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美祖国的诗歌初中(通用9篇)
一.初中诗歌教学的基本任务
依据新课标中涉及到初中诗歌教学的叙述, 我们提取几个关键词以进一步明确初中诗歌教学的基本任务———这些关键词就是我们从事诗歌教学的指南针:
第一, 学习诗歌作品, 要加强诵读, 古代诗词和现代新诗都应如此。 (加强诵读)
第二, 在诵读、通读的基础上, 理清诗歌的基本内容, 理解诗歌的基本情感。 (理解基本内容和基本情感)
第三, 要能对诗歌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词句读出自己的感悟, 借此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 提高审美能力。 (学习诗歌语言)
第四, 阅读诗歌时, 一定要注意结合自己的体验, 借此唤醒生活的积累, 在体验和感悟中, 读懂诗歌作品。 (注意体验式的阅读)
第五, 通过初步品读诗歌, 学会观察自然、思考生活、探究人生, 获得生命的启示。 (学会观察和思考)
第六, 能结合自己的文化背景, 对诗歌作品的思想感情作出评价。 (评价诗歌)
需要说明的是, 制定具体教学目标时, 千万不能用这些总目标去代替, 而应该将这些目标分解和落实到每一节课、每一首诗中。一课时、一首诗要达成的目标越具体越好, 一方面容易实现;另一方面, 也制约着我们在课堂教学时, 不至于空对空地“发言”和“讨论”。现在课堂教学里有这种现象, 看上去热热闹闹, 其实什么也学不到。我们要警惕这种现象。
下面以《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为例, 来说明如何制定教学目标:
现象一:
知识目标:
1.引导学生了解杜甫的生活经历及本诗的创作背景。
2.借助注释学习字词, 引导学生感知诗意并领会诗歌的内涵。
3.体会诗人推己及人、忧国忧民的博大情怀。
能力目标:
1.回顾以往学生读过的杜诗, 从而对杜甫的生活、思想有更全面的认识。
2.朗读与品味相结合, 使学生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同步提高。
情感目标:
感受杜甫的博爱情怀。
现象二:
有感情地朗读, 体味诗歌的意境。
感知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
了解本诗的体裁及有关杜甫的文学常识。
重点词语、句子的理解与背诵。
现象三:
1.了解杜甫推己及人、关心民生疾苦的进步思想。
2.学习精选材料以表达中心思想的艺术特点。
对照新课标中初中诗歌教学的基本任务, 我们会发现上面这三种教学目标都有问题。第一种“分拆不当, 措辞失范”。新课标对三维目标的描述, 是迫不得已而为之的做法, 严格地说, 语文教学目标没法拆分成“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另外, “回顾以往学生读过的杜诗, 从而对杜甫的生活、思想有更全面的认识”, 很显然做不到, 也难以实现, 特别是初中阶段。我们是要学习杜甫的一首诗, 没办法全面回顾或者研究诗人杜甫。“使学生的感情认识和理性认识同步提高”也过于玄虚, 无法在课堂上落实。“感受杜甫的博爱情怀”措辞欠妥当, 杜甫是一种“博爱情怀”吗?这是一个很坏的教学目标。
第二种目标“失之宽泛, 过于宏阔”。这个目标中所列举的四句话, 放在杜甫的大多数诗歌中, 可能都适用;如果去掉“杜甫”这个字眼, 放在很多诗文里, 可能也是适用的, 这几乎是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教学目标, 因此是一个“没用”的教学目标。
第三种“定位不当, 失之偏颇”。学习《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很显然, 不是只“了解”杜甫的“推己及人”的进步思想的, “了解”这个层次也太低了;更不是要学习“精选材料以表达中心思想的艺术特点”, 这两条目标都不符合这首诗的学习内容。对诗人在这首诗中所表达的感情, 我们不是要了解, 而是要理解, 要体验;对这首诗的写作特点, 我们要通过充分地阅读后再去总结, 其特点也不是围绕中心选材的问题, 而是描写细致, 体验入微, 诗人是先叙述, 后抒情, 抒情有所依托, 叙述和描写充满情感色彩。整首诗画面感强, 人物形象生动鲜明, 抒情仿佛是一记重锤, 重重地打在读者的心灵上。
为了增加说服力, 我也草拟了一份这首诗的教学目标, 以供比较和参考: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目标:
1.了解“歌行体”特点。
2.读准几个重点字的读音 (三重 (chóng) 茅;沉塘坳 (ào) ;布衾 (qīn) ;丧 (sāng) 乱;大庇 (bì) ;见 (xiàn) 此屋)
3.能熟练、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并背诵。
4.理解诗人表达的“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思想感情 (忧国忧民) , 正确理解“南村群童”与诗人的关系。
5.进一步认识杜甫诗歌的特点以及杜甫史诗的意义。
二.初中诗歌教学的基本策略
我所说的教学策略包括对教学原则的选择、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式方法的优化、教学手段的运用等等。
第一, 正确地选定教学内容。选择什么样的教学内容, 决定了达成什么样的教学目标。也可以反过来说, 确定什么样的教学目标, 决定了选择什么样的教学内容, 但并不一一对应。因为, 为达成同一个教学目标, 有时也可以选择不同的教学内容来实现, 所谓“殊途同归”是也。
需要引起注意的是, “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分离为两张皮的现象。就是说, 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并无实质的关联, 而是分离的。这个问题从形式上看, 是对课时目标没有想清楚, 想明白;从实质上来看, 这是对文本内容缺乏深入的钻研, 没有很好地把握文本内容, 因此制定教学目标时就有些想当然, 导致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相分离。举个例子来说明, 比如泰戈尔的《金色花》。这是一首散文诗, 是泰戈尔的一首经典作品。篇幅虽然短小, 但主题的理解仍需费一点思量。
1.作品的主题是什么, 我看到有四种说法:
1母子情说
2孩子对母亲的依恋说
3童趣说
4神性 (颂神) 说
对主题的不同认定, 决定着教学内容的取舍。你怎样理解主题, 你就会怎样安排教学内容。当然实际教学中, 教学内容可能会大于主题。
2.孩子嬉戏的场面是三个还是四个?有说三个的, 有说四个的:
1四个:摇摆、跳舞;散发香气;投射影子;落地还原
2三个:开放花朵;投射影子;落地还原
对嬉戏的场面的准确判断, 决定着对作品内容的理解。准确梳理内容, 有利于练习概括能力。
3.重点词语的理解。本课有两个词语特别需要引起注意:“好玩”和“坏孩子”。
1文章开头说, “为了好玩”, 怎样理解“好玩”?是不是真的只说“好玩”?
2文章结尾说, “你这坏孩子”, 怎样理解“坏孩子”?真的是“坏孩子”吗?
