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学宗教学概论

2024-11-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四川大学宗教学概论(共8篇)

四川大学宗教学概论 篇1

第一部分 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

一、选课对象

《西方经济学概论》选修的对象是经济类专科,主要是金融专科和财务会计的学生。

二、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

本课程是专业基础课、课程4学分,课程学时数64。

《西方经济学》是国家教委规定的高等学校财经类10门核心课程之一,也是广播电视大学金融专业专升本《微宏观经济学》的基础课。本课程的教学是在“经济数学”的基础上展开的。它与传统的计划经济理论相矛盾,却在很大的程度上,符合和顺应经济改革的要求和趋势,也是经济类大专专业课程的基础课。

《西方经济学》运用与我国传统的计划经济理论完全不同的理论逻辑和数学模型推导,揭示市场经济运行的基本规律,以及厂商实现利润最大化,居民实现满足极大化,政府机构加强和完善宏观调控,实现充分就业,保证国民经济的良性运行的条件、机制和手段。比较计划经济的运行,分析它的长短优劣与局限,有利于提高学员的理论思维、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今后专升本的学习奠定坚实经济学基础,自觉地拥护和推进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

三、先修后续课程

先修课程:经济数学

后续课程:无

第二部分 教学内容与要求

第一章 导言(2学时)

一、教学要求

1.了解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产生、发展的简史。2.理解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范围。

3.掌握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研究的区别和联系及主要方法。

二、内容要点

第一节

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1.稀缺性及生产可能性曲线 2.资源配置与资源利用

第二节

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 1.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区别 2.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联系 第三节

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1.实证经济学与规范经济学 2.经济理论与经济政策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1.稀缺性与生产可能性曲线 2.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区别

难点:规范经济学与实证经济学的区别

第二章 需求、供给、价格(4学时)

一、教学要求

1.了解需求函数与供给函数

2.理解均衡价格及均衡价格的变化

3.掌握需求量的变动与供给量的变动、支持价格和限制价格

二、内容要点

第一节

需求理论

1.需求与需求函数

2.需求定理

3.需求量的变动与需求的变动

第二节

供给定理

1.供给与供给函数

2.供给定理

3.供给量的变动与供给的变动

第三节 价格的决定

1.均衡价格及形成

2.需求与供给的变动对均衡价格的影响

第四节

价格对经济的调节

市场经济与价格机制

第五节

对价格干预的市场结果

1.限制价格

2.支持价格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需求函数与供给函数

难点:需求量的变动与需求的变动;供给量的变动与供给的变动;限制价格和支持价格

第三章 弹性理论(4学时)

一、教学要求

1.了解需求价格弹性、需求收入弹性、需求交叉弹性的分类 2.理解需求弹性、供给弹性与税收的分摊

3.掌握需求价格弹性、需求收弹性、需求交叉弹性的含义;需求价格弹性与总收益的关系

二、内容要点

第一节

需求价格弹性 1.需求价格弹性的含义 2.需求价格弹性的分类

3.影响需求价格弹性的因素 第二节 其他弹性

1.需求收入弹性及其分类 2.恩格尔定理 3.需求交叉弹性

4.供给价格弹性及分类 第三节 弹性理论的运用 1.需求弹性与总收益

2.需求弹性、供给弹性与税收的分摊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需求价格弹性、需求收入弹性、需求交叉弹性

难点:需求弹性与总收益;需求弹性、供给弹性与税收的分摊

第四章 消费者行为理论(4学时)

一、教学要求

1.了解欲望与效用;

2.理解消费者剩余;消费者行为与需求定理

3.掌握总效用与边际效用的关系;基数效用论与序数效用论的消费者均衡

二、内容要点

第一节

欲望与效用 1.欲望与效用

2.基数效用论与序数效用论的定义 第二节 边际效用论与消费者均衡 1.总效用与边际效用 2.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3.消费者均衡

第三节 序数效用论 1.无差异曲线 2.消费可能线

3.序数效用论的消费者均衡

第四节

消费者行为理论的运用 1.消费者剩余

2.消费者行为与需求定理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总效用与边际效用的关系;无差异曲线与消费可能线

难点:基数和序数效用论的消费者均衡

第五章 生产理论(4学时)

一、教学要求

1.了解生产函数;内在经济与内在不经济 2.理解生产要素最适组合的边际分析

3.掌握总产量、平均产量与边际产量的关系;生产要素最适组合的等产量分析

二、内容要点

第一节

企业理论 1.企业形式

2.公司治理结构与企业效率 第二节

生产要素的最适投入 1.长期与短期 2.生产函数

3.总产量、平均产量与边际产量的关系 4.内在经济与内在不经济

第三节

生产要素的最适组合 1.生产要素最适组合的边际分析 2.生产要素最适组合的等产量分析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总产量、平均产量与边际产量的关系;长期与短期的含义 难点:产要素最适组合的边际分析与等产量分析

第六章 成本与收益(4学时)

一、教学要求

1.了解机会成本的概念、收益的概念

2.理解长期成本曲线的形状及相互间的关系

3.掌握短期成本曲线的形状及相互间的关系;利润最大化的原则

二、内容要点

第一节

成本

1.机会成本的概念

2.机会成本的应用

第二节

短期成本分析 1.短期成本分类 2.短期成本间的关系 第三节

长期成本分析 1.长期成本的分类 2.长期成本间的关系

第四节

收益与利润最大化 1.总收益、平均收益与边际收益 2.利润最大化的原则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短期成本分类及短期成本间的关系 难点:利润最大化的原则

第七章 厂商均衡理论(4学时)

一、教学要求

1.了解市场结构的划分标准

2.理解寡头市场的特征及斯威奇模型

3.掌握四个市场的长短期均衡及价格歧视

二、内容要点

第一节 市场结构

1.划分市场结构的标准 2.市场结构的类型

第二节

完全竞争市场上的厂商均衡

1.完全竞争市场上的价格、需求曲线、平均收益与边际收益 2.完全竞争市场上的短期均衡 3.完全竞争市场上的长期均衡 第三节 垄断市场上的厂商均衡

1.垄断市场的需求曲线、平均收益与边际收益 2.垄断市场上的短期均衡 3.垄断市场上的长期均衡

4.垄断企业的定价策略:单一定价与歧视定价 第四节 垄断竞争市场上的厂商均衡 1.垄断竞争市场上的均衡 2.垄断竞争与完全竞争的比较

第五节

寡头垄断市场上的厂商均衡 1.寡头市场的特征 2.斯威奇模型的意义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完全竞争市场上的价格、需求曲线、平均收益与边际收益;完全竞争市场上的长期均衡;垄断竞争与完全竞争的比较

难点:斯威奇模型

第八章 分配理论(4学时)

一、教学要求

1.了解生产要素的需求与供给、收入分配不平等的原因与对策

2.理解利息理论与地租理论

3.掌握工资理论、利息理论、劳伦斯曲线与基尼系数

二、内容要点

第一节

收入分配的原理 1.生产要素的需求 2.生产要素的供给

3.工资、利率、地租与利润理论 第二节

社会收入分配 1.劳伦斯曲线和基尼系数 2.收入分配不平等的原因 第三节 收入分配政策 1.过程公平论 2.收入在分配政策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工资理论、利息理论、劳伦斯曲线与基尼系数 难点:劳动供给曲线的形状的理解

第九章 市场失灵与政府干预(4学时)

