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的日记

2024-10-2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过年的日记(精选15篇)

过年的日记 篇1

今天是新年,外面吵吵闹闹的,都为过年而讨论着。爸爸在门上贴了对联,墙上贴了福,很喜庆。我们大家都穿上这新衣服,个个精神抖擞,样子非凡。今天我们去拜菩萨了,保佑爷爷奶奶身体健康,爸爸妈妈青春永驻,弟弟越来越聪明,当然也保佑我学习进步。新年了,爆竹声也源源不断,一开门就听到“噼里啪啦”的声音,弟弟看到后也想放烟花,便让妈妈买,我们先选了一种中型鞭炮,让妈妈点燃。大概过了2秒,鞭炮点燃了,发出“隆隆”的声音,差点把弟弟吓哭了呢!放完这个鞭炮,我们再放大一点的鞭炮,点燃后,烟花在空中绽放,美极了!真让人赞叹不已!

过年的日记 篇2

一年伊始, 万象更新的新年, 即元旦, 我国历代皆指农历正月初一为“元旦”。《尔雅·释诂》:“元, 始也。”“旦, 早也。”元旦的古意即一年之始, 一天之晨。南朝诗人萧子云《介雅》诗:“四气新元旦, 万寿初今朝。”元旦, 古时亦称春节。春节源于我国原始社会的《腊祭》, 亦即春天的节序。《后汉书·杨震》:“又冬无宿雪, 春节未雨, 百僚燋心。”一年最后一天的夜晚称“除夕”, 即含有“旧岁到此夕而除”, 明日即另换新岁的意思。宋·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除夕条:“是夜, 禁中包爆竹山呼, 声闻于外, 士庶之家, 围炉团坐, 达旦不寐, 谓之守岁。”俗称过年。古有“过大年, 忙半年”之说。古人从腊月开始忙年事一直到过了正月十五元宵节这年才算过完了。尤其是到了腊月二十三俗称“小年”祭灶, 就进入了过年的实质性阶段了。男人忙杀猪宰羊, 碾米磨面, 进城赶集, 置办年货, 俗称“打年纸”;女人则常常起早贪黑独伴孤灯制做全家人的新衣鞋袜。万事俱备后, 到年三十晚上, 在张灯结彩红烛高照、对联挂钱彩色斑斓的喜庆中全家老小共吃团圆饭, 共饮屠苏酒后, 包饺子, 迎喜神, 接财神, 待到“一夜连双岁, 五更分二年”的“爆竹声中一岁除”, 过年就伴随着喜洋洋欢声笑语达到了高潮。

古人在“年年岁岁花相似, 岁岁年年人不同”的喜气祥和辞旧岁迎新年中, 蕴含着古朴的喜庆丰收连年有余, 亦祈盼与祝福新一年风调雨顺的丰衣足食的年文化, 也昭彰出人与鞋履文化的不同魅力。

【做双新鞋送塾师】

元·盛如样撰《庶斋老学丛谈》 (盛如样, 号庶斋) 有篇《赵抃》:“赵清献公未第时乡之户家陈氏延之教子, 其母岁与新履。公乡荐, 陈厚赆其行。随以家贫, 而用告乏, 复赆之, 亦然。陈乃赍行囊送入宫, 一举及第, 仕寝显。”赵抃在做秀才时, 曾被乡人陈家请为其子当教师。过年了, 学生的母亲做了双新鞋送给先生, 以表谢意。在赵秀才赴京赶考中, 陈家慷慨相助, 赠送钱财, 甚至达到了贫困仍然继续相助送京应试, 使他“一举及第”。后来, 陈氏的儿子因人命案入狱, 有人告诉他“尔家昔作馆赵秀才, 今显宦于朝, 可以为援。”于是, 陈与妻商量, “妇曰:‘翁当亲行。我仍制履送之。’”陈到汴京后, 找到赵府, 待他退朝回来“即送其履。公持而入, 良久, 乃濯足穿以出。”问其来意后, 将其留在书院, 告诉他“且宽心。”最后在赵公的斡旋下, 其子得以从轻发落。

露珠虽小, 却折射太阳的光辉, 鞋子虽为不足挂齿的普通物件, 却展示了以鞋报塾师的感恩美德。

【鲜衣新履好祭拜】

我国早在南北朝时, 古人就有“正月初一, 鸡鸣而起”之习。在经过除夕守岁, 到初一早上, 都要早早起来, 梳妆后, 开始拜年。宋·吴自牧《梦梁录》卷一正月:“正月朔日, 谓之元旦, 俗呼为新年。一岁节序, 此为之首。官放公私僦屋钱三日, 士夫皆交相贺, 细民男女亦皆鲜衣, 往来拜节。”

元旦朝会金蹀躞。《东京梦华录》卷之六, 元旦朝会:“正旦大朝会, 车驾坐大庆殿, 有介胄长大人四人立于殿角谓之‘镇殿将军’……百官皆冠冕朝服, 诸路举人解首亦士服立班……诸国使人, 大辽大使顶金冠, 后檐尖长, 如大莲叶, 服紫窄袍, 金蹀躞;副使展裹金带, 如汉服。……夏国使、副皆金冠短小样制, 服绯窄袍, 金蹀躞, 吊敦, 皆叉手展拜。”在朝鲜古代传下来的汉语教科书《朴通事谚解》卷下中, 送于镇殿将军的装束为:“头戴四缝盔, 身披黄金锁子甲, 曜日连环;脚穿着朝云靴, 各自带七宝刀”。外使穿的“金蹀躞”书中注为一种腰带, 是否就是腰带余不敢妄断。但余据《汉语大字典》对蹀注:“蹀, 踏脚, 蹈。《广雅·释诂一》中说:‘蹀, 履也。’又, 《集韵·帖韵》:‘蹀, 蹈也。’《淮南子·俶真》:‘足蹀阳阿之舞, 而手会绿水之趋。’南朝宋·颜延之《赭白马赋》:‘眷西极而骧首, 望朔云而蹀足。’宋·岳飞《送紫岩张先生北伐》:‘马蹀阏氏血, 旗袅可汗头。’……蹀躞, 亦称躞蹀, 为行貌。《集韵·帖韵》:‘躞, 蹀躞, 行儿。’又小步走路。”余查《辞海》蹀躞条注:“蹀躞, 亦作躞蹀, 小步貌。古乐府《白头吟》第一道:‘蹀躞御沟上, 沟水东西流。’”总起看蹀躞除了像书中注为古代一种“带”, 亦是和行走状有关的鞋履 (如《广雅·释诂一》所注) , 外使在新年为皇帝朝贺, 其华美服饰与金饰腰带或鞋履各具特色, 令人叹为观止。

先拜皇帝后祭祖。皇亲国戚祭拜则与庶民有别, 曹雪芹著《红楼梦》第五十二回宁国府除夕祭宗祠, 荣国府元宵开夜宴:“已到了腊月二十九日了, 各色齐备, 两府中都换了门神、对联、挂牌, 新油了桃符, 焕然一新。……次日由贾母有诰封者, 皆按品级着朝服, 先坐八人大轿带领着众人进贡朝贺, 行礼领宴毕回来, 便到宁国府暖阁下轿。诸弟子有未随入朝者, 皆在宁国府门前排班伺候, 然后引入宗祠……俟贾母拈香下拜, 众人方一齐跪下, 将五间大厅, 三间抱厦, 内外廊檐, 阶上阶下两丹墀内, 花团锦簇, 塞的无一隙空地。鸦雀无闻, 只听铿锵叮当, 金铃玉佩微微摇曳之声, 并起跪靴履飒沓之响。”男着朝靴女著绣履随着跪拜发出轻微的声音, 折射出皇亲国戚富贵之家的先拜皇上后拜祖的肃穆与奢华。

