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学学习心得

2024-07-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病理学学习心得(共10篇)

病理学学习心得 篇1

进入大学已经过去了半年,在这半年的大学生活中,自己出现了很多的问题。大学的课没有高中的多,精力充沛的自己不知道该干什么,久之就慢慢的开始懒惰了。

选择心理学主要是想更加的了解自己,了解自己的内心活动,知道自己为什么会做出这些事情。当然还有一点是带着轻松拿学分的想法来的。从开始上课到课程结束,每节课都感觉到了有一点点的收获,从开始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从众效应,到性格、气质,再到最后的狐狸与葡萄的故事当中都学到了东西。不知道是什么原因感觉开始和最后的课记得最深。特别是在最后一节课上了的狐狸与葡萄的故事当中,感觉在每一只狐狸里都有自己的身影。

来到了大学感觉自己懒惰了,迷茫了,没有目标,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不挂科,不从修,拿毕业证。很少自己主动去学习,很少看书。很多时候不知道自己要干什么。如果一天都没有课的话,自己就无所事事的混一天。生活上也渐渐的没有了规律,自己是一个比较喜欢上网的人,高中时候忙于学习,家里很反对自己上网,但是越反对,自己就是越想上,来到了大学,没人管了反而自己不是那么想上了。学了心理学后知道了,这叫做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大学还有一点不得不说的就是食堂的伙食了,每天都是那几个重复的菜,刚开始来的时候不知道什么菜好吃,于是就看大家都在吃什么,想想大家都在吃,应该会好吃,结果自己打来后觉得也不怎样,学了心理学知道了这就做从众效应。

自己是一个比较随和,沉稳的人,来到大学因为自己的年龄要大一些,所以在寝室就充当“老大”的角色。心理学对个性的定义,个性是一个包含性格在内的上位概念,人格是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是其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全部心理特征的总和。个性是包括气质和性格的。气质主要受遗传因素的影响,性格受社会环境的影响较大,具有道德评价的意义。既然性格具有道德评价的意义,是可以说好坏的。个性是没有好坏的,心理学对“性格”的定义:表现在个人对现实的稳定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中的较为稳定而有核心意义的心理特征。而自己的性格感觉也不是那么的明白,有时候活很多,喜欢热闹。有时候又会很沉默,喜欢安静。时常会因为一些小时而烦心,又会因为一些困难而感到有激情。感觉是一个矛盾的人。

当看到了狐狸与葡萄的故事以后,才发现自己的性格属于不特定的那种。在每只狐狸身上都看到了自己的一点点身影。在生活当中遇到问题,有时候会去解决,迎难而上。而有时候就会选择逃避,会抱怨,会心烦气躁。在老师的讲解下,学习了心理学以后不能说什么问题都解决了,但是让自己明白了冷静下来想问题。最大的收获就是知道了,不要抱怨生活,以平常心去看待任何事物。从多个方面去看待分析问题。付出了就会有收获。

姓名:项

学号:20111523

病理学学习心得 篇2

1 小组合作学习及其分组

小组合作学习将合作、竞争和个人行为融为一体, 并进行优化组合。小组成员不仅要争取个人目标的实现, 更要帮助同伴实现目标。通过合作, 小组成员共同达到学习的预期目标。它能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我控制能力, 提高教学效率, 促进学生间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 以培养良好的竞争意识。

依据学生的学业水平、能力倾向、个性特征等方面的差异, 把一个教学班分成12个异质学习小组, 每组6人, 由一人负责该组的学习并起到帮助和促进作用。

2 小组合作学习评价观

小组合作学习评价观与传统的教学评价有很大不同。传统的教学评价关注个体在整体中的位置, 热衷于分数排名。这种评价抑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忽略了学生的个体差异, 脱离大多数学生的实际。而合作学习把“不求人人成功, 但求人人进步”作为教学追求的一种境界, 同时将它作为教学评价的最终目标和尺度, 将常规参照评价改为标准参照评价, 把个人之间的竞争变为小组之间的竞争, 把个人计分改为小组计分, 把小组总体成绩作为奖励的依据, 形成了“组内成员合作, 组间成员竞争”的新格局, 使得整个评价的重心由鼓励个人竞争达标转向大家合作达标。并且其评价也由教师单一的、封闭的、片面的评价转变成多元的、开放的和全面的评价。

3 小组合作学习评价方法

根据中专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 小组合作学习评价方法要形式多样、生动活泼。我们从不同方面对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包括日常检查、文字性评价、表现性任务评价等, 而重点则放在实验报告、课内表现和学习策略上。

为了使评价真实、客观, 不仅仅是教师评价学生, 也包括学生自我评价和学生间互评, 同时还设计了学生今后的努力方向。

在评价等级上, 采用语言描述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折合分数相结合的方法。如用V表示很好, 计40分;G表示好, 计30分;Q表示一般, 计20分;N表示有待提高, 计10分。

3.1 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是检查病理学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最有效的方式和手段。学生在观察病理切片后, 书写实验报告, 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思维能力以及对知识的理解能力, 还能提高其操作技能和对所学知识的运用能力。

3.2 课内表现

课堂是师生互动的场所, 是学生展现自我、提高自我的舞台。课内表现的范围很宽泛, 有简单的病例讨论、开放的问题回答等, 这些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参与病理学实验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不仅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也给教师提供了从多方面评价学生的依据。

3.3 学习策略

学习策略是指学生为了有效学习和发展而采取的各种行动。学习策略灵活多样, 其使用要因人、因时、因事而异。帮助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是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而对学生学习策略的评价则是重中之重。

4 小组合作学习评价的实施

4.1 讲的评价过程

通过讲解一个典型病例, 让学生根据尸检资料, 对该病例作出病理诊断, 并找出诊断依据。可采用学生自评、同桌互评、小组或全班评价等方式。

病例举例如下。

病史摘要:张某, 男, 12岁, 2周前左侧面部长一疮疖, 肿胀、疼痛, 数天后, 被其母用针扎穿并挤出脓性血液。2天后发生寒战、高热、头痛、呕吐, 经治疗未见好转, 且病情加重, 因昏迷抽搐入院。

