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江,春江王安石,春江的意思,春江赏析

2024-06-0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春江,春江王安石,春江的意思,春江赏析(共12篇)

春江,春江王安石,春江的意思,春江赏析 篇1

一、以乐造景, 让学生置身诗境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 不少作品具有诗情画意, 意境优美。我们在引导学生欣赏这些作品时, 可以借助联想和想象, 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体会和审美经验, 将这些画面在脑海中浮现出来, 使整个心灵沉浸在一个想象的美好世界中, 与诗人产生共鸣。

为了让学生尽快进入诗歌所营造的意境, 上课一开始, 我先播放古典名曲《春江花月夜》, 伴随着古筝优雅的旋律, 我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这样一个画面:在一个月光皎洁的夜晚, 你来到江边, 在你面前是浩渺的江水, 在你头上是一轮孤独的明月, 在你耳畔拂过的是和煦的春风, 在你的身边是月光笼罩下的梦幻般的花林。在这样的氛围之中, 我问:“大家步入春江花月夜了吗?”学生回答:“有些感觉了。”

这一环节, 我借助音乐和想象, 先营造了一种诗意的氛围, 调动了学生的生活经验, 为迎接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做好了准备。

二、以诗释诗, 让学生表达难以言说的内容

在赏析诗歌内容时, 很多学生都有这样的体会, 感觉诗歌写得很优美, 但美在哪里?怎么表现这种美?却又是“只可意会, 不可言传”的。我想, 如果将新接触到的诗歌用学生已经学过的诗歌来解释, “以诗释诗”, 唤起学生已有的赏析体会, 也许就能让学生将那些不可言传的内容表达出来。

因此, 我在引导学生赏析《春江花月夜》第一部分“月之景”时, 先让学生自由回答最喜欢哪一句, 当说到“春江潮水连海平, 海上明月共潮生”这一句时, 学生一时回答不出, 我便让他们思考一下, 我们有没有学过类似的诗句, 学生一下子就想到了张九龄《望月怀远》中的那句“海上生明月, 天涯共此时”, 感觉一下子就出来了, 两首诗有相同的意象“海”和“明月”, 有了海的映衬, 明月更加空灵、气势更为壮丽。而且学生还主动比较了两者的差别, 《春江花月夜》的气势更为恢宏, 因为这里的月是随着潮水一同涌现。借助想象, 便可以领略到月共潮生的壮丽画面。另外, 这两首诗里还有一个相同的动词是“生”, 而不是“升”, “生”字体现出了月和海潮活泼的生命热情。因此, 有了张九龄的这句诗, 学生不但理解了《春江花月夜》中这句诗空灵壮丽的意境, 而且通过比较不同点, 还能更深入地理解本句诗宏伟的气势。

在赏析《春江花月夜》的第二部分“月之感”时, 我觉得首要的是唤醒学生的思维共鸣, 因为有些道理, 无论是古人还是今人, 是诗人还是普通人, 都是共通的, 即面对自然界中永恒的东西, 如明月、江水, 人往往会引发哪些感慨?学生马上把苏轼的那句“哀吾生之须臾, 羡长江之无穷”背了出来, 有了这个共同的感情基础, 即对“宇宙无穷, 人生短暂”的感慨后, 为了让学生明白本诗感慨的独特之处, 便于得出结论, 我挑选了曹操《短歌行》中的“对酒当歌, 人生几何?譬如朝露, 去日苦多”和曹植《送应氏》中的“天地无终极, 人命若朝霜”这两句诗来与张若虚的“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 江月年年只相似”这几句相比较, 思考两者在人生态度上有何区别?学生经过比较, 发现张若虚的“人生代代无穷已”这句表现出了生命的传承, 比前者多了生命的希望和热情, 少了颓废和绝望之情, 由此读出本诗的基调是“哀而不伤”。

《春江花月夜》的最后一部分“月之情”, 是古代诗歌中最为常见的离愁别绪, 因而能唤起学生共鸣的句子就更多了, “黯然销魂者, 唯别而已矣”, 这一部分我们关键是领悟诗人如何展现游子思妇的离愁别绪。

我让学生重点赏析思妇的思念之情:“可怜楼上月徘徊, 应照离人装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 捣衣砧上拂还来。”我问学生:“这是怎样的思念呢?我们有没有类似的诗句可以相映衬呢?”一个学生立刻想到了李清照《一剪梅》中的“此情无计可消除, 才下眉头, 却上心头”, 说这是一种挥之不去的思念之情。能够说出这句诗, 表明学生已经能够明白这是怎样的一种思念了。那是一种往复回环的思念, 是一种诗意的痛苦, 可谓“不思量, 自难忘”, 又可谓“剪不断, 理还乱”。学生随之慢慢步入了这样一种感情氛围之中。

为了更好地让学生体会这种愁思, 我还展示了李煜《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贺铸《青玉案》“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 满城风絮, 梅子黄时雨”等。不同的诗句, 相似的愁思, 让我们体会到了那种缠绵哀怨的诗境。但这首诗的基调是“哀而不伤”, 诗情中如何体现这点呢?我抓住了“愿逐月华流照君”这一句, 这又跳出了哀怨的范畴, 让我们想到了苏轼的那句“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这种离愁始终透露出一种空蒙、迷惘、柔和的情调, 像轻梦飘过, 却又笼罩心头, 哀而不伤, 具有永恒的普遍性。最后, “落月摇情满江树”, 浓浓的离别相思在美景之下, 化为淡淡的哀愁。

通过以诗释诗, 先把这首诗的感情普遍化, 再引导学生体会本诗的独特之处, 使其在领悟这首诗意境的同时, 又深化了对此诗的理解, 还可以把难以言说的感情用恰当的句子表达出来, 这也是拓宽学生思路的一种好办法。

三、以文释诗, 深化意境, 提高写作能力

本节课最后的大环节是写作实践, 它是课内知识的课外延伸与检验。让学生将感受到的意境用散文化的语言表达出来, 可以由景到情或者由景到理, 力求文句语言优美, 有自己的见解。在读懂诗歌的基础上, 为了使学生深入体会并流畅表达出诗歌的意境, 为了了解学生对诗歌的把握程度, 我让他们把自己设想成诗人张若虚, 或是诗中的一个人物来写诗歌的意境, 这样不仅写起来简单, 而且角度新颖、容易出彩。还可以带入现代思想, 进行比较, 说一下古今的不同。

为了让学生明白我的目的, 我还示范写作了一小段:月点春水, 漾起阵阵涟漪;月洒花林, 闪耀点点银光;月满江树, 勾起缕缕情思。站在水边尽情欣赏, 心情顿觉舒畅。抬头仰望月儿, 它还是那样无私地奉献着, 为黑夜增添光明, 为人间营造宁静和谐。它孤独但快乐着。

有了抛砖引玉的段落, 再让学生本着“孤句 (孤段) 压全篇”的精神, 力争写出一些亮点, 不用很多, 但要有深度。写作压力小了, 学生的写作热情就比较高涨, 也就会对这首诗作更为深入的思考, 并写出一些有价值的东西。