【百枝火树千金屧】

古时候, 元宵节又叫“灯节”、“上元节”, 家家户户张灯结彩, 大街小巷龙腾舞狮, 好不热闹。正月十五闹花灯起源于汉代, 盛于唐代, 到了宋代花灯的制作与观灯赏花更为锦上添花。

万斛金莲照碧空。《东京梦华录》卷之六元宵条:“正月十五日元宵, 大内前自岁前冬至后, 开封府绞缚山棚, 立木正对宣德楼, 游人已集御街, 两廊下奇术异能, 歌舞百戏, 鳞鳞相切, 乐声嘈杂十余里, 击丸、蹴鞠……”更为吸引游人的是“自灯山至宣德门楼”还有“灯烛数万盏, 望之蜿蜒如双龙飞走。”其“火树银花不夜天”的灿烂辉煌, 不亚于“月色灯光满帝都”盛唐。在注中说无名氏《宣和遗事》前集:“是时底王孙公子, 才子佳人, 男子汉都是顶背带头巾窣地长背子, 宽口袴。侧面丝鞋, 吴绫袜, 绡金裹肚妆着神仙;佳人却是戴郭单肩冠儿, 插禁苑瑶花, 星眸与秋水争光, 素脸共春桃斗艳……那游赏之际, 肩儿厮挨, 手儿厮把……诗曰:太平时节喜无穷, 万斛金莲照碧空。最好游人归去后, 满头花弄晓来风。”“蹴鞠”就是古人类似今天的踢足球 (详见2007年第4期《古代足球鞋探秘》, 此不赘述) , 在注中有陈元靚《新编纂图增类群书类要类·事林广记》戊集卷之二《文艺类圆社摸场》;对“当场蹴气球”者的着装描写为“丝鞋罗袴, 短帽轻裘。”

元宵节可谓古时的情人节, 从上文关灯游人中的才子佳人“肩儿厮挨, 手儿厮把”可见, 在礼教森严的封建社会, 惟有每年元宵节之夜, 历朝历代则放宽礼戒, 青年男女可借关灯游赏之机, 才能“双双美女贪欢, 对对游人戏彩。看不尽的花容玉貌, 佳景无穷。” (《西游记》·金平府元夜观灯》) 去品尝“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 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辛弃疾) 的惊喜;分享“去年元夜时, 花市灯如昼。月到柳梢头, 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宵夜, 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 泪湿春衫袖 (欧阳修) 的怅然。清·董舜民的“百枝火树千金屧, 宝马香尘不绝。飞琼结伴试灯来, 忍把檀郎轻别。一回佯怒, 一回微笑, 小婢扶行怯”的词, 可谓是古代大家千金小姐与相恋之情人, 在短暂观灯中, “相见时难别亦难”难舍难分的心态, 描写得淋漓尽致。屧, 木屐, 《广韵·帖韵》:“屧, 屐也。”也泛指鞋。

过了正月十五闹花灯, 这年的温馨与热闹色彩也逐渐降温了, 闺阁中的女人们, 在正月“忌针”之习闲散后, 也收心忙针线了。《儿女英雄传》第二十四回:认蒲团幻境拜亲祠, 破冰斧正言弹月老:“匆匆忙过了正月, 到了仲春, 春昼初长。一日, 安太太因指张金凤说道:‘我才打点出来, 大衣裳呢, 都交给裁缝作去了, 几件里衣和脚鞋 (即鞋袜) 不好交出去。我那里是一天不断的事, 想着舅母和我们亲家, 大长的天也是白闲着, 帮帮我又解了闷儿。”

过年的味道 篇3

独立食评家

法国美食会会员

上海食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

读者朋友收到这一期《食品与生活》时,辛卯年新年越来越近了。放寒假啦!过年啦!小孩子们心里痒痒地高兴,可以玩一玩,吃一吃,拜拜年,收收压岁钱。大人们也在计划,今年的新年有点什么新花样?走几家亲戚朋友?是不是举家外出旅游?

年年难过年年过

自古以来,中国人把奇数叫“阳数”,而把偶数叫“阴数”。阳数不吉利,而阴数吉利。所以,农历的正月初一、三月初三、五月初五、七月初七、九月初九都是不吉利的日子。正月初一,有个叫作“年”的怪物来了,度过这个难过的日子,就称为“过年”。对付“年”要用桃符来“镇”它,后来衍化成春联,还有就是放鞭炮吓跑它,还要坐在炉火边“守夜”。火能吓退野兽,也能吓退怪物。这一切工作奏效了,也就到了大年初一的子时(晚23:00~次日凌晨1:00),人也饿了,累了,于是就吃饺子(同“交子”,即交子的谐音),南方人则吃年夜饭。

不过,过年的准备,实际上从腊月里就开始了。腊月初八是释迦牟尼成道日,故僧众要煮粥回馈施主,是谓“腊八粥”。腊八粥中的果饵,有糯米和赤豆、红枣、桂圆、莲心、花生、白果、松子、板栗等。民间的腊八粥还有咸的,即以腊肉、萝卜、芋艿、花生、鸡丁、鸭肫、香干和糯米或粳米共煮。

腊月廿三是“祭灶”。灶神老爷上天述职,向玉皇大帝禀报人间千家万户所作所为,故每家每户要用饴糖粘住他的嘴巴,让老人家“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这“祭灶果”可真好吃,其中有寸金糖、牛皮糖、油枣、芝麻糖,还有疑似膨化食品的“祭灶果”。

腊月廿四“掸尘”,即大扫除。晚上,我们家还过“大年”。祖母说,大年大于年,所以要比冬至更隆重些。点香、烛、焚锡箔,做几个菜,祭一祭祖先。大人、小孩都要跪、拜、叩头。除通常的鱼、肉、蔬菜之外,还要有粉蒸鸡(婺源三蒸——清蒸、粉蒸、干蒸)、焐豆腐(也有人写作“糊豆腐”),将豆腐炒透后,加上米粉(不是米面)再炒,直至起糊。焐豆腐中要有肉丝和冬笋,以示其珍贵。

幼年的我,体味到父母亲的“年年难过”。尤其是上世纪50年代,先后添了二妹、一弟,60年代又添了小弟,加上祖母共九口人,物资又缺乏,没有更多的东西供养九张嘴巴以及六个孩子的学费、书费,艰辛程度可想而知。可是,父母亲总有办法熬过去,家里也很少有阴霾的时候,“肚中空空,心里阳光”、“年年难过年年过”,就是当年家庭生活的写照。

年夜饭的味道

南方人不吃饺子,吃年夜饭。物资匮乏的年代,这也是一年中最好吃的一餐。好不容易配给的鸡、鱼、肉、蛋、菜、豆(制品),烧一顿最好吃的菜,那就是我儿时盼望的“过年”了。除夕下午,祖母在家里作最后的准备,拣了四式小菜(装在分层的竹篮里),牵着我的手到住在南市西仓桥街的外公家里拜年。见了外公,我磕下头去,肥硕的外公已将我一把拉起,口中直叫“外孙皇帝,快快请起”。那四式小菜大抵是糟肉、黄鱼、如意菜(形似如意的豆芽烧油豆腐)和蛋饺肉圆(可放汤烩一烩,成三鲜砂锅)。外公每样尝一尝,再拿出野狐脸(玩具)、木头大刀、扯铃(空竹)、小人书送我。急急赶回来,家里已准备祭祖仪式,点上香烛,菜、饭满桌,依次磕头后焚锡箔,就可坐下吃年夜饭了。年夜饭吃到喉咙口,坐着喘粗气,祖母出来分糖果、花生(也是配给的)。等到肚子稍微空出一点,母亲又端出赤豆红枣糖年糕汤(寓意:早出头,年年高),一年中最好吃的一餐才结束。

年味变了吗?

