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专业专业认知

2024-09-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经济学专业专业认知(精选8篇)

经济学专业专业认知 篇1

实习报告

专业:经济学 班级:2010级 姓名:陈思

岁月荏苒,我们从7月4日到7月8日进行为期五天的经济学专业认知,我从对经济学专业的懵懂无知到一年之后现在的初步了解。我对经济学专业的热爱与日俱增,期末开设的专业认知更是让我对经济学专业了解颇深。现在对经济学的了解总结如下:

一、经济学专业概况 1 经济学定义

经济学是现代的一个独立学科,研究的是一个社会如何利用稀缺的资源生产有价值的物品和劳务,并将它们在不同的人中间进行分配。经济学主要进行三点考虑:资源的稀缺性是经济学分析的前提;选择行为是经济学分析的对象;资源的有效配置是经济学分析的中心目标。其首要任务是利用有限的地球资源尽可能持续地开发成人类所需求的商品及其合理分配,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两个方面。2 经济学开设课程

《政治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 《经济学说史》 《资本论》 《产业经济学》 《国际经济学》 《发展经济学》 3 人才培养目标

经济学专业培养具备比较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基础,熟悉现代西方经济学理论,比较熟练地掌握现代经济分析方法,知识面较宽,具有向经济学相关领域扩展渗透的能力。

(1)、掌握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当代西方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分析方法;

(2)、掌握现代经济分析方法和计算机应用技能;

(3)、具有运用数量分析方法和现代技术手段进行社会经济调查、经济分析和实际操作的能力;

(4)、掌握中外经济学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经济研究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

(5)、熟悉党和国家的经济方针、政策和法规;(6)、了解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

(7)、具有较强的文字和口头表达能力及一定的社会交往能力,能熟练掌握一门外语。4 经济学就业前景 经济预测和分析,对外贸易,市场营销,管理类(人事,行政,金融)公务员。

经济学更偏重于理论,且经济类专业的课程实用性都比较强。本专业要求学生系统掌握经济学基本理论和相关的基础专业知识;了解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熟悉党和国家的经济方针、政策和法规,了解中外经济发展的历史和现状;了解经济学的学术动态;具有运用数量分析方法和现代技术手段进行社会经济调查、经济分析和实际操作的能力;具有较强的文字和口头表达能力

经济学专业就业前景很好,能在综合经济管理部门、政策研究部门、金融机构和企业从事经济分析、预测、规划和经济管理工作 5 经济学研究方法

经济学有一套以数量分析为特征的分析方法。主要有:实证分析法、边际分析法、均衡分析法、静态分析法、比较静态分析法、动态分析法、长期与短期分析法、个量与总量分析法等 6 经济学在社会科学中的地位

社会科学是研究人类各种社会活动和各种社会关系的理论和历史的多种学科的总称。经济活动是其他一切活动的物质基础,经济关系也是其他一切社会关系的物质基础。因而,除了哲学之外,经济学,特别是作为理沦经济学的政治经济学,就成为社会科学中的基础科学,成为人们认识社会、改造社会必先掌握的思想武器。

经济学要联系国家制度、法律等上层建筑,来研究各种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政治学、法学等要联系所要维护的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来研究各种国家制度、各种法律等。这种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关系,也同样适用于经济学与其他的社会科学学科。7 中国经济学发展

(1)对新中国经济学的发展线索与发展的阶段进行了总结,总结新中国经济学研究的特征、存在问题和发展趋势;

(2)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的引进与研究进行总结;(3)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研究,分别从宏观经济理论、微观经济理论、市场经济理论三个方面进行了总结;

(4)对理论经济学的分支学科的研究进行了总结,分别对当代资本主义研究、中国发展经济学研究、中国转型经济学和中国制度经济学的研究进行总结。以上是我对经济学的认识。

二、经济学的感想

由最初对经济学浅显的认识,认为经济学只是单一研究经济动向的学科,到现在我认为经济学是一门博大精深,包罗万象的学科。我对经济学专业认知感想如下: 强烈的激发了我学习经济学的热情与兴趣。

通过老师的专业介绍,我了解经济学是一门历史悠久的学科,其中最富盛名的便是亚当·斯密的《国富论》,批判了重商主义只把对外贸易作为财富源泉的错误观点,并把经济研究从流通领域转到生产领域。我认识到每一次经济学的发展史都会极大的促进经济社会的深刻改革与发展。我学习到现在的知识便想更加深入的继续去研究每个经济学家的对社会历史的贡献,因此我认为此次专业认知让我查阅大量资料,继续巩固了我课上的专业知识,又弥补了我课外经济学知识的不足,强烈的激发了我学习经济学的热情和动力。增强了我对未来的就业信心,了解从事本专业工作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所能发挥的重要作用。

经济学学习范围特别广,学习方面涉及比较多,我觉得既有利又有弊。经济学可以说就业面相当广,甚至可以从事其他专业的就业方向;但是我们经济学从事的工作,其他的专业不一定能从事,这是我们的优势。但经济学专业学而不精,专业性较差。但我认为利大于弊,所以经济学专业发展的前途是不可限量的。3 认识到学习,学好经济学专业的必要性。

经济学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雨果在《悲惨世界》卷首的题词就是:"只要这世界上还有愚昧和困苦,那么,经济学就不会是无益的。我其实以前就思考过类似的问题,当时我就觉得经济学的最终目的在于推动社会进步。当然,愿望是一回事,现实又是另一回事。单独看起来,经济学对个人用处不是很大,但对整个社会来说,情况就不一样了。由此可见,学好经济是对我们学习有益,对社会发展有益的。经济学可以提高我认识当代经济的能力,增强了分析经济现象的水平。曾经我对经济了解极其浅显,但是经过一年的学习理论,让我学会许多经济学的理论。比如曾经看关于经济类新闻不是很明白,但是现在可以根据我学到的知识,去分析评价一些经济现象。我很高兴能够有此收获,我所学的经济学并不是只在理论中,在现实的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我认为这也是更好的将理论运用于实际,所以我对经济学有了更加全面深刻的认识。总之,我很热爱我选择和从事的专业---经济学。

经济学专业专业认知 篇2

研究方法与数据采集

课题研究以宝鸡文理学院旅游系旅游管理专业不同年级学生为调查对象, 发放问卷250分, 回收有效问卷235分, 有效率为94%。该学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包括本科生、专升本学生及高职 (大专) 生三种类别。问卷统计分析使用SPSS12.0软件, 首先通过因子分析研究学生对旅游管理专业认知, 其次利用单因素方差分析阐释不同人口学特征学生对旅游管理专业认知差异。

