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设计模版

2024-10-0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设计模版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设计模版 篇1

一、教学目标

1.学习作者寄寓文中的对待困难的正确态度和克服困难的方法,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获得正确面对困难的有益启示。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准下列加点的多音字或难读字的字音;学习运用下列常用词语。

字音 闷热(mēn)

玩弹子游戏(dàn)

不能动弹(tán)

全身颤抖(chàn)着眼(zhuó)

卜卜乱跳(bo bo)

连攀带扒(bā)啜泣(chuò)

瘦骨嶙峋(lín xún)

常用词语

训诫

迂回

凝视

啜泣

嶙峋

心惊肉跳

头晕目眩

小心翼翼

3.让学生尝试自主阅读,在阅读中思考,在思考中获益的学习方式。

二、教法和学法分析

《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一篇寓理于事、文字浅显、故事性强的文章,作者通过对自己小时候爬悬崖历险一事的叙述,告诉读者一条重要的人生经验。阅读这篇文章,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学习对待困难的正确态度和克服困难的方法,对他们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中遇到困难挫折时如何对待产生积极的影响。这种学习和影响是无法外加的,它必须由学生自己通过阅读、理解、体验、感悟、内化才能起作用。本案例设计试图从以下两点着手,以期达到上述目的:

1、学生体验贯穿整个学习过程。不管是学生自读还是课堂讨论,都强调学生情感体验的主动参与。

2、注重学生的自读自悟。只有独立学习,主动体验,主动发现,学到的才有可能成为自己一辈子受用的东西。这篇文章适合学生自主阅读,教师只在学生自读、自悟的基础上加以适当的引导,让学生体悟得更深刻些。

三、教学过程设计

整个教学按学生自主阅读的学习方式策划。学习活动分三个环节。

(一)学生自读课文,交流阅读感想,提出疑难问题。

自读目标呈现:①朗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读准字音;②初步体验“我”小时候历险经过,感受对待困难的态度与方法。回答:你读了这篇课文后最大的启发或感想是什么?③发现问题,回答:你觉得还有什么问题需要大家帮助解决?

学习障碍预测:①朗读过程中对多音字字音准确性的忽略;②口头表达能力较弱者积极参与交流活动的主动性的丧失。

教师帮助对策:①自读前呈现本课难读的多音字;②对口头表达能力较弱者安排课前预习,阅读感想和需要帮助解决的问题可进行书面准备;③必要的鼓励。

(二)整合师生问题,教师必要引导,学生深入体悟。

学习效果期待:这篇课文的重点内容是面对困难时的态度和克服困难的方法。文章充分描写“我”在悬崖上的恐惧心理和绝望处境,是为了说明“我”当时面临的困难的巨大程度;而这么巨大的困难最后在父亲的指点下,在“我”自己的努力下终于被战胜,化险为夷。“我”经历了极度的恐惧后又体验了成功的极大快乐与激动,这种大悲大喜的心理变化过程才使这件事成为“我”终身难忘的记忆,才使“我”在以后的回顾中悟出了终身受用的“人生经验”。学生只有进入故事情境,充分感受“我”的心理和“我”走一步再走一步终于到达目的地的过程,才能深刻体会文中的生活哲理。假使“我”的遇险脱险的经历能成为学生难忘的记忆,在今后的生活中遇到困难时就能想起“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故事,那是达到了学习这篇文章的最佳效果,对人生的影响将是非常深远!

学习障碍预测:由于生活阅历和阅读能力等因素的影响,学生自读课文的最大问题可能出现在对“我”恐惧心理的漠视,对“我”面临的困难的小视,对克服困难过程的忽视。他们可能会因为“我”的伙伴们轻而易举地爬上悬崖而忽视了“我”的具体情况;可能会不自觉地拿自己的能力去衡量“我”的能力,产生“这么点困难都克服不了”等想法。这必定会削弱这篇文章的教育意义,影响学习目标的达成。

教师帮助对策:在学生交流之后,迅速整合关键问题,要求学生关注重点片段,引导学生进入故事情境,在阅读、想像、整合中让学生充分体悟。

重点问题和引导方式、引导内容先拟:

1.对“我”为什么被困在悬崖的岩石架上及当时心理的关注与体会

引导方式:让学生细读课文,就引导问题,筛选重点语句读读议议,调动学生的生活前经验去体会想像“我”的处境和心理;

引导内容:一是关注“我”是怎样一个孩子,与别的孩子的有什么不同(“希望自己像他们那样活泼勇敢,但是自我出世以后,八年来我一直有病”,“瘦骨嶙峋”,不像别的孩子那样健康强壮);二是“我”当时的处境,有没有人帮助“我”,鼓励“我”?这对“我”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无助,孤身一人,其他小朋友不但丢下“我”走了,还嘲笑“我”;这无疑增加了困难对“我”的心理压力,“我”会很难过,很伤心,也会更加害怕);三是关注“我”被困时的心理,找找描写“我”爬悬崖时心理感受的词句(“全身颤抖,冷汗直冒”,“心惊肉跳”,“吓得几乎晕倒”);说说对“我绝对没法爬下去,我会滑倒摔死”,“我听见有人啜泣,正纳罕那是谁,结果发现原来是我自己”这两句话的理解(极度紧张恐惧,以至连自己哭了都不知道;认为“绝对”不可能爬下悬崖,因为“会摔死”,近乎绝望)

2.对父亲的态度、做法及意义的关注和探究

引导方式:用假设情境激活思维,如“假如你是文中的‘我’,不听母亲告诫,在外冒险,陷入困境,你父亲会„„”或“假如你是那个父亲,将怎么办?”等,在学生的讨论中不知不觉地关注文中父亲的态度、做法,探究其意义。

引导内容:一是关注父亲的态度(安慰与鼓励,如父亲找到“我”时的第一句话);二是关注父亲的指点“我”下悬崖的方法(将困难分解,“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三是关注“我”下悬崖时的心理变化过程及脱险后的心理感受(探究父亲这样做的意义)

(三)创设问题情境,鼓励自由言说,内化所得经验。

1、在你的生活经历中,有没有遇到过你认为无法克服的困难?你认为你目前最大的困难是什么?现在有没有解决的办法?你有没有需要大家帮你想办法解决的困难?

2、假如你是杰利,将怎么办?

四、教学活动片段

师:

在自读提问时,有同学曾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他父亲不上去把他抱下来,而是让他自己一步一步走下来?现在我们假设一下:假设你是那个父亲,你将怎么办?

生1:假如我是那个父亲,我看到我儿子卧在悬崖上面临着生与死的考验,我会害怕得不知所措,连忙打电话给警察,让警察来救我的儿子,然后对儿子说:“不要怕,警察叔叔一会儿就来,你再坚持一下!”(众人大笑)

生2:假如我是那个父亲,我不会像文中的父亲那么伟大,教他走下来:万一他一害怕,摔下来怎么办?我只会自己慢慢靠近孩子,小心地把他抱下来。

生3:假如我是那个父亲,我也很可能会自己爬上去把孩子接下来。但我知道那是不对的,这样对孩子是不会有好处的。所以我只能选择让孩子自己勇敢地从悬崖上慢慢走下来,不断的给他鼓励,让他对自己充满信心地下来。

生4:假如我是那个父亲,我不会自己爬上去救他。我要鼓励他自己去战胜困难,走一步,再走一步,去克服眼前的一个个难关,最后到达胜利的彼岸。当然我也会为他照那束光,让他明白,前方总有希望,在他遇到困难时,他的父亲总会支持他的。

师:

虽然有几种不同的意见,但都体现了一个父亲对孩子的爱。不过,我比较赞同后两位同学的意见。你们不但知道文中的父亲怎样做,而且能深刻地理解他这样做的目的,很好!大家可以想一想:假如父亲上去把他抱下来,那么“我”以后碰到困难时会怎样?如果没有父亲的鼓励和指点,“我”能不能获得让我一辈子受用的“人生经验”?