体检:营养不良, 发育较差, 神志不清, T:39℃, P:140次/分, R:35次/分。面部有一2cm×3cm的红肿区, 略有波动感。

实验室检查:白细胞总数:22×109/L, 中性粒细胞数:0.87。血培养金黄色葡萄球菌阳性。

入院经抢救无效死亡。

尸检摘要:发育、营养差, 面部有一2cm×3cm的肿胀区, 切开有脓血流出。颅腔:大脑左额区有大量灰黄色脓液填充, 脑组织坏死, 有4cm×4cm×5cm的脓腔形成。切片观察:脑组织坏死, 大量中性粒细胞浸润, 并见肉芽组织。

评价标准: (1) 能正确作出病理诊断, 并找出全部诊断依据的, 评为V (很好) , 得40分。

(2) 能作出病理诊断, 但找不出诊断依据;或不能作出病理诊断, 但能找出部分诊断依据的, 评为G (好) , 得30分。

(3) 不能作出病理诊断, 也找不出诊断依据的, 评为Q (一般) , 得20分;否则是N (有待提高) , 可得10分。

通过这个活动, 教师不仅可以及时了解学生对病理学及其他学科知识的掌握情况, 同时还能激励学生改进学习策略, 为下一步学习奠定基础。

4.2 画的评价过程

这一评价活动主要体现在学生整个绘图过程上。病理绘图十分重要, 学生可通过绘图加强对病变的观察、理解和记忆, 其也是能力训练的一个重要环节。绘图方法:首先仔细观察病变的镜下表现, 找出比较典型的区域, 然后用铅笔淡淡勾出轮廓。对草图满意后, 再用红、蓝铅笔分别画出细胞质、间质和细胞核等。落笔要由轻到重, 色彩要由浅入深。画完后, 标上注解。在绘图时要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 不可人为加工, 而教材上的图谱只供参考, 不可模仿。

评价标准: (1) 能画出脑组织、脓细胞 (中性粒细胞) 及血管扩张充血, 并标上注解的, 评为V (很好) , 得40分。

(2) 只画出脓细胞 (中性粒细胞) , 未画出脑组织及血管扩张充血, 也未标上注解的, 评为G (好) , 得30分。

(3) 只画出脑组织及血管扩张充血, 未画出脓细胞 (中性粒细胞) , 也未标上注解的, 评为Q (一般) , 得20分;否则是N (有待提高) , 得10分。

(4) 自己都不知道画的是什么, 可以不评分, 让其重画。

评价过程: (1) 学生可先自评, 一般只能发现极少的错误。

(2) 小组内互评, 最好写出评语。

(3) 教师在各小组中随机抽1~2份实验报告, 让全班学生评改, 指出值得大家学习借鉴和有待改进之处。

(4) 最后进行自我评改, 写出评语。

通过以上评价, 不仅能提高学生对病理学及其他学科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运用所学知识能力, 还能提高其绘画技能和水平。

病理学学习心得 篇3

【关键词】 激发病理学;学习兴趣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3.588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1653-02

病理学是一门连接基础与临床的桥梁课程,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同时病理学又是一门形态科学,大体标本和组织学切片的形态不仅是病理学的重要部分,而且与理论知识相辅相成。激发兴趣,引导学生学习是一种积极主动的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兴趣,形成正确的学习动机,是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病理学,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重要条件和前提。

如何针对中职卫校医学生的特点采取生动有效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提高病理学的学习效率,本人在中职卫校病理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做了一些尝试,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现总结如下。

1 了解学生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近年来,随着中职学校的不断扩招,大多数学生在初中毕业之后都选择上了普通高中,而选择卫校的学生大部分是因为没考上高中或者受家长之命被迫来的学生,他们的内心往往都存在着一定的自卑感和压抑感。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想调动学生学习病理学的自主性,首先需要建立平等民主、相互尊重的新型师生关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敢想、敢问、敢质疑、敢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见解,逐渐建立学好病理学知识的信心。此外,教师应站在与学生平等的位置上,面对回答错误、回答不上来甚至站起来一言不发的学生要循循善诱,多方面引导,千万不可斥责挖苦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及善于探索的科学思想,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 注重教与学的有效结合,积极改进或创新教学方法

教师在熟悉教材、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必须重视研究教学方法。在当今医学教育中,教学方法种类多样,不拘一格,选择何种方法应以教学任务、内容和实情而定。对病理学而言,要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就应该让学生感兴趣,易理解,好记忆。传统的“照本宣科”或“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对于喜新喜奇的学生来说,会很快失去吸引力。只有不断改进或创新教学方法,才能持久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教学是一门艺术,需要语言,形体等多种方面的综运用。如果教学方法僵化,就会导致课堂僵硬,学生失去学习的积极性。所以教师应该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来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果,利用先进的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内容、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真正教与学的目的。一是,教与学做到有效结合。首先,我们必须要有标准的普通话,在授课时需要重视语言的精炼、准确。语言要亲切生动。这样才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和思维。其次,教师的教法可以多样化,重点突出、难点解析这是大家都比较重视的方面,但不能忽略与学生的互动。课前可以预先提出几个问题,激发学生自学能力和培养课前预习的习惯。每个章节可以导入一些病历分析,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是,合理利用先进教学手段。病理学是一门形态学科学,不仅注重理论的学习,更重要的是增加学生对疾病的感性认识,以前只能依靠课堂绘图和挂图进行讲解。但随着科技的发展,现代化的教学技术正被广泛地运用于各个学科的教学课程中,病理学作为一门形态学科,更应该合理利用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我们应当掌握多媒体的制作技术,把文本资料,病理图片、动画以及录像有机结合,制作成各具特色的多媒体课件,一方面可以增加教学容量,另一方面还能增强学生对病变的认识和理解。实验课可以采用师生互动教学平台软件,可以让老师和学生直接对话,学生观察切片时,教师可以通过电脑直接观察进行指导,使学生对切片能真正做到认识和理解。如果教师熟练掌握这些系统,便能让教师既清楚描述了病理变化又教授了学习方法,提高了实验课的教学效率和质量。但教师应该时刻警惕不能过分依赖多媒体教学,同时要做好与传统教学的结合,把它们更好应用于教学。