我们认为, 学生对旅游管理专业的认知结果会与学生的亚文化特征密切相关, 主要包括性别、年级、类别及生源地域等。性别影响了学生对旅游管理专业的选择, 同样影响着对专业教育的整体看法。随着对专业学习的深入, 不同年级学生对专业认知也有区别。同时, 研究试图发现不同类别学生对旅游管理专业认知的区别。城乡学生因为成长经历与就业观的不同, 同样会对专业的认知存在不同。调研对象的性别比例中女性明显偏高, 这与选择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中女生比例较高的事实一致。对于旅游管理专业, 更多的家长及学生认为女生更适合该专业的学习。学生年级比例中, 大四学生因参与校外实习而使问卷参与率低。学生类别包括了本校本科、高职及专升本三类不同类别的学生, 本科类学生占比例较高。学生来源的地域分布以城市和农村为主, 部分为县城及城镇。

分析与发现

1.学生对旅游管理专业认知分析

研究所涉及的30个变量集中在7个公因子上。这7个公因子累计方差贡献率为69.595%, 表明用这7个公因子代替原有的30个变量, 可概括原始变量所包含的69.595%的信息, 解释效果比较理想。第一个公因子在“就业能获得理想薪酬”、“为选择并学习该专业而自豪”、“对专业学习感兴趣并有信心”、“家长因该专业而满意”、“毕业后会从事专业相关工作”、“专业学习能为实现未来理想打下良好基础”、“毕业后会为此专业进一步深造、学习”、“学习旅游管理专业达到了求学期望”等影响因子载荷均较高, 反映出学生对学习旅游管理专业之后的就业关注度较高, 可以概括为“就业”公因子。理想的专业就业是高校旅游管理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志。第二个公因子在“旅游管理专业具有就业、科研等竞争优势”、“教师具备较好的专业技能和教学能力”、“学校使用的专业教材实用性强”、“专业教育能使自己获得必要的就业能力”、“专业学习可以掌握较高就业技能”、“教学方法得当、教师责任心强”、“教学内容能够理论联系实际”等影响因子载荷均较高, 共同表现在学校就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方面, 可以概括为“教学”公因子。课堂教学质量是专业质量提升的重要手段。第三个公因子在“专业实习安排合理”、“学校对专业教学及实习管理严格”、“学校安排了适量的专业实践教学”、“课后经常与同学或老师交流专业知识”等影响因子载荷均较高, 表明学生对学校在相关专业的管理和制度的落实方面的认知, 可以称为“管理”公因子。为提升专业质量, 学校应有科学化的管理制度并保证制度的落实。第四个公因子在“经常参与专业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爱好并多次参与旅游活动”、“教师教学中应加大实践性教学内容”等影响因子载荷均较高, 说明对于实践性较强的旅游管理专业, 在教学和学习过程中, 应重视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 可以称为“实践”公因子。因旅游学科明显的实证性, 加强实践性教学内容势在必行。第五个公因子在“为获得各种证书而努力”、“用旅游学知识来思考相关问题”、“经常利用图书馆或网络查阅专业知识”等影响因子载荷均较高, 可以概括为“知识”公因子。专业质量的标志之一即是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第六个公因子在“经常主动阅读专业相关书籍”、“上课能够认真听讲, 积极参与讨论”、“将大多数课余时间用于学习专业知识”等影响因子载荷均较高, 说明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问题, 可以概括为“学习”公因子。只有有效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学习能力, 才能有效提升教学质量。第七个公因子在“对英语学习投入较多时间”、“重视英语口语的训练”等影响因子载荷均较高, 表明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因考研或就业等原因加强对英语的学习, 可以称为“英语”公因子。对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来说, 掌握一定的英语能力是很有必要的。

2.不同人口学特征的学生对旅游管理专业认知差异分析

不同性别学生对旅游管理专业认知差异主要表现在“英语”公因子上, 其他方面差异不明显。这说明, 除了对英语学习的态度以外, 性别对旅游管理专业的整体认知影响并不明显。与男生相比, 女生更多地重视英语口语的训练和英语学习。对旅游管理学生而言, 英语学习不仅关系到日后的进一步深造学习, 还会影响到就业和收入, 因此, 一般高校都会加强对该专业的英语教学。因为语言学习能力和兴趣与学生的性别有关, 所以在学校教学中应针对学生特点来全面引导学生加强英语等外语能力的培养。

不同年级学生对旅游管理专业认知差异主要表现在“就业”、“教学”和“知识”三个公因子上。通过对旅游管理专业系统性的学习, 高年级学生对就业态度更为积极。笔者从教学实际中发现, 大一及大二学生对旅游管理专业就业方向、就业率、待遇等问题颇为关心并非常茫然, 在专业学习中找不到方向感, 因此态度消极。“教学”方面, 大一和大四学生态度较为消极, 主要原因是大一学生刚开始进入大学校园, 与以往高中的教学相比, 对大学课堂教学还不适应。而大四学生则整个大四一年在外实习, 除了中途回来参与论文写作与答辩外, 未参与学校教学。专业知识的学习是一个逐渐积累的过程, 因此, 大三及大四的学生对“知识”认知则更为积极。由此可见, 不同年级的学生对旅游管理专业的认知存在较明显差异。学校在专业教学质量提升的过程中, 应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来合理安排, 诸如就业教育、课堂教学内容及方法等。

不同类别学生对旅游管理专业认知差异主要表现在2个公因子上, 分别是“教学”和“知识”。根据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方案以及社会对相关专业的需求现实, 学校开设了不同层次和类别的专业教育。从本科、高职和专升本三个类别看来, 学校一般都会根据自身情况和学生特点开设不同的课程, 专业培养的目标和方向也有差异。这就形成了不同类别学生对“教学”和“知识”认知的差异。专升本类学生大多来自不同学校, 在与以往学校对比中认可目前学校的教学工作。一般选择专升本的学生, 大都是在学业上追求上进的学生, 因此对旅游管理专业知识的学习要求高更。相比较之下, 高职类学生获取知识的主动性不强。本科类学生对学校的专业教学工作的要求更高。就学校专业教育而言, 对本科、高职及专升本三类教育内容和培养目标都有不同的定位。旅游管理专业教学质量的提升应关照到三种不同类型学生的实际需要并综合提升教学质量。

不同地域学生对旅游管理专业认知差异主要表现在“就业”公因子上, 其他方面的差异不明显。一般认为, 因为不同见识和经历的原因, 学生来源的地域, 会对学生所学专业有一定影响。但从本次调研来看, 除了学生非常关注的专业就业之外, 对在学校的专业教学和学习的影响并不大。来自农村的学生, 因为对旅游管理专业就业缺乏了解、平时旅游活动参与少、对国家旅游发展政策不熟悉以及对旅游开发活动了解不多等因素, 再加上在报考旅游管理专业时方向的定位并不明确等综合因素的影响, 对旅游管理专业的就业并不乐观。加强学生的就业能力培养和端正学生的就业态度, 强化专业就业训练, 是学校提升专业教育质量的重要举措。

结论

通过提升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育质量来加强旅游人才培养, 是我国旅游业发展的重要举措, 也是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育的使命。分析学生对专业教育认知态度, 从学生对专业认知角度去发现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问题, 根据学生认知特征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教学措施, 才能更有效提升专业教学质量。在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育过程中, 通过培养学生就业态度和能力、优化及落实教学制度、强化专业管理、开展实践教学、完善专业知识体系、端正学生学习态度和加强英语学习等一系列教育、教学活动, 在充分考虑学生的不同性别、年级、类别及地域对专业认知差异的基础上, 制订科学的旅游管理专业教育教学质量提升方案并保证方案的落实, 才能保证专业教育质量的根本提升。

参考文献

[1]魏小安, 厉新建.旅游管理专业建设若干问题思考[J].旅游学刊 (人力资源与教育教学特刊) , 2005, S1:30-33.

