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教育改革的对比研究论文(精选9篇)
本文所指的“传统课程”是指:语文数学的教学课程。整体而言,教学过程中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方法都是要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课程的设计要针对课程的特点。一堂好课不仅要老师讲得精彩,还要学生学得开心。
首先,说一下四·一班的语文课。在课堂导入方面,以学生的一首歌引入《夜莺的歌声》,整个课堂上,老师 的普通话流利,思路清晰,常常以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姿态大方,身体微微前倾,表示倾听。四年级的学生自觉性较高,基本都能跟上老师的教学进度,但仍有个别孩子走神。课上,有爱表现的孩子争相举手,课堂气氛挺活跃的,只是老师会总叫某些孩子回答问题,会挫伤其他孩子的积极性。对于孩子们的回答也以表扬的方式给与肯定,而且强调要完整的回答问题,这也符合小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
其次,谈一下一·二班的数学课。首先吸引我们注意的便是上课的一系列整齐划一的动作:静息、起立、敬礼、端坐,对于这个不予置评。课堂导入是以他们平时的“开火车”方式,对于我来说还挺新颖的,一列同学来回答问题,也有利于培养竞争与合作意识,但是对于紧张的孩子来说,这会是一个压力啊。老师的普通话不太好,但是整体的教学效果还不错。学习的过程中有借助到一些学习工具,这其实是好的,但是有个别孩子没有,就挺麻烦,这时,老师应该引导孩子们相互帮助,有借有还的,但是很遗憾老师没有。一年级的孩子在这个阶段会有词不达意的情况,所以,老师的复述策略效果很明显,利用学习工具让孩子在具体思维和形象思维之间转换,我觉得这个很有利于孩子们的成长与思维的发展。但是,不得不提到的一个问题就是,老是喜欢用的一些口头禅很有意思:“悄悄的”、“用行动告诉老师”“我觉得……样的孩子才是好孩子”,用这些极具暗示性的语句与语气,让孩子们变得乖一些,不得不说,这是课堂掌控力的表现。而至于说到课堂掌控力呢,老师的物质奖励似乎也极具效果,偶尔严厉的表情也让孩子们听话不少,至于这方面,我则是要保留意见。回答问题时,强调一定要完整的回答,这也是培养孩子思维能力的过程。
最后,分享一下对高中心理健康课程的看法。课题是“感恩父母——赋予生命新的意义”,不得不说,这个课题必须以情动人。老师的普通话并不好,语气一直是淡淡的,很平静,但是胜在准备的内容很丰富,视频、图片、故事等等,这也是区别与传统教学课程的一大特色。我们的心理健康课程不在乎我们的文化知识水平有多大提高,分数成绩有什么变化。传统的文化知识课程主要传授知识文化,心理健康课主要引人深思,发人深省,触动内心。从这节课来说,老师的声音有点小,偏好站在左边,右边的同学没有顾及到,而且整体节奏较快,没有太多时间给学生思考。受课堂气氛的渲染,同学的发言没有很踊跃,但是都是有感而发,因为这个年纪的学生不能像孩子一样给予物质奖励来鼓励他们只能是靠引导来让他们自发的感受到某些东西。整个课堂的流程从“父母给你的最好的礼物”引出生命这个话题,再由一首歌《天亮了》让学生自己体会生命之中的感动,由此引申到“父爱如山”以及“她们叫妈妈”这两个专题。我特别喜欢其中“mother” 的解释:“mother=many+old+tears+heart+eyes+right”。“苹果树的故事”也让很多人心灵触动,最后视频的分享不得不说,每个人都感动了,有人红了眼眶,更有人哭了的。每一个环节都有人分享自己的感受,比较充分地做到了课堂的互动,适时的加以引导让整个过程更加的流畅。最后一个环节是“孝敬父母要做的45件事”,尽管现在我们做到的不多,但是我想有感触的孩子会在这堂课之后反思一下,在有意或者无意之中能够去多多孝父母。
在此,我将我学到的东西大致罗列一下。第一,教师的基本功必须要好:普通话要标准,粉笔字要好,仪态大方,台风讲究,课件PPT制作要简洁明了,美观大方。第二,课堂的掌控能力必须要好:要有大家约定俗成的课堂规则,但不是说在课堂上就要中规中矩,课堂上要踊跃积极也要秩序良好。所以,这对老师要求也是蛮高的。第三,教学形式要新颖:不能一味的用某一种方法,教学方法要多样化才能持续的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说话时情感要丰富,表达要清晰,教学过程要流畅,启发式引导,不能传统的“填鸭”,最大限度的保持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的兴趣。第四,兼顾大局,统筹兼顾:注意班上所谓的“后进生”,尽可能的了解每位学生,给每位学生充分的尊重和信任。给予每位学生同等的机会,发现每个学生的优点,让每个学生学有所思,学有所长。
这些,就是我本次听课所收获的所有内容,我希望以后还有类似的活动让我们接触到真正的课堂,学习到更多的可用的东西,我还希望回来之后,我们班上能一起分享交流各自所学到的东西,那样就可以集思广益,大家一起成长。
下面, 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进行分析。探究数字习语的文化根源并对比中法数字习语背后的文化内涵。
(一) 宗教哲学层面的数字文化分析
道教、佛教在我国源远流长, 对中华民族文化心理的产生和延续有着极大的影响。在中国, 道教和佛教对数字的文化内涵有着极深的影响。老子在《道德经》中写到“道生一, 一生二, 二生三, 三生万物。”认为任何事物都有两面, 即好与劣、对与错、长与短、明与暗、动与静。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观念孕育了中国人重视均衡和谐、对称美的心理特点。体现在数字的偏好上, 中国人以偶数为美, 喜欢成双成对, 好事成双。道教崇尚“天人合一, 物我合一”的思想, 中国人更注重和谐之美, 而偶数的数字更能体现出对称美, 和谐美。而习语“ 三生有幸” 则反映出佛教对数字文化的影响, “ 三生” 指的是佛教里的前生、今生和后世。
基督教文化是法国社会生活中的主流文化, 它对数字的文化内涵有着极深远的影响。基督教的“三位一体”的宗教传统在社会生活中对人们选择数字有决定性的影响。人们习惯性地把事物存在的量或其发展过程一分为三, 以图吉利。所以法国人很偏爱数字“3”和“7”。之后, 我们会在文章中就这两个数字做更深入的分析。
(二) 民族文化心理对数字习语的影响
所谓民族文化心理, “它是一定的群体 (民族等社会集团) 在长期创造民族文化的历史过程中积淀在个体心灵深处的文化意识形态的集合, 是包括各种文化观 (宇宙意识、人生意识、价值观、宗教观、伦理观、审美趣味、风俗习惯等) 的大系统”。①中法民族文化心理存在着根本的差异, 根源于其不同的文化根基。儒家和道家组成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 中国文化受其深刻的影响, 中国人偏爱双数、偶数的数字便是源于《道德经》。在社会生活中, 人们每逢重大事情如结婚、乔迁、开业等一定会选择带6, 8的日子。而今年2008年奥运会的开幕式便是8月8号, 这个日子并非偶然, 而是带有强烈的数字偏好, 双“8”的数字是我们的至爱。而法国文化根基于基督教, 并受《圣经》教义的影响。基督教文化“三位一体”的宗教传统让法国人更偏爱奇数, 如“三”“七”等, 认为它们寓意着吉祥、好运、成功、神秘。
(三) 时代发展对数字习语的影响
数字本身其实是没有任何褒贬之意, 只是因为在人类历史发展的过程中, 在不同的文化心理的影响下, 被赋予了不同的文化内涵。数字便承载了很多的文化心理。而且, 随着时代的发展, 对于数字的偏好也会有些影响。
数字“8”在粤语中与“发”谐音, 因此广东人非常喜欢数字“8”。希望数字“8”给他们带来好运, 发财致富, 财源滚滚。如今, 随着时代的发展, 对“8”的偏爱也风靡全国, 深入到各行各业。人们喜欢带“8”的电话号码, 汽车牌号, 房号等。酒店、公司、饭店开业都喜欢选择8号, 18号或者28号。可见数字“八”已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表示数量的数字, 同时反映出人们的一种共同愿望, 蕴含着一定时期民族文化的内涵。
二、对比中法数字习语中的几个代表性数字
中文和法语中有大量的数字习语, 对比几个代表性的数字, 可以进一步挖掘和仔细分析在这些数字背后的民族文化信息, 从而达到优化跨文化交际的效果。下面, 我们主要对比中法数字习语中的3, 4, 7。
(一) 数字三 (trois)
