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社会基本特征

2024-10-1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和谐社会基本特征(精选8篇)

和谐社会基本特征 篇1

从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看,社会的和谐,既包含稳定、协调,又高于稳定、协调,它是社会稳定和协调的理想状态;既体现公平,又促进效率,它是公平和效率的统一;既包含社会发展的动力机制,又包含社会发展的平衡机制,它是社会动力机制和平衡机制的统一;既是一种价值目标,又是一种不断推进的现实的社会历史过程,它是价值目标和社会历史过

程的统一。这样来认识和谐社会,实际上是一种整体性思考问题的观点,把治国理政的视野拓展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人等各个方面,并运用经济、法律、行政、政策和道德等手段,统筹各种社会资源,综合解决社会协调发展问题。

我国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的确立,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造了条件。我们所要建立的和谐社会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现代的、新型的和谐社会。构建这样的和谐社会必然要求: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努力实现生产力跨越式发展和促进人民共同富裕;使社会充满创造活力,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形成团结互助、扶贫济困的良好风尚;社会管理和社会利益协调机制健全,全社会的法律意识和诚信意识增强,社会稳定有序、安定祥和;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平等友爱、融洽和谐。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丰富,可以多视角、多方面进行阐述。从认识论看,把握事物的特征是认识事物本质的基本途径。胡锦涛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中,从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方面,全面论述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下面,我就其中的活力、公正、有序、安定等四个问题,谈一些学习体会。

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首先应当是充满发展活力的社会

社会活力是社会进步、协调、和谐的基础和条件。社会活力不断增强,是现代社会的重要标志。社会活力的构成大体包括三个层面:一是社会主体的活力,表现为人的能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的充分发挥。二是作为社会生产和生活直接构成要素和资源的活力,如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环境条件的控制和改善,新的知识、思想、文化的形成与创造等等。三是社会生产、生活运行方式和机制所具有的活力,能够实现社会系统的自我延续、自我调控、自我更新并发挥其功能。这三个层面不可分割、互为前提,统一构成社会得以生存和不断变化发展的现实力量和动力源泉。

社会主义社会的活力体现在经济、政治、文化和人本身等各个方面。首先在经济上要有发展活力,这是最主要的。这就要求进一步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坚决破除一切妨碍发展的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激发广大人民的创业愿望和动力,形成有利于创业的环境和保障,从而促进社会物质财富极大增加。在政治上要有活力,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引导和发展公民政治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公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在文化上要有活力,培育公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大力发展先进文化,充分发挥文化对人的引导、教育功能,营造健康、和谐、文明进步的社会氛围,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活力,集中表现在社会成员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的充分发挥和切实保证上。列宁说,生气勃勃的创造性的社会主义是由人民群众创造的。毛泽东同志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把坚持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前提,意义十分深远。构建和谐社会,必然要求在全社会贯彻落实“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形成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相适应的思想观念和创业机制,营造鼓励人们干事业、支持人们干成事业的社会氛围,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于人民。

总之,从政策上支持、从制度上保证社会充满创造活力,使社会各阶层的人们各尽其能、各得其所,为社会成员充分施展才能提供机会和舞台,就会造成一种积极的、有利于社会发展的和谐。做到这一点,就能较好地协调和处理复杂的社会利益矛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有了牢固的基础。

还需要说明的是,社会活力既包括社会成员的个体活力,也包括全社会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整合力。前者是后者的前提和基础,又受后者的影响和制约。二者彼此包容,共同促进。增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活力,就要在使每个社会成员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充分发挥和切实保证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执政党整合社会的功能,营造和形成全社会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二、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环节

邓小平同志关于“让一部分人和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的思想,具有重大战略意义,极大地推动了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然而,小平同志还有一个与此密切相关、相辅相成、极为重要的战略构想,就是从20世纪末开始要更多地关注社会公正、解决贫富差距过大的问题。他在1992年南方

谈话中指出:“如果富的愈来愈富,穷的愈来愈穷,两极分化就会产生,而社会主义就应该而且能够避免两极分化。”“可以设想,在本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的时候,就要突出地提出和解决这个问题。”1993年,小平同志再一次提出:“少部分人获得那么多财富,大多数人没有,这样发展下去总有一天会出问题。分配不公,会导致两极分化,到一定时候问题就会出来。这个问题要解决。”“要利用各种手段、各种方法、各种方案来解决这些问题。”

我国的改革和发展进入到关键时期。在经济社会转型的过程中,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结构的变化,利益关系的多元化,社会公平问题日益凸显出来。目前,我国经济社会生活中出现的比较突出的社会公平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部分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分配差距过大。2003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3.24倍,达到了改革开放以来城乡收入差距的最高点。行业之间,最高收入行业与最低收入行业的工资比由1978年的1.38倍扩大到现在的4.6倍以上。收入分配差距过大,原因很复杂,但其中很多是不公平分配或其他原因造成的。二是一些农民、工人为改革发展所承担的代价与应得到的补偿不对等。从道理上讲,社会发展和改革代价应当由全社会来分担,但实际上这个问题非常复杂。一部分失地或无地农民和下岗的国企职工在相当程度上承担了这个代价。三是人民内部的利益矛盾错综复杂。当前,我国经济和社会生活中出现的一些从未遇到而又绕不开的矛盾和问题,集中体现在不同利益群体、不同社会阶层、不同社会成员的利益差别上。由此带来的利益矛盾在一定的条件下以激化的形式表现出来。在一些地方的群体性事件中,群众以非理性的方式来表达利益诉求。

对当前我国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公平问题要做全面的、科学的分析,解决问题要综合运用政策、法律、经济、行政等手段,坚持依法、及时、合理解决的原则,采用教育、协商、调解等方法。对一些敏感问题,既要克服视而不见、无动于衷的官僚主义,又要防止进行人为炒作,影响社会稳定。

解决分配领域的公平问题,要全面把握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公平和正义的基本观点。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类千百年来所追求的真正公平“只有在共产主义制度下才可能实现”;在共产主义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公平的实现程度是不一样的。在社会主义社会,分配有以下特点:一是生产决定分配,分配的前提取决于社会可供分配的产品;二是分配以劳动为依据,实行按劳分配;三是社会给每个人提供的机会应当是公平的,只要有劳动能力的人,社会都应为他们发挥才干提供平等的条件,即“各尽所能”;四是社会成员分配之前必须作必要的扣除(马克思论述了要作六项扣除),扣除下来的劳动产品用于再分配;五是社会分配的结果往往是不公平的。在社会主义社会虽然分配的尺度相同,但由于每个人的能力和家庭状况等不尽相同,分配结果事实上很难做到公平。

我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公平,只能是相对的公平。适应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分配制度,只能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其贡献参与分配。在生产力不发达的状况没有根本改变的情况下,必须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

和谐社会基本特征 篇2

第一、经济收入低, 生计窘迫。经济是基础, 弱势群体的根本特征是缺少经济资源, 生活极其困难, 完全依靠自身很难走出困境。据统计, 2001年城镇平均每人年收入为6318元, 占调查户数1/10的最低收入户平均每人年收入为2325元。某市6418户下岗职工家进行入户调查, 家庭收入低于最低生活保障线 (117元) 的3303户, 占被调查人数的51%;平均收入相当于最低工资标准 (195元) 的2032户, 占被调查人数的33%;在这一标准以上的有1084户, 占16%。从民政部门的统计测算来看, 政府在全国内给1400万左右的城市贫困人口提供着生活补助, 尽管这个数字在逐年的递减, 但是我国大量的城镇贫困人口的基本生活补助问题还十分的严重。经国有统计局对农村贫困人口的基本生活调查显示, 我国1999年时的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大约为2210元, 而且多数收入在1200元以下, 甚至有些贫困家庭的人均收入还低收625元。

第二, 消费水平低, 方式单调。弱势群体成员由于实际收入低下, 绝大部分收入只能用来购买比较普通、粗糙的食品。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 1999年, 城镇弱势群体人均消费支出2175元, 其中用于基本食品项目的支出为1283元, 恩格尔系数为59%, 比全国城镇居民的平均水平高出10个百分点。我们知道, 恩格尔系数主要说明食品费用占全部生活费用的比重。条件是价格不变。联合国粮农组织规定:恩格尔系数在60%以上为绝对贫困;50%———59%为勉强渡日;40———50%为小康水平;20———40%为富裕;20%以下为最富裕。我国目前的弱势群体大部分处于赤贫, 即勉强渡日阶段。这就使他们的消费水平处于社会最低层次。由于经济收入的限制, 在满足生存基本需要之后, 几乎没有能力提供物质条件, 以满足成员的精神文化的需求。他们终日为生计而奔波, 生活方式单调、枯燥而缺乏新鲜感。