[2]曾国军, 彭青.旅游管理专业本科课程体系设置的系统分析—基于重点大学高年级本科学生的问卷调查[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8, (19) 3:443-447.

[3]王香茜.旅游管理专业课程建设研究与启示[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 (综合版) , 2011, (9) 6:103-107.

[4]路紫, 王杨, 赵峥, 常思思, 王蕾.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2011, (13) 10:82-86.

经济学专业专业认知 篇3

关键词:独立学院;旅游管理;专业认知;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2)08-0070-03

独立学院是普通本科高校按照新机制、新模式与社会力量合作举办的本科层次二级学院[1]。至2009年,全国有独立学院318所,其中开设旅游管理或相关专业的院校89所[2],本科生数量已超过4万人,约占全国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数量的22.3%。由此可见,独立学院已成为全国旅游管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担任着为旅游业提供智力支持和人力资源保障的重责。

魏小安、厉新建指出,我国本科层次旅游管理专业普遍存在专业定位不够明确、课程体系不够合理、师资队伍水平欠缺等问题[3],而我国独立学院是自1999年开始兴办,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直接产物,由于缺乏相关专业的依托与历史的积淀,这些问题在独立学院中更加显著,并直接影响到学生专业素养和知识结构的培养,从而影响到独立学院旅游管理学生对专业的认同度以及未来的就业选择。罗志慧[4]、赵萍[5]、鲍富元[6]等学者已经意识到独立学院旅游管理专业教育教学中问题的复杂性和尖锐性,纷纷就独立学院如何开展旅游管理专业教育、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提出建议。但教育的本质是培养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只有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学生认知的角度去分析独立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的问题所在,才能提出具有建设性的意见。但从当前的文献来看,尚未有针对独立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专业认知度进行研究,本文拟通过对学生的专业认同进行问卷调研,全面掌握学生的学习态度和专业认知,提出对应的发展对策,以此提高独立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竞争力。

一、调研过程

专业认知是学生学习过程中对专业相关信息的加工过程,本文问卷采用董倩专业认同影响因素结构[7],调研学生对本校旅游管理专业师资与教育教学课程以及外界行业的客观认知,共14个问题。其中师资与教育教学课程主要调研学生对教学的看法和态度,外部环境认知主要调研学生对旅游行业的看法及对未来择业及职业发展的影响,问题采用李克特的五级量表设计而成,要求学生按照1—5级给每个指标打分,1为非常不好,5为非常好。

为深入了解独立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专业认知度情况,笔者于2009年至2012年对某校2006级、2007级、2008级、2009级学生在大三下学期时进行跟踪调查,选择高年级学生是因为学生通过两年甚至更长时间的专业实习和各种社会实践后对专业具有较深入的理解。共发放问卷203份,收回199份,其中有效问卷195份,有效率98%。

在195份有效问卷中,男女比例为31.8:68.2,其中56.9的学生来自于城市,43.1的学生来自于农村,绝大部分学生家庭月收入位于3000至10000元之间,60%以上的学生是广东生源。

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专业认知度分析

(一) 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对课程体系的认知

从调查的整体情况来看,学生对课程体系持不好意见的数量最大,有27人,占总数的15%,且没有学生对课程体系完全满意,均值得分最低,仅为3.05,这说明学生对专业课程设置意见颇大。由于专业包括会展、酒店、旅行社等多个行业的课程,很多学生评价杂而不精,专业课程只能点到为止,而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专业基础课程无法开设或学分过少,这使课程体系无法体现系统性和层次性,以及本科教育“厚基础、宽口径”的基本要求。

相对而言,学生对教学体系中的实践安排认可度比课程结构体系满意度稍好,有6位学生完全认可实践安排,均值为3.31。从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安排特点来看,在教学体系中安排各种层次的实践,如认知实习、课内实践、专业实践等,在教学中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在一定程度上凸显出独立学院的特色,但在实践课程的开展方面,由于缺乏实践专项经费的支持以及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的技能操作设施设备,大部分课程的课内实践只是象征性的带领学生外出参观学习,缺乏深层次的调研和实践,其效果一般。

(二)学生对师资及教学质量的认知

专业教师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但由于独立学院的民办性质,在人才引进方面仍存在较大局限,当前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旅游管理专业教师主要以近年来毕业的研究生为主,如学院的6名专业教师中,仅有1名副教授,其余4位为近年来毕业的研究生,表现出专业教师数量少、高职称人才缺乏、行业经验缺乏等问题。学生作为教育的直接对象,在学习过程中对这些问题感受深刻,超过50%的学生认为师资队伍结构一般,有21位学生认为不好,均值为3.29。

师资力量的不足最终反映在专业教师的教学质量和专业素养指导方面,在调研中学生反映出某些教师在上课中存在由对专业了解不透原因导致的照本宣科、讲解枯燥和互动能力不足等问题,在具体的评价中,超过50%以上的学生认为教师的教学质量及对他们的专业素养指导一般,其中专业素养的指导能力相对更差。在访谈中学生曾经就某些问题与教师进行沟通,但教师的教学能力和专业水平不可能在短时间获得质的飞跃,学生只能面对现实,这与学生所期望的大学专业教学存在较大差距,进一步降低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

(三)学生对旅游行业的认知

专业的学习过程是对旅游行业不断认知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根本目的是使学生成为旅游业高素质的从业人员。调查发现,很多高年级旅游管理专业学生通过在旅行社(主要为导游)、酒店(高星级酒店宴会服务、客房服务等)实践实习对旅游行业具有一定的认知,对行业当前的工作强度大、一线员工工资普遍偏低等社会现实产生较大抵触情绪。从调研情况来看,约12.3%的学生认为旅游行业的工资和福利不尽如人意;28.2%的学生难以接受旅游行业繁重的基层工作;21%的学生对本专业职业发展前景堪忧,均值都在3及以下,这说明旅游行业对学生的吸引力不足。这与全国旅游管理本科专业毕业生初次就业时选择旅游行业的比例一般仅在10%—20%之间的数据基本吻合。总体看来,多数学生在毕业之后的就业及未来职业发展的选择中,已经否定旅游行业,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对专业的兴趣以及认同度。

在具体访谈中,发现独立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在即将走入社会时,普遍感到就业前景茫然,询问他们想做什么时,除少量学生将要考研之外,大部分学生没有明确的就业定位,但跨专业意向明显,很多学生明确表示不会考虑旅游行业。专业开展的目的是培养高素质的专业人才,但由于教育教学体系存在的问题以及旅游行业本身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学生对旅游行业的选择。

