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效性

2024-06-1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实效性(精选8篇)

实效性 篇1

李健

(辽宁美术职业学院思政部,辽宁沈阳, 110136)

摘 要:在教育改革机制不断深入之下,中国民办高校兴起,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民办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影响民办高校稳定与发展的重要因素。民办高职院校学生作为主体,具有大学生的共性,也同时有自己的特点,因此针对他们的现状与特点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本文对民办高职院校学生思想道德的特征进行分析,并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提出若干建议。

关键词:民办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民办高职院校学生是我国高校的大学生中一个特殊群体,其思想、心理与行为和普通高等学校学生既有共同之处,又有其特殊性。以往理论界对普通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较多,而对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想政治研究偏少,对民办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就更少,因而结合民办高职院校实际和学生的自身特点,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对于促进民办高职院校学生全面发展,构建和谐校园、实施人才强国战略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民办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想道德特征

高职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进一步了解当前高职高专学生思想、学习、心理、生活方面的综合发展状况,总结高职院校对学生进行思政工作的经验,掌握高职学生成长与进步的规律,我们课题组查阅大量相关文献资料进行分析。其中参考了闫献伟的《高职高专学生思想政治现状调查》的重要数据与结果,以及毛伟雄的《当前民办高职学生思想道德现状调查分析》,内容涵盖泉州中营职业学院学生的思想、道德、人生观、心理4个方面,共计发卷1000份,收回684份。另外,为得到更加详实可靠的第一手资料,了解民办高职院校的自身特点,我和课题组成员在对《辽宁省高职高专类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问卷调查(2011.11)》调查问卷到我校的1000份进行了详实的统计,其中回收有效问卷1000份,回率100%。问卷内容涉及政治观;择业观、职业观;道德观;心理健康与学习观;恋爱婚姻家庭与消费观5个方面共计50个问题。调查结果与以上结果更能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当前民办高职类院校学生的思想状况及存在的问题,为我们今后如何针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培育健康的个性,提供了依据和参考。综合数据分析可得:

第一、民办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想特征。民办高职院校的学生总体思想活跃,积极进取,有比较强的自我表现欲望,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但其思想开放,有些偏激,思想的状态不稳定,政治意识较薄弱。尤其是在今天知识经济、网络普及以及教育民主化程度的提高,使得当代大学生相比他们的前辈,信息获取更快捷,相关知识了解更宽泛,见解更广阔。这样的成长背景使得民办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上比较独立,行动上不会随意跟从,不盲目认同某种价值,遇到问题一般会结合自身实际,通过自己独立思考,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然而因为他们社会经验不足,网络信息良莠不齐,与公办高校大学生相比,更易受错误的思想观念影响,看问题做事比较偏激。有些学生对国家大事和政治兴趣不浓,加之政治理论基础比较弱,缺乏一定政治鉴别力和敏感性,对一些深层次问题认识不够,对现实生活中一些现象存在某种模糊认识,比如“末日说”、“涉日保钓”等问题看法偏激。而[1]

且,价值观多元化,更强调实用主义,责任意识弱化,虽然仍在教师和家长的约束和督促下,但对学校和社会一切规章制度却明知故犯。

第二、民办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特征。民办高职学生入学普遍存在自卑感。由于没考上理想大学,而是就读最后批次录取的民办院校,学生会产生一种自卑感,总觉得自己比不上其它院校的学生,感觉自己能力不如别人,逐渐形成思想上的压力。强烈的自卑导致他们较为敏感而脆弱,这种错误认识如果得不到矫正,就会导致思想的禁锢和心理障碍,从而产生很大的自卑心理。另外,还有些学生进入民办院校后发现学校与最初高中毕业时来校招生宣传的情况有很大的出入,加之民办学校本身社会地位比较低,使一些学生觉得自身地位很低,原本成长很顺利的他们远离父母、亲人的环境下产生很强的挫折感,自卑感加重,而导致部分学生生活态度消极,自暴自弃。逆反心理比较重,主要表现在盲目排斥正面的思想政治宣传教育。认为这些内容“无用”或“与己无关”,认为是在浪费时间,排斥先进典型和个人,表现出冷漠态度,不屑一顾,而且自我约束能力弱,我行我素,对于重修、挂科等事情全热无动于衷。

第三、民办高职院校学生的行为特征。民办高职学生兴趣广泛、动手能力强、但学习目标不明确、对专业不了解,缺乏学习动力,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职业观念强,其行为表现出很强的务实性,行为盲目随意。但也意识到与公办学校学生相比,他们在社会和就业中处于劣势。因此,他们适应社会的职业观相当的明确,给自己将来定位的职业范围比较宽。另外,在校期间,部分学生不能正确处理好休闲和学习关系, 大部分精力投放到上网、娱乐,上课无精打采,作业不认真完成,虚度光阴。还有学生缺乏远大理想抱负毅力,懒散、追求享乐现象日渐明显,大学生谈恋爱现象日益增加,男女不正常交往现象严重。在学习行为中,个别学生迟到、早退情况严重,他们甚至不在乎学校纪律处分,直接影响班风、学风,愿意参加实践类活动,对理论学科不感兴趣。另外,由于多数为独生子女,家长溺爱,普遍没有经过挫折教育,贪图安逸、怕吃苦。他们进入大学后,不少人自我意识膨胀,以自我为中心,集体观念团队精神淡薄。

第四、民办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特征。我们培养人才是要为社会服务的,但很多学生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不知道如何去适应市场,一切都怨天尤人。据权威人才资源机构调查统计,对企业而言,在招聘时更注重学生的职业素质和工作态度。许多企业强调的是一种对职业的操守,一种负责任的态度,是否能够尽快的适应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转变,并认同企业文化。而我们的大学毕业生会大量出现不认同企业文化的现象,经常以自我意识为中心,不顾忌他人感受,只凭自己的喜好做事,把企业理解为学校、把领导当做老师、依旧我行我素,遇到社会问题不知道如何去处理。所以,很多未被录用的大学毕业生不是输在专业技术上,而是思想与态度上,关键是他们没有被录用之后还不知道自己错在哪里,而总是以为都是社会和企业的挑剔,而为自己找诸多借口,最终的结果就是待业。这就暴露了我们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弱点与不足,虽然也有思想政治与就业方面的教育,但毕竟教材是死的,任何事物都在变化之中,所以教师都很难扑捉到社会大方向的变化,更何况是学生,所以,我们的就业教育对于社会与学生个人来说,都略显幼稚化,没能达到成熟模式。

二、民办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举措

实效性,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为“实际的效果”。他指实践活动的预期目的与结果之间的张力关系,即实践活动结果对于目的是否实现以及二者之间的具体实现程度。实效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直接目的和最终目的,也是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工作出发点和最终落脚点。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主要指方法的可操作性,在实践中的可行性,产生良好效果的可靠性。[4][3][2][1][2]