…………

生1:假如我是杰利,我不会抛下朋友不管,我会尽力帮助他从崖壁上爬下来;即使我没有那个能力,我也会马上跑去叫大人来帮忙。

生2:

杰利没有“抛下朋友不管”,虽然他和大家一起走了,但他对“我”不放心,心里还一直牵挂着“我”,爸爸能找到“我”,肯定是杰利带来的。

生3:假如我是杰利,如果我们去爬悬崖,因为知道他身体不太好,所以我会跟在他后头,帮助他爬上悬崖,让他对自己有信心。在往下爬的时候,我非但不准许别的同伴嘲笑他,还会让这些朋友一起鼓励他。

生4:如果我是杰利,我会在大家决定把他丢弃在一边时,劝大家想办法营救他,一边营救,一边让一两个人去通知他的父亲。

师:

同学们说得很好,从中能看到同学们身上有一种团结互助的精神,对同学、对朋友有一颗爱心。不知谁说过这样一句话:“有些事情并不是因为困难,我们才失去信心,难以办到;而是因为我们失去信心,有些事情才显得困难,难以办到。”当我们身边的人遇到困难时,我们要多鼓励他,帮他树立信心,勇于面对困难。

五、教学设计反思

1.关于本课的教学重点的确立。以认知为核心的语文教学把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放在突出的位置,把情感目标当作一种附属目标。以人的发展为核心的语文教育则重视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教师应根据文本的特点确定以人的生存发展为出发点的教学重点。《走一步,再走一步》的特点(文字浅显,哲理性强)和它所在的位置(以人生为主题的第一单元),决定了它的教学重点应该是对学生人生态度的影响、思想情感的熏陶,让学生学习并内化对待困难、克服困难的经验,而不是某一具体知识和能力。

2.关于本课的教学形式的选择。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和本文的教学目标决定了应该选择学生自主阅读这种方式进行教学。“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教师的阅读指导应以学生的学情为依归,就学生共同关心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引导。一句话,不是我们要教给学生什么,而是学生需要我们指导什么。同时,本文的教学目标也只有通过学生的自主阅读和感悟体验才能有效实现。

3.关于本案例的具体编写问题。以学生为学习主体的教学设计,必定带来教师思考重点和备课方式的改变。过去的备课,很大一部分精力都放在教学流程的设计上,考虑的是怎么导入,设计哪些讨论问题,怎么结尾。这样的教学设计是以教师的教为核心的线性流程。但在以学生为主体的阅读教学中,学生的阅读思维不会依照教师事先设计好的思维流程运转,只要断开其中任何一环,教学流程就不再顺畅。本案例在教学过程的设计和具体写法上试图进行突破,但很不成熟,还有许多矛盾和遗憾。

六、教学资源汇编

(一)练习题设计

1.变换角度复述故事。要求:尽量运用文中形象生动的语言;随着叙述人的变换,叙述的内容要重新整合,有所创造。

①从内德的角度(以内德为第一人称)来叙述事情的起因(1-6自然段)

②从杰利的角度(以杰利为第一人称)来叙述莫顿爬悬崖陷入困境的经过(7-15自然段)

③从父亲的角度(以父亲为第一人称)来叙述莫顿爬下悬崖,摆脱困境的经过(16-22自然段)

2.搜集并摘录三、五条对待困难的名言佳句,在班级交流。

3.进入情境,想像作文:假设自己是故事中“我”的一个小伙伴,以《当同伴陷入困境后》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二)相关资料

1.学生范文

勇敢些,再勇敢些

这篇作文是厦门一中初一年级学生学完课文《走一步再走一步》后进入情境“亲临亲历”的优秀习作。作者将自己假设为亨特的好友杰利。

我和内德他们走出了森林,可是,我人在向着回家的方向走,而心总想回到小悬崖上的亨特身边。我不停地回头,真希望看到亨特下了悬崖,向这里跑来。可是,我的身后只有我的影子。

“嗨,杰利,还在想亨特吗?跟他呆久了,你也会成为胆小鬼的!哈哈!”内德说着,其他人也笑了起来。我会变成胆小鬼吗?还是回家吧,亨特他一定会回来的。

正在吃晚饭时,莫顿叔叔急冲冲的进来:“杰利,你知道亨特在哪儿吗?”“亨„„亨特,他还没回去?„„我不知道„„莫„„莫顿叔叔。”我结结巴巴地答道。“哦,是吗?”莫顿叔叔用怀疑的眼光看着我,我顿时慌了。

莫顿叔叔走后,我急匆匆地拿起手电筒,向森林里小悬崖的方向冲去。森林里的夜色很美,可在我心里,现在的美景根本不算什么,最重要的是亨特的安危。

“亨特你在哪儿呢?”

“杰利!快救我!”

亨特的声音带着恐惧,带着哭腔,在颤抖着。他哭过了。他饿极了。他累坏了。瘦弱的身影蜷缩在石架上。这都怪我。

“亨特,呆着别动,我上去!”

“……”

这悬崖就像随意堆叠的一堵堵石墙,我爬起来并不吃力。不多时,我就来到了亨特的身边。

“杰利!”亨特十分激动,声音古怪地结巴着,就像我们已有几十年未见一样。他的手死死地抓住我,身子死命地往里靠。

“亨特别着急,抓住我的手,眼睛不要往崖底看,勇敢点,我走一步,你走一步,明白吗?”

“嗯。”

现在你把左脚踩在我踩的这块岩石上,再将右脚移到左脚边”,“很好,很好,再跟我将左脚踩在左下方的大岩石上,勇敢点,再勇敢点!”

一切很顺利,没多久,我们就在悬崖下了。亨特抱着我,将身子全挂在我身上。

这时,边上的树旁边出现了一道人影,是莫顿叔叔!他一句话也没说,只是微微地笑了,笑得格外灿烂,笑眼里闪着泪光。

2.同题诗歌

走一步,再走一步

吴强

(一)溪流再走一步是江河,江河再走一步是海洋。

走一步,再走一步,天地就将不一样;

(二)深秋走一步是寒冬,寒冬再走一步就是春天。

挫折走一步或许还是失败,失败再走一步可能就是成功;

(三)咫尺天涯路,第一步往往很难迈出。

于是就没了下一步,于是就没了路„„

(四)路尽天绝处,不妨尝试再走一步。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设计模版 篇2

《走一步, 再走一步》是人教版七年级 (上) 第一单元的第二篇课文, 该单元的关键词是“人生”。这篇课文以第一人称讲述了一个瘦弱的、不自信的少年被困悬崖, 最终在父亲的鼓励下脱险的故事。这是一篇寓理于事, 故事性强的文章。作者通过对自己小时候爬悬崖历险一事的叙述, 告诉学生一条重要的人生经验。

阅读本文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学习对待困难的正确态度和克服困难的方法, 对他们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如何对待困难和挫折产生积极的影响。同时, 学习通过人物心灵世界的细致描写来表现人物特点的方法。

【教学目标】

通过复述课文把握故事的情节, 掌握记叙的要素。

通过朗读课文, 品味关键语句, 体会作者变化的思想感情, 读懂作者的成长经历, 感悟面对困难不放弃, 只要化整为零, 步步前进就能战而胜之的人生哲理。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复述故事情节, 能从故事中有所感触, 领悟人生哲理。

难点:掌握文章如何借事论理, 使学生能够正确对待困难, 在面对困难时要有不馁不躁, 沉着应对的信心和决心。

【教学方法】

讲读法

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近日来, 一个女英雄的名字不断出现在各大媒体和网络上, 那就是“最美女教师”——张丽莉。张丽莉, 花一样的名字;29岁, 花一样的年龄。当失控的客车冲向学生的瞬间, 她用柔弱的身躯, 谱写了一曲英勇奉献的大爱之歌。我们相信, 当客车撞向人群的一刹那, 女教师张丽莉奋力推开自己学生的举动, 绝不是一时的冲动, 而是道德的本能。是“爱”和“勇敢”在瞬间的升华。今天, 我们学习《走一步, 再走一步》, 让我们从课文中这个孩子的经历寻求启示吧!

(设计意图:用激情和张丽莉的英雄事迹感染学生, 理解“爱”的真正内涵。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快速走进文本。)

二、默读课文, 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1. 默读课文

指示语:请学生默读课文, 就是快速浏览, 我们对初中生阅读现代文的速度有个要求, 每分钟不少于500字。这篇课文我们要在4分钟内读完, 读完后要能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PPT投影复述要点:时间、地点、人物、环境、故事经过。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理清文章脉络的基础上, 可以整体有序地理解文本。概括文章大意, 培养学生概括文章的能力。)

2. 以“走一步, 再走一步”的方式复述课文。

问题链:

(1) 这个题目是文中谁说的一句话?

(2) 是对谁说的?

(3) 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

(4) 请将上述内容做一个小节。

(5) 好像还有些东西没有交代清楚?

