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山区经济的思考

2024-08-3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发展山区经济的思考

发展山区经济的思考 篇1

东阳市山区经济现状

山区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1、信息不灵。综观发达的平原乡镇,起初都是依靠信息,掘到了改革开放的头一桶金,而当时的山区,还停留在农耕农作上,当山区农民认识到仅靠土地不能给自己带来致富时,而平原乡镇的建筑业主、商业主等已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创业就容易多了。

2、交通不便。交通不便同时带来信息不灵和企业的成本提高,在原来东阳市的18个山区乡,几乎都办过企业,但成功的企业廖廖无几。

3、观念陈旧。①接受信息速度缓慢,有好的信息如果农民接受速度慢,就会错过赚钱的机会,信息加速度就是金钱。龙井茶加工能使茶园单位面积的经济收入增值了十几倍,八十年代末与东阳市相邻的新昌、嵊州龙井茶加工搞得红红火火,东阳市原宅口乡依托集市(集市中有大量嵊州人流动),信息就率先传到该乡,办起了东阳市第一茶叶市场。而三单乡接受该信息的时间迟了整整四年,也就是说这里的茶农错过了四至五年的赚钱机会,信息传递接受速度之慢,简直是不可思议,难怪拥有一万亩茶园的三单乡其市场的兴旺程度还不如五千余亩茶园的原宅口乡。②部分群众思想惰性,容易满足。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山区农民温饱已基本得到解决,有的群众就满足了,陶醉了,“过去当皇帝都没有电灯亮,现在我们有电灯亮,生活比过去的皇帝还惬意了”,但他们忽视了时代在进步,社会文明程度在提高,他们对外界高质量的生活只是在电视画面上能看到,看到人家高质量的生活也不心动,反正摸不着,从而缺乏追求,出现了山区部分群众“小钱不愿赚大钱赚不来”的懒惰思想。③嫉妒性强。有的山区群众虽然自己不能致富,但当人家富起来时又会产生嫉妒心,“穷也要多个伴儿”。三单乡的青石业是该乡的特色工业,该行业一哄而上,现已拥有17家。但该行业的创始人现已停产近一年,引起停产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嫉妒性所致也是原因之一。④市场经济意识淡薄。市场经济是竞争的经济,近几年出现的果(菜)贱伤农事件时有所闻,前几天三单乡前田村一农妇挑着香料烟叶到嵊州销售,由于价格贱,舍不得卖,却只能蹲在那里流泪……究其原因是当时种植时忽视了“供过于求价格就跌”这一经济规律。

4、政府扶持政策见效缓慢。市政府为了扶持山区经济,无论在资金上和政策上都给予了倾斜,但见效缓慢,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有一点应当引起政府部门的重视,即扶持不应流于形式上,应注重其效益。

5、未能有效地实施土地流转影响了特色农业的发展。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给农户解决温饱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但出现了规模种植者缺少田,不种田的荒着田,制约着发展特色农业和规模经营。

6、缺乏法律意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叫合同经济,几年来实施的订单农业为发展和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起到了较大的作用,但在订单农业中,农民必须具备一定的法律知识,近年来商贩在订单时双方的权利义务不明确,最终导致农民权益受损事件时有发生。

范文网

发展山区经济的思考

1、更新群众观念。一是扶贫先扶志,更新“温饱即安,满足于现状”的观念。二是淡化群众的依赖思想。三是增强群众致富的信心。

2、政府引导。①信息引导,山区经济落后最大的原因是信息迟到。抓住信息就是抓住金钱,如三单乡的龙井茶加工,为什么靠近新昌、嵊州的村率先搞得红火,为什么宅口的茶叶市场办得好,其主要原因是宅口每月有6个集市,集市上流动着大量的嵊州人,加速了信息的传递。对于信息传递缓慢的山区,政府部门不失时机的加以引导是加快信息传递的有效途径。②培植特色农产品市场。东阳市各山区都盛产着特色的农产品,如虎鹿的香榧、马宅的药材、八达的蚕桑、佐村的食用笋、宅口及三单的茶叶等等,但这些特色农业到目前尚没有一个上档次的特色市场,似乎是“深藏闺秀无人知”的感觉,市场能使农产品效益提升的同时,也能起到传递技术的作用,三单乡善部坑村龙井茶的加工技术就是从新昌茶叶市场带来的,所以政府应重视特色农产品市场的培育。③引导劳动力转移。山区劳动力资源丰富是山区经济发展缓慢的表现,要使山区经济发展,政府部门要加以引导,使剩余劳动力走出去,向二、三产业转移,

这一点今年三单乡党委、政府可谓是抓到了点子上,该乡成立了劳务输出服务中心,建立了劳动输出信息窗等。

4、政府扶持。①资金扶持。资金短缺是山区农民兴办特色农业的困难之一,需要政府资金扶持。近几年,通过政府扶持,涌现了许多农业龙头企业,但据目前的情况看,扶持的社会效益不很明显。政府有限的资金要用在刀刃上,使其能产出效益,要注重资金使用效益的回访,变现在的无偿拨款为有偿使用,以迫使经营户产出效益。②政策扶持。山区未能处理好土地流转是山区特色农业的又一制约因素,政府部门要制订一定的政策来制止抛荒和推动土地流转。

发展山区经济的思考 篇2

中国原产完全甜柿 (简称中国甜柿) 仅在湖北、河南和安徽三省交界的大别山区有分布。而大别山区的罗田甜柿是我国唯一的甜柿品种。罗田甜柿是全国唯一在树上成熟前即能自然脱涩的独特品种。罗田县被国家林业局授予为“甜柿之乡”“中国名特优经济之乡———中国柿乡”的美誉。柿子被誉为“南方苹果”, 中国加入WTO后, 柿子能在开发第三代水果的空缺上担任比较完美的角色。但目前在大别山区甜柿只是零星种植, 甜柿栽培面积不到整个柿树栽培面积的2%, 单产不够高, 新品种不多, 未能引起当地果农重视。当地政府也以种植开发板栗为主导产品, 目前在甜柿经济产业发展中也存在诸多问题。

二、大别山区甜柿经济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 种植品种单一

大别山区甜柿本是世界甜柿的发源地, 但近年日本经过引种栽培, 已形成系列品种, 栽培面积将近2万公顷, 成为世界上甜柿栽培面积最大的国家, 每年可向香港国际水果市场出口2000吨, 而且是供不应求, 国际市场需求量大约40万吨。相比之下, 大别山的名产罗田甜柿未得到大力开发, 还保持一种历史上传承下来的自生自灭的状况, 没有新品种出现, 也没有引进新品种, 而目前世界甜柿品种多达143个。

(二) 种植未形成规模, 销售太零星

大别山区一直被誉为板栗之乡, 上到政府, 下到农户, 高度重视板栗种植, 而忽略了甜柿的巨大经济效益, 农户们只是零星种植, 而且由于甜柿的收获季节刚好与中稻的收获季节相近, 很多农户甚至让甜柿在树上熟透了, 也无暇去采摘, 更谈不上送到集市上去卖。不像板栗已在当地形成规模, 一到成熟季节, 一些商家纷纷主动上门收购。农户们不用费多少时间就可以顺利销售。