数字“三”信仰基督教的国家被视为神圣、尊贵和吉祥的象征。西方人认为世界由大地、海洋、天空三部分组成。大自然包括动物、植物、矿物三方面内容, 人体有肉体、心灵、精神三重性;基督教主张圣父、圣子、圣灵三位一体 (三位一体就是上帝既是圣父, 又是圣子, 同时也是圣灵) , 因此, 西方人偏爱“三”, 把“三”看做完美的数字。⑥法国是一个信奉基督教国家, 像其他西方国家一样, 《圣经》对法国的文化有着根深蒂固的影响。所以, 法语中有很多含有“三” (trois) 的习语。如:Jamais deux sans trois. (有两次必有第三次, 二不过三) ;Deux (enfants) qui se battent et un troisi ème qui sert d’arbitre (谚语:两个孩子打架时, 第三个孩子充当裁判。意味着三个孩子是最理想的!) ;Etre haut comme trios pommes (像三个苹果一样高, 形容个子矮) ;La meilleure chanson ne se dit que trois fois (最好听的歌只会唱三次, 要把握机会) 。还有trois fois rien (小事一桩) , trois mouvements en deux temps (形容人做事效率高) , 等等。在文学语言中, 也常用到数字“三” Une femme ne doit quitter sa maison que trois fois: pour son baptême, pour son mariage et pour son enterrement– Th. Fuller (1732) (一个女人一生只会离开三次家门:为了洗礼;为了结婚;为了安葬。)
在中国, 佛教有佛、法、僧三宝;道教有三清之说, 即玉清、太清、上清。中国古代有很多与“三”相关的文化。如:天、地、人为三才或三灵;日、月、星为三元或三光;前生、今生、来生为三生;君臣、父子、夫妇三种关系为三纲;父、子、孙为三族, 等等。可见数字“三”是一个吉利而尊贵的数字。崇尚“三”的传统浸透到中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甚至影响了中国人根本的思维方式和审美心理。我们常说的, 礼让三分。“礼以三为成”, “三”是标准也是极限, 过或不及, 对于交往的双方, 均为失礼。“事不过三”则是汉民族从不逾越的行为准则。礼俗中, 数字“三”也成为人们行礼的标准。如红白喜事要三鞠躬, 结婚要三拜。数字“三”频繁出现在我们的习语中, 如三缄其口;三令五申;三番五次;一问三不知;三思而后行;入木三分;接二连三;三教九流;三头六臂;一日不见, 如隔三秋;三生有幸等等。数字“三”被法国人视为一个尊贵的数字, 但是数字“三”对法语数字习语的影响远不及对中文数字习语的影响。数字“三”成为中国人礼仪道德方面的一个标准, 处处显示出它的魅力。
(二) 数字四 (quatre)
中国传统文化认为, 事物都由阴和阳两方面构成, 只有阴阳交合, 才能滋生万物。在这种文化关照下, 事物都是从一化为二、二化为四、四化为八的几何梯级发展, 因此, 双数在汉语中蕴含着吉祥的文化内涵。因此, 数字“四”大量出现在一些短语中。如, “四平八稳”“四通八达”“志在四方”等。
但是, 由于“四”在中文中的谐音与“死”相近。所以, “四”也是中国人的一个禁忌数字。人们不喜欢带“4”的电话号码, 手机号码。更是避开“十四” (谐音“要死”) “五十四” (谐音“我要死”) 之类的数字。在习语中, 数字“四”常与“三”连用, 多带有贬义。如, 不三不四、丢三落四、低三下四、颠三倒四、朝三暮四等。
在法语中, 数字“四”有丰富的文化意义。多比喻“数量多的次数多的”。有很多与数字“四” (quatre) 搭配的表达方式。Couper les cheveux en quatre (把头发分成四股, 比如钻牛角尖) ;se mettre en quatre (把自己分成四份, 喻尽力, 竭力) ; faire le diable à quatre (大吵大闹) ; être tiré à quatre épingles (被四根大头针扯着, 比喻某人衣服穿得很笔挺) ;ne pas aller pae quatre chemins (直截了当, 不拐弯抹角) ;dire ses quatre vérités (毫不客气直率地讲) ;monter (descendre) un escalier quatre à quatre (四下四下地上楼梯, 比喻快速上下楼梯同中文的三步并作两步) ;manger comme quatre (像吃了四个人的份, 比喻吃得多) ;mon quatre heures (儿语, 下午的点心) ;entre quatre yeux (四目之间, 喻密谈) 。可见, 在法语中, 数字“四”像中文中的数字“三”一样, 表达一种极限, 成为判断的一种标准。但是跟英美国家一样, 法国人结婚也会避开星期四。因为他们认为“星期四, 运气衰” 。⑧
(三) 数字“七”
数字七在中文中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神秘色彩。由于月相存在四七二十八天的变化, 因此“七”在中文是最神秘的一个数字。《周易·复卦》中就有“反复其道, 七日来复, 利有攸住”之说, 意思是“七日”是天道循环往复运行的周期数。因此, “七日”往往是一些大事的界限或极限。如《荀子》和《庄子》中都提及“七日不火食”。佛经中也说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静坐“七七四十九天”后修得正果。在神话传说中也经常以数字“七”作为最大数。传说女娲补天用了七天;玉皇大帝有七个女儿即七仙女;《西游记》中孙悟空在太上老君的炼丹炉被烧了七七四十九天, 结果炼成了火眼金睛;二十八星宿, 也是四方各七。可见, 中国文化对七情有独钟。对“七”的偏爱也体现在文学领域:如陈寅恪《清谈与清谈误国》中谈及“竹林七贤”;建安七子等。这个七人连称的观念也影响了通俗小说, 如《七侠五义》、《七剑下天山》;金庸小说中也有“全真七子”“江南七怪”“武当七侠”等。
但是, “七”在中文中并不全是褒义的。《黄帝内经》以“三、九、七、一、五”五个数字, 分别代表“东、南、西、北、中”五方。七对应西方, 西方属金, 主兵, 有肃杀之气, 因此“七”有时也被视为凶数。如周有七祀, 七哀, 守孝为七七, 妇人有七出, 又有“七煞”之说。“七”又是中国人常常忌讳的数字。古今民间都以“七”日为祭日, 故“七”与丧事有关。给人送礼时忌七件或七样;在挑选吉日良辰时不挑七、十七、二十七⑦。在日常生活中, 人们会避开选择“7”“4”之类的手机号码, 电话号码, 车牌号等。成语中, 七经常和八一起使用, 表示出“杂”“乱”之意。如:乱七八糟、横七竖八、七零八落、七嘴八舌, 等等。
《圣经》对法国人有深刻的影响和作用。根据《旧约· 创世纪》记载, 上帝耶和华花了七天的时间创造了世界万物。圣玛丽娅有七喜、七悲;主祷文分为七个部分。数字“七”被用来规范人们的道德行为或归纳人文景观、社会团体等。如七大美德、世界七大奇迹等。因此对于法国人来说, 数字“七” (sept) 很长时间以来就是一个神秘的、有魔力的数字。这一点可以从很多含有sept的习语中就可以看出:tourner sept faois sa langue dans la bouche avant de parler (在说话前要转动七遍舌头, 说话要三思) 。《Les 7 merveilles du monde》 (世界七大奇迹) 、圣经中的les 7 péchés capitaux (七宗罪:Avarice贪婪, Colère暴怒, Envie嫉妒, Gourmandise贪食, Luxure色欲, Orgueil傲慢, Paresse懒惰。童话《Blanche Neige et les 7 Nains》 (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 ;être ravi au septième ciel (高兴到第七重天的程度, 比喻极度快乐) 等。
三、了解数字习语的数字文化, 优化跨文化交际效果
法国人也有数字禁忌, 他们像中国人禁忌“4”一样忌讳“13”, 这一禁忌有其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最后的晚餐》描述的是耶稣的十二门徒之一犹大出卖耶稣的故事, 在画面上, 参加晚餐的第十三人就是犹大。因此, 在神话和宗教的影响下, 法国人很忌讳“13”, 认为数字“13”是给人恐怖感觉的数字。《启示录》中这样记载, 魔鬼的数字是“666”, 因此法国人也特别忌讳数字“666”。而对于中国人来讲, “666”却是一个非常吉祥顺利的数字, 意味着“顺顺顺”。了解这些数字, 对我们与法国人交往的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法国人住宾馆时是绝对不会选择“666”这样的房间号的!了解这些民族文化心理, 可以有效避免交际中出现误会或错误, 从而优化跨文化交际的效果。
不同的民族, 有着不同的习俗, 不同的文化。数字习语鲜明地体现了民族文化的心理、传统与特色, 数字文化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比比皆是。了解中法两国的数字习语背后隐藏的民族文化心理, 能有效提高我们的跨文化交际效果。然而, 数字习语的研究是一个需要不断深入和扩展的过程, 需要我们不断来探讨和诠释。
注释
1吴慧颖.中国数文化[M]。 长沙:岳麓书社, 1995.
