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画感悟
一个人的兴趣是天性使然,自幼喜欢画画的我,每当看到花花绿绿的颜色叠加在一起,形成了一个个美妙的画面,我便十分惊奇。尤其是看到画家们寥寥几笔、龙飞凤舞般勾勒出一幅幅美妙的画卷,我便激动异常,羡慕不已。试想:我若能画,那该多好!也许是上天的惠顾,我天生就有一些绘画“天赋”,与色彩的感知比常人多了一点“聪慧”。参加工作后,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增加,阅历的丰富和自己绘画实践的不断深入,我对绘画的理解也逐步从单一走向全面,从单纯的兴趣爱好转向更有内涵、更具品位的艺术探索。
我想,绘画是一种文化。文化的深刻内涵在于对事物规律性的认识和把握,古代的老子称其为道,道既是哲学,是对立统一的规律,它对于任何事物都是适用的,比如在绘画中,构图的疏密,墨色的浓淡,线和块的对比关系等等,说到底,都是演绎了哲学的原理;绘画是文化。文化的丰富性在于它的理性和形象的结合,它的规律性既是理性,它随机生发的“即兴”,挥洒又是它的“性情”的宣泄。这种靠感性而进入感情深处的一种表现,呈现出了绘画文学性的特质,他和做人是同一个道理,符合人的本来性情,只有具备理性的人才能寻找到事物的规律性,这种理性是绘画必须具备的,同时,只有感性强烈的人绘画才会生动,才会有冲动和激情;绘画是文化。中国文学的典型特征既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真所谓诗画同源,诗情的表达使绘画更具有震撼力,因此而生动,画中的诗情又给绘画以生命和灵魂,懂得这一点,对理解古代哲学和文学找到了钥匙。我喜欢美术,更喜欢读书,特别喜欢中国传统诗词,中国传统诗词中那些或婉约、或豪放、或瑰丽、或奔放的名言佳句,在我的脑海里往往都变换成或清新淡雅、或浓墨重彩的一幅幅图画。那些博大精深的语言,闪烁着思想的光芒、凝聚着文明的色泽、蕴含着艺术的魅力,时时给我无穷无尽的滋养和启迪。我认为古诗言“莫把丹青等闲看,无声诗里颂千秋”,正是绘画的大道之源、根本真谛。“读书不多,画则不能进于雅。观理不清,则画不能规于正”,这正是掌握绘画艺术所需的最高要求、最大功力。画青竹,我会想到“未曾出土先有节,纵使凌云仍心虚”的气节风韵。画月亮,我会想到“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情怀。画牡丹,我会想起“红艳袅烟疑欲语,素华映月只闻香”的华丽淡雅。这些诗句既有自身栩栩如生的形象,还有让人浮想联翩的人文精神。绘画要用深厚的文化底蕴做“垫底”,这样画出来的东西,就会少一份浅表,多一份厚重。人还是要多读书,“腹有诗书气自华”,多读一本书,就多一份境界。美术绘画,更需境界。有境界者自成高格,自有名画。
绘画是生活。世界上的万事万物皆可入画,绘画反映了自然界和人类生活的状态,无论悲剧还是喜剧,无论甜美还是苦涩,都能构成一种表达的语言形式,让人们通过解读这些画面得到不安或者慰藉,仇恨或者怜悯,“悲落叶而知秋”,“情动形言”,“阳舒阴惨”,无地之心是也。人对生命的感受,就在这里巧妙的开始了;绘画是生活。人类对美的追求永远是善良的人们生活的一部分,人的生命是要靠文化来滋养的,这就好比凤凰和鸡,没有文化就好比凤凰没了羽毛,整个生命都会黯然失色,绘画就是为了让人们的生活象凤凰的羽毛一样徇丽多彩。人的生命质量就在于不断对美好事物的不懈追求,从而提升品味,否则高级动物和低级动物又有何区别?著名的人口专家马寅初先生说过,人生分三个境界,第一种境界的人,只要吃喝,填饱肚子就满足。第二种境界的人,除了填饱肚子,还有文化、文学和艺术追求,有思想,有品位。第三种人即是僧和道,全在于精神世界,我更欣赏第二种人吧。绘画是生活。绘画可以使你工作之余的“空闲”时间得以很好的利用。而人的一生,大约有一半的时间是“空闲”的,人之所以无所作为,往往来自于对生命的浪费。对于上班族来说,有“工作时间”和“业余时间”之分,而对于人的生命和生活,则根本不会存在这种区别,完美的生活,应该是不能区分这两个时间概念的,那样,人不但会有作为,也会生活得充实幸福。
绘画可以养心。当今社会,由于经济利益的最大化目标成为社会最求的核心,人们都会在竞争中变得浮躁甚至扭曲。这种扭曲当然包括生活状态,人们的行为方式,但更重要的是心里的问题,金钱解决不了人的痛苦,有不少人因为有钱或钱太多了才选择了跳楼,我们应该深刻反省的是人为什么在“幸福”时刻“自取灭亡”,就是没有了精神寄托,精神支撑是生命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绘画绝对会安慰我们的心灵;绘画可以立志。绘画的过程是寂寞的,甚至有时候是痛苦的。外人看到的状态和自己的感受是不一样的。绘画是一个人的艰苦劳动和探索的过程,有时为了某一根线条、每一块墨色的变化、每一种效果的表达,都需要付出极大的心血和智慧,王镛先生说过,对于书法和绘画,重要的是坚持,有人每天都画到后半夜,一画就是几十年,没有毅力是无法办到的;绘画可以养气。庄子说,我善养我浩然之气。所谓浩然之气既是正气,正能量。正能量能扩心胸,开眼界,能让人变得博大厚重。画家乃天地立言之人,天地之大无穷尽也,人如何能乎?不用笔,用心也。古人说,登山则情满于山,临海,则情溢于海,这两句话说的都是无形之物,可见养气的重要。总之,画就是画,然而,画并不完全是画,画又是画耳。
我学习绘画是我个人思想境界、个人精神追求的呈现。我从事美术,缘于兴趣爱好,并没有想赢得多大名声、获取多大利益,多年来,绘画给我带来了什么?我最大的感悟就是:第一,绘画让我的人生更加充实。绘画是我人生的一个重要目标,实现这个目标,我的人生就多了一些色彩,自己的生活就多了一份快乐。作为一个上班族,闲暇时间少,搞创作完全要靠业余时间。这些年来,我躲开了那些应酬,推掉了那些娱乐,默默地坚守着自己的追求,用自己痴迷的画笔,勾勒着自己人生的风景。绘画让我忙碌劳累,更让我快乐充实。第二,绘画给我带来美的享受和身心的愉悦。每当完成一幅作品,自己略感满意或得到同行青睐时,那种美妙的感觉和舒坦的心情是无法描绘的,也许这就是所说的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绘画让我高雅起来,也让我高尚起来。画中有美,心中就有美。心中有美,生活就美,一切就美。第三,绘画让我拥有一片心灵的净土。这个时代,金钱和物质喧嚣,空虚和浮躁盛行。当我在设计远近虚实构图是否合理、浓淡干湿搭配是否谐调的过程中,我发现我已经拥有了一片属于自己心灵的净土,我在结构中凝思,我在色彩中畅想。不知不觉中我远离了功名利禄,忙忙乱乱中我远离了世间尘埃。在属于我自己的这片干干净净的土壤中,我可以尽情地挥洒,可以尽情的宣泄,可以尽情地播种自己的种子和收获自己的果实,我感到满足,我感到惬意。
我感觉我已经越来越离不开绘画了,这种兴趣爱好是我整个生活最重要的一部分。寂寞时它给我一种期待,孤独时它给我一种等候。烦闷时它给我一种欢欣,快乐时它给我一种浪漫。
绘画艺术是崇高的,几十年来我是怀着敬畏的心态来追求它的,我热爱它、喜欢它。为它付出着、为它努力着。虽然曾经历过无数次失败的苦恼,但也曾换来过一次次成功的喜悦。我从来没有后悔过,并且一直坚持着,因为我的梦想已经开花,我快到了人生收获的季节。一幅作品,一个精神世界,一个理想天地。当我在色彩中徜徉时,当我在画卷前遐想时,我每每都常常吟诵:莫把丹青等闲看,无声诗里颂千秋。绘画,是我永远的追求,是我永远的爱!