(一)“大思政”育人模式

确立“大思政”实践理念,合力育人、全方位“立体化”教学考核模式,即“课上—课下—网络”立体化,不要只停留在课堂教学进行思政教育,而是要充分的发挥、利用教育资源,全方位立体化育人。

搞好“课前一刻钟”(课上)。这是针对每位教学老师的特点量身定做推出课前一刻钟的活动课内容,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示锻炼自我的平台,例如:说天下,新闻大视野,我秀我行,时事开讲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开展的实践教学活动。这样的方式使实践教学与学生的需求和关注点结合起来,加强学生在实践教学中的主体作用,从而使其在整个过程中增强体验。具体的做法是在大一新生入学时上好第一次思想政治教育课,将“课前一刻钟”的实施要领给学生讲清楚,并且由课代表将全班同学按照本学期课时数分组,每次课一组,进行“每课一秀”活动,内容贯穿思想政治、法律案例、历史文学等多个环节,每节课下课前留下一次课的内容,可以按照教学内容安排,由学生自己回去找资料,下载视频、新闻动态、社会热点、自编小品、制作PPT等多种方式,在下次课课上展示给教师和全体同学,然后逐一演讲选题的理由以及教育意义,由学生当老师,进行模拟人生讲解,之后由其他学生点评、教师点评,每课一秀后教师再根据今天每课一秀的内容讲解今天的课程,形成统一内容模式的教学,力求在教师的带动下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达到育人的目的。

指导社团活动(课下)鼓励更多的学生加入社团,充分利用大学生社团活动,创造机会,让学生参与活动,发挥潜能,提高综合素质。学校将大学生校内理论社团活动纳入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体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担任指导教师。选派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作为指导教师参加校团委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青年志愿者活动和暑期“三下乡”活动。组织学生利用国庆节长假期间深入家乡、厂矿企业、历史名胜古迹等参观,去敬老院服务、组织无偿献血、捐献骨髓等活动,组织点评大学生辩论赛。在寒暑假组织大学生到农村向农民提供文化、科技、卫生服务,为农民提供信息、技术咨询,向农民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实践活动。各院系组织学生志愿者服务,利用自己的休息闲暇时间、自己的技能、自己的资源、自己的善心,无偿为社会上的孤寡老人、残疾人、孤儿等提供帮助或向社会奉献爱心的实践活动。

思政博客和学生QQ群(网络)将学校教育和自我教育、网上教育和网下教育、理论教育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提供一个师生分享思想和知识的平台。由于思政博客和QQ群“自由、开放、共享”的精神符合大学生的心理预期及心理特征,成为大学生新的网络家园。使育人从传统的“面对面”到现在的“键对键”,拓宽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成为新形势下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亮点。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载体,大学生了解信息、发表言论、交流思想的重要场所,思政博客和QQ群正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及时、准确地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从而使教育更具有针对性,进而提高教育的效果。学生QQ群可以让学生与老师在课下成为朋友,答疑解惑的方式更符合当代社会的发展和大学生心态。

(二)“德育答辩”考核模式

德育答辩是最有效的实效性举措。他是应届毕业生将自己在大学学习生活中接受政治、思想、品德、法纪、心理、就业、人文等方面教育的效果,按照规定的格式,以总结报告的文体进行全面系统的总结,形成个人德育状况的论文,并以班级为单位,通过答辩会的形式,向班级的同学、答辩委员会成员宣读,同时接受提问,回答问题,由同学和答辩委员会就其德育方面的表现做出评价的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它是对应届毕业生的思想状况、行为规范、礼仪举止、沟通表达等素质的一个综合性、总结性的考核评价环节,是对学生在校期间思想状况的全

面考核。

他的总体考核思路与方法贯穿学生整个大学生涯。从入学军训开始,就进行毕业德育答辩的引导与渗透,将整个德育答辩考核的过程向学生说明。在大一第一学期期末前将上交德育答辩的开题报告,列出未来三年“学会求知,学会共处,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四个大方面的规划,由思政教师进行审核与反馈评分,并最终上交各个院系保管与监督,与学生处、各个院系辅导员联合进行,定期跟踪考核与纠正。而学生也将根据自己开题报告的规划进行大学三年的奋斗与努力,并随时收集各种素材,包括奖学金、证书、奖状等,并在大三德育答辩到来之时,在大三的“德育答辩会”之前根据自己的素材撰写德育论文和PPT。最终在德育答辩会上向老师与同学们展示自己大学三年的思想、道德、情感等等变化、进步与领悟,取得德育答辩的通过。如果未能通过者,将进行德育答辩的补考,通过这一系列的三年规划与考核,彻底将一个大学新生改造成为适应社会大发展的高素质型的技术型真人才。

参考文献:

[1]张娟,王慧.民办高校“90后”大学生的特点及教育策略研究[J].《科学时代》,2011,(12)[2]谢锦泉.民办高职院校学生特点与学风建设的思考 [J].《科技致富向导》,2012,(20)

[3]程芳.创新是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时代要求 [J].《企业科技与发展》,2009,(02)[4]苏振芳.思想政治教育学 [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李健(1978.2.7—),男,辽宁沈阳人,法学硕士,籍贯:辽宁沈阳,辽宁美术职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

本文为2013年沈阳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专项研究课题 《民办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课题编号:Sdsz2013-42)的研究成果 联系电话:***024-89745958

联系地址:辽宁沈阳沈北新区沈北路30号辽宁美术职业学院思政部李健

实效性 篇2

基于现实的情况, 如何提高探究活动实效性也就成了科学教学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针对这个问题, 根据教学中实践提出以下一些教学策略。

一 创设恰当的问题和情境, 培养学生对探究活动的兴趣和热情

学习兴趣是学习行为的原动力, 人有一种天生的好奇心倾向, 这种倾向促使人们在面对陌生现象时会尽力找到其发生的原因。教师在进行科学教学时, 应充分考虑学生的这种心理需求来设计教学方案, 创设新奇、艺术和一定难度的问题和情境, 激发学生对科学世界强烈的探究欲望。

1.精心设计问题, 增加学生的好奇心

在进行《液体的沸点》教学时, 我这样设计的:先通过视频播放一段杂技团里的经典杂技“油锅捞钱”。面对“沸腾”的油, 杂技演员通过各种动作来表达油锅里油的滚烫, 然后突然将手伸入锅里将锅底的钱币取了出来, 奇怪的是演员的手却安然无恙。这一挑战学生认知经验的现象, 增强了学生的兴趣, 强烈的矛盾使学生不由自主地问:为什么演员的手伸入“滚烫”的油里却能安然无恙呢?探究的兴趣自然被激发起来了。