3 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方法

教师在讲课时尽量抓住机会,多设置启发式问题,促使学生带着问题积极思考和讨论,以调动学生思考和探索问题的积极性,既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更有利于学生理解和记忆。以“问题为基础”教学模式使医学教學中教师角色发生了转换和作用的更新,是崭新教育理念在教学中具体运用的结果。新的教育理念更加强调教师与学生的平等关系,注重保护和启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培养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具有创新开拓精神、全面发展的学生任重而道远。我们每个教师不仅要钻研专业知识,还要注意将现代的教育理论应用到学科教学中去。基于“问题为基础”教学模式的运用将为病理学教学改革和创新开辟一个新的思路。

4 重视理论联系实践

病理学是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桥梁学科,既要注重理论教学,更要重视实践教学。实践是病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大体标本、病理切片以及动物实验是目前病理实验教学普遍采用的教学方法。学生可通过观察大体标本和病理切片,一方面可以验证理论知识,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另一方面也可以增加学生学习病理课程的兴趣和积极性。实验课是我们上好理论课的平台和基础,也是提高自身知识的一种有效方法和手段。提高实验课的教学质量是提升整个教学质量的基本要素。病理学与各临床学科互相渗透。教师可在病理教学课程中引入临床病理讨论,选择与重点章节、重点内容相关的疾病,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病理知识正确认识和理解疾病的临床表现,加深理解临床表现和病理变化之间的联系。同时还应强调病理诊断的意义,提高学生病理诊断的意识。

心理学学习心得 篇4

1 、忧郁 由于种种原因,青少年会出现闷闷不乐,愁眉苦脸,沉默寡言的现象。如果长时期地处于这种状态,就应当予以充分重视。

2 、狭隘 表现为斤斤计较,心胸太狭窄,不能容人也不理解别人。对小事也耿耿于怀,爱钻牛角尖。

3 、嫉妒 当别人比自己好时,表现出不自然、不舒服甚至怀有敌意,更有甚者竟用打击、中伤手段来发泄内心的嫉妒。

4 、惊恐 对环境和事物有恐怖感,如怕针、怕暗、怕鬼怪。轻者心跳厉害、手发抖,重者睡不着觉、失眠、梦中惊叫等。

5 、残暴 有点小事自己不快,便向别人发泄,摔摔打打骂骂咧咧,有的则以戏弄别人为自己开心,对别人冷嘲热讽,没有温暖之心。

6 、敏感 即神经过敏,多疑,常常把别人无意中的话,不相干的动作当做对自己的轻视或嘲笑,为此而喜怒无常,情绪变化很大。

管理学学习心得 篇5

人是决定事和物的主导,提高人的思想意识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以首先要从思想上认识到“6S”管理对企业的生产、安全和经济效益的重要性,自觉的遵守各项管理制度,使之在工作和生活中都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

20xx年以来,我们公司大力发展三位一体项目,6S作为其中的子项目之一,也得到了超前的重视。产线上面将工作场所的.任何物品区分为“有必要”和“没有必要”的,除了有必要的留下来,其他的都消除掉。把留下来的必要用的物品依规定位置摆放,并放置整齐加以标识。将工作场所内看得见与看不见的地方清扫干净,保持工作场所干净、亮丽。将整理、整顿、清扫进行到底,并且制度化,保持环境处美观。

从杂乱无章的场所到井然有序的工作环境,所有的一切,无论是谁都明白“一份耕耘、一份收获”的道理。然而,6S实践正处在攻坚阶段,今天的成绩并不意味着明天的成功,一段时间的纠正也并不代表优秀的素养已经养成。6S管理的最终目的是提升员工品质,巩固好攻坚的成果,让优秀的道德品质习惯化,使公司拥有更加辉煌的明天。

我们要在工作上推进6S,形成处处6S,时时6S的大环境。没有,只有更好!让先进代替落后,让时时警醒赶走麻痹大意,让坚持到底消灭半途而废,形成良好的督促氛围。

法理学学习心得 篇6

法律规定了权利与义务,权利义务相对来说就是自由与限制,绝大多人都是向往安定的生活,但是每个人都各有其个性、欲望,只有对那些超出某个限度的约束起来,社会整体才能得以正常运转。因此法律成了我们社会生活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始终将所有人限制在一定的框架之中,在这之中给予人自由生存不受他人侵害的权利,也同样限制个人的行动以维护整个国家的稳定。

为了达到安定的目的,我们就得完善我们的法律,但是法律毕竟是人来制定的,人无完人,人制定的法律自然也就不可能完善。因此,为了维护法的公正性,我们就得有一个原则或是中心,让法律围绕着它,当法律出现不合理的时候就按照它来判别,这就是法的价值。

而法的价值主要有三个基本价值:第一,安定性的价值;第二,正义性的价值;第三,合目的性的价值,其又分为符合社会发展的目的与符合国家发展的目的价值。任何法律制度的确立和实施都离不开这三种价值之间的平衡,三项价值之间的冲突与博弈的结果就是让法律具有合理性。

只要在制定法律或是实施法律的时候对社会或事实情况进行分析,基本上就能制定出公正的法律和合理的判决。

但法律存的目的是什么呢?

