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发展的世界意义

2024-07-2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中国发展的世界意义(通用8篇)

中国发展的世界意义 篇1

中国的发展就是集中精力实现中国现代化,解决中国自身的问题,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做贡献。工业革命以来的三个世纪中,西方许多强国的兴起以向外扩张为常态,与扩张连在一起的是战争,世界和平进程多次被这种战争所打断。与这种大国兴起的模式不同,当代中国的发展是以本国内在发展为起点和归宿,所有变革的宗旨都在于办好中国自己的事。中国在二十多年的时间里,大幅度地提高了广大人民的生活水平,减少了大约3亿贫困人口,为世界减除贫困作出了实质性贡献,为世界和平提供了稳定性和建设性因素。这是中国“改变自己,影响世界”的一个突出证明。

各国现代化过程都承载着自己的历史文化传统。这种历史传统融入现代化、本国文化融入世界文明的过程,决定着一个国家发展的模式、路径和特色。中国文化的特点,如内敛、中庸、厚德载物、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对中国发展模式的潜在影响将在很长的历史过程中显现出来。其中一些价值和理念经过扬弃和改造后,可以转化为中国发展的创新概念。“和谐社会”的理念,就是传统文化的古老哲理与现代政治理念相结合的产物。

建设“和谐社会”,是中国经济规模和社会结构发展到现阶段的必然要求,是不可回避的历史任务。“和谐社会”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中国发展的动力、主体和目的应当体现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公平,利益调节;社会保障,扶助贫弱;环境保护,安居乐业;政务公开,公民参与等,构成和谐社会的基本诉求。在微观和谐的基础上,才能形成国内各地区、各利益群体之间的比较协调、比较均衡的宏观和谐,形成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各领域互相促进、互为条件的发展战略。这是比单纯实现经济增长更复杂更艰巨的发展目标。从战略角度看,我们只有通过和谐社会的建设,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才是经得起时间和实践检验的发展,才是可以留给我们子孙后代的发展,才是对世界负责任的发展。

与国内建设“和谐社会”相互贯通,在国际上我们追求的是“和谐世界”。如果说“和平”是国与国之间各种力量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那么“和谐”则是国际社会各种利益之间共同发展的价值尺度,是从国际关系的和平朝着“天下和谐”方向的发展和深化。当代中国人首创“和谐世界”的观念,其内涵并非来自突发奇想,也不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的外交权宜之策,而是中国文化传统的延续,是中国参与国

际事务一贯原则的升华。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中国从文化深处向往和平,坚信和平,全力维护和平。在当代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融入国际体系和世界市场的步伐不断加快,作为国际社会的负责任大国和利益攸关方,需要更高尚、更深入、更宽广的思维模式和价值判断。“和谐世界”由此成为我们的必然选择。

今天,“和谐”理念已成为中国的基本价值观,凝聚成全体中国人的发展愿景,成为中国与世界互动的指向。这些价值观和品格一旦转化为中国的国际行为,就决定了中国只能做负责任的、担当信义的大国。在地区稳定、世界和平、多边贸易和人道主义援助等国际事务中,中国的不懈努力是有目共睹的。这来自于我们对“和谐世界”的向往与追求,来自于我们的价值、我们的理想、我们的原则、我们的心愿。

无需讳言,在我们生活的世界里,存在着利益冲突、价值冲突、不同文明之间的冲突、不同种族之间的冲突,还有国家与国家的冲突,存在许多不和谐现象。在一个并不那么和谐的世界里倡导并致力于和谐,是因为我们坚信中国文化是世界文明的一部分,中华民族是世界民族的一部分,我们同处于一个地球家园中;是因为我们坚信在这个多样化的世界里,不同文明、不同民族、不同价值之间,可以互相沟通、相互理解、相互容忍、相互欣赏;是因为我们坚信人类有共同的未来,有共同的根本利益,有共同的终极关怀。

从一个不那么和谐的世界到一个相对和谐的世界,将是曲折而漫长的过程。中国先哲就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精神,我们将弘扬这种精神,孜孜不倦地建设和谐社会,追求和谐世界,以中国的发展为人类的共同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吴维洋

水利学院

中国发展的世界意义 篇2

一、“生活世界”理论的发展

(一) 胡塞尔“生活世界”理论

胡塞尔是二十世纪著名的现象学家, 他通过对现象学研究提出了“生活世界”这一理论概念。 胡塞尔认为, “生活世界, 作为唯一实在的、通过知觉实际被给予的、总是被经验到的世界, 即我们的日常生活世界。 ”[2] (P139) 胡塞尔在描述“生活世界”理论时, 提到“生活世界是永远事先给予, 永远事先存在的世界”。 他所说的“生活世界”理论具有超验性、前科学性、 先在性, 不是验总对前人经结的世界理论。 胡塞尔的“生活世界”理论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第一, 是先验、直观的理论概念。先验性质的“生活世界”理论, 是先于经验理论的世界, 不是靠前人的经验总结;直观性的“生活世界”理论, 是主体从感性认识出发, 直接地反映在眼前的世界。 第二, 主体间的性质特征。 “生活世界”理论下要求人主体间性地从事实践和认识活动, 人已经在“间性”活动中充分体现了社会属性。 第三, 科学世界的发展基础。 如今, 人崇尚科学万能性, 把科学当成客观存在的事物, 与自身隔离开。 科学的发展没有与人的精神需求、生命意义相结合, 没有达到科学为人服务的目标。 胡塞尔认为, “生活世界”理论意味着人的生活环境和实践场所。 因此, 科学世界的发展基础就是“生活世界”。 第四, 人与世界和谐统一。 胡塞尔的“ 生活世界” 理论提出人是这个世界的一部分, 主观经验与物质世界相结合。 人对这个世界的认识是相联系、非孤立。 世界就是作为万物相互共存的载体。 胡塞尔提出的 “生活世界”理论还未成熟, 还需要随着时代历史的更替进行修补和发展。