第三, 受教育程度低, 就业艰难。随着科技大潮的到来, 市场经济的激烈竞争, 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 以体力为主的低素质的就业岗位越来越少, 市场对人才素质的要求日益攀升, 个人素养与专业技能在就业竞争中的作用日益明显。弱势群体中的大多数人年龄偏大, 受教育程度较低, 很难找到比较理想的就业单位。就是找到了就业岗位, 由于自身素质偏低, 又没有一定的社会资源, 也容易下岗。一旦下岗, 再要上岗就非常艰难了。据劳动部门调查, 城镇失业下岗职工中, 初中和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占60%。而在广大农村弱势群体成员中初中或初中文化程度高达90%, 其中文盲占24%。这些人就业竞争能力十分脆弱, 往往只能从事一些简单的体力劳动, 这也就决定他们的经济收入低, 社会地位低下。国际劳工组织在《全球就业议程》强调:“工作是人们生活的核心, 不仅因为世界上很多人依靠工作而生存, 它还是人们融入社会、实现自我以及为后代带来希望的手段。”在我国以公有制为主体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按劳分配是我国基本的分配原则, 就业仍然人们谋生的主要手段。胡锦涛同志在于2003年初全国就业工作会议上指出, 就业是民生之本。各级政府部门和领导一定要高度重就业, 关心人民生活, 这是安邦定国之大事, 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要从根本上解决就业问题, 其中途径之一, 就是要加大对义务教育的投资, 提高弱势群体的素质, 增强他们的就业能力。

第四, 社会权利弱势, 地位低下。社会转型出现的弱势群体, 一般处于社会权力结构网络的最底端, 其没有或很少有能力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 或应当的权益得不到保障。如8亿农民至今还没有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数千万进城的农民工的劳动权益还得不到保障。在有些企业中, 雇工劳动时间长、强度大, 工作环境恶劣, 劳动报酬低, 并且经常被无端地拖欠和扣罚。在巨大的生存压力和就业岗位稀缺的情况下, 弱势成员往往在求职过程中被迫签订含有某些明显不合理或暗含不合理内容的劳动合同, 在劳动过程中也经常出现损害劳动者人格尊严和劳动权益的情况, 劳动者由于缺少社会权力资源、经济资源和法律知识, 往往拿不起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第五, 抗风险能力差, 心理弱势。由于经济上的贫困, 处于社会权利的边缘, 偶然遇到一点风险, 就无法承受。他们一方面希望社会加速发展, 来改善自己的生存状况, 另一方面又对改革政策特别敏感, 害怕新的政策对自己不利。年纪大一点人往往怀念计划经济时代那种绝对平均、十平八稳的大家贫穷的生活方式。年青的弱势成员则埋怨社会不公平, 没有给他们同样的起点和平台, 有的甚至埋怨自己生错了地方, 选错了父母。由于找不到活干, 整天沉溺于麻将、纸牌等赌博之中。有的甚至精神空虚, 对自己的命运无法把握, 求助于封建迷信或“法轮功”。苦闷、焦虑、彷徨、悲观, 心理脆弱是他们精神上较为普遍的特征。一旦社会各种矛盾激化, 经济压力和心理负荷积累到相当程度, 影响他们的最低的生存保障, 社会风险首先就会从这类弱势群体身上爆发。

在这五个基本特征中, 权利弱势是弱势群体的首要弱势, 经济贫困是弱势群体的根本特征, 而生活质量的低层次性、就业竞争能力弱势和心理弱势则是权利弱势和经济贫困的必然结果。同时, 它们又相互影响, 相互联系, 相互制约, 在一定条件下互为因果, 共同构成了弱势群体的基本特征。

参考文献

和谐社会基本特征 篇3

关键词:民族国家;国家建设;政治结构

中图分类号:C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8-0093-02

从“苏东剧变”到“阿拉伯之春”,伴随着二战之后所确立的雅尔塔体系逐步解体,世界局势出现了急剧地动荡,包括苏联、南斯拉夫、捷克斯洛伐克、苏丹在内的不少国家走向了崩溃和分裂。面对这种现象,我们首先要做一个历史性追问,为什么像英国、法国和美国这样一些老牌的西方民族国家,即使间或经历过一些动荡和危机,却依然能够实现长期的稳定和繁荣,而在另外的一些包括南欧地区,非洲、南美洲、中东地区、东南亚地区在内的许多现代民族国家的成长过程却历经艰辛,充满了骚乱和冲突甚至有的国家还陷入了旷日持久的残酷内战。由此,对于现代民族国家的建设问题,我们观察和研究的注意力就要集中到某些更为关键、更为重要的问题上来,即一个成功的现代民族国家应该是个什么样子、它要具备哪些核心构成要件。

一、现代民族国家的基本特征

民族国家是一个相对新近的创造物。在这里使用这一概念主要是将民族国家作为一种政治组织形式,“它是由公民身份和民族身份重叠联系而成的一个自治的政治共同体”。[1]历史学家布莱克对现代民族国家的基本原理所做的概括极具综合性和说服力。综合布莱克和其他学者的研究成果,我们认为现代民族国家至少应该具备以下几种特征:

(一)现代民族国家的主要特征是政策制定的强化和统一。布莱克看到,这种强化得益于通讯和交通技术的发展。然而,布莱克认为这种强化更多的是由于,政府和私人企业的现代化领导希望能够更加合理地调动更多的社会资源,从而实现高控制、高效率和高产出。这样的例子在民族国家的发展历程中随处可见并且日益突出,建设一个有效的政治权威对于民族国家的成长的重要性来说是不言而喻的。

(二)现代民族国家的各种任务和目的都极大地拓展了。现代民族国家已经将自己的影响力覆盖到了一些过去一直处于私人和地方的管辖范围的领域。家庭、教堂、村庄、地主以及其他各种机构所能发挥的功能现在已经全部集中到国家的手中。正如布莱克所说,“今天,现代国家税收的数量相当于国民生产总值的四分之一到二分之一,以补偿经营管理、公共企业、社会治安的耗费,而传统社会的这类税收可能只有其所创造财富的百分之五或更少。”[2]

(三)法律规范的增多以及与此相伴随的独特而又令人畏惧的科层制官僚机构的成长也是现代民族国家的一个特征。布莱克写到,“如果没有通过高度有机的科层体制维持的法律章程,没有国家同社会每一个成员间的密切联系,现代国家职能的集中化和管理化几乎是不可能的”。[3]现在,几乎在全球的每一个角落里,政府的官僚们总会寻求任何可能的机会来创设和扩充官僚机构;新兴民族国家通常都会首先建立起一支庞大的文官队伍,而历史悠久的国家更是不可避免地—从某种程度来说,是很不幸地要保持官僚机构的蓬勃朝气。

(四)公民的政治参与范围和公民在公共事务中的作用扩大了。正是在现代国家中,国家首次和每一个社会成员直接相关,无论是通过何种形式来实现,如果没有公民普遍的理解、支持和合作,现代国家是不可能在诸如税收、教育、社会治安等方面以及无数其他事务中顺利履行自己的基本职能。不过,在这一个特征上,现代民主国家和威权主义的民族国家之间的差异是十分明显的。但是,无论是民主政体还威权政体下的领导人,似乎都发现有必要借助于民众的广泛支持,为他们的统治披上合法的外衣。

二、现代民族国家建设的核心构成要件

虽然有少数的例外,现代民族国家的建设过程通常是作为一个国家政治变迁的后果而发生的,而反映国家政治变迁的一个主要方面是国家政权建设。由此考察那些对国家的政权建设起到关键性影响的一些因素将非常有助于说明推动现代民族国家建设的核心构件。

(一)民族主义。

民族主义作为一种具有代表性的观念体系,在其概念和内涵的表述方面具有极大地争议空间,不过,“民族主义可以被宽泛地定义为这样一种信念,即民族是政治组织的核心原则。因此,它建立在两个核心假定的基础上:第一,人类被自然地划分为不同的民族;第二,民族是一个政治共同体(从民族是最合适的,也许是唯一具有合法性的政治统治单位的意义来讲)”[4]在现实的政治发展进程中,没有哪一个方面能够像现代民族国家的创设过程那样,生动地体现了纯粹观念的重要性。我们在观察早期民族国家的形成过程中发现,一个民族的形成似乎有赖于其政治领导集团能够创造或发现一套通用的符号系统的能力,正是以这些符号为基础,他们之间以及他们与其支持者之间才能达成一致的看法,由此而使得新兴的民族国家大厦的建立具备了重要的根基。事实上,对一些研究者而言,为了能够创设或发现并维持一套通用的符号系统而进行的长期的而常常又是迂回曲折的斗争,是新兴民族国家建设的核心。从相当程度来说,正是民族主义承载了这些主题和希望。在对民族国家的意识形态进行研究的诸多著作中,文化人类学家克里夫·格尔茨最为清楚的表明了民族主义的重要性:“民族主义不仅仅是副产品,而是在许多新兴国家中发生的社会变化的内容;不是它的反映、它的原因、它的表达和它的动力,而是它本身。”[5]

