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星星变奏曲》教案(共10篇)
教学目标:
1.了解朦胧诗及其审美特征。
2.感知诗中“星星”的形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3.诵读体会诗歌的情景、意蕴和诗人的思想感情,理解诗歌主旨。
教学重、难点
1.了解朦胧诗及其审美特征。
2.揣摩诗歌语言,品味诗句的丰富内涵。教学方法
诵读感悟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复习回顾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这首诗作者采用了反衬的手法:用天上的幸福自由来反衬现实生活的黑暗,表达了作者憧憬自由、幸福生活的思想。那么,今天我们来学习另一首也是描写星星的诗——江河的《星星变奏曲》。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一遍,确定朗读的基调和节奏,体会诗歌的情感。学生结合朗读的经验,讨论确定朗读的情感基调、节奏、语气、语速、重音、停顿等,作好标记,感受全诗洋溢着的音乐美。体会诗意:作者要通过这首诗表达什么? 由于诗意的含蓄和朦胧,学生的回答会多种多样,也有的学生会茫然不知。教师介绍诗歌背景。
朦胧派诗人无疑是一群对光明世界有着强烈渴求的使者,他们善于通过一系列琐碎的意象来含蓄地表达出对社会阴暗面的不满与鄙弃,开拓了现代意象诗的新天地、新空间,是新时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学流派。文革后期以舒婷、顾城、北岛等为先驱者的一群青年诗人,从1979年起,先后大量发表了一种新风格的诗。最初,他们的诗还仿佛是在继承现代派或后现代派的传统,但很快他们就开拓了新的疆域,走得更远,自成一个王国。这首诗体现了朦胧诗的一些典型特征。
三、研读诗歌,理解诗意
1.学生自由读诗,边读边思考圈画再现时代背景和表现诗人追求的诗句。
示例:“如果大地的每个角落都充满了光明/谁还需要星星,谁还会/在夜里凝望/寻找遥远的安慰”,是再现当时的背景。诗中“谁愿意/一年又一年/总写苦难的诗/每一首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的诗句,表现了当时的现实生活。诗中“谁不愿意/每天/都是一首诗/每个字都是一颗星/像蜜蜂在心头颤动”的诗句,表现了诗人的追求。
2.教师:诗歌中的星星象征什么?诗人反复咏叹星星表达了怎样的渴望?
明确:这首抒情诗以“星星”象征光明。但诗中的“星星”又有其特定的情境和意味。即它所显现的不是阳光普照的光明,而是茫茫黑夜中闪现的点点光明,寄托了诗人在现实中执著追求的理想。整首诗都以“星星”为主要意象并以假设为前提抒情写意,展示了现实与理想的背离,显示了诗人对光明的渴求。
3.集体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然后比较两节诗的结构和语言有什么异同。
明确:第一节的前四行由“如果”引领的这一条件句,构成对黑暗现实的强有力的否定。以后十二行,是由“谁不愿意”“谁不愿意”“谁不喜欢”开头的三次反问,各引出一组递进式的比喻,以一系列美好的意象,写出诗人所向往的光明世界。
第二节使用了与第一节同样的结构、相近的句式和递进式的比喻,前四句与上一节前四句一样,都采用了“如果”的假设句式,一起构成对现实的否定,但它的后十二行由上节的肯定式,变为“谁愿意„„谁愿意„„”的否定式,在内容上由对光明的向往转向对现实的否定。
师生小结:诗的上下两节结构对称,基本手法和用语相同或相近,有同样的韵律。但上下两节的情境、意味发生了变化。这种情形如同音乐的变奏曲,两段乐曲在保持基本轮廓的基础上出现一点变化。借用音乐术语来说,这首诗是围绕一个主题与主要意象变换情境,委婉抒情。
四、品读诗歌,揣摩语言 1.活动一:寻美点 读第一节里自己喜欢的诗句,向同学推荐,结合具体词语谈喜欢的理由。学生自由发言,互相补充,在切磋中提高鉴赏水平。
如“每天/都是一首诗/每个字都是一颗星/像蜜蜂在心头颤动”,用形象的比喻表示美好的生活就像诗一样的美,每一个人都希望每天把自己幸福、快乐的人生谱写下来,这种愿望就像星星一样的明亮,像蜜蜂酿造出来的蜜一样甜。
如“谁不愿意/有一个柔软的晚上/柔软得像一片湖/萤火虫和星星在睡莲丛中游动”,借夜晚的宁静、平静、温馨和自由自在,给人以温柔和梦的美好感觉,表达对理想生活的渴望。
如“谁不喜欢春天/鸟落满枝头/像星星落满天空/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先运用联想与类比,更生动地表现了“光明”的美好,后用通感将人们带入一种令人陶醉的朦胧迷离的美好意境,表现了“春天”之美、“光明”之美。
2.活动二:解疑难
读第二节,理解疑难词句。学生质疑,学生解答,教师适当点拨。
如“在寒冷中寂寞地燃烧”,表示在残酷、黑暗中失去幸福、美满的生活。诗人独自燃烧来照亮黑暗的生活。
“苦难的诗”指诗人在黑暗的社会现实中谱写自己的悲惨的人生。
“颤抖的星星/像冰雪覆盖在心头”,描绘星星将要坠落、使人害怕的情景,表达令人忧心忡忡的感觉。
“夜晚冻僵/僵硬得像一片土地”暗示残酷、黑暗的社会现实。
“风吹落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指残酷的社会无情地摧残着地上的生命,使这些小生命像星星一样地陨落。
3.师生小结诗歌的语言特点。
这首诗句式灵活而整齐,用词精练而生动,特别是联想、想像的意象描述、重叠,使语言新颖,富有表现力。
五、拓展延伸 1.美点再现
分类整理积累诗歌的精美语言,例如雅词、叠词、精妙短语、美句、比喻句、抒情句、哲理句等,鼓励学生自己用发现的眼光去挖掘课文中的语言财富。
如精妙的修饰短语:遥远的安慰 柔软的晚上 闪闪烁烁的声音 苦难的诗 寂寞地燃烧
