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经典征文

2024-10-1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红色经典征文(精选11篇)

红色经典征文 篇1

读红色经典,让我们重拾峥嵘岁月里的记忆,读红色经典,让我们重温坚强中的历史历史情怀。

在激昂的国歌声中,五星红旗冉冉升起。那面庄严的旗帜是无数中华儿女用生命换来的,它那鲜艳的颜色是由鲜血染成的。

刘胡兰牺牲时,尚未年满15周岁。毛泽东在大指挥全国战局之际,仍然坚持为刘胡兰题词:“生的伟大,死的光荣”。刘胡兰是已知的中国共产党中年龄最小的一个,她凭着对百姓的情感和对中国共产主义思想的鉴定信念,在铡刀面前宁死不屈。这种表现恰恰是共产党的革命精神。

历史的足迹伴着点点的星光,呈现在我们面前,我们不得不去正视那屈辱的过去,我们不得不重拾那写满艰辛的红色记忆。

抗战时期的王二小,大家应该都很熟悉吧!那个勇敢、机智、顽强的小八路是我们心里的偶像。

在花香袅袅的早晨,伴着悠悠书香,让我们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来到二战期间,一起解析王二小的英雄事迹吧。王二小是村中的一个放牛娃,自有就十分憎恨日本特务,因此,他很早就加入进了八路军。一日,他见一群日本兵要来村庄侦查,他知道这些鬼子的厉害,为了不让村民们受到伤害,抱着将生死置之度外的心态来到特务面前,把特务带到了八路军预先设置的包围圈,特务发现上当后,一怒之下把二小杀害了。他是我们民族的英雄,他那机智的头脑,将生死置之于外的决心,时刻激励着我们向前走去。

红色经典,不灭的精神。曾几何时,红军在波涛汹涌的大渡河畔印下了坚实的脚印;曾几何时,红军在一次次战斗中打出了丰功伟绩。无数次,红军为了解放全中国的理想和信念,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下都争着,他们用自己的恒心与毅力书写着一段段妇孺皆知的传奇,为了这个信念,他们再狂风暴雪中一次次站起,直至最后的胜利。他们一直向这个目标前进,执着的追求着。使他们用忍饥挨饿换来我们今天丰盛的菜蔬;是他们用同敌人的殊死搏斗换取我们在树荫下的嬉戏;是他们用流血牺牲带给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

回忆红色经典,喜迎建党九十周年。作为中学生,为了将来报效祖国,完成中华民族祖祖辈辈富强国家的志愿,我们因该努力发奋学习,健康成长。我们要立下一个元大都呃志向,树立和培育正确的理想与信念,继承优良的中华民族精神,把祖国建设成为一个集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于一体的现代化主义国家!

永合中学

八年二班孟令宇

红色经典征文 篇2

关键词:《智取威虎山》红色经典,陌生化美学,新武侠电影

一、一脉相承, 致敬红色经典

徐克版《智取威虎山3D》基本上沿袭了60年代京剧样板戏的结构和人物设定, 主要人物形象、情节线索甚至一些黑话对白都未作变动。这样的一种故事讲述方式, 让很多观众尤其是了解经典样板戏的观众倍感亲切, 于是在它营造的这种重温经典的氛围中, 观众的怀旧情绪被激发, 并愿意为电影买单。

徐克为拍此片, 曾亲自拜访过《林海雪原》的作者曲波的家人, 并在题材创作时遵循“大事不虚, 小事不拘”的原则, 希望能够在兼具艺术性与真实性的基础上最大程度地还原历史原貌。并且我们也可以从电影的一些细节里, 窥视出徐克对京剧“样板戏”《智取威虎山》的敬意:影片开头与结尾都出现的京剧画面, 被张涵予演绎得亦正亦邪、十分传神的“天王盖地虎”、“宝塔镇河妖”等黑话对白, 杨子荣打虎上山、舌战栾平、会师百鸡宴等几幕经典戏段的保留, 甚至演员表演乃至角色化妆, 都烙有鲜明的京剧戏曲美学印记。由此, 我们便可以看出徐克版《智取威虎山3D》对于原著精髓的领会与继承, 他是站在原著的肩膀上来拍摄《智取威虎山3D》的。

“变则其久, 通则不乏”, 这是文学艺术的一条发展规律。仅仅只有继承是远远不够的, 还要有创新才能让经典迸发出新的活力。徐克便在继承原有版本的基础上, 凭借自己的特长与才华, 对经典进行了改造与创新, 从而取得了《智取威虎山3D》的成功。

二、红色经典的新武侠演绎

1964年, 毛泽东在看完《智取威虎山》京剧之后指示:“不要把杨子荣搞成孤胆英雄。”但是在武侠世界里, 孤胆英雄恰恰是侠客最重要的特质之一, 所以徐克在影片中就刻意塑造了一个特立独行的“孤胆英雄”杨子荣。杨子荣一出场, 便以一身皮毛、一脸络腮胡, 还有浓浓的紫黑色眼影示人。他独闯匪窝, 在与土匪的斗智斗勇中不断将获取的有用情报传递给我军, 且在最后的“会师百鸡宴”这场戏中, 里应外合, 炸开大门, 使得我军士兵迅速控制住局面, 奠定了剿匪胜利的基础。于是, 一个亦正亦邪、智勇双全的孤胆英雄形象便被刻画出来了, 同时“杨子荣”也从传统的解放军英雄形象中解脱出来, 染上了徐克武侠的侠义色彩。

当然, 仅仅有侠客还不能构成真正的徐氏武侠, 其营造的怪诞邪魅的气氛同样至关重要。在《智取威虎山3D》中, 徐克将其武侠电影中惯常出现的沙漠、荒原、鬼蜮等换成了莽莽林海雪原中的一座巍峨险峻的威虎山, 而且威虎山上的土匪老巢充满着神秘、恐怖、奇异的气氛, 座山雕突兀的鹰钩鼻、苍白僵硬的脸庞等都为影片增加了神秘、恐怖色彩。

而3D技术的运用无疑是老片新看的最大亮点, 它使这部红色经典以一种新的方式呈现, 使其变得陌生化, 使观众从感官上体验到不同以往的新鲜感, 从而产生观看欲望。而这, 便是陌生化美学的成功运用。

三、陌生化美学的成功运用

陌生化美学理论的源头可追溯到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黑格尔认为, 熟知的东西往往由于熟知而没有被真正理解。而从影视美学理论的角度来说, 陌生化就是通过艺术使观众对熟悉的事物产生陌生感, 从感官上体验到不同以往的新鲜感, 为之动容, 获得美的愉悦性享受。