(二) 许茨“生活世界”理论

在许茨这里, 作为前科学的实在的生活世界基本结构的内涵, 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展开。第一, 人们在生活世界保持的态度是“自然态度”。许茨在对生活世界的阐述中, 把生活世界看成人们生活行动的最初世界, 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最初阶段。许茨的“自然态度”来源于胡塞尔的“自然态度”。在许茨的“生活世界”理论中“自然态度”是关键部分, 把“生活世界”衍生为“自然态度”存在的领域来观察。当人们还持有这样的“自然态度”时, 人们对自身反思和批判不会发生, 完全按照自然的选择接受自然给予的东西, 不会对自然产生怀疑态度, 只会倾向自然。能够改变这样的态度只能从思想上剔除这样的态度倾向, 才能创造出实物存在的世界。第二, “原始焦虑”的世界。生活世界是人们生活其中的实在世界, 但在阐述“生活世界”的过程中, 许茨也是像胡塞尔一样偏重于主观意识, 但叙述的观点并不是完全一样。 许茨在海德格尔关于“恐惧”和“焦虑”的论述启示下, 以“原始焦虑”作为论述前提。许茨指出, “对于处在自然态度中的人来说, 支配他的关联系统来源于我们称为原始焦虑的基本经验。 ”[3] (P328) 第三, 主体间性的文化世界。 许茨的“生活世界”理论中把“生活世界”从本质上看成一个主体间性的世界, 人们生活在每个主体性交融的现实世界之中。 个体间性是更为原本, 因为它比单个主体性更先被意识到。日常生活世界是预先设定的, 我们生活的现实世界是一开始就具有主体间性, 这也是生活世界本身具有的最大特征。第四, 工作世界的理论。工作世界在许茨的阐述下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也是许茨在生活世界理论中做出的一项重要的贡献。作为现实存在的世界, 如果没有详细的特征描述就不存在我们所知的“生活世界”概念。日常生活就是在于, 满足生存需要的物质获取以及获取的手段, 这就是日常生活的最大特征。 许茨就是从劳动者的角度看生活世界, 阐述工作中与他人合作的问题。 许茨汲取了舍勒在《认识与工作》中的美国实用主义的重要思想。 实用主义就是说生活世界中的关系不仅仅是理论, 而是实用的。 许茨把这一观点与胡塞尔生活世界的概念结合起来发展自己的“生活世界”理论。

(三) 哈贝马斯 “生活世界”理论

在哈贝马斯掌握运用“生活世界”理论之前, 就已经有多位哲学专家研究“生活世界”理论。 从胡塞尔开始, 经过了海德格尔、许茨等哲学家继承与发展。 到了哈贝马斯时, 他运用“交往行动”理论研究“生活世界”理论, 使“生活世界”理论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 第一, “生活世界”理论内容:哈贝马斯是把 “生活世界”比作交往行动运行的空间, 也就是交流沟通者在生活世界这个领域内相互沟通。 “他们本身作为阐释者凭借言语行为而属于 ‘生活世界’。 ”[4] (P72) “生活世界”就是人从事交往行动先验文化背景, 一切交往行动即使是产生在具体个体上, 也是在同一个共在的 “生活世界”之中。 “生活世界”不是一般世界, 不同于那些客观世界、 主观世界和社会世界的一种特定世界。 哈贝马斯把“生活世界”比喻成交往行为预设背景和信息源储存库, 通过对传统文化扬弃的方法, 恢复交往合理性。 语言交流是哈贝马斯交往行动理论的基础, 也是哈贝马斯“生活世界”理论发展的基础。 第二, “生活世界”理论构成要素:哈贝马斯把 “生活世界”的构成要素分为文化、社会、个性。 文化作为知识储存工具, 为沟通者提供文化知识。主体只有在共同的“区域”场所、文化背景有交集情况下才会达到主体交往行动目的和思想理解。 然而, 这个公共的“区域”还必是具体、现实的, 在交往主体交流充当特定的现实背景。 社会作为“合法社会秩序”, 规范沟通者行为。 “生活世界”不是某个主体任意创造的交往背景, 而是共同群体公设的背景, 具有内部运行规律和认知。 “生活世界”作为主体交往的文化背景, 先于主体存在而存在, 使交往主体之间达成信任、交流、融通最后达成一致行动趋向。 个性作为主体在组织中展现自己的工具。 “生活世界”要求个人具备一定的交流能力。 交往主体只有具备一定交流能力才能搭建起共同的生活世界, 实现个体的社会性, 通过交流维持了社会秩序的稳定。 第三, 生活世界殖民化。 “生活世界殖民化”是指权利与货币代替了以语言为媒介的交往行为工具, 政治、 经济这些人文因素开始蔓延整个“生活世界”。 “越来越多地下降为一种与其他下属体系并行的一种下属体系。 ”[5] (P26) 哈贝马斯意识到“生活世界”会被“殖民化”, 然而, 摒弃眼前的生活世界重回古典世界是不现实的。哈贝马斯认为, “社会合理化的过程首先源于生活世界的理性化, 由此而导致或催生了体制层面的理性化, 但是最后出现了生活世界体制殖民化的情况。 ”[6] (P67) 因此, 寻找解决“生活世界”殖民化的方法十分关键。

二、“生活世界”理论的教育意义

(一) 促进文化知识普及, 提升个人素质

我国历史文化拥有着五千年发展的历程, 凝聚着广大人民智慧的结晶, 是世界文化主要组成部分。 作为新时期的我们, 既要继承我国优秀文化, 又要为新时期文化发展做出贡献。然而, 我国是一个经济发展不平衡、资源分配不均、语言种类繁多的国家, 人们交往沟通障碍很大。建立公共行为规范、文化准则、价值准则才能使各族人民融合在一起。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道德观, 才能为我国社会交往的合理化提供保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基础, 树立共同理想, 弘扬爱国主义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提升我国社会交往行动的内在要求。 经济全球化发展, 使全球各国联系越来越紧密。 文化发展也为各国民间交流、相互帮助、相互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国际交往过程中要遵守自由、平等交流原则, 各方都应受到尊重。因此, 我国作为文化大国, 在国际交往过程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树立文化自信, 提升文化软实力, 赢得各国尊重。我国也要尊重他国文化信仰、风俗习惯, 让各国自由平等发展。

