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泰山记》原文及翻译登泰山记重点句子翻译(精选8篇)
泰山之阳,汶(wèn)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颖由南麓(lù)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dèng),其级七千有余。
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lì)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xún)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dèng)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cú lái)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摴(chū)蒱(pú),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jiàng hào)驳色,而皆若偻(loǚ)。
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yuán)。少杂树,多松,生石罅(xià),皆平顶。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
桐城姚鼐记。
注释 ①泰山:在山东泰安北,古称岱宗,又称东岳,为五岳之长。本文融考证于辞章,布局精严,描写生动,行文洁净明快,为描写泰山景观的名篇。
②阳:山南为阳;其:代词,它,指泰山
③汶水:今称大汶河,源于山东莱芜东北之原山,向西南流,汇入东平湖。
④济水:源于河南济源县西之王屋山,流经山东。清代末年,济水河道为黄河所占。
⑤阳谷:指山南的谷水。
⑥古长城:战国时齐国修筑的长城,西起平阴,经泰山北冈,东至诸城。
⑦日观峰:泰山顶峰,观日出之胜地。
⑩齐河、长清:山东两县名,在泰安西北。
(11)限:门槛,这里指像一道门槛的城墙。
(12)丁未:丁末年(十二月二十八日)。
(13)朱孝纯:字子颖,号海愚,山东历城人,当时是泰安府的知府,姚鼐挚友。
(14)四十五里:古时估测泰山从下至顶四十多里,但实测约二十馀里。
(15)郦道元:字善长,北魏范阳(今河北涿县)人,著有《水经注》。
(16)天门:泰山有南天门、东天门、西天门。
(17)崖限:像门限一样的山崖。
(18)徂徕(cúlái殂来):山名,在泰安东南四十里。
(19)“而半山”句:停留在半山腰的云雾像带子一样。
(20)戊申:二十九日。晦:农历每月最后一日。五鼓:五更。
(21)日观亭:亭名,在日观峰。
(22)“亭东”句:亭子以东从脚下始都是迷漫的云雾。
(23)樗(chū出)蒲:赌博工具,即骰(tóu投)子,俗称色(shǎi)子。
(24)极天:天的尽头,天边。
(25)云一线异色:一缕云颜色很特别。
(26)正赤如丹:纯红如同朱砂。
(27)绛:红色。皜(hào浩):白色。驳:杂。
(28)偻(lǚ吕):曲背。形容日观峰以西的山峰都低于日观峰,如同弯腰曲背地站着。
(29)岱祠:一名岱庙,祭祀东岳大帝的庙宇。
(30)碧霞元君祠:祭祀东岳大帝女儿碧霞元君的庙。也叫娘娘庙。
(31)行宫:指乾隆去泰山住过的房宇。行宫,皇帝出巡时的住所。
(32)显庆:唐高宗李治的年号(656-661)。
(33)漫失:石碑经过风雨剥蚀,字迹模糊不清。漫:磨灭
(34)圜:同“圆”。
(35)石罅(xià下):石缝。
译文 泰山的南面,汶河向西流去;泰山的北面,济水向东流去.南面山谷的水都流入汶水,北面山谷的 水都流入济水.在那南北山谷分界的地方,是古长城。最高的日观峰,在古长城以南十五里。
我在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十二月从京城里出发,冒着风雪启程,经过齐河县、长清县,穿过泰山西北面的山谷,跨过长城的城墙,到达泰安.这月丁未日(十二月二十八日),我和泰安知府朱孝纯从南边的山脚登山.攀行四十五里远,道路都是石板砌成的石级,共有七千多级.
泰山正南面有三条山谷,中谷的水环绕泰安城,(这就是)郦道元书中所说的环水(中溪).我开始顺着(中谷)进去.道路不到一半,翻过中岭(黄岘xiàn岭),再沿着西边的那条山谷走,就到了泰山的顶巅.古时候登泰山,沿着东边的山谷进入,道路中有座天门(峰).这东边的山谷,古时候称它为“天门溪水”,是我没有到过的.现在经过的中岭和山顶,挡在路上的像门槛一样的山崖,世上人都称它为“天门”.一路上大雾弥漫、冰冻溜滑,石板石阶几乎无法攀登.等到已经登上山顶,只见青山上覆盖着白雪,(雪)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远望夕阳映照着泰安城,汶水、徂徕山就像是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停留在半山腰处的云雾,又像是一条舞动的飘带似的.
