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雨古诗翻译

2024-12-2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谷雨古诗翻译(精选9篇)

谷雨古诗翻译 篇1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都看到过许多经典的古诗吧,古诗具有格律限制不太严格的特点。什么样的古诗才经典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描写谷雨的古诗,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谷雨》

作者:朱槔 朝代:宋

天点纷林际,虚檐写梦中。明朝知谷雨,无策禁花风。

石渚收机巧,烟蓑建事功。越禽牢闭口,吾道寄天公。

《尝茶次寄越僧灵皎》

林和靖[宋]

白云峰下两枪新,腻绿长鲜谷雨春。

静试却如湖上雪,对尝兼忆剡中人。

瓶悬金粉师应有,筋点琼花我自珍。

清话几时搔首后,愿与松色劝三巡。

《七言诗》

作者:郑板桥 朝代:清

不风不雨正晴和,翠竹亭亭好节柯。

最爱晚凉佳客至,一壶新茗泡松萝。

几枝新叶萧萧竹,数笔横皴淡淡山。

正好清明连谷雨,一杯香茗坐其间。

《芍药》

王贞白[唐]

芍药承春宠,何曾羡牡丹。麦秋能几日,谷雨只微寒。

妒态风频起,娇妆露欲残。芙蓉浣纱伴,长恨隔波澜。

《老圃堂》

曹邺[唐]

邵平瓜地接吾庐,谷雨干时手自锄。昨日春风欺不在,就床吹落读残书。

《题伍彬屋壁》

廖融[唐]

圆塘绿水平,鱼跃紫莼生。要路贫无力,深村老退耕。

犊随原草远,蛙傍堑篱鸣。拨棹茶川去,初逢谷雨晴。

《送徐州张建封还镇》

李适[唐]

牧守寄所重,才贤生为时。宣风自淮甸,授钺膺藩维。

入觐展遐恋,临轩慰来思。忠诚在方寸,感激陈情词。

报国尔所向,恤人予是资。欢宴不尽怀,车马当还期。

谷雨将应候,行春犹未迟。勿以千里遥,而云无己知。

《奉和圣制上巳祓禊应制》

崔国辅[唐]

元巳秦中节,吾君灞上游。鸣銮通禁苑,别馆绕芳洲。

鹓鹭千官列,鱼龙百戏浮。桃花春欲尽,谷雨夜来收。

庆向尧樽祝,欢从楚棹讴。逸诗何足对,窅作掩东周。

木兰花慢

王恽 元

谷雨日,王君德昂约牡丹之会,某以事夺,北来祁阳道中,偶得此词以寄

问东城春色,正谷雨,牡丹期。想前日芳苞,近来绛艳,红烂灯枝。刘郎为花情重,约柳边、娃馆醉吴姬。罗袜凌波微步,玉盘承露低垂。春风百匝绣罗围。看到彩云飞。甚着意追欢,留连光景,回首差池。半春短长亭畔,漫一杯、藉草对斜晖。归纵酴醿雪在,不堪姚魏离枝。

鸳鸯湖棹歌·一百首选二

朱彝尊清

穆湖莲叶小于钱,卧柳虽多不碍船。两岸新苗才过雨,夕阳沟水响溪田。

屋上鸠鸣谷雨开,横塘游女荡船回。桃花落后蚕齐浴,竹笋抽时燕便来。

春不雨

王士祯清

西亭石竹新作芽,游丝已罥樱桃花。鸣鸠乳燕春欲晚,杖藜时复话田家。

田家父老向我说,“谷雨久过三月节。春田龟坼苗不滋,犹赖立春三日雪。”

我闻此语重叹息,瘠土年年事耕织。暮闻穷巷叱牛归,晓见公家催赋入。

去年旸雨幸无愆,稍稍三农获晏食。春来谷赋复伤农,不见饥鸟啄余粒。

即今土亢不可耕,布谷飞飞朝暮鸣。舂莩作饭藜作羹,吁嗟荆益方用兵。

采茶歌

乾隆 清

前日采茶我不喜,率缘供览官经理;今日采茶我爱观,吴民生计勤自然。云栖取近跋山路,都非吏备清跸处,无事回避出采茶,相将男妇实劳劬。嫩荚新芽细拨挑,趁忙谷雨临明朝;雨前价贵雨后贱,民艰触目陈鸣镳。由来贵诚不贵伪,嗟哉老幼赴时意;敝衣粝食曾不敷,龙团凤饼真无味。

七言诗

郑板桥 清

不风不雨正晴和,翠竹亭亭好节柯。最爱晚凉佳客至,一壶新茗泡松萝。

几枝新叶萧萧竹,数笔横皴淡淡山。正好清明连谷雨,一杯香茗坐其间。

与崔二十一游镜湖,寄包、贺二公

孟浩然唐

试览镜湖物,中流到底清。不知鲈鱼味,但识鸥鸟情。帆得樵风送,春逢谷雨晴。

将探夏禹穴,稍背越王城。府掾有包子,文章推贺生。沧浪醉后唱,因此寄同声。

《水龙吟·牡丹》

宋·曹组

晓天谷雨晴时,翠罗护日轻烟里。

酴醿径暖,柳花风淡,千葩浓丽。

三月春光,上林池馆,西都花市。

看轻盈隐约,何须解语,凝情处、无穷意。

金殿筠笼岁贡,最姚黄、一枝娇贵。

东风既与花王,芍药须为近侍。

歌舞筵澡,满装归帽,斜簪云髻。

有高情未已,齐烧绛蜡,向阑边醉。

《金盏倒垂莲(牡丹)》

曹勋[北宋]

谷雨初晴,对晓霞乍敛,暖风凝露。翠云低映,捧花王留住。

满阑嫩红贵紫,道尽得、韶光分付。禁御浩荡,天香巧随天步。

群仙倚春似语。遮丽日、更著轻罗深护。半开微吐,隐非烟非雾。

正宜夜阑秉烛,况更有、姚黄娇妒。徘徊纵赏,任放濛濛柳絮。

《谷雨后一日子大再有诗次其韵》

王炎

花气浓于百和香,郊行缓臂聊翱翔。

壶中春色自不老,小白浅红蒙短墙。

平畴翠浪麦秋近,老农之意方扬扬。

吾侪饱饭幸无事,日繙芸简寻遗芳。

闲中更觉春昼长,酒酣耳热如清狂。

自怜藿食徒过计,袖手看人能蹶张。

《三月五日陪大夫泛长沙东湖》

张又新

上巳馀风景,芳辰集远坰。彩舟浮泛荡,绣毂下娉婷。

栖树回葱蒨,笙歌转杳冥。湖光迷翡翠,草色醉蜻蜓。

鸟弄桐花日,鱼翻谷雨萍。从今留胜会,谁看画兰亭。

《春中途中寄南巴崔使君》

周朴(唐)

旅人游汲汲,春气又融融。

农事蛙声里,归程草色中。

独惭出谷雨,未变暖天风。

子玉和予去,应怜恨不穷。

《题伍彬屋壁》

唐·廖融

圆塘绿水平,鱼跃紫莼生。

要路贫无力,深村老退耕。

犊随原草远,蛙傍堑篱鸣。

拨棹茶川去,初逢谷雨晴。

《庆清朝(牡丹)》

曹勋[北宋]

绛罗萦色,茸金丽蕊,秀格压尽群芳。人间第一娇妩,深紫轻黄。

乍过夜来谷雨,盈盈明艳惹天香。春风暖,宝幄竞倚,名称花王。

朝槛五云拥秀,护晓日、偏宜翠幕高张。秾姿露叶,临赏须趁韶光。

最喜鉴鸾初试,数枝姚魏插宫妆。然绛蜡,共花拚醉,莫靳瑶觞。

《诉衷情(宫中牡丹)》

曹勋[北宋]

西都花市锦云同。谷雨贡黄封。天心故偏雨露,名品满深宫。

开国艳,正春融。露香中。绮罗金殿,醉赏浓春,贵紫娇红。

《谷雨》

吴藕汀

浮云富贵客心寒,故里空怀紫牡丹。

谷雨毋须添国色,江南上巳杜鹃看。

左河水《谷雨》

雨频霜断气温和,柳绿茶香燕弄梭。

布谷啼播春暮日,栽插种管事繁多。

《牡丹图》

作者:唐寅

谷雨花枝号鼠姑,戏拈彤管画成图。

平康脂粉知多少,可有相同颜色无。

《送前缑氏韦明府南游》

作者:许浑

酒阑横剑歌,日暮望关河。道直去官早,家贫为客多。

谷雨古诗翻译 篇2

早在1965年,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控制论专家查德教授就在《信息和控制》杂志第八期上发表了名为《模糊集合》的论文, 从而创立了模糊集合论。该理论指出在现实世界中许多客体都没有精确规定的界限。他还提出隶属度, 即集合中的成员在本集合中的隶属程度。这些成员的隶属度都是在闭区间[0, 1]的集合中取值。《模糊集合》的发表及模糊理论的创立, 改变了人们长期以来对事物的属性或概念只求精确的看法, 也使很多学者意识到模糊理论作为一种新的科学理论对科学研究和社会实践具有划时代的变革意义。之后, 美国加州大学的哥根教授通过研究也证实, 人对自然语言的理解也具有模糊性。此外, 苏联语言学家谢尔巴, 英国语言学家琼斯, 以及美国语言学家拉科夫等语言学家也都相继认识到语言具有模糊性。