电影《智取威虎山3D》在片名上与红色革命样板戏完全相同, 而为了尊重红色经典, 内容也不能做过多的改编, 那么导演要如何运用陌生化美学来扭转乾坤呢?首先, 通过戏中戏的结构来陌生化叙事结构。在影片开场的时候, 屏幕上闪现“纽约, 2014”的字眼, 直到影片中KTV的屏幕上出现京剧样板戏《智取威虎山》的桥段, 观众才恍然大悟, 进而产生兴趣, 想知道这部影片究竟会怎样对红色样板戏进行演绎。其次, 用武侠动作陌生化革命斗争。《智取威虎山》是红色革命经典, 观众往往会先入为主地把它定格为革命斗争内容, 而徐克竟然营造出了一个武侠世界。解放军小分队与土匪之间的激烈战斗其实就是新武侠功夫的变形, 只是把刀剑棍棒换成了枪炮手雷而已。最后, 用3D技术陌生化京剧样板戏。由于样板戏的京剧影响, 观众可能会认为《智取威虎山》主要以深歌慢唱为主。然而, 影片却结合3D技术, 从声、光等方面进行技术处理, 震撼着我们的视听。影片正是通过这样一种全新方式的演绎, 使得观众所熟知的经典变得貌似相同, 其实有异。

四、结语

时代在变, 观众在变, 经典势必也要变, 它必须剔除掉自身僵化而不合时宜的部分, 并与时俱进, 才能够永远称为经典。而经典如何才能够保持与时俱进呢?《智取威虎山3D》给了我们答案, 它对经典的继承和创新为经典作品的与时俱进提供了成功的范例, 因此它的意义和价值是十分重大的。我们希望它能够为红色经典电影的改编创作起到良好的借鉴作用, 希望有更多的红色经典剧目能够被搬上大荧幕, 期盼中国电影能够更具中国本土电影的美学特色, 在世界电影史上焕发出耀眼的光芒。

参考文献

[1]黄丝雨.红色经典《智取威虎山》的武侠化改编[J].大众文艺, 2015 (4) :182-183.

[2]孙玮志.《智取威虎山》:对经典的通变[J].电影文学, 2015 (3) :101-103.

[3]刘永昆.新武侠与红色经典的精彩相遇——浅析徐克3D电影《智取威虎山》[J].电影评介, 2015 (5) :35-36.

红色经典征文 篇3

关键词:“红色经典”;卡里斯马;意识形态;演讲话语

中图分类号:I23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7-0024-02

通常来讲,经典是指具有典范性的、权威性的,历久弥新能够经受得住时间淘洗并揭示出某种生命之真谛的作品。经典一度被视为能够跨越时空、民族、地域的界限而直抵人们内心的典范性作品,似乎这些作品具备了纯粹艺术的所有特质,而并不反映“飘扬在城堡上空的旗帜的颜色”——任何绝对的话语都注定备受批判。艺术与生活之间的关系从来都不是简单明了的。而艺术与社会文化语境中各种权力之间的复杂关系正是文化研究的兴趣所在,“文化研究更多地秉持了知识社会学的立场,认为经典以及经典的标准实际上总是具有特定的历史性、阶级性、特殊性、地方性的。文化研究中的文学经典问题被还原为权力问题或从权力的角度进行理解,文化研究的经典理论因此带有极大的政治性”①从文化研究的视角来讲,一部作品经典地位的确立不可否认有群众运用集体智慧加以选择的力量支撑,但此一过程中的权力运作显然是更值得关注的。这些关于革命岁月的文学作品能够经过改编走上今天的文化舞台并被冠之以“红色经典”的美称,能够得以在竞争激烈的荧屏大放异彩,很大程度是因为作品本身的“红色”特征符合了主流话语的意识形态诉求,从而赢得了相对宽松的发展环境。因为“红色”所以“经典”。

“红色经典”改编电视剧的“红色”特征首先体现在积极塑造卡里斯马式的人物。于震海大义凌然舍生取义的高尚精神、杨子荣独入虎穴穿杨射柳的英雄身手、朱老忠坚毅果敢勇于斗争的毅力无不让观众心生震撼,但这些人物并不是生就的“卡里斯马”,于震海也曾“觉悟不高”有着浓重的男重女轻思想,认为大事“娘们不应该过问”;朱老忠也曾为了报仇而盲目蛮干,空有一身武艺却扳不倒恶霸地主冯兰池,仍然像当年的父亲朱老巩一样面对地主的欺压有心无力。这些出身贫苦心有所想而又难以成功的人物,他们的成熟与其说缘于最终找到了正确的方向不如说是受到了代表着正确方向的共产党的启迪,受到了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正确的意识形态的引导。正是党代表的适时教诲让这些具备卡里斯马潜质的人物摆脱原有的小农思想的局限,放弃固有的表面化的斗争方式,从更高的角度更深的层面认清现实找到出路: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解放自己。从而迅速成长为现实的卡里斯马人物。因此,这些典型人物在故事进展过程中所发挥的关键作用,在与周围人物的互动关系中所展现出来的优秀品质即人物的“卡里斯马权威作用”正是共产党所代表的意识形态的优越性正确性的印证,也正是社会主义革命所追求的共产主义这一前进方向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有力佐证。如此一来,“红色经典”改编电视剧对于典型人物的成功塑造与当下政权的合法性之间产生了不言自明的关联。

“红色经典”改编电视剧的“红色”还表现在运用“演讲话语”对民众进行宣教。卡里斯马人物的能言善辩睿智多谋使得他在面对茫然无措亟待启蒙的民众时自然而然地充当起了“布道者”的角色,因此,在“红色经典”作品中“演讲”话语和场面并不少见。《苦菜花》中,来自抗日民主政府的姜永泉在审判恶霸地主王唯一的大会上对着台下的群众讲到:“乡亲们,从今天起,崑嵛山区的天下就是咱老百姓自己的了!换句话说,咱老百姓自己当家做主了……大家都别怕!有共产党领导,八路军撑腰,谁要是再当汉奸帮日本人,咱们就坚决镇压他!”《山菊花》中,开篇第一集就是反动政府处决共产党员孔志红的情景,遵从于“红色经典”的惯例,面对断头台下簇拥的百姓,革命者就义前总会有一段慷慨激扬的陈词,在戛然沉默的反动势力面前,给民众做最后一次演讲:“乡亲们,共产党就是要赶走日本人、推翻旧社会,让咱全天下的老百姓都能够翻身当家作主人呐!现在共产党已经带领着工农红军在全国各地为我们打天下呢!并且已经取得了伟大的胜利!中国共产党万岁!”同样的场景在桃子先子等革命者英勇就义的那一刻再次上演。《红旗谱》中,严江涛在集市上面对众人宣讲反割头税的场景也是群情激扬。这些“演讲”具备共同的几个特点:主体多是高瞻远瞩、顺应时势而又英勇睿智,他们有着“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的魅力;身后那个强大的群体——“组织”给予他们以十足的自信和乐观,但是“这种乐观主义不是一种生活态度,而是一种话语,一种叙事,即一种意识形态的感性显现”②;受体毫无疑问就是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苦难百姓,他们是隐忍的沉默的而又乐于接受启蒙的;连接主体和受体的就是有着鲜明的主题、高亢的语调“演讲话语”——革命、共产党、贴心人、穷人翻身、解放、当家作主、抗日救国、保卫家园等等具备华丽重叠的能指与宏大高远的所指的语汇充当着演讲的关键词。