如各样的星星:颤抖的星星 瘦小的星 金黄的星星 如优美的比喻句:每天/都是一首诗 每个字都是一颗星/像蜜蜂在心头颤动 柔软得像一片湖 鸟落满枝头/像星星落满天空 每一首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像冰雪覆盖在心头僵硬得像一片土地
2.心灵的祈盼
教师:每个人心中都有痛苦,有痛苦就有祈盼,就有追求„„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实际,仿照本诗的句式,模仿诗歌的语言,大声说出你心中的祈盼。
学生借用诗歌中的主要句式“如果„„如果„„”或“谁不愿意„„谁不愿意„„”,模仿诗歌语言,表达心中的各种祈盼。
示例:如果我的家人能快乐,谁还需要去搞笑,谁还会四处奔忙寻找遥远的妙方,谁不愿意,每天都是一首诗,每个字都是一幅画,孩子像天使般快乐地在花丛中,走来走去。
3.教师小结:世界是不完美的,完美的世界从来也没有出现过,正视现实的不完美,是我们成长的必修课。在不完美的世界中怀着希望去生活,学会在自己陷入黑暗的痛苦时,有勇气给自己的星星点灯。
六、布置作业
【学习目标】
1.了解朦胧诗及其审美特征。
2.感知诗中“星星”的形象,领会其象征意义。3.体会诗歌语言的韵味。
4.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理解诗歌主旨。【知识链接】
1.作者简介:江河,原名于友泽,1949年生,北京人。1968年高中毕业。1980年在《上海文学》发表处女作《星星变奏曲》。著有诗集《从这里开始》、《太阳和它的反光》等。是新时期朦胧诗的代表诗人之一。他的诗作中灌注了厚重的历史感,以《纪念碑》等政治抒情诗和古代神话组诗《太阳和它的反光》赢得社会瞩目。
2.文体简介:朦胧诗一改新诗明白如话的特点,内容含蓄隽永,它强调诗人的自我意识,往往借助象征、比喻、错觉、幻觉等手法,变诗的单一形象为多层次的意象迭加,给诗蒙上一层朦胧色彩,给人以独特的审美感受。
朦胧诗,作为一个独特的诗学概念,它指的是以舒婷、顾城、江河、杨炼、芒克、方含、食指、多多、梁小斌等为代表的一批“文革”中成长起来的青年诗人发起的具有探索性的新诗潮。朦胧诗孕育于“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地下文学”。食指(郭路生)、芒克(姜世伟)、多多(栗世征)等在“文革”中就已经开始了新的探索,其后有江河等诗人加入。他们的诗以手抄形式流传。
5.了解背景:文化大革命对那个时代人们的精神信仰有着沉重的打击,尤其是知识分子,所以在文化大革命后的八十年代,文学作品几乎不可避免的带上那种创伤。阅读这首诗,要体会经历了心灵劫难的人,对诗意人生和精神自由的渴望与追求。
【内容导航】这首诗歌用星星、诗、蜜蜂、萤火虫、睡莲、春天、鸟、白丁香等来象征美好的理想世界,而用夜、冰雪、冻僵的夜晚、僵硬的土地、被风吹落的星星等来代表黑暗冰冷的现实世界,表达的主题是对黑暗冰冷的现实的否定,抒发对理想的向往和追求,以及虽然迷茫失落而不失坚定的希望。【自主学习】
1、给下面划横线的字注音。
静谧(mì)
闪烁(shuî)
朦胧(méng lïng)
憧憬(chōng jǐng)
......劫(jié)难
凝(níng)望
颤(chàn)动
覆(fù)盖 ....2.理解文中重点词语。
弥足珍贵:更加觉得珍贵。
颤动:短促而频繁地振动。
静谧:安静。
憧憬:向往。
浪漫:富有诗意,充满幻想。
劫难:灾难,灾祸。
朦胧:不清楚,模糊。【合作探究】
1.诗中的星星象征什么?
象征着光明,象征着美好的事物。
2.两个小节中分别有这样两句对夜晚的比喻:“谁不愿意,有一个柔软的晚上,柔软得像一片湖”和“谁愿意,看着夜晚冻僵,僵硬得像一片土地”。同时形容夜晚,诗人却用了两个不同的比喻,这让你感受到了什么?
主要在于作者选择了两个不同的喻体,前者用“湖”来形容夜晚带给人的是平静、柔和、温馨和安宁的感受,创造了一种恬静如梦的诗意感觉,而后者用“土地”来形容孤寂夜晚那种冰冷、贫瘠,“僵硬”的又何止是土地和夜晚,更是心灵劫难者所面临的内心世界。
3.结构分析(找出两节诗中的类似句式,再分析。)(1)两小节诗在结构上及语言上有什么异同点?
都用“如果——谁还需要——还会——”开头;从第五行看,有变化,用“谁不愿意”和“谁愿意”(2)诗人选择这样的结构表达还有什么用意呢?
这和诗歌的题目“变奏曲”正好是相呼应的,上下两节,结构对称、句式、修辞、用语也相近或相似,但两小节的诗歌意境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正符合“变奏曲”的基本模式。同时,这种模式所造成的强烈对比,让读者在阅读时也能深深体会到一个经历过心灵劫难的敏感诗人对诗意人生和精神自由的呼唤和珍视。可见,诗歌的结构并不是一种形式的责任,更承载着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4.这首诗以“星星”为主要意象并以假设为前提抒情写意,那么诗中的星星有着怎样特定的情境和意味?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渴望? 这首抒情诗以“星星”象征光明。即诗意、春天、温暖、希望和自由等生活中最美好的东西,但诗中的“星星”又有其特定的情境和意味。即它所显现的不是阳光普照的光明。而是茫茫黑夜中闪现的点点光明,寄寓了诗人在黑暗现实中执著追求的理想。整首诗都以“星星”为主要意象并以假设为前提抒情写意,展示了现实与理想的背离,显示诗人对光明的渴求。诗节之间随句式的转换,意象的丰富,诗的情境也由温馨美好转为寒冷严酷。氛围的对照中,表现了诗人为追求光明而献身的决心;诗人愿意在天上星星疲倦的时候,燃烧自己,代替它们照亮黑暗的大地。
5.多层次的意象迭加是朦胧诗的鲜明特征之—,请找出诗中其他的生动意象,并简要分析内涵。这首诗歌含蓄朦胧,意境优美。诗人总是借助一些物象来暗示或间接地表现,如用星星、诗、蜜蜂、萤火虫、睡莲、春天、鸟、白丁香等象征光明美好的理想世界,用夜、冰雪、冻僵的夜晚、僵硬的土地、被风吹落的星星来代表黑暗冰冷的现实世界。这种表现方式和我国古代的诗词非常相像。6.诗歌的主旨是什么?