在我国, 伍铁平先生是最早将查德的模糊理论介绍到国内的学者。他先后在《外国语》杂志1979年第四期和1980年第五期上发表了两篇论文, 即《模糊语言初探》及《模糊语言再探》, 并于1999年出版了《模糊语言学》一书, 对模糊语言进行系统而深入的介绍。伍谦光的《语义学导论》和张乔的《模糊语义学》都指出语义的模糊性。另外, 苗东升, 吴世雄, 王逢鑫等学者也先后提出语言模糊性的有价值的观点。

模糊语言具有普遍性、不确定性和相对性的特征。关于模糊语言的普遍性, 文旭认为, 尽管我们在表达语言时常常追求其精确性, 但是事实上不可否认自然语言中有许多语言都是模糊的。模糊语言之所以是不确定的, 是由于模糊词语的意义界限不明确, 常常是亦此亦彼或是非此非彼的。模糊语言还具有相对性。不同主体受所处环境或主观意识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 对同一客体的反映往往会有很大的差别。模糊语言既可以适度地表达信息, 使语言在某种程度上更加真实准确地反映客观世界, 又能够产生极强的美学效果, 激发受话者的审美想象, 带来审美共鸣。此外, 模糊语言还可弱化精确语言的刺激语气, 从而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

二、模糊语言与古诗翻译

1. 古诗语言的特点

古诗是文学语言的精粹。由于诗人处于不同的时代环境、文化背景以及不同的心境, 古诗表现出体裁风格的多样化, 如政治诗、田园诗、边塞诗、苦吟诗等等。总的来讲古诗语言精练, 是诗人经过反复推敲之后用简短、优美而又艰深的文字表达最丰富的感情。古诗讲究声律和韵式, 并且擅用比喻、夸张、借代、双关和互文等修辞手段。例如南唐后主李煜在《虞美人》中写道“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用“一江春水”比喻无尽的忧愁。再如王昌龄《出塞》中的“秦时明月汉时关”是指秦汉时的明月和秦汉时的关口。诗人考虑到古诗语言的平仄韵律, 为避免有些字重复出现, 会将一个词语的意思分开表达到两个句子或短语中, 这就是互文的修辞手段。

依据模糊语言学理论, 自然语言除具有精确性之外, 还具有模糊的特性。古诗语言作为语言的一部分, 也具有模糊的特点。古诗语言含蓄朦胧, 用词委婉, 诗意情韵丰富, 常传达一定的意境美。古诗模糊语言常常使不同译者对同一古诗有不同理解。如朦胧派诗人李商隐写的《锦瑟》一诗, 其内容就难以理解。这首诗曾被视为爱情诗、悼亡诗和咏物诗, 具有很强的模糊性。

2. 古诗模糊语言的翻译策略

基于古诗语言的模糊特性, 有必要对古诗翻译过程中如何更好的保留古诗语言的模糊方面, 以有效传递古诗的文化精髓和深厚意境进行研究。刘宓庆教授曾指出, 古诗翻译最好用宛秀、淳美的语言翻译。翻译时要注意审美移情, 做到穷理于词句、移情于襟怀。古诗模糊语言的翻译策略概括如下:

2.1以模糊译模糊

古诗翻译时译者在准确领悟原诗涵义的基础上, 使用译语中的模糊语言翻译原诗中的模糊语言, 以保留原诗的模糊信息, 即以模糊译模糊。在译语精确语言无法准确传达原诗内涵的情况下, 这种译法可以达到精确语言所无法实现的审美效果。例如:

李白《望庐山瀑布》中“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许渊冲先生译为“It’s torrent dashes down three thousand feet from high, As if the Silver River fell from azure sky.”原诗中“飞流直下三千尺”的“三千尺”是夸张修辞, 形容庐山香炉峰的高峻, 烘托出瀑布从陡峭的山崖一泻而下的壮观景象。许先生在翻译时就保留了模糊意象“三千尺”, 将其直译为“three thousand feet”, 使读者感受到瀑布高空直落的那种势不可挡的气势。

2.2以精确译模糊

汉英语言是存在差异的。英语语言强调客观准确性, 重形合;语句遵循严格的语法规则, 具有显性的语法标志。汉语重意合, 多主动句, 语法形式宽松且是隐性的。在古诗英译时, 根据汉英两种语言的各自特点, 可以采用以精确译模糊的翻译策略。以精确译模糊符合英语语言习惯, 能够使古诗中朦胧模糊的语义清晰化, 有助于读者理解原诗的真实涵义, 品味原诗的深刻意蕴。例如:

柳宗元的《江雪》有诗句“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 其中的“千山”和“万径”都利用了数字的模糊性, 并不是指一千座山和一万条小路, 而是虚化为所有的山和小路。翁显良先生译该句为“No sign of birds in the mountains;nor of men along the trails”。再如唐代诗人李商隐的《无题》, “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 “丝”的谐音是“思”, 意指只有死了思念才会结束, 一语双关。许渊冲先生以精确译模糊为“The silkworm till its death spins silk from lovesick heart;The candle only when burned has no tears to shed.”

2.3以模糊译精确

由于汉英语言分属印亚语系和印欧语系, 因此两种语言存在客观的差异性。在古诗英译时, 对于古诗中用精确语言难以表达或是有可能引起译语读者对原诗产生误解的意象, 译者在不违背翻译基本原则的前提下可以运用模糊语言进行翻译的淡化处理。以模糊译精确符合接受美学的要求, 并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例如:

元稹《行宫》诗句“寥落古行宫, 宫花寂寞红”。“行宫”指洛阳上阳宫, 是皇帝外出所居住的宫殿。若精确译出上阳宫, 译语读者若不了解中国文化, 就会云里雾里。Giles以模糊译精确为“the Imperial bowers”, 令读者一目了然。

三、结语

综上所述, 模糊语言在古诗中是普遍存在的。翻译好古诗模糊语言也是翻译好古诗的关键。限于篇幅, 本文仅结合几个代表性的实例, 概述了古诗模糊语言的翻译策略, 以期能给古诗翻译者以启示。

参考文献

[1]伍铁平.模糊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9.

[2]许渊冲.唐诗三百首新译 (英汉对照) [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88.

[3]刘宓庆.翻译美学导论 (修订本) [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5.

[4]吕叔湘.中诗英译笔录[M].北京:中华书局, 2002.

探究古诗词翻译对意境的影响 篇3

【关键词】 初中语文;教学;古诗词翻译;意境

古诗词是我国古人留下的精神财富,也是语文学科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在试卷中占有一定比例的分数。《语文课程标准》中这样规定教师上课的教学目标:课堂教学中让学生熟练地诵读课本中的古诗词,养成积累古诗词的良好习惯,学会在作文、谈话中运用这些古诗词,提高学生自身的文学素养。由此可见,国家是非常重视传承古诗词这传统的文化的,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词,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添加了翻译这一教学过程,要求学生将古人流传下的古诗词转变成现代人使用的通俗易懂的语言。虽然翻译就是将文言文转变为通俗易懂的语言,但是如今学生翻译的趋势已经将古诗词那种意境美丢失了,这就导致翻译出来的话太通俗、太无趣。笔者觉得古诗词的翻译还是应该要保持那种意境美,不然所做的一切都是无用功,都是“去其精华”的愚蠢行为。以下是笔者对初中语文古诗词意境教学的现状、古诗词翻译对意境的影响以及我们应该采取怎样的措施消除消极影响的讨论。

一、如今初中古诗词翻译教学的现状

初中时期是学生正是深入探究古诗词的时期,虽然学生从小学就开始学习古诗词,但那时只是纯粹地听教师讲解古诗词的意思,并没有亲身去深入解析古诗词的意境。但是这六年的小学学习也为学生打下了一定的古诗词基础,到了初中时期,学生们的古诗词接触量已经达到了一个可观的的数目,虽然学生的古诗词储备量已经达到了鉴赏的要求,但是学生并没有真正地揣摩、感悟这些古诗词,这也就导致学生在翻译这些古诗词的时候总是犯错。

笔者觉得现阶段的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方式仍然是传统教学的范畴,虽然人们现在一直在开展新课程改革,但是这股改革之风似乎没有刮到古诗词翻译教学中,教师在课堂上的翻译教学仍然是那种逐字逐句翻译的落后教学方式,虽然这样的古诗词翻译方式没有什么错误,但是这种直白的翻译却将古诗词蕴含的那种美感翻译没了。例如,翻译曹操的《观沧海》中“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这一句时,如果教师采用这种逐字逐句的翻译方式,那么这两句的翻译将会变成“我向东行走登上碣石山,来看一下大海,水面是那么宽阔,山和岛高高耸立着。”这种直白的翻译虽然可以让人觉得浅显易懂,但是却让人不想去看,因为这翻译一点情感都没有,就好像在读连在一起的单个的字一样。第二句虽然是水面、山岛等眼前景物组成,但我觉得这八个字却能表现出沧海那种壮阔的特征,反观这两句的直白翻译,笔者却没有同样的感悟。

逐字逐句的翻译方式逐渐成为了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固定方式,教师在课堂上都是采取的读一句翻译一句,全部解读完毕再串连起来的教学模式。这样的教学模式让古诗词的意境被一点一点的肢解,最后消失不见。这样的古诗词教学模式怎么可能培养出优秀的学生呢?

