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晓》吟诵教学设计

2024-09-2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春晓》吟诵教学设计

《春晓》吟诵教学设计 篇1

一、汉字揭题

1、看图说季节:多漂亮的画面呀!谁知道这图上画的是什么季节?从哪看出?(春天)板书:春

2、教学春字:

1)春字在古代是这样写的,就像一幅画一样。你看得出画的是什么吗?(指名说)

2)师述:春天到了,百花盛开,万物复苏,“春”就是春天阳光变暖,草木开始生长的意思。左边的“ ”表示草木接受阳光的照射开始生长;右边的“ ”表示草木的种子钻出地面往上长的样子。

3、看春天是多么美丽呀!尤其是在清晨的时候,当你从美梦中醒来,耳边传来一声声鸟儿婉转的啼叫声;推开窗,吹来一阵阵清新醉人的空气,无比舒适;眼帘中印入一个五彩斑斓的世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唐代诗人孟浩然写的一首描写春天雨后早晨美景的古诗《春晓》。(板书课题)

4.(指“晓”)这个字读什么? “晓”是什么意思?师:在文中指“早晨”。

5.齐读“春晓”。“春晓”的意思就是——?

二、诵读古诗

1)、哪位小朋友会念这首诗?指名读,奖励。2).自读3).指名读

2)、下面老师说诗句的意思,你们念相对应的诗句!

春天的夜里睡得很香,不知不觉地天已亮了。(春眠不觉晓)

“眠”的意思是(睡觉),晓呢?这里是天亮的意思。

到处听到悦耳的鸟鸣声。(处处闻啼鸟)

“闻”是什么意思?(听见)这里的闻和鼻子没有半点关系哦!

蒙胧中想起昨天夜里听见刮风下雨的声音,(夜来风雨声)

经过风吹雨打,不知有多少花朵凋落了。(花落知多少)

三、吟诵古诗

让我们一边想象美丽的画面,一边朗读一遍这首诗吧!小朋友们真能干!还没上小学就把一年级要学的诗念得那么流利了!在中国古代,人们读诗和我们不一样,他们是吟诵的。(板书:吟诵)有点像唱歌,但和唱歌又不一样,想听听吗?

1)欣赏吟诵(朱思凝吉他伴奏版)

2)一句一句跟着吟诵,师做手势。(PPT播放诗句)

3)为什么有的要把字音拖长,有的很短?因为有的是“平”声、有的是“仄”声,还有的是“入”声,小朋友们听得云里雾里了吧!这等我们再长大一些学习。4)跟着老师和录音一起来吟

一组、二组,三组、四组,最后一起来!

5)诗人在窗前,听着声声鸟鸣,看着满地的落花,情不自禁的吟诵起来:春眠不觉„„ 小朋友齐吟诵。

四、猜字游戏

小朋友们学得很认真,老师奖励大家看一个汉字短片,要求小朋友们一边看,一边记里面出现的汉字,看完来玩一个猜字游戏,好吗?

1、小朋友静静地看短片。

2、猜汉字(师出示事先写好的象形字,一个一个贴在黑板上。)

第一组:草、花、木、竹

第二组:鸟、马、象、羊、鹿、虎、犬(动物)第三组:门、舍 重点讲:

看“鸟”字,就藏在这首诗里。他和什么很像。(处处闻啼鸟的“鸟”)这个字就像一只鸟侧面站立的样子:上面是鸟头,有眼睛;中间的四画是向右横斜的,上面一画是鸟颈部的羽毛,二三画是鸟的翅膀,最后一画是鸟的尾巴;最下面的则是鸟的脚。

五、课堂小结

刚才,我们玩了猜字游戏,了解了古代的许多象形文字。前半节课,小朋友们和老师一起吟诵了一首诗《春晓》,感受了吟诵的韵味。网络上这样吟诵的古诗词有很多,让你的爸爸妈妈从电脑上下载就行,你只要跟着吟诵就行了。而且吟诵还有个好处,就是可以让你记忆更深,你现在学会的,到你年纪很大了也不会忘记!

五、齐诵《春晓》

春晓

孟浩然

吟诵

春眠不觉晓,平

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入

《春晓》吟诵教学设计 篇2

吟诵和朗诵必然是不同的,吟诵传承三千年的读书方式,是中国特有的读书方法。吟诵的必要性何在呢?为何在朗读、朗诵大行其道的今天我还要进行吟诵教学,恢复吟诵的传统呢?首先要从吟诵的价值说起,最主要的有三个方面。

第一,吟诵恢复了古诗文本来的美丽的声音形式,使得学生们重新喜爱上了古诗文。

中华文化复兴,必从读古书开始。每个人都读读古书原文,而不是从课本上听说古代,这样传承文化才有了一个根基。可是现在的年轻人不喜欢读古书,为什么呢?太隔阂,太陌生。去年有研究调查了北京市小学生最喜爱的课程,结果语文排最后。又调查了语文的什么内容最令小学生讨厌,结果就是语法和古诗文。这里面有很多问题,声音是其中最重要的障碍之一。试想,现在年轻人都喜欢流行歌曲,如果把那些歌曲的旋律都去掉,不能唱,只剩歌词,还一字一拍地念,再加上数学分析式的讲解,谁还会喜欢呢?道理就是如此地简单:入情入心的东西,变成了枯燥的文字数学。

第二,吟诵是正确理解古诗文含义的基础之一。吟诵是古诗文的传统读法,而读法对含义的理解是有影响的。

吟诵不仅是读者的读法,也是作者的做法。“先吟后录”一直是古诗文的主要创作方法———下笔前总是先在心里有声音的,而这声音也是基本遵守吟诵规则的,何况,大量的诗文是在吟诵的状态下创作完成之后才用笔记录下来的。

既然古诗文的创作主要是口头创作,那么声音的意义就不可否认。创作时,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每个人都会选择合适的声音去表达,包括长短高低、轻重缓急、清浊开闭,等等,这是从小就会的本领。如果声音不合适,即会改掉,所以“新诗改罢自长吟”,吟诵一直也是修改诗文的方法。

只知道读音,不知道读法,又怎么可能完全了解诗文的含义呢?