(二)政治合法性与稳定。

正如我们在现实政治生活中所观察到的那样,建成一个现代民族国家绝不是一件平常而轻松的任务。最后一次赢得的成功,可能都避免不了经历过一次或更多的失败,即使在一些老牌的西方民族国家中也不例外,例如:17世纪的英国爆发了内战;1789年大革命之后的法国经历了范围广泛和时间持久的国内政治冲突;美国则有过独立战争和内战。在当今的新兴民族国家中,政治紧张关系和暴力冲突同样存在——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概不例外。

创设一个有生存能力并获得全体公民认同的民族国家,是马克斯·韦伯最先予以关注的一个核心问题。对韦伯来说,现代民族国家的创立,就像其他类型的国家一样,,涉及统治者及统治者合法性的确立。合法性就其本质而言,无论是统治者还是被统治者,都必须要接受联结各个社会成员之间的权威性契约,以达成对于统治本质的一致意见。在没有确立被统治者的服从时,统治者的统治就无法简单地进行。如果缺少这种纽带和认同,任何统治和法律都不可能有效运作。哈贝马斯强调指出,这种纽带必须要建立在广泛交往的、共同接受一致意见的基础之上;这种纽带能否形成,最终要取决于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为达成一致意见而保持持续对话和沟通的能力。合法性的建立对于一些新兴民族国家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如有的学者将民族国家的建构过程所要经历的主要危机分为五个阶段,合法性危机就处于其中的第二个阶段。

许多学者在研究政治合法性与稳定的时候,常常不是从正面而是从其反面即研究获得合法性过程中的失败现象和不稳定的原因来展开的。如塞缪尔·亨廷顿在《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一书中指出,经济发展使得民众的政治参与热情空前高涨,而政治不稳定的出现是政治组织的成熟度不足、数量不充分与政治参与相结合的产物。不稳定的产生是因为存在着一系列的无效的通道和责任主体,从而不能容纳日渐扩大的新兴公民群体。一言以蔽之,政治参与与政治制度化之间的失衡是政治不稳定产生的根源。其言下之意是只有当政治制度具有持久性和牢固性,至少能够有效经受大批突然出现政治参与要求者的考验之后,政治合法性与稳定性才能实现。

同样,很多学者注意到,国内制度在现代民族国家的建设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对于许多新兴的民族国家而言,真正的诀窍或许不是如何努力去获取自己的合法性地位,而是如何创立一套牢固的国家制度体系,以便为这种合法性的获得奠定良好的制度基础。

(三)经济发展。

经济发展在现代民族国家的建设进程中所扮演的角色是比较复杂的。在老牌的西方民族国家的成长过程中,经济发展与国家建设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甚至于有人说现代民族国家是伴随经济发展而出现的。经济发展至少在以下两个方面推动了早期西方民族国家的建设进程:首先,经济发展是现代化进程的一个主要推动器,它加速了传统政体的解体,使社会变得日益复杂。而为了管理这样一个的快速变化的社会,官僚队伍将随之不断扩张,国家机器也变得日益精巧;其次,经济发展促使了公民意识的觉醒,不断地推动公民的政治参与向纵深发展,国家制度为了接纳新兴社会力量的参与要求在不断地改变着自己的面貌。也就是说,在这些国家,国家建设是为了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而不断变化的。

而在一些后发展国家,情况将变得非常的不同。所谓的“亚洲四小龙”可以说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在这些国家,由于有了早期西方民族国家的榜样,他们在经济还未发展起来的时候,就已经建立一套非常复杂而精确的国家机器。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在高度控制的威权政体下推动了自己的经济发展。经济发展能够将这种体制下的社会不满降到尽可能低的水平上,从而使得这些民族国家的政权拥有一定程度合法性, 并为其顺利而稳定地转向现代民主政体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

(四)公民身份与一般性政治认同的确立。

在创设一个新国家的过程中所面临的主要挑战之一,就是要在那些新的政治共同体的成员中确立某种公民身份与政治认同。“公民身份是个人与国家之间的一种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双方通过交互的权利与义务而联系在一起。公民不同于臣民和外国人,因为他们依靠其所拥有的基本权利而成为其所属政治共同体的或国家的正式成员。”[6]公民身份在现代民族国家建构中所起的作用在最开始的阶段并没有引起学者们的充分重视,直到新近的大量的移民潮以及超国家组织和次国家组织的大量出现,公民身份的性质就成为了新兴国家建设过程中的一个更为重要组成部分。不同的国民待遇、差异化的公民权利再加上便捷的交通方式的出现,使得民众在民族国家之间的流动变得更加频繁了。现代民族国家疆界的可突破性带来了新的思维,当越来越多的跨国流动的公民群体只是为了提高自己的权利而完全不顾及任何一个特定的民族国家的时候,民族国家如何才能让自己变得更有吸引力?也许创设一个更加公平、正义、民主的社会是获得公民的政治认同最好的途径。

参考文献:

[1][英]安德鲁·海伍德.政治学核心概念[M].吴勇 译,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314.

[2][美]C·E·布莱克.现代化的动力[M].景跃进 张静 译,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12~13.

[3][美]C·E·布莱克.现代化的动力[M].景跃进 张静 译,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13.

[4][英]安德鲁·海伍德.政治学核心概念[M].吴勇 译,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 316.

[5][美]克利福德·格尔茨.文化的解释[M].韩莉 译.译林出版社.1999:252

[6][英]安德鲁·海伍德.政治学核心概念[M].吴勇译,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147.

作者简介:

1.雷兵兵(1989—),男,湖北广水人,中山大学社会科学教育学院在读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中国共产党与中国政治体制改革。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篇4

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与前面学的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与作用有着紧密的联系。要先复习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与作用,试着用旧知识推论新知识。

要学会通过材料分析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比如:随着我国运输市场的逐步完善,铁路系统新事不断:提出“随到随上,车上买票”,“货主家中坐,收发全国货”等改革措施,说明了什么?

这个实例说明,竞争是市场经济有效运行的必要条件。“铁老大”面对航空、公路、水运的竞争态势,改进服务态度,为货主上门服务,这都是竞争对策。它们既方便了乘客和货主,又推动了铁路运输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关于资源配置方式,建议教师运用对比自然经济、计划经济、市场经济的不同配置方式,导入商品经济―一市场经济的资源配置优势,概括出市场经济的基本含义,启发同学们讨论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理解市场机制的作用。

关于“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的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

( 1 )识记市场和市场经济的基本含义;

( 2 )理解树立正确的竞争观念和法制观念的必要性。

能力方面:

( 1 )通过无形市场与有形市场的举例比较,培养学生比较鉴别的能力;

( 2 )根据对社会现象的观察,说明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说明市场经济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有效形式之一,提高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 3 )对市场活动进行模拟,培养学生社会实践、参与经济活动的能力。

觉悟方面:

( 1 )增强学生对资源有限性的认识,并树立“节约资源,从我做起”的意识;

( 2 )通过对竞争与平等、法制、开放三者关系的分析,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

( 3 )懂得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从而奠定以后在经济活动中所必需的法制意识。

三、教学重点:

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

四、教学方法设计:

1 、通过对比、讨论、谈话等多种方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启发式教育这一指导思想。

2 、充分运用录像、投影等现代教学手段组织教学,开拓学生思维,激发情感体验,加深对市场经济一般特征的理解。

五、教具准备:

录像机、录像资料、投影仪、投影资料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设计

对于市场,学生并不陌生,但对于市场的了解仅限于那些有固定场所的有形市场,即经济学中的狭义市场。基于学生懂得市场是用来“进行商品交换”的,因此从这点入手,播放一组录像镜头:上海繁华的南京路、人来人往的庙会、宾客盈门的商业大厦,电话订货、网上购物、邮购。学生很容易就能找到它们的共同点:都在进行买卖或交换。进而指出只要存在着商品交换关系,就存在着市场;市场不仅有有形市场,还有无形市场。并让学生分辨出上面六个镜头中,哪些是有形市场,哪些是无形市场,从而能够准确地把握市场的概念,并对认识社会实际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导入注重学生参与,注重联系社会实际,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效果好。)

(二)突出重点设计:

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是本课的重点。从计划经济走入市场经济,很多人存在着疑惑:为什么要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根本原因是,在目前,市场经济更有利于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市场经济是一种更有效的资源配置方式。而这一优势的具备主要是因为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心理学研究表明,寓抽象道理于直观教学之中,学生更易理解,因此,通过一些模拟活动、资料对比、录像、漫画赏析等活动的设计,由浅入深,由形象到抽象,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一个更直观、更深刻的理解。

