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 杨》教学设计(通用12篇)
《白杨礼赞》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二课。从部编本教材双线组元的角度看,这一单元的内容是不同类型的散文,或写人记事,或托物言志,或阐发哲理,或写景抒情,展示了丰富多彩的自然景象和社会生活,表达出独特的情感体验和深刻的人生感悟。阅读这些散文,领会作品的情思,可以培养审美情趣,丰富精神世界;这一单元的语用训练点是了解不同类型散文的特点,着重把握各类散文在写法上的独特之处。品味、欣赏各具特色的语言,培养对散文语言的赏析能力。
《白杨礼赞》是一篇托物言志的散文,写于1941年。在此之前,作者茅盾在新疆工作过一个时期,之后到延安讲学。当时,抗日战争正处于相持阶段,他亲眼目睹了北方军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抗战的情形,从解放区的人民身上看到了民族解放的前途和希望,深受鼓舞,写下了这篇热情洋溢的散文。文章借赞美“西北极普通的”白杨树,讴歌了西北军民团结抗战的伟大精神和意志。全文的写作思路是:先写白杨树生长的自然环境,情感由“单调”转向对白杨树“傲然”耸立的惊叹;再写白杨树的形貌,突出其高大、挺直和丫枝聚拢的特点;接着写白杨树的“精神品格”,点明其象征意义;最后将白杨树与“贵族化的楠木”对比,以“高声赞美白杨树”收束全文。
【课标分析】
语文课程标准中总体目标提到: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的能力。
学段目标提到:1.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的速度,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能较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扩大阅读范围。2.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3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4.随文学习基本的词汇;了解常用的修辞方法,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表达效果。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
【学情分析】
经过一年多的语文学习,大部分学生已形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能够在各种阅读方法中自如切换,整体感知文本、圈点勾画重点语句的意识已具备,理解能力也不断提高。本单元散文多样化,能够激发起学生学习散文的兴趣,触发学生多方面的情感体验。但作者茅盾和《白杨礼赞》这篇文章的创作背景都距离学生生活的这个时代比较远,要以深入浅出的方式引导学生贴近那段历史,深刻理解作者的情感,也绝非易事。
【学习目标】
1.品读精美句段,感受白杨树的不平凡。
2.朗读品析重要语段,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激发昂扬向上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有一种树,它在春季里吐芽冒枝,夏日里繁茂成荫,秋风里落叶飘零,冬雪中笔直挺立,它,就是寻常可见的白杨树。有一位作家,却在散文《白杨礼赞》中称它是树中的伟丈夫!
二、初读知情。
白杨礼赞,礼赞白杨,礼赞的含义是心怀敬意的去赞美。茅盾先生在开篇第一句话就写道“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文中多次出现意思大致相同的语句,请你勾画出来,并说说这些语句分别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三、精读品树
在我们看来,寻常可见的白杨树,普通得不能再普通,平凡的不能更平凡,茅盾先生却一而再,再而三,热情昂扬的去高声赞美白杨树是不平凡,让我们将目光投向精美语段,去寻找去体味茅盾先生笔下白杨树的不平凡。
请同学们阅读文章第2段至第5段,可以这样交流思考成果:“我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此处可以选择段落、句子或者词语)感受到白杨树的不平凡,因为……”
要求:1.默读思考,圈点勾画关键段落、词句,做好批注。
2.小组交流后展示风采。
四、深读悟“法”
茅盾先生不遗余力的去赞美白杨树,仅仅是因为它不平凡的生长环境、外在形象和内在品质吗?请同学们看下面的话题,自选下面的话题对文章第7段至第9段进行文句分析,挖掘白杨树身上更深层的“不平凡”。
着眼于“修辞手法”,品味白杨树更深层的“不平凡”。
着眼于“写作方法”,品味白杨树更深层的“不平凡”。
着眼于“句式运用”,品味白杨树更深层的“不平凡”。
要求:
1.默读自主思考,圈点勾画做好批注。
2.小组交流充分讨论后,推荐一名代表展示本组风采。
五、结课
一、导入新课, 预习交流
1.导入新课, 板书课题。
师:今天, 我们学习第三课———白杨。 (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导课是教学的需要。在学生充分预习的基础上开门见山导入新课, 能省时高效。】
2.指名读课文。提醒学生做到正确、流利, 努力读出自己的感受。
3.组织学生交流自己认为难写的生字, 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
例字如:
晰:部首容易写成“目”字旁。可以这样解释:有了太阳的映照, 事物看得更清晰。
4.师:通过预习, 你读懂了什么, 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
二、品读感悟, 有感情朗读
1.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体会白杨的特点。
师:白杨树有哪些特点呢?请把有关句子画出来, 认真读一读。
(出示爸爸介绍白杨树特点的句子)
句子一:“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
引导学生抓住“从来”一词体会白杨树一直以来就这么“直”的特点。可以说, 它还是小白杨的时候就这样直。这样, 为下文体会“爸爸希望孩子从小也能像小白杨一样坚强不屈, 将来成为建设边疆的栋梁之材”做铺垫。
句子二:“哪儿需要它, 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 长出粗壮的枝干。”
引导学生先抓住“哪儿……哪儿”和“很快”体会白杨树适应能力很强的特点。然后据词想象, 白杨树都会在哪些环境下生长。这样, 可以丰富学生的感受。
句子三:“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 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 它总是那么直, 那么坚强, 不软弱, 也不动摇。”
引导学生抓住“不管……不管……总是……不……也不……”一组关联词体会白杨树顽强生存的特点。
2.联系第1—12自然段, 深入体会白杨树的精神。
师:刚才大家从爸爸介绍白杨树的句子中体会了白杨的特点, 现在请大家快速默读1—12自然段, 联系有关句子, 谈谈自己感受到的白杨精神。
(1) 联系第1—3自然段, 抓住“茫茫”、“大戈壁”和“高大挺秀”等词语深刻体会白杨树在恶劣环境中顽强生长的精神。
引读:
师:虽然这里是茫茫的大戈壁———
生:没有山, 没有水, 也没有人烟。放眼望去, 到处是浑黄一体。
师:但是, 面对如此恶劣的环境, 白杨依然长得———
生:高大挺秀。
师:这是多么顽强不屈啊!
