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建“三自”教育平台 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2024-12-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搭建“三自”教育平台 培养学生综合素质(通用9篇)

搭建“三自”教育平台 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篇1

搭建“三自”教育平台 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作者:罗伟贤

来源:《职业·中旬》2012年第12期

摘 要: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三自”教育是学生为实现自我发展目标而进行的自我培养活动。在中职学校开展“三自”教育,对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三自”教育 综合素质 培养

一、中职学校开展“三自”教育的必要性

主体性是人自身不断进步的动力和源泉,人的价值在于人的主体精神的弘扬和主体潜能的开发。“三自”教育突出人的主体性、能动性和发展性,确立学生在学校一切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中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管理的主体、发展的主体。中职学校开展“三自教育”活动,让学生在“自我教育”中认识自己,在“自我管理”中规范自己,在“自我服务”中提高自己,从而培养学生的持续学习能力、社会能力和生存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发挥学生的教育主体作用,搭建“三自”教育平台

1.突出自我教育,让学生自我发展

(1)荣誉申报制度。学校在全校范围内推行荣誉申报制度,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行为习惯、兴趣爱好等,推出标兵班委、优秀团队、文明守纪团队、仪表规范团队、卫生整洁团队、“两操”标兵六项集体荣誉和孝敬父母标兵、学习标兵、尊师模范、劳动模范、进步学生等20多项个人荣誉称号。在学期开始时,教师指导班级和学生根据自身情况确定班级和个人的奋斗目标,制定实施方案。通过方案的自我实施、自我协调和控制,使外在约束内化为学生的内在需要,实现学生的自我约束、自我教育、自我激励和自我提高,让不同起点的学生在不同层面上都能看到自己的进步,获得成功。

(2)主题班会。在班主任的指导下,由班委、团委根据班级建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自拟主题,进行设计、准备、实施,使学生参照相应的主题内容,检查、反省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进行相互教育和自我教育。

(3)校园文化。学校每学年举行一次大规模的科技文化艺术节,举行技能大比武,让学生在技能比拼中找到差距,看到自己的不足,产生自我教育、自我完善的要求和愿望。

2.以学生为中心,形成自我管理体系

龙源期刊网 http://.cn

自我管理即让学生转变角色,变被管理者为管理者,进行自我管理和班级管理,确立了学生在学习、活动、管理中的主体地位。学校要充分发挥学生、班级及学生会的作用,建立学生—班级—学生会的三级自我管理体系。学生个体根据自身情况申报进步学生等个人荣誉称号,确定学期个人奋斗目标。班级根据班级建设管理情况申报标兵班委等多项集体荣誉,建立班级目标管理责任制,通过对班级多层次多系列的目标进行管理,确立学生在班级中的主体地位,使学生主动参与班级管理。学生会负责校一级学生自我管理工作的具体实施,参与学校对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检查、评比及学校活动的策划、组织,对班级的自我管理进行指导、监督和定期检查。

3.创设条件,增强自我服务意识

(1)开展文明服务周活动。文明服务周活动是在学校学生科、团委、班主任的指导下,学生开展自我服务教育的活动。全体学生每学期必须参加为期半周或一周的文明服务岗工作,各岗位有明确的职责要求,主要职责为各岗范围内的清洁、保洁和学生违纪情况的检查,以及协助教师做好相关的管理工作。上岗时间为早操和早自习时间段、上午第四节课、下午第三节课和其他课间时间(每节课推迟五分钟上课)。文明岗学生要配带文明岗标志,班级值周情况每天由行政值日干部和学生督察负责填写工作考评表送学生科备案,在考核栏中公布各班成绩。这样极大地增强了学生自我服务意识和劳动观念。

(2)参与社区服务活动。学校团委组织的青年志愿者服务队承担着各种公益劳动与社区活动任务,如参加“交通指挥岗”“社区服务队”等活动,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服务意识、协作和沟通能力,也提高了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为其将来顺利地走上工作岗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建立多层次的学生监督管理和培训体系

搭建“三自”教育平台 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篇2

1.地方工科院校人文交流氛围不足

(1) 由于工科院校环境和氛围的影响及所学专业与课程的局限, 工科大学生对外交流不够。

(2) 工科院校人文类, 艺术类等熏陶大学生情操的讲座及活动缺乏。

(3) 工科大学生性格内向, 举止矜持, 不善交流, 这一趋向增添了教师对工科大学生英语教学的难度。如何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增强工科大学生的英语应用技能, 促进锻炼他们自由表达, 生动展现的实际能力, 最终达到提高工科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是每一位外语教师所面临的挑战。

2.当前大学生英语语言应用能力还较低

(1) 英语四六级统考以来, 各校通过率呈逐年上升趋势, 而学生在真正的英语交际中仍然是“金口难开”。

(2) 扩招以来, 施行大班上课, 学生锻炼的机会更少, 大学生英语教学改革处于尴尬的境地。

(3) 2004年, 教育部颁布《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强调加强训练英语语言应用能力。同时要发挥英语课的优势, 教育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启动了新一轮的教学改革。

3.当前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 只关注书本知识的传授, 不注重学生实际综合能力的培养和素质的提高, 许多大学生课外方面的社会知识欠缺, 在公共场合时自信心不足。

英语教学具备先天性的语言、人际交流特点。如果搭建英语演练平台, 在进行英语语言教学的同时, 注重学生综合素质方面的培养, 达到事倍功半的目的。

4.构建课内外英语演练平台, 有助于语言应用能力训练和综合素质提高

我们以英语课堂为教学改革的主战场, 重新认识和构建英语课堂上师生的角色地位、教学内容和展现程序, 强化在教学中教师“指导”学生“演练”的理念。创建和实践综合场景任务下的英语课堂教学模式, 创新提出在课堂上引入多彩的教材活化内容, 使课堂成为大学生锻炼英语实用能力和展现自我的舞台。在学习英语知识、锻炼语言能力的同时, 增加了大学生的社会、科技和人文知识, 起到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的作用。

二、研究与实践

1.任务型互动式课堂英语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

任务型教学 (Task-based learning) , 是让学生通过体验、实践和互动等方式, 实现任务的目标, 感受成功。以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 促进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提高;互动式教学 (Interactive learning) , 倡导以学生为主体, 强调教学中师生间、学生间的合作精神。任务型互动式教学, 在于通过给学生制定合理的“任务”, 在解决问题、完成任务的过程中, 使学生教学主体在教师的主导下, 在互动中掌握教学内容。这种教学方法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赋予学生学习的冲动和创造性。学生登台讲课是我们研究实践的任务型互动式课堂英语教学模式之一。

