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doc
心理健康是一种持续的、积极发展的心理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个体能做出良好的反映,并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最大潜能。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学生的生活、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是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小学英语教育教学中,建设良好课堂心理环境对课堂教学效果能产生明显的促进作用。因此,我一直在尝试着寻找英语教学与心育培养的最佳结合点,以能实现既提高教学效率,又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的双重教育目标。
一、树立教师的良好形象,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就是指师爱能使学生亲近教师,产生信任,对教师的教育必然乐于接受,也就能起到较好效果。反之,没有信任的教育就如没有沟通的桥梁,更谈不上教育的效果了。因此,依据学生的这种心理特点,教师应适时地向学生展示自已的兴趣爱好、知识能力、教学技能、教学技巧等个性品质,以人格影响人格,以个性养成个性,以学识感染学生。同时,教师在与学生日常的交往中,应用高尚的情操、良好的师德、巨大的人格力量感化学生,平等地对待学生,大度地对待学生,常常面带微笑,生气勃勃,全力以赴。只有这样,学生的热爱之情,崇拜之心才会油然而生,教师的威信才能树立。从而达到吸引学生,“拴住”学生的目的,让其“甘心情愿”地投入教师的“世界”当中--达到一种“虽苦尤乐”的境界。此外,教师在人格上尊重每一位学生,对好学生不偏爱、对差生更应付出多倍的关爱,促膝谈心,虚寒问暖,具体指导学习方法。英语老师要学会听取学生的意见,要设身处地站在学生角度去理解学习。它能增强学生的自信,调动学生的积极因素,使他们加倍去努力。美国教育家本尼斯说得好:“只要老师对学生抱有很大希望,仅此一点就足以使学生的智商提高二十五分”。
二、激发兴趣,积极调动,营造轻松愉快的氛围
学生的学习成绩与学生的课堂教学参与度成正比。参与度越高,成绩越好,反之则越差。学生对其感兴趣的学科的课堂参与度是最高的,因此教师要用各种教学手段和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缩小学生之间的差距。心理实验也证明,当学生处于快乐──兴趣最佳情绪状态时,最能发挥智能操作水平。这一点在语言教学上表现得极为明显。因为语言是表情达意的工具。小学英语教学是属英语学习启萌阶段,应创造轻松愉快的心理氛围和语言氛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精心设计教案,注意设置有利于差生参与的情景与活动,让学生自由发挥,自由组合。如复习26个字母时可以设计一个接龙游戏,让学生一个接一个地按顺序说出英语字母。这种游戏要求学生全员参加,目的是引导全体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尤其是激励那些内向而缺乏自信的学生参与到师生互动中来。
我们知道如果在某种教学形式和方法上停留太久,学生就会厌倦。根据小学生好动、好奇、好胜、好玩的心理特点和直观多于抽象的认知特征,结合教材内容不断改变的实情,教师要不断更换教法使学生始终保持新鲜感和学习兴趣。教学时可以用实物、图片、幻灯、录音机、简笔画等进行直观形象的教学。
三、服从学生心理特点,疏导学生的心理障碍
由于学生对刚接触的学科有好奇心理,对新鲜事物有着极大的兴趣,在刚开设英语课时的教学进行得非常顺利。随着时间的迁移,知识难度的增大,部分学生开始走下坡路,出现了差生。从心理健康学的角度分析,差生普遍有以下几种类型: 1 上述四类皆属学生心理健康有障碍的问题,也就是由于这些心理问题而导致学生成绩差。因此,对差生要对症下药,褒贬兼备,关心他们。用心理健康教育去解除学生的心理困扰,增加学生的自信心。根据差生心理障碍形成的原因,应积极、及时、慎重地做好学生的心理疏导工作。1.情感投入
我们在教学中要注意感情的投入,深入细致地了解学生,真心实意关心学 2 生,充分尊重、信任学生,与学生交朋友,谈心,缩小师生间的心理距离。用极大的耐心、宽容心和同情心满腔热情地积极引导他们,不歧视、不讨厌、不排斥他们,注意避免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不良行为的产生。当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怀和爱护时就会产生一种“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心理,从而乐于听从教师的教诲,自觉、认真、刻苦地学习。2.满腔期待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把对学生的严格要求与对学生主体尊重有机结合起来,为每一个学生创造获得成功的条件,并在日常交谈、课堂用语中有意暗示差生也有发展前途。如:Good.You can do it.Very well.Ithink you can.等。当学生接到这些信息后,就会激励他们为实现教师的期待加倍努力,迎头赶上。教师对学生的期待是对其学习能力和水平的认可。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如分组、强化、优先、提问等途径影响被期待的学生,加强他们的自重意识,从而达到更高的目标。3.表扬激励
常言道:“越夸越灵”。教师对学生要有尊重、民主、肯定的表扬,不能讽刺、指责、排斥学生。每一个学生都有长处,每个人都希望获得别人的尊重和表扬,尤其是后进生。教师对学生表扬越及时作用就越大。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捕捉时机对学生尤其是差生的闪光点及时进行肯定表扬,使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正确认识自我,对自己更充满自信。
四、分层辅导,因材施教
英语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应做一个有心人,深入了解学生,注意收集学生心理健康及个性方面的材料,并进行分析综合,以便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因材施教。如有些学生心理承受力弱,经不起考验,面对挫折产生恐惧心理;有些学生积极向上,乐于学习,不怕困难。我就根据学生情况不断适时地提出适当的要求和希望,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学有所成,学有所得。
课堂提问时尽量做到面面俱到又略有侧重,本着巩固优等生,提高中等生,3 转化差等生的宗旨,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难易不同的问题,分层辅导,充分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发挥他们的潜能,避免差生充当优秀生“陪读”的现象,使好、中、差的学生都有所收益。
在练习布置上别出心裁,对优秀生高标准,严要求,不仅要完成每日的常规作业,还另开“小灶”,出一些有深度、难度的习题,满足他们的求知欲。教师对差生不仅要加强感情投入,还要在保护他们的自尊心的立场上适当降低问题、作业和测试的难度及要求,并对他们多提问,优先让他们练习,对他们进行耐心细致的辅导,对他们的点滴进步及时表扬、鼓励,使他们在心理上得到满足,从而改变不良的学习方法,争取学习进步。
关键词:音乐教学,心理健康教育
近年来, 由于社会、学校、家庭和个体自身的诸多因素影响, 小学生越来越多地出现心理健康问题。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提高学生心理素质, 应成为中小学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小学音乐学科是小学美育基础课之一, 它负有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陶冶情操的任务。实验证明, 用音乐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非常有效的。不同节奏、旋律、速度、音调和音色的乐曲可以使人产生不同的情绪, 情感效应和机体效应。
音乐学科教学中含有非常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充分挖掘和利用音乐学科的有利因素, 在音乐教学和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完全可行的。在小学音乐教学和学生音乐实践活动中, 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 抓住这个契机, 渗透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我认为可从以下四方面着手:
一、在建立和谐师生关系中融洽心理
在众多的人际关系中, 和谐的师生关系最为重要。尤其小学音乐教学的生动性、趣味味特点决定了教师的任务在于建立一个积极的、接纳的、无威胁的学习环境。首先教师自身要有良好的修养、较强的自我心理调节能力和情绪控制能力, 以真诚的心态接受不同类型的学生, 冷静地面对课堂教学中的突发事件。同时老师对学生人格的尊重, 本身就是对学生无言的心理辅导。接纳、关心、专注、信任是尊重学生人格的重要表现。在教学中, 要努力创设良好、和谐、平等的课堂气氛, 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其能从思想情感、行为上真正融入课堂教学中, 努力做到形式活、兴趣浓、创新多, 从而减轻学生过重的心理负荷, 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 在自由、宽松的环境中求知。
二、在创设审美情境中净化心理
师生在特定的音乐审美情境中, 使其产生良好的音乐审美心境, 这便是与音乐审美注意相伴随的那种特定情绪, 即一种对音乐学习期待的、企盼的、渴望的情绪。例如:唱歌教学能促进学生表现情绪和情感能力的发展, 首先表现在它丰富了学生的情感和情绪。在演唱表现不同内容不同情感的作品过程中, 学生的情感世界逐渐丰富和充实。雄壮激昂的《国歌》等作品则以凝练的歌词、鲜明的形象、昂扬的旋律、铿锵的节奏, 激发学生积极向上, 勇往直前的精神风貌;而《让我们荡起双桨》则以流畅的旋律、舒缓的节奏、柔美的音色、多变的力度, 表现了学生对生活、对老师、对大自然及一切美好事物赞美之情;更有《美丽的夏牧场》等歌曲给学生欢快活泼、朝气蓬勃、永远向上的精神面貌与民族风格。作品中那充满诗情画意的情境、洋溢着对美好未来的憧憬, 不仅给学生带来美的感受, 带来教益和鼓舞, 更引发了巨大的精神力量。通过各种歌曲的情绪体验, 逐渐内化为学生的情感和行为, 并将这种情感体验扩展到他们的学习生活中, 营造了健康的心理世界和高尚的审美情趣。