2.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手段来导入、展示问题, 增强学生探究的欲望

如运用多媒体将各种美丽的花朵图片来提出植物问题, 用自然风光图片来提出地理方面的问题……这些美好的图片画面自然地引发了学生对问题的探究热情。再如将电影剪辑片段、录音录像、动漫图画材料及日常生活中的影像材料等设计成科学问题, 利用多媒体技术, 把学生带入更加生动有趣的境界, 更能增强学生探究的欲望。

3.利用科学史上的经典事例, 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究的激情。

在科学的历史上, 无数科学家以严谨的治学态度、辛勤的探索劳动、坚忍不拔的献身精神, 为人类的科学事业耕耘, 为后人的美好幸福生活而献身。可以说, 他们的伟大成就和对人类的巨大贡献无不与科学探究有关。如大发明家爱迪生, 在研制电灯的过程中, 为了寻找灯丝的合适材料, 先后探索试验了1600多种矿物和金属材料, 反复进行了2000多次试验, 积累了第一手资料, 最终发现炭化的竹丝效果最好, 这就是早期的碳丝灯。把这些事例渗透于科学教学中, 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又能激发起学生对科学探究的激情。

二 营造良好的探究环境, 创设高效的探究氛围

1.做好课前探究准备

教师在设计探究活动时, 发充分了解清楚学生的探究知识准备和探究能力, 以精确估计探究时间的分配;对探究活动所需的学习材料、实验器材和设施等精心设计, 从学生操作的安全性、可靠性、易观察性和误差小等方面择优选择准备;做好探究小组成员的分工和工作布置, 使学生能有序地开展探究活动, 并按预定的节奏进行下去, 从而尽可能地减少教学时间的遗失, 提高时间利用率和探究效率。

2.营造融洽、积极的课堂探究氛围

教师与学生之间应当创建民主化的师生关系, 努力创造一个相互支持、相互信任和安全的课堂氛围。尊重学生, 少对学生的探究活动进行严格地控制, 尽量多地给他们提供自主、主动和自我表达的机会, 保持与学生之间积极的、启发的交互活动。当学生完成探究要求, 得出正确的结论时, 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 使学生体验到满足感和自我价值感;当学生在探究过程中遇到挫折时, 要用温和的话语给予鼓励, 降低他们的紧张和不安感;哪怕是学生的探究结果不合常理, 出现明显的失误时, 也要用和蔼的态度、亲切的语言, 消除学生害怕失败的心理障碍, 使学生身心处于最佳的活跃状态, 心情舒畅, 积极主动地大胆探索。

3.增加学生的专注探究时间

有研究表明:有效的教学时间与教学效果呈现一种线性关系, 用于有效教学的时间越多, 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时间越多, 学习的成绩和教学效果就越高、越好。当然科学课程的总体教学课时总量是有限的, 在教学时应提高学生的专注学习时间和减少教学时间的遗失来提高时间的利用率, 从而提高探究学习效率。比如我在指导学生探究时, 把握好每次探究活动的节奏和时间的安排, 对探究问题情境的呈现精心设计, 使问题含有与学生原有知识的矛盾, 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内存动力;提倡小组合作探究, 让学生能够轮流主持, 使每个人都有机会为探究负责, 充分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 使他们更加专注地参与到探究活动中去;对于注意力脱离探究活动的学生予以提醒, 使其注意力回到探究活动中来;对探究活动能力低的学生予以适当的解释和帮助 (或请部分优秀学生来完成) ;设计形式多样的探究方式, 以提高学生对探究活动的新鲜感。

三 优化各项探究可能性, 进一步提升探究实效

1.选择难度适宜的问题情境进行探究

心理学研究表明:简单易学的材料, 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就会缺乏探究的动机, 而太难则会使学生产生过多的挫折, 失去进一步探究的信心。因而教师必须把握探究问题的难度, 选择学生在“最近发展区”内的问题进行探究, 让学生“跳一跳可以摘到桃子”, 调动和维持学生的探究兴趣。在把握问题的难度时考虑如下因素:

⑴大多数学生的现有知识水平能力, 充分考虑学生的既有生活经验、知识能力因素。

⑵尽量控制变量的数目, 尽可能少地出现无关变量。在变量比较多的时候指导学生辨识重要变量、将要变量和无关变量, 从而降低探究的难度。

⑶操作简单, 实验控制容易, 学生操作能力所及。

⑷实验现象明显, 易于得出结论, 以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达到预期的探究效果, 体验探究成功。

2.倡导合作探究, 大面积提高探究质量

⑴精心组织和建设合作探究小组。把具有共同的知识基础, 共同的合作学习积极性, 特别是能够互相信任、积极配合去完成共同任务的学生, 按4-6人分成若干合作小组, 将班级里少部分学生学困生有意识地分插在各小组中, 由其他成员在每次探究活动时有针对性地加以指导和帮助, 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探究能力。

⑵合作小组成员分工明确。每位成员在相互合作的前提下都充当负有实际责任的角色, 如小组长主要负责记录成员在探究活动中的特殊表现及“闪光点”, 作为学生的成长记录内容;实验操作员主要负责实验器材的领取、材料准备、操作实施指导等工作;活动记录员主要负责记录小组活动的过程、方法、现象、结果等具体探究内容;活动发言员主要负责探究结果、现象及存在的问题的汇报、交流工作。不同岗位的成员在各次探究活动中轮流换岗, 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全面的发展, 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合作交流能力。

⑶注重合作探究的技巧训练。指导学生合理选择探究讨论的问题, 避免过易或过难;把握好讨论时机, 如当大部分学生独立思考之后没有结果, 学生表现出很想知道答案, 但无法解决时, 让学生合作交流、小组讨论, 以取得良好的效果。丰富合作探究的形式, 如开展“小组目标达成”、“小组间竞赛”、“小组辅助个人”等形式;加强合作效率的训练, 如给小组成员分别编排序号, 用简单的手势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等, 以提高时间的利用率。

3.开发课内外探究学习、活动资源, 提升探究的层次和实效

教师根据学生发展需要, 教给学生一些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研究过程中需要的基本知识, 指导学生“如何访问专家”、“如何通过互联网收集信息”、“学习如何研究”, 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探究层次。对于某些探究活动需要较长的时间和空间资源才能完成时, 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学校科技兴趣小组或进行课题研究性学习活动, 在切实可行的基础上, 开发和利用校内外探究学习资源, 如实验楼建立“开放实验室”、寒暑假与家长一起作调查、到当地的气象观测站开展探究等。还可以由学校和教师出面, 通过各种渠道, 与校外的图书馆、博物馆、青少年活动中心、街道、工厂、花卉种植基地等单位建立联系, 为学生提供活动场所和实践基地。通过科学探究活动的有效开展, 可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欲望, 培养了学生创造能力。

参考文献

[1].《科学7-9年级课程标准》,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年7月

[2].《探究教学的学习与辅助》, 靳玉乐, 中国人事出版社, 2002年8月

[3].《科学新课程教学设计与特色案例分析》, 傅对瑾,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年6月