关键词:选择,取舍和浓缩,持久性,欲露故藏,似是而非
1 前言
欣赏一件作品, 不论是文学作品、音乐作品, 还是美术作品, 个人认为就是欣赏作品的审美意境, 接受审美意境的感化, 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所以审美意境的深度和广度, 是体现作品的力度所在, 也是作品得以被判断为一般或者优秀的标志。那什么是审美意境呢?审美意境就是客观的自然景象和主观的生命情调的交融渗化。
我们都知道绘画作品是以瞬间可视形象状物抒情的艺术, 它不同影视作品, 可以动态地展现事情的全貌。绘画作品自身静止的特点限制了自身只能表现瞬间, 如果要在一幅画面上展现整个事件的全貌, 只会使画面杂乱无章, 主次不分。绘画的瞬间表现, 也不全是把生活中瞬间的形象进行简单截取, 而是对生活瞬间的重新创造, 只有比生活中瞬间形象更引人入胜的那一片刻, 才能获得高于生活原型的艺术美。
2 绘画作品的内涵
纵观美术史上众多的作品, 笔者得出绘画中的审美意境构成不是生活素材的简单拼凑, 它是在审美观念的引导下对大千世界各种事物的选择, 取舍和浓缩后产生的新的生命。画家们知道“千里之山, 不能尽奇;万里之水, 又岂能尽秀?一概画之, 版图何异!”因而不会, 也决不肯把自然形态不加改变地全部“搬”进画面, 而是在自己的审美观念思想主导之下进行选择取舍和浓缩, 只描绘认为最能体现主题的事物。如果照搬客观事物, 不做选择, 取舍与浓缩, 就等同一部照相机器, 只是一个复制品, 没有做选择, 取舍和浓缩处理, 谈不上有什么创新, 审美意境自然也不会存在, 作品也就一般般了。
国内画家吴冠中的作品, 以它诗一般的意境和空灵透脱的风格受到中外观众的好评。大师作品之所以有这样的风格, 第一、注重选择与取舍。例如, 当他面对古长城附近的古松, 有所感悟, 取掉周边的杂树, 留下松树, 突出古松浓荫覆盖烽火台那坚实而缠绵的形态, 构成松与堡紧紧拥抱的画面, 表现了历史上一段悲惨的爱情故事, 促使观赏者不由自主地想到孟姜女与其夫万杞良抱头痛哭的历史场景;当画家面对武夷山下的小屋, 有所感想, 便以浓彩取山, 淡彩取屋, 绘制出一位饱经风霜的老人在俯身捧起自己一群天真的儿孙的画面意境。画家通过选择, 取舍处理, 恰当地表达了作品的立意和主题。第二, 注重嫁接与浓缩。就是把时间与空间不同的景物或者人物纳入同一画面, 放在一起进行重新组合。前面谈到的古长城和古松的画面, 古松就是嫁接到长城身边的, 也不是说长城旁边就没有古松, 而是现有的古松与长城的造型, 没有符合表现历史画面中的孟姜女与其夫万杞良抱头痛哭的形态, 只有经过嫁接, 才能表现得淋漓尽致, 栩栩如生。另外, 画家选用松树寓意了茫茫的历史长河, 这一段爱情故事和松树一样常青, 赋予了作品更深远的内涵。国外文艺复兴时期画家拉斐尔的作品《雅典学院》, 也说明了绘画作品需要进行选择, 取舍和浓缩。《雅典学院》的画面内容是以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所建的雅典学院为题, 以古代七种自由艺术——语法、修辞、逻辑、数学、几何、音乐、天文为基础, 以表彰人类对智慧和真理的追求。画家以回忆历史上黄金时代的形式, 寄托他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它的主题思想, 就是崇拜希腊精神, 追求最高的生活理想, 这正是人文主义艺术家自己的宿愿。全画以纵深展开的高大建筑拱门为背景, 大厅上汇集着不同时代, 不同地域和不同学派的著名学者, 有以往的思想家, 也有当世的名人。画家把在时间与空间不同的学者画入一个画面, 进行选择, 取舍与浓缩, 表达主题。我国现代画家罗中立的作品《父亲》, 原型是一位守粪农民, 表达了对父亲的热爱, 画面是一位饱经风霜、布满皱纹的老人的肖像, 其实是浓缩中国千千万万个父亲的形象。凡是观看了这幅作品的人, 不由得会联想到自己的父亲, 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作品更深层的内涵是画面上那张布满皱纹的脸见证了中华民族沧桑的历史。可见绘画作品的选择, 取舍与浓缩处理, 引导观赏者在自己的审美情感的意识形态中, 显现出自己巨大的威力。
3 绘画作品的审美意境
(1) 绘画作品内涵的持久性是审美意境构成部分。
绘画作品没有引起人们的留恋, 或者仅仅只是一段时间内让人留恋, 过后烟消云散, 也谈不上是个优秀的作品, 要想使作品成为优秀作品, 需要作品的审美意境存在持久性。绘画作品的审美意境要保持经久不衰的, 令人牵肠挂肚的魅力, 就必须注意抓住方兴未艾的矛盾, 引而不发, 把它控制在高潮将到未到的最佳状态。绘画作品受自身静止特点的局限, 不能动态表现事物发展的整个过程, 就只能挑选整个事件里最耐人寻味的“瞬间”, 至于挑选事件发展中的哪个环节来表现, 根据题材和画面的要求而定。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大师达芬奇的名作《蒙娜丽莎》就是挑选了隐藏在面部那含蓄丰富的神秘微笑, 这微笑似乎只是将笑未笑的开端, 像一朵欲开花尚未绽开的蓓蕾, 人们很难准确地估摸出花蕾里藏些什么, 留些悬念让人展开想象。不同阶层, 不同职业的人们, 依据自身的审美意识观看此画, 产生不同的见解。美术史上也评论说, 面对这幅杰作, 有人从微笑中看出她的庄重娴雅;有人看出她内心世界丰富复杂;有人看出她对中世纪宗教的叛逆;有人看出她体现新兴资产阶级的乐观与自信。悲哀的人觉得她的微笑里带点感伤;快乐的人感到她的微笑里藏着甜蜜, 被后世人誉为“永恒的微笑”。还有法国大革命时期新古典主义的代表人物画家——大卫特的作品《马拉之死》。描绘的是法国革命家马拉被杀手刺杀在浴缸里的历史事件, 画家用写实的手法再现了当时马拉刚刚被刺的惨状:马拉倒在浴缸里, 被刺的伤口清晰可见, 鲜血已染红了浴巾和浴缸里的药液, 握着鹅毛笔的手垂落在浴缸之外, 女刺客是利用马拉对她的同情趁其不备下的毒手, 我们还可以看到丢在地上的带血的凶器。在浴缸的旁边立有一个木台, 这就是马拉办公用的案台, “案台”之上有墨水、羽毛笔、纸币和马拉刚刚写完的一张便条:请把这5法郎的纸币交给一个5个孩子的母亲, 她的丈夫为祖国献出了生命。这件作品看起来是描绘一个人被刺杀的场景, 实际上是画家在缅怀和歌颂革命家马拉, 画面上革命家马拉身患皮肤病, 为了革命工作, 把身体浸在药缸里, 继续忘我的工作, 不幸被反革命刺死的画面, 作为最耐人寻味的“瞬间”来表达作品的持久性, 促使革命人士看到作品以后产生对革命领袖的热爱, 对反革命的更加仇恨, 激发革命斗志而把革命进行到底。