一、教学要求

1.了解市场失灵理论

2.理解市场机制解决公共物品与外部性的局限

3.掌握公共物品与外部性、道德危险与逆向选择

二、内容要点

第一节 市场失灵

1.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 2.外部性

第二节 市场失灵与政府干预

1.市场机制解决公共物品与外部性的局限 2.政府的作用

第三节

风险、信息不对称与市场行为 1.不确定性与风险

2.信息不对称下的道德危险与逆向选择 第四节 市场失灵论 1.公共选择理论 2.官僚主义行为模型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外部性 难点:道德危险与逆向选择

第十章 宏观经济学概论(4学时)

一、教学要求

1.了解国内生产总值的计算方法;宏观经济学的研究问题

2.理解实际国内生产总值与名义国内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与国民生产总值; 3.掌握国内生产总值的含义及国民收入核算中的五个基本总量及其相互关系

二、内容要点

第一节

国内生产总值及核算方法 1.国内生产总值的含义

2.国内生产总值的计算方法

3.国民收入核算中的五个基本总量及其相互关系

4.实际国内生产总值与名义国内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与国民生产总值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国内生产总值的含义

难点:国民收入核算中的五个基本总量及其相互关系

第十一章 长期中的宏观经济(2学时)

一、教学要求

1.了解货币的基本知识 2.理解自然失业

3.掌握经济增长的含义及三个主要的经济增长模型

二、内容要点

第一节 经济增长理论 1.经济增长的含义及特征 2.决定经济增长的因素 3.经济增长理论与模型 第二节 长期中价格的决定 1.货币的基本知识 第三节 自然失业

1.自然失业 2.摩擦性失业 3.结构性失业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经济增长的含义及特征;自然失业

难点:哈罗德经济增长模型、新剑桥经济增长模型

第十二章 总需求-总供给模型(4学时)

一、教学要求

1.了解均衡的国内生产总值与充分就业的国内生产总值 2.理解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含义

3.掌握财产效应、利率效应、汇率效应;总需求、总供给变化对均衡的国内生产总值与充分就业的国内生产总值的影响

二、内容要点

第一节 总需求曲线 1.总需求曲线的含义

2.总需求曲线与财产效应、利率效应、汇率效应 3.总需求曲线的移动 第二节 总供给曲线

1.短期总供给曲线的含义

2.短期总供给曲线与粘性工资论、粘性价格论和错觉理论 3.短期总供给曲线的移动 4.长期总供给曲线

第三节

总需求—总供给模型

1.均衡的国内生产总值与充分就业的国内生产总值 2.总需求—总供给模型的运用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总需求—总供给模型的运用

难点:总需求曲线与财产效应、利率效应、汇率效应;短期总供给曲线与粘性工资论、粘性价格论和错觉理论

第十三章 短期中的宏观经济与总需求分析(4学时)

一、教学要求

1.了解消费函数的稳定性及其意义;了解投资函数 2.理解总需求与国内生产总值的决定 3.掌握消费函数、储蓄函数与乘数

二、内容要点

第一节

消费函数理论 1.消费函数的含义

2.消费函数的稳定性及其意义 第二节 投资函数 1.投资及其组成 2.投资函数

第三节 总需求决定原理

1.总需求与国内生产总值的决定 2.乘数理论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消费函数的含义;消费函数的稳定性及其意义 难点:乘数理论

第十四章 货币与经济(4学时)

一、教学要求

1.了解中央银行与金融机构、金融市场 2.理解货币需求与货币供给理论

3.掌握IS曲线、LM曲线与IS—LM模型

二、内容要点

第一节 货币与金融体系 1.中央银行

2.金融机构与金融市场

第二节

货币市场与利率的决定 1.货币需求理论 2.货币供给理论 3.利率的决定

第三节

IS—LM模型 1.IS曲线 2.LM曲线 3.IS—LM模型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货币需求理论;IS曲线、LM曲线 难点:IS—LM模型

第十五章 失业、通货膨胀与经济周期(4学时)

一、教学要求

1.了解经济周期的含义及特征

2.理解失业对经济的影响、周期性失业、膨胀性与紧缩性缺口

3.掌握通货膨胀对经济的影响;通胀的种类及对经济的影响;菲利普斯曲线

二、内容要点

第一节 失业 1.周期性失业

2.失业对经济的影响 第二节 通货膨胀理论 1.通胀的含义及分类 2.通胀对经济的影响

3.需求拉上、供给推动、供求混合的通货膨胀理论 第三节

菲利普斯曲线

1.菲利普斯曲线与新古典学派的解释 2.货币主义对菲利普斯曲线的解释 3.理性预期学派对菲利普斯曲线的解释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通胀对经济的影响;需求拉上、供给推动、供求混合的通货膨胀理论 难点:新古典学派、货币主义、理性预期学派对菲利普斯曲线的解释

第十六章 宏观经济政策(4学时)

一、教学要求

1.了解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及宏观经济政策工具 2.理解货币主义的货币政策

3.掌握财政政策的内容、应用;掌握内在稳定器与挤出效应

二、内容要点

第一节 宏观经济政策概况 1.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 2.宏观经济政策工具 第二节

财政政策

1.财政政策的内容、应用 2.内在稳定器、挤出效应 第三节 货币政策

1.凯恩斯主义的货币政策 2.货币主义的货币政策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财政政策的内容、应用;内在稳定器 难点:挤出效应;凯恩斯主义的货币政策

第十七章 开放经济中的宏观经济(4学时)

一、教学要求

1.了解国际贸易对一国经济的影响

2.理解国际收支、汇率理论、开放经济中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性 3.掌握国内总需求、出口对国内生产总值与贸易收支状况的影响

二、内容要点

第一节

国际贸易与一国经济 1.当代世界国际贸易的特征 2.国际贸易对一国经济的影响 第二节

国际金融与一国经济 1.国际收支 2.汇率理论

第三节

开放经济中一国经济的调节

1.开放经济中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性 2.开放经济中的宏观经济调节 3.开放经济中的最优政策配合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四川大学宗教学概论 篇2

红色历史文化是优质教育资源, 将其有机纳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 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由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变; 教学实效性的提高以及构建具有地域特色的思政课教学模式有着重要作用。四川红色历史文化资源丰富, 本文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 简称《概论》) 课为例, 对四川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教学进行探讨。

把红色资源融入《概论》课教学, 首先要确定衔接点, 其次, 要采取多种有效方式。

1找准概论课程内容与四川红色文化资源的衔接点

四川红色文化资源丰富, 并非都能运用于《概论》课教学, 找准二者的衔接点是实现二者融合的重要前提。笔者认为, 四川红色资源和《概论》课在内容上可衔接之处主要体现于教材两部分的内容: 一是教材第二章第三节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和基本经验; 二是教材第八章第三节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

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这就是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川陕革命根据地, 被誉为全国第二大苏区, 是四川红色资源的重要体现。在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探索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川陕革命根据地是在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第四次反“围剿”失败, 战略转移过程中建立起来的。在各根据地纷纷受挫甚至失败的不利情况下, 川陕革命根据地逆势而上, 以惊人的速度发展壮大, 成为当时红军中最主要的一支部队。川陕革命根据地在极其困难的环境条件下发展成为全国第二大苏区, 归功于根据地建设的蓬勃开展。开展土地改革, 发展工商交通运输业, 多种形式宣传革命主张, 设学校、建医院。当地百姓生活得到改善, 踊跃参军支军, 红军力量逐渐壮大, 打败四川军阀的多次围攻, 巩固了根据地建设的成果, 在中国革命史上留下了光辉的篇章。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积累了宝贵经验。因此, 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是《概论》 课与四川红色资源的一个衔接点。

