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实验基本方法(精选8篇)
从实验学化学
第一节
化学实验基本方法
第1课时
化学实验安全
【学习目标】
1.能识别化学品安全使用标志,了解实验室一般事故的预防和处理方法。
2.掌握正确的实验操作方法,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预习】
一、化学药品的保存与使用
1.化学药品的保存
(1)固态物质一般保存在________;液态物质一般保存在________。
(2)氢氧化钠等碱性物质若保存在玻璃瓶中时,瓶塞应用________。
(3)硫酸、硝酸、汽油等保存在玻璃瓶中,瓶塞应用________。
(4)硝酸等见光易分解的物质保存在________玻璃瓶中。
(5)白磷保存在________中。
2.常用危险化学品的识别与存放
危险化学品常分为不同的类别,具有不同的图形标志,如:
观察上述图标,回答下列问题:
(1)装运浓硫酸的箱子应贴的图标是____;盛有大量酒精的容器封装后应贴的图标是____。
(2)贴有图标B、D的化学试剂应______保存,放置在远离____________的地方。
3.药品的取用
(1)药品取用的几个原则
①三不:不能用手直接取用或接触药品;不要把鼻孔凑到容器口去闻药品(特别是气体)的气味;不能尝药品的味道。
②少量:如果没有说明用量,液体一般取1~2
mL,固体盖住试管底部即可。
③防污染:实验后剩余的药品(Na、K除外)既不要放回原瓶,也不要随意丢弃,更不要拿出实验室,要放入实验室指定的容器内。
(2)常用药品的取用方法
①固体药品的取用:粉末状或小颗粒状药品用______取用;块状药品用______取用。
②液体药品的取用:少量液体用__________吸取;一定量液体用______量取;大量液体可直接倾倒。
4.意外事故的紧急处理
意外事故
处理方法
酒精着火
迅速用__
__或沙子盖灭
浓硫酸沾到皮肤上
立即用大量水冲洗,然后涂上适量3%~5%的________溶液
浓碱沾到皮肤上
立即用大量水冲洗后,涂上适量稀的________溶液
浓酸洒到桌子上
应用________溶液中和后,再用水冲洗
浓碱洒到桌子上
应用________中和后,再用水冲洗
酸或碱溅到眼中
立即用______冲洗,边洗边眨眼睛
二、化学实验中的安全操作
1.物质加热中的安全问题
(1)从安全的角度分析实验室中用酒精灯进行加热时,应注意以下问题:
①绝对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里添加酒精。
②绝对禁止用燃着的酒精灯________另一只酒精灯。
③用完酒精灯,必须用____________,不可用嘴吹灭。
④不要碰倒酒精灯,万一洒出的酒精在桌面上燃烧起来,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选择合适的仪器和加热方法
①能直接加热的仪器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燃烧匙等。
②需垫石棉网加热的仪器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③给液体加热时,可使用试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④给固体加热时,可使用试管或________。
(3)加热时需要特别注意的事项
①加热时,容器外壁不能有______,底部不能与酒精灯的________接触。
②开始加热试管时,要先进行________。
③加热液体的试管不准对着__________。
④加热过程中的实验仪器不能直接放在实验台上,应放在________上。
2.要特别注意安全的实验操作
(1)点燃可燃性气体(如H2、CO、CH4等)之前,要________________。
(2)用H2、CO还原Fe2O3、CuO时,应先____________,再。
(3)实验室制取CO、Cl2等有毒气体时,要在__________中进行,要有尾气处理装置。
(4)加热法制取气体且用排水法收集时,实验结束时的操作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5)稀释浓H2SO4时,将__________沿器壁缓缓加入______中,边加边搅拌,直至冷却至室温。
【活学活用】
1.为了火车客运安全,下列药品:①NH4NO3
②(NH4)2SO4
③食盐
④油漆
⑤汽油
⑥黑火药
⑦生石灰,从化学性质判断,由于易燃易爆而不能带上火车的是()
A.③④⑤⑥⑦
B.①②⑦
C.①④⑤⑥
D.①④⑦
2.在实验室中,对下列实验事故或药品的处理正确的是()
A.少量浓硫酸沾在皮肤上,立即用氢氧化钠溶液擦洗
B.不慎将酸溅到眼中,应立即用水冲洗,边洗边眨眼睛
C.实验室中含硫酸的废液可以直接倒入水槽,用水冲入下水道
D.实验时,万一酒精灯被打翻引起酒精燃烧,应用水灭火
3.下列用图示表示的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________。
4.化学实验中安全意识是重要的科学素养,下列实验操作或事故处理操作中不正确的是()
A.熄灭酒精灯时,必须用灯帽盖灭
B.取用少量化学药品时,应特别注意观察药品包装容器上的安全警示标记
C.配制硫酸溶液时,可先在量筒中加入一定量的水,再在搅拌条件下加入浓H2SO4
D.做“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时,先通氢气再加热
【达标检测】
1.据最新报道,某观测井中检测发现Sr等释放β射线的放射性物质浓度上升,创开始检测以来的最高值。为了警示人们应贴的警示图标是()
2.下列实验操作或做法不正确的是()
A.用10
mL量筒量取8.5
mL的水
B.实验剩余的药品有的可以放回原瓶
C.把烧杯放在垫有石棉网的铁圈上加热
D.用燃着的酒精灯去点燃另一酒精灯
3.下列有关试剂的取用说法不正确的是()
A.胶头滴管可用来取用少量液体试剂
B.无毒的固体试剂可用手直接取用
C.多取的钠可放回原试剂瓶中
D.取用固体试剂时,可用药匙
4.下列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A.凡是给玻璃仪器加热,都要加垫石棉网
B.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液体的体积一般不超过试管容积的2/3
C.试管和烧杯都可以直接在火焰上加热
D.加热后的蒸发皿,要用坩埚钳夹取
5.下列实验操作中错误的是()
第2课时
过滤、蒸发及SO42-的检验
【学习目标】
1.掌握过滤、蒸发等实验基本操作及适用范围。
2.通过粗盐提纯实验,掌握粗盐中难溶性杂质和可溶性杂质除去的原理和方法。
3.学会SO42-检验的方法和试剂加入顺序。
【预习】
一、过滤和蒸发
1.过滤
(1)过滤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请填写图中实验仪器的名称。
(2)在进行过滤操作时应注意的问题:
①一贴:滤纸紧贴____________;
②二低:滤纸边缘略____________边缘;液体的液面略____________的边缘;
③三靠:向漏斗中倾倒液体时,烧杯的尖嘴应靠到__________上;
玻璃棒的底端应轻靠到________________一侧;
漏斗颈的末端应靠到________的内壁上。
2.蒸发
(1)蒸发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请填写图中实验仪器的名称。
(2)在进行蒸发操作时应注意的问题:
①在加热蒸发过程中,应用__________不断搅拌,防止由于__________造成液滴飞溅;
②加热到蒸发皿中剩余____________时应停止加热,用余热蒸干;
③热的蒸发皿应用________取下,不能直接放在________上,以免烫坏实验台或引起蒸发皿破裂。如果一定要立即放在实验台上,则要放在________上。
【活学活用】
1.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下图中的操作有两处错误()
(2)过滤后滤液仍然浑浊,一定是由滤纸破损所导致()
(3)为了加快过滤速度,可用玻璃棒搅动过滤器中的液体()
(4)当蒸发皿中出现大量固体时停止加热,用余热蒸干的目的是防止固体迸溅()
(5)实验完毕后,用手直接取走蒸发皿()
(6)过滤、蒸发过程中都会用到玻璃棒()
2.通过溶解、过滤、蒸发等操作,可将下列各组混合物分离的是
()
A.硝酸钠、氢氧化钠
B.氧化铜、二氧化锰
C.氯化钾、二氧化锰
D.硫酸铜、氢氧化钙
二、粗盐的提纯
粗盐中主要含有不溶性的泥沙,可溶性的MgCl2、CaCl2以及一些硫酸盐等,除去这些杂质的主要步骤如下:
【思考与交流】
1.粗盐中什么杂质易于除去?如何除去?