“因声求义”,这也是古诗文一直以来的传统,“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声”,正是“书”和“意”之间的桥梁。所以,理解得好自然吟诵得好,而吟诵得好也才能理解得好。古人读书的时候,因声求义,因义发声,这是一直并存互生的两个方面。

如古诗《咏柳》的美感,不易被我们捕捉,这首诗的美不在于写出了春天的特点,也不在于用上了形象的比喻手法。正如孙绍振教授的观点,贺知章是以一个男性的视角来观察柳树,眼前的柳树如同一个婀娜的少女,柳树的柔嫩与娇媚才是这首诗的最大亮点,这是从文字解析的角度来理解的。比如“碧玉”一词让人联想到小家碧玉,“妆”字让人联想到少女梳妆的迷人,“丝绦”是丝织品,“裁剪”在古代属于女红,所以贺知章笔下用了大量的和少女有关的词语,可见这首诗最大的特点就在于贺知章写出了柳树的娇柔、细嫩,如一个美丽动人的少女一般迷人。但这样通过文字来理解整首诗的特点,来感受诗歌的美,却是我们的普通教师不容易做到的,也更难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去理解、去感悟了。

但是,如果我们采用吟诵的方式则不难感受到整首诗的基调和特点。通过反复诵读,特别是在标出了开口音和闭口音之后,我豁然开朗,整首诗28个字,19个字都是闭口音,9个字是开口音,特别是我们公认的千古名句“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两句中只有“裁”“剪”“刀”三个字是开口音,其余的字都是闭口音。闭口音的发音低沉,多用来表达细腻、悠长的情绪。想想贺知章笔下的柳树不正是如此吗?这不是苍劲有力的柳树,而是如同少女般婀娜迷人。吟诵时,多是闭口音的字,自然我们的声音就会变得细腻、悠长,所以,我们不需要把古诗中的一个个字进行剖析,仅靠声音就可以判断出整首诗的基调,用诵读的方法也能体会出作者的情感,而且是在潜心涵泳之间慢慢体会,慢慢感悟,将诗歌中的情感通过声音这个媒介慢慢融入自己的情感。

例如《题西林壁》教学片段:

师:这是一首平起式的诗,第一句中的“看”字需要文读,读一声。同学们刚才诵读的时候把这个平声字拖得很长,既然拖长,就一定有道理,咱们想一想,为什么要把这个字拖长音来读?

生:因为诗人看得仔细,他看到的是“远近高低各不同”,所以把“看”字拖长读能够表现出诗人观察的仔细。

生:因为诗人看的时间很长,所以要拖长来读。

生:因为庐山的雄伟壮观让诗人陶醉,所以他一定看了很久,要拖长来读。

这首诗中 的平声字 还有“山”“缘”等字,学生都可以通过诵读时的声音来引发想象,从中感受音韵中所传达的意思。例如拖长“山”字,才能表现出庐山的雄伟壮观,因此诗人才会有“远近高低各不同”的感受。

第三,吟诵是语文的基本教学法之一。

吟诵教学法是一套以声音为核心的偏重感性的教学法。老师先以声音教学生,其长短高低、轻重缓急,皆有含义而不宣,只是这么一种声音,有旋律或者有节奏,直接传达给学生。学生可能理解也可能不理解,但是其中的喜怒哀乐、细微曲折,学生是一定有所体会的。然后再加以讲解,这就是理性的教学了。讲完后,学生回去自学复习,掌握后再讲给老师听。此时也是首先以声音传达,老师听了他的声音,就知道他理解了多少,偏差在哪里。当然这里学生也可以辅以讲解。然后,老师再用声音去指点,哪里要大,哪里要高,如此等等,当然还是辅以讲解,然后学生再去自学,如此循环。这个过程中,起作用的不仅仅有声音,还包括表情、动作、神态,甚至气味、天气、环境……当然,声音、表情和动作是最主要的。

这样的教学偏重感性。现在的教学偏重理性,甚至完全就是理性。教语文跟教数学一样,都是分解、分析、做题。但古代不是这样的,感性理性虽然都有,但是仍以感性为主。越小的孩子,感性的成分越多,所以讲解得越少。

这样的教学法,可以让学生在理解之前先喜欢上;这样的教学法,还可让学生浸润在其中,不是有距离地理解,而是全身心地投入。那些古诗文不是用来理解的,是用来进入生命进入生活的,并成为生命的养分,随时在那里发酵。

吟诵教学的最终体现,并不是吟诵古诗文,也不是吟诵现有的某些白话诗文,而是创作古诗文和白话诗文,并落实到学生的生命中,成为他未来生命的组成部分,这样才能完成吟诵的文化传承目标。

能吟诵什么就能创作什么。会吟诵五绝,应该就可以创作五绝。教学中可以先从对对子开始,对对子是很多孩子都喜欢的语言游戏,对到五个字就可以作诗了,而且是用吟诵创作,用吟诵修改,用吟诵表达。

孩子们学习了一段时间吟诵后,便可以尝试进行诗文的创作,五绝、七绝、词、文言都可成为他们抒发情感的方式。如孩子们写道:

闹钟

虽未惊天震耳聋,缓睁睡眼蒙眬中。

难平心恨搅美梦,无奈起床做学童。

捣练子·有怀

思绪断,杜鹃啼,寂寞海鸥两岸栖。

一夜雨声撩不止,浪催花落碾成泥。

醉花阴

溪水江边留许久,岁月同谁守。野菊顾凋零,饰空闺房,独自尝薄酒。

冷风傍晚吹杨柳,自种相思豆。离散数十年,思绪起伏,孤泪沾湿首。

孩子们在自己的文章中这样谈作诗:

“每每写完一首, 无形的成就感使得自己睡不着,身体,头脑,乃至灵魂,像有了魔法似的轻飘如云。但当我静下心来看看自己的诗歌与名家的差距时,臊得脸都不知往哪里放。但自己又酷爱这一口,怎么办?只有潜心研究一下其精华。令人振奋的是,这真使我的水平有所提升。直到现在,我仍然写诗,追其原因,就是因为它独到的内涵和优美的文字积淀。诗大到海纳森罗,小到一棵小草。短短几行文字,竟把悲欢离合,凝练得如此淋漓尽致,更是给人内心一种伏案的冲动。”

“我常把自己幻想成诗中的角色,好似也在狂歌、悲愁,让笔尖下的文字跟随自己的思绪游走。不管所作的诗有多么幼稚,我也算是可以作诗了。”

“朗朗上口的声韵,温润的词语,美妙的语言,整齐的结构,蕴含的哲理。哦!我所喜爱的,我生命中的诗!每当望见身旁的事物,发起呆来,随后,像是被拨动了心中的那根弦,灵感就像泉水般迸发而出,就抓起笔,把所有感情都注入笔尖,流淌在字里行间。这种感觉,就像是掉进了无底的黑洞,永远都不会出来。”