我们遵循“兴趣第一、场景真实、任务具体、目标明确”的创建综合场景原则, 制定“分组备课、轮流登台、限时限量、优胜劣汰”的演练政策。2006年首先在我校新生材化06-1、2和行政06-1、2两个大班进行了五轮学生讲课试点, 使用全新版《大学英语综合教程》 (第一册精读课文) 。学生在接受任务后, 先分组备课, 与其他组员进行讨论交流、集思广益, 选出代表 (轮流制) 登台讲课。教师作最后点评。前几次的登台讲课出现了很多问题, 主要是学生自信心不足, 缺乏讲课经验。在老师耐心点评和不断鼓励下, 学生表现越来越好, 不少学生表现自如, 充分展现了大学生的风采。

2.任务型自主式课外英语演练模式研究与实践

自主式学习 (Self-directed learning) 是指学习者能控制自己的学习, 为自己的需求和期望服务, 能制定并完成学习计划、评价学习结果。

教学过程中的自主学习强调学生是语言学习活动的主体, 强调学习者的自我监控、自我指导和自我强化, 强调学习者自己对自己负责。自主式学习模式重视学生在自主学习活动中体现出来的心理素质、行为习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课外英语报刊阅读是我们搭建的自主式课外英语演练的平台之一。在销售量较大的《China Daily》和《21st Century》两份英文报纸中, 我们选择了内容丰富、展现时代、难易适中的《21st Century》英文周报, 于2006年在我校大学生材化06级1、2班 和行政06级1、2班进行试点。

与讲课任务分配相类似, 分组进行, 两组一份周报, 每组任务相同, 以便组员能互相探讨。基本要求是“分解栏目、精泛结合、完成笔记、分享成果”。起初难度较大, 生词较多, 背景知识贫乏, 不少同学有退却心理。一方面, 鼓励学生继续努力, 另一方面, 重点讲解, 从而使学生逐步了解了英文报刊语言的特点, 提高了阅读理解能力, 树立了自主学习的信心, 同时开阔了眼界。

三、效果与价值

我们对母语的学习时时处处都处在真实的环境中, 自由表达, 生动展现是在我们生活过程中锻炼和完成的。英语语言学习不同于其它科目的学习, 也不同于母语的学习。实用英语的习得需要我们积累一定的背景知识, 营造生动的环境氛围来实现。根据英语语言学习的特殊性, 结合工科大学生的特点, 搭建英语自主学习的综合场景, 是实现活化教材内容, 培养英语综合能力目标的必要条件。包括语言、举止、形象、气质等公共形象, 是现代大学生刻意追求的东西, 也是将来就业、实现自我价值和更好服务社会的基本素质。把培养学生自由表达, 生动展现的综合能力, 构建美好的公共形象寄寓课内外英语教学活动中, 实现英语语言应用能力提高和树立公共形象锻炼的双丰收。

四、总结

只有在课堂外创建多种形式的综合场景, 包括英语角、英语报刊阅读、英语科技信息检索与阅读、校园英语广播等, 使课外成为延伸教材内容的实践场所, 在学习英语知识、锻炼语言能力的同时, 增加大学生的社会、科技和人文知识, 才能最终实现应用语言的活用和工科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邵永真.大学英语教学大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2] (全新版) 大学英语综合教程.上海外语教育.

搭建“三自”教育平台 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篇3

【关键词】教学方法 演练平台 任务型

一、背景和意义

1.地方工科院校人文交流氛围不足

(1)由于工科院校环境和氛围的影响及所学专业与课程的局限,工科大学生对外交流不够。

(2)工科院校人文类,艺术类等熏陶大学生情操的讲座及活动缺乏。

(3)工科大学生性格内向,举止矜持,不善交流,这一趋向增添了教师对工科大学生英语教学的难度。如何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增强工科大学生的英语应用技能,促进锻炼他们自由表达,生动展现的实际能力,最终达到提高工科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是每一位外语教师所面临的挑战。

2.当前大学生英语语言应用能力还较低

(1)英语四六级统考以来,各校通过率呈逐年上升趋势,而学生在真正的英语交际中仍然是“金口难开”。

(2)扩招以来,施行大班上课,学生锻炼的机会更少,大学生英语教学改革处于尴尬的境地。

(3)2004年,教育部颁布《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强调加强训练英语语言应用能力。同时要发挥英语课的优势,教育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启动了新一轮的教学改革。

3.当前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只关注书本知识的传授,不注重学生实际综合能力的培养和素质的提高,许多大学生课外方面的社会知识欠缺,在公共场合时自信心不足。

英语教学具备先天性的语言、人际交流特点。如果搭建英语演练平台,在进行英语语言教学的同时,注重学生综合素质方面的培养,达到事倍功半的目的。

4.构建课内外英语演练平台,有助于语言应用能力训练和综合素质提高

我们以英语课堂为教学改革的主战场,重新认识和构建英语课堂上师生的角色地位、教学内容和展现程序,强化在教学中教师“指导”学生“演练”的理念。创建和实践综合场景任务下的英语课堂教学模式,创新提出在课堂上引入多彩的教材活化内容,使课堂成为大学生锻炼英语实用能力和展现自我的舞台。在学习英语知识、锻炼语言能力的同时,增加了大学生的社会、科技和人文知识,起到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的作用。

二、研究与实践

1.任务型互动式课堂英语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

任务型教学(Task-based learning),是让学生通过体验、实践和互动等方式,实现任务的目标,感受成功。以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促进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提高;互动式教学(Interactive learning),倡导以学生为主体,强调教学中师生间、学生间的合作精神。任务型互动式教学,在于通过给学生制定合理的“任务”,在解决问题、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使学生教学主体在教师的主导下,在互动中掌握教学内容。这种教学方法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赋予学生学习的冲动和创造性。学生登台讲课是我们研究实践的任务型互动式课堂英语教学模式之一。

我们遵循“兴趣第一、场景真实、任务具体、目标明确”的创建综合场景原则,制定“分组备课、轮流登台、限时限量、优胜劣汰”的演练政策。2006年首先在我校新生材化06-1、2和行政06-1、2两个大班进行了五轮学生讲课试点,使用全新版《大学英语综合教程》(第一册精读课文)。学生在接受任务后,先分组备课,与其他组员进行讨论交流、集思广益,选出代表(轮流制)登台讲课。教师作最后点评。前几次的登台讲课出现了很多问题,主要是学生自信心不足,缺乏讲课经验。在老师耐心点评和不断鼓励下,学生表现越来越好,不少学生表现自如,充分展现了大学生的风采。