《春江花月夜》意境赏析 篇2

一、归纳意象,还原画面

全诗前八句中的意象分别有:江水、大海、明月、潮水、月光、芳甸、花林、霰、流霜和沙汀。在这十种意象中,江、月无疑是核心意象。大海、潮水的选择是为了衬托出江流的广阔与渺远,给人营造出一种阔大无边、横无际涯的感受。芳甸、花林、霰、流霜、白沙的使用则全部是为了映衬出月光的皎洁,是月得以表现的媒介。因此,这一部分要将几个意象的主从关系确定之后,再来赏析。在这一部分的教学实践中可选用“还原法”进行教学,即要求学生根据此八句,完成一段景物描写,并限定要求(或静谧、或神秘、或纯洁、或宁静、或凄婉、或柔美,等等)。

“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王国维这样说。同样的事物,由不同的主体来进行赏析,根据不同的情感预设的条件来欣赏,其结果也一定是千差万别的。下面引述两段还原的景色描写:

例1:春潮涌动,涌出一轮明月,江面似与大海相连,宽广无垠。月华如水,随波而漾。银辉轻洒,将春江浸染成梦幻般的银色。江流绕芳甸,月色笼花树。汀上白沙,空中流霜,都融入了这一片月色之中 。一时间难以分辨这究竟是空中的霜珠,还是那洒向人间的月光啊!

例2:在那浩浩荡荡的江流入海处,海天一色,春潮无边。在目力所遥不能及的天边,一轮皎皎白月挣脱了海的磁力,喷薄而出。霎那间,海上、天上月华万丈,一束束银辉似那如椽巨笔四处挥洒,又似天外巨人手持万斛月浪倾泻而下。月华乘着流水飘飘荡荡奔流四方,来到了一片芳草萋萋的江畔小洲。月华洒秋树、汀上映白沙。只见得那天幕上银光点点,似冰晶、似水雾,朦朦胧胧一片纯洁的银色世界。

虽说各种还原有所差别,但殊途同归,这种意境的收获却是有着共同精神内核的,而不应是随意的生发,无根据的胡乱揣测。由后八句(原文略去)可知诗作者是借助景色描写来表现对整个宇宙,对全人类的关怀的。一个如此高度的见识,又怎能展示出小而简的个性化的意境呢?因此,对文章意境的品析,是要以意象为基础而做还原法重塑的,但并不唯一,也并不能仅此而已,在还原之后,还要追问一下全诗的整体情感脉络,这样才不至于犯下表面化的错误。

此外,意象在发展过程中,其本身附着的象征含义也促使我们要再三考虑。因为本身的意韵,也会致使许多情况下,意境的判断和还原并不只局限于感性认识,还要再进一步地加以分析。

二、景为情媒,情为景魂

在诗歌创作中,作者往往寓情于景,不直接表露。虽不言情,但透过画面,我们往往能感受到更强烈的情感。以《春江花月夜》一文为例,诗歌前八句皆为景物描写,没有一丝情意,但从这幅图画中,我们依稀能看到张若虚对这片静谧、安适、美丽的天地的一种无限的热爱之情以及下文的一种神秘色彩。这种情感的抒发正是读者通过对景物的把握而生成的。一切景语皆情语,中国古代诗人作诗,蕴藉深沉,情感仿佛是一双无形的大手,支配着景物的呈现,也支配着作者情感的抒发,所以情感是一切景物共通的灵魂。中国自古以来讲求高山流水觅知音。只有知音才能透过这景的遮掩,参悟感受其内在所蕴含的情感。当然,这也是一切文学作品从作者到读者的一个必然过程。在《春江花月夜》中除去前八句的情景交融的描写以外,其后几句,作者看到江上的一轮圆月,不禁发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的哲理感发,从而上升到了一个世界观的层面,把时空扩展到无穷大的境界,抒发了由个人到千古到整个宇宙的情怀。

三、巧妙联想,虚实相生

宋人梅尧臣说:“必能状难写之景,如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然后为至矣。”虚实相生乃是诗歌创作的重要技法,且诗人历来对虚境的重视程度相当之高。诗人若想在有限的文字桎梏下,创造出一个丰富而蕴藉的大世界,就必然要动用想象和联想的手法。《春江花月夜》一诗前面两联乃是眼中实景,三、四、五、六、七、八则是见实景后的心中所想。虚景乃是实景的升华和再创造,由江流入海处升起的一轮明月,想到月光逐波而流来到芳甸,照映花林后的那种似雾似霰的景象,将意境完美地展现出来。张若虚打破时间、空间的拘囿,眺望千里长江,心怀宇宙八荒。此外“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八句是站在青枫浦上,眼见白云一片,小船一叶,而进入了想象的空间,想象出一位在楼中孤寂地等待远方游子的思妇形象。并且对月有很精细入微的描写,月光洒在妆镜上,洒在捣衣砧上,把一个因思念游子而彻夜难眠的女子表现得淋漓尽致,辗转难眠的孤独跃然纸上。可以说,虚实相生的手法就好似中国传统画中的留白,在现实和虚妄间,给人以无限的想象空间。

四、熟读成诵,体悟诗韵

“韵味”是指意境所蕴含的那种咀嚼不尽的美的因素和效果。它包含情、理、意、韵、趣、味等多种因素。韵味是一种余音绕梁的余韵、余味。韵味本身较为抽象,需要学生在诗歌诵读的基础上去感受,去体悟诗歌语言的那种千回百转、飘渺荡漾的味道。以《春江花月夜》为例,全诗以“不知乘月几人归,落叶摇情满江树”收尾。江月挂在江畔落叶纷纷、摇曳生姿的树梢之上,江树摇摆、情意绵绵。那江、那花、那月、那情最后都随风而动,随情而飘落。非有情之人,非善感之辈断然难以体味那无穷之韵味。所以归根到底,教师还是需要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

以上对于《春江花月夜》意境的四点分析方法来自于前人的总结,属于中国古典诗歌鉴赏的方法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一诗以意境闻名,因而笔者选用该诗加以分析,希冀能抛砖引玉,使广大高中语文教师在诗歌意境教学中有所倚傍,共同为推进诗歌教学的发展做出贡献。

《春江晚景》的翻译赏析 篇3

春江水暖鸭先知 作者: 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篓篙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赏析

这是一首著名的题画诗。作者因为懂画、会画,所以他能紧紧抓住惠崇这幅《春江晚景》的画题画意,仅用桃花初放、江暖鸭嬉、芦芽短嫩等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了早春江景的优美画境。尤其令人叫绝的是“春江水暖鸭先知”这一句,他把画家没法画出来的水温冷暖,描绘得如此富有情趣、美妙传神!此外,他的高妙还表现在幽默的想象上,他能看到画外,以画上并没有的.“河豚欲上”,来点染初春的气息,深化画中的意境。如果说惠崇的画是“画中有诗”的话,那么这首诗便是“诗中有画”了。难怪它能作为一首人人喜爱的名诗而传诵至今!