(2) 绘画作品形象的欲露故藏的艺术处理也是审美意境的构成。
常言道“人贵直, 文贵曲”, 不把一切东西和盘托出, 让人展开想象。我国著名的国画大师齐白石的绘画作品《蛙声十里出山泉》。画面上既无蛙也无声, 一切都通过顺流而下的小蝌蚪来表现, 它的奥妙在于以无当有, 寓有于无, 运用了欲露故藏的处理手法, 使观众有如闻蛙声之感, 这是绝妙之至的构思。法国19世纪浪漫派绘画大师德拉克洛瓦的作品《自由引导前进》。画面上一位半裸的女性, 左手臂高举象征法国大革命时期的三色旗, 右手拿枪指挥她身后代表资产阶级阶层、农民阶层、工人阶层的人物形象, 冒着枪林弹雨, 踏着死难者的身躯勇往向前。背景是硝烟弥漫中隐约可见的象征法国的建筑——巴黎圣母院。整个战斗既寓意战斗的激烈, 又象征革命的胜利是腐朽的封建制度无法挽回与扭转的。画中出现的人物只有几位, 却给人感觉在他们背后的硝烟中隐藏着千军万马的革命斗士, 这样的艺术处理手法, 用句老话就是“意到笔不到”, 可视的少了, 可想的却多了.
(3) 绘画中形象的似是而非的处理也是审美意境的一种构成。
艺术形象的不确定性, 艺术语言的多样性, 常常是造成审美意境变化多样的前提。明末清初的画家八大山人——朱耷, 他画的小鸟眼睛总是恶狠狠地瞪着, 往往又是孤零零地呆立在残荷梗上或者冰冷的孤石上。现实中的小鸟并不是他画的那个样子。但是观之, 仍然能认得是什么名称的鸟儿。画的荷叶, 尽管是用黑色渲染, 仍然感知是绿色的。作品之所以不符合现实情况, 这和他的身世有关, 画家是明朝皇族后裔, 19岁时国破家亡, 心情悲愤, 便装哑扮傻, 不与人交流, 性格孤僻, 后来出家做了道士。画家的身世决定了自身的审美观念, 作品自然而然的流露出自己的审美意境。作品上画的孤零零的鸟儿, 就是自我写照。国外著名画家毕加索的作品《格尔尼卡》, 画面画着着牛头、马头, 还有许多惊慌失措的人们。实际上是画家描述的是1937年4月, 德国法西斯的飞机对西班牙小镇“格尔尼卡”进行狂轰滥炸, 画上描述的是一户人家在轰炸时所表示出的状态。画面中的公牛代表着残暴的法西斯, 马则代表着痛苦的人民。而在屋子的地上还躺着一位肢体残缺手握短剑剑柄死不瞑目的战士, 在他的旁边还有在大火中试图逃生以及绝望跳楼自杀的人群, 其中还夹杂着一位抱着已经死去的孩子哭泣的母亲。在天花板上挂着眼睛似的灯泡发出耀眼的锯齿状的光芒, 使屋子里充满了地狱的气氛。画家毕加索用灰暗的色调渲染出了战争带来的悲伤和凄惨环境, 混乱交错的图形恰如其分的表现出了战争中混乱不堪而又悲伤绝望的感情氛围, 观赏中让人感到窒息和悲伤, 进而引起我们的反思, 战争是残酷的, 我们更应该珍惜和平。作品用象征性形象的处理, 表达作品的主题思想。正如绘画大师齐白石所说的“艺术形象应在似与不似之间”。这样的作品才能让观众回味无穷。
一、引导学生感悟绘画作品的美
一件绘画作品最吸引人的地方是它美的造型、美的色彩和美的构图,欣赏感受绘画作品的美的过程本身就是非常令人愉快的,这种愉快不仅仅是视觉的感受,还是对绘画作品由感而发展到悟之后的解读,更是品悟画家通过作品表达的情愫、内涵而产生的思维碰撞及情感的共鸣,这种愉快满足了一种情有独钟的追求,两者合一便是我们所谓的审美快乐。
强烈的色彩刺激不但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能激起他们的欣赏兴趣。蓝蓝的天,红红的花,绿油油的树木,黄澄澄的果实,鲜艳的颜色常常使他们乐于接受,如果我们把一张黑白图片和一张彩色图片同时放在他们的面前,孩子们必定会对彩色图片感受更强烈一些。
孩子们在欣赏绘画作品的过程中,往往会注重观察其中的某个细节,而忽视作品的整体或者注意了作品的整体而忽视其他的细节。例如,二年级的孩子在欣赏绘画作品《风中的风筝》时,他们忘记了手帕的存在,都被风筝上色彩艳丽、精美的图案吸引住了。中、高年级的学生同样也会出现类似的情况,多媒体图片展示刺绣作品和剪纸作品让他们欣赏时,他们却把这些刺绣作品和剪纸作品都看作绘画作品了,可见,孩子们对中国的传统文化知之甚少。
其次,孩子们在欣赏绘画作品的过程中,总是依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日常见闻以及由画面产生的联想对作品进行评价。对那些反应孩子们熟悉的日常生活的儿童画、想象画大多能够接受,还把这些画用来作自己绘画的范本。例如,城市的孩子从小看见的就是宽敞、干净的柏油马路和光彩夺目的霓虹灯,一幢幢拔地而起的大厦高楼和五彩缤纷的花朵,他们自然感受不出绘画作品中所描绘的农村低矮破旧的土坯房、稀疏歪斜的篱笆、杂乱的石头和高高的柴堆也蕴含着一种别样的美。
二、利用音乐感悟作品的艺术美
为了使学生对绘画作品的感受更加深刻,教学过程中教师常常会给视觉记忆配上恰当的听觉记忆,尤其是在引导学生欣赏古今中外名家大作时,如果没有老师生动有趣的解说,孩子对这些时代久远的艺术作品的感受只限于感官上的认知,印象不会很深。在实际教学中,许多成功的课例当中都运用了恰到好处的音乐伴奏来辅助教学,目的就是渲染欣赏画作的气氛,强化学生对画作的记忆。
美术是视觉艺术,音乐是听觉艺术,有时,在充满灵气的音乐声中更容易让画者获得更强烈、更敏锐的创作灵感。所以,在美术课上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配上适当的音乐,更能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
例如,在教学《欢庆》时,我们可以在上课伊始播放儿童歌曲《快乐的节日》来导入新课,让学生更快地融入课堂中,让欢快、活泼的歌声迅速调动学生的情绪。这样,学生在绘画时就能凭着听觉的享受和视觉上的冲击去构思,去创作。在他们身心愉悦之时,一边听着欢快的歌曲《快乐的节日》,一边用彩色画笔在纸上绘出鲜艳的色彩,作出各式各样新颖的画作,较之前的画作进步极大,效果极好。