这首诗歌用(星星、诗、蜜蜂、萤火虫、睡莲、春天、鸟、白丁香等来象征美好的理想世界,而用夜、冰雪、冻僵的夜晚、僵硬的土地、被风吹落的星星等来代表黑暗冰冷的现实世界,表达的主题是对黑暗冰冷的现实的否定,抒发对理想的向往和追求,以及虽然迷茫失落而不失坚定的希望。【拓展延伸】
请你积累几句有关星星的诗句,最少两句。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辛弃疾《西江月》)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杜甫《旅夜书怀》)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杜牧《秋夕》)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李白《夜宿山寺》)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曹操《观沧海》)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查慎行《舟夜书所见》)【当堂检测】
1、给下面划横线的字注音。
静谧(mì)
闪烁(shuî)
朦胧(méng lïng)
憧憬(chōng jǐng)
......劫(jié)难
凝(níng)望
颤(chàn)动
覆(fù)盖 ....2.诗人反复咏叹星星表达了怎样的渴望?
一知识目标
1、了解朦胧诗及其审美特征
2、感知诗中“星星”的形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二能力目标
1、诵读体会诗歌的情景,意蕴和诗人的思想感情,理解诗歌主旨。
2、揣摩语言,品味诗句的丰富内涵。
三德育目标
感受世代脉搏,体味生活的美好,激发学生追求希望和光明的信念。
【教学重点】
1、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品读欣赏文章。
2、通过对诗歌意象的分析和理解,掌握诗歌的主旨和感情。
【教学难点】
体悟“星星”的象征意义。
【教学准备】
一教学方法
1.诵读法江河的《星星变奏曲》是―首追求光明的希望之歌,全诗含蓄朦胧.意境优美,
引导学生在熟读中揣摩诗歌语言的意蕴和情味。领会“星星”的象征意义。把握诗歌的
主旨从而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感悟能力。
2.联想想象法全诗运用象征手法,围绕主题与主要意象变换情境,委婉抒情。学习这首抒情诗,要创设氛围激活学生思维,借助对形象的感悟,把握丰富内涵,深人体会诗中的思想情。
3.讨论探究法如对“星星”形象的感悟,可引导学生活跃研讨,提高审美意识。
二教具准备
多媒体。
【教学流程】
一、导语设计
静谧的深夜,郭沫若遥望星空,产生美丽的遐想,仿佛看到了牛郎织女骑着牛儿,提着灯笼在天街闲游。诗人江河面对闪烁的星星,也不禁产生朦胧的憧憬。”
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这首诗歌,看看诗人江河面对满天的星星产生了怎样的遐想。
二资料助读(多媒体显示)
1、朦胧诗简说
朦胧诗,作为一个独特的诗学概念,它指的是以舒婷、顾城、江河、杨炼、芒克、方含、食指、多多、梁小斌等为代表的―批“文革”中成长的青年诗人的具有探索性的新诗潮。
朦胧诗孕育于“文革”时期的“地下文学”。食指(郭路生)、芒充(姜世伟)、多多(栗世征)等在“文革”中就已经开始了新的探索,其后有江河等诗人加入。他们的诗以手抄形式流传。1979年《诗刊》发表了舒婷的《致橡树》《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等,1980年又以“青春诗会”形式集中推出了17位朦胧诗人的作品和诗歌宣言。朦胧诗随即成为一股诗歌潮流,并且涌现了一大批广为流传的代表性作品。朦胧诗―改新诗明白如话的特点,内容含蓄隽永。它强调诗人的自我意识,往往借助象征、比喻、错觉、幻觉等手法,变诗的单一形象为多层次的意象迭加,给诗蒙上一层朦胧色彩,给人以独特的审美感受。
2.作者简介
江河,原名于友泽,1949年生,北京人。1968年高中毕业。1980年在《上海文学》发表处女作《星星变奏曲》著有诗集《从这里开始》《太阳和它的反光》等.是新时期朦胧诗的代表诗人之―。他的诗作当中灌注了厚重的历史感。以《纪念碑》等政治抒情诗和古代神话组诗《太阳和它的反光》赢得社会瞩目。
三、诵读,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一遍,体会诗歌的情感,确定朗读的基调和节奏。
诗歌没有字词障碍,学生大声朗读。
请同学们结合朗读的经验,讨论确定朗读的情感基调、节奏、语气等。可以参考课后附录习题里丁建华的朗读体会。
诗歌的朗读基调:深沉而热烈,含蓄表现诗人对光明的苦苦思索和不懈追求;朗读的节奏缓慢有力,诗歌结尾则要有饱满的激情。注意把握好反问句式、关键词语的停顿和重音。
2、集体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然后说自己的发现,比较两小节诗的结构和语言有什么异同。
第一节的前四行由“如果”引领的这一条件句,构成对黑暗现实的强有力的否定。以后十二行,是由“谁不愿意”“谁不愿意”“谁不喜欢”开头的三次反问,各引出一组递进式的比喻,以一系列美好的意象,写出诗人所向往的光明世界。
第二节使用了与第一节同样的结构、相近的句式和递进式的比喻,前四句与上一节前四句一样,都采用了“如果”的假设句式,一起构成对现实的否定,但它的后十二行由上节的肯定式,变为“谁还需要-谁还会-谁愿意-谁愿意”的否定式,在内容上由对光明的向往转向对现实的否定。
师生小结:诗的上下两节结构相称,基本手法和用语相同或相近,有同样的韵律。但上下两节的情境,意味发生了变化(句式、词语)。这种情形如同音乐的变奏曲,两段录音曲在保持基本轮廓的基础上出现一点变化。借用音乐术语来说的,这首诗是围绕一个主题与主要意象变换情境,委婉抒情。
3、两人一组互读,思考回答:
诗歌中的星星象征什么?诗人反复咏叹星星表达怎样的渴望?
