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信息化促进条例

2024-08-2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云南省信息化促进条例(精选6篇)

云南省信息化促进条例 篇1

(2006年5月25日云南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第二十二次会议通过)

第一条 为了推行清洁生产,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和避免污染物的产生,保护和改善环境,保障人体健康,促进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等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条例所称清洁生产,是指不断采取改进设计、使用清洁的能源和原料、采用先进的工艺技术与设备、改善管理、综合利用等措施,从源头削减污染,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或者避免生产、服务和产品使用过程中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以减轻或者消除对人类健康和环境的危害。

第三条 本省行政区域内从事生产和服务活动的单位以及从事相关管理活动的部门,依照本条例规定,组织、实施清洁生产。

第四条 推行清洁生产应当坚持政府引导、企业实施、政策扶持、市场运作、公众参与、持续开展、依法监督的原则,应当与发展循环经济、调整经济结构、促进企业技术进步和强化环境监督管理相结合。

第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清洁生产工作的领导,将清洁生产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及环境保护、资源利用、产业发展和区域开发等专项规划,根据国家和省的产业政策、技术开发和推广政策,制定有利于实施清洁生产的政策措施,引导从事生产和服务活动的单位按照清洁生产的要求实施清洁生产。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当建立和完善清洁生产激励机制,对在清洁生产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

第六条 县级以上工业经济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协调本行政区域内的清洁生产促进工作。

县级以上环境保护、发展和改革、财政、科学技术、建设、税务、教育、商务、农业、国土资源、水利、旅游、卫生、质量技术监督、食品药品监督等行政主管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责,负责有关清洁生产的指导、监督等工作。

第七条 省工业经济行政主管部门会同环境保护等有关行政主管部门编制地方清洁生产指南和技术指标体系,建立清洁生产合格单位验收制度,对验收合格的颁发清洁生产合格单位证书,并向社会公布。

第八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清洁生产的宣传工作,对企业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进行清洁生产知识及技能的培训。

有关高等院校、职业技术学校等,应当根据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关于清洁生产技术、管理的有关课程设置规定和教学计划,安排教育、教学工作。第九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引导、鼓励公众购买和使用节能、节水、废物再生利用等有利于环境与资源保护的产品。政府采购机构应当优先采购该类产品。

第十条 各级财政应当加大对清洁生产的支持力度。对从事清洁生产研究、示范和培训,实施清洁生产的重点技术改造项目和削减污染物排放协议中载明的技术改造项目,财政部门应当在有关专项资金中予以扶持。

在中小企业发展基金中,应当根据需要安排适当数额用于支持中小企业实施清洁生产。

申报中央补助地方清洁生产专项资金的项目,经省工业经济行政主管部门会同省发展和改革行政主管部门提出意见后,由省财政部门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上报。

鼓励和吸引社会资金及银行贷款投入清洁生产。

第十一条 县级以上工业经济等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清洁生产中介服务机构的指导监督,督促其规范执业、诚信服务。

政府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应当鼓励和支持建立清洁生产信息系统和中介服务机构。

第十二条 县级以上农业、建设、旅游等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和行业协会应当会同工业经济行政主管部门制定行业清洁生产推行规划及相关政策,指导和推动行业清洁生产。

第十三条 县级以上科学技术及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指导、支持清洁生产技术和有利于环境与资源保护的产品研究、开发及清洁生产技术的示范和推广工作;对具有推广价值的清洁生产科技项目,应当优先列入重点科技发展计划给予支持。

第十四条 县级以上财政、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根据排污费征收使用的有关管理办法,应当将征收的排污费用于支持企业的清洁生产。

第十五条 县级以上财政、税务等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对实施清洁生产的企业,落实相关产品的优惠政策。

第十六条 从事生产和服务活动的单位应当将清洁生产纳入单位发展规划和日常管理,制定清洁生产实施计划,明确清洁生产目标,增加投入,调整产品结构,加强管理,减少资源消耗,减少或者避免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持续开展清洁生产。

第十七条 从事生产和服务活动的单位实施清洁生产审核分为自愿性审核和强制性审核。

自愿性清洁生产审核,由县级以上工业经济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同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指导实施。

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由县级以上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同级工业经济行政主管部门及相关部门监督实施。

第十八条 对污染物排放超过国家和地方排放标准,或者污染物排放总量超过地方人民政府核定的排放总量控制指标的污染严重企业和使用有毒有害原料进行生产或者在生产中排放有毒有害物质的从事生产和服务活动的单位,应当定期实施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并向社会公布审核结果。未列入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的企业实施自愿性清洁生产审核。

实施清洁生产审核的程序依照国家和本省的有关规定执行。第十九条 新建、改建和扩建对环境有影响的项目,在项目申报时应当包括清洁生产的内容,在环境影响报告书(表)中应当包括清洁生产的专题(栏),清洁生产措施应当在工程项目的设计、施工、验收、投产或者使用过程中予以落实。

新建、改建、扩建及其他技术改造工程,不得引进、采用国家公布淘汰的生产技术、工艺、设备或者产品。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转让国家公布淘汰的生产技术、工艺、设备或者产品。

第二十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及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企业应当广泛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争取外资开展清洁生产,引进国外先进清洁生产技术和设备。

第二十一条 违反本条例第十八条第一款规定,不实施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的,由县级以上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改正,给予警告;逾期不改的,处1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二十二条 违反本条例第十九条第一款规定,清洁生产措施没有落实即投入生产或者使用的,由批准该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表)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生产或者使用,可以并处1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罚款。

违反本条例第十九条第二款、第三款规定的,由县级以上工业经济行政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处1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罚款;有关部门不得发给生产许可证,企业不得享受优惠政策和资金扶持。

第二十三条 清洁生产监督管理人员和其他有关国家工作人员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云南省信息化促进条例 篇2

公告 (第8号)

《云南省散装水泥促进条例》已由云南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五次会议于2013年9月25日审议通过, 现予公布, 自2014年1月1日起施行。

云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2013年9月25日

(2013年9月25日云南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五次会议通过)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为了促进散装水泥的发展和应用, 提高建设工程质量, 节约能源资源, 保护生态环境,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等法律、法规, 结合本省实际, 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省行政区域内水泥、预拌混凝土和预拌砂浆的生产、销售、运输、使用及其监督管理, 适用本条例。

第三条水泥生产和使用应当坚持发展散装、限制袋装的原则, 并通过预拌混凝土和预拌砂浆的推广, 促进散装水泥的发展和应用。

第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散装水泥发展和应用工作的领导, 将其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制定工作目标和政策措施, 并组织实施。

第五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散装水泥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散装水泥发展和应用的监督管理工作, 其他有关部门, 按照各自职责做好相关工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散装水泥行政主管部门所属的散装水泥管理机构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散装水泥发展和应用监督管理的具体工作, 所需工作经费由同级财政予以保障。

乡 (镇) 人民政府应当协助有关部门做好散装水泥的发展和应用工作。

第二章 发展和扶持

第六条省人民政府散装水泥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 按照合理布局、有利环保、安全生产、促进发展的要求, 编制全省散装水泥发展和应用专项规划, 依法报请批准后实施。

州 (市) 、县 (市、区) 人民政府散装水泥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全省散装水泥发展和应用专项规划, 制定散装水泥发展和应用实施方案, 并负责组织实施。

第七条新建、扩建和改建的水泥生产项目, 应当按照散装水泥发放能力不低于总生产能力70%的标准进行设计和建设。

现有水泥生产企业散装水泥发放能力未达到总生产能力70%的, 应当采取措施逐步达到。

第八条预拌混凝土、预拌砂浆和水泥制品 (构件) 生产企业应当全部使用散装水泥。

第九条州 (市) 政府所在地、有条件的县 (市、区) 、乡 (镇) 政府所在地、省级以上各类开发区和产业园区的建设工程, 禁止现场搅拌混凝土, 并分期分批禁止现场搅拌砂浆。有下列情形之一的, 可以现场搅拌混凝土、砂浆:

(一) 因交通运输条件限制, 预拌混凝土、预拌砂浆专用车辆无法到达施工现场的;

(二) 需要使用特种混凝土、特种砂浆, 预拌混凝土、预拌砂浆生产企业无法供应的;

(三) 施工现场30公里范围内没有预拌混凝土、预拌砂浆供应的;

(四) 建设工程混凝土使用总量200立方米以下或者砂浆使用总量100立方米以下的。

禁止现场搅拌混凝土、砂浆的具体实施办法, 由州 (市) 、县 (市、区) 人民政府制定并向社会公布。

第十条禁止现场搅拌混凝土、砂浆范围外的基础设施建设工程以及政府投资的其他建设工程, 应当使用散装水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 可以使用袋装水泥:

(一) 散装水泥专用车辆无法到达施工现场的;

(二) 需要使用特种水泥的;

(三) 施工现场50公里范围内没有散装水泥供应的;

(四) 水泥使用总量不超过50吨的。

第十一条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采取措施, 鼓励散装水泥、预拌混凝土和预拌砂浆在农村的推广和应用, 支持农村散装水泥销售网点和中转配送站、预拌混凝土和预拌砂浆站建设。

第十二条生产、使用袋装水泥的企业和单位, 应当缴纳散装水泥专项资金。散装水泥专项资金的征收、使用和监督管理, 按照国家和本省的有关规定执行。

散装水泥专项资金的具体使用范围包括:

(一) 建设散装水泥、预拌混凝土和预拌砂浆专用设施;

(二) 购置和维修散装水泥、预拌混凝土和预拌砂浆设备;

(三) 散装水泥、预拌混凝土和预拌砂浆建设项目贷款贴息;

(四) 散装水泥、预拌混凝土和预拌砂浆科研、新技术、新设备开发、示范与推广;

(五) 发展散装水泥、预拌混凝土和预拌砂浆宣传、培训和信息交流;

(六) 代征手续费;

(七) 经同级财政部门批准与发展散装水泥、预拌混凝土和预拌砂浆有关的其他开支。

第十三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加强发展和应用散装水泥的信息化和现代物流体系建设, 对散装水泥、预拌混凝土和预拌砂浆投资项目在立项、用地、资金、集料资源使用等方面给予支持。

第十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发展和应用散装水泥的信贷支持力度, 优先为符合条件的项目提供贷款。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引导和推动有关市场主体加大对发展和应用散装水泥的资金投入。

第十五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对生产散装水泥、预拌混凝土和预拌砂浆的企业给予相关税收优惠。

鼓励散装水泥、预拌混凝土和预拌砂浆生产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使用粉煤灰、建筑废弃物等固体废弃物;经依法认定利用固体废弃物达到国家规定比例的, 可以享受资源综合利用增值税、所得税优惠。