1 、平等性

由学生和老师配合,表演小品《如此买卖》,模拟市场活动。大意如下:一工商人员到某处购物,老板点头哈腰,明卖暗送;一年轻学生前去购物,老板满脸不屑,漫天要价。引起学生思考:如此买卖合理吗?为什么?通过讨论,学生很自然地归纳出:市场交换的当事人身份是平等的,在交易过程中也应该是平等的,这是由价值规律的作用决定的。

2 、竞争性

播放录像:火车上,人满为患,坐着的、站着的、蹲着的,挤成一团;小孩的哭闹声、大人的吵骂声,乱作一团。车厢里是肮脏的,茶桶里是空空的,工作人员的脸是冷冷的……

投影材料:

( 1 )铁路局提出“随到随上,车上买票”;

( 2 )京沪、京哈、京广三大铁路干线提出多发以“夕发朝至”列车为基本框架的列车运行方案;

( 3 )某地区准高速铁路在加大发车密度的同时,票价下调 10.6% ― 12.2% ;

( 4 )《铁老大有动作》――明年推出 28 条精品旅游线路……各铁路局还将对团体旅行进行价格优惠。

通过资料的对比引发学生思考:铁路为何会呈现出前后如此大的变化?学生联系近年来航空、公路、水运事业迅猛发展的社会实际,不难得出结论:变化的原因在于竞争。并进而认识到竞争性是市场经济的特征,以及竞争性对于当今社会的重大意义,从而确立竞争意识。

3 、法制性

播放录像(边讲解):这是一场精彩的角逐。穿红色运动服的是武汉红桃 K 队,穿蓝色运动服的是上海申花队,双方争夺很激烈。请看这个镜头,红桃 K 队的队员将申花队的队员绊倒了,裁判判申花队发任意球。

引导学生思考:裁判为什么要判申花队发任意球?足球比赛还有哪些规则?如果没有这些规则,足球比赛将会怎样?从学生感兴趣的足球比赛入手,再引入市场活动,学生很自然地就会认识到:市场经济活动同样需要规则,失去了必要的约束,就不能公平地展开竞争,就体现不出市场经济的平等性。这样将新知识建立在学生喜闻乐见的旧知识的基础上,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水到渠成之效。

4 、开放性

欣赏漫画《谁也别想发财》,并思考“想一想”。通过学生讨论、归纳,达成这样的共识:保护就其表面效果而言,是保护了地方利益、当前利益,但实际上排除了竞争者,保护了落后,最终也会被社会所淘汰。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要想在竞争中立稳脚跟,不能自我封闭、排斥竞争,必须开放市场、迎接竞争。

市场经济的四个一般特征其内部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通过对市场经济的各个特征进行了具体分析之后,还要让学生明确以下几点联系:

( 1 )没有平等性,竞争就不能展开;不开展竞争,就无公平可言。

( 2 )法制性是平等性、竞争性的保证,也是平等性的体现。

( 3 )开放性是平等性、竞争性充分展开的前提,是法制性发挥作用的社会条件。

七、教学后记:

教学中运用多种手段拓宽学生视野, 协调教材与社会实际的联系,创设了一个宽松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在讨论思考中进一步加深了对市场经济的理解。使学生的学习既以教材为主,又不拘泥于教材,以理论为依据,又不空背理论。课堂形式多样,气氛热烈,学生兴趣高昂,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使教学较好地实现了知、情、意、行的统一。

课上巩固练习精选:

选择题:

1、市场和市场经济的关系是(D )

①二者的含义不同 ②二者产生的时间不同

③市场经济不能离开市场 ④市场不能离开市场经济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

2、百货商场、集贸市场、商品展销会、供销合作社等是(D )

A、广义市场 B、无形市场 C、商品市场 D、狭义市场

3、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必须加强和改善国家的宏观调控。这是因为( BCD )

A、 单一市场调节会使整个社会生产处于无政府状态之中

B、 市场经济是有效的资源配置方式

C、 市场有自身的弱点和消极方面

D、市场反映不出供需的长期变化趋势

简答题:

目前有些地方,当某种商品和资源紧张时,就筑关设卡,权力干预,禁止某些商品、资源外流;当本地商品销售疲软时,则不准外地质优价廉商品流入。有人认为,这样做也是市场竞争,有利于地方经济的发展。

请运用所学经济常识知识,对上述现象进行评析。

参考答案

(1)上述行为是一种地方保护主义,其实质是忽视价值规律和市场体系的作用,违背了市场经济的竞争性、开放性。

(2)地方保护主义自我封闭,分割市场,进行不正当竞争,影响全国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的建立,影响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经济效益的提高,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3)只有遵循价值规律的要求,通过公平竞争,建立全国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才能优化资源配置,也才能使地方经济发展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习题精选

一.单选题:

1.市场能较好的实现资源优化配置,说到底是( )

A.价格传递信息的作用

B.市场竞争的作用

C.价格同供求关系的相互作用

D.通过价值规律三个方面的作用

2.我国近年来,市场上商品由匮乏到丰裕,商品的价格也由漫天要价到低价倾销。有些行业为争夺市场,不惜血本压低价格,扰乱了市场的正常秩序,为此,我国制定了《反不正当竞争法》和《价格法》等。这表明( )

A.国家的宏观调控保护了弱小企业的生存

B.法律是国家对对市场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

C.商品的价格是由价值和政府共同决定的

D.宏观调控影响了价格对价值的反映

参考答案:D B

二.多选题:

1.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就像“看不见的手”,自发调节着人、财、物在社会范围内的分配,所以(ABD)

A.市场经济是社会化的.商品经济,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作用

B.随着社会经济生活全面市场化,市场配置资源的功能得到了充分发挥

C.市场为生产者和经营者提供正确信息,使他们做出正确的决策

D.市场经济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一种有效形式

2.“有形手,无形手,手拉手,向前走”,这是人们对国家宏观调控与市场调节关系的认识,它形象地说明(BC)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市场和国家宏观调控为基础的资源配置方式

B.市场调节与国家宏观调控是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的资源配置方式

C.市场对经济运行发挥主要的基础作用,国家的宏观调控是不可缺少的客观要求

D.在经济运行中,市场调节是经济手段,国家宏观调控是政治手段,二者缺一不可

参考答案:ABD BC

三.简答:

我国粮食获得大丰收,冲产量超过4800亿公斤,比上年增产135公斤,再创历史最高水平。于是出现了粮食普遍下跌,又产生了卖粮难的总是。为此,国家仍然实行粮食保护价格,敞开收购。

国家采取这一措施说明了什么?

参考答案:

(1)国家坚持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地位的方针政策不动摇。

(2) 重视粮食生产,它是我国人民的主食,是生存之本,稳定粮食价格,保护粮食生产者的积极性。

(3) 运用宏观调控手段,保护农民利益,调动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促进工农业产品价格的合理比例。

四.辨析题:

目前有些地方,当某种商品和资源紧张时,就筑关设卡,权力干预,禁止某些商品、资源外流;当本地商品销售疲软时,则不准外地质优价廉商品流入。有人认为,这样做也是市场竞争,有利于地方经济的发展。

请运用所学经济常识知识,对上述现象进行评析。

参考答案

(1)上述行为是一种地方保护主义,其实质是忽视价值规律和市场体系的作用,违背了市场经济的竞争性、开放性。

(2)地方保护主义自我封闭,分割市场,进行不正当竞争,影响全国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的建立,影响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经济效益的提高,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3)只有遵循价值规律的要求,通过公平竞争,建立全国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才能优化资源配置,也才能使地方经济发展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五.论述:

1、目前,许多地方在进行农业结构调整中,把重点放在如何调优上,都以为产品质量好了,品种优化了,就不愁销路了。事实并非如此,市场上,优质果难销,农产品“嫁”不出去的现象仍然存在。例如,前几年富士苹果畅销,于是,各地都种植富士苹果,结果,一到苹果上市季节,市场上到处都是富士苹果,价格下跌。

农产品优质不优价,原因何在呢?