三、在课外音乐活动中锻炼心理
课外音乐活动是延续、扩大、补充和提高音乐课堂教学的实践活动。它是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爱好, 丰富课外生活, 发挥学生音乐才能和特长的校园文化生活, 对促进身心健康, 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都有积极作用。课外的各种演出, 有助于培养学生从小树立信心, 增强胆量, 使学生在演出的同时, 感受到音乐给其在心理上带来的愉悦和满足。合唱教学通过集体的发声练习, 寻求声音的共性, 要求每一个学生的声音状态、强弱、口形以及吸、呼、起、收都尽量保持一致, 以求得声音的统一, 声部的协和。这首先要求学生有强烈的集体主义观念和团结协作精神, 更需要学生具备良好的合作心理, 在学习中相互关心, 相互帮助, 相互信任。时时关心团队的利益, 为共同的合唱艺术而努力。在合作中,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位置, 无论是高声部, 还是低声部, 是主旋律声部, 还是副旋律声部, 是领唱还是伴唱, 都应在自己的位置上努力, 获得均衡协调, 和谐统一的合唱效果。当学生从中体会到只有集体的团结协作和个人努力, 才能唱出如此优美的合唱作品时, 就愿与别人协作, 良好的交际心理和学习心理也随之形成。音乐教师可在各种音乐活动中, 及时地引导, 并帮助学生纠正其不良的心理问题。
四、在引进课堂竞争机制中活跃心理
在长时间的教师讲述活动中, 学生会出现交头接耳、开小差等心理疲劳现象, 这是学习心理上的一个现象。学习疲劳属于学生心理障碍的一种, 引进竞争机制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 可消除学生学习疲劳的心理障碍, 并且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表现心理、柔韧心理和协作心理等心理品质。
在音乐教学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1.平等性原则:音乐教师以朋友的身份创设和谐的课堂气氛, 真诚地对待学生, 给学生以无条件的关注, 为学生着想, 有助于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学生乐于接受老师的教育。教师的鼓励有助于学生形成积极的自我观念, 消除不良情绪, 培养健康人格, 促进健康的心理。
2.发展性原则。在音乐教学中, 教师应视每个学生都具有可塑性和可发展性。学生的发展性却往往是寄托在具有健康的心理这一基础之上。因此, 在音乐教学中, 着力渗透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为学生的今后可持续发展夯着坚实的基础
3.众体与个体相结合的原则:音乐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其目标是协助全体学生在自身和环境许可的范围内达到心理功能的最佳状态, 使心理潜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开发, 人格或个性日趋完美。同时, 在方法上需要教师对个别具有不良心理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 给予更多的锻炼机会, 使众体与个体有机地结合, 形成一个有健康心理的勃勃向上的集体。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学 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素质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对年轻一代的全面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伴随着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人们往往会承受着比以往沉重得多得心理压力。青少年学生是祖国未来得希望,而且青少年正经历前所未有的身体、心理等方面的急剧变化,对中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对中小学生的成长非常有帮助。心理健康教育应“全面渗透在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中”,在学科教学、各项教育活动、班主任工作中,都应注重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这将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语文作为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文化载体,在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一、优化课堂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一)进行合作式学习,让学生学会协作,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目前在校的学生,大多都是独生子女,因为不正确的家庭教育和不健康的社会因素的影响,许多学生养成自私、我行我、唯我独尊的不良性格,在教学中可以组织学生组成学习小组,采取合作式学习,鼓励学生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合作,不仅能促进知识技能的学习,还有利于目标分享,信任与责任感等方面的社会学习,形成竞争与合作并存的人际关系。
(二)让学生体验成功,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自信是一种可贵的心理品质,它能将人的一切潜能充分调动起来,可以激发较高的水平,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并达到最佳状态。在教学中应给学生多一点理解和尊重,多一点关爱和信任,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使他们觉得“别人能做到的,我也能行”,让他们在成功的体验中产生积极、愉快的情绪,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二、充分挖掘语文教材潜在心理教育因素,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充分挖掘教材中有利于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因素,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应是每一个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任务,也是切实推行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只要真正树立了在语文教育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就会发现语文课本处处皆暗藏心理健康教育的良机。
(一)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高尚的情操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课文内容表现了对祖国的爱,对民族的自豪感和尊严感,对社会劳动和公共事务的义务感,对社会集体的荣誉感,对同学的友谊等,而这正是道德感的主要内容。小学语文教材中培养学生审美感的课文举不胜举。有的课文表现自然环境的美,有的课文表现人格美,教师要善于抓住这些教材内容,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提高学生高尚的情操。
(二)以榜样为动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性格
良好性格的形成是一个长期教育的过程,教材中有许多动人的故事、感人的事迹、伟大的人物,这些都是学生学习的榜样。学了课文后,还可以让学生写篇读后感,感受榜样的力量。同时写作教学是渗透个性教育的最佳机
会,在写作教学中及时发现、恰当肯定、正确鼓励与引导都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渗透。
三、构建良好的课堂心理教育环境
《新课准》强调教学内容的人文性,要求教师尊重学生,树立平等意识,确立平等的师生关系。现阶段的学生都有着自己的性格和思想见解。这就要求教师应转变观念,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从独裁者的位子走下来,走到学生当中去。正如美国教育学家多尔说的那样,教师在师生关系中的地位是“平等中的首席”。《新标准》突出的“人文性”特点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创造和谐的教学环境。强调教育平等化、民主化、个性化,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特长,张扬每个学生的鲜活个性。
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是学科渗透的关键。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要使课堂气氛和谐宽松,教师要缩小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把微笑带进课堂,把激励带进课堂。教师走上讲台的时候,
如果精神焕发、情绪饱满,口授和板书都有板有眼,铿锵有力,学生听课的情绪也会为之一振,并会以高度的注意力,愉快的心情听课。反之,若教师无精打采、随随便便,学生也会情绪低落、心不在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好动、好奇、好表现的特点,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在群体活动中主动交流,寻找时机进行自我表现,同时充分利用多媒体、电视、投影仪等现代化教学手段,让学生通过图像、图表、音响内容的了解,以及色彩的烘托等手段,激发学生主动地探求知识。
总之,学生只有对自己、对语文、对语文学习以及语文文化有积极的感情,才能保持语文学习的动力并取得成绩。消极的情感不仅会影响到学生学习语文的效果,而且会影响到学生的全面发展和长远发展。学生正处于似懂非懂的特殊时期,也是人生观初步形成的重要时期。因此,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特别关注学生的情感,对学生平等相待,尊重每个学生,尤其要关注性格内向或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积极鼓励他们在学习中努力尝试。教师应以平等、民主、尊重、理解、关心、赏识的态度去对待学生,注意建立平等、民主、合作的师生关系,重视师生之间的那种积极的、融洽的情感交流。在这种情感交流中,学生表现出对教师充满期望和信任感,学生就较容易把这种潜在的情感意识转移到教师所教的学科内容上,从而形成一种积极的学习情绪,产生一种自觉进取的健康心态,个性品质也会得到很好的发展。