2.任务型自主式课外英语演练模式研究与实践

自主式学习(Self-directed learning)是指学习者能控制自己的学习,为自己的需求和期望服务,能制定并完成学习计划、评价学习结果。

教学过程中的自主学习强调学生是语言学习活动的主体,强调学习者的自我监控、自我指导和自我强化,强调学习者自己对自己负责。自主式学习模式重视学生在自主学习活动中体现出来的心理素质、行为习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课外英语报刊阅读是我们搭建的自主式课外英语演练的平台之一。在销售量较大的《China Daily》和《21st Century》两份英文报纸中,我们选择了内容丰富、展现时代、难易适中的《21st Century》英文周报,于2006年在我校大学生材化06级1、2班 和行政06级1、2班进行试点。

与讲课任务分配相类似,分组进行,两组一份周报,每组任务相同,以便组员能互相探讨。基本要求是“分解栏目、精泛结合、完成笔记、分享成果”。起初难度较大,生词较多,背景知识贫乏,不少同学有退却心理。一方面,鼓励学生继续努力,另一方面,重点讲解,从而使学生逐步了解了英文报刊语言的特点,提高了阅读理解能力,树立了自主学习的信心,同时开阔了眼界。

三、效果与价值

我们对母语的学习时时处处都处在真实的环境中,自由表达,生动展现是在我们生活过程中锻炼和完成的。英语语言学习不同于其它科目的学习,也不同于母语的学习。实用英语的习得需要我们积累一定的背景知识,营造生动的环境氛围来实现。根据英语语言学习的特殊性,结合工科大学生的特点,搭建英语自主学习的综合场景,是实现活化教材内容,培养英语综合能力目标的必要条件。包括语言、举止、形象、气质等公共形象,是现代大学生刻意追求的东西,也是将来就业、实现自我价值和更好服务社会的基本素质。把培养学生自由表达,生动展现的综合能力,构建美好的公共形象寄寓课内外英语教学活动中,实现英语语言应用能力提高和树立公共形象锻炼的双丰收。

四、总结

只有在课堂外创建多种形式的综合场景,包括英语角、英语报刊阅读、英语科技信息检索与阅读、校园英语广播等,使课外成为延伸教材内容的实践场所,在学习英语知识、锻炼语言能力的同时,增加大学生的社会、科技和人文知识,才能最终实现应用语言的活用和工科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邵永真.大学英语教学大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全新版)大学英语综合教程.上海外语教育.

搭建“三自”教育平台 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篇4

残疾学生接受科学合理的教育后, 其能力一定能得到提升, 残疾学生依旧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且进步空间很大。这一点在教学实践中老师和学生是有目共睹的:学生从刚来时的衣来伸手、饭来张口, 发展到毕业时的会洗脸刷牙、穿衣叠被、自觉就餐、打扫卫生, 会礼貌待人, 能助人为乐。很多儿童不光智力有障碍, 同时存在语言障碍, 表现为发音不准、表述不清, 有的甚至只会说极简单的个别词语。经过学习和训练, 这些同学都不同程度度地取得了进步, 充分说明他们是有学习能力的, 对他们进行教育是有必要的。残疾是不可逆的, 对于残疾儿童, 教育的意义在于帮助这些儿童充分发展其能力, 引导他们热爱生活, 享受生命, 提升其生命价值, 提高生存质量。

二、改革传统教学模式

在传统教育中, 老师让学生多说、多认识物品, 在玩中学, 让学生能将所学知识运用于生活中。上课时对学生的爱是一大亮点, 教师或抚摸一下学生的头, 或拉一拉学生的手, 对于这些残疾学生, 只有教师无私的爱才能换来他们对老师的信赖, 进而亲其师信其道。听课时我也在想, 如果是我不见得就能做得比他好。还有, 运用现有教具, 采用多种形式反复练习本课所学内容, 如:运用磁性教具、实物、主题图等训练学生用语言表述“一个什么”。另外教师因材施教, 分层次教学, 如:表述“一个什么”时优生说完整的“一只公鸡”, 后进生说“一个鸡”也可以。教学的环节较完整, 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新理念, 巩固练习时拓展延伸, 让生说家里什么是一个? 既联系了生活, 又训练了学生的抽象思维。由于学生智力水平低或者其他方面的障碍, 有意注意时间短, 课上没有休息和娱乐放松时间, 玩中学体现得不够, 一节课下来学生累教师也累。集体备时几位听课老师进行了讨论, 大多数老师认为现行的教学模式不适应残疾学生的实际和需要, 需要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改革。

三、充分利用教学资源

把在康复训练室睡大觉的教具、娱乐用具请出来, 放在班里。平时可以玩, 讲课当用则用, 不用就收起来, 既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训练了思维, 又使仪器教具们物尽其才, 各得其所。适当减少文化课课时, 多些进行实践能力培养的课时。当前, 残疾学生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相脱节, 致使残疾学生实践能力低, 自我认知能力差, 自我意识弱, 也有的学生生活经验不足, 生活能力差, 人际关系淡漠。因此, 急需对残疾学生进行实践能力培养。任课教师应改善上课的模式, 让学生享受更好的教育。在全市特教优质课评选中, 听了市特教学校的一节培智班的音乐课。感觉以前看起来傻傻的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是那么可爱。 要做到这一点, 首先要维护学生的人格尊严。幼儿启智班的孩子年龄较大, 但智力水平大概相当于幼儿的智力水平, 所以要把学生当做幼儿园里可爱的孩子来爱, 来教。比如, 老师指令性的语言:“××去拿茶杯发给同学们”, “××去送回去”等就显得生硬, 缺少人文关怀。其次课堂上要适当体现新理念。比如, 复习让学生数数时可指名到前面数, 及时评价, 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还可以请其他学生评价“拿得对不对”, 激发学生参与的欲望。还可分组比赛, 增强集体荣誉感和凝聚力。出示主题图时, 可以先请学生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培养学生从图中获取信息的能力。对于抽象的内容还可以编成儿歌帮助学生记忆, 如:“1像铅笔一长条, 2像小鸭水上漂, 3像耳朵听声音……”最后, 教师要运用准确生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调动学生积极性, 使全体学生参与到学习中。

四、实现优化教育

1.备课

认真备课是上好课的前提。教师应做到四备, 即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和备作业。教师通过备课, 熟悉教学大纲, 从整体上把握住教材之间的内在联系, 在熟知残疾儿童的认知规律和学习特点的基础上, 精心设计教学全过程, 写出教案或教学笔记。教学方法的设计应从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出发, 同时准备好教具、学具。总之, 好的教案或教学笔记不仅能体现教师的教学特点和风格, 而且能从中看出教师处理教材的能力。

2.上课

上课是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 也是关键环节。对各类残疾儿童的课堂教学要根据其特点, 有针对性地进行。要遵循教学规律, 重视直观教学, 加强个别教学和个别指导。课堂教学是残疾儿童接受教育康复的主要途径, 应将思想品德教育与“双基”培养有机融于一体。学校领导和教师都要明确一堂好课的标准。