在反复的朗读里,体会诗歌象征手法及主题:星星象征着光明,象征着美好的事物,诗歌表达了诗人对光明的渴望。
四鉴赏诗句,美点寻踪
(课件投影)请同学们找出自己欣赏的诗句,圈点批注。在老师示范后,同学们也能试着鉴赏诗句。
学生自由发言,互相补充,在切磋中提高鉴赏水平。
如“每天/都是一首诗/每个字都是一颗星/像蜜蜂在心头颤动”,用形象的比喻表示美好的生活就像诗一样的美,每一个人都希望每天把自己幸福、快乐的人生谱写下来,这种愿望就像星星一样的明亮,像蜜蜂一样酿造出来蜜一样的甜。
如“谁不愿意M有一个柔软的晚上/柔软得像一片湖/荧火虫和星星在睡莲丛中游动”,借夜晚的宁静、平静、温馨和自由自在,给人以温柔和梦的美好感觉,表达对理想生活的渴望。
如“谁不喜欢春天M鸟落满枝头M像星星落满天空M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M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先运用联想与类比,更生动地表现了“光明”的美好,后用通感将人们带入一种令人陶醉的朦胧迷离的美好意境,表现了“春天”之美,“光明”之美。
如“寒冷中寂寞的燃烧”,表示在残酷、黑暗中失去幸福、美满的生活。
“苦难的诗”指诗人在黑暗的社会现实中谱写自己的悲惨的人生。
“颤抖的星星像冰雪覆盖在心头”,描绘将要坠落,使人害怕的情景,表达令人忧心忡忡的感觉。
“夜晚冻僵得像一片土地”暗示残酷、黑暗的社会现实。
“风吹落一颗又一颗粒瘦小的星”指残酷的社会无情的摧残着地上的生命,使这些小生命像星星一样的陨落。
3、师生小结诗歌语言运用上的特点:
这首诗感情句式灵活而整齐,用词精炼而生动,特别是联想想像的意象描述、重叠,使语言新颖,富有极强的表现力。
五、勤动手,积累语言
1、分类整理诗歌的语言点,例如雅词,叠词,精妙短语,美句,比喻句,抒情句,哲理句,反复句式等,鼓励学生自己用发现的眼光去挖掘课文中的语言财富。
如精妙的修饰短语:遥远的安慰柔软的晚上闪闪烁烁的声音苦难的诗僵硬的土地寂寞地燃烧
如各样的星星:颤抖的星星瘦小的星金黄的星星
如优美的比喻句:每天都是一首诗/每个字都是一颗星/像蜜蜂在心头颤动/柔软得像一片湖/鸟落满枝头像星星落满天空/每一首是一群颤抖的星星/像冰雪覆盖心头/僵硬得像一片土地
2、背诵积累: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会读诗。
2、理解诗歌中星星、静夜、土地等物象的象征意义,学习比拟、对比等修辞手法。◆过程与方法
1、学习朗读诗歌,学会品味诗歌语言,体会作者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感情。
2、学会比较阅读的方法,通过诗内物象的对比,理解诗歌主旨。
3、仿照诗歌结构,开展诗歌写作的活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解诗人对现实的否定和对光明的向往,以及即使面对重重磨难也不放弃希望的感情。
2、体会诗人经历人生苦难之后对诗意人生和自由精神的感受。【教学重点】:
1、了解诗歌的审美特征。
2、理解本诗所寄托的诗人的理想和信念。【教学难点】:
理解“星星”的象征意义。【教学过程】
一、导入,怎样读诗
(板题)我先做个调查,喜欢读诗的举手。
有人说,诗歌是情感的音乐,心灵的舞蹈。热爱诗歌就是热爱生活!今天这节课,我们的主要目标是学会读诗。今天早上布置了预习附录中的文章《怎样读诗》,我来检查一下预习情况。谁来说说怎样读诗?(见教材附录)
文中有一句话很重要:“情绪和感情是诗的基础。”看下面这首诗。“江上一笼统,井上黑窟窿,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引自梁实秋)这首诗好不好?
请记住这句名言:枪中有子弹才能射倒敌人,文章有感情才能打动读者。谁说的?我说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我国新时期朦胧诗的代表诗人江河的处女作《星星变奏曲》。希望同学们能感受到蕴含其中的感情。
二、诵读诗歌,初步感知
1、昨天布置了预习,要求你们诵读全诗五遍,读得怎样呢?请同学们一起朗诵。(生齐读。)
这首诗到底要怎样读呢?我们来看看丁建华朗读的感受。(生看课后练习一)你从这段文字中获得了哪些信息?