2李健林.从数字的联想意义看中英民族文化心理差异[J].柳州师专学报, 2002.
3熊宜春, 桂君萍.英语数字习语中的西方民族文化心理[J].中国科技信息2007, (1) .
4平章起.礼貌、礼节、礼仪[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 1993.19-25.
5包惠南.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1.
6蒋磊.英汉习语的文化关照与对比[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01.
7张宗久.英汉数字文化习俗差异的对比分析[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 (社科版) , 2006.
摘要:本文从建构主义的国际关系心理学出发,分析中日关系从小泉时代到福田康夫时代的发展变化,运用层次分析法探讨了从决策层到民间阶层乃至国家间关系的心理动因,重点剖析了小泉顽固参拜靖国神社所导致的错误知觉生成机制及其后果,以及中日战略互惠关系的建立引发的心理互动。
关键词:中日关系;国际关系心理学;战略互惠;东亚安全
中图分类号:D83 / 87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09)13—0184—02
一、用认知国际关系理论分析中日关系的必要性
去年汶川大地震震惊世界,包括日本在内的世界许多国家纷纷向中国提供大量援助。中国接受了美国、俄罗斯用本国军机运送救灾物资的方式,却婉拒了日本自卫队用同样方式进行物资援助,大量民众尤其是网民强烈反对日本自卫队飞机来华救援。而去年9月1日福田首相宣布辞职,中国国内则一片惋惜。这就引出了一个问题:国际政治理论研究与国际政治事实之间始终存在着一条鸿沟,国际政治的变化需要理论同时跟进动态追踪,而研究中日之间复杂的结构性矛盾不能仅仅局限于宏观层面,在微观层面同样也值得分析[1],况且中日之间大量的事实证据在一定程度上有悖于传统国际关系理论。作为建构主义理论光谱中的重要一支,以罗伯特·杰维斯(Robert Jervis)为代表的综合了社会学、心理学和传统国际关系理论的认知学派国际政治理论当为一个较好的切入点,学者也普遍认为,“运用心理学来研究政治是一种必不可缺和不可替代的方法”[2]。
二、小泉时代的中日关系
(一)决策者个人
1.早年经历对政治心理的影响。小泉任期内,企图用牺牲中日友好的代价换取日美同盟深化、国家正常化以及小泉个人的政治资本,其政策造成了中日关系乃至东亚地区的紧张,并直接影响到了诸如六方会谈这样极其重要的地区安全问题,用极大的政策代价来换取相对小的利益,这是很危险的政策倾向。究其原因,除了国家战略这样的宏观层面外,小泉个人决策心理分析也值得研究。对于政治家来说,早年亲眼目睹和亲身经历的事件会影响到其后来的心理知觉。小泉生于1942年,其有记忆开始二战已结束,故他从小看到的只是日本作为二战战败国所承受的巨大灾难,而无法感触到中国这样的战争受害国所蒙受的苦难,故而他无法形成对中国受害的直接感知。政治家在政坛生涯早期所受的影响会一直作用于其后来的心理倾向,其父小泉纯也曾就职于防卫省,受其父影响的小泉对“神风攻击队”的感情非同寻常,因此小泉对于二战一直存在着歪曲的历史观。同时小泉担任过福田纠夫的秘书,而作为亲台反华强硬派的福田纠夫与1978年促成了《中日和平友好条约》,小泉既想对华强硬又想稳定中日关系,无疑受到了当时经历的启发。
2.政策预期。政治家的“理想意向”(utopian intentions)能够显示一个国家在某一历史时期的特征。而理想意向则会造成“愿望思维”(wishful thinking)[3],人们在接受信息时总是趋于避开自己不愿听到看到的事情,总是希望接收到自己愿意听使得到看到的信息,而错误的早期假设则会延续错误知觉的形成。实际上政治家几乎没有机会根据理想意向行事,而信念和预期对知觉影响的后果就是行为体不能尽最大可能进行沟通。小泉在上任之前就表示一定要参拜靖国神社,并要努力寻求中韩等国的理解,认为对方会像自己一样理解自己的意向,同时对自己国家政策产生的后果估计不足。
3.非理性认知相符。小泉的处理方式就属于典型的非理性认知相符:(1)扭曲与认知不符的信息。小泉在2004年4月27日与自民党干事长安倍晋三会晤时表示“中国在根据国际政治形势变换对日本的态度……正因为(日本)与美国关系好,同中国的关系才仅止于此。”[4](2)过早认知闭合。行为体往往会犯这样一种错误,坚持自己原有的认识,迅速排斥与自己认识不相吻合的信息。(3)不同政策的离散,以摆脱主导理论的束缚。在做出决定之后,就会出现对这一决定越来越大的信心,或者出现对各种政策方案的相对优势越来越大的认识差异,加大了对已采纳政策相对于未采纳政策的纯优势认识,从而压制不和谐信息,突出和谐信息,并摆脱主导理论的束缚。(4)价值观对于认知失调具有弱化作用。在一个情景中根据某一种价值或原则的分量和影响,价值不会在使用中耗尽,反而会增强,因为弱化认知失调效应的目的就是减弱一个人对根据这一价值采取行动的疑虑,使他获得心理平衡。
(二)国家
1.日本。日本在战后实现了经济腾飞,但迈向正常化国家的道路步履艰难,二战加害国和战败国的帽子一直挥之不去。物质和精神的利益是直接影响人的行为的因素。小泉用其特定的方式更多的追求的是日本现在所欠缺的精神的利益,正如马克思·韦伯所说,观念的力量能够对利益的力量起到“扳道工”的作用。而政治体制造就政治观念,即对国际关系和其他国家国内体制的总体知识。日本政治右倾化在小泉时代达到一个高峰,内阁中有众多阁僚如麻生太郎、中川昭一等均属于对华强硬派,同时诸多外务省主要的部门的知华派(China School Bashing)越来越少,对华政策的调试度也越来越小。日本民众受其文化影响普遍有一种从众心理,不愿意表达跟众人不一样的意见,由于中日关系出现了倒退,因此民众也跟着政府一律指责中国,加之日本媒体如《读卖新闻》这样的右翼媒体的炒作,日本民众对中国的好感明显下降,降至历史最低点32.4%,而71.2%人认为日中关系紧张,达到历史新高。
2.中国。由于一些对国家产生重大影响的事件吸引了这个国家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会将原本不关注国事的人也动员起来。如果一国认为另一国是故意图谋伤害自己,那么会比普通伤害的反应更为强烈,特别是对于普通民众而言。前任首相在靖国神社问题上都采取克制态度,小泉这样明目张胆连续参拜六次的绝无仅有,中国民众普遍认为这是小泉在故意制造事端,尤其是2005年10月17日在中国举国欢庆神六返航的同一天,小泉悍然参拜,更是极大刺激了中国民众。由于谙知多种情况的人会较少受到某一单一历史事件的影响,中国官方对于中日关系有着全面冷静的把握,而民间则不同。
(三)国家间关系
作为东亚安全系统来说,中国的快速崛起是重新建立东亚安全新秩序的正反馈,而日本则是力图维护美日同盟管制下的东亚安全的负反馈,即系统单位试图抵制对系统的干扰因素。一个国家对危险的知觉程度是随其在意识到危险的时候有多大的能力来对付危险这一信心而变化的。中国的信心随实力在增长,而日本的危险知觉阈限在降低,即出现知觉警觉。因此,在判断危险性时,日本在实力加意图的双重判断标准下,将中国定义为挑战者,而由于日本战后在美国的保护下并未彻底战败,如果战败国不是在高度强制环境中签署的合约,除非战胜国愿意并有能力保证战败国不再图强权,否则战胜国就没有理由认为战败国会遵守协议。
三、福田时代的中日关系
1.个人决策者。自福田康夫2007年9月当选首相以来,经过中日双方的共同努力,从安倍晋三的破冰之旅到胡锦涛总书记的暖春之旅,中日之间建立的全新的战略互惠关系,这与福田康夫的高瞻远瞩功不可没。福田生于1936年,从小便能亲身感知战争的残酷,同时又出身于政治世家,其父福田纠夫是1978年《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的缔造者,其妻福田贵代子是著名中日友好人士樱内义雄的侄女。福田向来重视中日关系,反对小泉参拜靖国神社,其本人性格温和,政策方面以稳健著称,加之其年纪较大,在相当程度上减弱了小泉执政时期全面右倾的“同代人效应”,在理想意向中加上了风险意识,对政策的把握更为稳妥。
2.国家。加强增进两国青少年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友好感情是中日关系中的新亮点。情感虽然不会直接影响知觉,但是可以通过预期这一因素间接影响知觉。如果使用诱导方法使人们产生情感方面的变化,那么他们对事务手段性作用的认识也会发生变化。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正处于思想成型期,青少年彼此之间的交流引发相互好感的增加,对其一生都会产生巨大影响,毕竟国家的未来要靠两国青少年来把握,他们之间良好的感情会产生搞好中日关系的知觉判断,这对于未来中日两国关系的良性互动是十分长远的考虑。汶川地震、涉藏涉台以及奥运会问题上日本给予中国的支持也在相当程度上在中国民众中有加分效果。
3.国家间关系。双方在《联合声明》中确认,长期和平友好合作是双方唯一选择,表明中日之间的博弈并非威慑理论的小鸡游戏,而是螺旋模式的囚徒困境,双方的利益是捆绑在一起的。因此中日关系属于螺旋性质,在小泉时代属于敌对螺旋,而现在则在慢慢上升为友好螺旋。对于一个安全系统而言,没有负反馈系统则无法形成和维持,而没有正反馈系统则没有发展变化,美日管制东亚安全的模式显然早已无法适应时代要求,与中国合作下的东亚安全符合多方利益,因此中日之间并非属于零和博弈关系。一个国家对于另一个国家增加军备的反应取决于认为其是使自己免受威胁还是要遏制自己。战略互惠关系清楚地表明了双方互为合作伙伴,互不威胁,这将缓解双方对于对方军事意图的不安。
四、总结
无论是一颗飞行的子弹还是一片飘零的树叶,都是失控的一种表现。作为鹰派的麻生接任首相让人对中日关系的前景不抱乐观,尽管当前的国际金融危机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中日关系的断裂,但麻生任内中日之间的问题如钓鱼岛、东海问题等仍然存在并随时可能发酵。日关中系的倒退和动荡都不符合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中日之间出现的争端并不仅仅是某种情况下的孤立事件,双方必须寻求“第三条道路”, 推动新型的符合时代要求的中日战略框架发展,重新定义相互之间的冲突,以便在更高层次上寻求解决方案。中日双方必须学会从解决问题而不是竞争的角度考虑问题,不能试图占据优势地位,而要共同努力发展双方的共同利益。
参考文献:
[1][2][美]詹姆斯·多尔蒂,小罗伯特·普法尔茨格拉夫.争论中的国际关系理论[M].阎学通,等,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203-261.