惠崇是个和尚,宋代画家。这首诗是苏轼题在惠崇所画的《春江晓景》上的。

苏轼的《惠崇春江晓景二首》,后人往往只引这一首,忘了后面还有四句:

两两归鸿欲破群,依依还似北归人。

遥知朔漠多风雪,更待江南半月春。

这是一首题画诗,惠崇的《春江晓景图》没有流传下来,不过从苏轼的诗中,我们可以想个大概:一片竹林,三两枝桃花,一条江,几只鸭子,河岸上满是蒌蒿,芦芽刚刚破土,天上还有两两归鸿。河豚是看不到的,是苏轼在想:河豚该上来了,用蒌蒿和芦芽一炖,比东坡肉鲜多了。

惠崇为宋初“九诗僧”之一,跟苏轼不是一个时代的人。苏轼是只见其画,未见其 人。此僧诗画俱佳,尤其擅长画水乡,再放上几只飞禽走兽,人称“惠崇小景”。

王安石很推崇他的画,在《纯甫出僧惠崇画要予作诗》中赞到:“画史纷纷何足数,惠崇晚年吾最许。”

“春江水暖鸭先知” 篇4

尤其是新华社社长田聪明同志, 凭着自己特有的新闻敏感力和历史使命感, 凭借本社强大的队伍实力, 给予沙产业、草产业发展以热心的支持和强大的推动。他于2003年元月亲自点题, 批示新华社国内部组织力量对沙产业、草产业开展连续报道。新华社国内部于当年2月组成由新华社内蒙古分社吴国清副社长 (此书付印时已是社长) 、国内部经济采访室记者董峻、姚润丰组成的小分队, 在内蒙古、甘肃、宁夏、新疆、北京、河北、青海、陕西等八个分社的十几名记者配合下, 对沙产业、草产业的发展状况和存在问题开展了大规模的调研和报道活动。小分队到北京、内蒙古、宁夏、甘肃等省市区进行了调研, 考察了库布其沙漠、乌兰布和沙漠、腾格里沙漠及边缘地带, 以及京津风沙源治理地区的沙产业和各地草产业发展情况, 深入采访了许多投资沙产业、草产业的企业和受益农民, 与各地政府主管部门进行了座谈。他们还采访了国家林业局 (包括三北防护林建设局、治沙办) 、农业部 (产业化办公室、草原处) 、水利部 (农水司规划处、水利处) 等有关部门, 并与中国科协、中科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国家林业局林业研究中心、甘肃省草原研究所等相关科研、学术单位的几十名专家学者, 并与他们进行了广泛探讨, 掌握了大量第一手材料。记者调查一段后, 田聪明社长又亲自听取汇报, 从报道思想到报道方法、素材的提炼, 以及发稿安排等都进行了具体指导, 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进一步强调要加大调查力度。

由于新华社的重视和带头, 中央和地方媒体积极跟进, 2003年的新闻界出现了沙产业、草产业报道热, 至今余热不退。据不完全统计, 当年, 新华社各种内部刊物刊发有关沙产业、草产业的调研稿件30多篇 (组) , 向国内外各类媒体播发新闻稿件近200篇, 《望》、《半月谈》、《经济参考报》等社办报刊和《经济日报》、《光明日报》、《农民日报》、《中国绿色时报》等国内其他媒体也进行了大量报道。这是对沙产业、草产业的一次全国性、普查式的新闻大扫描。新闻内容覆盖沙漠、沙地、沙尘暴, 包括草原、草地和新兴草业, 针对预防、治理和使用, 涉及生产、经营、市场和效益……, 用大量事实展现了沙产业、草产业在西部大开发中的贡献, 揭示了发展沙产业、草产业的重大经济、社会和生态意义, 证明了沙产业、草产业理论的科学性、前瞻性、战略性和可操作性, 发现探讨了在发展沙产业、草产业事业中存在的思想认识、政策举措、投资体制、经营管理、科学指导、教育培训等方面的问题和不适应, 报道了一大批致力于沙产业、草产业事业的先进典型和模范人物, 提出了不少很有价值的观点、意见和建议。文章大多短小、议论集中、事例真实、资料充分、观点明确、重点突出, 资料性、理论性、实践性、可读性很强。读来令人长知识、开眼界、换思维、变观念。这次报道引起各方面对沙产业、草产业的重视。温家宝、曾培炎、回良玉等国务院领导对新华社的报道做出了多次批示。国家林业局也给予了高度重视, 专门组织力量对沙产业、草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 出台了一批促进发展的好政策。90多岁高龄的著名科学家钱学森老人, 在病榻上听秘书一字一句地念完新华社的《沙产业、草产业发展调查》, 给予了高度评价, 还给田聪明社长写信致谢。为便于热心于沙产业、草产业的各级领导、科研单位、教育部门、实践工作者和广大群众了解情况、学习研究、参考借鉴、决策推广, 我们以新华社报道为主, 选编了国内新闻媒体刊发的有关沙产业、草产业的一些有代表性的稿件, 汇集成册, 出版发行。这是对沙产业、草产业发展现状的一次集中展示, 相信对有志于沙产业、草产业者不无启迪。

沙产业、草产业是人民科学家钱学森院士在21年前运用系统论观点, 在中国西部沙漠中长期观察调研后, 提出的一个理论概念。经过20年的发展, 沙产业、草产业理论特别是用新科学技术经营管理沙漠的理论, 已经成为一个独立的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沙产业、草产业理论经过内蒙古、甘肃等地的大量实践, 证明是科学的, 是符合客观规律的, 也是用之有效的。不仅对目前进行的防沙、治沙、生态建设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而且对推动21世纪第六次产业革命 (是钱学森院士提出沙产业、草产业理论概念后, 同时提出的一个理论和预言。即知识密集的充分利用光合作用的农业型产业, 包括农产业、林产业、沙产业、草产业和海产业) 也有深远的指导意义。温家宝总理曾指出:“钱学森同志和宋平同志指出, 在我国西部戈壁沙漠发展沙产业的重要理论和意见值得重视。一些地区的成功实践充分证明, 办好这件事不仅有经济意义, 而且有社会和生态意义。”回良玉副总理也进一步指出:“科学合理地发展沙产业, 是西部开发和生态建设的一项有效举措, 应该有必要的扶持机制”。老一辈领导人宋平同志十分关注沙、草产业, 大力宣传钱学森沙、草产业理论。宋平同志几次在讲话中指出:沙产业, 钱老已经提出十几年了, 现在还处在研究起步阶段。怎么起步呢?首先解决认识问题, 就是要认真重视这个问题。在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 阳光足、降水少, 蒸发量大, 最迫切需要开发沙产业。我们从近几年的实践中看到了希望, 找到了路子, 就要坚定信心, 下定决心, 进一步研究、创新、推广。发展沙产业, 省、地、县甚至村干部都应有自己的规划, 长期坚持。发展沙产业关键在党, 关键在人。沙产业是非常伟大、艰巨、长期的群众性事业, 需要我们很好地宣传, 并组织各有关科学技术专家研究, 组织各有关主管部门协作。如林业、水利、工业、科技、财政等等, 组织群众参加。因此, 唯有党和政府才能总揽全局, 协调各方, 发动群众才能搞好。我国沙漠和沙化土地, 占了国土总面积的18%, 沙化和沙尘暴造成的经济损失每年大约540多亿元, 近几年国家每年要投入数百亿元巨资, 用于生态建设、防沙、治沙和防治沙尘暴;我国有40多亿亩草场, 草地生产能力趋下降态势。巨大的资源怎样科学利用, 巨大的投资怎样提高效益滚动发展?治理不好造成的巨大损失, 怎样减少和避免?解决这些大问题, 按照钱学森理论发展沙、草产业是必然选择。