(如冷场,我可说:读完这段文字,我得到的第一个信息是丁建华居然是个女的。后简介丁,再说:当然这不是主要信息。那么主要信息是„„)
谁再来读读?(如没人)我来试试怎样? 但有两个条件,因为我也是鼓足了勇气、拉下了面子才敢读的。所以你们等下回答问题时也要把勇气鼓足了,鼓到不怕这止;第二,我读完后,请你们把自己最喜欢或你认为最好的句子读一读,并说点感受。
2、找出自己最喜欢或你认为最好的句子。
(“谁不愿意/每天/都是一首诗/每个字都是一颗星” 诗人把我们的生活想象成诗,构成它的是星星,我觉得很美)老师:对,诗意的人生,谁都愿意人生的每一天都充满诗意。
(“谁不愿意,有一个柔软的晚上/柔软得像一片湖/萤火虫和星星在睡莲丛中游动/谁不喜欢春天/鸟落满枝头/像星星落满天空/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
很温柔的美丽的夜晚,很安静。)(“喜欢火/涌出金黄的星星/”
我觉得在火光中也能看到星星,是金黄色的。是在燃起的火光中看到了星星。即使天上没有星星给我们遥远的安慰,可是在火光中我们也能看到星星,得到温暖。)
三、小组探究,读懂诗歌的意蕴。
问题设计:
1、前面我们学了“怎样读诗”,现在我们用理论来指导实践。(引导回顾“怎样读诗”中的第一点。)
①诗歌是形象的艺术,请同学们划出诗歌中出现的物象。(提醒学生注意这些物象的不同。分类板书。)明确:星星、诗、蜜蜂、萤火虫、睡莲、春天、鸟、白丁香;
夜、冰雪、冻僵的夜晚、僵硬的土地、被风吹落的星星等。②体会作者营造的两种意境。(结合“怎样读诗”中的第二点讲解。)明确:全诗有两种意境:一种是营造出温馨、浪漫、自由的的氛围,象征光明美好的理想世界,一种是描绘出寒冷和残酷的意境,代表黑暗冰冷的现实世界。
2、诗人透过这两种意境,要表达一种怎样的感情呢? 提示学生,注意诗的结构特点。
明确:“如果„„谁还需要„„谁还会„„谁不愿意„„谁不愿意„„”是肯定句,而“如果„„谁还需要„„谁还会„„谁愿意„„谁愿意”是否定句。前一诗节是肯定结构,而后一诗节是否定结构。这就说明:光明和美好的意境是诗人所追求和向往的,而寒冷和残酷的意境是诗人所厌弃和憎恶的,但也是诗人所生活的现实环境。那么,这首诗的主题也就是:表达的是对黑暗冰冷的现实的否定,抒发了对理想的向往和追求,以及虽然迷茫失落而不失坚定的希望。
具体分析:第二节使用了与第一节同样的结构、相近的句式和递进式的比喻,但它的前十二行由“谁不需要„„谁还会„„谁不愿意„„谁不愿意„„”(这表明了诗人所向往的光明世界是1.富有诗意的世界;2.像夏夜般柔美的世界;3.像春天般温馨迷人的世界。)的肯定式,变为“谁还需要„„谁还会„„谁愿意„„谁愿意”的否定式,在内容上由对光明的向往转向对现实的否定,随着意象的变换,诗中的情境也由温馨美好转为寒冷严酷,从而构成主题与变奏的关系。这一节前四句与上一节前四句一样,都采用了“如果”的假设句式,一起构成对现实的否定,并由正面表达对自由的企盼转而从反面加以表达。由“谁愿意”以下八行,写出现实的寒冷与苦难。在这个现实世界里,诗人一年又一年总在写着苦难的诗,夜晚被冻僵,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被风吹落。这些描写与第一节的氛围构成强烈的对照。最后四行,则又恢复了第一节用过的“谁不喜欢„„”的肯定句式,表现诗人为追求光明而献身的决心:诗人愿意在天上的星星疲倦的时候,燃烧自己,代替它们照亮黑暗的大地。
3、找到诗中有关“星星”的诗句,把握“星星”这一主要意象的内在含义。文中多次出现“星星”的意象,含义都不尽相同。有的是实指天空中的星星,有的是指没有光明时的希望,有的比喻光明和温暖,还有比喻艰难困苦之后微弱的自由与温暖,也有指在挣扎中保留下来的温暖的火种。总之,“星星”在诗歌中象征光明,象征着生活中最美好的事物,如诗意、春天、温暖、希望、自由等。四:再读,说说你看不懂的地方
1:“每一首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此处星星为什么要颤抖呢?
明确:当我们没有温暖没有自由的时候,我们颤抖还是舒畅?颤抖,所以不是星星颤抖而是失意悲观的人在颤抖。
2:“寂寞地燃烧”是什么意思?
明确:在寻求自由和光明的过程中,在周围都是黑暗的时候,只能燃烧自己去寻找光明。寂寞突出了孤独,燃烧代表了牺牲。
安徒生童话《卖火柴的小女孩》,在孤独寒冷的时候,划燃了火柴,火光中她看到了什么?喷香的烤鸭,奶奶的笑容,所以孤独中的她想办法找到了支撑她的那些星星点点的希望,也许在我们寻找光明的时候,我们肯定面临寂寞,但是我们仍然需要燃烧,比如丑小鸭面对同伴的嘲笑还是向往飞翔,比如灰姑娘白雪公主虽经魔法,但是终于等来了希望。
3:“风吹落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瘦小怎么形容星星呢?
