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朝诗 教案教学设计(精选4篇)
南朝诗两首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作者谢灵运和谢眺,掌握南朝诗的基本艺术特色。
2.揣摩名句和炼字。
【过程与方法】
1.品味诗歌语言的凝练、含蓄与优美。
2.揣摩诗歌的思想内容与作者的写作意图,品味两首诗情景交融的特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诗人复杂的情感,或学习诗人高尚的品格。
二、教学重点
1.山水诗歌描写和抒情方式
2.早期山水诗的思路和句法
三、教学难点
体会诗歌蕴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过程
登池上楼
1.课文解读
⑴作者简介
谢灵运(385--433),南朝宋代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东晋名臣谢玄之孙,袭封“康乐公”。他从小生活奢豪,养尊处优。后曾任永嘉太守、侍中、临川内史等职。他在政治上有一定的野心,“自谓才能宜参机要”。而当时执政的出身比较寒微的刘宋王族与王、谢等门阀贵族存在着矛盾。后来在争权夺利的斗争中获罪被杀。
谢灵运喜爱山水,经常率众四处漫游,创作了大量的山水诗。他游览的山水很多,观察自然景物很仔细,再加山他的高度艺术修养,他的诗真实地反映了山水中存在的自然美。他有许多传诵的名句,写出了自然界的美景,给人以清新可爱之感。他是中国诗歌史上重要的山水诗人。
⑵基本解读
《登池上楼》是谢灵运出任永嘉太守时所作的一首诗,是谢灵运的名作之一。诗题中的“池”是谢灵运居所的园池,后人称为“谢公池”。
这首诗作于谢灵运任永嘉太守时的刘宋景平元年(423)的春天。当时正是刘裕代晋后,建立南朝刘宋王朝(420)不久。谢灵运由朝官外放,郁郁不得志,但又无可奈何。诗中就是抒发了这样的感情。全诗共22句,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从开头“潜虬媚幽姿”到“卧疴对空林”,共8句。这一层首先描写虬、鸿,然后反衬自己。“潜虬媚幽姿”的大意是:潜游的虬龙自我怜惜美好的姿态。“飞鸿响远音”的大意是:远飞的鸿鸟响起了悠远的鸣声。这两句写潜龙、飞鸿在海阔天空中逞姿长鸣,悠游自在。下面几句转写自己的处境不如虬、鸿。“薄霄愧云浮”的大意是:看到高飞的鸿鸟迫近云霄我很惭愧。薄,迫近。云浮,指高飞的鸿鸟。“栖川怍渊沉”的大意是:想到深渊中的潜虬在潜沉我也惭愧。栖川,指深渊中的潜虬。渊沉,潜沉在深渊。“进德智所拙”的大意是:要想增进道德因智力拙劣而作罢。“退耕力不任”的大意是:要想隐退躬耕体力不能胜任。“徇禄反穷海”的大意是:因为追求禄位返回海的尽头。反穷海,指出任永嘉太守。穷海,指永嘉郡,地处海边。“卧疴对空林”的大意是:病在床上面对空旷的树林。空林,秋冬树木落叶而空荡荡,所以称为“空林”。
第二层从“衾枕昧节候”到“园柳变鸣禽”,共8句。这一层写诗人开窗的所见所闻。“衾枕昧节候”的大意是:卧病在床睡在被衾之间分不清季节的变化。“褰开暂窥临”的大意是:揭开帷幕,打开窗子暂且登楼眺望。这是一个过渡句,下面的句子是诗人的所见所闻。“倾耳聆波澜”的大意是:倾耳聆听海上的波涛。“举目眺岖隆钡拇笠馐牵悍叛厶魍险峻的山峰。“初景革绪风”的大意是:初春的阳光消除了冬季残存的寒风。“新阳改故阴”的大意是:新春改变了已过去的残冬。“池塘生春草”的大意是:园池的堤岸上生长着春草。“池塘”是两个词:池,园池。塘,堤岸。“园柳变鸣禽”的大意是:藏在园柳中的群鸟鸣声也变换了。最后这两句诗人抓住由远及近的声色之景,触景生情,情景交融,历来为人们所赞赏。
第三层从“祁祁伤豳歌”到“无闷征在今”,共6句。这一层表达作者的怀归情绪。“祁祁伤豳歌”的大意是:《诗经》中的“采蘩祁祁”这首豳歌使我悲伤。“萋萋感楚吟”的大意是:《楚辞》中的“春草生兮萋萋”这首楚歌使我感伤。这两句都是用典,以表达怀归之情。“索居易永久”的大意是:独居容易觉得长久。“离群难处心”的大意是:离开群体难以安心。这两句加重了离群索居的苦楚。“持操岂独古”的大意是:保持节操岂止古人能够做到。“无闷征在今”的大意是:没有烦闷在今日得到证明。
⑶精华鉴赏
“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是神来之笔,作者紧扣新春景色的特点,由远及近,绘声绘色,赋予春景以感情。这两句景情融化,自然贴切。历来为后人所赞赏,作者自己也曾激赏。
⑷参考译文
潜游的虬龙怜惜美好的姿态,高飞的鸿鸟发出悠远的鸣声。
看到迫近云霄的飞鸿我深感惭愧,想起潜沉在深渊的虬龙我也不安。
要想增进德业限于智力拙劣,要想隐退躬耕体力不能胜任。
为追求禄位我来到了海边,卧病在床面对空荡荡的树林。
久病在床在衾被之间分不清季节的变化,不如揭开帷帘打开窗子暂且登楼眺望。
倾耳聆听海上汹涌的波涛,放眼眺望险峻的山峰。
初春的阳光消除了冬季残存的寒风,新春改变了已过去的残冬。
水池的堤岸上生长着春草,藏在园柳中的群鸟也变换了鸣叫声。
“采蘩祁祁”这首豳歌使我悲伤,“春草生兮萋萋”这首楚歌使我感伤。
索居容易使人觉得长久,离开群体使人难以安心。
保持节操岂止古人才能做到,没有烦闷在今日得到了证明。
2.相关资料
(1)“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此语之工,正在无所用意,猝然与景相遇,借以成章,不假绳削,故非常情所能动。(叶梦得《石林诗话》)
(2)(毛泽东与柳亚子)二位诗人落座,就很自然谈起诗来。柳亚子说:“历代诗中,以山水诗居多。山水诗开山鼻祖当推东晋谢灵运。”
毛泽东点点头,说:“对,这个人出身望族,但政治上很不得意。只得寓情于山水间了。”
柳亚子问:“他的《登池上楼》,主席有印象否?”