摘要:学校实施心理健康教育一个重要的途径就是课堂教学活动。学科教学既是影响学生心理健康,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是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环节。人的身体和心理有密切的关系,健康的心理寓于健康的身体,心理不健康则会导致身体异常甚至患病。因此,我们要使学生在校期间,通过实施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及时发现问题,并针对问题进行合理的心理治疗,从而保障学生能全面地得到健康发展。
关键词:心理健康体育教学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5-0244-02 小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分析
我们学校小学生中的大多数都属心理健康者,但也有约占6%的小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目前,有些学生经不起一点挫折、受不得一点委屈,心胸狭窄、意志薄弱,不善于和他人交往,一遇到不顺心的事情,就离家出走,甚至轻生自杀。造成这些严重后果的原因,除了社??日益激烈的竞争因素外,与学校的“应试”教育和家长望子成“龙”心切等因素不无关系;同时,与不注重心理健康教育有关。因此,我们在对学生进行身体锻炼的同时,应注重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小学生心理健康标准
在学校体育教育过程中,应充分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标准,使学生对自己的身体状况、心理水平有一正确的认识,从而能针对标准进行自我评价和调整。结合我校小学生的实际情况,心理健康的标准主要有以下方面:
2.1 正常的认知能力
正常的认识能力如敏锐的观察力,较强的记忆力,良好的思维力和既稳定又能随任务而转移且善于分配的注意力等。认识能力首先表现在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所以,正常与否可参考其学习方法和学习效果。但是,不能认为学习不好的人其认识能力都不正常,因为这里同经验和基础知识有关。
2.2 情绪的整体而言心情愉快、情绪稳定
情绪稳定反应适度心理健康的人积极情绪如愉快、满意、高兴、欣慰、欢乐等占优势,身心处于积极向上的,充满希望的乐观状态。如果经常笼罩消极情绪中,忧愁、焦虑、苦闷、恐惧、悲伤而不能自拔,闷闷不乐,行动无力,则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同样,情绪稳定和反应适度也是心理健康的主要标志。
2.3 优良的意志品质
一个心理健康的小学生,应有明确合理的学习和生活目的,并有达到目的的坚定信念和自觉行动。其行为表现出果断、坚韧、自制和有毅力。自制和坚韧能表现出其心理健康的程度。克制自己的不良欲望,不受有害刺激诱惑,遵纪守法勇于克服坏习惯,戒除不良嗜好等,只有心理健康的人才做的到。
2.4 良好的人际关系
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小学生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维护心理健康的重要条件。在学习生活中,表现为乐意与同学和老师交往,既有稳定而广泛的人际关系,又有自己的知心朋友,能客观评价他人和自己,喜人之喜,忧人之忧。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2.5 健全的人格
健全的人格可视为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核心因素。所谓健全人格,是指心理和行为和谐统一的人格。
体育运动对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
3.1 体育运动能促进身体发展,为心理健康发展提供坚定的物质基础
人的心理是人脑的有机体,人脑是人体的一部分。心理健康发展,必须以正常发展的身体,尤其是以正常健康发展的神经系统和大脑为物质基础。通过体育运动,促使身体正常、健康地发展,为心理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这是心理发展的重要条件。
3.2 体育运动的新需要与原有心理水平的矛盾,成为推动心理发展的一种动力
体育运动与日常自然的身体运动相比,无论内容和形式都不尽相同。原有的心理水平往往不能满足所学习的运动项目的需要。例如,短跑要求较短的反应潜伏期、良好的运动距离知觉和运动速度知觉。又如,篮球比赛中的带球上篮,由于要了解队员位置,要求有较大的注意范围,既要带球前进,又要防止对方拦劫,需要善于分配注意。几乎任何运动项目,都要求运动员有勇敢、坚持、自制、不怕困难等良好的意志品质和心理特征,就一个人的自然发展水平来说,当然不能满足运动学习和运动竞赛的需要。但是,在学生为了不断提高自己的运动水平或战胜对手而进行的运动活动中,原有心理水平便慢慢获得提高。也就是说,体育运动的新需要与原有心理水平的矛盾,推动了心理的发展。
3.3 体育运动能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
体育运动一般都具有艰苦、疲劳、激烈、紧张相对抗以及竞争性强的特点。学生在参加体育锻炼时,总是伴随着强烈的情绪体验和明显的意志努力。因此,通过体育运动,有助于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吃苦耐劳,坚持不懈,克服困难的思想作风,有助于培养团结友爱,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有助于培养机智灵活,沉着果断,谦虚谨慎等意志品质。使学生保持积极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
3.3.1 体育课教学要有意识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
利用体育课经常应用左侧体操锻炼学生,开发学生的右脑功能;改革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充分体现学生在教学、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在体育技术、技能的学习、尝试中,培养学生的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和创新能力,改善学生的认知能力。
3.3.2 体育课教学要让学生在成功中克服困难并提高意志力
良好的意志力是心理健康的基础,缺乏意志力往往是学生在体育活动中难以获得成功的最大障碍。教师要遵循个性差异的特点,给学生确定个人的目标,并通过教育、激励等方法,帮助学生通过一定的努力达成目标,获得一次次的成功体验,逐渐提高学生的意志力。
3.3.3 加强体育课教学、广泛开展体育活动,增强学生的自控力
通过体育课的规范教学,组织纪律性教育,养成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自控力;同时,体育活动都有其特有的游戏规则,参加活动者必须遵循,久而久之,学生在活动中养成遵守规则,自我控制的能力。
3.3.4 开展课外体育活动,让学生体验顺利、挫折,培养学生稳定的情绪,并学会调节情绪
体育活动竞赛的因素决定了有顺利,也有挫折。让学生多参加竞赛活动,教师及时有效地进行指导,使学生在多次活动中去体验顺利、挫折,逐渐养成顺境中不自大,逆境中不自卑的良好心理品质。同时利用体育活动的娱乐性调节学生紧张的学习压力,调整学生的不良情绪。
3.3.5 发挥体育活动群体性的特点,组织指导学生参与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性
体育活动多为群体性的活动,需要团队内相互团结、互相协作才能取得成功。所以,多参加体育活动能培养学生良好的群体意识、协作意识,并培养学生的责任感、荣誉感、归属感等良好的团队意识和社会性。同时体育活动的群体性促使学生的不断交往,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帮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生活,有效促进学生个体社会化。
3.3.6 体育教师应加强自身修养,优化体育课堂心理环境
近几年,我国青少年因学业压力过大而离家出走或自杀身亡,甚至杀父弑母的恶性事件,常见报端。如山西、浙江、北京连续发生三起弑师案,铁一样的事实,为我们敲响了警钟,实施素质教育,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已经刻不容缓!教育部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在学科教学中注意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这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语文教学作为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文化载体,语文学科作为工具性与人文性高度统一的学科,在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呢?
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从教材中挖掘心理渗透点,是语文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
优秀的文学作品可以愉悦人的身心,陶冶人的性情,让人得到美的熏陶。江泽民同志就曾经倡导我们要“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语文新课程标准颁布以来,中学语文教材具有了多样性、人文性、时代性,焕发了新的生机和活力。精选的很多文章具有文质兼美的特点,不仅有很高的文化内涵,而且弘扬很多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语文教师要善于发现其中美的、善的、健康的因素,以一种潜移默化的渗透去影响学生,使之自觉摒弃心理上不健康的因素,逐渐形成积极的、健康的心理结构。