让课堂满载实效性 篇3

【关键词】语文 课堂 有效

如今在新课标指导下的语文课堂上,我们欣喜地看到:学生动手操作的多了,互动交流的多了,表现展示的多了,课堂上时常是一幅忙碌热闹的景象。不可置疑,新课改让课堂充满了激情和活力,焕发了生机。可是在教学后我们应当反思一个问题:在这40分钟里,教学的实效性究竟如何?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们应该如何提高课堂的有效性呢?笔者认为,“预 备 施 复”能让教学更有效。

一、抓好课前预习

无论做什么事情,事先都应该有所准备,这就是“有备无患”。 预习,所谓“预”就是 “预备”;“习”,是“学习”、“练习”之意。预习就是在学习新课之前的自学,有准备地去听老师讲课。课前预习不但可以使学生初步了解课文内容,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使学生对课文产生兴趣,拥有求知的强烈欲望。这对于教学是十分有帮助的。如果在课前指导学生作好充分的预习,学生在学习课文时,就必将事倍功半。预习要做什么?

(1)指导学生阅读“导读”。在进行每一单元的教学前,首先要让学生认真阅读“导读”部分,使学生对这个单元的课文有一个总体的印象,明确单元训练重点。 

(2)培养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让学生在预习课文中会读、思、圈、画。比如:文中的生字连词可以用“--”标出;容易写错的字用“○”标记;需要着重理解的词语可用“=”标明;遇到描写优美的句子用“”画出,并反复朗读;遇到不懂的地方打上“--?”等等。

(3)准备一本预习笔记本。在笔记本上可以写上生字的组词、难理解的字词、文章的大概内容、不懂的问题也可以写下来。而且上课的时候学生也能把老师的板书抄下来,待到复习时可以巩固知识。

同时,教师要对预习效果进行有效地检查与评价。积极的评价会让学生感受成功的愉悦和增强前进的动力。只有认真抓好学生课前预习,让学生“先行一步”,做到有准备地听课,才是提高阅读有效性的前提。

二、深入备课

许多老师在备课时,就是备好教案流程,关心的是自己怎样把课文交给学生。殊不知道备课并非如此簡单。它需要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等等,缺一不可。就如同全国特级语文教师于漪的那样:“我在用一生的时间备一节课。”的确,深层备课是课堂有效的保障。

(1)备课标。备课时要研读课标,要清楚本年段在整个小学阶段的地位,主要任务;要清楚本单元在本册书的地位;本课文章在本单元的作用。这样,才能紧扣基础,突破重难点。 

(2)备教材。也就是要钻研教材。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来源,充分利用教材,开展创造性的教学,是新课程的教学理念。

(3)备学法。教师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学会”,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会学”。因此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正确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在教学中更要示范指导,让学生效仿。

(4)备学生。在备课时,教师所设计的教学步骤、教学提问都应遵循“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优化“以人为本”为核心的教学实质,在备课内容上最大程度凸现出人文性。学生是教师备课中最为重要的内容,但也是最难操作的内容,不但因为学生本身是由单个学生组成的群体,还在于学生是学科知识与教学情境的综合者。新课标在很大程度上更加注重和优化人文性,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备课时应该时时刻刻关注学生。备学生,就是要更好地还课堂给学生,学生才是课堂教学的主人,因此,备好学生是提高课堂实效性的关键问题。

其实,深层备课还不止如此,还包括备问题、备教法、备教具等。只有深层备课才能课堂有效的保障。

三、课堂上实施要让学生“动静”皆宜

备好课不一定就是上好课,教案是否能发挥最大效益关键还在于课堂上实施的如何。

1. “动静”皆宜

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渠道,是举疑解难的过程。听课方法得当,习惯有素,配合默契,能使课堂的每分钟有效地得到运用,会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产生更好的教学效果。有人曾讲过:一堂课老师能使学生“静”的时候静下来,“动”的时候动起来,这堂课大体便成功了。我觉得此话颇有道理。每次听课完毕,我都有一个感叹:这些学生真是太乖了,和老师配合得这么的天衣无缝,该讨论时就讨论,该听讲时就听讲,多有默契啊!这难道不就是该动得动,该静得静吗?

这种“动静”皆宜的课堂习惯,有助于教师控制好课堂秩序,而且能够成功地控制课堂上学生的思维进展,保持课堂气氛活跃,提高课堂效率。

2.动态生成

他强调课堂应该是一种生长性的“生态系统”,教学不是完全根据教师事先备好的教案一步不改的照套实施的,而应该成为教学内容持续生长和转化、不断构建和创造的过程。教师的注意力转移到对教学的过程和教学现场的关注。不是把执行教案当成全部,而是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根据学生的心理、情感知识的需要,对预设进行调整。师生在互相的研究和讨论、争辩中,互相启迪,共同演绎成长的学习。在这种生成中,教材也可以根据学情,进行整合、重组,也就是用教材教,而非教教材。

四、有效的复习

复习,就是重温已学过的知识,它是巩固知识、防止遗忘的主要手段。根据心理学的研究,没有八次重复,要想记住是不可能的。”在学习中,常听一些同学讲:“我的脑子笨,学过的东西,很快就忘了。”其实,脑子再聪明,也不可能不遗忘。一般讲,学生学习的材料在两三天内遗忘得最多最快。根据这样的规律,教师在课堂上就应该有意识的组织复习,并相机教给复习的方法,让学生体会到复习的重要和有效。

总之,“注重预习 深层备课 灵活实施 重视练习”能让我们语文课堂教学更加有效。

当然,提高教学效率,提高阅读实效性的方法还有很多很多。比如:加强自身素质,增强角色意识;寻找合适、有效的教学方法等等。我深信,只要我们坚定一个目标,不断地努力探索,我们的课堂教学会迎来实效、高效的天地。

参考文献:

[1]《听名师讲课》语文卷,广西教育出版社

[2]《求是 崇实 鼎新 》,人民教育出版社

提高心理健康实效性 篇4

在价值观念多元化、社会竞争激烈化、生活快节奏化、人际关系复杂化和心理冲突日渐增多的生活环境中,人们所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如果一个人不具备健康的心理、完美的个性、健全的人格、较强的心理调适与承受能力,那就难以适应于当今社会和未来的社会。我们今天所培养的学生,是未来社会的主人,应该使他们具备过硬的本领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因此,小学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是当前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有效途径和载体,上好心理健康活动课,大有裨益,势在必行。但是,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既不同于一般的学科课程,也不是简单的班级主题活动,因而笔者认为,要想上好小学心理活动课,要想提高心理活动课的实效性,必须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明确目标,是小学上好心理活动课的前提