对重点词语的理解, 决定着如何理解这个作品的主题, 也就牵涉到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学目标的确定。
而要准确地做到这一点, 就需要教师对作品深钻细读, 既能宏观上把握作品的主题倾向, 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 又能从重点段落和词句上训练学生的品读能力, 提高学生的审美趣味, 培养学生的健康情操。只有这样做, 才能顺利地完成课程总目标。因此, 深入地钻研文本, 准确地选定教学内容, 就显得十分重要。
第二, 深化对诵读的认识。我们都知道诵读对诗歌教学的重要性, 因此凡是诗歌教学都必有诵读, 这一点, 似乎没有问题。但仔细观察课堂, 我们会发现, 诵读在有些老师手上, 仅仅是当作一种教学手段在使用, 仅仅是作为一个教学环节被安排。或许有老师要问, 难道这不对吗?只能说, 说对了一部分。诚然, 诵读是诗歌教学乃至语文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 但是, 如果就这样认定了诵读, 那实质上是对诵读的片面认识。我们需要深化对诵读的认识。
诵读不仅是诗歌教学的手段, 它本身就是诗歌教学的目的。我在确定《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教学目标时, 并没有像有些老师所写的那样, 说“通过诵读”怎样怎样, 而是直接把“能熟练、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并背诵”写进了教学目标, 会朗读本身就应该是我们的教学目标之一。语文教学从一定意义上来说, 就是要教会学生读书, 这其中就包括会朗读。诗歌教学更应该如此。
正因为对诵读教学的认识有偏差, 因此就会看到, 在有的课堂上, 诵读仅仅变成了推进教学、熟悉文本内容的一个过程, 这真是买椟还珠。这样的课堂, 老师是不太注重教学生诵读的。有的老师就做得比较好。比如有个老师教学《天上的街市》时, 就非常注意在诵读上做文章。她不仅指导学生标注韵脚、重音, 还一遍遍地引导学生诵读, 在诵读中理解诗人的纯净心灵和美好向往。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 发现原先标注重音的地方, 在实际读的过程中, 可能会有调整。这就是有效的学习, 就是诵读在起作用。有专家说, 语文教学就是朗读式地教学, 我想, 这是很有道理的。
第三, 既要大致读懂, 又要学会品读。所谓“大致读懂”, 就是对一首诗要有个基本的把握, 写了什么内容, 表达了什么情感, 要能准确地概括出来。而善于抓住主要问题进行引导和点拨, 则往往会事半功倍。比如有个老师讲授《石壕吏》时, 就是通过设计两个关键问题引导学生把握整首诗歌内容的。
第一个问题, 这首诗写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第二个问题, 诗中写了哪几个人, 最主要的人物有谁?通过概括第一个问题, 学生知晓了这是一首叙事诗, 讲述了一个官吏深夜捉人的故事, 还了解了诗歌创作的背景, 加深了对作品的认识。通过对第二个问题的回答, 学生很敏锐地抓住了诗歌的核心内容, 看到了官吏的残暴和冷酷, 产生了探讨老妇人形象的兴趣。这为学生整体把握诗歌起到了一个很好的铺垫作用, 也为教学环节顺利推进奠定了基础。
所谓“学会品读”, 指的是学会初步品读。初中生因为受到认知能力的限制, 可能对作品还很难做到深入品读。我也提倡初中生学习诗歌, 不要深挖, 不纠缠, 学明白了即止。比如老师可以抓住描写官吏的两句话, “有吏夜捉人 ”, “吏呼一何怒”, 引导学生揣摩官吏的态度, 当学生说出“残暴”和“冷酷”时, 我以为这就是基本读懂了。
在所有文学样式中, 诗歌语言是最凝练的, 最惜墨如金的, 因此, 品读诗歌的语言最富有挑战性, 也能最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而比较法, 可能是最有效的一种学习方法。比如, 有个老师讲授《天上的街市》时,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珍奇”一词, 老师就启发学生联系上下文去理解, 因为既然是“珍奇”, 就一定是“陈列”, 一石二鸟, 学生既理解了“珍奇”, 又理解了“陈列”。在此基础上, 老师又将“陈列”和“摆放”放在一起进行比较, 让学生用自己的生活经验来比较这两个词, 在比较中, 学生明白了, 物品比较珍贵, 要用“陈列”, 一般的物品, 可用“摆放”, 这样, 就不仅仅理解了“陈列”的词义, 更感受到了“陈列”的庄严感。
这里涉及到一个关于初中诗歌教学定位的问题。我认为, 初中诗歌教学, 能够做到熟读成诵, 能够大致理清基本内容, 能够把握诗歌的基本情感, 能够对富有表现力的词句进行品读, 在这个过程中, 还能锻炼自己的阅读能力, 提升自己的审美趣味, 学会观察, 学会思考, 修炼人格, 陶冶情操, 就很好地完成了诗歌教学的任务了, 也就与新课标中的要求基本一致了。
第四, 在体验中, 训练学生的联想力和想象力。诗歌是最富于联想和想象的, 几乎可以说, 诗歌就是联想和想象的产物。阅读诗歌, 正好用来训练学生的联想力和想象力。当下的教育, 由于受到应试的影响, 非常急功近利, 学生的联想力和想象力早已磨灭殆尽, 学习诗歌正好可以弥补这一缺陷。但请注意, 训练联想力和想象力时, 务必要注意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 用自己的生活积累体验诗中的感情, 用自己的体验训练联想力和想象力。
这里介绍一个非常典型的案例。有个老师引导学生学习《石壕吏》, 当老妇倾诉完毕后, 老师安排了一个小环节, 请学生猜一猜官吏此时此刻会有什么反应, 这时, 有的学生说出了“你家里有男人没有?”有的学生说“还有别人没?”有的学生说“必须带走一个”, 学生说得不一样, 正是个性化学习的一种表现;更重要的是, 学生之所以能说出不同的答案, 说得这么好, 一方面是对作品设身处地的联想的结果, 另一方面, 也是结合了自身的生活经验来想象的。这种联想和想象真实可信, 非常贴近作品, 极具现场感, 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第五, 注重读写结合, 拓展阅读空间。读写结合, 是中国传统语文教学的精髓, 是被历史不断证明了的最有效的语文学习方法之一。在诗歌阅读教学的基础上, 如果适当引入写作训练, 比如模仿、改写、扩写, 甚至创作一点小诗, 不仅仅可以纠正当下课堂教学里“踏空”的毛病, 而且能够拓展阅读空间, 深化学生对作品的理解, 还能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 真可以说是一石三鸟。