毛泽东答:“大约还记得些。”
柳亚子说:“这首诗佳妙之句:‘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有人称为梦中之笔,一个‘生’字,一个‘变’字,把久违的春色写活了,而且把诗人内心的欣然惊奇之感写了出来。这首诗全篇艰涩雕琢,惟这两句朴实生动,真是神来之笔!”
毛泽东说:“谢灵运这首诗,通篇反映出他内心的矛盾,‘进德智所拙,退耕力不任’,足见其是矛盾的。这恐怕与他的身世、境遇有关。他出身望族,自视很有本领,但一生不受重用,这首诗反映出他郁郁不得志的心情。想当大官而不能,所谓‘进德智所拙’!做林下封君,又不愿意,‘退耕力不任’,说是种田没有力气。他这个人一辈子生活在这个矛盾之中。”
摘自郭文韬《开国前后》第91页,海南出版社1993年版
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1.课文解读
⑴作者简介
谢眺(464--499),字玄晖,陈郡阳夏人,与谢灵运同族,前后齐名,与谢灵运并称为“大小谢”。他曾任宣城太守|等职,因此被人称为“谢宣城”。他当时生活在黑暗的现实环境中,目睹仕途险恶,常常流露出忧生之叹。后来受诬陷,下狱而死,年仅三十六岁。
他是南朝齐代著名的山水诗人,诗风清新、秀丽。他的写景诗吸收了谢灵运作品中那种细致观察与逼真描写的优点,避免了谢灵运诗作中的晦涩之弊,成就很高。有《谢宣城集》。
⑵基本解读
《晚登三山还望京邑》描写了诗人即将离开京城建康(今江苏南京)的`傍晚,登上三山回望京城的情景,抒发了眷恋京城之情。诗题的八个字,点明了时间、地点和望的对象。三山,在今南京西南,因有三座山峰相连而得名。还望,回头望。京邑,指京城建康。全诗14句,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是开头的两句:“灞逋长安,河阳视京县。”这两句化用古人诗句,以喻今日自己的心态。作者以古人的“望京”来比自己的“望京”:以灞濉⒑友舯热山,以长安、洛阳比建康,以王粲、潘岳比自己,为全诗定下了基调。“望”是贯穿全篇的线索。
第二层是以下的六句,紧扣“望”字,描绘了“登三山望京邑”所见的壮丽景象。“白日丽飞甍”是写在夕阳的照耀下,飞动的屋脊明丽多姿。“⒉罱钥杉”是写京邑内的屋宇高低不齐。“余霞散为绮,澄江静如练”是千古名句。描绘了天空的云霞散布如绮,澄静的江水宛如白练。作者选择富有时令和环境色彩的词语来描写,形象地显示了“余霞”、“澄江”的特色。“喧鸟覆春洲”的大意是:喧闹的群鸟覆盖了春天的小洲。“杂英满芳甸”的大意是说:杂花开满了芬芳的郊野。这一层的六句,描写了一幅明艳壮阔的春晴晚景图。良辰美景陈现眼前,令人陶醉和留恋。
第三层从“去矣方滞淫”到“谁能I不变”。这一层融景入情,抒发诗人登山临江望京邑所引起的怀乡愁绪。“去矣方滞淫”的大意是:就要离开京邑而长久地滞留他乡了。“怀哉罢欢宴”的大意是:多么怀念那已停办的欢乐宴会。“佳期怅何许”的大意是:回乡的日期不知在何时,令人怅恨。“泪下如流霰”的大意是:眼泪流下犹如雪珠。“有情知望乡,谁能I不变”这两句的大意是:有感情的人都知道怀念家乡,谁人的黑头发能够不变白呢?这两句回应开头的两句,说明自己与王粲、潘岳同具去国之悲。
全诗开头两句以用典起始,借王粲、潘岳之典抒发愁思。中间六句大写江天美景,然后层层抒情。以乐景衬愁情,更见其愁。
⑶精华鉴赏
“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鉴赏
①采用对比手法。一是色彩相对:绮红练白,红白相衬,对比鲜明。二是动静相对:霞动江静,动静相谐。
②比喻得当。把霞比作绮,把江比作练,形象生动、具体。
③精于选词。前句之“余”和“散”:因为霞“散”才显得“余”(残余);后句之“澄”和“静”:因为江“澄”才现出“静”。选词的精当揭示了事物之间内在的因果关系
⑷参考译文
我就像王粲在灞陵上眺望长安,又像潘岳在河阳回顾洛阳那样登上三山回望京城。
夕阳使飞耸的屋脊色彩明丽,京城内的屋宇高低不齐,历历在目。
残余的晚霞铺展开来就像彩锦,澄清的江水平静得如同白练。
喧闹的群鸟覆盖了春天的小洲,各种花朵开满了芳香的郊野。
我将远离京城在他乡久留,真怀念那些已停办的欢乐宴会。
回乡的日期在何时,我惆怅不已泪落如雪珠。
有感情的人都知道思念家乡,谁的黑头发能不改变?
