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学论知识点

2024-09-2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体育教学论知识点

体育教学论知识点 篇1

2.教学论发展的学科基础

(1哲学作为方法论而成为教学论的理论基础

(2具体科学为教学研究提供具体指导,是教学活动的直接依据 3.学习教学论的意义

(1明确教学的地位与作用,增强对教学工作的尊重

(2提高教学理论修养,为新时期从事和改进教学工作打好理论基础(3训练教学技能,养成教学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4培养教学研究的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4.学习教学论的方法

(1方法论上,我们应当坚持历史唯物主义

(2具体学习方法:读书思考法、观察法、案例分析法、教师角色体验

5.教学现象是课堂教学中物质环境、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活动方式以及教师与学生之间关系的直观映像或直接呈现。

6.教学是指教的人指导学的人进行学习的活动。7.教学本质讨论的意义(1有助于进一步明确教学目的(2进一步认识教学规律

(3推动教学理论发展 8.教学本质的主要观点(1“特殊认识说”(2“发展说”(3“层次类型说”(4“学习说”(5“实践说”(6“交往说” 9.教学的基本性质(1认识性(2实践性(3社会性(4伦理性

10.教学原则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标和对于教学过程的规律性的认识,制定出来以指导教师教学实际工作的基本要求,是指导教学活动的一般原理。

11.确定教学原则的依据

(1教学原则是教学实践经验的抽象概况和总结(2教学规律是制定教学原则的根据(3教学原则受教育目的的制约

12.教学原则体系的历史沿革

(1我国古代就有丰富的教学思想,孔子开创的“启发式”教学思想体系,是古代对教学原则的朴素总结和表述

(2西方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首次提出教学原则的概念,建立了教育史上第一个完整的教学原则体系。

(319世纪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明确提出了“教育性”的原则,第一次把教学和道德教育

统一起来。

(4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在《德国教师教育指南》中论述了四类33条教学原则。

(5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在揭示教学过程本质的基础上,提出了他的教学原则体系。13.教学的目的性原则,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明确教学的目的和目标,依据教学目的有计划地组织教学过程,反对教学上的盲目性

14.教学的积极性原则,是指在教学活动过程中通过教师的积极引导,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两者紧密结合,共同完成教学任务。

15.教学的整体性原则,是指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构成教学过程的各个因素的功能,更要加强各个因素之间的协调、配合,以求发挥各个因素的整体功能。

16.教学的伦理性原则,是指教师要尊重学生、提升人性,以学生的存在和价值为目的,使教学达到“科学的人道主义”。

17.教学的创造性原则,是指教师以一定的创新思想为指导,根据条件的变化灵活运用恰当的教学组织形式,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活动。

18.教师的专业素质就是从事教师职业所应必备的基本素质要求,是在个体一般素质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教师职业的基础性和通识性素养,是基本胜任教育教学工作的教师必备的专业品质。包括教育思想、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情意、专业自我

19.学生的本质属性

(1学生是具有发展潜能和发展需要的人(2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具有能动性的教育对象(3学生的发展既有共性又有个别差异性 20.理想的师生关系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1促进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对话(2促进师生在教学过程中互相尊重 21.理想师生关系的建立(1教师要充分信任学生(2教师要主动接近学生(3教师要民主公正地对待学生(4教师要尊重和理解学生(5教师要以自身的形象影响学生

22.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主体事先确定的在具体教学活动中所要达到的教学结果和标准。

23.教学目标的作用

(1定向作用(2激励作用(3评价标准作用 24.教学目标的分类

(1认知领域,布鲁姆将认知教学目标从低到高依次分为知识、领会、应用、分析、综合、评价六个层次

(2情感领域,克拉斯沃尔将情感教学目标分为接受、反应、价值的评定、价值的组织、价值或价值系统的性格化五个层次

(3动作技能领域,辛普森将动作技能教学目标分为知觉、准备状态、引导下的反应、机械化动作、复杂的外在反应、适应和创作七个层次

(4上海青浦县提出了教学目标分类的三维模式,教学目标从三个方面去考虑,即教与学的行为、教与学的水平、教与学的内容。

25.教学内容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实现教学目的而规定的,要求学生系统学习的知识、技能

和行为的总和。

26.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的关系(1教学目标引领教学内容(2教学内容决定教学目标的实现 27.教学内容的地位与作用

(1教学内容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实现教育目的和任务的重要保证

(2教学是由教师、学生、教学内容三个最基本的要素组成的活动系统(3教学内容是联系教师和学生的中介 28.选择教学内容的原则

(1科学性指教学内容表述规范、观点准确、论据确实。学生的辨别能力相对薄弱,不严谨的内容会导致学生学习的偏差

(2基础性指精心选择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为教学的主要内容。(3时代性指教学内容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既能体现现代社会乃至未来社会所要求的知识,也能反映科学进步的最新成果。

29.教学内容的主要组织形式

(1分科课程,它是根据学校的教育任务和一定年龄阶段学生的发展水平,根据知识的逻辑体系,按照一定的价值标准,从各门科学、不同知识领域选择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组成不同的科目。

(2活动课程,打破科目逻辑组织的界限,以学生的兴趣、需要、能力为基础,通过学生自己组织的一系列活动而实施的课程。

30.教学内容组织的发展趋势

(1综合型,加强学科的综合性,设置综合课程(2多样性,增强多样性和选择性

31.课程标准,是依据课程计划的规定,以纲要的形式对某一具体学科教学内容进行变形的纲要性文件。

32.教科书,是根据课程标准和一定教材理论编制的系统阐述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是学校课程标准的具体化。

33.教学内容的优化(1精心选择和组织教学内容(2删减和整合教材内容(3拓展与重塑教学内容

34.教学设计,是研究教学系统、教学过程,制定教学计划的系统方法。35.教学设计的意义(1教学设计具有学科价值

(2教学设计有助于教师取得教学成效(3教学设计有助于教师的成长 36.教学设计的基本问题

教学目标、教学实施、教学评估的对应匹配 37.设计教学方案的环节(1聚焦任务(2了解学情(3陈述目标(4配置检测(5安排过程

38.教学方法,是教师为了实现一定的教学目的而运用某些材料的有效活动方式。

39.优良教学方法的特征(1有一定的目的(2节省精力和时间(3有良好的结果(4符合教学伦理的要求(5教学生学会学习

40.讲授法,是教师通过简明、生动的口头语言向学生系统地传授知识、发展学生思考能力的方法

41.谈话法也叫问答法,可追溯到苏格拉底的“产婆术”,指对谈话和问答在教学中的应用

42.讨论法,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以全班或小组为单位,围绕教材的中心问题,各抒己见,通过讨论和辩论活动,获得知识、探究问题的一种教学方法, 43.陶冶教学法,指教师根据教学要求,运用艺术手段,创设引人入胜的活动情景,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一种教学方法。

44.发现法,又称探究法,是指学生学习概念和原理时,教师只是给他们一些事例和问题,留有一定的学习内容和时间,让学生自己通过设计、推测、验证等途径去独立探究,自行发现并掌握相应的原理和得出结论的一种方法。

45.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及合作、帮助、尊重等社会品质,培养科学态度、科学道德和社会责任感。

46.语文“六步教学法”

(1定向(2自学(3讨论(4答疑(5自测(6自结

47.合作学习,是以小组活动为基本教学方式,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和奖励依据,互动合作的一种教学活动。