这种演讲式的话语不但响彻广场、集市等公众场所,还通过“私人交流的公共化”渗透到私人领域。在“红色经典”改编电视剧作品中,夫妻之间、父子之间、母女之间,饭桌上、灶台旁、睡床上……“演讲”话语已经渗进革命者生活的角角落落。这种有着显明的广场色彩的演讲话语进入到私人交流中,继续向受体更是向观众描绘广场演讲中所展示的革命的美好图景。一方面,这种宣讲使预设的意识形态得到完满表达,另一方面,透过从广场到集市再到私人领域内那些蒙受布道者教化的懵懂的脸庞、那些闪烁着羡慕的急切目光、那些因醍醐灌顶而流淌着的笑容,“红色经典”完成了对于卡里斯马人物高大英明形象的进一步映衬,而这种形象的高大英明则仍然归结为它所承载的意识形态观念的顺应时势,归结为它所代表的前进道路与历史发展趋势的完美契合——这一切无疑构筑起“红色经典”改编电视剧坚实的“红色”特质。而这种“红色”特质恰恰是当下消费主义勃兴宏大叙事惨遭解构之后的电视剧作品中所稀缺的,因此也是主流话语期待已久的。“红色经典”之所以火热,与其说是因为作品“经典”,不如说是因为“红色”,所以“经典”,进而“火热”。

参考文献:

[1]陶东风.文学经典与文化权力(上)——文化研究视野中的文学经典问题[J].中国比较文学.2004年第3期

[2]潘知常.反美学[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7:303.

注释:本文系渭南师范学院研究生基金项目(项目号10YKZ004)研究成果之一。

“红色经典”征文大赛简报 篇4

2017年4月15日

七星关区第三实验学校“红色经典”征文大赛

为了丰富校园文化,传承革命历史,弘扬革命精神,促进大家对革命历史的了解,增强广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提高文化素质和道德素质,使广大学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思维习惯,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我校于2017年4月15日成功举办了 “红色经典”征文大赛。

在赛前,我们将比赛相关方案通过QQ群发到了各班,并且认真仔细地向各班宣传了此次活动的意义。参加本次比赛的选手在赛前做了充分的准备,在比赛中充分展示了自己的水平和优势,写出了一篇篇脍炙人口的“红色经典”作品,让评委老师都为之感动,达到了一定的艺术效果。在我们共同的努力下,我们的活动进展的相当顺利,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得到了老师、同学的一直好评。

比赛的评委语文组老师所有担任,各位评委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通过客观的评价,最终共同评选出本次活动的一、二、三等奖以及优秀奖。七星关区第三实验学校“红色经典”征文大赛已经落下帷幕,为推动我校文学社团的成立奠定了基础。我们盛情的期待着下一届大赛的来临。

阅读红色经典振奋改革精神征文 篇5

在这片神奇美丽的土地上,有一个神话般的地方--六盘水,那就是我的家乡。它位于贵州省的西部,地处川、滇、黔、桂四省接合部,坐落于乌蒙山下。她有着夜郎古国的文明;有着多民族的民族风情;她有韭菜坪、丹霞山的苍翠灵秀以及北盘江的气势磅礴,还有万亩竹海的幽静如诗;高原草原的多彩多姿------

别以为她徒有万种风情,她可是一块神奇的宝地,矿产资源十分丰富,煤、铁、锰、锌等矿产多达30余种,其中煤的蕴藏量最丰富,素有“江南煤都”之美称。

神奇的她还是个交通枢纽城市,随着“株六复线”、水柏铁路、内昆铁路的开通以及六盘水编组站的建成,六盘水将处于华南、西南铁路大通道交汇点,北上四川入江,南下广西入海,东出湖南到华北,西进云南通东南亚,被人们美喻为“四省立交桥”。

更神奇的是,这里气候宜人,全年平均气温3-15摄氏度,就在最热的7到9月平均气温也才19.8摄氏度,是人体感觉最舒适的温度。这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是名副其实的天然大空调。经专家考察分析,六盘水夏季凉爽、舒适、滋润、清新,紫外线强度适中,中国气象学会为六盘水颁发了“中国凉都”证书,从此,六盘水赋予了新的`名称--“中国凉都”

随着“凉都”品牌的打造,消夏文化节的举办,六盘水城市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看!那一条条街道拓宽了、变美了;一座座高架桥凌空飞架;供水、燃气、公交、治污、环卫等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城市管理水平提高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城市变大了、变美了、变绿了。

同学们,我们为生长在这个英雄的国度而骄傲、为我们家乡的神话般发展而自豪!我们是祖国的未来,爱国爱家乡是我们的天职。我们要从现在起,珍惜和抓紧每一分、每一秒,刻苦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努力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为把祖国家乡建设得更加美丽富饶、为让中华民族更昂首地傲立于世界之林而做准备吧!

红色征文活动方案 篇6

一、征文主题与内容

本次征文以“缅怀革命烈士”为主题,主要内容是重温党的光辉历程,歌颂党的伟大成就,充分展示我校工作的崭新面貌和发挥模范带头作用的优秀共产党形象,展现广大基层党组织和党员以实际行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大力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良好风貌。

二、参赛对象

广大师生,均可参与本次征文活动。

三、组织机构

本次征文由学校教导。

四、征文截稿时间

征文截稿时间为4月13日。

五、征文活动要求

1.各班要高度重视征文活动,积极开展宣传动员工作,组织师生积极撰写文章,各班推荐3篇作品参评。

2.征文应围绕“缅怀革命烈士”这一主题,抒发真情实感,体裁不限,既可论述、议论,也可叙述(真人、真事),还可以是经验总结等。题目自拟,篇幅以300-500字为宜。

3.征文应紧密联系实际,主题鲜明,条理清楚,语言通顺,真实原创(所有文章应为作者创作,严禁抄袭)。

4.征文格式要求:以标题为3号黑体,正文为小4号宋体。征文首页左上角请注明“缅怀革命烈士”字样,署名及单位写在文章标题下。

六、征文评比方法

1.学校将聘请有关教师组成评审委员会进行评审工作。分别评出优秀论文一等奖3篇,二等奖6篇,三等奖12篇,优秀奖若干篇,对优秀论文予以表彰奖励。

以“红色经典”开启名著阅读之门 篇7

一、读“整本书”, 展现宏大的叙事背景

早在1941 年, 叶圣陶就在《论中学国文课程标准的修订》中明确提出了“把整本书作主体, 把单篇短章作辅佐”[1]的主张。“红色经典”阅读, 尤其要采用“整本书”阅读的策略, 让学生在完整的历史语境中感受一个时代的革命情怀。