在当今的法治社会,法律可以说是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社会规范。它规范了所有公民的义务和权利。对于违反法律的人,都会受到相应的处罚,正是这种强制措施才能保障所有公民的合法权利不受非法侵害。法律从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成是道德的底线。

所以法律永远不是第一位的。法律只是一种手段,通过法律我们构建想要的理想社会,所有人在规则下行事,而终极目的就在于最大限度地降低社会伤害成本。如果单纯为了执法而执法,这将是法治路上一个最大的误区。信仰法律,并不意味着要愚忠于法律。轻判案例在国外并不罕见,法律背后有许多当事人自身无法承受的现实之重,但为何在我国却引起连番呼声原因在于,在我国司法状况并不理想的今天,民众时常难以辨别什么是法律合理的妥协,哪些又是法律不合理的让步,既然难辨真伪,还不如一网打尽来得干脆。

法理学学习心得体会5篇法理学学习心得体会5篇法律是调整社会关系的,我们在传统观念中认为法律是限制人的、束缚人的,其实不然。英国启蒙思想家洛克是这样说的:“法律的目的不是取消或限制自由,而是维护和扩大自由。这是因为在所有能够接受法律支配的人类状态中,哪里没有法律,哪里就没有自由。这是因为自由意味着不受他人的束缚和强暴;而这种自由在不存在法律的地方是不可能存在的:一如我们所被告知的那样,这自由并不是每个人为所欲为的自由。(因为当其他人的意志支配某人的时候,该人又怎能自由呢?)但是,一种处分或安排的自由,一如他所列举的那些包括对他的人身、他的行动、他的所有物以及他全部财产的处分,乃是法律所允许的自由;因此,在这样的法律下,他不受其他人的专断意志的支配,而是能够自由地遵循他自己的意志。”

在400前的英国说出这样精辟的话是多么的伟大啊,我们认真的理解这句话,我们可以得到新的认识。法律事实上是保护和扩大我们的自由的。没有法律的情况下,社会上的每一个人的权利在受到侵害的情况下,是没有办法得到公力救济的,而私力救济往往是非常危险的。法律的存在为我们得到公力救济提供了可能。法律可以使企图侵害他人合法利益的人心怀忌惮,使我们的生活和安全有了保障。所以法律是必要的,而且是有益的,我们需要法律。没有法律,我们的社会就会陷入混乱,我们的财产、安全没有保障。法律是重要的。

为什么会有人认为法律是限制人的呢?这和我们国家的传统有关,我们国家在传统上的法律,是以刑为主,法律调整的方式是惩罚,刑罚的方式。而不是民法的方式,大量的民法上的关系是由道德来调整的。中国的法律传统是这样的,因此我们中国人讨厌和法律有关系。与法律有关系一般就是监狱、刑罚、斩首,总是没有温情的东西。

而在清朝末年,我们引进了西方的法律,我们的传统的法律体系改变了,但是我们的传统还是根深蒂固的。许多执法者也没有现代的法律意识,我#from 本文来自高考资源网www.gkstk.com end#们现在学习法律基础。法律知识是学习的一个重点,同时我们明白法律的意义更是重要的。所以我们了解到了法律的意义是为了保证公民的自由和权利,这个是至重要的。有了对法律的目的的正确的认识,我们才能更好的学习法律,更好的知道学习法律的意义。学习法律就是要知道如何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如何避免不法侵害。

病理学学习心得 篇7

1 传统课堂教学的弊端

长期以来,由教师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张嘴统治教学讲台,教师严格按照教学计划教学,丝毫不能改变。这种刻板的教学模式,大大地限制了学生认知因素的发展,束缚了教学中的灵活性和变通性。教师在讲台上虽然讲得丝丝入扣,但目中无人,忽视了“人”的存在,压抑了学生的思维,抹杀了学生的创造性。教师虽然教学结构紧凑,样样俱全,但忽视了学生的实际需要和参与。这种传统的课堂教学违背了“以‘人’为本,学生是主体,教学互动,知识自构,情感体验,乐学、创新”的素质教育理念。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今天,人们开始注重学生对学习方法的研究,标志着教育改革由以教学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移。这是一项重大的战略改革,是教育观念的一次深刻革命[1]。因此,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探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迫在眉睫。

2 有效性课堂教学的基本特征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重视的是教学过程而不是教学内容,重视的是教学方法而不是教学结果。它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的意义在于帮助学生乐学,自我构建知识,而不是被动接受知识,有效性课堂教学策略是达到这一目的的有效途径。它的基本特征是:

2.1 突出以学生为中心

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主渠道。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首先,应该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观念,改变过去那种“一言堂”、“满堂灌”的弊端,创建一种生动、活跃的、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千方百计激发学生保持旺盛的求知欲,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精神,挖掘他们的潜能;其次,突出以学生为中心,体现学生能够根据自身的知识水平和需要选择学习,体现了学生能独立、自主地参与学习的全过程。

2.2 体现教学的多维互动

知识不是简单地通过教师传播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有意义的建构方式获得的[2]。所以有效的课堂教学体现在教师与学生、教材与媒体的互相作用,互相联系。体现主体与客体、认知与情感、教与学、内部思维与外部活动的双向转化、多维互动;体现在教学活动的多样化、多角度、多方位、多渠道的多维互动的过程。

2.3 强调情感体验乐学

创新教育是注重学习过程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在感悟、领悟、体验学习中获得新知,滋生学习的活力与灵性,进而达到情感和认知的统一,是培养“躯体、心理、智能、情感、精神”融为一体的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能够呼唤课堂教学充满生命的活力,学生在学习获得知识的同时,有美的享受,情感的共鸣。现代教育理论特别强调“教会学生学习,使之成为一种终身享用的行为习惯”。因此,课堂教学有效性特征强调情感体验乐学。这样教师由“要我教”变“我要教”;学生由“苦学”变“乐学”,“学会”变“会学”。师生之间共同创造一个愉快求学、奋发上进的学习心理氛围。使师生之间能够分享经验和知识,能够彼此交流情感,达到共识、共享、共进的目的。

3 有效性教学策略

教学艺术是教师娴熟地运用综合的教学技能和技巧,按照美的规律而进行的独创性教学活动[3]。教学是一个系统的、科学的、教与学有机结合的双边活动,作为课堂教学这块传播知识的主阵地,如何实现教学环节的最佳控制,提高教学效果,笔者在多年的病理学教学中,针对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进行了初步探讨,使学生真正感受到课堂教学的真实状态的存在,体会到课堂教学魅力之所在。