“所有伟大的诗作都有历史文献的价值”——布莱希特
1933年1月30日,德国政坛创造了一个奇迹:一位出身贫寒的下岗画家、退伍军人,在这个注重门第和阀阅的国家里,登上了总理的宝座。
他的名字叫阿道夫•希特勒。
当这位天才的煽动家,在德国议会大厦激动地发表宣言时,整个德国并不知道,历史正在进入一场长达12年的亢奋高潮,并在最后迎来致命的终结。
曾经受人欺凌的德意志,在希特勒那钢铁意志的率领下,开始在意志、心志乃至旗帜各方面进行全面的锻造:在那钢制的古罗马大纛下,复活了那曾经战无不胜的古罗马帝国的军礼,德国人在伸直了手臂的同时,坚定地认为自己的腰杆也伸直了。
这个曾经诞生过海涅、歌德等伟大诗人的民族,开始把钢铁浇铸进了诗歌之中。第三帝国用自己的刺刀尖,高高地挑起自我讴歌的赞美诗……
文化大扫荡
在“新生”的德意志领导人眼中,以往的一切充满了“封、资、修”,必须进行一次触及灵魂深处的文化“大扫荡”,对公众生活进行“政治解毒”。
在国家社会主义工人党(纳粹党)强有力的领导下,德国在进行种族纯净化的同时, “一体化”运动也开始荡涤文化领域。文学被定位为主流意识形态的投枪和匕首, “政治写作、阶级写作和专制写作” 成为时代的主流。
纳粹党的效率相当地高:从作家、出版商到书商、图书馆员等,每个环节都迅速地实现了党的一元化领导。文学作品的创作、流通,也如同军火一般,受到了严格的监管。不符合主流的理性主义、自由主义和共产主义思想,被作为“堕落、反动”的精神污染而清除。焚书运动和禁书“黑名单”,则确保了国家公民们,尤其是青少年们不被污染。
波恩大学的文学博士戈培尔,一位犹太教授的高足,作为党的“才子”兼忠诚战士,在帝国宣传部建立了文化协会,以便团结、带领、教育和改造文化领域的精英们,把他们“统一到帝国的领导下,赋予他们统一的方向” 。戈培尔认为,“宣传者的背后应该竖着一把剑”。到1938年底,纳粹党共将84批、约5000名不听话的科技和文化界人士驱逐出国。这些背井离乡者是幸运的,他们终于躲开了毒气室和焚尸炉。
一个名叫“帝国德语文学推进中心”的机构,负责那些能鼓舞人的优秀文学产品的“生产”;而另一个叫做“国社党监察委员会”的机构,则成为质量监督总局,专门负责对那些关系到党的生命安全的哲学、政治出版物以及教科书等,进行质量检查。
纳粹党的文化,出现了“空前的繁荣”,一大群纳粹“新诗人”涌现出来。他们的作品成为全社会献给纳粹党的集体情诗,更成为大干“国家社会主义”的战歌。这些作品甚至被谱成歌曲,响彻第三帝国。
这个狂飙年代的新烈士和新偶像,是一位名叫豪斯特•威塞尔(Horst Wessel)的诗人兼冲锋队领袖。豪斯特•威塞尔死于纳粹党夺得政权前的曙光之中。尽管有人说他是死于政敌的暗杀,也有人说他无非因为争夺妓女,而被情敌干掉,版本各异,但这并不妨碍纳粹党将他制造成新时代的偶像。他的诗歌作品《高举旗帜》,被纳粹党定为党歌(歌名又称《豪斯特•威塞尔之歌》)。在全力包装和炒作下,这首“第二国歌”随着德军的铁蹄而唱遍了欧洲、北非以及大西洋的深处。
这些闪着刺刀寒光的诗歌,能成为传唱一时的流行歌曲,当然不只是靠着纳粹党。
早在第三帝国实现民族复兴和大国崛起之前,包括科本霍依埃尔(Kolbenheyer)、布鲁克(Blunck)、弗伦森(Frenssen)在内的一批激进作家,就已经成为社会文化的流行元素之一。
纳粹党执政后,“革命”作家们的作品,被称为“真正德国文献”,成为第三帝国新的圣经体系的组成部分。对于这些“新圣经”,纳粹不遗余力地予以扶持和宣扬。
希特勒早在取得政权之前就鲜明地提出:“用警察、机关枪和橡皮棒,不能持久地单独维持统治”。在纳粹党执政的短短数年间,德国经济得到腾飞。从1932年到1937年,国民生产增长了102%,国民收入也增加了一倍。更为重要的是,在高效率的国家机器安排下,绝大多数德国公民(除了那些“国家公敌”)都分享到了改革的成果。社会保险、国民福利、有薪休假等,这些“只有资产阶级才能享受的休假旅游,现在纳粹德国的工人也成为可能。”希特勒更是宣称要让“每个德意志职工拥有一辆小汽车”。民意的支持,令纳粹在思想文化领域内的控制更为得心应手、理直气壮。
在那些“真正德国文献”的示范下,第三帝国建立起了有严格程式的官方写作规范。在强大的国家专政机器配合下,与这些范本不相吻合的靡靡之音,一概被批判,甚至被消灭。“真正德国文献”终于成为文化意义上的“真正德国刺刀”。
作为第三帝国“团结”广大作家和文学工作者的“桥梁和纽带”,帝国作家协会设定了严格的准入门槛和政审标准:“雅利安鉴定”。“雅利安鉴定”,就是要作家们书面保证对国家的忠诚,承认国家有“审查和照管的权力”。这其实是一张充满“霸王条款”的卖身协议,但也是通向利益的金色台阶。不管是真的为了理念,还是只为了饭碗,“雅利安鉴定”终于成为那些德意志作家们时尚的行为艺术,尽管他们的前辈同行们曾经有着世界上最高傲的头颅和心灵。在纳粹党的支持下,一批作家既在政治上“成长”为领导干部,也在经济上成为先富起来的一批人。普鲁士艺术科学院,则成为这一帝国文化“军队”的“精锐”所在。一群年轻的政治诗人,在帝国的支持成为党的接班人。
刀尖上的诗歌
将领袖神化,成为帝国文艺工作者的伟大使命。
著名纳粹诗人格哈德•舒曼(Gerhart Schumann)热烈地讴歌道:
“只有希特勒会拯救我们!
只有希特勒能解放我们!”
这成为“领袖”诗歌的基本思维模式。在帝国的宗教般的宣传体系下,希特勒的形象被定位为德意志的耶稣。无论国旗、党旗还是军旗,都成了“希特勒的伟大旗帜”;无论男女老幼,都成了希特勒的战士和学生。
“阿道夫希特勒,我们的领袖
我们紧握他的手……
我们向阿道夫•希特勒宣誓效忠
至死不渝……”
在诗人们的笔下,希特勒显然必须繁忙地应对他的身份:他是国家的父亲,要照料几千万的儿女;他是宗教的教主,要引导迷途的羔羊并为他们而牺牲;他是统帅、导师……以及大众的情人。
在领袖的指引下,第三帝国的诗人们将诗歌化为战斗的号角,这些激昂的词句,甚至至今还令各地愤青们热血沸腾。
如同世界上其它的军歌一样,纳粹党诗人眼中,世界是完全二元对立的,即使同样的死亡,也完全有着不同的意义。
“在井栏上把长刀磨利,
用长刀刺进犹太人的身体,
血要淌得又稠又急
……血必须涌流……
犹太会堂里吊起一头黑猪
把手榴弹塞进议会大楼!