钱学森沙产业、草产业理论, 是在沙漠、草原开发知识密集的农业型的沙产业、草产业。其技术路线是“多采光、少用水, 新技术, 高效益。”充分利用沙漠、草原的光热优势、光合作用与全部科学技术最新成果有机结合实现太阳能的转换。对沙产业、草产业与防沙、治沙的关系, 理论指出要寓治理于开发之中, 用科学技术经营管理沙漠, 使沙漠增绿, 农民增收, 企业增效同步实现。发展沙产业、草产业要市场化运用, 要严格组织管理, 防止破坏生态环境和沙漠资源等。

近十年来, 内蒙古、甘肃等地区由企业经营开发的沙、草产业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都很好。一是有人、有企业为投资负责。企业投资是为了有用, 要有利益和利润, 是为了扩大再生产;在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治理沙漠沙地, 带来了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二是企业与群众结合。龙头拉动、利益驱动;群众种植, 企业收购, 群众与企业互利互惠, 形成用沙、治沙产业化。三是为用、为利而种。有用才能存在, 有利才会发展。企业有利才有投资积极性, 群众有利才有种、管、护的积极性;四是精种高效。一方面企业投资成本低, 效益好, 群众收入高;另一方面可省出大量沙漠化土地实行围封、靠自身修复、减少或禁止了人畜活动, 切断了破坏源。五是产品无污染。目前沙漠是一块净土, 没有污染, 纯粹绿色, 产品价值高, 经济效益也高。六是注重高科技, 注重可持续发展。基本做到了“一投”、“三化”、“三适”, 实现了“三效”“五增”“四同步”。一投是种植管护和加工生产有投资;三化是企业化管理, 市场化运作, 产业化经营;三适是适地、适种、适用, 适用保证了适地适种;三效是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真正结合;五增是取得沙漠增绿、资源 (产品) 增值、企业增效、农牧民增收、政府增税的效果;四同步即坚持三化同步, 三适同步, 三效同步, 五增同步原则。

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中我们清楚地看到:沙产业、草产业是调动企业、调动社会资源、调动沙区人民参与防沙、治沙, 防治沙尘暴和管护积极性的强大动力;是沙区人民脱贫致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物质保证;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内容;是引入高新科学技术运用于“三农”的必要载体;是我国21世纪新的经济增长点;是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农村牧区经济增长方式的关键环节;是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农、工、科、贸一体化经济的必然选择;是保证可持续投资、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改革稳定发展的战略举措;也是退耕还林 (草) 、退牧还草的唯一后续产业。

春江晚景原文翻译及赏析 篇5

隔着疏落的翠竹望去,几枝桃花摇曳身姿。桃竹相衬,红绿掩映,春意格外惹人喜爱。这虽然只是简单一句,却透出很多信息。首先,它显示出竹林的稀疏,要是细密,就无法见到桃花了。其次,它表明季节,点出了一个“早”字。春寒刚过,还不是桃花怒放之时,但春天的无限生机和潜力,已经透露出来。

春江水暖鸭先知

江春水中,鸭儿在嬉戏;江水回暖的讯息,它们首先感知到了。鸭知水暖,光凭画是体现不出来的,诗却表达出来了。其实岂是鸭子先知水暖?一切水族之物,皆知冷暖。诗人这样写是为切合画上风物,实际上也是表达他对春天到来的喜悦和礼赞。唐人有“花间觅路鸟先知”的诗句,与此句异曲同工。这句诗极富哲理,我们指某一新的情况或消息被人预先知道时,便往往引用这一句。

蒌蒿满地芦芽短

万物逢春气象新。江边,生长茂盛的蒌蒿铺满了地面,芦苇也抽出了短短的嫩芽来。这七字不是泛泛地吟咏景物,而是诗人通过细致的观察贴切地实写出这两种植物的情态,没有一字是闲笔。

正是河豚欲上时

春江花月夜赏析作文 篇6

娇柔的春之仙子,提着裙摆,悠悠然越过早春的江面。于是波纹起了,潮水涨了。那潮水并不是来势凶猛的,它也是柔柔的,一点点儿的涨起,与远处的海相接,密不可分,犹如娇羞的少女,拥入情人的怀抱却业内怯怯的。月,就在此时缓缓睁开眼。沉睡了一天的它,此时的眼前还是朦胧的,空气中交错着银色的丝线,似有若无,招人遐想,耐人寻味。那银光不知是从何处流泻下来,说它是流动的水银,那似乎重了,说它是曼舞的轻纱,似乎又厚了。也许是来自九重天的仙光,令人沉醉。这江这海这月,面对此景,就连最桀骜的君王也不舍打破吧。

月真正明了。江面薄雾已散,那一漾一漾的,是什么晃花了人的眼?原来是水面的波光,一层层荡漾开去,仿佛孩提追逐着那一轮孤月。可是这一去何止千万里啊!真是傻孩子,她们又怎么会知道这春江上,这明月是无处不在的呢?

那股股江水,成群结伴,一路说说笑笑地绕过原野,仿佛一群心怀好奇的青年要去寻找什么仙境一般。你听那潺潺水声,时高时低,不正像偶尔开怀一笑或窃窃的私语吗?原野上,花儿开了,不多不少的几株几丛,不很热闹却也不冷清,就那样静静的,虽长于郊野,却也有名门之风。那小草就更惹人怜了,毛茸茸的,像婴儿的胎发,让人不忍涉足。江边的林子里,花都开了,小小的,密密的,如此的夜,这花为谁而开呢?是为流水,是为这月吧!又或许谁也不为,就为这景,再添上出彩的一笔,这可真是神来的一笔呀!小小的花,毕竟柔弱,任那春风再怎么轻柔,终免不了飘落,吹散,就这样飘飞着,离远了春,还以为这纷扬的都是些小冰粒呢!只是那冰粒,无花的香罢了。

古典名曲《春江花月夜》解读 篇7

《春江花月夜》分为:“江搂钟鼓、月上东山、风迴曲水、花影层台、水深云际、渔歌唱晚、洄澜拍岸、桡鸣远濑、欸乃归舟、尾声”等十个段落。相同的结尾, 犹如一条长长的丝线, 将十幅景色不同、风格俊逸的山水风景画串联起来, 使得它们既有对比、又有内在的联系。这种“换头合尾”式的变化展开的手法, 体现了我国传统音乐的结构特点。