二、古诗词翻译对意境的影响

笔者认为传统教学中教师采用的这种逐句逐字的翻译方式反而忽略了古诗词翻译对古诗词意境的影响,他们觉得这种古诗的翻译方式不会影响学生感悟古诗的意境,不会影响学生的审美观点,甚至不会影响学生的文学素质。但是,笔者认为古诗词教学最重要的就是意境的感悟,而古诗词翻译对意境确实存在着很大的影响。以下就是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出的古诗词翻译对意境影响的几个方面。

1.影响了古诗词意境的诗意,学生很难体会作者的情绪。教师在进行古诗词教学的时候能否进行有诗意的情景教学关系到学生能否体会到作者的情感。传统教学中,教师在课堂上将古诗的意境直白的讲出来,这就破坏了传统古诗词教学的情境,学生也不能够体会到作者的情感。但是如果教师能够在课堂上进行一场富有声情的教学导入,用富有情感的语言作为一堂课的开始,将课堂的文学气氛烘托出来,笔者觉得这样的教学方式将会使学生上课更加的积极,内心的情感也能被激发出来,学生也能体会到作者想表达的意境。比如在学习《天净沙?秋思》的时候,笔者先在课堂上用多媒体教学将古诗描绘的那种天涯游子骑瘦马的凄凉情景的画面展示给学生看,然后进行一段课堂导入,给学生构建一个良好的学习气氛,让学生能够进行有效的古诗词学习。

2.破坏了学生对古诗意境的想象,难以体悟作者描绘的意境之美。传统教学中教师的直白翻译方式让学生很难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意境,学生所能感受到的只是教师对课文进行了翻译,但是却不能感受到这些翻译还具有感情,学生眼中只有写在黑板上的汉字,但这些文字却只是文字,不像原文中文字一样有着灵气,不能够将意境生动形象的展示出来。为了能够提高学生的古诗词翻译能力,能够让学生在翻译中体现出文章的意境,笔者觉得我们教师首先需要改变自身的教学方式。首先,我们应该在课堂上诱发学生的想象,让学生将自己的想象的画面用文字表示出来。这种先感悟情感再翻译的方式可以有效地解决直白翻译教学的问题,让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变得更高。

三、消除古诗词翻译教学消极影响的方式

多年的语文教学经验让笔者明白,如今初中语文翻译教学对意境产生消极影响的主要原因就是教师用了错误的教学手段,传统的教学手段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现阶段学习的需要了,我们教师必须要对古诗词教学方式进行改革,这样才能从根源上解决实际的问题。

综上所述,古诗词是重要的文化遗产,因此,我们教师要竭尽所能将这一文化遗产传承下去,从根源上解决古诗词翻译教学中存在问题,积极地建立古诗词教学的良好意境,有效地提高学生翻译古诗词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笔者希望通过这些个人见解能够给更多的教师带来古诗词教学的灵感,提高古诗词教学的效率。

【参考文献】

[1]汪光宏.知识分类学说在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

[2]张琼.论中学古典诗词教学与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D].华中师范大学.2014

写谷雨的古诗 篇4

谷雨

明代:方太古

春事阑珊酒病瘳,山家谷雨早茶收。

花前细细风双蝶,林外时时雨一鸠。

碧海丹丘无鹤驾,绿蓑青笠有渔舟。

尘埃漫笑浮生梦,岘首于今薄试游。

谷雨 其一

清代:林以宁

镜台流影射窗纱,风到檐前柳脚斜。竹架整书除脉望,春池洗砚乱蘋花。

桑浓蚕子犹悬箔,日暖蜂干早放衙。童子佩壶寻涧水,涤瓯明日试新茶。

谷雨 其二

清代:林以宁

草草深闺度岁华,生平不解问桑麻。沿篱野豆初牵蔓,绕砌山桃半欲花。

细雨渍成杨柳色,暖风催放牡丹芽。村姬结束新螺髻,傍晓比邻唤采茶。

咏廿四气诗 谷雨春光晓

唐代:元稹

谷雨春光晓,山川黛色青。叶间鸣戴胜,泽水长浮萍。

暖屋生蚕蚁,喧风引麦葶。鸣鸠徒拂羽,信矣不堪听。

谷雨前一日小室閒吟

清代:朱中楣

小苑焚香逗绿纱,摊书随意注南华。春衫未剪寒仍怯,午梦初回日又斜。

湖外祇堪眠弱柳,雨前谁复饷新茶。中怀脉脉閒无那,看取游丝缀落花。

谷雨后一日子大再有诗次其韵

宋代:王炎

花气浓于百和香,郊行缓臂聊翱翔。

壶中春色自不老,小白浅红蒙短墙。

平畴翠浪麦秋近,老农之意方扬扬。

吾侪饱饭幸无事,日繙芸简寻遗芳。

閒中更觉春昼长,酒酣耳热如清狂。

自怜藿食徒过计,袖手看人能蹶张。

楼居谷雨日雨过同王德孚陈元孝对酌怀人兼订游罗浮

明代:张家珍

酒不厌时异,同倾一夕愁。雨生三月节,楼住四时秋。

探究古诗词翻译对意境的影响 篇5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古诗词翻译,意境

古诗词是我国古人留下的精神财富, 也是语文学科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 在试卷中占有一定比例的分数。《语文课程标准》中这样规定教师上课的教学目标:课堂教学中让学生熟练地诵读课本中的古诗词, 养成积累古诗词的良好习惯, 学会在作文、谈话中运用这些古诗词, 提高学生自身的文学素养。由此可见, 国家是非常重视传承古诗词这传统的文化的,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词, 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添加了翻译这一教学过程, 要求学生将古人流传下的古诗词转变成现代人使用的通俗易懂的语言。虽然翻译就是将文言文转变为通俗易懂的语言, 但是如今学生翻译的趋势已经将古诗词那种意境美丢失了, 这就导致翻译出来的话太通俗、太无趣。笔者觉得古诗词的翻译还是应该要保持那种意境美, 不然所做的一切都是无用功, 都是“去其精华”的愚蠢行为。以下是笔者对初中语文古诗词意境教学的现状、古诗词翻译对意境的影响以及我们应该采取怎样的措施消除消极影响的讨论。

一、如今初中古诗词翻译教学的现状

初中时期是学生正是深入探究古诗词的时期, 虽然学生从小学就开始学习古诗词, 但那时只是纯粹地听教师讲解古诗词的意思, 并没有亲身去深入解析古诗词的意境。但是这六年的小学学习也为学生打下了一定的古诗词基础, 到了初中时期, 学生们的古诗词接触量已经达到了一个可观的的数目, 虽然学生的古诗词储备量已经达到了鉴赏的要求, 但是学生并没有真正地揣摩、感悟这些古诗词, 这也就导致学生在翻译这些古诗词的时候总是犯错。

笔者觉得现阶段的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方式仍然是传统教学的范畴, 虽然人们现在一直在开展新课程改革, 但是这股改革之风似乎没有刮到古诗词翻译教学中, 教师在课堂上的翻译教学仍然是那种逐字逐句翻译的落后教学方式, 虽然这样的古诗词翻译方式没有什么错误, 但是这种直白的翻译却将古诗词蕴含的那种美感翻译没了。例如, 翻译曹操的《观沧海》中“东临碣石, 以观沧海。水何澹澹, 山岛竦峙”这一句时, 如果教师采用这种逐字逐句的翻译方式, 那么这两句的翻译将会变成“我向东行走登上碣石山, 来看一下大海, 水面是那么宽阔, 山和岛高高耸立着。”这种直白的翻译虽然可以让人觉得浅显易懂, 但是却让人不想去看, 因为这翻译一点情感都没有, 就好像在读连在一起的单个的字一样。第二句虽然是水面、山岛等眼前景物组成, 但我觉得这八个字却能表现出沧海那种壮阔的特征, 反观这两句的直白翻译, 笔者却没有同样的感悟。

逐字逐句的翻译方式逐渐成为了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固定方式, 教师在课堂上都是采取的读一句翻译一句, 全部解读完毕再串连起来的教学模式。这样的教学模式让古诗词的意境被一点一点的肢解, 最后消失不见。这样的古诗词教学模式怎么可能培养出优秀的学生呢?