散装水泥、预拌混凝土和预拌砂浆生产企业, 购置用于环境保护、节能节水、安全生产等专用设备的投资额, 按照国家规定比例实行税额抵免。第十六条鼓励科研机构、大专院校、企业、个人研究开发散装水泥生产和应用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新产品。生产企业当年的研究开发费用符合国家有关规定的, 可以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按规定扣除。

第十七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对预拌混凝土和预拌砂浆的企业执行国家鼓励类电价政策, 促进散装水泥发展和应用。

第十八条运载散装水泥、预拌混凝土和预拌砂浆的专用车辆需要通过禁行路段或者因施工需要在禁止停车的地点临时停车的, 凭当地散装水泥管理机构出具的证明, 经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同意并按照规定办理相关通行手续, 在确保安全和符合环保要求的前提下, 按照指定的时间、路线通行或者临时停车。

运载散装水泥、预拌混凝土和预拌砂浆的专用车辆发生道路交通安全或者道路运输违法行为的, 除依法不允许其继续行驶的情形外, 应当先予记录放行, 待卸载后再行处理, 违法行为人应当予以配合。

第三章 管理和服务

第十九条省人民政府散装水泥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和本省实际, 调整和公布散装水泥生产和应用的技术、工艺、设备和产品导向目录。

第二十条省人民政府住房城乡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组织制定本省使用散装水泥、预拌混凝土和预拌砂浆的预算定额、设计、施工、验收等工程建设技术规程和标准, 并监督实施。

第二十一条新建、扩建、改建预拌混凝土、预拌砂浆生产项目应当符合全省散装水泥发展和应用专项规划、当地散装水泥发展和应用实施方案, 按照公开、透明、择优的原则, 实行公平准入, 并向县级以上散装水泥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由省散装水泥行政主管部门统一向社会公布。

预拌混凝土、混凝土预制构件生产企业应当依法取得建筑业企业资质证书后, 方可生产、销售预拌混凝土、混凝土预制构件。

第二十二条散装水泥、预拌混凝土和预拌砂浆生产企业应当加强产品质量管理, 建立健全质量控制体系, 执行国家标准化、计量、质量管理等规定, 确保产品质量合格, 计量准确。

县级以上质监部门应当依法加强散装水泥和预拌混凝土、预拌砂浆的质量、计量的监督管理, 维护使用者的合法权益。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住房城乡建设、交通运输、水利等部门应当依法加强本行业建设工程使用散装水泥、预拌混凝土和预拌砂浆质量的监督管理。

第二十三条从事散装水泥生产和应用的单位及个人, 应当采取有效措施, 加强安全生产、清洁生产和环境保护管理, 确保生产、运输、储存等设施设备以及生产经营场所符合国家有关规定。

从事散装水泥生产和应用的单位及个人应当按照国家和本省有关规定, 如实向散装水泥管理机构报送有关统计报表。

第二十四条符合本条例第九条规定现场搅拌混凝土、砂浆的, 应当遵守环境保护和城市市容管理的规定, 确保噪声、粉尘、废水等排放符合有关标准。

第二十五条本条例规定应当使用散装水泥、预拌混凝土和预拌砂浆的建设工程应当符合下列规定:

(一) 设计单位应当在设计文件的建筑节能和环保专篇中注明使用散装水泥、预拌混凝土和预拌砂浆的要求, 未注明的, 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机构不得审查通过;

(二) 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应当在工程招标、投标文件以及建设工程施工合同中, 列明使用散装水泥、预拌混凝土和预拌砂浆的等级和数量, 并按照要求进行施工;

(三) 监理单位应当对工程施工中使用散装水泥、预拌混凝土和预拌砂浆情况进行监理;

(四) 建设工程项目竣工验收时, 应当将项目使用散装水泥、预拌混凝土和预拌砂浆的应用情况作为竣工验收的内容, 并出具专项验收报告。第二十六条散装水泥管理机构应当对散装水泥、预拌混凝土和预拌砂浆专用车辆驾驶人免费进行业务技能和道路交通安全培训。

专用车辆所有人或者管理人应当使用取得从业资格的专用车辆驾驶人。

第二十七条散装水泥管理机构应当做好散装水泥发展和应用的宣传培训、信息咨询等服务, 推广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新产品。

第四章 法律责任

第二十八条散装水泥行政主管部门、散装水泥管理机构、其他有关部门及其工作人员, 违反本条例规定, 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的, 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 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第二十九条违反本条例第八条、第十条规定, 使用袋装水泥的, 由散装水泥行政主管部门责令改正, 可以按照每吨袋装水泥处300元罚款。

第三十条违反本条例第九条规定, 现场搅拌混凝土、砂浆的, 由散装水泥行政主管部门责令改正, 可以按照每立方米混凝土、砂浆处100元罚款。

第三十一条违反本条例第十二条第一款规定, 未按照规定缴纳散装水泥专项资金的, 由散装水泥行政主管部门责令补缴;拒不缴纳的, 由散装水泥行政主管部门依法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五章 附则

第三十二条本条例所称散装水泥, 是指不用包装, 直接通过专用装备出厂、运输、储存和使用的水泥。

本条例所称预拌混凝土, 是指由水泥、集料、水以及需要的外加剂和掺合料等材料按照一定比例, 在搅拌站经计量、拌制后, 通过运输车在规定时间内运至使用地点的拌合物。

本条例所称预拌砂浆, 是指由水泥、砂、外加剂、掺合料等材料按照一定比例, 在生产企业经计量、拌制后, 通过运输车运至使用地点的拌合物。

本条例所称建设工程, 是指需依法申领施工许可证或者批准开工报告后方可开工建设的工程。

第三十三条本条例自2014年1月1日起施行。

云南省消防条例 篇3

(2010年9月30日云南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通过)

省十一届人大常委会公告

(第31号)

《云南省消防条例》已由云南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于2010年9月30日修订通过,现将修订后的《云南省消防条例》公布,自2011年1月1日起施行。

云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2010年9月30日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预防火灾和减少火灾危害,加强应急救援工作,保护人身、财产安全,维护公共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和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省行政区域内的机关、团体、企业、事业等单位和其他组织、个人,应当遵守本条例。

第三条 消防工作贯彻预防为主、防消结合的方针,按照政府统一领导、部门依法监管、单位全面负责、公民积极参与的原则,实行消防安全责任制,建立健全社会化的消防工作网络。第四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消防工作,将消防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的消防安全委员会,负责协调和指导本行政区域内的消防工作。

第五条 县级以上公安机关对本行政区域内的消防工作实施监督管理,公安机关消防机构负责实施。

公安机关消防机构根据军事设施主管单位的申请,对军事设施消防工作的监督管理提供协助。

铁路、民航、航运、港口的消防监督管理的具体管辖分工,由省公安机关确定。林木、林地的消防监督管理工作的具体管辖分工,由省公安机关会同有关部门确定。

第六条 每年11月为消防安全月,11月9日为消防日。

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社会组织和单位应当在消防安全月期间集中开展消防宣传教育、灭火、应急救援及逃生自救演练等消防活动。

第七条 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对在消防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予以表彰奖励。

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消防队(站)建设、消防宣传等公益活动和消防安全教育培训活动。

第二章 消防责任

第八条 各级人民政府主要负责人对消防工作负全面领导责任,分管消防工作的负责人对本行政区域的消防工作负主要领导责任,其他分管负责人对分管领域的消防工作负具体领导责任。

第九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履行下列消防工作职责:

(一)建立落实消防安全责任制,将消防工作纳入政府工作考核体系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范围;

(二)编制消防工作发展规划和城乡消防规划,并组织、监督有关部门实施;

(三)保障消防工作所需经费,根据财力情况统筹安排、逐步增加消防投入,建设和完善城乡公共消防设施;

(四)按照国家标准建立消防通信指挥系统,制定较大以上火灾事故应急预案,建立战勤保障体系、灭火抢险救援区域协作机制和火情预警、监测机制;

(五)加强公安消防队、专职消防队、志愿消防队等消防力量建设,依托公安消防队及其他专业应急救援队建立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

(六)引导公民投保房屋财产火灾保险,对农村居民、城镇低收入人群投保予以扶持,推动社会企业投保火灾公众责任保险;

(七)组织、督促有关部门和单位检查、消除火灾隐患,领导、保障火灾扑救和应急救援工作,依法对重大以上火灾事故的责任人进行处理;

(八)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消防工作职责。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消防安全委员会应当定期向本级人民政府提出消防工作建议;组织召开消防工作联席会议,研究解决消防安全重大事项,部署消防工作;督促有关部门和单位落实消防安全责任;组织开展经常性消防宣传教育,提高公民消防安全素质。

第十条 县级以上公安机关消防机构履行下列职责:

(一)参与编制城乡消防规划;

(二)依法实施消防行政许可和消防监督管理,查处消防安全违法行为;

(三)依法统一组织、指挥火灾扑救,调查、处理火灾事故,统计火灾损失;

(四)依照国家规定承担重大灾害事故和其他以抢救人员生命为主的应急救援工作;

(五)对消防产品的维修、使用实施监督管理;

(六)对承担消防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其他消防队伍及公安(边防)派出所进行业务指导;

(七)开展日常消防安全宣传教育,为学校指派消防辅导员;

(八)对消防安全专业培训工作、消防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和从事消防技术服务的单位、个人进行监督管理;

(九)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职责。

公安(边防)派出所依照规定进行消防监督检查,并对规定范围内的公众聚集场所实施消防安全检查。具体办法由省公安机关制定。

第十一条 发展改革部门应当将公共消防基础设施(含消防站)和规划内的消防装备建设等列入固定资产投资计划,并督促落实。

财政部门应当将公安消防业务费、应急救援经费、日常消防装备费等编入预算予以保障;根据需要拨付消防专项配套资金,并对经费使用情况进行监督。

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应当将城乡消防规划的主要内容纳入城乡规划。

住房城乡建设部门应当将消防设计、施工质量纳入工程建设质量监督管理体系,按照工程建设消防技术标准加强设计、施工、验收备案等工作的监督管理。

民政部门应当将城市社区消防工作纳入社区管理和综合服务体系;组织开展农村居民和城镇低收入人群房屋财产火灾保险工作。

水利、农业、交通等部门和乡(镇)人民政府应当将消防水源、消防车通道等农村消防设施建设纳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或者项目,保障其正常使用,并按照国家标准改善农村消防安全条件。

司法行政部门应当将与消防有关的法律、法规纳入普法宣传的总体规划并开展宣传教育工作。文物部门应当指导文物保护、使用、管理单位做好消防安全工作。

有关行业主管部门应当监督供水、供电、供气、通信等单位落实公共消防安全责任。

第十二条 乡(镇)人民政府、城市街道办事处应当落实消防工作经费,督促村(居)民委员会和有关单位落实消防安全责任制,检查消除火灾隐患。

村(居)民委员会应当建立健全消防安全制度,制定消防安全公约,确定消防安全管理人员,建立专职或者志愿消防组织,配备必要的消防器材,开展消防安全检查。在发生火灾时,及时组织疏散人员,扑救初期火灾,维护火场秩序,保护火灾现场。