《红岩》是传统红色经典小说, 也是我校初中语文组为学生推荐的第一本“红色经典”。之所以选择这本书作为学生名著阅读的起点, 一方面是因为这本书符合我们“作品一定是健康的, 美的, 可以带给孩子正能量”[2]的选书标准, 另一方面也是考虑到这本书故事性强、人物性格鲜明的特色较为契合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接受能力。

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有一篇节选自《红岩》的课文《狱中联欢》, 讲述了渣滓洞里革命者与敌人的斗争。然而, 这不足1800 字的节选, 远不能让学生感受到狱中革命英雄的乐观向上、英勇坚韧。只有真正走进《红岩》整本书的情境, 学生才能真正理解为什么连特务都感到“乐在其中”的“乐”字有点刺眼, 为什么革命者会讽刺敌人用机关枪“保卫”他们的“安全”。有学生在自己的读书随笔中写道:“最近读《红岩》, 一翻开书, 尽是精彩的语言、生动的人物和鲜为人知的故事, 我好像一下子就被空降到了60 年前的重庆。”

苏教版八年级上册是“长征组歌”单元, 收录了《七律·长征》《老山界》《草》等经典课文。这些课文从不同角度、用不同形式表现了红军长征途中经历的艰难以及克服困难的坚定、乐观。然而, 当学生捧读王树增的纪实文学《长征》, 却仿佛跟随红军的脚步走过了二万五千里的漫漫征途, 真切感知到每一场战役背后的惊险与艰难, 深刻感受到每一个普通的红军所带来的精神震撼。除了《红岩》《长征》, 我们也让学生整本阅读 《抗日战争》《野葫芦引》《黄河东流去》《解放战争》《林海雪原》等系列作品, 让学生从丰厚的文字记录中感受近代革命的风潮, 体会革命先烈前仆后继的爱国情怀与英雄气概。

二、群体阅读, 发挥阅读的“场效应”

场论被广泛应用于各类学科。我们认为, 在师生共读、生生共读、亲子共读的过程中, 也会形成一个复杂的信息交流环境, 即“阅读场”。所谓“场效应”, 即群体阅读对个体的知识吸收、外部的教学交流所具有的积极影响。[3]我校在备课组系统探究的基础上, 在整个初中阶段都开展了“红色经典”的阅读活动, 每个年级统一向各个班级推荐相应的书目, 每个班级同步开始对同一本书的阅读。这样, “阅读场”就从一个人扩展到一个班级、一个年级, 乃至整个初中阶段。学生们同读一本书, 同谈一本书, 同写一本书, 这样就营造了一个强大的“阅读场”, 为学生创设了良好的阅读期待, 并吸引学生采取积极有效的阅读行为。正如于树泉、吴凌在《走进名著———人大附中学生这样读书》一书中所说的那样:“一个人的阅读是美丽的, 一个班的阅读是绚丽的, 一个年级、一个学校的阅读是壮丽的。一个班级、一个年级共读一本书, 这会形成一个多么庞大的‘场’!”[4]

对于41 万字的《红岩》, 一些从未完整读过文学著作的学生曾感到巨大的压力, 但当整个班级、年级都开始阅读的时候, 这些学生也在课堂之上、学生之间的交流、探讨中获得了巨大的阅读欲望。一旦捧起书来阅读, 对于“整本书”的畏难情绪就逐渐消失, 取而代之的, 是越发强烈的读书欲望。一个学生在自己的读书随笔中, 将《红岩》称为“一本永远不会下架的老书”, 认为《红岩》不但要读, 还要重读, 常读常新。就这样, 阅读的“场效应”极大地调动了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学生们往往刚刚读完一本书, 就急切地让老师推荐下一本。有学生坦言自己的阅读经历:“回眸过去的一年, 竟然读完了十三套共十八本书, 其中有近半都是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要知道, 我上小学时连茅盾文学奖都还不知道呢!”还有一些学生不仅读完了老师推荐的书目, 还自己主动寻找好书, 并推荐给老师、同学, 比如王树增新近出版的三卷本《抗日战争》, 就是学生发现, 主动向老师推荐的。

三、立体阅读, 促使学生真正走进名著

“红色经典”在20 世纪90 年代后的传播样式, 除了经典作品的再版重印之外, 很重要的就是借助视觉影像时代的媒介工具。比如《红岩》, 作为一部由回忆录改编而成的长篇小说, 在出版发行之后曾有多个版本的影视戏剧改编作品, 这也为我们引领学生阅读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因此, 我们采用了立体阅读, 即“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理解书面材料的阅读方法”[5], 进一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首先, 我们引导学生自主阅读介绍《红岩》写作背景的《〈红岩〉档案解密》和当代学者解读《红岩》解读的文章, 让学生更好地了解那段历史, 走近真实的先烈原型;其次, 我们向学生推荐老电影《烈火中永生》、歌剧《江姐》及电视连续剧《红岩》, 让学生通过影视视频资源感受 《红岩》 的历史情境, 使学生对英雄先烈具有更深入、更生动的了解。在此基础上, 我们组织学生为电影、电视剧的特定片段改写剧本或重新配音, 让学生在语文活动中融入他们对英雄最真挚的情感, 表达对作品更深刻的认识。

除此之外, 我们还在读原著、读背景材料、看影视剧的基础上, 引导学生通过实地参观来直观感受作品的内涵。比如, 在学生阅读了《红岩》原著之后, 我们推荐学生参观重庆渣滓洞遗址;在学生阅读了《四世同堂》之后, 我们带领学生参观作品中“小羊圈胡同”的原址“小杨家胡同”;在学生阅读了抗战文学作品之后, 我们带领学生参观卢沟桥抗日纪念馆等。这一系列的实地考察、参观, 不仅丰富了学生对作家作品相关背景知识的了解, 也让学生真正走进了作品的历史语境和作者的情感世界。

四、以读促写, 同步提升读写能力

读写结合是语文写作教学的传统手段之一。在引领学生阅读“红色经典”的过程中, 我们也始终坚持读写结合的做法, 让学生通过自由写作读书随笔来分析作品, 表达自己对于作品的个性理解。