48.情景教学,即“创设典型情景,激发儿童热烈情绪,把情感和认知活动结合起来的教学”

49.教学艺术,是教学方法、技能、技巧在教学过程中恰到好处的运用。50.教学艺术的养成(1认真钻研教材

(2熟悉儿童心理,具有一定的教学理论和教学法知识(3加强文学修养

(4拓宽知识面,苦练教学基本功(5热爱学生,不断完善自我

51.教学评价,是一种在收集必要信息的基础上,依据一定标准对教学目标的实现程度进行价值判断的活动,是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

52.教学评价的功能(1诊断和反馈的功能(2导向功能

(3激励师生不断发展

53.诊断性评价,是在教学活动开始之前进行的评价。目的是通过对教学中可利用的条件、教学环境和教学背景以及学生的能力、知识、学习特点等方面做一定的了解和分析,为教学设计提供相关的依据。

54.形成性评价,是在教学过程中的评价。这种评价是为了促进教学过程顺利、正常进行而对教学行为所做的考察和认定。

55.终结性评价,是在某一相对完整的教学阶段结束后对整个教学目标的实现程度做出的评价。一般来说,它是对学期、学年等一定期间教学结果的综合性评价,既包括学生期末考试的成绩,又包括学生学习进步程度、学习态度、思想品质等综合素质的评价。

56.目标达成模式,是泰勒在“八年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的、围绕目标达成而建构的一种评价模式。泰勒认为,所谓教育评价、课程评价,就是评价实际的课程方案在何种程度上都达成了教育目标,它是以泰勒的课程理论为依据的。

57.表现性评价基本特征

(1表现性评价以真实的问题和任务为出发点(2表现性评价是对行为过程和产物的评价

(3表现性评价没有固定的答案,需要制定严格的、科学的标准。

(4表现性评价需要学生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展现自己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

58.成长记录袋是一种表现性评价近似的评价方式,是个人作品的系统收集,以反映学生在特定领域的努力、进步或成就。

(1使用的目的。第一,为教学和评价服务。第二,可以展示学生的当前成就和进步过程。

(2内容选择的指导。第一,建立成长记录袋的目的。第二,成长记录袋所面对的参与饿着。第三,什么类型的作品适合放进成长记录袋。第四,将使用什么标准来评价作品。(3成长记录袋评价标准的确定。制定成长记录袋首先要从明确阐述创建成长记录袋的目的开始。

59.个别教学是教师对学生逐个进行传授和指导。

特点(1有专门的教师和相对固定的学生,并且有大抵固定的活动场所和或多或少的设施,形成专门的文化传播活动。

(2同一教师对不同的学生分别授课

(3教学内容大致相同,学生分别学习不同的课业(4无固定修业年限

61.班级授课制,将学生按照年龄和知识水平分成一定的年级,若干年级组成低中高等不同学段。每个年级、学段设定统一的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学生接受统一考试、考核,成绩合格者升级。具有高效经济的特点。

62.分层教学,也叫分组教学,它主要根据儿童能力的大小,把它们分成若干组,教师面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集体施以不同的教学,或者按不同的年限学习同样的课程,即能力差的学生允许他们学得慢些,能力强的学生让他们学得快些;或者不同儿童组在规定的学习年限学习不同的课程,达到不同的要求。

63.课程表编制的因素:(1课程计划(2教学时间(3学生(4教师(5教学设施、场地等

64.布置作业注意的方面(1作业的针对性(2作业的迁移性

65.作业批改要求:(1及时,当天作业当天批改(2规范,使用统一的批改符号,书写规范。(3签署日期

66.教育管理的过程就是对师生个体活动加以必要的规划、组合、协调、激励与控制。借以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的过程。

67.课堂管理就是促进学生的课堂参与,建构积极的合乎伦理的课堂环境的过程。

68.同步学习及其管理

同步学习是在教师的直接指导下班级全员一齐进行的学习。(1以任务促成纪律,强化目标的定向与调控(2制定并遵循共同的课堂规则

69.分组学习及其管理 分组学习是将班级分成若干个小组,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的共同学习。分组的原则:(1)均衡(1)学生自愿为主,教师适当调整(2)规模适度(3)合理分工

(一)提供积极互赖的任务情景

(二)强化个人责任感

(三)学习交流的规则与技巧

(四)组际交流与总结评价 70.教学研究是以教学现象和教学问题为对象的研究活动,包括教学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研 究两大领域。意义:(1)深化对教学过程和问题的认识,发展、完善和创新教学理论(2)改进教学实践,提升教学实践的品质(3)锻炼教学研究者主体,提高教学研究者素质 71.教学研究的主要方法:(1)观察法(2)调查法(3)实验法(4)文献法(5)经验总结法 72.校本研究的性质:校本研究是一种教学实践研究。它以学校为基础,由教师和教育工作 者针对学习现实存在的问题而开展的有计划的研究活动。特点(1)校本研究是以教师为主题的研究活动(2)校本研究的目的是在于改进、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实际问题(3)校本研究发生和进行的场所是学校和课堂(4)研究对象是发生在学校、课堂中的具体的教育教学问题以及与学校、教师、学生整体 发展相关的问题。73.校本研究的基本要素(1)自我反思(2)同伴互助(3)专业引领 74.校本研究的过程与方法(1)基于“教学问题”的课题研究(2)基于“有效教学”理念的教学设计(3)基于“教学对话”的教学行动(4)总结

体育教学论知识点 篇2

一、高中语文知识分类教学理念的概要

1. 高中语文知识分类教学理念的内涵

高中语文知识分类教学理念源自安德森的知识分类理论,它按照人类的认知心理需求,将语文知识划分为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以及策略性知识三大类。陈述性知识一般为描述性知识。认知心理学认为,人们具有运用命题来建构信息意义的心理需要,即回答事物是什么的需要,如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字音字形、名句与文学常识等内容便属于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是关于怎么办的知识,即指向动态的操作步骤,告诉学习者如何逐步解决实际问题。它是人们在获得程序性知识后的进一步心理动机,高中语文阅读与鉴赏课堂的阅读技能教学便是程序性知识的代表。策略性知识是思考如何使用陈述性与程序性知识的调控性知识,它出现在人们统筹运用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的思维层面,即如何运用知识、规则、方法等各要素控制信息的加工过程,具有知识的内隐性特征,高中语文的作文写作训练中常涉及策略性知识。高中语文知识分类教学理念要求教师针对知识的不同属性选择适当的教学策略,从而优化教学内容,提升教学策略的科学性与有效性。

2. 高中语文知识分类教学的实践意义

知识分类教学理念的实践意义,一是指实践的可行性,二是指实践的有效性。在实践可行性方面,知识分类教学理念与我国高中语文课程的“知识目标”、“技能目标”以及“学习过程与方法”的课程目标框架相一致,其中,陈述性知识对应高中语文基础知识课程目标,程序性知识对应高中语文技能课程目标,策略性知识对应高中语文学习过程与方法的课程目标。在实践的有效性方面,我们通过新课改已充分认识到,当前语文教育需要走上学科独立的现代语文教育之路,语文的人文学科属性使其具备了意会性、综合化与内潜体悟的特征,容易造成知识信息输出的模糊与非理性,表现为传统语文知识教学的杂糅状态。知识分类教学理念基于现代认知心理学研究,科学地划分高中语文知识类型,主张教学策略的实施与知识类型相匹配,是促使传统“泛语文”教育转型的必然选择。