2.相关资料
(1)在山水诗的发展上,谢眺的贡献尤大,唐代的王维、孟浩然等人的作品,受他的影响颇为显著。李白在《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中称:“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杜甫在《寄岑嘉州》中说:“谢眺每诗堪讽诵”,都对他表示击节称赏。
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中国文学史编写组编写《中国文学史》第269--270页 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7月版
3.习题解说
⑴第一题命题意图和参考答案
本题的命题意图,是让学生自己动手寻找《登池上楼》中描写季节变化的句子,了解这些句子对表现作者感情的作用。
参考答案:《登池上楼》中描写季节变化的句子有:
初景革绪风,新阳改故阴。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这些句子有助于表现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作者把自己的感情注入于自然景物之中。
⑵第二题命题意图和参考答案
本题的命题意图,是让学生思考作者在《晚登三山还望京邑》中所抒发的感情。
参考答案:作者在诗篇中抒发了对京城的眷恋之情。他即将离京前往外地,不知何时回京,因此登山回望京城,抒发怀乡之思。
⑶第三题命题意图和参考答案
本题的命题意图,是让学生对两首诗在抒情写景方面比较其异同。
课题作者:冰心诗四首
学习目标:1、体会诗中蕴含的深刻道理和深刻的感情。
2、学习诗中丰富的想象、奇巧的构思、凝炼的语言。
学习重点:目标1。
学习方法:朗诵、交流讨论
学习课时:两课时
学习过程:
一、阅读序幕
冰心是深受我们青少年喜爱的作家,除了小说、散文创作方面的贡献外,早期诗歌创作,同样成绩斐然,影响深远。特别是“冰心体”格言哲理小诗,至今还在诗坛流传不衰。诵读她的诗歌,我们会感悟许多人生的哲理。
二、阅读主场
(一)分组诵读诗歌,并相互进行评议
(评议时要求紧扣:读音是否正确、停顿是否恰当,感情是否再现)
(二)合作学习
1、各小组自选其中一首进行认真深入的研究,抓住诗歌的思想感情或表现手法或语言风格,简要写一段表达阅读感受的文字,在班上交流。
学习中适时提示:
《母亲》:表现对母亲的眷恋之情和对女性生命价值的热忱肯定。/类比,鸟儿遇风雨归巢与女儿与困难挫折得到母亲的帮助极为相似。两个“躲”强调了女性生命的价值,两个“风雨”强调了生活中的困难与挫折。
《纸船--寄母亲》:表现了对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母亲和处在灾难深重的祖国的思念。/双关,“母亲”,既指生身之母,又喻指祖国;海上风浪,既指航行的大洋的风浪,又喻指母亲生活和祖国所面临的艰难。“八,二十七,一九二三”写作时间的显示也有深意。“不灰心”“含着泪”表达了深厚的情感。
《成功的花》:写“成功的花”来之不易。它告诉人们,不要只看到并惊羡别人成功所得到的荣誉,而要了解在这成功的后面所蕴含着的艰苦努力,要学习花的奋斗和牺牲精神,从它的成功中吸取成长的经验。花的成功如此,人的事业的成功,人的成长发展都是如此。/用花的“明艳”比喻人们事业的成功。不经过奋斗和牺牲,哪来成功的“明艳”;成功的`花是泪和血的结晶,是奋斗和牺牲的结晶。
《嫩绿的芽儿》:歌咏的是美好的青春和积极的人生。诗人以植物的生长来比喻青年的成长,劝勉青年人奋发努力,不断充实、提高、发展自己,甘为人类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和牺牲。/诗前后三节构成递进:抽芽--开花--结果。芽儿需要生长,正如青年学要学习、提高,使自己成才;花儿不能孤芳自赏,要装点大地,如青年人以自己的青春年华为社会注进旺盛的活力;最终结了果,又如青年人要敢于以牺牲精神为社会创造巨大业绩,使人生更显辉煌。
2、将学习小组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根据老师提供的音乐,试着作配乐朗诵,另一部分通过绘画方式表达诗歌思想感情和表现手法的理解。任务完成后在班上交流。
(三)齐声有感情的朗诵课文。
三、阅读尾声
(一)讨论“探究练习一、二”。
(二)解决学生预习中提出的问题。
(三)词句积累。
鸟巢妄弃 惊讶无端至爱惊羡
明艳泪泉 嫩绿浸透
(四)课堂背诵三首诗。
(五)家庭合作练习。
向家长朗诵这四首诗,由家长指定其中两首默写。以“做一朵成功的花”为题,写一段文字。
【教学目标】
1.积累重要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内容,掌握对偶、互文等修辞手法。
2.了解人物形象,感受木兰的女儿情、英雄气,了解她的智慧、胆略和才能。
3.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背诵这首民歌。
【教学重点】
1、积累重要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内容
2、赏析木兰的英雄形象,领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掌握“互文”“复沓”“对偶”“排比”等句式特点
【教学方法】参考注释读懂课文合作探究解决疑难
【教学过程】
一、导入:花木兰是一位充满传奇色彩的人物,关于花木兰的故事也是家喻户晓。昨天同学们预习了本文,今天就让我们走近花木兰,去感受她的思想情感与人格魅力。
二、解题:本文选自宋代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2分钟)
“乐府”本是官署的名称,负责制谱度曲,训练乐工,采辑诗歌民谣,以供朝廷祭祀宴享时演唱,并可以观察风土人情,考见政治得失。我国的采诗制度有着悠久的历史,南北朝皆相沿袭。萧梁时,社会上已经把“乐府”从官署的名称转变而为诗体。其中既有文人诗歌,有有民间歌诗,亦即凡是合于乐能够歌唱的歌诗,统统称为“乐府”。
《木兰诗》是南北朝时期北朝民歌的代表作品,是乐府双璧之一(另一首是《孔雀东南飞》),属于叙事诗,叙述了古代女英雄木兰代父从军、建功立业的传奇故事,刻画出木兰这个古代巾帼英雄形象,木兰成了家喻户晓的人物。
三、检查预习
1.掌握加横线字的字形和读音。2分钟
机杼(zhù)可汗(kèhán)鞍鞯(ānjiān)辔头(pèi)燕山(yān)鸣溅溅(jiān)鸣啾啾(jiū)胡骑(jì)戎机(róng)金柝(tuò)著(zhuó)傍地走(bàng)
2.划分下列句子的节奏。
(1)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1)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2)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2)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3、朗读接力赛(各组成员每人一段,人数不够回答过的可以再读一段,看哪个组读的最准确、流利,最先完成的小组获胜。3分钟)●记下获胜小组
4、参照课下注释疏通文意并解释下列词语的3分