(6) 加上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要素, 让它更具体。

生:57年前的7月, 费城, 天气很闷热, 我与小朋友们想爬到山上凉快一下。可是, 由于我的身体比较瘦弱, 胆子也比较小, 当我爬到半山腰的时候, 他们已经到了山顶, 并且准备回家了。后来他们把我留在了那里。当我一个人在恐惧与哭泣的时候, 父亲来了。他要我走一步, 再走一步, 最后, 在父亲的指导下, 我终于脱险。

总结语:他说得很好!这就是刚才老师教你们的“走一步, 再走一步”的具体运用。如果, 老师一开始说, 要大家复述课文, 很多同学可能不会这样熟练地说出来。现在, 这么长的一篇文章, 老师利用文中父亲教儿子的方法, 一步步分解, 最后完成, 多么容易啊!我们在复述故事的时候, 就要这样, 先抓主要的人物与事件, 再配上时间、地点等具体的要素。大家完成得很好, 我们感谢作者给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好的“化整为零”的好方法!

(设计意图:让学生理清文章脉络之后, 可以整体有序地理解文本。)

三、读品结合, 领悟语言

1. 细读课文7~15自然段, 把自己当做文中的“我”, 画出表现我心情的语句, 圈出重点词, 想一想, 读一读, 体验“我”陷入险境时的心情。

2. 交流:现在, 你就是童年的亨特, 此刻你孤身一人缩在悬崖上, 你的心情是什么样的?

句式:我 (心情词) , 当时我___________________ (文中心理描写的句子) 。

结合朗读训练, 理解第一次“啜泣” (一是真实的需要, “我”太害怕了以致连自己哭了也不知道;二是写法的需要, 这样写更能将“我”当时的恐惧心理描写得真切、生动。)

教师复述心理描写的词句, 学生接着说自己的心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里有被抛弃的委屈, 有受嘲笑的羞辱, 有不知所措的迷惘, 有不该冒险的悔意, 然而最强烈的是恐惧感。作者就是通过细致的心理描写, 表达了“我”内心复杂的情感, “我”的胆小、懦弱。这是写人写事文章常用的表现手法之一。

3. 以旁观者的眼光看, 这算困难吗?在“我”为什么成了困难?

4.“我”多想得到帮助, 可是“我”的朋友 (朗读训练“你想待在那里, 就待着好了”) , 就连好朋友杰利都离开了。

(设计意图:以一个问题, 统领全课。课堂上, 教师把宝贵的时间还给了学生, 提高了学生的阅读、探究、感悟能力。学生在思考和感悟文章的过程中, 品词析句, 更好地理解文意。)

说话练习:

四周一片漆黑, 耳边响起了呼呼的风声, 我孤苦伶仃地缩在岩石架的最里面, 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就在“我”痛苦、悔恨、迷茫之际, “我”听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让学生变换成爸爸或杰利, 呼唤儿子或伙伴) , 我有救了。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 训练仿写。)

6. 父亲是怎么帮助“我”脱险的?请仔细读一读文中描写父亲的话。

(父亲并没有责备不听话的“我”, 而是先安慰“我”, 他要和“我”一起回家吃晚饭;给“我”鼓励、信心和勇气, “你能办得到的”;他还夸“我”好, 让“我”不要担心;当“我”踩到了岩石后, 他又一次夸“我”很好, 并告诉“我”如何做下一步。可见父亲指点有方, 给“我”信心和勇气, 使“我”终于有了人生第一次成功的经历!)

假如父亲急忙赶到悬崖下面, 一面安慰“我”, 一面爬上石架, 把“我”背下来, “我”的人生又会是怎样的呢?

7.“我”在父亲的帮助下脱险了, 在这个过程中, “我”的心理是如何变化的?指名交流。

结合指导朗读, 特别注意心理变化的词语在语调上的变化。

8.“我”这样一个体弱多病, 胆小懦弱的孩子终于自己爬下了悬崖。

引读:我一脚……我先是……然后……这就是……

这里的“啜泣”与前文中的“啜泣”是否一样? (不一样。表面都是哭泣, 其实截然不同:前者是恐惧和伤心, 后者有复杂的情感:有历险的余悸, 有脱险的欣喜, 有对父亲的感激, 更有一种全新的感觉──“我产生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这是我永远忘不了的经历”。)

9.“我”在父亲的指导下仅仅是爬下了几米高的石架, 为什么说“我产生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

最后一段, 学生讨论, 明确人生哲理:在人生道路上, 不管面对怎样的艰难险阻, 只要把大困难分解成小困难, 一个个认真地解决, 坚持不懈地走下去, 终将战胜巨大的困难赢得最后的胜利。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 谈谈自己对这个人生哲理的理解。

指示语:回想一下, 我们自己有没有类似的经历?或者说有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和大家分享一下。

(设计意图:通过揣摩人物的心理变化, 更深层次地理解文章主题。)

四、链接课外, 超越文本

1. 链接, 最美女教师

惊天动地一瞬间, 师范垂手爱无边。

舍身忘死救生狂, 满腔热血染红鲜。

双腿高位截肢瘫, 五湖四海感悲叹。

心灵之美塑伟大, 靓丽青春谱新篇!

惊天动地的一瞬间, 张丽莉老师勇敢地迈出那一步, 感动了天地, 你有怎样的感想?把你的感想写下来。

(设计意图:用身边的事迹教育学生, 让他们真正理解“勇敢”的含义。)

2. 品评你最喜欢的人物

预设问题:“我”究竟算不算一个勇敢的孩子?

预设问题:作者的父亲是个怎样的人?和你的父亲是否一样?他一边安慰“我”一边爬上梯子救“我”下来好不好?

备用:杰利算是我最好的朋友吗?什么样的朋友才算是好朋友, 做事情都要一起去吗?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对什么是真正的朋友进行思索。)

3. 朗读背诵积累最后一段

教师小结:在人生的旅途上, 每个人不可能一帆风顺, 遇到困难, 感受挫折, 都是很正常的, 只要我们不失自信, 牢记“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 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你能办得到的”, 那什么样的艰难险阻都将被你踩在脚下。别忘了, 还要把你的这些感受传给那些正在遭遇困难的人们。

【板书设计】

走一步, 再走一步

莫顿·亨特

遇险——脱险———感悟 (分解困难, 战胜困难)

五、教学总结

在设计这节课时, 我的思路是让学生合作研究, 自主学习, 路让学生自己走, 我只是起到一个指路人的作用, 目的是让学生养成一个良好的研究性学习的好习惯。这节课的设计我让学生充分利用文本, 挖掘教材, 理解文章内容和思想, 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 注意基本技能的训练。

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做:

1. 设计导语能吸引学生, 创设了很好的教学情境。

用张丽莉老师的英雄事迹感染学生, 理解“爱”的真正内涵。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快速走进文本。一上课就吸引了学生目光, 创设了很好的教学情境。

2. 设计的问题适合七年级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

(1) 这个故事叙述了一件什么事?让学生抓住记叙的几个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 用简洁的语言表述出来。要求学生用这样的句式回答:本文记叙了……事, 说明了……道理。

(2) 文中写了几个人物?找出课文中描写“我”爬下悬崖时的语句和“我”走第一步时的动词, 这几个动词突出了“我”的什么心理?这几个问题比较简单, 我让基础不太好的学生来回答, 激发他们参与讨论的兴趣。

(3) 爬悬崖这件事给了“我”什么启示? (“我”永远忘不了的经历指的是什么?) 学生自己能从文段中找到相关的句子“要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 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 直到抵达我要到的地方为止”问题的设计是让学生理解:“我”在父亲的帮助下, 怎样从一个毫无信心的孩子到顿生信心, 到信心大增, 继而获得巨大的成功感, 获得他一辈子都忘不了, 一辈子都在享用的人生经验。

(4) 这个小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这是本文的中心。一篇文章的主旨往往在结尾几段点出来。让学生从文中找出本文的主旨句:“我提醒自己, 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 而要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 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 直到抵达我所要到的地方。”再让学生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在人生的道路上, 不管面对怎样的艰难险阻, 只要把大困难分解为小困难, 一个一个认真地解决, 终将战胜巨大的困难, 赢得最后的胜利。这样既理解了文章的主旨又理解了文章的题目, 也知道了怎样从文本中找一篇文章的主旨。

3. 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品味与想象来理解课文内容。

我主要运用朗读、品味结合的方法来完成教学任务, 让学生朗读文中富有心理描写的语句、有代表意义的关键词语以及蕴含哲理的议论句、抒情句。在学习了文章以后, 给学生留下思考题:你在生活中曾经遇到过什么样的困难?当时你是怎么对待的?结果如何?如果现在碰到这种情况, 你会怎么办?让学生写下来。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设计 篇3

《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人教版七年级(上)第一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该单元的关键词是“人生”。这篇课文以第一人称讲述了一个瘦弱的、不自信的少年被困悬崖,最终在父亲的鼓励下脱险的故事。这是一篇寓理于事,故事性强的文章。作者通过对自己小时候爬悬崖历险一事的叙述,告诉学生一条重要的人生经验。