二、高中语文知识分类教学理念的实践

1. 高中语文陈述性知识的教学策略

高中语文陈述性知识是字音字形、名句名篇、文学常识等静态性知识,其学习过程一般由教师直接将信息输入学生大脑,经由学生大脑的记忆系统进行储存,因此,获得陈述性知识需要学生将知识的关键内容与新知识相互联系,从而激活原有认知体系。比如:“叱咤风云”一词,学生经常在“咤”的读音上出现错误,教师可通过建立音同与意同的联想效益促进学生记忆。如“咤”与“炸”同音,且“叱咤风云”表现的是某种大气概,而“炸”在学生的原有认识系统中亦是一种代表威力与震撼力的形象,教师引入“炸”作为音节记忆的关键词,学生便能很容易地记住“咤”的读音了。

2. 高中语文程序性知识的教学策略

高中语文程序性知识是指技能性知识,此类知识获得较慢,需要大量的实践操练,因此程序性知识需要教师详尽示范操作步骤,并促使学生进行相同的情境练习。以高中阅读解题训练为例,教师首先要向学生展示解题的思路,比如:做阅读题的思路一是审题,分析题干;二是研究文本内容;三是组织简洁明确的语言作答。教师在告知学生解题思路后,便可进行具体的步骤示范,操作示范的目的在于从实际案例出发,让学生体会程序实施过程中需要的特殊技巧。又如:审题、分析题干的步骤,其操作技巧是挖掘阅读材料的隐含信息,发现句子与句子之间的从属关系,而研究文本内容需要按照“从整体到局部再到整体”的顺序展开阅读分析,作答时的语言组织则需要结合原文,概括性地整理答案。这些技巧只能通过示范,学生才能真正获得。最后,教师让学生反复练习,巩固技巧的应用过程。值得注意的是,练习需要有的放矢,即针对相同问题情境进行练习,学生能熟练操作一个知识点后,教师才可进一步对题型做变式处理。

3. 高中语文策略性知识的教学策略

高中语文策略性知识存在于语文学习的过程与方法之中,指向提升学生元认知的教学策略,即强化学生对自身认知系统的调节与监控意识,使其能灵活运用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以高中语文作文教学为例,写作最能反映学生的思维创造过程,教师需要做的是帮助学生建立明晰的构思体系。比如:在作文课堂上开展口头作文活动,让学生分组交流自己的作文立意,或者探讨采用哪种材料,选择哪种文体等。又如:教师可让学生编写作文提纲,经历作文构思的程序化过程,促使学生的写作路径具备思维的条理性。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互批互改,通过作文修改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训练学生对程序性知识与陈述性知识的有机调节与监控。

参考文献

[1]朱德全.论教学知识的统整[J].课程·教材·教法, 2009(1).

[2]姚林群.论语文教学中的知识问题[J].语文建设, 2009(4).

论初中英语语言知识点的教学策略 篇3

【关键词】初中英语 语言知识点 教学 现状 策略

一、引言

英语和汉语在某些方面有着相似之处,两者都是语言性质的学科,但是对于中国学生来说,英语的学习难度要远大于汉语的学习,两者之间在语法习惯、教学策略方面都有明显差异。与小学阶段的英语学习相比,初中阶段的学习算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初级阶段,相比于小学的口语练习,初中更强调的是语法的学习以及阅读和写作能力的培养与提升,同时,初中阶段的学习相对来说知识点也比较多且比较复杂。由此可见,探讨初中英语语言知识点教学策略的重要意义。

二、初中英语语言知识点教学现状

1.教师的教学方法存在问题。受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只注重于教学知识的传授,忽略对于学生学习技能的培养以及提升,在对于英语语言知识点的教学方面,更是缺乏系统性的归纳与讲解。我们都知道,初中阶段的语法知识比较多,且知识点也比较复杂,如果单纯采用传统的教学环境下的“灌溉式”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学生会感觉知识点又多又乱,进而感觉英语的学习存在很大的难度,逐渐失去对于英语的学习兴趣。

2.学生对于知识点不善于总结。除了教师的教学方法存在一定的问题以外,学生的学习方法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初中阶段的学生学习英语的时间不长,对于英语的学习缺乏一定的逻辑性,更缺乏归纳能力以及总结能力,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针对于学习到的知识点也不会采用自己的方法进行系统化的归纳,进而使得学生自己总是感觉有学不完的知识点,而且在背诵的过程中也很容易将知识点混淆。

三、初中英语语言知识点教学策略

传统的教学环境下,由于教师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方法都存在问题,进而导致针对于初中英语语言知识点的教学以及学习存在很大障碍。为了很好地改善这些问题,提升初中英语语言知识点的教学策略,我们可以采用如下几种教学方法:

1.归纳教学法。若想提升初中英语知识点教学,首先应该做的就是采用归纳法进行教学,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将所有的知识点进行总结以及归纳,并且要将易混淆点分开讲解,进而保证学生对于语言知识点的正确掌握。且可以采用口诀法、故事法、歌唱法等多种方法帮助学生进行记忆,既可以加强学生对于语言知识点的学习,又可以借用这些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善课堂的教学效果以及教学质量。

2.把握重点,突破难点。传统的教学环境下,教师大都是按照教学顺序进行讲解,难易不定,进而导致学生对于英语的学习找不到重点。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将教学内容进行合理地规划以及安排,将重点与难点内容分开进行讲解。先给学生讲解重点的内容,然后将难点的内容一点一点进行讲解,采用这样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了解初中英语学习过程中重点以及难点的内容分别是什么,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学生了解到在考试进行复习时,主要应该复习什么内容,进而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以及学习成绩。

3.多媒体教学法进行教学。除了以上的教学方法以外,还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法进行教学。例如,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PPT课件教学法进行教学,将这些语言知识点归纳总结在PPT课件中,且针对于不同难度的知识点,可以选择不同颜色的字体作为标记,这样既可以很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可以让学生把握教学的重难点,且这种新颖的教学方法可以很好地提升学生对于英语课堂的学习兴趣,另外,教师也可以将这些PPT课件分享在共享盘中,这样学生一旦遇到不会的地方,可以随时拿来进行学习,而不必像传统的教学环境下,只能去办公室问老师。由此可见,多媒体课件教学法也是加强英语语言知识点教学的一个很好地方法以及策略。

4.结合考点进行教学。我们知道,这些语言知识点学起来本身就十分枯燥,因此,且光是讲解这些知识点,会让学生感觉很难理解。传统的教学环境下,教师针对于这些知识点的讲解都是让学生采用“死记硬背”的方法进行记忆,这样虽然可以实现教学的目的,但是采用死记硬背的方法记忆的知识点时间一长就忘记了。为了改善这一现象,教师可以结合考点进行教学,所谓的结合考点,其实就是结合实例进行教学,既可加强学生对于知识点的理解,又可以强化学生对于知识点的记忆,可谓一举多得。在讲解that的基本用法时,我们便可以结合具体的实例进行教学,例如:The face that she saw was that of an old man。她看到的是一张老年人的脸。此处that主要是用作代词,另外,that还可以与it/one/ones等进行搭配使用,并且对应的教师也要举出一定的例子,进而加深学生的学习印象,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以及课堂的教学效果。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发现,虽然传统教学环境下,针对于初中英语语言知识点教学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但相信在与之对应的教学措施以及教学策略的帮助下,这些问题都能够迎刃而解,进而为我国初中英语教学事业的发展做出一定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郝春玲.高中英语教学中怎样做好例句的选择[J].教育教学论坛,2011(15).