戊申这一天是月底,五更的时候,(我)和子颖坐(在)日观亭里,等待日出.这时大风扬起的积雪扑面打来.日观亭东面从脚底往下一片云雾弥漫,依稀可见云中几十个白色的像骰子似的东西,(那是)山。天边云彩形成一条线(呈现出)奇异的颜色,一会儿又变成五颜六色.太阳升起来了,纯正的红色像朱砂一样,下面有红光晃动摇荡着托着它.有人说,这(就是)东海。回首观望日观峰以西的山峰,有的照到日光,有的照不到,或红或白,颜色错杂,都像弯腰曲背鞠躬致敬的样子。
日观亭西面有一座东岳大帝庙,又有一座碧霞元君(东岳大帝的女儿)庙.皇帝的行宫(出外巡行时居住的处所)就在碧霞元君庙的东面.这一天,(还)观看了路上的石刻,都是从唐朝显庆年间以来的,那些更古老的石碑都已经模糊或缺失了.那些偏僻不对着道路的.石刻,都赶不上去看了。
山上石头多,泥土少.山石都呈青黑色,大多是平的、方形的,很少圆形的.杂树很少,多是松树,松树都生长在石头的缝隙里,树顶是平的.冰天雪地,没有瀑布,没有飞鸟走兽的声音和踪迹.日观峰附近几里以内没有(什么)树木,积雪厚得同人的膝盖一样平齐。
桐城姚鼐写这篇记。
重要词解 其阴,济水东流。 阴(山的北面河的南面)阳(山的南面河的北面)
当其南北分者 当(在,正在)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 以(于,在)
自京师乘风雪 乘(趁着,引申为冒着)
越长城之限 限(界限,这里指城墙)
是月丁末 丁末(丁末日,十二月二十八日)
道皆砌石为磴 为(作为)磴(石级)
其级七千有余 余(整数后表不定余数)
郦道元所谓环水者 环水(泰安的护城河。郦道元《水经注·汶水》:“又合环水,水出泰山南溪。”)
余始循以入 循以入(顺着中谷进去)
道少半(路不到一半)
崖限当道者 当(占着,挡着)
道中迷雾冰滑 迷雾(云雾弥漫)
磴几不可登 几(几乎,读“jī ”)
及既上 及(等到……时)
苍山负雪 负(背,此解覆盖)
明烛天南 明(照耀)
亭东自足下皆云漫 漫(弥漫)
极天云一线异色 极(尽头,极点)云(云朵)异(奇特的,与众不同的)
须臾成五彩 须臾(一会儿)
或曰 或(有的人)
或得日或否 或(有的)得(获得)日(日光)
其远古刻尽漫失 远(久远,指时间漫长) 漫(不可辨认)
僻不当道者 僻(偏僻) 当(面对对着)
皆不及往 及(赶得上)
多平方 方(方形)
少杂树 少(数量小不多)
生石罅 生(草木生长,长出)罅(缝隙)
A、有池洼然而方以长方以长:长方形。
B、教授王君盛恐其不章也教授:当时官名。
C、况仁人庄士之遗风余思遗风余思:存留于后人心目中的典范德行。
D、晋王右军墨池王右军:文中的王君盛。
2、下列句中“岂”的用法和意义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A、岂有徜徉肆恣,而又尝自休于此邪?B、岂其学不如彼邪?
C、则学固岂可以少哉!D、岂爱人之善,虽一能不以废,而因以及乎其迹邪?
3、分别比较下列每组句子加点词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两个“及”相同,两个“推”不同。B、两个“及”相同,两个“推”也相同。
C、两个“及”不同,两个“推”相同。D、两个“及”不同,两个“推”也不同。
4、翻译正确无误的一项是()
A、羲之之书,晚乃善。译:王羲之的书法到了晚年才达到精妙的地步。
B、教授王君恐其不章也。译:教授王先生担心它没有章法。
C、书“晋王右军墨池”之六字于盈间以揭之。译:写“晋王右军墨池”六个字挂在楹柱上。
D、被于来世者何如哉?译:被后世人继承又该怎么样呢?(意即一定会发扬光大。)
5、对本文文意概述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以记叙为主,围绕“墨池”写了王羲之苦练书法的经历和成就。
B、本文以议论为主,虽承认王羲之的先天因素,但更强调其后天的努力,因而鼓励人们成就事业要勤学苦练。
C、本文以记叙为主,主要交代了“墨池”的由来,同时也写了与之有关的人和事。
D、本文以议论为主,由王羲之的书法成就联想到学习的重要性,指出特别是深造道德,尤不可废学。
学科渗透训练
读下面一段文字,然后完成。
……询寺僧岩所何在,僧推后扉导余入,历级而上约三丈,洞口为庐掩,黑暗,忽转而西北,豁然中开,上穹下平,中多①列笋②悬柱,爽朗通漏,此上洞也,是为③七星岩。从其右历级下,又入下洞,是为④栖霞洞。其洞宏朗雄拓,门亦西北向,仰眺崇赫。洞顶横裂一隙,有⑤石鲤鱼从隙悬跃下向,首尾鳞,使琢石为之,能酷肖乃尔……
——徐霞客《游七星岩日记》
1、徐霞客是我国(朝代)著名旅行家和地理学家。
2、①、②在地理学上被称之为、其形成的化学方程式是。
3、③、④在地理学上被称之为,其是由作用形成的,反应方程式是上述化学反应的逆反应。
4、⑤在成因和形态上与()相似。
A、①B、②C、③
5、下列风景名胜,成因与③、④相同的是()
A、桂林山水B、泰山C、千岛湖D、云冈石窟
参考答案
1、C
2、B
3、B
4、B
5(1)月末的一天须臾:一会儿绛皓:红色、白色偻:弯曲;引申为鞠躬、致敬的样子
(2)略
(3)稍见云中白若摴(chū)蒱数十立者,山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而皆若偻
(4)略
创新能力训练
1、D2、C3、D4、A5、D
学科渗透训练
1、明代
2、石笋钟乳石Ca(HCO3)2→CaCO3+H2O+CO2
3、溶洞侵蚀(流水溶蚀)
4、B
5、A
教学目标:
一、进一步积累重点文言实词的含义
二、指导学生欣赏精彩片断,品味形象而优美的语言
三、领会课文内容,培养学生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重点:赏析“泰山日出”景物描写片断,学习借鉴作者景物描写技法。难点:结合本文写景状物的写法,进行艺术审美,从而能够知识迁移。
安排二课时 教学内容及步骤:
第一教时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我国风景秀美,名山众多,你们知道古代的“五岳yuè”之说吗?