以《红岩》为例, 七年级学生更多关注的是书中的英雄形象, 但由于给了学生充分的自由空间, 随笔中的个性阐释比比皆是。比如, 有的学生分析人物在特定故事情节中的伟岸形象:成岗被捕时的凛然从容、江姐受刑时的镇定眼神、齐晓轩就义时的壮烈英勇……有的学生分析人物在故事情节中传达的坚定声音:有学生写渣滓洞中的滴血声、挖墙声、机关枪轰鸣声, 并说“这都是革命烈士‘信念的声音’”;有学生写狱中新年时的欢歌笑语, 并说“她们在院坝戴着镣铐跳舞, 那是怎样的一种舞蹈?在沉重的脚镣当当的伴奏中、在刺骨钻心的疼痛中, 我听到的是不屈的呐喊和永恒的誓言”……有的学生写狱中朗诵《囚歌》的场景:“不要那屈辱的自由, 不要那羞耻的苟活, 我们都渴盼着———光明的烈火燃尽罪恶。让永恒的生命, 化作涅槃的凤凰”……除了从具体的人物分析作品, 也有学生从主题、手法的角度深入分析作品, 以较为宏观的视角谈阅读感受, 同样写出了精彩的读书随笔。

在学生完成读书随笔的基础上, 各班定期印发读书随笔范文, 通过阅读课、讲评课, 教师与学生共同赏析、评论学生的读书随笔, 让学生在品读中更深入地解读作品, 也在这一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写作表达能力。比如在品读《红岩》读书随笔时, 他们很快能够看到范文中各具匠心的写作角度、脉络结构、文采语言、文体特色等。在生动的课堂交流里, 学生们会对一个标题品头论足, 会对其中的一个词语玩味不已, 会对其中的细节侃侃而谈, 也常常会对文章中的观点较雌论雄、争论不已。比如, 一学生的读书随笔《微光》就曾在班级里引起热烈的讨论, 这篇随笔描写了《红岩》中的无名英雄, 并将他们喻为汇聚成熊熊火炬的微光, 值得永远的敬仰和纪念。读完这篇随笔, 学生们看到了题目“微光”的新颖巧妙和写作角度的独特, 又特别赏析了全文使用的比喻手法以及含蓄蕴藉的表达效果, 同时, 还有学生结合自己的读书经历, 谈及中国文化“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价值传统……

我们认为, 在“红色经典”的阅读活动中, 最重要的就是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让学生自由阅读、自由表达, 并在这一过程中达到以读促写、以写促读的双重效果。

如今, 以《红岩》为代表的“红色经典”阅读已成为我校名著阅读活动中的突出特色, 展现出我校倡导名著阅读的具体做法和阶段性成果。学生在捧读“红色经典”的同时, 也逐渐打开了名著阅读的大门。我们坚信, 只有有了这样的精神补钙, 才能够让我们学生的精神底色多一点敬畏, 多一点崇高, 多一点厚重, 多一点真善美, 多一点正能量!

摘要:“红色经典”阅读是建构社会主义核心精神价值的需要, 也为中学语文教学提出了一个新的课题。引导学生阅读“经典名著”, 行之有效的方法有:读“整本书”, 展现宏大的叙事背景;群体阅读, 发挥阅读的“场效应”;立体阅读, 促使学生真正走进名著;以读促写, 同步提升读写能力。

关键词:红色经典,名著阅读,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董菊初.叶圣陶语文教学思想概论[M].北京:开明出版社, 1998:204.

[2]于树泉.读书比什么都重要[N].光明日报, 2014-12-2 (14) .

[3]胡斌武.提高课堂教学场效应探析[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 2000 (1) :53.

[4]于树泉, 吴凌.走进名著——人大附中学生这样读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3:序.

红色龙岩2014继续经典 篇8

春节 到龙岩与神民共狂欢

龙岩位于北回归线上,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多年平均气温在21℃左右,冬无严寒,夏无酷暑,一年四季都适合游玩。每年正月,客家县市的走古事、游大龙、闹花灯等乡村狂欢节尤其热闹。

走古事,分布于连城的罗坊和北团的溪尾、下江坊以及隔川等地,尤以罗坊蔚为壮观。走古事,着重于“走”。古事男丁青壮年把三太祖师菩萨轿、彩旗、宝伞置于中间,古事列队抬在外围,奔走在约四百米的椭圆形跑道上。每跑两圈,就休息十分钟,养精蓄锐,鸣一响神铳为号,又开始下次如体育竞赛般的、肩负重荷的800米赛跑,如此重复四次。第五次改跑为游,走“剪刀校”形(即剪刀把的字形)。要走到抬夫精疲力尽,方可鸣数响神铳走出屋背山坪,进村中街道,游回本房宗祠。这样的活动,人们在欢娱中取乐,在竞赛中健身,是一种极具乡土味的民间体育、娱乐活动。

连城姑田游大龙,则始于清乾隆十六年(1751),上堡村桑姓农民带头制扎龙灯,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此后各村效仿,相沿成习。每年农历正月十四日至十六日,以村或片为组织单位,少则二三条,多则四五条。其龙之大,令人咋舌。100多节龙身,各高2米,长4米,全长达四五百米。龙头更为讲究,仅龙舌直径就达一米,扛时须十几人抬举,号称“天下第一龙”。出游时神铳引路,配以锣鼓、十番乐队。家家户户门前燃松明、点灯烛,鞭炮齐鸣,迎接“龙游大地”,极其壮观。

十大经典

不容错过

民俗文化为这片土地打上深深的烙印,而旅游资源种类多、产品丰富、规模大、保存好,更使其绽放独特光彩。龙岩有1个5A级景区,8个4A级景区以及5个3A级景区,是全国著名的“红军之乡”、“将军之乡”。

1福建土楼·永定景区:作为龙岩惟一的世界文化遗产,永定土楼是东方文明的一颗明珠,也是世界建筑的一朵奇葩。永定土楼分为圆楼和方楼,全县有圆楼360座,方楼4000余座。圆楼像地下冒出的“蘑菇”,又如“飞碟”,冷战时则被西方国家认为是核反应堆。

2 古田景区:有着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之称的古田会议旧址,旅游景点主要有红四军司令部旧址中兴堂、红四军政治部旧址松荫堂、毛泽东《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写作旧址协成店、中共闽西特委树槐堂、红军桥、红军哨所、中共闽西一大会址蛟洋文昌阁等。

3 连城冠豸山景区:与武夷山并称为"北夷南豸,丹霞双绝"的连城冠豸山,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地质公园、国家自然遗产。景区面积123平方公里,核心景区53平方公里。由冠豸山、石门湖、竹安寨、旗石寨、九龙湖五个游览区组成。

4 连城培田古村落景区:2005年,被誉为“民间故宫”、“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培田古村落有中国最美村镇之称。30幢明清时的高堂华屋,20座古祠,5处书院,1条千米古街,2座跨街牌坊,组成一个连片成群、规模宏大、布局讲究、设计精美的古民居建筑群村落。