(2) 联系第4自然段, 抓住“戈壁滩上的卫士”这一拟人修辞方法体会白杨的作用和奉献精神。
(3) 联系第5—12自然段, 抓住兄妹对话和爸爸介绍白杨的句子, 体会白杨顽强生长、不讲条件、无私奉献的精神。
【设计意图:新课标第三学段目标指出: (注意) 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 推想课文有关词句的意思, 体会其表达效果。所以, 教学中, 教师引导学生紧紧抓住关键词句, 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感受白杨的特点, 体会作者对白杨顽强生长的赞美之情。】
3.背诵第12自然段。
(1) 请大家自由背诵这一自然段, 看看谁背得最快。
(2) 谁能展示一下自己的背诵, 并说说自己的方法?
(3) 请大家选择适合自己的背诵方法再次背诵, 一会儿咱们再来展示一下。
(4) 齐背。指名背。
【设计意图:背诵是为了加强语言的积累。但是如果只是一味地让学生背, 而没有科学的记忆方法, 学生不仅背得慢, 而且会降低了背诵兴趣。此环节不但为学生提供了背诵方法, 而且利用竞争机制激发学生的背诵热情。最后, 让学生在齐背环节自我检查背诵程度, 为展示做准备。】
4.小结:这节课, 我们通过抓住关键词句, 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理解了白杨的特点, 感悟了白杨的精神。那么作者赞美白杨的目的是什么呢?我们下节课接着学习。
第二课时
一、回顾旧知, 导入新课
1.听写生字词。
2.指名背诵课文第12自然段。
3.上节课, 我们通过走近“白杨”, 知道作者赞美了白杨树面对恶劣环境顽强不屈以及无私奉献的精神。那么作者仅仅是为了赞美白杨树吗?下面, 我们走近“爸爸”, 去深入体会爸爸的内心。
二、品读感悟, 有感情朗读
走近“爸爸”。
1.默读第13—15自然段。
2.引读设问。
师: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
生:不是的, 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
师:而这———
生:孩子们现在还不能理解。
师:孩子们不理解, 你们理解文中“爸爸”的心吗?
3.出示填空:
(1) 他们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 妈妈也在新疆工作。
他们不知道 (爸爸妈妈为什么要到新疆工作) 。
(2) 他们只知道爸爸这回到奶奶家来, 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 将来再念中学。
他们不知道 (爸爸为什么要接他们到新疆去上学) 。
(3) 他们只知道新疆是个很远很远的地方, 要坐几天火车, 还要坐几天汽车。
他们不知道 (新疆是个怎样的地方) 。
4.请大家根据课前查到的资料, 谈谈爸爸妈妈为什么要到新疆工作, 当时的新疆条件怎样。
【设计意图:因文章所写的时代距离学生较远, 学生对文章人物的奉献精神难以理解, 所以课前让学生通过查阅有关资料丰富感知, 课中结合对课文的学习, 理解、体会爸爸妈妈的良苦用心, 以及他们服从祖国需要, 毅然到条件艰苦的边疆工作的无私奉献精神。】
5. (出示爸爸介绍白杨特点的句子) 让我们再次朗读这些句子。现在你还认为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介绍白杨树吗?其实, 他想对孩子们说什么呢?
【设计意图:在这里, 让学生通过想象说话, 体会爸爸希望孩子也能像白杨一样, 从小就要坚强, 要能经受住生活的磨练, 成为建设祖国的可用之才。】
三、领悟写法, 仿写练笔
1.领悟写法。
师:看起来, 爸爸并不只是为了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 而是借白杨树表达自己的心愿。像这样借一种景物来表达情感或志向的写作方法就是“借物抒情”, 也叫“托物言志”。
2.知识回顾, 建立联系。
师:请大家回忆五年级上册的《落花生》一课, 看看这两篇课文在表达方法上有哪些相同之处。
【设计意图:在学习新知的时候, 若能及时恰当地和旧知联系起来, 则能使学生不断地把所学知识纳入自己的知识系统, 最终实现主动建构。在这里, 让学生把本课和《落花生》一课进行比照, 使学生对“借物喻人”的写法更加清晰, 理解更为透彻。】
3.仿写练笔。
师:仿照课文的写作手法写一段话, 夸夸像课文中的爸爸那样的祖国建设者或保卫者, 可以用上“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等词语。
【设计意图: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 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举一反三, 练成阅读和写作的熟练技能。”所以, 语文教学中, 能适时引导学生运用学到的方法进行练笔, 对于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无疑是极有好处的。】
四、拓展阅读, 积累语言
《白杨》这篇文章写的是一位在新疆工作的父亲,在带子女去新疆的途中向子女介绍生长在戈壁滩上的白杨树的特点,借以表达自己扎根新疆、建设新疆的志向;同时希望自己的子女也能像白杨树那样,哪里需要,就在哪里扎根、发芽、成长。
课文的重点是以白杨为明线,表面上写白杨,实际上写人,借白杨的特点来比喻支边者的高尚品格。因此,怎样让同学们真正走进文本,使他们的思想与作者产生共鸣呢?
首先,我从课题激疑入手,带领学生熟读课文整体感知主要内容之后,便直奔重点,即从过渡段切入,引疑激趣(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牵一发而动全身。然后按照“形象——特征——象征意义”的思路引导学生在读中生疑、深思、释疑,逐步完成认识由表及里的过渡。在这个过程中,我通过“抓空白处”(孩子们只知道什么,不知道什么?)引疑的办法攻破重点,让学生进行积极思维(概括)活动,认识到“孩子们”、“只知道”的都是具体的“行动”,而“不知道”的,就是“爸爸”的“心”。经过这样一连串的引疑研读、渐进深思活动,学生步步深入地理解了爸爸的心就是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决心、信心和希望孩子们也像白杨树那样在边疆生根、成长的赤诚之心。
其次,我又通过朗读训练、录音欣赏等方式动之以情,潜移默化地让学生领受到了白杨形象美、内质美和建设者的心灵美;同时,又抓住描写爸爸语言、神态的词句引疑,使语言文字的训练和思想品德的教育达到了辩证的统一。此外,我还巧妙地把“白杨”与“爸爸”、“小白杨”与“孩子们”、边疆和内地、现实和远景有机地联系起来,使学生在“疑”的线路上思想逐步得到升华。由于采用了激疑、引思、怡情、明理的教学方法,因而这节课教得轻松,学生学得主动,让同学们真正走进了文本,在思想上与作者产生了共鸣。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认读本课生字和词语,会写“疆”。
2、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3、学习爸爸介绍白杨树的句子,通过白杨树的外在特点感悟其内在品质。教学重点:
能正确认读本课生字和词语,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教学难点:
学习爸爸介绍白杨树的句子,通过白杨树的外在特点感悟其内在品质。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1、2、3、教师谈话,揭示课题。师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质疑: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生自由读课文,要求:(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2、学生自学。
3、检查学习情况:
(1)、生字。
(2)、词语。
(3)指导书写“疆”。
(4)、课文主要内容。
三、学习白杨的品质。
1、读了课文,作者仅仅是写白杨树吗?还写了什么?从课文哪里能看出来?(13自然段)
2、读13自然段,看这两句话其实是一个什么句?起什么作用?(承上启下)哪几自然写白杨?哪几自然段表白自己的心?(总结过渡句的好处)
3、默读1-12自然段,划出描写白杨的句子,想想白杨具有什么样的品质?