1.1因势利导,帮助学生树立起健康的人生观。萨克雷说:“读书能开导灵魂,提高和强化人格,激发人们的美好志向。”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遇到富有教育意义的文章,不妨因势利导,循循善诱,适时对学生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帮助他们树立起健康的人生观。如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作者以天下为己任的远大的政治抱负豪情壮志影响许多同学。《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廉颇、蔺相如机智勇敢的品质和以大局为重的爱国主义精神,《苏武传》苏武“威武不能屈”的民族气节,更教育学生一定要将国家的利益放在首位,热爱祖国,对祖国忠贞不渝。
1.2科学引导,培养学生坚韧的意志。当前,中学生生活、学习和交往环境日趋复杂,他们的心理急剧变化,心理负担日益沉重,尤其是日益增加的学业压力,容易使得一些学生意志薄弱,害怕面对困难。语文教师可以利用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科学的引导,培养学生坚韧的意志。首先要尽力挖掘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让学生认识生命的本质、生命的意义,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热爱生命。而必修4蒙田的《热爱生命》就是对学生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典范文章。“我们的生命受到大自然的厚赐,它是优越无比的。”只有正确认识生命,以乐观的态度去看待生活,关心生活,才能感受生活的美好,才能享受生活。其次,科学引导,高学生耐挫能力,培养出坚忍不拔的意志。学习海明威的《老人与海》时,主要引导学生感受渔夫桑地亚哥凭着勇气、毅力和智慧在艰苦的环境里抗争,不屈服于命运的精神。
1.3发掘真善美,丰富学生情感,陶冶性情。课程的基本理念明确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课堂,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自然,提升学生的情感温度,把亲情、友情、爱情这三条线串起,并以此为基点,延伸开去,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人世间的真善美,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如在学习弗罗姆《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时,要引导学生理解这篇文章不是简单的父爱与母爱的颂歌,而是为了构建健康、成熟的灵魂而对父爱与母爱以及孩子的发展进行的剖析,只有让学生了解真正健康而成熟的灵魂的观点,才能激发学生培养健康而成熟的心灵的激情。而《陈情表》以侍亲孝顺之心感动中国,千百年来一直被人们广为传诵,影响深远,“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全文表达一个“孝”字,既感天恩,也感亲恩,这种至情至性之文,更是陶冶学生性情,提高道德修养的范文,应引导学生重点领悟。学习《孔雀东南飞》时,要引导学生从刘兰芝、焦仲卿动人心扉的爱情故事中,感受主人公对爱情忠贞不渝的美好心灵,从化鸟双飞的浪漫结尾中,去感受人们向往自由、幸福、美好爱情的理想追求,去鉴赏凄美故事中的人性美、人情美。学习《在马克思幕前的讲话》时,可让学生了解马克思与恩格斯这两位革命巨人之间的伟大的友谊,他们在生活上竭尽全力帮助对方,在事业上 互相关怀、互相帮助、亲密合作。“友谊需要忠诚去播种,热情去灌溉,原则去培养,谅解去护理”。这是革命导师马克思的一句名言,是对马克思和恩格斯之间深厚友谊的概括,也是我们交友应该借鉴和学习的地方。
语文教材中的文学作品,以其进步的思想内容和完美的艺术形式的有机统一,讴歌了真善美,鞭挞了假丑恶,情感色彩极其鲜明强烈,作家所塑造的人物形象,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都会使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和感染。因此,教师要抓住契机引导学生探究课文,让心理健康教育在春风化雨的无声滋润中,不知不觉渗透到学生的心灵深处去。
2在课外阅读中提升思想道德水平,是语文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课外阅读活动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既可让学生拓展视野,又可以从艺术鉴赏的角度去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提高对真、善、美的欣赏和评判能力,丰富和净化学生的心灵,培养他们健康高尚的审美情操。语文教师可通过自己的大量阅读,摄取符合学生阅读的时文,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如《求人不如求己》(选自《青少年适应社会的健康心态》)可培养学生克服胆小的弱点,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相信自己的能力,一步一个脚印踏实做事的健康心理。选读《一把温情的钥匙》(《智慧背囊》),对学生进行真情与信任的健康心理教育。还有许多文章如《读者》《时文选读》中许多佳文都可成为随机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材料,使学生在感受美文的同时,净化自己的心灵,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
歌德说过:“读一本好书,就是在和一个高尚的人谈话。”学生在科学的引导下进行经典名著阅读,可以跨越时间与空间的鸿沟,沟通文明与种族的壁垒,吸收全人类的文化精粹,知识经验扩充了,观点认识改变了,思想情感升华了,方法技术迁移了,思想境界自然就提升了,综合素养自然就提高了,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了美的熏陶,接受了人类创造的智慧的洗礼。如阅读《海伦.凯勒的传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可以让书中的故事感染学生,让主人公身残志坚、自信自强的人格力量震撼学生,使学生悟出作为一名肢体健全、风华正茂的青少年学生,更要有无穷的斗志和毅力去迎接人生的挑战。而《简·爱》告诉我们,人的最美好的生活是人的尊严加爱,“难道就因为我一贫如洗,默默无闻,长相平庸,个子瘦小,就没有灵魂,没有心肠了——你想错了,我的心灵跟你一样丰富,我的心胸一样充实!”这样的作品特别适合从小生活在物资充裕,被爱包围的独生子女们来读,可以让他们充分明白爱的真谛,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
总之,每一篇优秀作品都蕴含作者对生活、对人生的感悟,体现了作者的人格魅力。只要充利用是可以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提高对真、善、美与假、恶、丑的辨别能力,且还有不伤学生心灵,起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功效。
3通过指导写作,为心理保健筑起“预防线”,为心理健康教育开辟广阔的空间
众所周知,“心理疾患”是因心中堆积的情感不能及时排泄,心中淤积的问题不能解决而形成的心理问题。语文教师可通过指导学生写日记、周记及话题作文的方法使之排满泄不良情绪,并通过它们了解学生思想,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为其心理保健筑起一道“预防线”。例如,我班一位女生在作文中写下这样的话:“我不喜欢我的人生中有挫折,但我喜欢欣赏别人遇到挫折时那种跳梁小丑的样子。”“我的人生早已没有了,现在存在的只是我的躯体而已。”这种“脉相”,无疑引起教师的警惕;这种“迹象”,必然让语文教师有了打开这位学生的心结的欲望,深入解她的心迹,并能对症下药,开出好药方,帮助她摆脱困惑,走出那片可能陷入而不能自拔的沼泽地。因此通过指导学生写作文,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通过指导学生写“心理作文”也为心理保健筑一道有效的“预防线”。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人们对健康也越来越关注。这里所指的健康应包括心理、生理两个方面。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认为:健康,不但没有身体的缺陷及疾病,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良好地社会适应能力,以及良好的道德。本文主要探讨一下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
在人生的各个时期,从呱呱坠地婴儿,到含饴弄孙的老人,每个年龄阶段都有独特的心理冲突。婴幼儿要有健全的人格,青少年会遇到青春风暴,中年要度过更年春秋,老年要防止精神变态。保持健康的心理状况,才能减轻心理负担,享受美好人生。
关于心理健康,我国的心理学家认为应具有以下特征:心理健康的人有明确的自我意识,了解自己,自尊自信;正视现实,接受现实;心胸开阔,善与人处;热爱生活,乐于工作;精力充沛,情绪乐观;平衡发展,人格健全。
目前,是否具有健康的心理,已成为判定一个素质高低的重要标准,这一点不能不引起家长、老师及社会的重视,如何培养我们的下一代,在进行知识教育的同时,完善他们的人格,使他们适应未来社会的要求,成为一个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
小学生的年龄一般在六、七岁至十一二岁,相当于童年期,是儿童心理发展上的一个重大转折期。入学是儿童生活中的一个重要转折。从这个时期起,学习取代游戏成为他们的主导活动,成为他们必须完成的一种社会义务。主导活动的变化,给儿童心理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入学的第一天起,他们就开始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学习,开始参加学校集体生活,成为班集体的一员,并要求他们服从和执行学校集体生活所必须的最基本的行为规范。儿童的社会地位的变化、承受环境压力的变化、生活环境的变化,这一切都将促使儿童的生理和心理产生质的飞跃。在这个飞跃中,学校教育对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各个学科的教学也都负有此项任务,作为基础学科重中之重的小学语文学科,由于自身的特点,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有着优厚的条件。那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的实践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呢?
