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意》读后感1000字左右(共10篇)
故事情节跌宕起伏,让人匪人所思。一句“我就是看他不爽”成为了杀人理由。并且为了这个理由野野口精心准备了好长时间,编造了一系列事情,为的就是要毁掉一个曾经帮助他,并比他优秀的好朋友。我想野野口之所以会有想杀日高,不仅是因为嫉妒,可能也是因为恨自己的懦弱,恨自己的运气没日高好。
我想:人的自尊心和嫉妒心是有两面性的,运用的恰到好处就会成就一个人,而过度的在意这些东西,就会让你掉入罪恶的深渊。
——《1984》第34页
《1984》是乔治奥威尔的预言。他预言了1984年,一个叫“英社”的组织对党员的控制。在那时,人们的一言一行都受到电幕的监视,任何听到胜利的消息流露出不信表情的人都将被老大哥抹去:任何材料上都不会有他的影子,没有人敢提到或者会想起他的名字,他便从此化为乌有。
但是温斯顿不服从老大哥。他恨老大哥,他希望看到一个真实的历史,不信那些化为乌有的鬼话。在他心中,历史是发生过的,死人是活过的,现实是存在的。正因如此,他在日记本上写出了上面那一番话。
老大哥不能抹去他的记忆,他什么都记得。记得有一天,他坐在栗树咖啡馆里,看见过三个不法分子,三个化为乌有的人。
那时,电幕上忽然发出了变化,放出了一首特别的、粗哑的、嘶叫的、嘲弄的曲子,也是温斯顿心中想要的曲子。
电幕上有个人唱到:
在遮阴的栗树下
我出卖了你
你出卖了我
他看见三个人中的一个,鲁瑟福的眼眶里盈满了泪水。但那时的他,距离理解鲁瑟福还很遥远。
踏出决定性的一步时,他已经被老大哥抓住,在友爱部接受拷打和奥勃良的教育。“我们打垮了你,温斯顿。你已经见到了你的身体是什么样子。你的精神也处在同样的状态。我想不会剩下多少自尊心了。你给拳打脚踢、鞭棍交加、百般辱骂,你大声叫过痛、求过饶,在地上自己的血泊和赃物中打过滚。你唉声地求饶乞怜,出卖过别人。你能想出一样自己没有干过的堕落事情吗?”
他想了想说:“我没有出卖裘莉亚。”
不错,他曾经把裘莉亚的一切都告诉了奥勃良,但他没有停止爱她。他告诉自己,爱着她就不算出卖。
奥勃良知道,什么是温斯顿最害怕的。他把温斯顿扔进了101号房。
于是,在一群老鼠的夹击下,温斯顿丧失了所有的勇气。他急切地希望有什么东西能挡在他与老鼠之间,他明白,只有一个办法。
他大喊:“裘莉亚!裘莉亚!去咬裘莉亚!咬她!别咬我!裘莉亚!”
没有办法地,他投降了。放弃了一切,包括他的执着与信仰。他学会了——权力即上帝。
再见裘莉亚时,她若无其事地说:“我出卖了你。”
“我出卖了你。”他说。
他以为那只是权宜之计,是为了让他们停下来,这不是他的本心。但他错了,喊过了那些话,他对裘莉亚的感情就再也不一样了。
坐在栗树咖啡馆里,他显得孤零零的。电幕上的音乐有了变化,变成了一种破裂的嘲弄的、黄色的调子。
电幕上有个人唱到:
在遮阴的栗树下
我出卖了你
你出卖了我
同一首歌,意义却不一样了。他不觉热泪盈眶。
这一首歌,是我读过的最成功的伏笔。曾经的无知轻狂,现在的阅尽沧桑,曾经的执着与现在的软弱。这是怎样的震撼,小小的一个细节,竟比《双城记》中错综复杂的伏笔交叠给人更强烈的冲击。
这还是那个向往真理存在的时代的青年吗?