(三) 开发力度不够, 加工业跟不上

甜柿营养丰富, 药用, 经济价值都很高, 保健功能也十分明显。例如:甜柿含有丰富的尼克酸、维生素B1、B2、E、C和胡萝卜素、Fe、Zn、Sn等营养物质, 这些营养物质的含量大大超过苹果、梨、葡萄等水果。常食甜柿对肠胃病、高血压等疾病均有一定疗效。柿叶含大量维生素C, 嫩叶100克含维生素C1克。柿叶中提妈的黄酮甙能降低血压, 并能增加寇状动脉血流量。新生柿叶洗净、捣汁加白糖可治坏血病。柿叶切细, 泡水代茶饮可治流感、病毒性肝炎。当今, 开发利用柿叶资源成为时尚。因此, 可以在甜柿产品、柿叶加工、开发上大做文章。

三、大别山区甜柿经济产业发展的出路1.引进新品种

大别山区甜柿品种较为单一。目前比较优良的品种有“鄂柿1号”“宝盖甜柿”“四方甜柿”“小果甜柿”和“野生甜柿”。目前比较高产优质的甜柿品种以日本品种为多如:日本“次郎”, 其具有果大、核小、果肉致密、味甜、多汁、色泽鲜艳、无需人工脱涩、树上采下即可食用等特点;另还有“早秋”“富有”“甘秋”“松本早生”“上西早生”“伊豆”等品种, 国内近年也开发了一些新品, 如:“川甜柿1号”“川甜柿2号”种。我们不但要引进新品种, 还要自己开发新品种, 在大别山区大力推广。柿的遗传改良较其他果树更为困难, 因此导入新的基因资源和改进育种技术是世界范围内甜柿育种取得重大突破的关键所在。

2.形成以甜柿为产品的区域经济

加大甜柿的种植力度。只有形成了甜柿产业的区域经济, 才能带动它的销售、加工业的同步。大别山区的甜柿虽然种植历史悠久, 但标准化管理、优质、高效的示范园还不多, 示范带动面还不广, 要提高农户和企业对甜柿产业的认识, 改变发展中的被动局面, 围绕提高甜柿质量和效益, 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和出口创汇, 应多点建立一批高技术示范园, 把甜柿生产者看得见、摸得着、学得会的实用技术组装配套大力推广, 通过示范带头作用, 以点带面, 把甜柿新品种、优质高效新技术推广应用于全县甜柿生产, 实现大别山甜柿产业综合效益的飞跃。

3.在甜柿的药用加工方面做文章

各生产基地可与当地一些科研院校、所联系, 请他们开发研究以甜柿或甜柿叶为产品的一些保健品、药品、饮料等。甜柿果实风味独特, 果肉甜脆爽口, 纤维少, 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4%~21%, 维生素C、铁、锌、钙、硒含量高于涩柿, 具有许多人体不可缺少的重要营养, 在国际市场上颇受欢迎, 是日本、中国、韩国、港澳地区及东南亚地区消费的主要水果之一, 在国际上属稀有水果。而且柿子易加工成多种产品, 如烘柿、晒柿、白柿、乌柿、柿片、柿子罐头、冻柿、柿醋、柿漆、柿汁、果胶等。柿子干制后, 水分蒸发, 营养成分浓厚, 据分析, 含糖量达65.22%, 蛋白质1.5%, 脂肪0.1%, 大量生产时极宜于作为粮食或糖的代用品, 其重要性仅次苹果。

摘要:介绍目前甜柿栽培的一些新品种, 大别山区甜柿发展的现状, 将甜柿作为一种产业在大别山区发展所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法。

发展山区经济的思考 篇3

【关键词】 山区县域;经济;问题;对策

县是一级最基本的行政区域,也是长期以来发展差距最大的行政区域。在加快工业化、城市化和市场化的进程中,县也是社会矛盾的集中地方。县域经济是以县(市)级行政区划所规定范围为管理对象,以发展本地经济为宗旨的经济。

一、川北山区县域经济现状

山区县经济作为四川省经济重要组成部分,其地位和重要性日益突出。在四川省县(市)区经济增长中,山区县贡献率接近32%,农民收入水平也在逐步提高。但山区县的区域经济实力、地区财力和居民收入水平仍与四川省县(市)区平均水平有较大的差距,大部分山区仍是制约全省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和经济滞后地区。山区县以全省36%的总人口,创造不到全省1/5的经济总量[1]。其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着效率低下的问题。川北山区由于自然和历史原因,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相对城市还有很大差距,加快川北山区县域经济的发展对四川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剑阁县属于典型的川北山区县,地处四川盆地北部边缘龙门山与大巴山交错地带,位于陕、甘、川三省结合部,为四川北大门。该县地势北高南低,地貌以低山为主,有局部丘陵交错其间,海拔在570—1330米之间,幅员面积3200平方公里,全县辖23镇34乡,总人口67万,劳动力32万。2008年当地政府紧紧抓住灾后重建和扩大内需“两大机遇”,充分发挥市县域矿产、农林、生态、旅游等特色优势资源,大力推进资源转化战略,以项目带动加快发展县域经济,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加快发展。全县GDP实现37.44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实现23.65亿元;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3.21亿元;全县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13.06万亩,实现产量44.67万吨;畜禽品种改良深入推进,生猪三元杂交面达到90%,新建各类畜牧小区57个;全县实施投资额500万元以上项目30个,完成总投资7.8亿元,新增工业企业8户,全县规模企业共达28户;全县旅游投资达1.35亿元,去年接待旅游71万人次,实现旅游门票收入近500万元[2],这对剑阁的县域经济奠定了良好的发展基础。

二、影响川北山区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

1.经济基础的差异、发展规划雷同制约了县域经济的发展

川北山区由于自然条件、地理区位、基础设施、交通通信的制约,对县域经济的发展影响很大。同时,不少县的发展战略规划过于粗泛,缺少与市、省发展战略规划的衔接和配套,产业雷同、个性不突出、特色不明显,缺少科学性和可操作性。乡镇企业、民营经济没能得到必要的发展,造成了县域经济发展差距的扩大。川北山区各县民营经济虽然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总体水平还不高、发展速度还不够快、规模普遍偏小、市场竞争力差。

2.中介组织发育程度还不高、特色经济优势不明显

县域特色经济的发展,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但特色经济的培育,总要从特色产品起步。当今四川县域经济特别是农村个别地方有此类组织,但发育程度也不高。这类中介组织不仅量少质差,而且运作不规范。以广元剑阁县为例,该县虽有一些区域性特色块状经济,如剑门豆腐、剑门茶叶、剑门火腿、剑门腊肉等,但由于中介组织发育程度还不高,存在着总体规模不大、全国知名度不高的问题,难以形成以乡镇为主体的多个特色块状经济,因此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并不明显。

3.科技普及滞后、信息应用不足、农业产业化程度低

当今社会,要把县域经济搞出特色,无论第一产业还是二、三产业,离开了科技和信息的运用,大多是不可能的。目前,川北山区县域经济中科技产品、科技知识、科技手段的普及还相当滞后,科技信息、市场信息的运用也明显不足。农民还是习惯于种传统农产品及那些在当地种了几年或十几年的制种农产品;习惯于养传统的家禽家畜并且是以传统方式一家一户分散地小规模饲养,饲养产业的规模化经营极其稀少。以广元剑阁县为例,农业产业化的程度普遍较低,其原因是缺少有实力的龙头企业带动、特别是农产品的深度加工、综合利用的企业少,规模大的企业更少,因而该县农产品的吸引能力差。