不闻机杼声织布机发出的声音昨夜见军帖军中的文告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胡人的战马
万里赴戎机战争朔气传金柝古时候军中守夜打更用的器具出郭相扶将扶持
5、分类积累
通假字:
①.对镜帖花黄:“帖”通“贴”,贴,粘贴。
古今异义:
①.爷:古义指父亲,eg:卷卷有爷名;今指爷爷,即父亲的父亲。
②.走:古义为跑,双兔傍地走;今义行走。
③.但:古义为只,副词,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今常用作转折连词。
④.郭:古义为外城,出郭相扶将;今仅用作姓氏。
⑤十二古义表多数,不确指军书十二卷;今义确指
⑥强古义有余赏赐百千强;今义强壮
⑦户古义门木兰当户织;今义窗户
一词多义:
市:a.集市,东市买骏马;b.买,愿为市鞍马。(名词作动词。我愿意为此去买鞍马。)
愿:a愿意,愿为市鞍马;b希望,愿驰千里足
词语活用:
①.“策”名词作动词,登记。策勋十二转
四、疏通文意
1、比一比,看谁先找出文中的修辞手法,找的最快最多的获胜。●记下获胜小组
这首诗中运用了排比、对偶、反复、互文等多种修辞手法。(3分钟)
温馨提示:
互文:也称互文见义,指上下文中相关词语互有省略,而意义上则互有补充,从而使文辞简洁精练。古诗文中由于字数、平仄、对仗、押韵等方面的限制,常常用互文见义的表达方法,在有限的字数内,表达完备的意义,增加语句的内涵。如王昌龄的《出塞》诗:“秦时明月汉时关”,等于说“秦时汉时的明月,秦时汉时的关”。
顶真:第一个句末的词与第二个句的第一个词相同,意思相连。
对偶:两个句子字数相同,词性相对,意思相关。
排比:相同句子三句以上,意思并列或递进的句式。
复沓:句子和句子之间可以更换少数的词语,叫复沓;无更换词语叫做叠句或重复。
夸张:为了表达强烈的思想感情,突出某种事物的本质特征,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对事物的某些方面着意夸大或缩小,作艺术上的渲染,这种修辞手法叫做夸张。
比喻: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具体的、浅显的、熟知的事物与道理,来说明或描述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与道理”的一种修辞手法。分明喻、暗喻、借喻三种。
2、学以致用: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3分钟
(1)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2)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3)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4)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明确答案:
(1)“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这四句的意思是到处街市备办鞍马等战具,不是一处地方买一样东西,四句铺陈,表现木兰操办军备物资急切而井然有序。意思是到各个集市买来作战用的物品。
(2)“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这是用对偶的修辞方法,描写边塞夜景,表现木兰守卫边塞的艰辛。意思是北方的寒气里传来打更的声音,寒冷的月光照在战士的盔甲上。
(3)“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这是互文,是说将军和壮士们经过上百次的战斗,有的战死,有的得胜归来。。上下句的意义互相渗透说明兼顾合指。
(4)“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这是用夸张的手法,写出打仗归来后,天子为木兰记了很多功,赏赐她很多财物,这是为后文木兰不图功名利禄坚决辞官还乡作的铺垫。意思是(为木兰)记很大的功,赏赐很多东西。
3、①小组内每人翻译一段,规则与朗读比赛相同。(每组派一名监督员到相邻的下一组监督是否准确,并负责计时。五分钟●记下获胜小组
②思考并完成问题:(3分钟)
a这是一首叙事诗,依据故事的发生、发展和结束,这首诗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各写出了什么?
明确答案:第一部分(1、2段)写出木兰代父从军。
第二部分(第3段),写出木兰准备出征和奔赴战场。
第三部分(第4段)写木兰十来年的征战生活。
第四部分(第5段)写木兰还朝辞官。
第五部分(6段)写出木兰返回家乡,家人团聚。
结尾附文(第7段),吟唱诗歌的人用比喻赞美木兰
b这首诗在叙事的详略上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这样安排?
明确答案:这首诗在叙事上有详有略,对木兰从军缘由、辞别爷娘、辞官还乡和会见亲人写得比较详细,淋漓尽致地写出人物的思想感情;对十年军旅生活则写得比较简略,详略得当,是这首诗写作上的一个显著特点。
1.突出木兰女性的特点,丰富她的英雄性格,使之真实感人。
2.巧妙得当,简洁紧凑。
3、隐含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祝福,对战争的冷淡和远离。
五、人物赏析,深入探究(10分钟)
1、人物赏析:
你觉得花木兰是一个怎样的女子,你从课文中的.哪些语句可以看出?
以“我从课文_____读到木兰是一个_____的人”句式来说。
例:a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勤劳孝顺
b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愿”--勇敢坚毅,忠孝两全
c“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勇敢坚强的英雄气慨
d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不慕荣华富贵,甘过普通百姓生活。
e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机智、谨慎
--花木兰形象:勤劳孝顺、勇敢坚毅,忠孝两全、英勇善战、不慕名利、谨慎机敏。
2、深入探究,率先完成的小组获胜,每完成一个记一次分。
①“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两句在诗篇前后段落上起着什么作用?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是对上段描写的奔驰征途情景高度的、形象的概括,表明驰抵战场,引到描写战场上的生活和战斗,在诗篇前后段落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这两句诗,夸张地表现出木兰身跨飞驰战马,万里奔赴战场的矫健雄姿。
②结尾附文在文中起什么作用?(对木兰的赞美。再一次表现木兰的机智谨慎。)
③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什么呢?