3.布置作业

有些作业, 最好能面批面改, 使学生从批改中真正获益。教师应对学生提出明确要求:先复习, 后作业, 先审题, 后解答;做完作业后要认真检查;书写要工整, 要爱护作业本;要按时、独立完成作业, 等等。经过教师的指导和提醒, 久而久之, 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作业习惯。

4.个别辅导

个别辅导是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学形式之一, 是课堂教学中因材施教的补充和延续。教师对学习成绩优异和学习上存在困难的残疾儿童应加强个别辅导, 以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例如, 教师在课后对学习上存在困难的学生进行补救教学, 指导学生自学, 解答学生的疑难问题, 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消化教材, 从而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

5.复习与成绩考查

定期进行终结性评价, 评价报告要收入学生档案。最后, 对视力和听力言语残疾学生及智力残疾学生的考查、考试科目、办法等分别做出说明。

五、结语

特殊教育学校要根据特殊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特点重视课堂教学的结构设计与教学方法的科学选择, 应在课程计划和教学大纲的指导下, 通过多种形式评价教学质量, 尤其要重视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教学工作, 科学评价特殊教育学校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效果和教师教学工作;对学生德、智、体和身心缺陷康复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评, 针对特殊教育学校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工作的时代特征, 以强化素质教育为目标, 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社会适应能力。

摘要: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师要改变传统教育理念, 在新课改背景下, 培养残疾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强化生存能力培养, 提高综合社会适应能力, 重视特殊教育学校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教育引导学生在服务社会的同时体现自我价值, 是特教老师应关注和解决的关键问题。

搭建“三自”教育平台 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篇5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育;学生;综合素质;培养

G40-057

引言:课程教学改革不断深入,对信息技术教育也提出了更多的要求。教育人员在课程教学实践中,不能仅仅注重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同时还需要注重学生素质教育,使得信息技术教育课堂可以成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平台。信息技术教育需要深入反思,明确信息技术教育对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作用,打破传统教育模式的限制,深入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改革,培养出高素质综合型信息技术人才。深入探讨信息技术对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是具有重要意义的,下面就对相关内容进行详细阐述。

一、提升信息技术教育人员素质,创建良好教育环境

素質教育是教育领域发展的必然要求,要求教育者遵循教育规律以及学生健康发展的需求,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激发学生的科学探究欲望,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做事,不断挖掘学生的创新能力。教育人员综合素质对素质教育开展成效有着较深影响,信息技术教育人员需要明确信息技术教育对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性,不仅需要对自身的教学理念进行转变,从而还需要树立良好的终身学习意识,不断扩展自身的知识层面,为教育工作开展奠定良好基础。教育人员需要积极掌握现代化就教育方法,将信息技术教育看做推进素质教育的平台。

在信息技术教育实践中,教育人员需要充分考虑如何全面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学生构建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可以感受到信息技术的魅力所在,使得学生在自主探究过程中学习和掌握知识,感受到学习成功的快乐。想要满足这一要求,教师需要提升课堂设计工作的重视程度,将以往抽象化的教学内容生动化、形象化的对学生进行呈现,加强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举一个较为简单例子,教师在对学生讲述计算机病毒有关知识时,如果教师死板的对学生陈述计算机病毒的基本特征以及种类,学生只能对其有粗略化的了解。教师可以让学生自主找寻一些有关计算机病毒的知识,然后利用多媒体展示计算机中毒后的表现,让学生对其特点进行总结。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还能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兴趣,对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有着积极影响。

二、以培养综合素质为基础,对教育模式进行创新

信息技术教育与其它课程教育有着较大的差异之处,教育人员在课程教学实践中需要根据学科特点进行教学设计。教师不能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对学生死板进行教学内容灌输。要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充分融合,从而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学生的辨别能力,将学生学习的能动性和主动性充分展现出来,彰显学生在教学实践中的核心地位,使得素质教育可以实际落实,促进学生实现全面发展。

(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信息道德理念

教育人员在信息技术教学实践中,不仅需要对学生讲述信息技术对现代人生活、工作带来的积极影响,作为一种现代化、前沿化的工具,同时信息技术领域也是一种文化,是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是世界文化融合的产物。在互联网络中存在着海量的信息资源,其中有很多对学习有益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与我国国情不相符的信息资源。学生面对复杂的网络环境,容易迷失自我,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形成造成不良影响。所以教育人员必须要积极承担起素质教育责任,增强学生的辨知能力,让学生以正确的目光看待网络,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做一些对社会有益的事情,强化学生对不良信息资源的抵抗能力。

(二)培养学生自主与合作学习能力

在信息技术教学实践中,教育人员可以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方法,依据学生学习基础、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进行学习小组划分,要求学习小组在规定时间范围内完成教师所交代的学习任务。因为教师提出的任务中包含众多内容,学习小组需要合理分工,小组成员只有各司其职、协调配合才能在规定时间范围内完成任务。这样的教学模式不仅可以让学生在自主探究过程中学习和掌握教学内容,强化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记忆,同时还能突显学生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自主和协作学习能力。学生之间可以更多的进行沟通和交流,分享学习经验,对活跃课堂紧张的课堂教学氛围,提升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有着积极影响。

(三)培养学生有效运用知识的能力

信息技术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的目的是为了有效地应用它,教师应该鼓励并引导学生利用所掌握的信息技术知识去分析、解决生活和学习中的各种实际问题,让学生感受到所学知识是与学习、生活紧密联系的。例如,可以让学生通过计算机编写课程表,利用表元计算功能帮助老师统计班级的成绩等。

(四)学生的创造能力。

国家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指出: “教师的任务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能力,尤其是创造能力” 。所以,教师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基础上,展开联想,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展示自己的才华。例如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装机、处理图像、网页制作、课件制作、编制程序等,为他们提供足够的发展空间去尽其所好,使他们学有所长,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结语:信息技术教学实践中还有不少待改进的地方。面对信息化社会的挑战,传统的教育观念和体制必然发生深刻的变革和发展。信息技术课必须面向素质教育,全面革新以往的教学理念和模式,将信息技术教育的素质教育作用充分显现出来,促进信息技术教育发展,为教育领域发展增加新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耿兴慧,尹志云.“读图时代”之信息技术教学探析[J]. 华夏教师. 2016(03)

[2]杨瑞芬.新课改条件下高中信息技术课教学策略分析[J]. 亚太教育. 2016(12)

[3]马存林.浅谈初中信息技术高效课堂的构建[J]. 亚太教育. 2016(13)

搭建“三自”教育平台 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篇6

[关键词] 美学教育;大学生;综合素质;举措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6) 06-0102-02