2.用上述方法后还含有的杂质是什么?
3.若要除去粗盐中的下列杂质,则应加入什么试剂?把试剂的化学式及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填入下表:
杂质
加入的试剂
化学方程式
Na2SO4
MgCl2
CaCl2
4.加入你选择的试剂除掉杂质后,有没有引入其他离子?想一想可用什么方法再把它们除去?
【归纳总结】
【活学活用】
3.依据粗盐提纯的原理,除去氯化钾溶液中少量的氯化镁、硫酸镁等杂质,可选用氢氧化钡溶液、稀盐酸和碳酸钾溶液三种试剂,按如图步骤操作:
滤液纯净氯化钾溶液
(1)
B的化学式是________,C的化学式是________。
(2)加入过量A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加入过量B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加热煮沸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操作Ⅰ的名称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SO42-的检验
【问题讨论】
某同学设计了如下实验检验某试液中是否含有SO42-
试液白色沉淀白色沉淀不溶解。
结论:试液中有SO。
思考:该方案是否严密?请说明理由。
【归纳总结】检验SO的流程:
【活学活用】
4.某溶液中含有MgSO4和Na2SO4两种溶质,选择适当试剂将溶液中的镁离子转化为沉淀或固体分离出来,设计实验流程如下:
(1)欲证明滤液中存在SO、CO,选用的方案是先取少量的滤液滴加过量的________,发现有气泡生成,再向其中加入________溶液,出现白色沉淀,则可证明SO、CO均存在。
(2)如何洗涤MgCO3沉淀?
(3)如何检验MgCO3沉淀是否洗涤干净?
【达标检测】
1.下列仪器用于过滤和蒸发分离物质的是()
①漏斗
②试管
③蒸发皿
④天平
⑤烧杯
⑥研钵
A.①③④
B.①②⑥
C.①③⑤
D.①③⑥
2.过滤实验中,有关仪器的作用不正确的是()
A.玻璃棒用来搅拌溶液
B.玻璃棒用来引流溶液
C.烧杯用来承接滤液
D.漏斗用来制作过滤器
3.下图是关于蒸发的实验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组装实验装置时,应先固定好铁圈,放上蒸发皿,再放酒精灯
B.给蒸发皿内所盛液体加热时,必须垫上石棉网
C.玻璃棒的作用是搅拌,防止因局部过热而使固体迸溅
D.蒸发的过程中,用酒精灯一直加热到全部固体析出,没有水分
4.检验某未知溶液中是否含有SO,下列操作最合理的是()
A.加入HNO3酸化的Ba(NO3)2溶液
B.先加HNO3酸化,再加Ba(NO3)2溶液
C.加入盐酸酸化的BaCl2
D.先用盐酸酸化,若有沉淀,则过滤,滤液中再加BaCl2溶液
5.除去下列物质中混有的少量杂质,把适当的试剂、操作方法的字母写在相应的横线上。
A.加适量盐酸、过滤
B.加适量水、过滤、蒸发
C.加适量水、过滤
D.加热(高温或灼烧)
E.加适量盐酸、蒸发
F.冷却热的饱和溶液、结晶
(1)碳酸钙中混有少量的碳酸钠__________;
(2)氯化钾粉末中混有碳酸钾__________;
(3)氧化钙中混有少量的碳酸钙__________;
(4)氯化钠中混有少量的炭粉__________;
(5)硝酸钾中混有少量的食盐______________。
第3课时
蒸馏和萃取
【学习目标】
1.通过制取蒸馏水,学会蒸馏的原理和基本操作。
2.初步学会Cl-的检验方法。
3.通过从碘水中提取碘的实验,学会萃取和分液的原理和基本操作。
【预习】
一、蒸馏
1.蒸馏
(1)蒸馏实验原理
对于
混合物,利用混合物中各组分的不同,用蒸馏的方法除去的杂质。
(2)实验——实验室制取蒸馏水
①指出图中主要仪器的名称及作用
(3)实验注意事项
①蒸馏装置的连接应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顺序。
②冷凝水的流向要________进水,________出水。
④加入碎瓷片(或沸石)是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归纳总结】蒸馏实验装置的改进
当用蒸馏的方法分别获取几种沸点不同的液体时,应该用温度计控制收集沸点不同的馏分,装置改进如下:
说明:(1)温度计的水银球应置于
(2)制取蒸馏水时可以不使用温度计,因为
2.实验1-3:制取蒸馏水的实验流程及Cl-的检验
(1)制取蒸馏水的实验流程
(2)Cl-的检验
【活学活用】
1.如图为实验室制取蒸馏水的装置示意图,根据图示回答下列问题。
(1)指出图中两处明显的错误: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A仪器的名称是________,B仪器的名称是________。
(3)实验时A中除加入少量自来水外,还需加入少量__________________,其作用是_________。
(4)收集完蒸馏水后,是先撤酒精灯还是先停冷凝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工业酒精是含水约4%的液态乙醇,向工业酒精中加入生石灰,会发生如下化学反应且生成物不溶于乙醇:CaO+H2O===Ca(OH)2。要在实验室中将工业酒精转化为无水酒精。请回答下列问题:
(1)加入过量的生石灰后,可采取的分离操作是________________。
(2)在你选择需要加热的实验方法中,需要的玻璃仪器除酒精灯外,还有_____________。
(3)在该方法的实验步骤里,紧挨加热之前的操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并且对此要注意的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萃取
【预习】
1.萃取
(1)萃取是利用物质在________的溶剂里______的不同,用一种溶剂把物质从它与另一种溶剂所组成的溶液里提取出来的方法。加入的溶剂称为______。
(2)分液是把萃取后两种_____
_的液体分开的操作。
(3)分液常要使用。
(4)阅读教材实验1-4完成下列内容:
(1)实验中用到的仪器名称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操作可分解如下几步
①把盛有溶液的分液漏斗放在铁架台的铁圈中;
②把50
mL碘水和15
mL四氯化碳加入分液漏斗中,并盖好玻璃塞;
③检验分液漏斗活塞上的玻璃塞是否漏液;
④倒转漏斗用力振荡,并不时地旋开活塞放气,最后关闭活塞,把分液漏斗放正;
⑤旋开活塞,用烧杯接收溶液;
⑥从分液漏斗的上口倒出上层水溶液;
⑦将漏斗上口的玻璃塞打开或使塞上的凹槽或小孔对准漏斗口上的小孔;
⑧静置,分层。
正确的操作顺序(用上述序号填写)______→______→______→①→⑧→______→⑤→⑥