统一战线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三大法宝之一。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中一万五千里是在四川境内; 红一、二、四方面军先后途经四川近70个县, 占当时四川全县的60% 以上。红军长征时经过藏族、羌族、回族等少数民族, 对于少数民族群众来说, 中国共产党是陌生的不速之客, 如何赢得他们的信任是极大考验。中国共产党通过实施一系列利民政策, 密切联系群众, 帮助少数民族群众建立政权, 组建武装, 发展生产, 以实际行动证明中国共产党和红军是穷苦人民的代言人, 获得了少数民族地区儿女的理解、信任与大力支援。彝海结盟, 是统一战线的光辉典范。为建国后党的民族政策的制定提供了借鉴。统一战线, 是《概论》课与四川红色资源的又一衔接点。

红色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来源和构成。 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民族精神代代相传, 长征精神是民族精神在革命时代的体现, 深深熔铸于我们的民族精神之中。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 大部分发生在四川境内, 长征最艰苦、最漫长、最危险而又最辉煌的战斗历程也是在这里发生。崇高的革命理想, 坚定的革命信念, 鼓舞着广大红军将士克服重重艰难险阻, 赢得革命成功, 这就是长征精神的伟力。长征精神, 就是胸怀理想信念, 艰苦奋斗、勇往直前、不怕牺牲的精神。新时代的新青年, 物质条件好了, 精神不能缺钙, 要继续传承和发扬长征精神, 这是新时期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取得胜利的强大精神动力。民族精神是《概论》课程与四川红色资源的另一衔接点。

2四川红色资源融入概论课程的主要方式

四川红色历史文化资源融入《概论》课教学, 可采用课内课外的方式进行, 教学方法可灵活多样, 以增强学生学习兴趣, 促进学生更好理解教材理论。

1) 课堂讲授选好切入点。以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为例, 怎样在这个衔接点上把四川红色资源融入《概论》课堂教学? 可运用一个“引子”来导入: 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起点当然是农村, 如何才能实现农村包围城市呢? 必须赢得农民的支持, 搞好农村革命根据地建设, 把落后贫弱的农村建设成先进强大的农村。中国共产党在农村革命根据地建设时期, 为发动农民、争取农民, 他们机智灵活、因地制宜地宣传党的主张。川陕革命根据地被毛泽东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第二个大区域”, 在中国革命史上写下了光辉灿烂的一页。近代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 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 要赢得农民的支持, 就必须让农民了解党的主张。 川陕苏区因地制宜, 采用石刻、木刻等标语方式, 宣传党的主张。“平分土地”“镰刀割断旧乾坤”等代表了农民的心声, 农民将中国共产党视为自己的救星, 因此积极支持根据地建设。 正是由于对农民的争取, 农村革命根据地才能迅猛发展, 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才能实现。

2) 音视频赏析法。红色资源产生于特定的时空, 距今有一段距离, 学生在认知上、情感上有一定隔膜。在教学过程中, 可采用大学生乐于接受的音乐视频等方式再现红色资源, 在光影中回望历史, 加深对红色资源的了解, 增强学习红色文化的兴趣。例如, 讲解统一战线时, 可组织学生观看电影《彝海结盟》 片段; 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民族精神, 可重点提及红军长征精神, 听有关长征的歌曲、诗歌朗诵, 观看有关长征在四川的影视片段。学生观看后组织课堂讨论或课后写观后感, 纳入平时成绩考核, 强化学生对红色文化的重视。

3) 组织红色文化专题报告会。聘请红色文化的亲历者或其后人做专题报告会; 还可邀请红色文化研究的专家、学者进行专题讲授。事件的亲历者或他们的后人由于耳濡目染, 讲述时饱含深情; 红色文化研究专家、学者由于资料较多, 研究深入, 讲授时会有更多的拓展与挖掘, 他们的讲授比任课教师的讲授更有吸引力和感染力, 实效性更强。红色文化专题报告会, 通过感性的讲授或理性的分析, 容易使学生产生思想的共鸣, 从而深化对教材相关结论的认同。

4) 红色文化比赛。在校园文化活动中, 可开展以四川红色精神为主题, 组织演讲比赛、书法比赛、摄影比赛、调查报告比赛、红色征文、红色剧本、红色微视频比赛等为主要形式的活动。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 最大特点是学生在实践中走进红色岁月, 感受血雨腥风的战争岁月, 体验英雄豪迈的精神世界, 理解红色资源的精神内涵, 心灵受到洗礼, 从而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通过红色活动的开展, 传播红色文化, 传承革命精神, 丰富校园文化, 提升校园文化品质。

5) 参观历史遗址。假期社会实践可组织学生开展以红色文化为主题的参观访问。四川红色历史遗址众多, 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宝贵资源, 可组织学生参观革命遗址、博物馆 ( 纪念馆) 、伟人故居等, 走进历史现场, 触摸历史遗迹, 瞻仰历史遗物, 加深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了解与理解。学生在参观过程中, 景区解说员或教师予以必要的讲解, 可增强感染力与吸引力。参观历史遗址, 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很好方式。

6) 开展寻访革命老人活动。红色文化与革命老人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革命老人是中国革命最鲜活最生动的教材, 是我们宝贵的财富。从事革命斗争的幸存者是历史的亲历者与见证人。他们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解说那段革命斗争史, 可以 “再现过去”, 避免对历史进行简单化描述的缺陷。历史渐行渐远, 当年幸存者越来越少, 搜集口述史料的紧迫性大大加强。 口述史的搜集不仅限于幸存者本人, 其家人亦可成为访谈对象。因为在日常生活中, 家人实际上已经扮演了访谈者或者聆听者的角色。通过寻访革命老人, 宣传并发扬红色革命精神。

3结语

四川红色资源融入《概论》课, 课堂讲授只是个引子, 目的在于提醒学生关注, 激发学生了解四川红色资源的兴趣。充分发挥红色文化的育人作用, 更需借助各种课外实践方式展开。 《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明确指出: “要加强实践教学。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所有课程都要加强实践环节。要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保障机制, 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围绕教学目标, 制定大纲, 规定学时, 供必要经费。加强组织和管理……引导大学生走出校门, 到基层去, 到工农群众中去。要通过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活动, 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观察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 深化教育教学的效果。”《概论》是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课程, 课堂理论讲授与课外实践活动相辅相成, 相得益彰。思政课教学的目的在于育人, 尊重学生自我教育的主体性, 充分发挥地方红色文化的育人作用, 通过合力提升育人效果。

参考文献

[1]胡耀南, 骆元卡.论红色资源在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教学中的运用——以百色红色资源为例[J].百色学院学报, 2011 (12) :48-52.

[2]文茂琼.红色文化资源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学中的运用——以四川文理学院为例[J].祖国, 2014 (2) :9-10.

