%)。
2.2日常佩戴口罩的情况按照经常、大部分时间、有时、仅在生病时、仅在周围人生病时、很少使用和不使用进行分类,各类别人数及百分比依次为14(11.20%)、 7(5.60% )、29(23.20% )、14(11.20% )、1(0.80% )、 44(35.20%)、16(12.80%)。佩戴口罩的理由“为了避免我的病菌传播给他人”选择次数最多,占43.20%;“习惯戴口罩”选择次数最少,仅有1.60%。见表1。
注:ILI 为流感样病例。
佩戴口罩类型:按照棉纱布口罩、纸口罩、外科口罩、N95口罩进行多项选择,“外科口罩”被选择次数最多,占33.60%。见表2。
注:ILI 为流感样病例。
将经常使用、大部分时间使用、有时使用、仅在我生病时使用4个类别定义为日常佩戴口罩,很少使用和从不使用定义为日常不佩戴口罩,两组比较,佩戴口罩组女性占76.92%,男性占23.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816,P<0.01)。见表3。
注:ILI 为流感样病例;性别和学历均为[人数(%)]。
2.3本次患病期间口罩佩戴情况52人在本次患病期间佩戴了口罩,占总人数的41.6%;73人未佩戴口罩, 占总人数的58.4%。
按照本次发病是否佩戴口罩将研究对象分为两组,比较两组间出现的临床症状情况,见表4。
3讨论
目前,在我国医疗机构中,医务人员在接诊呼吸道传染病患者时,均要求进行标准防护,其中包括佩戴专业口罩。但一些研究表明,医院工作人员佩戴口罩的依从性和规范性仍有待提高[5,6]。
对研究对象佩戴口罩的类型分析发现,佩戴口罩次数由高到低依次为外科口罩、纸口罩、棉纱口罩、N95口罩,其中,共58.8%的被调查者选择了纸口罩或棉纱口罩。据文献报道,医用外科口罩和医用防护口罩有国家技术标准,能起到有效阻挡病原体的防护作用,其他类型口罩没有统一的技术标准,仅有一定的机械阻挡作用,不能有效地阻挡病原体通过呼吸道入侵[7]。倪晓平等[8]对外科口罩及N95口罩防护效果的随机对照研究进行荟萃分析结果显示,佩戴外科口罩和N95口罩对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人类偏肺病毒、副流感病毒、鼻病毒、冠状病毒、腺病毒、EV病毒等均有较好的防护效果。此外,N95口罩成本相对更高,且长时间佩戴容易出现压迫面部、憋气等不适症状[9],N95口罩的防护效果与口罩型号的选择和佩戴方法也有密切关系,若选择不当或佩戴方法不规范,就不能起到应有的防护作用。因此,外科口罩是呼吸道传染病患者较理想的选择。
对口罩佩戴与否的影响因素分析发现,无论是在日常生活中还是生病时,口罩佩戴组与未佩戴组在年龄和学历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在性别分布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佩戴组女性高于男性。对临床症状与口罩佩戴情况的关系分析,佩戴组存在打喷嚏的患者比例高于未佩戴组,可能与打喷嚏更容易使人联想到病原体的传播,从而更容易选择佩戴口罩有关;而佩戴口罩组存在寒战、肌肉或关节疼痛等症状的病例比例低于未佩戴组,可能与这两种症状难于联想到传染病有关。
综上所述,目前到发热门诊就诊的ILI,无论是在日常还是生病时口罩佩戴的比例均不高;在口罩选择上仍存在一定误区;各种临床症状中,仅打喷嚏是促进患者佩戴口罩的因素。在今后相关的健康教育中,应对以上问题加以重视。
作者声明本文无实际或潜在的利益冲突
摘要:目的 了解流感样病例(ILI)日常生活和生病时的口罩佩戴情况。方法 在流感季节对发热门诊就诊的ILI进行问卷调查。根据变量类型,统计学检验采用t检验及χ2检验。结果 共纳入研究对象125人,平均年龄38.84岁,男女比例为1∶1.78;对日常口罩佩戴习惯进行分析,很少使用及从不使用者占总人数的48.0%;对佩戴口罩的原因进行分析,大部分选择了为了不传染给他人(43.2%)、空气污染(40.0%)和避免别人传染自己(38.4%);口罩佩戴类型比例由高到低依次为外科口罩、纸口罩、棉纱口罩、N95口罩;按日常是否佩戴口罩分组,佩戴口罩组女性比例(76.92%)高于未佩戴组(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按生病时是否佩戴口罩分组,对临床表现进行分析,佩戴口罩组出现打喷嚏的比例(63.46%)高于未佩戴组(29.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发热门诊就诊的ILI在日常及此次患病期间佩戴口罩的比例尚不高,在口罩类型选择上仍存在一定误区。
有一个站台,上面有孤独地吹着口琴的东欧面孔的背包客,有刚刚下班的疲惫不堪的博士们,有年纪很大却染着熏衣草色头发的老太太。在这样一个站台上,你觉得最煞风景的声响是什么?
