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听生命读书心得

2025-01-2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倾听生命读书心得(精选10篇)

倾听生命读书心得 篇1

让我印象最深刻的一篇文章在第一章“伟大的奇迹”中,第一篇的那只顽强的小蜜蜂深深的打动了我,作者将这只打扰了自己的小蜜蜂一脚踩入泥土中,但这只坚强的小东西想重新飞起,并飞快地把皱皱地翅膀捋平,但作者并不这么想,他觉得这只蜜蜂飞不了了。渐渐地,蜜蜂恢复了体力,开始飞行,经过一次次努力,蜜蜂终于飞向了天空。

是的,我们不能小看这些貌似很弱小的小动物。但是,它们的内心是坚强的! 还有一篇是最让我有感触的文章。那是在一个偏僻山谷上的一个看不到底的断崖,崖边上长了株小小的百合,它想开出花朵,但杂草和蜂蝶却讥讽百合:“在这片荒地,谁会来欣赏啊?”但百合觉得自己一定要证明它是有用的,便努力的释放内心的力量,读后感《倾听生命》读后感》。终于有一天,野百合开花了。 年年春天,野百合的种子遍地都是,到处都开满了洁白的百合花。 几十年后,一些人从千里迢迢来欣赏百合花。所以,那里以后就被人们称为“百合谷地”。 这株小小的百合,它想证明自己是百合,所以不顾杂草蜂蝶的鄙夷,努力开出花朵。这个“百合谷地”就是它和它的种子们创造的!因为它坚信:我不是杂草!我是百合!我要开花! 既然这株小小的百合花不怕别人的嘲笑,开出花朵,那么,我们是不是也要像百合花一样,努力开出只属于自己的“花朵”。 所以,我们不仅仅是要快乐,更要好好珍惜生命。生命是短暂的,如果你的一生都干一些有意义的事,如果做错了事总结一下,以后不再错,交了许多朋友,等等。那么你的一生就很成功。

《用耳朵倾听生命》读书笔记 篇2

《用耳朵倾听生命》这本书是四十岁的长辈的诸多心迹,他们通过自我叙述为我们呈示另一种非世俗的活法,这就是灵魂层面的生存。由于年龄相差太大,有许多文章还没有读懂,可有些文章对我启发不浅。其中有一篇叫做“水于处世”。这篇文章先说“水清濯缨,水浊濯足”。又说明水之清浊是浑然不可分的。最后又说:“既然人无完人,势必水无纯水。”分不清也罢,只要不混水摸鱼就好。是的。处世往往也是这样。不知是这样好呢,还是那样好呢。这时,与其纠缠不清,不如暂且放下。

《水于处世》里有一段写得好:事情的复杂还在于:即使你有大眼光,水之清浊,了然于胸;但对某一具体对象而言,其清其浊却是浑然不可分的。当你欣然受益于他人的优点,便很难断然谢绝其缺陷,除非你不怕一刀两断,或生出无尽恩怨来。是的。许多人也受利益于他人的优点,便很难断然谢绝其缺陷。例如历史上许多皇帝为了安抚敌军之首,以免他再生战乱,便把自己的女儿嫁给敌军之首丝毫不顾虑自己女儿的.想法。又如历史从武则天重视进士科开始,许多书生便纷纷去考取进士。哪种方法受益多,就用哪种方法。这是许多人的想法。这没有错。这是一个人的欲望。欲望是人前进的目标前进的理想,更是一个人前进的动力。没有欲望,人将停滞不前。可是欲望不能过分,欲望不能大。大了则会成为人格变坏的门槛。迈过它,你变坏。原地不动,你依然是你自己。

《生命生命》读书心得体会 篇3

《生命生命》主要通过写飞蛾求生、砖缝中顽强生长的小瓜苗和静听心跳这三件事,写出了生命的宝贵。当我读到“虽然生命短暂,但是,我们却可以用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这句时,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人生是短暂的。但是,我们却可以通过不懈的努力去创造无限的生命价值,使生命穿越时空,成为永恒。