一 大学生美学教育的内涵

从学科发展的角度来说,美学教育成为一门专业性学科进行系统性教育的时间并不长,但是自从有了人类社会就有了美学教育,美学教育是人类社会实践发展的产物,是人特有的文化活动,存在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始终,并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在18世纪,德国的美学家席勒首先对美学教育的概念进行了界定,他在《美育书简》一书中首次对美学教育理论进行了系统而全面的阐述,着重对美学教育的重要性以及价值功能进行了深刻分析,可以说其理论成就为随后时代的美学教育学科发展开创了先河并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同时,在学科领域内这本书也标志着审美教育开始形成独立理论体系。对于美的内涵,席勒将其定义为“自由”,而且是人类思想解放的伟大自由,通过对美的追求克服人性的割裂状态,从而使人性走向完整。在中国,我国的一些学者对美学教育也进行了阐释和发展,诸如在20世纪初,蔡元培和王国维等人立足于中国社会发展的具体实际,把西方美学教育理论成果引入中国,并使其思想与中国文化相结合发展成为中国化的美学教育。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美学教育也相应地获得了发展,不同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和立场对美学教育进行了著述和发展,但是从学术界来看,人们对美学教育的内涵界定还是达成了共识,普遍认为:美育(aesthetic education)即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是通过艺术等美好的形式作为具体的媒介,直接作用于受教者,从而培养人们认识美、体验美、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使受教育者具有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美的品格和美的素养。

“适时地对高校学生开展审美教育,对他们有着最为关键、具有终生意义的影响。美学教育已经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成为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途径。普通高等教育是为国家和社会发展培养输送人才的宝库,是提供智力支持的文化阵地,大学生担负着社会发展的历史重任,而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更处于个体审美能力和审美素养培养和形成发展的重要时期,因此加强对大学生开展美学教育刻不容缓。大学生美育是高校以课堂教学、校园文化等载体,运用美学知识理论、具体美的形态、艺术教育等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教育、引导,提升大学生审美素养,增强大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大学生正确的审美价值观,以此促进大学生的全面自由发展的实践活动。

二 美学教育对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价值功能

从教育的视域来看,在美学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学者们普遍认为应加强美学教育的课程和建构其知识体系。大学生美学教育应以促进大学生身心的和谐为要旨,引导学生认识美、发现美、鉴赏美、感悟美、分享美,实现“求真、向善、唯美”的人生境界升华[5]。大学生美学教育不仅是一种知识教育,更是一种能力培养,对大学生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具有独特的价值功能。

1 激发大学生的审美情怀和意识,是素质教育的导向

审美情怀和意识不同于一般的情怀和意识,它要求以艺术为依托把对事物的认识和看法以艺术的形式表达体现出来,致使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一方面极大地满足了人们的多样化物质文化需要,另一方面使竞争日趋加剧并严重化。在这样的时代大背景下,大学生从美学教育角度出发,以审美情怀和意识层次剖析个人理想抱负以及自我价值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关联性,以艺术的高度、宽度和深度引导他们把个人的发展根植于社会国家的发展之中,认真学习科学文化技术知识不断完善自我,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担负起历史使命并为国家的复兴而努力奋斗。

2 领悟人与世界的和谐关系,是素质教育的基点

世界是人“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的”,人越来越美,世界就越来越美,世界是人类通过自己的智慧、才能、理想,通过物质实践活动所取得的成效。人与社会是密切相关的,人是社会中的人,社会无不体现人的发展成长。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的个性发展不断彰显,人的思想动态、价值以及利益追求呈现多元化趋势,表现为人过多于追求经济价值和个人私欲的满足,道德滑坡、精神缺失和价值观失衡等现象充斥着整个社会,致使社会问题日益突出并加剧了人和社会关系的紧张。大学生不断加强自身的审美知识、审美能力树立高尚的情操、远大的理想和构建完善的人格,通过梳理人与社会的互相交融关系,以美的心态、美的行动重塑社会和谐之美。

3 以艺术视域把握和看待人生,是素质教育的关键

在人的一生发展过程中,美好、成功、喜悦、追求与困难、复杂、沮丧、痛苦总是交织在一起,使我们的人生征途充满了选择、矛盾和困惑。大学生在接受美学教育的同时并使这种美学教育知识转化为一种自我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日常的社会学习生活中大学生从战胜困难到获得成功过程中体会到对美好事物追求的艰辛和乐趣,从而更加以美学欣赏的眼光和高雅的艺术品位去看待人生、分析人生和规划人生,而不是对人生充满失望、迷茫和无助。

4 美学教育给全面发展注入动力,是素质教育的需求

美学教育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教育途径并始终体现着教育的目的,通过美学教育旨在使我们的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求获得全面而自由的发展。美学教育以美学学科的角度使学生自我价值主要体现在集中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上,这也是培养学生素养教育的必然所在。德智体美劳构成了教育的全部内容,这五个方面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美学教育使德育体美四个方面在高度和层次上得以提升,培育了学生的审美理念、践行了审美实践、获得了审美体验,从教育的追求来看促进了学生整体发展。

三 当代大学生美学教育的现实困境

1 当代大学生美学课程和实践活动缺失

长期以来,我国的传统教育理论停留在追求分数和功利教育为目的上,在观念上造成对美学教育的忽视,并把美学教育流于形式乃至边缘化。在高等教育阶段,除了专门性的美学专业开展美学教育活动外,在其他专业领域极少涉及美学课程的设置,认为美学教育是美学专业的学科追求与其他专业不可能有关联性,一味地追求专一性的理论和知识。在大学社会校园文化的开展过程中,割裂了与美学教育的关系,大学社团的建立和开展活动过于注重单一的学科学术领域而不能够与美学教育人文学科进行整合,对美学教育的实践活动更无从谈起。这样的结果不可能使大学生具有一定的美学教育知识理论和水平,也必将使美学教育与其他学科教育割裂开来,最终不利于其他学科的创新性发展。

2 当代大学生审美能力弱化

当代大学生对美学教育存在一定的误区,对美学教育停留在现象和直观的认识层面上来,他们认为美学教育就是美术教育,就是进行一定的绘画理论和技能,并获得一种美的感受而已,除此以外没有其他意义。其结果初了专业性的美学教育学生外,我们的大学生审美能力严重弱化,主要体现在缺失对美的认知能力、鉴别美的能力处于较低水平、创造美的动力不足。其结果必将导致大学生对一事物看待停留在单一、直观的层次上,缺失了对事物发展的期许。

3 当代大学生审美价值观偏离

由于大学生缺乏审美知识和能力,面对多元化的文化冲击必将失去价值判断和选择某一事物的能力。在当前社会主要体现在价值观由社会化向个性化偏离、理性化向感性化偏离、高雅化向低俗化偏离。其结果必将使大学生不能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作为自己发展的导向,出现各种各样的大学生话题社会问题,最终不利于我们整个高等教育的发展。