过年的味道,似乎有些“变味”。年夜饭当然要吃,但绝对没有了“涮一顿”的意思。单从吃的方面考究,其实天天都在过年。年夜饭更多成了团聚的机会。不过说实话,我自己肯定不会年三十去饭店吃年夜饭。每年的年夜饭已经成为商家宰一刀、赚一票的好机会。有时年前有机会去餐馆厨房看看,发现有许多半成品盛在各种容器内,如果管理稍有松懈,卫生状况堪忧。为了赚更多的钱,也因为订单太多,许多餐馆像足球赛那样,分上下两场。而且上席全是大锅菜,速度又快,风卷残云,吃得并不爽,价钱并不便宜,总有二三成的“虚头”。今年因为进货价上扬,一些餐馆只预收座位费,菜价随行就市,菜也临时再定,又不怕你不吃。说一句夸张的话,以“天价”来吃“准猪食”,岂非脑子进水。我是在小年夜中午和亲家两位,再加上弟弟妹妹,也去开一桌。真到了大年三十,请近在咫尺的亲家过来,家里开一桌,自己烧两个拿手菜,讲讲吃吃,给小孙女发发压岁钿,真开心。

旧时过年“花头经”很多。汉代的东方朔,当年的幽默大师在《占书》上说:“岁正月一日占鸡,二日占狗,三日占猪,四日占羊,五日占牛,六日占马,七日占人”。六畜占完了,再是“人日”。记得小时候“人日”还要吃点年糕、汤团之类。那留过年的“年年有鱼”,此时也可正式落肚。有限的“宿菜”吃完了,炒一只塌菜冬笋,再烧一只“独脚蟹”(发芽豆),也是特别好吃。如果还有“血蚶”,那父亲就要喝两口小老酒了。

一直到正月十三,开始“上灯”,十五是元宵,十八“落灯”,即是旧时的“灯节”。元宵也要祭祖,不过小孩更喜欢拖一只兔子灯,在弄堂里跑。高兴了,扯一会“扯铃(空竹)”,“昂昂”地响起来,年味也越来越淡了。

关于过年的日记优秀 篇4

关于过年的日记(1)

过年啦!我怀着激动的心情早早的起床了。今年我是在乡下老家过年的,在那里家家户户门口都挂着红红的大灯笼,门上贴着对联,喜气洋洋,爷爷家的大门上张贴着一幅年画,上面分别写着“猴年吉祥,虎虎生威”,吃过早饭,我们举行了乡下特有的“谢年”仪式,爷爷说:“谢年就是感谢过去的一年大家幸幸福福,期盼新的一年更加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事业、学业蒸蒸日上”。谢年的时候,把鸡、猪肉、水果等摆在祭奠桌上,点上蜡烛,倒上酒水,我把一串长长的鞭炮摆成一个大大的元宝形状,在祭拜时,我心里默默地想:‘过年啦,我又长大了一岁,我要变得更加懂事,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我会做到的,我一定要做到……’“砰啪”把我的思绪拉了回来,鞭炮声震耳欲聋般在空中响了起来,一声声的炮竹代表一串串的祝福……

“吃年夜饭喽!”哇!只看见圆桌上摆了满满的菜,有鱼、有猪肉、鸡肉、鸭肉、牛肉、羊肉、对虾、三鲜(这可是我奶奶亲自做的);有芹菜、青菜、笋、藕;还有八宝饭、西施豆腐羹……看到这么多的美味佳肴,我口水已经流下来了,迫不及待的赶快坐的下来拿起筷子往盘子里夹菜,我们大家吃的津津有味,开心地聊着天,说着祝福的话语。爷爷奶奶,爸爸妈妈还给我发了压岁包。

吃好年夜饭,我和小朋友一起玩着我们的游戏的,新年晚会开始,晚会节目丰富多彩,一个个节目都是那样的精彩,我最喜欢的是小品《一句话的事》。直到新年的钟声敲响,我才慢慢的进入梦乡!

过年真好,要是天天都是过年那该多好呀!我喜欢过年!

今年的春节我是在徐州的外婆家过的。大年初一的早晨,我推开外婆家的大门,只见场院里满地都是爆竹碎屑、红纸屑,大门上贴着红红的春联。上联是“富贵门庭生百福”,下联是“平安宝地纳千祥”,横幅是“吉祥如意”。

关于过年的日记(2)

和煦的阳光伴随着钟声迎来了20xx年元旦节走进了我们的校园??在星期三的下午,我们学校全体师生兴致勃勃的来到前操场观看元旦联欢会,我们从教室里有顺序的搬出凳子来到前操场上。

激动人心的时刻到来了!主持人走上舞台,先请出评委,又请校长讲话,接着播报了第一个节目:《春节序曲》。上面的琴声悠扬地传遍整个上空,大家都感受到了元旦的气息。

接着,第二个节目是我们班和五二班的《开门红》,她们表演的动作婀娜多姿。第三个节目是《恭喜祖国富起来》,舞蹈很有节奏感,和音乐的拍子相合。第四个是四年级的群体快板??《夸夸咱们的校园》……

其中,我最喜欢的是初中部男生的机械舞的,他们的动作如机器人做的动作一样,非常滑稽。最让我记忆犹新的一个动作是他们快到最后演的六个“机器人”一起动起来的情景??由一位带领人做的动作使他们知道下一步要做什么??“噔”“噔”“噔”“啪”,六位“机器人”做出一个滑稽的动作:“主角”把手摆成枪的形式,然后一开“枪”的,其他的机器人全部都倒下去了。表演完了,观众们爆发出一阵阵雷鸣般的掌声。

其它节目也很精彩,三年级的小朋友根据《北京你》改变成了《校园真美丽》,唱得有声有色的;六年级的《盛世欢歌》扇子舞蹈犹如蝴蝶翩翩起舞的,四年级合唱唱得津津有味,赢来观众的喝喝掌声……

这个元旦节让我记忆犹新,过得特别充实、有意义、有趣!

关于写过年的日记 篇5

外婆家养着两只兔子,听说兔子胆特别小,听到鞭炮声会被吓死。在放鞭炮之前,我和姐姐拿着手电筒去看兔子。我们先抓了一把草给兔子吃,接着,姐姐把手电筒关起来了。在黑暗中,伸手不见五指。我害怕地说:“姐姐,我好害怕,还是把手电筒开了吧!”姐姐说:“关着灯好,可以让兔子不要害怕,而且还可以不浪费电。”后来我们开了又关,关了又开,最后才决定还是开着好,就开了。

突然,一声鞭炮声响了起来,然后别人家的鞭炮也一个接着一个地放了起来,我害怕地把耳朵捂了起来,我捂得已经很好了,可我还是听到一声声大大的声响,我看了一眼兔子,兔子竟然无忧无虑地在那里吃草,我惊呆了,不再担心兔子,跑出去看烟花了,烟花的颜色是有顺序的 ,我们大家一起猜,下一个会是什么颜色,有的说红色,有的说是绿色,各种各样的颜色都说了出来,最后才发现是红色的。“oh,我答对了!”只听见姐姐的笑声,好几次都是姐姐答对了。

过年前的准备日记 篇6

过年前的准备日记(1)

啊!快过年了!家家户户都忙起来了,大人们忙着打扫、清洗,忙着购置年货,小孩子们也不例外,忙着做作业,忙着预习功课,希望过一个轻松快乐的春节,来到室外,是一番热闹的影像。

你瞧!街上那热闹的气氛,车水马龙,人来人往。我们来到超市门前,那里人山人海,加上数不清的小汽车把超市门前堵塞得水泄不通,我们好不容易挤进了超市,映入眼帘的是一条条长龙似的队伍,他们个个都在等着刷卡结帐,他们人人都提着大包小包,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超市里人头攒动,人挨人,人挤人。我们好不容易出了超市,来到了大街上。

外面也是幸福、祥和的气氛。

你看!老人们聚在一起,有的在剪窗花的,他剪得那么精致,那么精美,有的在画门神,画得栩栩如生,有的在写春联,写得那么漂亮、整洁。那们显得那么幸福、安祥。还有一此清闲的人也聚在一块拉拉家常,说说闲话。有的人早早的就准备好了,在那贴福字和春联。

小孩子也聚在一块玩游戏,有的一手拿着食物,一手拿着灯笼,有的头上带着闪亮箍,有的嘴里含着糖,开心得不得了……其实街上热闹的地方还多着呢的!