第十三条 新闻、广播、电视等单位应当开展公益性的消防安全宣传教育,普及消防安全常识。

第十四条 机关、团体、企业、事业等单位应当落实消防安全责任,改善消防安全条件,接受公安机关消防机构和公安(边防)派出所的监督检查,协助火灾事故调查。

消防安全重点单位应当配有具备消防知识的消防安全管理人员。

行业系统的主管部门和上级单位、行业协会应当结合本行业特点,制定消防安全行业自律性规范,加强对行业单位的消防安全宣传教育,协助公安机关消防机构对本行业实施监督管理。

第十五条 学校应当将消防安全知识纳入教学内容,至少确定一名熟悉消防知识的教师担任消防安全课教员,对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消防安全教育,每学年至少开展1次消防安全教育活动和组织1次应急疏散演练。

第十六条 同一建筑物有多个所有权人的,各所有权人应当共同负责建筑物的消防安全,落实消防安全管理责任;所有权人将建筑物承包、租赁或者委托经营、管理的,建筑物应当符合消防安全要求,双方应当明确各自的消防安全责任。

物业服务单位应当在管理区域内开展防火检查、巡查,消除火灾隐患,保障疏散通道、安全出口、消防车通道畅通,确保消防设施、器材以及消防安全标志完好有效,组织消防安全宣传,制定灭火和应急疏散预案并定期组织演练。

第十七条 个人应当履行下列消防安全义务:

(一)遵守消防法律、法规和有关消防安全规定,学习消防常识,掌握相应的防火、报警、灭火和逃生救生方法;

(二)安全用火、用电、用油、用气;

(三)爱护公共消防设施,不堵塞公共通道,不占用防火间距。

未成年人的监护人应当加强对未成年人的防火安全和逃生自救教育。个人从事《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第九条、第十条、第十一条、第十二条、第十三条、第十五条、第十六条规定活动的,应当履行对单位规定的消防安全责任和义务。

第三章 火灾预防

第十八条 公共消防设施应当与城乡其他基础设施同步规划设计、建设和管理,与相应的城市、区域火灾风险、危害评估程度相适应。公共消防设施在投入使用前,由建设单位组织公安机关消防机构、有关部门和单位共同验收。供水、供电、供气、通信等单位应当加强对有关公共消防设施的维护、管理,保障其正常使用。

新建、改建、扩建的建设工程应当符合城乡规划和城乡消防规划的消防要求。城乡规划和城乡消防规划确定的公共消防设施用地,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改变用途;确需改变用途的,规划部门在审批时,应当征得公安机关消防机构同意,并由有关部门和公安机关消防机构按照规划要求另行确定用地。

县(市、区)、乡(镇)人民政府依法编制、审批乡(镇)、村庄建设规划时,应当执行国家和省有关建筑设计防火规范,保证防火间距和消防车通道符合消防安全要求。

消火栓、消防水池及其他固定消防设施的拆除、移动,应当经当地公安机关消防机构同意。

第十九条 建设工程的消防设计、施工必须符合国家工程建设消防技术标准;没有国家标准的,应当符合地方标准。

国家、地方工程建设消防技术标准尚未规定,或者应用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产生的不能适用国家、地方标准的,由省公安机关消防机构会同省住房城乡建设部门组织有关专家评审,评审意见作为消防设计、审核、验收、备案的依据。专家评审具体办法,由省公安机关会同省住房城乡建设部门制定。

第二十条 建设工程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机构应当在审查报告中专门说明消防审查意见,建设工程消防设计不符合消防技术标准强制性要求的,不得出具施工图审查合格书;审查结果应当提供给公安机关消防机构。

按照国家、地方工程建设消防技术标准需要进行消防设计备案的建设工程,负责审批建设工程施工许可的部门作出施工许可决定后,被许可人应当将消防设计文件和施工许可文件报送公安机关消防机构备案。

第二十一条 下列建设工程新建、扩建、改建、装修的,建设单位和个人应当将消防设计文件报送公安机关消防机构审核,未经审核合格,不得擅自施工;建设工程竣工后,应当向公安机关消防机构申请消防验收,未经验收合格,不得投入使用:

(一)国家规定的大型人员密集场所和其他特殊建设工程;

(二)1000平方米以上的地下建筑;

(三)建筑高度超过100米的居住建筑建设工程;

(四)1万平方米以上的丙类火灾危险性厂房、仓库;

(五)国家级、省级重点建设项目。

跨行政区域的建设工程由共同的上一级公安机关消防机构负责消防审核和验收。

第二十二条 对依法应当进行竣工验收消防备案的建设工程,建设单位、个人在报住房城乡建设部门工程竣工验收备案前,应当报公安机关消防机构备案。

公安机关消防机构应当对竣工验收消防备案的建设工程及时抽查;抽查不合格的,应当在5个工作日内书面通知建设单位、个人改正,并告知住房城乡建设部门。

第二十三条 设有建筑消防设施的建设工程竣工后,建设单位、个人应当委托检测机构对建筑消防设施进行技术检测。未经检测合格,不予消防验收、备案。

单位和个人可以委托有资质的技术服务机构对自动消防设施、机械防烟排烟系统和火灾危险性较大的场所的电气系统进行维护保养,每年至少进行一次检测,确保系统正常使用。

第二十四条 建设工程的消防产品和具有防火性能要求的建筑构件、建筑材料、装修装饰材料,未经检验机构检验合格,不得安装、使用;已进入施工现场的,建设、施工和监理单位应当核查产品市场准入文件和产品质量检验、检测合格文件。

第二十五条 公众聚集场所在投入使用、营业前,应当向县级以上公安机关消防机构申请消防安全检查,未经消防安全检查或者经检查不符合消防安全要求的,不得投入使用、营业。

公众聚集场所扩大经营面积、变更经营场所或者经营性质的,应当重新办理消防安全检查手续;变更名称、主要负责人的,应当申请变更消防安全检查的有关事项。

第二十六条 申请从事消防设施检测、维护维修、消防安全监测、消防技术咨询等消防技术服务的机构,应当具备下列条件,并提交相应的证明材料,经省公安机关消防机构许可,方可开展消防技术服务活动:

(一)有独立法人资格;

(二)有健全可行的质量保障体系;

(三)有与消防技术服务项目相适应的仪器设备与检验检测能力并通过计量认证;

(四)有规定数量的职业资格人员或者与消防技术服务范围相适应的专业技术人员。

省公安机关消防机构受理消防技术服务机构的申请后,应当在20日内对申请进行实地审核、组织评审。符合条件的,予以许可;不符合条件的,不予许可,并书面说明理由。

第二十七条 禁止以公安机关消防机构的名义生产、维修、销售消防产品;禁止伪造、变造、倒卖、租借消防产品的有关证明文件。

在本省生产、销售消防产品的企业、代理商、经销商,应当向省公安机关消防机构备案,省公安机关消防机构应当在3个工作日内查验有关证明文件,并通过互联网向社会公布其基本信息和查验结果。

第二十八条 发生过火灾的建(构)筑物在继续使用前,应当进行消防安全状况、消防设施、电气的评估、检测,符合消防安全要求的,方可继续使用。

第二十九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向公共场所、下水道、地下工程、公共水域、普通废弃物处理场所倾倒、处臵、遗弃易燃易爆危险品;不得使用流动油罐车、加气车在可能威胁公共安全的场所进行加油、加气作业;不得在室内燃放烟花爆竹。

生产、储存、经营、输配燃油或者燃气的,必须按照规定采取消防安全措施,防止发生泄漏。

第三十条 建筑消防设施施工安装单位应当按照核准的资质许可范围承接建筑消防工程,施工时按照规定配备建造师和工程技术人员。

第三十一条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名街和用于经营活动的民宅应当符合消防安全要求,具体管理办法由省人民政府规定。统一规划新建的农村住宅区,应当设臵必要的防火间距及配备相应的消防设施。

第三十二条 公路(铁路)隧道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和标准,设臵消防设施、设备。

机动车、船舶等交通工具应当按照规定配有灭火、逃生器材。

第三十三条 人员密集场所应当设臵明显的消防安全标识和疏散逃生线路图,并向公众宣传防火、灭火、疏散逃生等方法。

公共娱乐场所应当设臵声音或者视像警报装臵,在火灾发生初期,及时播放火灾警报,引导安全疏散。

托儿所、幼儿园、学校、养老院、福利院、医院等单位应急疏散时,应当对婴幼儿、学生、老人、残疾人和病人等采取优先保护措施。

第三十四条 公安机关消防机构在消防监督检查中发现火灾隐患,应当通知有关单位或者个人立即采取措施消除;对具有下列情形之一,不及时消除可能严重威胁公共安全的,应当对危险部位或者场所予以临时查封:

(一)人员密集场所疏散通道、安全出口数量不足或者严重堵塞,不具备安全疏散条件的;

(二)建筑消防设施严重损坏,不具备防火灭火功能的;

(三)人员密集场所违反消防安全规定,使用、储存、经营易燃易爆危险品的;

(四)公众聚集场所违反消防技术标准,采用易燃、可燃材料装修装饰,可能导致重大人员伤亡的;

(五)其他可能严重威胁公共安全的火灾隐患。

第三十五条 列入国家发布的消防行业特有工种或者国家消防职业标准的从业人员应当通过消防行业职业技能鉴定,方可上岗;下列人员中未列入的,应当经过专门培训机构培训,并经考试合格,方可上岗:

(一)消防安全重点单位的消防安全管理人和专、兼职消防人员;

(二)使用、生产、储存、经营、运输、销毁易燃易爆危险品单位的从业人员;

(三)人员密集场所涉及消防工作的从业人员;

(四)消防设施施工安装、检测、维护、管理、操作人员和消防控制室值班人员。

建筑消防设施施工安装单位的建造师和工程技术人员应当经公安机关消防机构、住房城乡建设部门培训合格。

第四章 组织保障

第三十六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按照国家规定的消防站建设标准建立公安消防队。

政府组建的专职消防队应当参照国家规定的消防站建设标准配备消防装备,单位组建的专职消防队应当根据需要配备必要的消防装备。

其他消防队应当按照省人民政府的规定配备消防装备。

第三十七条 火灾危险性较大并且距离公安消防队较远的各类开发区、工业园区、风景名胜区、旅游度假区、边境贸易口岸,其管理单位应当建立专职消防队或者志愿消防队;公路特长隧道或者隧道群的管理单位应当建立专职消防队。