(四)学生对专业兴趣及自身专业素养的认知

专业兴趣是学生对专业教育及内外部环境的个人心理倾向,专业素养是专业教育以及学生自我实践和学习后形成的能力,从教育的角度来看,培养专业兴趣浓厚、专业素养高的学是最理想的结果。从调研情况来看,独立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对专业学习兴趣出现较大的分歧,经过近三年的学习,近40%的学生对专业保持较好的兴趣,但仍有15%左右的学生兴趣不大。专业素养同样分歧较大,均值为3.15,32%的学生认为通过学习个人能力、世界观等得到较大提高,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但绝大多数学生认为自身专业素养一般,个人的专业素养仍有待提高。

三、基于学生专业认知的独立学院旅游管理

专业建设

独立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专业认知虽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学校教育不可能以满足学生进行专业设置与开展,但基本反映出当前独立学院办学中面临的基本问题: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不清、课程体系不佳、教学质量不高、学生就业前景不明等,本文就这些问题进行探讨,以促进独立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的改革与发展。

(一)理清专业定位,确立适合于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

专业办学首先应有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但我国的独立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位于二本和高职之间,其定位本身较为尴尬。当前大部分独立学院旅游专业定位通常直接复制于依托校院,或与普通二本院校一致,受到本身教育教学资源与学生能力的限制,无法培养出与之相同专业素养和知识结构的学生。从调研情况来看,学生对自己的专业素养评价普遍不高、专业学习兴趣不大,二者均值均在3分左右,这与人才培养定位息息相关。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不清使独立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在高层次方面无法与一本、二本院校学生相竞争,在餐饮服务、导游等岗位又比高职高专高职学生缺乏实干精神,促使其逃离旅游行业。

对于独立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的定位,应根据学校的办学条件及学生情况进行合理定位。从当前一本、二本院校及高职较为认可的人才培养定位来看,独立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定位应该在旅游行业高级管理人才与基层管理人员之间,致力于培养中高层旅游行业管理人才。具体来说,可以将专业定位为“培养具有良好的旅游专业素养、较强的旅游管理能力和熟练的操作技能、适应旅游业国际化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以此和二本及重点院校的高级人才以及职业技术院校的技能人才相区别,以指导课程体系的设置及教学内容及方法的开展。

(二)课程设置凸显特色,突出方向

从我国旅游管理开展情况来看,众多学校是因其优势专业拓展开设旅游管理专业,如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以语言为依托开展旅游管理专业,在课程设置中突出语言特色。独立学院由于缺乏特色专业的支撑,若在课程设置中一味去模仿或照搬某些一本、二本院校的课程设置,内容繁杂,课程体系成为一个大杂烩,无法突出旅游管理专业的个性与特点。

独立学院虽然没有历史的积淀,但可以灵活就市场变化进行调整及变化,在课程设置中可以做到以下三点:一是调整课程体系,按照市场需求突出方向。传统的旅游管理专业通常开设旅游管理、酒店管理、会展管理等方向,但随着经济的不断变化与发展,国内高端休闲度假的兴起所导致的高端休闲度假场所人才的需求,独立学院应该积极开展高尔夫管理、温泉度假管理、连锁餐饮集团管理、食品烹饪等专业方向,突出市场特色;二是在课程设置中应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为指导思想,采用模块化的方法设置专业基本能力模块和核心能力模块,在基本能力模块中增加语言训练与语言技巧、应用文写作及行业操作技能等课程,在核心能力模块中加强心理学、人类学、社会学、文化学等基础课程的设置;三是加强实践教学的开展。在课程体系中,应突出应用性特点,以专业认知实践、课堂实践、校内实训基地实践、校外实习基地实践、社会调研实践等合理结合,培养学生应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加强专业教师在职培训,提高教学质量

独立学院应该转变招聘退休教师或邀请其他院校的旅游管理高职称教师授课的思路,积极面对年轻研究生担当专业讲授主力的现实,并将主要精力用在年轻教师的培养方面。首先,充分利用学校资源,鼓励专业教师到旅游企业挂职学习,培养双师型教师;其次,选派年轻教师到国内重点院校或国外相关院校进修,学习国内外先进的教学理念,提高他们的专业理论修养;再次,鼓励年轻专业老师考取博士学位,为他们的在读学习提供宽松的环境;最后,提供年轻教师专业培训及参加各种学术会议的经费,以扩大他们的视野。

专业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采取多种手段,以提高教学质量:一是采用导向型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如启发式教学方式,以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以讨论为主要授课手段的方式[8],辅以情景式教育模式、任务型教育等手段;二是加强校企合作,给学生提供多种学习机会。专业教师可以加强个人的对外交流,充分利用旅游企业的实践资源,如聘请企业管理人员参与课程的理论和实践教学,安排学生代岗实践等;三是积极带领学生参加全国相关专业比赛,如全国导游大赛、会展策划比赛、酒店操作技能大赛等,以比赛项目带动教学的开展。

(四)提高学生职业意识,引导职业生涯规划

旅游行业的特殊性质决定在校期间的专业实习或刚毕业的学生需从基层做起,并逐步获得提升机会,同时,基层服务工作体力与劳力兼备,需要学生具备吃苦耐劳的精神。教师在专业教学过程应该就行业特点及人才需求形势进行沟通,让学生了解所学专业的就业特点与就业情况,使之对旅游行业的发展具有正确的认识,培养学生正确的就业态度和就业素养,以适应未来社会的需求。

在职业素质培养过程中,可以适当开设职业发展相关的选修课程,引导学生积极面对未来旅游行业的基层工作,并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对他们进行适当的职业生涯规划,将现在学校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旅游行业的岗位进行贯穿讲解,以此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职业洞察力和自我评估能力,引导他们更加积极地面对旅游行业的际遇和挑战。

参考文献:

[1]鲍富元.论独立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竞争优势的构建[J].

河北旅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6).

[2][5]赵萍.独立学院旅游专业建立校外实训基地的思考

[J].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学报,2008,(8).

[3]魏小安,厉新建.旅游管理专业建设若干问题思考[J].

旅游学刊,2006,(S1).

[4]罗志慧.关于独立学院旅游管理系教学改革的建议[J].

经济研究导刊,2009,(24).

[6][7]董倩.旅游管理学生专业认同研究[D].大连:辽宁师

范大学,2010.