1. 江楼钟鼓———这是一段节

奏自由的散板。琵琶、洞箫和古筝模拟出阵阵鼓声, 钟声回荡, 很自然地将人们带入山水之间。

2. 月上东山———几乎渗透到

每一个段落。这段脍炙人口的曲调柔美、和谐。琵琶、二胡、洞箫和古筝齐奏的音色协调一致而又富于典雅的色彩, 音调轻盈平稳, 形象地表现了一轮明月从东山升起, 在云层中游移的美丽景致。

3. 风迴曲水———很容易使人

联想到“风乍起, 吹皱一池春水”这样的诗句。琵琶在低音区的拨弦漂浮在古筝低沉的音色之上, 仿佛可以看到水面上斑驳的、晃动着的月光。

4. 花影层台———一阵清风将人

们的视线引到江岸上:楼台亭阁, 错落有致, 有人簇拥, 花影摇曳。音乐一改前面的轻盈平稳, 由琵琶奏出一段节奏“凌乱”的旋律, 打乱了人们游玩的秩序, 同时打乱的还有月光投在地上的花的影子。

5. 水深云际———浑厚低沉的

音色仿佛江面上浊浪推涌, 连绵起伏, 而琵琶在高音区的拨弦, 则犹如涌动的江水上闪烁着点点细碎的月光。后半部分水鸟的活动, 将游人的目光从水面引到天空, 又从近处引到远处, 天水相连、一望无际的江面意境展现开来, 音乐逐渐变得气势磅礴, 进入一个高潮, 使全曲的情绪由柔美转为壮阔。

6. 渔歌唱晚———由梆子打出

弱起的节奏型风趣而生动。洞箫的领奏和其它乐器的齐奏, 一唱一和, 把人们尽兴夜游的欢乐情绪表达得生动有致, 也为乐曲增添了诙谐、活跃的气氛。

7. 洄澜拍岸———一个个浪头打向岸边, 江水推涌, 浪花飞溅。

8. 桡鸣远濑船桨击浪, 水声

荡漾, 形象生动, 轻松悠闲。水面荡起的波纹, 一层一层慢慢地散开去, 最后消失在远处的江面。

9. 欸乃归舟———这是全曲的高

潮段落, 旋律的进行, 由慢而快, 由弱到强, 演奏的乐器由少到多, 逐一加入, 急剧将音乐推向高潮, 使得曲调紧凑有力, 激动人心。在一阵狂欢之后突然静下来, 仿佛可以听到人们惬意地喘息。之后, 平稳而从容地转入了尾声。

1 0. 尾声———尾声的音乐飘渺

而悠长, 仿佛小舟已在江面上渐渐地消失了。春江的夜空幽静而安详, 使人沉湎在这迷人的诗情画意之中。

《春江花月夜》似乎不是仅仅在“咏春、歌江、赏花、颂月、唱夜”, 而很大程度上是在“悲春、愁江、惜花、叹月、泣夜”。因为人的心灵是超然物像, 超越时空的, 所谓物有恒姿, 心无定检, 情以物迁, 辞以情发。对于春天, 人们并非只有“春山多胜事, 赏玩夜忘归, 举水月在手, 弄花香满夜”之感。

春———苏东坡说过:“春色三分, 二分尘土, 一分流水, 细看来, 不是扬花, 点点是离人泪”。

江———江水带走的只有无情的岁月, “子在川上曰, 逝者如斯夫”, 李后主一声“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道出多少人的无尽感慨。

花———美艳的鲜花往往使人慨叹青春不再、人生苦短, “花谢花飞飞满天, 红消香断有谁怜…一朝春尽红颜老, 花落人亡两不知”。

月———月亮, 这永恒而又短命的月亮, 更使自古多少人望月兴叹, “月有阴晴圆缺, 人有悲欢离合”, “江畔何年初见月, 江月何年初照人……不知江月待何人, 但见长江送流水”。

夜———至于夜带给人的寂寞、孤独与无奈, 再愚昧无知者也颇感其深, “海上生明月, 天涯共此时。人情怨遥夜, 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蒲, 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 还寝梦佳期”。

鸟语花香的融融春景, 执着隽永的滔滔江水, 千娇百媚的盈盈花容, 映照古今的纤纤月光, 幽远深邃的漫漫长夜, 带给人的不仅是肆水凌云、心旷神怡, 尤其对于一些情深感锐的文人和乐师们, 良辰美景, 更容易触动他们心中哀切的急弦!

武瑞, 甘肃会宁郭城镇初级中学教师。

摘要:《春江花月夜》意境优美, 乐曲结构严密, 艺术构思巧妙严谨, 表现手法深沉含蓄;音乐主题新意不断而又相互联系, 显示了大自然景色的变幻无穷;全曲的主要旋律柔美舒展, 新的因素层出不穷, 给人以新的享受。

《春江花月夜》名曲赏析 篇8

才子张若虚写在长江上的一篇《春江花月夜》千百年来流入了多少人的心。春,江,花,月,夜,每个字都蕴含着美的遐思,每个字都浸透着美的体味。同名名曲借用原诗的意境进行演绎,一唱三叹,不激越,也不豪放。温柔的弦音撩拨起宁静的空气,一幅人生至美的山水画渐渐展开:在暮鼓送走夕阳,萧音圆月的傍晚,人们驾起轻舟,在平静的春江上漫游,两岸青山叠翠,花枝弄影;水面波心荡月,桨橹添声。“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南的秀美与诗句的隽永,柔柔地融入委婉质朴的旋律和流畅多变的节奏之中。音乐委婉优美,节奏流畅多变,配器晶莹剔透,使人回味无穷。

琵琶声起,一幅幅精致的画面将春、江、花、月、夜的韵味如流动的音符一样地弹出;琵琶啊,你身拂着的是古人的风吗?诗的气息氤氤氲氲地弥漫;你手叩着是典故的门吗?门开处那惊鸿一瞥的,是女子伴月盼君归的双眸?