例如,在教学小学五年级美术《脸谱》时,先让学生在课前收集资料,了解中国戏曲中最具特色的化妆艺术——京剧脸谱,孩子们的兴致很高,收集到的资料五花八门,有的展示自己拍的照片,有的是课外读物,有的是少儿画报,但个人收集是有限的,于是,在课堂上,我让他们进行介绍交流,还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各种图案妙趣横生的京剧脸谱,并解说黑色脸谱代表的是正直,白色脸谱代表的是奸诈,金色脸谱代表的是神化等。教学过程中我们还可以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京剧片断《龙凤阁》《包龙图》《梁祝》等,利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在课前观看,让学生试着学唱一两句,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运用小组合作感悟作品的艺术美
课堂上,为了让孩子们学会与人合作,体会“众人拾柴火焰高”“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团结就是力量”的道理,我精心设计了很多能培养孩子们互相合作意识的教育方案,让孩子们通过各项丰富多彩的活动,体会“团结合作”的作用。其中,让我感触颇深的要数以小组为单位的“合作绘画”活动了。
例如,我在上《缤纷的蔬菜水果世界》时,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组内成员较多,少的6人一组,多的8人一组,孩子们带的水果各式各样、大小不一、形态各异,丰富了组内水果的种类。其次,孩子们仔细观察各种水果后,还可以相互合作,一起出谋划策,有选择性地进行添加、完善、组合。如,用茄子做的小企鹅家族,用油菜花做的小黄鱼,用香蕉做的绵羊,用葡萄做的小蝌蚪等等,真是栩栩如生呢!创作之后再让孩子们互相评点绘画作品并提出调整、修改的意见,再进行第二次创作,让自己的作品更加完美、别致,让孩子感悟绘画作品的美,体验合作成功的喜悦!
参考文献:
葛雪强.浅谈感悟式鉴赏中国绘画的意境之美[J].美术教育研究,2012(3).
第一步:画简笔画小鱼画像需要用到的工具有:一张白纸,一只黑色笔,一盒彩色蜡笔。
第二步:画出两个圆圈,一大一小,大圆是鱼儿的眼睛,小圆是鱼儿的眼珠子,圆圆的鱼儿眼睛就画好了。
第三步:画出小鱼扁扁的身体,三角形的小鱼儿,添加上一个三角形的小鱼儿鱼鳍,擦掉三角形的尖部,在画上鱼儿的嘴巴,嘴巴画出噘嘴的状态,小剪刀的开口形状。
第四步:接着在小鱼儿的身躯画出一条弯线,把小鱼的头部和身躯区分开来。弯线的中部凸显鱼鳍,与鱼鳍的尖部相连。
第五步:接着画出小鱼的尾巴,小鱼儿的尾巴紧接着鱼鳍的后面,将尾巴画在小鱼背部的后面,比背部稍微小一些。
第六步:接着画出小鱼儿身上的花纹,用黑色笔描绘出小鱼儿身躯的直线,向下垂直,接着在小鱼儿的鱼鳍和尾巴画上花纹,小鱼鳍画上两条小横线,尾巴画上三条小横线,不规则长短,分部不均匀亦可。
第七步:接着为小鱼儿涂抹上相应的颜色,以黄色调为主,用黄色笔将小鱼儿的尾巴和鱼鳍都涂抹上黄色,在小鱼的背部中间用蓝色的笔填充,背部其余地方涂抹上黄色,用淡黄色将小鱼的脸部涂满,留出眼睛的空白处。
第八步:用黑色笔将小鱼儿的眼睛描绘加深,将眼珠子的颜色涂满。
这幅盆栽描绘了菖蒲,运用了小石头,巧妙地将菖蒲藏在了小山头的后边,时不时展露头角的,旁边画出了一幅杂草丛生的画面,整幅画面是以淡黄色为主调的。
这幅盆栽画了一截干枯的树干上长出的零散的花朵,花朵上有不同的色彩,紫色与绿色交相辉映。树干与小草都是用青色来描绘的,底部配上了一个小圆盆。
这幅盆栽画的是梅花,用傲人的梅花姿态像我们展示了梅花的本质,底部的树木枝干已经是陈旧的模样了,梅花的底部长出了不知名的花朵与小草,用它们的细微之处来凸显梅花的可贵之处。
到了19世纪,各大学院教学的方法、手段、目的均以架上画形式为主。西方绘画也是以架上画形式传入中国的,它成为国内油画等创作与教学的主要方式。架上画的产生是绘画功能、材料、技巧、形式、教学方法和美学意义上的一次革命性转折。
中央美术学院博士,广州美术学院艺术与人文学院讲师赵兴认为,架上绘画已经死亡,“就像唐诗宋词一样,它最伟大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它往后的发展不具有更为新鲜的创新活力。我们进入观念的时代,至于用哪一种方式来传递这种观念,是绘画还是影像,变得不重要了。另外,从传播的角度来讲,绘画本身作为一种视觉传达的形态,它的生命力在下降。作为一种艺术生产,绘画当然活得好好的,而且会继续健康活下去,但如果作为一种价值创造的话,在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个人认为它已经死亡了。”
在美术学院的传统教学中,也存在很多问题。比较突出的是学生就业问题,不能很好的适应社会的需要。绘画是需要沉淀的学科,需要耐心、时间、精力,导致很多学生不能静下心来。对绘画失去信心。
有观点认为,影像、新媒体技术、网络传播、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取消了绘画的必要性;认为当下的绘画受到市场绑架,越来越趋于娱乐化与装饰性,而弱化了艺术家自我的表达。还有认为,艺术史上的前贤们已经走完了中国画笔墨技法的所有可能,今人不可能超越、只能模仿。每个时代有自己适合的艺术形式,绘画作为古典时代的艺术形式必然被淘汰。但同样,每年也都有艺术家和理论家站出来表示,绘画没有死也不会死,面对时代语境的改变,它也在变化与发展,以与先前不同的方式存在,从内部生长出更新的力量。
但对于美术学院教学来说,不能武断认为架上绘画已死。存在的都是合理的。那么作为教师必须想办法,认清事实,现状。因为不管怎么争论,都不可能取消所有的绘画课,这是不现实的。因为绘画作为艺术形态还是必须的。学生作为对艺术的追求是很重要的。那么问题来了,既然绘画课很重要,在教学中该怎么解决这个矛盾。从以下几个方面解决:
1、解决架上绘画教学,必须与时俱进,也就是运用现代科技,不要排斥电脑、相机、摄像机等高科技的设备。比如冷军的绘画风格,是以其超级写实主义,在中国画坛独树一帜。他的最大特点就是极端写实。形象及其精致入微。同时,由于对当代题材与内容的切入,给观者精神上也形成全面的张力,心灵受到震颤。所以冷军在作画时他往往要逼近对象,扫描式的寻找、体会每个所需要的细节,局部深入,整体观照,力求画面充分,细节与整体效果的完美统一。必须就是借助高清照片,很久才画一点点。试想没有高清照片,怎能表达如此深入的画面。
2、数字绘画说的简单点说就是用电脑绘画。是通过运用相应的电脑软件和数字绘图工具在电脑上进行创作的产物。而且随着电脑、软件以及相关绘图工具的普及与发展,还有人们审美的认识和提高。快餐式文化需要更快的出效果。所以利用人工加智能的数字绘画和数字绘画技艺不断被人们所认识和掌握,渐渐接受。数字绘画可以说是与时俱进的很好的解决方式,他要求学生具备以下的素质:
1)坚实的基本功,很多艺术家对于基本功非常重视,尤其是素描,觉得对于形体的理解、造型、构图决定一张绘画作品的成败,素描是一切绘画的基础,这是研究的过程中所必须经过的一个阶段。轮廓和线条是素描的重点。素描具备了自然律动感。不同的笔触营造出不同的线条及横切关系,并包括节奏,主动与被动的周围环境,平面,体积,色调,及质感。所以在学习数字绘画之前,必须具备良好的基础。
2)了解时代需求。数字绘画最基本的作用是与时代的贴近。结合美术类学生专业的特点,利用电脑,创作出符合时代的作品。目前来说涵盖面比较广泛,包括游戏设计、平面设计、所以先要了解市场,针对市场,挖掘市场,才能学以致用。
3)了解电脑设备。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更好的电脑设备显得很重要。最好配置较高的电脑。这样可以提高速度。增加效率。另外还要掌握软件,常用的软件有ps、paint,油画软件(AI2和CDR12)。数字油画就是用AI2把普通jpg照片分析成为油画效果,但需要自己手动标号,由于手动标号非常麻烦,基于此状况开发了一种能在CDR12上安装的一个插件,此插件依托CDR12能够实现自动分色、自动标号、出黑白图纸,使数字油画图纸设计效率有了质的飞跃。
手写板在观念上和传统绘画一致,其实是在努力地模仿传统绘画,手写板中设置的工具,都能在传统绘画中找到,而且不如传统绘画工具使用方便,尽管数位板近年推出压感笔,解决了一支笔痕迹浓淡粗细可变的技术问题,但还有很多问题存在。数字绘画便于修改、保存、传播,除电脑和数位板外,省去了所有的工具材料成本。数位板提供的只是一个新的技术平台,和传统绘画一样,能否画出好画依然取决于作者。
传统绘画和数位绘画的结合是一种非常实用的表现技法,在游戏及影视动画概念设定、分镜头绘制、风格类插图等方面都有广泛应用。例图中展示的是一套国外系列经典名著的内页插图,结合传统名著特有的文学气质和时代背景,选择以传统绘画与数位绘画相结合的绘制手法(图1)。
在Photoshop中,根据画面整体构思使用套锁工具对原有扫描画稿进行常规素材拼接操作。素材拼接结束后再合并全部图层,执行【图像-调整-亮度/对比度】菜单命令,对整体画面效果进行初步调节,为后续绘制奠定画面基础(图2)。
将当前画面图层进行图层复制,执行【滤镜-模糊-动感模糊】菜单命令,对复制图层图像进行模糊操作,模糊效果适中即可。根据画面表现需求,使用工具箱中的橡皮擦工具,选择常规“柔边圆压力大小”笔刷将部分模糊画面进行擦除,透出底部图层中较为清晰的画面,让画面整体效果形成虚实结合的对比关系(图3)。
创建新图层,命名为“阴影效果”,调整黑色为前景色,使用画笔工具,选择常规“硬边圆压力大小” 笔刷,“点吸”图像中较深颜色在画面的投影位置进行绘制,可根据画面效果适当降低“阴影效果”层的“不透明度”,让投影部分更加融入整体画面(图4)。
选择一些分辨率较高的牛皮纸或肌理效果素材,使用移动工具将纹理素材拖拽至画布中,命名为“纹理叠加”层。将该图层放置在图层序列的最上方,将图层混合模式调整为“正片叠底”,适当降低该“纹理叠加”层的“不透明度”,在原有画面基础上增强了“老旧”画稿的味道,降低了画面的整体明度对比,形成以灰、黑调为主的画面关系,为后期绘制奠定基础(图5)。
执行【图层-新建调整图层-色彩平衡】菜单命令,在图层面板中点击调整图层左侧缩略图标,在弹出属性栏中调整中间调的色彩倾向(图6)。
创建建图层,命名为“高光绘制层”,使用画笔工具,选择具有绘画肌理感的笔刷,根据形体关系和光影变化,绘制出高光,这是画面的点睛之笔,在绘制行笔时要做到果敢、流畅,应尽可能贴合原有画面气质,做到一以贯之(图7)。
合并全部图层,执行【滤镜-锐化-智能锐化】菜单命令,对画面中的色彩细节进行颗粒分离,使画面效果更加细腻。至此,本例绘制完毕(图8)。
高光提亮绘制起到了整体效果的催化作用,具有一定经验的绘制者往往会在线稿绘制阶段进行一定程度的预留。例如下图中男主人公白衬衣的处理,通过线稿与完成稿的效果对比,衣袖位置的线稿并没有完全勾勒,而是放在后期处理“提高光”的时候才用这种线面结合的方式有所概括,一方面进行高光的绘制,另一方面也要兼顾白衬衣固有色在整体画面中黑白灰的整体关系。在铅笔稿环节之所以先“一带而过”,也正是基于对后期相关操作处理的预期留有相应的绘制空间,这也是一种传统绘画“数字意识”的养成(图9)。
对于作品刻画的深度要求,要充分结合实际的一些画面需求,可深入下去,也可以作为一些完成度相对完整的设定草图。这样就可以作为传统绘画与数位绘画的技术纽带。一旦绘画者掌握了数字化的绘画意识,平时即可大量进行纸面绘制。此系列技法足可串联成大体的绘制脉络,鼓励大家举一反三多多尝试,一定会有更多自己的心得(图10)。
作者简介:
当我开始牙牙学语,蹒跚学步时 ,便在家里粉白的墙壁上绘起“丹青墨韵”。 看吧,我手持一只生花妙笔, 在属于我的“画布”前蹦蹦跳跳,尽管我不懂自己作的奇怪的图案,却也趣味盎然。 殊不知艺术的种子在我心中悄然生根 。每次妈妈都只能无奈地扶额,对我这奇特的癖好无言以对。
七岁时,我突然狂热的痴迷绘画,经过无数次地软磨硬泡,妈妈终于同意给我报了个绘画班。本来是准备让我消遣时间 ,可没想到,不知从哪儿来了一股子毅力,对自己下了狠心。双休日,天刚蒙蒙亮,公鸡还未报晓,一切都沉浸在朦胧的静谧之中。我一反往日“小懒猫”的常态 ,早早便离开了温暖舒适的床,趴在书桌上兴致勃勃地画着一幅幅经典的水彩画,连妈妈叫我吃饭也充耳不闻。上完培训回家后,我仍孜孜不倦地一头埋入画的美妙海洋,尽情遨游。