阅读本文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学习对待困难的正确态度和克服困难的方法,对他们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如何对待困难和挫折产生积极的影响。同时,学习通过人物心灵世界的细致描写来表现人物特点的方法。

【教学目标】

通过复述课文把握故事的情节,掌握记叙的要素。

通过朗读课文,品味关键语句,体会作者变化的思想感情,读懂作者的成长经历,感悟面对困难不放弃,只要化整为零,步步前进就能战而胜之的人生哲理。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复述故事情节,能从故事中有所感触,领悟人生哲理。

难点:掌握文章如何借事论理,使学生能够正确对待困难,在面对困难时要有不馁不躁,沉着应对的信心和决心。

【教学方法】

讲读法

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近日来,一个女英雄的名字不断出现在各大媒体和网络上,那就是“最美女教师”——张丽莉。张丽莉,花一样的名字;29岁,花一样的年龄。当失控的客车冲向学生的瞬间,她用柔弱的身躯,谱写了一曲英勇奉献的大爱之歌。我们相信,当客车撞向人群的一刹那,女教师张丽莉奋力推开自己学生的举动,绝不是一时的冲动,而是道德的本能。是“爱”和“勇敢”在瞬间的升华。今天,我们学习《走一步,再走一步》,让我们从课文中这个孩子的经历寻求启示吧!

(设计意图:用激情和张丽莉的英雄事迹感染学生,理解“爱”的真正内涵。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快速走进文本。)

二、默读课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1.默读课文

指示语:请学生默读课文,就是快速浏览,我们对初中生阅读现代文的速度有个要求,每分钟不少于500字。这篇课文我们要在4分钟内读完,读完后要能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PPT投影复述要点:时间、地点、人物、环境、故事经过。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理清文章脉络的基础上,可以整体有序地理解文本。概括文章大意,培养学生概括文章的能力。)

2.以“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方式复述课文。

问题链:

(1)这个题目是文中谁说的一句话?

(2)是对谁说的?

(3)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

(4)请将上述内容做一个小节。

(5)好像还有些东西没有交代清楚?

(6)加上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要素,让它更具体。

生:57年前的7月,费城,天气很闷热,我与小朋友们想爬到山上凉快一下。可是,由于我的身体比较瘦弱,胆子也比较小,当我爬到半山腰的时候,他们已经到了山顶,并且准备回家了。后来他们把我留在了那里。当我一个人在恐惧与哭泣的时候,父亲来了。他要我走一步,再走一步,最后,在父亲的指导下,我终于脱险。

总结语:他说得很好!这就是刚才老师教你们的“走一步,再走一步”的具体运用。如果,老师一开始说,要大家复述课文,很多同学可能不会这样熟练地说出来。现在,这么长的一篇文章,老师利用文中父亲教儿子的方法,一步步分解,最后完成,多么容易啊!我们在复述故事的时候,就要这样,先抓主要的人物与事件,再配上时间、地点等具体的要素。大家完成得很好,我们感谢作者给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好的“化整为零”的好方法!

(设计意图:让学生理清文章脉络之后,可以整体有序地理解文本。)

三、读品结合,领悟语言

1.细读课文7~15自然段,把自己当做文中的“我”,画出表现我心情的语句,圈出重点词,想一想,读一读,体验“我”陷入险境时的心情。

2.交流:现在,你就是童年的亨特,此刻你孤身一人缩在悬崖上,你的心情是什么样的?

句式:我 (心情词),当时我___________________(文中心理描写的句子)。

结合朗读训练,理解第一次“啜泣”(一是真实的需要,“我”太害怕了以致连自己哭了也不知道;二是写法的需要,这样写更能将“我”当时的恐惧心理描写得真切、生动。)

教师复述心理描写的词句,学生接着说自己的心情

这里有被抛弃的委屈,有受嘲笑的羞辱,有不知所措的迷惘,有不该冒险的悔意,然而最强烈的是恐惧感。作者就是通过细致的心理描写,表达了“我”内心复杂的情感,“我”的胆小、懦弱。这是写人写事文章常用的表现手法之一。

3.以旁观者的眼光看,这算困难吗?在“我”为什么成了困难?

4.“我”多想得到帮助,可是“我”的朋友(朗读训练“你想待在那里,就待着好了”),就连好朋友杰利都离开了。

(设计意图:以一个问题,统领全课。课堂上,教师把宝贵的时间还给了学生,提高了学生的阅读、探究、感悟能力。学生在思考和感悟文章的过程中,品词析句,更好地理解文意。)

说话练习:

四周一片漆黑,耳边响起了呼呼的风声,我孤苦伶仃地缩在岩石架的最里面,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就在“我”痛苦、悔恨、迷茫之际,“我”听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让学生变换成爸爸或杰利,呼唤儿子或伙伴),我有救了。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训练仿写。)

6.父亲是怎么帮助“我”脱险的?请仔细读一读文中描写父亲的话。

(父亲并没有责备不听话的“我”,而是先安慰“我”,他要和“我”一起回家吃晚饭;给“我”鼓励、信心和勇气,“你能办得到的”;他还夸“我”好,让“我”不要担心;当“我”踩到了岩石后,他又一次夸“我”很好,并告诉“我”如何做下一步。可见父亲指点有方,给“我”信心和勇气,使“我”终于有了人生第一次成功的经历!)

假如父亲急忙赶到悬崖下面,一面安慰“我”,一面爬上石架,把“我”背下来,“我”的人生又会是怎样的呢?

7.“我”在父亲的帮助下脱险了,在这个过程中,“我”的心理是如何变化的?指名交流。

结合指导朗读,特别注意心理变化的词语在语调上的变化。

8.“我”这样一个体弱多病,胆小懦弱的孩子终于自己爬下了悬崖。

引读:我一脚……我先是……然后……这就是……

这里的“啜泣”与前文中的“啜泣”是否一样?(不一样。表面都是哭泣,其实截然不同:前者是恐惧和伤心,后者有复杂的情感:有历险的余悸,有脱险的欣喜,有对父亲的感激,更有一种全新的感觉──“我产生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这是我永远忘不了的经历”。)

9.“我”在父亲的指导下仅仅是爬下了几米高的石架,为什么说“我产生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

最后一段,学生讨论,明确人生哲理:在人生道路上,不管面对怎样的艰难险阻,只要把大困难分解成小困难,一个个认真地解决,坚持不懈地走下去,终将战胜巨大的困难赢得最后的胜利。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自己对这个人生哲理的理解。

指示语:回想一下,我们自己有没有类似的经历?或者说有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和大家分享一下。

(设计意图:通过揣摩人物的心理变化,更深层次地理解文章主题。)

四、链接课外,超越文本

1.链接,最美女教师

惊天动地一瞬间,师范垂手爱无边。

舍身忘死救生狂,满腔热血染红鲜。

双腿高位截肢瘫,五湖四海感悲叹。

心灵之美塑伟大,靓丽青春谱新篇!

惊天动地的一瞬间,张丽莉老师勇敢地迈出那一步,感动了天地,你有怎样的感想?把你的感想写下来。

(设计意图:用身边的事迹教育学生,让他们真正理解“勇敢”的含义。)

2.品评你最喜欢的人物

预设问题:“我”究竟算不算一个勇敢的孩子?

预设问题:作者的父亲是个怎样的人?和你的父亲是否一样?他一边安慰“我”一边爬上梯子救“我”下来好不好?