明确:它们是: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中岳嵩sōng山。“五岳”是远古山神崇拜五行观念和帝王巡猎封禅相结合的产物,后为道教所继承,被视为道教名山。
2、问:“五岳”之中谁为长?
明确:泰山。泰山崛起于华北大平原东侧的齐鲁古国,东临烟波浩淼的大海,西靠源远流长的黄河,南有汶泗淮之水。纵览东部沿海广大区域的地理形势,泰山突兀挺拔雄伟壮丽踞高临下,成为万里原野上的“东天一柱”。历代封建帝王都把泰山当作神的化身,常常登山封禅建庙塑神。泰山因而成为游览的圣地,历代文人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的记游作品,姚鼐的《登泰山记》就是其中的一篇。
二、了解姚鼐(1731——1815)清散文家。字姬jī传,一字梦谷,室名惜抱轩xuān,人称惜抱先生,安徽桐城人。主张文章必须以“考据”、“词章”为手段,以阐扬儒家的“义理”,并以阳刚、阴柔区别文章的风格。为“桐城派”主要作家。与方苞、刘大櫆并称“桐城三祖”。
三、教师范读课文,提醒学生注意生字的读音及句子的节奏
鼐nài 磴dèng
徂徕cúlái
戊wù 樗蒲chūpú
罅xià 须臾xūyú 膝xī
济jì:◎渡,过河:同舟共~。◎对困苦的人加以帮助:~世。救~。赈~。周~。接~。◎补益:无~于事。
济jǐ:〔~水〕古水名,源于今中国河南省,流经山东省入渤海。人才济济réncáijǐ jǐ
四、学生小声朗读1遍,对照注释看懂课文,不明白处注上记号
五、齐读一遍,教师及时指出问题并督促学生予以纠正
六、教师点拨:
1、泰山之阳:山的南面水的北面
其阴:山的北面水的南面
2、越长城之限:界限,这里指城墙
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门坎,像门坎一样
3、亭东自足下皆云漫:弥漫 其远古刻尽漫失:磨灭
4、翻译:
半山居雾若带然。译文:停留在半山腰处的云雾,又象是一条舞动的飘带似的。
稍见云中白若樗蒲数十立者,山也。译文:依稀可见云中几十个小白点象“五木”骰子一样立在那里,都是远山。
七、请同学们速读课文,想想每一段都写了什么内容 学生回答后教师明确: 第一段:总写泰山的地理形势
译文
泰山的南面,汶河向西流去;泰山的北面,济水向东流去。南面向阳山谷中的水流汶河,北面背阴山谷中的水流进济水。正在南北山谷分界的地方,是古长城。最高的日观峰位于长城南十五里的地方。
第二段:叙述从京师来到泰山、偕友登山的经过以及所见之景
译文:我在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从京城里出发,冒着风雪,经过齐河县、长清县,穿越泰山西北的山谷,跨过长城的界限,到达泰安。这月丁未日,我和泰安知府朱孝纯从南边的山脚登山。行走四十五里远,道路都是石板砌成的台阶,共有七千多级。泰山正南面有三条山谷,当中那条山谷的水环绕泰安城,这就是郦道元书中所说的环水。我开始沿着中间这条山谷往里走。道路不到一半,翻过中岭,再沿着西边的那条山谷走,就到了泰山的顶巅。古时候登泰山,沿着东边的山谷进入,道路中有座天门。东边的山谷,古时候称它为“天门溪水”,是我没有到过的。现在经过的中岭和山顶,象门槛一样阻挡道路的山崖,世上人都称它为“天门”。一路上大雾迷漫、冰冻溜滑,石板石阶几乎无法攀登。等到已经登上山顶,只见深青色的山被白雪覆盖,明亮的雪光照耀着南边的天空。远望夕阳映照着泰安城,汶水、徂徕山就象是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停留在半山腰处的云雾,又象是一条舞动的飘带似的。
第三段:写山顶看日出的过程,描绘泰山日出前后的优美景色
译文:戊申日正是十二月的最后一天,五更时,我和朱孝纯坐在日观亭上,等着看日出。这时大风扬起的积雪扑面打来。日观亭东面从脚底往下一片云雾迷漫,依稀可见云中几十个小白点象“五木”骰子一样立在那里,都是远山。天边云彩上有一线奇异的颜色,一会儿又变成五颜六色。太阳升起来了,纯正的红色象朱砂一样,下面有红光晃动摇荡着托着它。有人说,那就是东海。回首观望日观峰以西的山峰,有的被日光照着,有的没有,紫红、淡白,各种深浅不同的颜色,又都象弯腰曲背的样子。第四段:返记泰山的人文景观
译文:日观亭西面有一座东岳大帝庙,又有一座碧霞元君庙。皇帝的行宫就在碧霞元君庙的东面,这天看见途中路两旁刻写的石碑,是从唐显庆年间以来的;那些更古老的石碑都磨灭不清了。至于偏僻不在路边的石碑,都没来得及去看。
第五段:补记泰山的自然景观
译文:山上石头多,泥土少。山石都呈青黑色,大多是平的、方形的,很少圆形的。杂树很少,多是松树,松树都生长在石头的缝隙里,树顶是平的。冰天雪地,没有瀑布溪水,也没有飞鸟走兽的声音和踪迹。日观峰附近几里以内没有什么树木,积雪厚得同人的膝盖一样平齐。
桐城派姚鼐记述。
第二教时
一、再读课文,讨论下列问题
1、弄清第一段记述的顺序:总写泰山的地理形势,点出泰山及其最高峰——日观峰的位置。
讨论后明确:面——线——点。作者鸟瞰泰山采用由“面”到线再到“点”的写法:先写汶水和济水的分流,是面;再引出两水的分界线——古长城,是线;然后以古长城作为参照物,点明最高峰——日观峰的位置,是点。这个“点”为下文叙述登山路线和观日出作好了铺垫。
2、第二段记述登泰山的经过,叙写登泰山的艰难和到达山顶后所见的景物。
弄清作者登山的路线(讨论后明确):南麓登山——循中谷——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
3、第三段集中描写泰山日出的动人景象。思考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日出时景物的变化的? 讨论后明确:时间顺序(待日出——稍见——须臾——日出——回看)
4、第四段介绍泰山的人文景观。写泰山的建筑和古迹,表现泰山的古老风貌。第五段介绍泰山的自然景观。这是作者游山之后的总体印象。补记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有什么好处?