日本人大概是这个世界上对季节最敏感的民族,“生病”也是这敏感的一种呈现形式。冬天在北海道泡温泉的时候,会看到旅店里贴着谨防急性肠胃炎的通知,2月每天可以看着娱乐新闻掰着手指数哪些名人因为流感倒下了。而到了3月,终于到了花粉症隆重登场的时候了。
所以美丽的长街上最煞风景的,就是大家都戴着口罩面无表情的样子。
深夜安静的站台上最煞风景的,是口罩后面使劲吸鼻子的声音。
这个春天,我也终于体验到花粉症发作的要命感觉了。
一些在日本住了十多年的朋友每到春天就苦不堪言,每每见面,看到毫无症状的我一副不知其中苦痛的样子,眼神里常常有一种羡慕嫉妒恨的神色。据说对于外来者而言,一般需要在日本居住到第四五个年头,花粉症才会发作出来。算来2013年于我正是第五个年头,我终于也中招了。
忙不迭地去请教花粉症对策,好在朋友虽然一副“你也有今天”的表情,但总算还是传授了不少心得,从特效眼药水、减轻症状的药片到涂在鼻子里形成静电保护膜的药膏,除了那种游泳眼镜似的防护眼镜我始终没有勇气戴上外,可谓是全副武装了。当然最少不了的还是口罩。记得之前读过一个研究报告,是分析两年前3·11大地震期间的各国媒体报道。在福岛核电站出现故障的消息传出当天,几乎所有的外国媒体都使用了街头人们纷纷戴着口罩的照片。这大概算是媒体以讹传讹的经典案例了,各国记者倘若稍微做些功课,就应当知道每年3月正是花粉症爆发的时候,即便没有辐射恐慌,街头也始终是这般光景的。
经历了这种“东市买眼药,西市买口罩”的日子后,到了月底一盘算,3月的生活开销大大增加。小林制药的统计数据显示,在春季几乎每天都使用口罩的人从2008年的18%上升到了2011年的30%左右,富士经济的调查则显示,日本人均每年要购入4.4个口罩。看着每家药妆店和便利店都在门口摆出花粉症对策专柜,会觉得大概只有医药行业会高举双手欢迎花粉症季节的到来吧。
来到日本以后,觉得日本的大众文化中有一个很有趣的现象,那就是“假面文化”。说起来,口罩与假面在英语以及日语中都是同一个词语——Mask。有时候我会觉得,日本人对3月里满街口罩的景象习以为常,而外国人往往感到一些突兀,这是不是与日本文化里面这样的假面文化有关系呢?假面超人系列几十年来始终是日本儿童心目中的卡通英雄,传统艺术能剧里面还有表现女性怨怼的名为“般若”的面具,而假面格斗如今也大有人气。常去的一条小街中经常能看到一栋不起眼的小楼前排起长长的队伍,一打听才知道那是一位退役的假面格斗选手开设的道场,每到周末,前来“朝圣”的粉丝络绎不绝。
先跟大家介绍一下我的的仇人——“20xx-nCoV”在电子显微镜下看他,模样长得似戴头上的皇冠、花冠,所以人们便称他叫做冠状病毒。他原来的家都附在蝙蝠等小动物身上,与人距离很远,正常情况下他无法跑到人的身上。但是近年来某些人们爱吃野味,甚至连蝙蝠等小动物都吃,因此他有机会接触到人,可以跑到人的身上安家落户繁衍后代了,而且他的生命力还算可以,随乡入俗,落地生根。人与人之间接触,他又能跑向另一个人身上,继续传播繁衍发展。冠状病毒在人与人之间传播,通常是在某人接触到感染者的分泌物的时候。病毒的传染力直接影响了传播途径。按照以往的经验,接触到感染者咳嗽或打喷嚏飞溅出的体液,或者和感染者握手可能会导致感染。如果你的手触摸感染者触摸过的东西,然后又触摸你自己的嘴、鼻子或眼睛,也可能传染病毒。
正常情况下,你的肺中大约会有1升的液体,每次打喷嚏,肺部都会像被挤压的矿泉水瓶一样把这些液体成雾状喷射出去。到了体外后,它们会分成4万多个小滴液,每个滴液中都包含着大量的病毒和细菌。由于体内巨大推力的影响,这些液体的速度能高达35米/秒,传播距离能达到3-8米。
最近,景点连续关闭,公司延长放假,各种交流平台关于新型肺炎的消息林林总总,口罩也由此成为了“硬通货”。爸爸前天去买口罩,一早就到了,但是买口罩的人流特别长,排着蛇形的队伍,在街道中转了三四个弯,爸爸连药店的门都没看到,就被告知口罩已经卖完了,那天药店只有200只口罩,每人限购5个,口罩供不应求,人群最终还是怏怏不乐的散开了。
通过各种途径,我们家终于买到了二十几只口罩,但没有一个3M的N95口罩,最好的就是3M9022了,但这个型号的也只有两三个。我们用得也很珍惜,本该是一次性的,我们用酒精喷一喷就用第二遍了。
整个春节我都没有出门,爸爸妈妈说在家里最安全,能不出去就不出去。但是爸爸要出去买菜,他会戴上两层口罩,做好防护措施。今天爸爸买菜时拍了张照片,我们这里离昆山特别近,照片中可以看到这两座城市交界的地方竖起了一些蓝色或白色的铁板,形成了一堵墙,把路断掉了。
路旁有个穿黄色衣服的外卖员正无奈的盯着手机,我很惊奇地发现他没戴口罩,也许是没抢到吧。听妈妈说,现在进入上海需要量体温,而没这么多人力,便封掉其他路,只留一条主干道进入上海。看来,新型病毒已经相当严重了。
为什么戴口罩?因为有雾霾?或者感冒了,怕传染?或者是良好的卫生习惯,像医生一样,成天戴口罩?