“所谓自由,就是可以说二加二等于四的自由。”
——以前的温斯顿
“2+2=5”
大冰的那一句,平衡世界,既可以多元生活,既可以朝九晚五,又能够浪迹天涯。
愿大家都能够成为那样子的人,但是,自己有没有想过如何才能成为那样子的人呢?自己是不是也厌烦透了的,一承不变的生活。那你有没有想过去改变呢?去验证真实发生的事情,而不是像白开水一样地生活。
如果我给你机会,你会如何去做呢?可能你内心不甘于这样的生活,但你由于懦弱,不去付出,不去行动,那么就会成就了现在的你,敢于付出和行动执行力强的人才成了不一样的自己。
那么给你自己这样子的目标之后,那你是不是按着这样的目标出发?那走着走着自己的道路是不是偏离了轨道呢?那有没有检讨自己?怎么就偏离的呢?说好的一起成长呢,你自己一个人在这里偷懒。
说好的集体践行呢?你只觉得自己一个人在找借口。每个人生活都不易,且行且珍惜。当然,你也有你选择的权利,那么你就不要抱怨你选择的时间,别羡慕别人的生活,自己却过这样子的生活,那是你自己不愿意改变造成的。
别人愿意改变的,去努力承担就是为了不一样的世界。那是别人的故事,不是你自己的故事,你自己的故事由你自己创造。那么这一刻你做好为你自己创造什么吗?
答案就在你的心中。
然而,就是在这物质生活发展迅速、精神文明极度匮乏的社会状况下有一位名叫霍尔顿的少年对于这一切有自己的独特看法。他痛恨电影,痛恨伪君子,痛恨一切虚假模式的事物。由于多门功课不及格,以及带领击剑队比赛时忘了拿用具等错误,他被学校开除。他为了使父母最终不得不面对并接受他被学校开除的事实而在纽约度过了特殊的两天。他总是以一种旁观者的身份用犀利的目光去审视这些形形色色的人,从而得出一些独特的见解。
在他妹妹菲苾对他将来职业的一再追问下,他说了这么一段话:“不管怎样,我老是在想象,有那么一群小孩子。在一大块麦田里做游戏。几千几万个小孩子,附近没有一个人——没有一个大人,我是说——除了我。我呢,就站在那混账的悬崖边。我的职务是在那儿守望,要是有哪个孩子往悬崖边奔来,我就把他捉住。我是说孩子们都在狂奔,也不知道自己是在往哪儿跑,我得从什么地方出来,把他们捉住。我整天就干这样的事。我只想当个麦田里的守望者。我知道这有点异想天开,可我真正喜欢干的就是这个。”
想到麦田,很容易想到秋收季节田里全是金灿灿的麦子,一阵秋风掠过,掀起一阵麦浪,那壮阔美丽的景象常常能摄入人的灵魂,激起心中的一阵暖流,使你的整个心灵感到纯净。但我依旧觉得麦田过于具象,其实它所指代的是一种圣洁美丽而又纯净自然的地方。主人公霍尔顿想到这样的地方去,其实还和他所生活的现实社会相反,社会上没有这种守望者的职业,没有人会理会霍尔顿的这种想法,没有人能给予霍尔顿支持或是道出自己的想法。他们只是会把它当玩笑般一笑了之。他们认为这是一派胡言,连霍尔顿自己都认为是在想一些异想天开的事,由此可以想象当时的社会环境是什么样子:混乱、复杂而又可怕。
这也说明了当时的孩子已没有了目标,只是在盲目狂奔,不知自己到底需要什么、追求什么、向往什么。他们想要成功,却找不着方向,就像作者生活时期的一些人,他们试图反
抗却找不着光辉的理想或远大的目标,最终只好作罢。而霍尔顿认为自己是清醒的,他要阻止那些疯狂乱跑的人,他要阻止那些误入歧途的人。当然,我也看出霍尔顿是爱孩子的,他对已故的弟弟艾里念念不忘,他对自己的妹妹菲苾犹加喜爱,最终也是菲苾的童真唤醒了霍尔顿的心,使他留了下来。
从“百年大计”到“独孤九剑”,阿里铁军,树立企业价值,铸就团队军魂;
从”永康之战“到”赚一元钱“,阿里巴巴,历经劫难不死,全力以赴求生;
那时候,阿里铁军于危难之中诞生,阿里巴巴在泡沫里挣扎;
站在历史长河的下游回溯过去,若无铁军昨日向死而生的决绝,焉有阿里巴巴今日天下独尊的璀璨。
我看书喜欢看头尾,原因在于大部分文章会采用“总分总”的形式,也就是说头尾一般都是文章的精华部分,然而这本《阿里铁军》却给人一种摸不着头尾的感觉。像在一张白纸上,随意勾勒一笔,然后笔墨扩散,点到哪就在那一点上做文章。书中章节自成故事,故事之间互有穿插,仿佛一张网,织结出阿里铁军的成长轨迹。
书中文字平淡,叙事无奇,读罢全文,依然收获些许明悟。
道可道,非常道。真章奥义或不能掌全,只能说一些浅薄见解。
阿里铁军给我最深的印象就是置于死地而后生的勇气。
活下去,这是一个伟大的成就!