四川大学宗教学概论 篇3

【摘要】作为未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我国在对大学生的素质要求中,具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是排在首位的 。“概论”课是作为我国对大学生政治信仰教育而开设的主要理论课程之一,但其对高职大学生的政治信仰导向功能却存在一定的欠缺。因此,有必要对影响“概论”课政治信仰导向功能欠缺的原因进行分析,以期成为今后提升“概论”课政治信仰导向功能的改革参考。

【关键词】“概论”课 高职大学生 政治信仰 导向 欠缺

【基金项目】2014年湖南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研究会中青年教师专项研究课题(14A09)。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9-0071-02

一个国家的发展,与其建设者的素质有着莫大的关系。在校大学生是国家建设的未来主力军,其素质(尤其是摆在首位的政治信仰)如何,关系重大[1]。为了培育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我国开设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概论”)课程。其教学实效性如何,对大学生能否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政治信仰,有着重要的影响。尽管总体上,该课程在对大学生政治信仰确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实践中,该课程在对大学生特别是对高职大学生的政治信仰导向功能上却存在一定的欠缺。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材因素

我们现在使用的教材,从它的政治信仰导向功能来看是比较明显的。但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要想充分发挥其政治信仰的导向功能,还需根据当今世界发展和我国的现实情况及学生的思想实际做进一步的调整和整合。

1.课程应引入应对国际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内容

帮助大学生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政治信仰,是我国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个突出的要求,这也是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特点。二战结束后,尽管两极格局已经解体,但敌对势力对我国的“西化”和“分化”图谋从未放松。特别是改革开放之后,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他们的这种企图越发明显。对此,我们一定要引起高度重视。现在,敌对势力一方面公开宣扬所谓的“中国威胁论”,另一方面在暗地里则加紧与我们争夺青少年一代。为了使我们的年轻一代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其价值观和政治信仰,他们正在利用各种途径和方式,向其宣扬自己的政治观点、思想、文化、价值观和生活方式。这在我国大学生政治信仰培养中起到了一部分的抵消作用。可见,双方在意识形态中的较量,直接影响我国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的培养[2]。

同时,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国外的、世俗的文化在各种现代化传播媒介的推动下迅速扩张到整个社会,影响着我国民众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少许意志不坚定的大学生,稍不注意就会遭到带有政治目的的意识形态与文化的腐蚀,继而不能建立马克思主义的政治信仰。“概论”课程应有效应对西方国家的文化渗透,使大学生自觉抵制不适合我国发展要求观念的诱惑,帮助他们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意识形态领域中的复杂现象学会准确分析,自觉抵制国外敌对势力的各种渗透和影响,保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但目前“概论”课程对西方的文化渗透并没有予以足够的重视,也没有对不同的社会思潮进行很好地分析和引导,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对西方文化有意渗透的抵制,及对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确立的导向作用[3]。

最近,党中央针对我国高校大学生的思想现状,下发了一个相关文件,即《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指出加强高校意识形态管理的重要性,这更说明在“概论”课中增加应对国际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内容是完全必要的。

2.课程应包含着重解决大学生价值观的内容

对于我国大学生来说,当然要培养他们的学问、素养和才能,但最根本的还是要使他们具备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良好的理想信念和甘愿为人民服务的无私精神,也就是要树立马克思主义的政治信仰。然而,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上出现的多元化利益格局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并进而影响他们政治信仰的确立。同时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向纵深发展,凸显出来的一系列矛盾,使部分大学生对自己的认识产生了迷茫,觉得学校教育与现实有很大差距,从而感到无所适从。另外,不太完善的市场经济对部分大学生功利主义的产生也起到了一定的助推作用,在大学的学习过程中,明显倾向于一些技能、实用课程的学习,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只是为了完成学分,完全没有把课程内容进行内化的要求。所以,教材内容应针对现实问题,尽量化解学生心中的疑惑,让他们产生对课程内容进行自身内化的要求[4]。

3.课程应融入政治参与的知识内容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一门充满生命力的理论,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不僅需要学习其丰富深厚的理论知识,更需要深刻的实践体验。而培养大学生的政治参与意识,是确立政治信仰的前提,对理论知识的内化,往往只有经过自己的亲身经历,才能更加自觉地进行。大学生们通过政治参与的实践,更能增强对政治信仰的认识,从而能积极配合学校的教育,自觉树立马克思主义的政治信仰。但目前的教材在这方面基本上是空白。

二、教师因素

在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帮助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的过程中,教师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为此,教师自身需要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和马克思主义的政治信仰,并且热爱社会主义教育事业,才能起到这种桥梁作用,但事实上却存在诸多问题。

1.少数教师自身缺乏马克思主义的政治信仰

现实中,有极少数青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自身缺乏马克思主义的政治信仰,他们在接受高等教育期间就没有真正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政治信仰,选择该职业也是因为谋生需要或其他原因。很多大学生正处于“三观”的最后确立时期,在这个时候还具备相应的可塑性,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对学生的 “三观”确立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事实上,每个社会都会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关键是我们不应该把事情的负面无尽的放大,甚至遮盖其正面的影响。而是应当有意识地引导大学生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立场和方法,去正确地分析这些社会现象,才不至于对我国社会主义产生偏激的看法。试想,一个连自身都缺乏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的教师,怎么能引导学生去确立这种信仰呢?

2.教师职业倦怠对“概论”课政治信仰导向功能的影响

职业倦怠是指“在职业领域中,从业者一种人格分裂、情感逐渐枯竭和个人成就感下降的症状”[4]。教师出现职业倦怠,通常表现为教学热情降低,教学实效性变差,教学活动缺乏创造性。情绪严重者甚至一有机会就会试图离开现有工作岗位。据调查,现在有不少“概论”课教师已或多或少出现职业倦怠。这种情况的出现,对于通过教师们讲授“概论”课来提升对大学生政治信仰导向的预期来说,肯定会大打折扣。对此,应该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教师自身也很有必要对已出现的职业倦怠及时地进行自我调适。

3.教师应具备一定的亲和力

因为政治理论课的理论性较强,在很多学生的心里,讲授者好像都是不苟言笑、一本正经的教师。这种形象可能使得学生对老师产生一种敬而远之的态度,这对于老师了解学生内心的想法非常不利。只有了解了学生的内心想法,才能更加有针对性地去改进自己的教学,并进而提升“概论”课对大学生政治信仰的导向功能。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学生更喜欢具有亲和力的老师,也更容易接受其观点。即只有建立了良好的师生感情,学生才会“亲其师”而“信其道”[4]。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因素

重点灌输理论是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一般做法,这在过去科技不太发达的时代,对于学生接受灌输者的观点还是行之有效的。但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的信息量越来越大,而且网上的信息往往是鱼龙混杂,光靠学生自身很难做出正确的判断,且容易产生偏激的想法,对教师在课堂上讲的内容就像青少年时期的叛逆一样加以拒绝,少数学生甚至把上“概论”课戏说成像传销组织给成员的“洗脑”一样。

今天,正经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各种价值观不可避免地相互碰撞。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目的之一,就是在多种价值观同时存在的时候,能够让大学生在多元当中坚持一元的主体地位。,在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主导的前提下,学会在意识形态领域里的包容多样性,尊重差异性,并不断增强对社会主义的认同[5]。因此,教师在课堂上不是一概地灌输,而是应该采取各种灵活的方法和手段,比如精心制作PPT课件;组织学生对社会上的相关热点、难点问题进行讨论乃至辩论;选择主题让学生上讲台发言;有条件的情况下带学生深入实践了解等等。改变过去那种教师“一言堂”的做法,对社會现实做出实事求是的中肯分析,让真理越辩越明。从而使学生通过对各种价值观的对比,自觉倾向于马克思主义的政治信仰。

“概论”课对当今高职大学生政治信仰导向功能的缺失原因是多方面的,要想改变这种状况,必须从几方面一起下手,多管齐下。让“概论”课真正承当起引导当今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的伟大使命,从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培养合格、优秀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李清华、高琦,加强当代大学生政治信仰教育对策研究[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4,(5)126-127.