明确:“瘦小的星”比喻并象征人们对光明的微茫的希望。不仅太阳失去了,连“瘦小的星”也被“一颗又一颗”地吹落,可见“夜”的黑暗沉沉、猖獗肆虐和冷酷无情。
4、指名学生朗读“谁不愿意„„”至“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体会诗中描写的情境,探究下列问题:
(1)、诗人用“柔软得像一片湖”来形容夜晚。这给你怎样的感受? 明确:“柔软得像„片湖”,把夜晚的安宁,平静、柔和、温馨和自由自在用形象的语言表达出来。给人以温柔如梦的美好感觉。
(2)、“鸟落满枝头”与“星星落满天空”的联想与类比,表现了怎样的意境? 明确:“鸟落满枝头”,点缀在繁密的树林间,周围的环境一定是无人搅扰,十分宁静的;“星星落满天空”的情境必定出现在晴朗的夜间,虽然星星视觉上令人感到密集,但并不热闹,反而衬托出心情的宁静、闲适、自在。这两种情境在形态上有相似之处,都只有在心境宁静时才能观察体会得到,因此勾起诗人的联想与类比。而春天“鸟落满枝头”的景象比夜空繁星满天的情形,更显生机,更富有直观的动感和美感。“鸟落满枝头”与“星星落满天空”的联想与类比,更生动地表现了“光明”的美好。(3)、“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与“—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这两句诗在语意上存在着怎样的关系?诗人为什么用“闪闪烁烁”来形容声音? 明确:“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与“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这两句诗,分别从听觉上和视觉上描写声音的隐约、白丁香的朦胧.将人们带入一种令人陶醉的朦胧迷离的美好意蕴。表现了“春天”之美,“光明”之美。
诗人用“闪闪烁烁”来形容声音,采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因为声音—会儿入耳,一会儿消失,一会儿清晰,—会儿模糊的感觉与视觉上“闪闪烁烁”的感觉是相通的。这足以形容视觉的词语来表现听觉,以视觉感来突出对声音的时断时续、隐隐约约的真切感觉。
5、学生合作探究:这首诗为什么题为“星星变奏曲”? 提示:变奏曲,是音乐术语。变奏为作曲基本技巧之一。即通过装饰、改变时值或节奏、改变音符进行方向或次序、改变和声或调性色彩等手段。使音乐保持原有的基本轮廓而以变化的面貌出现,谓之变奏。系统地运用变奏手法作成的乐曲称“变奏曲”,其结构为“变奏曲式”。
学生以诗歌体式入手研讨、回答,教师明确:
《星星变奏曲》——诗的上下两节,共同以“星星”为主要意象,来表现追求光明的主题,并且结构对称,基本句式、修辞手法和一些用浯也是相同或近似的,因而具有同样的韵律。但诗的下一节与上一节相比,情境、意味发生变化并形成强烈对照,基本句式和—些用语也有所变异。
这种情形就如同音乐,既保持原有的墓本轮廓而又以变化的面貌出现,使上下两节构成主题与变奏的关系。所以,诗题叫“星星变奏曲”,可谓名副其实。
五、学以致用
朗读并赏析《错误》。
错误 郑愁予
我打江南走过
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
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 你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
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 跫音不响,三月的春帏不揭 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
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 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
六、课堂总结:
我再来做个调查,喜欢读诗或以后想读诗的请举手。最后,让我借诗人邵燕祥的一段话作为总结,送给大家:“诗歌像春花,为我们展现了人间最美好的生活,诗歌像秋月,为我们倾唱出了人们最细微的心声;诗歌像海水,蕴积深厚而又波澜壮阔;诗歌像火焰,真挚勃发而又明亮昂扬;诗歌也像一只嘶哑的鸟,深情的赞美这丰饶的土地;诗歌更像一个前行的人,怀揣使命走向明天。作诗的知己吧!让无数珍贵的生命的花朵,带着灵魂的闪光,思想的色彩,感情的汁液,融入我们的生命,使我们的精神世界永不成为沙漠和荒原!”
七、布置作业
课后练习第三题。
【板书设计】:
星星变奏曲
如果 谁还需要——
星星、诗、蜜蜂 苦难的诗、冰雪
谁不愿意—— 湖、萤火虫、睡莲 冻僵的夜晚、僵硬的土地 ——谁愿意 谁不喜欢—— 春天、鸟、白丁香
瘦小的星
温馨、浪漫、自由
寒冷、残酷
对理想的向往和追求
对黑暗冰冷的现实的否定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朦胧诗及其审美特征。2.感知诗中“星星”的形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过程与方法:1.学习朗读朦胧诗歌的技巧,学会品味诗歌语言,体会作者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感情。2.学会比较阅读的方法,通过诗内物象的对比,理解诗歌主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理解诗人对现实的否定和对光明的向往,以及即使面对重重磨难也不放弃希望的感情。2.体会诗人经历人生苦难之后对诗意人生和自由精神的感受。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1.通过对诗歌意象的分析和理解,掌握诗歌的主旨和感情。
2.通过朗读诗歌,品味本诗的语言特点,进而体会朦胧诗的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体悟“星星”的象征意义。
教学互动内容
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播放莫扎特欢溢童趣的钢琴名曲《小星星变奏曲》导入。
二、作者简介及朦胧诗的解说
三、学习新课
(一)听读课文,整体感知:
1、为什么题为《星星变奏曲》?
2、诗中的星星象征什么?诗人反复咏叹星星表达了怎样的渴望?
3、两小节诗在结构上及语言上有什么异同点?
(二)合作探究,理解课文:
1、“每一首诗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此处星星为什么要颤抖呢?
2、怎样理解“风吹落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
3、“寂寞地燃烧”是什么意思?
4、这首诗中有几处出现了“星星”这一形象?它有什么深刻含义?
(三)揣摩运用,体味语言:
1、诗人用“柔软得像一片湖”来形容夜晚,这给你怎样的感受?