“在阳光下,在小径上,在草丛边。灵感总是想来就来,那一草一木,一花一树,总能使我有一种欲望———把它们变成文字,印在纸上!当拿起笔,一幕幕又出现在脑海中。那是一种美———蜜蜂的忙碌、花朵的绽放、大树的茂密、小草的坚强……一切的一切,都可以成为一首小诗,去欣赏。俗话说,“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而写诗,更是在乎过程———过程,本就是享受。当那些鲜活的景象映入心头,再用笔写在纸上,那就变了。不光是景,还有情。景是架子,情是长在上面的牵牛花,郁郁苍苍。隐隐约约看见景,可是情,才是最重要的。诗中的情,像一杯茶,越品越浓郁、越香醇。几个简单的字里,藏的那份情,那份意……每首诗都不同。一首诗一种性格,千百首诗千百种性格。从我认识它开始,我体会到,或是忧愁,或是豪放,或是喜悦。但是,诗的情,却往往不能用几个字概括,只能用心体会。无论是诗还是词,都有一种性格,那种性格,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又如,孩子们学习了苏轼的诗词之后,对苏轼有了一番了解,提笔写下的白话诗歌也让人不禁赞叹:

我眼中的苏轼

可憎他,

耗尽心血只为成就,

一页墨香 。

可怜他,

半生无成,

痴痴悲愁,如漫天风雪,

纠纠缠缠,苦了眼前这半杯酒,

笑对一架古琴,空奏星月凄凉。

映出雪发几丝?

夜是深了,寒了,

蝉是倦了,厌了 。

那烛光如霞彩红艳,

芬芳中微透他面容沉黑 。

试问江涛可是英雄魁梧?

向东怒吼,只留一片哗然 。

迷蒙泪眼有多少哀怨惆怅 。

一卷诗书,

倾倒了半生豪情 。

笔墨浓浓,悠悠,飘飘,

他笑笑,谈谈,奏奏,

转眼间,已湿了半边枕,一片衫。

多情应笑我,

怎能写出他,

沾满仙气的半角衣衫?

三年时光,孩子们创作的诗文上千首,姑且不论是否有文采,是否有境界,但我切切实实感受到了孩子对诗文燃起的热爱,对创作充满的激情。

当然,创作不是仅会吟诵就能开展的,还需要很多的条件。人生阅历、思想境界都很重要,多读诗文也很重要,这样才能熟悉写法的传统,肚子里装满创作的素材。

为了让学生写好诗,我开始时是布置题目,检查作业,表扬佳作。但是,随着教学的深入,我逐渐注重让学生养成作诗的习惯,作为个人修身养性、自我调节的手段,每天至少作几首诗,像发短信一样轻松,像记日记一样自然,让诗歌成为生活的一种方式,才是教学最终的成功。

有人会有疑问,考试又不考作诗,为什么不考的东西也要教呢?因为有用,对人生有用,对社会和国家也有用。今天很多家长甚至教师都认为,分数是最有用的,甚至是唯一有用的东西。什么样的教育才是让人放心的教育?就是这个孩子会自我教育了。学校里教的知识,怎么可能比得上社会知识的更新?如果我们问问家长:学生为什么要写作文呢?家长会说,为了将来有用啊,写个总结,写个广告,总得会写啊。那为什么要写诗呢?这里恐怕要有一半的家长说没必要了。另一半会说:为了锻炼写作能力啊。也就是说为了将来总结、广告写得好,所以要通过写诗练练手,还是落实在应用文上。有一些家长可能另有想法,他们会说:这是心灵的抒发,是自由的追求,人总要有这些审美的情趣,人生才有光彩。

他们说的话全都有道理。但是,世上还有别的道理。

因为他们所说的诗歌,是poetry,不是我们古代所谓的“诗”。

“诗”,有两个最大的特征。一是“诗言志”,“诗”是内心情感的表达,这一点与poetry接近,但也有不同,“诗”不是“抒发”,“抒发”有“发泄”之意,“诗”更多是自我体味。第二个特征,是“发乎情,止乎礼”。“止”不是“停止”的意思,而是“走向”的意思。“诗”是从真情出发,指向“礼”的,poetry则是指向“自由”的。

所以作“诗”的目的,是修身,是自我教育、自我感慨、自我排遣、自我净化。除了应用文之外,诗词文赋的目的差不多都是这样。

今天,我们用什么来言志抒情?用什么来表达自我,沟通他人?好像只有说话,而很多人已经不太会说话。

今天,我们既缺少自由的抒情,也缺少诗教乐教。吟诵,是诗教乐教的基础,所以我们从吟诵开始做。吟诵,又要指向诗教乐教,所以又要落实在创作上。

小学诗词吟诵教学初探 篇3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诗词吟诵 诗词吟诵教学

引言

诗词学习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是小学生认识中国传统文化、感受我国经典的重要途径。诗词吟诵是我国古代文人对诗词的传统诵读方式,它与朗诵不一样,不仅要讲究平仄、入声和尾韵拖长,还应融入自己对诗词的理解和感情体会。

1.在小学诗词吟诵教学中吟诵的重要性

古代读诗讲究“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无腔无调,随意而出”,因此小学生对于诗词的理解、感受是吟诵诗词的灵魂[1]。通过对诗词的反复吟读,自然会做到“读书百遍,其义自现”的效果。教师再对学生进行一定的指导和点拨,帮助学生掌握吟诵中的平仄、入声和尾韵拖长等要点,自然也就学会了诗词吟诵。

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对诗词的兴趣,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诗词的意境与原意,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经典的热爱,传承我国古代经典文化。吟诵教学改变了传统教学方式,突出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教师不应再反复讲解诗词的内容,告诉学生每一个字、每一句话意思,而应更注重带领学生领会诗词中的语言美和意境美,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在现有的诗词感受上去体会、去感受、去理解整首诗的情感,如此自然就能诗词吟诵了。

2.小学诗词吟诵教学的教学过程

上课前,教师可以先将《绝句》的内容写在黑板上,由教师带领学生将诗读两遍,其主要目的是为了让学生熟悉诗词的内容,并准确的掌握诗词字句的发音。待到学生熟悉诗的内容后,教师就可以带领学生体会诗词的美感。古诗有三美,即意境美、情感美和吟诵美[2]。意境美主要通过诗歌内容中的风景描写,诗人的情感抒发来表现,因此教师不能一味的追求学生对诗歌内容的了解,对每每一个字、每一句诗进行解释,这样很容易破坏诗词整体营造出的美感。

《绝句》中的意境美体现在风景的描写,“两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这两句诗立刻在学生面前呈现出一副活泼生动的画卷。不再需要过多的解释与翻译,学生就能领会到诗词中的风景美。而后两句“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描绘的是远景。与前两句的“黄”、“翠”、“白”、“青”相比,后两句的诗句所呈现的画面就有些沉闷与幽远。从诗中的颜色、远景、近景的对比,学生可以感受到诗人通过整首诗所表达的意境美。