(这首诗通过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故事,表现了木兰勤劳孝顺、勇敢坚毅,忠孝两全、英勇善战、不慕名利、谨慎机敏的美德,以及古代劳动人民对和平劳动生活的向往。)
六、拓展延伸,对面交流(在小组内找一个诉说对象,小声说给他听。3分钟)
问题呈现:假设木兰不幸阵亡,在那生与死的瞬间,她心里会想些什么呢?请用“就在那生与死的瞬间,木兰心中幽思万千:‘。’”这样的形式来说。展开合理的想象,然后用你富含情感的有声语言来展现木兰死前一瞬的内心世界。
答案猜想:
(1)爷娘,阿姊,小弟,来生再做一家人吧!(常人的心声)
(2)爷娘,忠孝不能两全,你们的养育之恩,孩儿来世再报。(英雄的呼唤,国乃大家,家为小家,舍小家而保大家,英雄之举也。)
(3)阿姊,小弟,照顾好爷娘呀!(孝顺之情,溢于言表)
七、复述这首诗的故事情节,背诵全诗。(二分钟自我复述,二分钟自我准备,二分钟背给相邻下一组同学听,单数组先背,双数后背,最后全班齐备。10分钟)
背诵(温馨提示:背诵的作用不仅仅在于记住一些词句篇章,而且在于培养语感,还在于接受文化的审美的熏陶。古文是千年积淀的精华,我们要了解古人思想,更好的传承民族文化,学习优秀的语言。根据以上掌握的内容,同学们能不能找出一种快速背诵的方法。)
古文背诵可借鉴的方法:
一、抓住关键词背诵二、结合句子特点背诵(每一篇文章在语言或句式上都有自己的特点)
三、利用课文画面背诵四、按照写作顺序背诵五、进入课文角色背诵
根据文章的特点你选用一种方法指导自己背诵。
八、中考链接(5分钟)
1.按要求默写。
(1)《木兰诗》中表现军情紧急、将士奔赴战场行军急促的句子:_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2)描写木兰从军后艰苦的战地生活的句子: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3)表现木兰战功显赫的句子: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4)一家人喜迎木兰归乡的句子: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来,
磨刀霍霍向猪羊。
(5)用比喻的修辞赞颂木兰机谨的语句是: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2.由选文最后一段演变而来的成语是什么?其含义是什么?
扑朔迷离原指分辨不清雄雌男女,后用来形容事情错综复杂,不易识别。
九、梳理回顾课堂小结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杜甫生平
2、理解诗作大意及层次安排。
3、理解诗作思想内容及作者的情感,评述诗作的意义。
教学重点 诗作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情感。
教学难点 鉴赏重点诗句。
教学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杜甫(712-770)
杜甫,字子美,号少陵野老,盛唐大诗人。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初唐诗人杜审言之孙。唐肃宗时,官左拾遗。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诗史”“诗圣”。杜甫和李白齐名,世称“李杜”。他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他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他嫉恶如仇,对朝廷的腐败、社会生活中的黑暗现象都给予批评和揭露。他同情人民,甚至幻想着为解救人民的苦难甘愿做自我牺牲。杜甫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
“三吏”:《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
“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杜甫生平:一、读书和漫游时期(三十五岁以前)
这一时期曾先后游历吴、越(今江浙一带)和齐、赵(今山东北部、河北南部),其间曾赴洛阳应举,不第。以后在洛阳遇李白,二人结下深厚友谊,继而又遇高适,三人同游梁、宋(今开封、商丘)。后来李杜又到齐州,分手后又遇于东鲁,再次分别,就没有机会再见面了。
二、困居长安时期(三十五至四十四岁)
这一时期,杜甫先在长安应试,落第。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生活,最后才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官。这期间他写了《兵车行》、《丽人行》等批评时政、讽刺权贵的诗篇。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尤为著名,标志着他经历十年长安困苦生活后对朝廷政治、社会现实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
三、陷贼和为官(四十五至四十八岁)。
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把家安置在~州,独自去投肃宗,中途为安史叛军俘获,押到长安。他面对混乱的长安,听到官军 写作背景:天宝以后,唐王朝对西北、西南少数民族的战争越来越频繁。据《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六载:“天宝十载四月,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讨南诏蛮,大败于泸南。时仲通将兵八万,士卒死者六万人,仲通仅以身免。杨国忠掩其败状,仍叙其战功。……制大募两京及河南北兵以击南诏。人闻云南多瘴疠,未战,士卒死者什八九,莫肯应募。杨国忠遣御史分道捕人,连枷送诣军所。……于是行者愁怨,父母妻子送之,所在哭声振野。”这段历史记载,可当作这首诗的说明来读。
“人闻云南多瘴疠,未战,士卒死者什八九,莫肯应募。杨国忠(时任宰相)遣御史分道捕人,连枷送诣军所……于是行者愁怨,父母妻子送之,所在哭声振野。”
----《资治通鉴唐纪三十二》
研读诗作:
一、如果把前三行作为一层;后面再作为一层。两层分别写了什么?
明确:1、送行场面。
2、役夫诉说
二、反复读送行的诗句,1、说说送行场景在情感上的特点?
明确:生离死别。
2、辚辚萧萧的听觉形象给人什么感觉?
明确:一种人马杂沓之感,表明征夫之多。3、“弓箭各在腰”的视觉形象表明有何作用?
表明他们即将奔赴战场,自然能催动送行之行的哭号。
官兵一再败退的消息,写成《月夜》、《春望》、《哀江头》、《悲陈陶》等诗。后来他潜逃到凤翔行在,做左拾遗。由于忠言直谏,上疏为宰相房g事被贬华州司功参军。其后,他用诗的形式把他的见闻真实地记录下来,成为他不朽的作品,即“三吏”、“三别”。
四、西南飘泊时期(四十八至五十八岁)。
随着官军在相州大败和关辅饥荒,杜甫弃官,携家随人民逃难,经秦州、同谷等地,到了成都,过了一段比较安定的生活。严武入朝,蜀中军阀作乱,他漂流到梓州、阆州。后返成都。严武死,他再度飘泊,在夔州住两年,继又漂流到湖北、湖南一带,病死在湘江上。这时期,其作品有《水槛遣心》、《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病橘》、《登楼》、《蜀相》、《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又呈吴郎》、《登高》、《秋兴》、《三绝句》、《岁晏行》等大量名作。
一方面,他自幼接受儒家正统文化的熏陶,把贵德行、重名节、循礼法视为基本的人生准则;而同时,他也受到时代风气的影响,有着颇为张狂、富于浪漫气质的一面。他的《壮游》诗回忆往事,自称“性豪业嗜酒,嫉恶怀刚肠”,“饮酣视八极,俗物都茫茫”;在文学上,连屈原、贾谊、曹植、刘桢那样的人物都不放在眼里,可见他是多么骄傲。在与李白、高适等人交游时,他们纵酒放歌、慷慨怀古、驰逐射猎,也很有几分任侠之气。对人生信仰、政治理想的执着,也是杜甫个性的一大特征。后代有人说杜甫是“村夫子”,杜甫诗中也自称“乾坤一腐儒”(《江汉》),都是就这一种执着态度而言。所谓“致君尧舜”,所谓“忧民爱物”,这些儒家的政治观念,在很多人只是一种空谈、一种标榜,杜甫却是真心地相信和实行它。而且,儒者本有“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进退之路,杜甫却不愿如此,他是不管穷达,都要以天下为念。
《兵车行》的创作标志着杜甫诗歌的转变。由此形成并基本上贯穿了杜甫此后一生诗歌创作在思想内容方面的主要特征有四点:严肃的写实精神;在忠诚于唐王朝和君主的前提下,对统治集团中的腐朽现象给予严厉的批判;对民生疾苦的深厚同情;对国家与民族命运的深沉忧念。 4、送别的场面中诗人突出地描写了什么细节,有什么作用?表达什么感情?