四 破解大学生美学教育现实困境的举措

1 完善美学教育课程

我们的高等教育决策层和管理层要转变教育理念,把美学教育提升到普通教育的高度上来。对于大学课程的设置,要打破对美学教育的界限,使美学课程与其他专业课程相衔接,使美学融入于其他学科教育教学中去,并转化为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2 构建多元化的美学教育教学系统

在教育教学的硬件方面要建立美学教育教学的环静,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完善美学教育的教学设备以求为学生美学教育提供物质保障;在软件方面,加强对教师进行美学教育的培训以培育内外兼修的高等教育教学人才以求为学生的美学教育提供智力支持。

3 开展多层次美学教育校园文化活动

大学校园文化的内容不拘于某一专业学术领域,要把美学人文元素引入到校园文化活动中,定期或者不定期地以美学讲座、报刊、论坛、艺术才艺展示等形式开展。通过校园文化活动营造良好的美学教育文化氛围,使学生潜移默化地获得一定的美学知识、审美能力和价值观,从而有利于和谐大学校园的构建。

总之,我们要把美学教育立于高等素质教育的理念中,行于我们的素质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我们为之奋斗的人才强国和科教兴国战略必将实现。

参考文献

[1]霍九江.美学教育与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J].教育与职业,2014(26):177-178.

[2]毛天虹.高校美学教育探析[J].继续教育研究,2010(3):124-125.

[3]许丙泉.审美成就艺术人生——论大学美学教育的重要意义[J].中国大学教学,2012(1):26-29.

[4]刘贵振,刘志甜.大学生美学教育对实现立德树人教育目的之作用[J].沧州师范学院学报,2015(2):123-126.

搭建“三自”教育平台 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篇7

参加此次竞赛的40位选手都是经各州 (市) 层层选拔出来并且年龄在35周岁以下的在职在岗小学语文骨干教师。其参赛内容为教学设计、说板书设计、美文诵读和才艺展示。来自全省15个州 (市) 126个县 (市、区) 的2250名小学语文教师参加了观摩活动。中国教育学会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崔峦理事长、人民教育出版社教育部课程教材研究所郭利萍主任记者也亲临赛场, 参加了活动。崔峦理事长从学科专业研究的角度, 对全省乃至全国首次运用这一创新形式的竞赛活动给予了较高的评价和鼓励, 并在活动期间作了专题讲座。

经过两天紧张而激烈的角逐, 有16位教师获得了综合素质竞赛一等奖、24位教师获得了综合素质竞赛二等奖, 其中, 美文诵读、说板书设计、才艺展示三项内容的每项两名的单项竞赛特别奖桂冠分别由6位选手摘走。本次活动从内容、形式到组织、承办都一改往日的运作模式, 时间紧凑、形式新颖、气氛热烈, 给人耳目一新、心灵震撼之感, 对参赛教师锻炼很大, 对全省小学语文教师今后的专业成长、个人综合素质的提高有着很好的示范作用。“苦练教学基本功, 提高教师综合素质迫在眉睫、势在必行”的共识广泛达成。

通过这次竞赛, 我们看到年轻一代小学语文教师们虎虎生威、多才多艺, 令全体观摩的教师激动、振奋、信心满怀。对教师的教学导向有了深层次的影响, 教学设计、美文诵读、说板书设计、才艺展示既充分考察了教师的备课、教学设计、板书、简笔画、普通话等教学基本功, 又考察了教师的理论水平、情感体验、情绪传达、文学功底、生活情趣、个人爱好……并将教师的教学工作与生活有机联系在一起, 许多教师从竞赛活动中体会并感受到了教师不能满足于当好“教书匠”, 不能见子打子, 讲“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就只盯着课堂教学操作中技巧性的一、二、三……讲“提高教学质量”, 就死盯着考试的那几张卷子和成绩结果……只见树木, 不见森林, 使得我们的愿望与各项教育改革实践无法有效达成。

我们深深地体会到, 教师的所言、所听、所教、所思、所想、所给予学生的应是综合了生活中方方面面鲜活、灵动内容的体现, 教师的言谈举止、情趣爱好……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小学语文教师是为学生奠基的践行者、是生力军, 没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任何一项教育改革都难以成功;没有教师生命质量的提升, 就很难有高质量的教育;没有教师的精神解放, 就很难有学生的精神解放。没有教师的主动发展, 就很难有学生的主动发展;没有教师的教育创造, 就很难有学生的创造精神。所以, 我们要苦练教学基本功, 努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才能成为一名有事业心、生活情趣丰富、学生喜欢、社会认可的好老师, 才无愧于时代赋予我们的重任。

搭建“三自”教育平台 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篇8

模具属于生产过程中的中间产品, 用于最终产品的生产。模具加工是材料成型的重要方式之一, 与机械加工相比, 具有工序少、材料利用率高、能耗低、易生产、效益高等优点, 因而在汽车、能源、机械、电子、信息、航空航天工业和日常生活用品的生产中被广泛应用。据统计, 75%的粗加工工业产品零件、50%的精加工零件由模具成型, 家用电器行业80%的零件、机电行业70%以上的零件也都要靠模具加工。同时, 模具工业又是无与伦比的“效益放大器”。据国外统计资料显示, 模具可带动其相关产业的比例大约是1:100, 即模具发展1亿元, 可带动相关产业100亿元。在国外, 模具又被称为“金钥匙”、“进入富裕社会的原动力”等等。

模具设计、模具开发、模具维修、CAM/CNC工程师、数控编程、数控加工等已成为东莞人才市场招聘频率最高的职位之一。在各种招聘会上, 模具人才也是企业热衷于标注“急聘”、“高薪诚聘”等字样的少数职位之一, 以致出现了“月薪6000元难聘数控技工”, “年薪16万元招不到模具技工”的现象。

由此可见, 加强模具人才的培养输出是适应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的, 尤其是需要大量培养具备大专学历的适应模具设计师职位的实用型人才。

结合模具综合技能开发, 进行职业分析, 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中心, 构建符合高职院校实际教学条件的, 模具综合技能实训教学体系的开发可以有效提升模具实践教学质量, 为社会培养输出“与职业高度对接、能力不断成长”的高质量模具人才。

2 培养模具综合技能人才的意义

2.1 发挥校办工厂对外经营模式, 加强模具专业的职业“无缝对接”的高技能应用人才

教育部在2006年一份重要文件《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 (教高 (2006]16号) 》的第五条“大力推行工学结合, 突出实践能力培养, 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中就对“实践教学环节”给予了高度关注, 它指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是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 实验、实训、实习是三个关键环节。”职业院校要实施校企合作, 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