啊!街上热闹的气氛在迎接新年的到来!

过年前的准备日记(2)

新年的脚步已经临近了,家家户户都开始准备“年货”了,而我们家也不例外。

你瞧!爸爸又买了一箱水果。自从要过年了,家里就像储物间一样。今天买一箱水果,明天买一箱干货,总而言之,言而总之是每天都有新货入仓的,而且每天由我们的“仓库管理员”妈妈24小时全天候监控,防止我这只“老鼠”来偷吃。

又是一个周末,妈妈宣布为了让这一年元旦、春节过得更好,决定大家一起去一趟超市。这话一出爸爸和我马上振奋起来,因为自从我上六年级以来,我和爸爸每次提出逛超市,妈妈都以耽误我学习为借口(在妈妈看来不是借口),来否决我和爸爸提议。现在妈妈“不请自来”。我和爸爸显得比谁都积极,真是说时迟那时快,拿袋子、小推车、鈅匙……这些准备不用妈妈唠叨一句就被我和爸爸完成了。

到了超市,商品是玲琅满目,看得我眼花缭乱。人山人海,大家都在寻找着自己需要的物品。超市也准备了不少活动,还专门设置了一个抢购栏,每隔30分钟就会有便宜又实惠的商品移入眼帘。看,开始抢购了,人们不顾你死我活的向前冲,这气势如排山倒海,又似长江、黄河的惊涛骇浪,商品眨眼工夫就不见了,抢到的脸上堆满了微笑,没抢到的也没有太大的沮丧,当然我也抢了一件。逛完了超市,天已经黑了,回到家中,大家还沉浸在快乐中……

过年 篇7

背上行囊, 和家人一起到风景区去迎接新年, 是我钟情的过年方式。过春节无疑是一次难得的长假, 做一只南飞燕, 享受阳光、沙滩、大海与蓝天, 让年过得舒心快乐。我和爱人平时都很忙, 现在春节的假期比较长, 因此, 我们这几年基本上都选择了在外过年的方式。

去年春节我当了回好媳妇, 平时由于工作的需要, 一天三顿饭都是在单位里吃, 根本谈不上给家里人做顿饭。因此去年春节头三天, 我大门没出, 二门未迈, 给家人好好做了几天饭, 弥补了一年的内疚, 体验了浓浓的亲情。

由于职业的关系, 我有几个春节是在外地度过的, 每到除夕之夜, 身处异乡的我远眺万家灯火, 倾听爆竹声声, 感受到的是别人过年的温馨蜜意, 游子思乡之情难以言表。今年我打算过一个传统意义上的春节, 回老家过大年, 给白发双亲洒扫门庭, 除旧迎新, 添置几盆时令花栽, 美化居室。问问老人的健康状况, 谈谈自己的工作情况, 让融融亲情沐浴每一颗心。我还有一个最大的愿望就是读书迎新年, 抽两天时间, 逛遍全城大小书摊书店, 给炒股的姐姐买几本致富书籍, 给上学的侄子捎几本少儿读物, 给酷爱文学的哥哥选几本世界名著。带着书籍走亲串友, 也不失为感情投资的一种好方式。

过年的饺子 篇8

关于饺子的来历,有这样一种说法。据考证:它是由南北朝至唐朝时期的“偃月形馄饨”和南宋时的“燥肉双下角子”发展而来的,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了。清朝有关史料记载说:“元旦子时,盛馔同离,如食扁食,名角子,取其更岁交子之义。”又说:“每届初一,无论贫富贵贱,皆以白面做饺食之,谓之煮饽饽,举国皆然,无不同也。”这说明新春佳节人们吃饺子,以示辞旧迎新。近人徐珂编的《清稗类钞》中也说:“中有馅,或谓之粉角——而蒸食煎食皆可,以水煮之而有汤叫做水饺。”千百年来,饺子作为贺岁食品,相沿成习,流传至今,正所谓“水饺人人都爱吃,年饭尤数饺子香”。

我出生在上世纪60年代后期,那时人们常以干萝卜条、粉条搭配少量的肥肉膘拌成饺子馅。记忆中的过年饺子,是一家人除夕围坐在一起的欢声笑语。母亲擀着面饼,父亲包着饺子,十几岁的哥哥和姐姐在跟着父亲学包水饺,才七八岁的我也在一旁往簸箕里摆放饺子。一家人其乐融融,把过年的幸福与快乐全包进了饺子里。为了增加过年的喜庆气氛,母亲和父亲总要拿出几个两分硬币,让我去用热水洗干净,然后认真地包到饺子里,到初一早起,同普通的饺子煮到一起,然后随意地捞到我们兄妹几个的碗里,谁能吃到硬币,就是一年里最幸运的人。当时,我们兄妹几个都能吃到硬币,唯有父亲、母亲没有吃到过。长大后,我才听母亲说:“那时包罢饺子,等你们熟睡后,我和你父亲又对包硬币的饺子进行了重新加工,用双手捏得更圆些,煮熟捞出时,我和你父亲就容易认出来。而你们兄妹几个只顾比着谁吃出硬币,都没有留意到这样的细节。说到底,过年你们开心快乐,就是我们做父母的最大幸福!”听了母亲的话,我突然明白了过年是什么?过年是父母盼望儿女快乐成长的新开始,过年是初一饺子里凝聚浓情的真爱硬币。

改革开放以后,生活好了,过年饺子也增加了牛肉馅、羊肉馅、三鲜馅等品种,还有速冻水饺。但无论怎样改变,过年吃饺子的风俗始终没有变。成家立业后,我与父母分开单过,每到年三十,我都遵循当地的习惯,煮出第一碗饺子,亲自给父母送去,以此感谢父母又一年的操劳。我深知,送这一碗饺子算不上孝顺,但却包含着我对父母的美好祝愿。在一年的新起点上,我祝愿我的父母身体健康,永远快乐!

饺子是過年的形象代言,更是团圆、幸福的延续传承。心怀感恩与亲情,走过新一个春夏秋冬,我们一定会发现,我们的日子更加红红火火,我们的生活格外蜜蜜甜甜!

过年红包雨的日记 篇9

不负众望,一年一度,最最让人期待的除夕来了。早上八点钟,我的姑妈一家便早早的来到太婆家(我家过年要先在最年长的长辈家先集合)。她也把她家的狗带来看门了,我也把我的狗带来了。结果两只狗狗居然打起来了(我不想管这两只呆呆的`狗)。上午十点,全家35个人都集合了。

中午我们热热闹闹的吃完中饭又玩了一下午,最最让我兴奋,最值得期待的年夜饭来了。我们家与其他家不一样的是,我们过年都在五星级饭店吃年夜饭。而且我们家微信上还有个群,全家有微信的都在群里面。除夕晚上群里会下红包雨,凡是微信有钱的就必须发红包,不发的,就别待在群里咯!