突出了“走相送”“拦道哭”这些动作细节。“走”字表明他们闻讯赶来,扶老携幼,追奔呼号,心情万分急切。他们料定这是生离死别,所以见面就牵衣而哭,顿足而呼,拦在道上,不让亲人离开,他们呼天抢地、撕裂人心的哭声直冲云霄,沉浸在巨大的悲痛中。
诗人用这样一些细节真切地表达了人们彻心入骨的绝望悲怆和对无休止的开边战争的强烈怨愤,也表达了诗人对穷兵黩武的开边政策的愤怒批判。诗人用这些细节给这个场面渲染了极其凄惨的气氛,借此表达了人民对无休止的“开边”战争的怨愤,使这首诗具有明显的倾向性。
三、分析研读役夫的诉说诗句:
1、“过者”“行人”是谁?叙述总纲是什么?
“我”与战士“点行频”“诗眼”承上启下
2、“点行频”包含哪些内容?表现什么?
“或从十五北防河……归来头白还戌边。”
叙述服役时间过长,占去人的大半生。
3、鉴赏“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
这是对前两句“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所作的形象说明,使人心酸。古代孩子留长发,15岁开始用头巾束发。如今,一个刚到束发年龄(成年)还不怎么会束发的孩子就被征入伍,而且要到远离父母的北方去“防河”,这是何等可怜啊!所以,连里正也动了心,替他束发。人过40,头发渐白,又刚从前线回来,理当休息了,不料又被派到前线去。从这两件事可以看出无限制地超期服役,统治者的残酷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4、鉴赏本诗主旨句“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武皇”,是以汉喻唐,实指唐玄宗。千百万战士战死沙场,是因为皇帝用武力扩张领土的野心没有停止。杜甫如此大胆地把矛头直接指向了最高统治者,这是从心底迸发出来的激烈抗议,充
分表达了诗人怒不可遏的悲愤之情。(怨愤)主旨句“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包含哪些意思?
有以下几层意思:(1)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2)认识到战争是苦难的根源(指控)。(3)把战争的责任加到最高统治者身上(诗人的勇气)。
5、理解诗句:
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
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
解析:A、“行人”问“长者”主要陈述什么内容?
战争对农业生产造成的危害,缺乏劳动力,使得生产凋敝。
B、战争给人民造成了哪些危害?
(1)超期服役情况严重。(2)死于边庭者极多。(3)农村缺乏劳动力,生产凋敝。
6、解析诗句:
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
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
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
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
A、写什么内容?
叙述“关西卒”之苦,“行人”为自己也为同伴们申诉委屈。
B、“敢申恨”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这样说?
不是无恨,而是“申”亦无用,有奈何不得之意。
把征夫的苦衷和恐惧心理,表现得极为细腻逼真。
C、“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写什么?
人民无法维持生计,官府与朝廷依旧逼索租税。士兵家庭的困难(无奈)。官府的狠毒。
7、理解诗句:
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
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A、人们的心理有何变化?为何会有这种变化?表达什么感情?
重男轻女--重女轻男
繁重的兵役负担和士兵大量死亡的事实,人们心灵受伤害之深。
以自我宽慰烘托哀叹,更显出哀叹之深。这样的心理变化也是对统治者穷兵黩武政策的有力控诉。--悲痛欲绝、怨愤。 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结尾给我们描绘了怎样的景象,有什么作用?
结尾写青海战场的景象,好像是用摄影机拍下的一个全景镜头:漫山遍野,白骨纵横,在阴沉的天色和橡檬细雨中,不时地闪出磷火,传来凄厉的鬼哭声。如此阴森的景象,真叫人不寒而栗!这样描绘古战场的悲惨的景象,其意仍在讽今--揭露“开边”政策的罪恶,发人深思。
这首诗中的警策应是哪两句?理由是什么?
古人云:“立片言而居要,乃一篇之警策”。这首诗首尾均为场面描写,警策不在此。处在诗篇中间的“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才是警策,前一句揭露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后一句揭示了苦难的根源,这正好概括了本诗的主题;而且这句诗锋芒直指最高统治者武皇,给统治者以警戒,显示了诗人巨大的勇气,所以说这一句是本诗警策。
课文总结
这首诗通过以亲人送别出征战士的场面描写引入行人问答,由个人痛苦经历扩展到全社会,由点到面,由现象到本质地勾画出安史之乱前的一个历史时期里社会的真实状况,再现了时代的苦难,层层深入地揭示了苦难的根源,表达了人民强烈的反战愿望。
基本结构:以送别出征战士的场面描写开头,以行人答问为主体。
贯穿全文的主要感情是:怨愤
教后反思 出征场面生离死别人民怨愤
“行人”答问频繁征兵超期服役战争危害民生凋敝兵民愿望战场惨象
--前后照应层层递进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研讨《旅夜书怀》和《咏怀古迹》的情感内容。
2、理解诗作《旅夜书怀》中前两联借景抒情手法的运用。
3、鉴赏名句“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炼句炼意之妙。
教学重点 两首诗作的情感内容。
教学难点 借景抒情手法的运用和名句的妙处。
教学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由杜诗情感特点“沉郁”引入《旅夜书怀》的学习。
二、学生看诗题中“旅”字而介绍背景:
旅:是旅居之意。
杜甫在唐代宗广德二年(764)的春天携家人自阆州折回成都,入严武幕。本来有这位好朋友的帮助,他满可以在成都住下去,却不料严武在第二年四月忽然死去。他不得不再次离开成都,乘舟东下,经嘉州(乐山)、戎州(宜宾)、渝州(重庆)、忠州(忠县),于九月到达云安(四川云阳)。《旅夜书怀》就是在这次旅行中写的。
这一年,杜甫已满53岁,杜甫的思想: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
热.他一直患有肺病和风痹,不时发作。两年前,当安史之乱初平
时,他曾有返回长安或洛阳的打算,但因地方军阀乘机作乱及其
他原因未能如愿。这回严武之死,他决心离开四川,转作潇湘之
游,其实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因此,一路上心情十分沉重,不知
一生漂泊何时才是个尽头。这首诗就集中的表现了他这种心情。
三、通过“夜”字察实景
夜:指作者写作这首诗的时间是在夜晚。诗句有: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2、体味一下作者这二句诗里所描绘的意境。首先找一下其中的意象有哪些?