[2]李卫红,统一思想 明确任务 扎实工作 高质量实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方案[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7.增刊.2-12.

[3]吴细玲、曾令超,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4)75-78.

[4]李永鑫,张阔,赵国祥.教师工作倦怠研究综述[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5,(3):234~238.

[5]宋瑞璇,浅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J].才智,2014,(9)35-38.

作者简介:

邓艳香(1969-),女,汉族,湖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讲师,学士,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与实践。

大学体育概论论文 篇4

《足球之路》

起源:23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在齐国都城临淄进行着特殊的阅兵仪式“蹹鞠”据《战国策》和《史记》蹴鞠是当时训练士兵、考察兵将体格的方式(“蹹鞠,兵势也,所以练武士,知有材也”)。谁也不会知道这一个“阅兵”到后来却衍生了一个当今世界上最具神奇魔力的体育运动——足球。它不仅成为了一个运动的主流,刮起了一阵不同的运动风,还影响着不少地方与人民。

足球是目前世界公认的第一大运动,2004年初国际足联确认足球起源于中国。之后传入了英国走向了欧洲,又从欧洲走向了世界。至今2300多年后还是诸多热爱运动的人士所热爱的。

现代中国足球之乡:我来自这么一个地方----梅州。曾经有这么一个人他叫李惠堂(1905~1979),他从17岁开始足球生涯,活跃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亚洲足坛,1928年被亚洲足协评为“亚洲球王”。同来自巴西的贝利、英国的马修斯、阿根廷的迪斯蒂法诺、匈牙利的普斯卡什一起被评为“世界五大球王”。他是公认中国足球第一人、再度掀起中国足球热的人物。带动了一个地区的运动,之他之后又出了曾雪麟、池明华、谢育新、伍文兵、李玉展、李海发、游绍东、陈大英和现在天津队的吴伟安、吴伟英.他们都是梅州杰出的足球运动人士。

足球发展以及社会普及:足球以脚为主支配球的球类运动。标准的足球比赛由两队各派10名球员与1名守门员,共11人,在长方形的草地球场上对抗、进攻。比赛目的是尽量将足球射入对方的球门内,每射入一球就可以得到一分,当比赛完毕后,得分最多的一队则胜出。如果在比赛规定时间内得分相同,则须看比赛章则而定,可以抽签、加时再赛或互射点球(十二步)等形式比赛分高下。足球比赛中除了守门员可以在己方禁区内利用手部接触足球外,球场上每名球员只可以利用手以外的身体其他部分控制足球。在中世纪足球传入英国,成为许多年轻人所热衷的一项活动。他们在狭窄的街道上追逐皮球,经常将皮球踢到街边人家的窗子上。于是英国国王不得不下令禁止踢足球。从12世纪到16世纪,英国国王先后四次发布过“足球禁令”。不过,由于足球运动的特殊魅力,禁令也未能使它夭折。1835年,在英国设菲尔德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足球俱乐部。1863年,在英国又成立了第一个足球协会。从此有组织有规则的足球传遍欧洲。在1896年第一届奥运会上,就将足球列为比赛项目之一,结果丹麦队以9:0战胜希腊队,成为奥运会足球比赛的第一个冠军。1904年,英国、法国、荷兰、比利时、西班牙、瑞典和瑞士七个国家的足球协会在法国成立了国际足球联合会,并推选法国人盖兰为第一任国际足联主席。之后又出现了更多大型国际比赛世界杯、欧洲杯、亚洲杯。

足球功能:对于我们来说更接近的足球功能就是锻炼身体,心肺功能,磨练意志,团队精神,平衡感,爆发力,弹跳,对飞行物轨迹的判断,反应力等等。

足球的五大作用

(一)有利于培养良好的个性品质

足球比赛对抗激烈,攻守转换频繁,局面复杂多变,对运动员注意力、想象力、创造力、思维能力和时空间感知觉等心理品质的形成有较好影响,长期参加足球运动还可以培养勇敢顽强、坚韧不拔、拼搏进取的意志品质,以及团结协作、遵 守纪律、公平竞争、积极向上的道德品质。

(二)有利于增强体质

经常参加足球运动可以全面提高人体速度、力量、耐力、灵敏、柔韧等身体素质,改善人体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等内脏器官系统和肌肉、骨骼等运动 系统的功能,达到增强体质,促进健康的目的。

(三)有利于振奋民族精神

足球运动蕴涵着深刻的文化和思想内涵,其影响已远远超过其本身的竞技运动范畴,成为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地区或国家的形象,重大国际比赛的胜利,就犹如盛大的节日,举国欢庆,民族自豪,不仅鼓舞斗志,还能振奋民族精神,激发人们爱国热情。

(四)有利于国际交往

足球运动是人类文明的结晶,是现代社会文化生活的重要内容,是促进人们相互交往、加深了解的纽带和桥梁。通过足球比赛不仅可以传播友谊,扩大交往,还能够宣传展示国家和民族的精神风貌。

(五)有利于创造社会财富

足球是世界上影响最大的体育项目,高度的国际化、职业化和产业化发展趋势,使其具备了巨大的经济利益和商业价值。目 前在欧洲足球产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之一。足球运动以其影响力和自身价值,促进了足球资源、信息技术、中介服务等市场体系的形成,并通过彩票、门 票、转会、广告、电视转播等获得丰厚利润,同时足球运动的发展还可以带动运动器材、服装、饮食、中介、纪念品、旅游等相关产业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就业机 会,促进国民经济发展,为社会创造财富。

也就是体育五大功能育的功能健身、娱乐、经济、教育和政治。除此之外足球还有交流功能,在体育运动过程中,能增强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交往,增加人与人之间

相互了解,改善人际关系。国际间的体育交往,还能够促进国家与国家之间,不同民族之间的相互了解和相互信任,有利于人类社会的和平与发展。

发展至今足球已经不再是一个简单的体育运动,它已慢慢的渗入我们的生活,成为生活又或是生命的一部分。

大学生艺术概论论文 篇5

艺术概论的精髓在于系统地揭示艺术的本质和规律,为人们欣赏艺术提供技术性指导。影视艺术是时间艺术与空间艺术的结合体,通过时间的延续以及空间结构的营造,使得影视作品获得多方位的艺术表现力。

大学生艺术概论论文篇1

浅论影视艺术语言在城市景区设计中的运用

一、引言

城市景区化是“十二五”期间,推进“旅游即城市”战略实施、建设综合性城市旅游目的地重要抓手。

城市景区即我们所说的城市风景区或者是城市风景名胜区,它的设计不仅涉及到城市的规划以及城市的形象问题,同时还涉及到城市的交通、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方方面面的问题,是一个较为复杂的带有综合性的问题。

影视艺术是时间艺术与空间艺术的结合体,通过时间的延续以及空间结构的营造,使得影视作品获得多方位的艺术表现力。

影视艺术主要由电影艺术和电视艺术两者构成。

镜头、声音和色彩是影视语言最重要的构成要素。

城市各种历史遗迹、景点要对民众产生吸引力,就必须要进行艺术上的提升,丰富其文化内涵,影视艺术在如今是人们最喜闻乐见的娱乐方式,所以非常适宜于艺术化城市景区的设计表现方法。