(3)上述步骤⑤的操作中应注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步骤⑦的操作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能选用四氯化碳从碘水中萃取碘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已知碘在酒精中的溶解度比在水中大得多,能不能用酒精来萃取碘水中的碘:________(填“能”或“不能”),其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归纳总结】
1.萃取的三个“三”
三仪器:①
②
③
三种常见萃取剂:①
②
③
三原则:①萃取剂和原溶剂________;②萃取剂和溶质__________;
③溶质在萃取剂中的溶解度______在水中的溶解度。
2.分液漏斗的使用和检漏方法
分液漏斗使用前必须检查是否漏液。若漏液可在活塞上涂少量凡士林。
检漏方法:在分液漏斗中注入少量的水,塞上瓶塞,倒置看是否漏水。若不漏水,正立后把瓶塞旋转180°,再倒置看是否漏水。
3.分液操作的注意事项
(1)振荡时,要不时地旋开活塞放气,以防止分液漏斗内压强过大造成危险。
(2)分液时,分液漏斗下端要________________,以防液滴飞溅。
(3)旋开活塞,用烧杯接收下层液体时,要注意待下层液体恰好流出时及时关闭分液漏斗的活塞,注意不能让____________流出,____________应从上口倒出。
【活学活用】
3.将碘水中的碘萃取出来的实验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分液漏斗使用前要检验它是否漏水
B.萃取剂要求不溶于水,且比水更容易使碘溶解
C.注入碘水和萃取剂,倒转分液漏斗反复用力振荡后立即分液
D.若用苯作萃取剂,则分层后上层液体呈紫红色
4.实验室用含有Ca2+、Mg2+、Cl-、SO、Br-等离子的溶液进行有关实验,已知:Cl2+2Br-===Br2+2Cl-。
原溶液
(1)操作②使用的试剂是____________,该操作的名称是________,所用主要仪器是________。
(2)若溴(Br2)是从上层液体获得的,则使用的试剂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填“能”或“不能”)使用酒精。
【达标检测】
1.我国明代《本草纲目》中收载药物1892种,其中“烧酒”条目下写道:“自元时始创其法,用浓酒和糟入甑,蒸令气上……其清如水,味极浓烈,盖酒露也。”这里所用的“法”是指()
A.萃取
B.过滤
C.蒸馏
D.蒸发
2.下列关于蒸馏实验中仪器使用的说法错误的是()
A.酒精灯内酒精不超过容积的2/3
B.蒸馏烧瓶应垫上石棉网加热
C.蒸发和蒸馏过程中都需用到玻璃棒
D.接收馏分的仪器名称为锥形瓶
3.在使用分液漏斗进行分液时,正确的操作是()
A.分液时,原溶剂从分液漏斗下口流出,萃取剂溶液从漏斗上口倒出
B.分离液体时,将漏斗拿在手中进行分离
C.分离液体时,分液漏斗上的小孔与大气相通时打开活塞
D.分液漏斗中盛装的是液体,振荡后不必拧开活塞把气体放出
4.下列离子检验的方法正确的是()
A.某溶液中加硝酸银溶液生成白色沉淀,说明原溶液中有Cl-
B.某溶液中加BaCl2溶液生成白色沉淀,说明原溶液中有SO
C.某溶液中加NaOH溶液生成蓝色沉淀,说明原溶液中有Cu2+
D.某溶液中加稀硫酸生成无色无味气体,说明原溶液中有CO
5.在常用方法和混合物之间连线。
第二节
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
第1课时
物质的量、摩尔质量
【学习目标】
1.知道物质的量、摩尔质量的单位及含义。
2.理解物质的量的基准——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含义。
3.能进行物质的质量、微粒数目与物质的量之间的换算。
【预习】
一、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
1.物质的量及其单位
阅读书P11——资料卡片,完成下表:
国际单位制(SI)中的七个基本单位
物理量
质量
电流
热力学
温度
物质的量
发光
强度
单位名称
及符号
米(m)
秒(s)
安(A)
开(K)
坎(cd)
(1)物质的量是一个,表示含有________________
____,用符号
表示。“物质的量”四个字是一个整体概念,为专用名词,不可任意加减字,既不是物质的质量,也不是物质的数量。
(2)物质的量的单位是。
2.阿伏加德罗常数
(1)阿伏加德罗常数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约为________________个,用符号________表示。
(2)物质若含有阿伏加德罗常数(6.02×1023)个微粒,其物质的量为。
(3)阿伏加德罗常数可表示为NA,约为6.02×1023
mol-1,其单位是________。
(4)物质的量、阿伏加德罗常数与粒子数之间的关系:n=__________________。
【活学活用】
1.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物质的量可以理解为物质的数量()
(2)摩尔是国际单位制中七个基本物理量之一()
(3)物质的量描述对象是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
(4)1
mol氢中含有2
mol氢原子和2
mol电子()
(5)1
mol任何物质都含有6.02×1023个分子()
2.下列关于阿伏加德罗常数的说法错误的是()
A.6.02×1023就是阿伏加德罗常数
B.0.012
kg
12C含有的碳原子数就是阿伏加德罗常数
C.含有阿伏加德罗常数个粒子的物质的量是1
mol
D.1
mol
NH3
所含原子数约为2.408×10243、1
mol
C中约含有
个碳原子。
4、0.3
mol
H2SO4约含有_____________
个硫酸分子。
5、1.204
×
1024个H2O2分子的物质的量为。
6、1
mol
Na2CO3中含有__
_molNa+、___molCO32-,共含有离子的个数约为_________个。
7、与0.3
mol
H2O
含有相同氢原子数的是()
A.0.3
mol
HNO3
B.3.612
X
23个
HNO3分子
C.0.2
mol
H3PO4
D.0.1mol
NH3
【预习】
二、摩尔质量
1、阅读书P12——图1-11,完成下列内容:
mol
H2O
mol
Al
约
个水分子
约
个铝原子
18g
H2O
27g
Al
(1)1mol不同物质中所含的粒子数是,但由于不同粒子的质量,1mol不同物质的质量也。
(2)1mol任何粒子集合体都约含有
个粒子,而1mol任何粒子或物质的质量以克为单位时,其数值都与粒子的或
相等。
2、摩尔质量有关概念的理解
【学与问】
24.5g
H2SO4的物质的量是多少?1.5mol
Na2CO3的质量是多少?