细草、微风、岸、危樯、舟、星、平野、月、江流
思考:这些意象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意境),具有怎样的特点?
明确:草:细-孤弱。风:微-轻风却不断。岸:阔。樯:危
夜:冷。舟:独。---孤弱的细草在无边的风里飘摇不定,孤立突兀的色樯和孤独的小舟对抗着漫漫长夜。
星:垂。平野:阔。月:明朗。江流:汹涌澎湃。---三两星盏衬托着无边荒凉的平野。明朗星空之下江水汹涌,奔流不息。
结论:两联写出作者的孤单与渺小,展现了诗人漂泊的命运。
明确:诗人这时已到了垂暮之年,他的好友李白、房g、郑虔、高适、严武等在向年里想继去世,使他的孤独感与日俱增。现在,“五载客蜀郡,一年在梓州”的生活刚刚结束,而将来的生活如何又难以预料。
艺术手法: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四、通过“书怀”悟实情。
颈联写了”名著””官休”二事,概括了诗人后半生的生
活.那么“名著”和“官休”的原因是什么呢?
明确:
“名声”不是因为”文章”而”著”的,不做”官”是因为”老病”而休的`。
思考: 诗人名满天下,是因为什么?
明确:韩愈写诗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这决非
过誉之词.
思考:那么作者为什么还要说这样呢?
明确:
这很明显的是激愤之语,既然“名声”是因“文章”而著的,那么,“官休”也就不是因为“老病”了.
理解:
联系杜甫一生的经历可知:杜甫一生不受皇帝的重用,
又遭到了同列的排挤.所以在这儿所写的仍是激愤之词.
尾联:诗人自况,以什么自况的呢?
以”飘飘”喻己则有一种自伤漂泊之感,然后又以广阔的天地间的一只沙鸥作比.
效果:茫茫的天地和一只孤独的沙鸥作比,就更显得孤独和凄凉了.
艺术手法:
天地----沙鸥直抒胸臆比的手法
2延伸:诗人好以鸥鸟自况:A白鸥没浩荡,万里谁能驯.分析:这是作者英锋俊采的象征。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分析:这是古人笔下的隐士
教后反思 的伴侣。
B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分析:写燕鸥有一种忘记不疑,乐情适性的意趣。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客至》的思想感情以及表达的方法
2、体会诗作平实语言所展现的真情。
3、对比与《宾至》的不同。
教学重点平实语言所含的真情
教学难点 两首诗之间的异同
教学媒体
教学过程 复备栏
一、导入新课
一个诗人的作品风格不可能是单一的。比如杜甫除了沉郁顿挫外还有清新明快的风格。如今天要学的《客至》一诗。它是一首表现友情的诗作,我们所学过的展现友情的诗句有: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渭城曲》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二、学生读诗作,介绍写作背景。
看注解:有个小注:喜崔明府相过。学生翻译并结合题目,读诗,看诗写了一个怎样的过程。
明确:可以依次将四联对应为四个过程:
盼客----客至----待客----邀邻
三、分析诗作:
首联:1、这两句写景,展现了景中的人怎样的心理特点?
揭示: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注意皆春水和但见这些字眼。
明确:作者在这样明丽的环境之中,感受到的是闲适和孤寂。由此可以感受远客到来时诗人的欣悦之情。
(这里可以联系上一节课提及的鸥鸟的取意作一适当的拓展)
颔联:诗人听闻客至,有哪些行动?说明诗人怎样的心情?
明确:不曾扫说明现在开始忙碌迎客。早早地打开园门等候客人到来。充分表现了诗人喜出望外的心情。
颈联:诗人是如何待客的?这些能说明什么问题。
1、简单菜肴,隔年陈酒。说明杜甫生活贫困,但又倾其所有来待客,又能说明他们关系亲密。
尾联:诗人邀请邻翁,说明诗人怎样的心情以及此时的形象。
明确:友人到来,兴
奋之情;真诚待客的真率特点。
四:诗作的特点:不作丝毫夸张,不见一字雕饰,平白如话的语言,便写出了真率淳美的人情。
五:读诗提示:
学生读诗作《宾至》,说说在待客情感上有什么异同?