不是,都不是。因为我在改一个坏习惯——臭话连篇。比如:我一会儿对某同学说:“你得到死亡通知书了吗?你的死期是后天。”于是同学要打我,或者开始吵架。不一会儿,我又对另一个同学说:“你还没有被你老婆(老公)杀死呀?”如果是男同学,吵架;如果是女同学就会报告老师,老师把我叫去批评:“你这个臭嘴!”
上课,某同学问老师一个问题,我会抢着说:“你死脑筋,这么简单的问题也会提问,不如早点自杀得了。”老师批评:“闭上你的臭嘴!”我说:“事实就是这样嘛,问题太幼稚了。”老师火了,“你口无遮拦,不遵守课堂纪律!”
这张臭嘴,终于给我带来不幸。同学不理睬我了,老师无时无刻地批评我,还叫来家长。爸爸妈妈知道后,气得想哭。没有良好的同学关系是不好受的。我决定改正这个坏习惯。怎么改?对,老师说我“口无遮拦”,我就来个“口有遮拦”。
戴口罩已经七个月了。上课回答问题拿掉口罩,读书、吃饭、睡觉不戴口罩。其余时间都戴口罩。这样,一句臭话出来了,由于戴着口罩,说话受到障碍,于是想到不能说不文明的话,立即不说了。
长久不说臭话,同学关系改善了,我开始合群,老师也不批评我了,还表扬我为了改正缺点,措施破天荒地有力。爸爸妈妈笑了,说我长大了,文明礼貌了。被大家夸的感觉,真好!
我现在戴口罩的时间在减少,因为我想,不说粗话、臭话固然好,但是还不够。要文明用语。于是我看到同学,会拿掉口罩,打招呼或者问候;看到老师,会拿掉口罩说:“老师辛苦!”回家,会拿掉口罩说:“爸爸(或者妈妈、爷爷……)我回来了……”
发稿/庄眉舒
1. 实验部分
(1)口罩的制备
外层采用具污染物质有阻隔作用医用无纺布,首先可以对污染物进行第一层高效阻挡,使可吸入颗粒物必须先经过第一层过滤才可以进入中层,减少了部分污染物对体内的危害。其次医用无纺纱布防磨损性能较好,可以减少使用过程中的磨损,延长口罩寿命。
其次口罩中层为活性炭且附着光触媒层可充分吸引包含在口罩内层的小分子有机物(如可吸入颗粒物、甲醛因子等),减少有毒有害物质进入体内的可能性,并利用光催化原理,高效分解污染物,活性炭的吸附作用加上光触媒的分解作用,快速消灭对人体有害的污染物,生成对人体无害的水和二氧化碳,同时光触的媒还可以促使活性炭再生,避免了使用者不用定期更换口罩内的活性炭层的麻烦与造成的浪费。在制作光触媒时,我们采用高催化活性的纳米级二氧化钛,同时掺入一部分其他具有催化作用的光触媒材料。提高其杀菌、除臭、防霉、防污自洁、净化空气功能。布料采用过滤棉,对有害气体,可吸入颗粒物进行二次过滤,可以阻挡未被完全除去的病毒、工业粉尘和毒气等进入人体,且柔软舒适,给脸部以舒适感。同时采用可拆卸夹层作为中层,方便使用者清洗靠近脸部的口罩内层,达到口罩的多次循环使用。
最后一层,采用静电过滤棉层,防止活性炭纤维滤片内部细微碳粉颗粒的泄露,对人体造成伤害。
三层的设计方案减轻了人们在带有传统防雾霾口罩的窒息感,保证呼吸的顺畅性,同时对雾霾有了更强的吸附分解功能,进一步保证了人体的健康。同时口罩的制作采用贴合人脸曲线的设计,避免佩戴眼镜时会产生水汽而造成的不便等。
(2)检测原理及方法:
将室外PM2.5检测仪放入室外环境,检测室外PM2.5的值。后将口罩至于口罩过滤效率检测机的进风口处,通电,在风机的作用下气体从口罩外层从入风口进入测量腔中,分别测量通电前PM2.5浓度和口罩过滤后的PM2.5浓度。
过滤效率=(空气中PM2.5值-通过口罩后PM2.5值)/空气中PM2.5值
2. 实验结果
(1)测定室外环境空气的PM2.5污染状况
市区2015年12月PM2.5 24h的平均浓度最大值为400.3μg/m3,最小值为150μg/m3,超过了GB3095-2012《环境空气质量指标》规定的PM2.5 24h平均浓度75μg/m3。
(2)活性炭负载光催化防雾霾空气净化口罩对PM2.524h平均阻隔效果