第三十八条 县级以上公安机关消防机构应当根据需要将单位组建的专职消防队纳入消防执勤序列。

各类保安、联防组织应当根据需要承担相应的消防安全职责。

第三十九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落实公安消防队员、政府招收的消防队员的生活补助经费。

财政部门应当将政府招收的消防队员所需经费纳入预算。招收的消防队员的工资标准由当地人民政府参照当地平均工资水平确定,享有与当地公安消防队员相应的工作、生活待遇。

除政府组建的专职消防队外,其他消防队队员的工资、福利待遇由组建单位或者主管单位负责。

第四十条 单位组建的专职消防队、志愿消防队所需业务经费由本单位负责;农村、社区志愿消防队所需业务经费由县(市、区)或者乡(镇)人民政府、城市街道办事处负责;其他志愿消防队的业务经费,按照谁受益、谁出资原则自行筹集。

第四十一条 对因参加扑救火灾或者应急救援受伤、致残或者死亡的人员,按照有关规定给予医疗、抚恤;发生火灾或者事故的单位和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还应当给予适当的经济补偿。

专职消防队所在单位应当为消防队员办理基本养老、医疗、工伤、失业、生育等社会保险和购买人身意外伤亡商业保险。消防队员属于劳务派遣的,其社会保险由劳务派遣单位按照国家规定办理。

第五章 灭火救援

第四十二条 公安机关消防机构应当按照国家规定承担下列事故、事件人员生命抢救工作:

(一)危险化学品泄漏事故;

(二)道路交通事故;

(三)地震及其次生灾害;

(四)建筑坍塌事故;

(五)空难事故;

(六)人员遇险事件。

公安机关消防机构应当按照国家规定,在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配合有关专业、行业救援机构实施对自然灾害、生产安全事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公共安全事件的应急救援工作。第四十三条 发生火灾、应急事故(事件),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或者重大社会影响的,公安机关消防机构应当及时向本级人民政府报告,本级人民政府负责人应当及时到场,组织协调有关单位参加灭火、救援工作。任何单位和个人都应当服从指挥。

驻军、武警、民航、铁路、供水、供电、供气、通信、安全监管、医疗卫生、交通运输、环境保护、气象、市政工程等有关部门、公共事业单位应当根据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制定的应急救援预案,建立应急组织,配备应急救援人员、车辆和必要的器材、设备,并定期组织演练,根据人民政府的调派参加灭火和应急救援工作。

第四十四条 公安消防队和其他消防队执行火灾扑救或者应急救援任务的消防车、消防艇,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不受行驶速度、行驶路线、行驶方向和道路交通信号限制,其他车辆、船舶及行人应当让行,不得穿插超越;收费公路、桥梁、隧道等免收车辆通行费。

道路、航道上不得设臵阻挡、妨碍消防车和消防艇通行的建(构)筑物或者其他障碍;确实需要设臵的,必须采取措施保障通行,并告知公安机关消防机构。对阻挡、妨碍执行火灾扑救或者应急救援任务的,公安机关消防机构可以强制清除,所需费用由违法行为人承担。

第四十五条 科研教学单位的有关专业技术人员参与火灾调查,提供的有关分析、研究结论,可以作为认定火灾事故的依据。

依法设立的司法鉴定机构、价格鉴定机构出具的火灾损失鉴定结论和保险机构关于火灾损失的调查结论,可以作为统计火灾损失的依据。

第六章 法律责任

第四十六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的行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和其他法律、行政法规已规定有处罚的,从其规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违法行为较轻或者行为人主动消除违法行为,未造成严重危害后果的,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违法行为轻微并及时纠正,未造成危害后果的,不予处罚。

本条例规定的行政处罚,由县级以上公安机关消防机构决定,公安(边防)派出所可以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及本条例,决定警告或者500元以下罚款处罚。

第四十七条 人员密集场所或者生产、储存、经营易燃易爆危险品场所,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责令改正,对单位处5000元以上5万元以下罚款,对个人处3000元以上3万元以下罚款;拒不改正的,可以责令停止使用或者停产停业:

(一)消防设施、器材或者消防安全标志的配臵、设臵不符合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或者未保持完好有效的;

(二)防火分区、疏散通道、安全出口设臵不符合国家标准的;

(三)在门窗上设臵影响逃生和灭火救援障碍物的。

前款规定的场所擅自拆除、停用消防设施,不能保持消防设施完好有效,或者对火灾隐患经公安机关消防机构通知后不及时采取措施消除的,责令改正,并依法予以处罚;拒不改正的,可以责令停止使用或者停产停业。

第四十八条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一条规定的,责令停止施工、停止使用或者停产停业,并处3万元以上30万元以下罚款。

第四十九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责令改正,对单位处1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罚款,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1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罚款:

(一)建设工程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机构对不符合消防技术标准强制性要求的施工图出具审查合格书的;

(二)未取得相应资格证书、超出资质许可范围或者违反消防安全技术规定从事建筑消防设施施工安装活动的;

(三)未经省公安机关消防机构许可,从事消防技术服务活动的;

(四)超出许可范围、违反消防安全技术规定从事消防技术服务活动的。

消防技术服务机构有前款第(四)项行为,情节严重的,省公安机关消防机构可以撤销其相应的行政许可。第五十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责令改正或者停止违法行为,对单位处5000元以上5万元以下罚款,对单位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5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罚款;对个人处5000元以下罚款:

(一)建设工程擅自占用城乡规划或者城乡消防规划确定的公共消防设施用地的;

(二)建设工程的消防产品和具有防火性能要求的建筑构件、建筑材料、装修装饰材料未经检验合格擅自安装、使用的;

(三)建筑物所有权人明知建筑物不符合消防安全要求,对外承包、租赁或者委托经营、管理的;

(四)维修国家明令淘汰的消防产品或者使用不符合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配件、灭火剂,维修消防设施和器材的。

第五十一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责令改正或者停止违法行为,对单位处3000元以上3万元以下罚款,对单位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责任人员处5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罚款;对个人处5000元以下罚款:

(一)向公共场所、下水道、地下工程、公共水域、普通废弃物处理场所倾倒、处臵、废弃易燃易爆危险品的;

(二)使用流动油罐车、加气车进行加油、加气作业,可能威胁公共安全的;

(三)未按照规定采取消防安全措施,发生燃油、燃气或者其他易燃易爆危险品泄漏的;

(四)在室内燃放烟花爆竹,威胁公共安全的。

第五十二条 个人要求建筑设计单位或者建筑施工企业降低消防技术标准设计、施工的,责令改正或者停止施工,并处2000元以上2万元以下罚款。

个人未将消防设计文件和施工许可文件报公安机关消防机构备案,或者在竣工后未依照本条例规定报公安机关消防机构备案的,责令限期改正,处2000元以下罚款。

第五十三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处警告或者5000元以下罚款:

(一)未按照公安机关或者公安机关消防机构的要求保护火灾现场、协助火灾事故调查或者隐瞒、谎报火灾损失、不如实提供火灾有关情况的;

(二)供水、供电、供气、通信、医疗救护、交通运输、环境保护、气象等单位拒绝接受火场指挥员指挥调动,不协助灭火救援的;

(三)未履行组织扑救火灾义务,或者阻止、妨碍他人扑救火灾的;

(四)未按照规定设臵消防安全标识、疏散逃生路线图或者声音、视像警报装臵的;

(五)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三条第二款规定,未定期进行检测的;

(六)未按照本条例第二十七条第二款规定备案的;

(七)消防控制室未实行24小时值班的;

(八)公众聚集场所变更名称、主要负责人,未向公安机关消防机构申请办理消防安全检查变更手续的。

(九)拒绝接受公安机关消防机构和公安(边防)派出所依法实施消防监督检查的。

第五十四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责令改正,处5000元以下罚款:

(一)妨碍消防设施正常使用的;

(二)物业服务单位不履行本条例规定的消防安全管理职责的;

(三)搭建的临时建(构)筑物不符合消防安全要求的;

(四)建筑物的外墙装修装饰、建筑屋面使用及广告牌的设臵影响防火逃生的。

第五十五条 用于经营活动的民宅不符合消防安全要求的,责令改正,可以处5000元以下罚款;拒不改正的,可以责令停业。

第五十六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责令改正,处5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罚款:

(一)建筑消防设施施工安装单位未按照规定配备建造师和工程技术人员的;

(二)用人单位使用未按照规定通过消防行业职业技能鉴定或者未经消防安全考试合格的从业人员的;

(三)消防技术服务机构使用不具备相应技术职称、职业资格人员从事消防技术服务活动的。

第五十七条 违反消防法律、法规,造成火灾或者致使火灾损失扩大的,对单位处2000元以上5万元以下罚款;对单位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责任人员处1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罚款;对个人处5000元以下罚款。

有前款违法行为,经公安机关消防机构责令改正拒不改正,造成火灾或者致使火灾损失扩大的,从重处罚。

第五十八条 机关、团体、企业、事业等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依法予以处罚,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一)未签订消防安全责任书或者不履行消防安全职责的;

(二)对存在火灾隐患整改不及时或者整改不力的;

(三)未赶赴火灾现场组织协调扑救或者因处臵不当导致火灾事故后果扩大的;

(四)阻碍、干涉火灾事故调查处理或者出具虚假证明的;

(五)未按照规定建立专职消防队、志愿消防队的;

(六)其他不按照规定履行消防工作职责或者失职、渎职的。

第五十九条 政府及其有关部门违反本条例规定,未履行消防安全职责严重影响消防工作,或者未及时组织整改火灾隐患的,由上级人民政府予以通报,并责令限期改正;致使发生重特大火灾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公安机关消防机构对影响公共安全的重大火灾隐患,应当责令有关单位和个人改正,并书面报告本级人民政府,不予改正的,应当依法予以处罚并督促其继续整改;公安机关消防机构未履行督促整改职责,发生火灾事故造成重大损失的,依法追究有关责任人员的责任。

公安机关、公安机关消防机构、其他政府有关部门及其工作人员不得利用职权从事与消防有关的生产、经营等营利性活动,不得要求有关单位和个人购买指定的消防产品和消防技术服务。

公安机关消防机构工作人员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有权向上级主管部门等相关部门控告和检举,有关部门应当依法处理。

第七章 附 则

第六十条 公安机关消防机构按照规定聘用的消防文职人员,经培训合格后,可以协助公安机关消防机构开展消防监督管理工作。

云南省学前教育条例 篇4

(公开征求意见稿)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满足学龄前儿童入园需求,提高学前教育保育与教育质量,促进学前教育事业发展,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及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条例适用于本省行政区域内学前教育机构设立、保育教育及对学前教育事业促进与管理的活动。