[2]冯载族.论语言点教学对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J].读与写, 2010(02).

教学论_知识要点总结 篇4

课程的概念(狭义):课程是按照一定的社会需要,根据某种文化和社会取向,为培养下一代所指定的一套有目 的、可执行的计划。他应规定培养的目标、内容、方法,应具有一套具体实施的策略,也应

具备恰当的评价方法。

教学的概念(学校教学):学校中教师引导学生一起警醒的,以特定文化为对象的,教与学的统一活动。课程与教学的关系:独立、包含、循环模式。课程与教学论研究的内容:课程与教学的哲学、理论基础、目标、设计、内容、实施过程、评价。

课程与教学的研究方法:调查法、观察法、实验研究法。

第二章 课改背景与目标

义务教育课改指导思想:三个面向、三个代表。课改目标:素质教育。课改四方面: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三者的关系。具体的课程改革目标:重视知识的传授、重视学科的差异,关联、知识与现实社会的联系、死记硬背机械记忆—主动学习、课程的三级管理。

第三章 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概念:制定课程,包括制定教学计划、编写教学大纲和教科书。我国课程设计三层次:宏观(国家)、中观(专家学者)、微观(学校教师)。我国课程设计的特点:课程设计体制以统一为主、偏重基础课程、教学过多依赖教材。我国设计趋势:以学生为主、集中统一转为灵活、课程综合化。

第四章 课程标准的制定

教学大纲:指学校每门学科的教学纲要是根据教学计划一纲要的形式规定一门课程教学内容的文件包括这门课程的教学目的任务内容的范畴深度和结构教学进度及教学法上的基本要求。课程标准:1对某一学段之后学生学果的行为是确定一定学段的课程水平及课程结构的刚要性的文件。理解:○

2不是最高要求而是统一要求、○3要求是具体可达到的、○4老描述而不是对教学内容的具体规定、○5课程标准体现的个体全面发展。新课标的影响:对课程观的影响、课程师是开发者不是执行者、○结构的影响、教材的影响、学生评价的影响、对教师的影响。新课标制定的理论基础:新的学生观、新的课程观、新的知识观新的学习观。老师如何看待课程标准:体现的个体全面发展、灵活运用发挥主观能动性、老师应整体把握框架结构。课程内容选择:基础性、贴近社会生活、与学生特点相适应。

第五章 课程与教学目标

概念:是国家或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安排的教育内容进程及要求学生达到程度是培养目标分解可以分为课程教学目标、单元教学目标、课时教学目标。类型:行为取向的、生成性、表现性课程与教学目标。

第六章 课程类型与结构

类型:1。泰勒(学科、广域、核心、完全未分化课程)2。陈侠(学科、活动、综合、核心课程)3。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4。学科、活动课程5。必修、选修课程6。显性、隐性课程。新课改的课程类型:学科课程、综合课程、社会实践课程、活动课程。课程结构的调整(综合性、均衡性、选择性):小学、初中、高中。

第七章 基础教育课程管理与课程资源开发 三级课程管理(中央、地方、学校):政府营造背景性支持、教育行政部门直接参与业务指导、教研部业务指导。地方课程:是地方教育主管部门以国家课程标准为基础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课程观念指导下根据地方社会发展及对学生发展的特殊需要充分利用地方课程资源所设计的课程。地方课程特点:地域性、时代性、实践性。学校课程(校本课程属于学校课程)内容:课程目标、课程规划、教学管理、校内课程评价、校本课程开发、课程资源保障。校本课程开发程序:明确理念-需求分析-资源评估-优势分析。如何开发:调查、研究青少年的身心发展、鉴别利用学校资源、建立数据库。如何面对校本资源不足:充分利用已有资源、资源共享、发展教师资源。

第八章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定义:教师通过与学生的相互交往向学生传授知识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功能:知识的传授、传授技能、形成智能、发展情感。教学过程基本要素:学生、教师、教学内容。三要素之间的关系:教师中心说、教学内容中心、学生中心说(杜威)。教学过程影响因素:环境、方法、目的等。教学进程阶段:认识、再认识(心理准备阶段、感知知识、理解知识、巩固知识、运用知识、检查与评价阶段)教学过程规律: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教学相长、教学受制于一定政治经济文化规律。教学过程原则:理论联系实际、科学性与思想性结合、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结合、直观性与抽象性结合、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循序渐进与系统性结合。教学模式定义:是建立在一定教学理论或教学思想基础上为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将教学的诸要素以特定的方式组合成具有相对稳定且简明的教学结构、框架,并具有可操作性程序的教学模型。教学模式的特点:可操作性、整体性、简约性、开放性、针对性。教学模式作用:指导教学工作、丰富教学理论。传统教学模式:传递-接受、自学-指导、引导-发现、情景-陶冶、示范-模仿模式。最新教学模式:程序教学、概念获得、掌握学习、非指导性、合作教学模式。教学模式发展趋势:理论基础多样化、教学并重、注重学生主体地位发展能力提高智力、重视情景作用。教学方法:为了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进行专门内容学习活动所采取的方式手段程序的总和。教学方法分类方向:教法与学法平衡、从学法到教法、依据认识论、形态。教学方法详细分类(4种10类):(语言传递:讲授。直接感知:演示、参观。实例训练:实验,实习作业,训练。引导探究:讨论,研究)4大类10种。选择教学方法:坚持使用启发教学、教学目的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结合学生知识水平和心理特征、教师特点适应、教学环境适应、教学研究。

第九章 教学组织形式

教学组织形式:是教学活动中师生相互作用的结构形式,是师生的共同活动在人缘程序时空关系上的组合形式。作用:影响教学质量、科学的教学组织形式有利于学生发展、发展教学论。教学组织形式的演变:个别教学—班级授课制—改良班级授课制(贝尔-兰特斯特、道尔顿制、文纳卡特、分组教学、开放教学、特郎图制)。班级授课特点:按年龄知识水平编排、分科教学、教学在一定课时进行、固定场所。班级授课制优点:高效发挥教师在主导、班集体教育、有利于教学管理。不足:不利于学生独立性自主性发挥、不利于创造性培养、教学内容固定化、不利于新知识传授、学生个别发展不利。教学组织形式改革:缩小班级规模、综合运用多种教学组织形式、座位形式多样化。课堂管理:时间管理(名义时间、分配时间、教学时间、专注时间、学术时间);策略管理(坚持效益观、把握最佳时间、适度信息提高学术时间);课堂氛围的管理类型(积极、消极、对抗);优化课堂氛围(提高教师素养、良好教学艺术、情感技术、及时发现问题);优化氛围的具体措施(少评估性语言、与学生平等共处、注意环境布置、加强师生交流)。课堂问题管理:类型(人格性课堂问题行为、行为性为标题、情绪性课堂问题);原因(老师的教学观、管理因素、学生因素、环境因素);管理策略(运用先行控制策略、运用行为控制策略、运用行为矫正策略)。