二、古诗词翻译对意境的影响

笔者认为传统教学中教师采用的这种逐句逐字的翻译方式反而忽略了古诗词翻译对古诗词意境的影响, 他们觉得这种古诗的翻译方式不会影响学生感悟古诗的意境, 不会影响学生的审美观点, 甚至不会影响学生的文学素质。但是, 笔者认为古诗词教学最重要的就是意境的感悟, 而古诗词翻译对意境确实存在着很大的影响。以下就是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出的古诗词翻译对意境影响的几个方面。

1. 影响了古诗词意境的诗意, 学生很难体会作者的情绪。

教师在进行古诗词教学的时候能否进行有诗意的情景教学关系到学生能否体会到作者的情感。传统教学中, 教师在课堂上将古诗的意境直白的讲出来, 这就破坏了传统古诗词教学的情境, 学生也不能够体会到作者的情感。但是如果教师能够在课堂上进行一场富有声情的教学导入, 用富有情感的语言作为一堂课的开始, 将课堂的文学气氛烘托出来, 笔者觉得这样的教学方式将会使学生上课更加的积极, 内心的情感也能被激发出来, 学生也能体会到作者想表达的意境。比如在学习《天净沙?秋思》的时候, 笔者先在课堂上用多媒体教学将古诗描绘的那种天涯游子骑瘦马的凄凉情景的画面展示给学生看, 然后进行一段课堂导入, 给学生构建一个良好的学习气氛, 让学生能够进行有效的古诗词学习。

2. 破坏了学生对古诗意境的想象, 难以体悟作者描绘的意境之美。

传统教学中教师的直白翻译方式让学生很难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意境, 学生所能感受到的只是教师对课文进行了翻译, 但是却不能感受到这些翻译还具有感情, 学生眼中只有写在黑板上的汉字, 但这些文字却只是文字, 不像原文中文字一样有着灵气, 不能够将意境生动形象的展示出来。为了能够提高学生的古诗词翻译能力, 能够让学生在翻译中体现出文章的意境, 笔者觉得我们教师首先需要改变自身的教学方式。首先, 我们应该在课堂上诱发学生的想象, 让学生将自己的想象的画面用文字表示出来。这种先感悟情感再翻译的方式可以有效地解决直白翻译教学的问题, 让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变得更高。

三、消除古诗词翻译教学消极影响的方式

多年的语文教学经验让笔者明白, 如今初中语文翻译教学对意境产生消极影响的主要原因就是教师用了错误的教学手段, 传统的教学手段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现阶段学习的需要了, 我们教师必须要对古诗词教学方式进行改革, 这样才能从根源上解决实际的问题。

综上所述, 古诗词是重要的文化遗产, 因此, 我们教师要竭尽所能将这一文化遗产传承下去, 从根源上解决古诗词翻译教学中存在问题, 积极地建立古诗词教学的良好意境, 有效地提高学生翻译古诗词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笔者希望通过这些个人见解能够给更多的教师带来古诗词教学的灵感, 提高古诗词教学的效率。

参考文献

[1]汪光宏.知识分类学说在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

[2]张琼.论中学古典诗词教学与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D].华中师范大学.2014

前景化在古诗词翻译中的应用 篇6

关键词: 前景化 诗词翻译 苏轼

引言

前景化来源于图画艺术中的概念,指作品中最能突出其观点或意图的那一部分。这一概念是由战前布拉格学派的语言学家和文学批评家, Mukarovsky首次应用于文学作品中的。它指文学作品中在可接受的准则条件下所出现的不可预料的偏离。随着前景化理论的发展,也逐渐渗透到语言研究的各个方面,给了研究者许多新的启示。美国学者叶子南认为前景化这一概念完全可以用到双语翻译活动中, 它不仅可以用来指导译者的翻译活动, 而且可以引入翻译批评中。相比较与其他文体,诗歌是前景化理论体现得最集中的一种文学体裁。

一、《江城子》

苏轼是宋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也是豪放派词人的代表之一。苏轼在词的创作上取得了非凡的成就。他对词体进行了全面的改革,最终突破了词为“艳科”的传统格局,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使词从音乐的附属品转变为了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从根本上改变了词史的发展方向。他的诗词风格以豪放为主,但不乏婉约含蓄之作。《江城子》便是他婉约类作品的代表作。原文如下:

江城子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

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这首词是苏轼悼念亡妻之作,情到深处,有感而发。题为记梦,实际是通过记梦抒写对亡妻真挚的爱情和深沉的思念。整首词一改苏轼平时豪放的风格,用平实的语言缓缓道来,读者读罢却自然能感受到字里行间的悲痛。这首词的词牌是《江城子》,在中国古代,词牌名就代表了固定的格律,也就是说,不同的词牌所代表的格律各有不同,而相同的词牌,就必须遵守一样的格律。宋代以前,《江城子》存在几种格式,至北宋苏轼始变为双调,由此发展成熟、格式定型并得到推广。双调《江城子》是在单调的基础上,在结尾处增一字,变三言两句作七言一句,又依原曲重增一片。双调共七十字,上下片都是七句五平韵。至此,翻译此首词作就有几处困难。除了最基础的传递词作本身的意思之外,还要考虑到词作为中国特有的一种文学体裁,它的格式也要还原。词作在古代是可以通过谱曲供世人传唱的,所以必须押韵。

二、《江城子》的前景化解析

于渊冲的英译词Tune:“A Riverside Town”(《江城子》)选自《许渊冲经典英译古代诗歌1000首·5 苏轼诗词》(Version of Classical Chinese Poetry, Poems of Su Shi)。全词共十六行,共两节。下面运用前景化理论从语相变异、音位过分规则化、词汇过分规则化三个方面解读这首诗歌,探析其是如何通过前景化手段表达悲愁主题的。

下面是许渊冲版的译文:

Tune:“A Riverside Town”

Dreaming of My Deceased Wife

On the Night of the 20th Day of the 1st Month

①For ten long years the living of the dead knows nought.

②Though to my mind not brought,

③Could the dead be forgot?

④Her lonely grave is far,a thousand miles away.

⑤To whom can I my grief convey?

⑥Revived,e’en if she be,could she know me?

⑦My face is worn with care.

⑧And frosted is my hair.

⑨Last night I dreamed of coming to my native place:

⑩She’s making up her face.

{11}before her mirror with grace.

{11}Each saw the other hushed,

{12}But from our eyes tears gushed.

{13}When I am woken, I fancy her heart-broken.

{14}Each night when the moon shines,

{15}O’er her grave clad with pines.

王佐良认为在文学作品的翻译中, 译者必须注重文体, 对源语和目标语的不同文体要应付自如, 不能用目标语的一种文体表达源语的各种文体, 必须善于识别“变异” , 并把“变异”在译文中表现出来。这里的“变异”指的就是前景化。因此,在文学翻译中,译者的任务除了传达原文的意思外,还要竭尽所能地还原原文中文学语言的特质。(去掉?)

(一) 语相变异

语相变异是文学文体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指人们在文学作品中对语言使用常规的颠覆与变异。在诗歌的创作中使用语相变异往往会起到出其不意、画龙点睛的作用。它通过改变诗的外在表现而使读者产生较强的视觉冲击,从而达到突出主题的效果。

《江城子》全文陈述了某夜亡妻入梦的情景,醒来更觉失去心中所爱的悲痛心情,原文都是陈述句。许渊冲翻译时,为了更好地凸显作者心中的悲痛,改变了原句的句型。这种句型的改变在译文的第三句,第五句和第六句中得到体现,这三句在原文中原本都是陈述句。“自难忘”译为“Could the dead be forgot?”,“无处话凄凉”译为“To whom can I my grief convey?”,“纵使相逢应不识”译为“Revived,e’en if she be,could she know me?”,一连三问,更好地体现出作者失去妻子后的迷茫和不知所措,然而这些问题,也没有人能够回答他。

(二)音位过分规则化

音位过分规则化包含音韵模式和节奏模式。对于韵律层面的前景化处理独具匠心,巧妙安排格律韵式,结合押韵,体现诗歌节奏之美。译文的前两句押尾音/?蘅:/,第四句和第五句押尾音/eI/,第六句中的两个分句末尾押尾音/i:/, 第七句和第八句押尾音/ e?藜 /,第九句、第十句和第十一句押尾音/eIs/,第十二句和第十三句押尾音/ ?蘧?蘩 /,最后两句也押尾音/ aIn /。全文读来婉转顺畅,无不凄凉。

(三)词汇过分规则化

词汇的过分规则化指词汇的重复。词汇的重复分为直接重复和间接重复,直接重复主要是具有表意功能,它的目的是强化主题。间接重复既有表意功能又有衔接功能,它在表意的同时具有篇章的构造功能。词中“the dead”、“grave”重复出现两次,强调妻子已经离世的事实,全篇弥漫着作者对亡妻的悼念之情。“grief”、“worn”、“frosted”、“tears”和“heart-broken”等词均有伤心、悲痛的意思,描述了经过了整整十年的分别之后,作者已经因为难过面容憔悴,过早地衰老。“Could the dead be forgot?”亡妻虽早逝,却时常梦见她,自难忘。

三、结语

本文运用前景化理论从语相变异、音位过分规则化、词汇过分规则化三个方面解读这首诗歌,描写了对亡妻真挚的爱情和深沉的思念的主题,这一分析方法为读者分析和欣赏诗歌提供了新的视角,实现了诗歌分析和解读中意义、形式、体现的有机结合和主题、词汇、句法、韵律的统一。

参考文献:

[1]王佐良,丁往道.英语文体学引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7:512.