(二) 规范社会行为, 提升社会责任感

“生活世界”的殖民化是源于物质、文化不平衡发展。 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共同发展对建立“生活世界”具有很大意义。我们要树立良好“生活世界”理论观念, 就要协调物质与文化之间发展平衡, 建立文化特色, 提升文化素养。 完善社会交往规范, 不仅需要自律严格要求自己, 也要维护社会公共法律道德。 保证社会交往持续健康地进行, 我们要从两方面做起:一方面, 完善交往行动法律规范。法律既是知识也是制度, 具有强制性、威慑性、稳固性。如今, 主体交往行动趋向多样化, 我国法律规范还有很多方面做得不够完善。交往行动影响力不断扩大, 建立完善的法律规范刻不容缓。交往主体要具备良好道德素质, 依照交往行动基本规律进行活动, 遵守社会法律规范, 协调个人与社会利益和谐。 另一方面, 设立社会公共秩序和道德标准。 道德依靠传统和社会舆论, 通过信念根植于内心, 具有持久性、稳定性、内在性, 左右着辨别能力。主体在自己不能约束自己的行为时, 要接受他人监督和约束。这样就能形成一种社会力量来阻止和纠正交往行动中的不道德行为。

( 三) 提升个人文化水平, 增加交往行动能力

文化教育关系到个人行为准则、 价值取向, 也关系到社会、家庭, 以及民族、国家的未来。 我们还处于一个文化教育普及较低社会里, 人们的交往行动能力有待提高。 提升我国人们交往能力、宣扬“生活世界”理论, 我们要从下面几个方面入手:第一, 加大对教育事业投入力度, 优化教育设施, 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第二, 注重各地区教育水平平衡发展, 共同提升教育设施资源, 加强文化人才交流, 缩小各地区之间文化水平的差异。 第三, 作为交往主体, 应当自觉提升文化交流能力。 个人交往能力提升归根到底就是自身文化水平的提升, 要靠自身不断学习, 增强学习文化意识, 养成良好习惯, 做到价值合理性行为规范。

哈贝马斯对语言问题、交往行动问题都是通过对“生活世界”理论分析得到解决方案。哈贝马斯“生活世界”理论对西方哲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也为我国社会主体交往行动合理化发展提供了借鉴。

摘要:“生活世界”理论是研究我们日常生活的世界理论。该理论由胡塞尔提出, 经由许茨、哈贝马斯等人的补充, 使得“生活世界”理论得到良好的发展。“生活世界”理论对我们具有重要的理论教育意义。

关键词:生活世界,理论发展,教育意义

参考文献

[1][4]哈贝马斯.沟通行动理论:第1卷[M].重庆出版社, 1994.

[2] (德) 胡塞尔.欧洲科学危机和超验现象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1.

[3]许茨.社会是在问题[M].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1.

[5] (德) 哈贝马斯.交往行动理论:第2卷[M].重庆:重庆出版社, 1994.

中国儿童文学走向世界的意义 篇3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唐·孟浩然)现代中国文学已有百年历史,现代中国儿童文学也有百年历史。百年文学为我们留下无数精神领域的“胜迹”,引领我辈“登临”其上,一览文学“江山”的无限风光。

在今天这样一个全球化、网络化、信息化的时代,百年中国文学融入世界文学、走向世界,不但成为可能,而且已经十分必要。进入21世纪,随着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越来越受到世界的聚焦与重视,持续升温的“中国热”“东方热”“汉学热”,正说明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中越来越凸显其应有的地位与价值。在每年举办的法兰克福国际书展、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上,中国文学的翻译介绍与版权输出都是其中的重头戏;中国作家协会每年都会组织多批次的作家访问团,以文学的名义到世界各地交流文学;中国的著名高校如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等,每年都会举办各种类型的世界文学、比较文学研讨会,同时派出教授、专家出国访学;遍布世界各国的孔子学院,已成为传播中国文化的友好使者……所有这一切,都将“向世界介绍中国文化、中国文学”作为关键词,其中也包括中国儿童文学。

中国儿童文学深深植根于由甲骨文字传承下来的五千年中华民族文化沃土,远接“夸父追日”“精卫填海”等太古先民的神话图腾,承续秦汉以来农耕文明色彩斑斓的民间童话、童谣宝库。进入近现代,中国儿童文学又以开放兼容的胸襟,吸纳以欧美为典型的外国儿童文学新元素、新样式,从而形成现代性的中国儿童文学。从20世纪初叶开始,经过叶圣陶、冰心、茅盾、郑振铎、丰子恺等第一代,张天翼、严文井、陈伯吹、贺宜、金近等第二代,任溶溶、任大霖、洪汛涛、葛翠琳、孙幼军、金波等第三代,葛冰、张之路、高洪波、曹文轩、秦文君、沈石溪、黄蓓佳等第四代,杨红樱、汤素兰、薛涛等第五代儿童文学作家的艰苦努力和智慧创造,今日中国儿童文学已蔚为大观,气象万千。

今日中国,以每年出版6亿册童书、零售市场动销品种8万多种、年销售额80多亿元人民币的骄人业绩,铸就了儿童读物出版大国的地位。这里面,儿童文学读物是主要产品。中国优秀儿童文学作品,深受广大小读者的喜爱。如曹文轩的长篇小说《草房子》,10年间印刷了130次;杨红樱的校园系列小说《淘气包马小跳》,累计发行2000多万册;北京的《儿童文学》杂志,月发行量高达110万册,成为中国发行量最大的纯文学刊物。可以肯定地说,现在是中国儿童文学创作和出版的“黄金时期”,中国正从儿童文学大国向儿童文学强国迈进。

尤其需要指出的是,儿童文学与儿童读物的传播形式,除了传统的纸媒图书,现在更有网络、电子书、音响、视频等多种形式。新世纪以来,各地开展的以儿童文学阅读为中心的“儿童阅读运动”方兴未艾,包括经典阅读、早期阅读、亲子阅读、分级阅读、班级阅读、图画书阅读以及“书香校园”建设等多种儿童文学传播途径与方法,使儿童文学真正走进亿万儿童的精神世界(中国现有3.67亿未成年人),极大地满足了孩子们选择、接受文学的途径和需要,让他们享受到了阅读的自由和快乐。