[3][美]罗伯特·杰维斯.国际政治中的知觉与错误知觉[M].秦亚青,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40.
[4]http://chn.chosun.com/site/data/html_dir/2005/06/01/20050601
000008.html.
摘要同为东方国家,中日两国高校在外语教学方面既有共性,又各具特色。本文以中日两国高校英语教学现状为出发点,以母语和传统文化等影响因素作为切入口,对两国的英语教育教学观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中日高校 外语教育 教学观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
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自古以来就有着频繁、密切的交往。两国既有同为东方国家的一些共性,同时又各具特色,体现出不同的国家、社会和人文风格。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其经济发展的速度和生命力是令世人瞩目的;日本,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大国,其雄厚实力世人有目共睹。跨入21世纪,人类迎来了便捷发达的通讯时代,世界俨然一个村落,各国的交流日益密切,在此交流中,英语作为应用范围最广泛、最普遍的语言,其中介桥梁作用不可小觑。那么,对于培养外语(这里主要指英语)人才,中日高校里的外语教学,两国是否有值得相互学习和借鉴的地方呢?本文重点从外语教育教学观方面,对中日两国的高校外语教学进行探讨,希望通过对比研究,能够相互取长补短,为提高我国的外语教学起到添砖加瓦的作用。
中日两国的语言同属于东方语系,对于学习属于西方语系的英语来说,两国在很大程度上具有较高的可比性。众所周知,较之中国人说英语,日本人说英语实在不敢恭维,浓厚的日语口音让人听得似是而非,很难顺畅地与外国人进行交流。日本政府也意识到这一问题,因此在进入21世纪后,日本文部省先后多次提出并修改英语教育政策:2000年1月成立了“推进英语教学改革恳谈会”,文部大臣亲自出面致辞、动员,表明了政府的支持和决心。从2000年1月至6月,这个恳谈会共开了八次会,听取各方面意见,全面讨论、研究了有关英语教改的多项问题。2001年7月,日本发表了“关于从国外招聘ALT(外语指导助教)的新决定”;2002年7月12日,日本文部省公布了《培养“能使用英语的日本人”的战略构想》,2003年3月31日,又公布了《培养“能使用英语的日本人”的行动计划》,明确了2008年之前英语教育改革的目标和方向,即提高全体国民的英语能力,主要确定初高中要达到的目标。这些文件是日本21世纪英语教育改革的纲领性文件,是对英语教育发展的总体构想和部署。2003年,日本政府又实行了一项新的英语教学计划,称作“Immersion Program ”,他们的计划是从2003年7月起,投资一亿八千万日元用于日本英语教师的培训。STEP在2004年把口试也纳入其整个考试,口试成了必考项目。从2006年1月起大学入学考试改革正式实施,大学入学考试中心的英语考试增加了听力部分。①这一系列举动说明日本在如何更有效地实施英语教育方面,已经有了较为完善的政策体系,这对当前处在教学改革中的中国英语教育提供了具有参考价值的范式。但是,尽管有了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日本的英语教育效果却仍不如人意,同比中国的英语教育教学,也存在类似的问题。中日两国学生的英语实践应用能力与所学不成正比,“聋哑英语”成为普遍现象。除了政策上的导向作用外,要保证高校英语教学效果的关键点还在于教师的教学观。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的教育观念与教学成效息息相关。中日两国高校外语教育现状比较
传统的课堂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满堂灌,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这种教学带来的后果就是学生习惯于被动接受知识,其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被逐渐扼杀。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在课堂上教师不停地讲,学生沉默地听与机械地做笔记,整个课堂氛围沉闷,学生缺乏独立探讨能力和怀疑精神。这种填鸭式的教学现象,在中日高校的英语教学过程中依然存在。
在中国,各高校的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和英语专业四、八考试的过级率是衡量一所高校英语教学水平的重要指标。在这一考试政策导向下,中国的高校英语教学确实取得了很大成果,但同时我们也应注意到,过于强调语法知识考核的方式让我们的英语教学在不知不觉中偏离了其真正的轨道――实用性。从初一(现在多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到大学(非英语专业的大学英语课程大多开设到大二),持续至少八年的英语学习,但是能够开口与外国人进行日常交流的人却少之又少。作为语言学习,不会交流,只能进行简单阅读翻译,这不能不算是语言教学的一抹败笔。在教学设备远远领先于中国的日本,其英语教学成效却未能与先进的教学设施成正比。若在大街上用英语向日本人问路,绝大多数日本人会如坠云雾里不知所云,这就是日本的英语水平现状。日本的高校英语教学,目前仍以阅读翻译写作为主,就连中国教师常用的角色扮演、情况对话等教学方式,在日本的英语课堂都较难见到。就听说能力较之,中国学生还稍微强于日本学生,而在阅读与写作能力方面,日本学生又略胜一筹。但是,从整体来看,中日两国的高校英语教学都存在重语法阅读轻听说能力的问题,语言学习的实用性和工具性未能得到充分体现。中日高校英语教学效果类似的情况,在一定程度是由于教师在教学思想上还未转变过来,表现在:(1)教学手段仍以传统的单一授课模式为主,未能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不够。(2)教学模式仍以教师为中心,这与素质教育提倡的交际法教学理念相悖。教师的角色定位应由课堂主导者转变为实践能力的指导者,学生才是课堂的主角。(3)教学方法仍停留在语法点和单一句子的讲解上,对语篇的整体把握意识不够。如何才能克服以上问题,真正做到交际法教学?笼统来讲,这就要求我们外语教师自身具备较高的思想素质和专业水平,在教学中勤于思考,精益求精,与时俱进,发扬不断创新的精神。母语影响下的中日英语教学观比较
外语学习,语音是基础。中日两国的英语发音差距较大,究其原因,与两国的母语发音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汉语里的拼音,音素较多,发音教全面,而日语发音仅限于五十音图,只有“a、i、u、e、o”五个元音,发音里完全没有卷舌和咬舌音等。发音范围的局限为日本人学习英语发音带来了极大的弊端。例如:在汉语和英语的发音中,[r]和[l] 都有各自不同的发音,但在日语里两者发同一个音[l];另外,[v]在汉语和英语中都发一样的音,而在日语里就变成了[b]的音。上至国家领导人下到贫民百姓,日本人都认为自己的母语――日语是世界上最优美的语言,这种自大的心理也为日式英语发音提供了温床。在日语中,每个英文字母都有相对应的日语片假名的发音,其发音与英语发音要么相同要么相似。利用片假名来发英语语音的泛滥,给日本人造成了一种假象,即片假名无所不能,只要掌握好与英语字母发音相似的片假名发音规律就能学好英语。在日本,随处可见标注片假名的英文广告招牌、宣传画等,市场上标注有片假名的英语速成书籍也比比皆是。甚至,东京某知名大学的个别教授曾一度提倡用全假名标注来学习英语,达到即使不学英语语音也同样可以开口讲英语的目的。结果呢?大家有目共睹,英语发音被日本人搞得不伦不类,日本人一开口就成了日语味浓重的日式英语,此英语亦仅限于日本人之间的交流,“外人”根本不知所云。如此投机取巧的外语学习高招,恐怕也只有以模仿著称的日本做得到。
在我国,外语教学的基础阶段就是掌握好语音。无论是初高中还是大学,在语音纠音方面,教师都会下狠功夫帮助学生攻克难关。再加之汉语本身语音较全的优势,中国学生的英语发音水平普遍高于日本学生。在语音教学方面,中国教师比日本教师意识强烈,尤其是高校的外语技能提升教学,更是不能疏忽语音的重要性。很显然,在这一点上,日本高校教师的语音教学意识和自身语言素质还有待提高。当然,对中国教师来讲,克服方言对英语发音的负面影响,提高专业能力也是我们不懈的追求目标。
传统文化影响下的中日英语教学观比较
“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文化传统,因而也使他们的教育各具特色。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同样要受到一个国家文化传统的影响。文化传统不仅影响着高等教育价值观的形成和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确定,而目还会通过影响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学方法的改进从而影响着高等教育内部的各个方面,甚至影响到高等教育改革的成效。”②语言既是文化的载体,亦是文化的构成要素,不同的文化在语言的表达方式上也各不相同。