小学心理活动课是一种以培养小学生心理素质为目的的专门课程,不是心理学专业课程,更不是以教授心理学概念和理论知识为目的的,但并不是说心理活动课中就丝毫没有相关的心理学知识。事实上,每一节心理活动课都是以相关心理学理论基础为背景知识,只是这些知识并非是以学科的直接结论和理论形态呈现在学生面前,而是经过处理后以比较通俗化、生活化的阐释形态出现的,并渗透在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的始终。我们以小学三年级的一堂心理活动课《多变的情绪》为例,对于小学三年级的学生而言,“情绪”这个概念是非常抽象的,而有一位老师却巧妙地设计了这一课。首先,她抛出问题:人有哪些情绪表现?小学生们回答非常踊跃:激动、愉快、愤怒、轻松、惊讶、恐惧„„接着该老师通过游戏让几位同学即兴表演,其他同学猜测表演的是哪一种情绪。然后通过模拟几个典型情景,如爸爸妈妈吵架时,孩子害怕的样子;考试没考好时,情绪低落的样子。让同学们了解到不良情绪给人们学习生活带来的负面影响。最后老师抛出问题:当我们心情不好时该怎么办?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并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归纳了几条克服消极情绪的常见方法,如转移注意力,寻找朋友倾诉等。整节课丝毫看不见抽象的“情绪”理论,但让学生们真切地感受到了什么是“情绪”。

二、确定主题,是教师组织心理活动课的本领

小学心理活动课的内容要贴近学生,急学生所需。课前教师要深入学生当中熟悉学生的生活,了解学生们最关心什么、最喜欢什么、最讨厌什么、最大的烦恼和困惑是什么,发现热点,就找到了活动的主题。因而,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主题的确立应该

针对全体学生共同存在或关心的问题开展。在设计心理健康活动课时可以通过以下途径确立主题:

1.问卷调查。在学生中广泛开展问卷调查,然后进行问卷分析确立主题。如调查到小学生中缺乏相互交往的技巧,可开设《架起友谊的桥梁》等课。

2.心理测量。通过对学生实施心理测量,然后对测量数据进行分析得出主题。如经测量小学生欠缺创造力,可开设《思维的“体操”——创造力训练》等课。

3.某一学段学生在某个时期存在的生理或心理困惑。如新生入学、青少年生理变化导致的心理困惑,可开设《我长大了》、《男女的性别角色》等课。

4.社会上的热点问题。如针对“追星族”现象,开设《我最崇拜的人》等课。

5.班级或学校刚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事件。如根据小学生不能正确对待误会,开设《被人误解时》等课。

6.由多个心理咨询或辅导的个案得出的共同问题。如根据同学们考试前易紧张的毛病,开设《放松助你成功》等课。

当然,仅仅设计一两节心理活动课是容易的,难的是一学期、一年、整个小学阶段有一个比较系统的教学安排。从这一点来讲,教师还需要进一步接受系统的、专业的心理学培训。

三、以体验为重点,以活动为载体,是实施好心理活动课的关键

“体验”是教师创设的情景对学生的触动,教师在这一环节要引导学生思考这些问题:情景中反映了什么、结果是什么、为什么会这样、遇到这样的事情我是怎么想和怎么做的。唤醒学生内心深处存在的一些心理体验,增强其心理感受,以达到有效地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的目的。例如在《喜怒有常,喜怒有度》的活动课前,先让同学们在心灵日记中描绘自己曾经有过的不良情绪,从中抽取一个事例准备让学生讨论。这个事例是这样的:小明的母亲因为担心他过于沉迷于养金鱼而影响学习,便将小明的金鱼全倒进厕所,小明一气之下,用铁钉扎破母亲的摩托车轮胎,导致母亲上班迟到。由于课前筛选的这个故事来自学生生活,具有代表性,当让他们说说自己看法时,学生的思维立即活跃起来,课堂也就随之“活”起来了。所以,老师的充分准备,是上好活动课的重要一步。

在学生的自我体验过程中,教师的引导语要具体,不能太空泛,要避免学生“不配

合”。如某位教师在开展《盲人旅行》活动时,学生在盲行后,被搀扶着的学生因教师问“你感觉怎么样”而愣住了。我想如果教师换一下提问方式,改为“你在蒙上眼睛后自己走和被他人搀扶着走时有什么感想”,学生就有话可说了。

另外,心理活动课还须注意的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给学生留足思考、体会和表达的空间,并在学生似有所悟、似有所感的时候相机组织交流,鼓励他们把自己的想法、感受大胆地说出来,把自己的体验、情感与老师和同学们进一步分享。这种处理方式一方面有利于营造一种良好的课堂氛围,另一方面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心灵体验,激发学生内心深处的某种情愫。从而有助于学生主动地、自觉地去调整自己的某些观念和价值取向,进而调整自己的心态和行为。如在《欣赏自我》这一活动课中,教师可这样引导:“‘给我一个支点,我将移动地球’,我很欣赏这一自信者的气魄。现代社会充满激烈的竞争,要想在竞争中取胜,成为成功者,自信是第一秘诀。也就是说,自信是现代人必备的素质,而这种素质在小学阶段就要注意锻炼和培养,来吧!同学们,让我们扬起自信的风帆,做一个真心英雄吧!”这段话会引起了同学们强烈的共鸣,引起了同学们的深思,使活动更便利地展开。

四、以训练为手段,以行为养成为目的,是实施心理活动课的最高境界

心理活动课要求不留痕迹地进行行为训练,将心理教育的内容内化为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外化为良好的行为习惯,最终达到“助人自助”,这是心理健康教育所追求的最高境界,需要讲究方法。

1.启发学生自己提出规范要求,任何解决问题的方法都应该是学生自己得出并乐意接受的,而不是教师强加的。如克服嫉妒的方法,教师创设情景,让学生讨论,鼓励学生讲真心话,在坦城的交流中让各种思想相互交锋,优胜劣汰,归纳出原则和多种方式,教师予以肯定,形成学生自己的制约机制。

2.多种行为表现形式,如小品、情景剧,让学生从中选择最优行为,再让学生作示范表演,形成共识,掌握行为规范。

3.组织实践活动,活动后评选最佳表现者,让学生在活动中进行行为训练,在评选中提高层次。

同时,需要注意的是,心理活动课提倡的是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整个过程应该让学生多想、多动、多参与、多感悟,教师不作过多的讲述、讲解。即使是在教给学生掌握

问题解决的方法和技巧时,也应充分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总结、去想办法,教师只在必要时给以提示,在最后时帮助归纳、总结、补充和提炼。这种让学生自得自悟自炼的方式显然要比教师生硬的说教更有效。

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 篇5

一、研究现状:

进入新世纪以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问题得到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实践工作者纷纷撰文探讨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问题。