血必须涌流……
把婊子从御床上拖起来,
用犹太胖子给断头台上油,
血必须涌流。”
这类“抽筋”、“剥皮”、“下油锅”的革命词汇,能有效地压制“革命者”那内心深处被人性本能所激发出来的畏惧。而充斥其中的粗词鄙语,则以草根形式,记录下那个野蛮时代的非常态生活和心理。
纳粹诗人们不仅拿起笔杆子热烈地歌颂领袖,也扛起了枪杆子投入了战场。
汉斯•保曼(Hans Baumann)是帝国青年的骄傲,因其对“国家社会主义事业”的突出贡献,而荣获纳粹党内最高荣誉之一“迪特里希•艾卡特奖”(Dietrich Eckart Preis)。他不仅能写诗,而且能作曲,第三帝国官方工会“帝国劳工阵线” 的会歌,就是他的作品,标题充满了纳粹特色:《朽骨战栗》。作为帝国青年部的文化事务负责人,保曼成为纳粹党团结和凝聚青少年的核心人物。他在帝国诗人大会发表的著名演讲《对诗人的考验》,成为帝国诗人们用诗歌捍卫“神圣的纳粹主义”的号角。就是这样的一个青年典型,并没有在后方享受自己的荣耀,在1939到1945年的六年间,汉斯•保曼以501宣传连连长的身份,驻守在德国东部战线,与冰雪严寒及枪林弹雨朝夕为伍。
格哈德•舒曼直接扛起了枪,在前线浴血奋战,直到1942年受伤后才回到斯图加特,随后成为武装党卫队高级军官;海因里希•阿纳克虽然是瑞士人,却主动加入德国国籍,作为帝国文化协会委员,战争期间,他一直服务在最前线,有时分析情报,有时当卫生员,有时则干脆扛枪作战……
纳粹的诗歌能作为枪炮和刺刀使用,并且锋利无比,或者正是因为诗人们用自己的血肉,走出象牙塔,实践了一种残酷的血与火的“行为艺术”。
“内心流亡”
希特勒的刺刀,并不能将所有的诗歌都挑在刀尖上。在帝国的阴影中,还存在着非主流的地下诗歌。
内心流亡(Innere Emigration)成为德语文学界乃至其它强权体制下的一个特有现象:肉体被捆绑在了体制的战车上,内心却可以选择漠视、逃离甚至反抗。这类似于中国古代的所谓“腹诽”。
体制外的一些作家,选择了抗争,这无疑需要决绝的勇气:要面对成为“国家敌人”的杀身之祸。其中的集中营文学,就是这种“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的代表。有意思的是,可能因为已经置诸死地,一些集中营的管理者,反而干脆对集中营内的反抗文学大开绿灯。
用诗歌作武器反抗第三帝国的代表作,一般认为是弗里德里希•荣格尔的“颂歌”《罂粟花》。这首诗歌尖锐地嘲讽了纳粹以民族救星自居的行径:
“游说者让我反感……
江湖术士靠花言巧语,骗子靠牵强附会为生,
救星,拯救欺诈,医生,畏惧死亡……”
盖世太保对荣格尔进行了调查,但蹊跷的是,对于这位一度积极投身纳粹运动的体制内诗人,盖世太保似乎选择了网开一面。在整个第三帝国期间,荣格尔奇迹般地毫发未损,甚至还能继续出版作品。而《罂粟花》的出版商,却不得不承受杂志被禁、全家被捕的悲惨命运。究竟是纳粹的宽容,还是另有隐情,这也成为德国文学史上的一个迷团。
体制内的一些作家,选择了离开,放弃特权、地位和被豢养的生活。退出普鲁士艺术科学院的女诗人胡赫(Ricarda Huch),当时已经80多岁了。在战争最后两年,她写下了多首反抗纳粹的诗歌,如《至无名的死者》、《我的心,我的狮子》等,认为纳粹犯下了“血红的罪责”,并将这种罪行比作被捕获的猎物,而诗人的心灵则正是“紧紧抓住它的猎物”“绝不放手”、无所畏惧的狮子。这位被人称为“德国第一夫人”的老太太,甚至敢于写诗赞美刺杀希特勒的“叛徒”。吊诡的是,与荣格尔一样,胡赫奇迹般地被戈培尔那可怕的专政工具忽视了。
更多的“内心流亡”者,没有勇气、更没有资本来进行高调的针锋相对。他们只能选择田园牧歌、历史传奇等中性主题,用影射等隐晦手法进行消极抵抗。当然,也有人干脆沉溺于类似十四行诗那样的“精装文学”,躲进文字技巧中,“用诗歌赦免自己”,同时也麻木自己。历史题材作品,尽管不断地受到严密审查,却出现了相对繁荣的景象。一些非纳粹党办的刊物,如《德国评论》(Deutsche Rundschau)、《新评论》(Neue Rundschau)及《王冠》(Corona)等,成为“内心流亡”的主要地点。
废墟
1945年,希特勒的自杀结束了一个时代。那些成为刺刀的诗歌,被帝国的废墟掩埋了,而那些曾经持刀的诗人们,则不得不在帝国的废墟中挣扎求生。
汉斯•保曼进了苏联人的战俘营,学会了木雕的同时,还学会了俄语。这位昔日的青年领袖,成为著名的儿童文学作家,创作了大量青少年小说、散文和童谣,有的至今流行。在他的儿童文学中,用寓言式笔调描写历史事件,反映人在极端权力下的思想状态。有人将这看作是他对历史的反思,也有人认为他试图通过对纳粹领袖的批判,淡化或者部分推脱自己的责任。
海因里希•阿纳克则“幸运”地被英国人关押,参加60天强制劳动,进行“去纳粹化改造”。而在苏占区,他的作品被定为文化领域的毒草,需要坚决清除,如同当年他们清除他人的作品一样。他一直以创作为生,不问政治,成了新时代的另类“内心流亡者”。
格哈德•舒曼则一直忠于自己的政治信念,成为右翼的旗帜性人物。在被关押3年后,他成立了“欧洲图书俱乐部”,拥有二十余万会员,其中有相当多的名人,大量出版右翼作家的作品。该俱乐部被贝塔斯曼集团收购后,其中的一些右翼写手,也成为贝塔斯曼的作家。
从纳粹激进者奇怪地转变为“内心流亡者”的弗里德里希•荣格尔,则成为战后德国文坛的风云人物,获奖无数,成为极少数能在任何政治气候下都“畅销”的“风派人物”。
可爱的祖国;
您不仅拥有辽阔的土地,丰富的宝藏;
您还培育了一代又一代勤劳勇敢的英雄儿女。
追昔历史的陈迹,
清王朝的软弱,
北洋军的屈膝,
使您广阔的土地屡遭劫难。
青山落泪,绿水呻吟,
您的儿女任人宰割,
您的山河任人践踏。
您伤痕累累,
步履蹒跚,
艰难的跋涉着自己的历程。
但是您的儿女,
并没有因您的屈辱而放弃,
您的子孙并没有因您的贫穷而沉沦。
您世代造就的英雄志士,
为了您的独立,
为了您的自由,
抛头颅,洒热血,
开始了新的征程。
五四的第一声春雷,
敲响世纪的洪钟,
祖国,
可爱的祖国,
您的大地立意升辉,
您的脊梁,
从此不再弯曲。
如今,
您的子孙,
在经历了几千年的沧桑巨变之后,
驾驶着勇不停息的航船,
以天的豪情,
地的豪迈,
乘长风,破万浪,
奋勇直前。
祖国,
可爱的祖国,
五月的劲风,又一次刮起。
让我来歌唱,
关键词:初中语文,诗歌教学,朗读训练,诗歌意境
学生学习诗歌有诸多益处,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语言的感悟能力,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及综合语文素养等。因此,不断提高初中语文教学的实效性是十分有必要的,也是很重要的,下面我们就来做具体的研究和探讨。