增加了泰山的人文内涵和景物特点,也使文章显得丰富深刻,体现了桐城派重考据的文风。
二、本文写景十分优美,把这些文字找出来,读一读,回答问题 这些文字美在何处?作者用什么方法来进行描绘的? 学生讨论后明确:(媒体显示)
1、“苍山负雪,明烛天南”:这是初登山顶时刹那间的感受。作者不言冰雪覆盖青山,却说青山背负着皑皑白雪,赋予静态的青山以人的动态,用语新颖传神;“明烛天南”运用了比喻手法,形象生动地绘出了积雪的光彩。
2、“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这是在山顶上远望和俯视所得的画面。作者纵目远眺夕阳照耀着泰安城,汶水、徂徕好象自然天成的山水画,而山腰间停留的云雾好象飘带一样。这个比喻不仅把动态的物写成了静态,使人感受到那种特有的宁静气息,而且设喻新奇,给人以美的享受。
3、“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皆若偻”这一比喻,不仅写出了西南诸峰的特点,更显出日观峰的雄峻,且赋予山峰以人的情感,形象而生动。
三、集体朗读二三段,体会本文写景之美
四、小声再读课文,谈谈本文艺术上的成功之处
明确:
1、抓住特征巧妙烘托:其级七千有余 半山居雾若带然 足下皆云漫……又以“明烛天南”“白若”“绛皓驳色”等作侧面烘托,给人以想像,又生动有趣。
2、比喻拟人巧妙新奇:而皆若偻,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3、语言简洁生动:这篇文章全文只有八九百字,却充分表现出雪后登山的特殊情趣。比如从京师到泰安,只用“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简洁生动地点出了季节、路程,并照应了第一段的古长城。又如写登山的情形,用“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不仅简洁,而且生动形象。最后一段介绍泰山的自然景观最能体现这个特点,寥寥几句,就把它的多石、多松、冰雪覆盖的景色描写出来了。
五、小结全文
这篇山水游记,叙述作者偕友人冬日登泰山观日出的经过。文章以精练的语言生动地描写了泰山雪后初晴的瑰丽景象和日出时的雄浑景象,写出了泰山的神秀壮丽,能唤起人们对泰山的向往,使人们感受祖国山河的无限壮美。
六、思考与练习:
1、文章详写了登泰山的过程。根据文中线索,请你画出作者登山的路线图。
“由南麓登”;然后是“循(中谷)以入”;最后是“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
2、辨析下列多义词在句中的含义。
阴:其阴,济水东流(山的北面)朝晖夕阴,气象万千(阴天)孙膑以刑徒阴见,说齐使(暗中,暗地里)。
A.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 历:经过
B.半山居雾若带然 居:停留
C.崖限当道者 当:挡住
D.其远古刻尽漫失 漫:弥漫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①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 ②余之力尚足以入
B.①古谓之天门溪水 ②蚓无爪牙之利
C.①其级七千有余 ②其孰能讥之乎
D.①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 ②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是一篇山水游记。文章围绕作者的游踪,叙述了作者偕友人冬日登泰山观日出的经过,描写了泰山雪后的瑰丽景色和日出时的雄浑景象。
B.文章第三段,作者按照时间顺序依次写了泰山日出时、日出后这两个时间段的景色,展示出一幅泰山日出变化迅速的画面。
C.本文的侧面描写很巧妙。如写泰山的高峻,先用“其级七千有余”暗暗点出,再借山顶俯视时“半山居雾”和在日观亭时“足下皆云漫”的图景从侧面加以烘托。
D.本文是姚鼐的代表作,也是桐城派古文的名篇之一。文章语言简洁生动,全文只有八九百字,却充分表现出雪后登山的特殊情趣。
12.将上面文言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⑴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3分)
答:
⑵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4分)
答:
⑶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3分)
1、指导学生通过朗读积累“阴、阳、乘、烛、以、及”等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并疏通文意。
2、指导学生通过反复阅读欣赏精彩的写景片段。
3、体会本文简明生动的语言风格。
教学重点及难点
1、积累相应实词、虚词。
2、背诵全文。
课时分配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研习第三段
(一)齐读。
(二)指名口译。
(三)重点字词讲解。
(四)品读。
1、画出时间词语以及对应的景象变化。
2、这段主要写什么?为这幅画命名。与夕照图相比有何不同?