在阿里巴巴面临生死危机的时候,中供铁军应时而生。
每个铁人都临危受命,在互联网泡沫之下求生,铁军生则阿里生,铁军亡则阿里亡。
这条求生之路异常艰险,每个人都面临巨大困难,然而他们也别无选择,只能全力以赴。
困难可以折磨人,也可以锻炼人,换句话说,危难面前人人平等只是结果不同。
历史显然给阿里巴巴开了后门,他们是幸运的,不仅活下来而且活得漂亮。
活下来和活得漂亮是两码事,往往很多人都止步于前者,因为一分钱也能难倒英雄汉。
天道无常,人各有命;
生活总会让你陷入两难的境地;
眼前的路,该怎么走,会遇到什么困难,都不确定;
然而你的身后已然没有退路,只能向前。
无路可走的人,混吃等死,在畏惧困难中自我约束;
全力以赴的人,向死而生,在身陷囹圄中突破升华。
生活,从来一直都是简单而不容易的事!
阿里巴巴,因时代变化而崛起,更因懂得抓住时机不断向前而成就未来。
在中国互联网发展最迅猛的十年里,机遇与挑战并存,数不清的对手或敌人在明或在暗。
看得见的敌人,美商网,慧聪网以及环球资源;
看不见的敌人,非典、地震以及人性;
当然,还有他们自己。
从黑名单事件升级到诚信们事件,销售人员对于业绩的过分追求导致欺诈行为的失控,当客户至上的价值观被严重践踏,阿里巴巴内部掀起一阵刮骨疗伤式的狂风(狂风行动),疾风知劲草,铁军迎春晖(春晖计划)。
诸敌环伺,壮士断腕,不仅要砍敌人,连自己也要砍。
企业管理的本质是对人的管理,对人性的琢磨,对欲望的控制。
重销售的阿里铁军对人潜能的激发,对个人的赋能,早已自成体系。可控的欲望激发个人积极突破自身上限,失控的欲望引发个人不断触及道德底线。腐败行为屡禁不止也说明对人性的琢磨永不能臻入化境,这才是企业最大的困难。
结合轻轻自身的业务特点,是否也有着相似的痛点?
对于销售人员来说,业绩直接影响薪酬。在看得见的巨大利益面前,如何使自身利益最大化,销售人员的腐败诱惑要比技术人员大得多,在看不见的利益面前,一般人大都显得矜持。
阿里铁军无疑是伟大的,阿里铁军曾经一度就是阿里巴巴的全部。
一个人可以开创事业,一群人可以成就伟业,伟大的事业源于强大的管理,没有阿里铁军就没有阿里巴巴。
本书带有一种宿命论般的成功,置身其中的所有人仿佛一开始就看见了阿里巴巴今日的成功。
掩卷而思,《全球通史》给我留下了三点深刻的印象:
一、以全球史观统领世界史。我们的教科书大多数陈述历史事实,介绍各方的观点,是普及性的读物;而《全球通史》则是史实与理论结合,史实归顺了作者的史观,是专业性的读物,同时又不艰深晦涩,稍加理解即可读懂。我平时上课所讲的古代史、近代史、现代史,还有中国史、英国史、美国史、法国史、德国史、俄国史,可以说是孤立的没有联系的,但在作者笔下,以公元15为界统一了起来,就连1500年以前孤立的世界各地,也可以整理出古典文明、中世纪文明这样的共性,作者的功力着实令人佩服!