4、交流:(1)、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
用四个字概括白杨的特点(高大挺拔),抽生读出白杨的高大。(2)、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这句话写出了白杨的生长地点,文中的白杨长在哪儿?大戈壁是什么样的?出示文中的句子“车窗外是茫茫的大戈壁,没有山,没有水······浑黄一体。”大戈壁给你留下什么印象?指导读出大戈壁的荒凉。(语速慢,语调低沉)课文向我们介绍的白杨树就长在这样的大戈壁上,像这样恶劣的地方,你还能列举吗?
(3)、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软弱,也不动摇。用四个字概括白杨的特点。指导朗读:师范读,指导把“直,坚强”字音读重。
4、总结:白杨树的三个特点。
5、生齐读这三句话。
四、课堂小结。
1、教师小结本节课。
2、布置课后作业。
板书设计:
白杨
知识与技能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课文借物喻人的表现方法。
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学习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哪儿需要就在哪儿扎根做贡献的高贵品质。
3、认识本课6个生字,摘录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背诵爸爸介绍白杨的那段话。
过程与方法
通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学习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哪儿需要就在哪儿扎根做贡献的高贵品质。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建设边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
教学重点:理解爸爸借白杨表白心迹的三个句子,学习借物喻人表现方法,体会借白杨比喻边疆建设者的特点。
教学难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学习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哪儿需要就在哪儿扎根做贡献的高贵品质。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
课时划分:两课时
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祖国西部是一片神奇而又充满希望的土地 ,不仅有美丽的自然风光,还有灿烂的历史文化。今天我们到西部的大戈壁上看看那平凡而又伟大的白杨。板书课题。
二、自由读文,整体感知
1、回顾:《白杨》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件什么事?
2、出示问题;这篇课文是专门写白杨的?实际上写的是什么?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
3、交流。文章表面写白杨实际写人。
4、文中第三13自然段最直接告诉我们文章实际是在写人。齐读13自然段。
三、精读课文 ,解读白杨
一)、车窗外的白杨
1、这些白杨树生长在什么地方?
2、指名朗读第一段,想象一下大戈壁的样子,谈谈你的感觉。
3、指名读车窗外的白杨读出白杨的。
二)、爸爸眼中的白杨
1、自由读爸爸介绍白杨树特点的话,想想每句话都讲了白杨树的什么特点。
2、学生交流。
(1)、“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写出了白杨树外形高大挺秀的特点。
(2)、“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这句话写了白杨树适应性强,生命力旺盛的特点。
课件出示句子学生拓展想象进行补充。
———需要白杨树,白杨树———————————————。
(3)、“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写出了白杨树不怕困难,坚强执著的特点。
课件出示句子学生拓展想象进行补充。
风沙刮来,白杨树——————————————————。
雨雪打来,白杨树——————————————————。
面对干旱,白杨树————————————— ————。
1、感受白杨树的不平凡,主线分明。
2、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3、准确而富有感情的语言。【教学方法】主问题教学法 【教学流程】
一、激趣导入、树是大自然中一道美丽的风景,我们欣赏过“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的柳的风韵,我们瞻仰过”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的松的雄姿,我们也遥望过“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的梅的倩影。这节课我们随着茅盾的笔回到抗日战争的年代,到西北高原去走一走,看看那儿生长的白杨树是一种什么样的英姿。
二、释题:白杨礼赞:赞,赞美;礼,表示尊敬。题意:对白杨树表示尊敬和赞美。
面对题目,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预设:白杨树有哪些值得赞美的地方?作者为什么要赞美白杨树?为什么对白杨树要表示尊敬呢?
三、白杨之美
过度:同学们思维敏捷,循着大家的疑问,我们一同去解决吧!请大家速读课文,捕捉信息,作者为什么要赞美白杨树,白杨树哪些地方值得赞美? 生自由作答
根据同学们的理解,白杨树既具有外形美,又具有精神美,我们一道来欣赏。
(一)(屏示)形美 学习方法:中心句解读法:
1、抓住文段的中心句理解内容。
2、中心句的位置一般在段首或段末。
3、围绕中心句圈点勾画关键词。先自由朗读第五段,小组对学交流。
小组展示:
1、中心句: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中心词“力争上游”采用拟人手法,既写出了白杨树的外形特点,又突出了她的内在气质。
2、作者从哪些方面突出白杨树的力争上游?
干——笔直、枝——靠拢、叶——向上、皮——光滑四个方面突出外形的力争上游。
又从倔强挺立、、努力向上、不折不挠从内在性格写他的力争上游。
(二)(屏示)神美
她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也许你要说她不美。如果美是专指“婆娑”或“旁逸斜出”之类而言,那么,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但是它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去法温和,更不用提他的坚强不屈和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
从这段话中大家捕捉到哪些信息?赞美白杨树的内在精神,它是树中的伟丈夫。作者又为何贬低它不是书中的好女子?这种方法叫“欲扬先抑”。是为了更好地突出它是树中的伟丈夫。
(三)(屏示)景美
师:课文的第二段,似乎与白杨树关系不大,是否可以删去呢? 速读第二段,本段描写的对象是什么?有何特点?与白杨树有何关系?