第三条

学前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组成部分,属于社会公益事业。学前教育应当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对学龄前儿童实施符合其年龄特点的教育。

发展学前教育应当遵循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原则,坚持公益性和普惠性的方针。

第四条

发展学前教育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

鼓励、支持单位和个人依法举办学前教育机构或者为学前教育提供资助。

第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对发展学前教育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

第二章 职 责

第六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制定学前教育发展规划,将其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将学前教育经费列入同级财政预算,新增教育经费应当向学前教育倾斜,财政性学前教育经费在同级财政性教育经费中占合理比例并逐年提高,保障学前教育经费投入;按照核定的编制数配齐公办学前教育机构教职工,并对配编情况进行监督。

第七条 省教育行政部门主管全省学前教育工作,对学前教育进行规划和管理,建立完善学前教育制度,制定学前教育机构办园标准,建立学前教育质量评估体系。

州级教育行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学前教育工作的监督管理,对民办学前教育机构设立实行备案。

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具体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学前教育工作指导和管理,对学前教育机构设立实行审批。

县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制定和组织实施学前教育教师培养、培训规划和计划,逐步建立学前教育信息管理系统。

第八条

下列部门按照职责权限履行学前教育工作的相关职责:

(一)财政部门应当制定公办学前教育机构生均经费标准、生均财政拨款标准及其拨付办法,保障学前教育经费投入;

(二)机构编制部门应当会同教育、财政部门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制定公办学前教育机构接收适龄儿童与教职工的生师比标

(十一)文化、新闻出版、工商、食品药品监管等部门应当对学前教育机构周边经营场所进行管理和监督,依法查处违法经营行为。

妇联、残联、共青团、工会等组织按照各自职责履行发展学前教育的职责。

第九条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学前教育机构在辖区内开展学前教育咨询、宣传等活动,督促适龄儿童入园。

第十条

学前教育机构应当根据国家和省的办园标准,为学龄前儿童提供健康安全的生活、教育、户外活动、动手操作的条件与环境,开展符合其身心发展规律的保育与教育活动。

第十一条

学龄前儿童的监护人应当将适龄儿童送园接受保育与教育,学习、运用科学的保育与教育方法,促进儿童健康成长。

第三章 机构设立与管理

第十二条 申请设立学前教育机构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有组织机构和章程;

(二)有固定场所和配套设施;

(三)有必备的办学资产和稳定的经费来源;

(四)配备符合省规定的生师比例的教职工;

(五)有符合国家和省规定的学前教育机构负责人、教师、第十四条

学前教育机构的负责人、教师、保健员、保育员等应当遵守法律法规和职业道德规范,符合国家和省规定的任职资格或者条件,并持证上岗。

新聘任的学前教育机构相关人员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负责人应当具备专科以上文化程度,并经过任职岗位培训,民办学前教育机构的负责人应当报所在地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备案;

(二)教师应当具备专科以上文化程度及相应资格,或者经省教育行政部门考核合格,具体考核办法由省教育行政部门制定;

(三)保健员中的医师应当具有医学院本科以上文化程度,保健员中的医士和护士应当具有医学专科及以上文化程度;

(四)保育员应当具有中专以上文化程度,并经过幼儿保育职业培训;

(五)专职保卫人员应当受过专业保安培训,经公安部门的考核审查合格,取得保安员证。

前款规定的学前教育机构工作人员还应当取得健康合格证明,并每年进行健康检查。慢性传染病、精神病患者及法律法规规定不宜从事学前教育工作的其他疾病患者,不得在学前教育机构工作。

第十五条

申请筹设民办学前教育机构,向审批机关提交除《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第十二条规定材料外,还应

审批、登记机关申请办理变更或者注销手续。审批、登记机关应当自受理申请之日起20日内办理完毕,并将有关情况向社会公告。

学前教育机构修改章程的,应当报审批机关备案,由审批机关向社会公告。

学前教育机构终止的,举办者应当妥善安置在园儿童,并依法进行财务清算。

第十八条

价格部门会同教育、财政部门根据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办园成本和学龄前儿童监护人承受能力等因素,按照非义务教育阶段家庭合理分担教育成本的原则,制定公办学前教育机构收费标准。民办学前教育机构收费实行办园成本核算后,合理确定收费项目和标准,报所在地价格主管部门备案并向社会公示。

学前教育机构在水、电、燃气和物业服务等方面与中小学校执行统一价格标准。

第十九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向学前教育机构进行任何形式的摊派,不得挪用学前教育机构所收取的费用。

第二十条 学前教育机构应当按照有关规定招生和设置班额。

城镇学前教育机构应当接收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和有接受普通教育能力的残疾儿童随班就读。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督促农村留守学龄前儿童按

第二十五条

学前教育机构的房屋、活动场所、设施、设备、交通工具等有安全隐患的,举办者、学前教育机构应当及时采取措施,防止事故发生。

第二十六条 学前教育机构应当制定突发性事件应急预案,并定期组织在园儿童开展安全演练。

学期教育机构应当按照要求,作好每日晨检、食品安全检查和环境消毒等日常工作,预防传染病、食品安全事故及其他事故;发生食物中毒、传染病流行等突发性事件时,应当立即采取措施,妥善处置,并及时报告当地卫生行政部门和教育行政部门,不得瞒报、延报和漏报。

第二十七条

县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加强学前教育保教质量监管,加强区域性示范学前教育机构和学前教育基地建设。

省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制定保教质量监督评价指标和学前教育机构教师指导用书审定办法。

第二十八条 鼓励学前教育机构结合实际开展保育和教育科学研究和教学研究工作,并将研究成果用于保教实践。

第二十九条

鼓励学前教育机构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对0-3岁婴幼儿家长及看护人员进行科学育儿和婴幼儿早期智力开发的指导,对所在社区残疾儿童实施早期干预。

第三十条

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面向学龄前儿童开发的广播影视、图书报刊、音像制品、游戏软件以及教具和玩具等文化

0 的,由财政安排建设或者租赁资金;举办民办学前教育机构的,由举办者购买或者租赁使用。

第三十三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新建、改建和扩建农村学前教育机构。乡级人民政府应当将学前教育机构建设纳入新农村公共服务设施统一规划,优先建设。

每个乡镇应当设置一所公办中心学前教育机构。人口集中的行政村独立建园,自然村设立中心学前教育机构分园,人口分散的村社可以举办流动学前教育机构或者季节班。边远贫困地区农村小学可以增设附属学前教育机构。民族地区设立民汉双语学前教育机构。

第三十四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学前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保障学前教育经费投入。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设立学前教育发展专项资金,主要用于新建和改扩建农村公办学前教育机构(含民汉双语学前教育机构)、维修改造城镇公办学前教育机构、奖补省级示范学前教育机构、培养培训幼儿教师等。

州(市)人民政府安排一定经费支持示范学前教育机构建设。第三十五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下列扶持措施,发展民办学前教育:

(一)中小学校布局调整后富余的校舍,可免费提供给民办学前教育机构使用;

(二)通过购买服务、减免租金、以奖代补、安排公办幼儿

给予资助。

第三十八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执行国家和省定的学前教育机构生师比标准,并配齐公办学前教育机构教职工。

学前教育机构的教师享受与中小学教师同等的地位和待遇,依法保障其在进修培训、评先评优、专业技术职称晋升评聘等方面的合法权益。在学前教育教师专业技术职称评聘系列中设立高级职称。

对长期在农村基层和艰苦边远地区工作的公办幼儿教师,按国家规定在工资、职称、津贴补贴等方面实行倾斜政策。

第三十九条

县级以上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制定学前教育机构教职工工资保障办法和社会保障制度。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保障公办学前教育机构在编教职工工资福利和社会保险待遇;公办学前教育机构应当按照《社会保险法》等规定,为聘任教职工办理城镇职工社会保险。

民办学前教育机构应当保障受聘教师职工工资,参照公办学前教育机构的标准依法为聘任教职工办理社会保险、缴纳住房公积金。

第四十条

省教育行政部门应当通过在高等师范院校设立学前教育院系,筹建幼儿高等师范专科学校,扶持中等职业学校举办学前教育专业,定向或者委托高等院校培养民汉双语幼儿教师等措施,加快学前教育师资培养。

第四十一条

省教育行政部门制定学前教育师资培训规划,4 第四十七条

单位或者个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建议有关部门对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体罚或者变相体罚学龄前儿童,经教育不改的;

(二)使用有毒、有害物质做教具、玩具的;

(三)克扣、挪用学龄前儿童伙食费的;

(四)违反有关规定收费的;

(五)侵占、破坏学前教育机构的房舍、场地、设施的;

(六)在学前教育机构周围设置有危险、有严重污染、有辐射或者影响采光、通风的建筑和设施的;

(七)干扰学前教育机构正常工作秩序的。

第四十八条

学前教育机构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教育行政部门会同有关部门责令限期整改;逾期不改的,停止招生、停止办园:

(一)房屋、设施、设备不符合国家和省规定的安全标准、卫生标准的;

(二)工作人员不符合国家规定的任职资格或者条件的;

(三)使用盗版教材、劣质教材和读物,教育内容和方法违背学前教育规律,损害学龄前儿童身心健康的;

(四)专职保卫人员不能履行职责的。

第四十九条

云南省道路运输条例 篇5

第三十二条

机动车驾驶员培训业务包括对初学机动车驾驶人员、增加准驾车型的驾驶人员和道路运输驾驶人员所进行的驾驶培训、继续教育以及机动车驾驶员培训教练场经营等。

第三十三条

机动车驾驶员培训机构和机动车驾驶员培训教练场由省道路运输管理机构根据道路运输发展需要进行统筹规划,合理布局。

机动车驾驶员培训机构应当在注册地开展培训业务,不得异地培训。

第三十四条

机动车驾驶员培训机构应当执行交通行业规定的教学大纲,填写培训记录。培训结束后,向参加培训的人员颁发全国统一式样的结业证书。

参加机动车驾驶员培训的学员,应当凭道路运输管理机构审核的驾驶培训记录向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申请驾驶证考试。

机动车驾驶员培训机构应当如实提供驾驶培训记录并接受道路运输管理机构和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的检查。

第三十五条

申请从事机动车驾驶培训的教练员,应当符合国家规定的条件,参加全国统一的机动车驾驶培训教练员资格考试,考试合格人员由省道路运输管理机构核发教练员证。

机动车教练员在教练过程中,应当使用教练车进行教练,并随车携带机动车驾驶证和教练员证,不得脱岗、疲劳教练、超载和搭乘与教学无关的人员,不得饮酒、服用国家管制的精神药品、麻醉药品。

患有妨碍安全驾驶机动车疾病的教练员,不得从事驾驶操作教练活动。

第三十六条

教练车应当符合国家和交通行业标准规定的条件,经道路运输管理机构认定,使用统一标识,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发放专段号牌,道路运输管理机构配发教练车证。