今年我们家在一个忘了叫什么名字的饭店吃饭。才吃了没几分钟,我就得意忘形的在微信群里发:还不发红包? 过了一会儿,姑妈发了个偷笑的表情。然后我爸大叫一声:“发红包啦!”紧接着,群里跳出一个令全家人都很兴奋的红包。我已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点了红包。结果是:0.01元。20个红包,3秒被抢光。我问爸爸发了多少,他说200.。。200块的红包我抢到一分。。。

然后我小舅公说发一个大的。我心想:最多不是200吗,不是已经有一个大的了么?5秒后,红包出现了,我紧张的一点,就在我刚点了一下“开”时,突然冒出来一句:“来晚一步,红包被领完了。”我赶忙点“去看看大家的手气”,结果只有二舅公抢到了,30块钱。然后我猛然醒悟:果然是发“一个”大的。

今天我一共才抢了20多块钱,但我很期待下次红包雨。在两次红包雨间隔的时间里,好好学习吧!

★ 过年红包的作文300字

★ 2022过年拜年红包朋友圈说说

★ 作文:小小的红包

★ 红包贺词

★ 过年 作文

关于过年的日记200字(推荐) 篇10

但是我发现今年过年似乎与往年不同,不仅只有我有这样的感受,跟我一起的朋友们似乎也是如此,或许是因为长大了把,长大了,懂事了,喜欢宅在家里了,过年的气氛也不同了,感觉再也没有原来那样的乐趣了。

回首以往的春节,总是和朋友们还有弟弟妹妹们晚上在一起玩,捉迷藏,321,棉花套,这些小孩子的游戏,那时候的乐趣,再也找不回了,现在回想,真的蛮好玩的。可是现在的我,不会再去玩那种游戏了,蛮幼稚的,往日在一起玩的朋友们都在忙自己的事情,各有所忙,说好的聚会也因为天气的原因自动取消了;好乏味的新年。

回首往昔的岁月,回首2015的情趣,回想自己曾经做过的事情,一种说不出来的情感,挥手像2015告别,迎来一个崭新的2015,谁又能够想象的到2015我们又将面临怎样扑朔迷离的故事呢?

一种期待,同时也是一种畏惧、

中国过年的习俗 篇11

扫尘

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贴门神

我国各地过年都有贴门神的风俗。最初的门神是刻桃木为人形,挂在门的旁边,后来是画成门神人像张贴于门。门神分三类:第一类是“大门门神”,多贴在车门或整间大门上。第二类是“街门门神”,多贴小街门上。这两种门神都是一黑脸一白脸两位尊神。白左黑右,白善易,黑狞恶,各手执槊钺。第三类是“屋门门神”,较街门门神稍小。屋门最多是贴“麒麟送子”像,两个傅粉涂脂梳太子冠的娃娃,各乘麒麟。

贴春联

春联亦名“门对”“春帖”,是对联的一种,因在春节时张贴,故名“春联”。春联的一个源头是桃符。最初人们以桃木刻人形挂在门旁以避邪,后来画门神像于桃木上,再简化为在桃木板上题写门神名字。春联的另一来源是春贴。古人在立春日多贴“宜春”二字,后渐发展为春联。春联真正普及始于明代,原来春联题写在桃木板上,后来改写在纸上。桃木的颜色是红的,红色有吉祥,避邪的意思,因此春联大都用红纸书写。

贴福字

在贴春联的同时,一些人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有的人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

置天地桌

这是一个临时性的供桌,是除夕专设之桌。一般无大佛堂之家特别重视天地桌,因为平时对佛供献较少,到年终岁尽时对神佛大酬劳一次,此外,这桌主要是为接神使用。摆天地桌的位置也不统一,如堂屋地方宽大,可置于屋中,如屋内无地,就置于院中。

放爆竹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

吃年夜饭

大年夜,丰盛的年菜摆满一桌,阖家团聚,围坐桌旁,共吃团圆饭。人们既是享受满桌的佳肴盛馔,也是享受那份快乐的气氛。桌上有大菜、冷盆、热炒、点心,一般少不了两样东西,一是火锅,一是鱼。火锅沸煮,热气腾腾,温馨撩人,说明红红火火;“鱼”和“余” 谐音,是象征“吉庆有余”,也喻示“年年有余”。

守岁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俗名“熬年”。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从掌灯时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守岁的习俗,既有对如水逝去的岁月含惜别留恋之情,又有对来临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

压岁钱

压岁钱是由长辈发给晚辈的,有的家里是吃完年夜饭后,人人坐在桌旁不许走,等大家都吃完了,由长辈发给晚辈。有的人家是父母待子女睡熟后,放在他们的枕头下。更多的人家是小孩子们齐集正厅,高呼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新年快乐”,列队跪拜,而后伸手要红包。老人家逢此情景乐不可支,认为这是新年事事顺利的好兆头。过年给压岁钱,体现出长辈对晚辈的关爱,和晚辈对长辈的尊敬,是一项整合家庭伦理关系的民俗活动。

祭祖

因各地礼俗的不同,祭祖形式也各异。有的到野外瞻拜祖墓,有的到宗祠拜祖,而大多在家中将祖先牌位依次摆在正厅,陈列供品,然后祭拜者按长幼的顺序上香跪拜。南方人流寓北京的,祭祖尤为隆重,大半是八碗大菜,中设火锅,按灵位设杯箸,在除夕、元旦、元夜,都将火锅扇开,随时换菜。旗族人祭祖,满蒙不同,蒙古旗人供以黄油炒黄米面,撤供时炸以香油,蘸以白糖,另有风味。满洲旗人祭祖,供核桃酥、芙蓉糕、苹果、素蜡檀香,静肃异常。

饮屠苏酒

屠苏酒是一种药酒。在古代习俗中,元日全家饮屠苏酒,以祛不正之气。古时饮屠苏酒,方法很别致。一般人饮酒,总是从年长者饮起;但是饮屠苏酒却正好相反,是从最年少的饮起。年少者一天天长大,先饮酒以示祝贺,而年长者过一年少一年,后饮以示挽留。

隔年饭

在北方,有的人家还要供一盆饭,年前烧好,要供过年,叫作“隔年饭”,是年年有剩饭,一年到头吃不完,今年还吃昔年粮的意思。这盆隔年饭一般用大米和小米混合起来煮。

拜年

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同族长带领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几个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为“團拜”。拜年时,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祝长辈长寿安康。

回娘家

正月初二、初三,嫁出去的女儿们便纷纷带着丈夫、儿女回娘家拜年。女儿回娘家,必备办一大袋的饼干、糖果,由母亲分送邻里乡亲,礼物虽薄,但它反映的情意却甚浓,真正的是“礼轻情意重”,它表达了姑娘对乡亲的切切思念。

(摘自饭菜网)

回家过年真好 篇12

2回家过年,今年我是多么想回家过年,从来没有这般归心似箭。往年从报纸、电视上看到汽车站、火车站挤满回家过年的人们,看到无数焦急的双眼,心里很不以为然。然而,此刻我多么想成为他们中的一员,多么想在冰天雪地中扑向小山村里一灯如豆的家门,多么想说一声“妈,我回来啦”,多么想听那句“孩子,你可回来了”……

3回家过年真好!能回家过年真好!

4有多少年没回家过年了呢?我1982年研究生毕业,那年就没在家过年,直到2008年!我在广州过年,在上海过年,在北京过年,在大阪过年,在长崎过年,在东京过年,在青岛过年,惟独没在家过年,没回家过年,没回母亲身边过年。简直难以置信,27年时间里我居然一次也没回家过年!我怎么会那样?我怎么会是那样的一个人?