转眼间,我在绘画的道路上走了两年。妈妈便给我找了一位国画老师。一反平日对我百依百顺的宠溺娇惯,板起严肃的脸,让我手不离笔地练习,不叫一日闲过 。记得有一段时间,我突然来了惰性,把笔一放,索性不画了,可妈妈却把我训斥了一顿:“不努力,不付出,能成功吗?”自那以后,我在画画的道路上再也没有说过放弃,一直在不断努力,向着更高的水平奋力拼搏。
长大后,我在画画方面有了不小的成就。在参加各种大型比赛前,都得做足功课和准备。每次,我都练得腰酸背痛,眼睛也干涩得生疼,妈妈看了于心不忍,想劝我放弃。我只是义正言辞的反驳:“妈妈,您不是常教育我‘不努力,不奋斗,就不会成功’吗?怎么能放弃呢?”妈妈也无可奈何 ,但更多的是对我的支持与鼓励。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绘画带给我的不止快乐,还有在生活中,努力与付出让人步入成功殿堂的道理。
作者:沙市新世纪实验学校六(一)班 张晓雅
活 动 策 划 书
主办单位:共青团湖南中医药大学委员会
承办单位:校团委学生会宣传部 活动时间:二〇一四年四月 “魅力校园我来画”绘画比赛策划
目录
一、活动背景
二、活动目的
三、活动主题
四、活动时间
五、活动地点
六、活动对象
七、参赛事项
八、活动流程
九、经费预算 “魅力校园我来画”绘画比赛
一、活动背景:
1、大一新生刚刚踏进大学的校门,大学的一切都是那么新鲜、美好,有太多的美丽值得记录下来。通过以“魅力校园我来画”主题的绘画比赛形式,既形象地表达他们对校园的热爱之情,又可以将同学们的潜能最大的挖掘出来。
2、多年以后,也许记忆已经模糊,但在光与影交错的瞬间被凝固下来的青春,仍将散发着挥之不去的青春魅力。也许我们的作品对色彩和构图的把握远没有画家那么精到,但我们真实的青春和对绘画的热爱却是我们一生中最珍贵的财富。
二、活动目的:
集中展示我院素质教育和专业教育取得的优秀成果,活跃校园文化气息,培养爱校荣校的良好氛围,展现我院学生的青春风采和精神面貌,同时展示参赛者的绘画水平及能力,为广大在校绘画爱好者提供交流的机会与平台,鼓励新人新作。
三、活动主题: 用画笔展示出学校的魅力
四、活动时间:
作品征集时间:2014年04月01日——2014年04日05日 初次评选时间:2014年04月06日——2014年04月10日 二次评选时间:2014年04月11日——2014年04月20日 颁奖时间:2014年04月25日
五、活动地点:
1.初赛:院宣传部工作室
2.复赛:国际交流中心学术报告厅
六、活动对象: 全院在校学生
七、参赛事项:
一、1、大赛原则:公平、公正、公开
二、作品要求:
①国画作品纸张规格为4尺整张以内竖幅。②绘画作品画纸制定规格为4开至8开大小。③作品另附A4大小文字说明,须包括如下内容: A、作品题目、作品阐释;
B、参赛者姓名、性别、出生日期、专业及班级; C、参赛者联系方式(电话、QQ......);④参赛作品题材围绕“魅力校园我来画”。
⑤可用国画、水彩画、水粉画等绘画种类(不包括非画类的其他美术作品与工艺品)。作品要求新颖、活泼、贴近生活,参赛作品必须是原创作品,已参加过其他比赛或已公开发表的作品不得参加本次比赛。不接受绘画作品复印件、打印件以及电子作品,参赛作品无论获奖与否不予退还。
三、奖品奖项设置
一等奖1名 荣誉证书 奖品 二等奖2名 荣誉证书 奖品 三等奖3名 荣誉证书 奖品
八、活动流程:
(一)前期宣传:
1、由宣传部绘制宣传海报,在学院宣传栏进行粘贴;
2、由校广播台广播;
3、在校园网上发布(新浪微博、腾讯微博、人人网...)。
(二)作品征集:
采取海报、公示栏等宣传本次大赛活动事项并征集“魅力校园我来画”作品。
(三)初赛流程:
作品收齐后,由院宣传部的工作人员进行评定筛选。得出进入复赛的作品名单(30份)。4月11日,公示初赛结果。
(四)复赛流程:
A、①通知各位进入复赛的选手决赛时间、地点及决赛有关事项
②申请复赛场地(国教)
③准备好复赛中使用的PPT、奖品和证书等。④联系好各部门参与的相关人员,请院主持人队准备出一名复赛主持,礼仪队派出两名礼仪,新闻部进行摄影和报导,网络信息部准备多媒体的使用和选手的PPT的播放,校艺术团准备中间插入的两个节目。B、其他及后期
①新闻部在全程活动中进行照片和视频拍摄,留作后期宣传用。
②网络部对新闻部的图片、视频进行处理,在校人人主页上进行展示。
③各部门进行相应的工作总结。
④4月21日,将获奖者名单进行贴版公示。
(五)颁奖晚会: 地点:大学生活动中心
1、邀请药学院、同学;
2、院学生会保卫部人员维持会场秩序;
3、公布作品,介绍作品,获奖者感言。
(六)后期工作:
1、举办优秀作品网上绘画展;
2、公布获奖名单、获奖作品并在宣传栏上展出一周;
3、对活动进行总结。
九、经费预算
1、奖品()元
2、荣誉证书()元
3、会场布置()元
4、打印费用()元
5、机动费用()元
合计:()元
共青团湖南中医药大学委员会
药学院学生会宣传部
从画面的任何一个风格细节看,王煜宏早期的油画属于一种“怀旧”领域,她日复一日地描绘上海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日常生活物品,除了老家具、手电筒、闹钟、烟盒等器物,还有革命连环画、毛主席语录、几乎废弃的线装书等精神用品。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是上海的一个特殊时期,在王煜宏的笔下,这些陈年旧物就像一个城市寓言,它们被压缩在一个灰暗的城市角落,只有一缕射光若明若暗地打过来,就像在这些器物上盖了一层薄薄的灰尘。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是个特殊的时期,它被夹在两个光彩四射的时代中间,就像一个无奈被困在上海石库门里的素颜女人,1949年之前它是远东的时尚并也是罪恶之都,1980年代之后重新成为全球化的摩天城市。也许王煜宏从未深思过这些图像的寓言意义,她实际上是在驱逐画面中有关历史和思想的意义。她似乎只是在灰暗的光线下凝视这些物品,但她也没有在回忆,而是通过一遍遍细节的描摹,将这些物品的质感转移到画布上。尤其是那些精神出版物,似乎故事和图像叙事的内容消失了,而成为真正的物体,就像跟小人书一样大小的一块木板或者一块水泥砖。