在生活中也有许多珍惜生命的例子:史蒂芬霍金是当代最杰出的理论物理学家之一,他也是一位坐着轮椅、挑战命运的战士。有一次,霍金坐轮椅回柏林公寓,过马路时被小汽车撞倒,左臂骨折,头也被划破了,缝了13针。大约两天后,他有回到了办公室工作。虽然霍金身体的残疾日益严重,但他力图像普通人一样生活,完成自己所做的任何事情。1985年,霍金做了一次穿气管手术,从此完全失去了说话的能力。他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极其艰难地写出了《时间简史》。探索着宇宙的起源。

雷锋叔叔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这句话告诉我们:虽然生命是有限的,但是,我们却可以用有限的生命做许多有意义的事,使自己活得更加光彩有力。

《生命生命》读书心得体会

我学了一篇课文,题目是《生命生命》。

课文内容是写作者捉了一只飞蛾,飞蛾努力求生;砖缝里掉进一粒香瓜子,过了几天长出了小苗;作者倾听自己的心跳,知道了他的生命,通过了三件小事展示了生命的意义。读了这篇课文,我懂得了我们要珍爱生命,善待生命。以前我不懂善待生命,经常破坏小树、小草、蚯蚓、蜗牛、小鸟的生命,见到鸡就拿石头砸,见到鸟就捉,读了这篇文章后,我以后再也不会做这些破坏生命的事了。

虽然生命是有限的,但要用有限的生命创造出无限的价值,让自已的名誉留住人间,做一件好事让人们一直受益。比如像爱迪生发明了电灯,让我们夜晚有了光明,直到现在我们还在使用;牛顿发明了地有引力,让卫星上了天,我们现在用卫星探测月球;雷锋虽然只活了短暂的二十几年,但他做了数不清的好事,让我们永远记住了他。

《生命生命》读书心得体会

在飞蛾求生的欲望中,我们看到生命;在小瓜苗那绿油油的新芽上,我们看到了生命;在那一声声沉稳而有规律的心跳上,我们看到了生命。

《生命生命》这篇文章以三件小事,飞蛾强烈的求生欲望,小瓜苗生长的勇气和作者静听自己的心跳来点亮了一个呐喊的主题生命!生命!这篇文章,给我的震撼非同一般,在没有看到这篇文章之前,我也想过这样一个问题,生命是什么?看了这篇文章后,我的心尖瞬间明亮了,生命是勇气!生命是顶着烈日开放的向阳花,生命是沙漠中的一条清流,生命是刺骨寒风中挺立的傲梅。

文章在结尾说,虽然生命短暂,但是,我们却可以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说得多好啊!海伦凯勒的生命也是有限的,但是,她的著作《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使她成为巨星,她的灵魂永生!生命只有一次,我们要努力让自己做得更好,更优秀,让自己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看了作者的简介后,我的心怦然一震这么优秀作品的作者,竟是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这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人生,总会有顺流与逆流。这在许多人眼中非常可怕,它一旦猖狂起来,就能击溃人的斗志,让人彻底崩溃,失去生活的希望。如果失败战胜不了你,而是被你踩在脚下,那么,成功必定属于你。人生的道路曲折而坎坷的,遇到失败是平常不过的事,我们应该时时刻刻拥有一颗坚强、不屈服的心来面对失败,让自己活得更加光彩有力。

《生命生命》读书心得体会

最近,我在语文课上学了一篇课文,叫《生命生命》。我被课文中“飞蛾求生”所感动了。

课文中主要通过“飞蛾求生”,“瓜苗生长”和“静听心跳”等热爱生命的三件小事。说明了生命的意义。当我读到“虽然生命短暂,但是,我们却可以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时,我深深地领悟到了,作者对生命的了解有多深。作者对生命的热爱以及对生命的领悟令我敬佩。读了这篇课文,我想起了贝多芬。他双耳失聪,本来这个消息令他绝望了。但是,后来他领悟到了生命的意义,凭着他对音乐的热爱,创作了许多音乐名著。

读完了这篇课文,我领悟到了:生命只有回头看时才了解,而生活必须向前,生命的价值不在于时间的长短,而在于我们对它的使用。所以我们要珍惜生命。

《生命生命》读书心得体会

读了《生命生命》我懂得了“跃然生命是短暂的,但是,我们却可以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我从“我可以好好地使用它,也可以白白地糟蹋它。”体会到了我可以珍惜时间,珍惜生命,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也可以白白地浪费。