乐曲《春江花月夜》的艺术特点主要表现为以核心音调为基础的旋律展开手法,它以两个核心音调为基础环节进行模进或变奏,构成旋律的呈示与展开。各段音乐在发展变化后往往用一个共同的素材作为小段的合尾,把全曲贯穿起来,使乐曲听起来十分和谐。表现出中国传统音乐美学上的欣赏习惯与运用特点,在宁静中不断有新的表现和流动,这个流动又淹没在中庸与典雅的秀美之中。

当二胡与箫先后奏出悠扬的主旋律,音乐又回到乐曲开始时的诗情画意中。结尾处轻而缥缈的一声大锣,使音乐更具有深远、悠长的意境。好似轻舟渐渐远去,江天一片宁静的夜色。

曲子将深邃美丽的艺术世界特意隐藏在惝恍迷离的艺术氛围之中,整首诗篇仿佛笼罩在一片空灵而迷茫的月色里,吸引着听众去探寻其中美的真谛。有人说,这首曲子 “哀而不伤”,在展现春江花月之夜迷人景色的同时,又带有一丝丝对宇宙无穷、人生短暂的思考;尽管悲伤,仍然轻快;虽然叹息,总是轻盈;哀而不伤,怨而不乱。一方面是对人生短暂的感叹,羡宇宙之无穷,哀吾生之须臾。而在这感叹之中也包含着对宇宙万物生生不息无穷生命力的体悟。明月长存,江流不尽,相比之下,人生是渺小而短暂的,然而也正是这渺小而短暂的人生,面对这无穷的宇宙,便有了一份超越于生存局限之外的沉思与梦想。另一方面是对生命的.顾慕与流连。漫步于江畔,春夜静谧,玉兔东升,江面荡舟,花影摇曳。耳边琵琶弦动,丝丝入扣……

最后的最后,散了,静了,离去了,只剩无尽的江水和皎洁的明月。春江花月之夜的良辰美景,渺茫的江天,无穷深邃的宇宙,这样的情景总能勾起人渺茫而又低回不已的思绪。耳边的乐声有些沉重,犹如长着的低吟,深厚凝重的乐声,不需要言语,却仿佛在向世人发问:“江畔何年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一轮孤月徘徊中天,像是等待着什么人似的,却又永远不能如愿。月光下,只有大江急流,奔腾远去。不知是谁第一个惊诧月色的皎洁,更无人能知晓,这光照春江的明月,是从何时开始洒遍人间。短暂的生命总是过于脆弱,岁月总是那样的无情,琵琶演绎的沧桑诉说着人世变幻的道理:人生如此渺小短暂,哪及宇宙之深邃永恒。抬头仰望明月,不知今夕是何夕。

春江,春江王安石,春江的意思,春江赏析 篇9

关键词: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审美追求

在对《春江花月夜》反复的揣摩分析中, 我深深感到它的魅力, 我相信一首诗, 尤其是一首可遇而不可求的好诗, 它本身就是一种生命表达形式, 而这种生命表达形式在《春江花月夜》中得到了最充分的展示。

朱光潜在《诗论》中说:“诗是人生世相的返照, 每个诗的境界都必有情趣和意象两个要素。”泱泱诗歌大国能以孤篇盖全唐的也只有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 这是一首优美的长篇抒情诗, 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 顶峰上的顶峰” (《宫体诗的自赎》) 。

《春江花月夜》既非传统意义上的闺怨抒情诗, 又非单纯描绘自然山水的景物诗, 更不是抒发人生感慨的哲理诗。诗人将这些屡见不鲜的传统题材注入新的含义, 融诗情、画意、哲理于一体, 把我们带进一个澄澈空灵优美而邈远的意境中。

一、诗中有画———“泛舟春江花月夜”

诗歌的本质在于抒情, 然而直抒胸臆的往往不是好诗, 诗歌是一种“半醉半醒”的状态, 就像抒发的感情一样, 复杂微妙不可捉摸, 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然而再不可言传的东西也可以借助形象来意会, 这就是诗歌所创造的“诗中画”。生动可感的艺术形象可以有效地增加诗味, 把不可感、不可触、不可见的情物化于形象之中。正所谓“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 只有这样情感和理念才能获得艺术的载体和依托, 才能进入诗化境界。

《春江花月夜》单纯诗歌的题目就能把我们带入到一个诗歌之外的地方, 全诗紧扣“春、江、花、月、夜”, 在月的照耀下, 一切都笼上了一层诗意的光辉。诗人在开篇即以月光、江水为经纬, 以春夜为底色, 以花为质地, 以飘荡江水中的一叶小舟为焦点, 以闺中倚栏而望的美妇人的眼睛为视线, 绘成了一卷含着淡淡春愁、浓浓情意的卷轴。诗象也有“实景”和“虚景”两种形态, 就如同中国山水画中的笔墨实景和无形空白。“春江潮水连海平, 海上明月共潮生”即为实景, “玉户帘中卷不去, 捣衣砧上拂还来”即为虚景。全诗以月为主体, 月给这幅画带来了一抹清凉的忧思, 它似一条生命的纽带通贯上下, 诗情也随着月开、西斜、月落而起起伏伏。在月的照耀下, 江水、沙滩、原野、镜台、砧石、鸿雁、鱼龙、思妇、游子组成一幅完整地展现人生哲理和生活情趣的画卷。全诗在用色上, 以淡寓浓, 把浓浓的相思离愁寄托在淡淡的水墨上, 浓淡相宜, 虚实相生, 组成一幅淡雅的中国水墨画, 展现了荡舟春江花月夜的优美画境。

二、诗中寄情———“月照离愁相思地”

“诗缘情而绮靡” (陆机《文赋》) , 一个情字乃诗之血肉, 诗之生气, 诗之灵魂。诗歌是“缘情”和“言情”的艺术, 这是人尽皆知的常识。但是如何将这胸中抑郁许久的情表达出来则需要一定的火候。诗歌情感的表达也有一定的质和量。写爱的诗歌可以不着一“爱”字而情意满盈, 写愁的诗歌可以不着一“愁”字则尽上心头, 正所谓“不着一字, 尽得风流” (司空图《诗品》) , 诗中情也可通过诗语委婉流泻而出。

“春江潮水连海平, 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 何处春江无月明”, 月光和潮水同升, 春江之上, 波光粼粼, 闪耀不已, 如思妇跳动的心。“江天一色无纤尘, 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 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 但见长江送流水。白云一片去悠悠, 青枫浦上不胜愁”, 孤月皎皎, 江月不染尘埃, 江水奔流不息, 可记得那时一同泛舟的人儿望月的心。月光入帘, 卷不开拂不去, 相思难遣, 倚楼空消瘦。鸿雁长飞, 鱼龙潜跃, 可音信难传。“情人怨遥夜, 竟夕起相思”, 春光尽, 江水平, 林花落, 月西斜, 面对潇湘无限路, 她的等待她的思念并非随着江月一同退去, 而是徘徊在江边树梢, 如同一弯残月在黎明前遥遥相望。

“离愁”是《春江花月夜》抒发的真挚感情。“白云一片去悠悠, 青枫浦上不胜愁”, “白云”象征着漂泊不定的男子行踪, “清枫浦”则是男女相思相恋的所在。诗人用纯洁的笔触描写了男女之间经过升华的情爱及离别后难以排遣的刻骨相思。诗中以月为见证, 曾一起赏月泛舟, 而如今只能一人望月、问月, 写尽离愁意。

人生最苦是别离, 张若虚借春来春去、月满月亏、江涨江落、花开花谢、夜明夜暗的自然变化抒发了恼人的千古离愁之绪。《春江花月夜》所抒发的离愁相思情亲切、真挚、豪无矫饰。朦胧的月光如薄薄的轻纱, 笼住春江、春花、春夜还有倚栏而望的思妇。迷蒙的情思, 隐约的物象, 真是“一切景语皆情语” (王国维《人间词话》) 。物我一体, 情景交融, 如一曲古琴音随月色和江水缓缓流出, 清幽恬雅, 琴音淼淼而相思不止。情之真处正是诗之至处。