开放的中国需要融入世界,世界需要认识中国。别具特色的现代性中国儿童文学需要走向世界,世界不同肤色的儿童也需要认识和感染中国儿童文学。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选编、出版、推广集合最具原创力、影响力、号召力的当今中国儿童文学代表性作家作品就显得十分必要,而且已经完全具备了条件与可能。这对于中国儿童文学“走出去”无疑有着多方面的现实意义与文化价值。

首先是世界认识中国的意义。

认识今日中国,当然既可以通过长城、故宫、兵马俑,通过京剧、武术、大熊猫,也可以通过鸟巢、水立方、三峡大坝,通过两弹一星、高速铁路、载人飞船。但这还远远不够,还应通过深刻表现当今中国人的现实生活和思想、感情、心理的中国文学;而要认识中国的未来发展,最好的方法则是通过中国儿童文学。儿童文学是“大人写给小孩看的文学”,儿童文学蕴含着两代人之间的精神对话和价值期待。因而通过阅读当今中国一流的儿童文学作品,既可以让世界看到今日中国儿童的现实生活与精神面貌,他们的理想、追求、梦幻、情感与生存现状;又可以看到中国文化、中国社会如何通过儿童文学作品,体现出今日中国对民族下一代的要求、期待和愿景,今日中国多样的文化和社会变革,对养成民族下一代人性基础的影响、濡染和意义。鲁迅说:“童年的情况,便是将来的命运。”阅读今日的中国儿童文学,自然可以折光地看出将来中国的趋势。

其次是世界儿童彼此打量、熟悉、牵手的意义。

童心是没有国界的。儿童文学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世界性文学,因为这种文学是一种基于童心的写作,基于“共通性的语言”的写作。因此,儿童文学既是全球视野的,又是立足本民族文化的,既是时代性的,又是民族性的,既是艺术性的,又是儿童性的。儿童文学作为世界文学的重要意义显而易见,世界各地不同肤色、不同民族、不同语言、不同文化背景的孩子们,正是在儿童文学的广阔天地里,一起享受到童年的快乐、梦想与自由。中国孩子通过阅读古希腊神话、伊索寓言、安徒生童话、《汤姆·索亚历险记》《长祙子皮皮》《哈利·波特》等,认识了五湖四海不同地域文化的神秘、丰富和美丽;同样,世界各地的儿童,如果能有机会阅读中国儿童文学,也一样能够认识和感受古老中国的青春、深厚和美丽。《中国儿童文学走向世界精品书系》(中、外文版)无疑为世界各地的孩子们打开了一道认识中国儿童文学的七彩之门,勾勒出了一条通往中国儿童精神天地的发现之路。

再次是世界各国儿童文学互相理解、认识、交流的意义,同时也为国内外比较儿童文学研究提供了作品范本。

现代中国儿童文学,体现出自身鲜明的民族特色、审美追求与时代规范,以审美的力量、情感的力量、语言的力量滋润感染了数代中国孩子,成为他们在“多梦的年代”“多思的年代”最好的精神伴侣、精神钙质与精神食粮。与此同时,各国儿童文学虽有各自的文化背景与发展路径,但也有相当的一致性,毕竟儿童文学是为儿童服务的文学,而儿童问题最能显现人类共同的利益诉求与基本倾向。尤其是在今天这样一个全球化、网络化的时代,世界各国所面临的问题几乎都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例如战争与和平,生态环境恶化与可持续发展,现代人的生存困境与拯救,青少年犯罪率上升与素质教育,高科技带给人类的正面作用与负面影响等,不但是世界文学也是世界儿童文学所共同面临和所需要共同表现的当代性主题。中国儿童文学同样也把这些当代性的世界文学主题作为自己重要的表现内容,这在战争题材小说、成长小说、动物小说、大自然文学中都有充分的刻绘。

美国著名童话作家I.B.辛格认为:今天“虽然成人文学没落了,但儿童文学仍旧在为文学的传统、家庭的信念以及人性和伦理苦苦做些许的保存。”坚守儿童文学“以善为美”的美学理念,通过艺术的形象化的审美愉悦来陶冶和优化儿童的精神生命世界,形成人之为人的那些最基本的价值观、人生观、道德观、审美观,打下良好的人性基础,塑造民族未来性格,这是中国儿童文学根本的审美追求与价值期待,也是中国儿童文学能够走向世界、走进世界各国少年儿童精神领域的基础和前提。

中国发展的世界意义 篇4

在全球抗疫中,各国日益意识到面对全球性风险和挑战,需要凝聚世界共识和人类力量。时代的发展向我们提出了这样的要求:当代人类必须从时代背景出发,获得一种世界性的视野和时代性的意识,从而在更高的水平上提升人类的洞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直面全球重大议题,体现人类共同关切,是对“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如何建设这个世界”这样一个关乎人类前途命运重大课题的回应。世界历史时代人类相互依存、普遍联系、休戚与共的存在状况,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真实根基。超越狭隘的“个体主体”意识,确立起“人类共同体”的理念,是人的主体形态发展和生存方式变革的历史趋势和必然过程。时至今日,这一大势愈发凸显。

从抗疫的角度看,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国际合作抗疫注入了信心和力量。在应对新冠肺炎疫情过程中,中国作为正在崛起的发展中国家,作为在国际社会中负责任的大国,作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提出者和倡导者,再次展现了作为与担当。中国所采取的强有力的防控措施,展现出的杰出领导能力、应对能力、组织动员能力、贯彻执行能力。在眼下全球面临严峻疫情的艰难时刻,中国又毫不犹豫投入抗疫国际合作,用实实在在的行动为全球抗疫注入积极的正能量。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时代征程中,中国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指引下,正展现出世界和平建设者、全球发展贡献者、国际秩序维护者的应有担当。

中国发展的世界意义 篇5

在促进企业合作方面,多年来世界杰出华商协会一直发挥着中间力量,凭借其促进企业合作的影响力赢得了市场的良好口碑。当然,在促进企业合作中,世界杰出华商协会紧紧抓住市场发展的信息,带领企业充分利用市场经济旋风,推动企业实现发展提速。