《绝句》的前两句描绘的是一副春天明秀的秀丽景色,看见这样的景色任何人的心情都会感到温暖,轻松。而后两句将视线转向远山上还未融化的雪,与门外停着的船,整个轻松欢快的情感立刻有了那么一丝愁绪。教师让学生领会诗中的情感,让学生想象一下自己看见这样风景时会有怎样感受,结合自己的理解与体会,学生自然可以把握这首诗在吟诵时应有的感情。

绝句以四句构成,短小精粹,是依照律句的平仄排序,非常讲究粘对和押韵,故而绝句也很容易朗朗上口[3]。在开始学习吟诵时,教师要让学生自己去反复吟读诗词,当学生能够将诗句记在心中,读准诗词中的每一个音,每一个字,充分体会诗句中的韵律后,自然能够脱口成诵。在反复吟读的过程中,学生对诗歌的理解也会加深,当学生脱口成诵时,自然会融入自己的理解与感情,如此学生便能够吟诵出自己的感受、韵味与节奏了。

学生在感受诗歌的吟诵美时,教师可以通过领诵、齐诵、接力诵等方式让学生熟记掌握诗词的内容。首先,由教师先进行吟诵示范,让学生跟读。吟诵完两遍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齐诵。当教师认为学生已经完全掌握时,可以让感觉自己能够独自吟诵的学生站起来吟诵,若其他学生觉得自己可以也可以站起来一起吟诵。当全班学生都能够准确完整的诵读出诗词内容,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如何在吟诵过程中,掌握平仄、入声和尾韵长托等吟诵的要点。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尝试不同的平仄和入声的方式,让学生了解诗词吟诵的方式并不只有一种。在吟诵过程中学生也可以适当的加入一些肢体动作,以加强整首诗词的吟诵美。

3.小学诗词吟诵教学的体会

教师将诗歌的吟诵作为课堂的重点,也最为学习诗词的重点。教师带领学生感受诗歌的意境美、情感美时,就已经为学生的诗词吟诵打下重要的基础,让学生不知不觉中就学会了诗词的吟诵,感受到了诗歌的吟诵美。

整堂课下来,教师真正用于讲解诗词内容的时间没有超过10分钟,但每一位学生都可以说出《绝句》中的诗意,说出诗人想要表达的感情。在课堂上,学生表现出积极的活跃性,尤其是在诗词诵读的环节,所有的学生都积极的参与其中,开口吟诵,有些同学还加入了自己的肢体动作,课堂气氛被推至高潮。

在吟诵教学时,教师要多与学生沟通、互动。教学中,教师一直保持着与学生交流,尤其是在引领他们去发现诗词中的意境美和情感美时。在吟诵开始时,小学生往往没有足够的自信心,不敢独自开口诵读。但当大家都开始吟诵时,小学生也就没有了顾虑,愿意开口,融入其中,逐渐有自信开口领诵或独诵了。教师要善于利用小学生的“从众心理”,从而营造出一个诗词吟诵的良好学习环境。

结论

在小学诗词吟诵教学中,教师要发挥学生作为教学主体的地位,充分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带领学生体会诗词中的意境美、情感美和吟诵美。让学生主动开口,慢慢学习掌握诗词的吟诵方法与要点。在教学中,教师要针对小学生的学习特点,运用多样化的吟诵教学方式,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如此学生才能真正体会到诗词的魅力,才能更好地传承我国古代经典文化。

【参考文献】

[1]李秋新,董倩. 论常州吟诵的保护与传承[J]. 江苏理工学院学报,2014,05:32-36+54.

[2]曲劲竹. 论吟诵对小学生古诗文学习的影响[J]. 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15,04:108-111.

春晓教学设计 篇4

一 歌曲导入《春天在哪里》(播放歌曲)

小朋友们,有谁知道刚才你们听到的歌曲的名字是什么?

歌曲中的小伙伴们在寻找哪个季节?——春天 小朋友们喜欢春天吗?

春天我们都可以看到什么?可以做什么呢?(PPT播放春天的图片 春花 春草 春雨 鸟儿归来)

春天可真美丽,怪不得歌曲中的小伙伴们要到处寻找春天,其实啊不仅我们喜欢春天。古时候的人也非常喜欢春天,你们知道吗?一千多年前唐代有位著名的大诗人孟浩然和我们一样喜欢春天,他还写了一首赞美春天的诗《春晓》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这首诗。(板书:课题 同学书空课题)

二、初学诗歌

①出示古诗,看视频,听范读。②教师范读 ③小组一起读 ④指名读 ⑤齐读

三、看图说话,探究诗意及体会作者情感

1、题解

师:“春”指的是春天,“晓”是早晨的意思,比如破晓(天刚刚亮的),古诗的题目是什么意思呢?(春天的早晨)同学们你说的真好。

2、出示图片,孩子们谁能看图说一说图片上画的是什么呢?(小女孩睡觉呢)春天的气候暖和,睡起来会睡得怎样?(很香)那“春眠”的意思就是____?(春天的夜里睡得很香)同学们你们说一说这幅图对应的是那句诗呢?(课件:春眠不觉晓)同学们你们的想象力真丰富啊,要继续加油哦!

3、香到什么程度呢?请同学们在古诗中找一找哪里看出作者睡得很香?(不觉晓)

过度:作者告别了一夜香甜的美梦,打了个哈欠,伸了个懒腰,在春天的早晨醒来了。

4、指导读第一句:春眠/不觉晓。(齐读)

5、当诗人醒来听到了什么? 课件出示图片(小鸟叫)是几只鸟在叫还是很多鸟呢?(很多鸟)

师:你知道它们仿佛在说些什么吗?(生:春天来了,春天真美啊!)