3.1 加强课堂观察

课堂观察是指教师偶然或有计划地对学生的认知情感和行为的注视过程[4],是教师获取教学反馈信息的主要渠道,也是教师调整课堂管理措施,实现有效性管理的前提。课堂观察的内容多,范围广。笔者主要对学生的听课情绪进行观察,及时调整学生学习的情绪。如讲课时观察到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情绪低落、有分心现象时,列举一些实际案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或利用多媒体课件,将病理的微观结构放大,直观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以激发学生积极的听课情绪,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3.2 注重情感对流

教育心理学家认为,人有了愉快的情感,就会满怀激情去渴求知识,甚至创造奇迹。课堂情感对流就是教师对学生情感的反应,能及时选择恰当的处理办法,更好地控制和改进课堂教学活动。在课堂教学中既有“情感对流”又有“知识对流”,“知识对流”,通过“情感对流”来实现。因此,积极创建课堂教学“情感对流”为学生营造一个乐学的教学氛围是有效性课堂教学的又一策略,这样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激发了学生埋藏在心灵深处的情感,唤起了学生的一片爱心,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3.3 把握课堂节奏

课堂节奏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教材内容传播的张弛、快慢及其他有规律的变化。适当的课堂节奏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可以自始至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兴趣,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因此,为了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必须把握好课堂的节奏,使学生感到获得知识是满足求知欲的一种快乐,而不是枯燥无味的艰苦劳动。要保持良好的课堂节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突出一个“活”字,通过对全班同学进行“察言观色”,采用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运用多种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如设疑、诱导、点拨组织学生多向交流、多维互动。既能激发“高潮”,也能留下“悬念”,既能“山重水复”中又“一村”之感,也有开凿水渠接纳百川之效。把握课堂节奏,让学生积极参与,激发学生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3.4 病案教学

病案教学具有直观性和较强的实用性特点,可以引导学生认真观察病案的主要特征和发展过程,经过学生对该病案的观察、分析、推理、判断,使抽象的理论变为感性认识,再用感性认识去验证理论知识,达到巩固理论知识的目的。同时,病案教学有一定的特殊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与情感。通过情感的体验和陶冶,可以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潜能,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和开拓创新精神。如联系实际,列举肺结核造成肺组织干酪样坏死,风湿性心脏病伴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的病理变化。展示不同肿瘤患者的肿瘤标本,学生直接观察其形态、硬度、数目,“耳闻目睹”后,印象深刻。

3.5 多媒体教学

随着计算机及多媒体信息处理技术的普及。计算机辅助教学已成为教学改革的一种潮流。多媒体课件将图像、声音、文本等多种媒体素材,用生动形象的画面展现在学生面前,使枯燥难懂的理论、概念和紊乱不清的结构,通过多媒体课件放大后,将正常的与异常的组织结构成了鲜明的对比,方便了学生观察组织结构异常改变及一系列的病理变化过程,营造了一个和谐乐学的课堂教学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活动,使学生始终保持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情境。这种集看、听、读、思维、参与、交流为一体,丰富多彩,图文并茂,虚拟实景的教学方式,实现了教师与学生的双向交流,拓宽了教学空间,体现了“寓教于乐”的理念,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孙如法.创新课堂教学应体现的四条基本特征[J].教学研究, 2006, 29 (1) :87-89.

[2]刘福庆.问题导学教学模式[J].教学与管理, 1997, (5) :24.

[3]方瑛.试述创造性教学艺术[J].卫生职业教育, 2005, 23 (4) :11.

高职数学学习的心理学运用 篇8

【关键词】心理 数学 教学 方法 建议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6-0146-01

教学是需要用心教的,更需要储备各方面知识,尤其是心理学知识。由于每位学生的心理发展程度不平衡,学习能力有差异,对所传授的知识的接受能力也有不同,这就更需要教师用心理学的观点和方法对学习能力有差异的学生进行不同层次的教育,最终达到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数学这门学科的学习要求学生要具有较强的逻辑推理能力,要使学生能更好的接受和理解知识点,有时就需要老师对这些知识点进行独到的讲评。

一、数学教学与学生学习的心理问题和解决方法

1.伴随着教育各项目标的改进,在给教育教学带来强所未有的好处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相应问题。由于学生本身心理发展特点的差别,以及经历的社会环境不同他们对待学习的思维方式的变化,尤其是面对社会竞争各种压力,他们在生活、学习、人际交往、就业、升学和自我意识诸方面,会遇到各种心理的困惑和问题。在他们所遇到的这些的问题中,下列四个方面应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1)课堂上注意力分散、消极、厌学心理

数学课程中的公式定理多,在现行高职高专教材中大多数都给予了严格的证明,有些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往往消极的记忆结论,而厌倦分析这些公式定理证明的思维方法,忽略其在解题过程中的作用,且上课注意力分散,出现厌学心理现象。比如,“三角函数”章节中有关的数学公式多达几十个,如果死记硬背这些公式有时往往记不住、记不牢,达不到预期的记忆效果,即使短暂识记了也不会运用这些公式解决问题,如果学生能集中精力,以积极的学习态度加强学习推导这些数学公式的过程中用到的角的变换的知识点,不仅可以容易的识记这些难记的公式,而且还能学到解决这些有关三角变换的重要方法,为下一步学习奠定基础。

(2)依赖、惰性心理

进入高职院校学习,好多同学还采用中学的学习模式,从一开始就形成思维上的惰性,他们不是在概念的深刻理解、知识的运用上动脑筋,在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时,大多数都会退缩不前,丧失学习的勇气和信心,出现了不良的学习行为习性。加上,我们的很多数学教师课前不安排学生预习教材的任务,上课上有不给学生阅读教材的时间,有的教师课后也不布置作业,长期习惯于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道例题。因此,在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普遍对教师存在依赖心理,缺乏主动钻研和创新精神。学生往往期盼教师对问题进行的归纳概括和一一论述,突出重点和难点;期盼教师提供详细的解题示范,习惯了一步一步地机械模仿,而不去考虑对同一个问题的理解程度不一样,思维的角度不同,都将会直接影响解题过程的“繁琐”与“简易”。