市场的变化莫测给企业带来了诸多不可预见的发展信息,企业作为市场的主体,又该如何在市场中寻找自身的发展空间,充分利用市场热潮的经济旋风,为企业发展注入活力活力呢?其实,充分利用市场的经济旋风,一方面要靠企业自身的努力,另一方面,更需要发挥世界杰出华商协会这一外部力量的推动作用。

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经济同样不断跃进,这也改变了企业自身发展的面貌。如今,在市场经济的促进下,经济旋风再次袭来,借助这种经济热风,世界杰出华商协会准备不断提高企业的生产积极性,提高企业在经济发展中的活跃力量。同样,世界杰出华商协会也将帮助企业不断解决经营中的难题,扩大企业经营范围,为企业发展开辟出一条更广阔的道路。与此同时,世界杰出华商协会也将运用各项发展手段,有效激活发展市场,使企业经营业绩不断刷新,为企业经营发展筑起新一级更高的台阶。

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及意义 篇6

“PeacefulRise”。

“和平发展”或“和平崛起”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胜利,我国要“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作为人口最多的国家,我国的发展成为世纪之交举世瞩目的焦点;不仅如此,我国的下一步怎么走,也成为世纪之交举世瞩目的焦点。“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这是一个重要的战略决策,是一个根本性的指导思想。为什么提出走“和平发展”的道路“和平发展道路”的涵义和目标是什么?“和平发展” 能不能实现?“和平发展”的机遇和挑战是什么?这些是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关心的问题,也是应该搞清楚的问题。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一、中国 “和平发展” 道路是怎么提出来的?

“中国和平崛起”提出于2003年。

温家宝:12.10“哈佛演讲”

胡锦涛:12.26“北京讲话”

郑必坚:11.03“博鳌演讲”

国内外舆论认为,这是中国领导核心战略思维的重要突破;是对中国自身国际角色的定位;是中国向世界作出的重大承诺。温家宝的“哈佛演讲”被国际社会称之为中国的 “哈佛宣言” 和 “哈佛承诺”。上个世纪90年代,在国际社会舆论中,“中国崛起”这一概念开始风靡一时,成为世界性的话题。“中国崛起”这一概念,是国际社会用来评论和报道我国改革开放以来连续多年快速增长奇迹的。我国官方开始并没有认真去理会。2003年,我国领导人或官方正式提出“中国和平崛起”这一概念,表明我们不仅开始理会“中国崛起”的说法了,而且开始认真地加以对待了。关于“中国崛起”的议论逐渐复杂化“中国能不能真正崛起?” “中国通过什么方式崛起?”“中国崛起对世界是福还是祸?”在国际舆论中逐渐产生了 “中国威胁论”,其基本意思:中国是一个野心勃勃的国家,又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大国,中国强大了不可避免地会对别的国家乃至整个世界构成威胁。一时间,“中国威胁论”开始广泛流传。“中国威胁论”的制造和散布,首先来自美国。美国人莱斯特·布朗1994年发表了《谁来养活中国?》的文章,1995年又 出版了同名著作。认为:如果中国人不能养活自己,那么,他们将使世界挨饿。美国人约翰·米尔斯海默也出版了一本书:《大国政治的悲剧》(2001)认为:历史上大国的崛起都同战争有关,或者都同海外扩张有关。中国很可能会重蹈历史上大国崛起的覆辙。美国不能设想中国会是一个例外,因此必须防范中国,对中国采取遏制政策。“中国威胁论”出现于西方大国决不是偶然的。

其一、中国崛起必将对世界产生巨大影响。其

二、历史上强国崛起的确都与战争有关。其

三、西方不愿意出现一个 “ 红色”的强国。

那些敌视我国的势力和人们看来,只要中国发展了、强大了,中国什么都是威胁:

中国经济威胁;中国政治威胁;中国军事威胁;中国文化威胁;中国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威胁……除了充满敌意、充满冷战思维的意识形态偏执狂以外,世界上也确有一些国家、一些人们出于对我国的误解、或者被误导而对我国崛起感到担忧的。“一只蚂蚁闯入瓷器店,自然是无声无息。而一头公牛闯入瓷器店,情况就完全不同了。”在中国人看来,“中国崛起”是理所当然的事情,没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是我们的权利和追求。大多数中国人从未怀疑过“中国崛起”有什么不好?甚至不曾考虑过“中国崛起”会给别人带来什么妨碍,更没有想到有人竟会把中国的发展看成是坏事!然而,我们的确不能不面对关于“中国崛起”的各种舆论了,尤其是不能回避“中国威胁论”了。谬论需要驳斥。疑虑需要消除。总的来说,可以归结为一句话: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世界理解中国。

二、“发展”与“和平发展”的涵义及目标是怎样的?

对于我们中国来说,“发展”不是一般的“发展”,而是“复兴”。

“复兴”就是恢复昔日的“辉煌”。中国“和平崛起”或“和平发展”的目标就是通过实现现代化,使我国重新走在世界前列,就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叫作“伟大复兴”,表明“中国崛起 ” 是一个宏伟的目标,是一个艰巨的使命,是一个浩瀚的工程,是一个崇高的理想,是一个神圣的远景。近现代以来的中国大大落伍,历经磨难,任人宰割,倍受欺凌。因此,自近现代以来,中国的志士仁人,以孙中山、毛泽东和邓小平三位伟人为代表,都强烈地追求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孙中山创建“兴中会”,主张“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临终还在讲: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毛泽东: “中华民族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相信中华民族有重新“ 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 ”。邓小平:“ 中国人民既然有能力站起来,就一定有能力永远岿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我们集中精力搞四个现代化”就是“着眼于振兴中华民族。”三个伟人也都将赶超发达国家作为民族复兴的横向参照系,甚至都制订了赶超发达国家的时间表。孙中山提出:“美国需百年而达于强盛之地位,日本不过五十年”,“ 准此以推,中国欲达富强之地位, 不过十年足矣。”毛泽东在新中国建国后,于50年代发动“大跃进”,曾提出“赶超英美”,也相信用10年时间可以超过英国赶上美国。邓小平于80年代提出用20年左右的时间建成初步的小康社会,再用20年左右的时间建成全面的小康社会,之后再用30年左右的时间,到21世纪中叶我国基本实现现代化、进入中等发达国家的行列。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国人民近代以来的“不变情节”,是矢志不渝的“百年梦想”。正是这样一个 “不变情节”、“百年梦想”,构成了 “中国崛起”的伟大目标,也构成了中国人民自强不息的强大精神动力。那么,什么是“和平发展”呢?就是通过和平方式或者和平途径实现民族复兴,而不是通过战争、扩张、殖民和侵略的方式或途径来实现强国之梦。我国提出“和平发展”,就是向世界声明,我国决心避免重蹈历史上大国崛起的旧路,而要走出一条崛起的新路,就是决心要追求一个“例外”。