教练车的技术状况应当符合二级以上标准,专用教学设备和安全设施齐全有效,并按照规定安装培训学时里程记录仪。教练车的维护、检测、技术管理和定期审验应当遵守国家的有关规定。达不到二级以上标准的教练车不得继续从事教学活动。

第七章

第三十七条

道路运输站(场)(包括客运站和货运站、场)建设应当符合道路运输发展规划,并征求有关部门的意见。站(场)建设用地纳入城市公益性用地规划,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交通运输行政主管部门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并按照交通行业标准和相关要求建设。

道路运输站(场)经营主体、地址变更按照重新许可办理。道路运输站(场)经营者未经批准不得改变站(场)用途和服务功能。

第三十八条

客运站经营者应当建立出站客运车辆检查制度,三级以上客运站应当配备专职检验员,对出站客运车辆及其驾驶员进行安全检查。禁止超载车辆和未经安全检查合格的客运车辆出站。

二级以上客运站应当配备安全检测设备,旅客应当配合安全检查,禁止携带危险物品或者其他违禁物品进站上车;拒不接受安全检查的,客运站有权拒绝其进站乘车。

第三十九条

客运站经营者应当在站内显著位置公布进站客车的班车类别、客车类型等级、运输路线、起讫停靠站点、班次、发车时间、票价等信息。

客运站经营者应当按照规定售票、退票,不得允许进站客车驾驶人员私自揽客和改变日发班次、发车时间。

客运站经营者不得违反规定向进站经营者收取费用。

第八章 机动车维修和检测

第四十条

机动车维修经营包括机动车维护、修理、维修救援、汽车车身清洁、汽车美容、汽车装潢等。

机动车维修经营者应当按照许可的维修类别悬挂统一的维修标志牌、质量信誉等级标志牌。

第四十一条

从事危险货物运输车辆维修的经营者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符合从事汽车整车修理、总成修理、二级维护的国家标准;

(二)有与其作业内容相适应的专用维修车间和设备、设施,并设置明显的指示性标志;

(三)有相应的安全管理人员;

(四)有齐全的安全操作规程。

第四十二条

机动车维修经营者应当执行全省统一的工时定额,公布工时单价和收费标准,合理收取费用,并与托修人签订维修合同。

机动车维修经营者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建立维修档案,做好维修记录,建立配件采购、使用台账。

第四十三条

机动车维修经营者不得有下列行为:

(一)采取非法或者不正当手段招揽业务;

(二)非以维修为目的使用送修车辆;

(三)占道或者占用公共场所进行维修作业;

(四)擅自改装、拼装机动车;

(五)承修报废机动车;

(六)为机动车打刻发动机或者车架号(车辆识别代号);

(七)使用报废或者其他质量不符合标准的车辆总成、配件修理车辆。

第四十四条

机动车维修实行进厂检验、维修过程检验、竣工质量检验和质量保证期制度。

整车修理、总成修理、二级维护实行机动车维修合格证制度。维修竣工后应当由具备竣工检验能力的维修企业或者委托机动车综合性能检测机构进行检验,检验合格的,由维修质量检验员签发机动车维修合格证。未签发维修合格证的机动车不得交付使用。禁止伪造、倒卖、转借机动车维修合格证。

营运客车和危险货物运输车辆应当到具备相应条件的维修企业进行日常维修。

第四十五

条 省道路运输管理机构应当按照道路运输发展需要,统筹规划机动车综合性能检测机构的建设。

从事机动车综合性能检测经营的,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有符合国家规定的检测场地、设施和设备;

(二)有必要的技术管理人员和经培训考试合格的检测人员;

(三)有健全的机动车综合性能检测管理制度;

(四)检测设备经计量检定合格。

从事机动车综合性能检测经营的,应当向省道路运输管理机构提出申请,提交符合前款规定条件的相关材料。省道路运输管理机构应当自受理申请之日起15日内审查完毕,予以许可的,颁发道路运输经营许可证;不予许可的,书面通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

机动车综合性能检测机构应当通过省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资质认定后,方可出具机动车综合性能检测报告。

机动车综合性能检测机构应当严格执行国家和交通管理部门制定的检测标准、规范和程序,负责机动车等级评定和相关检测,如实出具检测报告,建立健全机动车检测台账和档案。

第九章

第四十六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交通运输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道路运输管理机构实施道路运输管理工作的指导和监督。上级道路运输管理机构应当对下级道路运输管理机构的工作进行指导和监督。

道路运输管理机构应当建立健全内部监督制度,公开办事程序,接受社会监督,及时处理当事人的投诉。

第四十七条

道路运输管理机构的工作人员应当按照职责权限和程序进行监督检查,不得乱设卡、乱收费、乱罚款。

道路运输管理机构的工作人员应当重点检查道路运输和道路运输相关业务经营场所、客货集散地,可以在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的交通检查站检查客货车辆。道路运输管理机构的工作人员在进行监督检查时,除有违法经营行为嫌疑和被举报有违法经营行为嫌疑的车辆外,不得随意拦截正常行驶的道路运输车辆。

道路运输管理机构的工作人员在执行检查任务时,应当有2名以上人员参加,按照规定着装,佩带执法标志,出示有效执法证件,文明执法。

用于道路运输监督检查的专用车辆,应当设置统一的稽查标志灯具。

第四十八条

违反本条例有下列行为之一,又无法当场提供有效证明的,县级以上道路运输管理机构可以责令停驶或者暂扣车辆和维修设备、工具:

(一)从事道路运输经营和驾驶员培训的车辆无道路运输证或者教练车证的;

(二)营运客货车辆超范围经营的;

(三)无班车客运标志牌、道路客运班线经营许可证明或者旅游车标识的;

(四)违反规定承运限运、禁运物品或者危险品的;

(五)无从业资格证从事营运的;

(六)未经许可从事经营机动车维修的。

道路运输管理机构应当采取相应措施将停驶车辆所载的客、货及时接驳,所发生的接驳费用由违规者承担。

对于已暂扣的车辆、设备和工具应当妥善保管,不得使用,不得收取或者变相收取保管费。

道路运输管理机构暂扣车辆、维修设备和工具的,应当向当事人开具有关凭证,并要求其在被暂扣之日起15日内到指定的地点接受处理。当事人接受处理后,应当发还车辆、维修设备和工具;当事人逾期不能提供有效证明,经查证违法行为属实的,道路运输管理机构应当依法作出行政处罚决定;当事人逾期不到指定地点接受处理,并经道路运输管理机构通知或者公告3个月后仍不接受处理的,或者逾期不履行行政处罚决定的,可以将暂扣的车辆、维修设备和工具依法予以拍卖。拍卖所得扣除拍卖费用、接驳费用、罚款数额后尚有余款的,道路运输管理机构应当通知当事人领取,不足部分予以追缴。

第十章

第四十九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道路运输管理机构处50元以上500元以下罚款:

(一)客货运输经营者未对其使用车辆建立车辆技术档案,经县级以上道路运输管理机构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的;

(二)经营性道路客货运输驾驶员不按照规定携带从业资格证的;

(三)客运经营者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一条第二款规定的;

(四)国际道路运输经营者运输车辆不按照规定标明国籍识别标志、携带国际汽车运输行车许可证的;

(五)教练员不按照规定携带教练员证、教练车证的;

(六)教练员未使用教练车进行教练,脱岗、疲劳教练,教练车超载或者搭乘与教学无关人员的;

(七)机动车维修经营者未按照规定建立维修档案、做好维修记录,经县级以上道路运输管理机构责令改正,逾期不改的;

(八)机动车综合性能检测机构不按照规定建立健全机动车检测台账和档案,经县级以上道路运输管理机构责令改正,逾期不改的。

对前款第四项行为的罚款,可以由口岸国际道路运输管理机构作出。

第五十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道路运输管理机构处1000元以上3000元以下罚款;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

(一)伪造、涂改道路运输证件或者标志、标识的;

(二)道路运输相关业务经营者不按照本条例第七条的规定备案,经县级以上道路运输管理机构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的;

(三)外省籍车辆的驾驶人员未按本条例第十条的规定备案,经县级以上道路运输管理机构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的;

(四)道路运输经营者、道路运输相关业务经营者不按照本条例第十一条规定制定相关应急预案,经县级以上道路运输管理机构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的;

(五)客货运输经营者未按照规定安装和使用卫星定位车载终端的;

(六)包车客运经营者不按照规定对客运车辆进行发车前安全检查的;

(七)营运客货车辆不按照规定参加年审的;

(八)营运客车和危险货物运输车辆不按照规定到具备相应维修条件的维修企业进行日常维修的;

(九)营运客车、危险货物运输车辆未按照规定悬挂、放置、张贴统一式样标志、标牌的;

(十)托运人委托无道路危险货物运输资质的经营者承运危险货物的;

(十一)无相应从业资格证的人员从事危险货物运输的;

(十二)教练员在工作中饮酒,服用国家管制的精神药品、麻醉药品的;

(十三)未取得教练员证的人员从事机动车驾驶培训工作的;

(十四)机动车维修经营者违法占道或者未经批准占用公共场所进行维修作业的;

(十五)客运站经营者不按照规定售票的;

(十六)客运站经营者不执行客票退票有关规定的;

(十七)客运经营者及从业人员坑骗旅客、非法拒载、站外揽客、途中甩客、擅自加价、恶意压价、堵站罢运的;

(十八)客运经营者及从业人员降低车辆类型等级未向旅客退还相应票款的;

(十九)包车客运经营者沿途或者回程擅自揽客的;

(二十)班车客运经营者擅自停止班车运输或者擅自改变许可内容的;

(二十一)货运经营者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七条规定运输危险货物或者普通货物的;

(二十二)国际道路运输经营者不按照批准的国际道路运输线路、站点、班次运输或者未经原许可机关同意终止国际道路旅客运输经营的;

(二十三)机动车驾驶员培训机构不按照规定填写驾驶培训记录或者不按照规定核发结业证的;

(二十四)机动车驾驶员培训机构不按照规定给教练车安装培训学时里程记录仪的;

(二十五)教练车不按照规定参加年审的;

(二十六)教练车未按照规定悬挂、张贴统一式样标志的;

(二十七)客运站经营者违反规定向进站经营者收取费用的;

(二十八)客运站经营者允许进站客车私自揽客或者改变日发班次、发车时间的;

(二十九)伪造、倒卖、转借机动车维修合格证的。

有前款第十七项至第二十九项的行为,情节严重的,由原许可机关吊销其经营许可;有前款第一项、第二十九项行为的,由县级以上道路运输管理机构收缴有关证件、标志、标识和维修合格证;对前款第二十二项行为的罚款,可以由口岸国际道路运输管理机构作出。