一、气氛和谐,方法灵活。
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的年龄小,感知、思维等方面的能力以及知识经验都非常有限。故而,在教学内容上,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力争做到深浅适度,精讲巧练,符合儿童的智力发展水平以及已有的经验。语文教学,关键在于一个“活”字,作为小学语文教师,要容忍、宽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偏执,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热爱、尊重、理解、相信每一个学生,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要以表扬鼓励为主,要善于倾听不同的声音,适时地选择一个既合本意,又易于为学生接受的实事求是的表达,打动学生的心弦,引起他们的共鸣,使得课堂成为平等、和谐、围炉夜话般的温馨境地,在轻松和谐的气氛中,让学生想说就说,敢于表述不同意见,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
从小学生的心理发展上来看,他们在感知过程中,还不能自觉地调节和支配自己的感知,不善于对物体进行综合分析,目的性不明确,无意性和情绪性明显;在注意上,小学生是无意注意占优势,注意力不稳定,不持久,容易被一些新异刺激所吸引,此阶段,他们的有意注意也在发展,但还达不到完善的程度。这就要求老师在教学方法上,应该精心设置,有意注意、无意注意交替出现,教学中可采用直观形象的教具、学具,也可以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例如多媒体电脑等,化抽象为形象,帮助学生理解。我们还可以推出课本剧,让学生对课文进行创造、加工并演出,合适的篇目让学生自编、自导、自演、自评,从而全方位地投入到了语文实践中。通过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获取了知识。
二、树立榜样,陶冶性情。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选入了大量文质兼美的优秀篇章。同时也塑造了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有勤奋学习,刻苦钻研,为人类社会的进步作出贡献的科学家;有为保卫祖国,忠贞不屈,抛头颅,洒热血的民族英雄、钢铁战士;有心地善良,乐于助人,勤勤恳恳的农民;有热爱学习,人小志大的红领巾;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人民总理等等,古今中外,无所不包。这是一条极其精美、丰富的人物画廊,老师应该让学生在认识这些人物高尚灵魂的同时,引导学生把这些人物形象作为榜样,树立在心中。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他们或是具体、明确,或是间接、潜移默化地教育了学生,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心灵得到了净化,情操得到了陶冶,形成了健全的人格。
例如,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我们可以先让学生观看电影《周恩来》,让学生通过影片初步感知周总理的伟大人格。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老师引导学生体会文章字里行间所蕴含的人民对总理的真挚情谊,并启发学生理解人
民为什么如此尊敬和爱戴周总理。课后可以让学生搜集有关总理生前事迹的资料,并举行一个汇报会,再让学生讨论自己应该怎样学习周总理。通过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充分感受、理解周总理一心为公,为祖国、为人民甘愿奉献自己的一切等崇高品格。让学生把这一形象作为榜样牢固树立于心中。
三、尽情渲泄,保持心境。
心理健康的人也有
各种消极的心理体验,此时,人总有表述的欲望,所以说“一吐为快”。小学生的情感易外露,自制力较差,情绪很不稳定,容易激动和爆发。遇到高兴的事就喜形于色,连蹦带跳,碰到困难和挫折就垂头丧气,甚至哭泣。为了能让学生保持良好的心境,最好的方法是让他们把自己的心事倾诉出来。老师、家长、同学都可以是倾诉的对象。然而这些人不一定就会那么及时地,时地随时随地地倾听你的诉说。从而,作文本便成了学生最忠实的听众。在作文教学中,老师要设计一些便于学生表达内心情感活动的作文题目,例如《老师,我想对您说》《妈妈,您听我说》《今天我真高兴》等等。鼓励学生要在作文中讲真话,表真情。还可以鼓励学生多写日记,随时记录下自己的真实感受,在受到不良情绪影响和干扰时,及时地在日记中渲泄出来,从而摆脱消极的心理体验,使自己的心境始终保持活泼、开朗、稳定、充满朝气。同时,也有利于教师及时把握学生的心理动态,适时进行疏导、教育。
笔者的班级曾经有一位女同学。很长时间以来,我发现她的胆量很小,上课从不敢主动发言,特别对考试很紧张,答题时显得谨小慎微。前不久,我在批阅她的日记时,发现这位同学对自己的父亲“积怨”很深,认为父亲对自己极为“凶狠”,甚至怀疑自己是不是父亲亲生的,其措辞令我很是震惊。课后我立刻找到这位同学,同她谈话,对她进行心理疏导。此后,我又赶紧与她的父亲取得了联系,向这位父亲通报了孩子近期的表现,以及孩子的心理负担,并同他探讨了教育孩子的方式问题。交谈中,孩子的父亲主动认识到,自己在教育方法上可能过于简单粗暴,对孩子的学习要求也过于苛刻了,以至造成孩子的心理负担过重,表示要和老师一道教育好孩子。第二天,孩子主动找到了我,告诉我,爸爸昨天晚上和她谈了很久。她也认识到,爸爸所做的一切都是希望自己能够成才,只是方法不够好,并表示今后要多理解爸爸、妈妈。在此后一段时间的观察中,我发现孩子开朗、活泼了许多。
最后,我引用美国的H·J·柯赖齐亚和W·M·斯塔顿所著的《小学生健康教育》一书中的一段话来说明:
如果孩子生活在鼓励中,他便学会自信。
如果孩子生活在容忍中,他便学会耐心。
如果孩子生活在赞扬中,他便学会自赏。
如果孩子生活在受欢迎的环境中,他便学会钟爱别人。
如果孩子生活在赞同中,他便学会自爱。
如果孩子生活在平等中,他便懂得什么是公正。
如果孩子生活在安全中,他便学会相信自己和周围的人。
如果孩子生活在友谊中,他便会觉得他生活在一个多么美好的世界。
让我们每一个人都来关心、维护孩子的心理健康,让他们的身心都得到充分、健康地发展,成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有用人才。
关键词:小学数学,心理健康,课堂氛围,学习兴趣
中小学阶段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奠基期, 也是少年儿童社会化的关键期。 要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协调的发展就离不开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也就成为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学校教育的重要一环。 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自觉地、 有意识地运用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 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技能, 使他们的智力和能力得到发展的同时, 也使他们的心理健康得以维护和增进, 从而使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 要做到这些, 我们可以采取多种积极措施。
一、创造优质课堂氛围, 使学生心中充满期待
优质的课堂氛围是一节成功课堂教学的基础, 是有效进行教学的重要条件, 是指课堂上学生和教师之间围绕教学内容展开的一系列活动而形成的一种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心理学研究表明, 一个人在心情愉悦时, 更容易接受事物。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说“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 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 才能打到心的深处。 ”也正说明只有使学生身心畅快地进入学习, 形成师生彼此接纳的心理进而调动他们以饱满的情绪参与到课堂学习中, 这才是真正的教育。
美国心理学家威谱·詹姆斯:“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的加以赏识。 ”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习效果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内在心里状态如何, 心理积极愉悦, 则效果倍增, 相反则效果甚微。 ”将两者结合起来思考, 不难看出良好的课堂氛围需要教师先从自身做起: 热爱学生, 鼓励学生, 然后才能使学生“亲其师, 信其道”。 1968 年, 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贾可布森做了个实验, 他们煞有介事地对一所小学所有的学生进行智能测验。 然后把一份学生名单交给有关教师, 并告诉老师这些学生具有在不久的将来产生“学业冲刺”的潜力, 并再三嘱咐教师对此“保密”。 其实, 这份名单并没有什么依据。 但几个月后再次对所有学生进行智能测验时出现了奇迹: 凡名单上的具有“学业冲刺”的学生, 不但成绩提高很快而且性格开朗, 求知欲望强烈, 与教师的感情也特别深厚。 罗森塔尔和贾可布森将这个实验命名为“皮格马利翁效应”, 又称“罗森塔尔效应”。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奇迹呢? 由于罗森塔尔和贾可布森都是著名的心理学家, 教师对他们提供的名单深信不疑, 于是在教育过程中对名单上的学生产生一种积极的情感尽管名单对学生是保密的, 但教师们掩饰不住的期盼还是通过语言、眼神等表现出来。 在这种深情厚爱的滋润下, 学生自然会产生一种自尊、自爱、自信、自强的心理, 在这种心理的推动下, 他们有了显著进步。 这个实验也再告诉我们热爱学生可以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 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使学生全心全意地投入到课堂中, 主动参与到数学学习中所以, 教师在走进课堂之前, 就要调整好自己的心理状态, 而且自始至终要保持这种良好的状态, 用愉快的心情的对待学生, 用饱满的情绪感染学生, 将枯燥的数学课堂演绎得生动活泼, 充满生机与活力。 虽然“润物细无声却能消除学生的紧张感和不良情绪, 让学生对数学教师和数学课堂产生亲近感, 调动起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使学生形成美好的心理感受, 让学生对数学课堂充满期待, 就像教师对他们充满期待一样。 只有这样, 学生才能较好的把全部注意力集中到数学课堂中来, 才能轻松、愉快地进行学习, 也才能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激发内在动力
数学学科具有抽象性和系统性的特点这一特点使得抽象思维能力弱的学生和不能及时掌握所学内容、 思维不够灵活的学生产生学习障碍, 时间长了就会对数学的学习产生畏难情绪。 这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危险的信号, 无论对学习还是对生活都是不利的, 所以我们要帮助他们克服这种不良的情绪。 在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前提下, 要提高他们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它是推动学生学好数学的内在动力, 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效果。 我们在平时上课时给学生讲一些数学家的故事、 我国古代数学的伟大成就, 生活中的数学等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在他们有了学习动机和兴趣之后我们就要运用智慧使数学课堂变得简而精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直观而形象, 使学生易于接受。 这样就会减轻学生学习数学的精神压力, 从而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数学的心理环境, 消除他们的畏惧心理, 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三、开展多种多样的数学活动, 让课堂探究更愉悦
《 新课程标准 》 指出: 教师应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 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 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心理学也有研究表明:人的学习结果受感官参与的制约, 多种感官的参与还有利于人的心情开朗。 所以, 我们有理由认为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既有利于小学生的心理健康, 又能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 这些活动可以是室内的也可以是室外的。 比如在教学“千米的认识” 时, 为了让学生对千米有更直观的认识, 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组织去实际测量一千米, 教师只提供测量工具和负责学生安全。在这一活动中既促使他们自己动脑思考如何完成任务, 也锻炼了他们合作交流的能力, 还让他们走出课堂, 带着愉快的心情去探索体会和掌握数学知识, 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了数学课堂。
总之, 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数学课堂教学中, 有许多种方法和途径, 但需要我们数学教师从学生这一主体出发, 挖掘整合教材资源, 发挥教师的各种能力, 三者结合起来去思考去发现去应用, 才能使数学课堂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落到实处, 让健康的心理在学生的成长中发挥其作用。
参考文献
[1]王锋.关于构建小学数学活动化教学体系研究方案[A].探索创新发展[C], 2000.