中国与日本一衣带水,在传统文化上有一定的相似之处。与西方崇尚个人主义相比,中日两国强调更多的是集体主义,个人服从集体,小家服从大家,这种集体主义观念固然有其优势所在,但在这里我们主要想从外语教学角度来谈谈它的负面影响。常言道“人怕出名猪怕壮”、“枪打出头鸟”、“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孔子亦曰“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等等。这些传统观念强调与集体步调的一致性,在事实上形成了大众的从众心理,不随便发表与众不同的观点看法,不敢独树一帜,创新意识淡薄,这一系列与交际法教学相悖的观念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教师和学生的教学与学习活动。日语中「沈?aは金なり」、「言?~多きは??し」、「言わぬは言うに?伽搿埂?「言わぬが花」等「言?~」也充分表明了日本人的处事态度:沉默是金,少说为佳,凡事以和为贵,尽量避免与大众不同而引起冲突。同时,比中国更为突出的另一个特征是:日本民族是一个“他人意识”较强的民族。他人意识是指遇到问题时尽量注意使自己的言行不给对方造成麻烦或难堪,做事尽量顾及他人,为他人着想,有人称这种现象为“思いやりの文化/体谅文化”。③这些传统文化与思维意识使日本人在教授和学习具有外向型表达特征的英语时,总显得束手缚脚,不敢大胆放开来说。
但是,与日本相比,中国的外语教育似乎显得稍微大胆些,教师的外语教学观虽未完全达到交际法的要求,但在一定程度上改进了阻碍教学成效的传统教学法,教师的教育观也在逐步由传统走向现代,中西结合,探索出一套适合中国英语教育的教学法是必然趋势。日本也在为提高英语教学水平而不懈努力,但是成效却不尽人意,究其原因,笔者认为有以下几个因素:其一,中日两国的民族成分不同。中国由56个民族组成,各个民族有着不同的语言和习俗,各民族在交流过程中,清楚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在一定程度上是必须也是必要的。反观日本,由单一的大和民族构成(尽管在北海道有一支阿奴伊族,但都讲日语),语言单一,为人们的思想沟通交流提供了便利。因此,日本人之间交流不需过多的语言,彼此就能心领神会,形成了日本特有的“以心传心”交流方式和委婉、隐晦、暧昧、暗示性的语言教育观,这与英语所体现的直接、明了、准确的明示性语言教育观大相径庭。其二,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几千年的历史进程都在证明着:中华文化不畏惧外来文化的侵袭,而是以其强大的同化作用不断增添丰富其内涵。地大物博,丰富的自然资源也使得中华民族具有广阔的心胸接纳外来文化并为我所用。日本,四面环海的岛国,从地图上看恰似飘零在太平洋上的一叶孤舟。孤立的环境和恶劣的气候条件,造就了日本人强烈的自闭和危机意识。几年前《北京青年报》,曾有一篇名为“外来语威胁日语地位,日本首相带头净化母语”的报道,报道称“近年来随着年轻一代日益西化,西方语言,主要是英语在日本大行其道,青年人大多喜欢用外来语表达最时髦的思想和事物,而将日语中原有的词语抛到一边。这一点已经引起了不少社会学家和语言学家的关注,他们担心外来语的大量涌入将威胁日语的地位,甚至导致日语的退化。”“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在最近参加电视台的一个谈话节目时表示,青年一代在语言方面过于崇洋媚外不可取。他说:‘学习英语对于现代人很重要,但这并不意味着让自己的母语受到侵蚀’。”④如此强烈的语言危机感,是否会对日本的英语教育教学观产生影响,其答案是显而易见的。结语
中日两国英语教育相较而言,在硬件设施方面,已是发达国家之列的日本要远远先进于中国,在多媒体教学设施的普及、利用及升级等环节上,中国还有巨大潜力可以挖掘;在软件方面,中国英语教师和学生的专业水平和基础素质稍占优势,但在国家政策的宏观指导方面,日本又领先(下转第39页)(上接第24页)跨出了一步。中日两国将英语教育具体落实到教学上,要真正实现从语法翻译教学到交际语言教学的转变,不仅需要国家与社会的外在配合,更需要教师思想方式和教学理念的内在转变,以及师生之间固有传统行为习惯的改变。
此文章为2008教育部科研课题成果。课题名称:日本高校外语教师教育发展趋势与借鉴。课题编号:S2007=1-63010
注释
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在近些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被各大高校开始高度重视,为了让大学生能够保持一个积极、健康的心理情绪,积极心理学就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积极心理学从学生的各个角度出发,培养大学生面对挫折不放弃,面对失败不气馁的精神。
一、积极心理学简介及研究领域
(一)积极心理学含义
积极心理学的创始人是美国当代心理学家塞里基曼,而积极心理的含义是由谢尔顿和劳拉·金提出的,他们提出了积极心理学的本职特征:“积极心理学是致力于研究人的发展潜能和美德的科学。”积极心理学是以人们积极的因素为研究重点,主张心理学用积极的、固有的、潜在的人们的积极向上的心理为出发点,提倡利用一种积极的心态对人们的心理问题进行解读,从而能够激发人们内心深处的积极的力量,最大可能挖掘出潜在的力量,由此获得更好的生活。
(二)积极心理学的研究领域
积极的内容包括:积极是对前期集中于心理问题研究的积极心理的反动,倡导要利用积极的态度解决心理问题,积极的方式给予适当的解释,获得更积极的观点。积极心理学的研究领域主要在三大方面:第一方面,意识在主观上对生活积极兴趣的研究。对过去生活幸福,美好的体验;对现在生活愉快的感觉;对未来生活有更好的憧憬和期待。第二方面,个人的积极心理研究。乐观的心理,具有闯天下的勇气以及善良的心理等。第三方面,群体层面上的积极组织的系统研究。为创造一个更良好的社会环境发挥个人的积极力量,如责任感。
二、积极心理学与大学生的心理教育
近年来,各大高校都开始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甚至一些高校有专门的心理教育组织,这些组织的设立为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现在的心理教育还存在着一些误区,他们认为没有心理问题就代表健康,但是心理教育的真正目标是:保持积极健康的良好心态。显然,没有心理问题与积极健康的良好心态是不对等的。然而,积极心理学在研究人们的积极心态,研究人们的善良品质和道德发挥了它特殊的优点。将积极心理学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结合在一起,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出心理健康教育的更大潜力。
(一)积极心理学与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创新思维是积极心理学中一个重要的项目,同时也是大学生素质扩展的.重要内容。大学生的创新心理素质培养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创新意识,即大学生要拥有不断地进行探索发现更深刻道理的欲望,要善于思考,能够发现不一样的东西;创新思维,要有一定的自我观点,不一味地追求书上的,善于突破自我;创新知识,在某一些问题上能够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为自己的观点做支撑;创新能力,即有一定的创新学习能力,较强的动手能力;创新人格,在精神方面,有比别人更大的勇气,更好的自我调解方式,应对不同的困境,能够克服不退缩。
(二)积极心理学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积极心理暗示与大学生思想教育。暗示就是指通过含蓄委婉的方式对学生的心理健康进行改变和教育,使人们接受这种教育方式从而改变自己的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使他们的思想能够与心理教育暗示相符。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不能够一味采取灌输的方法,要进行一定的情感交流。与被教育者在感情上建立起一定的关系,能够减少被教育者的抵触心理,对于促进被教育者心理健康的教育有着重要的作用。
暗示工作包括通过语言暗示、环境暗示、行为暗示等等,大学生的积极心理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够让学生用语言表达出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不再持续强调自己失败的经验,用积极的心态迎接每一次挑战。
(三)积极心理学与大学生积极道德人格的建设
积极道德人格是指人们表现出来的追求一定的道德所表现出的善良的一面。在现代大学生的积极道德人格建设中,要引导大学生建立积极的心态追求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下的各种善行。要增强道德知识理论教育的实效性,提高大学生的道德认知水平,通过道德人格的建设,促成大学生形成正直积极的人生观。利用情感教育,培养学生自身所具有的爱的情感,善良与正直,促进大学生积极心理的养成。
民族文化心理与饮食习俗的跨文化对比分析
人类的饮食生活作为一种复杂的文化现象,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饮食文化是民族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由于生存环境、生产方式、社会风俗、宗教信仰、经济发展水平等诸多方面的.差异,不同地区和民族的饮食在饮食结构、餐饮习惯及饮食营养观念等方面都表现出各自的独特性,从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饮食文化.饮食文化的差异也能从侧面反映出一个民族的性格、思维方式等.因此,进行中西饮食方面的文化对比是有其现实意义的.本文从民族文化心理出发,剖析了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的具体表现,并分析了造成此差异的深层的哲学上的根源.