第五十一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道路运输管理机构处10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罚款;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情节严重的,由原许可机关吊销其经营许可:

(一)道路运输经营者、道路运输相关业务经营者聘用未取得相应从业资格证的人员从事相关活动的;

(二)客运经营者从事包车营运时,其起讫地均不在车籍所在地的;

(三)客货运输经营者使用无道路运输证的车辆从事营运的;

(四)客货运输经营者的营运客货车辆不按照规定进行技术等级评定、二级维护和检测的;

(五)教练车无教练车证的;

(六)教练车、租赁车辆不按照规定进行技术等级评定、二级维护和检测的;

(七)机动车综合性能检测机构不如实出具检查结果或者未按照检测标准、规范程序缺漏检测项目的。

第五十二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道路运输管理机构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或者责令改正,处5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罚款;第一项至第五项的行为,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情节严重的,由原许可机关吊销其经营许可或者取消相应的经营范围:

(一)道路运输经营者、道路运输相关业务经营者丧失、部分丧失许可条件或者超出许可范围经营的;

(二)货运经营者违反规定承运限运、禁运货物或者危险品的;

(三)未经许可从事机动车综合性能检测的;

(四)机动车驾驶员培训机构异地培训的;

(五)机动车驾驶员培训机构聘用没有取得教练员证的人员从事教学的;

(六)机动车驾驶员培训机构未按照规定执行统一的教学大纲教学的。

第五十三条

客运经营从业人员以转让客运车辆或者客运班线承包合同为名,倒卖客运线路经营权的,由县级以上道路运输管理机构责令限期改正,可以收缴客运经营者该车辆的有关客运经营证件,拒不改正且情节严重的,由原许可机关吊销客运经营者该车辆的经营许可。

第五十四条

交通运输行政主管部门和道路运输管理机构的工作人员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的,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道路运输管理机构聘用的协管员违反前款规定的,道路运输管理机构应当予以解聘;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从事道路运输和相关业务的经营者及从业人员违反本条例的行为,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十一章

第五十五条

城市出租车、城市公共汽车客运和城市轨道交通的管理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从事道路运输经营的车辆超载、超限的,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处理。

从事非经营性危险货物运输的,应当遵守本条例有关经营性危险货物运输的规定。

本条例所称的道路运输营运客货车辆,是指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体运输经营者的客运、货运车辆,但仅为企业、事业单位职工或者个体运输经营者本人生活服务的客运、货运车辆除外。

第五十六条

道路运输管理机构聘请的道路运输协管员,经培训合格后,可以协助道路运输管理机构维护道路运输市场秩序和查处道路运输违法、违规行为。

第五十七条

道路运输管理人员和道路运输协管员经费以及其他道路运输管理工作所需经费,由省人民政府规定。

第五十八条

云南省信息化促进条例 篇6

关键词:单行条例,民族自治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功能云南省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做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决定,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十分突出的现实意义。民族自治地方法治建设是我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 学术界高度关注民族自治地方法治建设,取得了突出的研究成果。但对民族自治地方单行条例的研究比较有限,而且主要局限于立法层面的研究,对单行条例的治理功能研究明显不足。实际上,随着单行条例立法及执法活动的影响不断深入,单行条例在促进民族自治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逐步显现。云南省是我国世居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它拥有民族自治地方37个,其中,民族区域自治州8个,民族自治县29个,是国家民族自治地方和实行区域自治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因此,本文选取云南省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云南省民族区域自治地方单行条例的研究, 揭示单行条例对促进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功能和作用。从而从学理上对单行条例的价值做出合理评估,在此基础上分析其功能发挥的现实状况,展望其未来发展趋势。

“单行条例是指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根据宪法、民族区域自治法和立法法,依照当地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的特点而制定的,用以调整民族自治地方内某一方面社会关系的自治法规。”1自《民族区域自治法》实施以来,云南省民族自治地方就非常珍惜单行条例立法权,很重视发挥单行条例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自1988年12月由云南省第七届人大常委会批准实施《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海管理条例》以来, 截至2014年底,通过云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审议批准的单行条例共计155条。云南省各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结合本民族本地方实际情况,制定了大量的单行条例,规定调整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特定领域社会关系的具体制度,使其权利义务内容更加具体,这对于促进地方政府依法行政,保障民族区域自治地方各项自治权的有效行使,促进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经济、文化和社会等领域各项事业的发展,乃至维护边疆稳定和社会和谐,都发挥了积极而重大的作用。

一、助力民族自治地方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民族自治地方在区位发展优势方面明显不如与东部沿海地区,但是,西部民族自治地方也拥有许多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如何将这些地方资源优势转化为民族自治地方发展的成果,就成为检验民族自治地方政府治理能力的重要方式。在云南省的一些民族自治地方逐渐意识到单行条例立法权既是民族区域自治权的重要方面面,,也也可可以以成成为为民民族族自自治治地地方方维维护护自自身身合合理利益,推动地方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的一种有效方式。

从理论上来看,单行条例是构成我国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民族自治地方行使自治权的法律依据之一。它既可以根据民族自治地方的地方特点对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给予变通或者补充,以单行条例的形式规定;又可以在国家没有立法的领域,对民族自治地方出现的新的社会关系或新的现象以单行条例的形式加以规范。可见,单行条例是从另一个方面扩充了自治权的内涵,使自治机关能够充分行使自治权。不仅如此,在实践中,单行条例的内容反映和体现了民族自治地方的民族利益和地方利益,部分甚至已经成为民族自治地方保障自身合理利益,并将其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的一种有效的法律手段。

在云南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近年来先后制定颁布了《普者黑景区保护条例》和《文山三七发展条例》等单行条例,不仅凸显了地方“特色”、强化“协调”意识,也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管用” 且“可行”的法律依据。如《普者黑景区保护条例》,为依法保护景区水资源、治理水体环境污染、规范景区旅游秩序提供了有力支撑, 有关部门依法对景区河流上游拦河堵坝养鱼等行为进行清理整治,取缔鱼塘养殖,退塘还湖1204亩,削减污染物145吨,有效保护了景区的水资源,推动了地方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2

不仅如此,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还于2009年出台的《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三七发展条例》,集中体现了立足地方特色、服务经济建设的立法思路。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是国家的“三七之乡”,三七产量、质量历来为全国之首。近年来,文山在单行条例的法治轨道上加强三七特色产业发展,不仅成立了三七产业局, 还以三七园区为载体,增强本地招商引资和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增强园区承载能力和产业发展集聚效应。仅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府所在的文山市在2014年就有三七种植户9479户,三七在地面积6.57万亩;州外种植户1174户,三七在地面积11.32万亩。三七园区共实现总产值99.6亿元。3三七产业的发展,不仅会带动地方农、林、畜等特色产业发展,还会影响到其支柱产业之一的生物制药产业及产业集群的发展,对文山州从传统农业社会向新型工业化社会转型具有典型示范意义。

从云南省民族自治地方单行条例制定所涉及的内容来看,云南省很多民族自治地方都制定了针对地方特色资源保护及民族民间文化的保护条例,涉及古茶树、哈尼梯田、古生物化石、崖画保护、历史文化名镇保护、古城保护、民族传统建筑、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等具体内容,为地方产业发展和转型升级注入了活力,使民族自治地方的资源优势转化为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优势。

二、补足民族自治地方基础设施建设的短板

民族自治地方发展基础相对薄弱,尤其是基础设施建设,明显滞后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形势。但是,相对于中东部地区而言,西部民族自治地方的这些发展短板又亟待补足,尤其是随着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全面推进,民族自治地方如何在此过程中抓住机遇,加快发展步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能否突破基础设施建设的瓶颈。而单行条例立法可以通过法律手段明确专门事项的专项经费,有效保障民族自治地方专项事务的经费投入,可以成为民族自治地方补足其基础设施建设这一短板的重要方式。

一般而言,地方财政预算主要是根据国家发展的趋势及地方特点拟定,但政府工作重点有时会随着上级意志或地方行政领导的施政方略变化而改变,在有限的公共财政安排上,难免顾此失彼,甚至会直接忽略部分关系民族自治地方长效事业的投入。因此,如何有效保障地方专项事务的可持续推进,如何在经费上给予专项事务以特别持续的支持和保障就成为摆在民族自治地方的一项重大课题。

在云南的楚雄彝族自治州不仅关注到这一问题,而且通过单行条例立法有效解决了部分专项事务经费投入的难题,为地方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发展注入了活力和持续的动力。为促进《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公路条例》的贯彻实施,充分发挥公路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推进楚雄彝族自治州交通运输事业持续快速发展。州人民政府及交通运输行政主管部门以贯彻实施《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公路条例》为契机,依法加大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一是拓宽筹融资渠道,积极争取国家、省的项目资金扶持, 加大公路建设的资金投入。截至2011年11月,楚雄完成交通固定资产投资18.55亿元,占年度任务指标18亿元的103%。其中:元双二级公路完成12.9亿元,地方公路完成5.65亿元。

二是加强项目储备工作,着力推进高等级公路建设,楚雄至广通高速公路、武定至禄丰高速公路、楚雄连汪坝至南华一级公路、昆明安宁市安丰营至禄丰县东邑村高速公路、禄丰县城至长田公路、大姚至祥云二级公路、双柏至玉溪新平省道二级公路、 双柏至鄂嘉至新平水塘三级公路建设的前期工作有序开展。

三是加大农村公路建设推进力度。2010年《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公路条例》颁布施行以来,共下达农村公路建设项目计划150项、建设里程1387公里,总投资6.08亿元。其中:2010年通达工程建设项目96项,建设里程1058公里,通乡油路12项, 建设里程329.3公里;2011年下达通乡油路计划4项,建设里程86公里,通村路面硬化计划54项,建设里程543.2公里,总投资3.36亿元。2010年计划项目已全部完工,项目审计验收工作正抓紧进行;2011年项目设计审查已完成,正有序开工建设。4

此外,为了促进小型水利的发展,楚雄彝族自治州还制定了 《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小型水利条例》,该单行条例于2007年3月31日经楚雄彝族自治州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5月23日经云南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29次会议批准,6月8日楚雄彝族自治州人大常委会公布施行。为贯彻落实《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小型水利条例》,楚雄彝族自治州政府加大了小型水利建设和除险加固的建设力度。2007年以来已争取了中央和省补助资金4.76亿元,开展了116座小(一)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计划投资15.86亿元从2011年开始至2015年对791座小(二)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从2011年已开工204座,已争取到中央和省补助资金38460万元;2007年以来争取到国家补助3.13亿元资金,已解决74.66万人和农村学校5.11万学生的饮水安全问题;争取中央财政专项补助7800万元,实施了禄丰、楚雄两个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和元谋高效节水示范。5