[8]杨星.我国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改革研究[D].大连:辽宁

经济学专业专业认知 篇4

1113126 陈颖

第一部分:自我评估

(1)心理测试分析:

①气质测试中,我的气质类型是多血质、胆汁质和粘液质混合型;②性格测试中,我的性格是慢热型;③职业倾向测试中,我的社会型和企业型职业分数最高,比较适合从事这两类工作。

(2)自我分析评价:

①兴趣爱好:旅游、绘画、游戏、集体活动、看电影等

②改进方向:

A 要培养坚决果断的风格

B 和他人一起检讨自己,更客观地对待自己的不足和进步。

C 要冷静灵活地分析,保证正确的前进方向。

D 要留意周围的情况,学会运用已被证实的信息,这样可以发挥创造性思维。

E 注意事情的细节,开放、灵活、理智、客观地看待周围的人和事。

F要客观认识自己和周围的人际关系,学会团队合作,公私分明。

③总体评价:怀有理想、对事认真负责,对人友善热情,有勤于思考、锲而不舍的精神。做事有计划有条理,创造性思维有待提高。

第二部分:行业分析——上海会展业

上海是全国会展方面最主要的城市之一,地处长江三角前缘,交通便利、腹地广阔、地理位置优越,在国内外享有较高知名度。由于其区位优势得天独厚又是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城市,现已率先在国内建立了地方性会展业协会。无论从硬件还是产业基础、市场基础来看,上海资源都较好。而且,“会展专业人才缺乏是上海会展业发展的重要问题之一”,问题主要集中表现为,上海从业人员的技术水平参差不齐,操作不够规范。经中国贸促会调查,50%的会展从业人员从未经过任何培训,其余50%也只经过短期培训。而且目前最缺乏的是会展设计师、会展项目策划、会展销售和项目经理四个职位,因此上海会展人才市场前景比较光明。

第三部分:职业规划(短期目标)

2011—2013年是学业有成期,我要充分利用校园环境及条件优势,认真学好专业知识,培养学习、工作、生活能力,全面提高个人综合素质,做好就业的准备。

A.政治及道德方面:

参加党章学习,定期递交对党的章程的学习认识及实践,争取早日加入中国共产党;积极参加党团活动等。

B.实践与服务方面:

积极参加社会调查活动,参观企业、参加与本专业和行业相

关的社会兼职、专业实习等工作;适时参加安全义务献血、植树活动、青年志愿服务活动等公益事业。

C.学业与证书方面:

考出英语四六级证书及与本专业工作相关的证书;

D.科技学术创新创业方面:

努力学习专业的知识和技能,尤其是扎实学习好主修专业的管理学和会展理论等,充分利用校内图书馆、校外购书城及网络信息来开拓视野,扩展知识范围;尝试激发、开拓思路,开展学术创新、科技创新。

对本专业的认知

1113126陈颖

专业认知实习 篇5

专业认知实习报告 教学院系:材料工程学院专业:木材科学与工程学生姓名:金凤

学号:20101053099

年6月28号

12012

专业认知实习

一、实习目的1.1 了解云南木材工业情况。

1.2了解刨花板制作工艺流程

1.3了解木制品的市场情况。

1.4 通过现场观察扩大我们的知识面。

1.5 通过实习使我们获得基本生产的感性知识,同时锻炼和培养我们的吃苦耐劳神。

二、实习时间

起始时间2012年6月25号终止时间2012年6月28号

三、实习地点

云南昆明

四、实习单位和部门

新飞林人造板厂豪都实木家具(世博店)

五、实习正文

27号明媚的阳光早早将我唤醒,这一天注定是一个特殊的日子。这天我将走进和我专业相关的人造板厂,亲眼看人造板制作工艺流程。步行到山下、坐车、下车、又坐车、又下车,几经周折,终于到达目的地—新飞林人造板有限公司。

5.1公司简介

昆明新飞林人造板有限公司(前身为云南省昆明木材厂)位于昆明市西北门户普吉,占地170.92亩,固定资产18000万元,是全国重点木材综合加工企业之一,云南省林业产业龙头企业。自1952年建厂以来,公司紧跟世界林产工业的发展潮流,先后从欧美各国引进人造板、家具制造技术和设备,经过多年不懈努力,形成了“飞林”系列特色产品:即飞林牌防潮型刨花板、飞林牌环保型刨花板、飞林牌环保防潮型刨花板、飞林牌三聚氰氨饰面板和飞林牌板式家具等产品。

进入工厂,该公司的老工人带领我们进行参观、学习。他首先带领我们参观刨花板的生产工艺流程。

5.2刨花板简介

刨花板是由木材或其他木质纤维素材料制成的碎料,施加胶粘剂后在热力和压力作用下胶合成的人造板。又称碎料板。按板坯结构分单层、三层(包括

多层)和渐变结构。按耐水性分室内耐水类和室外耐水类。按刨花在板坯内的排列有定向型和随机型两种。此外,还有非木材材料如棉秆、麻秆、蔗渣、稻壳等所制成的刨花板,以及用无机胶粘材料制成的水泥木丝板、水泥刨花板等。刨花板的规格较多,厚度从1.6~ 75毫米,以19毫米为标准厚度,常用厚度为13、16、19毫米3种。刨花板按产品密度分:低密度(0.25~0.45克/厘米3)、中密度(0.55~0.70克/厘米3)和高密度(0.75~1.3克/厘米3)3种通常生产0.65~0.75 克/厘米3密度的刨花板。,据了解,新飞林刨花板是以中、高密度为主的。

5.3刨花板生产工艺流程

刨花板生产线的主要工艺流程为:备料→削片→刨片→干燥→分选→拌胶→铺装→预压→横截→装板→卸板→冷却→锯边→砂光→检验入库,此流程分以下工段。

(1)备料工段

备用原料经削片机削片后送到木片料仓进行过渡存储。木片再送到刨片机加工成刨花,刨花送到湿刨花料仓中进行过渡存储。(也可以用工业刨花、木屑,经筛选后过渡存储)

(2)干燥分选工段

湿刨花送到转子干燥机中进行干燥,干燥后的刨花通过摆动筛筛选,合格的芯、表层干刨花被分别送往芯、表层干刨花料仓过渡存储,过大的刨花经粉碎或打磨后再进入摆动筛进行分选。

(3)调胶、施胶工段

合格的芯、表层刨花分别均匀地输送到拌胶机中,同时调供胶设备将工艺所要求的液加入拌胶机中,芯、表层刨花和胶液分别在拌胶机的充分搅拌下达到均匀混合的效果。刨花施胶对胶有一定的要求,要求胶具有一定的初粘性,适当的胶合固化速度,低毒无污染,与添加剂的互溶性。调胶要使胶混合均匀,计量准确,表层胶液100度固化时间110到130秒,芯层胶液100度固化时间30到50秒。混合调制后至少保持1.5小时不变质。合格的表芯层干刨花经运输机,刨花计量料仓分别计量后送到拌胶机中,同时调供胶工段将工艺所要求的胶液送到拌胶机中,刨花和胶液在表芯层拌胶机的充分搅拌下,达到均匀混合充分施胶的效果。

(4)铺装热压工段

施胶后的刨花输送至铺装机,由铺装机铺装出具有渐变结构的平整连续的需要厚度的膨松板坯,再经预压机、齐边锯、横截锯制成粘结的具有一定强度的板坯,经板坯运输机、推板机送入装板机中,由装板机将板坯一起送入热压机中压成刨花板,同时将热压机中已经热压的毛边板由装板机的垫板推出到卸板机中。