广东松山职业技术学院属于韶钢集团企业办学, 有着与企业千丝万缕的依附关系, 已有的校办工厂具有对外经营的独立法人, 一直以来做为韶钢配件公司除韶钢机修厂以外的另一个备件加工厂, 除满足学生正常实习外, 年产值达200万左右, 拥有先进的模具加工设备, 如四轴加工机床、卧式加工中心 (车铣中心) 以及数台电火花和线切割机床, 先进制造技术实训室, 具有较强的模具加工和模具质量检测能力, 对模具技能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必要的硬件基础。

2.2 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的模具综合实训教学体系, 可以有效提升实践教学质量, 具有很好的时代意义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 (教高[2006]16号) 第一条强调“深刻认识高等职业教育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必然要求, 也是高等职业教育自身发展的客观要求”;《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 (教高[2012]4号) 第一条和第八条也强调要“注重创新, 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和“强化实践育人环节”等。

以质量提升为目标, 通过改革实践教学过程, 创新实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开发出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核心的带有普遍适用价值的模具综合实训教学体系, 有效提升实践教学质量, 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水平。紧跟教育部对高职教育教学的指导意见, 具有很好的时代意义。

2.3 以质量提高为目标对高职模具专业实训教学体系进行系统化开发和创新, 符合时代职教理念

基于“综合技能”的理念, 紧密结合工作过程, 对教学内容进行模块化系统开发与创新, 以“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的教学安排对教学过程进行改革, 以任务驱动下的模具典型零件设计与加工的模具实训活动为载体对教学手段进行创新, 以启发引导式教学等多种先进理念为指导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 突出操作性特点, 对学生培养效果的考核评价体系进行构建, 形成基于“模具综合技能”培养为目的的人才培养方案, 开发出符合高职院校现阶段实际条件的、具有普遍适用意义的模具实训教学体系。

2.4 构建综合实训平台, 拓展学生专业素质, 有益于理论知识与职业能力有机融合

模具综合实训模块开发就是要培养高职学生既具备良好的上岗所必须的专业能力 (职业技能等) , 同时又具备丰富的职业道德和职业通用能力 (尤其是学习技能、信息获取及分析处理能力、团队协作组织能力等) , 最终形成良好的职业能力, 使学生既能顺利就业, 快速有效开展工作, 又能形成职业可持续发展的优势。

3 目前高职院校实训教学的现状

近几年, 高职院校盲目扩大招生计划, 量的膨胀势必导致质量的下降, 特别是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重视程度不够, 高职发展到目前规模, 如何以质量的提高来遏制数量的膨胀这是高职工作者必须解决的问题, 也是高职教育的工作重点。所以积极开展实践教学、校内实训等途径来提升学生的职业实践能力, 提高“双师教师”的实践能力。调查得知, 高职教育各专业实训教学仍然存在着缺乏系统性、职业针对性不强以及实训效果控制乏力、职业能力培养不足等问题。

3.1 知识体系缺乏系统性

相当一部分实训活动, 是结合相对独立的课程进行, 先天上就存在内容零散的问题, 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作用, 但缺点在于只见树木, 不见森林, 缺乏系统性。由此学生也无法在一个连贯、有序的实训环境中锻炼职业能力。

3.2 教学内容缺乏职业针对性

主要表现在实训活动的职业针对性不强, 理论讲解与实训内容不对接, 实训任务与职业能力培养联系不紧密, 甚至部分实训活动陷入了追求场面上的热闹而对学生未来职业能力发展没有实际帮助的误区。

3.3 实训教学效果不理想, 控制乏力

鉴于自身的利益诉求, 实习老师缺乏足够的理论知识, 而理论老师又欠缺实操技能, 实训过程已完成任务为目的, 缺乏对学生技能的培养。同时考试缺乏过程监控体系, 只凭一份实习报告定成绩, 对学生综合能力评价具有片面性。

3.4 重岗位技能培养, 边缘化职业能力培养

主要表现在对“五个对接”的解读和践行存在片面性, 过于追求与岗位的“无缝对接”, 而忽视了高职教育的目标定位及高职学生终身教育思想的落实, 导致学生作为“操作工”顺利就业, 但后续的职业转换、提升等可持续发展乏力。

4 发挥校办工厂独立经营优势, 加强模具教学改革, 培养综合能力

4.1 借助品牌专业的东风, 加强校办实习工厂设备的完善, 为实训模块开发创造硬件基础

我院模具专业于2004年开办专业已经过了近十年的历程, 模具专业实训已有近500万的设备条件, 有幸是我系机电维修专业2011年被列为央财专项支持的专业服务产业的重点建设专业和广东省专项支持的实训基地建设, 总支持资金达1000万以上, 充沛的资金基础, 我们可以在原基础上增加先进制造加工设备如三坐标测量机、快速成型机等。

4.2 开发模具技能实训模块, 搭建“产、教、学、证、赛”五位一体的实训教学平台

利用校办工厂这一经济实体, 为学生营造校内真实性实习环境, 将产品生产、理论教学、学生学习、教学与科学研究、技能鉴定 (模具专业相关证书) 以及校、市、省、国等各级技能大赛为一体, 搭建师生展示自我的平台。充分考虑到新手在工作之初可能会不知所措的状态, 较之同类的实训方案, 在设计“熟悉企业”、“熟悉环境”、“熟悉岗位”和“认知产品”四个模块, 目的在于帮助新手熟悉工作内容, 掌握工作方法, 缩短实习周期。

4.3 紧贴行业企业工作实际, 开设以模具设计、零件加工、模具装配等整套模具生产实例的实训项目, 突破单一实训教学孤立的瓶颈

通过实际案例模拟企业生产的环境, 全面地练习学生操作机床的能力, 以模具生产的具体案例为载体, 同时要兼顾理论、实践相统一, 有利于使学生知识的连贯。对于加强课程实践性环节教学, 解决模具专业实践的困难, 达到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目的, 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可操作性和广泛的职业需求性。本方案将大量采集企业模具职业人员典型的日常工作情境及日常工作任务的信息, 遇见的各类问题及其各种有效的解决方法, 并对这些资源进行整合, 导入学校培养过程中, 增强学生在不断变化的工作情境中随机应变的能力, 这是突破该瓶颈的关键。

4.4 改变传统单调的实训模式, 摈弃传统教学的“只演不练”的教学方法, 实现实训方法的多元化

实训方法既有学生独立操作, 也有协同操作;既有书面写作, 也有口头交流;既有纸质操作, 也有用软件模拟操作, 既有启发引导式教学, 也有任务驱动下的团队协作等, 总之, 将根据模具专业人员在工作过程中所需完成的任务的特点, 实现多元实训方法综合运用, 达到全方位、多角度的训练学生各种技能的目的。