5忙吗?忙。大年初一都几乎伏案忙碌。但我毕竟不身在炮火连天的战场,不身在抗洪救灾的前线,不身为日理万机的一国总理。所谓忙,无非是忙着写论文写这个写那个,以便早点提职称提这个提那个罢了。可那东西有回家过年重要吗?世上难道还有比突然出现在望眼欲穿的年迈母亲面前更让人激动的场景吗?如果可能,我真想不要教授,不要论文,不要名声,什么都不要,只要回家过年,回老家过年,回到母亲膝下一起度过除夕那个一年只有一次的夜晚……

6不错,27年里有三个年是和母亲一起过的。但都不是我回老家母亲膝下,而是母亲来我身边。第一次在广州,差不多20年前的事了。对母亲来说,广州这个城市实在太大了,似乎总在提醒她千万别忘记乡下人身份。母亲怯生生打量整街整巷的花市,怯生生注视手拿一束束鲜花的红男绿女,怯生生听着她根本听不懂的喜洋洋的广东方言。那怯生生的样子让我有些不忍,于是我带她去比广州小得多的肇庆七星岩游玩,在几乎没有人影的湖心路上,满目青山绿水似乎唤起了她似曾相识的归属感,露出少见的舒展的笑容。第二天中午要退房时,我走进她和父亲住的房间,发现香皂、牙具和毛巾好端端放在那里没动,一问,母亲又恢复了怯生生的神情,反问那东西是随便用的么……

7后两个一起过的春节是在青岛,第三个距今不到两年时间,一切恍若昨日。走进为父母在市中心租住的一楼套间,客厅煦暖如春,年过70的母亲和父亲正面对面坐在桌前包饺子。父亲擀面饼,母亲包,包我最喜欢吃的带有浓厚家乡味道的酸菜馅饺子。酸菜大概用凉水浸了很久,不怎么酸了,切得很细,放了炸过油的肥肉渣进去。年夜饭就吃母亲包的饺子。吃着吃着,“咯嘣”一声吃出一枚硬币——原来母亲仍按老家习惯包了两三个有硬币的饺子。“谁吃到谁有福,今年你有福!”母亲笑眯眯地说。水仙花开得正香,一盆春兰也知趣地擎起了两三朵小蝴蝶样的墨绿色小花,一家人就对着两盆花吃瓜子唠家常。母亲还拿出她戴着老花镜做的棉拖鞋叫我穿上……回想起来,那才真正是我后半生最幸福的夜晚,那才叫幸福。

8可惜长达27年时间里这样的夜晚实在太少太少了,因了我没有回家过年,因了我所谓的忙,因了我自己都难以相信的种种理由……时至现在,即使回家过年也永远不会有那样的场景了,那样的场景只能在影集和梦境中寻找了!惟其如此,今年我才那么想回家过年,那么羡慕不顾一切回家过年的人们,他们才是这个世界上最幸福、最幸运的人——因为等待他们的是母亲那句:“孩子,你可回来了!”

(选自《家庭之友(爱侣)》2013年第2期)

【阅读训练】

1.阅读第1段,从内容和写法两方面对画线句子进行赏析。

2.第4段画线句中,作者为什么不厌其详地列举自己在不同的地方过年?

3.文章第6、7两段记叙了作者与母亲两次过年的情景以及他不同的感受,请你结合这两段内容,分别说出作者产生的不同感受及其原因。

4.说说第7段中加点词语“知趣地”有什么表达作用。

(林 海 设计)

(参考答案见37页)

《回家过年真好》参考答案:

三年级过年的日记300字 篇13

饭桌上的话题可多了:姑姑先说:“我们属老虎的敬一下吧?”我们个个说好。后来大家都敬过了,只有小哥哥和姑父的属相没有重复,姑姑脑灵嘴快说:“你们两父子经一下吧?”大家敬完。大妈妈说:“妈!我们属牛的有么有计红腰带,穿红短裤?”等……吃晚饭是我盼星星盼月亮才盼到的,因为,那时候是发红包的时候,我冲到奶奶爷爷身边说了一大堆好话有是寿比南山,有诗是福如东海,奶奶终于把那厚厚的红红的大大的红包给了我,我又问妈妈、姑父、大妈妈那儿拿来了红包。

过了一会,我实在忍不住,我从口袋中拿出了红包躲在凳子下一张一张的数,那时我 还没发现,大哥哥在偷拍我数红包的搞笑动作。回到家放到电脑上大家哈哈大笑。我又过了一个有趣的年!

★ 过年了三年级日记

★ 过年题目的日记三年级

★ 过年日记100字

★ 过年日记怎么写作文

★ 关于过年的日记范文

★ 过年的日记

★ 三年级过年了作文

★ 过年三年级作文200字

★ 《过年》小学三年级作文

快过年了的日记300字 篇14

今年春节,我发现了一些新的变化。

除夕这天,爸爸妈妈带我一起去城隍庙逛庙会。听说以前城隍庙没有庙会,过年时人也很少,今年是城隍庙重新改造后第一次举办庙会。庙会上有舞龙、舞狮,还有人在唱我一点都听不懂的戏剧,到处都人山人海,可热闹了!

逛完了庙会,我们又去和亲人们一起吃年夜饭。以前吃年夜饭,大人们总要喝很多酒,都醉醺醺的。现在喝酒的人很少了,因为大家都要开车。还有就是吃完饭打包剩菜的人多了,我想是因为大家都知道不能浪费农民伯伯用汗水换来的这些美味可口的食物吧。

晚上早早吃完饭,大家都赶回家看春节联欢晚会。以前我们看春晚都是坐在沙发上看电视,晚上会有点冷。今年我们躺在床上,窝在温暖的被窝里用手机看春晚,可舒服了。

过年的日记 篇15

影片英文名为《Seventeen years》, 截然不同的是中文名为《过年回家》。“过年”和“回家”是中华文明特有的集体无意识, 由此而衍生出的“乡土情怀”和“寻根意识”都成为中国历代文人苦吟追怀的一个主题, 也是历代文学艺术作品表达的内涵。影片用这两个颇具中国文化元素的词汇传达影片的情感主旨:关注普通中国人内心的情感归宿之路。第一个颇具纪实本性的镜头流露出导演关于家庭的内涵、人与人之间情感的追寻和探索:丈夫骑车带着妻子, 平静地在街上行走, 妻子怀里揣着青菜。这个镜头长长地从街面一直跟拍到幽长逼仄的胡同里, 景别保持着中景, 前景不断有人骑车闪过。接下来, 导演先后用两个视觉冲突强烈的镜头:背影的黑暗和赫然置于光亮区的五元钱, 通过镜头内部蒙太奇的冲突作用, 将叙事焦点置于观众视野。

陶兰的出场致使这一家人暗藏的矛盾进一步激化:强烈的灯光下, 各怀心思的一家人在饭桌上表现各异:看到丈夫对小琴呵护有加, 陶兰又晚归, 妻子开始对陶兰大声呵斥。影片至此, 观众随着摄影机的视点, 已了然两个重新组合的家庭中潜藏的冷漠和自私, 构成家庭最重要的情感——爱并不存在, 或者说没有人试图去建立这种情感。相对于传统家庭中父母为了维护家庭的稳定, 常常用家长制的手段来使每个子女互敬互爱, 影片《过年回家》中的父母却一反长辈应有的态度, 各自为政, 似乎“家庭”这个词已经没有任何意义。影片第三个段落层, 即小琴偷钱后栽赃的场景颇耐人寻味:小琴偷了钱准备放在自己被窝里 (判断她起初并没有栽赃的动机) , 一念之际将钱又放在书里。小琴的父亲找钱不着, 于是问妻子。夫妻俩争执起来, 一直偷听谈话的小琴悄悄回去将钱放在陶兰的枕头底下, 事件发展的背后是偶然性因素, 但却体现出情感与信任的缺失才是真正的动因, 这也为影片的主旨——情感的回归埋下伏笔。