一、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众所周知,多媒体具有形象性、直观性、具体性、声画结合等特征,利用多媒体辅助诗歌教学,不但可有效调动学生听课的积极性和兴趣,帮助学生迅速融入课堂情境,还能大大降低学生理解难度,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等。首先,教师可利用多媒体导入诗歌新课,根据教学的实际内容,选择恰当的音乐和视频激发学生兴趣,引起学生共鸣,这样可有助于学生迅速融入课堂情境,更好的体会诗歌所传达出的情感和意境;其次,教师还可在教学过程中巧妙引入多媒体,根据诗歌内容插入配乐诗朗诵或视频,在优美的音乐旋律和有感情的朗诵之中,不但有利于调动学生情绪,升华学生情感,还能有效增强教学的渗透力和感染力,如在学习《沁园春·雪》这首诗时,教师可事前利用多媒体搜集有关雪、优美风景及古今人物等的视频和资料,在授课过程中播放给学生欣赏,相信不但可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还能创设良好的课堂情境,帮助学生从更深层面上去理解和把握文章所传授的意境,这远比教师反复地用语言进行讲授效果要好得多。
二、加强对学生的朗读训练
古语有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可见,朗读的作用和重要性。因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加强对学生的朗读训练,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品读诗歌,具体建议可从几方面着手展开:一是指导学生在反复朗诵中体会诗歌含义,请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真正投入其中,融入个人情感,边读边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以此来加深理解和体会。比如,在学习《在山的那边》这首诗,教师可引导学生抓住其中重点字、词、句着重品味和朗读,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自然而然就明白和理解了“山”与“海”所蕴含的象征意义,教学效果自然不言而喻;二是教师可指导学生读出诗歌的音韵节奏,如在读杜牧的诗歌《赤壁》时,教师可请同学们对前两句的叙事和后两句的议论分别用不同的语调进行朗读,这样无形中就帮助学生明确了诗歌结构层次,从而更容易把握诗人所传达出的情感;三是教师可组织开展朗读竞赛,中学阶段的孩子们一般好胜心和好奇心都比较强烈,教师可紧紧抓住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积极开展朗读比赛,让学生在比赛过程中获得表现自我的机会,如教师在教授诗歌《归园田居》时,可用十分钟时间组织朗诵竞赛,看哪一位同学能够准确把握诗歌的情感、语调等,能准确快速背诵下全诗,相信此举定可有效激起学生的兴趣和好胜心,进而用心投入诗歌学习情境之中。
三、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来体会诗歌意境
要想真正体会诗歌意境和情感,丰富的想象力和深刻的情绪体验是必不可少的。因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激发学生想象力,帮助学生在感性认识和形象思维之中,获得真正的艺术感受。比如,在学习伟大女词人李清照的《如梦令》时,由于这首词主要描绘了词人一次郊游流连忘返的经历,因此,教师可请同学们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借助画面展开想象。在美丽的夕阳余晖之中,一个妙龄女子沉醉在藕花丛中恋恋不舍,似乎忘记了时间和周围的一切,在女子的旁边是亭亭玉立的红花、摇曳多姿的绿叶、幽深湛蓝的湖水,此情此景构成了一幅完美的人景结合,动景静景交相辉映的画面,可谓美妙至极。又或者在学习李商隐的诗《无题》时,教师可以其中的一句“相见时难别亦难”为着眼点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请同学们融入切身生活体验和感受,用生动的语言来描绘诗人月夜无眠的画面及诗人的情感,在这一过程中,不但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还有助于他们深刻感受作者所传达出的刻苦铭心的哀婉情感和氛围。
四、加强对学生的练笔训练
在学习诗歌的过程中,教师可加强对学生的练笔训练,请同学们对诗歌进行仿写、改写及创作等,实践证明,这种练笔尝试是提高学生诗歌鉴赏能力,达到学以致用教学效果的有效举措之一。首先,教师可在授课过程中指导学生进行仿写,所谓仿写具体来讲就是在立足前人创作的基础之上,以一定的语言材料为范本,进行模仿写作,如可模仿范本的结构安排、用词、句式、情感表达方式等,学生尝试进行仿写主要有两点好处,一是降低了学生学写诗歌的难度,根据范本进行模仿,可对学生起到很大的帮扶和指导作用,有效缓解学生的畏难情绪;二是仿写给学生留下了一定的思维空间及自由发挥的余地,在给学生指明诗歌写作方向的同时又使之在一定程度上展现了自我才华;其次,教师可鼓励学生对诗歌进行改写,如在学完诗歌《石壕吏》之后,教师可请同学们根据诗中所传达出的妇人被抓走,门被踢开等内容,在忠于原著的基础之上,充分发挥自身想象力,把诗歌改写成一篇散文,这样不但可有效加深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还能拓展学生语文学习能力,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等,总之,益处良多。
五、结语
从以上内容的论述中我们可知,要提高中学语文诗歌教学的质量和实效性并非一蹴而就的,需要教师和学生相互配合,共同作出积极努力,尤其是教师,要加强对实践的研究和探索,争取找出更加行之有效的方法提高诗歌教学的成效,提高学生综合诗歌素养。
参考文献
[1]杨志坚.浅谈中学语文诗歌教学[J].新作文,2011,(04).
[2]杨小华.在诗歌教学中凸显多媒体技术的优势[J].阅读与鉴赏,2009,(11).