泰山观日出。作者描绘了一幅无比壮丽的泰山日出图。
如果说夕照图画面明净,色彩柔和,景象恬静,充满阴柔之美,那么这幅日出图则色泽炽烈,气势雄阔,生机勃勃,对比映衬之下,足见其阳刚之美。
3、作者写了哪些自然景观?重点写了什么?
写了大风、积雪、云雾、雪峰、朝霞、太阳、大海、远山,重点写日出时“极天”的变化。
4、作者的观察顺序、描写顺序各是怎样的?
观察顺序:
由暗到明(稍见云中……→正赤如丹…… )
同近到远(自足下……→极天云一线异色)
由东到西(亭东……→回视日观以西峰)
描写顺序:
日出之前(大风、积雪、云漫、云中白若股h数十立者)
日出之时(一线异色、五彩、正赤如丹、红光动摇承之)
日出之后(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5、品味作者描写日出善于抓住景物特征的写法。
示例:写日出之前的情景,“大风扬积雪击面”,风雪交加,云雾弥漫,不但写出“风扬积雪”的视觉,而且写出了“击面”的触觉。“扬”“击”二字把劲急的风力描绘得十分突出。风力之急,气候之寒,积雪之多,使人感同身受。
以股h比喻雪中的远山,拔地参天的山峰,竟然小如股h。作者抓住远山又白又小的形、色特点,显得十分贴切。再从这一判断句式来看,作者先写直觉(像何物),进而判断出实际是什么(山也),完全符合观察的过程,显得十分真实。这是一幅云雾中的山的静态图。
写日出之时的景观,着重观察描绘日出前后色彩的变化。以静衬动,是一幅流动着色彩美的动态图。从“一线异色”到“须臾成五彩”到“正赤如丹”“红光动摇承之”,写出了倏忽万变的壮美景象。一个“承”字,把旭日写得仿佛有一双巨手轻托着徐徐上升,又以汹涌着、摇动着、充满无穷生命力的红光为衬托,情景愈加显得奇丽。紧接一句“或曰:此东海也”,好像是谁突然发现,惊呼了一声,引发了我们对日出的壮观景象进行想象:原来太阳是从一片红光闪耀,涵澹澎湃的东海之中升起来的,难怪它是那样的绚丽,热烈,浑圆。
“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作者由东而西,由高到低,写晨曦中山峰绚丽多姿,是一幅奇异的立体风光图。没有一个字写冰雪,却使我们能够从它的形象中想象到。而“或得日,或否”的山峰,尽管色彩各有不同,而神态却是相同的,这就是所谓“皆若偻”。课文注释多说一句“引申为鞠躬致敬的样子”是有道理的,这里以群山有如臣服于下、敬礼膜拜的姿态来反衬泰山的“五岳独尊”的巍峨气概,也使日出景象显得更加庄严。
(五)背诵第三段
二、研习第四段
(一)齐读。
(二)指名口译。
(三)重点字词讲解。
(四)品读。
第四段写了什么内容?为这幅画命名。
写泰山的人文景观。提到点缀于日观亭附近或下山路上的建筑和石刻等名胜古迹,可说是一幅日观峰古迹图。大凡作山水画,既要有山有水,还要有人物,又要点缀一些屋宇和其它,这里简要介绍一些泰山的建筑和古迹,既增强了游记的知识性,也有助于表现历史悠久的泰山的个性特征和整体风貌。
(五)背诵第四段
三、研习第五、六段
(一)齐读。
(二)指名口译。
(三)重点字词讲解。
(四)品读。
第五段写了什么内容?为这幅画命名。
介绍泰山的自然景观,作者以“三多”“三少”“三无”,用简明的文字,扣住时令,概括出泰山石多松多的高山特色,同时也以此写出泰山之冬的特殊景观:石峰峻峭,青松苍劲,冰雪覆盖,鸟兽飞绝。这种静美,给我们以和谐的色调感。游览结束之时,作者又为我们勾勒了一幅泰山之冬印象图,这幅图画,犹如风光影片的结尾,最后再给你一瞥全貌,虽无细部刻划,却给你留下了深刻的总体印象。
(五)背诵第五、六段
四、全文总结。
伴随整个游程,贯串全文主要景物的是雪,起笔于“风雪”,结笔于“冰雪”,“雪”构成连贯全文的一条线索,是映衬全文的主要色彩,起着重要的对比和渲染作用。“自京师乘风雪”,为这次登临泰山之行抹上了一层浑茫苍莽的色彩,衬示出此行的非同寻常。登上山顶之后,“苍山负雪,明烛天南”,青苍的山岭蒙上一层厚雪,发出晶莹的白光,照亮了南天,照出了作者高阔的视野。与高山雪光对照的则是“晚日照城廓,汶水、徂徕如画”。