2、“鸟落满枝头”与“星星落满天空”的联想与类比,表现了怎样的意境? 3、“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与“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设置情境,激发兴趣理解课文内容。合作学习,透过诗歌意象,结合自己的体会,理解诗歌中的意境。 结合自己对这首诗的学习,进一步理解朦胧诗派的.语言特色。
教学互动内容 设计意图
这两句诗在语意上存在着怎样的关系?诗人为什么用“闪闪烁烁”来形容声音?四、归纳本诗的主题
五、课堂练习:
1.写出下面加点字的拼音。颤动( ) 闪烁( ) 朦胧( ) 覆盖( ) 疲倦( )2.下面诗句中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它们的作用是什么?(1)谁不愿意,有一个柔软的晚上,柔软得像一片湖。(2)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3)谁愿意,总写苦难的诗,每一首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像冰雪覆盖在心头。
3.诗歌中描写了两种情境,你能够说出来吗? 渗透思想教育。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
教学小结:引导学生总结,明确本节课的学习要点。
作业设计:1、分析《帆》的意象。2、仿写。(见练习)
学习目标:
1.感知诗中“星星”的形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2.通过诵读,体会诗歌的情景、意蕴和诗人的思想感情,理解诗歌主旨。3.揣摩语言,品味诗句的丰富内涵。
预习自学
朦胧诗
形成与发展:孕育于“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地下文学”(手抄形式),1980年以“青春诗会”的形式集中推出了十几位青年诗人的作品和诗歌宣言,随即成为一股诗歌潮流。代表诗人:舒婷、顾城、北岛、江河、杨炼、芒克、食指等一批在“文革”中成长的青年诗人。
艺术形式:多用象征的手法,具有不透明性和多义性。(含蓄朦胧)
思想核心:对人的自我价值的重新确定,对人道主义和人性复归的呼唤,对人的自由心灵奥秘的探索。作者介绍
江河,原名于友泽,1949年声,北京人。1968年高中毕业。1980年在《上海文学》发表处女作《星星变奏曲》,著有诗集《从这里开始》《太阳和它的反光》等,是新时期朦胧诗的代表诗人之一。他的诗作当中灌注了厚重的历史感。变奏曲
变奏曲,是音乐术语。变奏是作曲基本技巧之一,即通过装饰、改变节奏、改变和声等手段,使音乐保持原有的基本轮廓而以变化的面貌出现,谓之变奏。系统地运用变奏手法作成的乐曲成为“变奏曲”。学习过程
一、初读诗歌
诗歌中是否有相似或反复的诗句?找出来,看看他们之间有什么不同?
二、再读诗歌
这首诗中有几处出现了“星星”这一形象?它有什么深刻含义?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渴望?
写作背景
本诗写于1980年。诗人经历了噩梦一般的“文革”十年,目睹了专制的残酷和人情亲情的毁灭。对“文革”的黑暗进行了揭露和反抗。回想暗夜如墨的年代,诗人不能自已,倾诉着他质朴的期盼。
三、合作探究
围绕星星描绘了几幅画面?要求:圈出诗中的有关意象
四、主题
五、反复朗读“谁不愿意„„”至“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体会诗中描写的情境,探究下列问题。
1.诗人用“柔软得像一片湖”来形容夜晚,这给你怎样的感受?
2.“鸟落满枝头”与“星星落满天空”的联想与类比,表现了怎样的意境?
3.“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与“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这两句诗在语意上存在着怎样的关系?诗人为什么用“闪闪烁烁”来形容声音?
六、拓展延伸
说、读、品、写四个教学环节,起承转合,环环相扣,清晰勾勒出了阅读活动的基本过程;铺垫、感悟、赏析、拓展四个教学步骤,层层推波,步步助澜,使学生亲身经历了一次有声有色、精彩纷呈的语文实践活动。
这个课例的创意之二,在于“无提问”的教学设计之美。
全节课没有“提问”,但有“问题”。“问题”的表述很有艺术性,从形式上看是让学生寻读、对读、品读、选写等,而从设计的目的上看,则是暗示了课文的学习重点、难点、关键点,暗示了课文的写作技巧,而且结合示例,还巧妙暗示了诗歌鉴赏的方式和方法。
这个课例的创意之三,在于落英缤纷的教学细节之美。
水北中学
危皇娥
一、说教材
《星星变奏曲》是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三篇课文,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是诗歌,教学目标是学习这些诗歌,要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展开想象和联想,感受诗歌中的自然美景,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品味含蓄、精练、优美的诗歌语言。
《星星变奏曲》本课的教学目标:一是了解“朦胧诗”的特征与创作背景;二是在反复诵读中感知星星的形象,领会其象征意义:三是理解变奏曲的含义;四是理解诗人对现实的否定和对光明的追求的思想感情。本课的教学重点是领悟诗歌的意象和主题,难点是认真体会“星星”这个意想在不同的情景出现和不同的事物相结合所表现的情境、氛围的不同。
二、说教法
㈠指导学生预习。培养学生读书,查找资料,注音释义的良好习惯,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主题和积累诗歌的基本知识。本课要查找的相关资料有“变奏曲”、“意象”、“意境”、“朦胧诗”和作者等相关材料。
㈡朗读法。诗歌的教学以诵读为主,指导学生读出不同的语气、语调、节奏,通过反复诵读感知“星星”的形象,感悟星星在诗的上下节中不同的情景和情境,体会诗的主题思想。
㈢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读读、议议、想想、说说,重视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学生与学生的对话,学生与老师的对话。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㈣提问法。加强教师的引导,避免学生毫无目的的读,没有方法的读,通过提问引导学生逐步理解和探究课文。
三、说教学程序 ㈠导入新课