小组合作讨论明确:描写黄土高原。黄土高原给你的印象如何?作者从 黄绿错综(色彩)、无边无垠(幅员)、坦荡如砥(地势)描写黄土高原的辽阔、平坦、色彩鲜明。生欣赏图片。黄土高原是白杨树的生长环境,通过雄壮伟大的黄土高原衬托白杨树傲然挺立的形象。体现了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
四、白杨之魂
师小结;作者赞美了白杨树的景美、形美、神美,称赞它是树中的伟丈夫,作者又为什么对白杨树怀着崇敬之情呢? 首先推荐读书方法:读书方法:字斟句酌读书法
1、抓住关键字反复咀嚼品味,读出作者的潜台词,言外之意。
2、从句子的修辞、句式特色去赏析。
小组合作:反复诵读4句话,谈谈作者希望读者由白杨树联想到什么?这4个句子有什么作用?(屏示)
难道你就只觉得它只是树?
难道你就不想到他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农民?
难道你竟一点也不联想到,在敌后的广大土地上,到处有坚强不屈,就像这白杨树一样傲然挺立的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
难道你又不更远一点想到,这样枝枝叶叶靠近团结,力求上进的白杨树,宛然象征了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
展示:树——人——北方的农民——保卫家乡的哨兵——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意志,四个排比反问句,逐层深入的揭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师:我想大家已经明白作者对白杨树怀有敬意的原因,请从8段找出作者赞美白杨的真正原因的句子。
白杨魂: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我们今天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师小结:这就是作者对白杨表示敬意的原因,因为在这极普通的白杨树身上,作者看到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北方抗日军民团结抗战的热情,更看到了中华民族那种不屈不挠、力求上进的民族精神。这就是本文的主旨。
五、白杨之谜
过渡:谜
1、师:老师有个疑问,作者赞美北方的抗日军民,为什么不直接赞美他们,却要通过白杨树来赞美呢?(结合时代背景理解课下注释1)大家还有疑问吗? 屏示:谜
1、谜
2、作者赞美白杨树,为何篇末又要写贵族化的楠木,有何用意? 谜
3、作者开篇说“白杨树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类似的句子在文中出现了几次,有何作用? 小组合作讨论交流。
展示:谜1:第一、白杨树和北方的抗日军民有相似之处。处在相同的地域,都生长、生活在黄土高原,革命圣地延安就在那里。他们有相似的品质,都极普通,不被人重视,都具有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第二、课文的背景:《白杨礼赞》写于一九四一年三月,那时,正处于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这期间,他看到了国民党反动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种种事实,也欣喜地看到了广大的北方军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一致,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一次次地粉碎了日寇的“扫荡”,巩固和发展了敌后的抗日根据地。作者从解放区人民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希望,精神振奋,满怀激情地写下了《白杨礼赞》等散文。由于当时作者生活在国民党统治区,没有言论自由,不能直抒胸臆,所以采用含蓄的象征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热情歌颂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我们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谜2:以树比树,以人比人,抒发对白杨树和北方军民的赞美和崇敬之情,对顽固的倒退的人们的鄙视之情。
谜3:明确:5次提到:第1段: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第4段: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第6段: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第8段: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 第9段:„„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他们在文中起到贯穿全文的线索。一篇优美的散文就好比一串精美的珍珠项链,文中的材料就是一粒粒珍珠,而文中的线索就是把这一粒粒珍珠连缀起来,使之成一条完整的项链。
六、白杨之韵 1、1941年,茅盾《白杨礼赞》发表后,一位画家根据《白杨礼赞》画了一幅白杨图,茅盾看到后礼赞之情意犹未尽,于是赋诗一首。表达了作者向往革命圣地延安,愿与北方军民同仇敌忾,共同抗击日寇的感情。
题白杨图
北方有佳树,挺立如长矛。叶叶皆团结,枝枝争上游。羞与楠枋伍,甘居榆枣俦。丹青标风骨,愿与子同仇。通过读诗,我们不难感受到先生那种爱憎分明、正直向上的风骨,其实先生又何尝不是挺立在文学史上的一株白杨呢?
知人论世:茅盾:中国现代杰出作家,原名沈德鸿,字雁冰。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子夜》《腐蚀》;中篇小说有《蚀》三部曲(《幻灭》《动摇》《追求》);短篇小说有《林家铺子》。
更难能可贵的是,为繁荣长篇小说的创作,为推动我国文学事业的发展,先生生前的遗愿是将自己的稿费25万元捐献给作协,作为一个长篇小说文艺奖金的基金,以奖励每年最优秀的长篇小说,于是我国从1989年开始设立“茅盾文学奖”,是我国组稿荣誉的文学奖之一。(另外两个是鲁迅文学奖、老舍文学奖)
一、钻研教材,领会作者思路
《白杨》写的是作者在去新疆的列车上的所见所闻。课文通过赞美生长在戈壁滩上的白杨树而赞美了边疆建设者们热爱祖国、献身边疆的精神。为了表达这一中心,文章先写在列车上看到沿途的白杨树,着重介绍了它生长的恶劣环境和高大挺秀的身影以及顽强的生命力。接着借父亲和孩子的谈话表达了对白杨的深情赞美,通过议论“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抒发了作者对“爸爸”及无数扎根边疆、献身边疆的建设者的赞美之情。结尾讴歌新一代扎根边疆的建设者正在茁壮成长。
二、鼓励质疑,了解学生思路