我们都知道鸟儿会在冬天飞往南方,到了春天天气暖和了再回到北方,这样的鸟我们叫它候鸟,但是在冬天我们就一只鸟都看不到了吗?(不是的)对的,有一些鸟会一直生活在一个地方,不随季节的变化而迁徙,这类鸟我们成为留鸟。

请同学们看课件中的这些鸟,你们能猜猜哪些是候鸟哪些是留鸟吗?(出示课件与答案)

7、春天早晨不知不觉到了天亮,诗人从酣睡中醒来,推开窗户扑面而来的不仅是清新的空气,淡淡的花香,还有那清脆的鸟儿的欢唱,想想这时候诗人的心情怎样?(喜悦)练读:处处/闻啼鸟。

8、那么请同学们带着诗人的这份喜悦之情再读读前两句诗吧。过度:师:这么美的早晨诗人孟浩然也和大家一样高兴,可是当他正高兴的时候突然想起昨天夜里朦朦胧胧似乎听到了什么声音,你知道他听到什么声音了吗?(播放课件)(风雨声)这幅图对应的又是哪句诗呢?(夜来风雨声)。

9、鸟儿可以躲,娇嫩鲜艳的花儿怎样了呢?(出示课件)

10、看到美丽的花儿被风雨打散飘落,如果你是诗人,会说什么?(伤心、惋惜)

带着你自己的感受,(男女生读)再来读这两行。

多美的春光啊,一场雨后花儿就落了,诗人在这里也是想告诉同学们要珍惜光阴,不然美丽的景色就看不见了。

四、朗读成诵

让我们闭上眼睛,伴着美妙的音乐再次朗诵这首诗。

五、孩子们,诗歌不仅可以朗读,还可以唱可以跳,今天老师就带着大家将古诗跳出来,你们愿意吗?准备好了吗?(视频)学动作——跟着视频舞动——师生同舞

《春晓》教学设计 篇5

一、教学思路与设计理念 【教学思路】

课一开始,先让学生背诵以前积累的古诗。然后出示课件,让学生观察。接着师生合作,认读古诗,再指名读,互相评价。解决生字词,指导学生观察、诵读,感悟诗境、诗情。

【设计理念】

古诗词的语言是祖国语言宝库中的精华。古诗词教学是中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古诗词的教学不仅使学生学习、积累一些优秀的古典诗词,而且能使学生感受、了解内容丰富、历史悠久的中华文化,还可以涵养学生的性情,陶冶学生的情操。所以,古诗词的教学不仅要注重积累,还要注重教学过程的优美,要让学生感受到古诗词的魅力,感受到中华文化的魅力,让学生爱上古诗词,爱上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

二、教学背景分析 【教材分析】

《春晓》这首诗从春鸟的啼鸣、春风春雨的吹打、春花的谢落等声音中,让读者先通过听觉,然后通过想象,既而转换到视觉,在人们的眼前展现了一夜风雨后的春天景色,给人一种春光似海、春意正浓的美的感受。本课教材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一幅情景图,一首古诗,认字表和写字表,还有四道课后练习题。这首古诗语言自然朴素、通俗易懂,已经深远而又耐人寻味。在学习这首古诗时,我们要初步了解诗的大意,体会意境,熟读成诵。同时还要让学生体味古诗文的韵律美,提示停顿、重音,指导朗读。本课教学要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意境图,我们可以从图中看到被春鸟唤醒的作者,打开窗户后被雨后春景所惊异的神情,从而可以看出户外春意盎然的美好景象。

【学情分析】

这首古诗,好多孩子学前就已经会背了。如果我们再一味注重读背,那就如我们所说的:学生只是在数白嘴、背天书,毫无意义。试问,这样的课学生趣从何来?这无非是在浪费时间。所以这节课的教学我们必须把握一点:注重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学定教。

【教法分析】

根据低年级语文教学的特点是以识字、学词学句和朗读背诵训练为重点,我在教学中主要以读为主,读中熟字,读中解词,读中学句,读中悟情的方法。利用文中插图,配乐朗读等方法为学生创设美丽的春晨情境,使学生置身于美景之中,从而使情感得到升华,与作者产生共鸣。针对于字词合作交流认读,诗句的理解也是在合作交流中达到教学目标的。用灵巧的小手画出自己心目中的“春晓图”,并结合书上的插图用以体验和感悟古诗的意境。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学会“晓、眠、觉、闻、啼”这5个生字,理解字词的意思。知道“觉”是多音字。

2.能借助汉语拼音读准字音,通过朗读课文理解古诗的内容,并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3.能背诵课文,默写课文。

(二)能力训练点

引导学生通过看图,培养观察、想象的能力。在讲解古诗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学习古诗、品味古诗,体会作者热爱春天,珍惜春光的感情。

(四)注意体现创新和实践能力:

注重能力的培养,学会说和写,课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去描绘春天的美好景色,并写下来。

四、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

(一)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并会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体会诗人,爱惜春光的思想感情。

(二)难点:对诗的意境的理解。

(三)解决方法:通过有感情地朗读体会古诗的韵味及语言美。

五、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或挂图)、生字卡片、游戏卡片

六、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学生背诵以前积累的古诗。

同学们,老师知道你们课下搜集背诵了好多的古诗,今天老师就给你们一个展示的机会,来,勇敢地站起来给我们背一首吧!

2.出示课件,观察。

你们真是勤奋好学,背诵了这么多古诗,今天老师奖励你们看个动画片,课件示图。

真是太美了!老师想用一首古诗来描绘一下这幅图,你猜是什么诗?

(学生猜测,会背的背给大家听)

二、认读古诗。

1.师生合作,认读古诗

老师想背的就是唐代大诗人孟浩然写的这首《春晓》,我们的课本上也有这首诗呢,赶快看看它和我们背的这首《春晓》是不是一样呢!请同学们打开书17页,自己认真地拼一拼、读一读这首诗,如果遇到不认识的字,还是圈下来,一会儿想办法解决,好吗?

2.指名读,互相评价。

谁愿意把书上的这首诗给大家读一读?(生自读、勾画、交流)

3.这么好听的诗,老师也想给大家读一读,给老师一个机会好吗?

4.生评价老师

三、识记生字。

1.出示生字。

知道老师为什么能读这么好吗?因为老师交了好多的生字朋友,瞧:春、晓、眠、觉、啼、多、少、处

2.合作识字。

快看看这里面有没有你认识的老朋友,如果有快点和他们打个招呼,不认识的也要想办法认识他们,让他们成为你的新朋友。

3.交流识字情况。

哪个生字朋友和你最要好赶紧给我们介绍介绍吧!

4.让我们一齐来认认他们吧!

5.检查认字情况。

你们是不是真的把他们记在心里了呢?那我可得请小老师来检查检查你们。

6.游戏巩固生字。

(1)讲解游戏办法。

你们真聪明,这么快就记住了他们,老师奖励你们看(出示卡片)这是什么(红果),对,不过这些红果可不是奖给你们吃的,它是用来串糖葫芦的!怎么串呢?看每个红果上面都有一个字,我们把这些字,重新串成这首诗,每行串一串,全诗四行串四串,谁想玩这个游戏,那好,我们先来串一串试试,其余的同学帮他们读诗,大家读到哪个字,谁就来串……

(2)分组竞赛。

四、观察、诵读,感悟诗境、诗情

1.诵读,感悟大意。

大家看,多漂亮的糖葫芦,不能吃,我们来读读它吧!慢慢读,边读边想,看看你能知道些什么。(学生读、感悟、交流)

2.看图编故事。

你们一说,又让我想起了这幅图画(出示),再仔细看看这幅图,你能不能看着这幅图编个小故事?谁来试试。

3.启发想象。

假如你就是图中那个小熊早晨醒来,推开窗户,住外一看,你的心情怎样?你会说些什么?