一声亘古的长叹,
――中国穷了几千年。
一条幽长的小径,
一道使命的呼唤,
――历史曾漩涡里回旋……
中国的百姓要有饭吃,
山里的娃子要有书念,
真理――
有如泥土般质朴而坦然。
寰球在飞转,
瞬息又万变,
东方之狮,
又走到机遇与挑战的此岸。
一道有中国特色的闪电,
在广袤、龟裂的黄土上,
携带了春风化雨,
信天游悠长的岁月里,
绿出了荷叶田田。
发展是硬道理,
人民在富裕,
沿海崛起的巨厦群,
向世界睁开了双眼。
“一国两制”,
天才的构想,
神奇地夷平了,
东西方横亘的天堑。
实践,
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一场无硝烟的征战,
把一个僵化的年轮,
历史地扭转……
您,是一面旗帜,
本世纪的睛空,
因您而分外澄澈、灿烂。
您,是一把号角,
共和国的步伐,
因您而豪迈、矫健。
您,是一个奇迹,
山坳上的中国,
因您而挺直了腰杆。
您,是中国人民的儿子,
伟大的深情,
源自一个伟大的信念。
大海正掀起滔天的洪波,
诉说一个民族的哀恸;
江河正挽起拍岸的巨澜,
书写一个冬日的遗篇……
雪花般的唁电呵,
雪花般的思念,
雪花飘落的山谷,
是他深爱着的家园。
长街的灵车,
缓缓驶动,
载着一座世纪的丰碑,
走向不朽。
丰碑无言,
丰碑永驻,
永驻在永远爱着他的
一、诗歌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初中语文阶段的诗歌考察方式是以主观题的形式来呈现的, 侧重的是考查学生诗歌鉴赏能力, 以及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及审美能力。这种形式的考察, 对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特别是对诗歌语言的理解有重要的提升作用。但对于部分初中学生而言, 诗歌鉴赏并不是很容易的事情, 主要是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这几个问题也正是教师教学的重点。
1. 无法进入诗歌意境。
无论是唐诗, 宋词还是元曲, 都是建立在一定的意境之上的。也正是诗词自身的意见, 让诗歌艺术长久不衰, 散发着永恒的生命力。把握诗歌意境, 是诗歌鉴赏的首要前提。但是, 当前部分学生无法找到有效的途径进入诗歌的意境。学生无法将自己的思想认识和感情融入到诗歌中, 不能真正达到诗我相融。而这也是教师在诗歌教学中, 要解决的一个难点, 是教学的重点部分。
2. 无法把握诗歌语言。
诗歌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 有着自己的语言形式。从古诗词来说, 平仄、韵律等语言组织形式, 决定了诗歌本身的特点。这对学生的理解有一定难度, 但是初中诗歌教学的内容不在于此, 而是在于学生对诗歌语言的内涵无法把握。因为无论是古代诗歌, 还是现代诗歌, 其语言的组织方式都是极为精炼的, 在短小的形式中包含了巨大的内涵。这就让学生在语言的掌握上形成了一定难度。如何让学生熟悉, 并掌握语言的使用方式, 就成了诗歌教学的主要内容。
二、诗歌教学的策略
针对学生在诗歌学习中存在的难点, 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就必须要做出相应的对策。当然, 所有的教学策略都是在教学规律和学生认知规律的基础上形成的, 这需要教师的自我把握。下文主要是从笔者的教学经验出发, 进行相关的阐述。
1. 从题材着手, 把握意境。
初中阶段的诗歌学习, 主要有这些题材:即事感怀诗、写景抒情诗、怀古咏史诗、赠友送别诗、咏物言志诗、边塞征战诗、田园隐逸诗、羁旅行役诗等。这些题材在写法和有着各自鲜明的特征, 如果学生能够正确的把握, 则在意境的判断上就显得更为容易。意境的产生, 其实与其题材有着直接的关系。如是题材是“边塞征战诗”则在意境上应该是倾向于苍凉、寂寞、艰辛、为国捐躯情感基调, 学生把握了这样的基调, 那对诗歌的意境也就了解了一半。如《使至塞上》, 看到“塞上”学生就应该意识到这是一首边塞征战诗, 而诗歌营造的应该是苍凉、孤寂的塞外风光, 这也就是诗歌意境的所在。而事实上, 在实际的阅读中, 学生在前面的认识之上, 在阅读过程中, 也就真正进入了“诗人营造的孤独、寂寞, 感伤、飘零的孤寂心情以及在大漠雄浑的景色中, 情感得到熏陶、净化、升华后产生的慷慨悲壮之情。”这样的意境之中。那学生对诗歌的解读就有了基础, 对诗歌内涵的把握就有了思路。这正是初中语文教师在工作中, 要努力实现的一个目标。
2. 从关键词着手, 解读诗歌。
诗歌其实是语言的艺术, 在简短的字里行间, 充满了艺术的气息。也就是说, 解读诗歌, 就必须要在诗歌语言上有所了解。而这也恰恰是学生学习诗歌的难点。那教师如何让学生走出困境, 了解诗歌的语言艺术?如何让学生通过诗歌的语言, 掌握诗歌的内涵, 掌握诗歌这一中文学形式呢?笔者认为, 应该从关键词着手, 找到诗歌的核心点, 进而慢慢的解读出诗歌的核心内涵。所以, 要想准确的把握其思想内容, 就要弄清楚其中的关键词。如下题:
《春夜洛城闻笛》
谁家玉笛暗飞声, 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
问:诗中表达了诗人怎么样的情感?“折柳”的寓意是什么?其在诗中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在面对这首诗, 及其问题时, 学生如果能够从关键词着手, 则一切的问题就解决了。事实上这首词的关键词就是“折柳”, 其暗含了作者的思想情感, 也暗示了诗歌的主题。了解这一点, 此题的答案要点就出来了:本诗抒写了思乡之情;在中国的诗歌中“折柳”是朋友送别之情的化身, 古人有“折柳赠别”的习俗, 暗含之意是希望“留”下朋友;思乡之情又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 “折柳”起到惜别怀远之意。
三、结语
总之,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 诗歌是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 对教师及学生都要一定的要求。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 要尽量的通过各种方法, 让学生能够了解和把握诗歌的内涵, 并在学习中能收获更多的知识, 提升自身的诗歌鉴赏能力。
参考文献
[1]张琼;论中学古典诗词教学与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2]王晨;论小学语文中的古诗与审美教育[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五千年春夏秋冬,季节轮回,五千年文明铸造了一个伟大的灵魂,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的东方,是雄鹰就要翱翔,是巨龙就要腾飞。
中国大地举起了改革开放的旗帜,也举起了我们的自尊与我们的地位,楼群像春笋在大地上拔地而起,万里河山在春风中变得更加妩媚。
祖国,我引以为傲的祖国,您像长江奔腾向前,威名仙鹤,哺育这勤劳勇敢的人民。万花丛中,百鸟争鸣尽情歌唱,歌唱亲爱的祖国,祝您繁荣与富饶!