备用:杰利算是我最好的朋友吗?什么样的朋友才算是好朋友,做事情都要一起去吗?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对什么是真正的朋友进行思索。)

3.朗读背诵积累最后一段

教师小结:在人生的旅途上,每个人不可能一帆风顺,遇到困难,感受挫折,都是很正常的,只要我们不失自信,牢记“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你能办得到的”,那什么样的艰难险阻都将被你踩在脚下。别忘了,还要把你的这些感受传给那些正在遭遇困难的人们。

【板书设计】

走一步,再走一步

莫顿·亨特

遇险——脱险——感悟(分解困难,战胜困难)

五、教学总结

在设计这节课时,我的思路是让学生合作研究,自主学习,路让学生自己走,我只是起到一个指路人的作用,目的是让学生养成一个良好的研究性学习的好习惯。这节课的设计我让学生充分利用文本,挖掘教材,理解文章内容和思想,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注意基本技能的训练。

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做:

1.设计导语能吸引学生,创设了很好的教学情境。

用张丽莉老师的英雄事迹感染学生,理解“爱”的真正内涵。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快速走进文本。一上课就吸引了学生目光,创设了很好的教学情境。

2.设计的问题适合七年级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

(1)这个故事叙述了一件什么事?让学生抓住记叙的几个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用简洁的语言表述出来。要求学生用这样的句式回答:本文记叙了……事,说明了……道理。

(2)文中写了几个人物?找出课文中描写“我”爬下悬崖时的语句和“我”走第一步时的动词,这几个动词突出了“我”的什么心理?这几个问题比较简单,我让基础不太好的学生来回答,激发他们参与讨论的兴趣。

(3)爬悬崖这件事给了“我”什么启示?(“我”永远忘不了的经历指的是什么?)学生自己能从文段中找到相关的句子“要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要到的地方为止”问题的设计是让学生理解:“我”在父亲的帮助下,怎样从一个毫无信心的孩子到顿生信心,到信心大增,继而获得巨大的成功感,获得他一辈子都忘不了,一辈子都在享用的人生经验。

(4)这个小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这是本文的中心。一篇文章的主旨往往在结尾几段点出来。让学生从文中找出本文的主旨句:“我提醒自己,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所要到的地方。”再让学生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在人生的道路上,不管面对怎样的艰难险阻,只要把大困难分解为小困难,一个一个认真地解决,终将战胜巨大的困难,赢得最后的胜利。这样既理解了文章的主旨又理解了文章的题目,也知道了怎样从文本中找一篇文章的主旨。

3.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品味与想象来理解课文内容。

我主要运用朗读、品味结合的方法来完成教学任务,让学生朗读文中富有心理描写的语句、有代表意义的关键词语以及蕴含哲理的议论句、抒情句。在学习了文章以后,给学生留下思考题:你在生活中曾经遇到过什么样的困难?当时你是怎么对待的?结果如何?如果现在碰到这种情况,你会怎么办?让学生写下来。

在总结中,也发现有一点遗憾:学生对文章哲理的领会不够深入。原来设计的意图是先让学生通过朗读感悟“我”在父亲的帮助下怎样树立信心,增强勇气,获得巨大的成功感。然后让学生设想:如果父亲是自己爬上去把“我”背下来,“我”的人生又该是怎样的人生?通过比较让学生体会父亲博大的爱的同时,明白路是要靠自己走的。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自己对人生哲理的理解。但觉得自己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教学过程有些简单,没有达到预想的效果。

E-mail:vipdjl@163.com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反思 篇4

前段时间学校针对教师评估组织了一次讲课、听课活动,我有幸参与其中,获益不少。

我们初一语文组统一讲的一篇课文是《走一步,再走一步》,内容是同样的,要求每位老师用自己的方法去讲授,体现自己的教学方式的特色,按抽签我被安排在同一天的上午第三节,而前两名老师都是任教多年,有很丰富经验的老师,让我感受到巨大的压力,用两个字来评价管老师的课堂就是“洒脱”,从不按常规形式展示,采取天马行空的思维方式,让学生从不同文本中寻找课堂目标的语句,这样更开拓了学生的思维,强调了学生的主体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张老师的课堂特别严谨,更像我长期以后接受的教学方式,内容丰富,讲解也很独到,调动学生积极性跟着自己走,课堂学习氛围特别浓厚。

但相比之下,我的课堂就显得稚嫩无章法了,课下自我反思,就是学习目标定得太多,受课上固定时间的限制,导致每个目标都没有展开,使得课堂没有亮点,其次,课堂内容安排不妥,在调动学生积极性方面也不够,整个课堂呈现一种慵懒的状态,以后还要依此改进。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设计 篇5

【教材分析】

《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人教版七年级上第四单元的第三篇课文,该单元的关键词是“人生”。这篇课文以第一人称讲述了一个瘦弱的,不自信的少年被困悬崖,最终在父亲的鼓励下脱险的故事。文章故事性很强,内容也很贴近七年级学生的生活经验,所蕴含的哲理——将困难化整为零,战而胜之又颇具启发意义,因而是非常好的教学资源。【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理清文章脉络,复述故事情节。2.理清作者心理变化过程,体会其情感上的变化。

3.体悟文章蕴含的人生哲理,联系实际,谈谈你的感受。【重点难点】

重点:能复述故事情节,能从故事中有所感触,领悟人生哲理。【教学策略】

讲读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故事导入:

在二战时期,作者曾驾机执行过对德国侦察任务的经历。

二、预习检测

字词积累(见PPT)

三、默读课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1、默读文章。

2、抢答题: 1)故事发生在哪个城市?

2)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

3)爬悬崖的一共有几个孩子?

4)那悬崖有多高? 5)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启示?

PPT投影复述要点:时间、地点、人物、环境、故事过程。

复述文章:57年前的7月,费城,天气很闷热,我与小朋友们想爬到山上凉快,可是,由于我的身体比较瘦弱,胆子也比较小,当我爬到半山腰的时候,他们却已经到了山顶,并且准备回家了。后来他们把我留在了那里。当我一个人在恐惧与哭泣的时候,父亲来了,他要我走一步,再走一步,最后,在父亲的指导下,我终于脱险。

四、整体感知,合作交流

1、从第一部分中,我们可以得知“我”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其作用是什么?

2、读第二部分,划出描写“我”的心理状态的词语。

这些词语描写出我当时是一种什么状态、心理? 五 本课小结

第二课时

一 合作交流

1、读第三部分,思考问题

1)找出“我”爬下悬崖的具体动作以及刻画“我”的心理活动的语句,揣摩“我”的心理变化。

2)“啜泣”是什么意思?课文中几次写到“啜泣”含义 有什么不同?

3)父亲对“我”的指点,哪一处让你感触最深?对你有什么启示?

2、结合文章最后一段,说说你对题目“走一步,再走一步”的理解。

二、拓展探究

1、“我”为什么能从悬崖上成功脱险?谁的功劳?

2、面对困难,作为父母、朋友、自己,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三、链接课外,超越文本

《走一步,再走一步》

文/吴强

溪流走一步是江河

咫尺天涯路

江河再走一步是海洋

第一步往往很难迈出

走一步,再走一步

于是就没有了下一步

天地就将不一样

于是就没有了路

深秋走一步是寒冬

路尽天绝处

寒冬再走一步便是春

尝试着再走一步

挫折走一步或许还是失败

万水千山

失败再走一步可能就是成功

只源于最初的那一步

【板书设计】

走一步,再走一步

莫顿•亨特

走一步再走一步语文课教学设计 篇6

【学习目标】

1、通过预习,落实字词。

2、通过阅读课文,复述故事情节。

3、能够准确的找出文中所运用的各种描写,并分析。

【学习重点】

理清课文结构,复述故事情节。

【学习难点】

能找出课文中描写心理活动的语句并理解其作用。[借此对“我”的性格进行分析]

【学习方法】

合作与探究法、质疑法

【学习过程】

一、新课导入

1、生活中有阳光雨露,也有风霜阴霾。追求美好的人生,是我们共同的心愿。但这个追求美好的过程并不都是一帆风顺的,甚至满是荆棘。因为成功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这就需要我们运用智慧和勇气,一步一步解决并克服这些困难。正如我们今天要共同学习的这篇课文——《走一步,再走一步》。

2、首先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1)、通过预习,落实字词。

(2)、通过阅读课文,复述故事情节。

(3)、能够准确的找出文中所运用的各种描写,并分析。

【设计意图】导入简短,但凸显本节内容。

二、新知初探

1、教师出示重点字词:

老师找到了一些我觉得重点的字词,请大家帮我解决一下。给它们注音或者写出相应汉字。

训诫(  ) 目眩( ) 啜泣( ) 屡(  )次

迂( )回 小心yìyì( ) lin xún ( )( )

2、请同学找出你觉得重要的字词,和大家分享。

【设计意图】从基础的字词入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通过第一个环节,我感到同学们的自学能力和总结能力非常出色。那么老师的问题又来了。

3、从题目入手,分析“走一步,再走一步”的相关问题:

教师提问: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走一步,再走一步》(板书课题)。

(1)、大家想想,这个题目是文中谁在表达的一句话?(父亲)

(2)、对谁说的?(对儿子,对“我”)

(3)、父亲在什么时候对儿子说的这句话?