作 者:滕延江 王勇 TENG Yan-jiang WANG Yong 作者单位:滕延江,TENG Yan-jiang(烟台师范学院,山东,烟台,264000)王勇,WANG Yong(潍坊学院,山东,潍坊,261061)
刊 名:潍坊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WEIFANG UNIVERSITY 年,卷(期): 5(5) 分类号:G04 关键词:心理差异 饮食习俗 文化对比1 资料
近几年, 有3个版本的护理学基础教材面向普通中专护理及助产专业 (见表1) 。
2 对比分析
2.1 章节分布与授课学时数对比 (见表2)
由表2可知, 2002年版教材共23章, 其中概论部分8章, 技能部分15章;2005年版教材共27章, 其中概论部分11章、技能部分16章;2008年版教材共21章, 其中概论部分6章、技能部分15章。在授课学时数中, 概论部分:学时数与章节数成正比, 3个版本基本一致;技能部分:2008年版教材达到了实践课与理论课学时数比为1∶1的程度。
2.2 内容增减对比
2.2.1 概论部分由表2可知, 3版教材中内容一致的章节是:
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和第五章, 甚至2002年和2008年2版教材在排序上也是一样的。这体现了各版教材概论部分的理论基调在大的方向上一致, 基础章节和重点章节基本相同。2005年版教材章节数最多, 内容涵盖面最广, 其中“第六章:护患关系与沟通”“第九章:健康与疾病”“第十章:卫生服务体系”都是其他2版教材中没有的, 并且“第一章第三节:护理工作的展望”“第七章第四节:医疗事故的处理”也是新增内容。其中“第六章:护患关系与沟通”“第七章:护理与法”“第九章:健康与疾病”属于知识拓展内容。2008年版教材缩减了很多内容, 仅6章内容且变动较大, 与2002年版相比, 删减内容有:“第二章第三节:护士行为规范”“第三章第三节:整体护理”“第四章:自理模式和适应模式”“第七章:护理与法”“第八章:护理伦理”“第十一章:病区护理管理”;更改内容为:“护理学的性质、范畴”由第三章提到第一章第二节, “护理病案”由概论部分第五章放到技能部分最后一章 (第二十一章) ;增加内容为:“第六章:护理安全与防护”。
2.2.2 技能部分由表2可知:
(1) 在章节总数上, 3版教材技能部分大致相同, 2005年版教材比2008年版多的一章内容为“第十一章:过敏实验技术”, 实际上是“第十五章:药物疗法”内容之一。 (2) 在章节排序上, 2002年版教材与2005年版教材保持一致, 而2008年版教材有了一定变动, 如“冷热疗技术”由“饮食护理技术”之后放到了“静脉输液与输血法”之后。笔者通过教学实践发现, 这一位置的变更使整个教学更为连贯、流畅。况且“饮食护理”与“排泄护理”这2章内容都是消化系统护理及操作知识, 2章位置安排符合生活常规。 (3) 在章节标题描述上, 2005年版教材与2002年版教材最明显的区别就是把标题中的“病人”改成了“患者”, 在第四章和第六章均加入了“技术”2字。而2008年版教材把标题中的“患者”又重新换成了“病人”, 这一变化笔者认为没有太大推敲价值, 因为“患者”与“病人”只是称呼上的不同, 如果从专业角度推敲, “患者”更为恰当。但要注意的是称呼应保持一致。同样, 教材中的第二个变化体现在“技术”2字上, 编者把能删除的“技术”都删除了, 体现了编者的细致及严谨的工作态度。“×××护理”与“×××护理技术”在概念上属于包涵与被包涵关系, 并且“技术”范围较窄。鉴于此, 笔者建议把“冷热疗技术”改为“冷热疗护理”。 (4) 在目录表述上, 2008年版教材更为详细, 以三级标题展示, 便于翻阅和查找, 而其他2版教材只以二级标题呈现, 略显简单。 (5) 在知识拓展上, 2008年版教材在“第十五章:药物疗法”中新增了“第六节:局部给药法”, 这节内容说明给药途径不仅有各种注射法, 还有其他方法, 并且这些方法在临床中较常用, 尤其是在妇科和五官科。“第十九章:危重病人的护理及抢救技术”中新增了心肺复苏术, 其作为一项现场急救技术正越来越普及。 (6) 在小节排序上, 2008年版教材存在不足之处, “病人清洁的护理”一章中, 把“卧有人床更换床单法”放在了“第四节:晨晚间护理”一节里, 这样的排序易让学生造成“卧有人床更换床单法”属于晨晚间护理内容的错误认识, 而实际上只要病人需要, 这个操作随时可以做。因此, 笔者认为前2版教材对这一内容的章节位置安排较合理。
2.3 各版教材特点分析
2.3.1 2002年版教材2002年版教材编写优点:
教材指导思想旨在全面提高护生综合素质, 强化护理理论知识基础, 内容涵盖面广, 体现了护理学科多元化融合的特点, 贯彻了以全面素质为基础, 以能力为本位的职教理念。但也存在不足之处: (1) 不适宜护生自学或自我反馈。教材中既没有学习目标和要求, 也没有强调教学重点和难点, 更没有课后思考练习题或配套的复习指导。 (2) 图、表较少, 纯文字性的内容较枯燥, 不便护生识记。 (3) 重复内容较多。 (4) 缺少学时分配建议, 致使教师在制订学期授课计划时缺少参考依据。
2.3.2 2005年版教材这版教材在板书设计、章节选择和分布上与2002年版教材有很大不同。
其优点如下: (1) 涵盖面广, 内容浅显易懂、语言生动; (2) 图表量大, 全书有大量图表进行补充说明, 便于护生理解与识记; (3) 举例多, 一些章节加入了大量病例或案例并进行分析, 既丰富了教学方法 (情景教学) , 又提高了该教材的临床实用性, 便于护生理解与记忆; (4) 每章节后提出了学习目的、要求及课后思考题, 便于护生自学或自我反馈; (5) 有学时分配建议, 教师制订授课计划时可作为参考依据; (6) 教材“第七章:护理与法”中新加入的“医疗事故的处理”内容有很强的临床实用性, 体现了力求与临床“零距离”的教学宗旨。当然,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也发现一些不足之处: (1) 知识涵盖面广, 导致章节过于冗长, 且忽略了与其他相关教材的衔接和互补, 出现多处重复, 如概论部分第十章和第十一章内容与该教材技能部分第一章内容有较多重复, 使教材欠缺连续性; (2) “第九章:健康与疾病”是新增章节, 其理论性过强并与“第二章:护理学的基本概念”部分内容重复, 笔者建议删除。
2002年版与2005年版这2版教材都贯彻了以全面素质为基础, 以能力为本位的职教理念, 但忽略了该教材与其他相关教材 (护理礼仪、人际沟通、护理文秘、护理伦理、社区护理、护理心理学等) 的联系, 相关教材与该教材应同步学习, 它们之间是相互补充、相辅相成的关系。但是教材部分章节重复, 如“护士素质、角色功能和行为规范”章节与《护理礼仪》教材内容重复;“护患关系与沟通”章节部分内容与教材《护理人际沟通与技巧》内容重复;“卫生服务体系”与“病区护理管理”章节内容与《护理文秘》教材内容重复。这种重复可能出现的问题有: (1) 浪费课时并导致技能部分课时紧张; (2) 重复学习导致学生产生疲劳感甚至排斥感; (3) 受课时及教师教学能力局限, 导致某些内容只是“点拨”而达不到“精讲”程度; (4) 对教师综合素质的要求提高, 使教师备课难度增加。
2.3.3 2008年版教材 (1) 该教材总结并继承了前2个版本教材的优点, 并在此基础上突出了编写特点。
该教材定位于突出职业教育特色, 以培养技能型、服务型的高素质劳动者为教育目标, 强调“宽口径、重实用”教育思想, 体现“以就业为导向, 以能力为本位, 以发展技能为核心”的职教理念, 理论知识强调“必需、够用”原则。 (2) 该版教材将《护理概论》和《护理技术》内容进行了优化组合, 整合为《护理学基础》, 更能体现出知识的整体性与连贯性特点, 在内容上循序渐进, 更符合中职生层面的知识需求。 (3) 教材紧紧围绕培养目标和要求, 依据“必需、够用”原则, 力求内容精练实用、详略得当, 教学目的明确, 使护生易于学习和掌握。尤其是概论部分更具实用性, 章数的减少使理论课学时数减少, 以利于培养技能型人才。在校期间重点培养护生动手能力, 要求实践课与理论课学时数之比大于或等于1∶1。 (4) 该教材重点突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技能部分在技术操作内容上以表格形式呈现, 将内容分层次、分步骤叙述, 有利于护生记忆和掌握。 (5) 该教材中链接了本专业的新知识、新观点和新方法, 丰富了学习内容, 拓宽了护生视野, 同时也激发了其学习兴趣。 (6) 该教材共有插图184幅、操作流程表76个、表格39个, 较前2个版本更充实。 (7) 教材后还设置了实践指导和教学大纲。 (8) 该教材采用双色套印, 将标题、学习重点和难点、重要知识点及操作程序、表格、知识拓展部分印刷成柔和而醒目的粉色, 更为人性化, 既吸引了护生注意力, 又便于护生识记和掌握, 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护生学习的主动性。 (9) 该教材配有电子课件及辅助教材《护理学基础学习及实习指导》, 有助于教师教学和护生学习。并且这些对应式习题顺应了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命题要求, 以选择题为主, 题量之大、题目涵盖面之广超过了以往的配套习题册[2]。新版教材在大纲内容以及表现形式上都体现了新大纲、新要求的编写理念。在内容上也尽可能改善临床实践与教学严重脱节这一状况, 因此, 新设备、新理念、新的用物以及新操作在教材中随处可见, 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见表3) 。
3 总结