通过将本实验研究发明的口罩与市面上的口罩进行对比检测,发现活性炭负载光催化防雾霾空气净化口罩对PM2.524h平均阻隔效果较好。经一般棉布口罩、一次性医用口罩阻隔后的PM2.5的浓度为250.3μg/m3、160.5μg/m3,严重超出GB 3095-2012《环境空气质量标准》规定的限值75μg/m3,而经其他口罩阻隔后的空气质量均符合二类区要求。但结果表明本实验研究的活性炭负载光催化防雾霾空气净化口罩对PM2.5阻隔效果最好,平均阻隔率大于85%。在空气污染问题严重时,活性炭负载光催化防雾霾空气净化口罩具有很大的实用价值。
3. 结论
随着环境污染的日益严重,口罩已成为家家必备的物品,而佩戴口罩的防护效率也就成为了人们最为关心的问题。活性炭口罩、家用棉布口罩、防雾霾口罩都是市场上的宠儿,然而它们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对于雾霾空气的防护没有明显的效果,而本实验研制的活性炭负载光催化防雾霾空气净化口罩有效地解决了一次性口罩造成的资源浪费问题,以及对雾霾空气的防护不彻底问题。不仅可以快速分解空气中有害物质,且阻隔效率大于85%。总的来说,活性炭负载光催化防雾霾空气净化口罩保留了活性炭口罩的超强的过滤吸附性能,并引入了活性二氧化钛,可以对活性碳吸附的颗粒物、有机物进行分解,实现活性碳的再生,在制作过程中可以有效减少活性碳的使用量,减轻口罩的质量以及过多活性碳给人造成的窒息感。采用可拆卸的三层口罩,为人们的定期清洗提供方便,并形成三层过滤结构,实时防护空气污染。
摘要:纳米光催化剂在光的照射下,可以产生氧化能力很强的自由氫氧基和活性氧,可氧化分解各种有机化合物和部分无机物,能破坏细菌的细胞膜和固化病毒的蛋白质,可杀灭细菌和分解有机污染物,把有机污染物分解成无污染的水和二氧化碳,因而具有极强的杀菌、除臭、防霉、防污自洁、净化空气功能。本文以具有直通孔的胶粘活性炭为复合载体,采用浸涂法将纳米二氧化钛固定在活性炭载体上,活性炭复合光催化薄层。通过活性炭的吸附作用减少空气中的污染物进入人体,复合二氧化钛提高光催化效率,同时达到了活性炭的再生,使口罩可重复使用。
关键词:雾霾,活性炭,光催化,口罩
参考文献
[1]贺克斌,杨复沫,段凤魁等.大气颗粒物与区域复合污染[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2]戴海夏,宋伟民.大气PM2.5的健康影响[J].国外医学卫生学分册,2001,28(5):299-303.
[3]Bumett RT,Cakmak S,Brook JR,et al.The role of particulate size and chemistry in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summertime ambient air pollution and hospitalization for cardio respiratory diseases[J].Environmental Health Perspectives,1997,105(6):614-620.
[4]黄汉生.曰本二氧化钛光催化剂环境净化技术开发动向.现代化工,1998,(12),39-42.
[5]蒋璐蔓,余艳艳,荣怿,靳向煜,殷保璞,吴海波.新型医用防护口罩滤料的结构与性能[J].第二军医大学学报,2003,24(6):625-628.N95.
[6]唐世君,周国泰,郝新敏等.超微细纤维高效滤材[非典]防护口罩研究[J].中国个体防护装备,2003(3):15-16.
[7]张彭义,梁夫艳,陈清,佘刚,祝万鹏.低浓度甲苯的气相光催化降解研究.环境科学,2003,24(6),5.
[8]齐峰,李福林.光触媒治理室内S气污染的实验研究.Chemical Engineer 2010,(8),44-46.
[9]古政容;陈爱平;戴智铭,活性炭-纳来二氧化钛复合光催化空气净化网的研制.华东理工大学学报,2000,26(4),367-371.
[10]过滤式防尘口罩防护性能与受试者主观评价的相关分析[J].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2013,31(9):649-653.