4.劳务经济开拓不够

按照公认的标准评价山区经济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并且参照农业生产的季节性特点和机械、物资的劳动力替代程度、农业生产率的提高来分析,川北山区各县将有大量的劳动力需要从土地上转移,劳务经济可能也应该成为山区县域经济的主要推动力。以广元剑阁县为例,该县2004年外出务工人员达17万余人,占农村劳动力的56%,年劳务收入近6亿元,对全县GDP的贡献率达30%以上[3],但该县的劳务经济发展还存在不少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农民工普遍文化程度低、劳动技能差,多数从事的是一些简单、繁重、脏累的熟练工作;二是市、县缺乏有计划、有组织的技能培训,未能有效组织联络劳务输出;三是组织或自发到国外务工的还不多;四是以个人为业主,从事工艺、商业活动的还不多;五是在外学有所长,积累了一定资金,回乡创业的还不多;六是外出务工的人员出现低龄化,许多十五六岁的孩子初中没毕业就辍学外出打工。因此,坚持产业转移与外埠输出相结合,以产业转移为基础,以外埠输出为重点,不断拓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空间应该成为发展川北县域经济的重要支撑。

5.资金问题成为制约发展县域经济的重要瓶颈

由于我国长期存在的二元经济结构,造成农村发展诸多欠帐和历史遗留问题,资金成为制约发展县域经济的重要问题。川北山区县域经济发展由于受基础薄弱,生产生活条件、基础设施建设、农民受教育程度方面的较低水平等一系列因素限制,使广大山区期望通过自身积累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可能性很小,其问题主要表现在[4]:一是财政依存度低,财政收入随生产总值增长的比例小,山区建设中的问题难以通过自身解决,有增长而无发展;二是川北山区农业人口贫困人口多,农村资金“泵出”效应明显,农村贷款难影响“三农”问题久拖未决,加上工业化城镇化吸引了土地价值、使农村呈现资金和农村优秀劳动力的净流出的状况。因此,没有金融的有力支持,川北县域经济发展难以突破资金的瓶颈。

三、加快川北山区县域经济发展的对策思考

1.要政府重视、按照“五个统筹”精神,制定科学的县域科学发展战略

县域是城乡结合地带和区域经济的基本单元,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而县域经济是城乡统筹发展的纽带,是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切入点。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对于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具有重要意义。川北山区各县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要摸清情况、准确定位、服从区域生产力发展布局的安排、制定好县域经济发展战略和配套措施、做好发展战略及其规划与中短期计划的衔接、发挥优势,坚持可持续发展;要用科学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指导山区经济建设,要以环境成本为第一约束要件,从保护环境、优化生态的前提出发,兼顾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杜绝以任何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开发;推进山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要尊重自然规律和科学法则,营造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态环境,让子孙后代都有赖以生存的自然条件;发展川北山区县域经济更要加大植树造林、生态建设、资源开发,要与山水林田路项目发生联系,因地制宜做好规划,促进山区经济协调发展。

2.要区别对待,健全具有当地特色的经济格局

川北山区县域情况千差万别,在经济格局上,山区县域既要强调平衡发展,更要力争特色突出。特色就是优势,特色就是市场,特色就是效益。在发展方向上,当地应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实现国家宏观政策与当地实际的最佳结合。要采取多种形式,积极引导中小企业加入省内外大中型企业的分工协作体系,围绕主导产品生产配套零部件,也可以为优势企业加工品牌产品;要制定鼓励政策,调动各方面发展配套经济的积极性,积极组织中小企业开展以配套为主要内容的专题招商活动,更好地开拓配套市场。要搞好扶贫开发,按照国务院“以整村推进扶贫规划为切入点,努力改善贫困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以促进劳动力转移为切入点,努力提高贫困户素质;以龙头企业带动为切入点,努力调整贫困地区产业结构”的工作思路,加大扶贫开发力度,促进山区经济的加快发展。

3.要科技进山、发展特色农业、提高山区农业产业化水平

受自然和经济条件的限制和山区人、财物流失的影响,川北山区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科技投入明显偏低,科技进步拉动作用较低,专业人才缺乏,而且缺少能吸引科技进山的优惠政策。对此,川北山区各县要坚持依靠科技进步,走高科技发展之路,提高有限资源的利用效益,同时通过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外资和民间资本,增加对山区的科技投入,优化配置农业资源,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农民增收致富,保障山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发展特色农业、提高山区农业产业化水平是以农业为主要经济支柱的山区各县发展的重要基石。政府和各级部门要有意识地调整产业结构,在资金、技术、信息等方面给本地有特色的龙头企业予以强有力的扶持,从而带动农民致富;要打造品牌,立足于区域农业经济的发展,以壮大县域经济实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形成“公司+基地+农户”这样一个产业链条,吸纳农村劳动力,促进农民增收[5]。发展特色农业,就是要以当地优势农林产品、畜禽渔产品为基础,通过以主导产品、骨干企业、大型市场为龙头,以众多的家庭工业、中小企业配套协作为基础,以特色工业园区为载体,走专业化生产、社会化协作的路子,形成“小企业、大群体”、“小商品、大市场”和“小产品、大产业”发展格局,提高山区农业产业化水平。

4.提升劳务经济,发挥优势走特色发展之路

劳务经济是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推进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巩固和壮大县域经济的重要途径,对于推进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促进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建设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重要意义。为此,川北各级政府要切实抓好九年制义务教育,提高劳动者的文化素养;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充分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加快建立健全包括就业咨询、职业介绍、就业培训在内的社会化服务体系,特别要加强对外出务工人员的技能培训,满足市场对较高层次劳务输出人员的要求;在外出务工人员比较集中的地方,成立必要的机构,为他们提供各种服务,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为提升劳务经济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以品牌战略提升劳务经济,不断提高知名度;筑巢引凤,精心构建回乡创业经济平台;坚持以人为本,深化体制改革,实现城乡劳动力市场一体化;加强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为提升劳务经济提供人力资本支持;提高劳务经济的组织化程度,建立劳务经济发展的长效机制。

5.开辟多渠道资金来源,营造绿色县域金融信用环境

县域经济的发展离不开金融的支持。而金融只有在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中,才能得以生存、发展,因此,开辟多渠道资金来源,建立良好的县域金融生态环境是解决县域经济发展问题的关键。各级政府要着力改善政策环境,创造一个良好的投资环境,继续增加基础设施的投入,增强川北各县自我积累和自我发展的能力,探索建立政银企合作机制和中小企业信用担保贷款运作机制,减轻银企负担。充分尊重银行的企业主体地位,切实维护银行的债权和利益,为其健康发展营造一个公平、公正的经营环境。简化手续,提高效率,降低收费标准,切实规范有关部门在银行业金融机构放贷及抵贷资产处置过程中的登记、评估和收费等行为,减轻银行和企业负担[6],培育新的信贷增长点,为银行信贷投放提供良好的经济基础。

参考文献:

[l]四川省统计局,四川统计年鉴[2].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

[2]剑阁统计局,广元市剑阁县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3]张世忠,剑阁.三管齐下维护民工权益.四川党的建设,2005,(6):20