(父亲在儿子困在半山腰的时候说的;儿子在有困难的时候:儿子在即不能上又不能下的时候说的。)

(4)、根据导学案第二题的提示,试着给这个事件配上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等要素,让它更具体些。

(参考答案:57年前的7月,费城,天气很闷热,“我”与小朋友们想爬到山上凉快,可是,由于“我”的身体比较瘦弱,胆子也比较小,当我爬到半山腰的时候,他们却已经到了山顶,并且准备回家了。后来他们把我留在了那里。当我一个人在恐惧与哭泣的时候,父亲来了,他要我走一步,再走一步,最后,在父亲的指导下,我终于脱险。)

4、教师小结:同学们,刚才我们一起完成的这个活动不就是“走一步,再走一步”的具体运用!如果,老师一开始说,要大家复述课文,很多同学看到这么长的文章,立刻望而却步。而现在,我们在复述故事的时候,先抓主要的人物与事件,再配上时间地点等具体的东西,不就轻松应对了。

【设计意图】从题目入手,巧妙地结合“走一步,再走一步”,协助学生完成课文的复述。

大家完成的很好,不但对课文内容有了充分的感知,也用具体的语言让我真的看到了费城那个炎热的夏天。

三、乐知好知

在刚才同学们复述的故事中,你们觉得哪个情节最吸引人?(父亲指导“我”下悬崖)

也就是脱险的环节。

继续追问:为什么呢?

学生思考,举手回答。(答案并不唯一)

过渡:大家说的都很好,其实这个情节最吸引人的原因还有很多,细细品味语言,你会有新的发现。

下面请大家参考导学案第三题的提示,小组合作,在文中圈画出你认为最吸引心理、语言、动作描写以及环境描写的语句,并讨论出你喜欢这些句子的原因。完成下列表格。

描写方式

原 句

品 析

心理描写

语言描写

动作描写

环境描写

(根据学生回答,会涉及到心理、语言、动作描写以及环境描写等多方面,对学生的回答要给予褒奖)

【设计意图】本环节为一个亮点,把课堂交给学生,欣赏品析人物在文章中的作用,一个简单而自然的过渡,使学生对文章中心“走一步,再走一步”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同时本环节也达到了本节课的另一个小高潮。

四、活思如潮

过渡语:作为第一人称,“我”,面对困难,在父亲的指导下战胜了自己的恐惧,收获了人生的第一笔经验财富。这是多么值得自豪的事情啊!而作为父亲,又是怎样看待这件事情的呢?那么请你变换角度,以父亲作为第一人称“我”,改写“悬崖脱险”这一情节。

老师给了大家一个参考片段,希望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意:

当杰利跑来告诉我,亨特被困在了那个悬崖上,我的心仿佛被狠狠拽了一下。

“谢谢你,杰利,现在带我过去,现在交给我,你带着手电筒走前面,我会处理好的。”我安慰因为着急脸色发白的杰利。

请大家小组合作,共同完成一篇改写片段。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范文的激发下,迸发新的创新火花,由活跃的思想碰撞,转化成文字飞扬。

(后半部分)我们跑到悬崖时,我看到了那个熟悉的小小影子,我就想冲上去将他抱下来,但我很快发现,亨特在不是很高的地方,一般的孩子绝对能下来,我提着的心放下来了些,我意识到这是一个帮他走出困境好的机会。

我用手电光照他,让他意识到我来了,然后说“下来吧,孩子。”我尽量让自己的`声音放平缓,“晚饭做好了。”

“我不下去,我会摔死的。”亨特哭着叫道。

“听我说,”我说,“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你能办得到的。眼睛看着我电筒的光照着的地方,你能看见石架下面那块岩石吗?”“我看到了”弱弱的声音传来,那个小小的身影没有动。“他害怕了。”杰利在我身边小声说。我看了他一眼,摸摸他的头,“他一定可以的。相信我!”过了一会,那个小身影开始动了。”很好,亨特,现在你把左脚踏到那块岩石上。不要担心下一步。听我的话。”我突然觉得鼻子有点酸,就像看到他第一次走路一样。我紧张的看着那个身影,在手电筒灯光下,显得那么弱小,但又坚定的慢慢移动着。最后亨特安全的下来了,我接住他。“干得好,牛仔!我为你骄傲!“我才发觉的我的手心全是汗水。

大家的文字已经超越了我对大家的期望,语言丰满,内容真实,充满了画面感。我似乎真的看到一个魁梧的父亲在悬崖下指导他的儿子一步一步的走下悬崖。

五、课堂小结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设计模版 篇7

开口即是“语用”时,强调“语用”学习不能着眼、停留并局限于从文本中学习典型 “语用”知识技能,应全面关注学生的课堂学习,特别是课堂上学生每一次的言语表达,如回答、提出疑问、师生对话、生生交流等言说活动。如此,只要开口说话,学生就会意识到要讲究语言文字运用的规范与准确,要正确、清楚、生动和完整地给予表述。即当学生真正具有这样的“语用”意识、态度与习惯时,即“语用”学习真正与人的日常表达完全统一之时,也是“语用”素养真正形成与实现之时。只有这时,“语用”学习才真正富有现实意义,否则皆为“纸上谈兵”,局限于“模拟练习”中,而非切实地存在于当下的学习和生活中。

一、课堂评价:从注重正确与否走向言说质量提升

教师在课堂上要自觉关注学生的每一次开口表达,而非只盯着自己基于文本所预设的具体教学目标与学生所答是否正确。也就是说,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真实言说,着力于切实提高其质量。而这一富有实际意义的应当贯彻于每节课的重要的“语用”教学内容,正是“语用”教学之必需,教师应关注“语用”(言说)的质量与效果,有效达到“语用”与生活的统一,让学生形成富有实际意义的“语用”素养,将“语用”学习与日常生活中语言运用的现实生活结合,体验“语用”学习带来的言语质量的改善,获得提高言说质量的快乐与学习成就感。

1.及时指出言说错误,助其改正

课堂中的“语用”学习与学生切实的言语表达存在“两张皮”的情况,造成“语用” 学习效果较差,不能有效地改善其言说存在的错误与不足,影响学生进一步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教师要帮助学生建构“语用”学习课堂,及时指出学生言说的错误,助其改正与完善,促进“语用”课堂学习。

笔者在讲授《山谷中的谜底》一课时, 对山谷中的“谜”究竟是什么的内容进行过如下设计。

生:东坡只有雪松。

师:对此,你明白,但别人听得懂吗?

生:(完全引用课文中的语句回答)它的西坡长满松、柏、柘、女贞等杂树,而东坡只有雪松。

师:没头没尾,只是在阅读文中语句, 其他人还是不明白,特别是开头的“它” 指什么?自己理解、知道答案还不够,需要说清楚和完整,让他人一听就明白。这是重要的语文本领!再想想,该怎么说?

生:山谷中的“谜”是:这个山谷的西坡长满松、柏、柘、女贞等杂树,而东坡只有雪松,没有其他任何树。

师:这样一说就很清楚了,还可以怎样说?

生:为什么这个山谷的西坡长满松、 柏、柘、女贞等杂树,而东坡却只有雪松呢?这就是山谷中的“谜”。

师:这样说也很好!

上述教师切实地引导与训练,让学生经历这一过程,对最初存在言说欠缺(说话不完整、指代不清、没头没尾)的学生来说, 他们一定比较关注,真正学习与感受如何把话说明白和完整,也会在其今后说话或应答时注意:不仅要答案正确,还要有言说质量。

对学生在课堂发言中出现的“语用”错误或不妥,教师应重视,并敏锐捕捉,及时指导,使学生获得实实在在的“语用”能力, 在课堂上“听到”学生拔节成长的声音!

2.关注学生精彩表达,及时鼓励与欣赏

关注学生言语表达的精彩之处,教师要给予积极评价与课堂点评,引导学生发觉别人表达中的好词好句,发现独到见解,让学生切实获得及时鼓励,获得学习成功感,激发学习语文的热情及在课堂与生活中自觉、 主动地学习和运用语言文字的积极性。

有教师在教学《天鹅的故事》时,会引导学生简要概括故事及交流“斯杰潘老人为什么没有向天鹅开枪?”

生:湖面结了冰,天鹅群没有了食物。 一只老天鹅奋不顾身地用身体撞击冰面, 其他天鹅齐心协力,破开冰冻湖面,找到食物。

师:有两个词用得好!

生:(不约而同地答)奋不顾身、齐心协力

……

生:老人看到天鹅破冰的动人一幕, 有感而发:天鹅为了求生,奋力破冰,不仅是天鹅,所有的动物都一样,遇到困境都会奋不顾身寻找求生之路。

师:动物为了求生,在关键时刻会爆发出令人类惊叹的壮举,说得多好!

生:老人知道动物也有爱心,也会团结互助。我们应该不再伤害动物,不再乱砍树木,不再破坏大自然,那该多好啊!所以,他把猎枪挂在墙上,每次看到时就给自己一个警告。

师:三个“不再”排列得多整齐,给人以警醒!