1.口罩只能戴3—4个小时
2.医用外科口罩也是可以用的
3.每天出门并不是必须戴,在公共场所,人多的时候戴
4.戴完口罩撕烂扔到有害垃圾桶里。
许许多多的人在与病魔斗争,许许多多的人冲锋在一线,保卫我们的安全,你们被口罩累破的脸颊,让人心疼不已少出门
虽然口罩十分小,但它在紧要关头用处十分大,不管什么口罩,比如医用外科口罩和N95口罩都能够抵御住来自病毒的一次又一次的袭击,让病毒进入不了我们的体内。在今天热卖量最高的不是其他东西,而是口罩。
在如今虽然有许多良心商家在过年期间,仍按原价卖出口罩并给员工三倍的工资,但仍然有许多不法商家卖别人用过的口罩,卖假的口罩,让大家的生活得不到安宁。在这几天中有很多公安局都在各地销毁了许多销售假冒伪劣防疫口罩的窝点,在过年前几天,某些药店原来几块钱的口罩也卖成了十几块钱,这些都是以一个个活生生的例子,在这些丧失人性的事件背后,对于那些卖东西的人来说赚了钱,但是对于那些受害人的心中是十分不好受的,不过在警察叔叔的严控下,许多卖假口罩的人已经被缉捕了。
在现在我们的友国:俄罗斯,巴基斯坦和曾经敌对的国家:日本等。都在第一时间送来了大量的物资,让在一线的人员,物资不在紧缺。
近年来雾霾天气逐渐成为影响我国大部分地区空气质量的主要因素, 颗粒物是雾霾主要的大气污染物, 其中, 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2.5μm的颗粒物, 也称细颗粒物 (PM2.5) , 因其粒径小、比表面积大, 易于富集空气中的有毒有害物质, 并可以随着人的呼吸进入体内, 甚至进入人体肺泡或血液循环系统, 直接导致心血管、呼吸系统等疾病, 是城市大气污染物中损害人体健康的最重要元凶, 因此, 在雾霾污染监测时用其来衡量污染程度。我国于2012年修订颁布了GB3095-2012《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其中增加了臭氧 (O3) 和细颗粒物 (PM2.5) 两项污染物控制标准[1,2]。
随着2013年我国大部分地区雾霾天气的爆发, PM2.5防护产品变得十分抢手, 市场上随即出现大量标有“防雾霾口罩”、“抗PM2.5口罩”、“PM2.5防护口罩”等字样的产品, 本文统称为“防PM2.5口罩”。作为雾霾个体防护用品, 由于使用方便、价格低廉等优点, 其销售市场也呈现井喷态势, 据统计, 我国2013年防PM2.5口罩的市场需求为25.3亿, 2015年预计为39.2亿[3]。但与之相对的, 则是市场在售的防PM2.5口罩质量参差不齐, 民众对其防护能力认知偏少, 产品依据标准多样, 检测、判定依据不适宜等问题存在。为了便于普通民众能正确地选择防PM2.5口罩, 本文将从分析其防护需求、探讨防护机理、研究在售产品质量现状以及产品在用检测方法等方面进行详细讨论, 以期提高全民防雾霾能力, 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
1 防PM2.5口罩
1.1 防PM2.5口罩的防护需求分析
用于防PM2.5的口罩首先应能将空气中污染物降低至可接受的浓度范围内, 这里我们可以借鉴GB3095-2012《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中细颗粒物 (PM2.5) 的一级日平均浓度标准值35μg/m3作为净化目标值。当前我国PM2.5浓度普遍在100~200ug/m3之间, 严重时候达到400~500ug/m3。所以, 防PM2.5口罩的最低防护水平应达到中等污染时需要至少5倍的防护, 严重污染时至少需要15倍的防护。需要指出的是, 这里的防护水平对于口罩来讲应是对应于其总泄漏率, 即同时考虑滤材的穿透和口罩部件、连接及佩戴后与面部间缝隙等发生的泄漏。
其次, 对于防PM2.5口罩, 由于面对的是普通大众, 包括老弱病残等特殊人群, 因此口罩在达到相应的防护水平的同时, 还应考虑儿童、幼儿、老人及孕妇等对口罩的特殊需求。既要确保大多数佩戴者的匹配性, 即口罩大小、形状与使用者面部适宜, 还要保证舒适性, 即包括口罩佩戴时没有明显感觉到其对面部的压迫感, 同时口罩材料对面部皮肤无刺激性, 口罩材料无明显异味, 最主要的还应确保长时间或日常活动下口罩佩戴者呼吸的顺畅性、无明显憋闷感 (呼吸阻力小, 死腔比较小) [4,5,6], 防止佩戴过程中出现头晕、恶心及呕吐等症状。