在吃透教材的同时,教师还必须了解学生的思路。我的做法是让学生充分自学,在自学中质疑。学生质疑的过程就是他们探索作者思路的过程,而有疑问说明学生的思维与课文内容之间有距离。教师了解这一距离后,在教学中就要帮助学生缩短这一距离,把学生的思路引向作者的思路,并遵循作者思路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生自学课文后,大多质疑:“为什么说爸爸不只是介绍白杨树,也在表白自己的心?”学生提出的问题,其实就是课文的重难点。了解了学生的思路,教师在教学中就能做到有的放矢,更好地发挥主导作用。
三、寻找差距,设计教学思路
在把握作者思路和了解学生思路的情况下,教师应结合课文特点,精心设计教学思路,把学生的思路引向作者的思路。
(一)设计好课堂提问
提问是启发学生思考问题,训练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方法之一。设计课堂提问要以教材重难点以及学生提出的问题为依据。在问题跨度较大,学生感到困惑不解时,教师要及时提一些小问题加以铺垫、点拨。
如针对上述学生的质疑,教师可安排以下几个小问题帮助学生释疑:什么是“表白”?爸爸的心是怎样的心?他为什么要去边疆?为什么要把孩子接到新疆去?经这么一点拨,学生再读课文,进行讨论,就明白了:爸爸不仅是赞美白杨树,也是表白他决心像白杨那样扎根边疆,同时殷切地希望自己的孩子也能像白杨那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这样一步步导引,使学生的思路逐步展开,也就缩短了学生思路与作者思路之间的距离。
(二)选点训练
1.突出读的训练
根据课文内容,精心安排学生自由读、指名读、分角色读、默读、齐读、有感情朗读等多种形式地读,特别是对重点段落和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的反复朗读,会大大增加学生感受语言的机会,促进学生的理解和情感共鸣,使语言文字中蕴含的思想感情,通过口诵心惟,达到深化理解的目的。
2.进行思维训练
语言和思维是密切联系的,通过语言进行思维训练,可以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同时还能更好地促进学生语言的发展。可以引导学生从“三个只知道”推想三个“不知道”:只知道爸爸妈妈在新疆工作,而不知道爸爸妈妈是边疆建设者;只知道爸爸带他们去新疆念书,而不知道爸爸是让他们扎根边疆、建设边疆,成为新一代边疆建设者;只知道新疆是个很远的地方,而不知道新疆还很荒凉,需要付出几代人的努力,才能将其建设成现代化的城市和乡村。
3.进行说、写训练
每到金秋时节,各种晶莹剔透的葡萄挂满了葡萄架,利亚季耶夫便组织人员一茬茬地采摘。那些成熟的葡萄被摘下卖掉,未成熟的继续留在葡萄架的藤上,等到成熟后再摘下卖掉。就这样,直到深秋,架上的葡萄被摘完之后,再把葡萄藤卷起,深埋在架下的土坑里越冬。
可是,那最后的一茬葡萄,利亚季耶夫便不再卖了,他组织人员,爬到高高的白杨树上,把这最后一批葡萄悬挂在树腰处。那些葡萄籽粒饱满,紫的像紫晶,绿的像碧玉,一串串密密的颗粒上面,蒙着一层细细的白霜,让人垂涎欲滴,构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这么好的葡萄为什么要挂在白杨树上,是晒葡萄干吗?”新来葡萄园干活的戈吉问利亚季耶夫。
利亚季耶夫诡秘地微笑着,摇摇头:“你看,它们多好看啊,我的孩子,就让它们永远在那树上,它们会替我看护着这片葡萄园。”
“好看是好看,可是,这么好的葡萄不卖掉有些可惜了。”
见戈吉不解,利亚季耶夫指着远处树上的乌鸦和喜鹊说起了一段往事———
这里是乌鸦和喜鹊的栖息地,它们是这里的忠实守护者。每到冬天,其他的飞禽和鸟类都迁徙南下,只有乌鸦和喜鹊要在这里的树上筑巢过冬。那还是利亚季耶夫刚建这个葡萄园的第二年冬天,一场大雪,使大地白茫茫一片什么都不见。天特别冷,一个多月也不见雪化,上百只在这里越冬的乌鸦和喜鹊,因觅不到食物而被冻饿死,那个惨景好像就发生在昨天。更让人痛心的是,等到第二年春天,腐臭了的乌鸦和喜鹊的尸体引来了无数飞虫蛾蝶,待到葡萄藤上架,吐绿发芽,刚要开花结果时,一种不知名的毛毛虫,在整个葡萄园泛滥成灾,只那么几天工夫,葡萄藤就成了光杆儿,那年秋天的收成可想而知。那时,利亚季耶夫突然意识到,这些乌鸦和喜鹊是这片葡萄园的保护神,如果它们还在,那些恶棍毛毛虫还会这么嚣张,这么横行肆虐吗?从那以后,利亚季耶夫就把下架的最后一批葡萄,挂到周边的白杨树上。乌鸦和喜鹊因为冬天有了吃的,就在这里继续“安居乐业”。春暖花开,它们时而嬉戏于枝头,时而捕食飞虫蛾蝶,葡萄藤上再也不生毛毛虫了。
“你们说,这葡萄丰收的勋章上是不是也有它们的一份功劳呀?”利亚季耶夫指着树上的乌鸦和喜鹊,对听他讲往事的雇员们说。
要想自己获益,就得让别人也获利,只替自己打算而不替别人着想,往往是损人不利己。要时刻牢记互惠互利的原则,只有双赢才能赢得永恒。
这是一篇记叙性散文,采用象征手法,通过对白杨树。的赞美,歌颂了华北抗日军民坚强不屈的品质。本文抒情成分较浓,应指导学生反复朗读,特别要加强感情朗读。描写白杨树的形象、性格,以及揭示其象征意义的段落(第58段),应作为教学的重点。在教学安排上,可先突破重点,然后再分析描写黄土高原以及最后与楠木对比的作用。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设境激情,导入新课
有关内容请参照教学设计(A)。
二、粗读全文。初步解决以下问题
1.解决部分字词的读音,疏通阅读障碍。
无边无垠(yín)
坦荡如砥(dǐ)
恹恹欲睡yānyān)
虬枝(qiú)
婆娑(suō)
秀(颀qí)
2.本文勾勒出了几幅图?请划分本文的结构层次。
明确:全文共勾勒、描绘了四幅图:高原风景图、白杨远视图、白杨特定图、物人联想图(敌后抗战图),每一幅图都有诗情画意在其中。
全文可以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直抒对白杨树的崇敬、赞美之情。
第二部分(第24段):描写黄土高原的景色,交代白杨树生长的自然环境。
第三部分(第56段):具体描绘白杨树的形象和性格,突出它的不平凡。
第四部分(第78段):揭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点明了文章的主题。
第五部分(第9段):以白杨树与楠木对比,表达鲜明的爱憎,再次赞美白杨树。
通过上述划分主要是引导学生理解清楚全文的脉络。
三、品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1.文章的标题为白杨礼赞,细读全文,看看全文有哪些句子和段落是直接对白杨进行礼赞的。
要求学生迅速默读全文,用笔在书上划出相关的句子和段落,然后由学生回答,相互补充,教师小结。明确:
第1段: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第4段: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第6段: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第8段: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
第9段: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2。作者为什么要多次反复赞美白杨树呢?用课文中的原句加以回答。
明确;第8段告诉我们赞美白杨树的原因:
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3。白杨树是生长在怎样的环境中?作者为什么要描述白杨树生长的环境呢?