这一欣赏与鼓励,是对学生发言的鼓励, 也是学生追求“语用”质量的动力,激发他们的热情。

二、言说活动:精心设计,提升语用能力

“语用”课堂不但要通过积极的课堂评价予以引导,提高学生的言说质量,还应结合文本的重难点,精心设计与组织言说活动,积极开展言语运用精加工,着力发展言说能力。

笔者在教学《聂将军与日本小姑娘》一课时,在引导学生概括主要内容时并未轻轻滑过,停留于大致了解故事梗概层面,而是精心设计与组织,把口语表达与阅读活动紧密结合起来,把听、说、读、思等活动与能力培养统合起来,着力发展学生的概括表述能力。

师:这是一篇叙事性文章,阅读这类文章首先要把握文章主要内容,思考它讲了一件什么事?

生:课文讲的是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战士从战火中救出两个失去父母的日本小姑娘。聂将军知道后细心照料这两个日本小姑娘,还拿一个洗干净的梨让美穗子吃,并派人挑着两个筐子把她们送回日军指挥部。40年后,美穗子前来中国感谢聂将军的救命之恩。

师:把掌声送给这位同学。他说得很完整,认真阅读与思考了,也抓住了叙事性文章的第一要素——情节。文中有四个关键情节,体现在四个关键词语上,大家发现了吗?

……

生:救出、照料、送回、谢恩。

师:好!抓得准!

师:其实,还可以说得再简洁一些,把四个情节整合起来,突出主要人物与情节。

生:抗日战争时期,聂将军细心照料从战火中救出的两个日本孤女,并将她们送回日军驻地。40年后,美穗子前来谢恩。

师:很好!抓住关键情节,突出主要人物,注意整合,把事情说得清楚而简洁。

以上“概括故事主要内容”这一环节的教学,没有匆匆飘过,而是抓住这篇课文叙述故事情节的独特语用价值,把阅读活动, 如浏览、整体把握与学生的口语表达交际活动(学生的“说”——概括简洁、抓住关键词、注意整合、删除细节等无关信息;学生的“听”——再说一遍、认真听、找出关键词……)等有机结合起来,精心组织并引导学生听、说、读、思,着力于概括能力与概述能力的突破与发展。

走一步、再走一步 篇8

[淘金之旅]

第一站:夯实基础

1.阅读语段,回答问题。

我们最后来到一处空地。那座悬崖______(耸立、屹立)在空地的另一边。它是一_______(堵、座)垂直的峭壁,壁面有许多凸出来的岩石,崩土和蓬乱的灌木。大约只有二十来高,但在我眼中却是高不可攀的险峰。

(1) 按照汉字的笔顺规则,写出“凸”字的笔顺:____________。

(2) 在横线处填写恰当的词语。

第二站:品读探究

2. 根据下面句子的提示,概括出“我”爬下悬崖过程中的心理变化过程,并体会其在叙述中的作用。

3.阅读下面句子,结合加点词语,体会其表达效果。

我从石架向下望,感到头晕目眩;我绝对没法爬下去,我会滑倒摔死的。但是,往崖顶的路更难爬,因为它更陡,更险。我听见有人啜泣,正纳罕那是谁,结果发现原来是我自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的父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文章内容,写一段叙评结合的赏析性文字。(60字左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读了本文后,你得到了哪些人生的启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活学活用]

6. (1)“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是朱熹《观书有感》中的名句。你从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古诗词中还有很多富有哲理的名句,请再写出两句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附参考答案:

2. 心理变化:毫无信心—有了信心—信心大增

作用:这一系列的心理变化让“我”增强了战胜困难的信心并推动情节发展。

3.这是一段心理活动的描写,“我”因为害怕只知道啜泣,而忘了自我的存在,这就将“我”害怕到了极点的情状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

4.是一个明智、教子有方的人。在儿子遇险时,父亲没有爬上去救助,而是引导鼓励儿子,让他经受一次历练,增长勇、学到了经验。因为父亲知道,温室里的花朵是经不起风雨的,同样,被溺爱的孩子是经不起考验的。

5.在人生道路上常常会遇到意想不到的困难,只要不畏惧,把困难分解为一步一步的小困难,一步一步地战胜小困难,一步一步地坚折不懈地走下去,就一定能克服它。(意思对即可)

6.(1)要使自己的知识越来越丰富,就要不断地学习新的知识,(要保持心灵境界的澄明,就要不断接受新事物的洗礼。)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 篇9

莫顿・亨特,美国作家(1927~1983),早年曾在空军服役,做过空军飞行员。在二战时期,他曾驾机执行过对德国的侦察任务。是一位擅长写励志类文章的作家,同时也是一位专业的心理学家。他的代表作有:《痛击》、《心理学的故事》、《走一步,再走一步》(原名《悬崖上的第一课》)等等。

二、故事背景

1945年1月,在英格兰的沃顿空军基地。作为上尉飞行员的莫顿・亨特接受了一项任务,驾驶没有任何武器装备和防护设施的蚊式双引擎飞机深入到德军本土执行侦察任务。他觉得几乎无法完成任务,想象着飞机坐舱被炮弹击中,自己鲜血飞溅,连跳伞的力气都没有。

第二天,莫顿・亨特驾机滑行在跑道上,他告诫自己,现在,只是起飞,飞起来就行。升到8000米高空时,他又告诫自己,现在所要做的,就是在地面无线电的指导下,保持这个航向20分钟,就可以到达荷兰的素文岛,这个,并不难做到,只要努力。

就这样,莫顿・亨特不断告诫自己,下面,只是飞越荷兰,这并不难,然后,是飞临德国,根本不须想更多的事。而且,还有后方的无线电支持。

就这样,一程又一程,这位上尉终于完成了任务。当他接受盟军的奖励时,他说,我之所以成为孤胆英雄,完全是因为我小时候一段经历的启示。一步又一步,终会达到自己的目的地。

三、理解词义

1、参差不齐:形容很不整齐或水平不一。

2、滑稽:形容语言、动作等幽默诙谐,引人发笑。

3、哄堂大笑:形容众人一起大笑的样子。

4、恍惚:神志不清,精神不集中。

5、变化莫测:变化多端,难以揣测。

6、抽噎:一吸一顿地哭泣。

四、课文分段

第一部分(第1一17段):写“我”与小伙伴们一起爬悬崖,而“我”却因体力不支被困在悬崖中途的经过。

第二部分(第18一20段):详细叙述爸爸教“我”一步一步走下悬崖、脱离危险的经过和“我”的心理感受。

第三部分(第21―29段):写“我”由小时候的爬悬崖经历感悟到的人生哲理,以及克服困难取得成功的人生经历。

五、问题归纳

1、文章开头介绍天气的炎热,有什么作用?

写天气酷热,实际上是写爬悬崖的原因,为下文写爬悬崖作铺垫。

2、作者为什么特别强调杰里是“我最好的朋友”?

交代“我”和杰里的特殊关系,为后文埋下伏笔,在“我”遇到困难的时候,是杰里叫来了“我”的父亲,使“我”摆脱了危险。

3、既然悬崖“只有60英尺左右”,作者为什么又说对自己而言却是“严禁和不可能的化身”?这矛盾吗?

不矛盾。这样写,照应前文所说,自己是一个病弱的孩子,同时也为下文写“我”在悬崖上处于进退两难的境地和恐惧的心理作铺垫。

4、⑦⑧⑨三段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来表现“我”当时的处境?这些描写有什么作用?

文中用“满头大汗、浑身发抖”这样的情态描写,“犹豫不决”“悬崖底下的地面摔个粉碎”这样的心理描写,“我缓慢地爬着,扒住岩石的表面”“我偷偷地抓住背后的岩石”这样的动作描写和细节描写来表现“我”当时痛苦的处境,这些描写生动形象地刻画了一个孱弱、胆小的孩子形象,预示了“我”即将面临欲上不敢、欲下不能的艰难处境。

5、“我听见有人在哭泣、呻吟;我想知道那是谁,最后才意识到那就是我。”这句话有什么表达效果?

这句话把“我”胆小、害怕、紧张的心理淋漓尽致地刻画了出来、句子生动传神,既有点夸张,又很符合当时的情景,巧妙设置悬念,吸引读者阅读。

6、“抽噎”与前面的“哭泣”“呻吟”“大哭”有什么不同?

“抽噎”这里有被困悬崖导致的满腹委屈,有下了悬崖后回顾的后怕,更是成功之后的喜极而泣,前面的几个词都是在写“我”被困悬崖时的恐惧、焦急。

7、“我”在爸爸的指导下爬下悬崖经历了怎样的过程?这给了我们什么样的启发?