作者忍不住放了飞蛾,这说明了:作者对生命的珍惜和热爱。我从“竟使它可以冲破坚硬的外壳,在没有阳光、没有泥土的砖缝中,不屈向上,茁壮生长,即使它仅仅只活了几天。”体会到了:小小种子的生命力顽强和勇气,不屈向上、茁壮生长的精神。每个人都有一段不好的命运,就比如说:刘伟。他从小就想当足球运动员,可是因为一场事故,剥夺了他在足球场上奔跑的权利,最后他当上了钢琴家。

倾听生命读书心得 篇4

在语文课上,我们和苏老师一起学习了一篇语言生动的课文--生命 生命。这篇课文讲述了三件事,飞娥绝境求生,瓜苗砖缝生长,作者倾听自己的心跳。这篇课文通过这三件事告诉我们了一个深刻的道理。

通过学习这篇课文,我明白了要珍惜生命,不让让它白白流失。这篇课文使我想起我以前的所作所为:以前,有时我练琴时不好好练习,妈妈向我指出缺点时我还大发脾气,有时我写作业磨磨蹭蹭……学过这篇课文,我决定要改自己的缺点,决不能白白地浪费自己的生命,使自己活得更加光彩有力,让自己活得更加精彩。

我又想起了这篇文章的作者杏林子。她12岁时得了类风湿性关节炎,全身百分之九十的关节都被病魔侵蚀,但是她从未放度,顽强地与病魔作抗争,靠着信心和毅力,成为台湾知名的作家。我一定要向她学习,让自己的生命更加绚丽多彩。

《生命的追问》读书心得 篇5

“障碍有时成为真正的屏障,成为一张无处不在的网,只有精神的解放,才能挣脱这张网,获得自由。”这是张海迪在《生命的追问》中令我至今记忆犹新的几句话。短短几行字,却将她不向命运屈服,追求美好人性表现得淋漓尽致。

张海迪是我国著名的残疾人作家,她自从五岁患病后,她的一生几乎都在轮椅上度过的,但她面对命运的.不公并没有自暴自弃,他从不甘心。就像他书上所说的“假如我能站起来吻你,世界该有多美好,即使翅膀断了,心也要飞翔”她坚信即使被痛苦的磨盘压碎躯壳,她会留下躯壳闪闪发光!于是张海迪开始把握生命的每一分每一秒,不管穿越多少大山,他永远让生命之泉发出最清亮的最快乐的声音。

我打开《生命的追问》,读着读着便笑了起来。书中的女孩多么淘气啊!她整天疯跑疯玩,爬顶楼,撵公鸡,还把姐姐的蝴蝶抛散在秋风里。书中的女孩多么浪漫啊!他吹口哨,唱苏联歌曲,并幻想去跳芭蕾;他教乡村小学里的孩子们唱大刀砍鬼子。。。。。。张海迪的书让我眼前一亮,我仿佛看见一个围着白兜兜的小女孩在整洁的隔离室里赶公鸡,又仿佛看见一个长发飘飘的少女坐在轮椅上,如饿似渴地汲取着书中的甘露。

《生命的追问》是张海迪对生命的回忆,同时也是在诠释生命。从书中我明白了谁也无法抗拒衰老,谁也无法躲避死亡,但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珍爱生命。不管前面的路有多艰难,我们都不能自暴自弃,要做生命的强者,让生命更加灿烂辉煌。

时间永不停息,任何力量也阻挡不了他的前进。时间之箭,从亿万年射来,箭头指向未来,最终射向时空的黑洞。。。。。。面对残酷的现实,有人感叹人生的短暂,便一味享乐;有人无知地用荒唐的举动为人生画上了一个草草的句号;还有人却握住了时间的尾羽,他们用汗水甚至生命去与时间竞赛,一直奋战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就如张海迪所说,我们应该做与时间的人,在时间之箭射入黑洞之前,无论经过多少痛苦,我都是幸运的因为我曾飞翔在时间之中。