5 连城天一温泉度假村:“天赐养生之汤,一品度假天堂”。国家4A级旅游景区的连城天一温泉是碳酸泉,为国内四大医疗优质温矿泉之一,水质温润,富含多种有益人体健康的矿物质微量元素,尤其含大量对人体最有益的氡和氟,更受人们青睐。

6 梅花山·华南虎园景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梅花山,有许多珍稀名贵树种,大量珍贵药材、珍稀野花卉等,还有兽类100多种,鸟类300多种,两栖类30余种,爬引类60多种,浮游动物近百种。有华南虎、金钱豹、云豹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7 新罗龙硿洞:有“洞中桂林”、“华东第一洞”之称的龙硿洞为现已探明的我国特大溶洞之一。洞内空间宏敞,有8个大厅,16个支洞,2000多米游程。层层叠叠,洞中有山,山中有洞。奇异绚丽的石钟乳、石笋、石柱等石灰石华物发育完整。

8 漳平九鹏溪景区:九鹏溪水上茶乡是漳平天台国家森林公园的核心景区之一。景区面积1800公顷,主要特点是奇山、秀水、茶园、密林、珍禽(鸳鸯),集观光、休闲、娱乐、度假等功能为一体。

9 志高神州欢乐园:位于龙岩市龙腾南路,建筑面积约100万平方米,项目涵盖大型动漫科技主题公园、八闽娱乐城、星级酒店群、志高国际Shopping Mall、广场商业街区等多种业态。

10 长汀历史文化名城:融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于一体的长汀,文物古迹遍布全县,包括地下、地面的遗存,寺庙建筑、古墓葬、古城墙、古城门、古器物、古街区民居、古碑刻、古驿站等,都极为丰富。

自驾龙岩乐享指南

龙岩是自驾游的理想目的地。从厦门出发,仅需2小时,从江西瑞金出发,仅需40分钟。目前龙岩已实现“县县通高速”,市区到各景区形成1小时舒适高速圈,方便快捷。市内到各县(市、区)均有多个班次的旅游中巴到各景区。龙岩现有五星级酒店1家(连城天一温泉度假村)、四星级酒店14家、三星级酒店15家以及众多干净舒适的客家家庭旅馆或森林人家客栈,无论如何选择,都能让您宾至如归。

要玩得尽兴,就要先了解当地客家文化、民风民俗以及红色文化,同样,客家美食也不容错过。如白斩河田鸡、永定牛肉丸、连城白鹜鸭汤、涮九品、酿豆腐等。客家美食讲究食材的养生保健效用,注重咸、香、酥、浓。茶余饭后再小酌几杯客家米酒,配上闽西八大干,真是享受。

购买闽西特产,则以纯天然山货为宜。龙岩气候条件良好,各种特产均取自当地生长的纯天然农作物,有闽西八大干,新罗花生,连城地瓜干,漳平水仙,高山茶,武平绿茶,金线莲等。

新年新气象 全面推行统一营销

2013年,龙岩市先后获得“中国最佳生态休闲旅游城市”、“大中华区·最佳绿色生态旅游名市”称号,增加2家3A级旅游景区(中川古村落、武平文博园)。目前,全市A级景区达到14个。

2014年,龙岩市旅游局将继续全面推行统一营销,按照“五统一”要求,加强营销中心建设,不断深化和完善统一营销政策、机制、措施,针对不同客源市场、消费群体,定制个性丰富、灵活多样的优惠政策,增加过夜游比重。

创新三种营销方式。一是网络营销。改版升级龙岩旅游网,通过微博、微信互动,扩大龙岩旅游在网络媒体的影响力,并与国内外著名网站合作,提高龙岩旅游宣传实效。二是事件营销。组织策划“清新福建·生态龙岩”PM2.5 PK赛。与全国知名景区展开PM2.5指数竞赛,角逐出空气质量优、生态环境好的景区;组织开展“世界游客筑土楼”活动,活动分为线上与线下两部分,在官网与景区内参与修筑土楼活动。同时,将通过微博、微信平台发布,提升活动的互动性。三是活动营销。组织策划“月月有活动·季季有高潮”系列活动,更好地营造龙岩市旅游活动氛围,加强节庆营销的影响力。

国庆征文:红色记忆 篇9

回望过往

当毛主席庄严并铿锵有力地向世人宣示,当礼炮的轰鸣声响彻天际,那一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激励了无数中华儿女,使之为它欢呼、为它雀跃。在地球的版图上,东方龙的图腾耀着鲜红的肤色跃动,这是块特殊的土地,它哺育了千年的文化,古老、神秘,然而它又列于世界之林之先。红色的血液流淌在红色的大地上,红色的政权建立于红色的大地上,红色的国旗飘扬于红色大地的上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是一段浴血奋战的战斗史,也是革命老辈用鲜血与智慧铸造的红色记忆。

依稀望见,1949年10月1日举国欢腾的盛况。这是一个划时代的标志,历史长卷自此翻开崭新的一页。中国人民摆脱了愚昧与封建的束缚,驱除了青面獠牙的“外鬼”——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无法忘怀,那段沉痛的历史;无法释怀,那段悲恸的记忆。中华民族崛起的代价是惨重的,无数的烈士为了祖国的光明与独立抛头颅、洒热血。多少次惊涛骇浪激荡于这片土地的苍穹,多少次生离死别的呼号充斥着广袤的大地,多少鲜血因残忍的杀戮而汇成了红色的河流。祖国疮痍百孔,可惨烈表象的背后却是中华民族不肯屈服的傲气,誓死抗敌的风骨。老一辈革命家的奋斗事我们不应该也永远无法忘怀的,红色的记忆必定世世代代传承下去。只要祖国存在一天,我们便要记得自己的根在何处,我们是红色大地上的儿女,必定要将这份红色的记忆凝为鲜血流淌在你我的体内。

还看今朝

时光荏苒,祖国已在时间的长河中度过了六十个年头。六十年比起千年的中华文明,是何其短暂,然而六十年的文化积淀却是如此厚重。六十年,传承积淀了千年的文化取其精华与时俱进,创造了新时代的新文明;六十年,谱写了祖国政治、经济、文化、民族的新篇章;六十年,勾勒了祖国的新面貌。六十年中,我们有得有失。在得失之间,党及各阶层总结经验,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不断探索。

六十年的风风雨雨铸造了一个强大的中国。中华民族已然崛起,沉睡的雄狮开始撼动天地。世界各地印有中国的足迹,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改革开放以来,历年的大事标志着中国的成长,为中国刻上了大国的印记。1978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在沿海各省市设立经济开发区,为祖国的繁荣奠定基础。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与全球联成为一个整体,大国的复兴指日可待。2008年,汶川地震牵动了全国人民的心,迅速的营救也向世界证明了中国政府在面临重大事故时的统筹能力。同年,北京奥运会向世界展示了中国悠久的文明,让世界重新认识中国——这个古典与现代相互融合的国度。2009年10月1日,祖**亲的六十华诞,宏伟的阅兵典礼不仅再一次激励了全国人民的爱国心,同时也向世界宣示了中国的强大以及祖国统一的伟大心愿。