从这些分析可以看出, 每个版本的教材虽然都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但也都有其显著的优势。教材编写是一个逐步完善的动态过程, 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加适合教学实际, 满足社会需求。就目前来看, 2008年版《护理学基础》作为中等护理专业基本教材比较适合, 至于它还存在的一些不足之处, 可以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根据具体情况调整、补充, 也可以在再版时修改。
参考文献
[1]金中杰, 黄刚.新计划新教纲[J].卫生职业教育, 2007, 25 (7) :7~12.
关键词:课堂形式 知识观 教育理念
进入21世纪以来,越来越多的美国人开始尝试了解中国文化,学习中国的语言。开设了中文教程的美国学校不计其数。同时,美国是全世界设立孔子学院和孔子学堂最多的国家。中文在美国已经成为仅次于西班牙语的第二外语了。由于学习汉语的人数快速增长,美国对专业汉语教师的需求越来越大。即使国际汉语教师成为最热门的职业之一,近些年教师的发展仍然受到多方面客观因素的影响,笔者希望通过将中美两国进行对比研究,给予国际汉语教师一定的启发作用。
首先是中美两国的课堂形式。在美国,学校对上课学生服饰规定不多,拖鞋、低腰裤、鼻环、唇环等见怪不怪。甚至还有教师组织学生将点心、饮料等食物带到课堂上,共同品尝。课堂气氛是相对轻松自由的,师生之间亦师亦友,这一种课堂形式当然有其弊端,比如学习注意力分散等,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会得到提高。事实上,美国的高等教育一直重视的是个人的发展,包括能力、特长、个性等等,推崇标新立异,美国大学教师的教学方法非常灵活、个性化和多样化。课堂上,老师采取的是一种探讨交流的教学方式,善于启发学生去独立思考。同时,美国的学校课程考查内容灵活多样,不拘泥于教材,注重实践与教学相结合的形式,学校经常会开展一些学术训练营,户外求生等实践活动,以达到对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完善。学生的课业、学业也不像中国学生那样由期末的考试成绩决定成败。家长更加注重对孩子的潜质的挖掘,而不像个别中国家长在孩子出生之时就开始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本是天真浪漫的年纪却要天天上补习班、培训班,使孩子的童心荡然无存,甚至孩子的兴趣也得不到发展,取而代之的是父母安排的“兴趣”。所以,在美国教育熏陶下的他们学生很难接受呆板传统的中式教育。如何能在现有的影响因素不易改变的前提下,更有针对性、更加高效地进行汉语教学就需要对汉语国际教育教师专业进行不断地探索与思考。
中国的高等教育一直以来重视的是学生知识和人文修养。这个特点包括个人的知识储备、实践能力、思想道德修养等等。因而在课堂上,老师的讲解和引导尤为重要,为了阐明清楚一个观点,往往会利用一节课甚至是更多的课时去解释清楚。学生在课堂上与老师的互动不能说没有,但是这个所占的比重还是比较少的,经常会看到一个现象就是,老师在讲堂上讲得绘声绘色、滔滔不绝,而学生在下面齐刷刷地做着笔记。当然中美两国的基本国情和教育发展都有很大的差异,我们不能片面地说孰优孰劣,我们只能结合两种文化特点进行分析,为国际汉语教师能够更好地教授汉语提出建议。通过对中美高等教育课堂形式的对比,我们了解美国课堂形式看似“散”但是却有较浓厚和轻松的学术氛围,让学生的身体得到充分放松,给予学生一种精神自由,可以让学生和老师一起去探讨除了书本以外所潜在的答案,这一种散发性的思维模式在美国高等教育体系中占据了相当重要的地位。此类课堂形式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思考、主动学习、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素质和竞争力。中国课堂的形式多数是以老师讲授为主和学生合作为辅,当然,近几年,许多高校的课堂形式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学生在上课前会做好预习的工作,以便能够更好地和老师进行互动,师生间的互动多了,在一定的程度上重视了学生的主体性,避免了只有老师参与的课堂形式。
第二点是中美高等教育中的知识观,在课堂上,两国在知识侧重点上到底有什么不同呢?曾经有人形容中国的高等教育就是在培养一群群会背书的“机器”,是呆板的,原有的教育体系使他们失去了独立自主思考的能力,只知其表,不知其里。可是,在笔者看来,这是两国之间的教育观念有所差异,中国高等教育强调知识的重要性,重视学生知识体系的构建以及对知识的积累和掌握。教学中注重知识的灌输,教育质量的考察主要依据学生对知识掌握程度的高低,强调知识的重要性与教师的上课形式有着密切的联系,如何能够更好地掌握知识点?大部分的学生认为最好的办法就是上课的时候记录老师所讲的重点,甚至好些同学恨不得记住老师所说的每一个字,因为只有记住平时老师讲过什么内容,到了考试的时候才会做题。学生的自学能力较弱,学习主动性低,笔者认为这种知识灌输的体系有利也有弊,以长远的角度来看,不利于学生的个人发展,是需要不断改进的。美国则是更注重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实际能力,注重培养学生对知识的思辨能力,批判精神和对知识的拓展和创造。教学中注重学生运用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而中国在教育学生的方法上往往“满堂灌”“一言堂”,墨守成规,比如考试制度、上课形式等并没有因地制宜,使美国部分学生难以接受。所以,面对中美教育文化碰撞的局面,如何能在现有的影响因素不易改变的前提下,更有针对性、更加高效地进行汉语教学就需要对国际汉语教师专业进行不断地探索与思考。美国教育观念的培养下,学生与教师亦师亦友,课堂气氛活跃,甚至表现得过于自由,课堂上形成了与中国中学生截然不同的精神风貌。英国学者怀海特曾说过:“真正有价值的教育是使学生透彻理解一些普遍的原理,这些原理适用于各种不同的具体事例。在随后的实践中,这些成人将会记忆你教他们的那些特殊的细节,但他们潜意识中的判断力会使他们想起如何将这些原理应用于当时具体情况。”可见,知识是可以遗忘的,但是能力却是永远存在的。我们也知道即使是对那些业务知识和教学经验都比较丰富的教师来说也存在的知识更新的问题,所以学生自身能够有意识地收集信息,筛选信息,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并运用知识,有效传播教授汉语的能力很重要,这么做还可以在学与教中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
之所以在课堂形式和知识观方面存在如此大差异,究其根源是两国的教育理念有本质上的区别。“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是中国教育理念的核心部分,我们一直强调孩子应该是全面发展,但是真正能做到综合看待孩子成绩和个人素质方面的人却少之又少。中国作为应试教育的大国,“唯成绩论”是突出的部分,影响了中国的教育理念。我们经常会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不少学校也会拿考试的成绩来判定一个学生的各方面素质。虽然近些年,国家教育部发布了相关的措施来改变“一考定终生”的现状,但是短期内以成绩和学校等级给学生进行定位的事情还占据着多数。笔者认为这是在无形中给学生贴上标签,学生的发展应该是多方面的,不应该只是单方面的成绩达标。美国教育系统中,对于学生的成绩单不会大肆地宣扬,因为成绩在美国属于“隐私”。作为家长,也不会以成绩来评论孩子,他们更重视的是孩子在学习过程中遇到了什么问题,多数作为引导者的角色去锻炼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次,美国的教育观念偏重于实践的研究,重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并鼓励学生向权威发起挑战。无论是在课堂还是在公共场合上,他们都能够大胆地向老师提出自己的疑问和见解。在这种教学方式下,教师实际上是处于一个辅助的地位,学生拥有更多的自主权,真正地体现了以学生为主。美国的教育模式更倾向于培养自由创造力、批判性思维。中国则是更为重视传授理论知识,强调要对知识点掌握到位,课堂上以老师的讲解为主,体现了老师的主体地位,学生较少会去质疑权威。中国的教育模式更倾向于学生个人知识储备和道德修养的人文情怀。在这种教育方式下,学生的批判思维模式和创造力的发展较为缓慢。
最后,中国的教育观念和美国的教育观念最大的不同就是,中国注重的是“本性教育”,提倡的是做人要善良、诚实和守信等等,这是“修身、治国、平天下”最为基础的素质。而美国教育强调的是宗教、自由和人文精神等。
综合两国的国情特点分析,美国属于移民国家,其包容、创新的特性明显地体现在教育领域之中,更多强调自由独立、个性发展等。中国大部分区域属于内陆国家,其保守渐进、稳扎稳打的特性体现在教育理念当中,更多强调修身养性、求同存异。中美两国的教育背景虽存在较大的差异,但两国之间可以相互交流和借鉴教学经验,以其之长,补我之短,为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添砖加瓦。