4.白杨树外形的总特征是什么?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进行具体描写来突出白杨树的总特征的?
明确:作者描绘白杨树的总特征是:力争上游,倔强挺立。
作者从干、枝、叶、皮等四个方面来刻画白杨树的外形的。
5.作者写这篇文章的主旨反映在文章中哪些语句中?又是如何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的?
可以引导学生细读课文第7、8段,四人一组展开讨论,积极质疑,以加深对重点和难点的理解。
讨论后明确:作者采用先抑后扬的手法将白杨树和其他树种进行对比。指出白杨树不是树中的好女子,却是树中的伟丈夫。作者列举了七个褒义词热情地赞扬了白杨树的品格、气质:伟岸正直朴质严肃温和坚强不屈挺拔,实际上这正是抗日军民的品格和精神的艺术写照。这种把树和人紧密联系起来,由此及彼,就是借物咏人的写法。
注意,在文章第7段,完成了由树一人的转化,第8段则直接把白杨树与北方农民两个相似的地方突出来,此外又用两个象征,画龙点睛地点明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6.在文章最后,作者将白杨树与楠木进行比较,用意何在?
四、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1.了解什么是象征手法。
对于这个概念,教师不宜作详细的分析介绍,只要点到为止即可,让学生大致明了象征手法的基本意义,关键是让学生在实践运用中体会到象征是什么,如何运用象征手法。
2.学生朗读第7段。思考:
(1)作者在文章中反复赞美白杨树,这样做的目的究竟何在?
(2)在第7段中,作者运用了哪些词语来赞美白杨树?
(3)文章是如何由树联想到人的?这树和人有什么相似点?请引用课文中的内容回答。
(4)这一部分中连用了四个反问句,这一组反问句的意思是怎么逐步加深的?这组反问句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组反问句主要是一步步地深入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这组排比反问句,结构相似而有所变化,内容相近而不断深化,清楚地表明本文歌颂和赞美的真正对象是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中国共产党和抗日军民。至此,作者反复赞美白杨树的目的基本明确,白杨树的象征意义也清楚明确。学生朗读第8、9段。思考:
(1)第八段去掉是否可行?请说明你的理由。
(2)文章中的楠木象征什么?作者将白杨树与楠木对比,目的何在?
(3)文章的结尾再次赞美白杨树,这已经是第五次赞美了,你觉得这样反复赞美是否累赘?
以上问题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有关答案请参看教学设计(A)。
二、学生再次自由朗读课文,总结课文学习内容
三、学习迁移
请阅读下面的散文,将之与课文比较,回答文后问题。
白杨
袁鹰
火车窗外是茫茫的大戈壁,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天和地的界限也并不那么分得清晰,都是浑黄一体。从哪儿看得出列车在前进呢?
那就是沿着铁路线的一行白杨树。每隔几秒钟,从窗口就飞快地闪过一个高大秀拔的身影。
一位旅客正望着这些戈壁滩上的卫士出神。
爸爸,他的大孩子摇着他的腿,你看那树多高!
爸爸并没有从沉思中回过头来,倒是旁边的妹妹插嘴了:
不,那不是树,那是大伞。
哪有这么大的伞?
你看它多直!妹妹分辩着。
它是树,不是伞!哥哥肯定地说。
小小争论,才把爸爸的思路引过来,他慢慢地抚摸孩子们的头。
这不是伞,这是白杨树。
哥哥还不满足:为什么它这么直,长得这么大?
爸爸的微笑停止了,换上了严肃的神色。他想了一会,就告诉儿子和小女儿:这白杨树从来就是这么直,这么高大。哪儿需要它,它很快就在那儿生根、发芽、长出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遭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么?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而这,孩子们现在还不能理解。他们只晓得爸爸在新疆工作,是下放到那儿去的;妈妈也在新疆工作,也是下放到那儿去的。他们只晓得爸爸这回到奶奶这里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他们只晓得新疆是个很远很远的地方,坐几天火车,还再坐几天汽车。现在呢,孩子们多了一点知识:在通向新疆的路上,有许许多多白杨树。这儿需要它们,它们就在这几生根了。而它们不管到哪里,总是那么直,那么高大。爸爸一手搂着一个孩子,望着窗外闪过去的白杨树,又陷入沉思。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那是因为他看见在火车前进方向的右方,在一株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1961年秋天,兰新路上
1.油画,色彩浓重;水墨画,色彩淡浅。如果以油画、水墨画来比拟《白杨》和《白杨礼赞》,你认为《白杨》是画,《白杨礼赞》是画。
2.《白杨》和《白杨礼赞》一样,也有象征意义,它象征。两篇文章同是以白杨为题,但所象征的各不相同,对这点,你怎么认识?
3.《白杨礼赞》和《白杨》,风格不同,意境不同,可见一题可以多做。请你也试着以某一种树木为题,写写你的感受。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理解课文,学习边疆建设者的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高尚品质。背诵指定的段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主动学习,合作探究。
情感与价值观: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边疆建设者的高尚品质。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背诵指定的段落。
教学难点
理解“爸爸”的话。
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用具
多媒体
定向示标
1、导语
3月12日是什么节日?你在这一天做了什么?想到了什么?(一分钟演讲)那么,白杨树还有什么特点呢?好!让我们一起走进白杨的世界。板书:白杨
2、复习
检测题。适当点拨,回答:2分钟
(1)白杨,又叫( )、( )。在我国( )广泛种植,文中的白杨生长在( )。
(2)课文写一位在( )工作的父亲,向( )介绍( )的事。
3、示标。
(1)理解课文,学习边疆建设者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高尚品质。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指定的段落。
(3)学习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读、记:1分钟。
自学指导一:
思考题一:白杨树有什么特点?
自学方法:1、画出描写白杨树的句子。2、抓住重点词句理解白杨树的特点。3、各种形式的朗读。
导学释疑一:汇报:1、逐句理解“爸爸”的话。抓住“从来”、“哪儿……”等词理解白杨的特点。
2、多媒体演示:戈壁滩。
3、各种形式的朗读。
老师适当点拨,学生汇报。板书:适应性强,坚强不屈。6分钟。
自学指导二:
思考题二:“爸爸”的心愿是什么?