遇到困难,因为有您坚实的肩膀而不再孤独难熬。难忘5·12汶川大地震,难忘8·8台湾水灾,难忘暴风狂雪中,有您的温暖,因为您的温度,我们不再惧怕。既然我们无法改变,就请让我们去顺应它们吧!让我们在磨练中学会成长。在成长的过程中因为一直有您,我们不再恐惧,挥洒泪水,迎接新的挑战。
祖国啊,祖国! 我明白了,您无处不在。 您是一道光,照耀我终生;您是一把火,燃烧我身心;您是一湾泉,流淌我精神。谢谢您,我亲爱的祖国,在这里我多么想为您高歌,演唱那首世纪不变的颂歌,您凝重而深邃,宽广而博大。五千年的时光,让这一片土地和您紧紧的缠绕在一起,也让所有华人的心灵和你紧紧相拥。您是世界的主题,是我的一切。
啊!祖国!您赢得世界尊重的目光,换来世界的阵阵掌声。这些都是您辛苦换来的、属于您的礼赞。
我爱祖国
我爱祖国,在第69个国庆日到来之际,我想到了很多,经历了69年的变迁。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弱到强,经历了跌宕起伏冲过洪流建成了伟大的中国。实现了飞跃性发展。我为我有这样的祖国而自豪。
我爱祖国因为在大灾大难面前我们全中国人“万众一心众志成诚”。战胜了这场灾难。在5;12地震发生后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时间赶到灾区投入到抢险救灾中。他们中的许多人家在震区,可他们为了其他的灾民们的生命安全就将自己对家人的挂念埋在心底,把他们的爱全部献给了灾区人民。他们从废墟中救出了一名有一名群众。一名战士倒了下去,就会有更多的站士冲上去在灾区的每个地方都有他们忙碌的身影。他们干的最多,吃的最少。来的最早,走的最晚。这就是我们当代最可爱的人。正如温家宝总理所说;一个在大的困难除以十三亿都会变得微不足道,一个在小的快乐乘以十三亿都会变成欢乐的海洋。
我爱祖国国因为在第29届奥运会上中国给了世界一份满意的答案。百年的期盼,百年的梦想终于实现了。从开幕式上山水画卷的打开,再到悠扬的歌声唱响在鸟巢的上空,再到闭幕式上的烟火照亮了北京夜晚的天空,我们举办了一场成功的奥运会,火炬不仅点燃了每个中国人的激情更让世界知道了解了我们。奥运赛场上我国奥运健儿摘金夺银,摘夺了奥运会第一名的佳绩。奥运会虽然结束了但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的口号依然在我们心里。
我爱祖国,因为我是一个中国人。我真心的说一句话祖国我爱你。
多难兴邦
我们的祖国从清朝后期以来我们祖国就经过了许多的困难。有许多的帝国主义国家来侵略我们的祖国。导致了我国的疆土面积的不完整,从封建社会变成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过家。
当然我国在最为危机的时候有着许多的爱国分子发动了起义,但他们都失败了因为他们没有从最根本的反抗起,我们被侵略的原因是我们国家的政治思想最为落后当别的国家已经是帝国主义思想时,我国还是落后的封建思想。但是在从辛亥革命开始我国的命运就开时有转机了。在辛亥革命之后还出现了许多的革命运动比如文化分子的新文化运动 学生和工人的五四爱国运动 国民革命 南京起义和秋收起义等等。就是这些爱国者们的冒着生命危险才把我们的祖国带出了危机。共产党是我国的拯救者,也是我们大多数人姓名的拯救者。
祖国的科技在飞速的发展中,从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到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1号的发射到第一艘载人航天飞船的发射成功到我国第一次举办奥运会再到天宫一号的发射成功。
鉴赏诗歌首先应该理解诗歌内容,把握诗歌的人物形象,这是诗歌鉴赏的前提和基础。初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应该从基础做起,从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开始,感知诗句的基本大意。将诗歌语言散文化,把握诗歌中人物的描写和情感的表达,抓住诗句中最能体现诗人情感的句子和词语。从诗歌的标题开始,了解诗人及其创造的背景,结合课下注释真正读懂诗歌的情感,将文字变换成人物和场景,以此进入诗歌创造的情景之中,感知诗歌中人物形象的动作、表情和心理,和诗人进行情感交流和思想沟通,感知其个性、精神品质和道德境界。
例如,在学习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三》时,教师引导学生从读懂诗歌内容开始,理解基本的诗句,再由这些诗句描绘的场景想象诗歌中的人物形象。这首诗歌描绘的就是诗人辞官归隐以后躬耕农田的场景,诗人早出晚归,种豆除草,“草盛豆苗稀”,尽管劳动很辛苦,但更多的是那种不违背我心的自由和畅快,展现的是一个远离尘世隐居山野的诗人形象,成为后人反复称颂的精神榜样。
二、抓住关键句子和词语,体会诗歌的情感之美
诗言志,歌咏情,诗歌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表达作者的情感,这是诗歌的灵魂,也是鉴赏诗歌最为关键的一步。只有真正把握情感,真正理解诗人表达的思想,才能更好地感知诗歌遣词造句、选用艺术手法的妙处。为此,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从情感出发,抓住关键词句,帮助学生快速抓住诗歌情感,理解诗歌情感内容。只有把握住诗歌的情感,才能抓住诗歌最为核心的内容,才能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景物描绘和表现手法的选用。诗歌的情感一般需要借助景物描绘感知。为此,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从词句入手,找到更多表达情感的词语和句子,全面理解诗歌的丰富情感,感知诗人在诗歌中表达的情感。同时,诗歌的情感不仅是诗人的感情流露,还是诗人思想和品格的体现,感知诗歌的情感之美时,更要感知诗歌中诗人高尚的人格、良好的品格和崇高的精神,体会诗歌情感的崇、高、美。
例如,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是杜甫旅居四川成都草堂期间创作的一首诗歌。杜甫的诗歌很有现实意义,其作品严格遵循格律诗的韵律,表达的情感能够穿越时空,引发不同时代读者的情感共鸣。教学中先让学生找出诗歌最能体现诗人情感的诗句:“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这些诗句表现了诗人既盼雨停,又盼天亮的迫切心情。而诗歌的最后几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这几句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对百姓的殷切和期盼,境界之崇高,胸襟之博大,也是诗人诗歌情感之美的最高境界。
三、由意象入手感知诗歌画面,欣赏诗歌的意境之美
中国古典诗歌最为擅长的就是将情感抒发与景物描绘融合在一起,做到情景交融。诗人不仅在诗歌中表达感情,还在诗歌中描绘画面,将读者带入一定的意境之中,以此感知诗歌描绘的画面之美、意境之美。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是中国古典诗歌的典型艺术表现,每一首诗歌都是一幅非常优美的画面,每一个诗人都是“丹青高手”,他们将情感融入画面的描绘之中,通过画面来更好地表达情感。语文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从分析意象(景物)入手,找到诗歌中选用的相关意象,将其进行组合,通过想象,再造一幅有动有静、有声有色的动态画面或者场景,以此感知画面的客观特点和主观感受,真正进入诗歌创造的意境之中,感知诗歌的画面意境之美。
例如,白居易的《忆江南》,欢快明丽,表达了诗人对江南的怀念。引导学生通过具体的诗句感知诗歌的画面意境之美。“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从初日、江花、江水之中获得色彩,又因烘染、映衬的手法形成我们想象中的图画,绚丽耀眼,层次丰富,江南春景跃然眼前,诗情画意,引人入胜,从而将读者带进美丽的画卷之中,感知诗歌的意境之美。
总之,初中诗歌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与能力,让学生学会鉴赏诗歌,更好地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高雅的情趣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摘要:诗歌是初中语文教材中比较重要的内容,是培养学生文学素养、提升学生鉴赏能力的重要载体,也是帮助学生更好地感知中华灿烂文明、优秀文化艺术的重要途径。无论是中学招生考试还是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都需要学习了解和鉴赏诗歌。诗歌教学能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提升其鉴赏能力,帮助学生学会感知诗歌人物形象,品味情感之美、画面之美、意蕴之美,培养学生高雅的情趣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关键词:初中语文,诗歌,鉴赏能力,策略
参考文献
[1]石镇雄.论初中语文诗词鉴赏策略[J].新课程(中旬刊),2012,(8).