[2]许渊冲.许渊冲经典英译古代诗歌1000首·5苏轼诗词[M].北京:海豚出版社,2013.

赞美谷雨的古诗词 篇7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对古诗都再熟悉不过了吧,古诗具有格律限制不太严格的特点。那么都有哪些类型的古诗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赞美谷雨的古诗词,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1、谷雨亲蚕近,花朝拾翠连。——王逢《宫中行乐词·明月窥彤管》

2、客到家常饭,僧来谷雨茶,闲时节自炼丹砂。——杨朝英《双调·水仙子·自足》

3、谷雨林中先紫笋,郁罡山口足黄鹂。——张雨《闰三月三日北山看花不与盟》

4、牡丹牡丹吾语汝,三月八日始谷雨。——康海《题王秀才牡丹图》

5、拨棹茶川去,初逢谷雨晴。——廖融《书伍彬屋壁》

6、栽时白露,开时谷雨。培养工夫良苦。——刘敏中《鹊桥仙·观接牡丹·文津阁本中庵集六》

7、谷雨初收时候,向魏紫屏帏,舞袖斓斑。——袁易《声声慢·寿张仲宝·乔木所居亭名》

8、谷雨催秧蚕再眠,采桑女伴罢秋千。——舒邦佐《春日即事五首·谷雨催秧蚕再眠》

9、已过清明谷雨天,燕忙莺懒蝶蜂翾。——游九言《暮春》

10、识冷烟催谷雨,须知澹日养花天。——程珌《流觞西湖用范左史韵》

11、明朝知谷雨,无策禁花风。——朱槔《谷雨》

12、仙峤多灵草,纷披谷雨前。——王恭《山人以春茗见寄赋以荅之》

13、节换榆烟火,花残谷雨天。——李昌祺《送人之京》

14、蓝堆山续开皇诏,仙掌茶抽谷雨旗。——袁宏道《示度门》

15、谷雨催田父,花时到海棠。——方孝孺《遣病·其九》

16、谷雨江南佳节近,惠泉山下小船归。——文征明《煎茶诗赠履约·嫩汤自候鱼生眼》

17、一番谷雨,晓来香透帘栊。——尤侗《河传·其四·四》

18、郭外轻阴爽气多,风光谷雨近清和。——李流芳《过积善庵悼双林长老》

19、谷雨无几日,谿山暖风高。——楼璹《织图二十四首·下蚕》

20、快快插禾,清明谷雨天气和。——郑鹏《禽言三首·其一》

21、莫失春回约,江城谷雨前。——齐己《送赵长史归闽川》

22、屋上鸠鸣谷雨开,横塘游女荡船回。——朱彝尊《鸳鸯湖棹歌·一百首选二》

23、鸟弄桐花日,鱼翻谷雨萍。——崔护《三月五日陪裴大夫泛长沙东湖》

24、邵平瓜地接吾庐,谷雨干时手自锄。——曹邺《老圃堂(一作薛能诗)》

25、红紫妆林绿满池,游丝飞絮两依依。正当谷雨弄晴时。——仇远《浣溪沙·红紫妆林绿满池》

26、谷雨深春近,茶烟永日香。——方回《治圃杂书二十首·芍药抽红锐》

27、三朝前谷雨,寒甚过时谋。——方回《怪梦十首·三朝前谷雨》

28、各将谷雨崖烟写,独许溪鸥野鹭知。——方回《次韵送张文焕·深愧衰残蒲柳姿》

29、是日已尝谷雨茶,是岁木星守南斗。——方回《记游自次前韵》

30、谷雨已过又梅雨,故山犹未致新茶。——方回《索云叔新茶》

31、谷雨天时尚薄寒,梨花开谢杏花残。——朱有燉《元宫词·谷雨天时尚薄寒》

32、莺花眼界人烟外,蚕麦生涯谷雨余。——仇远《春日田园杂兴》

33、谷雨宜晴花乱开,一壶春色聚书斋。——仇远《书斋》

34、云弄轻阴谷雨干。半垂油幕护残寒。——贺铸《翦朝霞·云弄轻阴谷雨干》

35、邵平瓜地接吾庐,谷雨乾时偶自锄。——薛能《老圃堂》

36、嫚黄妖紫间轻红,谷雨初晴早景中。——李山甫《牡丹二首·嫚黄妖紫间轻红》

37、独惭出谷雨,未变暖天风。——周朴《春中途中寄南巴崔使君》

38、桃花春欲尽,谷雨夜来收。——崔国辅《奉和圣制上巳祓禊应制》

39、谷雨共惊无几日,蜜蜂未许辄先甜。——苏轼《常润道中有怀钱塘寄述古五首》

40、已过谷雨十六日,犹见牡丹开浅红。——梅尧臣《四月三日张十遗牡丹二朵》

41、谷雨已近花欲尽,秉烛夜饮朝坐曹。——梅尧臣《送胥平叔寺丞赴洛》

42、及得归时谷雨余,已剪轻衣换袍袴。——黄庭坚《奉和慎思寺丞太康传舍相逢并寄扶沟程太丞尉》

43、正过谷雨初晴日,分得西都大半春。——张耒《同李十二醉饮王氏牡丹园二首·吹尽纷纷桃李尘》

44、涨洛暮连诸谷雨,秋云低抱半山阴。——张耒《牛谷口》

45、冷落韶光谷雨寒,一年孤负倚阑干。——范成大《简毕叔滋觅牡丹》

46、西都花市锦云同。谷雨贡黄封。——曹勋《诉衷情·西都花市锦云同》

47、谷雨初晴,对晓霞乍敛,暖风凝露。——曹勋《金盏倒垂莲·谷雨初晴》

48、乍过夜来谷雨,盈盈明艳惹天香。——曹勋《庆清朝·绛罗萦色》

49、前效谷雨放茶旗,昨日重三转酒池。——项安世《伯父生朝》

50、嫩荚新芽细拨挑,趁忙谷雨临明朝;——乾隆《观采茶作歌》

51、谷雨久过三月节。春田龟坼苗不滋,犹赖立春三日雪。——王士祯《春不雨》

52、谷雨收茶早,梅天晒药忙。——高启《姑苏杂咏·临顿里(十首)·载酒携山榼》

53、叶过谷雨花犹在,衣近梅天润易生。——高启《田园书事》

54、谷雨花枝号鼠姑,戏拈彤管画成图。——唐寅《牡丹图·谷雨花枝号鼠姑》

55、平康驴背驮残醉,谷雨花栏费朗吟。——唐寅《漫兴(十首)·一身憔悴挂衣襟》

56、香灯不起维摩疾,樱笋难酬谷雨春。——唐寅《漫兴(十首)·驰驱京国罨头尘》

57、风情缸面清明酒,节物山头谷雨茶。——程嘉燧《过孙履正东林庄居(同方民表丈)》

58、灵源洞口采旗枪,五马来乘谷雨尝。——王穉登《题唐伯虎烹茶图为喻正之太守三首·灵源洞口采旗枪》

59、青箬旧封题谷雨,紫砂新罐买宜兴。——徐渭《某伯子惠虎丘茗谢之》

60、蒸茶复刈麦,俱及谷雨前。——蔡羽《思田园·园田二三月》

61、老怯麦秋犹拥褐,病逢谷雨喜分茶。——文征明《暮春·南风十日卷尘沙》

62、谷雨后来花更浓,前时已见玉玲珑。——司马光《其日雨闻姚黄开戏成诗二章呈子骏尧夫·谷雨后来花更浓》

63、鄙哉谷雨枪与旗,多不足贵如刈麻。——欧阳修《尝新茶呈圣俞》

64、条风与谷雨,其功固难量。——王之道《因纳上人寄题望江张氏春晖亭诗》

65、扫松预造清明酒,入峡先租谷雨茶。——戴复古《清明前梦得花字》

66、夷门子弟逞豪华,不念西京谷雨花。——晁说之《赠京师少年在海陵者》

67、谷雨秧芽动,楝风花信来。——舒岳祥《春晚寄二林》

68、种浸清明后,雅耿谷雨前。——舒岳祥《趋农》

69、谷雨赊犹半月期,禁烟花事已纷披。——程公许《题花十绝句·谷雨赊犹半月期》

70、春满四郊耕谷雨,云屯万灶饱炊烟。——李曾伯《杨州宴交代丘总领乐语口号》

71、夭红浓绿总教回,更待清明谷雨催。——晁补之《次韵李秬约赏牡丹》