[4]漆先望,吴学刚.四川县域经济发展的现状及主要制约因素分析.四川省情,2003,(4):23-24

[5]吴祥云.四川的特色农业怎样搞[A].巴蜀智囊[M].成都:天地出版社,2003:23

关于山区农村经济发展思考与对策 篇4

——关于加快山区农村经济发展的思考与对策

圣水峪镇地处泗水县南部山区,总面积136.8平方公里,全镇60个行政村,1.3万户、4.65万人,大小山头96座。森林覆盖率达到48%,荒山绿化率达到85%,生态资源丰富。近年来,该镇结合镇村和民情实际,立足山区,分析优势,科学规划,招商引资及项目建设取得重大突破,农业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基础设施日臻完善,其他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初步实现“发展模式”及“增长方式”的优化转变,全镇经济社会取得了突出成绩和效果,农民收入有了大幅度提高,社会各项事业也有了较快发展。2009年被县委县政府授予“全县综合考核先进乡镇”荣誉称号。

一、山区农村经济发展现状

1、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农民收入继续增加。2009年,全镇财政税收达到372万元,比上年增长44.8%;农民人均纯收入5696元,比去年增加135元;居民存款额达到1.2亿元,突破亿元大关。

2、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积极争取上级扶持资金,采取镇党委、政府补助,村自筹的方式,三年来共完成硬化路面、上山路192.8公里,新建大中小桥梁12座,彻底解决了群众多年来行路难的问题,全镇道路网络得到进

一步完善。

3、民营经济快速发展。制定出台优惠政策,激发全民创业的热情,镇内民营经济蓬勃发展,已由2006年的26家发展到目前的48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7家,已形成奶牛养殖、花生油加工、花生米筛选出口、假发加工等为主的农产品深加工集群。

二、存在的问题

1、分散的土地经营模式没有形成规模化、产业化。山区传统种植业所占比重大,农民主要收入仍然依靠耕种土地,山区土地相对贫瘠,农业用水相对困难,靠天吃饭现象严重。农产品加工企业数量少,且大多停留在农产品初期加工阶段,农产品产业链单一,农业基础薄弱,农村经济发展后劲严重不足。

2、思想观念的保守与文化知识匮乏让科技推广进行缓慢。一是落后的思想观念是农户走入市场,致富的障碍,部分农民延续过去传统的习惯,思想不解放、保守,在需求资金项目上希望政府给予扶助,“等、靠、要”思想严重;二是种植结构单一,优质产品的比重依然很低,高效经济作物面积较小,科技扶持的力度不够,农产品附加值低,市场竞争力不强。三是机械化水平不高,由于经济水平、自然条件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农作物播种、收获及其田间管理等作业环节几乎全部为人工作业。

3、农村信贷体制单一,经济发展受制约。目前山区农村经济发展中金融服务主体基本上是农村信用社单一主体,农业结构调整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由于镇村财力有限,难以在更大范围内推广高效经济作物,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对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支持的力度,满足不了山区农民生产资金的正常需求。

4、龙头企业建设滞后,带动产业发展能力不强。农产品加工在山区是一个薄弱环节,特色加工项目和加工企业很少,且规模小,带动产业发展的能力不强。

5、民营经营与手工作坊经济没有较大发展。虽然目前全镇规模以上企业达到17家,但全镇民营企业仍处于起步阶段,没有形成较大规模。

三、工作思路

1、创新产业结构,向土地要效益。面对山区农产品品质较低,农产品加工业比较落后的实际,必须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加大传统产业改造力度,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生态农业及有机无公害农业。着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创办、改造农产品加工企业,重点放在农副产品加工业,通过深加工,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在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同时,增加了农民收入。

2、发展民营经济,向企业要效益。充分发挥镇村丰富的劳动力及外出务工人群的优势,支持其利用手头资金及技

术在镇、村内开办作坊及企业。如开办玩具厂、假发厂、花生米筛选及深加工等中小规模企业,吸收民间资本发挥最大效益。

3、开展招商引资,向项目要效益。始终把招商引资工作真正作为“天字号”工程抓在手中,不继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上大项目,上好项目。进一步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改善投资条件,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创造良好的政策、法制、服务和舆论环境。加大自我推介力度,立足优势在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给与企业支持,拓宽企业融资渠道,解决企业在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4、加快社区建设,向民生要效益。突出山区小城镇的功能培育和发展壮大,形成辐射带动作用较强的中心城镇。引进一批具有一定规模和促进地区发展的大项目,加快新农村建设,形成服务设施配套完善的新型社区,推进城市化进程。

四、主要措施

1、加大招商引资,增加财政收入。以优质资源为载体,以县开发区为平台,继续加大项目推进力度。对全镇新建、续建、拟建项目进行全面摸底,督促项目进展情况,加大项目推进力度。同时,加大服务力度,全面推行服务承诺制、全面代理制、大项目领导联系制等提高办事效率和服务水平。通过招商引资,引进项目培植税源,增加财政收入。

2、加快土地流转,规模化经济,打造产业基地。探索积极有效的土地流转模式,大力发展规模种养业。把农户单一种植与土地流转相结合,解决规模小、无龙头企业带动的难题。通过土地流转,逐步发展规模种植、产业化经营,引进建设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走出一条符合实际的产业化发展路子。

3、依托优势,鼓励创业,大力发展民营经济。一是发展主导产业。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逐步形成专业化、集约化、规模化。二是培育龙头企业。把发展农业龙头企业作为发展山区农村经济的重中之重来抓。以资源为纽带,选择一批有实力、有活力、有较强辐射力的农产品加工企业,逐渐做强、做大。

4、以生态建设为抓手,做好旅游,带动第三产业发展。通过村庄整治,道路硬化,不断提高村庄的美化程度,进行景点创新,积极争取政府旅游开发项目资金,同时通过各种渠道扩大本地区旅游资源的宣传,引导社会投资,从而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为山区提供就业渠道,同时也扩大了收入来源。

5、合理布局,科学规化,加大镇村居住环境的完善与提高。把新农村建设与群众生活水平的自我改善相结合,采取政府引导拿方案、土地置换引资金、群众参与得实惠的办法,解决村居建设土地浪费大,新农村建设难度大的问题,调动镇、村、户的积极性,引导广大群众投身于新农村建设中,以点带面,稳步推进新型社区建设。

6、加大科技投入、示范带动,培养新型农民。不断加大对文化阵地的投入,充分利用远程教育设施、镇村农家书屋及科普宣传栏的作用,建立和完善镇村信息基础设施,整合各类信息资源,提高信息共享和综合利用水平,为群众提供先进的种养技术及较为发达及时的市场信息。建设一批优秀的种养示范基地,通过示范带动,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

7、加强干部作风建设,提高执政能力水平。结合科学发展观学教活动,加大干部队伍教育培训力度,增强村级班子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增强致富带头能力,提高群众满意度,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稳定发展。

发展山区经济的思考 篇5

刘 霞

(中共山西省委党校2011级经济关系专业,山西,太原)

【摘要】我国有超过五分之二的县是山区县,山区县在我国县域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由于地理、历史、社会等方面因素的制约,大部分山区县资源优势尚未充分发挥出来,经济发展仍相对滞后。要做大做强山区县域经济就必须遵循立足特色发展的原则,突出重点发展的原则,创新机制发展的原则和适度超前发展的原则;必须解放思想,创新山区发展思路;落实科学发展观,提升山区发展水平;提高人口素质,增强山区发展后劲;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增强山区造血功能。