在从真实物品向图像物质感的传递中,这些成为“图像”的物品并非物质性的原封不动的转换,这些进入图像后的物品,实际上拥有不同于现实环境中的光线,那些光线不仅更为聚光,光线中不仅混合着一种灰尘感,更重的是画面上的光线更像是一种被“目光”化的光线,即画面外似乎有一个异常专注的目光,甚至这种光线达到了“凝神屏息”的状态。
王煜宏的绘画很容易被理解为是在固守一种绘画的传统意义,比如她在画一种中国绘画传统最擅长的“记忆”,并固守现代油画的精确写实的方法,这使她的绘画被隔离在当代之外。但这些绘画不仅意味着有关绘画的意义,事实上,王煜宏的一切无实用性的纯物品图像及其目光化的光线,使绘画成为了她自己的化身。
绘画的意义因此变为她在当代的存在意义。通过用最保守的表现方式及其最传统的凝视,王煜宏拒绝了风格和主题的“当代性”,但她借助于这些不当代的方式,给物品赋予了“在场”的精神性,在某种意义上,精神性附着在某种物品之上时,旧物就有了现实的在场感,“在场”就意味着一种当代性。
从2008年起,王煜宏试图将绘画与多媒体结合,使绘画具有超绘画性。她并非转向新媒体,而是将绘画、装置、Video等形式并置、穿插和交错在一起,这使得绘画在媒介语言上产生了开放性。在某种意义上,这是一种绘画的“超文本”的互文性。在绘画与多媒体的组合形式上,王煜宏突然获得了比绘画更多的自由,比如,在两幅画之间夹一个Video屏幕,或者在一幅画中心挖掉一块,填以Video微型屏幕。她后来又尝试一种综合的环境布置,使绘画悬挂墙上、展厅相对独立的区域有灯光互动装置,以及Video影像的远距离投影。
如果不过分侧重从绘画到超绘画的形式分析,王煜宏一直以非当代的绘画形式,呈现一种精神性的现场感。在这个意义上,画面是否古典并不重要,当代艺术的重要价值之一仍然是如何呈现终极精神,或者某种终极的自我状态,至于是使用写实绘画、抽象绘画或者博伊斯的现成品形式,则是其次的。
通过传统方式或者通过物品呈现自己的精神存在的现实感,这只是一种精神性守护,并非一种创造性的精神实践。迄今为止,过去一百年来并未对西方写实绘画进入中国作出真正系统的评价。西方艺术在20世纪有关视觉艺术的实践,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从写实主义走向主观形式:二,从绘画的图像走向物质现场和多媒体,如装置艺术;第三,从真实经验的图像走向计算机虚拟视觉;文本或作品形式的界限也已被打破,从单一的印刷文本走向文字、图像、影音和互动游戏综合化的计算机超文本;艺术作品则从单一媒介的绘画、雕塑、行为艺术、Video走向综合媒介。
20世纪艺术实践的总趋势是抛弃通过物象以及单一媒介的表达,但继续坚持艺术对终极精神甚至宗教神性的呈现,如德国博伊斯的艺术、美国的抽象表现主义。这一现象一直为中国当代三十年忽视,即艺术的形式需要不断创新,这样才能释放更多的表达可能性;但人类的精神性并不能因时代变革而抛弃,尽管西方现代艺术始终存在颠覆性、叛逆性并且反崇高的达达和波普艺术,但宗教神性和精神终极的诉求,也一直是西方现当代艺术总是回光返照的潮流。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后,中国当代艺术主要是以达达和波普的跟风为主流,精神终极的表达一直处在边缘。王煜宏及其早期绘画就处在这样一个边缘位置,在完成这样一个价值认同之后,通过超绘画性和多媒体的互文性,使艺术语言能够进入物质现场和虚拟影像更自由的表现领域,无疑是一个正确的方向。
1.1 背景和意义
儿童绘画是儿童心灵的一面镜子, 儿童的绘画能够显露出他们的一系列心里表征和认知能力。
在儿童成长道路的研究和进行日常教学的时候, 人们往往将重点放在知识的教授或游戏上。但随着研究范围的推广及深入会发现绘画活动在儿童的成长中也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 一些研究者发现通过儿童的绘画作品, 能够分析出儿童在某一年龄段中绘画与发展的关系, 甚至能从中了解到儿童的心理以及情绪状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画画就是将内心的经历表达出来, 让其他人可以看见”儿童在绘画时最希望的是人们能够理解他想要通过画来表现的内容以及情感, 而不同的绘画阶段、绘画形式的发展和儿童本身的发展是有着密切关系的。
早期的研究认为儿童的艺术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1) 涂鸦阶段, 包括毫无组织的散乱线条和稍晚以成群的线条和圆形形式的涂鸦。 (2) 基模阶段, 儿童发展出各种基模, 代表人物, 物体和环境。 (3) 自然的阶段, 出现更符合真实, 栩栩如生的细节。
在对儿童绘画进行的研究中, 一些研究是从儿童绘画的主题内容进行分析的, 从而了解到不同类型的主题与儿童发展以及儿童情绪的关系。
1.3 本研究的主要问题
1.3.1 4-6岁儿童在关于家庭成员绘画中的整体特点
1.3.2 4-6岁儿童关于家庭成员绘画中在绘画的知觉特征和绘画的内容表达上的年龄差异及性别差异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本研究选择了我园大中班各20名幼儿, 选择家庭完整没有经过特别的绘画训练, 且较为合作的幼儿。
2.2 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作品分析法和访谈法。
2.3 研究步骤
2.3.1 预试从大、中班选取男、女幼儿各1名, 进行作品的收集以及访谈
2.3.2 正式收集作品及访谈
2.3.3 整理、分析所收集的画作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绘画的知觉特征
绘画的知觉特征, 在本研究中包括造型、空间、色彩。
3.1.1 造型:在分析中造型部分被分成人物躯干、头部