(5)后处理工段

卸板机中的毛边板经卸板运输机、进板辊台运输机送到冷却翻板机中,在冷却翻板机中停留(冷却)后的毛边板由出板辊台运输机、对中运输机、辊台运输机输送到纵横锯边机中锯切成4/×8/普通刨花板,最后输送到液压升降台堆垛。

看完刨花板的处理工艺后,我们又被该公司的工人带到人造板的最后一道工艺—饰面板。

5.4飞林牌三聚氰胺饰面板

以具有抗菌性能的三聚氰胺浸渍胶膜纸贴覆到防潮型刨花板表面,经高温热压固化制成饰面板,该板种的环保性能已经达到欧洲E0级(超健康)水平。适用于湿热环境下,具有色彩亮丽、抗污、耐磨、耐老化、抗菌防霉等功能的各类家具及装修用材料,为使广大消费者贡献“飞林”品牌及技术成果,公司最近开始在饰面板背面印有“飞林E0”的三角形识别标志。

最后我们来到了展示家具的展馆,那里的家具美观、大方。

5.5飞林牌板式家具

凭借雄厚的技术力量和国际先进的生产技术设备,以自身高品质健康环保的“飞林”防潮、环保、抗菌三聚氰胺饰面板为基材,配以高档次的五金配件,生产款式新颖、引领潮流、符合人体工程学设计的民用、办公家具。

参观完新飞林人造板有限公司,隔天我又去了豪都实木家具,以了解家具市场情况。

5.6家具的种类

家具的种类很多,按原料来划分,凡木质的通称木家具;主体是金属的通称金属家具(包括铝合金家具等);凡塑料制成的通称为塑料家具,竹藤制成的通称竹藤家具;若按用途划分,一般分民用家具、宾馆、饭店家具,办公家具等。如进一步细分,目前市场上家具的种类主要包括:

(1)实木(全木)家具

家具的主体全部由木材制成,只少量配用一些胶合板等辅料,实木家具一般都为榫眼结构(即固定结构)。如硬木家具(也称中式家具),它是实木家具的一种,是按照我国明清家具传统款式和结构(特定的榫眼结构),采用红木花梨、紫檀等名贵木材加工制成,这类家具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

A:实木家具

是指由天然木材制成的家具,这样的家具表面一般都能看到木材美丽的花纹。家具制造者对于实木家具一般注意涂饰清漆或亚光漆等来表现木材的天然色泽。实木家具有几种形式呢?

一种是纯实木家具。就是说家具的所有用材都是实木,包括桌面、衣柜的门板、侧板等均用纯实木制成,不使用其他任何形式的人造板。纯实木家具对工艺及材质要求很高。实木的选材、烘干、指接、拼缝等要求都很严格。如果哪一道工序把关不严,小则出现开裂、结合处松动等现象,大则整套家具变形,以至无法使用。

另一种是仿实木家具。所谓仿实木家具,从外观上看是实木家具,木材的自然纹理、手感及色泽都和实木家具一模一样,但实际上是实木和人造板混用的家具,即侧板顶、底、搁板等部件用薄木贴面的刨花板或中密度板纤维板。门和抽屉则采用实木。这种工艺节约了木材,也降低了成本。一套普通实木家具价格应在1.6万元左右,而全实木家具起码要3万元以上。

B:红木家具

也是实木家具的一种,但红木家具在家具业内单独是一种风格的家具系列,不同于其他实木家具。按照国家技术监督局的有关规定,所谓红木家具主要是指用紫檀木,酸枝木、乌木,瘿木、花梨木、鸡翅木制成的家具,除此之外的木材制作家具都不能称为红木家具。

(2)人造板家具

板式家具是指以人造板为主要基材、以板件为基本结构的拆装组合式家具。常见的人造板材有胶合板、细木工板、刨花板、中纤板等。

(3)弯曲木家具

其主体部分是用木单板经胶合膜压弯曲而成,产品线条流畅,多变,造型美观,坐卧时舒适富有弹性。这类家具在国外颇为流行,且在不断开发创新中,在我国也已形成一定市场。

5.7家具价格

与高端红木家具的暴涨相比,实木价格去年的涨幅可谓比较温和。

根据调查,我国实木家具市场对于珍贵木材的用量,远远超过了我国树木成材总量,为保护森林资源,我国林业部门对砍伐的审核日益严格,同时我国原木进口的渠道也随着各大木材生产国加大限制而受阻。目前,我国原木货源十分紧俏,原材料价格随之疯涨,部分实木家具已到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境地,所以用较差的木材作为家具框架,再贴上优质的实木皮的做法相当普遍。

东南亚、非洲、北美洲以及俄罗斯等地一直是我国主要的木材进口来源地,但在资源减少、国家政策限制、汇率和运输费用上涨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木材价格较前两年有大幅增长。木材价格上涨,加上工厂的采购及运输成本的日益增加,最终促成了部分实木家具品牌近期的提价行为。

六、实习总结

这次实习收获很大,看到了就业前景,心里有了新的目标,也对未来充满了希望。同学们认真学习,及时发问,带队师傅很是热情,耐心讲解。

食品专业认知 篇6

所学课程

收获和感想

2生活总结

收获感想

3自我评价

二对本专业认识与思考学习目标

知识和能力

对本专业人员的素质要求学习框架

核心课程

考研重点课程

三从业人员调查报告

四、结束语

经济学专业专业认知 篇7

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为高等教育的发展带来机遇, 高等院校纷纷增设新专业扩大招生规模, 与此同时一些老牌专业迫于就业压力而出现萎缩。曾经作为农业院校与财经院校核心专业的农林经济管理 (以下称农经) 专业倍受冲击。为应对市场化的冲击, 农业院校的农经系多数更名为“经济管理学院”或“经济贸易学院”等, 实行“财经化”策略;财经院校农经系多数合并到“经济学院”或“国际贸易学院”等, 实行“非农化”策略。这使得财经院校的农经专业又受到农业院校农经专业的挑战, 加之本身在财经院校中的不利地位, 其本科生培养规模越来越小, 专业发展状况堪忧。身处地方财经院校的农经专业大学生, 陷于专业目标定位与市场需求脱节、专业学历教育与个人发展定位冲突的多重矛盾当中, 不可避免地产生了专业认同感不强、淡化专业学习, 以至于出现学习目标与个人发展定位“去农化”, 严重背离了农经专业学科的初衷。在此背景下, 本文以河南财经学院农经专业在校大学生为例, 通过分析其专业认知及就业意向, 来揭示地方财经院校农经专业办学困境在学生层面上的影响与现实反应, 以期对该学科的发展提出一些认识与启示。

二专业认知

本科教育中有两种专业指导模式, 一为“宽”模式, 即“厚基础、宽口径、淡化专业”;二为“专”模式, 即“明确专业方向、注重专业技能”。调查显示, 农经专业在校大学生对专业模式的认同与所在年级有一定的关系。大一、大二学生赞同“宽”模式的居多, 分别为58.00%、51.72%, 到大三时情况发生变化, 认同“专”模式的学生占了主体, 达到78.57%, 而到大四后, 虽大多学生仍认同“专”模式, 但与大三时相比认同感有所下降。