【活学活用】
3.下列有关摩尔质量的描述或应用中正确的是()
A.1
mol
OH-的质量为17
g·mol-1
B.二氧化碳的摩尔质量为44
g
C.铁原子的摩尔质量等于它的相对原子质量
D.一个钠原子的质量等于
g
【归纳总结】
【活学活用】
4.在14.2
g
Na2SO4中:
(1)含有的Na+的数目是____________;
(2)含有的SO的质量是__________;
(3)含氧原子的物质的量是________。
5.设NA代表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2.3
g钠由原子变成离子时,失去的电子数为
0.2NA
B.0.2NA个硫酸分子与19.6
g磷酸(H3PO4)含有相同的氧原子数
C.28
g氮气所含的原子数为NA
D.NA个氧分子与NA个氢分子的质量比为8∶1
【达标检测】
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摩尔是用来描述微观粒子的物理量
B.0.5
mol
H2O中含有的原子数目为1.5NA
C.64
g氧相当于2
mol氧
D.1
mol任何物质都含有6.02×1023个原子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1
mol氯含有6.02×1023个微粒
B.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数值约等于6.02×1023
C.钠的摩尔质量等于它的相对原子质量
D.H2O的摩尔质量是18
g
3.某原子的摩尔质量是M
g·mol-1,则一个该原子的真实质量是()
A.M
g
B.g
C.g
D.g
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硫酸的摩尔质量与6.02×1023个磷酸分子的质量在数值上相等
B.6.02×1023个N2和6.02×1023个O2的质量比等于7∶8
C.3.2
g
O2所含的原子数目约为0.2×6.02×1023
D.常温、常压下,0.5×6.02×1023个二氧化碳分子质量是44
g
5.(1)
O2和O3是氧元素的两种单质。根据分子式回答:
等质量的O2和O3所含分子数之比为________,原子个数之比为________。
(2)摩尔质量是指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所含有的质量。
①已知NH3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7,则NH3的摩尔质量为________。
②1.28
g某气体含有的分子数目为1.204×1022,则该气体的摩尔质量为________。
③已知一个铁原子的质量为b
g,则铁的摩尔质量为__________________。
④N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已知a
一、池型判断方法
1. 根据概念: 原电池是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电解池是将电能转化为化学能.
2. 根据是否有外接电源判断: 有的为电解池.
3. 根据可充电电池判断: 放电为原电池, 充电为电解池.
4. 根据是否存在自发的氧化还原反应判断: 当原电池和电解池连在一起时, 电极和电解质溶液之间存在自发的氧化还原反应的为原电池, 另一个为电解池.
例1用如图1 所列装置能达到预期目的的是 ( )
( A) 甲图装置可用于电解精炼铝
(B) 乙图装置可得到持续、稳定的电流
(C) 丙图装置可达到保护钢闸门的目的
(D) 丁图装置可达到保护钢闸门的目的
解析: Al Cl3溶液中存在Al3 +、H+, 通电时后者先得电子, 故阴极得到的不是铝, 而是氢气, ( A) 不能达到目的; ( B) 中的这种原电池中, 电流会迅速衰减, 乙装置不能达到目的; 丙装置是牺牲阳极的阴极保护法, 其中阳极材料应为活泼的金属, 故不能达到预期目的.答案选 ( D) .
二、电极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1.原电池反应式的书写顺序如图2所示.
(1) 一般电极反应式的书写
( 2) 复杂电极反应式的书写: 复杂电极反应式=总反应式- 较简单- 极的电极反应式, 如CH4酸性燃料电池中:
2. 电解池电极反应式的书写
书写电解反应方程式的一般步骤: 以写出用石墨作电极电解Cu SO4溶液的电极反应式及总的电解方程式为例.
第一步: 明确溶液中存在哪些离子. 阳离子: Cu2 +、H+; 阴离子: OH-、SO42-.
第二步: 判断阴阳两极附近离子种类及离子放电顺序. 阴极: Cu2 +> H+, 阳极: OH-> SO42-.
第三步:写电极反应式和总的电解方程式.
根据得失电子数相等, 两极反应式相加得总的电解方程式:
例2 利用一种新型陶瓷 ( 能传递H+) , 实现了氨的电化学合成. 该过程N2和H2的转化率远高于现在工业上使用的氨合成法. 对于电化学合成氨的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
( A) N2在阴极上被氧化
(B) 可选用铁作为阳极材料
(C) 阳极的电极反应式是
( D) 该过程的总反应式是
解析: 由N20→N-H33, 所以N2在阴极上被还原, (A) 错; 铁为活泼金属, 作阳极材料会被氧化, 实现不了合成氨这个反应, (B) 错; 阳极电极反应为
阴极电极反应式为
( C) 错; 由题意可知总反应式为
, (D) 正确.答案选 (D) .
三、惰性电极电解酸、碱、盐溶液的规律 ( 见表1)
例3 图3 为用惰性电极电解Cu Cl2溶液并验证其产物的实验装置, 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 A) 电源a极为负极
( B) KI - 淀粉溶液会变蓝色
( C) 若加入适量Cu Cl2可使电解后的溶液恢复原状态
( D) 电极Ⅰ上发生的电极反应为:
解析: 用惰性电极电解Cu Cl2溶液, 阳极反应:
故Ⅱ为阳极, 电源b为正极, a为负极, 阴极 (Ⅰ) 的反应为
答案选 (D) .
四、电化学试题综合解题方法
例4 工业上处理含Cr2O72-的酸性工业废水用以下方法: ①往工业废水中加入适量的Na Cl, 搅拌均匀;②用Fe为电极进行电解, 经过一段时间有Cr ( OH) 3和Fe ( OH) 3沉淀产生; ③过滤回收沉淀, 废水达到排放标准. 试回答下列问题:
(1) 电解时的电极反应:
阳极__;阴极___
(2) 写出Cr2O2-7转变成Cr3+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
(3) 电解过程中Cr (OH) 3、Fe (OH) 3沉淀是怎样产生的?在何处生成?__.
(4) 能否用Cu代替Fe为电极__? (填“能”或“否”) , 为什么__?.
解析: Fe作电极时, 阳极反应:
阴极反应:
阳极生成的Fe2 +与Cr2O72-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Fe3 +、Cr3 +. 随着电解的进行c ( H+) 逐渐降低, 最终生成Cr ( OH) 3、Fe ( OH) 3沉淀; 不能用Cu代替Fe.