第十章

体育教学论知识点 篇5

本文获镇江市第12次优秀教育科研论文评比一等奖

摘要:初中生物课程标准的重大变化之一是改变了以往沿用多年的学科知识体系,建立了以“人与生物圈”为主线的学科内小综合体系,部分教师对此在理解上存在困惑和偏差,认为新的课程体系会影响学生对生物学基础知识的掌握。本文以初中生物课程体系的变革与基础知识的掌握为主题从建立这一全新的课程体系的必要性和意义、正确理解以“人与生物圈”为主线构建的初中生物学基础知识体系、教师在学科内小综合体系情境下指导学生掌握生物学基础知识要解决的问题等几个方面进行阐述,力求使生物教师消除在新课程实施中一些理解上和操作上的误区,合理地深层次地调整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使课堂教学更加富有成效。< xmlnamespace prefix =“o” ns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

关键词:课程体系“人与生物圈”主线生物学基础知识

社会的不断进步、现代生物科学的迅猛发展和新时期基础教育培养目标的变化都要求课程体系必须随着时代的发展进行合理的调整,在此背景下,国家生物课程标准核心组专家经过认真的研究和论证,改变了以往沿用多年的学科知识体系,建立了以“人与生物圈”为主线的学科内小综合体系,并以此为中心,设立了“科学探究”、“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生物圈中的人”等十大主题,将植物、动物、人体、微生物、遗传进化、生态、生物技术等内容有机融合,这是建国以来生物教学发展过程中一项重大变革。在与同行的交流中,笔者了解到部分教师对此存在一些困惑,认为“学科内小综合的体系会影响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这一困惑影响到教师对教学目标的制定和对教学内容、教学策略的理解和把握,使一些教师在教学上出现一些理念上和操作上的偏差。笔者认为,要确定“学科内小综合的体系是否会影响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认识。

一、充分认识建立适应现代生物教学的课程体系的必然性和意义

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的教学用书,也是学生学习的主要材料。教材是根据课程标准编制的,是课程标准的具体化,因此课程标准中对学科教学所规定的理念、原则是制定教材以及指导教学的重要依据。

建国以来,生物学教学大纲和教材多次修订,教材的体系都是学科知识为线索的内容体系。学科知识为线索的内容体系在知识传授的系统性、全面性、逻辑性等方面具有优势,但对科学的实用性、实践性和社会性关注不够,现代科学知识的渗透速度也较慢,这样容易造成难以适应现代生活、现代技术和现代职业的多层次需求。

基础教育的培养目标是提高公民的科学文化素养,对于生物学科的教学即为培养学生的生物学科学素养,而不是培养生物学家。当代的初中生物教学应该定位为一种入门教学,在知识的层面上,只要求学习基本的生物学知识和技能,同时发展科学探究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因此,学科内容为线索的教材体系是不能满足当前的培养目标的。

知识生物学内容广泛,包括生物体的形态结构、生理、遗传进化、生态等方面知识,随着现代生物学的发展,新的知识不断添加进来,学科内和学科间知识不断扩张和相互渗透,给知识的分类和编排带来较大的难度,按照学科知识体系来编排教材是很难兼顾和取舍的。

不论是基础教育变革的要求还是学科发展的现状都决定了改变以学科知识为线索的教材体系的必然性,探索一种全新的能体现课程改革精神的新的课程体系对教材的编写以及教师的教学起着重要的指导和调控作用。

二、正确理解以“人与生物圈”为主线构建的生物学基础知识体系

1、以“人与生物圈”为主线构建的生物学基础知识体系重点体现初中生物学课程的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生可以通过很多途径来获得知识而不是仅仅依赖于教科书。同时,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知识不断更新,教科书作为知识信息载体的功能也在不断被削弱。教科书应该给学生特别是初中学生提供一种认识生物世界的方法和线索,一种作为学习生物科学的入门的知识结构体系,而不是生物学知识的全面的系统的罗列。因此,以新课程标准构建的教材体系重点体现初中生物学课程的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重点在于获得有关生物体的结构层次、生命活动、生物与环境、生物进化以及生物技术等生物学基本事实、概念、原理和规律的基础知识;获得有关人体结构、功能以及卫生保健的知识,促进生理和心理的健康发展;知道生物科学技术在生活、生产和社会发展中的应用及其可能产生的影响。

2、以“人与生物圈”为主线构建的生物学教材的知识体系同样可以体现知识的系统性、逻辑性。

“人与生物圈”的主线将十个主题联系起来,而主线围绕提高公民的基本素养,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生物学知识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存在着内在的系统性和逻辑性,有些知识是另一些知识的理论基础,有些是打通目前要解决的问题的障碍。而教材的编写也充分考虑了知识之间的密切联系的以及学生的认知规律,按照课程标准的十大主题和具体内容标准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因此,以“人与生物圈”为主线构建的生物学教材的知识体系与知识的系统性和逻辑性是没有冲突的。

以人教版初中生物教材七年级上册为例,教材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从宏观入手,引导学生认识周围的生物及其生活环境,了解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形态结构是生理功能的基础,教材第二单元——生物和细胞,让学生了解生物体的基本结构组成;绿色植物是生物圈中所有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来源,第三单元——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在这个单元中,也是按照绿色植物的一生的顺序来安排学习内容的。

当然,不同版本的教材编写中,编者对课程标准的理解有一定区别,在学科内容的选取和详略处理、编排的顺序、活动的设置等方面可能会存在一些差别,很多重要的核心的知识可能是隐含,或是需要教师提点、概括和梳理的,给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的教学带来较大难度,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更多地依据课程标准,充分发挥生物教师在教学中主动性和创造性,在正确理解新的生物课程体系的基础上,实现课程标准中规定的知识目标。

三、教师在新新课程体系情境下指导学生掌握生物学基础知识中要解决的问题

1、教师要充分认识教材所选取的基础的、核心的知识点的重要性。

生物课程的重要理念之一是全面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也就是使学生在生物科学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全面发展。按照“人与生物圈”主线设计的教材知识体系,删减对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价值相对较低的知识,选取了生物学中最基础的、最核心的内容重新构建新颖而合理的知识体系,这些知识的掌握对学生来说是很重要的,在教学过程中是不可轻视和忽略的。

2、教师对教材内容的结构和顺序要有清楚的理解。

根据同一课程标准制定的不同版本的教材在内容的结构和顺序上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区别,教师要研究教材编写者的设计意图,对所使用的教材内容的结构和顺序要有清楚的理解,对初中四册教材之间、每一本教材各单元各章节之间、每一章节具体内容之间的关系要有清楚的理解,才能把握好每一节课所要达成的知识目标,才能向学生解释生物学知识之间的原因与结果、关系与顺序、类同性与差异性等内在联系,引导学生沿着从简单到复杂、从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规律来认识生物世界。

3、教师教学中要处理好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关系

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对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目标都提出了具体要求。课程目标不仅包括了对生物学基础知识的要求,还包括参加社会生活、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要的生物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能力,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理解科学的本质以及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还强调了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发展,特别强调了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的养成和科学探究能力的训练。新课程倡导探究性学习,新教材中安排了许多科学探究活动包括观察与思考、实验、调查、探究、资料分析、模拟制作、演示实验、设计、技能训练、课外实践等。在实际操作中,我们看到,课堂上热热闹闹,教师和学生都比较关注活动的过程而往往忽略了活动的结果。在一些教师的教学中,很少有精彩的、精辟的讲解、很少有到位的、适时适度的点评、甚至很少有知识的归纳总结和复习检测,严重影响了学生对生物学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掌握。