1.2 防PM2.5口罩的过滤机理
影响口罩防护水平的主要因素之一是滤材的过滤效率。用于过滤颗粒物的滤材, 不管是天然的, 还是人工合成的, 它们将空气中的颗粒物过滤下来的机理可概括为以下五种。
1) 重力沉降作用:大颗粒物在气流中受重力影响从气流中分离出来, 直接沉降到过滤材料上, 如图1所示。
2) 拦截作用:颗粒物质量较小, 这类颗粒物可以完全沿着气流方向运动, 只有当颗粒的半径大于气流与滤料纤维之间的距离时, 颗粒物才可能被滤料刮蹭拦截下来, 该作用适用于次微米范围的颗粒, 如图2所示。
3) 惯性撞击作用:当气流中绕过阻挡在气流前方的滤材纤维时, 较高质量的颗粒物受惯性影响无法及时跟随气流, 会偏离气流方向, 撞到滤材纤维上被过滤下来。此种作用通常适用于粒径大于1um的微粒。
4) 扩散作用:受空气分子热运动影响, 极其微小的颗粒受到空气分子的撞击, 不断改变运动方向, 呈现布朗运动, 随机性地接触到滤材纤维被过滤下来;适用于粒径小于0.1um的颗粒, 如图3所示。
5) 静电作用:如果滤料纤维带有微弱的静电, 无论气流中的颗粒物本身是否带静电, 当它们靠近滤材纤维时就容易受静电吸引而被过滤下来。静电作用可以帮助过滤材料在不增加气流阻力的前提下提高过滤效率, 如图4所示。
上述五种作用中, 惯性撞击和拦截作用对大颗粒物影响大, 随着颗粒物粒径减小这种作用降低;而小颗粒物更容易受扩散作用和静电作用的影响, 颗粒物粒径越大, 扩散作用和静电作用则逐渐降低。因此, 对于粒径在1um以上的颗粒物, 依靠滤料的密集纤维网状结构的拦截作用效果明显, 但是对于PM2.5颗粒中绝大多数为亚微米的粒子, 拦截作用则效果甚微, 须借助粒子扩散原理和静电原理过滤去除才更加有效。因此, PM2.5的有效过滤材料常采用加载静电的无纺布材料。
1.3 市场在售的防PM2.5口罩质量现状
目前市场上销售的标明用于防PM2.5的口罩种类是五花八门。据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数据库统计, 全国批准生产“一次性使用口罩”生产厂家为128家, 网络上在售口罩品种不下1000种。因为缺少监管, 市场上有的PM2.5防护口罩标注等级混乱, 所标注的依据标准也是多种多样。
总体而言, 市场在售口罩主要分为一般用普通纱布口罩、棉布和针织布口罩、医用口罩和工业防尘口罩四大类;从款式结构上区分, 防PM2.5口罩主要可分为平板式、杯式、折叠式 (蚌型和船型) 三大类, 目前国内市场所销售的口罩主要为平板式口罩, 占口罩产品总数的41.2%, 其次为折叠式口罩, 其产品市场占有量约为38.1%, 杯式口罩由于携带较为不方便, 美观性较差, 因此市场份额约为18.3%左右。
根据国家权威检测机构对2014年防PM2.5口罩质量安全风险分析结果显示, 目前市场在售的防PM2.5口罩整体防护水平较低, 从口罩滤材方面看, 过滤效率超过90%的刚过半, 且主要是使用熔喷无纺布材质, 16.7%的口罩产品过滤效率低于40%;从泄漏率方面看, 产品泄漏率测试结果低于12%的仅占总产品的43.3%, 有36.7%的口罩泄漏率超过37.5%, 无法让使用者在雾霾天气下得到有效防护。2014年3月21日, 中国消费者协会公布的比较试验结果表明防护水平合格的仅为24.3%[7]。浙江省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公布的口罩过滤性能比较试验结果居然全部不达标[8]。
究其原因, 过滤效率低主要是因为产品多采用纱布、棉布以及部分功能性材料作为滤材。因其孔径较大, 无法有效过滤微米级以下颗粒, 因而难以有效防护细颗粒物。泄漏率高主要是因为部分产品的款式结构不合理, 在佩戴状态下, 口罩与佩戴者面部之间密合性 (决定泄漏量) 不好, 根据流体力学原理, 气流首先流向阻力小处[9], 口罩与面部密合不好, 气流则直接穿过这些缝隙而不通过滤材, 导致PM2.5颗粒物漏入或被吸入, 即使滤材的过滤效率再高, 口罩产品的整体防护水平依然是很低的。测试数据表明, 平板式口罩由于罩体在鼻梁处、面颊处和下巴处等部分的密合性较低, 其泄漏率数据往往较高。
1.4 PM2.5防护口罩的选择
通过上述讨论, 可以初步确定在选择防PM2.5口罩时应侧重的方向。