参考答案

首先,优质化并不能解决农业结构调整的所有问题,不能确保农民增产增收这一最终目标的实现。比如,优质品同时上市,形成新的卖难,即使品种再优,因为没有销路,优质也不能优价。问题的关键还是要瞄准市场,根据市场不断变化的需求来不断调整品种和结构,而且要学会抢抓市场先机,发现市场,开拓市场,甚至创造出特定的市场需求。例如,某地在结构调整中育特色,创优势,增效益,培育早熟茄子、早熟黄瓜等富有特色的农产品,取得了比较好的经济效益。

其次,从我国的消费情况来看,占总人口75%的农民,却只拥有不足40%的购买力,这不仅表明了农村人口收入水平相当低下,更揭示了当前经济生活中消费需求不足的现实。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增长幅度正在逐年降低,19增长幅度为9%,为4.6%,为4.3%,而仅为3.8%。在农民的人均纯收入中,出售农产品的收入在近两年中已呈绝对额的减少,这更显示了当前经济生活中消费需求不足。我国农村有9亿多人口,因此,从人数来看,它应该是非常巨大的潜在市场。只有增加农民收入,解决了农村人口收入的增长问题,才能激发农民的消费欲望,才能使我国的市场需求的潜力成倍的扩张。

再次,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各类加工食品的消费将显著增加。由于我国过去主要农产品长期供给短缺,所以,农产品的加工量是相当滞后的。发达国家有80%的农产品是用作食品加工的原料,食品加工业的产值相当于农业总产值的3~4倍,而我国由于食品加工的农产品不到30%,食品加工业的产值不到农业总产值的一半,所以扩大农产品的加工,可以引导消费,开拓出更广阔的农产品市场。

2、材料一:10月11日《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指出:实施西部大开发,促进地区协调发展。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是邓小平同志关于我国经济发展战略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非常重视中西部地区的发展,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即将全面实现第二步战略目标,并向第三步战略目标迈进的时候,党中央提出了加快西部地区大开发的战略。这是党中央贯彻邓小平关于我国现代化建设“两个大局”战略思想、面向新世纪所作出的重大决策。

材料二:国家计委主任曾培炎指出在固定资产投资方面,首先要进一步提高国债资金投入中西部地区的比例,要从去年的60%提高到70%左右;其次国家拨款这一部分的投资比例也要更集中于中西部地区,将达到70%;对国际组织特别是国际金融机构提供的优惠贷款,我们将保持70%的比例投入到中西部地区。20将在西部开通建设十个大项目,同时准备加快一批重大项目的前期工作,如西气东输项目。目前,在西部正在建设的78个大中型项目,今年将投资300多亿元,还要进一步加快建设速度。

材料三:年1月17日中新社电 中国国务院副总理、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组长温家宝日前强调,今年是实施《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的最后一年,是决战决胜的一年,要力争再解决一千万左右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

阅读上述材料,对我国的扶贫攻坚计划与西部大开发战略加以评述。

精析 本题属于引文型收敛性论述题,考查市场调节、宏观调控、共同富裕等知识点,试题有一定的综合性,主要训练学生的系统综合能力。

参考答案

(1)搞好扶贫和西部开发;逐步缩小全国各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实现全国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和最终达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要求和社会主义根本任务之一。

(2)改革开放以来,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较快,并且东部经济正处于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加快扶贫和西部开发,可以促进各种资源的合理流动,充分控制西部市场潜力,为整个国民经济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和更强的动力,以实现全国各地的共同繁荣和共同富裕。

和谐社会基本特征 篇5

一、学情分析

1、使用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思想政治一年级(上册)2003.6.2版》。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市场经济可以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存在;理解发展市场经济是振兴我国经济的必由之路;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2)能力目标:学会自主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会关注生活、关注家乡、关注国家政策方针,理论联系实际的综合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增强社会责任感、使命感;增强学生对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认识,培养学生参与社会改革、热情支持新事物,创造美好生活。

3、教学重点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4、教学难点

社会主义条件下能够对市场经济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

5、教学方法

教法:设置情境、提供案例、引导点拨,贯穿启发式教学;学法:探究式学习,自主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个别思考与小组合作探讨学习相结合;

二、教学过程

(一)、热点导课,兴趣铺垫

在刚刚结束的“2004 CCTV中国最具经济活力的十大城市”评比中,我们温州市榜上有名。这十大城市分别是:成都、大连、东莞、杭州、青岛、深圳、沈阳、苏州、温州、无锡名列其中。(这是在11月6日,中央电视台的颁奖晚会现场,这是我们的李强书记高举奖杯的情景)。

那么温州的活力到底在哪里呢?李强书记指出:“温州人敢为天下先,率先打破计划经济的束缚,而发展市场经济,这就是温州的活力所在”。其实温州经济的发展正是中国近20多年来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个缩影。今天我们要探讨的课题就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幻灯展示)。

(二)联系实际、运用教材,合作探究

我国正在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

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那么,在我国为什么要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呢?

(一)我国为什么要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板书展示)

教师展示:昔日计划经济年代的温州:永嘉单干,平阳讨饭,文成人贩,洞头靠贷款吃饭,一个字“穷”。今日市场经济年代的温州:十万元是贫困户,百万元才起步,千万元才算富;政府一毛不拔,事业兴旺发达,一个字“富”。

从温州发展市场经济的实践来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学生:正说明了市场经济越发达,市场的调节作用发挥的越充分,经济就越具有生机和活力,生产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的幅度也就越大。所以:

(1)充分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有利于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幻灯展示)

其实,十大活力城市有一个共同的原因,那就是它们的市场经济都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展示材料:1986年7月,出于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需要,中国正式提出关于恢复关贸总协定(WTO的前身)缔约方地位的申请。结果遭到了拒绝。同学们知道为什么吗?

学生:理由之一是:当时的中国总体上来说还是计划经济体制。而实行市场经济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一个必要条件。

老师:那么,这又说明一个什么道理呢?

学生:实行市场经济是我国对外开放,走向世界的需要。在当代,世界上几乎所有的国家都实行市场经济,我国也只有走市场经济之路,才能跟上世界的步伐。加入WTO的规则说明了这一点。(2)实行市场经济是我国对外开放,走向世界的需要。(幻灯展示)

老师:总之,发展市场经济是振兴我国经济的必由之路。(幻灯展示)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因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

我们来回忆一下:市场经济具有哪些一般特征?

学生小组回答:平等性、竞争性、法制性、开放性四个一般特征,以及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固有的缺陷。

老师:这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具有的共同特征。正因为如此,资本主义国家一切反映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一般规律的经营管理方法,我们完全可以借鉴和吸收。(展示邓小平同志语录。)但是,我国的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又具有自己的特征。

2、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板书展示)

那么,什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呢?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含义: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市场经济。

它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市场经济,那么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市场经济具有哪些自己独有的特征呢?(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老师:展示材料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温州率先打破计划经济的束缚而发展市场经济,曾招致姓“社”姓“资”的争论。曾有不少人向中央揭发温州已经成为资本主义经济复辟的典型。有一说法是温州“赌博到处有,妓女满街走,流氓打警察,共产党员信菩萨”,“温州除了市政府大楼上飘扬着五星红旗外,其余的都是资本主义了”。这之后,中央的调查组来了一批又一批。

那么,温州是社会主义经济呢还是资本主义经济?判断依据?

(假设温州是资本主义经济,那么其判断依据是什么?假设温州是社会主义经济,那么其判断依据又是什么?)

(建议分4个小组讨论,每一小组推荐一名代表准备发言,讨论时间2—3分钟)

学生小组代表1:温州的经济已经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因为非公有制经济占了绝大部分!学生小组代表2:温州的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公有制经济仍然占主体地位;

学生小组代表3:我们的政权仍然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五星红旗照样飘扬!

老师:那么,断定温州是不是社会主义经济的最主要依据或者标志是什么呢? 学生:是否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老师:其实,我国的市场经济之所以是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就因为坚持公有制为主体。(1)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标志。(板书展示)

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第一基本特征。

老师:但是,在我们温州非公有制经济的比重和数量都超过公有制经济,这是事实,那么这是否会动摇我国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呢?(小组讨论1分钟,准备发言!)

学生:首先,公有制占主体主要是就全国而言的!在不同地方和不同产业,会有所差别。其次,国有经济仍然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占支配地位,温州的国有经济仍然在金融、通信、铁路、航空、石油等行业占支配地位!

老师:还有,我们温州市政府大楼上仍然飘扬着五星红旗!老师:那么,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目标是什么呢? 学生:实现共同富裕。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实现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板书展示)

小平同志说: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

现共同富裕。但是,同学们有没有发现,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看到的却是另一种现象:那就是贫富差距在不断的拉大。据说:中国的贫富差距已经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老师展示材料:展示图片:西部贫穷的图片;陕西省的小学教育;再看看我们这里:明亮的教室、崭新的桌子、现代化的教学设备、穿着时髦的同学们„„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再看看我们水头的街道,商铺林立、人来人往,一片繁荣景象。)

老师:那么,这种贫富差距的出现是必然的还是偶然的?

学生小组回答:这是必然的。因为在市场经济中,经济利益是人们追求的目标,是参与经济活动的内在动力。由于经济条件的差异,在价值规律和市场竞争的作用下,社会成员之间出现收入差距是经济发展的自然趋势。

老师:没错!小平同志也是这么说的!贫富差距的存在是必然的,那么问题的关键在哪里呢?(比如说,面对碰到的,我们下一步该怎么做?)

学生:其实问题的关键也就是我们该如何去缩小贫富差距,从而实现共同富裕!老师:展示录像邓小平关于《共同富裕》。问:如何理解邓小平同志的共同富裕的思想? 学生:邓小平同志关于共同富裕的思想是允许一部分地区和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然后先富帮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老师:允许一部分地区和个人先富裕起来,可以激发人们的积极性、创造性,从而促进效率的提高和经济的发展。这叫做效率优先!