二、中国的地位何其小,不应再自高自大。我们教科书上从没有说,人类可能发源于非洲,再到中东,从而扩散到全世界。两河流域出现文明是约公元前3500年,埃及约公元前3000年,印度约公元前2500年,中国约公元前1500年。中国在四大文明中是最迟的。作者不承认我们的夏朝,他把商朝作为开端。是的,我们要摆的是证据,拿不出证据是难以令人信服的。就算承认我们是最迟的,也没有什么丢脸的。泱泱大国,上下五千年,总是拿一些没有实际意义的过去的辉煌来炫耀。我一直告诉学生,中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要热爱我们的国家;殊不知爱国也要理性,敝帚自珍令我们心灵封闭,承认自己落后了,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要继续向人家学习,才是理性的爱国。我想起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回顾起来,我们除了向世界展示四大发明这一点外,我们还有什么东西拿得出手。不问历史问现实,中国社会目前的现状,依然有许多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现实问题等着我们去解答,整天陶醉于并不悠久的历史传统上曾经的小辉煌,又有什么意义呢?
三、可叹伊斯兰文明曾经的辉煌!在中世纪,穆斯林文明曾经横跨欧亚,控制着以中东为中心的大陆,代表着当时最顶尖的水平,印度、波斯、阿拉伯半岛、埃及、奥斯曼帝国,地跨三大洲。大学时期,我的室友阿芳对伊斯兰教突发兴趣,她用了一个学期左右的时间,专门研究这一主题,写出了一篇论文,得到老师的嘉奖。当时的我,很佩服她的钻研精神,感觉伊斯兰教就算是三大宗教之一,就算影响挺深远,毕竟离我们很遥远。看了《全球通史》之后,我也对伊斯兰文明心生敬畏和佩服,对文明的尊重,对信仰的理解,对历史的反思,将指导我们更好地去看待今天所发生的新闻事件,以做出合适的反应。
——伍琦诗《无声告白》
本书以“莉迪亚死了,可他们还不知道。”开头,讲述了一个70年代美国混血背景家庭因二女儿突然死去而引起的家庭中的每个人的挣扎和自我觉醒的故事。
我用了两个早晨,就着两个煎饼果子,匆匆的过了一遍了这本书,作家是华裔,故事也是有华裔背景的,并且是在1960s 1970s——那个种族歧视问题严重的大背景下。然而,抛开这些大部分人也许一辈子不会遇到的问题之后,从书中还是看的到我们自己。
首先,这个家庭里有三个孩子,而聚光灯一直打在二女儿莉迪亚的身上,她是最受重视和关爱的孩子,让妈妈多讲一个关于空气的构成的故事都可以得到美味的饼干作为奖励。为什么呢,因为母亲玛里琳把自己年少时没能实现的理想,重重的抛给了莉迪亚。她一边在内心下决心“她把鼻子埋进莉迪亚的头发间,暗自许诺,绝不过分纠正她的坐姿,逼她寻找丈夫,打理家务,绝不建议女儿从事不适合她的工作,过不属于她的生活。决不让她在听到‘医生’的称呼时,只想到男人。她要在余生中一直鼓励女儿。”可一边她会暗自筹划给莉迪亚买些医学书,报名暑期辅导班。“‘只要你感兴趣。’她每次都这样告诉莉迪亚,‘只要你愿意’她每次都是真心征求女儿的意见,但她没有意识到,自己在开口的时候紧张的屏住了呼吸。而莉迪亚注意到了。‘是的’她说,她每一次都会说 是的是的。因为听到这两个字,她母亲的呼吸才会恢复正常呼吸。”莉迪亚非常痛苦,那痛苦不亚于她被无视的哥哥内斯。当年幼的内斯因为备受冷落而愤怒的把不会游泳的莉迪亚推入湖里的时候,两秒钟不到,他便意识到自己错怪了妹妹。“当他的手拍在她肩膀的时候,当水面在她头顶闭合的时候,莉迪亚感到极大的解脱,她在呛咳中满足的叹息着,从容的挣扎着,她迫切的体会到,自己和内斯的感受是一致的,那些倾斜挤压在她身上的东西,她不想要,它们太沉重了。”
养育养育,我们也终将为人父母,二胎也放开,天晓得哪天会完全放开。即使是两个孩子,也会有更喜爱的一个。但是,不要忽视另一个的喜怒哀乐,也不要过度重视更为讨喜的那一个。不爱与爱的太多,对于孩子而言,都会造成很难意识到并且逾越的创伤。