三、诗中寓理———“生似尘埃时似轮”

诗歌除了以情动人外, 还要有一定的涵养和韵味。“诗歌最讲求诗味”, 这“味”就来自深厚的思想内容和含蓄的表达方式。所谓诗中意, 即诗歌的思想, 也即寄寓在形象之内、揉和于感情之中的心意与理念。“诗以意为主, 文辞次之;意深义高, 虽文辞平易, 自是奇作” (魏庆之《诗人玉屑》) 。平时的欢笑、哭泣、失望、愤怒不是诗意, 真正的诗意出自于诗, 又高于诗歌本身。只有作者有情感体验, 用内心奔腾的情去表现客观对象, 跳出个人狭隘的情绪和肤浅感受的圈子, 以小见大, 于自然物象的背后和人情世态中才能发掘出诗意来。

《春江花月夜》在写离愁外也表现了超脱于小我之外的另一种生命情怀。“江天一色无纤尘, 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 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 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 但见长江送流水”。即使不看下边的诗句, 单从这几句我们也能从中体会到一种时空转变、岁月流逝之感。闻一多先生称此诗表现了强烈的“宇宙意识”, 他说:“那是更迥绝的宇宙意识!一个更深沉, 更寥廓, 更宁静的境界!在神奇的永恒前面, 作者只有错愕, 没有憧憬, 没有悲伤。……这里一番神秘而又亲切的, 如梦境的晤谈, 有的是强烈的宇宙意识, 被宇宙意识升华过的纯洁的爱情, 又由爱情辐射出来的同情心, 这是诗中的诗, 顶峰上的顶峰。”

诚然, 诗歌不像哲学著作一样把人生道理讲清楚, 也不像记叙文一样细致入微的描摹物象。诗歌是缘于情, 而又寄情于理, 寓理于象。正如黑格尔在《美学》著作中说的一样:“诗用形象来思考, 它不证明真理, 却显示真理。”

清代诗评家叶燮说过:“诗之至处, 妙在含蓄无垠, 思致微缈, 其寄托在可言不可言之间, 其指归在可解不可解之会, 言在此而意在彼, 泯端倪而离形象, 绝议论而穷思维, 引人入冥漠恍惚之境。” (《原诗》) 《春江花月夜》正达到了他所说的“诗之至处”, 在“冥漠恍惚”强烈吸引读者去探幽访胜。此诗之所以被称为抒情诗的典范, 正是因为它将诗中情、诗中画、诗中意用蕴藉的诗语表现出来, 让读者体会到深层次的诗歌的惊魂, 感受到文学艺术的魅力之境, 从而完美体现了抒情诗创作的审美追求。

参考文献

[1]朱光潜.诗论.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赏析 篇10

该诗中不仅描绘出了一幅精美的春江月夜图,而且也表现出了丰富细腻的情感。但是,尤为重要的是,在这情感中也渗入了理性的思考,即情中有思。面对如此美丽的图画,面对春江花月夜这五种事物集中体现出的最动人的良辰美景,而许真的是“乐极生悲”吧,清明澄澈的天地宇宙引发了诗人的遐思冥想:“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江月是如此的美丽,美妙的景色不禁使人想到了宇宙的深邃和永恒,从而联想到自己的人生是如此的渺小和短暂。是谁站在江畔,第一个惊诧月色的明媚?光照春江的明月,又是从哪一年开始照耀到人间呢?恐怕已无人能说的清楚。毕竟,人的一生太短暂,太短暂了!人要和时间赛跑,终究是要失败的,人生真的是很容易就逝去了。人类一代代永无穷期地更替,不正是人生短暂的表现吗?而明月却年年相似,这江月为什么会年年依旧呢?可能象世上的离人一样,也在等待着自己的亲人到来吧!“不知江月照何人”这里用了一个拟人的手法,把月亮写的很有感情,为了见到她期待的人,可以年年长明不衰。诗人由仰望月轮,又低头看到大江东流。这滚滚东流的一江春水,多么象消逝着的光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人生,人的青春不就是被这滔滔流水送走的吗?诗人由时空的无限,遐想到了生命的有限,感到神秘而又亲切,表现出一种更深沉,更寥廓的宇宙意识。月相似而人不同的意象,深藏诗人对生命短促的悼惜之情,这种青春感伤的情思贯穿全诗,创造出韵味无穷的意境。

但是全诗的关键还在后文对思妇的描写,思妇因盼望与爱人相见而不得而苦闷。但她仍相信,虽然两人相隔异地,不能声息相闻,但此时一定会共对明月寄托相思。南朝《子夜四时歌*秋歌》中有过这样的名句: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是说托月光把自己的相思之情寄给远方的亲人。而在这首诗里,把托月寄情变成 “愿逐月华流照君”,感情更为强烈,要求也更为迫切。这里的“逐”字把思妇那种深沉,执着,殷切的思念之情表现的更形象,更具体,更传神,给读者以鲜明的动感。由此可见,诗中虽有对人生短暂的伤感,但这只是缘于对人生的热爱与追求,诗人并没有因此而颓废和绝望,其基调是“哀而不伤”的,体现出初唐的时代之音。

《惠崇春江晚景》翻译及赏析 篇11

这首题画诗既保留了画面的形象美,也发挥了诗的长处。诗人用他饶有风味、虚实相间的笔墨,将原画所描绘的春色展现得那样令人神往。诗的前三句咏画面景物,最后一句是由画面景物引起的联想。整首诗又如同诗人即景言情,当下所得,意象妙会而自然。诗人先从身边写起:初春,大地复苏,竹林已被新叶染成一片嫩绿,更引人注目的是桃树上也已绽开了三两枝早开的桃花,色彩鲜明,向人们报告春的.信息。接着,诗人的视线由江边转到江中,那在岸边期待了整整一个冬季的鸭群,早已按捺不住,抢着下水嬉戏了。 全诗洋溢着一股浓厚而清新的生活气息。

富春江一桥主桥维修加固设计 篇12

富春江一桥位于杭州市桐庐县城区内, 是原桐 (庐) 义 (乌) 公路上的一座大桥, 桥梁全长659 m, 主桥主孔为52+3×80+52 m的单箱单室变截面混凝土连续箱梁, 混凝土设计为50号, 三向预应力体系。箱梁顶板全宽12.5 m, 底板宽7 m, 主墩墩顶处截面高5 m, 跨中截面梁高2.3 m, 二次抛物线过渡。设计荷载为汽车-20级, 挂-100, 人群:3.5 kN/m2。本桥于1991年建成通车。