热爱生命读书心得体会 篇6

《热爱生命》美国现实主义作家杰克﹒伦敦的的作品,这是我读的这位作者的第二部作品了,依然跟读第一步作品时的感觉类似,震撼又真实。

我们是幸福的一代,没有忍受过饥饿的一代,我们只知道饿了的时候肚子会咕咕叫想吃东西,会心慌不能专注做事情,顶多会有些像我似的饿久了会胃疼的,饥饿带来的痛苦我们是没有亲身体会的。在《热爱生命》里就讲述了这么一个饥饿的人为了活下去一步步艰难前行寻找生机的惨烈故事。长期的饥饿是什么感觉?主人公在饿的初期只觉得胃在被啃食,不好受,身上的疼痛能明显感觉到;饿的衰弱了,会饥不择食,只要能有可以吃的就是好的,可惜就只有那么一丢丢;饿的虚脱了,会扔掉一切阻碍活下去的物质,包括现在诱惑力最大的金钱; 饿的再久一些,主人公就产生幻觉,意识逐渐不再清晰,只是对死亡的恐惧依然清晰;主人公最后饿的生命和意识都已经分离了,是生命的本能再驱动着继续前进,还要跟一只饥饿快要病死的狼展开你死我活的拼斗;最后,主人公靠着求生的本能被救援了,但是他花了一段时间才变得正常,一度沉浸在担心食物不够的恐惧中。

从有身体知觉到没有知觉,从意识清楚到完全没有意识,从在乎身外之物到只在乎活下去,从一开始走到一瘸一拐再到爬行结局算是安慰人的,过程岂能是一个惨字能形容的?!不禁发问,一个人想要像我们现在再普通不过的方式活下去为什么就这么难呢?生命是可贵的`,一个在这种际遇中的人最后变得面目全非都想方设法让自己活了下来,他仅仅是想活下去,而生活在当代的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好好活,又有什么理由去要求那么多呢?活着,是最重要的,也许这就是小说想表达的吧。

《热爱生命》的小说读书心得 篇7

第一次接触《热爱生命》这部书是很久以前的事了,那时我刚上初中,对“生命”的理解为与朋友一起快乐生活。也许是那时思想肤浅,当我读完《热爱生命》这部书后,我只认为主人公的命运悲惨,而书中所描述的在恶劣条件下与自然抗衡的主人公,只是小说中虚构的一个人物,在现实中不可能存在。

随着时间推移,我接触到的人和事例也愈加丰富。于是我开始思考,是什么原因使得如此多遭受磨难的人能够和主人公一样,百折不挠,最终成为生命的强者?

于是,我再度翻开这部书,深深的感悟其中的内涵。

在美国那个现实而又残酷的年代,每个人都遭受着不同程度的生活压迫,因而每个人都抱有一朝成为富翁的念头。书中的主人公是美国西部淘金者中的一员,怀着淘金梦与同伴一起拼搏。后来,他的朋友却无情的抛弃了他,他只得只身一人留在茫茫雪海中。在他身心遭到巨创时,大自然又跟他开了一个玩笑。一匹生活在雪域中的狼,因为恶劣的气候难以生存。当这匹狼发现主人公后,就一直尾随他,想要吃掉他得以生存。这匹狼一路上拖着瘦弱的身躯,舔食着淘金者的血迹。终于,人与狼之间发生了激烈的厮杀。出乎我的意料,最终主人公咬死了狼,喝了它的血,活了下来。

那是一种怎样的勇气和魄力,是人类可以改变自然规律。我想这一切都来自于对生命的渴望和决定的信念。因为他们热爱生命,才能使自己的生命延续,也正因为他们热爱生命,才能为后人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

面对当今社会,竞争必不可少,但最重要的是要有追求成功的意识。也许有人抱怨成功总不属于自己,上天总是捉弄自己。请改变这种想法吧,不要怨天尤人,而是认真的思考自己是否将成功放在事关生死的重要地步。