第一、中国的发展主要依靠自己,不给国际社会增加负担。

第二、中国奉行和平的外交方针,谋求合作,不搞对抗。

第三、中国现在不挑战国际秩序,将来强大了也不称霸。

第四、中国主张各国共同发展,平等互利,双赢多赢。

我国的发展,是和平的发展、开放的发展、合作的发展。走和平发展道路,不是权宜之计,而是我国政府和人民的郑重选择与庄严承诺,是我国坚定不移的国家战略。

温家宝总理说 : 中华民族历来酷爱和平,中国在本质上就是一个热爱和平的大国。2000年前的长城是用来防御的;1000年前的丝绸之路是文明的经商之路;500年前的郑和下西洋结交了友邦、传播了文明。俄罗斯著名文学家托尔斯泰说过: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民族,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民族,是世界上最酷爱和平的民族。

三、中国“和平发展” 道路是不是一条坦途?

绝不是一条坦途。温家宝:将面临严峻的挑战,更多的是有危机感。郑必坚:一个13亿至15亿人口的大国要实现和平发展,绝非易事。在21世纪上半叶,中国既面临“黄金发展期”,又面对“矛盾凸显期”。“和平发展” 道路上存在着许多的障碍,既有国内障碍,也有国际障碍。

(一)国内障碍

1、资源特别是能源制约的挑战

2、经济与社会发展中问题的挑战

3、生态环境严重恶化的挑战

4、权力滥用与干部腐败的挑战

(二)国际障碍

1.霸权国的阻挠与遏制2.被迫卷入战争的危险

3.发达国家的能源垄断4.世界经济恶化与动荡

四、“中国和平发展”的主客观条件有哪些?

第一、我国的发展正面临着非常难得的战略机遇期

第二、我国找到了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社会主义道路

第三、30年的成就为今后发展提供了丰厚的积淀

第四、中华民族具有“崇尚和平”的历史文化传统

第五、执政党和政府高度成熟、富有智慧和能力

中国崛起不是对世界的威胁。我们不仅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过去的30多年的成就是和平发展的结果,今后也仍然是和平发展。

我们中国人在饱受一个多世纪的衰弱落后、倍受欺凌宰割的痛苦之后,渴望能够不受别人干扰地建设自己的生活的愿望的确是十分迫切和真诚的。可以说,中国人比任何国家的人都更需要世界和平。我们不愿意别人破坏我们的生活,也决不想去破坏别人的生活。温家宝在“哈佛演讲”中呼吁世界各国“把目光投向中国”,同时也告诫各国一定要 “换一种思维、换一种胸襟、换一个角度”。他特别对美国人说道:我真诚地希望,美国有关方面把那些陈旧观念和不合时宜的做法抛到太平洋去,来一个大胆的与时俱进。人们可能不禁还要问:我国即使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可是某些国家、某些势力、某些人,还是对我们进行无端猜忌,还是怀疑我国不可能成为大国崛起的“例外”,还是对我国横加指责,那我们又该怎么办呢? 没有别的办法:只能姑妄听之。“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

复习思考题

1.我国“和平发展道路”的基本涵义和目标是什么?

2.为什么说中国和平发展之路不是一条坦途?

3.作为当代中国人,历史使命和责任是什么?

当代中国人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中国发展的世界意义 篇7

园林主要是由自然景色与人为构造相结合, 指在一定的范围内, 结合地形、风貌, 加以改造, 形成一个园林雏形, 然后利用植被、建筑, 以及各种符合地区特色的产品等, 构建成一个和谐、自然供观赏和享受的环境。园林的发转状况也是对当时社会经济文化现状的表现。

2 中国传统园林的发展史

中国园林有着3000年的历史。商周时代的“囿”, 是园林的雏形, 除了部分人工建造外大部分还是以天然山水景色为主体, 其功能就仅限于帝王与贵族狩猎、享乐之用。随着历史的发展, 到了秦汉时出现了宫苑和私家园林, 隋、唐、宋发展为宫与苑, 最后到了园林艺术的鼎盛时期——明清皇家园林与江南私家园林[1]。

2.1 园林的发展——秦汉时期

皇家园林始于秦始皇时代, 园林的发展与新兴皇帝独裁政体的政治体制相适应, 体现当时的政治思想观念, 在皇家宫苑按照天上的星座进行布局, 充分体现了当时“天人合一”的思想。秦汉代有代表的宫苑——上林苑、建章宫。建章宫北为太液池, 《史记·孝武本纪》载:“其北治大池, 渐台高二十余丈, 名曰太液池, 中有蓬莱、方丈、瀛洲、壶梁像中神山, 龟鱼之属。”这个时期的林园构造模式对后世造成的深远的影响。

2.2 园林的转折期——魏晋南北朝

魏晋南北朝时期, 园林的发展进入了另外一个领域, 对园林的定位有了一个更加清晰的认识。这个时期的哲学有两大派——“玄学”与“神灭论”, 这时宗教也出现了佛教与道教。文人, 士族开始寄情于山水, 在自然中寻求安逸、舒适。对大自然山水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 在园林建设中改变了以外的主观思想和意愿的带入, 而是更多地尊重自然特色, 更直观的表达自然景观, 修饰性和具有象征性的建筑减少, 园林开始逐步的成为了一个游赏、放松的地区。