另一方面,作为孩子的我们,在面对长辈期望或者抛来他们未竟的希望的时候,不迷失自己,乐呵呵的不走心的时候,真可谓是“我虽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的终极version。
“那些著名的女性令她厌烦。她们的故事大同小异:别人说她们做不到,但她们还是决心去做。莉迪亚想,这是因为她们真心想做,还是因为别人不赞成?”这一段启发了我一个新的角度——如果说,一个人因为大众都在热爱一件事物于是反感甚至抵制它,转而去喜爱一些相对小众的东西,那么其实,“大众”与“小众”于这个人而言并没有什么区别——他活在别人的眼光里。
而身为女性,更加要从“别人的眼光里”跳逃出来。
让我印象十分深刻的是奥斯卡颁奖礼,最佳男配角jared leto的一段获奖感言,“in 1971, in bossier city louisiana, therewas a teenage girl who was pregnant with her second child. she was a high school dropout and a single mom, but somehowshemanaged to makea better life for herself and her children. she encouraged here kids to becreative and work hard and do something special. that girl was my mother andshe’s here tonight. i just want to say ‘i love you mom, thank you for teachingme to dream.’” (1971年,在路易斯安那州伯锡尔城,一个从高中辍学的少女怀了她的第二个孩子,但是这个单亲妈妈想尽办法给自己和孩子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她鼓励她的孩子要有创造力、要努力工作、要做与众不同的事。这个女孩就是我的妈妈,她今晚也在现场。我真的只想说,妈妈,我爱你,谢谢你教会我敢于梦想。)
种族有歧视,而人与人之间,由于经历的事情,生长的环境等等不同,歧视也在私下流窜。
我很感谢他能在颁奖典礼上说这样一段话,相对于种下种子的男人来说,大环境对女性更为苛刻。在似乎每个人都拿着尖刀想要让辍学,未成年怀孕的女孩子们毫无立足之地的时候,这一段话,毫无疑问,是在温柔的说——hey,我知道你犯了很多的错,但是还来得及,不要放弃,你仍然有资格过上好日子,也不要放弃好好教育你的孩子,你们和其他人一样都有机会获得美好的生活,你瞧,一个未成年妈妈的儿子,现在站在奥斯卡的舞台上,用奖杯向她表达对生育之恩的感谢。
其它犹如慢性毒药一样的歧视例如女生到年纪就该找个好男人嫁了,离婚的女人不值钱等等,我想说女孩儿!勇敢的活 找到你自己!
说给看这篇作文的你,也说给我自己。
就像本书开头第一句,我第二遍看才读出它的第二层味道。——书中的莉迪亚不小心失去了生命,而很多人的内心也许早都死了,
货币战争自出版至今,对他的争论一直存在。对于一个非金融学专业人士,甚至说是连了解都谈不上的人,我没能力、更没资格给这书的中内容、观点的真伪下一个准确的结论。但是,作为一个读者,我可以谈谈自己的一些观点、感受。
本文开头所记的那句话来自美国宪法。美国人对于宪法的态度和行动和中国人有着很大的不同,在美国人民心中,宪法是等同于生命、信仰一般的重要存在,美国建国二百多年来,国家只出台过宪法的修正案,但是从未对宪法改过一字,这也足见美国人民对宪法的崇高敬意。