读书心得:让生命在阅读中丰盈 篇8

让生命在阅读中丰盈

——读《阅读的旅程》心得体会

2015年转瞬而过,在这一年里我时常拿起《阅读的旅程》这本书读读,书中的每个故事对于我们教师来说都是最好的教育箴言,值得我们每个人深思,而每个故事之后的教育智囊更是我们应该铭记于心的。

这本书分为四个部分,分别是:“走上阅读之路”、“开启童书阅读”、“亲近经典读本”、“阅读的力量”,这本书分角度探讨了教师阅读内容的选择、读书习惯的养成等课题,四个部分一步步引领读者踏上了阅读之旅,以下就是我读这本书后的一点心得体会。

读了《阅读的旅程》后,我知道好课是积累出来的,不是临时备出来的。怎样积累?就是多读书。有广度,有深度地读。在读中,我就有想实践的冲动,特别想把书中推荐的适合学生读的书推荐给学生,特别想和学生一起读经典书,这种冲动随着读书的进度不断加强,我甚至能想象出孩子沉迷书中专注的神情。无论是孩子家长还是学生的老师,都应该引导孩子多读书,读好书。

首先我们要培养孩子阅读的兴趣。任何一个用心教学的教师都知道阅读对于儿童来说有多么重要的作用——“阅读不是一门科目,它是生活的基石,是所有和世界接轨的人们乐此不疲的一项活动。要让孩子在长大后成为与众不同的人,能考虑他人观点、心胸开阔、拥有和他人讨论伟大想法的能力,热爱阅读是一个必要的基础。热爱阅读的孩子将拥有更美好的人生。乐于阅读的孩子能和身旁的世界产生联系,最后具备超越现阶段想象范围的思考能力。”

阅读兴趣的激发,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对孩子阅读兴趣的培养也是很重要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孩子的成长需要潜移默化的影响,培养阅读的兴趣和热情离不开氛围的营造。让孩子热爱读书,我们就该为孩子营造一种阅读的氛围。在字里行间、在美轮美奂的图画中找寻阅读的乐趣很重要,让孩子们走进大自然,养成仔细观察、探究的习惯,在阅读身边事物的各种美好中体悟大自然的奥妙无穷,也是老师要重视培养的。只要坚持不懈地做下去,阅读就会成为一种习惯,成为孩子生活的一部分。

其次我们应该培养学生终身阅读的习惯。良好的阅读习惯对形成阅读能力、提高阅读效率,顺利地达到目的有着重要的作用。这种阅读,既在主动,愉悦的气氛中进行,又能在遇到问题时,排除困难,坚持达到阅读的目标。良好的阅读习惯一旦养成,便会成为个人的宝贵财富,终生受用。

阅读能够赋予学生一双发现的眼睛,去用心品味生活、洞察世事,去捕捉生活中有意义的现象和信息,让自己的生命更美好。但人的童年是短暂的,在童年的不同年龄阶段,孩子身心发育的特点和成长的关键期也有很大的不同,这就对老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我们要精心挑选合适的文本,帮助孩子健康成长,培养孩子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然而要让孩子的阅读生命充盈起来,教师首先要丰盈自己的生命。而丰盈自己生命的途径,就像众多名师的经历所证明的:从读书、写作开始——这是一条正路,也是一条捷径。教师多读书,善于独立思考,勤于探索和实践,才能逐渐摸清教育教学规律,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其实,阅读这条路所指的,也是教育家的方向。

英国文学巨匠查尔斯狄更斯在《双城记》的开篇写道: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这是智慧的时代,这是愚蠢的时代。推及阅读,也顺理成章。在经济快速发展、人们竞相逐利的时代,整个社会的读书大气候并不好,阅读越来越被边缘化,可谓最坏的读书时代。但在网络时代,知识可以说是无处不在,信息全球共享,可供阅读的书籍空前繁荣,此可谓最好的读书时代。

说到底,读与不读,全在自己;收不收获,全在内心。

教师的内心世界与教学行为相连,也决定着其教育教学的效果。从现实角度看,有着丰富的内心世界、心灵柔软的教师,对待学生也一定如春风化雨般,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就像美国教师雷夫艾斯奎斯一样,在第56号教室里,他总是吸引着学生的目光,深受学生的爱戴,讲的话学生爱听,让学生发自内心地喜欢上课。学生真正变成了爱学习的天使,而雷夫自己也享受着师者的快乐与幸福。

《十二感官》生命觉篇读书心得 篇9

——华德福《十二感官》读书会生命觉篇有感

十二感官读书会第二期生命觉我来了!