教师需要理解探究性活动是学生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情感的途径,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情感是探究性活动的目的。教师教学中要处理好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关系,不可忽略和轻视基础知识的掌握。

4、教师要根据课标要求创造性地使用教材,重视板书设计和课堂检测。

新课程倡导科学探究,生物学教学目标最终指向学生生物学科学素养的全面提高,教材的内容安排也改变了以往以学科具体知识呈现的形式,更多地以活动的设置、情境的创设、学习方法的引导等来安排学习内容,因此,一些直接呈现的知识成为隐含的,知识之间的循序和逻辑关系也变得不那么一目了然。教师要科学地使用教材而不是拘泥于教材,要在理解课程标准具体内容标准的基础上,在充分备课的基础上,对每章节、每一课时的基础知识进行提点、概括和梳理。

基础知识进行提点、概括和梳理可以体现在教师的板书设计和课堂检测中,无论是运用了电脑多媒体或者其它现代教学手段,板书都是不可忽略的;课堂检测可以检查教学目标的达成,让学生和教师检查学习和教学的效果,特别是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也是非常重要的。

以“人与生物圈”为主线的学科内小综合体系,并不会影响到学生对生物学基础知识的掌握,教师需要明确建立这一全新的课程体系的必要性和意义,要理解“人与生物圈”为主线的学科内小综合体系与知识的系统性逻辑性可以有机融合,要认识到新的课程体系下所选取的生物学基础知识的重要性、要理解教材编写的结构和顺序,要正确处理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之间的关系,消除新课程实施中一些理解上和操作上的误区,合理地深层次地调整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使课堂教学更加富有成效。

参考文献:

考研政治 唯物辩证论知识点解析 篇6

2015考研政治复习,考研政治该如何复习呢? 下面是唯物辩证论知识点解析,希望对大家的考研中给予一定的帮助。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回答了怎样认识世界的问题。它研究人的认识的本质和认识的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强调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在此提醒大家,注意本章中的未考点与已考点,注意与其他科目之间的联系,如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及真理和价值的辩证关系两点,与思想道德修养密切联系的部分是价值观与人生价值观。

一、认识的基础(客观题)

(一)认识和实践的辩证统一关系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实践和认识是辩证统一的。一方面,实践决定认识,即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发展的动力,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认识的最终目的。实践是认识的起点,也是认识的归宿,是全部认识的基础。另一方面,认识反作用于实践、指导实践。认识特别是反映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性的理性认识,对实践起着巨大的指导作用。理论是认识的高级形式,随着实践的发展和水平的提高,理论的指导作用愈益明显,它往往走在实践的`前面,指导着实践活动的进程。在社会历史运动中,科学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更为显著。当然,理论有正确和错误之分,正确的理论对实践活动起促进作用,错误的理论的作用则恰恰相反。

(二)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区别和联系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区别在于是否承认客观事物是认识的对象,社会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其联系主要表现在主张可知论的哲学家包括一切唯物主义者和彻底的唯心主义者,如费尔巴哈和黑格尔。

二、认识的过程(两次飞跃,客观题)

(一)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统一的认识过程中的两个阶段,它们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有质的区别。所以,“熟知不等于真知”,“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又是相互联系的。首先,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互相依D。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这是认识论的唯物论;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论的辩证法。其次,在实际的认识过程中,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又是互相交织、互相渗透的。

一方面,感性中渗透着理性的因素。人们在获得感性认识时,总是以原有的知识为背景,使用已有的概念和逻辑框架,在理性认识参与和指导下进行。同样接触客观事物,由于理论准备不同,感受就可能大不一样。所谓“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就是这个道理。现代科学哲学中所谓“观察渗透理论”的命题,也指明人总是以自己的历史文化为背景进行观察的。另一方面,理性中渗透着感性的因素。理性认识不仅以感性认识为基础,而且要通过感性的认识来说明。感性认识丰富的人与经验贫乏的人相比,对事物理解的深度是不D样的。黑格尔说过,对于同一句格言,出自饱经风霜的老年人之口与出自缺乏阅历的青少年之口,其内涵是不同的。

否认感性认识的作用,会导致唯理论的错误,在实践中会犯教条主义的错误;片面夸大感性认识的作用,会导致经验论的错误,在实践中会犯经验主义的错误。

体育教学论知识点 篇7

关键词:知识商品化,休闲体育,知识论基础,价值选择

知识商品化指的是在消费社会中,知识本身具有的价值与交换价值中,后者的价值和意义更为凸显出来,其商品化表征得到一定程度的强化。实际上,知识的商品化既包括知识在国内市场中的商品化态势,也包括知识在国际市场范围内的商品化形态。[1]这是消费社会中的一个发展趋势,当然也并非知识形态变迁的终极状态。在这种前提下,知识本身的经济价值和私人属性得以提升,休闲体育这个新崛起的体育样态也在知识商品化的过程中逐渐凸显出自身价值。

1 休闲体育概念的多视角辨析及知识论基础

按照布尔迪厄的观点,知识社会学角度下知识界定的过程中,相关概念本身的内涵与外延因为商品化内生力量而发生相应的改变与顺延。换句话说,知识的商品化表征影响了概念本身的界定标准。仅就市场经济条件下新生的既有概念休闲体育而言,这个概念本身的定义也无法统一。检索CNKI数据库系统,检索时间限定为1979—2010年,检索关键词设置为“休闲体育”,我们可以检索到相关文献723篇。[2]对上述文献分往我们发现,休闲体育作为新兴领域既是体育内涵的变化、休闲方式的提升,其概念重心在日益强化的市场经济影响下逐渐模糊。

1.1 社会知识场域下休闲体育概念的异变

我们知道,真正意义上的休闲体育诞生于西方从工业向后工业社会转变的断层期。目前在发达国家通用意义上的概念认为,一方面,休闲体育是利于提升幸福感、健康度的大众活动,是为了乐趣而参与的活动。另一方面,休闲体育既包括动态层面的体育运动和相对静态的休闲运动,二者结合是对日常生活平凡而庸碌状态的一种反拨与代偿。例如:在美国,休闲体育是正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既在学校教育的层面给予国民以休闲与体育知识的启蒙,更为重要的是,美国政府及社会在宣扬一种普世的价值理念,也即韦伯所谓的“清教徒式资本主义逻辑”—每个人都应当培养自己的兴趣,并根据自身兴趣扩大闲暇的创造力量。[3]正是因为这种高度的重视,发达国家的休闲体育本身与消费社会在各个领域的耦合极为恰切,成为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重要增长极。而在我国,休闲体育本身就是一个舶来词。按照知识研究的谱系,我们发现,休闲体育在我国的兴起是休闲研究的顺延。实际上,这种研究之初就认为,我国举国体育的体制过于重视竞技、竞赛体育项目的训练、比赛和研究,对于全民体育层面的休闲体育或者说日常生活中“玩”的艺术涉猎却并不十分透彻。这一点,于光远、卢元镇等都曾经撰文分析。[4]