二、影视艺术语言的表达方式

影视艺术的发展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最初只有黑白两色以及动作语言,如今影视的语言已经非常丰富,声音、图画、色彩应有尽有,甚至可以说与生活语言接近,通过对这些语言的应用,可以真实地再现导演的创作意图。

(一)蒙太奇手法和长镜头

蒙太奇法语的意思是剪接,是建筑行业的学术语,它最先被应用于建筑结构的设计中,这种手法是电影艺术家进行电影创作的主要手法。

它主要可以分为蒙太奇和叙事蒙太奇两种类型,同时又可以可细分为平行蒙太奇、抒情蒙太奇、重复蒙太奇、交叉蒙太奇、隐喻蒙太奇、对比蒙太奇等等。

影视艺术界一般分为叙事的、理性、抒情三类,它在影视艺术创作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第一,能够通过影视的场面、镜头以及段落的阻接与分切,实现对各种素材的优化组合,使得影视内容的安排能够按照事件发展的顺序进行,同时突出内容的层次性,服务于影视主题表达的需要;

第二,能够集中观众的注意力,留给观众想象的空间,虽然每个镜头都有内容,但是每个镜头所表现的内容都是有限的,通过镜头的组接与转移,前一个镜头会留给观众很大的想象空间,尤其是当出现对人的情感具有很大的冲击力画面时,及时转接镜头,将对人们对情绪起到调节的作用;

第三,为影视艺术营造合适的空间与时间,每个镜头都是对现实时空的记录,经过剪辑,实现对时空的再造,形成独特的影视时空。

通过使用蒙太奇手段,影视艺术创作者在时间与空间上的安排有了更大的自由度一个化出化入的技巧可以实现人物在空间上的巨大转移,夸张的讲就是,“一个跟头可以翻十万八千里”,在时间上,可以从远古时期跳到现代,同时还可以实现表现分处两地的人物之间的关系的目标,如恋人之间的思念,朋友之间的挂念,亲人之间的想念等;这种时空的自由转换,使得影视艺术更加的接近生活,并且也更容易反映出人物复杂的心理变化,人物之间复杂的关系等。

例如《中国合伙人》,整部影片的时长不到两个小时,却将三个人物由20世纪80年代至21世纪初的命运以及对事业的打拼奋斗历程都表现出来了。

第四,使影视作品能够按需要自如地交替使用叙述的角度,例如可以自由的由第三人的叙述转向人物内心的独白,或者通过人物的眼睛看到某种事态。

或者是通过镜头的更替变化来影响观众的心理。

例如,电影《红高粱》刚开始就是以第三人称的方式来引出故事的,在叙述者说到“这是我奶奶”的时候,镜头马上出现一个穿着嫁妆的九儿,观众很直接就知道了这是一个马上要出嫁的姑娘,“那年的七月初九,是我奶奶出嫁的日子,娶我奶奶的是十里坡,烧酒作坊的掌握李大头。

”这个时候,镜头也随着叙述者的`叙述不断更替镜头,实现了情节的紧凑性。

(二)长镜头

长镜头是影视艺术的一种拍摄手法,它并不是指拍摄物与摄像机之间的距离,而是指拍摄一个场景所用的时间长短,这个时间的长短没有严格的标准。

长镜头的应用重在保证故事情节的连贯性,保持了时间进程的不间断性--与实际时间、过程一致,排除了蒙太奇通过镜头分切压缩或延长实际时间的可能性,尤其是一些反映人物内心状态或者是一些具有暴力性的武打场面。

(三)画面、色彩、声音

画面给观众带来的是最为直接的视觉冲击,它是影视艺术独特的语言符号,也是影视表达主题的重要媒介,是影视无声的语言。

影视通过画面的动态效果,能够带给人们独特的审美体验,能够将各种不同的人物性格特点呈现出来,同时还能够直接的再现人们生活中的各种场景,使人们通过直接的视觉,而带动抽象想象。

很多的影视作品在最后的结尾的时候,常常会引起人们多个的想象。

例如电视剧《北京爱情故事》,导演将最后的画面定格在倒计时画面上,这无疑带给人们无限的想象,会猜想女主角的各种结局。

色彩也是影视艺术重要的无声语言,对于影视作品来说,作品的主色彩往往决定了作品氛围。

其对影视艺术的功能主要是交代影视作品的环境,增强画面的视觉形象,烘托影视氛围,展现人物的情感世界。

例如电影《赤壁》,由于是战争题材类的影视作品,其带给人们的感觉往往是死亡、厮杀、血腥、暴力以及忧郁等,所以整个作品的画面色彩多是以深色为主,

包括战士的战袍、盔甲以及战争的场面等;而像《大红灯笼高高挂》这部电影,由于与红灯笼和“婚姻”有关,所以主要的色彩基调是以红色和黄色为主,但是同时在具体的情节中,

也穿插着其它色彩的变化,所以这也使得观众的情绪也随着剧情忽高忽低,引起观众对女主人公颂莲命运的关注。

影视艺术的声音分为节目语言和角色语言两类,它是有声影片不可缺少的要素,影视中的音乐以及音响效果以及人物的角色声音都都影片氛围起着重要的烘托作用,

例如战争类电影,战士在战场上厮杀的时候,往往会伴有鼓声或者是冲锋号声的出现,这就是为了烘托一种紧张的气氛,而如果是爱情类的影视剧的话,其音乐一般往往比较柔和,

例如泰国著名电影《初恋那件小事》中,其背景的音乐就是非常柔和的,烘托的就是一种清新唯美的氛围。

三、影视艺术语言在城市景区设计中的应用

城市景区的设计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一门艺术,与影视艺术存在很多的相似之处,他们可以说都是时间与空间艺术的结合体,都带给人们精神上的享受,可以说两者的想通之处为影视艺术语言应用于城市景区设计中提供了可操作性。

(一)蒙太奇手法的应用

蒙太奇最开始是建筑学中的术语,意味构成、装配。

城市景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是室外的一座小型的“建筑”,对其的设计就是要将不同的要素组合装配在一起,实现景区的空间序列,各种场景、景观的组织,包含着空间序列的结构的优化。

只不过在装配组合的过程中,必须要符合人们的审美。

影视艺术语言重要表达方式之一――蒙太奇手法的功能正好就在于此。

城市景区空间序列、形态、界面、基面等,可以通过叙事蒙太奇的手法,来实现景区整个空间结构的排列组合。

(二)视觉、色彩、声音艺术语言的应用

对于影视来说,视觉的表达方式存在两个基本层面,一个是形象的表达,另个则是意象的表达,意象即隐藏在影视画面背后的符号,也是“图外之意”,比如风俗、文化、政治、生活习惯、审美等信息,直白的说就是,影视画面带给观众的视觉语言其实是影视画面表层意思与隐藏在图画背后信息的统一体。

对于城市景区的设计而言,也应该要做到表象与意象的统一。

城市的景区虽然只是风景区,其设计除了要遵循景区设计的基本规则之外,同时其设计的结构应该要满足于表达思想,塑造景区文化,满足人们审美、休闲、娱乐等的需要,不能够为设计而设计。

河南理工大学采煤概论重点 篇6

填空(1分×20题=20分)

名词解释(2分×5题=10分)

简答(6分×5题=30分)

问答(10分×4题=40分)