宪法赋予了国会货币发行权,但是却从未给过国会任何转让货币发行权的权力。对于美联储的所有权问题,现在已有定论,就连美联储自己在官网上也说得很清楚,美联储是由美国的私人银行集资成立,各个银行持有一定的股份,只是美联储的股份不允许在市场上转让或销售而已。这也就是说美国的中央银行确实并非国家所有,而是属于私人,但是属于私人,并不代表受私人控制。就像我们国家的土地一样,我们有使用权但是没有所有权,在这里二者正好相反。但无论如何,美国政府在这个问题上是值得考究的,美国国会在这个问题上是否存在着违宪。
货币发行权是否应该掌握在政府手中,始终是一个存在的正义的问题。经济在运行过程中始终存在着波动,而且对于国家和政府来说,一些突发事件对国内经济的影响更是巨大,这种影响许多时候已不能用波动来形容,震荡可能来得更准确一些,比如说战争、国际性的链式经济危机、重大的自然灾害等等,这些都会给经济造成致命的打击,而这个时候政府为了调控经济可能就会简单粗暴的先通过改变货币供应量对经济进行刺激。而这样做的直接结果就是让百姓手中的钱发生贬值,这对于人民来说无疑是抢劫。尤其是领导人又存在任期的限制,有时候不免会选择短视,把手伸进老百姓的钱袋子。
而如果货币发行权在私人手中的呢(这个私人并非是某个人或是一个小集体)?他们会审视自己出台的货币政策,不会随随便便乱发货币稀释自己的财富。凡事又都具有两面性,对于控制着货币发行权的那帮人,尤其是当这个权力一旦集中到寡头手中的时候,那样,这帮人无疑就成了真正的无冕之王,他们虽不是总统,但是对国家政治将产生着巨大的影响,这无疑是对法律赤裸裸的藐视、对人民权利的贪婪侵犯。对于美国的情况到底是如何,美联储的股权是否真的集中到了几大银行的手中,在可靠的证据的情况下,也不能妄加评论。
《货币战争》中还有许多的问题让我十分感兴趣,以后有时间,还会跟大家继续探讨。
《根鸟》讲述的是:一个少女到悬崖上采花,掉进了峡谷。她出现在一个叫根鸟的少年的梦里,希望根鸟能救她出去。根鸟出发了,一飞冲天,去寻找属于自己的梦。荒漠、草原、大山、村落、峡谷、小镇......一个个场景奇异而玄妙。这是一部迷人的、梦幻般的小说,它让人在梦幻中游走,在真实中体验人性。
这部小说一共分为五个章节来讲述,菊坡是根鸟的家乡,也是梦想开始的地方。而青塔、鬼谷、米溪和莺店都是实现梦想的必经之地,根鸟在这些地方有了不一样的经历,让他慢慢成长起来。
在菊坡,根鸟有自己的目标,他想用首猎的成功向父亲和菊坡人证明自己的成长。一只白鹰的出现,带他进入了诡秘的梦里,梦中是开满百合花的大峡谷,紫烟在梦中的求救。父亲告诉他这是天意(也许是跟根鸟的母亲有关)。十四岁的根鸟从此启程,开始寻梦之旅。
在青塔,根鸟遇到了板金,一个到了18岁,再也没做过梦的人,他一路西行,为了自己的孩子在成年以后仍然可以做梦。根鸟第一次知道了原来无梦的黑夜是那样暗沉沉,让人恐惧。别人言语的戏谑,现实的饥饿,梦在他面前似乎摇摇欲坠,让他开始踌躇。这时,是板金先生让他明白何为卑下,何为自尊,让他坚定了寻梦的信心。
在鬼谷,遇到了善良的老巫师—独眼老人,他说,“天底下,那些颜色最鲜艳的东西,差不多都不是好东西”。一颗颗鲜红欲滴的红珍珠,让人们忘记了过去,只记住眼前的事。鬼谷,这个差点儿让梦想破灭的地方。在这里经历的苦难碰触到根鸟内心的脆弱,他似乎耗尽了追寻梦想的力量。所以,根鸟骑上白马,掉转马头,直奔菊坡,他将心中的大峡谷暂时遗忘了。
米溪,如江南水乡一般,遇到了美丽善良的秋蔓,生活也变得恬静安逸。梦又回来了,大峡谷已是寒冬,站在雪地里的紫烟,是那样的凄美,显得万分圣洁。夏天过去了,秋天到来了。这次他又做了一个梦,梦里出现的是父亲,父亲指责他“你还滞留在这里?你这孩子,心最容易迷乱!你昏了头了!”。父亲的指责让他明确了自己的方向,又开始向梦想前进。
莺店,一座只懂得享受的小城,享受安逸生活的根鸟已不情愿去追逐远方的梦。在这里根鸟认识了像紫烟一般的唱戏女子金枝,他开始沉湎于赌博看戏的乐趣中。当他惊醒后回到米溪想去寻回心爱的秋蔓时,往事如烟,错过的再也不能回头了。
再遇板金先生时,看到他仍然不屈不挠,根鸟再次重新踏上了西行的道路。板金先生在寻梦的旅途中去世了,虽然他没有寻找到那些梦,但是他离梦不远了。他的儿子会沿着他的道路,继续寻梦。