72、苹风引钓鱼随艇,谷雨催耕水拍田。——李弥逊《和陈颖仲题刘鞠祠》

73、溪云谷雨作昏翳,思假快饮消沈烦。——王洋《尝新茶》

74、谷雨都无十日间,落红栖草已斑斑。——刘子翚《宿云际偶题》

75、枝枝血染花风晚,萼萼愁开谷雨晴。——董嗣杲《杜鹃花》

76、谷雨供汤沐,黄鹂助笑谈。——王禹偁《牡丹十六韵》

77、茶烟静拂听琴鹤,谷雨轻笼锄麦人。——王禹偁《和陈州田舍人留别·淮阳冰绽柳条新》

78、条风吹笋苞犹嫩,谷雨催花色渐乾。——苏颂《再和暮春》

79、谷雨春光晓,山川黛色青。——元稹《咏廿四气诗·谷雨三月中》

80、月波半浸杨柳,谷雨初匀牡丹。——李石《扇子诗·月波半浸杨柳》

81、未容谷雨泪胭脂,且趁晴风小小吹。——李石《扇子诗·未容谷雨泪胭脂》

82、烹来似带吴云脚,摘处尘无谷雨痕。——王令《谢张和仲老宝云茶》

83、谷雨笋茶俱俊美,条风杞菊竞甘腴。——刘过《春日即事·久客无人问所须》

84、诗写梅蓊月,茶煎谷雨春。——黄庚《对客》

85、千声凤吹朱门里,一番花香谷雨前。——蔡襄《寒食乐词》

86、谷雨春江暮,茶烟晓寺晴。——陈允平《酬同志》

87、莫有同盟者,多煎谷雨茶。——叶茵《道院·园林悭十亩》

88、谷雨已十日,不散阴云顽。——邓肃《飞萤》

89、谷雨将应候,行春犹未迟。——李适《送徐州张建封还镇》

90、谷雨郊园喜弄晴。满林璀璨缀繁星。——曾觌《浣溪沙·谷雨郊园喜弄晴》

91、常见牡丹开候,独占断、谷雨风流。——赵秉文《满庭芳·遗山乐府中附以上周泳先辑》

92、一朵千金,帝城谷雨初晴后。——李铨《点绛唇·一朵千金》

93、谷雨初晴,榆烟新换,楝风微动。——张翥《水龙吟·傅渊道宅上赏紫牡丹》

94、茶苗封谷雨,书叶寄苹风。——王谌《简章伯和》

95、笑拟条风戏,装迟谷雨催。——杜安世《巫山一段云·笑拟条风戏》

96、谷雨风前,占淑景、名花独秀。——元绛《映山红慢·谷雨风前》

97、却愁取次都开尽,辜负清明谷雨天。——邵伯温《郡治五绝》

98、二月山家谷雨天,半坡芳茗露华鲜。——陆希声《阳羡杂咏十九首·茗坡》

99、晓天谷雨晴时,翠罗护日轻烟里。——曹组《水龙吟·晓天谷雨晴时》

谷雨的古诗词摘抄 篇8

《与崔二十一游镜湖,寄包、贺二公》

孟浩然[唐]

试览镜湖物,中流到底清。

不知鲈鱼味,但识鸥鸟情。

帆得樵风送,春逢谷雨晴。

将探夏禹穴,稍背越王城。

府掾有包子,文章推贺生。

沧浪醉后唱,因此寄同声。

《芍药》

王贞白[唐]

芍药承春宠,何曾羡牡丹。

麦秋能几日,谷雨只微寒。

妒态风频起,娇妆露欲残。

芙蓉浣纱伴,长恨隔波澜。

《白牡丹》

王贞白[唐]

谷雨洗纤素,裁为白牡丹。

异香开玉合,轻粉泥银盘。

晓贮露华湿,宵倾月魄寒。

家人淡妆罢,无语倚朱栏。

《三月五日陪大夫泛长沙东湖》

张又新[唐]

上巳馀风景,芳辰集远坰。

彩舟浮泛荡,绣毂下娉婷。

栖树回葱蒨,笙歌转杳冥。

湖光迷翡翠,草色醉蜻蜓。

鸟弄桐花日,鱼翻谷雨萍。

从今留胜会,谁看画兰亭。

《春中途中寄南巴崔使君》

周朴[唐]

旅人游汲汲,春气又融融。

农事蛙声里,归程草色中。

独惭出谷雨,未变暖天风。

子玉和予去,应怜恨不穷。

《题伍彬屋壁》

廖融[唐]

圆塘绿水平,鱼跃紫莼生。

要路贫无力,深村老退耕。

犊随原草远,蛙傍堑篱鸣。

拨棹茶川去,初逢谷雨晴。

《送徐州张建封还镇》

李适[唐]

牧守寄所重,才贤生为时。

宣风自淮甸,授钺膺藩维。

入觐展遐恋,临轩慰来思。

忠诚在方寸,感激陈情词。

报国尔所向,恤人予是资。

欢宴不尽怀,车马当还期。

谷雨将应候,行春犹未迟。

勿以千里遥,而云无己知。

《奉和圣制上巳祓禊应制》

崔国辅[唐]

元巳秦中节,吾君灞上游。

鸣銮通禁苑,别馆绕芳洲。

鹓鹭千官列,鱼龙百戏浮。

桃花春欲尽,谷雨夜来收。

庆向尧樽祝,欢从楚棹讴。

逸诗何足对,窅作掩东周。

《谢中上人寄茶》

齐己[唐]

春山谷雨前,并手摘芳烟。

绿嫩难盈笼,清和易晚天。

且招邻院客,试煮落花泉。

地远劳相寄,无来又隔年。

《送赵长史归闽川》

齐己[唐]

荆门与闽越,关戍隔三千。

风雪扬帆去,台隍指海边。

客情消旅火,王化似尧年。

莫失春回约,江城谷雨前。

《闻道林诸友尝茶因有寄》

齐己[唐]

枪旗冉冉绿丛园,谷雨初晴叫杜鹃。

摘带岳华蒸晓露, 碾和松粉煮春泉。

高人梦惜藏岩里,白硾封题寄火前。

应念苦吟耽睡起,不堪无过夕阳天。

《阳羡杂咏十九首.茗坡》

陆希声[唐]

二月山家谷雨天,半坡芳茗露华鲜。

春醒酒病兼消渴,惜取新芽旋摘煎。

《老圃堂》

曹邺[唐]

邵平瓜地接吾庐,谷雨干时手自锄。

昨日春风欺不在,就床吹落读残书。

《天仙子》

苏轼[北宋]

走马探花花发末。人与化工俱不易。千回来绕百回看,蜂作婢。莺为使。谷雨清明空屈指。

白发卢郎情未已。一夜翦刀收玉蕊。尊前还对断肠红,人有泪。花无意。明日酒醒应满地。

《翦朝霞》

贺铸[北宋]

云弄轻阴谷雨干。半垂油幕护残寒。化工著意呈新巧,翦刻朝霞饤露盘。

辉锦绣,掩芝兰。开元天宝盛长安。沈香亭子钩阑畔,偏得三郎带笑看。

《水龙吟(牡丹)》

曹组[北宋]

晓天谷雨晴时,翠罗护日轻烟里。酴醿径暖,柳花风淡,千葩浓丽。三月春光,上林池馆,西都花市。看轻盈隐约,何须解语,凝情处、无穷意。

金殿筠笼岁贡,最姚黄、一枝娇贵。东风既与花王,芍药须为近侍。歌舞筵澡,满装归帽,斜簪云髻。有高情未已,齐烧绛蜡,向阑边醉。

《金盏倒垂莲(牡丹)》

曹勋[北宋]

谷雨初晴,对晓霞乍敛,暖风凝露。翠云低映,捧花王留住。满阑嫩红贵紫,道尽得、韶光分付。禁御浩荡,天香巧随天步。

群仙倚春似语。遮丽日、更著轻罗深护。半开微吐,隐非烟非雾。正宜夜阑秉烛,况更有、姚黄娇妒。徘徊纵赏,任放濛濛柳絮。

《庆清朝(牡丹)》

曹勋[北宋]

绛罗萦色,茸金丽蕊,秀格压尽群芳。人间第一娇妩,深紫轻黄。乍过夜来谷雨,盈盈明艳惹天香。春风暖,宝幄竞倚,名称花王。

朝槛五云拥秀,护晓日、偏宜翠幕高张。秾姿露叶,临赏须趁韶光。最喜鉴鸾初试,数枝姚魏插宫妆。然绛蜡,共花拚醉,莫靳瑶觞。

《诉衷情(宫中牡丹)》

曹勋[北宋]

西都花市锦云同。谷雨贡黄封。天心故偏雨露,名品满深宫。

开国艳,正春融。露香中。绮罗金殿,醉赏浓春,贵紫娇红。

《浣溪沙(樱桃)》

曾觌[北宋]

谷雨郊园喜弄晴。满林璀璨缀繁星。筠篮新采绛珠倾。

樊素扇边歌未发,葛洪炉内药初成。金盘乳酪齿流冰。

《巫山一段云》

杜安世[北宋]