[2]李遂宠.浅析在数学教育中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J].甘肃科技, 2010 (1) .
[3]谢青花.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积极心理之引导[J].教育革新, 2012 (2) .
【关键词】语文 ; 渗透 ; 心理健康教育 ; 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36-0089-01
少年儿童是祖国的花朵,民族未来的希望,他们在小学阶段的学习过程中,正历经着身体和心理等方面的不断变化。由于学校、家长对他们提出了很多要求,他们面临着很大的学习压力和心理压力。所以,教师在对他们进行学科知识教育的同时,更应该肩负起对他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责任。社会的飞速发展,科技的不断进步,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等各种因素,都对年轻一代提出了更高的文化素质要求和道德品质要求,而良好的心理素质则更是人的全面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在当今社会,各行各业竞争激烈,人们心理往往承受着比以往更大的压力。虽然现在许多小学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但课节比较少,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身心需要。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教师,把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渗透在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中,在各个学科教学中、各项教育活动以及班主任的日常工作中,都应注重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这将是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语文作为工具性与人文性高度统一的一门最基础的学科,它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文化载体,在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具有非常优越的的先天条件。
作为從事小学语文教学多年的教师,我觉得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优化语文课堂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课堂教学是对学生学校教育过程的主渠道,在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方法手段的选择、教学过程的实施等方面,充分挖掘语文教材中蕴含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抓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创设“尊重、信任、理解、关爱、激励、愉快”的课堂气氛,达到“润物无声”的教育效果,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知识获取、潜能发挥和心理健康成长的好场所。
1.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之间良好的人际关系
现在的小学生,大多都是独生子女,他们是家里老一辈的掌上明珠,由于不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与不健康的社会因素的等各方面的影响,让很多学生养成了自私、任性、骄纵的不良性格,做人做事好以自我为中心,不考虑他人的感受。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把学生分成几个学习小组,让他们一起进行学习生字、朗读课文、讨论问题等课堂活动。鼓励他们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合作,互相帮助,共同进步。这样不仅能促进知识与技能的学习,还有利于学习成果的分享。久而久之,这些孩子不仅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而且锻炼了语言的表达能力。既懂得了怎样与他人合作,又学会了如何去关心、鼓励他人,为他们今后在生活中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积极改进教学方法,营造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
尊重、关心、理解学生,站在他们的立场上去感受他们的内心世界,用一份童心去解读他们。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在坚持愉悦性、激励性、差异性等课堂教学的心理原则的前提下,着力于通过精心组织教学内容,积极改进教学方法、精心设置问题情境等引发学生的兴趣,寓教于乐。教师在教授语文知识的同时,还必须运用心理学知识与学生进行心理交流,注意倾听学生的心声,尊重并鼓励他们。让他们感受到在人格、权利上老师与学生是平等的,这样,才能创造更加和谐的课堂气氛,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受到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
二、充分挖掘语文素材中的情感因素,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
语文是语言工具训练和人文教育相结合的一门学科。无论是从工具性还是从人文教育方面考虑,其教学中都离不开情感教育。所以,在这些文字作品中,我们既要传授语文知识给学生,还必须对他们进行情感教育。
1.在教学中,要充分挖掘教材的潜在的文本价值和精神价值,使教学内容既有趣味,又有现实意义
语文教材中有很多艺术性高,内容隽美的文章,我们在体验文章的思想、主人公的情操和它的艺术感染力的同时,心灵深处常常会被文章中的人物、情节所感染,给予我们积极的人生体验。有很多文章都有着非常明显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例如:《圣诞老人的礼物》这篇文章讲述的是一位小女孩在圣诞节来临前,给因病掉光头发的妈妈买假发的事。圣诞节就要到了,小女孩看到橱窗里漂亮的黄颜色假发,想到掉光头发的妈妈,便产生了给妈妈买家发的愿望,希望老板为自己留下假发,并想尽一切办法赚钱,结果只赚到了 1.5 元,老板却称假发已经卖了。但文章结尾却出乎意料,原来圣诞老人就是那位老板。文章不仅为我们呈现了作者先抑后扬的写作风格,而且让我们经历了人物内心的活动变化,更感受到母女之间、陌生人之间可贵的真情。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学生们无不为小女孩和大胡子叔叔的做法而感动,他们懂得了以后应该如何去关爱自己的家人,朋友以及陌生人。他们明白了对别人的帮助会在被帮助人的心中产生巨大的影响。由此可见,语文教材中往往蕴藏着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做个有心人,善于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去思考问题,找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渗透的最佳契合点,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2.通过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来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课文内容赞颂了祖国的大好河山,表达了民族的自豪感与尊严感,以及社会集体的荣誉感。还有的歌颂了同学之间的友谊,而正是这些有道德感的文章,成为了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素材。如《长城》一课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让学生为这些宝贵的历史遗产而骄傲,培养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又如《争吵》一文表现了作者和他的好朋友懂得换位思考,最终赢得深厚的友情的故事。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从这些人物入手,以他们为榜样,培养自己为他人着想,站在别人的立场上思考问题的好习惯。再如《一个降落伞包》一文中周总理舍己为人的精神等,这些都是学生学习的榜样。只要教师用心,语文课堂就是陶冶学生的情操,净化学生的心灵,从而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心理教育的最佳地方。
咸丰县高乐山镇民族中学
谢梅珍
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作为初中教学的一门基础学科,它更是具有自己鲜明的生命教育的元素在里面。作为初中教学的一门基础学科,新课标要求“教育教学必须以人的生存为根本,以人的发展为目标”,而作为生物这一学科,在这一方面,更是具有其学科特点。了解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的规律可以使人健康的生活。世界卫生组织认为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不虚弱,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而健康教育是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人的生命,要培养学生珍爱生命,让学生通过各种学习来认识生命,读懂生命,理解生命存在的意义及价值,从而学会如何珍惜生命、保护生命和尊重生命。同时健康教育能培养学生良好的精神面貌,因为精神的丰富就意味着生命的充实与完整,而作为一个完整的生命体的学生在这种精神丰富的教育中就能够得到全面的关注,这样,我们就会拥有一个丰富的人生,幸福的生活,健康地成长为适应社会发展的人,作为一名生物教师,从教近二十年,在长期的生物教学当中,认为在生物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学科特点,利用学科知识,不断渗透健康知识,培养学生正确的健康观。以下是自己在教学过程中对生物教学中如何渗透健康教育的一些感悟,说出来,和大家共勉。
一、思想上认识,观念上改变。
近年来,在媒体上经常也看到有关初中学生通宵达旦玩暴力游戏成瘾后自残、自杀或杀死亲生父母的报道,和生活中某些人残酷杀害动物行为,如曾报道的北京某动物园惨案,一体魄强壮黑熊、马来熊和棕熊,接连遭到一个大学生的残害,不由得使人心头一阵阵发颤,同时也让人感到唏嘘不已,令很多人困惑。究其原因为家庭坏境的变化(如学生父母长期外出打工、离异等因素)和自身的身体、生理、心理的变化以及家庭、学校、社会对学生学习成绩的过分关注或家长、学校、社会对学生心理急剧变化的漠视,部分青少年面对学习、生活及情感等方面的压力,由于受种种现实的困扰和自身欠缺经验和抵御挫折的能力,便产生了较为严重的心理问题(如自我封闭、抑郁症、暴力倾向等)或从小缺乏爱,同学、老师、家人没有给他足够的爱,导致部分青少年对健康、生命的漠视,产生消极的生命意识,而这种意识往往只在一念之间,便选择了结束自己的生命或报复他人或残害动物的现象。而作为传统的生物教学,往往都只注重单纯的生物知识传授,很少去关注学生作为一个个体的生命,他的存在,他的价值,他的重要。所以在自然生命的层面上,精神生命的层面上,都存在着这样和那样的缺陷和不健康的因素。导致了许多不该发生的发生了,不该有的有了。不该出现的出现了。