不论选择哪种专业模式, 大学都有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与专业选修课等, 但因学生所学专业不同对各课程的重视程度会有所差异。调查显示:农经在校大学生对课程重要的认识由高到低总体依次为专业课、专业基础课、公共课、专业选修课。从不同年级来看, 大二学生对专业课重视程度最高, 高达51.72%, 大一与大三学生对专业课的重视程度虽不及大二学生, 但也均高于其他课程, 对于大四学生则相反, 其仅有28.57%的认为专业课最重要, 大多数学生转而对专业基础课与公共课更加重视。这一现象与上述对专业模式的认知如出一辙。可能原因有二:其一, 农经学生对专业知识学习与能力提高的预期较高, 而财经院校农经专业“去农化”的课程设置使其专业趋同于一般性的经济管理专业, 既失去了农业院校偏重技术型的经济管理人才培养结构, 同时也未形成财经类院校偏重财经型的经济管理人才培养模式, 因而虽在大学期间对专业认知模式由“宽”逐步转变为“专”, 但对专业课的重视度却在下降;其二, 高年级学生准备参加考研与考公务员等的需求促使其对公共课与专业基础课的学习再度重视。学生对不同课程的认知存在主观差异性。在此背景下, 农经学生认为影响其课程学习的重要因素依次为课程内容、教师水平与专业设置。从不同年级来看, 大二、大三学生认为课程内容是激发其学习兴趣的最重要因素, 而大一、大四学生则认为是教师水平。

从不同年级来看, 农经专业学生对专业不满意随年级的升高呈现“∩”型趋势, 大一最低, 不满意者为50.00%, 大三时达到顶峰, 不满意者高达86.67%, 到大四时虽有所降低但仍有66.67%的学生不满意。总体看农经学生对其专业的满意偏低。

三专业认知下的就业意向

1就业观念、标准及其专业倾向性

当前, 大学生就业有两种观念, 即先就业后择业与先择业后就业。调查显示, 农经专业76.84%的学生趋向于先就业后择业, 尤其表现在对专业很满意的学生上, 其该意向选择高达80.00%。可见, 农经专业学生寄希望于先找一份工作适应社会, 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后再选择心仪的职业。那么, 农经专业学生的择业标准又是怎样的呢?调查表明, 67.19%的学生把发展平台作为首选, 而后依次为薪金工资、单位性质与专业对口。其中对专业很满意的学生中, 40%的学生把专业对口作为自己重要的择业标准, 远高于对专业次满意与不满意学生对此项标准的认可度, 其分别仅为1.59%、4.84%。如果把考研作为本科生就业来看, 考研学生是否报考本专业也可理解为其就业的专业倾向性。调查表明, 预期考研的学生中45.00%的表示会尽量保持原专业, 其中对专业满意的学生报考原专业的占到64.10%, 即使对专业不满意的学生也占到35.00%。可见, 虽然绝大多数农经学生不看好自己的专业前景, 但仍有一部分对专业非常满意的学生坚持学农务农, 对农经专业充满期待。这说明学生的专业认知对其确立就业观念、标准及理念有深远的影响。

2就业的职业定位与选择意向

在校大学生的职业定位是基于其就业理念与择业标准而做出的预期选择。农经学生将其职业定位为管理型、自主创业型的较多, 分别为40.20%、31.16%, 而定位于技术应用型与教学科研型的较少, 分别仅为20.60%、8.04%。从不同专业认知角度看, 对专业非常满意的学生66.67%的倾向于将职业定位为管理型, 而仅有16.67%的学生倾向于自主创业;对专业次满意或不满意者虽然也将管理型作为其首选, 但较对专业非常满意者所占份额减少, 分别减少了25.18%、28.50%, 而对自主创业型的职业定位则有较高倾向, 比专业非常满意者分别提高了17.20%、13.86%。另外, 专业不满意者对技术应用性的职业定位选择倾向高于专业满意者, 这可能缘于其将专业知识的学习时间转嫁到一些自身较感兴趣的技能型非专业的学习上, 这一点在与农经专业学生的访谈中得到证实。

职业定位决定职业领域的选择。调查表明, 农经学生对职业领域的选择与其专业满意度的关联性较小, 总体表现为选择进企事业单位的占主体, 达到74.00% (其中事业单位占到40.00%) , 而后才是选做一名创业者和自由职业者。由此表明, 农经学生职业选择的预期目标还是比较高的, 且追求工作稳定的思想仍较重。如在考公务员涉农专业较少的情况下还有24.00%的农经学生选择通过这一途径进入事业单位就是一个例证。

上述的分析表明, 大多数农经学生能够根据愿景目标与现实状况进行合理对接, 做出自己较为可行的预期职业定位与选择。但在当前就业形势趋紧的状况下, 农经学生想通过攻读硕士研究生来更好实现自己理想的不占少数, 达到50.26%。其中, 考研率与专业满意度呈现反向相关, 专业非常满意与次满意者的考研率分别比平均水平低10.26%、5.10%, 而专业不满意者则高出平均水平2.97%。这表明对专业不满意的学生更期望获得学历优势, 增加自己的就业筹码, 最终觅得如愿以偿的工作。

3就业意向的影响因素

在校大学生的就业意向是其在权衡各方面影响因素的条件下所做出的预期选择。调查显示, 学生认为影响就业的最重要因素依次为:个人能力、个人素养、学校品牌、专业名称、专业知识、城乡前景差异。其中主观因素的影响程度达到77.21%, 远高于客观因素。从不同专业满意度来看, 对专业很满意的学生中除20.00%的认为农经专业名称对其就业具有客观性影响外, 最主要决定自己就业前景的还是个人综合素质等主观因素;而对专业次满意和不满意者虽然也认为影响其就业最重要的是主观因素, 但对客观因素的认知较专业满意者有偏差, 即认为学校品牌的重要性超过专业名称, 甚至认为就业地区位差异对其就业也有一定的影响。

对比专业满意与不满意两类学生, 前者不仅在在校学习表现上有较高的专业认同感, 而且在就业定位上也有较强的专业“归宿”意识, 其认为专业知识对其就业影响程度高于后者14.44%。但总体看, 农经专业学生普遍认为涉农专业不利于其找到较好的就业门路, 对专业前景不太乐观。

四结论性评述

农经学生普遍认同突出专业特色办学模式, 且高年级学生认可的比例高于低年级。在对专业模式认可存在差异的情况下, 农经学生对课程重要性的认识由高到低依次为专业课、专业基础课、公共课、专业选修课, 其中将专业课作为最重要的课程者居多, 尤其表现在大二学生上。在课程学习中, 大二、大三学生认为课程内容是激发其学习兴趣的最重要因素, 而大一、大四学生则认为是教师水平。可见, 在所学专业既定的条件下, 专业对学生学习的影响并非最为关键, 而专业课程结构与内容的统筹安排、精心设计与教师水平越来越成为农经学生专业学习、专业塑造的核心与关键[1,3]。

农经学生总体上对专业认同感偏低的现实导致其在就业观念上多数倾向于先就业再择业, 尤其表现在对专业非常满意者上。同时多数学生将发展平台作为择业标准的首选, 最后才考虑专业对口, 但对专业非常满意的学生中将专业对口作为自己重要择业标准的比例远高于对专业次满意与不满意者。在择业标准的引导下, 农经学生预期的职业定位集中在管理型与自主创业型上, 且多数倾向于进入企事业单位工作, 并期望通过考研来更好实现自己的目标, 尤其表现在对专业不满意的学生上。为此, 应结合专业特色建设、专业思想教育、专业实践训练、专业能力提高等多方面多环节的工作, 强化专业认知与专业塑造[4,5], 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农经学生的就业预期, 最终缓解财经院校农经专业办学困境。

参考文献

[1]马晓旭.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J].农业教育研究, 2009 (1) :40.