【关键词】山区经济;县域经济;科学发展

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山地面积占到国土面积的三分之一,超过五分之二的县是山区县,山区县在我国县域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自十六大中央提出“壮大县域经济”的发展战略以来,我国县域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山区县域经济的发展也有目共睹。但由于地理、历史、社会等方面因素的制约,大部分山区县资源优势尚未充分发挥出来,经济发展仍相对滞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平原和沿海地区利用良好的基础条件,抓住有利机遇,加快发展步伐,经济得到快速发展。但大部分山区由于地处内陆,发展基础薄弱,信息传递迟缓,资金、人才和技术等生产要素缺乏,经济发展步伐相对缓慢,与平原和沿海地区始终存在着不小的差距。入世以来,这种差距呈进一步拉大之势。现在,尽管山区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例较低,但贫困人口占全国贫困人口的比例却很高,以至于相当部分山区县、乡成了贫困的代名词。如何立足山区实际,进一步加快经济发展步伐,实现山区与平原、内陆与沿海的同步协调发展,不仅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研究解决的紧迫问题,而且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现实任务。因此,做大做强山区县域经济,不仅是山区县加快发展的内在需要,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现实要求,是亟需研究解决的重点课题。

一、山区县域经济的现状

山区县(市)多为“老、少、边、穷、困”区,又是我国主要的“生态源”。长期以来。我们把经济建设的主要力量集中投放在仅占国土面积1/3的平原和盆地上,而对山区经济建设重视不够。其结果是既加剧了山区的相对贫困和落后,同时产生了三个相当尖锐的矛盾:一.全国资源的相对贫乏和山区资源的相对丰富的矛盾;二.经济发展所需的巨大市场与山区有限的支付能力的矛盾;三.山区贫困落后的现状同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总目标相悖的矛盾。由于我国自然资源在地区分布上的不平衡,平原中已形成相对饱和的人口压力,解决这三个矛盾的根本途径只能是通过开发山区资源,满足国民经济发展对资源的迫切需要,将其转化为商品优势,进而使山区尽快地富裕起来。

山区县(市)大多数的基本状况是生产方式原始,生产手段落后,产业结构单一,农民素质低,交通不便,信息闭塞,仍然处于封闭的自然经济状态之中。尽管温饱问题已基本解决,但由于自然条件、社会历史等原因,山区经济开发将是一个艰巨、复杂、长期的历史过程,甚至需要几代人的共同努力。因而只有正确把握山区经济的共性,才有利于探索其经济发展的原则和对策,从而指导山区快速发展经济,增强综合实力,早日实现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两个大局”的构想。

二、制约山区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山区自然条件比较差,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也是山区经济发展先天不足的主要原因,是在短时间内很难改变的一个因素。除此之外,制约山区县域经济发展的因素还有很多,但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区位条件较差,基础设施薄弱。基础设施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基础,也是当地百姓赖以生存的基础,尤其是交通、通讯等设施,是山区人民走出去、外面的文化传播进来的主要途径,交通、通讯条件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当地经济发展的速度。长期以来,基础设施一直是山区县域经济发展的软肋,虽然国家每年在这方面的投入都比较大,但由于山区地广人稀,自然环境差、地理条件复杂,基础设施建设成本高,而且欠帐较多,山区县域的基础设施建设一直滞后于全国。

2、科技发展水平较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也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动力,科技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着今后县域经济发展的潜力和后劲。山区县域科技投入少,发展水平落后,已经影响了山区自身优势的发挥。

3、思想观念陈旧。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山区县域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观念发生了较为深刻的变化,但一些地方落后的观念和意识还在一定程度上支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动,成为影响县域经济发展的最大障碍。落后保守的小农经济意识、计划经济时代的行政观念在一些山区还大有市场。观念相对落后,发展能动性不足。加上受文化知识和科学技术的限制,缺乏发展的勇气和动力,仍停留在传统农业的生产模式上。

4、地方财力薄弱。要发展一个地方的经济,更好地发挥政府的引导和服务职能,必须要有一定的资金支撑。地方财力薄弱,造血功能不足,制约了山区县域经济自我发展的能力。再加上农户、中小企业手里没有足够的启动资金,金融部门的支持力度又不够,实际上打击了民众的创业热情和积极性,制约了山区经济的活力、创造力和发展潜力。

5.资源利用率不高,特色经济不明显。水电、山林、矿产、“四荒”等资源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利用。

6.主导产业规模不大,农业产业化程度低。基本上以分散小规模的农业经济为主。仍是农户分散经营、各自为战的现状。

7.干部的服务技能滞后,服务作用难到位。山区农民致富的心情都非常迫切,由于受文化知识和科学技术的限制,加上市场信息不灵,不敢轻易调整农业产业结构,非常需要有人能给他们进行技术指导,提供市场信息。但基层干部队伍中真正懂农业新技术的很少,干部平时的培训也以政治理论政策精神知识为主,很少涉及农村适用技术的培训,培训内容与农民所需脱节,服务作用难以到位。

三、山区县域经济发展的基本原则(一)立足特色发展的原则

特色就是财富,特色就是生产力,特色就是竞争力。贫困山区县(市)只有立足发展特色经济,才能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和市场优势,也只有以特色抢占市场制高点,才能占尽先机,加快发展。发展特色经济,就要根据县情,按照“不求其全,但求其特”的要求,将地方发展个性与市场需求相结合,围绕特色创优势,围绕绿色创品牌,围绕品牌抢市场。

(二)突出重点发展的原则

一个县(市)能否快速发展,关键在于基础设施是否改善,有无骨干企业、主导产业。因而,突出重点发展是山区县(市)经济发展必须遵循的又一重要原则。必须紧紧抓住事关全局,对经济增长拉动力最强的标志性工程和支柱产业,加快发展。

(三)创新机制发展的原则

机制创新,是发展经济的必要保证和助推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墨守陈规,因循守旧,不思进取,无心改革,就不可能有发展。特别是山区县(市),本身经济基础薄弱,信息相对闭塞,观念比较落后,发展的困难较平原发达地区大得多。因而创新机制就显得尤为必要和重要,也自然而然成为山区县(市)经济发展必须遵循的重要原则。

(四)适度超前发展的原则

山区县(市)要迎头赶上发达地区,就必须具有一定的超前发展意识,而这种超前发展应该适度,适度超前发展的重点应放在制约山区县(市)经济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和人才资源开发上。就是要超常规地加快城镇网、路网、电网、通讯信息网和广播电视网等基础设施建设,突破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坚持立足长远,走“育才、引才、用才、留才”相结合的道路。

四、山区县域经济发展思路及对策 发展思路:(一)依托项目建设拉动经济发展

项目是投资的主要载体,是推动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是扩大对外开放,改善投资环境的重要手段,是实现“两个根本转变”,促进县域经济优化升级的关键,是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增强发展后劲的有力保障。从某种意义上说,项目就是资金,项目就是发展。一个地方每增加1元重点项目投资,可拉动GDP增长1.223元。加快项目建设,是贫困山区拉动县域经济快速增长最现实、最有效的举措。