4.美读。初春的早晨,空气里飘着呢土的清香,眼前一片绿色,心情真的棒极了,让我们怀着这样的心情,闭上眼,美美地背背这首诗吧!

五、指导写字 1.了解“春”的由来。

你们真像小诗人,那么有一个朋友很喜欢你们,很想和你们聊聊天,听听他会说些什么吧?(课件:大家好,你们说我是谁?对,我是春,一年四季,春夏秋冬,我是老大,人们很喜欢我,都说春色满园,春光明媚,春回大地,春雨蒙蒙,一年之计在于春,古时候我可不是这样,睢,这是甲骨文的春,春日这下,两侧草木刚刚长出嫩芽,中间最显眼的是一棵幼苗,弯曲着正努力往外钻呢?多有趣啊!而现在的我就由两部分构成,上面是春字头,下面是日字底,小朋友们,你们记住我了吗!)

2.指导写“春”。

上面这偏旁叫什么?下面的这个呢?请同学们闭上眼,用你的鼻子尖,写一个“春”字,我们还得把它写好看,怎么办,装田字格,你们自己也描红观察,提示老师写这个字时要注意什么?(学生提示教师注意事项,老师写完后进行评价)多谢你们提出的宝贵意见,下面同学们自己要在田字格里写一个“春”吧!

3.认识其它新部首。那么,其他的几个字也有新部首,你认识吗?猜猜他们叫什么?

4.学生在老师指导下写其它生字。

板书设计:

春眠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古诗《春晓》教学反思

授完古诗《春晓》,感觉春意融融。这首古诗给我们展现的是一幅雨后清晨的春景图。它看似平淡却韵味无穷。不写繁花似锦,不写芬芳醉人,只用寥寥数笔,就把那不经意的一瞬间感受到的浓浓春意勾勒得淋漓尽致。诗人由喜春而惜春,用惜春衬爱春,言简意浓,情真意切。从那“夜来风雨声”中,我们可以尽情地想象那莺歌燕舞、百花齐放的烂漫春光。课堂上,以下几方面做的不错。

一、交给学生识字的主动权

在学生自读后,请他们说说:你想提醒大家读好哪个字?学生对于充当“小老师”的角色一向很感兴趣,各抒己见,如:“觉”读撅嘴音,“处”是翘舌音,“声”是后鼻音等等。我相机让学生组词,说说能用什么办法很快记住这些难字。跟着我又问:哪个字告诉我们诗写的是什么季节?哪个字告诉你不明白意思?“晓”是什么意思?“不觉晓”呢?学生不明白的诗句意思我让他们用符号标出来,再次阅读诗句,猜测诗意。

二、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诗的意境。

课堂上我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识字、学词、析句、理解内容,培养阅读能力及习惯。让学生耳、脑、口、眼协调活动,注意诗的停顿和节奏,读出感情,从中感受到诗的语言美、节奏美、音律美,从而渐入古诗意境。让学生在变换中领会读的乐趣,悟出诗的意境,提高朗读能力。

三、从表演启发诗的大意

只有让学生体会到诗的大意,才能接着体会诗的意境和情感,才不会在读的时候毫无表情地念。因此当学生能读出诗人所写是春天这个季节的所受所见所想,我让学生看着我,边观察边跟着演一演,学生的兴致高涨,通过这样直观的演和说,学生对诗意有了大概的了解。接下来我就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理解再读古诗,并激发他们自行创编动作加以表演读,真是不可以小看孩子,刚才我还担心他们读不懂诗呢,而现在却能把诗读得又有表情又有动作,声情并茂。我相信他们对这首诗也有了深刻的认识和印象了。

《春晓》教学设计 篇6

1.初步理解古诗《春晓》内容,感受诗中描写的优美景色,喜爱春色。

2.初步学习按古诗节律吟诵。

3.通过积累,感悟和运用古诗,使幼儿充分感受古诗《春晓》的韵律美、意境美,养成背诵古诗的良好习惯。

4.领会古诗蕴含的寓意和哲理。

5.理解古诗内容,能认真倾听,有良好的倾听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读背古诗,理解诗意。

难点:理解诗意,体会诗的意境。

活动准备

1、有关古诗的现代散文及古诗大挂图。

2、班得瑞的《春野》轻音乐。

活动过程

1、边听音乐《春野》边进教室,感受乐曲的优美。

——清脆婉转的鸟叫声,碧绿的原野,盛开的野花,向我们展现出一副优美的春天画卷!

2、谈话活动,引出话题。

——春天到了,那你们和爸爸妈妈出去游玩的时候,有没有发现春天有什么变化呢?

——教师小结:春天来了,百花盛开,像一张张笑脸;田野碧绿,就像绿色的地毯;鸟儿的啼鸣,似一曲曲动听的旋律;春风暖阳,就像妈妈的手抚摸在脸庞。花儿也会被无情的风雨打落,但春天美丽的景象却永远映在我们的脑海中(教师边朗诵散文边出示大挂图)

3、引出古诗。

——这首诗描绘的意境真的好美啊!

——古时候有一位诗人名叫孟浩然,早上被鸟的歌唱吵醒了,他推开窗户,看到被风雨打落的花朵,不由得做起的诗来。(创设情境:教师模仿古代诗人大声朗诵古诗《春晓》)

——刚才老师在朗诵时,你听到了什么呀?(出示古诗大挂图)

——教师再次朗诵。

4、教师朗诵《春晓》古诗,并帮助幼儿理解古诗。

——哪一句古诗的意思你不懂呢?(请知道的幼儿告诉其中的意思,或教师可根据幼儿提出不懂古诗在现代散文中用不同颜色画出来让幼儿进行理解。)

——春意绵绵好睡觉,不知不觉天亮了;猛然一觉惊醒来,到处是鸟儿啼叫。夜里迷迷胡胡,似乎有沙沙风雨声;呵风雨风雨,花儿不知吹落了多少?(春鸟的啼鸣、春风春雨的吹打、春花的谢落等声音,让读者通过听觉,然后运用想象的思维方法,转换到视觉,在眼前展开一夜风雨后的春天景色----遍地的落花。)

——和幼儿一起来朗诵古诗。

——再次一起来朗诵古诗。(提出要求:大声、慢、要有古代诗人的感受。)

——教师小结:春天给我们带来了美丽,给我们带来了欢乐。和幼儿一起欣赏古诗朗读。

5、教师与幼儿试着再次朗诵,学会古代朗诵时的神态。(配乐)

——小朋友可以回忆刚才教师模仿古代诗人朗诵古诗的样子,一起来模仿着进行朗诵古诗。

6、读读、背背。

——跟着老师有韵律地读背古诗。

——小朋友展演,让小朋友独立背诵古诗。

《春晓》吟诵教学设计 篇7

师:春天是什么情景, 谁会用几个成语想象一下?