学生自由讨论研究。
教后反思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诗作《咏怀古迹》五首其三的主要内容
2、欣赏诗中昭君的形象
3、研讨诗作所体现的作者的情怀。
教学重点 欣赏诗歌的语言。领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难点 首联意境的感悟。
教学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写作背景:《咏怀古迹》五首是唐代宗大历元年(766)杜甫流落夔州时有计划的、精心创作的一组七言律诗。五首诗分写夔州至江陵沿江五处古迹,各首写作手法不同,但借古迹以抒发己怀的主旨则是一致的。这首写昭君村的诗有别于另外四首的特点是:通过对王昭君一生不幸遭遇的歌咏,感叹时事,其借古伤今之情尤为深沉。
二.学生读诗作。并看注解7,明确作者怀古所涉的对象。
明确两个方面:昭君出塞的故事。
青冢,今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南20里处
三、研讨诗作:
1、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群山万壑随着险急的江流,奔赴荆门山,这里有生长明妃(王昭君)的村子。
2、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一旦离开汉宫,(命运)便与北方少数民族相连,独留下青冢向着黄昏。
3、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空归月夜魂。
凭着画工画的画像只能约略认识昭君美丽的面容,空有她那怀念故国的魂魄月夜归来。
4、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即使千年过后,琵琶弹奏的胡地乐曲,还分明诉说着她内心的怨恨之情。
总说:这是《咏怀古迹五首》中的第三首,诗人借咏昭君村、怀念王昭君来抒写自己的怀抱。
四、深入研讨:
1、分析首联: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诗的发端两句,首先点出昭君村所在的地方。杜甫写这首诗的时候,正住在夔州白帝城。这是三峡西头,地势较高。他站在白帝城高处,东望三峡东口外的荆门山及其附近的昭君村。远隔数百里,本来是望不到的,但他发挥想象力,由近及远,构想出群山万壑随着险急的江流, “独留青冢向黄昏”:写昭君坟上长出青草。昭君虽死但故国之思犹在。--表现了对其不幸的同情
杜甫的诗题叫《咏怀古迹》,显然他在写昭君的怨恨之情时,是寄托了自己的身世家国之情的。他当时正“飘泊西南天地间”,远离故乡,处境和昭君相似。虽然他在夔州,距故乡洛阳偃师一带不象昭君出塞那样远隔万里,但是“书信中原阔,干戈北斗深”,洛阳对他来说,仍然是可望不可即的地方。他寓居在昭君的故乡,正好借昭君当年相念故土、夜月魂归的形象,寄托自己想念故乡的心情。
昭君远嫁对她个人来说,毕竟是一种不幸。这种不幸又是怎样造成的呢?
“画图省识春风面”一句,就是对这个问题的答复。“画图”,指汉元帝“按图召幸”一事,但诗人用事巧妙,仅以“省议春风面”五字带过,把史家因“为尊者讳”(见“有关资料”)而隐去的事实含蓄地揭露了出来,说明了皇帝的昏庸。接着再说大错已经铸成,即使昭君的魂魄月夜归来也是徒然的了--这一句除讥讽昏庸的统治者而外,还兼有跟上文“独留”句相照应的作用,形象地表现了昭君的故土之思。
诗人的寄托
诗人在此时深深怀念昭君不是偶然的,他的遭遇跟昭君太相似了:昭君入宫见妒,他入朝见妒;昭君“一去紫台连朔漠”,他“飘泊西南天地间”(《咏怀古迹其一》);昭君思念故土,魂魄月夜归来;他思念长安,“每依北斗望京
奔赴荆门山的雄奇壮丽的图景。他就以这个图景作为本诗的首句,起势很不平凡。这里用一个“赴”字突出了三峡山势的雄奇生动。这可说是一个有趣的对照。但是,诗的下一句,却落到一个小小的昭君村上,颇有点出人意外,因引起评论家一些不同的议论。这样气象雄伟的起句,只有用在生长英雄的地方才适当,用在昭君村上是不适合,不协调的。借高山大川的雄伟气象来烘托她。
2、赏析颔联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前两句写昭君村,这两句才写到昭君本人。诗人只用这样简短而雄浑有力的两句诗,就写尽了昭君一生的悲剧。只看上句的紫台和朔漠,自然就会想到离别汉宫、远嫁匈奴的昭君在万里之外,在异国殊俗的环境中,一辈子所过的生活。而下句写昭君死葬塞外,用青冢、黄昏这两个最简单而现成的词汇,尤其具有大巧若拙的艺术匠心。在日常的语言里,黄昏两字都是指时间,而在这里,它似乎更主要是指空间了,它指的是那和无边的大漠连在一起的、笼罩四野的黄昏的天幕,它是那样地大,仿佛能够吞食一切,消化一切,但是,独有一个墓草长青的青冢,它吞食不下,消化不了。想到这里,这句诗自然就给人一种天地无情、青冢有恨的无比广大而沉重之感。
3、分析颈联: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空归月夜魂。”这是紧接着前两句,更进一步写昭君的身世家国之情。画图句承前第三句,环句承前第四句。画图句是说,由于汉元帝的昏庸,对后妃宫人们,只看图画不看人,把她们的命运完全交给画工们来摆布。省识,是略识之意。说元帝从图画里略识昭君,实际上就是根本不识昭君,所以就造成了昭君葬身塞外的悲剧。环句是写她怀念故国之心,永远不变,虽骨留青冢,魂灵还会在月夜回到生长她的父母之邦。
4、分析尾联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这是此诗的结尾,借千载作胡音的琵琶曲调,点明全诗写昭君“怨恨”的主题。据汉刘熙的《释名》说:“琵琶,本出于胡中马上所鼓也。推手前曰琵,引手却曰琶。”琵琶本是从胡人传入中国的乐器,经常弹奏的是胡音胡调的塞外之曲,后来许多人同情昭君,又写了《昭君怨》、《王明君》等琵琶乐曲,于是琵琶和昭君在诗歌里就密切难分了。
五、从诗意解说之中,看诗中昭君的形象有哪些要点。
“一去紫台连朔漠”:写昭君由汉宫到匈奴的行程。一个青年女子远离父母之邦,嫁到异域,这需要何等勇气和毅力!--赞扬了她的美好品格。
华”(《秋兴其二》)。更何况这一年他已有55岁了,“美人迟暮”之感与日俱增,但他不敢怨君,所以借王昭君之事抒写自己的悲愤。
昭君的不幸是如何造成的呢?
“画图省识春风面”就是对这个问题的委婉回答,“环佩空归月夜魂”既说明了皇帝的昏庸,又表现了昭君对故土的思念。
昭君怨什么?:1、皇上2、无法回到故土的日思夜想--对故土最深沉的爱
本诗的创作意图是什么呢?
昭君一生的悲剧就是诗人的写照,故在此诗中杜甫寄托了自己的身世家国之情
昭君的形象特点关键词是:美丽、孤独、思乡、幽怨。
教学中要注意突出:“悲昭君以自悲也”的写作主旨。参考教参55页。
【南朝诗 教案教学设计】推荐阅读:
七年级下册《木兰诗》微课教案设计06-30
杜甫诗四首教案07-04
初一语文木兰诗教案05-26
山中杂诗教案11-20
诗四首八年级上教案05-24
谈中国诗三维目标教案07-08
谈中国诗教案doc10-07
五年级《冰心诗四首》的教案05-25
咏物诗四首优秀教案10-29
七年级语文下册《木兰诗》教案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