但是,允许一部分地区和个人先富起来,就必然会出现贫富差距的现象。如果贫富差距过分悬殊,会导致什么后果呢?

学生:就会导致社会矛盾激化,不利于社会稳定与发展!老师:所以,我们在坚持效率优先的前提下,又要做到兼顾公平。

那么,我们该如何才能做到兼顾公平?比如某些人收入太高了怎么办?又比如,我们中国目前东西部的差距该如何解决?

学生:国家要进行宏观调控。要通过分配政策和税收政策,依法保护合法收入,取缔非法收入,整顿不合理收入,调节过高收入,防止收入差距过分扩大,尽可能地实现社会公平,保持社会稳定。解决东西部差距的问题就是要通过西部大开发!

老师:讲的非常好!展示录像《西部大开发》。问:那么,西部大开发有哪些标志性工程呢? 学生:青藏铁路、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南水北调!

老师:国家能够集中人力、物力、财力进行西部大开发,说明了国家的什么职能? 学生:是国家对经济发展进行的宏观调控。

老师:那么,宏观调控是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独有的基本特征呢?

学生:资本主义国家也有宏观调控!然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的宏观调控能够为资源优化配置的实现发挥更加强有力的作用。

老师:展示第三个特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能够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3)社会主义条件下,国家能够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

学生:这是为什么呢?指导学生看书61页,归纳其中的原因。

学生回答:因为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各部门、各企业以及劳动者之间,既存在着利益上的差别,又存在着利益上的一致性,国家能够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办大事;同时,由于国有经济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领域占支配地位,因而有雄厚的实力对整个经济的发展起导向作用。特别是,中国共产党作为我国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的领导核心,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有能力将全国各族人民的意志统一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所以,社会主义国家可以把人民的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结合起来,运用多种手段对经济活动进行广泛的宏观调控,并且能比资本主义国家做得更好、更有成效。

3、分析归纳,升华主题

老师:请同学推荐一位同学为本课所讨论的话题作一个总结。

学生:我国正在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是前无古人的创举。发展市场经济,是振兴我国经济的必由之路。

7S生产现场管理特征和基本内涵 篇6

生产现场7S动态管理系统具有以下特性:

1、整体性和协调性:按照系统管理的原则,追求各要素间的最佳组合,克服了多头专项管理的各自为政弊端,使系统的整体大于各部分的总和,

2、目的性和反馈性:把各专项管理的目标纳入到生产现场目标管理体系中,在系统整体优化的前提下,使各种科学和技术成果在系统内得到综合运用和优化,保证生产现场始终处于有序的状态中。当出现失控情况时,要通过规定的途径进行反馈,用管理手段加以解决,及时恢复受控状态。

3、动态性和开放性:动态的系统为了保持生命力,不仅生产要素在不停地运动,管理方法也需要不断调整,而且必须对外开放,和公司的职能管理部门持续进行物质和信息的交换,以便进行自我完善。

4、激励性和自主性: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自上而下的管理,而是逐步过渡为员工“自我教育、自我提高、自我约束、自我实现”的自我管理机制,突出员工在现场管理中的主体作用和自我改善精神,最大限度地激励和释放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系统不断得到完善,是一种互动性管理。

(二) 基本内涵

传统的生产现场,除受生产制造部门的直接领导外,还必须在某种程度上接受技术、质量、设备、安全、计划等职能部门的专项管理,各部门都强调自身的重要性,导致生产现场在某种程度上成为各种利益冲突的场所,部分削弱了现场管理的功效,

那么有没有一种管理方法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个问题呢?

7S生产现场管理法就是采用系统论的方法,把生产现场作为一个动态系统来研究,是三洋制冷在原有的“5S”管理的基础上,把一些互不联系的、分散的管理理论、思想和方法,用系统论的方法进行整合,从而在企业的生产现场建立起一个新型动态管理系统,它是多种先进管理思想和企业实际情况相结合的产物,是CTPM华天谋多年实践经验的结晶和升华。

英文商标汉译的基本特征和规律 篇7

一、英文商标汉译的原则

1. 协调可比原则。

由于商标翻译具有等效性, 那么在翻译过程中就必然要考虑这一原则。商标的翻译必须保留原文的精华, 不能望文生义, 翻译者必须了解该商标原文的来源和含义以及其中所可能包含的历史、文化、习俗和经济学等各个方面的知识。一种商品商标的命名绝不是随意的, 命名者所考虑到的因素, 翻译者也必须全部考虑到, 以尽量再现原文的精髓。

2. 针对实效原则。

商标的功用是为了促进商品的销售, 而商品一般都具有针对性, 不同商品的针对不同的消费人群。英文商标汉译时, 翻译者应该考虑译名是否能够吸引该商品的中国消费人群。要从消费心理学的角度来考虑商标翻译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已经不单单是翻译学的范围了。

3. 文化渗透原则。

商标翻译要达到独特新颖、醒目悦耳、简短明快、实意鲜明的效果, 并使消费者产生有利于商品销售的联想和要求。这就要求翻译者不仅要能将英文商标翻译出来, 更重要的是对翻译出来的结果既符合原商标的含义, 又符合中国人理解方式的汉字组合。

4. 美意兼顾原则。

中文商标的美感主要体现在字数、音调、字义等方面。从中国人的文字审美观来看, 商标名如果是两个或三个汉字, 音调平仄分布合理, 则容易上口、便于记忆, 同时, 中国人有趋吉避凶的习惯, 所以对含有“福、吉、利、喜、乐”等字的商标更有好感, 如“可口可乐”、“金利来”等。这样既翻译出原商标名的韵味, 又迎合中国人的审美观念。

二、英文商标的汉译技巧和方法

我们可以从电视广告中涉及到的产品商标的中英文对照来看看英文商标汉译的方法和技巧。

1. 音译法。

音译的方法在英汉互译中是十分常见的方法, 在商标翻译中, 由于其原始商标是英语, 为了使该商标普遍为中国人接受, 经过一定的翻译手法, 转化成一种汉语商标。这种转化的方法, 主要是依据“英汉译音表”来进行的。“英汉译音表”的原理类似于中国汉语拼音的声母和韵母结合发音, 但不完全一样。如服装商标adidas, 其汉语商标为“阿迪达斯”, 这一对照翻译便十分符合“英汉译音表”中的取字。当然, “英汉译音表”中的取字并不是一成不变, 对于一个成功的翻译工作者来讲, 适时变化, 赋予创意也是一种境界。此类商标翻译实例多不胜数, 如Santana桑塔那 (汽车) ;Nike耐克 (运动服装) 等。

2. 谐音取义法。

这种翻译方法以音译为基础, 但在取字时并不按照“英汉译音表”中的规则取字, 而是取与之发音同音或近音的字, 同时兼顾产品本身的特点, 以迎合消费者的购物心理。

谐音取义法是极其常见的一种产品商标翻译手法, 与音译法比较, 更能体现产品商标这一事物的特性。如商标“Safeguard” (舒肤佳) , 该商标的英文“safeguard”就读音上来看, 与汉字“舒肤佳”极其相似, 又配合了香皂的特点, 又隐含了杀菌止痒功效, 可见, 这一商标的翻译决非信手拈来, 实是经过精心琢磨。

3. 意译法。

意译法与音译法是英汉互译时使用最为广泛的两种方法, 在商标翻译中, 意译法与音译法并驾齐驱, 各有一片天地。而意译法理解起来就十分简单, 即直接考虑商标词汇的含义, 转化为相应的英语或汉语词汇, 如Panda熊猫 (电器) ;Apple苹果 (服装) 等似乎没有什么技巧和玄机可言, 但也不失为一种产品商标翻译的好方法。

4. 音意结合法。

顾名思义, 即读音与含义的结合, 通常是将商标名称一分为二, 一半采用音译, 一半采用意译, 且能构成融洽的一个整体。有一种服装品牌为“Goldlion”, 中文译为“金利莱”, 细细品位起来, 前意后音, 如果将“莱”字结合以谐音的“来”字, 三个字结合起来, 恰好又符合消费者图个吉利的心理, 自然做起广告来事半功倍。

5. 转译法。

此种方法使用范围较狭窄, 主要应用于来自日本的产品商标, 如同翻译日语中的地名一样, 日语译为英语时, 采用音译的方法, 而再从英语译为汉语时, 则须使用日语中的当用汉字。如Panasonic松下 (电器) ;Honda本田 (汽车) ;Toyota丰田 (汽车) ;Hitachi日立 (电器) 。这些日本产品的汉语商标与英语商标之间, 无论是从读音还是从含义上来看, 都没有明显的联系。