自学方法:1、画出你们知道的,推想你们不知道的。
2、此时,你学会了什么?老师巡视,学生自学讨论。2分钟。
导学释疑二:
汇报:1、读学生们知道的.段落。
2、交流学生们不知道的。
3、揭示出“爸爸”的心愿。
4、再读“爸爸”的话。老师点拨。板书:扎根边疆,建设边疆。5分钟。
自学指导三:
思考题三:“爸爸”望着白杨树,为什么又微笑呢?
自学方法:读最后一自然段,边读边想。老师巡视,学生自学讨论。2分钟
导学释疑三:
汇报:1、微笑的原因。
2、你想对“爸爸”说什么?
3、“爸爸”只是在赞美白杨树吗?老师点拨。画小白杨,板书:借物喻人。3分钟。
合作探究:
个人—小组—师生 老师点拨,解答疑难。4分钟。
自主测评
1、事物—做人的道理
白杨—无私奉献
蜡烛—……
……—……老师点拨。练习。10分钟。
2、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背诵喜欢的段落。
(一)以白杨树的“不平凡”为文章的抒情线索,作者一唱三叹,反复歌咏。开篇点题:“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此句简洁精练,铿锵有力。它既开门见山地写出自己托义之物,又为下文埋下伏笔,引起读者的思索。紧接着作者采用先抑后扬的写法,以辽阔坦荡、气象雄伟、色彩鲜艳的西北高原为白杨树赖以生存的典型环境(即“景美”:生长环境不平凡),让读者精神为之一振。然后,作者自然地引出“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远距离欣赏那傲然挺立的白杨树,便让人惊叹不已,纳近距离仔细观察,又是怎样一种情形呢?
作者马上转入对白杨树“形美”(即外部形态不平凡)的描绘:“笔直的干,笔直的枝,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的。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色。”作者笔下的白杨树给人的整体感觉是团结奋进、力争上游、不屈不挠的一种树。由此作者再次点明“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绝不是平凡的树。”当作者对白杨树的外形特征印象比较深刻以后,作者一环紧扣一环,转入对白杨树的“神美”(即内在气质不平凡)的高度赞扬。作者用拟人和对比的手法,由赞美树道赞美人,过度自然。接连四个“难道......”的排比反问句,由外向内,层层深入的点破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最后,作者在完成对白杨树形象刻画的基础上展开议论,再一次说明赞美白杨树的原因。全文结构紧凑,一气呵成。
(二)《白杨礼赞》是一篇托义于物的抒情散文。作者之所以要高声赞美平凡而又不平凡的白杨树,是因为“它不仅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为什么说白杨树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呢?这就必须联系课文的写作背景。1941年正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到达祖国北方的第五个年头,农民的觉醒,精神意志的坚定都是中国共产党唤起的。由此,作者赞颂白杨树的深刻含义便不言而喻了。在白色恐怖的国统区,茅盾先生说出了众人想说而又未说的心里话,并且立场坚定,褒贬分明。作者用“贵族化的楠木”和“白杨树”进行对比,让读者一目了然。
(三)本文结构严谨,内容深广,与作者善于运用修辞手法不无关系。作者在写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时尤为突出。首先用拟人和对比的手法,高度评价白杨树。两个“没有......”一个“但是......”先抑后扬,以“好女子”和“伟丈夫”对比,突出白杨树不同凡响,具有伟岸、正直、朴质、严肃的特点和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紧接着作者连用四个排比反问句简明扼要的点明白杨树的象征意义。这四句展示了一种更为阔大更为深远的境界,读后令人回味无穷。
(四)欲扬先抑的手法运用自如。文章第二段,抛开白杨树,描绘高原景色。“黄绿交错的一条大毡子,黄的是土,绿的是麦田,无边无垠,坦荡无砥。”这些描写成功地勾画了一幅辽阔平坦、色彩鲜艳的高原图景,为全文开拓了一个广阔的背景。所以作者在这里很自然的点出一般人都会有的感受:雄壮或者伟大等诸如此类的形容词。然而文笔一转,用一个设问句引出了另外一种感受:看久了,也许会有单调、厌倦之感。这样写高原景色,可谓一波三折。这种欲扬先抑的写法,为下文白杨树的出现做好了铺垫,积蓄了气势。就在这样的环境中,“刹那间......猛抬头”,看到了前方像哨兵傲然耸立的几株树木,顿时使人的情绪从恹恹欲睡中惊醒过来,读者的视线由高原引向远处的树木,文章也由低潮转向高潮。但作者并没有直接点明白杨树,而把突出点放在“我”情绪的转变上,为下文白杨树的出现做渲染。问答句的方式提醒了读者的注意力,目的在于引起读者的共鸣。
1 种条选择
选择生长健壮充实、芽饱满、无病虫害的一年生根蘖苗、扦插苗、留根苗或者插根苗作种条, 苗高2.0cm~2.50m, 地径5.0cm~2.0cm。
1.1 插条采集
采条时间从10月末到11月上旬, 初霜后树叶微黄、叶柄一触即落时采集最适宜。此时, 枝条内水份及养份含量多, 生活力强, 扦插后易生根, 成活率高。亦有从11月中旬~12月初枝条落叶后采集插条的。
1.2 剪截分级
1.2.1 长度
插穗截取长度为15cm~2cm。粗条、基部条15cm长, 细条、中部条20cm长, 每个插穗上都要有1个~2个饱满芽, 上剪口第一芽应该离剪口1.0cm左右 (或插穗截取长度应根据种条部位来确定, 基部长18cm~20cm, 中部20cm, 梢部或枝杈条下不少于25cm, 低于0.50cm以下的过于瘦弱木质化程度差的部分除去) , 这样既节约了种条又便于扦插, 又能提高插穗的成活率和苗木质量。