(二)推进民营化加快经济发展

坚持以民营经济为主体是当前山区县(市)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必须按照“三个有利于”的标准,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政策扶持,发展引导,环境优化,权益保护,促进民营经济快速健康发展,不断提高民营经济在县域经济中的比重。

首先是大力拓展发展空间。坚持全面放开、彻底放开、长期放开,扶持从优、负担从轻、服务从实、保护从严。

其次是营造宽松环境。除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原有优惠政策外,对具体项目可进行专题研究,以特殊政策加以解决。加快建立民营企业服务体系,搞好资金融通、信用担保、信息咨询、人才培养、技术扶持、法律保障等综合服务,全方位营造民营经济发展的良好氛围。

第三是努力提高产业素质。按照“生态、绿色、外向、高效”的发展方向,努力扶持和积极引导部分民营向特产业型、科技型企业发展,创办实业,促进民营经济大发展、大进步,提升县域经济的整体质量和效益。

(三)拓宽筹资渠道推动经济发展

一个地方的发展,离不开资金投人,特别是落后的山区县(市)更应该切实搞好资金筹措,促进经济更快更好地发展。

(1)抓项目争取国家投人。紧紧抓住国家实施扶贫工程的机遇,积极向上争取项目,增加国家对贫困山区的资金投人额度。申报和争取的重点应放在既有资源又有市场、投人少产出多、有带动能力、劳动密集型以及见效快的项目上。

(2)加大信贷投人。扩大信贷规模,增强融通能力,是解决山区资金不足的重要途径。

(3)创造环境引导投入。环境就是生产力、竞争力、吸引力。要突破“内陆开放先天不足、缺乏条件”的思维定势,破除封建的内陆意识和无所作为的思想。实行政府引导社会投入,政府主要投入基础设施建设,为社会投资者创造良好、完备的投资硬环境,引导社会加大投入。

(4)招商引资。贫困山区财政拮据,自身不具备支撑发展的经济实力,招商引资是解决发展中财力不足,人才短缺,管理落后,观念陈旧的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贫困山区在招商引资上没有区位优势,没有交通优势,重点要放在利用自己的资源优势特别是生态资源优势上。同时,要十分重视软环境的建设,以一流的软环境来弥补硬环境的不足,逐步建立起“政府引导、部门服务、业主开发、企业招商、各方参与”的招商引资新机制。

(四)抓好软环境治理保障经济发展

营造良好的社会经济环境,是发展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要强化服务,坚持以“诚”引商、以“优”便商、以“信”安商、以“法”护商,营造“零投诉”软环境。

(1)坚持从国家政策和山区县(市)实际出发,大力改善政策环境。(2)坚持以制度建设为核心,大力改善法制环境。(3)坚持以转变政府职能为突破口,大力改善服务环境。

(4)坚持以提高全面开放意识为重点,大力改善人文环境。人文环境也是一种竞争力。要大力推进思想观念的创新,努力营造起鼓励竞争、崇尚创新,诚实守信、敬业进取,文明健康、积极向上,精诚团结、共图发展的人文环境。以开明促开放,以开放促开发,以开发促发展。

发展对策:

1、要解放思想,创新山区发展思路。在当前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山区县域经济,必须把解放思想、创新思路作为首要任务来抓。山区县域经济的发展,没有不可逾越的障碍,关键是如何扬长避短,发现自己的优势、利用自己的优势,走有特色的发展之路。一要破除认为山区自然条件差,发展空间有限的消极思想,树立扬长避短、化被动为主动的进取观念;二要破除仅依赖自然资源谋发展的落后思想,树立既依托当地的自然资源,又充分利用外部的技术、人才、资金的先进观念;三要破除山区经济是本地经济,只局限于当地发展的狭隘思想,树立冲出山区走向全国、面向世界的大局观念;四要破除山区经济是乡土经济,只发展农业的片面思想,树立工农兼顾、择优发展的科学观念。

2、要落实科学发展观,提升山区发展水平。山区县大多地处我国江河湖泊的上游,生态地位十分重要。所以,山区县域经济的发展不仅要算经济账,而且要算生态账,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依托山区资源和区位优势,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坚持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双赢的道路。一要发展新型工业。坚持以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为原则,引导和鼓励企业,通过加大技改力度做大做强,通过深度开发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二要加强生态环境建设,解决山区生态与经济的协调发展问题。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加快山区县域的生态发展意义重大。我们要按照生态经济学和系统工程的原理和规律, 解决山区生态与经济的协调发展问题.唯其如此,才能实现既有“碧水青山”,又有“金山银山”的可持续发展和良性循环的终极目的。

3、要提高人口素质,增强山区发展后劲。一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以技工队伍和农村实用人才为重点,为当地培养一批掌握一技之长的现代农民,服务当地经济发展;二要采取走出去的方式培养干部。通过走出去的干部把先进的观念、信息和管理经验带回山区;三要采取多种方式引进外来人才。通过一定的优惠政策,花大力气引进人才,把先进的思想和经营理念引进来,武装山区本土人才的头脑,更新本土人才观念。

4、要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增强山区造血功能。投入上去了,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改善了,要素流动就会活跃起来,就能加快经济发展的步伐,增加政府和农民的收入。而经济发展了,财政收入增加了,又会带动和促进对各项事业的投入。所以要通过对山区的“输血”增强其“造血”功能,提高山区自我发展的能力。

纵观当前的宏观形势,对于山区县域而言,既面临着优惠政策增多的大好机遇,又面对着激烈市场竞争的严峻挑战。山区县应当善于抓住机遇,扬长避短,大干快上,全面加快经济发展步伐,尽快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要正视当前的大好形势,切实理清工作思路,确定积极可行的目标,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进一步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

山区县要在深化认识中统一思想,凝聚加快发展的力量;要坚持把改革作为激发经济发展活力的关键措施,按照既要积极,又要稳妥的原则,全方位推进改革,为经济发展不断注入新的活力;要坚持整体推进,全面优化经济发展环境;要大力营造开明灵活的政策环境,认真研究国家和省市政策,借鉴发达地区的经验和作法,科学制定促进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为优化经济环境、加快经济发展提供科学的政策依据;要推进科技创新,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牢固树立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把科技放在重要战略位置,通过科技进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动产业升级。

无数事实证明:一个地方能否快速发展起来,关键因素不在于基础条件的优劣,而在于人的主观能动性发挥程度。只要我们坚定不移地走改革开放之路,坚定不移地走科学发展之路,以人为本,解放思想,因地制宜,努力创新,山区县域经济就一定会迎来崭新的未来。

[1] 金慧馨;把山区经济搞活让山区人民尽快富起来[J];当代财经;1980年02期

[2]肖绶武;对发展山区经济的几点看法[J];经济问题探索;1981年02期

[3] 刘长江;促进山区经济发展[N];解放军报;2000年

贫困山区如何实现经济快速发展 篇6

一、在劣势中谋求比较优势

**境内沟壑纵横,山高坡陡,土地瘠薄,种粮是个弱项。近年来,**县集中精力发展收益高、市场潜力大的优势农产品,提高农业资源配置效率。一是面向市场,找准优势;二是规模经营,放大优势;三是提质增效,叫响优势。在发展优势产业,调优经济结构时主要把握几点:其一,政策调动;其二,龙头带动;其三,科技推动;其四,投资拉动。