(3)自卑心理

一部分学习困难的学生,他们当中有的或学习方法不当,有的或刻苦努力不够,当看到自己在学习上与别人的成绩存在差距,就会缺乏学习的信心,可能过分夸大自己的学习困难和不足,而且觉得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感到没有头绪,甚至有问题也询问老师,害怕被同学笑话、被老师轻视。学习成绩一落再落,形成较重的失落心理。从而产生伤感、颓废、焦虑和畏惧等情绪,这样长期在他们心理中形成了“学数学是痛苦的事情”的条件反射,畏惧、忧虑心理自然产生。

2.解决方法

这些诸多问题要求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及时了解和掌握学生心理,加强教师和学生间的情感和思想交流,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氛围,磨砺他们的学习意志,加强学生学习方法的和学习过程的指导。帮助他们消除消极、负面的学习心理因素,战胜这些心理障碍,科学合理有效地将心理学应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比如,对于那些情绪比较急躁的同学,作为教师要有足够的耐心和信息,帮助他们培养平和的心态。针对一些自卑抑郁的学生,我们要及时的帮助他们,做好心理疏导工作,让其走出对数学学习悲观消极的阴影。

二、对高职数学教师教学的建议

由于高职生存在文化基础差、学习动力不足、自卑心理较重等现象,作为教师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教师应关心、爱护、理解并尊重学生,帮助他们矫正学习上的困难。用教师的新观点新方法引导学生的学习,用教师的智慧开启学生的智慧,用教师的情感因素来激发学生的情感,用教师顽强的学习意志调控学生学习的意志,用教师的个性心理影响学生的个性心理,用教师的心灵滋润学生的心灵,使教师和学生肝胆相照、心心相印。尤其是对于数学成绩差的学生,教师要用爱心关心他们,征得他们的意见,设法让学生体验学习数学快乐,向学生奉献挚诚的爱心。

2.教师要为学生创设好的学习情境,以用来保证他们高效率的心理投入。当他们学习时带有轻松愉快、紧张兴奋的心情时,学生就会对数学的学习产生浓烈的学习欲望,从而将学生对一堂课的局部兴趣,转变为对全部数学的持久兴趣。作为教师尤其是数学教师应在教与学的活动中每个层面上不断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学习数学的需要。并且深刻挖掘数学中的美,使学生受数学美学的熏陶,从而使学生产生学习数学的动力。

总之,在现代职业教育中,需要我们用心理学的观点对不同学生的特点认真分析,实现教与学双赢的目标。

参考文献:

[1]肖丹,心理学基础,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

心理学学习心得档 篇9

古人云:“开卷有益”。常读书和常思考,会使我们勇于和善于对自己的教育教学作出严格的反省和内省,既不惮于正视自己之短,又要努力探究补救途径,更要擅于总结自己的或同行的成功经验,从中提炼出可供借鉴的精华,为理论的突破夯实根基。学习《教育心理学》,我想对自己及老师们说一句:读书,能使你的知识变得更丰富,若干年以后,“教科书在你眼里看来就浅易得像识字课本一样了”人的行为都是受心理意识支配的。教师学习教育心理学,懂得学生如何才能做到高效率高质量地学习,教师知道如何高效率高质量地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将会对教育教学工作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从而使教育真正成为涓涓细流,滋润着学生的心田。我大学学习《教育心理学》这本书,一共系统学习过三四次,加上考研学习那就更多了,读完后深有感触,这本书中提到的很多的教学机制、教学理念,与我们的教育教学息息相关。它使我的业务水平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对学生的心理以及学与教的心理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教学是教与学的统一,只有老师和学生们的积极配合,才能达到教学的完美结合。

《教育心理学》这本书包括了三部分:教师与学生心理,学习心理,教学心理。它将新的学习论和教学论及其教学设计技术贯穿全书。采取了以学校学习和教学

中的心理学问题为基本线索,介绍和剖析学与教的重要方面和主要环节的心理学理论与应用。论述了学习类型与教学条件的相互关系,学生人格特征与教学处理的相互影响,师生间和同学间的交互作用,等等。

我先谈谈对教与学的心理学的认识,当然这些是来自对书上内容的吸收和思考。学与教的心理学是一门把学习心理和教学心理两个分支学科结合起来,阐明学生的知识、技能和品德的习得过程,以及教师如何为学生有效学习创设适当条件,促进学生的知识、技能和品德学习的心理学新学科。它是研究学校教育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活动及与之相关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它涉及学校教育过程中的一切心理现象和规律。一方面深刻的体会到教与学这是两个相互影响和促进的过程,对于我们重点研究学校教学或更细些的课堂教学和我们这么多年的学习生活体会是一致的;另一方面,我也认识到教学它是一个完整的过程,而在每一个过程都应当有正确的理论去指导,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教学。教与学的心理学与教育学不同:教育学研究的是教育过程的一些基本规律,而相对应的,教与学的心理学则研究在教育教学条件下教师与学生心理活动的规律及应用。从书中,我认识到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我国教育面临着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要提高学生的素质,首先要使教师队伍具备良好的素质。要更新我们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提高自身教书育人的技能。

2、帮助学生有效地学习是教师的天职。若要有效地帮助学生学习,就必须懂得和熟练地运用学习规律。所以我们教师要知道学生认知能力、动作技能和态度与品德学习的过程和有效学习的内部与外部条件。

3、教师必须学好教学心理学才能使习得的学习论原理转化为教学技能。为我们 的教学决策提供心理学依据和应用技术。

4、教学设计是一项复杂的技术,需要许多心理学和教育学知识作指导。教师必须知道并理解课堂教学的一般过程。课堂上的任何教学方法或技术的选用必须适合教学目标的需要。激发和维持学习动机是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要顺利完成教学各个环节的任务,必须自始自终对课堂进行有效的管理。个人收获和体会:

《教育心理学》揭示出教育过程中应当了解学生的特点,并且阐述了这些特点对教学过程会产生何种影响。作为一名教师,了解学生、了解学生的学习,学会如何有效指导学生学习将是他职业生涯中最重要的事情。

教与学应是不分离的,它就是一个共同体,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清教学的实质。学会全面地去洞察一切,学会将教学置于“共同体”中,学会在整体中去把握;不再教学分离,既要认识到自我的局限,又要善于去发掘自身的潜能。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逻辑能力、表达能力、思辩能力、交际能力和创新精神则永远是教学最本质的核心。

明白了学习的本质是人类个体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超越,我很认同“终身学习”和“学习社会化”的观念和模式。在学校,学习的不是死的知识,而是学习的能力,学习要伴随着人的一生,要学会学习。没有智慧,知识本身是没有用的。学习不仅是课堂中的事,要创造学习化的社会,我们个人也应该学会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

让学生更新了本身原有的学习观念,以前只是注重知识,技能的学习,而忽视了情感,态度,方法,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学习,而这些方面是很重要的;注重学习活动的创新性,以前习惯于接受老师或书本的现成知识,懒得思考。因为只要掌握了老师讲的东西就一取得比较好的成绩,也在一定程度上滋长了自己的懒惰情绪,而现在要转变成发现式,创造性学习,探索未知的领域。

学习不仅要有明确的学习目标,而且需要建立灵敏,完善的反馈调节机制,通过对学习评价理论的学习,更新了评价观,评价决不仅仅是考试,老师的评语。同时也要重视自我评价,而它才是学习过程的出发点与归宿,只有更多地进行自我评价,才能形成自我意识,获得自我超越。

学习的过程,首先要端正态度,在学习上勤奋,踏实,一丝不苟,在此基础上,要寻找并掌握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也就是“巧学”,有些学生整天埋头苦读,虽精神可嘉,但事倍功半,收效甚微。人们看重的是成效,结果,没有人会同情这类人。从来没有救世主,这类学生要从书本,题海的泥潭中走出来,寻求科学的学习方法,做到“会学”,而不是“死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学是师生双向互动的活动。

教育心理学比较实用,很好地解释心理学与教育的关系,将心理学知识转化为教师教学能力。学与教心理学的出现是现代学习心理学和教学心理学发展的产物。它首先阐明学生的学习规律,提出系统的课堂学习理论。然后在学习论的基础上阐明教学的一般过程,包括教学目标的制定、学习任务的分析、教学方法的选择与应用、课堂管理、学生动机的激发、课堂纪律的维持以及教学结果的测量和评

价。学与教的心理学的出现把学习论、教学论和教学法统一在一个学科体系之中。有利于我们反思自己的教学,搞清自己的教学的风格与特点。

学习《管理学基础》心得 篇10

管理科学是知识,管理哲学则是智慧。管理哲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总结和探索管理实践中的智慧。智慧来自对生活实践的观察,也来自于先哲们的沉思默想O从先哲那里获得灵感,寻找企业管理实践的智慧,是一条方便的道路。中国古代哲学主要有三大流派:儒家、道家与法家。儒家思想主张“仁、义、礼、智、信”,对人重在启发、教育、感化。道家主张清静无为,“无为而治”,尊重、顺应客观规律,不做违背客观规律的事情。法家注重“法、势、术”三者的结合。这三种哲学思想对企业经营管理的影响非常大。博大精深的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是一部充满智慧的宝典,它对我们现代的企业管理,尤其是对有中国社会特色的企业管理有着重要的启迪作用。

一、儒家思想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儒家的经典著作《大学》中讲: “古之欲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论语》中讲: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说明管理者只有修身立德,才能服众、才能正己正人,也才能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德的内容就是:“仁、义、礼、智、信”。“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是儒家道德的基础,它几乎包括了做人的全部规范。“仁” 的核心是仁爱,也即是同情、爱护和帮助人。“仁”是德行的根本,体现于万事万物中而使天下人相亲相爱。“仁” 是爱之源,是道德情感本身,“义”、“礼”、“智”是“仁” 的推广和延伸,是道德情感的不同表现。如仁爱、尚义、和谐、诚信、自律等精神。管理者只有具备了这些良好的品德和涵养,才能培养出良好的人格魅力,才能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影响下属、感染下属,从而有效地领导下属。企业也可能由于管理者的个人魅力而产生无形资产。

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要建立人与人之间的和睦融洽的关系,在企业内营造一个充满关爱的环境。将儒家的仁爱思想与现代的人道主义相结合,有利于在企业中形成尊重人、信任人、爱护人的氛围,有利于创立一个以爱换取被爱、以奉献换取感恩的良好人际关系环境,从而使全体员工不断增强奉献精神、真诚服务精神。仁爱思想要求管理者坚持仁爱、仁义、善待下属,要求企业员工之间精诚合作、相互爱护、乐行善事。只有在企业内部形成一种相互尊重、友好融洽的工作环境,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人的潜能和组织的活力。只有管理者充分认识到“以人为本”,才能充分重视人的管理、人心的管理,也才能真正做到“求贤若渴、礼贤下士”。实践也证明,哪个企业重视“以人为本” 的人性化管理,注意鼓励和激励员工去积极参与部门的日常管理及决策,培养员工的集体荣誉感和成就感,给每个员工创造能充分发挥才能的舞台,哪个企业就能经营得好。

诺基亚公司有句广告语“科技以人为本”。这说明从东方到西方,都开始强调“以人为本” 的企业管理理念,事实上,这种理念在两千多年前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就已经存在了。孟子坚持“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的基本观点;还有“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的名言。可见古人对“人的因素”是高度重视的。