这部影片在表达情感的回归与主流意识形态的询唤意义时, 特地选用了具有对立性的人物关系, 这为影片的主旨建立了叙事的可能性。影片中人物对立关系可以分为三种:杀人和被杀者、杀人者的母亲和被杀者的父亲、警察和犯人。陶兰和小琴的关系作为杀人和被杀者的关系, 在故事的演进中, 小琴一直处于优势, 即使死了也高尚在活在父亲的心里。而陶兰则处于劣势, 十七年后仍然背负偷盗和杀人的罪名。另一组关系:母亲和父亲。出事前, 母亲一直是强势而咄咄逼人的, 而出事后则温顺地回归到妻子的角色, 成为传统意义上的贤妻良母。最后一组关系:警察和犯人, 是本片实现主流意识形态——询唤作用的主要组合关系。

二、询唤:权威和人性的契合

一个女警推开沉重的铁门, 由此告知观众时间已经过了十七年。

如何将置于社会权力体系中的人物和处于不自由状态下的个体 (犯人) 最终走向同一条情感线, 完成影片主旨——情感的回归与主流意识形态的询唤呢?

叙事:年轻的女队长可以回家过年了。她兴冲冲地跑向售票厅, 却被告知末班车的票都卖完了。在这里, 她意外发现了被获准回家过年的陶兰。陶兰的家人没来接她, 回家的车票也没有了。由于两个人住的地方相隔不远, 富有责任感的女队长决定送她回家, 完成使命。

从这一段落直到陶兰回家, 成为影片叙事的主体部分。导演仍然用纪实的手法, 将与社会隔绝了十七年的陶兰置身于变化巨大的现实社会之中, 通过车水马龙的街道和行人, 凸现出陶兰的封闭与孤援无助。我们通过直接意指层来分析影像文本背后的精神内涵:

画面:街道、候车室、公共汽车、游戏厅;

声音:街道真实的自然音响造成的混响效果。

所有这些客观物象作为社会表层符号, 体现出中下底层社会生活面貌:嘈杂、无序、混乱。陶兰在这种乱哄哄的场景下不知所措, 她甚至不知道上车——挤不上去——她的自信已经被磨平, 当年的青春朝气已不复存在。过马路的时候, 陶兰被人潮所包围着, 只能在队长的保护和带领下畏畏缩缩地跑过去。之后俩人来到陶兰家所在地, 全景表现到处一片废墟, 俩人在碎石瓦砾间穿走, 无家可归的茫然和惶惑表露无遗。废墟的元素在影片《三峡好人》 (贾樟柯, 2006年) 中表现出社会变迁带给个体的情感和心理冲击。在此处, 更多表现的是时空变化带给个体的断裂与铭记。令人触目惊心的是, 曾经层层叠叠的胡同、院落在变迁中几乎荡然无存, 唯一留下的就是当年陶兰拿起棍子打翻小琴的那个公共厕所, 陶兰远远望见便发疯地跑到跟前呆呆站住。明亮区的陶兰面对着处于光线暗处的厕所, 这一镜头似乎在告诉我们:无论时间怎样流逝, 过去的一切怎样消失殆尽, 陶兰必须面对曾经的污点, 这个污点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 它还实实在在地站在陶兰的面前, 她无法逃避。

陶兰的回家之路注定并不充满光明。

陶兰在队长的带领下到派出所查询, 得知父母已经搬迁了。从派出所出来, 陶兰不想走了, 她要队长回家, 而她呢?“我想回监狱……我觉得监狱挺好……”整部影片中, 自陶兰从狱中出来她的话就很少, 说得最多的是:“是, 队长”。监狱对个体的规范使她的个性和思想已不存在, 有的只是服从。这是陶兰说得最多的一次, 也是最具表现人物内心情感的一段。父母搬迁没通知她、过年回家无人来接, 这些汇合在一起使陶兰的内心更失落、更自卑。队长几次劝说, 陶兰都坚持己见不肯回家, 队长随之从权力和情感两方面进行了召唤:“这是你想不想的吗?这是政府对你的奖励!”“你是不是想被扣分、不按期出狱啊?你有什么权利这么做?!这么多年白教育你了……”“你不为别人想, 也要为你的父母你的亲人想想……人间自有真情在……要相信自己……”

全景中, 队长快速穿过马路处于前景, 中景是川流不息的车子, 陶兰木讷地在后景中。于是队长从前景来到后景, 这一过程因中景的车流而显漫长, 队长拉了陶兰的手往前景走, 同样因为车流的层层阻碍而显得漫长而困难。这一画面层次丰富, 信息和意义传达都十分丰富到位。

我们把这一段影像内涵称之为“召唤”, 包含两个方面的意义:一是主流意识形态的召唤;二是人性中情感的召唤。队长是监狱的代表, 监狱又是国家机器之一, 它所代表的是主流意识形态的思想和观念。陶兰当年无意中打死小琴, 要坐十八年的牢。于是:监狱——意识形态国家机器, 陶兰——犯人, 构成了一个二元对立的社会结构, 前者要将后者纳入一定的监管之下, 对之进行话语、思想、行为一整套的约束和管理, 使之最终符合它的标准。后者在这个过程中, 要放弃自己的思想和个性, 慢慢归入其麾下。法国学者路易·阿尔都塞在《意识形态和意识形态国家机器》提出了“意识形态是以一种在个体中‘招募’主体 (它招募所有个体) 或把个体‘转变为’主体 (它转变所有个体) 的方式并运用非常准确的操作‘产生效果’或‘发挥功能作用’的。这种操作我称之为询唤或召唤。”[1]本片表现了这个召唤过程, 首先是监狱对优异“学员”放假过年的奖励——肯定她们对召唤的服从和认可态度。之后队长在路上遇到陶兰, 出于职业责任感和个人情感, 她送后者回家, 甚至不惜以“政府奖励”来要求她回家——强调监狱教育的权威性和不可违性。所有这一切, 都是通过权力话语权实现陶兰对主流意识形态和主流社会的回归。从某种意义上讲, “召唤”的前提是肯定对方是非常态的、边缘化的人物——一般是违反了社会共同的规则或打破了社会约定俗成的秩序的人。把非常态或边缘化的人物通过强制或非强制的手段、通过思想意识的交流和灌输引入到正常的社会轨迹上来, 这就是“召唤”的终极意义所在。

但影片主要表现的还是情感的召唤。张元说过:“在今天的社会中, 博爱的思想、人道主义思想, 包括现在这部《过年回家》在极度状态下的人道主义, 应该在人们尤其是艺术家的心里存活, 应该让它冉冉升起。现在许多社会问题越来越严重, 在这种状态下, 更应该有这种精神存在。”[2]导演的所思所想在剧中得到了曲折婉转的表现。车站相遇到从派出所出来, 女队长护送陶兰回家也从单纯的权威与服从的关系进一步升化, 走向女人与女人之间的情感共鸣。队长进一步深入到陶兰的内心, 陶兰也从开始服从权威的心态转变为对队长的认可和信赖。她们在饺子摊前一起吃饺子, 陶兰大胆地问队长的爸爸妈妈是干什么的?由此引出队长对自己家庭的描述, 她也有一个妹妹, 在她年三十回不了家时还给她摆筷子、放酒杯;她也跟父亲有些隔阂, 但温情大于矛盾。这些家长里短的闲聊折射的正是陶兰家所缺的温情与爱, 陶兰的心思我们无法得知, 但不可否认队长的这些闲聊, 一定在陶兰心里激起层层涟漪。相对于权威和理性的召唤, 情感更容易深入人的内心世界, 更有剪不断理还乱的牵绊。