生:春光明媚、百花盛开、万紫千红、桃红柳绿、草长莺飞、春暖花开、春色满园、春意盎然……

师:“眠”是睡觉的意思。是谁在睡觉?

生:是诗人在睡觉。

师:诗人是谁呢?课本左下角横线下有, 叫———孟浩然。有谁知道孟浩然?

生:我知道, 孟浩然是唐代的大诗人。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我问爸爸的。

师:不懂就问, 是一种好的学习方法, 也是一种好习惯。

生:我还知道李白、杜甫都很敬仰孟浩然。

师:这个你怎么知道的?

生:我昨晚上网查了孟浩然资料知道的。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就有这个意思。

师:你真好学, 会查找资料学习!

师:想象一下孟浩然是什么打扮, 在哪里睡, 是什么样的屋子, 什么样的床?

生: (略)

师:什么时候开始睡?夜色怎么样?睡到什么时候醒?

生: (略)

师:把第一句诗完整地想象一遍, 邻座互相说一说。

生: (略)

师: (小结) 春光明媚、百花盛开的春天的一个晚上, 一座村庄, 一间房屋, 屋里有一张床, 床上躺着一位中年人, 他开始似睡非睡, 回想着白天看到的美景, 朦朦胧胧, 不知不觉要睡着了。

师:我们再看第二句。“处处”是哪些地方?

生:窗口 (门前) (屋后) (邻居家树上) (林间小道上) ……

师:“啼鸟”, 都有哪些鸟在叫?

生:小燕子 (黄鹂) (杜鹃) (麻雀) (喜鹊) (布谷鸟) ……

师:想象一下这些鸟是怎么叫的?

生:燕子是唧唧, 唧——— (黄莺是恰恰恰) (布谷是布谷, 布谷) (杜鹃是姑姑———苦, 姑姑———苦) (麻雀是叽叽喳喳, 叽叽喳) ……

师:诗人在什么地方听, 怎么听的?

生: (略)

师: (小结) 天已经亮了, 我揉了揉眼睛, 仔细聆听, 窗外传来阵阵鸟叫, 婉转而热烈, 悦耳又动听。有燕子的恩爱呢喃;有布谷催人播种;有自在的黄莺恰恰啼;有劝告的杜鹃不如归, 不如归;更有画眉在歌唱, 黄鹂在谈笑, 麻雀叽叽喳喳凑热闹。

师:清晨, 诗人听到这美妙的鸟啼, 忽然想起, 夜里还听到过什么声音?

生:风声。

师:风声是怎样的声音?

生:呼呼、嗖嗖、萧萧。

师:风吹过像柳树那样细软的植物枝条发出———

生:沙沙、沙拉拉

师:风吹过大叶的植物时发出———

生:哗哗、哗啦啦。

师:风还带来了雨, 雨声听过吗?是什么声音?

生:滴答滴答 (淅沥淅沥) (打在叶子上, 哗啦啦) (打在窗子上, 啪啪啪)

师:屋里的诗人听着风, 听着雨, 会想什么呢?

生:这风会不会把树刮倒 (这风会不会把院子里的花草吹趴下) (这雨会不会把刚开的花打落了)

师:诗人喜欢花, 舍不得花。想象一下, 诗人的家会有哪些花?

生:牵牛花、紫罗兰 (金黄的油菜花、郁金香) (像星星一样的迎春花) (山茶、白玉兰) (一串一串的海棠、紫荆) (粉红的桃花、樱花) (又大又红的芍药、牡丹) ……

师:除了诗人家院子有花, 还有哪些地方有花?

生:林间小道上有 (小河边有) (山上田间有)

……

师:诗人为什么会担心花落?

生:因为诗人喜欢花 (热爱自然) (热爱环境) (花是有生命的, 热爱生命) (花是美好的, 美好的东西不爱惜, 时间一过就没有了)

师:是呀, 我们不仅要爱花草树木, 还要热爱自然, 珍惜时间, 珍爱生命……爱一切美好的东西!

初中古诗词吟诵教学方式探究 篇8

《语文课程标准》对初中古诗词教学提出了这样的目标:“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古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一朵奇葩,蕴含着十分丰富的思想情感和民族文化。初中阶段语文教材所选的近百首古诗词,都是历经千百年积淀下来的文化精华,也是青少年诵读的最佳材料。因而,在教学实践中加强古诗词的诵读训练,有助于学生积累语感能力和理解古诗词丰厚的情感,这是传统诗词教学的有效措施。

然而,真正的古诗词吟诵,并不是一个见字读声的简单朗读,而是需要特别的诵读技巧,不仅读准声韵调值,还要积极借鉴古人吟诵诗词的有效方法,充分展现古诗词节奏韵律所体现的音乐美,这样才能把自己的感情读进去,把作者的感情读出来。

鲁迅先生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描写私塾老师寿镜吾先生诵读诗文时,就有这种吟咏的情景:“因为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其实,这位私塾老师使用的正是传统的古诗词吟诵法,他用肢体语言极力表现抑扬顿挫、疾徐有致的吟咏方式,而且陶醉其中。尽管我们现在不必刻意模仿古人吟诵诗词的腔调和神态,但这也给人一些有益的启示,所以我们在初中古诗词教学中可以尝试一些行之有效的吟诵方式。