作为普通的佩戴者, 我们在购买产品时首先要摒弃那些纱布、棉布、薄薄的两层左右无纺布的一次性医用口罩 (如一次性外科口罩[10]) 等, 这种口罩的滤材象一面网或筛子, 平面结构, 主要将颗粒物收集在筛网上面。现在市场上PM2.5防护水平较高的口罩多数是采用熔喷无纺布材料[11], 其特点是其滤材是一个开放的结构, 由随机指向各个方向的直径可达微米级以下的纤维形成密网状材料, 有一定深度, 纤维间孔径非常小 (如图5所示) , 颗粒物在这个纵深方向穿过滤材过程中被捕获。
其次, 要注意选择口罩的款式结构。平板式口罩因与佩戴者面部之间密合性差, 泄漏率高, 不能选择;建议选择杯式的口罩和折叠式口罩。因为人的脸型差异较大, 所以无论选择哪种口罩, 在佩戴时都要注意口罩与面部接触部位的贴合紧密性, 尤其是折叠式口罩的折痕处与面部的贴合, 否则, 一样起不到防护作用。
在上述两种外观选择基础上, 我们还必须查看产品的生产渠道是否正规, 是否依据国家相关标准通过检测或认证的口罩。
2 PM2.5口罩防护性能的检测及判定依据
到目前为止, 国内外针对防PM2.5口罩检测检验都没有专用标准。国外只有防颗粒物口罩或呼吸器检测标准。国外防颗粒物呼吸防护用品的测试方法和标准有:欧盟EN149:2001+A1:2009《呼吸防护装置颗粒防护用过滤半面罩要求、检验和标记》, 美国NIOSH 42CFR84:2008《呼吸防护装备》, 日本JIS8151:-2005《防尘面具》, 澳大利亚AS/NZS1716:2012《呼吸防护装备》, 美国材料与试验协会ASTM F2299:2010《用胶乳球测定医用面具材料粒子渗透性初始效率的标准试验方法》等等[12,13]。
2.1 过滤效率测试
我国目前有GB2626-2006《呼吸防护用品自吸过滤式防颗粒物呼吸》[14]、GB19083-2010《医用防护口罩技术要求》可以参照, GB2626-2006《呼吸防护用品自吸过滤式防颗粒物呼吸》作为我国自吸过滤式防颗粒物呼吸器的通用标准, 其适用范围包括了对于各类颗粒物的防护, 包括工业粉尘、烟、雾、微生物和花粉等。而PM2.5颗粒仅仅是各类型颗粒物中的某一种、颗粒物粒径范围中的一部分, 因此, 该标准的检测方法也必然能适用于PM2.5这一范围内的细颗粒物。
目前, 国际上通用的过滤性能的测试方法, 即, 采用正常人中轻体力劳动强度下的吸气峰值流量, 最易穿透粒径MPPS的模拟粒子, 一定浓度下进行加载测试。对于防护非油性颗粒物的口罩, 采用Na Cl法 (Na盐模拟粒子) , 计数中位径 (0.075±0.020) μm) ;对于防护具有油性和非油性颗粒物的口罩, 则采用DOP法 (DOP油雾模拟粒子) , 计数中位径 (0.185±0.020) μm。
当前我国细颗粒物 (PM2.5) 中的化学成分主要包括无机元素、水溶性无机盐、有机物和含碳组分[1]。其中水溶性无机盐和含碳组分是PM2.5的主要组分, 其质量浓度之和超过PM2.5质量浓度的50%。因此可以确定防PM2.5口罩测试所采用模拟粒子应采用无机Na盐粒子, 该粒子更接近当前雾霾天气中细颗粒物的特性。只要口罩通过Na盐气溶胶的过滤效率加载测试, 则对PM2.5具有较好的防护水平。因此, GB2626-2006《呼吸防护用品自吸过滤式防颗粒物呼吸》中这一Na盐模拟粒子的测试方法完全能适用于防PM2.5口罩的过滤效率检测。
关于测试流量, 因当前我国健康成年人中轻体力劳动强度下呼吸平均流量约25~30L/min, 吸气峰值流量82~98L/min, 采用GB2626-2006《呼吸防护用品自吸过滤式防颗粒物呼吸》中85L/min的流量进行测试, 也基本能够代表我国健康成年人在中轻体力活动强度下的峰值呼吸流量, 而在该流量下测试合格的口罩也完全能够满足体力和活动强度更低的其他人群 (如体弱的老人和儿童等) 。
2.2 泄漏率测试
国外关于泄漏性测试标准包括上述欧盟、澳大利亚等标准。我国目前有GB2626-2006《呼吸防护用品自吸过滤式防颗粒物呼吸》、GB19083-2010《医用防护口罩技术要求》可以参照, 其中, GB2626-2006《呼吸防护用品自吸过滤式防颗粒物呼吸》基本采纳EN149测试方法。
目前国际上泄漏性测试基本采用受试者佩戴口罩在封闭的检测仓中, 在一定浓度下进行测试。测试颗粒物为Na盐气溶胶, 其浓度为 (10±2) mg/m3 (EN149:2001+A1为 (8±4) mg/m3) [9], 检测仓有效空间内的浓度变化均不应高于10%, 颗粒物的空气动力学粒径分布均为0.02~2μm, 质量中位径均为0.6μm。受试者为10名刮净胡须的、脸型属该类产品有代表性的使用者。受试者要按照时间要求, 顺序完成五种规定动作 (GB2626-2006与EN149:2001+A1中的规定动作有所不同) 。