1.2 多重知识视角下的休闲体育概念分析

第一,哲学层面。在本雅明看来,现代社会已经异变为机械复制时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的异常冷漠,个体成为单向度的人,万物皆有价格,金钱成为衡量一切的根本尺度,包括人在内。由此,诚如马克思所说的“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碎片化、零散化、去中心化成为哲学主题的题中之义。[5]哲学层面的理性分析展示在社会和个体身上便是非理性的异化。个体越来越感到莫名的焦虑、恐惧、孤独、寂寞,个人在社会中有极为强烈的无力感。尽管对于金钱、权力和幸福的追求一度让人得到满足,但是,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个体以及人与人之间的温情变成了冷漠。由此,休闲体育的价值也真正凸显出来。人们在休闲体育带来的舒适、自由、畅快的个体心态中找回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有机结合和生活体验。个体的身体健康与心理自由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释放,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和人生追求成为一种常态。换句话说,休闲体育所带给人们的是精神的释放和满足。第二,文化层面。当前消费社会中,大众文化甚嚣尘上,数字化生存的现代新兴人类追求新媒体带来的视听感官盛宴。这种社会从技术到生活层面的转型带来的是人们对于传统体育运动项目的重新认识。换言之,过去人们更为重视的是竞技和竞赛性质的体育运动,当下人们更希望能够在体育运动中找寻到在社会生活中失去的乐趣与自由。这种行为初衷也在极大程度上让娱乐的体育休闲价值观以及其基本的活动组织形式发生了的极大地变化。传统意义上的体育的基本功能和健身需求,在休闲层面上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实现。人们从知识认知和具体行为准则层面发生转向,与整个社会的文化嬗变一起,影响了从事休闲体育运动个体的精神、观念、行为等各个层面。从这层意义上说,休闲体育成为文化意识形态领域的一个突破口,极大地带动了其他的文化休闲活动的开展。第三,经济层面。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与市场的联姻促使人们对于既往知识概念的认知更新,由此产生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的改变同样推动了人类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与进步。经济视角下的休闲体育作为文化产业相关的第三产业的基本内容,正日益与其他的产品和服务一道在推动经济发展和地方社会进步领域起到不容小觑的作用和意义。

1.3 休闲体育概念知识论基础

纵观休闲体育的基本概念逻辑,我们发现,休闲体育的界定的知识论前提主要集中在三个路向:一是从时间范畴定义,强调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之外的时间概念的体育活动。二是从参与主体的范畴定义,强调群众体育的社会性、业余性的个体活动。三是从心理学范畴定义,强调休闲体育的个体体验意义。首先,从时间范畴定义,强调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之外的时间概念的体育活动。这种观点认为,休闲体育应该是市场经济的产物,是人们在工作产生并让渡使用价值以及实现自身价值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之外进行的,自由的、个体的、情感性的体育活动。其次,从参与主体的范畴定义,强调群众体育的社会性、业余性的个体活动。这种观点认为,休闲体育与体育运动不同,它更为强调陶冶情操、激发热情、培养品格等方面的力量。它认为,休闲体育应该更为其自身的群众属性,是群众在工作之余的休闲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最后,从心理学范畴定义,强调休闲体育的个体体验意义。这种观点认为,休闲体育内容丰富、自由度高、随意性大,是人们为了实现自身的意义、满足自身愿望的个体化的休闲体育形式。这种观点中的休闲在某种意义上跟消遣的意义层面有内在的逻辑融合,认为这种生活形式不受到体育运动的各种严格规定,只是为了从心理上满足身体各种需求的外在体现。

2 知识商品化背景下休闲体育的价值选择

2.1 强化休闲体育促进身心健康的价值尺度

现代生理学与医学普遍认同运动对于增强个体体质、促进身心健康的重要作用。休闲体育尽管与传统体育运动有较大差异,然而,其本质仍然没有脱离体育的基本属性。换言之,作为以娱乐和健康为基本旨趣的文化休闲类体育运动,休闲体育同样能够对于人体的循环系统、免疫系统等有良好的锻炼作用。与此同时,发展休闲体育能够更好地促进个体的人际交往与社会交际能力,改善因为社会压力造成的焦虑、自卑、羞怯等缺点,增强自身的自尊、自信,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因此,我们应该强化休闲体育在促进有氧运动、调节生理机能、抵御各种疾病方面的重要价值,以提高身体素质作为最基本的出发点,消除身体疲劳,提高工作效率。同时,应该积极宣传休闲体育在改善人际交往能力的作用,不断提高休闲体育参与者的心理调适能力。

2.2 完善休闲体育增进文化传播的媒介属性

传统民俗传统活动就可以理解为休闲体育运动,在舞狮子、赛龙舟等集体项目中,我们都培养自身的团队精神,增进沟通交流的频度,其他如武术、太极拳等传统项目在极具娱乐性的同时,还蕴含着丰富的哲理。基于此,休闲体育运动的参加者在能强身健体,舒缓身心的同时,也促进了文化交流、阅历丰富。尤其是,对于我国的武术、太极拳等民族特色的休闲体育运动项目而言,其本身承载的中国文化的基因和底色,在与国外的文化进行交流的过程中同样可以起到良好的媒介传播的属性和作用。

2.3 拓展休闲体育引领知识经济的商品特质

从知识经济的角度来说,休闲体育运动的经济价值主要体现在消费参与、身心健康、提升素质、产业发展等几个方面。休闲的宗旨是本体体验的舒适与自由,能够参与其中,对于体育消费有极强的带动作用,商品的价值、使用价值以及社会价值、文化价值都得到了让渡与实现。而作为产业化发展良好模式的休闲体育,必然会因为其绝对值效益和消费总值比重而成为体育产业中的支柱产业之一。由此,我们应当加大休闲体育的宣传力度,强化配套系统工程的建设能力,不断提高休闲体育的经济价值。

3 结语

知识是包括休闲体育在内的学校体育、社区体育等体育实践活动的重要材料和基本生活基础。在传统意义上,知识是作为一种公共产品的性质存在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在社会资源调配过程中发挥着决定性的基础性作用,知识的商品属性日益凸显,知识的交换价值也在趋于增强。换言之,知识成为既有公共产品属性又兼具私人产品的属性的混合产品。我们认为,知识的商品化是一种不可避免的趋势,知识商品化作用下的休闲体育的核心价值观是公益性、公共性的基本本质没有改变,同时,休闲体育也更为重视个体在休闲体育意义生成过程中的导向性作用。

参考文献

[1]卢锋,蒋少晨.“休闲体育”的释义与多维度思考[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4(12):15-18.

[2]王广虎,张红坚.个体化社会——休闲体育的社会学基础[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3(2):1-8.

[3]王雅林.城市休闲——上海、天津、哈尔滨城市居民时间分配的考察[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124.

[4]卢元镇.中国体育社会学评说[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96.

[5]张广瑞,宋瑞.关于休闲的研究[J].社会学家,2001(5):24.

[6]马惠娣.文化精神之域的休闲理论初探[J].齐鲁学刊,1998(3):99.

[7]刘一民.余暇体育一种文明、健康、科学的余暇生活方式[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1996,11(1):57-62.

[8]曹莉.余暇体育大众休闲[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0,16(4):44-46.

[9]薛海红,唐建倦.休闲与休闲体育[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1,18(4):22.