取得的成果主要集中

1、在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低下成因分析。有的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不同程度存在着失效现象原因在于社会环境和校园环境和影响,包括市场经济的负面冲动击、国际环境的复杂多变、党和社会出现的极少数腐败现象以及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素质问题。有的学者认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不强的原因在于大学生价值取向上主流和支流的冲突,主体意识和自我化倾向、务实意识与实用化倾向、进取意识与功利化倾向、创业意识和投机化倾向。有的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不强源于家庭、社会、学校、学生个体四个方面。有的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不强是高校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投入不足。

2、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对策研究。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有的学者认为一是应该正确认识全面贯彻党和国新时期的教育方针,二是注重以人为本坚持人文关怀,三是重视几种文化的冲击。有的学者认为应该与时俱进,认识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挑战、确立新思路、探索增强实效性新举措。有的学者认为要从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环境入手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有的学者认为应该从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方法四要素入手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有的学者认为应该从教育内容、教育过程、教育方法入手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有的学者认为应该从新媒体入手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3、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评价分析。多从认知评价方面、目标评价方面和过程评价方面进行。评价框架从各方面建构评价评价标准。

不足: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概念没有形成统一完整的概念。

成因分析多,并且是宏观分析多于微观分析。

实践层面总结多,理论层面总结少。

二、必要性和前提:

1、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发展的需要。进入新世纪以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虽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不强有待于提高,呼唤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理论为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提供指导。

2、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是党和国家的需要,2004 年 8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了16号文件,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时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

3、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不断完善的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理论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理论还不完善,有待于丰富、发展和完善,以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系统理论,三、研究意义和价值:

1、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

2、指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

3、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用好教材,提高教学实效性 篇6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为此,我们在处理教材时,不能再“以本为本”,过分迷信教材,忠于教材,按教材的设计程序严格执行,去强行统一学生的思考方法。这样会阻碍学生的发展。我们只有把学生放在第一位,按学生的思维去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这才是处理教材的原则和要求。

一、创造性使用主题图,架起数学课堂与现实生活连接的桥梁

对教材的深入挖掘还可以从主题图的呈现、情境的创设、学生的探究活动、习题的设置等方面进行。这样会使教材这一静态的文本变得更加鲜活,使学生的学习活动更加生动有效。教师在教学中应深入灵活地运用教材中的主题图使课堂变成学生的学堂。

1.灵活变通,使主题素材更有效。

教材主题图作为一个包含着丰富数学信息的场景,其表现形式的丰富性不仅在于其呈现的方式,主题图的内容同样蕴涵着丰富的教学理念,体现着丰富的教育教学价值。

哈尔滨市育英小学的刘艳丽老师在执教“角的初步认识”一课时,根据孩子们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使用了主题图。一般情况下,主题图是在导入部分呈现的。教学这节课时,刘老师将主题图运用在学生加深对角的概念的理解上。孩子们在对主题图的分析中,进一步明确了角在我们身边的呈现形式,充分感受了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培养了观察能力、发现能力和表达能力。在后面判断角的过程中,刘老师再一次运用主题图,引导孩子们根据角的特征判断图中呈现的窗户部分是否形成了角。这更加充分地运用了主题图。

既然主题情境生动有趣,那么教师可以思考:主题情景图是否可以与后面的教学环节相衔接,充分发挥“主题图”的作用,使课堂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2.巧妙替补,使主题情境更完美。

主题图是学生主要的学习材料之一。课堂教学中学习材料的提供途径是多样的,可以是教师提供,也可以由学生提供,内容应是丰富的。教师根据主题图所隐含的数学问题,或将主题图替换或补充更完美,引导学生经历情境,感悟数学问题的存在。这样更利于学生进行探索与研究,有利于学生感悟数学知识。一般情况下,教材上的主题图是静止的,而化静为动更有利于学生形象的感知。

“千以内数的认识”(片段)

数格子――认识计数单位:

师:每一位同学手里都有一张卡片,你知道上面有多少个格子吗?请你先估计一下,再数一数。然后汇报你是怎么数出来的。

生:1个1个地数。

生:一行有10个。

师:我们一起来数一数1、2……这就是10个1,10个1就是1个10。(板书:10个1是10。)

[这是一个展示学生自主学习的环节。通过学生已有的经验,让学生先估计再数一数,让他们体会估算的重要性。学生自己通过数数总结出10个1是10。]

生:竖行也是10个,10乘10等于100。

师:哦,这可是我们没有学到的内容,那么我们一起验证一下他的等式是否成立。我们一起数一下。

生:10、20、30、40……

师:那么你能总结出什么?

生:10个10是100。

师:现在我们知道了一张纸上的格子是100个。(师收学生的卡片,边收边数。)请你们和我一起数100、200、300……(收到10张卡片,边收边展开。)这些是多少呢?谁能仿照上面的话总结一下你们的发现呢?

生:10个100是1 000。

师:一起来读一读,10个1是10,10个10是100,10个100是1 000。

师:下面我们再来看一看从1是怎么变成1 000的。(出示课件演示。)

[通过刚刚对100整体的感知,再不断地增加格子纸的张数,让学生经历数逐渐变大的过程,让孩子形象地感知到1 000到底有多少,培养学生的数感。对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在生活中对大数不是很陌生,但他们缺少对大数整体的感知。]

3.活动体验,使主题内容更生动。

“思维从动作开始,切断动作和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人的手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在操作活动中学生才能领悟到数学的魅力,感受到数学的乐趣,从而体验到数学的价值,产生积极探索的兴趣和欲望。

哈尔滨市育英小学路林老师在“统计”这一课的主题图运用中,选择的生活场景是教师带领学生在马路口统计过往的车辆。教师在教学这一片段时,考虑的是如何能够让学生亲身经历和体验统计的过程,总结统计的方法。让学生在师生共同研讨的过程中,在掌握了用1个方格代表1个或2个单位的统计图的基础上,进一步体会和掌握用1个方格代表5个单位更加简便。

教师在教学时力求让主题图变“活”,让平面的静止的主题图回归到学生的生活中,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感受统计的知识来源于生活,重视把握主题图的呈现方式。让学生以小组分工合作的方式观察并统计,得出各种车的数量。这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用好教材还可以从主题图的呈现、情境的创设、学生的探究活动、习题的设置等方面进行,这些都是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重要途径。

二、文本教材创造性使用,激起学生心灵与数学知识碰撞的火花

1.结构重组,使教材更具实效。

教材是我们传授知识的一种有效载体,但是前提是要遵循着深入的研讨教材和“以生为本”的原则。《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所以教师要敢于改编教材,向教材提出质疑,创造性地重组、使用教材,这样才能使我们的课堂更加扎实、有效,更加精彩。