二、复习题

1.填空

2.名词解释

地质作用、煤系、井田开拓、阶段、石门、上(下)山、井底车场、普氏系数、最小抵抗线、迎山角、支承压力、初次(周期)来压、采场、采煤工艺、采煤系统、采煤方法、通风阻力、3、简答及问答

煤形成的条件及类别;地质作用;井田开拓形式比较;

矿井运输、通风、运料等。

掘进作业线、巷道断面确定过程、常用的巷道支护形式;巷道断面如何确定、特殊凿井;常见的巷道支护形式

上下山位置及优缺点、适用条件;

工作面回采横三区和竖三带、回采工艺、回采工作面主要设备及用途、初次来压、放顶煤开采的优缺点、支架的形式;支承压力、周期来压;

煤矿五大灾害及其预防措施;煤矿通风方式、风机类型等、矿井瓦斯类别及判断标准、矿井火灾过程、矿井水特点及治理方法等。通风构筑物

四川大学宗教学概论 篇7

一、激发学生兴趣, 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对于刚迈入大学校园的土木工程专业新生来说, 他们迫切希望了解自己的专业, 确立学习目标, 确定自己今后人生努力的方向。他们对今后将要学习什么课程, 各门课程主要讲授什么内容还是一知半解。《土木工程概论》作为土木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 应加强学生的专业引导作用, 使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以激发学习兴趣, 增强专业自豪感。

《土木工程概论》课程讲授一般都结合多媒体教学手段, 在带领学生欣赏美丽的桥梁及壮观的建筑时, 还要进一步引导学生认识了解这些建筑物的结构形式、受力特点及采用的新材料、新技术等更深层次的问题, 指出这些工程结构内部存在的科学技术问题。例如在讲解桥梁结构时, 对简支梁、连续梁、悬臂梁结构的受力特点进行简单讲解, 并指出更多的结构类型及力学分析将在后期的《结构力学》课程中详细讲解;结合网络上出现的“楼歪歪”事件, 分析地基不均匀沉降现象, 并引出《土力学》和《基础工程》课程中的地基处理、基础类型等概念;在讲解地震灾害时, 可简要介绍《结构抗震设计》课程将要学习的内容。这样在讲解《土木工程概论》时穿插介绍其他课程将要学习的内容, 可以让学生对专业的课程体系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并明确今后将要学习的内容, 使学生对土木工程产生兴趣, 建立热爱土木工程专业的感情和对土木工程事业的责任心, 为今后积极主动地学好专业课程, 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打下思想基础, 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二、结合工程实例, 改进教学手段

土木工程是一个与人类的衣食住行密切相关的专业, 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因此, 在讲授土木工程概论时, 应与现实的工程实例相结合, 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一方面, 选择学生学习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工程实例, 例如, 可以结合上课的教学楼、学生的宿舍楼、学校的办公楼、图书馆、教师家属楼等, 讲解各种不同用途的建筑物的结构形式、设计原则;结合当地的道路, 讲解高速公路、省道、县道的功能及设计方法;讲水利工程时重点介绍横穿我市的南水北调工程。这样一下子就拉近了土木工程与学生之间的距离, 使学生认识到我们每天的生活与土木工程息息相关, 今后便会更加留心观察这些建筑物。另一方面, 要介绍一些国内外著名的建筑物, 例如鸟巢、水立方、上海世博园等大家熟悉的建筑以及迪拜塔、上海金茂大厦、环球金融中心等摩天大楼;讲授桥梁工程时除了介绍武汉长江大桥、南京长江大桥等历史名桥, 同时要对苏通大桥、杨浦大桥、杭州湾跨海大桥、明石海峡大桥等现代桥梁的特点进行介绍讲解;讲授铁路工程时可选择世界第一条高原铁路—青藏铁路以及京沪高速铁路进行实例讲解。这样既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又能使学生了解土木工程在国内外的最新进展。

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 利用多媒体课件形象生动、知识量密集的特点, 将典型工程录像、工程实景图片资料适时地插入到课堂教学中, 使学生不出课堂就可以了解国内外一些重大工程的施工方法、施工技术。例如在讲解盾构法施工时, 很多学生对这一地下工程先进的施工方法没有概念, 可选择播放一些盾构机工作的动画视频, 南京过江隧道施工录像等, 这样就能使学生了解盾构机的始发—推进—出渣—管片拼装等连续施工步骤。蓄能电站的工作原理、逆作法施工步骤、桩基施工、建筑物隔震消震技术等等知识点都可以增加多媒体影像、图片的说明, 以获取最优的教学效果。

三、穿插人文素质及爱国教育题材

《土木工程概论》主要介绍土木工程的发展、专业特点及土木工程各个学科的基本知识。土木工程的发展贯通古今, 它同社会、经济及科学技术的发展密切相关, 同时许多工程背后都有一段不朽的历史故事。在给学生讲授专业知识时, 可选择穿插一些人文素质及爱国教育题材。让学生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更全面了解土木工程发展的历史, 铭记对土木工程发展有重要贡献的科学家、工程师, 增强民族自豪感。

例如:“大兴土木”一词来源于《旧五代史·李守贞传》:“守贞因取连宅军营, 以广其第, 大兴土木, 治之岁余, 为京师之甲。”都江堰水利工程是中国古代战国秦昭王时期, 蜀郡守李冰于公元前227年主持修建的, 是中国最古老的水利工程, 是全世界至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 是我国科技史上的一座丰碑。京张铁路修建过程中, 詹天佑创造性地运用“折返法”, 在青龙桥高坡地段修筑一段“人”字形线路, 折返以尾变头, 既减少了上坡坡度, 又减少了盘旋路程;用前后两个车头一推一拉, 迂回攀越山岭, 在中国铁路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卢沟晓月”美景让人陶醉, 但是我们应永远记住是卢沟桥打响了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第一枪。我国著名桥梁学家茅以升主持设计的钱塘江大桥于1937年9月26日建成, 为阻挡日本侵略军, 在建成后3个月又亲手炸毁了它, 茅以升挥泪写下了“斗地风云今变色, 炸桥挥泪断通途, 五行缺火真来火, 不复原桥不丈夫”的诗句, 新中国成立后, 茅以升又积极地投入到钱塘江大桥的修复工作, 并于1953年建成通车, 使用至今。2006年5月建成的三峡大坝, 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混凝土重力坝, 是迄今世界上综合效益最大的水利枢纽, 除发挥巨大的防洪效益和航运效益外, 装机容量和年发电量均居世界第一, 是世界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在课程教学中适当地引用这些著名工程实例及土木工程领域的历史人物对当代大学生进行人文素质和爱国主义教育, 丰富学生的专业知识,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树立正确的专业观和人生观都会产生极其重要的影响。

四、开拓学生创新思维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口的增加、环境污染的加重, 现代的土木工程发展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同时伴随着科技的进步, 越来越多的新材料、新技术也大量应用于土木工程领域, 因此, 在《土木工程概论》课程教学过程中, 应对目前土木工程中最新的前沿热点问题加以介绍, 以扩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例如:针对如何实现土木工程的可持续发展, 在讲授“土木工程材料”章节时, 将黏土砖的缺点, 如制造时取土毁田面积大, 烧制能耗高, 砌筑时劳动效率低下等缺点突出表现, 引出非烧结砖、页岩砖、煤矸石砖等新型土木工程材料;介绍土木工程中再生资源利用的新技术, 建筑物拆除后废旧混凝土的再利用新技术;结合家庭装修材料, 引出“绿色建材”概念;针对目前城市交通拥挤的现象, 可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如何合理规划地面交通, 开发利用地下空间以解决交通拥挤问题;结合5.12汶川大地震, 介绍国内外先进的抗震设计方法及地震预测预报技术;结合智能建筑、智能交通, 探讨信息集成技术在土木工程中的应用和未来发展。通过以上内容的讲解、讨论, 可使学生了解土木工程学科前沿问题, 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来解决这些问题, 提出一些新的见解、新的方法, 为今后的专业学习确定研究方向。