[2]柯水发, 王战男, 李红勋.北京林业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2004级本科毕业生就业情况的调查分析[J].中国林业教育, 2009 (5) :42.

[3]李翠霞, 朱请, 卢达.农业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 (6) ;56.

[4]郑炎成, 曹明宏.一种可供选择的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实习模式[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 (2) :137

经济学专业专业认知 篇8

本研究的调查对象为延吉市某中等职业学校的全体在职教师共40位,其中朝鲜族教师22位,汉族教师18位。

此次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40份,回收38份,其中废卷2份,有效问卷36份,有效率为94.7%。

另外,利用spss18.0软件对问卷进行信度分析,结果表明:整体问卷Alpha值为0.952,可信度颇高。

一、调查结果

1. 教师角色认知状况。

由表1可知,教师在其角色认知几个维度中,知识传授者、集体的领导者、学习者及其专业能力四者之前在0.01水平上每两项均存在显著性相关。教师角色认知中,对知识的传授者、学生榜样、集体的领导者、心理工作者和学习者这五个维度的认知与专业能力的认知之间在0.01水平上呈中度相关。而教师对学生的榜样和心理工作者之间的认知之间在0.01水平上呈低度相关。

通过整理(28题),发现教师角色认知中,排在首位的仍是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而排在第二位的是学生的榜样,第三位、第四位分别是指导者和引导者,第五位是集体的领导者,排在第六位的是学者和学习者。

通过整理(29题),考查影响教师角色认知的几种因素中,排在首位的是教师自身观念,其次教师认为学校的重视程度同样也影响教师的角色认知。部分教师还认为学生的配合同样也影响教师的角色认知,只有少部分教师认为新型的教育理念能够影响教师的角色认知。

通过分析(30题),发现绝大多数教师会认为教师的角色认知与其专业能力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但具体存在何等关系却并未提及。

2. 教师专业能力发展状况。本文中的教师专业能力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直接或间接影响教育教学活动的质量和完成情况的个性心理特征。教师作为从事教书育人活动所需要的能动力量或实际本领,良好的能力结构有助于教师增强职业适应性。

由表一可知,某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能力发展相对较高,通过对调查问卷的整理和分析,教师在知识传授方面的专业能力呈显著相关,而在学生榜样方面的专业能力呈中度相关。由此说明,教师在教书育人方面的能力还是相对较强的,同时也能看出某中等职业学校全体教师敬职敬业,在平凡的教育岗位上工作着。

由表2可知,朝汉族教师专业能力发展没有存在显著性差异。

3. 教师角色认知与专业能力相关统计。

由表2得出,某中等职业学校朝、汉族教师在其角色认知各维度中无显著性差异。在对知识传授者、学生的榜样、心理工作者、学习者四个维度的认知水平较高,但在对集体的领导者这一维度的认知水平属中等水平。

由表4可知,某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能力发展水平较高。

二、分析与讨论

1. 知识传授者角色认知与专业能力发展的关系。知识传授者是教师角色认知的核心或中心特征。在信息化的现代社会中,虽说教师不再是学生唯一的知识来源,社会要求学生提高独立学习的能力,但也不能说教师作为知识传授者的角色特征消失了,而应该是其内涵丰富了,外延扩大了。

由表一中不难看出,教师在知识传授者角色认知这一维度中,其认知程度越高,其专业能力发展程度越高。因此,知识传授者角色认知与教师专业能力发展成正比。

2. 学生的榜样角色认知与专业能力发展的关系。俗话说:“身教胜于言传。”所以说“学生的榜样”角色认知十分重要。教师在扮演角色时,被看作“社会的代表”、“伦理的化身”,他肩负着传递社会文化价值与标准的任务,他也就被学生看作是代表这些价值的人。教师对他所教学科的态度,以及对学习的态度也会成为社会和学生的榜样。教师在学生的榜样角色认知的水平高,有利于其专业能力的发展。

3. 集体的领导者角色认知与专业能力发展的关系。由表三可知,某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在集体的领导者这一角色认知水平中的平均值为3.7762,相对于其他四个角色认知维度较低,说明大部分教师不认为自己可以作为班集体的领导者。同时,教师对这一角色认知的水平会影响到其专业能力的发展。

4. 心理工作者角色认知与专业能力发展的关系。由于中等职业学校的生源是经过重点高中、普通高中录取之后筛选出来的,部分学生在初中时期就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或因家庭原因导致不能正常完成高中课程才选择了职业学校就读,学生的思想、行为存在一定的偏差,或多或少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教师对“心理工作者”这一角色认知就显得尤为重要。令人欣喜的是,某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对这一角色的认知也处在较高水平,这也说明教师的专业能力发展处于较高水平。

5. 学习者角色认知与专业能力发展的关系。尽管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基础相比较而言会差一些,但作为教师,不应忽略自身素质的提高。因此,对学习者角色的认知就显得尤为重要。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师应不断学习相关教学理论,并付诸于教育实践,解决教育教学中出现的教育问题。只有自身素质提高了,才能促进其专业能力的发展,才能充分体会到教书育人的快乐,才能真正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才能培养出更优秀的学生,才能创造出更大的价值。过去教师“一桶水”的角色必然要淘汰,教师应该让自己成为一条常流常新的河水。

三、研究结论

1. 总体来看,某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角色认知在性别、民族、职称上均没有显著性差异。

2. 通过整理并分析调查问卷,可知教师角色认知中,对学生榜样的认知水平最高,其次是知识传授者、心理工作者、学习者,最后的是集体的领导者。说明教师还不能胜任集体的领导者这一角色。

3. 通过分析某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角色认知各维度与其专业能力发展之间的关系,可以发现教师对知识传授者这一角色认知与其专业能力发展呈高度相关,而对心理工作者这一角色认知与其专业能力发展呈中度相关。

注释:

[1]卢正芝,洪松舟.我国教师能力研究三十年历程之述评[J].教育发展研究,2007.1,P70.

[2]武燕.山西省高校体育教师角色特征现状研究[D].山西大学.2006.

[3]李秉德等.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135-137.

上一篇:财务分析报告的特点下一篇:勤俭节约制度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