6. 改译法。

改译既不是音译, 也不是意译, 而是完全突破原英文商标理念之后, 换一个联想意义好、又能突出产品特点的词, 让人耳目一新。例如洗发水商标“Rejoice”本意为“高兴、喜悦”, 却译为“飘柔”, 意思相差甚远, 但“飘柔”一词能让人即刻联想到使用了这种洗发水之后, 头发柔顺飘逸的情景, 该商品自然就更具有吸引力。

7. 缩写法。

缩写式商标也是一种常见的商标类型, 如T C L, NEC, LG, IBM等等。缩写式商标一般用于全名较长且难以记忆的英文商标, 取商标全名各个单词的首字母, 组合在一起, 加以宣传, 时间一长, 消费者便忘记或根本不再考究这种缩写是什么意思, 耳熟能详的仅仅只是其缩写形式, 只是很少有人追根朔源。

三、结语

总的来说, 英文商标的汉译也是翻译学的一个方面, 同时其本身又具有相当的特殊性。对于从事商标翻译的人来讲, 除了有基本的翻译能力外, 还必须了解商标翻译特殊性, 以及市场学、广告学、消费心理学、美学及文化等学科领域, 并参照各种各样的商标翻译方法, 取其精华并灵活运用, 形成自己的翻译风格和特点。

参考文献

和谐社会基本特征 篇8

关键词:公益广告图形 图形设计 艺术表现方法

一 图形与公益广告图形

1图形的分类及其概念的界定

图形的分类有多种,因归纳逻辑不同,分类的方式结果就有所不同,本研究试图以学科大类为逻辑把图形分类分为自然图形、社会图形和艺术图形三大类。

(1)自然图形所谓自然图形,即指人们在自然现象中发现的客观真实存在的图形,这类图形既包括微观世界的物象,又包括中观世界的具象图形,也包括宏观世界的用于描述客观规律的抽象图形。自然图形有着独特的形态结构和造型规律,具有生命力和可塑性。自然图形又因观察的角度及方式不同,又可分为微观自然图形(如图1所示)、中观自然图形(如图2所示)和宏观自然图形(如图3所示)。

(2)社会图形所谓社会图形,是指在同一语境中,经过一定的历史积淀,具有约定俗称用于指示、告诫和象征意义的符号,包括文字。这类图形的特点是所指简洁明确,易于传播复制,共识性大于艺术性,一般性大于独特性,内容大于形式。如手势图形、通用标记、指示符号等。

(3)艺术图形所谓艺术图形,即人为用于创造表达个性的所有图形。这类图形形式大于内容,其独特性大于一般性,审美性大于应用性。艺术图形与社会图形的本质的区别在于艺术图形具有情感性。艺术图形的艺术性体现在表现手法的艺术性和构成形式的艺术性。

综上所述,图形的概念可以界定为用于承载设计者思想并用来传递信息的可视的图像符号。

2公益广告图形概念的界定

本研究所指的公益广告图形,是指设计师不以营利为目的,根据目标受众群的特性,为社会设计的,以准确而富有创造性地传播社会核心价值观等广告诉求信息为宗旨的艺术图形。

二 公益广告图形的特点

1直观性

公益广告图形是用形象来传递文明思想的,这种形象是一种有助于视觉传播的简单而单纯的语言,它能使人们对公益广告图形所承载的信息一目了然。这是因为创造图形绝非纯精神文化现象,而是人类劳动价值和实用功利价值观的表现形式,这种直观的图形来源于人们对真实世界的感悟,人们无需分析转换就能通过眼睛进入大脑进行判断,使人们对其传达的信息的信任度超过了纯粹的语言。

2生动性

公益广告图形设计在本质上是一种感性的表现形式,情感在其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人的情感要受到政治背景、伦理规范、文化环境的制约,并且人的感官又随当时的具体心理状况以及平时的生活经验而不同,设计师在进行创作时,常常会加入自己对事物的理解。这些感性的不确定因素往往导致公益广告图形的模糊性。公益广告图形的模糊性则会刺激受众的想象力,引起受众的某种内心深处的情感体验,丰富和拓展图形语义,使得公益广告图形传达更加生动。

3艺术性

公益广告图形表现的艺术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图形表现形式的艺术性,二是图形构成形式的艺术性。公益广告图形反映的是现实生活的事物,但是它不是对客观世界的简单摹写,而是对客观世界认识和经验的提炼,高明的设计师能以其独到的见解与敏锐的感知力让人从所设计的图形中产生观念上的共呜,挖掘出不同的视觉感受。图形还会用同构、解构、重构、象征等创意手法和绘画、摄影、陶艺、雕塑等艺术形式营造客观事物,使其表象的图形下还深藏其内在的意义,通过图形的组织结构、营造方式、形体秩序给人以强烈的心理暗示,给人以遐想的空间,在构成形式上也要遵循艺术的形式美法则,使其达到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激发人们的审美感情。

4准确性

公益广告图形与传播是不可分离的。广图形的传播与语言文字不一样,公益广告图形不同于表音的文字和语言,它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它可以跨越国界、超越时空,不同国度、不同时代的人可以通过图形进行交流。人们在无须占有大量精确数据的情况下,就能灵活、有效的对图形加以识别,从而做出较准确的判断。观者在观赏图形时,也不必对设计师的看法、理念以及设计师所特有的“图语”做详尽的考察,仅凭借以往积累的经验和大致的信息材料,就能明了图形本身所发射的信息。广告设计作品在视觉传达形象的过程中,只有传达有效,才能更好地体现设计者的设计思想及相关主题的表现。观念鲜明、直接有力图形才是好的图形设计。它是将复杂的意念浓缩到单纯的图形中,去掉多余的、杂乱的视觉成分,使人能够在瞬间感受到设计者的思想和意念。内容太多,杂乱无章,反而影响主题的表达。

5文化性

随着国际经济的日益融合,传播空间的巨大变化,艺术文化的交流与互动,人们越来越需求精神世界的多元感性满足,广告艺术作为信息传播的交流媒介,以图形语言和注入文化理念的主题设计碰撞着人们的生活和精神领域,成为最具精神浸透力的传媒之一。文化概念早已融入人类的一切活动之中,贯穿于人类的物质空间和精神空间,文化一词在《辞海》中“广义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可见文化是一种积淀,是一个创造过程,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人文精神是构成文化最基本的因素,不同的时代就会传递出特有的文化观,现代广告艺术设计在现代文明进程中所体现的先进的设计观念、设计思想、设计手法无不蕴涵着现代文化的创造精神,而作为现代艺术设计中的公益广告图形设计正反映人类精神深层结构的价值观、道德观、审美观、生活观所构成的意识形态,并对群体行为模式予以引导,推销时代新观念,引发公众的公共意识和公益行为,这种满足人们精神功能需求的艺术作品必然赋有深刻的文化特质。“主题是一种思想,是一切艺术作品共有的基本要素。”传播明确观念和思想的主题是公益广告设计过程的核心及灵魂,其本身就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和哲理。

三 公益广告图形的艺术表现方法

本研究团队通过海量公益广告图形设计作品的分类归纳与总结,得出公益广告图形的艺术表现方法千变万化,几乎涵盖所有的艺术形式,具体如下:

1二维类

二维图形表现是图形表现中最常见的方式,不同的图形表现方式和表现效果势必给人以不同视觉感觉。其实即使同样的元素,可供选择的表现手段是非常丰富的,关键在于设计者要大胆尝试,多做试验,探寻最佳效果。

(1)矢量绘图表现矢量又叫向量,是一种面向对象的基于数学方式的绘图方式,用矢量方法绘制出来的图形口U做矢量图形。矢量图形可以清晰锐利地表现形态,虽然不像位图那样可以表现很多的色彩变化,但却可以方便精确地控制线条和轮廓的粗细、颜色和曲直。矢量图形以几何图形居多,图形可以无限放大,不变色、不模糊,常用于图案、标志、VI、文字等设计。常用软件有:Coreldraw、Illustrator、Freehand、XARA等。

(2)摄影表现摄影自从诞生以来就深刻的影响着图形的发展,在公益广告图形设计之中,摄影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摄影的客观性使图形具有了强烈的真实感、细腻的质感和与众不同的意境美感,能够迅速渲染情境,感染观者。它最大地充实和丰富了图形的表现力,并提高了它的公众信赖度。摄影图形真实、细腻、可信。摄影可以将不同的摄影图形通过艺术处理,融洽地拼合在一起,制造出新颖的视觉效果。现代的摄影图形拼接多利用电脑,它可以随意地造出各种超现实的自然变化。随着现代数码技术的发展,使得运用摄影图形来进行表现更为方便快捷。