笑拟条风戏,装迟谷雨催。彩云飞下柳楼台。千朵一时开。

惜恐尘埃染,惊疑紫府来。有时香喷入人怀。魂断客徘徊。

《过秦楼(寿建安使君谢右司)》

陈允平[北宋]

谷雨古诗翻译 篇9

1. 意象的起源

中国最早的关于意象的论述见于《周易·系辞上》, 子曰:“书不尽言, 言不尽意。”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 设卦以尽情伪, 系辞焉以尽其言。”古人的“立象尽意”之说, 体现了“天人合一”的宇宙观, 天意高深, 难以用普通的语言描述, 只有凭借各式各样具体的“象”来加以认识领会。这种观察自然, 取其意象用于喻义的方法, 与之后古典诗词鉴赏的“意象”有了异曲同工之妙。而“意象”概念进入文学领域, 其标志见于南朝文学理论家刘勰创作的中国第一部系统的文艺理论著作《文心雕龙》。刘勰首次将“意”与“象”组合成为一个词, 体现了诗人的审美经验和情感态度。意, 指心意;象, 指物象, 意象即对象的感性形象与自己的心意状态融合而成的蕴于胸中的具体形象。“独照之匠, 窥意象而运斤。”刘勰提倡文艺作品构思时须将外物形象与意趣、情感融合起来, 以形成审美意象。真正触及中国古典诗词意象内涵的人是唐代著名诗人王昌龄在《王少伯诗格》中提到:“诗有三格:一曰生思。久用精思, 未契意象, 力疲智竭, 放安神思, 心偶照境, 率然而生。二曰感思。寻味前言, 吟讽古制, 感而生思。三曰取思。搜求于象, 心入于境, 神会于物, 因心而得。”这总结性地说明了意象的生成过程和深刻的内涵, 也就是说, “久用精思, 搜求于象”, 尽管“未契意象, 力疲智竭”, 只要“放安神思, 心偶照境”, 一旦“心入于境, 神会于物”, 意象就能够“因心而得, 率然而生”。中唐白居易在其《金针诗格》中进一步提出了“诗有内外意, 内意欲尽其理, 理谓义理之理, 颂美箴规之类是也。外意欲尽其象, 象谓物象之象, 日、月、山、河、虫、鱼、草、木之类是也”。从这句话我们可以看到, 白居易明确地提出了诗歌意象的两大构成要素:“颂美箴规”的“意理”和“日、月、山、河、虫、鱼、草、木”的“物象”。

比较成熟的“意象”这一概念出现于明清时期。在陆时雍所著的《诗镜总论》中, 作家评价《诗经》《楚辞》优于西汉诗歌时就提到:“觉意象蒙茸, 规模逼窄。”又提到:“古人善于言情, 转意象于虚圆之中, 故觉其味之长而言之美也。”“实际内欲其意象玲珑, 虚涵中欲其神色毕著。”陆时雍准确地使用了“意象”这一术语, 清楚地解释了意象应用于诗人艺术思维活动的过程。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特别是古典诗词的创作过程中, 我们可以追根溯源地寻找到“意象”一词的起源及发展的重要轨迹。由此可见, “意象”是我们切入诗歌艺术鉴赏的重要枢纽, 离开了探究诗词的“意象”来品评诗歌, 很容易与其精髓失之交臂。

2. 中国古典诗词的文化意象

文化意象, 实际上是凝聚着各个民族智慧和历史文化的一种文化符号。它承载着各民族特殊、幽深、广阔的文化内涵。“文化不是与生俱来的, 它是一个民族在特定的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中习得和沉淀而来的。”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 是一个国家的象征。不同的民族由于其各自不同的生存环境、文化传统, 往往会形成其独特的文化意象。文化意象有各种不同的形式, 如动物意象、植物意象、成语典故、数字意象等。邢福义教授在其主编的《文化语言学》中说道:“语言是文化的符号, 文化是语言的管轨。好比镜子或影集, 不同民族的语言反映和记录了不同民族特定的文化风貌。”

中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 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华夏文明, 而作为其文明的精髓最具代表性的体现就是中国的古典诗词。中国传统文化是以“中国诗词”为文本形式, 以“中国诗学”为理论系统, 以“诗性智慧”为哲学基础的一种诗性文化形态。中国古典诗词非常重视文化意象的表现形式, 许多脍炙人口的诗词都有虚实相生, “绘声绘影”的特色。吴中胜在《原始思维与中国古代文论的诗性智慧研究》一文中提到:“中国文论有‘绘’的特点, 既绘声又绘影, 使文思文理可见, 可感, 可触可摸。兴象, 意象之自然, 深隐, 微妙的特点, 俨然带有上古先民天地混同, 人神相通的精神遗留。中国文论的诗性智慧一如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中国的古典诗词更是如此, 往往作者都会借助文化意象来表达其主观意志, 以形写意, 赋予意象以人的灵性。刘勰提出的“岁有其物, 物有其容, 情以物迁, 辞以情发”正是中国古典诗词写意精神的写照。在这些诗歌中, 诗人的主观情志, 即“意”与客观的吟诵对象互为依托, 贯通融合, 源源不绝地传达着作者的感情。如何在古诗翻译过程中, 将各种充满魅力、抒情性极强、意境深邃的文化意象, 准确传神地传递给西方读者, 让其了解中国, 了解中国传统文化, 让中国文化参与全球的文化交流, 这是翻译过程中的一大难点, 同时也是一大亮点。

二文化意象图式下的翻译策略

在中国著名翻译大师许渊冲教授的《译学要敢为天下先》中, 许教授把他的古诗翻译理论概括为精练的十个字“美化之艺术, 创优似竞赛”。其中的每个词都有思想渊源。“美”是指其翻译理论的“三美”指导原则, 即“意美, 音美, 形美”, 其思想源头是鲁迅提出的文章“三美”;“化”, 即“等化, 浅化, 深化”, 其思想渊源是钱钟书的“化境说”;“之”, 即“知之, 好之, 乐之”, 源于孔子的《论语》;“艺术”, 源于文学翻译理论“翻译是艺术, 不是科学”。“创”, 源于郭沫若的“创作论”;“优”, 源于“翻译要发挥译文语言优势”;“似”, 即“意似, 音似, 形似”, 源于傅雷的“神似说”;“竞赛”是说“翻译是两种语言的竞赛, 文学翻译更是两种文化的竞赛”。

尽管有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但是经过了几千年的时间积累与沉淀,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 古诗词身上所带有的“象外之象”已经烙上了隽永的历史和文化的传承性和沿袭性。在面对中国古诗的翻译时, 我们要认识到文化意象本身是“因物起兴”“情寄于象”, 其主观与客观虚实相生, 互为依托。因此, 我们可以按照不同的文化意象图式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

1. 感官观照下的文化意象图式翻译策略

文化意象按照感官观照可分为: (1) 视觉意象; (2) 听觉意象; (3) 味觉意象; (4) 嗅觉意象; (5) 触觉意象; (6) 动觉意象; (7) 移觉意象; (8) 错觉意象; (9) 抽象意象。中国的古诗内涵丰富, 韵味悠远, 让人读来齿颊留香。在翻译过程中, 我们必须凭借可视、可感、可触、可证的文化意象, 向跨文化的读者传递古诗的一字一句中所蕴含的那份高远深长缥缈的韵味。

第一, 视觉意象。意象的基础是“象”, 是视觉的形象, 也就是把描述的对象视觉化, 使之变得清晰可见。在古诗中, 对任何事物的描写, 都包含诗人的情感和意向。所以金圣叹说, 《诗经》三百篇, 虽草木虫鱼鸟兽毕收, 而并无一句写景。王国维也说, 一切景语, 都是情语。下面我们来具体看看在众多的古诗中, 诗人是如何通过对意象的描述来表现其象外之情趣的。

在白居易的《暮江吟》 (Sunset over the River) 中:一道残阳铺水中 (A beam of the setting sun turns) , 半江瑟瑟半江红 (half the river dark green and the other half red) 。可怜九月初三夜 (on the lovely third night of the ninth moon) , 露似珍珠月似弓 (the pearly dew, the bow-shaped moon) 。

本诗的英译作者Rewi Alley是一名长期在中国生活和工作的新西兰人, 他精通英语, 用英语创作了不少诗歌, 他非常熟悉中国文化, 所以他用英语翻译中国的古诗时有自己特有的优势。诗句中的“残阳”“水中”“露”“月”展现了红日西沉到新月东升这一段时间里的两组景物的描写, 运用了新颖巧妙的比喻, 创造出和谐、宁静的意境, 通过吟咏表现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运用视觉意象来写景之微妙, 历来备受世人称道。

第二, 听觉意象。听觉意象是能够被我们的听觉所感知的意象。听觉意象没有视觉意象那么直观易被人们所感知, 但它在塑造诗歌独特的意境方面, 却有着异乎寻常的生动效果, 发挥着与其他感官意象不同的特殊作用。比如在王维的《鹿柴》 (Luzhai) 中:空山不见人 (On the lonely mountain I met no one) , 但闻人语响 (I hear only the echo of human voices) 。