在商业交往中,也必须坚持“仁”、“信”之德。儒商注重“和气生财”,“和”则“旺”。对于同行业伙伴既竞争又合作,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竞争。要坚持以正当手段竞争,不能搞小动作或诋毁竞争对手,摈弃不道德的竞争行为。儒家主张“信”,其本义是“诚实不欺”,儒家认为诚信乃人性之本、天道之源。企业商德的核心是诚信,诚实不欺、重约守信。诚实守信是做人之本,是企业立身之本,诚实守信是企业的良心之所在,是企业对顾客、合作者忠实守约的责任感和正义感。只有“诚信”,才能获得信誉,“信誉”是诚信的表现,是企业生存发展的根本。一个获得社会广泛信誉的企业,一个获得消费者信任的企业也必将是能于市场经济大潮中立于不败之地的企业。市场经济是契约经济、信用经济。重约守信、言而有信,诚信为本,是现代企业必须具备的职业道德,也是公平有序竞争的基本条件。企业要盈利,首先应该弄清楚为什么获利,怎样获利的问题。企业赚钱要讲良心,获取的应该是“阳光下的利润”。企业要牢固树立契约意识和忠实履约的道德精神,信誉至上,注重商业道德,反对随意毁约、商业欺诈。只有诚信不欺、重约守信,自觉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维护社会公共利益,才能维护企业的信誉和形象。欺诈、哄骗,言而无信,昧着良心赚钱,就会使企业失去信用,最终也会失去市场。

儒家思想经过几千年的筛选修补,成为祖国传统思想的瑰宝。儒家精神重视修身养性,内炼立德,对于价值失落、人性沉沦和道德迷惑,具有匡扶补正和拨云见日之功效。儒家思想提出了做人应该具备的道德准则体系,如仁爱、尚义、和谐、诚信、自律等精神,这些在现代职业道德建设中仍然占据重要地位。

二、道家思想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无为”思想是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的,是道家学说的精髓,也是道家学说提供给我们的为人、处世、办企业的一个基本原则。真正理解了“无为”思想,也就把握了道家思想的要领大旨。现在我们思考老子的“无为而治” 的思想,是否是管理的至高境界?是否对现代管理依然有着积极意义? 现代管理哲学要思考管理实践中最为根本的一些问题,如管理中的有为与无为、约束与自由等,就是普遍存在的矛盾。作为组织的管理,首先是一种约束,一种制度化的控制,借助这种行为控制而达到组织的既定目标。总之,“有为”是管理的基本内容。所以,一个规范的跨国公司,有着周密的制度设计,有着极其细致的行为规范,人们的每一步都有着既定的安排,组织就如同一台大“机器”。但是,从一定意义上讲,自由是生命的最高价值,也是生命成长和价值实现的必要环境。那么,实践中是多一点约束好,还是多一点自由好呢?是倾向“有为” 还是注重“无为”呢?在管理实践中如何实现约束与自由、有为与无为的辩证统一?我想,老子的哲学给了我们一些启发。老子的哲学并不是一种西方意义上的知识学体系,而是一种生命的智慧,对于人类一切事务,包括管理在内,都具有深刻的启发意义。“无为”,在老子那里意味着“道法自然”,即所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将“道” 视为宇宙之本,而道之本性则是“常无为而无不为”。是“无为” 与“无不为” 的有机统一。老子的“无为”。并不是什么都不做,并不是“不为”,而是含有“不妄为、不乱为”的意思,含有顺应客观态势、尊重自然规律的意思。把“无为”思想运用到社会和企业管理上,就是说领导者的行为要顺应自然、社会发展的规律,并按照规律去制定相应的法律、制度,不轻易变更;人们在这样的法律、制度下,尽情发挥自己的聪明才干,努力去做,这才是“无为”。

将老子的无为思想运用到现代管理艺术中,就是将日常事务的决策权下放,充分调动下属的工作积极性,管理者致力于战略方针的确定,各司其职、协力前进,管理者不置身于琐事,而是以企业文化实现组织的目标。但是,另一方面,老子的无为,不是无所作为,而是有所为、有所不为,在不为中实现有为。所以企业决策权下放并不是排斥任何管制行为,并不是取消管理,而是管理进入更高层次和更高的境界,人人都是管理者,都是重大决策的参与者,也是决策的执行者,貌似无为,事实上是更加有为,更加有效率。

老子的“无为”除了在对人的管理上有参考价值,在整个企业的营运上也有重要的启迪作用。企业要按照需求变化的规律,按照产业生产和运营的规律,从容不迫,沉着稳健,脚踏实地地从事那些有利于消费者的正当的事业。企业能否在环境中生存、发展,首要的问题是有没有“根” 和“本”。对企业而言,“无为”方能“清静”;“清静”,方能各归其“本”;归其“本”,方能有“真根” 和“真本”;有了“真根”和“真本”,才可以在时代的环境和风雨中成长,开出真花,结出真果。企业应当明白,只要有根有本,哪怕你只是一株小草,时代的风雨无论再大,也不过是对你的支持和滋润。然而如果离根离本,或者是一套假根假本,那么,时代的气候无论怎样风调雨顺,都与你没有任何关系,这就是“真根”、“真本”对于企业生存的重要性之所在。

我们知道,这个“真根”、“真本” 并不是说想有就能有。想弄清楚就能弄清楚的。每个企业,每个企业主,要想弄清自身是花还是草,是哪一种花、哪一种草,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现实中我们也时常可以看到对自己认识不清的现象发生。一些企业、企业主因为过分“有为” 的实行多元化经营,反而误解了自身,把自身放在不适合的“品种” 和“位置” 上去了,结果,相当于自绝于环境,就像鱼过分“有为”而蹦到了岸上一样,这样怎能生存和发展呢?万物清静无为才可以回归根本,据守根本。做到原本是什么,就安然于是什么,是花就开,是鱼就游,是猴就跳。办企业也是一样,自己最适合干什么,要设法让自己知道,不能错误地以为可有七十二变,好像什么都能做,那样做必然是“妄为”多多,很危险。

上一篇:销售总监发言下一篇:800字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