人生有不同的阶段构成,各阶段又有着不同的特征。幼年的天真烂漫,青年的激情昂扬,中年的沉稳踏实,老年的旷达致远。祖国亦如

此,刚成立的祖国犹如新诞生的婴儿,面对未知的将来用尽全身的气力摸索着前进。六十年后的今天,祖国逐渐强大、繁荣,犹如青年般调动所有的感官与激情去创造和实现自己的梦想。可无论幼年青年抑或中年老年,每一个阶段都不是一个独立体,因为有幼年与青年的积淀,中年的奋斗才有老年的沉静与豁达。中国亦如此,如若没有红色记忆中的铮铮铁骨,没有六十年的艰苦创业,中国也就不会有现世的景象。我思忖,如若没有六十年的风风雨雨,中国会怎样?无数的假设充斥着我的大脑。但唯有一点可以肯定,中国绝不会像现在这般强大。或许应该感谢每一个阶段的人与事物,无论好或坏就如古语所云“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或许正是有那些琐事的 点滴积淀,才会凝聚成现今的民族大盛世,才让祖国变得更为自信、更为强大。

展望未来

中国在六十年的风雨中屹立不倒,而必将在下一个六十年,抑或下下个六十年中变得更加坚不可摧。作为一名新时代的大学生,我们应牢记自己的根,我们应将“中国”二字铭刻于心。面对物欲横流的世界,我们不应只为子我的利益而奋斗,更应担负起民族的使命,心系祖国,真真正正地为祖国贡献出自己的力量,哪怕力量再小。要明了,一滴水滴乘以十三亿便能汇聚成巨大的海洋。

传承红色基因征文 篇10

最近我读了《红色之旅》里的一篇文章《穿越茫茫大草地》。文中的内容深深的印在我脑海中,红军穿越草地过程中的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使我热泪盈眶。通过这次读书活动,让我更加牢记幸福生活来之不易,革命先辈为此奉献了青春和热血。

文章主要讲红军穿越泥泞不堪、人迹罕至的草地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与在穿越草地过程中涌现的许多可歌可泣的一段弥足感人的故事。

“他知道自己上不来了,赶忙摘下背上的枪,用力仍给战友,然后吃力地说:“不要管我了,你们快走吧!将来告诉我的妈妈……哥哥……姐姐,叫他们好好活着。革命……一定会胜利的。”这是一位战士身陷泥潭所做的事和所说的话,把我深深感动了,他在身陷泥潭时还为国家、为人民、为革命着想,叫战友不要救他,并用力把背上的枪仍给战友。这位战士的爱国主义精神是多么强烈啊!

中华民族自古有着悠久的爱国传统。陆游的“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诗句,抒发了念念不忘祖国统一的情怀;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诗句,表现了诗人把生死置之度外,只要对国家有利,就勇往直前的大无畏气概;吉鸿昌的“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的诗句,表现了他宁死不屈地把国家利益放在生命之上的豪情……倘若没有千千万万的勇士,挥舞着“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倘若没有“每一颗子弹消灭一个敌人”;倘若没有前仆后继、“用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的无数英雄,就不会有我们的新中国,更不会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中国人是“不愿做奴隶的人们”,中国人是宁可站着死,决不跪着活的人。

“红色经典”在俄国的命运 篇11

十九世纪文学经典在俄国的境况是如此,那么,“红色经典”在俄国的命运如何呢?所谓红色经典,是指在苏联时期(含二十世纪初期)出现的以“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为主要创作方法的文学作品。这些作品不同于前一世纪的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之处,在于它是以歌颂社会主义革命事业和英雄人物为主旨,更多地以正面手法展示人类精神境界和美好生活的可能境界。此类作品无疑在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对苏联民众产生了重大影响,这从作品的发行量中同样可以看出。以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以下简称《钢铁》)为例,仅一九三五年一年,在苏联境内就印行了二百万册!这个印数几乎一下子就超过了十九世纪所有经典作家的单册作品发行量。据我手头的一份资料显示,截止到一九八二年,该书作者奥斯特洛夫斯基的作品(包括未完成本《暴风雨中诞生的》,其影响远逊于《钢铁》)在全球的总发行量为四千二百五十万册,如果除去境外的,苏联境内发行量应在三千万册左右,这就相当于每七个人即拥有一册《钢铁》。而在这个作品发行量的排名表上位居第一的“红色作家”高尔基,其作品总发行量更高达两亿零八百万册,这在苏联全境真正是“人手一册”了。曾在苏联作家协会位高权重的法捷耶夫的作品(主要是《毁灭》和《青年近卫军》两部长篇小说)居阿·托尔斯泰和马雅可夫斯基之后列第四位,肖洛霍夫为第五位,第六位就是奥斯特洛夫斯基了。令我略感惊讶的是,紧随其后是名不见经传的作家瓦·卡塔耶夫,他以歌颂革命为创作主旨,其作品总发行量三千九百一十万册,位列第七。其后还有以一本《铁流》赢得一世名声的绥拉菲莫维奇、以一本《真正的人》红极一时的波列伏依等。进入这个十五人名单的唯一一个没有“红色”痕迹的作家是诗人叶赛宁,敬陪末座。苏联时期红色经典作品的大量出版,不仅是国民高素质的体现和主流意识形态运作的结果,也是传统宗教文化中牺牲精神的现代化转换,这些作品所宣扬的舍弃自我、为理想社会和全体人民幸福而献身的观念,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和保卫国家利益的战斗。有这样一个故事,说奥斯特洛夫斯基博物馆在他去世四年后开馆时,收到一封信。写信者说自己曾做过小偷,一次他偷了一只手提箱,箱里有一本书,就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便捧读起来,当他读完小说后,心灵受到极大震动,从此后便浪子回头,而今他已成为一名光荣的地铁工作人员,还将像保尔那样为社会主义建设贡献一生的力量。而在反法西斯战争中,有许多战士的怀中都揣着《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作品,这些作品随同俄罗斯大地一起经受了烈士们鲜血的洗礼。