二、变对抗性农业为适应性生产

**的耕地90%是坡耕地,过去尾随平原搞粮食,埋头发展粮食农业,由于气候干旱,结果年年受灾减产。近年来,**抓住“特”字作文章,培育适应秦巴气候的特色产业,寻找农业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一是根据市场需求,开发本地产品促特色。二是优化品种结构,形成规模效益。特色农业需要规模支撑,结构调整只有形成与自身特色相适应的规模,才能取得最佳经济效益。三是增加科技含量,提高产品质量推特色,特色农业也就是质量农业、竞争农业,必须在提高产业质量上作文章,在增加产品科技含量上下功夫。四是延伸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创特色。

三、变提篮小卖为产业化经营

优势产业、特色农业达到了一定的规模,靠提篮小卖也会出现“卖难”。千家万户的农民要紧贴市场,就必须提高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实现农业经营产业化,增强特优产品的竞争力。一是发展多样化的利益联结机制,按照国际惯例,建立各种产业协会等民间组织,架起生产与市场的桥梁。二是大力发展龙头企业,培植“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推进规模经营,建立企业与农民之间的良性利益联合体,共御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三是切实加强农产品基地建设,通过各类龙头企业的带动,形成农业的规模化生产和区域化布局,不断优化和促进农产品优质化、专用化。

四、变孤身创业为内引外联

山区经济基础薄弱是不争的现实,在经济发展中,片面倚重内因,难免“先天不足”,过分依赖外因,就会“等、靠、要”。加入世贸后,我们和外面世界的距离近在咫尺,这为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提供了机遇。贫困山区首先要向内挖潜,利用好劳动力和资源这两大优势,弥补资金的不足。其次是优惠政策,积极引进外来资金、人才、技术,为山区腾飞加油助力。通过股份、租赁、买断等多种形式,引进著名企业到**投资。近两年,**共引进资金6亿元,解决了山区经济发展后劲不足的问题。

五、在破旧除弊中释放生机

发展山区经济的思考 篇7

根据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和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进一步了解,同时更加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发展观,为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阶段的伟大胜利提供了有效的治理方案。

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五中全会树立了绿色发展理念,同时指出了人与自然和谐的必由之路是实现生产生活文明的最佳选择。必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坚决守住生态底线,让山区真正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家园。

随着国家不断完善资源有偿使用、环境损害赔偿、生态补偿等制度,必将推动生态经济发展。特别是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快速推进,良好的生态环境将成为稀缺资源“,青山绿水”将会带来巨大财富。

2 西吉县发展生态经济的路径选择

因该县被大山包围,受自然条件限制,又没有很好的工业上的发展条件,山区百姓的出路在哪儿?

如果用工业化时代的思维来看我们身处的环境,毫无疑问,人们会觉得没什么出路。但是,如果通过认真学习党中央、国务院的文件,学习习近平、李克强等领导人的讲话精神,就会发现,生态文明政策,是国家做出的重大战略调整,恰好就是我们山区发展的得天独厚的条件。

西吉县作为一个传统农业县,又是干旱山区,农业基本靠天吃饭,农业应选择怎样的发展道路?

放宽视野,从世界农业发展史的角度看农业的发展。从这一视角观察分析,农业经历了从一产到四产的发展时代,不同的时代发展的机遇是不同的,而西吉县作为干旱山区,什么是最适宜的农业发展之路?

农业一产是殖民化的结果,是大规模的农场。亚洲国家(地区)就根本找不到大农场。印度是原住民是小农。韩国和日本还有中国台湾现代化程度都比我们高很多,这些地方也是小农,越南也没有大农业。只要是原住民的国家(地区),几乎都没有农业一产的大农业,大农场只在殖民地条件下才会出现。由此可见,农业一产对西吉县要彻底放弃,无论谁来都搞不得大规模建设;搞了,一定是矛盾重重。

接下来看农业二产,农业二产其实就是用工业的生产方式改造农业的生产方式,也是设施化农业、工厂化农业。现在我国农业是在通过产业化农业在规模化和集约经营的基础上,进一步把产业链拉长后形成的。这种方式,据资料报道,不少国家都没有效益,在欧洲的一些国家和日本二产化农业因造成对资源环境的严重破坏,正处在衰减的状态,即将被更为先进的取代。

而且,根据有关调查显示,我们现在强调的农业产业化是拉长产业链,可能会为农业代来一定的效益,其实真正到农民手里的一般不到10%的。美国的农业产业链得到的收益也只在8%以下的,我国恐怕连8%都达不到。根据以上资料数据分析,西吉地处山区二产农业跟我们是否有关?需要我们根据我们的地区条件去做实际的分析探讨。

而作为西吉的地方政府各位领导干部,首先要考虑的是根据我区农业发展的三产化,就是把农业和第三产业结合运行。农业第三产业包括什么?

第一,景观。山区能跟川区比的只有环境景观,农业三产第一条就是自然资源条件跟景观农业密切结合。在山区修路,不能把路裁弯取直,不搞那种大宽马路,只有让车绕着弯开,让这些路过的人进一步对山区的景观所吸引,他们就会感觉开车路过这样的风景时间太短,没有看够,于是下车细看。体验这里的风景、民间艺术、民族风情,进行观光拍照、休闲娱乐、清水钓鱼、游艇观鸟等活动。所以,不要轻易破坏我们的山区景观,要保持这里的山山水水,就有了发展景观农业的条件。

第二,人文和民俗。景观好了,下一步就是休闲旅游,农业休闲旅游的潜力是非常大的。这需要保留乡土文化要有我们的建筑艺术,要有我们的传统文化,人家来就是要找西吉山区有什么特点,你的乡土社会文化,也就是要有故事,得有题材。如何把民俗风情游发展开来,打造回乡文化品牌,把乡村民俗风情游和新农村设施建设还有农家乐联动兴起。本地资源挖掘保存完好的寺院和自然古老的村庄,用包装和整合的方式恢复真正的古朴和原始的生活本色,还有劳动工具,防日晒和雷雨的用具,古老的房屋建筑(如窗花、雕刻),服饰和礼仪,婚嫁节庆,风味小吃,民间曲艺。恢复原来有的民族民俗的同时在自然村落民居中补充建设现代化的卫生间,休闲间室等。把城乡统筹规划和新农村建设乡村中大片的农田土地、花卉树木、奇石山景、林区竹木、羊肠小道和人文景观文化有机的结合发展,以着重展示回乡文化为特色的乡村旅游之路,大力开发绿色有机食品和蔬菜可由客人自己采摘供食用,提高生活的多样化,建设供客人自己炒菜的灶台,让有兴趣的客人做主人自己上灶。引导游人在欣赏“丹霞震湖”美景的同时,更可零距离看到我县边远山区群众的真实生活,体验那种与都市的喧嚣截然不同的、白天听见知了叫,晚上有闻青蛙鸣的、宁静甜谥和质朴的原始乡村生活。

第三,发展市民参与式休闲农业,绿色农业。举一例,北京市海淀区苏家坨镇后沙涧村西(小毛驴市民农园)。现在有400多户市民在这儿种地,每个人30平方米,1400块钱租金。如果我们按60平方米一分地的话,60平方米光租金就2400元。再提供点服务、工具、有机肥、种子,市民来劳动,种好种坏是他的事儿,如果你再有点技术指导,还要收点技术服务费。