我只是中国一个不起眼的子民,但也深爱着我的祖国!
中国,我的祖**亲,我爱您!我爱您的“秀”,您犹如一位花枝招展的小姑娘,长城是您的动脉,青藏高原是您的脊梁,故宫是您洁白的牙齿,北京是您的心脏,桂林山水是您飘逸的长发„„您美的动人,美得无法形容。
我爱您的气魄,您有着老人般的稳重,又有少年般的朝气。
我爱您的胸怀,您有着动人的身姿,却毫不吝惜地展现给子民们;您有着丰富的天然资源,又无私的留给后人;人们肆虐的从您身上索取,没有回报,您也“一笑置之”。
我爱您的勇敢顽强,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残酷欺凌,面对国民党反动派的疯狂迫害,使母亲您贫困交加,遍体鳞伤。但您没有倒下,而是坚强的面对,终于有一天,您重新焕发容颜,又屹立在世界的东方,令世人震惊,使那些“外国佬”们刮目相看!
我爱您的“雄”,中国地图之形像一只雄鸡,而现在的您确是一只名副其实的“雄鸡”,从加入WTO到申奥成功,从“神舟五号”的成功发射到奥运会的英勇夺冠,都在世界证实了您的地位,您的尊严!
我的祖国,我的母亲,马上又要迎来您的60岁生日了。这个日子应是灿烂的,这一天应是难忘的,因为12亿华夏儿女都为您祝寿。我——您的一个不起眼的女儿,谨以少先队员最崇高的敬礼向您致敬,祝您生日快乐,兴盛昌隆!相信我,十几年后,我会用一份最珍贵的礼物回报您,我的母亲!
古今中外,人们的爱国心是相通的。正如法国大作家雨果所说:“人们不能没有面包而生存;人们也不能没有祖国而生活。”“祖国是金铸的摇篮,让人依依不舍。正因为有了这样的感受,人们才会发出这样的感叹:“在祖国过一冬天,胜过在异国过一百个春天!”
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创造了璀璨的文化。在汉唐等时期,我们祖国曾经是世界上最文明、最强大的国家。但是,由于近代国家政治腐败,闭关自守,导致了国家国力衰微。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改革开放的二十多年建设,我们的国家实力日益增强,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在祖国许许多多人民的共同努力下,祖国变得一天比一天强大。
然而,在很久很久以前,书信是普遍的。爸爸告诉我,说他以前当兵的时候,经常与家人通信,一封信的来回要好几天。即使是十分急的时候也只有发电报,但电报太贵了,一个字就要3毛钱,而那时爸爸家并不富裕,所以爸爸发的电文是精简了又精简。随着祖国的发展,爸爸家里有了座机,他当兵的地方也有座机。就这样,爸爸就可以时不时地听一听家人的声音。在祖国的飞速发展下,没过几年,爸爸就有了手机,与家人联系就更方便了。从此爸爸再也没写过书信了。接下来,我也出生了,我知道爸爸手机都换了好几个了。后来,由于我国电脑的普及,我家买了电脑,就可以上互联网发电邮、聊QQ了,无论与谁通讯都十分方便——即使对方在“天涯海角”。
世上最神圣的情感报发的是对祖国的真挚爱恋„„我爱我的祖国、我要大声地赞美我的祖国
在地球仪上,一只雄鸡正在昂首挺立,屹立于世界之颠。那就是祖国——我的母亲。你用960万平方公里的胸怀包容了亿万炎黄儿女。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这是众人皆知的爱国名句,也是我们炎黄子孙爱国的真实写照。此时,在我眼前历历浮现出:九一二运动,那些热血青年为了自己的正义,抛头颅,勇敢地和国民党反动派做斗争;李大钊用自己的文章启发当时的年轻人,积极地参加五四运动;黄继光在敌人火力猛烈扫射,使得大部队不能行进时,毅然决然地用自己的胸膛堵住了敌人的枪口„„这些祖国的优秀儿女,在祖国为难时,他们挺身而出,勇敢地向入侵者挑战,为我们的祖国争光。
这种爱国的传统源远流长,而且伴随着中华民族历史前进的车轮,日益强化并不断注入新的时代,使之不断升华。
你看!一九九八年发生的特大洪灾,英雄的中国人民众志成城,风雨无阻,同舟共济,用自己的臂膀构筑了一道比钢铁还坚固的大堤,谱写了一曲曲感天动地的英雄赞歌;二零零三年的SARS疫情,也没有激倒我们华夏儿女,他们大力弘扬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团结互助,和衷共济,迎难而上,敢于胜利的精神,终于取得了抗非典的胜利!还有今年我国南方地区遭受了历史上罕见的特大的冰雪,交通堵塞,电网中断,给群众的生活带来很多困难;再有今年五月发生在四川汶川的大地震,使许多人失去了亲人,失去了美丽的家园。此时,我中华儿女齐心协力共抗灾难,共度难关„„谱写了一曲曲胜利的凯歌!
作为祖**亲的儿子,龙的传人,我更要以身报国,志存高远!同学们,让我们为振兴中华——我们的祖国,而努力拼搏吧!要明白,振兴我们的祖国,是我们每一个二十一世纪的青少年义不容辞的责任,是历史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让我们能为有这样一位伟大的母亲而骄傲和自豪吧!
风度 优雅 萧洒 风流 优美 大度 谦虚 天使 可爱 君子 守信 实力 勤奋 创新 敏捷 温柔 清新 可人 天人 天才 亮丽 高贵 无双 倜傥 端庄 贤惠 英明 乐观 潜力 潜质 魄力 胆识 英武 才情 帅气 英俊 斯文 自信 自强 自豪 美丽 魅力 利索 妙龄 精炼 经验 敬仰 雅致...山河日丽是你的美景 花好月圆是你的期盼 和家团圆是你的祝福 风平浪静是你的祈祷 社会发展是你的脚步 民泰国安是你的面貌 啊!祖国,我们的祖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