(3) 上述 (2) 中的反应消耗H+, 电解过程中阴极也消耗H+, 所以随着电解的进行, c (H+) 逐渐降低, 促进水在阴极附近不断电离产生OH-, OH-向阳极移动, Fe3+、Cr3+向阴极移动, 故在两极中间生成Fe (OH) 3、Cr (OH) 3沉淀 (4) 否因为Cu2+不具有还原性, 不能使Cr2O2-7生成Cr3+
摘要:电化学试题在历年的高考命题中都占有重要地位, 本文从原电池和电解池的类型判断方法、电极方程式的书写方法、惰性电极电解酸、碱、盐溶液的规律、电化学试题综合解题方法四个方面做了充分论述.
1996年上海高考第四(5)题要求测定陶瓷管上均匀电阻膜的厚度,就属于设计型实验.但由于题目给出了全部实验器材和所有相关量,使实验定位在电阻或电阻率的测定上,又大大降低了实验难度,只属于局部设计型实验.无论命题者出于何种考虑,设计型实验毕竟半遮半掩地出现了,这多少给教学工作者提了个醒.
1.从小处着眼,加强实验设计教学
上海作为高考改革的试点城市,其成功的改革将为全国高考提供可能的改革方向,甚至一些新颖的题型和情境,都可能为全国高考所借鉴.如1996年全国高考第21题就是从1995年上海高考第一(5)题脱胎而来的.无疑上海高考关于实验设计的考查是又一个成功的改革举措,极有在全国推广的价值.而物理《考试说明》中要求“会用在这些实验中学过的实验方法”,也为实验设计的考查在全国的推广提供了可能.
2.从大处着眼,加强实验设计教学
著名核物理学家钱三强先生在为郭奕玲、沈慧君编著的《物理学史》所作的序中,曾严厉指出:“今天我们科学界有一个弱点,这就是思想不很活泼,这也许跟大家过去受的教育有一定关系……”我们常常教育学生“应该……”“必须……”;我们的考试题目常常不惜笔墨描述背景、附加条件,最后只有一个小小的空格“是……”.这样培养选拔出来的人才在学校是好学生,步入社会是好职员,大脑中只是机械地跳动着两个问题:“你要我做什么?你要我怎么做?”工作常常:“完成”的相当漂亮,但思想僵化,毫无创见.这正是我们的悲哀!长期以来的这种教育选拔模式,致使我们现在仍只能在很羞涩地提到几个美籍华人时才有一种借来的荣光与自豪!
思想不活跃,是因为我们给了学生太多的“必须”的限制;思想僵化,是因为我们留给学生太少的“可能”的余地.实验设计的教学,正是活跃思想,培养能力的一种好方法,授以实验的基本方法,让学生自己去考虑有哪些可能的做法,自己会怎么做.
二、实验设计的基本方法
1.明确目的,广泛联系
题目或课题要求测定什么物理量,或要求验证、探索什么规律,这是实验的目的,是实验设计的出发点.实验目的明确后,应用所学知识,广泛联系,看看该物理量或物理规律在哪些内容中出现过,与哪些物理现象有关,与哪些物理量有直接的联系.对于测量型实验,被测量通过什么规律需用哪些物理量来定量地表示;对于验证型实验,在相应的物理现象中,怎样的定量关系成立,才能达到验证规律的目的;对于探索型实验,在相应的物理现象中,涉及哪些物理量……这些都是应首先分析的.
举例来说,要测定地球表面附近的重力加速度,我们就应检索:在所学知识范围内,哪些内容涉及到重力加速度,它与其他物理量有何定量关系,并一一罗列出来:
(1)在静力学中,静止物体对竖直悬绳的拉力或对水平支持物的压力大小就等于重力,即T=N=mg.若T(或N)和m能测出,则重力加速度g可测定.
(2)在超重或失重(但不完全失重)系统中,F⊥-mg=±ma⊥.若F⊥、a⊥和m可测出,则重力加速度g可测定.
(3)在运动学中,物体从光滑斜面上由静止下滑,s=12gsinθt2.若s、θ和t可测定,则重力加速度g也可测定.
(4)在运动学中,物体从粗糙斜面上由静止下滑,s=12(gsinθ-μgcosθ)t2.若s、θ、μ和t可测,则重力加速度g也可测定.
(5)自由落体运动中,h=12gt2.若h和t可测出,则重力加速度g也可测定.
(6)用重力加速度测定仪测定.
(7)在平抛运动中,竖直方向在连续相等的时间内位移之差Δy=gt2.若Δy和t可测,重力加速度g同样可以测出.
(8)在斜抛运动中,水平射程可以表示为x=v02sin2θ/g.若x、v0和θ可测出,则重力加速度g也可测出.
(9)单摆做简谐振动时,其周期可以表示为T=2πl/g.若T和l可测,则g可测.
(10)在焦耳测定热功当量的实验中,若能测出水的质量和升高的温度,算出水增加的内能,再测出重物的质量和下落的高度,同样可测定重力加速度.
(11)带电粒子在的匀强电场平行板电容器中平衡时,mg=qU/d.若U、d和带电粒子的荷质比(q/m)可测定,则g可测出.
(12)假设一物体在地球表面附近绕地球做圆周运动,mg=GMm/R2,g=GM/R2.
…………
2.选择方案,简便精确
对于每一个实验目标,都可能存在多条思路、多种方案.教材中关于某个实验目标的实验方案,也只是众多方案中的一种,而且不一定是最好的一种,而只是较可行的一种.那么在众多实验方案中,我们应如何选择呢?一般来说,选择实验方案主要有三条原则:
(1)简便性原则即要求所选方案原理简单、操作简便,各量易测.应尽量避免实施那些原理复杂、操作繁琐和被测量不易直接测量的实验方案.
(2)可行性原则实验方案的实施要安全可靠,不会对人身和器材造成危害;所需装置和器材要易于置备,不能脱离实际,不能超出现有条件.
(3)精确性原则不同的实验方案,其实验原理、所用仪器以及实验重复性等方面所引入的误差是不同的.在选择方案时,应对各种可能的方案进行初步的误差分析,尽可能选用精确度高的实验方案.
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而我们目前的物理教学,基本上是停留在关于物理学的知识系统的归纳和理论体系的阐述上,就连物理实验本身的教学,也是按教材的分析按部就班地进行纯理论的讲解.其弊端是显而易见的,如果考查的实验不是教材所限的实验呢?
一、实验设计教学的必要性
1996年上海高考第四(5)题要求测定陶瓷管上均匀电阻膜的厚度,就属于设计型实验.但由于题目给出了全部实验器材和所有相关量,使实验定位在电阻或电阻率的测定上,又大大降低了实验难度,只属于局部设计型实验.无论命题者出于何种考虑,设计型实验毕竟半遮半掩地出现了,这多少给教学工作者提了个醒.