如果我们改变观念,在平时的教学中多注意一些,引导学生树立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就显得尤为重要。所以将健康教育有机地渗透到教学中,来帮助有暴力倾向、自残自杀倾向等人摆脱心理危机,重新树立起健康积极的人生态度,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引导他们走向一个完整、和谐的生命境界有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实施健康教育的措施
1深挖教材,引导健康体验,教会学生欣赏生命 结合生物学的有关知识进行教学,使学生在认识生物的过程中走进生命的世界,激发学生热爱生命的情感.让更多的人能发现生活的美好之处,热爱生活,热爱生命,例如。在学习七年级上册生物的《走进生命世界》的引入新课时,可以这样引入:“说到生物同学们会异常兴奋,很快会想到大自然中各种美丽的花草,想到令人陶醉的稻花飘香、茂密的树林和烂漫的山花,利用生物多媒体观察图片和观看影像资料,看到许多虫、鱼、鸟、兽等生物适应着坏境,生物的结构与功能的相适应和生物的形态结构与生活习性的相适应。自然环境中,为了适应环境变化而逐渐发展成了千姿百态的生命”。这时他们会精神振奋,激情盎然,仿佛与大自然融为一体,讨论着各自熟悉的生物,欣赏着各种生命现象,感受生命的丰富多彩、他们会发现每一片树叶都不同,每一朵花儿都绚丽,从而激发热爱生命的情感和探索生命世界的意趣,从而真正认识到,只有有了形形色色、多种多样的生物,地球才显得生机勃勃、繁花似锦。此时一方面要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自然界的和谐、关注生命的和谐与健康;另一方面,结合现实情况让学生思考,“为什么有的学生适应能力很强,而有的学生则很难适应新的环境”?为什么在我们中间会有这样,那样个性的人?从而让学生真正体会到:生物的多样性,生命的多样性;让学生明白个体差异,并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定位自己,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教会学生体验生命,欣赏生命。敬畏生命。诚然,生物课有其自身的学科特点,生物老师也有其作为升学的功利色彩。但是,生物教材里面的“生命教育”的素材应该比比皆是,可以说是信手拈来,只要我们深挖教材,找到生物教学和生命教育的结合点,学生就可以感受到生命的可爱和可贵,真正自觉的去珍爱生命。
三、教学中自觉融入健康教育的元素,做到“润物无声” 学生对于“生命”,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他们每天都和“生命”在一起,无论是“自然”的生命还是“精神”的生命。然而,让他们去明确的表述“生命”是什么?他们又很模糊,甚至是陌生。而生物课,却可以利用其自身的学科优势,科学而具体,形象而生动的去阐释“生命”这一现象,无论是宏观的还是微观的,无论是单个的还是集体的,却可以借助“生物”课这一学科平台,让学生真实感受到。所以,只要我们在教学中注入“生命教育”的元素,就会潜移默化的影响
学生,起到“润物无声”的效果。例如,在学习“生物的生殖和发育”这一节知识,可以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在一亿万颗精子中只有一个可以和卵细胞结合,让他觉出生命的珍贵,自己的重要。学生自己通过视频、影像等资料,很容易就能感受到,自然会觉出生命的珍贵。在学到“分娩”这一知识时,更可以直观的感受到母爱的伟大,生命的艰辛与伟大,从而让学生热爱生命、敬畏生命。而这些有关生命教育的相关素材,在生物教学中应该很容易做到,不需要我们刻意去追求,收到的效果也很明显,很容易就能够起到“好雨”的作用。
四、多角度、多渠道、多层面感受生命的存在,培养学生“生命”的意识。前面已经说过,生物课有其自身的优势,无论我们在课堂上还是在课堂外,在学习中还是在生活中,在虚拟的世界里,还是在现实的世界里,都可以感受到生命的存在,影像资料、植物园、动物园、大千世界,大到整个宇宙,小到一个细胞,大到一个社会,小到一个个体的人,都是生命存在的方式。我们可以引领学生去多角度、多渠道、多层面的感受到生命的存在,在学生幼小的心里培养其最初的生命意识。
五、言传身教,提高学生品味,树立健康生活方式 生物课里有相当多的内容是涉及到人怎样的健康生活,而健康的生活是新课标中对生物课的基本要求,而作为教师,更是应责无旁贷。首先自己做到,并养成健康生活的习惯,这样来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试想,一个生活非常糟糕的老师很难和热爱生活相联系,再借助生物课,培养学生健康的生活方式,良好的道德情操,并能正确面对人生中的生老病死,直面人生中的挫折和低谷,从而更好地成长。
焦 雪
胜利蒙古族乡中心学校黑帝小学
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德育教育渗透的研究
著名的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智育的目标不仅在于发展和充实智能,而且也在于形成高尚的道德和优美的品质。” 因此小学英语教学中,教师不仅仅要传授知识,还要把德育因素贯穿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品德教育和科学文化教育,起着重要的作用。小学基础教育阶段是提高民族素质的基础工程,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只重知识传授,轻做人引导,必然要造成受教育者的畸形发展。学校教育必须着眼于素质教育的全体、全面、主动的观念,使受教育者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有言说: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率也。我认为“百育德为先”, 健康的思想比满腹经纶更为重要。那么怎样在英语教学中渗透德育工作呢?作为一名英语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将文明礼貌教育贯穿于英语课堂
中国是千年文明古国,礼仪之邦,讲文明礼貌是我国光荣传统。礼貌礼仪教育在英语教学中是必不可少的,良好的礼仪修养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品质和道德。英语教师要充分利用每一节英语课对学生进行文明礼貌教育,使英语课堂充满阳光。
每当上课铃声响,教师总是精神饱满、面带微笑地走进教室,亲切的和学生打招呼:Good morning/afternoon!Glad to meet you!在叫学生回答时或坐下时,常用“Please ” 当学生回答问题正确时,及时表扬:“Good job!Very good!” 如果学生答错了教师也不讽刺挖苦,而是鼓励: “Listen carefully, please!Try again!” 请学生帮忙时先说:“Excuse me” 学生帮了忙,不忘对他说“Thank you”。有时教师不小心碰掉了学生的东西,主动对学生说Sorry,并帮学生捡起。做练习时会主动问学生:What can I do for you? 教师这种彬彬有礼的态度,对学生来说就是最好的教育。这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英语兴趣,同时对培养学生养成讲文明讲礼貌的习惯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在教师的影响下,孩子们主动的将这些语言运用于生活实际中。平时见到老师或同学主动说: Good morning/afternoon!Glad to meet you!放学回家时,他们主动与老师或同学打招呼:Good bye!See you!同学有困难时,会主动说:Can I help you? 孩子们运用这些语言亲切自然,既让学生懂得了文明礼貌也提高了英语学习效率,真可谓润物细无声。此外,也让学生明白了英语的语言运用都这样有礼貌,我们更应该发扬讲文明懂礼貌的光荣传统,杜绝了打架骂人等不文明的行为。
二、在开展德育实践中,渗透德育
德育强调:“德育促进学生感性生命的自我生成,它所努力实践着的是让学生在自身亲身参与的实践活动中感受、体验、辨别、生成,种精神的生成与建构只有让学生经历了体验、感悟的过程后才能实现。” 因此,在英语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不能将教育仅仅停留在课堂所创设的各种学习的活动中,而要将课堂上的德育内容扩展到学生的生活实践中去,让学生在现实生活的特定情景中进行德育实践探索,使教育具有针对性,使情感体验达到最优化,例如:当学生了解到“Teacher’s Day”/“Mather’s Day”/“Father’s Day”/“Birthday”时,我结合 “Let’s make” 让学生回去自己动手制作贺卡送给老师、爸爸、妈妈或朋友,祝他们节日快乐,并表达自己美好的祝福和祝愿,传达学生对父母、老师和朋友的爱与关心,使亲情、友情天长地久。让学生在特定的实际情景也得到思想道德的优化,使德育实践和教育融于一体。
三、将“美”的教育贯穿于每次英语课堂
作为教师我们都知道这样一句话,教师的世界观,他的言行,他的生活,他对每一现象的态度都这样或那样影响着全体学生。小学生分辨是非美丑的能力比较差,他们善于模仿老师的言行。教师在教学中应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尊重学生,师生之间相互尊重、信任、理解、支持,形成融洽的情感交流渠道和民主平等、友善、活泼的教学气氛。我们在小学英语教学中要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以美引德。
关键词:数学教学;心理健康;多样化
小学阶段,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全面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黄金时期,他们的成长不仅需要一个宽松的环境,更需要具有自我调控的办法。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教师灵活地运用心理学的方法,在教给学生一定知识、技能以及发展他们智力的同时,有意识地消除在教学设计、学生评价和教学管理中一切不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因素,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形成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特征。
在学生的认知活动中,知识、方法、能力的培养过程是一个由师生密切配合、共同实现的过程。特别是教育过程中,小学生由于心智发展未成熟,很多时候是语言和行为的模仿,教师的行为是被模仿的对象。如果教师能以信任、期待和欣赏的眼光关注学生的成长,学生内在的潜力會充分地显现出来;反之,如果教师通过嘲讽、挖苦、辱骂、体罚等手段教育学生,会使学生失去对教师的信任。