趴在岩石上不敢下→第一小步“我”能做到→再一次“我”做到了→一次一步成功脱险。启发:看似不可战胜的巨大困难分解成一小步一小步,就容易战胜了。

8、课文最后一段主要运用了怎样的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议论,在记叙的基础上进行议论,抒发感悟,点明了文章的主旨:遇到困难把它分成一小步一小步,困难就小了,就能够战胜困难,取得成功。既总结了全文,又画龙点睛,使文章的哲理凸现在读者眼前。

六、课文主题

《走一步再走一步》说课稿 篇10

一、教材分析

1、课文所处的地位及作用

《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第3单元的课文。它是美国作家莫顿.亨特写的回忆童年一次“脱险”的经历,并蕴涵着生活的哲理的散文。

二、学生情况分析及教学设想

作为慢班学生,基础知识不扎实,归纳领悟能力不强,预习不到位,方法欠佳。针对学生实际,安排2课时,按“引入新课——知内容——明主旨——拓思维——展联想——联实际”模式进行教学的,主要进行内容的复述,主旨的提炼,多角度阅读。首先通过抢答激发学生学习本文的兴趣,然后引导学生复述故事,在复述的过程中思考文章的主旨,教师适当的点拨、归纳中多角度分析课文人物,

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反思,进一步拓展思维空间,获得启示。

三、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应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潜移默化作用,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重要启示。”根据该单元引导学生体味人生,关爱生命的内容要求,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用心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并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想想人生的大问题,我确定了本文的目标和重难点,即:

1、教学目标 :

知识目标:

(1).初步学会分析记叙文中的故事情节,注意学习和运用描写心理活动的词语。

(2).把握记叙文六要素,复述从冒险到脱险的经过。

能力目标:

(1).学习文中的环境描写、心理描写的方法。

(2).正确把握课题含义,理解文中蕴含的生活哲理。

情感目标:

激发学生勇于克服困难,敢于战胜困难的决心与勇气。

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是默读、复述故事;初步学会分析记叙文中的故事情节,注意学习和运用描写心理活动的`词语。

正确把握课题含义,理解文中蕴含的生活哲理。

四、教学方法

1、我根据本课目标和内容,从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基础、发展水平出发,应用各种教学手段特别是多媒体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以兴趣法、导引法、归纳法、发散法进行教学,使他们在教师的主导下围绕中心议题发表各自的意见,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争议,激发他们主动积极、合作探究去获取知识,培养健康情感,进行个性化的阅读。

2、在教学中,我采用了多媒体、电子白板来丰富教学手段,扩大了教学容量;这样既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习热情,又通过直接感知,促进知识的理解和巩固,符合教育学中的自觉性、直观性原则。

五、学法指导

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我遵循“三疑三探”的教学思路,采用自主、合作、讨论、探究的方式进行学法指导,采用了主体思维法、小组讨论法及拓展延伸法。

在指导过程中,先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然后根据一系列紧扣教学的问题,使学生自主地思考、分析、讨论,从而解决问题,并在课文研讨后完成课后问题进行巩固延伸,使学生从感知到理解,从感性到理性,从学会到会学,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提高了能力,明白了道理。

六、教学过程

走一步再走一步作文 篇11

——题记

记得小时候,父亲常常带我去家附近的一片绿油油的草坪上玩耍。高大的父亲在三十三岁时才迎来我的降生。自然,我的出生让父亲很开心,他对我更是万般宠爱。

听母亲说,我在二三岁时走路还不平稳,这可把父亲给急坏了。为此父亲一下班就带我去那草坪。

他用那粗大的手掌托着我的胳膊,一边教我行走,一边小声地说:“乖,别着急,咱们慢慢来。走一步,再走一步。”

父亲很有耐心,最终我学会了走路。父亲的那句“走一步,再走一步!”我现在还记得。

十多年过去了,岁月把皱纹刻在了父亲的头上,而我成了一个大姑娘。

五年级下学期,很快迎来了期末考试。教室里每天都有一股浓浓的火药味,试卷一大堆,习题一大堆。班上的同学也都你不让我,我不让你。

有一天,我看见每位同学都把头埋在书海里,我侧过头问同桌:“今天是五月一号吧!”

同桌瞪了我一眼:“今天四月一号!”

连续几天我在快被老师的作业压得喘不过气时回到家,连饭都不想吃就躲在被窝里大哭。

在门外的父亲早已破译出我心底的秘密,他走向我,语重心长地对我说:“我们人生中不可能什么事都一帆风顺,总会有困难的时候。我们试着把目标分成一段,一小段,走一步,再走一步,咬牙坚持,就会很快走完全程!”

听了父亲的话,我心里舒畅了许多。我试着按父亲的方法,把目标分成几个小段,走一步,再走一步,顺利的度过了期末考试。结果如何?再回头看当初一步一步爬上来的脚印,我笑了。

走一步再走一步作文 篇12

不同以往地,我们选了第二条,想着走走不寻常,说不定会有惊喜。

果真是费体力,爬这条山路不久,我们所带的水就见底了。到汗流浃背的时候,望见不远处有人,好像在装着什么东西。我们走近了,是一个老爷爷。您好老爷爷。您在做什么啊?他转过头,看见我们空空的水壶,招招手笑着叫我们过去看。我们疑惑地走过去,发现在那岩石中间有一个岩坑,阳光照得那儿直发亮,原来是一个不小的水坑。老爷爷吩咐我们把水壶打开,他接过我们的水壶,把那些水装了进去。这水是可以直接喝的吗?我问,那当然可以,我都喝了好些年咯!老爷爷漫不经心地说道。

向老爷爷告别后,我们继续我们的旅程。我们在树丛里发现两条长长的木棍,敲敲打打,我点点头说还挺好用的,我们拿着吧。于是我们像拿着拐杖的人一般鸭行鹅步。我们穿过树林和寺庙,进入蜿蜒小道,最后来到一个密道口,说起来,这条路的发现还得益于我的水壶。我们拨开杂树,在很远的一边,我看到三只海龟,我们走近了一些,这三只海龟面向的居然是悬崖。我说,阿婷也感到惊异,她又走近了一点,探了探头。她这一个动作,却让我感到十分惊险,快快快回来回来,那么高你还敢探出去1怕什么!她缓缓走向前,坐到了那海龟前边,从我的角度看过去,就好像她即将掉下去了一般。

不危险!你过来看看,这里好美啊!快快快,过来我们一起拍张照。她转过头对我说,还是别了吧,我……我有点不敢。这时我才发现,原来自己是有点恐高症的。没事的,你过来看看啦,其实不高,下边都是树!终究是好奇心战胜了理智,我慢慢地迈开我的步伐,走到第一个海龟,再缓缓穿过第二个海龟,在我即将到达目的地时,我踏着的那块石头动了一下。我瞬间呆在原地,脑袋空空一动不动。怎么啦,过来啊。我我我脚下那块石头好像,有点不稳啊。她看了看。顿时笑出声来,要不你看看你脚下踩着什么东西?她说,我缓缓低下头,呃,这,哈哈,真的是。原来我踩着的石头是挤在大石头堆里的一块晃动的小石头。到达目的地的我终于看到了眼前的景色。底下全是郁郁葱葱的树木,眺望远方,将远处的喧嚣尽收眼底。真真是美不胜收,一览无余啊。

读《走一步再走一步》有感 篇13

《走一步,再走一步》中讲述了“我”和五个小伙伴一起去爬悬崖,结果“我”被困悬崖,最后杰利叫来了父亲,把“我”救了下来。

当读到“我”们一群小伙伴去爬悬崖时,我的心都悬到了嗓子眼里了,生怕有什么差错。当我看到其他孩子嘲笑“我”时,我对“我”充满了同情,被朋友抛下,是多么痛苦呀!“暮色开始四合。……不能动弹。”这时的“我”是那么孤单、无助。

一直看到“我”获救了,我才沉下心来,缓缓地深吸了一口气。是啊!父爱是多么伟大呀!他循循善诱,一步一步地让“我”走下悬崖,他不溺爱孩子,让孩子得到锻炼,他的爱是人世间最纯洁的爱!

读完最后一段,我的心热血沸腾。只要一小步,一小步地走,最终你会惊奇地回头,你所走过的路程是多么漫长。

记得上次练毛笔行书时,我练不出来,差点就放弃了。后来我化整为零,一个笔画一个笔画地练,终于小有所成,通过这件事,我悟出一个道理,任何事都应该一个脚印一个脚印地去做,你就能成功!

上一篇:六年级科学下册《放大镜》教案设计下一篇:竞选小学班主任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