根鸟骑上白马,一路西行,我们的面前展示出一个无畏的背影。他终于找到了那个大峡谷,重新插上了白鹰的翅膀,实现了自己的梦。“当山风将根鸟吹醒时,他看到那些白色的鹰仍在空中飞翔着。他让整个身体伏在地上,将脸埋在百合花丛中,号啕大哭……”根鸟既然已经找到自己的梦,为何还要哭,这哭是为了最后没有找到紫烟而哭;是为了失去的朋友与亲人而哭;还是为了历经千辛万苦,找到梦境中的大峡谷,激动而哭......这种哭中含有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是我们无法真正体会到的。
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卡罗尔.德韦克发现了思维模式的力量。她的观点是获得成功并不是能力和天赋决定的,更受到我们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展现的思维模式的影响。她介绍了两种思维模式:固定型与成长型,它们体现了应对成功与失败,成绩与挑战时的两种基本心态。
她认为拥有成长型思维的人,相信努力可以改变才智,会带领人们积极探索新知,以及成长路上的抗压力。
那什么样的思维才是固定型思维,什么又是成长型思维?它是否真的有如此神奇的力量?结合我的体会谈一谈我的认知。
在我的学生时代,父亲在我心中一直是个令同学羡慕的家长,不打不骂,特别能理解我,对我不会有过高的要求。但我也总能回忆出在我考不到理想的分数时,他跟别人交流时会很平静地说:跟我一样,记忆力不好,没关系,能有这样的成绩我们也满足了。父亲认定了,我的智力水平就是这样的,不会拔尖,也不会很差,记忆力和他一样的不好。这样的否定型标签确实一直影响着我。我也会认为自己就是这样的,再努力也不会改变什么。这就是书中说的固定型思维。
在这次公司组织的赋能学习营中,老师分享了关于记忆力的知识,让我对此有了不一样的了解,原来记忆力是有周期的,是需要长期不断重复地练习,过目不忘只是用来混淆真相,让固定型思维的人认定“我背书为什么就前背后忘呢”。
近年来也是从工作生活中不断地总结,发现自己很多的认知发生了改变,就像书中说的成长型思维的人遇到类似的问题他们是会这样想:我还不够努力,我要分析自己失败的原因,而不是归咎于我的智力与记忆力;我必须为我喜欢的事情付出最大的努力;能力并不是一层不变的,而是与长时间的学习有关,直面挑战,取得进步。
现在为人母,也希望自己做一个成长型的家长。但这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儿,总是会有很多接踵而来的焦虑。就像书中提到固定型思维总是与成长型思维并存的。
例如小朋友每次告诉我在学校不愉快地事情时,我都想尽力地帮他去解决,担心他的心灵是否受到伤害,但内心又会有个声音在说,让他去经历去承受,事情没有我想象的复杂,反而焦虑的情绪会有更坏的影响。其实孩子们需要诚实而有建设性的反馈,如果孩子们被保护起来了,他们将无法从失败中很好地学习,他们会认为建议、指导和反馈是消极而具有破坏性的。
我们也一样,成长的道路并不一路平坦,固化的思维模式已经深深扎根于我们的成长过程,成为内化的心理机制,我们很难跳出思维的框架。也正因为如此,我们也更需要一种健康、积极、不断进取的思维模式,将关注点投放在持续不断的努力、不畏挫折的态度上。在遇到挫折、问题时用成长型思维去思考、实践。我认为它不是万能的,但一定比固定型思维让我们更乐观。
【《恶意》读后感1000字左右】推荐阅读:
恶意诉讼06-02
中庸读后感1000字左右06-10
恶意申请公示催告11-13
杨绛传读后感1000字左右07-16
根鸟读后感1000字左右09-21
梵高传读后感1000字左右10-02
童年读后感1000字左右初中11-06
非恶意逾期欠款证明06-08
居里夫人读后感1000字左右06-22
幸福与教育读后感1000字左右0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