展现出一幅高山雪霁,斜阳染丹,城郭山水历历可见的壮丽景象,一切都笼罩在明亮的雪光之中。而“大风扬积雪击面”,风能扬积雪,说明风力之大,积雪能够击面,进一步强化风力劲急,积雪之多,日出前的气侯之寒。而日出之后的山峰所呈现出的“绛皓驳色”,对比强烈,色彩鲜明。文章末尾的“积雪与人膝齐”,再一次突出日观峰的高耸凛寒,仿佛连空气也冻结了。一片晶莹的色彩融染始终,营造出一种高迥洁净的境界,而白雪的冰清玉洁,更映衬出作者内心的明净,不同凡俗的崇高和磊落襟怀。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选取一观察点,描写日出。
关于泰山的评论有:
卢卡斯:泰山兼有自然的历史的文化的价值,把自然与文化独特地结合在一起,并在人与自然的概念阔眼界,这是中国对人类遗产的巨大贡献。
郭沫若:泰山应该说是中华文化史的一个局部缩影。
季羡林:泰山是中国文化的主要象征之一,欲弘扬中华文化,必先弘扬泰山文化,这是顺理成章的事。
二、姚鼐与桐城派
姚鼐(1732—1815),清散文家。字姬传,一字梦谷,室名惜抱轩,人称惜抱先生,安徽桐城人。乾隆进士,官至刑部郎中。历主江宁、扬州等地书院,凡四十年。治学以经为主,兼及子史、诗文。曾受业于刘大櫆,为“桐城派”主要作家。主张文章必须以“考据”、“词章”为手段,以阐扬儒家的“义理”,并以阳刚、阴柔区别文章的风格。又发展刘大櫆的拟古主张,提倡从模拟古文的“格律声色”入手,进而模拟其“神理气味”。所作多为书序、碑传之属,大抵以程朱理学为依归。所著有《惜抱轩全集》,并选有《古文辞类纂》、《五七言今体诗钞》。
桐城派,又称桐城文派、桐城古文派。因其主要代表人物--方苞、刘大櫆、姚鼐均系桐城籍,故世人将他们及其追随者称作“桐城派”。桐城派兴于清康、雍,盛于乾、嘉,衰于民初,是清代散文流派中势力最大的一个流派。其参与作家之众,播布地域之广,绵延时间之久,皆为中国文学史上所仅见。
桐城派文论的核心是义法。明确提出义法说和对义法的内涵进行反复阐述的是方苞。他主张“言有物”,是说文章要有内容,基本上是宋儒的义理,但又力戒空疏,强调济于实用;还主张“言有序”,是说文章讲究表现形式,要有章法结构。义法的完整概念,是指有内容、有条理、结构谨严、合乎体制的文章。义与法的关系,有主有次,相辅相成,内容和形式要成为完整的统一体。方苞认为,形式要为内容服务,内容决定着形式。义法说还包括对谋篇布局“尚简去繁”的要求和对语言文字“雅洁”的提倡。
方苞兼论义法,刘大櫆以法为主,姚鼐则扩充和发展了方、刘之说,使桐城派文论形成比较完整的体系。
姚鼐论文的主要创见有以下三点:
提出义理、考据、辞章的统一。姚鼐生当乾、嘉考据风盛之时,他将宋、汉学和辞章结合起来论述文章和学问的息息相通,正是他论文解识宏通之处。这对扩张桐城派的壁垒起了很大的作用。
提出选文和作文的标准,即“文章八要”的主张。他在所编选的《古文辞类纂》的序目中说:“凡文之体类十三,而所以为文者八,曰神、理、气、味、格、律、声、色。神、理、气、味者,文之精也;格、律、声、色者,文之粗也。然苟舍其粗,则精者亦胡以寓焉?学者之于古人,必始而遇其粗,中而遇其精,终者御其精者而遗其粗者。”他所说的神、理、气、味,是指文章的思想、精神;格、律、声、色,是指文章的形式及语言的音韵文采。精寓于粗,即内容寓于形式。从而概括出散文创作艺术的特征,建立了一个完整的艺术论。
三、内容分析
各段主要内容:
第1段:总写泰山的地理形势,点出泰山及其最高峰——日观峰。
第2段:记述登山经过,着力叙写登山的艰难和到达山巅后所见的景象。
第3段:集中描写泰山日出的动人景象。
第4段:介绍泰山的人文景观。
第5段:介绍泰山的自然景观。
——解谜《等待戈多》 高二(3)程辽
习惯于传统戏剧中扣人心弦的情节和精美凝炼的对白,《等待戈多》简直让人瞠目结舌。然而这部废话连篇的无戏之剧却把无聊、空虚的境界表现得淋漓尽致,其精彩程度比起情节跌宕的传统戏剧,倒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但关于戈多是谁、为什么要等待戈多,却一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全剧有关戈多的信息也只有四处。首先是:
“爱斯特拉冈(后称‘爱’)咱们到底要求他给咱们做些什么?
弗拉季米尔(后称‘弗’)你当时难道没在场?
爱
我大概没好好听。
弗
哦„„没提出什么明确的要求。
爱
可以说是一种祈祷。
弗
一点不错。
爱
一种泛泛的乞求。
弗
完全正确。
爱
他怎么回答的呢?