强大的吸引力让我没有意识到领导的不赞同,刚请了双11三天假回去上班的我算是又请假出来了!

这次好歹没晚,心中欣喜。

到了会场,除了张老师还没到,大家都已就座。阳光洒满小屋,温暖揉和着她们热烈的讨论。我选了一个太阳光芒充足的位置坐定,等着张老师来。

张老师来啦!今天的她好像格外美。

开始啦!我听着她们读,这次没有走神。不一会儿轮我读了,我感觉到我的心在说话,尽管我读得并不流畅,因为书是台湾的,上面有些我不认识的繁体字。

有那么一会儿,我不在这个场域之内。我出离出来了,看着大家,这样的共度时光是多么美好的人生!无意间转头时,看到了张老师微微含笑着的侧着的脸,阳光洒在她的脸颊上,头发上……,美,好美……。

神游了一小会儿,又回到场域之内。

小新老师依然是深邃,每每点出书中的一个看点,都直击我的心底,我得抓紧记下来,等着有时间时再去反刍(倒嚼),否则一霎那间就溜走了。

非常值得一提的是,今天来了一个新伙伴。非常敞开!不论她的穿着,还是她的言谈。看问题也非常有见地!允许自己有咽炎,因为咽炎就是为了平衡她自己而来!虽然好多年之前我得了甲状腺炎以后就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但她的话依然是打到了我。是啊!我们总是想消除问题!殊不知,问题是为了保护我们而来!就比如感冒是我们的身体需要休息的警讯,孩子不愿上学甚至不去上学是他们心理需要呵护的警讯。

时间过得好快!什么时候到体验环节呢?“今天没有体验,……”。哦,好遗憾哟!但还是听话照做,配合着张老师做复盘。

痛苦让人觉醒。带老二,尤其是近来,我一直还是活在觉察当中的呀。可复盘时,我却又迷失了自己。

大家回忆最打动自己的场景,可能是做了一些解释,我想不起来了。到我时(现在学会了谦让,我好像是最后发言的)我也不知为啥,是我延续她们而来,还是我本身如此,我说最打动我的场景是我神游时看到张老师微笑着的侧脸,但究竟是在哪个时段的?我仔细回想了,却怎么也想不出来呀。

等待我们都说完,张老师说,说场景本身就好,觉察一下我们为什么有那么多的因为所以等的解释。

她的话深深地触动了我!大道至简,是什么让我活得这么复杂?我活得这么复杂又意味着什么?

是不是可以这样来理解,当我们对生命不再有适中的感觉,要么过要么不及,我们会变得太过简单,或者太过复杂?

复盘起初是按步骤有序走的,到了第二步的后半部分就自由进行了。气氛非常之热烈!大家几乎都处在打开的状态!不再斟酌我该说些什么,怎样去说,是沉睡还是沉醉?不管咋说,好像是都身心合一地专注于其中了!

好一会儿后,看着差不多了,小新老师把我们拉回来,请张老师作总结。忘记了她的原话了,只忆起其中好像有这么个意思,是什么让我们肆意表达而无中心。

这又一次深深地触动了我!

当我们沉睡或者沉醉,失去觉察,就不能觉知到生命的存在,像在梦里。

记得五六年前看过电影《盗梦空间》,特别触动我。夜里的梦境是我们的真实,还是我们的现实生活是在梦中?