首先,运用创设情境法导入。导语是“同学们,你们是否欣赏过深邃静谧的夜空?是否欣赏过一颗颗璀璨瑰丽的星星?你又是带着怎样的心情去欣赏的呢”(请同学们说说)。这一导语,意在把学生领进诗情画意的情景中,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第二,让学生交流查找的资料。即使检查预习作业,也是积累知识。
第三,教师用最简洁的语言介绍“物象”、“意象”、“意境”、“朦胧诗派”、“变奏曲”。这些名词学生仅凭材料理解有一定难度,需要教师的点拨。这一环节是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知识,更好的理解诗的主题。
㈡整体感知
1、朗读诗歌
(要求:正确有感情的朗读。)
2、认真品味两节诗的不同读法。想想怎么读?为什么这样读? 设计这一教学环节目的是让学生整体感知诗的内容,初步领会诗中创设的情境。品味和揣摩第一节诗人创设的是光明、美好的意境,第二节创设的是寒冷和残酷的意境,因此在朗读时第一节应用明快轻松的口吻朗读,第二节应用缓慢、低沉的语调朗读。
㈢研读赏析探究
出示思考题一:诗中的星星象征什么?诗人反复咏叹星星表达了怎样的渴望?(引导学生找到并朗读描写星星的语句,体味和揣摩含义深刻的诗句,如:“每一首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风吹落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通过学生思考、讨论明确星星象征光明象征美好的事物,表达了诗人对光明的渴望。
出示思考题二:两节诗在结构及语言上有什么异同?(引导学生分析句式)
如果„„谁不需要„„谁还会„„谁不愿意„„谁不愿意„„ 如果„„谁还需要„„谁还需要„„谁愿意„„谁愿意„„ 出示思考题三:探究“变奏曲”的含义。(引导学生分析比较诗的一、二节在结构、句式、意象的塑造上、情感的抒发上,形成的强烈对照,这正如“变奏曲”一样,因此,题目“变奏曲”原指音乐术语,课文中是指诗的上下节结构、句式、意境、主题和情感的变化。
㈣感悟延伸
1、感悟朦胧诗的特点。让学生思索学了这首诗后,谈谈对朦胧诗的认识。学生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感悟到朦胧诗是通过意象和比喻等来表达诗人的感情。
2、延伸:阅读“丁建华谈朗读《星星变奏曲》的感受”这一片段。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奏好四部曲“导入新课——整体感知——研读赏析探究——感悟延伸”。
教学设计的理论依据:一是遵循阅读教学规律,从整体到局部,再从局部到整体。二是全面贯彻新课程理念,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三是实施新课程的阅读要求“培养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形成良好的语感„„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
课堂教学力求做到三个字“实”、“活”、“新”。实——是实实在在学好语文知识,活——课堂气氛生动活泼,新——教学方法新颖多样。
从那以后,边情不自禁地爱上了它,那“黑暗中的天使”。在漆黑的夜色中,只有它们瘦小的身躯在寂寞的燃烧,用它们微弱的光芒叙述着一个古老而又凄美的传说。
暑假中的我,曾一度在黑暗中迷失了方向,不停,不停挣扎着……可那仿佛是一个漩涡,越是挣扎就越陷越深。外婆的去世,狠狠地敲击了我的心脏,当看到曾经对我万般呵护、万般疼爱、万般照顾的外婆,转眼间变成了尸体,静静地躺在阴森的棺材中一动不动时,感到的只有天崩地裂。但那时的我,并没有掉下眼泪,眼窝一直是干涸的。才明白一个人真正难过到极点的时候,是没有眼泪掉下来的,心被狠狠刺了下,却发不出任何声音――因为痛苦以张开它那巨大的羽翼,把一切包裹得不留余地……还天真的以为外婆去世后,会变成星星,在天空注视着我们。于是,在夜晚,总是不停地仰望这夜空。无助、孤独、伤心,使我渐渐在黑暗中无法自拔。
“如果大地的每个角落都充满了光明,谁还需要星星,谁还会在夜里凝望,寻找遥远的安慰……“读完后内心触电般悸动,一阵阵热浪如迅雷不及掩耳,排山倒海般充溢我模糊了不知多少次的双眼。星星勾起了我对外婆的无限思念。是啊!在没有光明的暗夜,星光的微弱虽无法改变黑暗的世界,但也给予了人们希望和鼓舞。正如没有外婆的日子,虽然感到无助,但我有怎么能沉浸在悲伤之中,而打破了原先的生活规律。应振作起来,欣慰星星闪烁的希望之光以为我照亮了通往光明的路。
我是一颗星星,虽然渺小,但我拥有着奋斗的激情和对光明的热爱,我会用我所能尽的一切,去改编着《星星变奏曲》的旋律和命运,用自己坚持不懈的努力,打败黑暗,为了心中
《星星变奏曲》是一首追求光明的希望之歌。它运用象征手法,以“星星”为主要意象并以假设为前提,来展示现实与理想的背离,表现诗人对光明的渴求。全诗意象丰富,构成理想与现实的相互反衬,意境幽深而又冷峻,情感强烈而又含蓄。
【教学思路】
1、适当简介朦胧诗的特点及背景。
2、引导理解“变奏曲”的含义。
3、找出比喻句并理解含义。
4、教育珍惜美好生活。
【重点难点】
暗喻句子的含义。
【教学设计】
一、导入
1、大家都学过著名诗人郭沫若写的《天上的街市》。这首诗以丰富的想象,写了热闹自由的天上街市,通过写牛郎织女的自由来往来表达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今天我们来学习《星星变奏曲》这一首诗,体会作者又是如何来表达自己的理想和情感的……
二、学生交流课前自主搜集的有关信息
1、朦胧诗。
2、诗人及写作背景。
三、整体感知
1、听配乐诗朗读,营造诗歌氛围,先感受后读诗。
2、将自己听诗、读诗的感受说出来交流。
四、生成探究
将整体感知的内容整理归类,教师分别就主题思想、艺术风格等方面引导学生生成问题,探究问题。
学生生成问题预计(可参见《读写导航》):
1、诗中多用比喻象征,指出星星、萤火虫、春天、鸟以及夜、冰雪、冻僵的土地等物象具有怎样的象征意义。
2、诗人反复咏叹星星表达了怎样的渴望?
3、两小节诗在结构上及语言上有什么异同点?
4、这首诗为什么题为《星星变奏曲》,上下两节有哪些变和不变之处?
5、诗的第一节和第二节在意境上有何转化?
6、这首诗在诗歌主题、创作手法和诗歌技艺方面都体现了朦胧诗的一些典型特征,这典型的特征是什么?
7、理解诗中一些比喻句的寓意。
五、综合创新
1、以“日月星辰”为意象,写几行诗或几句话,表达你的思想情感。
【3《星星变奏曲》教案】推荐阅读:
3.《星星变奏曲》导学案(教师用)06-06
初三上册课文《星星变奏曲》教案设计12-08
九年级《星星变奏曲》教学设计-精选文档05-28
家庭变奏曲10-30
家庭变奏曲作文02-09
和谐邻里变奏曲作文07-19
小村变奏曲的散文09-18
《请星星》教案11-02
午睡变奏曲600字作文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