1.从小处着眼,加强实验设计教学
上海作为高考改革的试点城市,其成功的改革将为全国高考提供可能的改革方向,甚至一些新颖的题型和情境,都可能为全国高考所借鉴.如1996年全国高考第21题就是从1995年上海高考第一(5)题脱胎而来的.无疑上海高考关于实验设计的考查是又一个成功的改革举措,极有在全国推广的价值.而物理《考试说明》中要求“会用在这些实验中学过的实验方法”,也为实验设计的考查在全国的推广提供了可能.
2.从大处着眼,加强实验设计教学
著名核物理学家钱三强先生在为郭奕玲、沈慧君编著的《物理学史》所作的序中,曾严厉指出:“今天我们科学界有一个弱点,这就是思想不很活泼,这也许跟大家过去受的教育有一定关系……”我们常常教育学生“应该……”“必须……”;我们的考试题目常常不惜笔墨描述背景、附加条件,最后只有一个小小的空格“是……”.这样培养选拔出来的人才在学校是好学生,步入社会是好职员,大脑中只是机械地跳动着两个问题:“你要我做什么?你要我怎么做?”工作常常:“完成”的相当漂亮,但思想僵化,毫无创见.这正是我们的悲哀!长期以来的这种教育选拔模式,致使我们现在仍只能在很羞涩地提到几个美籍华人时才有一种借来的荣光与自豪!
思想不活跃,是因为我们给了学生太多的“必须”的限制;思想僵化,是因为我们留给学生太少的“可能”的`余地.实验设计的教学,正是活跃思想,培养能力的一种好方法,授以实验的基本方法,让学生自己去考虑有哪些可能的做法,自己会怎么做.
二、实验设计的基本方法
1.明确目的,广泛联系
题目或课题要求测定什么物理量,或要求验证、探索什么规律,这是实验的目的,是实验设计的出发点.实验目的明确后,应用所学知识,广泛联系,看看该物理量或物理规律在哪些内容中出现过,与哪些物理现象有关,与哪些物理量有直接的联系.对于测量型实验,被测量通过什么规律需用哪些物理量来定量地表示;对于验证型实验,在相应的物理现象中,怎样的定量关系成立,才能达到验证规律的目的;对于探索型实验,在相应的物理现象中
㈠、实验内容:
翻转课堂是指重新调整课堂内外的时间,将学习的决定权从教师转移给学生。传统的教学模式是老师在课堂上讲课,布置家庭作业,让学生回家练习。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不同,在“翻转课堂式教学模式”下,学生在家完成知识的学习,而课堂变成了老师学生之间和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的场所,包括答疑解惑、知识的运用等,从而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去使用优质的教育资源,不再单纯地依赖授课老师去教授知识。而课堂和老师的角色则发生了变化。老师更多的责任是去理解学生的问题和引导学生去运用知识。
在这种教学模式下,课堂内的宝贵时间,学生能够更专注于主动的基于项目的学习,从而获得更深层次的理解。教师不再占用课堂的时间来讲授信息,这些信息需要学生在课后完成自主学习,他们可以看视频讲座、听播客、阅读功能增强的电子书,还能在网络上与别的同学讨论,能在任何时候去查阅需要的材料。教师也能有更多的时间与每个人交流。在课后,学生自主规划学习内容、学习节奏、风格和呈现知识的方式,教师则采用讲授法和协作法来满足学生的需要和促成他们的个性化学习,其目标是为了让学生通过实践获得更真实的学习。翻转课堂模式是大教育运动的一部分,它与混合式学习、探究性学习、其他教学方法和工具在含义上有所重叠,都是为了让学习更加灵活、主动,让学习的参与度更高。“翻转课堂”的方法要点应该是:围绕教学目标,直奔主题;展示知识的发生、发展、应用、相互关系;多运用归纳思维,少一点演绎思维;尽量让学生归纳整理,教师点拨与延伸。“翻转课堂”的优势在于从先教后学到先学后教,学生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学生可以学习两遍——第一遍,带着问题自己学,第二遍,再集中解决重难点问题。这样就有了直接面对新内容、新问题、新情境的机会。学生只有在自学理解的基础上,课堂与师生互动交流才有效,才能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批判性,知识才能进入长时记忆。“翻转课堂”的优势得益于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学生由此可吸收来自全球的视频知识解读,可以反复看,复习时再看。这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自己思考,真正成为一个思想的强者,适应于终身学习的大趋势。㈡、基本操作方法
课前教师首先需要录视频。录成时长10分钟左右的微视频。录制完成后上传到土豆网或酷6网上,学生就可以在课前打开网页自主观看学习了。课前微视频学习实现了课前预习的自主化。
按照“翻转课堂”的要求,课堂就是检测、落实、运用课前所学知识的过程。如果按传统的教学方法,课堂检测、落实、运用就是教师提问,或者是学生做题。“翻转课堂”的情境下,我们可以把所有的检测、落实、运用统一在一个项目中,以项目带动所有的过程,并且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实现从知识学习到知识运用的转换。“微课”是指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的全过程。“微课”具有教学时间较短、教学内容较少、资源容量较小、资源使用方便等特点。对教师而言,微课将革新传统的教学与教研方式,突破教师传统的听评课模式,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之一。对于学生而言,微课能更好的满足学生对不同学科知识点的个性化学习、按需选择学习,既可查缺补漏又能强化巩固知识,是传统课堂学习的一种重要补充和拓展资源。在网络时代,随着信息与通迅技术的快速发展,特别是随着移动数码产品和无线网络的普及,基于微课的移动学习、远程学习、在线学习将会越来越普及,微课必将成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
1.创建教学视频
首先,应明确学生必须掌握的目标,以及视频最终需要表现的内容; 其次,收集和创建视频,应考虑不同教师和班级的差异; 第三,在制作过程中应考虑学生的想法,以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方法和习惯。
2.组织课堂活动 内容在课外传递给了学生,课堂内更需要高质量的学习活动,让学生有机会在具体环境中应用其所学内容。包括:学生创建内容;独立解决问题;探究式活动;基于项目的学习。
这样的课堂,让学生在自习课或课外,利用课本、微视频、网络等资源自主学习,找出自己的重难点和困惑点,通过课堂上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讨论,完成最适合自己的有效学习。我们主要在六个方面进行了调整:一是教师教学方式的调整,由“带着课本走向学生”调整为“带着学生走向课本”;二是学习时间的调整,由“学生在课堂上听讲”调整为“课下自己看课本、视频及相关资源”;三是学习方式的调整,由“课上跟老师学”调整为“课外自学和课上互学”;四是由教师“课上讲解”调整为“将重点内容录制为10分钟以内的视频”;五是学生作业的调整,由“课下完成作业”调整为“课上完成作业”;六是学生学习地点的调整,由“在课堂上学习”调整为“处处是学习之地”。
各个阶段所要达到的目标及操作注意事项:
一是“自主学习学堂”。在教师集体备课的基础上,形成具有自己班级特色的学习案,根据本课的重难点录制成讲解微课,或提供给学生助学资源,辅之以检测学生自学质量的跟踪练习、课堂巩固新知识使用的综合练习,过程中关注练习的针对性、层次性、选择性,并根据需要随时对学生自学进行有效指导。在学习流程方面,包括“六学”,即目标定学、问题导学、微课助学、组内互学、资源扩学、在线测学。
1、如何洗涤沉淀?