美国印第安那大学教学系统技术系与中国华南师范大學教育技术学系作为中美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典型代表,通过对二者的历史发展进行对比,我们可以管窥中美教育技术学科专业发展历程的异同,利用“事件路径”法让我们发现了两国教育技术学专业背后隐藏的文化差异,从中不难发现其对国内教育技术学专业建设的潜在意义。除了顺应时势、与时俱进,商业思维和市场理念可以说是印第安纳大学教育技术系一次次走出困境、不断超越、走向繁荣的动力之源。这种商业化理念值得国内教育技术学专业学习和借鉴,也是当前中国经济转型条件下的必然要求。当然,要真正实现专业转型并不容易, 但我们坚信:通过加强中外教育技术界的交流、学习与借鉴, 国内教育技术学专业的转型与超越将指日可待!
笔者通过对中美两国课堂形式、知识观、教育理念的对比出发,研究两国之间的差异性,为国际汉语教师更好地传播汉语建言献策。在跨文化交际中,既不全盘否定也不全盘继承我国的教学方式,而是应该要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通过国别化的探索,能够创造适应海外汉语教学的新模式。
[注本文的指导教师:周欣茵 周文]
论文关键词:高校、研究生、心理健康
论文摘要:近年来,研究生教育的超常规发展,我国研究生招生数量保持持续增长态势,导致每年毕业研究生的人数也持续增长。研究生全国招生16.2万人,而到研究生招生42.4万人,比20总数翻了一倍还要多。至,在校研究生数将突破100万大关。
目前,我国在校博士生数量已位居世界前列,仅次于美国和德国。由于研究生个体价值取向呈多元化态势,研究生各种压力的增加给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带来了新情况、新问题和新矛盾,出现了许多以前不会出现的问题。
一、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传统的教学论认为,心理健康教育都只是针对中小学生和本科生的,研究生自身的知识文化水平较高,自我调解和约束能力较强,而不需要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事实上,这种认为是不准确的。近年来,伴随着研究生心理健康问题所引发的事件持续增加,新闻曝光率较高,比如北师大研究生自杀事件、中科大研究生自杀事件、上海海事大学研究生自杀事件等,于是开始有人关注起来了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但是,总体来看,现有的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仍然存在着较大的问题,比如重视成都不够、医学化以及缺少制度化,其中,最突出表现的就是在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当中,严重的缺乏切实的关怀,存在着严重的重诊治、轻教育的现象,而且,在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体系上也严重缺乏创新性,难以取得实际的效果,具体的表现为:
第一,当前阶段,我国的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由于起步较晚,虽然近年以来有所发展,但是总体来看,还是尚处于摸索与初创阶段,无论是教育规模和教育力度都不能够让人满意,同时也难以满足我国日益扩大的研究生教育的实际需求。最突出的表现就是,我国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既缓慢而且还面临着严重的失衡的难题,目前在相关的学术界和高等教育界尚未形成一种比较统一的.局面,不能够落实一个统一的指导思想,一个统一的研究范式和一个统一的界定标准[1]。
第二,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体制机制不健全,缺乏科学化管理。目前,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部门仍存在普遍借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的现象,主要由党委研究生工作部等相关职能部门负责。问题的症结在于高校尚未构建出有效的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体制机制,没有形成相关的制度,缺乏必要的监督、管理、评估、应急政策,导致诸多消极现象出现。
第三,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设缓慢、滞后。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专业性很强的工作,需要一支高素质、经验丰富的教育队伍。客观上,高校引进专业的心理学教育人才时,偏重于其教学科研业绩,忽视其实际技能;对现有人员的培训和进修不够重视,而且培训和进修工作比较混乱,培训机构鱼目混珠,没有统一的培训大纲和要求,培训时间长短不一,缺乏实习和督导,有的常用单纯地外出调研和学习来代替培训和进修。主观上,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只要自己有心理学基础,就能够胜任心理咨询工作。但事实证明,他们在具体的工作实践中并不能很好地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专门技术和方法,因而不能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心理疏导。
第四,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理念欠科学,工作方式欠创新,工作思路欠开阔。高校普遍存在着传统研究生教育模式下的旧观念,对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仍存有单一、保守、滞后的倾向。加之研究生没有较为丰富多样的团体心理辅导、训练和活动,更谈不上职业心理辅导和就业技巧的培训,而团队合作的精神和实践技能却是研究生日后发展所必须的一项内容。
二、加强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
研究生这个特殊的群体大多都是处于青春发育后期,又面临对未来职业生涯的选择。因此加强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最直观的就是开展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活动,帮助学生正确处理好学习、生活、择业、人际关系等方面遇到的心理矛盾和问题,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培养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同时对于帮助研究生减轻内心的矛盾和冲突,加速人格成熟等方面都有非常好的效果[2]。
再就是研究生群体的年龄比较大,对于家庭、社会、人生等有着较为深入的考虑,这在日趋完善自己的人生阅历的同时,也可能伴生出一些负面的情绪效应;还有就是研究生思想活跃,求新意识较强;但也普遍反映学习紧张,生活节奏快,就业竞争激烈,心理压力大。因恋爱受挫、环境不适应、人际关系不协调等原因产生的心理障碍甚至走向极端的事件时有发生。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极少数研究生由于信仰不明确、自我意识过强或自信心不足、人际关系紧张、学习和精神负担过重等所造成的心理素质不完善在一定程度上严重影响了他们的正常学习、生活和工作。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帮助他们提高思想政治觉悟,而心理健康教育则是帮助人们认识自我,建立正确的自我评价思维方式。加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就是使受教育者学会如何处理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树立远大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属宏观方面的调节;而心理健康教育则是使研究生们学会处理个人与自身、个人与他人的关系,属于微观方面的调节。就两者的原则方法而言,可以说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是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顺利进行的一种重要的润滑剂。
参考文献
[1]刁承湘.研究生德育论[m].复旦大学出版社,.
【心理学教育改革的对比研究论文】推荐阅读:
体育教育心理学的应用与发展论文10-14
高等教育心理学论文07-28
小学教育心理学论文09-29
初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论文09-17
高校思政教育积极心理学应用论文10-08
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发展研究06-20
班主任工作中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06-24
成功心理训练综合教育论文10-01
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06-12
高校体育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的研究0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