相对于小学的其他学科,小学数学的发展目标更多的是关注学生逻辑思维的培养。根据这种状况,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可以潜移默化地进行心理教育,从而促进学生素质的提高和良好个性的发展。下面通过例证的方式,浅谈如何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亲其师,信其道”,简单的几个字里面蕴含了很多哲理,要使学生“信其道”,首先要做的是“亲其师”。只有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才能使学生在感情上以教师为中心,从而营造一个轻松的课堂氛围,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从而主动学习和全面发展。
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并不是只发生在课堂之上,更多地存在于生活中。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但要在教学方面体现学生主体的作用,而且在学校生活中更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不应该是命令的传达者和执行者,而是学生生活的引领者。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热爱每一位学生,才能赢得学生的尊敬。学生不但在课堂上能感受到教师的存在,更能感受到教师在生活中对他们的关爱。教师扮演的并不只是一个“知识传授者”的角色,更多的是一个关怀者的角色。这样,学生就会亲近教师,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不会存在隔阂,更多的是一种平等的对话。
二、营造轻松活泼的课堂
轻松活泼的课堂是良好师生关系的延续。学生的情感会随着喜欢教师延伸到喜欢教师的课,在这种基础之上,教师可以塑造自己的教学风格,从而对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心理健康教育。
1.营造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
课堂气氛能左右学生的学习情绪。心理学家曼德勒说过,心情良好则思路开阔,思维敏捷;情绪低落则思路堵塞,操作迟缓。例如,在某节数学课上,课堂内容为“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数学算理的讲解十分枯燥,学生理解很无趣。当时是一个闷热的下午,学生由于上课前的纪律问题受到班主任的批评,结果导致教师辛苦地讲课,大部分学生却无法集中自己的注意力,导致课堂低效。但是在“统计与可能性”的教学中,教师做好了充足的预设,针对不同的场景准备不同的活动。教师讲解的时候妙笔生花,学生学习的时候脸上洋溢着求知的愿望,回答问题时不仅能够轻松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甚至带有发自内心的喜悦,教师和学生共同营造了活泼的课堂氛围。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只有营造生动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宽松、和谐的环境下学习,才能让学生有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机会,心理健康教育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得以升华。
2.建立平等民主的过程
教学过程中,虽然教师和学生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但不应该是“教师教、学生学”的模式,而应该是“教是为了不教”。在知识的传授和探索中,师生之间在一个平等、民主的氛围中进行信息的交流。师道尊严不是建立在严厉的管教基础上,而是自然地形成师生之间相互信任的情感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如果学生在课堂上做出了走神甚至调皮的行为,教师可以用亲切的眼神、细微的动作、和蔼的态度、诙谐的批评等方式进行教育,既能让学生认识到自己不合适的举动,又能缩短师生心灵之间的距离,消除了学生担心教师批评的心理,最短的时间内重新投入学习。
其次,教与学是一个民主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应当让学生在教师的组织下积极地参与实践活动,而不是刻意地安排活动内容和操作方法,学生机械地去做。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动手操作,才能真正领悟、理解和掌握所学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在探索过程中学生能动脑、动口、动手,深刻地体会到分工合作的乐趣、成功的喜悦甚至是失败后的气馁。这些心理活动不是教师能教会的,而是教师提供一个民主交流的平台,由学生自己去发掘和感受。
3.激励性的评价,自信心的培养
俗话说“好孩子都是夸出来的”,这就要求教师要给予学生积极的评价。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不同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评价。例如学生孙某,我刚认识他的时候,他对学习充满了极度的反感,认为学习是一件痛苦的事情。通过和孙某家长的沟通之后,我发现孙某并不是不知上进、不学无术的学生,而是由于在幼儿阶段,家长忽视了对他习惯和能力的培养,对此家长也很懊悔。孙某虽然学习不能赶上正常节奏,但是在卫生、劳动、好人好事等方面特别积极。在做完他认为是好事情时,总是期待着教师和学生的评价。对于这些,我带动学生给予他很高的赞赏,使他积极地融入班集体之中,让学生渐渐地赏识他,并在学习上帮助他,让他认识到自己能为班级争得荣誉能得到赞赏的同时,学习方面也能如此。
像孙某这样的学生,在任何的学校并不是个例,关键在于教师能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从各方面去关爱学生,同时引导其他学生去了解和帮助他。根据小学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的特点,教师应引导学生走进生活,多从生活中探索数学,并将学到的知识再应用于生活中去。多实践,多探究,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魅力和学习数学的乐趣。
三、洞察学生的个性心理
学生因家庭、智力以及所处生活环境等原因,对数学学习的掌握能力存在差异,同样在心理发展方面也存在着巨大的差别,所以我们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心理健康方面,要做到因人而异,洞察他们的个性心理,针对不同的学生制订不同的教育方法。
1.聪明型
小朱是个很聪明的学生,数学学习成绩很突出。但是在平时的练习时,经常出现不稳定的局面。小朱有一个特点,上数学课时很喜欢发言,也很喜欢“接话头”,甚至扰乱了正常的课堂秩序。为了纠正他的这种坏习惯,和蔼的谈话,不会引起他的重视;而严厉的批评虽然能让他认识到错误,但会影响到他的情绪。我与他的家长分析原因时发现,小朱的聪明可以使他在短时间掌握知识的前提下有充足的表现欲望,所以在数学课上能发现其他学生的纰漏,并表达自己的看法,展示了自己的表现欲望。但是由于小朱认为数学基础知识过于简单,无法集中注意力,导致自己在数学练习时出现了难题不错,而基础题目经常出错的情况。
针对这一现象,我认为应该由家长进行说服教育,而在表扬小朱善于思考和发现问题的同时,向小朱提出课堂纪律的重要性。在平时的练习中,要求他在短时间内完成基础题目,以培养他的反应能力。这样做,不但使小朱的才华得到展现,更能保护小朱的自尊和自信心,使他拥有健康、积极向上的心态。
小朱的例子给我们很大的启示:并不是只有学习落后的学生和默默不语的学生需要正确的心理健康教育,优秀的学生同样需要。因为小学生的心理并不固定于某种形态,而更多的是具有个体化的特征,往往我们注意到的是群体化的状态,而忽略了个体化的思考和培养。
2.思维薄弱型
思维薄弱型的学生并不少见,因为数学学科决定了它与其他学科不同的学习特点,更多的是带一种理性的思考和验证。学生吴某就是属于这类,他在数学学习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不能充分地理解题目所给出的意思,这样容易出错,导致吴某对数学尤其不感兴趣,甚至有些逃避,自信心受到打击。
吴某是自身的学习方法出现了偏差,导致成绩下降,只有有效地找到症结并帮他解决困难,才能对他进行心理健康的培养。对于提高吴某的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应采用“开小灶”的教育方法,引导他从生活中感受数学,并把数学情景融入生活之中,帮助他主动感受数学存在于生活中。当吴某意识到数学并不是一门枯燥的学科的时候,兴趣就能渐渐地培养起来,从而体验数学学习的快乐。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看似对学生的要求越来越低,但从多方面的角度去看,对学生的素质要求是越来越高,所以在各方面的压力和影响下,学生的心理呈现多方面发展。因此,教师要把握影响学生心理变化的根本原因,从细节入手,全面地培养学生。
小学阶段的数学学习,是一个知識思维的建立和良好习惯的培养过程。教师不仅仅要进行知识的传授,更多的是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数学教学和心理教育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从而形成一个良好的学习整体。教师要根据不同学生所呈现的不同心理状况,采取各种积极的措施,努力为学生创设一个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刘亚丽.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之探究[J].学周刊,2014(4).
【如何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doc】推荐阅读:
小学数学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10-03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国学教育10-06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06-25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有效的德育教育07-07
德育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渗透09-11
刍议小学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10-08
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的渗透07-20
如何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开展小组互助合作学习06-05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弘扬中华传统文化06-10
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阴影论文0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