弗
说他瞧着办。
爱
说他不能事先答应。
弗
说他得考虑一下。
爱
在他家中安静的环境里。
弗
跟他家里人商量一下。
爱
他的朋友们。
弗
他的代理人们。
爱
他的通讯员们。
弗
他的书。
爱
他的银行存折。
弗
然后才能打定主意。
爱
这是很自然的事。弗
是吗? 爱
我想是的。弗
我也这么想。(沉默)” 无异于废话。再看第二处。
“弗
哦,他是„„可以说是个相识。爱
哪儿说得上,我们简直不认识他。
弗
不错„„我们跟他并不熟„„可是不管怎样„„ 爱
就我个人来说,我就是看见了他的面也不认得他。”
后面两处是写孩子上场告诉等待着的爱和弗,戈多今晚不来了,明天准来。
教学目的:
1.理解常用文言词语“阴”“始”“望”“坐”“视”“或”的用法。2.理解词类活用现象:西、东、道、阴、烛 3.辨别通假字:采、圜
4.理解文章记叙的内容和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
教学重点及难点:本文详略恰当的特点;侧面烘托的手法 教学方法:“读——讲——析——结”四步阅读法 教学课时:2课时 一课时
一.引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知道“五岳”都是哪些山吗?对了,是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五岳”之中,泰山是“三山五岳”之首,今天我们来了解一下泰山的地理位置和美丽如画的泰山日出。二.介绍作者、作品。
姚鼐。清代散文家,字姬传,一字梦谷,室名惜抱轩。桐城人,乾隆二十八年进士,曾任刑部郎中,充山东、湖南乡试考官,会试考官。主讲于梅花、紫阳等书院40余年。是桐城派散文的集大成者。其散文简洁精练,温润清新,有文采,形象性强。本文是一篇冬日登泰山的游记,重点记登山路径和泰山的景色,观日出一段尤其精彩,泰山,亦称岱山、岱宗。泰山山脉绵亘于山东省东部,主峰玉皇顶在山东省泰安市城北,海拔1524米。山峰突兀峻拔,雄伟壮丽,有南天门、日观峰、经石峪、黑龙潭等名胜古迹。记,文体名,即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一类的文章,是古文中运用最广泛的一种文体。
一、补充注音:
汶(w en)水
南麓(lu)石磴(deng)山颠(dian)
徂(cu)徕(lai)岱(dai)祠 行(xing)宫 姚鼐(nai)解释加点的字
二、补充释字
泰山之阳——阳:山的南面,水的北面为阳,这里指泰山的南面。其阴——阴:山的北面,水的南面,这里指泰山的北面。乘风雪——乘:趁,这里有“冒着”的意思。长城之限——限:界限,这里指城墙。遂至山巅——巅:顶峰,颠峰。半山居雾——居:停留。
戊申晦——晦:阴历每月最后一天。极天云一线——极:尽,尽头。绛皓驳色——驳:杂,错杂。尽漫失——漫失:模糊、缺损。僻不当道者——僻:偏僻。
明烛天南——烛:名词作动词用,照。
三、理清课文结构
写泰山地理形势 泰山地理位置
周围山川形势 记叙登泰山的经过 时间 路径
山顶所见 描写泰山日出 日出前———风、雪、云 日出时——形、色、光 日出后——色 介绍泰山人文景观 建筑
古迹 介绍泰山自然景观
四、.说明游踪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领略了泰山的高峻、雄伟,那么作者是如何登上这“五岳独尊”,游是如何精彩地描绘险峰之上那“无限风光”的呢?
二、精彩片段分析
讨论:
1、第二段作者详写登山的过程,精读,说出作者的登山路线,写景特点。明确:(板书)
先写:京师——泰安,点明时间和节令。再写:山麓——山顶。路程:四十五里(远)石级:七千有余(高)
路线:中谷——西谷——山巅(险)
最后顶景:苍山负雪,明烛天南(壮阔、上)——晚日照城,汶水、徂徕如画(雄浑、下)半山居雾若带然(高峻)——(远——近)
2、文章通过景物变化写泰山顶上的日出,是按照什么顺序写景物变化的?描写了怎样的胜景?
作者按照时间顺序依次写了日出前、日出时和日出后的不同景色,展现出一幅泰山日出迅速变化的换面。(板书)
日出前: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 日出时: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 日出后;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色彩点染——绚丽壮美
3、全班齐读第三段,体会写法特点和感情。
总结:通过描写山顶所见景观和日出胜景,表达出作者的喜悦心情,抒发了热爱祖国山河,赞美祖国山河的强烈感情。
4、找出文中几处使用比喻和拟人的手法,体会特点和作用。明确:(1)“苍山负雪,明烛天南。”这是初登山顶时刹那间的感受,作者不言冰雪覆盖青山,却说青山负白雪,赋予静态的青山以人的动态,用语新颖、传神。进而说苍山上的雪像蜡烛一样照着天南,形象、生动地绘出了积雪的光彩。(2)“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这是在山顶上远望和俯视所得的画面。作者纵目远眺,夕阳照耀着泰安城,汶水徂徕好像自然天成的山水画,而山腰间停留着的云雾好像飘带一般,使人感到那种特有的宁静气息,而且设喻新奇,给人以美的享受。(3)“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这一比喻写出了西海诸峰的特点,更显出日观峰的雄峻,且赋予山峰以人的情感,形象而生动。
三、写作特点 讨论、交流、举例分析。明确:
1、章法严明,剪裁得当。
2、善于抓住景物特征,巧妙进行烘托。
3、用笔简洁,词语精当。
4、句式多变,用此灵活传神。归纳总结;
本文无论从清晰的思路,还是简洁明净的语言,亦或是色彩鲜明、生动的描景,都可见桐城派古文家锤炼语言的功力,很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四、布置作业