总体来看,单行条例立法对于保障投入,推动楚雄彝族自治州基础设施建设,保障地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动力。楚雄彝族自治州以单行条例立法方式保障资金,不仅是对地方权益的长效保障,也是对国家地方治理提供了一种新的模式,是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一种鲜活体现。

三、促进民族自治地方生态文明的发展

民族自治地方拥有非常丰富的资源,但同时,其生态系统又相当脆弱,一旦破坏,再想修复的难度非常大。因此,自国家提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目标以来,民族自治地方都更为关注生态系统的保护,积极采取措施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云南省的很多民族自治地方也立足实际,充分发挥各种治理资源的优势,特别是非常重视挖掘单行条例的治理功能,通过单行条例来推动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对促进地方生态文明建设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在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为了保护苍山洱海,大理白族自治州制定实施了两部单行条例,取得了显著成效,成为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成功范例。《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海管理条例》于1988年3月19日在大理白族自治州第七次人代会上通过,并报省人大常委会批准。2004年,大理白族自治州人大又根据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对条例进行修订。为了使该条例施行更具有可操作性,大理州人民政府制定了与条例相配套的6个规范性文件。依据条例与6个文件的规定,大理州开始对洱海生态进行全面治理整顿。在大力宣传“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洱海”,“洱海清、大理兴”的同时,主动实施了洱海湿地建设工程、 污水处理和截留工程、面源污染治理工程、洱海环境管理工程六大治理工程。建立环保、渔政、水政、林政、公安联合监管执法机制,依法治海、管海。利用媒体、文艺等形式宣传保护洱海,提高群众的保护意识和参与意识。实施百村整治工程和洱海北部生态经济示范镇建设。通过多年持续不懈的依法治理和管护,洱海的生态环境得到改善,洱海水富营养化得到初步遏制,2004年至今,洱海水一直保持在111类,部分月份达到11类,成为全国城市近郊保护得最好的湖泊之一。被国家环境保护部誉为“洱海保护模式”,向全国推广。同时,通过立法,以法律形式解决了与省属电站发电与地方生态保护的矛盾,也是大理的经验。苍山也是通过制定《苍山保护管理条例》,通过依法治理保护,使生态得到很多恢复。2005年9月,国土资源部公布苍山为国家地质公园, 2006年1月经建设部公布为国家自然遗产。

在云南的楚雄彝族自治州也认识到单行条例立法对地方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于1991年7月1日颁布实施了《楚雄彝族自治州林业管理条例》,单行条例的颁布实施为楚雄林业资源保护提供了法律保障,发展成效显著。全州森林面积由1987年的1054万亩增加到现在的3190万亩(含灌木林、疏林);有林地覆盖率由24.7%增加到60.78%,森林覆盖率达62.48%;森林活立木蓄积量由3740万立方增加到9236.7万立方;林业社会总产值由8700万元增加到69.12亿元;而森林资源的消耗则由每年226.7万立方下降到133.4万立方,低于364万立方的森林年生长量,实现了森林生长量大于消耗量这个历史性的转变。全州林业工作多次受到国家林业局、省委、省人大、省政府主要领导的肯定,楚雄林业跨入了全国、全省先进行列。林业的综合效益在楚雄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州委提出的建设生态经济州的战略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6

不仅如此,云南省民族自治地方的单行条例立法涵盖内容还涉及到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湿地保护、水库保护、自然保护区管理等内容,通过单行条例立法明确主体责任,保障经费投入, 规范污染防治及生态保护,从而使单行条例成为促进民族自治地方生态文明建设的一种长效机制。

四、促进民族自治地方政治稳定与社会和谐

我国绝大部分民族自治地方都地处西部边疆,边疆社会因临近边界又远离国家治理的腹心区域,加之居住着多个民族,民族群体又大都有不同程度的宗教信仰,这使得边疆社会管理的复杂性被凸显出来。长期以来,我国边疆尤其是地处边境的民族自治地方都面临着区别于东部沿海及中部地区的社会管理难题,最为突出地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禁毒防艾”工作,这在云南表现得尤为突出;二是民族关系治理;三是宗教治理。近年来, 云南一些民族自治地方率先激发单行条例的社会治理功能,通过单行条例强化地方社会管理,对维护民族自治地方政治稳定与社会和谐发挥了积极作用。

从云南省“禁毒防艾”工作来看,云南省澜沧拉祜族自治县是毒品重灾区,自1994年制定《云南省澜沧拉祜族自治县禁毒条例》以来,县政府非常注重该单行条例的执行,很快就建立禁毒工作考评和责任追究制度,将禁毒工作纳入各乡(镇)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内容。全县县处级领导、乡(镇)党委政府、禁毒委成员单位及成员与县委、县政府签订《澜沧拉祜族自治县禁毒工作目标责任书》,实行禁毒工作奖惩制和责任追究制。由1名以上县处级领导带领禁毒委成员单位及成员挂钩联系1个乡(镇),对该乡(镇)的禁毒工作进行指导、督促和协调。 其中,禁毒委成员单位一把手要亲自参加。各乡(镇)要安排专人负责与县处级领导干部及禁毒委成员单位对接联系,以及与村、 组对接工作。县委、县政府还制定下发《澜沧县禁毒工作目标责任考评办法》,将考评成绩将作为干部调整、提拔任用和下年划拨禁毒经费的重要依据。按照“三包干”(处级领导包乡、科级领导包村、副科领导干部包组)、“三落实”(落实任务、落实责任、落实资金)的要求,对挂钩联系各乡(镇)禁毒工作的县处级领导干部、禁毒委员会成员分别与所挂钩联系乡(镇)的乡(镇)党委书记、乡(镇)长实行捆绑式考评,并根据各自挂钩联系乡(镇)禁毒工作绩效,落实奖惩。不仅如此,澜沧县全面发动社会方方面面的力量,各乡(镇)结合实际,积极指导村(社区)将“禁毒防艾”工作纳入村规民约,并与落实国家强农惠农政策挂钩,实行一事一议制度。正是通过单行条例的制定和贯彻落实,澜沧县的毒品渗透迅猛的势头得到有效遏制,社会面上吸毒人员得到有效控制, 边境禁毒执法合作和境外替代发展稳步推进,人人参与禁毒人民战争的局面进一步形成。

从云南民族关系治理来看,在2010年,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就制定了《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民族团结进步条例》,这也是我国首部关于民族团结进步方面的法规。自该条例实施以来,迪庆州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如今,迪庆州不仅已形成了民族团结进步工作领导责任制, 将民族团结进步工作聚焦于集中财力物力,着力解决各族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并把每年9月确定为“民族团结进步月”,让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深入人心,使迪庆藏族自治州呈现出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和谐稳定、民族团结进步的喜人局面。

不仅如此,在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为了进一步贯彻执行党的民族宗教政策,2009年9月1日施行了《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藏传佛教寺院管理条例》,这是我国第一部藏传佛教寺院管理方面的法规。藏传佛教寺院管理实现了从政策性向法制化的转变。同时,迪庆州还研究出台了《迪庆州藏传佛教寺院民主管理办法》、《迪庆州宗教教职人员纳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施办法》等8个配套文件,实现藏传佛教寺院管理的规范化,促进了宗教关系和谐,夯实了宗教工作基础,努力开创了宗教工作新局面。对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促进社会繁荣进步无疑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总结云南民族自治地方单行条例的实践,我们发现,单行条例是促进民族自治地方政治稳定的一种重要机制,是保障民族自治地方民族团结进步、实现多元宗教关系和谐的一种有效方式。

结语

单行条例立法权是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赋予民族自治地方重要的一项职权。“民族自治地方要把发展民族经济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要通过制定单行条例,发展民族自治地方的经济、 教育、科学、文化等各项事业,促进民族自治地方的繁荣和发展”7。但在立法实践中,云南省民族自治地方单行条例相关工作仍旧面临着许多突出的问题。

首先,单行条例在云南省的各个民族区域自治地方之间存在着不平衡。有的地方十分重视发挥单行条例的治理功能,如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制定的单行条例已有21件。但是有的民族自治地方没有在认识领域突显出单行条例的价值,如楚雄彝族自治州迄今为止只制定了7件单行条例,而昆明市所辖3个民族区域自治县则无一制定单行条例。其次,单行条例立法覆盖的范围还十分有限,比如针对民族区域自治地方有特殊性的社会问题治理的单行条例较少,宗教治理涉及到云南省很多民族区域自治地方,但仅有迪庆藏族自治州制定了相关条例。再次,已经制定的单行条例未能充分体现当地的民族性特点。从目前所制定的单行条例来看,很多单行条例都存在一定的模仿性质。比如在云南省的很多民族区域自治地方都制定了水资源管理或者保护条例、林业管理条例、公路条例等,仔细研读这些单行条例的法条就会发现,其单行条例的内容几乎大同小异,并没有很强的针对性,难以体现民族自治地方的民族性特点。最后,单行条例执行困难。如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出台的《古茶树保护条例》, 由于涉及林业、农业、乡镇、村等保护主体,责任不明,相互推诿, 加之经费、人员配备不足,导致无人执法,以致在勐海县茶山旅游开发过程中造成大量古茶树被破坏。

因此,为了促进民族自治地方在法治轨道获得持续发展,我们有必要进一步挖掘各种有效的治理资源,采取适当的方式提升单行条例立法、执法的水平和质量,促进其功能的有效发挥。

第一,促进民族自治地方政府转变观念,增强其对单行条例重要性的认识。在我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战略发展进程中,我们有必要不断增强民族自治地方政府的法治意识,促进他们结合民族自治地方的民族性、地域性特点,不断完善单行条例立法、执法体系,从而为单行条例功能的更好发挥扫除观念上的障碍。

第二,加强单行条例的立法工作,不断增加和拓展单行条例立法的数量与覆盖范围。这就需要我们一方面要加强单行条例立法项目审批工作;另一方面要拓宽单行条例立法议案、提案渠道。同时要进一步完善单行条例立法的沟通协调机制,尤其要争取上一层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帮助。

第三,进一步规范单行条例的立法工作,不断提升立法的质量和水平。不仅要不断提高民族自治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相关人员尤其是民族委员会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还要探索建立第三方辅助立法机制,不断提升单行条例立法的质量。

第四,强化单行条例的实施,促进单行条例的落实。一是要制定执行单行条例的实施意见、办法及细则;二是明细执法主体的责任;三是建立健全单行条例执行的检查监督机制。因此,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要发挥好地方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作用,要对同级人民政府以及实施条例的相关部门贯彻落实条例的各项规定情况开展监督,确保单行条例能够真正落到实处。

上一篇:继承公证书费用下一篇:华安消防工程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