第一,古诗词吟诵时应注意抑扬顿挫的平仄变化。吟诵时在腔调、语气、节奏、情感等方面,都应比普通话朗读更夸张一些,变化幅度更大一些。基本要求是吟诵诗词做到音韵的抑扬顿挫、声情并茂,在情绪慷慨激烈时高声重读,在情绪委婉幽咽时缓慢低吟。这需要教师对古诗词的平仄、音韵及其与感情配合的规律有一定的了解,特别是诗词平仄格式影响着吟诵的节奏和旋律。例如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其平仄分别为:“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仄平平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交替结合产生音韵节奏的抑扬顿挫,从而产生一种起伏回环之美。这种韵味只有在读者恰当的吟诵方式下才能体现出起伏变化的音乐美,并有助于对诗词的欣赏。在此基础上,吟诵时要注意对古诗词分顿的把握。所谓分顿,即是一诗句内部的停顿与节奏。就格律诗而言,其基本结构,五言诗为前二后三式,七言诗为前四后三式。吟诵时采用正确的分顿和平仄,会把古诗词和谐悦耳的音乐美感充分地表现出来,有利于体会古诗词的情感和气势,并为其意境的鉴赏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二,古诗词吟诵时应注意轻重缓急的音腔变化。语速的急缓、语调的强弱、音腔的轻重,这些变化体现出诗词中不同美质的魅力:重而急的吟诵方式,有助于表现诗词磅礴的气势和豪放的风格;而轻而缓的吟诵方式,有助于感悟诗词深远的韵味和阴柔的风格。表达热烈欢乐和紧张急切的心情时,语调应快一些,强一些;表达回忆悲伤和眷恋惋惜的心情时,语调则慢一些,弱一些。举范仲淹词《渔家傲》为例:“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教师在交代写作背景和分析词义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根据不同的情境氛围而采用不同的语调来朗读。“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此句描绘了一幅阔大苍凉的边塞风景画,我们吟诵时用雄浑的高声朗读,极力铺陈一种苍劲之气。而下阕中“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一句则包涵了更为丰富矛盾的心态,渴望建功立业的将士们“燕然未勒归无计”时,思归恋乡的缠绵之情尤为浓烈,吟诵时应为一种缓慢幽深的情调,这样才能更深刻地体会词中的韵味和情感。急促与舒缓这两种吟诵风格具有互补性,可以相得益彰,急读从大处着眼突出诗词的气势,而缓读从细微入手探寻诗词的韵味,低沉婉转与慷慨雄放的有机组合,可以把诗词跌宕起伏的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

第三,古诗词吟诵时应注意各种意境变化。意境是作者主观的生命情调和客观自然景物互相渗透、互相交融而成的艺术境界,或移情于景,或景中藏情。在吟诵古诗词时,教师须引导学生“披文入情”,充分领悟诗词中蕴含的情感,进而深刻领悟其意境美,从情感深处准确把握吟诵词句的节奏韵律变化。例如吟诵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可以引导学生了解安史之乱,以及杜甫的颠沛流离的生活,从而吟诵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所包涵的诗人阔大胸襟和高昂气概;吟诵杜牧的《泊秦淮》时,可以引导学生了解杜牧生活的晚唐时期的衰颓之势,从而吟诵出“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所包涵的诗人悲愤心情和低沉语调。教师还可以以画配诗,利用多媒体创设演绎古诗,如吟诵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时,可以展现枯藤、老树、昏鸦与小桥、流水、人家两种不协调的景物画面,营造一幅萧瑟苍凉的深秋图景,从而在吟诵时表露出游子羁旅的彷徨凄苦情绪。还可以借助古典音乐这一资源演绎古诗,如吟诵辛弃疾的《破阵子》时,老师可播放《十面埋伏》,渲染一种慷慨激昂的战斗氛围,从而更好地理解词人舍身奋战却又报国无门的悲愤情怀。这些情景的创设,使学生能更深入地体会古诗词所描绘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定会引起学生吟诵时的共鸣,从而更准确地把握语言层面的平仄变化和音腔变化,达到吟诵时表现出来的最佳旋律和节奏。这是在进入审美意境层次后的更高阶段的吟诵,情感的领悟与音节的变化已融为一体。

《春晓》教学设计—王 彬 篇9

《春晓》教学设计

滨海经济开发区实验小学 王 彬

教学目标

1.能充满感情地演唱歌曲《春晓》,感受音乐与诗句的完美结合所表达的诗情画意。

2.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用自己喜爱的形式创作表现《春晓》的意境。

3.在潜移默化中,加深学生对生活与自然的热爱。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电子琴、教材等。教学设想: 本课以春天为情境主题,让学生模仿春风的歌声,激起学习兴趣,在春风的歌声中穿插古诗《春晓》的朗诵,让同学们感受富有春天气息的绝美意境。引导学生用不同的声音表现歌曲中不同的力度标记。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用自己喜爱的形式创作表现《春晓》的意境。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播放课件《春晓》后提问: 1.现在是什么季节?

2.你从哪里看出是春天?(生答后教师及时评价表扬鼓励)

二、重点难点突破

1.出示课件:师:在这美丽的春天里,春风姑娘也来到了我们的音乐课堂。你看:她甩着长长的头发,迈着轻盈的舞步,唱着歌向我们走来了。2.学唱春风姑娘的歌:

(1)师用竖笛吹奏一遍。

(2)师弹琴分两句教唱一遍。(3)生跟琴声用u轻声模唱一遍。(4)生用竖笛吹春风姑娘的声音。

三、学习歌词

1.师在学生的配乐声中朗诵古诗《春晓》。

师要求学生唱着春风的旋律给老师配乐。2.出示课件:古诗《春晓》

师鼓励学生:采用让学生和老师比赛的形式朗诵古诗。3.师及时评价鼓励表扬。

四、学习歌曲

1.出示课件:完整的聆听歌曲一遍,师给这首歌曲伴舞。并提问学生:你听了这首歌曲的心里有什么感受? 2.再听歌曲一遍:提问:(1)这首歌曲是几拍子的?(2)是什么速度的?(3)这首歌曲与以前学的歌曲有哪些不一样的地方? 3.合唱部分节奏处理

(1)出示课件:播放第二乐段一遍。(2)学生自主练习节奏。(3)师提示注意休止符:0(4)古诗节奏与春风旋律配合: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练习。4.学习第一乐段的旋律:出示课件第一乐段的音乐:

(1)先让学生聆听一遍第一乐段。(2)师弹琴生张口默唱一遍。(3)师弹琴生用u唱一遍。

(4)师弹琴生用自然生音唱一遍。(5)师生接唱的形式。

5.处理音乐记号:mf 演唱速度:中速

6.按处理后的要求再唱一遍。师及时评价表扬。7.学习第三乐段:出示课件第三乐段音乐:

(1)学生先聆听一遍。

(2)让他们小组合作探究:a、第三乐段与前面第一乐段中的那个乐句相同?

b、那个地方不同?教师及时评价并鼓励。(3)处理力度记号及不同的记号:f rit mp(4)学生整体演唱第三乐段一遍,师弹琴伴奏。(5)学生把这首歌曲完整的从头演唱一遍。

五、学生创编活动:

1、小组活动:合作探究。

2、小组展示。

六、拓展延伸:出示课件

1、播放不同形式的古诗《春晓》。

2、勉励学生:教育他们爱惜光阴。教学反思:

上一篇:关于关爱留守儿童的心得作文下一篇:党建赠书活动主持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