GB2626-2006《呼吸防护用品自吸过滤式防颗粒物呼吸》中泄漏性测试浓度远远高于空气质量指数类别为严重污染的PM2.5日均浓度。规定的测试动作也基本能代表普通人群佩戴口罩日常动作, 因此, 只要口罩通过该测试, 则对PM2.5有较好的防护水平。需要注意的是, 受试者的选择很重要, 如果测试的是老人和儿童佩戴的口罩, 则受试者要根据佩戴者年龄分类选择, 要具有代表性。
3 PM2.5防护口罩的发展方向
3.1 制定检测与判定标准
因没有防PM2.5口罩的专业检测和判定标准, 产品关键性能指标的检测只能参照工业用呼吸防护用品的检测方法[15]。而工业用呼吸防护用品的标准无法完全满足作为日用防护口罩的需求, 尤其防PM2.5口罩佩戴者主要人群包括了老人、儿童以及孕妇等, 因此, 其部分指标检测和判定方法不适用, 如防PM2.5口罩主要用于抵御雾霾, 其防护水平如何判定?是否在中等或严重污染情况下PM2.5防护口罩过滤后的空气质量达到一级或者二级标准即可?呼吸阻力应达到什么样的指标水平?对于不同防护等级的口罩, 对于不同年龄层次的人群应达到什么样的水平, 还需要做大量的相关的研究和验证工作来确定。所以尽早制定防PM2.5口罩的检测和判定标准, 是今后科研检测机构、生产企业的主要工作。
3.2 加强监管, 规范发展
目前, 市场上在售的防PM2.5口罩存在着标识混乱, 关键信息缺失的现象, 部分厂家利用人们对防雾霾产品技术要求不了解的现状, 鱼目混珠, 以次充好, 导致人们购买到防护效果差的口罩, 影响人体健康。因此, 亟需质量监管和市场管理部门对产品加强监管, 使其规范化发展。
3.3 研制新技术, 推广新理念
近年来, 随着科技的进步, 越来越多新型超细纤维被研发并应用于个体防护产品上, 例如基于熔喷工艺的静电驻极材料、基于静电纺丝的纳米纤维过滤材料等具有高过滤效率低呼吸阻力的材料, 用此材料制造防PM2.5口罩, 其防护性能更好, 且佩戴舒适性大大提高。作为日常用口罩, 其抗菌性也应是考虑的指标之一。口罩与人面部的密合性研究, 如口罩结构设计应符合人面部曲线, 应尽可能适应比较多的面型结构, 以满足不同面型结构和尺寸的人群需求 (包括儿童) , 也应是今后的重点研究方向[15,16]。
日常生活中, 人们自主佩戴防护用品的理念还很欠缺, 国家及行业部门应加大宣传力度, 指导人们认识污染源, 根据污染源来正确选择防护用品, 而不是一个口罩就能防范住所有的污染源。如何引导人们根据自身情况、环境特点等正确选择和佩戴防护用品, 也是今后需要研究的方向。
4 结束语
本文从分析防PM2.5口罩防护需求入手, 通过探讨防护机理、在售产品质量现状以及产品在用检测方法等方面进行详细讨论, 重点指导普通民众如何选择防护效果好、佩戴舒适的防PM2.5口罩。随着我国雾霾治理战略计划的开展和市场监管的加强, 防PM2.5口罩将会逐步实现产品标准化, 检测指标量化以及市场规范化发展, 产品质量也必将会大幅度提高, 从而更好地维护使用者的利益, 保障人们身体健康。
摘要:为了提高全民防雾霾能力, 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 分析了城市大气污染物中损害人体健康的最重要元凶PM2.5的防护需求, 当前市场上各种材质和结构防PM2.5口罩的防护水平。在分析结果的基础上, 结合颗粒物过滤机理, 提出了雾霾天气时普通民众如何正确选择防PM2.5口罩的建议。讨论了目前防PM2.5口罩的过滤效率和泄漏性可参照的检测方法, 在此基础上对今后防PM2.5口罩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口罩的作文】推荐阅读:
关于诗词作文的开头的作文范文06-13
实现理想的作文-我的理想作文12-23
我的作文老师作文07-05
莲的作文-植物作文09-10
我的生日作文作文09-21
我的祖国作文作文01-08
我的同桌作文300字写人作文我的同桌作文06-02
秋的作文350字_秋天的作文06-08
心灵的召唤作文 听心灵的召唤作文07-03
成长的叙事作文500字左右的作文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