(3)拓印表现拓印是指将石刻或木刻上或其他物体上的文字和图形,用纸、墨或颜料拍印出来的表现方法。拓印常用的工具拓包是用棉纱包裹棉花或海绵等柔软材料制成的,根据画稿的图形及色调制作模板,用拓包蘸颜色沿着模板遮挡的边缘拓印,由浅到深、层层加重。拓印技法可以根据拓印的工具和纸面纹理的不同而呈现出丰富的肌理效果,具有很强的表现力。

(4)印章表现印章是最具民族特色的中国传统艺术,在我国有几千年的悠久文化历史。印章的材料古代以铜为主,明清以来以玉、石、角、牙为主,随着材料的改变,制作方式也由原来的铸印发展到后来的刻印了。明清的流派篆刻以其多样的形式,丰富的内容,鲜明的风格将中国印章艺术推向了高峰,已经成了文人雅士案头把玩之物。印章的形式本身也成了审美对象。印章艺术以其古朴、稚拙的风貌体现着人们对于美的理解与追求,蕴含着历史的深沉和神秘的美感。2008年北京奥运会会徽采用印章的表现方式,其图形给人以厚重、古朴之感,同时又刁:失现代性。

(5)印染表现印染即染色、印花、整理、洗水等的总称,印染工艺有蜡染、夹缬、绞缬等几种。印染表现在图形中的运用,往往会产生具有民间感艺术效果,具有深刻的传统文化内涵。

(6)绘画表现绘画手段可以创造出富有个性的图形,绘画表现的图形因为独具风格和其绘制的不可预测性而显得魅力十足。相对其他图形表现方法来说,绘画能更充分地体现出设计者本身的原创意识和作图技能。不同的绘画工具会带来不同的视觉效果,水彩的透明、油彩的厚重、蜡笔的粗拙、水墨的侵染都是相互不可替代的。水墨的墨色的具有焦、浓、重、淡、清等等丰富的变化,此外,笔墨的粗细、长短、刚柔、曲直、快慢的不同变化都会给人带来不同的心里感受,用水墨表现物象,往往能够产生独到的艺术效果。水墨图形表现富有笔情墨韵和东方精神,是当今很多设计师喜欢和推崇的表现手段。香港著名设计师靳埭强在他的海报作品中即大量运用水墨图形表现。绘画中的勾、皴、擦、点、染、刻、印、拓、刮、撕、贴等方法带出的视觉质感也是各具特色,使用在图形表现中,可以传达出不同的内涵和意蕴。其实,图形的绘画表现不局限、不拘泥于上面所列举到的方法,几种绘画手段可以综合的使用,大胆地尝试采用新的绘画颜料、绘画工具、绘制方法,往往会产生出人意料的艺术效果,还有很多的绘画表现手段需要我们去开拓,去发现,去使用,如喷绘艺术、唐卡艺术等。

2三维类

公益广告图形表现强调的创造想象,因此不能仅仅局限在二维平面中,这就我们需要打破时空限制,使图形表现向更广阔的三维表现领域延展。

(1)材质拼贴表现拼贴就是用胶水将纸张、布片或其他材料贴在一个二度的平面上。1912年毕卡索创作出第一件精致的拼贴,即“有藤椅的静物”(Still Life with Chair Caning):他在画布上粘了一片印有藤编图案的油布,以此方式取代直接在画布上画出藤编图案。从此模糊了艺术中真实与幻象的区别。第—次世界大战后,达达的艺术家们更丰富“拼贴”概念,不论是文字片语、残缺图片、大量制作的广告印刷品、报纸杂志上的黑白或彩色照片,动手剪贴都可以成为很好的材料。由于材质拼贴构成元素的物质不同,表面的排列组织构造不同,因此会产生不同的质感,或粗糙、或细腻、或硬朗、或柔软。对肌理的运用和设计,可以提升图形对信息和情感传播的力度,让观者更直接地体验图形的含义。

(2)计算机三维建模表现三维模型是物体的多边形表示,利用计算机软件进行三维建模,生成三维模型本身是不可见的,可以根据简单的线框在不同细节层次渲染的或者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明暗描绘。目前,在市场上可以看到许多优秀建模软件,比较知名的有3DMAX,Softlmage,Maya,UG以及AutoCAD等等。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利用一些基本的几何元素,如立方体、球体等,通过一系列几何操作,如平移、旋转、拉伸以及布尔运算等来构建复杂的几何场景。计算机三维建模常常会创造出一些摄影无法拍摄的,但却有极强的真实感的照片级别的图形。

(3)装置表现装置是指在特定的时空环境里,将人类日常生活中的已消费或未消费过的物质文化实体进行艺术性地选择、利用、改造、组合,以令其演绎出新的展示个体或群体丰富的精神文化意蕴的艺术形态。简言之,装置就是包含场地、材料、情感的综合展示艺术。装置表现图形一般运用天然或人造的材料、物体等实物进行全部的组合或部分的装配,而不使用艺术的材料来描绘或雕塑,装置图形往往多多益善,来者不拒,注重随意组合和空间的营造效果。

(4)雕塑表现雕塑是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通过雕、刻、塑以及敲击、焊接、装配等手段、创作具有实在体积的艺术形象的艺术。雕塑是立体的、空间的艺术,利用有体积感的载体来表现艺术家情感。雕塑图形完全在三维空间中展示,使图形更添意趣,可以给人更大的震撼。

(5)陶泥表现一般来说,陶泥工艺包括塑形和彩绘,主要有滤泥、捶泥、打稿、捏塑、翻模、印模、整修、打底、着色、开相、上油等十几道工序。由于陶泥具有很强的可塑性,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出现了用陶泥制作的泥玩具,古代陶泥玩具图形生动自然、富有浓厚的生活情趣。在现代公益广告图形设计中,设计师往往利用陶泥的可塑性塑造形象,表现主题。

(6)纸塑表现纸塑是指用纸、剪刀、胶水等工具,运用折、卷、粘等技法呈现出多姿多彩的造型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用纸塑方式进行图形设计表现,突出质感,别有风趣。

(7)布艺与刺绣表现布艺是指布上的艺术,是中国民间工艺中的一朵瑰丽的奇葩,以布为原料,集民间剪纸、刺绣、制作工艺为一体的综合艺术。到了现在,布艺有了另一种含义,指以布为主料,经过艺术加工,达到一定的艺术效果,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的制品。刺绣是针线在织物上绣制的各种装饰图案的总称。就是用针将丝线或其他纤维、纱线以一定图案和色彩在绣料上穿刺,以缝迹构成花纹的装饰织物。它是用针和线把人的设计和制作添加在任何存在的织物上的一种艺术。刺绣的工艺要求是:顺,齐,平,匀,洁。在现代设计里,从传统刺绣图案及表现形式中,吸取智慧,可以创造新的具有民族风格的图形。

3四维表现

所谓四维,即在三维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个时间维度,通常理解为“时空”。因此,四维图形的特征是具有时间性和视觉性。

(1)行为艺术表现行为艺术,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兴起于欧洲的现代艺术形态之一。它是指艺术家把现实本身作为艺术创造的媒介,并以一定的时间延续。行为艺术,如图14所示,也称行动艺术、身体艺术、表演艺术等,国外目前通用的用法是Performance Art,它是在以艺术家自己的身体为基本材料的行为过程中,通过艺术家的自身身体的体验来达到一种人与物、与环境的交流,同时经由这种交流传达出一些非视觉审美性的内涵。

(2)影视表现影视即电影、电视剧以及动画等通过拍摄、绘画等手段制作出来的,带有故事性的影片的合称。因在其制作过程、表现手段、传播方式、欣赏特点等方面有不少相似之处,通过画面、声音、蒙太奇、故事情节等语言来传达与表现,借助于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物理学中的光学及声学成就,革新了艺术表现手法,拓宽了艺术表现范围,强化了艺术表现力度。

(3)虚拟现实表现虚拟现实(Vi rtual Reality,简称VR,又译作灵境、幻真,是近年来出现的高新技术,也称灵境技术或人工环境。虚拟现实是利用电脑模拟产生一个三维空间的虚拟世界,提供使用者关于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的模拟,让使用者如同身历其境一般,可以及时、没有限制地观察三度空间内的事物,使人作为参与者通过适当装置,自然地对虚拟世界进行体验和交互作用。vR是—项综合集成技术,涉及计算机图形、计算机仿真、人机交互、传感、人工智能、显示、网络并行处理等技术领域,是一种由计算机技术辅助生成的高技术模拟系统。

(4)全息表现全息(Holog raphy)(来自于拉丁词汇,whole+drawing的复合),特指一种技术,可以让从物体发射的衍射光能够被重现,其位置和大小同之前一模一样。从不同的位置观测此物体,其显示的像也会变化。因此,这种技术拍下来的照片是三维的。全息投影是一种无需配戴眼镜的3D技术,观众可以看到立体的虚拟人物。这项技术在一些博物馆、舞台之上的应用较多,而在日本的舞台上较为流行。

小结

上一篇:非常规下一篇:爱情哲理小故事及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