体育教学论知识点 篇8

在“淡化音乐知识技能教学”理念的推动下,传统音乐教学模式中备受关注的“音乐知识技能教学”已不再是音乐课堂的主角,教师们在课堂教学中已经很少提及,甚至将其束之高阁、完全摒弃。这种现象的出现是否合理?它是不是就是真正意义上地体现了“以审美为核心”的教育理念?音乐知识技能教学是否应该回归课堂?教师应如何实施音乐知识技能的教学?这一系列问题都是值得广大音乐教师去思索和探究的。就以上问题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及对音乐教育理念的理解,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音乐知识技能教学是否要回归音乐课堂

答案是肯定的。音乐知识技能作为音乐课程目标中所包含的内容,它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

(一)音乐知识技能教学是音乐学科自身的需求

“音乐课程目标”明确指出“基础教育中的任何课程,只要是一门学科,必然会有系统的知识和技能体系。”音乐学科也不例外。音乐作为一门听觉艺术,其具有的抽象性特征和独特的感知方式,决定了音乐学科必然有一套与众不同的知识和技能体系。况且对于学生来说,要对音乐这种具有特殊知识技能体系的艺术形式实施音乐鉴赏行为,从中获得情感体验和感悟,不了解和掌握一定的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是绝对不行的。就如同英语学习一样,要掌握单词、句型首先要认识字母。

(二)音乐知识技能的教学是“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理念的要求

音乐教育的理念是“以审美为核心”,通过音乐教学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学生感受、鉴赏、表现、创造等综合素养。而这些能力与素养的形成又必须建立在对音乐教学内容的有效学习之上,对音乐知识技能的掌握则是有效学习的先决条件。如果我们把音乐审美教育比喻成一座拔地而起的“摩天大厦”的话,那音乐知识与技能就是大厦的地基,脱离了地基的支撑,大厦只能是“空中楼阁”可望而不可即。

所以说,音乐知识技能的教学是重要的,也是必须的。它是学生学习音乐的前提,是教师实施有效教学的保障。

二、怎样正确认识音乐知识技能教学的“回归”

分析音乐知识技能教学的重要性,并不是要将音乐知识技能的教学回归到传统的教育方式中去,而是要在正确认识音乐知识技能教学重要性的基础上,做到音乐知识技能教学的合理化回归。

所谓“合理化回归”就是说音乐知识技能在课堂上的教学要把握好“度”。

传统的音乐教学过于注重音乐专业知识技能的传授,强调音乐技能的训练和反复练习(如:节奏训练、视唱训练等),将掌握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作为音乐教育的最高目标,导致了音乐课堂枯燥、无味,使学生丧失了对音乐的学习兴趣,违背了培养学生热爱音乐的教育初衷,这显然是不合理的。

反之,过分淡化音乐知识技能教学的做法,也是不正确的。以如今音乐教学中的唱歌课教学为例,教师课前投入了大量的精力,认真备课、研读教材、设计教法,课上学生又是唱歌、又是跳舞、又是乐器表演、又是合作创编,整个教学过程花样繁多、精彩分层,但是最后学生还是不会唱歌。笔者认为导致上述现象的根本原因是教师在音乐教学中,缺少了最基本的音乐基础知识技能的教学,仅仅凭借学生主观上对音乐的感知和模糊的想象,在没有正确的音乐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作为支撑的前提下,学生没有学会是理所当然的。

因此,对于“音乐知识技能的教学”这一问题,我们应该采取客观辩证的态度,既不要过分强调,又不能完全摒弃。只有让音乐知识技能的学习在音乐教学中找到合理的定位,音乐知识技能教学才能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回归。

三、如何实施音乐知识技能的回归

在每一节课中正确而又有效地实施音乐知识技能教学,并不是一件一蹴而就的事情,它需要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地积累经验、大胆尝试、勇于创新,在探索中形成自己独特的合理的教学方式。以下是笔者在识谱视唱教学中的一些体会和做法,供同仁们批评指正。

(一)用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在游戏中导入音乐知识技能的教学

音乐基础知识和技能中所包含的学习内容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学生较难掌握,易产生厌学情绪,所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教师教学过程中首先要考虑的问题。我从这一点出发在视唱教学的初期以做游戏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首先,我在黑板上以数字“1 2 3”的方式出示了“do re mi”三个音,然后提问这三个数字有多少种排列方式,由于这个问题非常简单且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学生的学习热情立刻被调动了起来,他们争先恐后的举手回答有:“123、321、132……”。接着我又提出用唱名唱出这些组合排列,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之下,很快将这些排列准确地唱了出来。我趁热打铁快速的将这些组合稍加变化,在学生惊奇目光的注视下将其编配成一条短小的四小节视唱谱,让学生尝试着演唱,由于学生在前面的排列组合的游戏中已经对“do re mi”三个音的音高有了一定的掌握,所以这条短小的视唱自然不在话下。这样我就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不知不觉中导入了视唱教学。

(二)在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学习中体验成功,坚定学习的信心

与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一样,音乐知识技能的学习也应当遵循“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力求让每一位学生在学习中都能体验到成功。所以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注重学生的感受,合理设定教学中知识技能的难度,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让学生在音乐学习中充分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产生和增强学习兴趣,树立长期学习音乐的信心。

同样以识读乐谱教学为例,我并没有采用大部分教师常用的教学方法,将C大调音阶中所包含的八个音符一次性的教授给学生并进行视唱练习,而是运用了“由少见多、由易到难”的教学方法。如前面所讲我首先对三个音“1 2 3”进行练习,在学生能够熟练掌握的基础上再逐渐地加入其它的音。在此过程中我精选了学生比较熟悉的两首儿歌《小星星》和《小熊和洋娃娃跳舞》,在学生不知情的前提下将其歌谱作为视唱谱提供给学生,由于学生对这两首歌的旋律比较熟悉,再加上歌谱的音程跨度不大,又多采用了“1-5、1-6”的音阶进行,学生演唱起来自然得心应手,学生在多次成功演唱的过程中,成就感也就随之产生了。更值得一提的是对两首儿歌歌谱的演唱唤起了学生幼儿时期的美好记忆,他们在课后仍然乐此不疲的将歌谱演唱作为一种娱乐方式,不停地在嘴边反复练习,这无形中提高了他们的识谱能力和演唱能力,可谓是“一举两得”。

(三)将“温故而知新”巧妙地运用于音乐知识技能教学

两千多年前我国杰出的教育家孔子就曾经提出了“温故而知新”的教育理念,即在学习新的知识的同时注重旧的知识的温习。而这里我所指的运用于音乐知识技能教学中的“温故而知新”则具有一个更为广泛的理解。即学生在学习新的音乐知识的时候,可以借鉴或运用以往所掌握的旧的知识,也就是“温故”,辅助完成新的知识的学习,即为“知新”。这种“温故而知新”的方法,在课堂教学中是十分有效的。

一直以来“三连音”的正确演唱总被认为是音乐教学中的难点问题,但是如果音乐教师将“温故而知新”的教学方法运用到“三连音”的教学中去,这个难题就会迎刃而解。我在实施“三连音”教学时,就借用了学生非常熟悉的国歌《义勇军进行曲》,《义勇军进行曲》前奏中的几个三连音的连续进行,学生已经是唱得滚瓜烂熟,我只需要将音符替换一下,学生就能立刻学会新的乐谱的演唱,由此可见“温故而知新”的方法在音乐教学中是值得提倡的。

上一篇:夏日荷塘优秀作文200字下一篇:财务预算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