哈尔滨市公滨小学的何欣老师就曾根据学情、教材的要求对“统计与概率”中“抛硬币”这部分教学内容进行了创造性的重组。教师在最初的教学设计中遵循教材,让学生进行抛硬币的游戏,在活动中初步感受可能性的存在。然而在试教过程中何老师发现了问题,课上的操作活动难以控制,学生操作起来比较乱,浪费了有效的教学时间和教学有效性。于是何老师脑中有了一种想法“把抛硬币改成了摇硬币”。像这样对教材进行了创造性的使用,是否可行呢?实验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于是何老师就找来一些孩子做抛硬币的实验。他发现孩子如果把硬币抛得过高就很难接住,抛得低硬币的面基本不动。硬币抛下来的情况比较复杂,有时候硬币是平落到地面,有的时候四处滚动。在几次这样的实验活动后,坚定了何老师的想法“把抛改成摇”。无论是抛还是摇,其结果都是随机的,活动中学生的体验都是丰富的,达到预定的教学效果,同时又避免了一系列不受控制的因素。这种创造性的使用教材使得教学过程更有实效性。

2.挖掘内涵,用现实装点背景。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要让学生在现实的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要选择具有现实性和趣味性的素材作为学习的背景”。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还注重把要教授的数学内容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背景融合起来,让学生从原有认知水平上展开数学学习,努力体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在教学中,教师可创造性地融入一些生活素材,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如学生认识加法后,教师可让学生用他们熟悉的物品提出可以用加法解决的问题并解决这些问题。在学生学习“位置与顺序”之后,组织学生到校园去走一走,看一看,用“前后”、“上下”、“左右”说一说景物的相对位置。还可以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用到更广阔的生活空间中去。教师能够经常地、有意识地、恰当地在数学学习中融入生活的素材,学生就会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身边处处有数学,从而增强学习数学、学好数学的信心。

3.拓展资源,多学科有机结合。

当前的数学课堂教学,教师都比较重视加强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但对如何加强数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却较少顾及,在实际教学中,忽视了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与渗透。《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要求改变课程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的现象,注重学生经验,加强学科渗透,体现课程的综合性。数学是一门抽象性较强的学科,学生对一些数学概念或数量关系常常感到不易理解。如果将数学课程与其他课程联系起来,既可以使学生了解数学在不同学科中的运用,也可以使学习数学的过程丰富多样。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将其他学科的内容作为数学课程资源来利用,从其他学科中挖掘可利用的资源作为学习数学的材料或情境,就能使学生清晰地理解数学概念,牢固地掌握数量关系,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课堂教学实效性探索 篇7

一.以材料为依据

材料进课堂, 是政治课教学理论联系实际的一种形式。在课堂教学中巧妙地运用材料, 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理解, 可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高二经济常识中我在讲到“提高经济效益的途径”时, 联系2001年到2004年来我国发生的死亡10人以上的特大煤矿事故的材料, 组织学生讨论:我国矿难的频频发生是偶然的吗?从中暴露出了我国经济发展的什么问题?我们应该如何制止悲剧的发生?你能提出一些建设性的建议吗?学生的情绪激昂, 讨论热烈, 对我国一些企业以资源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浪费争得经济发展的粗放性增长方式, 进行了猛烈的抨击, 同时也指出我国急需发展科学技术, 依靠科学技术进步, 注重可持续发展, 提高经济效益的迫切性。

所以选择的材料要典型, 要贴近社会实际和学生的生活, 符合学生的认识水平和理解能力。材料的运用不能只满足于对概念和理论的解释, 而要考虑如何通过对材料的分析来引出理论观点, 以培养学生的归纳和推理能力;如何通过对材料的分析来揭示知识点之间和理论之间的内在联系, 以培养学生多角度、多层次思考问题的能力;如何把理论内容和实际问题有机地结合起来, 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以媒体为手段

教学媒体是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有效手段。教学内容与教学媒体是一种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恰当的教学形式有利于理解教学内容, 常常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 为了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 帮助学生更好地感知教材和理解教材, 教学手段的选用是不能不考虑的。随着课堂教学改革的发展, 计算机多媒体在课堂教学中得到了更广泛地运用。多媒体能使课堂教学更直观、更生动、更形象, 从而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

例如在讲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时, 学生例举了社会上已曝光的安徽阜阳劣质奶粉、肯德基快餐苏丹红等一系列假冒伪劣产品的事件, 在学生例举了大量事实材料的基础上, 我安排学生收看课前从网上下载的安徽阜阳劣质奶粉法庭审判一案, 当画面上出现因食用劣质奶粉, 造成许多婴儿患病甚至死亡, 而当地工商部门的有关领导却徇私舞弊, 向上级部门隐瞒事情真相, 同学们都震惊万分, 义愤填膺, 也真正认识到要使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样一个复杂又庞大的系统协调有序地运行, 必须保证市场经济运行的规范化和法制化。多媒体教学应用文字、图形、图像、动画、声音等各种信息交互传递, 增加了课堂教学的感染力。

三.以学生为主体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 是教学过程的能动参与者。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首先要转变教师的观念, 真正树立起学生是教学主体的思想。其次要改革教学方法, 克服传统教学中学生处于被动接受地位的状况, 深入研究和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 使学生积极有效地参与教学。再次, 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

例如在讲到“国家运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进行宏观调控”时, 预先布置学生课外自学, 查找资料, 设想方案:从1996年5月至2002年2月, 我国银行的利息率先后下调过几次?为什么利息率下调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货币的流通量?假设你有一笔闲钱, 在利息率教高的情况下, 你会多存还是少存?在利息率较低的情况下, 你又会怎样安排?比较一下, 哪种情况下人们留在身边可以直接用于购买商品的货币量多一些?2004年10月29日, 国家为什么提高了银行存贷款的利息率?银行利息率为什么会变化?课堂上老师组织同学们交流调查, 整理出基本论点, 并通过生动的事例、具体的数据说明自己的论点, 对国家运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进行宏观调控的目标有了充分地认识。当然学生主体作用发挥的知识基础是对教材的理解和问题的发现, 这一切没有一定的学习能力是无法完成的。教师要进一步研究如何培养学生自觉、自主地学习;如何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善于思考的能力和习惯;如何培养学生理解教材、分析教材的能力和习惯;如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习惯。

四.以知识为基础

掌握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方法论是思想政治课入门的途径, 也是学科能力的载体。没有一定的学科知识, 我们的学生就失去了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理论依据和科学的思维方法, 也就很难对复杂的现实问题作出理性的判断和正确的分析。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应努力讲清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方法论, 还要挖掘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五.以能力为重点

政治学科能力培养的问题要注意几点:正确处理知识与能力的关系。知识与能力是辩证统一的, 知识是能力的基础, 没有知识基础, 能力就成空中楼阁;能力培养要循序渐进;政治学科的能力要求是各个方面有机组成的一个系统整体;课堂教学中要选择不同的材料, 设计不同的问题, 设置不同的情境,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 努力提高学生的理解、判断、分析和综合运用的能力。