向过滤器中注入蒸馏水,使水面浸没沉淀物,等水滤出后,重复操作2到3次。
2、如何证明沉淀完全?
取少量上层清液,向其中加入沉淀剂,若仍有沉淀产生,证明未沉淀完全。否则,沉淀完全。
3、如何判断沉淀已经洗干净?
取最后一次洗涤液少量,加入相应的检测液,由产生相应现象来判断
4、过滤基本操作?一贴、二低、三靠
5、如何检验装置的气密性?
通过气体发生器与附设的液体构成密闭体系,依据改变体系压强时产生的现象(气泡、液柱的升降等)来判定。微热法:将导管的出口浸入水中,手握住(或微热)烧瓶(或试管),有气泡从导管口逸出,放开手后,水沿导管上升形成一段水柱,说明装置不漏气
液差法:将导管上的活塞关闭,向球形漏斗中注水到球形漏斗的球体部位。停止加水后,水面能停留在某一位置不再下降,此时球形漏斗中的水面高度与容器下部半球体内的水面高度的液面差保持一段时间不变,说明不漏气
6、从溶液中制取晶体的操作步骤:蒸发、浓缩、冷却、结晶、过滤、洗涤、干燥。
7、如何检验可燃性气体的纯度?
用排水法收集一小试管气体,用拇指堵住,移近火焰,移开拇指点火,如果听到尖锐爆鸣声,就表明不纯。如果听到响声很小则已经纯净。
8、如何测量气体的体积?
(1)实验前广口瓶与量筒间的导管中应充满水
(2)读数前应先冷却,后调液面
(3)读数时,视线与凹液面最低点相切
9、如何使用pH试纸?
取一小块试纸放在表面皿上,用干燥洁净的玻璃棒蘸取待测液,点在试纸中部,半分钟内与标准比色卡对比。
10、中和滴定操作?
滴定管水洗后,必须用待装液润洗。装液后应进行排气和调节液面。锥形瓶不能润洗。滴定时,左手持滴定管活塞,右手振荡锥形瓶,眼睛看锥形瓶内溶液颜色的变化。终点判断:滴入最后一滴标液后,颜色突变,并30秒内不变色。
11、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置基本操作
仪器的选用,操作顺序
12、金属Li、Na、K、非金属磷、氨水的保存及切割基本操作
一、对比记忆方法
对比记忆法针对中职化学有不少容易混淆的概念、理论等, 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的比较, 找出概念之间的共性和个性、区别与联系、抓住其内在属性, 进而使学生突破这一记忆难点。如, 电离与电解、取代反应与置换反应、化合反应和加成反应、电解池与原电池、硝酸的酯化和硝化反应等。为了使学生对概念有较深刻的理解, 就要加强不同概念之间的对比分析, 弄清并把握它们之间的异同点, 并找出它们的内在联系及本质区别, 进而使输入的信息加强对大脑的刺激, 从而使学生更容易记住。如, 学习“离子”概念时, 可用第二章中所学过的“原子”概念在结构方面、所带电荷方面、性质方面、表示方面以及它们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方面进行比较, 找出它们的区别及联系, 从而防止混淆, 加深记忆。对新旧知识中具有相似性和对立性的有关知识进行比较, 找出异同点, 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二、口诀记忆方法
化学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内容比较枯燥无味, 但如果一味要求学生死记硬背, 不仅记不住, 而且忘得快。兴趣是增强记忆力的窍门, 为了提高学生兴趣, 把无趣变成有趣, 把无味变成有味, 在教学中把这些枯燥无味的知识编成顺口溜或口诀, 读起来朗朗上口便于学生记忆。比如, 化合价口诀:一价钾钠氟氢银, 二价氧钙钡镁锌, 三铝四硅五价磷;二三铁, 二四碳。二四六硫都齐全, 铜汞二价最常见。再如, 盐类水解规律口诀:难溶不水解, 有弱才水解, 无弱不水解;谁弱谁水解, 越弱越水解, 都弱都水解;谁强显谁性, 都强显中性, 弱弱具体定;越弱越水解, 越热越水解, 越稀越水解。通过口诀使学生很快就记住, 并且记得长久不易忘掉。
三、知识组块化记忆方法
组块是信息加工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它对研究人类的知觉、学习以及专长都有重大意义。这一概念最早是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米勒 (Miller) 提出的。知识组块记忆法是根据个人的经验和认知, 使记忆材料中孤立的事物组合形成更大组块的思维操作过程, 也称为“组块化”。在教学中有必要将庞杂的化学知识进行组块化, 再通过联想和扩充掌握知识, 不仅能够增加大脑的记忆量, 更能提高记忆的效果。例如, 学习电解质概念时, 让学生抓住“或”“化合物”两个关键字词来记忆电解质的概念, 就容易把握实质。“化合物”表明只有化合物才可能是电解质, 由此可知单质和混合物都不在电解质之列;“或”则表示对化合物而言, 无论其熔融态还是水溶液, 只要两种状态下有一个满足条件能够导电, 该化合物即属于电解质。在化学教学中, 找准并抓住概念的关键字词, 进行适当的分析论证、比较对照、综合推理, 就可以化繁为简、化难为易, 顺利完成概念的教学。
四、形象记忆方法
形象记忆法就是借助于形象生动的比喻, 把那些难记的概念形象化, 用直观形象去记忆。如, 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是:“能量低的电子通常在离核较近的地方出现的机会多, 能量高的电子通常在离核较远的地方出现的机会多。”这个问题是比较抽象的, 不是一下子就可以理解的。如果我们打这样一个比方就可以理解了, 也易于记忆了。把地球比作原子核, 把能力高的大雁、老鹰等鸟比作能量高的电子, 把能力低的麻雀、小燕子等鸟比作能量低的电子。能力高的鸟常在离地面较高的天空飞翔, 能力低的鸟常在离地面很低的地方活动。这样把抽象变形象更容易让学生记住。
总之, 在教学活动中, 直观、形象的知识总是比枯燥、抽象的知识更能引起学生共鸣, 使学生记忆更加深刻。因此, 教师应当把枯燥乏味的知识讲得生动、形象、有趣味, 增强学生的感知, 恰当利用学生生活中熟悉的事物作比喻, 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记忆。
摘要:针对化学知识的特点, 我们在学习中可以采用不同的记忆策略。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科学。它是一门历史悠久而又富有活力的学科, 它的成就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而化学基本概念是整个化学的核心, 因此学生能够清楚、准确、深刻地理解和记忆化学基本概念, 对学好化学十分重要。主要从对比记忆方法、口诀记忆方法、知识组块记忆方法、形象记忆方法方面进行阐述。
关键词:化学教学,基本概念,记忆方法
参考文献
[1]黄文量.浅谈中职化学教学中基本概念的记忆[J].新课程研究, 2011 (7) .