生命觉这一篇是非常难理解的,虽然不像第一期有确定的体验环节,但复盘时的体验也胜似有体验环节。

我的费力去忆起打动我的场景究竟是在哪一个时间段,让我觉察到我对自己的不确信。

我的失去中心的“肆意”表达,让我觉察到我对自己还没有足够充分地接纳——感受到与我相似的人格特质时心绪竟会波澜起伏。

张老师的静、微笑与不多的慢言缓语,却是在无声地阐述,什么才是一个适中的生命觉。自己在流动,允许自己在流动。他人在流动,允许他人在流动。我知道我自己在流动,我能掌控起止,我能掌控速度。我不去打扰甚至带走他人,我不被他人打扰甚至带走。似乎把生命觉的主体都说到了,如果还有,那我们以后可以一起再思考探讨。

生命真正的存在——让我们能够感受到,源自痛苦。不知道我以上的文字说清楚了没有,只是忽然想到,生老二之前疤痕处妊娠流产住院一个月,当我的身体被禁锢在床上时,我才突然间意识到我身体的存在。以前无数次去大小便,都未对自己的身体报以感恩,直到自己下不了床,才会心生对身体的敬畏,而那样强烈的感觉,却也持续了没有多久。

我们都生活在自己的执着中,和美的家庭?有出息的孩子们?杰出的事业?……?谁知道会是些什么呢,能确定知道的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执着,让我们的现实恍若梦境,让我们的真实只能在梦境中活出。我与自我分离,感觉不到生命的存在,看着钟表按点去吃饭,依着社会规则按部就班去生活。

这就是我们的人生吗?

伟大的生命觉啊,你要藉着痛苦降临到我们,让我们不仅活着,还能感受到我们活着,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而非一个个生物机器人。

感恩我能来到十二感官读书会!感恩小新绘本馆的小新老师!感恩晴朗馆的张老师!感恩所有共读的伙伴们!

《做有生命感的教育者》读书心得 篇10

沭阳县第一实验小学

顾群

这本书应该是李振涛老师多年随笔之精华汇编而成,分为四辑。第一辑:凝视教育,第二辑:我们时代的教育者,第三辑:探问教育的思想,第四辑:生命跃动中的思想碎影

这本书读起来不累。以前读有关于“新基础”的书,总觉得非常得深奥和抽象,常常看了几页就放下了。这本书虽然也有许多“新基础教育”的思想在内,但是不是纯粹的理论书籍,大多也是由一件事或一个故事引发,娓娓道来间平易近人了许多。泡杯茶,放点轻音乐,斜靠在椅子上,一页一页翻阅,很是惬意。

这本书启发性强。看似平淡的语言,却饱含着深刻的道理,让我们对“新基础”又有了新的理解。

当一个学生向教师诉说“老师,他们又打我了”之时,教师可以从中听出些什么呢?

他的欲望和需求:需要教师的帮助和保护。

他的情感:焦虑、愤怒、不满和失望(上次他们就打我了,老师为什么不管呢?)

他的思想:打人不好,打人者应受惩罚(最简单的公平正义的思想)。

他的疾病:孤独、恐惧,是肉体和精神的弱者。他的个性:懦弱、温和、不合群、依赖心强。他与他人的关系:紧张、对立。选自《倾听着的教育》 三人黄昏草原散步,昆虫学家、商人和教师。途中,只有昆虫学家听到了蟋蟀的叫声;只有商人发现了钱币的掉落;只有教师听到了儿童读书的声音。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差异?职业的差异只是表面,根子上,是因为三人的心思摆放的位置不一样。

有的教师的心是放在知识上,或者,聚焦在各种花样翻新的教学技术和手段上,那么他的智慧就从中生发出来;有的教师把自己的心放在学生的生命上,他的智慧就是从生命中流淌出来的智慧,这是我们追求的真正的教育智慧。此时,教师的生命体验、教育体验和智慧体验达到了高度融合的无痕境界,我们已很难从中分离出哪种体验是生命体验,哪种体验是教育体验或者智慧体验了。

这本书让我们了解“专家”是怎样炼成的。古代神话故事、生活遭遇琐事,他都能从中引出教育道理;雅斯贝尔斯、苏格拉底、蒋梦麟、叶澜,知道的不知道的、中国的外国的,许多教育家的理论他都烂熟于心;历史、哲学、法学、经济学,甚至宗教神学,都是他涉猎的对象。书中还收录了他对某节课的课堂评价,他对某本书的读后感言,如何看课看书蕴含此中。书中更记录了他的读书生涯、他的教育人生,其中书的作用功不可没。

上一篇:物业管理开办费下一篇:辞职报告申请书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