五、结 论

笔者针对《土木工程概论》课程的特点, 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改进教学手段、结合人文素质教育及开拓学生创新思维4个方面对加强大学生素质教育进行了探讨, 为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大学期间学习打下良好的专业基础, 为培养出适合时代需要和科技发展要求的高素质土木工程专业人才进行了积极的实践与探索。

摘要:文章分析了《土木工程概论》课程在土木工程专业大学生素质培养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就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改进教学手段, 开展人文素质教育及开拓学生创新思维几个方面加强大学生素质教育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实践。

关键词:素质教育,土木工程概论,大学生,创新思维

参考文献

[1]谢忠球.土木工程应用型人才实践能力与创新素质的培养[J].高等函授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8, 21 (4) :28-31.

[2]罗福午, 于吉太.以现代工程为背景, 进行生动有效的工程教育[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04, (2) :51-54.

[3]张利, 刘永, 苏胜, 黄娟.素质教育背景下的土木工程材料教学体系的构建[J].高等建筑教育, 2007, 16 (1) :61-63.

[4]周科峰, 李宇峙.可持续发展理念下的“土木工程概论”程教学初探[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0, 26 (4) :124-125.

四川大学宗教学概论 篇8

关键词 “概论”课 教学质量 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概论”是思想政治理论课“05方案”的核心课程,在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概论”课不是简单的传授知识,而是立足于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着重从正面剖析问题,讲清道理,充分发挥真理的力量、逻辑的力量,培养学生科学地认识和分析复杂的社会现象的能力。因此,“概论”课应该结合本课程的特点、任务和当前时代的要求进行教学方法的探索,采取丰富而有效的教学方法,以增强“概论”课的教学效果。

1 专题式教学

在“概论”课的教学过程中,通过专题的形式讲授,可以更加灵活地把握教材,组织教学内容,突出教学重难点,针对性强。“概论”的总体设计是帮助高校的大学生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形成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来把握。因此,可以以专题的形式来设计教学内容,如专题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总论;专题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石,在专题二里面主要讲解社会主义旗帜论、社会主义本质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重点讲解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含义及当前我国最大的实际是出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设计两到三个专题。这样既促进教师深入钻研理论,提高教学水平,又增加教学过程的新意。

根据不同的专业,以专题的方式讲授使理论更加深入、透彻。如:第十章建设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就可以以社会主义文化专题的结构来教学。首先,讲清楚什么是文化?什么是先进文化?什么是社会主义文化?也就是文化的定义以及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内涵。其次,我国社会主义文化面临的窘境。当今中国文化断代严重(案例:专访杜维明)。提出问题:我们能从韩剧中学习什么?十六大报告对文化的定位。再次,讲文化对经济的影响。文化本身创造巨大财富;产品中蕴含巨大的品牌文化附加值;营销必须注重当地的文化传统。最后,讲解文化引领价值观的培育。由文化对价值观会产生很大的影响,青年大学生中乐观、悲观的心态同在,对人生肯定、否定的评价呈双峰分布引出问题——为什么会有上述情况存在?(存在就业、学习、情感、经济压力)问题出现怎么来应对:增强挫折适应能力和培育情绪调节能力。

以专题的方式讲授,一方面使学生正确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这一理论,另一方面也让学生对一些社会现象、热点问题作出理性判断,进而引导学生对现实问题和热点问题进行思考和关注,不断激发学生学习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热情和提高他们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适当地打乱原有课程内容布局,以专题的方式讲授。这样做不拘泥于教材,却把书本中的基本观点、基本原理、基本立场都讲到了,较好地帮助学生形象地认识和把握理论的基本观点,又能引导学生充分地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常提常新、不断发展的过程,从而促使学生自觉地承担起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责任,最终实现课程目标。

2 对比式教学

对比教学法,是适合大学生吸收知识的方式之一。“概论”课上的部分内容是同学们在高中时就学习过的,而且有些内容他们记得很熟了。比如:第八章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比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对部分同学们来说,已经学习过的东西,就失去了再学习的兴趣。面对这样的境遇,如何避免重复,激发学生听课的兴趣,也是一个很大的难题。这就涉及到了高校思想政治课的趣味教学。这也要求老师必须根据每一章的具体内容来寻找讲课切入点。

以第八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为例,在讲市场经济部分时。世界各国之间的市场经济既有相似性又有差异性。所以这种情况下,最宜短时间对比来吸引学生眼球,增加学生知识广度。给学生依次列举了三个国家的市场经济模式,“野生植物”——美国自由市场经济模式; “人工培育的植物”——德国社会市场经济模式;“从摇篮到墓地”——瑞典福利市场经济模式。所以最后决定安排讲解结构如下:以对比作导入的引子,每个国家都只讲特色,然后进行特色总结再引出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中间的过渡句就是“如果说‘自由’是美国市场经济的商标,‘社会’是德国市场经济的商标,‘福利’是瑞典市场经济的商标,那我们中国市场经济的商标又是什么呢?我们下面就来学习”。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深入浅出地分析,将同学们带入到课程中,让大学生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中体会、领悟和把握基本观点、基本立场,使理论观点鲜活而不苍白,具体而不抽象,从而引发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

3 讨论式教学

为了培育学生的自学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理论研讨、案例研讨及综合研讨等不同形式展开。如:任课教师把本班的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小组由6~8名同学组成。每个小组指定1位同学负责。讨论的主题可以由老师先布置,然后经过同学的对这个问题的参与、思考、探究,在课堂上经由小组其中一位同学就这一问题发表见解,最后再由教师就讨论结果作一定总结,使学生对此问题有更加的清晰认识、准确把握。讨论是教学既发挥了师生之间交流、同学之间交流、取长补短的作用,也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在讨论主题的设计上,围绕各主要章节的相关重点、难点、热点展开,主题应该有较大的讨论空间。如:通过对“三农”问题的讨论,提高学生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认识;通过对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关系问题的讨论,提高学生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通过对民主法制问题的讨论,提高学生对资本主义民主的本质和社会主义民主优越性的认识,增强民主意识和法制观念。经过学生的充分讨论之后,任课教师应先对学生的讲解内容点评,再进入下一内容的讲述。在讨论中实现教学相长、共同提高。

打破传统的教学方式,着重通过专题式教学、讨论式教学、对比式教学,以更加丰富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根据其专业特色、所关心和感兴趣的问题,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方式,才能提高“概论”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参考文献

[1] 肖贵清.关于讲授“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的几点思考[J].教学与研究,2006(8).

[2] 吴树青.概论课的指导思想、主要特点和基本思路[J].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导刊,2006(5).

[3] 张迎利.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教学模式探索[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07 (6).

[4] 吴树青.全面理解整体把握<概论>教学的任务和要求[J].德育与党建,2007(7).

上一篇:毕业论文写作指导题目下一篇:写诚信的初一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