[2]沈理明, 陈吉.化学学习方法调查研究[J].化学教学, 2002 (2) .
[3]王英, 焦锐.化学知识快速记忆法[J].教学与管理, 1999 (5) .
[4]焦艳.浅谈初中化学中的有效记忆方法[J].中学化学教与学, 2012 (1) .
关键词:高中化学;阅读;实验;探究
中图分类号:G4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9-0114-01
我们的时代在进步,进步的时代需要新的人才,则我们的教育也必须改革。新的教育改革已经谈了很多年,并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但是我们需要注意的是教育需要改革的同时也需要继承。新课改的目标要求高中化学教学从传统的讲授方式转变为以采用讲授、讨论、合作、探究性、网络多媒体等各种各样的适合于高中生成长学习特点的教学方式,[1]但并未要求在教学中抛弃传统的教学方法,而是要求在已有的基础上完善教学方法。例如传统教学当中教师十分强调学生对课本和材料的阅读,这一点并没有是什么不好,完全可以继承下来。而传统的教学中主要是老师讲学生听,不怎么重视探究,这是它的不足,我们需要改进。本文分享了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所总结出来的高中化学教学的三种基本方法:阅读、实验与探究。
一、养成认真阅读教材和材料的习惯
阅读是人类学习的最基本途径,指人们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一种重要能力。对于教学而言,阅读是课堂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因此也是学生必须掌握的一种技能。即便是化学课堂也不例外,化学阅读能力是指学生通过阅读化学资料,获取化学知识,并应用这些知识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在近几年的高考化学试卷中,试卷长度的增加和信息给予题的大量使用对学生化学阅读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
教材是我们学习化学的依据和准绳,是我们学好化学的入手和抓手。从知识体系角度来看,教材是一本比较完整的化学读物,里面有详实的对于物质性质、变化规律、用途及物质转化的描述。因此,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充分利用教科书,教材的基本内容大致可以概括为“标题、概念、定律、例题、实验、插图、习题”等七部分,应根据不同的教学目的有针对性地阅读。[2]除了教材,化学课外读物也是值得阅读的,化学课外读物的阅读,可以开拓学生视野,让学生了解教科书上所没有的、更为具体、更为深入的科学史实等,通过课外读物的阅读,积累丰富的课外化学知识。因此教师有必要为学生选择一些合适的课外阅读材料,但是这些材料应该和所学的知识能够结合起来。
高中化学阅读还应注意以下几点:第一,带着问题去阅读,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使学生明白阅读的目的,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质量和阅读效率,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做题能力,在学生阅读后回答,然后师生共同讨论总结。也可以让学生在阅读完以后自己提问。第二,教材中的重点内容,要让学生反复去读,直到理解为止。如相对原子质量的定义中“以一种碳原子的质量”很绕口,学生也分不清“一种碳原子”、“其它原子”和“该种原子”。这些词语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仔细反复阅读,并进行比较,这样学生才可能理解和应用它们。第三,化学中有许多知识学生容易混淆。如学习同系物,同分异构体,同素异形体三个概念后,为了消除这种思维混乱,可以让学生将三者对比阅读,找出它们的不同点和相同点。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能正确区分容易混淆的知识,并能将新旧知识进行前后联系,深化理解,准确掌握知识。
二、实验教学不可忽视
素质教育和新课改对化学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学生必须具备较强的动手能力。之所以做出这样的要求是因为化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本身就是来源于实验,实验教学不仅可以验证所要学习的理论知识,而且可以为我们探究未知的知识提供一个极好的机会。教师是学生学习上的知道者,教师应该考虑到高中生的知识水平的有限,必须针对实验展开详细的讲解,保证实验的安全性和操作中的指导性,以确保实验效果。在演示和讲解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在真实的过程中感受理论和实际的差距,动脑、动手。在操作过程中可以采取合作的方式,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加强沟通配合,同时相互帮助提高。[1]在实验结束以后还要注重学生实验的总结,要求学生必须提交书面的实验报告。高中生的心智尚未完全成熟,还处于贪玩的年龄,必须对其进行合理的引导,以促进学与思、思与行的结合,更好的促进实验效果,避免学生对实验的认识仅停留在观察和有趣的表面。除了课本上的实验,教师还可以联系日常生活设计一些简易的课外实验,让学生们在实际中去运用,以找到学习化学的乐趣。
三、小组探究更能提高学生
新课改最主要的特征是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尤其近些年吵得沸沸扬扬的高效课堂,更是倡导把课堂交个学生,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小组探究。探究性教学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设计研究情景,对学生进行分组,让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通过实验、操作、讨论、分析等探究活动获得知识、技能,解决问题。探究性教学是一种启发性的教学方式,不仅老师启发学生,学生也相互启发,学生能够在自己动手、动脑的过程中深入学习知识。在化学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可以培养学生对知识的探索能力,同时注重和其他同学的合作和交流。
深层次的小组探究对于学习程度较好的学生而言更有帮助,因为探究学习就是主张举一反三。例如在学习金属的性质时,我们对钠与水的反应学习很有典型性,但在学完之后,我们可以提出新问题,Na与CuSO4 溶液会有怎样的反应?不同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储备可能有不同的答案,可以让学生分小组讨论,说明自己的观点。然后让学生进行一定的尝试,观察现象。学生会发现既有气体产生也有蓝色沉淀物出现,但没有生成红色物质。在观察了现象后,让学生继续回到小组对实验现象进行思考、讨论,分析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并写出其方程式。探究性教学将学生作为主体,让学生自己主动的进行学习实践,可以激发学生自身的潜能,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沟通交流能,这也是新课改对化学教学提出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陈静:高中化学教学的教学方法浅析,课改前沿[J],2011.7
[2]马晓青.浅谈高中化学新课改下的探究性教学[J].数理化学习,2010(09).
【化学实验基本方法】推荐阅读:
高中化学实验改进方法研究论文07-22
实验一基本操作实验06-05
化学实验室实验员职责07-09
化学家庭小实验09-09
初中化学实验探究07-28
化学实验误差分析09-16
化学实验教学总结09-19
化学实验现象总结11-01
生物化学实验技能06-27
大学有机化学实验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