从八十年代开始,“红色经典”的市场逐渐萎缩。而到苏联解体,随着西方大量通俗读物的涌入,“红色经典”处于几乎停止生产的状态。据我所查阅到的资料来看,苏联时期那些红色作家在八十年代后有作品出版的是凤毛麟角。还以《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为例,我所查阅到的最近一次出版是一九八四年,法捷耶夫的《毁灭》和《青年近卫军》的最近一版则是一九七九年。而到九十年代以后,这些作品在新书架上就绝迹了。红色经典在当今俄国失宠的原因我想是多方面的,主要的有意识形态的转换所带来的对作品的重新认识,以及对艺术作品评价标准的变化。红色经典作品的产生大多有着某种当时的意识形态背景,在革命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旗帜下,许多作品为了描写理想的未来而放弃了艺术真实性原则,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就有学者认为它粉饰了当时严酷的斗争现实,塑造的是一个虚假的斯大林主义式的英雄形象。苏联解体给年轻一代造成的幻灭感在这些批评观念的影响下,放弃对这些“虚假英雄”的崇敬就不足为怪了。当然,最主要的原因还是世界性文化转型的影响,风雨飘摇的苏联帝国大厦一旦倾塌,大众文化如潮水般立刻淹没了整个文化市场,地铁里人们手上捧着的书本随即由经典诗歌变为侦探、幻想、情色小说;而大众文化的私人化生存观则在很大程度上动摇了传统的献身精神,红色经典中所宣扬的英雄主义、集体主义思想在年轻一代的个体主义价值观面前迅速“魅”,失去了往日的光晕。当然,俄罗斯民族的伟大精神并不会轻易消亡,民众对崇高性的追求仍然体现在他们对文学经典、包括红色经典的肯定之中,因此,尽管当年上千万册的发行壮举已经不再,但在旧书摊和网上书店里,部分旧版红色经典作品仍在叫卖,并且新版的印行也呈上升趋势。

对红色经典目前的状况,有学者认为这是正常的,也有人表示了忧虑。在前者看来,过于政治化的文学并非不具有艺术价值,但在刚刚解体的苏联加盟共和国内,这样的作品很容易引起人们对专制时代的回忆,而削弱作品的艺术和教育意义。因此,在一定的时期内红色经典退出人们的阅读选择是必要的。另一部分学者则认为,成为“经典”的所有苏联时期的文学作品,都具有特定的审美价值和历史意义,恰恰是因为它是属于历史的,所以不能随便割断它与时代的联系。二○○二年一月份的《论坛报》发表了一篇题为《夏伯阳的马车被卖了废铁》的文章,文章的提要栏醒目地写道:“在中学的教学计划中,纳博科夫的《洛丽塔》已经取代了保尔·柯察金和传奇英雄夏伯阳。但是没有了保尔和夏伯阳,生活就将变得令人忧伤。”文章对中学教学计划去掉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富尔曼诺夫的《夏伯阳》、高尔基的《母亲》、波列沃依的《真正的人》、法捷耶夫的《青年近卫军》、绥拉菲莫维奇的《铁流》等文学作品提出了质疑,甚至要求俄罗斯联邦教育部对此做出回答。文章引述了年轻批评家列夫·安宁斯基的话说:“我曾非常认真地读过《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部小说,它将我彻底改变了。是奥斯特洛夫斯基向我讲述了我们父辈的故事。在读这本书之前我根本不了解我的父亲,是它向我展现了一种新的现实。为此我深深地感激它。”文章作者最为忧虑的或许不是这些红色经典被取消,而是在这个必读书目中增加了纳博科夫的《洛丽塔》,作者不否认后者是一部具有独特艺术价值的作品,但是,当我们把这部描写一个中年男子与一个少女恋情的作品呈给中学生的时候,“请大家想一想,谁更合适些:是保尔·柯察金,还是洛丽塔?”

在红色经典萧条的时代,《夏伯阳的马车被卖了废铁》的作者也许代表了大众文化大潮下的另一种声音,即,不能简单地把这些作品都扔到“斯大林主义”的筐子里去。其实,像《母亲》、《铁流》、《夏伯阳》等二十年代之前的作品根本与斯大林主义毫不相关,它们都产生于俄罗斯社会变革的动荡年代,那是一个需要英雄也正在诞生着英雄的时代,因此,可以说这些作品都是俄罗斯民族的文化传统与时代相结合的优秀产物。如高尔基的《母亲》,写成于一九○六年,反映的还是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工人生活,它描写了工人阶级的自发反抗行为,也描写了他们悲剧性的一面,它所塑造的工人阶级的悲剧英雄,既是对现实理想的解读,也是俄罗斯宗教文化的结晶。“救世者”原型借助于出身下层的英雄人物的肉身得以再现,从而在激励民众斗争精神的同时,也契合了俄罗斯民族的宗教情愫。在今天的俄国,高尔基的艺术影响力仍然长盛不衰。这从出版商们对其保持的热情可见一斑,在销售排行榜上,他与十九世纪那些经典作家相比并不逊色,其早期的短篇小说、中篇小说《福玛·高尔杰耶夫》、长篇小说《阿尔达莫诺夫家的事业》、《克里姆·萨姆金的一生》、剧本《在底层》等始终是出版者们所青睐的对象。其原因就在于,他的作品既有艺术的真实,也有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再如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我们说它宣扬“无产阶级革命英雄主义”,这是对的,而从文化蕴涵层面上看,革命英雄主义并不是凭空产生的,在俄罗斯文化土壤上,它正是人的精神性的体现。主人公保尔·柯察金的全部生命就是舍弃肉体、走向纯粹精神性存在的历程。仅从保尔的爱情故事看,其真正震撼人心之处并非传统理解中的悲欢离合、生死相依,却恰恰是对人的肉体性诱惑的拒绝。保尔为了革命事业的献身行为,乃是个人精神性提升的外化。因此,保尔是以基于圣徒原型的形象来展示一种强大的道德力量的。对于圣徒来说,人的肉体乃是灵魂的牢笼,而生存的目的就是突破这一牢笼,进入纯粹的精神(灵魂)生命之中。保尔的一生形象地展示着这一过程。他从很小的时候便过度地透支自己的体力,以惩罚性的行为完成着他力所不及的劳动,并从中获得灵魂升华的快乐。在这一过程中他面对了种种肉体的苦难,伤寒、瘫痪、失明,在这一切面前,他曾思考过生命的意义,但终于明白,人的肉体生命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你是否能把这有限的肉体生命完全献给永恒的精神生命。保尔的名言是家喻户晓的:“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这段话中所强调的不是人的一生应当建立什么功业,而首先要做到“问心无愧”,即就人自身而言,只要你为了一个伟大的目标做出了最大的努力,则这一目标能否达到便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舍弃了肉体的自我,完善了精神的自我。流亡到美国的俄裔批评家马克·斯洛宁,尽管一向对革命文学持贬抑态度,但也承认:“《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确实喷射着一股纯洁的火焰,这就说明它之所以能够紧紧地抓住数百万读者的原因所在。”

上一篇:四川省就业困难人员申请认定办法下一篇:茶艺室活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