4.5 开发综合实训教材, 编写有机组合、五位一体的实训用书, 克服了传统实训指导教材内容单一、模式固定的局限

采用新型的“五合一”实训用书, 包括四大块:实训指导书、实训任务卡、实训任务工艺卡、实训报告等。实训指导书在理论上给学生以指引;实训任务卡上包含真实工作情境和工作任务为蓝本的实训项目任务;实训报告上须记录实训演练过程, 供日后随时查阅回顾。这样有机组合、四位一体的实训用书, 克服了传统实训指导教材内容单一、模式固定的局限。

4.6 加强过程评价体系建设, 构建教学效果“立体式”考核评估体系

改变原有“终结性考核评估”的模式, 重视过程考核内容, 以实际工作任务的各个环节为依托, 从各层面进行考核:针对每个流程模块, 设计出能力考核评估方案;构建综合型模具系列活动和专业技能比赛, 以利于学生“学中做、做中学”、“以产带考”、“以赛促练”、“以证代考”, 既是对能力的综合训练提升, 也是对学生培养效果的总体考核。最终建立起针对职业能力的全方位、动态立体的考核评估体系。

4.7 制定合理的、适于经济发展要求模具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打破学科界限, 顺应广东省“十二五”发展纲要及贴近珠三角发展规划, 根据就业地产业发展需求及企业实际岗位需求, 制定科学的、具有时代意义的模具人才培养方案, 培养全面发展的模具专门人才。

5 结论

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中心的模具综合实训教学体系, 通过项目的开发实施, 有效提升学生实践教学质量, 强化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效果, 向社会输出“与职业高度对接、能力不断成长”的高质量模具毕业生。藉此解决高职“重知识体系的传授、岗位技能培养不足, 职业能力培养边缘化”的问题, 解决了职业教育的“五个对接”, 以及与岗位的“无缝对接”的问题。

5.1 完善了校内实习的设备种类, 提高实习工厂加工能力

5.2 开发了基于工作过程的真实加工的实训模块, 加强学生职业能力培养

5.3 依托企业生产的真实环境, 搭建实训平台, 开展了企业模具生产的的实训教学活动, 拓展了学生视野

5.4 激发专业教师参与生产的积极性, 培养了一批双师型教师

5.5 全面开展模具技能鉴定, 提高专业证书的持证率, 提高了学生就业对口率

5.6 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为开展各级技能大赛提供了人力保障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 (教高 (2006]16号) [Z].

[2]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 (教高[2012]4号) [Z].

搭建“三自”教育平台 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篇9

一、基地教学模式的优势

我们南关区综合实践教育基地,作为全区推行素质教育的专门场所,设有综合实践教育的专用设施,可以同时开设多種劳动技术项目,能够提供给学生充分参与各种项目活动的场所和设备条件。这是一般普通学校所不能做到的。另外,这种基地教学模式可以充分体现资源共享,节约政府对各校劳动技术教育设备的重复投资。

其次,实践教育突出强调了对技术的学习和探究,而劳动技术的知识体系极为广泛,一名教师很难系统地掌握所有项目的知识技能,普通中学中又不可能配备所有项目所需的劳技教师,这势必影响劳技的教学质量,而基地教学则可以解决这一难题,为学生提供专业的劳技教师进行指导,保证教学质量。

再次,基地教学模式可以为学生创设一种良好的实践操作学习氛围,提供更多的参与机会,使他们更好地体验、感觉劳动世界,达到环境育人的目的,更好地贯彻新课程标准对劳技课的要求,达到“以劳辅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益美”增强学生自理、自立、自强能力的目的。

二、基地课程设置的探索与实践

由于基地教学的特殊性,自1997年成立至今始终致力于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利用的研究,现已整理完成了基地校本教材3套,共计11册,其中包含了三十几个项目80余项活动内容,如手工缝制、编织、工艺制作、自行车保养与维修、电工常识、金工常识、摄影技术、烹饪、家政、陶艺等特色项目,体现了不同时期的基地特色,也见证了基地十年来在课程开发方面的发展历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教学活动,坚持确立独立性,加强实践性,突出基础性,注重可行性,充分发挥基地的启蒙功能和养成功能。所谓启蒙就是传授较为系统的生活基础知识、生活基本观念,促使学生懂得衣、食、住、行、乐的基础常识,理解生活中的真、善、美和假、恶、丑,感觉生活中的真谛。所谓养成就是通过较为严格的训练,促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形成独立的生活自理能力。促使学生逐步养成勤劳、节俭、互助等生活习惯,学会驾驭生活和创造美好新生活的能力。

三、师资培训模式的积极探索

基地教师应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结合我校师资实际情况,我们探索出一条适应课改要求的师资培训之路。首先,要求每位教师每学期必须完成四个一:自学一本教育理论书籍、上一堂优质课、写一组教学叙事、撰写一篇专业论文。其次,通过优秀教师引路课、青年教师汇报课,互结帮教对子、举办教学基本功大赛等形式开展教研活动。再次,增强教师的科研意识,组织教师参加各级各类科研课题的研究工作。还有,为教师提供展示、提升自我的机会,组织教师参加各类综合实践开放课,推荐青年教师参加省、市、区级评优课、研讨课等活动。并定期选派优秀教师外出学习新技术。总之,基地始终在竭尽全力使教师走在课改前列,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四、管理模式的有效尝试

学生在基地活动期间,是进行安全教育、德育教育、养成教育、感恩教育、培养良好的集体意识和日常行为习惯的最佳时机。通过组织联欢会,开设感恩课,模范班集体评比等活动,以校园广播为媒体,让学生自觉参与到教育活动中来。我们渴望打造自己的品牌,走出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发展之路。基地以“学习与做人并进,求知与实践共铸,责任与创新同行”为办学理念,以劳动技术教育为切入点,将综合实践四大领域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尝试由原来单一的劳动技术实践场所向多功能的综合实践教育基地迈进。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基地是我们共有的家园,“办好基地,我的责任”,愿我们紧紧把住课改发展的脉搏,使基地发展为愉快的校园、体验的校园、生活的校园、人文的校园、生态的校园、和谐的校园。让学生在这里学习技能、张扬个性、陶冶情操、体验成功、享受快乐。

参考文献:

[1]董利文.如何培养中小学生的劳动观念[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06(4).

[2]张建强.浅谈中学生劳动观念的培养[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09(9).

[3]陈会昌.中小学生爱劳动观念的发展[J].教育探索,1986(6).

[4]沈玲.增强劳动观念 培养动手能力[J].安徽教育,1998(Z2).

上一篇:生产管理经理的自我鉴定下一篇:高质量科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