1、完成《学案》中的练习题
1、培养学生的现代生活意识。
2、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缩短学生与古代文学作品之间的距离。
二、教学思路
依照课文,重组教学内容。请学生以导游的身份,向游客介绍泰山,为游客设计登山线路,安排行程起居,介绍重点景观。
三、教学过程
(一)导语激趣:
我们都有过旅行的经历,山光水色,美不胜收,可我们常有“乱花渐欲迷人眼”之感;人文风物,丰富灿烂,可我们又有“身在宝山不识宝”之憾。这时,我们便想到了导游。导游,能带领我们探幽发微,得自然之精妙;能引导我们寻根问祖,得文化之精髓。导游之功在于“导”,阅读《登泰山记》,请你也当一回导游,带领我们去领略泰山的山水之美,文化之美。
(二)广告激兴
根据课文第一段内容,参考有关资料,写一段介绍泰山的文字,为泰山作广告,激起游客的兴趣。
示例(多媒体课件显示):
泰山,古称岱山,又称岱宗。位于山东省中部,总面积426平方公里。主峰玉皇顶,海拔1532.8米。泰山的南北面,各有一条大河。南面,有向西流走的汶水;北面,有向东流去的济水。南北水域的分界处有春秋战国时齐国所筑的长城遗址。泰山的最高处是日观峰。
泰山雄伟壮丽,气势磅礴,有拔地通天之势,擎天捧日之姿,历来有“五岳独尊”之誉。泰山自然景观独步天下,旭日东升、晚霞夕照、黄河玉带、云海玉盘被称为泰山四绝。泰山受到历代帝王的尊崇,把它当作江山永固的象征;泰山受到历代文人的礼赞,山上留有上千处题咏刻石,泰山是我国文化艺术的宝库。
杜甫有诗“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登山泰山极顶,能识尽泰山真面目,无限风光尽眼收。
(三)设计线路
根据课文第二段内容,让游客从南面登山,设计好登山线路。
1、中谷登山:
泰安城——中谷——中岭——西谷——山巅(全程四十五里)
2、东谷登山:
泰安城——东谷——天门
(四)安排游程
根据课文内容,为游客安排好冬季二日游。
第一天:从泰安城出发,登山至南天门,观赏泰山晚霞夕照,宿山顶。
第二天:五鼓起身,在日观亭看泰山日出,上午游岱祠、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下午返程途中观道中石刻及泰山松。
(五)重点景观介绍
根据课文内容,向游客介绍泰山的重点景观。要求解说得诗情画意,让游客陶醉,让游客留连忘返。
1、苍山负雪图(泰山夕照图)
姚鼐描述:
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请学生用现代散文的语言描述这种奇观。
参考文字(多媒体课件显示):
登上山顶,极目远望,群山背负着白雪,苍茫圣洁;虬枝上挂满了银条,粉妆玉砌。山的连绵增添了雪的气势,雪的洁白增添了山的明净。雪光折射到西南天空,给暮色增添了明亮;晚霞映照着群峰,给白雪覆上了一层淡红的轻纱。红妆素裹,分处妖娆。半山的云雾丝丝缕缕,缠绕山间,像粉妆女子轻歌曼舞。山水雪雾相融合,日光城郭相交织,形成一幅壮丽优美的山水画。
2、泰山日出图
姚鼐描述:
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请学生用现代散文语言描述日出奇观。
参考文字(多媒体课件显示):
冬日清晨,天色刚泛出鱼肚白。一行人便搀扶着登上日观峰,脚下云雾漫漫,耳畔松涛阵阵,坐在日观亭上,有腾云驾雾之感。远方的山峦在雾气中隐现,似海市蜃楼,近处的山峰在云涛中出没,似博戏争赌。注目东方,海天之间浮出一条彩线,顷刻时,彩线扩大了它的范围,变为绚丽的彩带,彩带慢慢扩大为红色的海洋,红光汹涌着,摇荡着。太阳像是负着什么重担似的,慢慢儿从海中升起。一刹那间,这深红的东西,便发出令人目眩的光亮,云彩被染红了,雪峰被染红了,日观峰上的游人也沐浴在红色的朝阳中。
(六)送客(作业):
而今,崇尚文明旅游,“除了你的脚印,什么也不要留下;除了你的回忆,什么也不要带走”,作别泰山,留下什么样的回忆最好呢?熟背《登泰山记》,泰山的美丽风光,泰山的灿烂文化,就会长留你的心中。
四、创意说明
1、优化教材
古文教学最忌串讲,事无巨细,重点常被淹没。采用导游的方式处理教材,既能突出重点,又脉落分明。比如,让学生为泰山作广告,实际上是让学生疏通第一段课文,同时让学生多方向获取资料,培养自学能力。课文第二段内容比较繁琐,而让学生设计出登山线路,牵一线而带全段,并完成了课后相关练习。介绍重点景观,实际上是学习课文的二三两段,这是全文的精华所在。
2、角色扮演
学习心理学中有一条很好的教育方法是角色扮演,也即让学生模仿别人的角色来行事。实验表明,在角色扮演中所花的力气越大,改变态度的效果就越好,取得的学习成效越高。学生坐在课堂上,他们已经厌倦了旁观被动的角色。让学生当一回导游,将艰深的古文学习与鲜活的导游工作结合起来,既能让学习在一种轻松形象的情境下进行,又能增添他们新的生活体验。
3、读写联袂
为泰山作广告,用现代散文语言介绍泰山景观等,就不是简单的古文翻译,而要调动文学描写的手法,才能介绍得诗情画意。读了一篇古文,也写活了几处景物;阅读为写作提供了范本,写作加深阅读的体验。
【《登泰山记》原文及翻译登泰山记重点句子翻译】推荐阅读:
登泰山记阅读答案07-28
登泰山小学优秀作文10-03
17登泰山观日出教学设计05-28
《游钓台记》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09-23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原文,翻译,赏析07-23
核舟记翻译原文10-01
柳宗元《小石潭记》原文以及翻译10-27
《登鹳雀楼》原文及诗意鉴赏09-23
《养生记道》原文及译文11-01
秋兴原文及翻译0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