1.2.2 插穗处理
使用的剪子要锋利, 剪口要平削, 剪口皮部损伤者应当剪后用刀削平。由于毛白杨具有根原基类型, 根原基在苗干上的分布很不均匀, 以基部 (0cm~80cm) 最多 (占总数的67.60%) ;中部 (80cm~160cm) 次之 (20.90%) ;梢部 (160cm~320cm) 最少 (11.60%) 。枝条内水及内原激素的分布也有差异, 故扦插成活率也不同。为了便于生产, 根据不同部位插穗的生根特点分级绑扎成捆, 进行分别处理, 分批窑藏, 以便早春分级分批扦插, 有利于提高育苗成活率, 使苗木群体高矮一致, 分布均匀。因此, 对作为插穗的苗干, 要根据不同部位、粗细, 进行严格分级。
2 插穗处理
插穗处理:一是浸水。用清水浸泡插穗, 可以增加插穗含水量和浸出抑制物质, 有利于愈合和生根。扦插前须将捆好的插穗浸泡于清水中, 每日换一次水, 浸水时间不宜过长 (2.0d~4.0d) , 否则易烂。浸泡24h以上, 可白天浸泡, 夜晚捞出。二是浸药。用50ppm的ABT生长粉溶液浸泡插条2.0h~6.0h (视插条粗细而定) , 可浸泡掉插条内的生根抑制物质, 又可以补充插条所需生根物质, 1.0g ABT生根粉可含有500ppm萘乙酸 (NAA) 和1/2000多菌灵的泥浆浸沾, 随沾随插, 可加速生根, 提高插穗生根率。泥浆配置方法是:将1.0g药粉溶入半小酒盅酒精中, 再加入1.0kg凉开水搅均, 然后将配置浓度为1/2000的多菌灵加入搅均, 再取无盐碱杂质的粘土调合成泥浆, 沉淀一昼夜, 倒掉清水, 取出胶泥晾干, 称取2000g, 然后将NA A水溶液倒入干胶泥内, 搅均后即可处理插穗 (每1.0kg干胶泥制成的泥浆可处理插穗600根) 。四是冬季沙藏。冬季沙藏是促进插穗愈合、生根、缩短发芽和生产间距的有效措施。窑藏地点不宜选在过于背风向阳地方, 避免昼夜温差大, 早春气温回升过快, 造成窑内生根发芽。沟深80cm~100cm, 宽80cm~100cm, 长度随插穗多少而定。先在坑底铺10cm厚的沙子 (或中间铺10cm厚腐熟的马粪或牛粪, 上边再铺10cm厚的湿河沙) , 上面放插穗, 并将湿沙充分填满插穗空隙, 上面再放沙10cm厚。按此法再放第二层插穗, 一直铺放到离地面15cm时, 最后培土封坑。封土要成堆, 并在堆周围作好小排水沟。若坑较长, 每1.0m应插一秸秆把 (高梁秆或玉米秆) , 以利通风, 以后每日检查1次, 以免腐烂。
3 扦插
3.1 扦插时间
用1.0a生扦插苗干作插穗, 春季随采随插, 最好在2月下旬土壤解冻后开始进行。最晚不能迟到3月初。因为从3月中旬起, 毛白杨一年生苗木芽已开始萌动, 这时扦插会影响成活。经过催根的插穗, 因为扦插前已在适宜的温度下生活了12d~15d, 已经生根和愈合分化, 因此, 扦插时间不宜太早, 一般应在3月上旬平均气温达到10℃时开始扦插。埋条苗在3月下旬扦插, 温床催根的插穗应在4月初进行。
3.2 插前准备
从2月中旬开始要经常查窑, 因为这时天气已转暖, 插穗经过冬季的贮藏, 大部分已经生根, 并开始萌芽。萌芽过长, 扦插时易折断和碰伤, 扦插后也容易受冻。一般在惊蛰前3.0d~5.0d进行扦插为宜。如果萌发过早可在每日上午至中午敞开窑门30min或数小时, 放入冷空气, 调整窑温, 防止萌芽过长。
3.3 挑选
扦插时要将经贮藏后顶芽受损、残缺和未形成步将已生根的插穗和仅有少量愈伤组织而未发根的分开, 以便分别扦插。
3.4 扦插
3.4.1 开沟水插
惊蛰前后, 窑内插穗70%以上生根, 萌芽的便可开沟水插。插前圃地要施足底肥, 进行土壤消毒, 深翻整平。开沟时, 要求沟距1.0m、沟宽20cm、深25cm。将土分放两边, 呈垄状, 随即灌水 (水量要足) , 但不要浸过原来的地平面, 以便扦插和覆盖。灌水后应及时按70cm的株距, 将插穗略微倾斜地按进水沟的泥窝里, 插穗顶端要略低于原来的地平面, 以利于保墒、防冻和根部培土。同时还要注意使插穗顶端高低一致, 以便覆土均匀。水落后覆土, 要“下实上虚”超过顶芽半指为宜。
3.4.2 窄缝法扦插
扦插在3月下旬进行, 采用直插方法, 株距15cm~20cm, 插时先用铁锨开缝, 将插穗顺缝垂直插入, 深度保持插穗上部剪口芽与地面齐平。要注意保护剪口芽, 这是成活的保证。扦插后立即灌水。
3.4.3 落水扦插
这种方法应用得比较普遍, 就是在扦插前先引水灌入苗床, 等水下渗到床面成泥浆状时, 按行距30cm、株距15cm~20cm进行扦插。如果在扦插时土壤仍不够松软, 为防止擦伤愈伤组织, 应选用稍粗的木棒戳孔, 然后将插穗轻轻插入土中, 凡霉烂、愈伤组织受伤和无芽插穗不能使用。抽穗入土深度以上部第二个芽刚好紧接地面为宜, 下切面一般距地面10cm左右, 这里温度较高, 有利于生根。同时可保证第一个芽在灌水时位于水面以上, 避免产生淤泥。扦插后, 立即引小水浸灌, 使插枝同土壤密接。
3.4.4 开沟埋根
如果插穗在窑内生出幼根, 为避免扦插时损伤幼根, 可将这些插穗拣出, 另行开沟埋插。即在雨后或水后, 趁墒用镢顺苗开沟, 沟深10cm左右, 将插穗靠沟壁排列, 填土后耙平床面。填土时, 要先用细土埋住条根, 小心不要压坏幼根, 其他与落水扦插相同。
摘要:毛白杨是我国栽培历史较为悠久的一个速生、用材树种。由于毛白杨苗木培育困难, 影响了发展速度。分析了毛白杨硬枝扦插成活低的原因, 从圃地选择、插条采集等方面介绍了毛白杨扦插育苗技术。
【《白 杨》教学设计】推荐阅读:
白杨礼赞教学设计02-27
《白杨》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03-24
《白杨》教案设计与教学反思01-03
《白杨》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及反思06-29
五年级语文教学质量分析杨海红03-30
体育教学设计教学反思教学故事07-18
字母教学教学设计07-15
朗读教学教学设计11-07
写字教学教学设计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