躯干:4-6岁幼儿画人时躯干大多数人偏向于选择方形躯干和椭圆形躯干, 其次是梯形躯干。
在年龄方面中班幼儿画人物躯干时选择由高到低是:方形、椭圆形、梯形躯干, 大班幼儿的选择依次为椭圆形、方形、梯形躯干。
在性别方面中班女孩较喜欢画方形躯干, 男孩喜欢椭圆形躯干。大班女孩喜欢画方形躯干, 男孩喜欢椭圆形躯干。头部:整体方面65%幼儿在画作中体现出了头发头饰等性别特征。
年龄方面大班幼儿能够表现出头饰等性别特征的比例要比中班幼儿高。
性别方面中有40%的女孩和15%的男孩能通过头饰等表现出性别特征, 大班中这一现象女孩比率为50%, 男孩为25%。
3.1.2 空间
在分析中空间部分被分成基底线、远近关系表达。
基底线:整体方面40%左右幼儿的画中会出现一条基底线, 22.5%幼儿画中没有出现基底线, 17.5%幼儿的画中出现两条及两条以上基底线。
年龄方面中班幼儿出现最多的是一条基底线和用草地等替代基底线, 大班幼儿则更多倾向于画出一条基底线。
性别方面中班女孩更倾向于用草地等代替基底线, 其次是画一条基底线, 而男孩中出现最多的一条基底线和没有画基底线的比率相等。大班30%的女孩画中出现一条基底线, 男孩有25%的人画了一条基底线。
远近关系表达:整体方面多数幼儿的画中没有出现关于人物远近关系的表达, 有27%的幼儿会在画面上用上下的不同位置表现人物的远近关系。
年龄方面中班有1男1女两名幼儿表现出了人物的远近关系。大班有45%的幼儿用上下位置表现人物的远近关系。随着年龄增长, 幼儿画面中慢慢出现对于人物关系远近的表达。
性别方面中班能表现出远近关系的幼儿非常少。大班中有20%的女孩和25%的男孩可以用上下关系表达远近, 但男孩的画中也出现近大远小和重叠遮挡的现象。
3.1.3 色彩
在色彩分析中我们将其分为轮廓、颜色运用两个部分。轮廓:整体方面幼儿的选择依次为:用不同的颜色表现不同形象的轮廓, 用除了黑色以外的颜色来表示所有的轮廓, 用黑色来表现所有轮廓。
年龄方面中班幼儿的选择依次为:用黑色表现所有轮廓, 用不同颜色表现轮廓。大班的选择顺序是:用不同颜色表现轮廓, 用除了黑色以外的颜色表现所有轮廓。由此看出, 随着年龄增长, 有用不同颜色来表现轮廓的倾向。
性别方面中班女孩和男孩用黑色表现所有轮廓的人较少, 大班男女孩在各类轮廓颜色运用上非常一致, 每一项的人数都相等, 最高的是用不同颜色表现轮廓, 其次是除黑色外的颜色表现轮廓。
颜色运用:整体方面幼儿的选择顺序为:既出现物体的固有色又按照自己的喜好涂一些颜色, 画中只出现物体的固有色。没有涂色的、理由大多是不想涂。
年龄方面大中班最多的是同时出现固有色和幼儿喜欢的颜色。
性别方面中大班男女孩在同时有固有色和喜欢的颜色情况上差别不大, 但是在只有固有色的情况中大中班都只有女生出现, 男生并没有出现。
3.2 绘画的内容表达
绘画作品的表达, 在本研究中包括内容、与父母空间关系。
3.2.1 内容
在内容的分析中将其分为场景、人物活动。
场景:整体方面幼儿选择顺序为:除公园游乐场外的户外, 公园, 在路上。
年龄方面中班幼儿选择为户外, 公园, 游乐场或商场, 路上。大班幼儿顺序为其他户外, 公园, 路上。
性别方面中班女孩画公园和其他户外的最多, 中班男孩画最多的是户外。大班女孩和男孩最多画的都是其他户外。
人物活动:整体方面65%的幼儿选择画在玩的情景, 其次是在走着或者站着, 最后是在拍照片。
年龄方面中班幼儿选择的顺序为画玩、走或站。大班幼儿有50%选择画玩儿, 大班中还有2名幼儿画出了大家在做家务的情景, 比中班的情景更加丰富生动。
性别方面中班女孩和男孩分别有40%的人选择画玩儿的情景, 大班男孩和女孩画玩儿的情景的比率为25%。
3.2.2 与父母的空间关系
整体方面幼儿的选择为:自己离母亲较近, 自己离父母均近, 自己离父亲较近。
年龄方面中班幼儿的选择为:自己离母亲较近, 离父亲较近, 并出现一人把自己画的离父母都很远。大班幼儿的选择为:自己离父母都近, 自己离母亲较近。
性别方面中班有30%的女孩把自己画的离母亲近, 25%的男孩把自己画的离父亲近。大班中分别有20%的女孩把自己画的离母亲近或者离父母都近, 40%的男孩离父母都很近, 35%的男孩离母亲近。由此看出, 幼儿并没有特别明显的把自己画得离同性家长更近的情况。
4 结论
4.1 4-6岁阶段幼儿绘画整体
在绘画的知觉特征方面: (1) 多数幼儿选择方形和椭圆形躯干;圆圈的手;一条基底线;先画自己, 最后画父母。 (2) 少部分幼儿能够通过人物在画面中的上下关系表达人物远近及在画中出现X光透视现象。
绘画的内容表达方面: (1) 大部分幼儿倾向于画户外在玩儿的情景, 且多数幼儿离父母都比较近且与父母有互动。 (2) 有些幼儿在画中出现的离他们近的成人正是他们喜欢的那一方家长。
4.2 4-5、5-6岁幼儿的绘画
在绘画的知觉特征方面: (1) 中班幼儿最多选择画方形躯干, 大班则是选择画椭圆形躯干。 (2) 中班幼儿画中用草地等代替基底线的较多, 大班则出现更多画一条基底线的画作。 (3) 大班幼儿在人物远近表达和人物排列形式上多于中班。 (4) 大班先画自己的人数大大低于中班。
在绘画的内容表达方面: (1) 大班幼儿画中的人物活动和人物活动趋同性的情况相比中班而言更加多样。 (2) 在人物互动上大班幼儿出现了自己与父母没有互动的画作, 不同互动情形比中班的要丰富。
4.3 每个年龄段不同性别的幼儿绘画
在绘画的知觉特征方面: (1) 中大班女孩都倾向于方形躯干, 男孩则倾向于椭圆形躯干。 (2) 中大班中女孩在通过头饰等表达性别差异、在人物画中通过服饰来表现性别特征方面比男孩出现的多。 (3) 在中大班女孩都会最多选择先画母亲, 而男孩在先画父亲还是母亲上没有特别的倾向。 (4) 在最后画的人物中, 中大班男孩都有多数人倾向于最后画母亲。
参考文献
[1]Cathy A.Malchiodi.儿童绘画治疗——绘画:儿童的心灵之窗[M].
[2]赵云.儿童绘画与心智发展[M].台湾:艺术家出版社, 2007.
[3]黄婷筠.台北县单亲与双亲家庭儿童绘画表现分析之研究[J].
[4]张耿彬.从幼儿绘画内容探讨幼儿认知, 环境因素与幼儿绘画的关系[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