例如在讲到“尊重价值规律”时, 这一框的知识点较难, 学生不容易理解, 为了让同学们理解和掌握知识点, 我精心设计问题, 要求同学们结合教材, 分组讨论: (1) 商品的价值量是由什么决定的? (2) 商品的价值量会发生变化吗?怎么变化的? (3) 不同的商品之间为什么能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交换? (4) 商品交换中, 价值量必须相等, 体现了什么原则? (5) 在日常生活中, 为什么有的商品价格高, 有的价格低? (汽车的价格远远高于自行车) (6) 在日常生活中, 同一种商品为什么有时卖得贵?有时卖得便宜? (商场里的彩电、电脑, 刚刚上市时价格很贵, 近几年价格大幅度下跌) (7) 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的现象是不是对价值规律的否定? (8) 决定和影响商品实际价格变化有哪些因素?通过小组讨论交流, 同学们不仅掌握了有关商品价值量的知识点, 而且在讨论中培养了理解、判断、分析问题的综合能力。

六.以觉悟为目的

思想政治课是中学德育工作的主要途径, 它对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形成良好的道德品德, 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 培养学生良好的政治素质和思想品质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目的和归宿。要实现这一目的, 教师要有良好的政治素质和道德修养。教师要有较强的分析能力, 帮助学生正确地分析他们普遍关注而又没有作出正确判断和分析的热点和疑点问题。

高职培训实效性研究 篇8

【关键词】高职培训 实效性 研究

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给高职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培训显得很重要。高职培训有职前培训与在职培训。英、美、德等国家不但学校教师的职前培训开展得较为普遍,在较大程度上也鼓励他们向专业发展与在职进修。但是国内高职教师的培训受重视程度却较低,在培训实践中大多存在对培训特点没有足够认识和实效性差等问题。要提升培训质量,真正使高职培训实现应有目标,必须提升培训实效性。

1.高职培训缺少实效性

高职培训得到教育部门与大部分高职学校的重视,教育部门制定一些培训和提升政策,在对高职学校人才培养评估等教育教学情况考察中把教师培训列为一项重要考察内容。各个高职院校也把培训工作当成一项重要工作,投入较多财力。但总体来说,培训效果一般问题比较突出。主要在这几个方面:一个是高职培训不系统,缺少计划。培训变成救火行为,哪里发生问题或存在薄弱环节就培训这部分,缺少计划与安排。二是走过场,有时阵势较大,却没有多少内容,有的学校甚至只是进行文字游戏,把培训放在嘴上或纸上,但没落实到行动上,有的虽然有行动也是浅尝辄止,甚至只是应付检查,为过关编造数字。三是内容针对性差,或者内容老化,味同嚼蜡;要么是超前和脱离实际,教师认为培训学之无用,参加的不多。四是没有把培训较好地转化成生产力,培训做得热闹,教师认可效果,从中受益匪浅,就是教学工作不跟着培训开展而提升。

2.高职培训缺少实效性的原因

(1)高职培训方案在设计中主体缺位。表面上方案设计都是对于高职教师,确切的是指向教师群体,缺少对教师这支队伍的具体分析,就是缺少细化与具体分析,造成培训方案被设计得比较笼统、空泛和针对性较差,教师培训的需要在方案中缺少体现,所以培训方案上有目标,实质上主体缺位现象严重,培训工作是无的放矢,实效性差是无法避免的。造成培训方案在设计中主体缺位的原因较多,主要由于培训缺少系统性,致使方案制定在实质上缺少针对性。作为高职培训的主渠道,包括:普通高校、培训基地、企业与校本培训,培训部门缺少沟通,他们各自为战,按自身培训模式来设计方案,缺少对教师实际的调查与分析,直接导致方案设计时发生主体缺位。

(2)高职培训选定内容时需求缺位。高职培训内容选定时从上到下直接造成需求主体的缺位。现在高职培训远比不上对高职学生培训,尤其是在订单式培训上,更是少有量身定做方式培训,教师急需的理论、知识和技能在培训中较难系统化。典型情况是技能培训成为真空地带,对于学历提升培训,高校由于重视对教师理论的提高而对技能部分不重视,国家有关培训机构由于关注人员共性而不问津技能训练,校本培训由于根本不提供技能培训条件而提供不了对先进技能的培训。虽然职业教育的经费比较紧张,依然尽量进行高职教师培训,但在内容上无法反映教师实质需求,教师培训实效性较难保证。

3.提升高职培训实效性的对策

高职教师是一支特殊队伍,决定高职培训是一项艰巨工程,现实培训因为主体缺位造成实效性较差,加剧了培训难度。在国家不断注重职业教育、人们接纳职业教育和不断重视职业教育的势头下,利用多主体参与,提升高职培训实效性,用优质师资来推动高职教育良性循环。

(1)培训部门和教师单位联手制定培训方案,使得方案设计中目标准确和切实可行。清楚职业教育自学科到能力本位的发展趋势,在专业性、技能性和示范性上转变成综合发展,培训部门确定方案时,必须针对教师结构缺陷来制定培训方案,也要认真考虑教师学校的情况,做到培训后可以学以致用和够用。

(2)培训部门调查好培训需求,从下到上选定培训内容。一线教师最明白教学实践中的困难与自身不足,也最盼望获得补充与完善,因此一线教师的需求是培训需要选定的内容。现实职教最缺的是专业技能与行业技术,但教师获得培训最少的是技能培训,受训教师大多是望洋兴叹。培训部门对于教师的需求与要求,根据职业教育需要,从专业性、技术性与示范性上发展入手,制定系统化培训课程,最终达到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

(3)培训教师和受训教师选择培训形式,使培训教师运用专长,达到受训教师的需求。调查好受训教师需求,针对各种需求提供相应培训形式,配备可以有效操控和驾驭许多培训形式的教师,因材施教和择教适学。不管是高校访问、研讨会、学历进修、助教、骨干进修班,或者参加式、扮演式、模拟和现场教学,或者国家培训、校本培训及网络培训都要达到教师需求与高职发展需要作为前提来选择培训形式。用良好形式反映出内容。

4.总结

高职教育和普通本科不一样,它重视对基础理论研究和教学,高职学校培养的是高素质和技能型人才,产业进步与技术发展需要高职毕业生掌握产业需要的新知识和技术,这需要高职教师要跟上产业的发展,及时更新知识与技能,以使自己的毕业生可以适应发展变化的需求。此外,生源结构变化与高职学校的竞争需要高职教师不断采用最新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实施教学,要求他们不断接受高职教育的新信息。

【参考文献】

[1]刘景超.加强“两课”教学的实效性,构建高职就业教育平台[J].高职教育,2011,26(11):100,110.

[2]李莉,袁玉娟.高职教师培训保障机制研究[J].新课程学习:综合,2011(7):73-74.

[3]乔静.提高职工培训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实践探索[J].现代企业教育,2013(6):28-29.

上一篇:小学数学教案及学情分析下一篇:文艺的经典个性签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