原诗最成功之处在于用有声衬托空寂。英译忠于原作, 因为“不见人”即“met no one”, 所以称其为“空山”“lonely mountain”, 那么如何形容其幽静的境界呢?作者深谙反衬之道, 用有声的“人语响”反衬出山中幽寂。英译所用之词“echo”非常传神。在希腊神话中, “Echo”为山林女神, 因失恋于那柯索斯, 其哀声留于山林间成为回声。有回声证明其空荡, 这是英译诗的点睛之笔。

第三, 嗅觉意象。嗅觉意象是对读者的嗅觉产生影响的感官意象。读者可以从诗句的字里行间所描写的风味迥异的各种意象中读出回味无穷, 读出韵味悠长。

如宋代诗人林逋的咏梅名句:疏影横斜水清浅 (With thin shadow slanting on the water, shallow and clear) , 暗香浮动月黄昏 (And light fragrance floating in the moonlight, dusky and drear) 。

意境优美, 使人迷醉。这句诗里, 梅花花香便是嗅觉意象, 嗅觉是我们感官中相对比较抽象的感觉, 非常难以描摹, 但作者通过暗香这种生活中处处可闻的意象, 化抽象为具象, 使读者读来口鼻擒香。译文所使用的“fragrance”与原文有异曲同工之妙, light fragrance floating in the moonlight, dusky and drear, 淡淡的清芬荡在月夜中, 不闷不烈, 不媚俗, 不轻佻, 让人心为之净, 神为之爽, 闭上双眼, 阵阵幽香沁人心脾。

2. 动态意象与静态意象翻译策略

从语言学的角度可以把诗词中的意象以动态意象和静态意象来划分。所谓动态意象就是诗歌中运用动词动态性的描写。动态意象在诗词中并不常见, 但这些动态意象能够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使得诗词妙趣横生, 让读者印象深刻。

如王维的《鸟鸣涧》 (Birds Chirp Along Ravines) :人闲桂花落 (quiet and tranquil are men and falling laurel flowers) , 夜静春山空 (In the hush of night spring hills are still and silent) 。月出惊山鸟 (The moon-rise makes the mountain birds no longer calm) , 时鸣春涧中 (Deep in hills are they oft chirping along ravines) 。

这首诗描写了春山之静。如何让读者读后强烈地感受到山涧的静谧呢?诗人反其道而行之, 运用“花落”、“月出”、“鸟鸣”这些动态的意象, 以动态反衬静态。一个“惊”字, 一个“鸣”字, 看似打破了春山的寂静, 实际上这正是其诗的精妙所在, 这种对于声音的动态描绘, 反而衬托出了山涧的幽静, 这也和王籍的“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

所谓静态意象主要是名词和形容词以及它们构成的词组, 是意象符号的组成, 一幅幅的静态图画好像是电影艺术中的蒙太奇手法, 充满着时空的交错感和艺术的张力。

如雍陶的《题君山》 (A Description of Junshan) :烟波不动影沉沉 (Junshan’s inverted image in the still, mirror Like lake) , 碧色全无翠色深 (Is clearly seen because it’s dark green in the clear water) 。

这首描绘洞庭君山的诗, 起笔就很有致趣。诗人没有正面描写君山, 而是从君山的倒影起笔。“烟波不动”写出了湖面风平浪静, “影”是写那倒映在水中的君山之影, “沉沉”是写山影的凝重之色。“碧色全无翠色深”, 碧色是湖色, 翠色是山色, 凝视水中山峦的倒影, 只见翠山不见碧湖。这两句以波平如镜的湖水, 以浅碧与深翠色彩的对比构成了一幅深幽的湖山倒影图, 带给读者宁静的享受。

3. 修辞格观照下的意象翻译策略

中国的古典诗词中, 诗人大都擅长运用多姿多彩的修辞手法, 借助形象生动的各种意象来借象以言志, 借象以传情, 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

第一, 比喻。比喻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 即抓住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的相似点, 用一事物喻另一事物。著名文学理论家乔纳森·卡勒为比喻下的定义:比喻是认知的一种基本方式, 通过把一种事物看成另一种事物而认识了它。也就是说, 找到甲事物和乙事物的共同点, 发现甲事物暗含在乙事物身上不为人所熟知的特征, 而对甲事物有一个不同于往常的重新的认识。

如贺知章的《咏柳》 (Willow Trees) :不知细叶谁裁出 (but do you know by whom these young leaves are cut out?) , 二月春风似剪刀 (The early spring wind is as sharp as Scissor blade) 。

如在这首诗的翻译中, 译者保留了原诗“二月春风”比作“剪刀” (as sharp as Scissor blade) 的修辞形式, 这使得西方的读者感受到了中国古典诗词和汉文化中独特传神的审美形态, 展现了垂柳生机勃勃的生命状态。

第二, 拟人。拟人的修辞方式是把事物人格化, 把本来不具备人的一些动作和感情的事物拟作人, 使其具有人的外表、个性或情感, 从而表达出作者的情感, 让读者感到所描写的物体显得更活泼、更易亲近, 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

如毛泽东的《咏梅》诗词:已是悬崖百丈冰 (Now a huge of ice on a high cliff there) , 犹有花枝俏 (I behold a tree of plum blossoms so sweet and fair) 。俏也不争春 (The blossoms never compete with other flowers) , 只把春来报 (but willing to be a messenger of the spring hours) 。待到山花烂漫时 (When worlds of flowers are seen) , 她在丛中笑 (she is smiling in the red and green) 。

梅花就在这冰凝百丈、绝壁悬崖上俏丽地开放着, 一个“俏”字, 不仅描画出梅花的艳丽形态, 更凸现了梅花傲岸挺拔、花中豪杰的精神气质。“丛中笑”三字, 以传神之笔写出了梅花与山花共享春光的喜悦, 特别是“笑”“smile”字, 写出了梅花的神韵——既谦逊脱俗又豁达大度的精神风采, 极大升华了词的艺术境界。

三结束语

诗歌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颗光彩夺目的珍珠, 凝聚着华夏文明的精髓, 而诗歌中的意象是诗歌生命的载体, 它承载着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汉文化精神与人文内涵, 它是古典诗词的生命与灵魂。一代东方学的权威大师亚瑟·韦利认为“意象是诗歌的灵魂”, 明代胡应麟也有“古诗之妙, 专求意象”的说法。因此, 在跨文化翻译活动中, 由于汉英语言的诸多差异, 中外历史文化有着天壤之别, 要完全使诗的英译既传达原诗的信息, 又表达出情感感染读者, 存在一定难度。诗的翻译不应拘泥于表层意思和结构, 需要翻译工作者在翻译时深究原文, 分析它的中、西语言文化差异, 力争表达诗歌中的文化意象与深层含义, 用流畅的英文表达出来, 力争达到意美、音美、形美齐备的诗词翻译的最高境界。

费孝通先生提出了著名的“各美其美, 美人之美, 美美与共, 天下大同”的设想, 这一原则也适用于古典诗词翻译。汉诗成功地移植到异族文化中, 并能唤起读者同样的审美体验, 译者不仅要懂得欣赏自己民族、自己文化创造的美, 深入挖掘原诗的意蕴和艺术魅力, 还得在翻译中取得一个“最佳近似度”, 除了选词、结构、节奏、风格等方面, 还应该包容地欣赏其他民族、其他文化创造的美, 这样将各自之美和他人之美结合在一起, 实现理想中的大同之美。诗词的翻译是一个要传神地进行艺术再创作的过程, 既要懂得翻译策略, 又要懂得诗词的艺术审美, 从而达到一种微妙的平衡。

摘要:素有中国文学瑰宝之称的中国古典诗歌, 是表现美的艺术, 它蕴含着丰富的中国历史文化深厚内涵, 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反映和重要的载体, 也是世界文学大花园中绚烂夺目、不可或缺的一朵奇葩。在众多脍炙人口的古诗佳作中, 诗人们巧妙、精准地借助各种意象以抒情、言志、感怀、思人, 而这些古诗中体现的含蓄、简约和微妙的特点也是诗人对意象的精心选择和安排的结果。诗词翻译最大的障碍, 恰恰也在于如何将古诗中的意象形神兼备地翻译成英文, 让不同文化背景的读者领略到中国的古诗之美, 了解到其文化意象下的深刻含义。本文从文化意象的不同类型的图式观照如动态意象与静态意象、感官观照、修辞格观照出发, 探讨古诗词文化意象的翻译策略。

关键词:意象,文化意象图式,翻译策略,古诗词

参考文献

[1]刘勰.文心雕龙[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60

[2]陆时雍.诗镜总论[M].北京:中华书局, 2014

[3]周志培、陈运香.文化学与翻译[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2013:81

[4]邢福义主编.文化语言学[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1991

[5]赵新林.IMAGE与“象”:中西诗学象论溯源[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5

[6]吴中胜.原始思维与中国文论的诗性智慧[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8:14

上一篇:事业单位政治理论题库下一篇:航空维修求职简历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