寒夜里冷清的马路上, 俩女孩子走了很久很久, 除夕的灯火渐渐点亮天空, 而那个温暖的家似乎还在遥远的地方。路遇一个三轮车夫, 由于过年车夫决定少收一元钱, 在路上他热情地和队长闲聊起自己的家庭琐事……看起来似乎与“过年回家”这一叙事主旨无关的细节, 却以其自然流畅的画面和声音都构成了一个潜在的想象空间:权力人物的平民化 + 平民的温情和善良 = 温暖的回家之路, 这一切都让观众从压抑的家庭纠葛和杀人案里逐渐走出来, 走向过年团圆的温情中。

三、回归:情感与意义的终极回归

影片叙事至此, 陶兰从情感上完全认同了队长, 也可以说队长对陶兰从社会和情感两方面的召唤是成功的。但是, 这个家庭如何接纳陶兰, 使这种情感的回归与救赎显得顺理成章?

陶兰不敢进自己的家门, 跑出来寻找队长, 两人站在空阔的院子里默默无言, 楼道里明亮的灯光投射到外面, 队长给陶兰戴好围巾, 俩人默契地走进楼道。从影像语言上分析, 陶兰的继父打开了门, 却不开防盗门。他侧着身子站在黑暗里, 仿佛是一个巨大的阴影, 这个阴影不仅是陶兰心上的, 也是观众心中的。导演不仅成功地将处于主体地位的继父对陶兰及其母亲构成的精神压力通过这一细节表现出来, 也传达给观众同样的心理压力。在这一个片断中, 相对于陶兰入狱前, 陶兰的母亲不再处于咄咄逼人的家庭主妇结构中, 而是卑微地跟在丈夫后面, 丈夫开门时, 她在丈夫身后的阴影里, 陶兰进门后, 她仍然在丈夫身后的暗处, 这一切都表明了这个家庭主体地位的转变:由于陶兰杀了妹妹小琴, 连带地自己的母亲也要在夫妻关系上处于从属地位, 在精神上背负终生的内疚。陶兰的继父则始终在整个画面上构成主体和亮光区域, 相对于陶兰母女, 他承受的痛苦要似乎要小于她们。用布光的明暗、构图的比例, 影像成功地将夫妻所属的地位和潜藏的压力形成一种张力, 传达给观众数倍的精神负担, 同时也为进一步叙事设置了悬念。

在人物设置上, 女队长始终是这幅阴暗家庭合影里的唯一色彩, 前面她通过权力和情感一步步引导陶兰回家, 可是回家并不意味着陶兰过年回家的故事可以划上句号了, 而更像是一个故事的开始:如何让这一家人实现真正的团圆?

继父对陶兰的回来似乎很吃惊以至于无法接受, 他呆呆地站在客厅不知所措。在母亲的招呼下陶兰和队长坐在沙发上, 继父坐在桌子旁, 开始了抽烟和长久的沉默。没有人给陶兰倒水, 母亲在递香蕉给队长的时候也没有打算给陶兰, 陶兰就像一颗不适宜的钉子, 别扭地钉在沙发上。队长叫她放下背包, 她说:“是, 队长。”队长又委婉地叫陶兰洗澡, 她也只会说:“是, 队长。”对她而言, 与其说这是队长为她解围, 不如说是命令她更乐于接受。陶兰洗澡的时候, 队长开始艰难地做继父的工作, 从陶兰入狱的年龄, 到十七年的岁月对一个女孩子的影响再到陶兰在狱中的表现, 这一切似乎是队长预先设置好的台词, 既流畅又目标明确:接受陶兰吧。

从前面失手杀人到入狱, 再到艰难的回家之路, 整部影片的风格非常含蓄和蕴藉, 即使影片中最具焦点和爆发力的人物——杀人犯陶兰, 既不是叛逆和反社会的问题少年, 也不是处于阴暗生活面的心理残缺者, 她只是一个十六岁的、风风火火的单纯中学生, 被杀的小琴也不是什么恶人, 仅仅是偷钱又栽赃、不愿认错, 此外还是爱学习的小姑娘。这些人物都是那么普通和平凡, 如果没有发生偷钱引起的杀人这一系列事件, 她们就是不谙世事的花季少女。系列人物的性格决定了影片没有强烈的叙事悬念、矛盾高潮, 也没有人物性格的复杂和冲突, 因而显得那么无奈、那么悲哀。于偶然事件引发的悲剧也因此而滤去了爱与恨的强烈界线, 却具有了一种无可奈何的悲悯之情。

在这种风格的承续下, 最后陶兰回到家这一片断就显得格外踌躇和伤感, 其叙事较之前面也格外酣畅淋漓, 队长的一番话使陶兰十七年的岁月间接而感性地展现在继父和观众眼前, 此时运用平行蒙太奇, 陶兰正在洗澡, 哗哗的流水冲击在她背上, 象征着她所经历的内心苦痛。或许是对队长这番话有所感触, 继父站起身走到屋里抽烟。母亲推开门, 叫陶兰进去, 用了一个特写使继父的脸在黑暗中, 只有侧面的鼻子和张开的嘴处于门外射进的光亮中, 怪异至极。他让陶兰和母亲出去, 随后他也走出来。这时陶兰、母亲和队长同坐在沙发上, 近景表现他们犹如八十年代的“全家福”相框, 严肃地端坐, 却有一种即将被审判的局促紧张感。画面是这三个人复杂的表情, 画外音是继父对他们所说的话:

……不过还是这样好, 还是瞒着我好。我要是真的搬出去了, 不知道该怎么进这个家, 还在现在好, 现在我可以赖在这儿不走了。

这位蹒跚的老人在影片中第一次说出了“这个家”, 这一句包含了多少复杂的情绪和往事不堪回首的辛酸, 就在以前他们争吵时还会说“你说对了, 这就是两个家”;而现在面对两个女儿一死一入狱的悲剧, 这种对“家”的认可也似乎太过沉重。一个垂暮老人, 唯一最亲的女儿已经过世了, 他最不愿面对的陶兰却是他身边相濡以沫的妻子的孩子, 就算他搬出去, 他又能去哪儿?中年丧子的痛苦还未消失, 如果再加上老年生活的孤苦凄凉, 一个垂暮老人的将来该如何?除了陶兰母女, 谁还能给他家的温暖?继父只能选择对生活低下头、选择宽恕。妻子跪在丈夫面前, 为女儿的罪行忏悔, 而陶兰哭泣之余, 艰难而痛苦地承认那五块钱自己偷的!这种赎罪太过于沉重, 太令人心痛。

继父最终从情感上认可了女儿, 女儿为了使继父心理上得到安慰, 用一个痛苦的谎言承担了偷钱的罪名。这一切, 都因为他们是一家人、都想回归这个家。对中国人而言, 没有什么比家更值得去付出去留恋的。为了除夕之夜这个团圆的家, 他们都付出了十七年的悲剧, 最终构筑起一个“父慈子孝”的家, 也最终完成了精神上的回归和人性的救赎。

参考文献

[1]李恒基, 杨远婴主编.外国电影理论文选[M].北京:北京三联出版社, 2006.729.

[2]郑向虹.张元访谈录[J].电影故事, 1994 (5) .

上一篇:上元夜古诗下一篇:保先教育活动分析评议阶段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