2.3 园林的全盛期——唐宋苑园

唐朝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全盛时期, 国富民强, 文化艺术空前繁荣。文人参与营造园林, 使园林具有的艺术性的色彩, 文人造园思想与造园技艺开始相结合。园林建设具有了文化艺术的传承。“文人造园家”的雏形在唐代即以出现。宋代的皇家园林其造园规模和气魄不如隋唐但规划设计较为精致。宋代造园的成就—筑山、理水、置石。宋代文人园林是唐代文人园林的传承与发展。在唐朝园林的基础上, 宋朝对园林的建设开始有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造园简单而意境深远。对大自然的风致的提炼与概括是宋代艺术的普遍风格, 也是创作方法趋于写意的表征。二疏朗:园内的景物数量不求其多, 因而整体性强而不流与碎琐, 园林的筑山往往主山连绵而客山拱伏成一体, 山势多平缓, 不做大的起伏。植物配置亦以大面积的丛植或群植成林为主, 林间留余空地, 虚实相对。建筑密度低、数量少, 且个体多于群体。三雅致:在私家园林中大量栽植梅菊, 出来观赏之外也同样具有诗画中的“拟人化”用意。园林用石盛行单块的“特置”, 建筑物多用于草堂, 草庐, 草亭等。四天然:力求园林本身与外部自然环境的契合, 园林内部的成景以植物为主要内容。园林选址很重视因山就水, 利用原始地貌, 园内建筑更注意收纳、摄取园外之“借景”, 使得园内外相结合而浑然一体。园林建筑的造型到了宋代, 几乎可以说达到了完美的程度, 由于唐宋打下了非常坚厚的造园艺术基础, 才使我国明、清的园林艺术, 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2.4 园林艺术的鼎盛时期——明清

明、清时期是我国园林建筑艺术成熟时期, 表达的思想和中心更加的明确。文艺艺术成为了园林建筑中最重要的部分, 赋予了园林景观意境, 明清时期, 园林建筑在皇室和封建士大夫之间开始普遍存在。除了皇室园林以外, 一些士大夫为了体现自己的地位, 满足生活需要, 开始选择山水富饶, 景观优美的地区作为园林建筑的基地, 建设私人宅院, 促进了园林建筑的高度发展。其中江南和苏州的园林最具代表性, 园林结合自然风景, 展示自然美, 同时又具有地区性的特色, 苏州更有“园林之城”“人间天堂”的美誉。明清皇家园林的主要成就如下。 (1) 独具壮0观的总体规划。如避暑山庄的山区, 分别把北国山岳、塞外草原、江南水乡的风景名胜汇集于一园之内。 (2) 突出建筑形象的造景作用。主要是通过建筑个体和群体的外观、群体的平面和空间组合而显示出来。如乾隆在《食蔗居》诗所谓“石溪几转遥, 岩径百盘里;十步不见屋, 见屋到咫尺”。 (3) 全面引进江南园林的技艺。

3 中国传统园林的发展意义

中国园林源远流长, 博大精深, 极具艺术魅力, 是世界三大园林体系之最。中国园林以“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为基础, 不仅汇集了自然山水之美, 而且汇集了各种艺术美和人工技巧。历史悠久, 内涵丰富。现如今,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 园林建设成为缓解压力, 实现精神享受的一个根据地。现代园林的建设要继续发扬我国园林建设的特点和优势, 在原有的基础上丰富园林建设, 为人们提供一个舒适、优美的文化娱乐场所, 所以加强园林建设是人们生活的需要。我们要吸取和借鉴我国古典园林艺术为今天的新型园林建设服务。

参考文献

快速发展的中国影响了世界 篇8

世界时时都在变。2008年-2009年,在欧盟和美国,很多人失去工作,原因有以下几种:一是经济危机,二是残酷的竞争,三是劳动力过剩,四是美元的走弱。所以现在,人人都在谈论经济衰退。曾经有人在2008年的时候预测,美国和欧盟的出口市场复苏必须要限制以出口为主的亚洲出口量才能实现。然而,现在看来,这是很大的错误。

如今,中国已经显示出内需的强劲,它甚至达到了8%,出口却占了很少一部分。这个问题显示,如果欧盟和美国不买中国出口制造的货品,中国国内的需求仍然能达到8%。现在达到“8”这个数字已经很了不起了。

人人都在说经济衰退。其实,经济衰退对中国、印度、巴西这几个国家的影响并不大,对欧盟来讲,美国、德国、英国则是负增长。在经济危机中,更显示出了创新的重要性。

21世纪进行的创新不是我们原来所说的概念,生产一件产品需要用20年或25年的时间,我们现在需要的是不停地创新。现在,我们的消费产品寿命比原来要降低一半,意味着所有公司应该在创新上加快两倍的速度,这样就造成劳动力生产水平很低的国家与比较富裕的国家没办法相比较,工业生产上是这样,同时,在服务业也是这样。

发达国家的主要经济活动80%都是服务业,在服务业方面的创新是比较容易“复制”,也可以说是“再创造”。但问题是,在服务业,很多专利没有办法受到保护。在服务业的投入比制造业的投入低,每一个服务产品的寿命也比较短,这就要求所有的国家必须在创新上下功夫。

就像照相机,我们现在很少见到德国产的照相机,基本上都是日本品牌的照相机。但是,现在的日本品牌相机大多是中国制造的,电视机也是如此。德国产的早已经不见踪影,所有电视机都是中国、日本这些亚洲国家生产的。

世界5%的GDP供应是由新型经济体创造的,在生产方面,原来的制造大国主要是美国,可现在要数亚洲国家了。有这样一个数据,比如买一个苹果公司的产品,你可能要付300美元,但其实只有4美元是用在了中国。一直以来,我总是疑虑,“iPhone”的屏幕是日本制造,闪存是韩国制造,机器又是在中国组装,那么,这个“iPhone”到底是什么“东西”?答案就是——在设计、软件、市场方面,苹果代表着绝对“创新者”的角色。当然,这其中还包括市场运作的创新体制。

再比如,你付9.99美元买一个芭比娃娃,而中国的工厂只能获得3.35美元。到底是谁在资助谁?答案就是,中国在资助美国公司。再说说耐克鞋,在美国,一双耐克鞋在100-200美元之间,而其真正的劳动力成本在中国却只有1美元,亚洲国家平均起来也只有1.8美元。