由于近年交通量急剧增长, 特别是超载车辆的频繁作用, 致使该桥结构出现了较多的裂缝病害。根据检测单位于2005年及2008年对主桥主孔的检测, 其结构技术状况综合评分为59.0分, 评定为三类桥梁, 连续箱梁评为四类。为了确保该桥的安全使用和提高耐久性, 主管部门决定于2008年进行维修加固。

二、病害情况及原因分析

桥梁主要病害为箱梁开裂严重, 造成桥梁刚度出现退化、桥面线形起伏等问题。根据2005年的检测, 箱梁腹板内侧表面大范围的斜向开裂、箱梁腹板外侧斜向开裂、顶板纵向开裂、底板一定范围内的纵向开裂及横隔板轻微的无规律开裂, 裂缝数量多, 宽度大, 相当一部分裂缝宽度超限, 裂缝在数量、走向两方面基本对称箱梁轴线。箱梁裂缝分布与分类如表1所示。

腹板裂缝主要分布在次边跨和中跨的L/4~3/4跨度范围及边跨的现浇范围, 分布具有明显的规律性, 各跨开裂的程度基本一致, 绝大多数为斜向裂缝, 裂缝宽度主要在0.2~0.5 mm范围, 最大裂缝宽度达0.8 mm。腹板内外侧裂缝的倾斜方向一致, 外侧裂缝绝大部分箱内腹板表面能找到与之对应的裂缝。计算分析表明, 次边跨和中跨L/4附近截面抗剪承载力不满足设计荷载要求, 分析为竖向正应力和剪应力组合作用下产生的受力裂缝。

箱梁顶板内侧及底板外侧表面大多为与箱梁轴线平行的纵桥向裂缝, 且绝大多数横向分布在顶底板中部2.5~3.5 m附近, 裂缝宽度基本小于0.2 mm, 顶板内侧裂缝几乎在箱梁全长范围内均有发现, 底板外侧裂缝主要分布在跨中40 m区域。根据裂缝分布与走向情况, 分析为收缩及受力裂缝。

各跨箱梁内横隔板表面裂缝较少, 主要分布在人孔附近, 宽度大多小于0.2 mm, 分析为收缩裂缝。

2008年的复查表明, 箱梁裂缝在长度、宽度和数量上都有所发展。其中, 箱梁底板外侧、顶板内侧原裂缝长度、宽度变化较小, 裂缝数量分别增加21%与9%, 新增裂缝宽度基本小于0.2 mm, 其分布范围和原裂缝的分布集中区相同;箱梁腹板外侧新增斜裂缝9%, 腹板内侧裂缝宽度加大, 这与箱梁因抗剪能力不足而引起开裂的分析相吻合。

三、维修加固设计

1. 设计原则与重点

根据桥梁实际结构及病害情况, 结合专家组意见, 此次维修加固设计按恢复原状的原则进行, 即要求在维修加固后, 桥梁在原设计荷载作用下符合原设计规范要求。设计中, 将结构裂缝的补强与加固处理、箱梁竖向预应力钢筋的补张拉、更换桥面铺装以及对局部构造缺陷的整修作为设计的重点。

维修加固工作主要包括开裂箱梁补强、检查处置竖向预应力、增加体外预应力、更换桥面铺装与伸缩缝等附属构件等内容。

2. 开裂箱梁补强设计

根据箱梁裂缝的开展特点, 对箱梁各部位的裂缝采用如下的加固措施。

(1) 腹板外侧裂缝

采用裂缝灌浆封闭的方法处理:裂缝宽度<0.1 mm的进行封闭, 宽度≥0.1 mm的进行灌浆处理。

(2) 腹板内侧、顶板内侧裂缝

采用裂缝灌浆封闭和粘贴扁钢条的方法处理:

1) 裂缝宽度<0.1 mm的进行封闭, 宽度≥0.1 mm的进行灌浆处理;

2) 对于裂缝宽度≥0.2 mm集中区域, 垂直于裂缝方向粘贴60×6 mm的扁钢条进行加固, 扁钢条垂直中心间距25 cm。

(3) 主桥箱梁底板外侧裂缝

采用裂缝灌浆封闭和粘贴碳纤维片材的方法处理:

1) 裂缝宽度<0.1 mm的进行封闭, 宽度在≥0.1 mm的进行灌浆处理;

2) 对于裂缝宽度≥0.2 mm集中区域, 横向粘贴两层宽250 mm厚0.167 mm的碳纤维条, 中心间距45 cm。

3. 竖向预应力体系检查与处置

凿除主桥铺装后, 对竖向预应力钢束进行检查, 如不符合设计要求, 进行补张拉, 补灌浆, 以达到原设计要求。

4. 底板内侧新增体外预应力

桥梁建成后, 当地部门在箱梁内部设置了一道直径80 cm的自来水管, 额外增加了桥梁的负重, 而粘钢加固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自重, 为让箱梁跨中附近有更多应力储备, 经过多次计算、论证, 最终在桥梁中跨及次边跨跨中范围增加3道8Φj15.2体外预应力束, 预应力束沿底板内表面布置, 锚固在L/4附近, 张拉应力控制为0.5 fpk。箱梁荷载组合Ⅱ (一期恒载+二期恒载+温度应力+支座沉降+汽车-20级+人群荷载) 作用下, 增加体外预应力前后的应力计算结果对比如表2所示。

增加体外预应力后, 箱梁各截面主拉应力值分布较为均匀, 跨中主拉应力降低了很多, 特别是次边跨跨中, 由2.27 MPa降低至1.69 MPa。

5. 桥面附属设置更换、修补

将原桥面混凝土铺装凿除后更换为10 cmC50混凝土+4 cm沥青玛蹄脂碎石混合料 (SMA) , 混凝土中铺设D8的定型焊接钢筋网片。钢筋网片与原桥结构应采用植筋连接。

对现有梳齿伸缩缝进行更换。对全桥泄水管进行清理。

6. 维修加固实施工序

为更好的封闭裂缝, 达到预期效果, 维修加固的实施分阶段进行, 其顺序如下。

第一阶段:桥面铺装凿除, 箱梁竖向预应力检修。

第二阶段:裂缝封闭、灌浆;箱梁腹板内侧、顶板内侧粘贴扁钢条, 箱梁底板外侧粘贴碳纤维片。

第三阶段:箱梁底板内侧体外预应力的张拉。

第四阶段:更换伸缩缝, 桥面铺装, 桥梁附属设施修整。

四、结语

富春江一桥于2008年11月维修加固完成通车。在经受了下游富春江二桥改造期间大量的交通分流后, 已正常运行四年多, 持续的监控观测表明, 箱梁的刚度与应力都有较大改善, 取得了较为理想的加固效果, 其维修加固经验值得类似工程参考。

参考文献

[1]交通部公路规划研究院.JTJ021-89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S].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1989.

[2]交通部公路规划研究院.JTJ024-85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S].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1985.

[3]陕西省公路局.JTG H11-2004公路桥涵养护规范[S].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2004.

[4]四川省建筑科学研究院.GB50367-2006混凝土结构加固设计规范[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6.

上一篇:以诚待人的作文500字下一篇:五年级下学期必背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