在叙利亚,阿迪达斯生产袜子的工厂,生产一双袜子是2欧元,叙利亚的工厂只能拿到0.04欧元,生产成本是3.2%。有这样一组数据,苹果的生产成本是1.33%、耐克的一双鞋是1.3%、IT是1.4%、大麻是1.6%。从这些数据中,我感慨,我们应该给毒品贩子组织一个研讨会,劝他们赶快转到生产这些产品上来,不要再去倒卖大麻。

曾经有一位外交官员到我这里炫耀,我的领带是意大利做的,衬衫是法国的。现在他们到我办公室来的时候就不会这样子炫耀了,因为现在根本没有真正意大利做的领带或者真正法国出品的衬衣,所有的东西都是“中国制造”。

21世纪的服务行业在变化,买一个产品可能比修理更便宜。我的住房里有咖啡机,有一天机器坏了,我到商店问能不能修一下,店主觉得很不可思议,他还笑我说,这个机器的修理价格可能比买一个新的更贵。我就买了一个中国制造的新机器,这台机器是法国机器1/3的价格。这样计算,如果中国制造的机器能够用三年半,我真的赚了。现在这个“中国制造”咖啡机已经用了9年。我花了19美元买了一个中国制造的咖啡机,我在想,用这台咖啡机做出19杯咖啡就算赚了,可现在已经用这个机器做出1700杯咖啡。

处在可持续高速发展中的国家,亚洲占了很大部分,可以说,21世纪是亚洲的世纪。所有亚洲国家都有一些共同点:引进新的思想和技术;依赖出口;宏观经济比较稳定;允许市场来分配资源;高额存款和外资投入;很好的教育体系。最重要的一点是,如果有更多的投资,再加上知识产权的保护,收益会更好。

世界上最好的学校大部分都在美国。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变换了策略,选出2210所高等院校作为研究的主要机构。其效果就是2000年的时候,有5451所大学都开办了自己的研究机构、企业。2007年,有6所中国大学在世界排名前200位。在美国,科学和工程方面40%的博士学位获得者,其中一半以上都是亚洲学生。亚洲在研发方面的努力比欧洲和美国做的都多。

中国有两个可行的经济发展方式,一是自己发展经济,二是打开国门和国际协作发展。打开了国门,很多知名企业都进入中国,比如空中客车、西门子、摩托罗拉等公司,这些公司都选择到中国的原因就是中国有非常低廉的劳动力成本。人人都想到中国来,甚至米老鼠都已经落户到中国。中国已经变成了世界新的生产制造基地。有一个笑话是,美国人上了月球插了美国的旗子,而旗子下面却写了四个字:“中国制造”。

20年以后,中国人可以很高兴的看到:20年前,我们引进外国的专业技术,现在中国制造自己的汽车,不仅是这样,中国还上了月球。再看中国的中小企业,1979年,中国几乎没有中小企业存在,到2009年,中国的中小企业给中国贡献了60%的GDP、66%的专利申请、68%的出口额和80%的生产力。中国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商标注册国。令中国人骄傲的中兴公司专利申请1万个,在135个国家设立了机构,在3个洲设立了研发中心。孔子曾说“我听见我忘记,我看见我记住,我做我了解。”这就是中国人现在正在做的,刚开始是“再制造”,掌握技术以后是“自己制造”。

世界50%的计算机是中国制造的;世界上有名的五家PC生产商有两家是中国的;世界上50%的衣服都是由中国制造;世界上50%的数码相机都是中国制造;世界上超过70%的儿童玩具是由中国生产的;50%的摩托车也是中国制造的。

现在,中国是世界上专利申请第三国家,仅次于美国和日本,25年以前这是不可想象的。中国现在和美国独立以后走的是同样的道路。美国刚独立的时候,英国不允许美国制造业兴起,不允许美国有制造工厂,美国当时采取的策略是重新再生产从欧洲来的东西。我们必须要遵守游戏规则。比较容易、比较便捷的道路就是我们采取运用先进国家的技术,比自己再重新投入、再创造更方便一些。爱迪生就是这样,爱迪生的很多发明创造申请的专利不是自己创造,他是在其他人的基础上重新完善,最后得到这个专利。这和日本、韩国是一样的,他们也是在前人的基础上加工、制造,中国现在也在这样做。福特和邓小平先生在工业革命上做的是同样的事情,原来每一件东西都是手工制造的,而且非常繁重,现在重新让它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改善、改良,可以大批量的生产,人人都可以买得起中国生产的东西,比如汽车。

中国的制造业或者说中国的政府非常聪明,外资想进入中国要先和中国的企业成立合资企业,这是一个捷径,不管是融资还是运用外国的专业技术方面,聪明之处在于中国同时可以对日本、韩国的技术分别进行运用。中国在合资方面对其他的企业有什么吸引力?这就是巨大的、潜在的需求。国外企业非常高兴:他也有理由高兴,中国的市场太大了。比如,大众和通用汽车公司,他们在中国卖出了非常多的汽车。

中国不可避免的态势是知识产权的转让,中国自己创造了独立的汽车产业,比如吉利汽车。很多人可能不太了解,现在吉利汽车给伦敦提供出租车,英国人非常高兴,为什么?因为他们只付相当低的价格就可以开出租车。中国给外国大企业公司带来了非常大的困难,因为它们无法和中国企业竞争,中国和印度正在收购名牌汽车,这些汽车的所属公司无法跟中国比较。其实现在不是技术的转让,随着技术的发展,亚洲很多国家都在创造自己的技术。韩国和中国正在做当年日本对美国做的事情,就是销售低价高品质产品,中国已经准备好在2012年以后在世界专利产品上占据主导地位。20年前,中国在货物出口上的比重很少,现在中国处于第二位置,出口仅次于德国。中国的外汇储备也很巨大,已经有2300亿,对我来说很难想象这么多零的数字概念,所以我用所有欧盟国家加起来再乘以6来让我了解中国的储备。当然,有钱是很好的,在经济不好的时候,有钱是好上更好,我们所说的不好的时候就是经济衰退的时候,中国用巨大的外汇储备来建设国家的未来,但是,美国却把它的储备花在了阿富汗和伊拉克战争上。

上一篇:高三第一轮政治复习计划下一篇:研讨评课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