市民搞农业是不计代价的,他自己种,拿回去送亲戚朋友。因为这是休闲农业,休闲农业和二产农业、一产农业计算投入产出成本收益完全不一样。这套做法,现在全国已经搞了有几百家了。西吉县杨河村,市民参与式休闲农业也有了初步的发展。下一步我们就要搞社会参与。

社会参与式的食品保障是根本不用打商标,不用去买标签。现在商场里的商品,上面贴一标签说我是绿色的,没人信。但如果是市民在这儿搞生产,他信你是消费者,你是生产者,你的东西一定是可靠的。所以,所有的商业构建信用,打多少亿的广告都没用,而社会参与式生产不用做任何广告。再加媒体跟踪报道,人气就是这么聚来的。

像这样对城市市民出租的郊区农业在欧洲国家和地区、日本、韩国到处都会看到。我们的农业四产关键在于靠我们当地的品种和我们注册本地化标志。我们的产品品质到底好在哪里?是富硒,还是富硅,是否符合健康标准?我们要把这样的东西作为绿色的主题的研究方向,才能有吸引进来更多的消费者。外来的消费肯定比本地人要高得多,因此,我们的消费价格和优势也就随着上去了。因而准确地说:山区农业搞不得大规模,按照农业四产去开发利用才是最好的办法。

第四,充分挖掘展示农村乡土文化。偏远农村有大量的农村乡土文化,不像有些地方政府请明星大腕来,我们这儿就是土生土长的农民,是农民的演出、劳动者的演出。有传统的工艺,农村的工匠怎么制陶,怎么烧陶罐,怎么做木匠活,这就是农业的传统文化。用这套东西带动了市民下乡。他们除了吃喝,还能学点木工,自己做陶罐,不管大小,你都可以刻上你的名字,烧出来以后带回家去,是自己做的。多样化的农村经济在这儿得到了复兴的机会,农业的文化功能是无价之宝,而这些在我们过去招商引资的二产化农业中都是没有的。

第五,消费者有没有市场?中国社会是个稳态社会,40年左右发展至今,拥有了一批中等收入的人群。如今的中国,已经达到了30%以上中等收入群体。30%意味着5亿人左右的概念,按照这个数字现在中国中等收入群体是美国中产阶级总量的2倍半左右,是欧洲中产阶级的2倍,这就证明世界最庞大的中产阶级人群在我们的国家。在我们这样的国家里生活的这个中产阶级要求的是个性化和定制化社会中,在这样的年代,尚若我们把农业四产发展起来,那么,我们就等于比其他国家超前发展。

农业四产也是“互联网+”题材、景观、本地化标志、休闲旅游、服务这些,我们把“互联网+”搬进来,就有利于推进农业四产的进程,它和那些天天泡在网上的城市中产阶级结合。

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是中国的中等收入群体,暂时还找不到什么地方去消费,然而我们又把自己的条件基础严重破坏,那样,我们等于拒绝了这部分前来送钱消费的人群。为此,我们必须对原有的景观更好地维护改造,再通过乡镇或者县进行媒体宣传,再利用现代化的“互联网+”这个手段平台,放到网上供给浏览来实现推进绿色农业的发展道路。

所以,山区农村要保持绿色环境,保持农业四产的多样性,这是工业文明的思路,而不是专门的生态文明。所以,西吉的发展,就是认真贯彻五中全会精神,瞄准绿色,狠抓创新,通过发展生态观光、休闲度假、避暑疗养、科研考察、游乐探险等,进一步挖掘历史底蕴,以协调为手段,促进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变,实现共享。要有颠覆式思维,把绿色作为我们创新的指导思想,把协调作为工作的主轴。使生态经济成为我县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柱,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主要依托。

3 结语

为了实现“四个宁夏”(开放宁夏、富裕宁夏、和谐宁夏、美丽宁夏)的建设目标,使全区经济发展、民主健全、民族团结、文化繁荣、社会和谐、生态美好,在西部率先崛起的宏伟蓝图的实现。西吉县委结合本县实际情况提出(开放、富裕、和谐、美丽)的“四个西吉建设”的规划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我县根据自身特点,提出山区发展模式和创新的总体思路。是以生态文明为主题,以经济生态化为主线,推进山区发展模式的不断创新,促进山区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玲.关于一个山区县发展生态经济的思考中文信息[J].中文信息,2013(12).

[2]周瑜芽.山区县环境和经济协调发展研究——以安远县为例[D].江西师范大学,2007.

[3]单锦炎.山区经济大家谈:安吉上山致富[J].今日浙江,2012(14).

[4]冯久田,尹建中.资源-环境-经济系统协调发展策略研究——以山东省为例[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5(3).

[5]柯健.安徽省资源、环境、经济协调发展研究[J].统计与信息论坛,2005(3).

对山区发展农业产业的几点思考 篇8

一、发展产业必须重视粮食生产

粮食足则民心稳、天下安,确保粮食安全,始终是农业生产的第一要务,是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特色产业的基础与保障。没有温饱做基础,农民就不敢调整;如果粮食安全出了问题,调整必然会出现反复。但很多人对此缺乏足够认识,几乎所有人都将经济效益放在首位,抓粮食生产只是挂在口上,发展产业才真正放在心上。尤其是近年来,各大媒体频繁报道我国粮食持续增产,已经实现“九连增”,很多人对粮食安全问题已经放松警惕,产生麻痹思想。其实最近十年,我国粮食自给率已连续下滑,粮食进口一直保持快速增长趋势。有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通过国家海关进口的粮食总量已突破8000万吨,我国大豆对进口的依存度已达到80%,三大谷物(水稻、小麦、玉米)的进口量较上年猛增3倍。剔除大豆进口后,我国粮食自给率仍已逼近95%这一政策“红线”,这还没有计算通过非正常渠道走私入境的粮食数量。因此在实现粮食“九连增”的背后,我国的粮食安全仍然潜藏巨大危机,对此我们要有清醒的认识,从战略高度处理好粮食生产与产业发展之间的关系。虽然山区种粮缺乏优势,应该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特色产业,但仍然需要保持一定的种植面积,起码要坚持“宜粮则粮”,同时努力提高单产,稳定总产,保持一定的自给率,做到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如果为了发展特色产业,将当家田地大量改种其他经济作物(特别是多年生经济作物),使粮食面积、产量锐减,一旦粮食供不应求,首当其冲、威胁最大的就是自给率偏低的山区。目前山区由于种粮效益偏低,出现复种指数下降,耕地撂荒等现象,针对这些问题应采取更加积极有效的政策措施,设法调动种粮农民热情,同时改进技术,降低成本,减轻劳动强度,提高产量效益。决不能因此否定粮食生产,甚至视种粮为思想“僵化”“落后”,将“宝”全部压在调整上。

二、发展产业必须找准优势

目标正确,事半功倍;目标不对,努力白费。近年来,一些山区先后发展过很多产业,其中既有成功经验,也有惨痛教训。究其原因是没有真正找准山区自身的“特色”与“优势”。山区立体气候明显,自然条件复杂多变,有些外来物种虽能在山区生长,但易遭受各种自然灾害和病虫害,造成产量不高、品质不优,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有些本地物种,对环境适应性强、分布范围广,效益好时容易一哄而起,效益差时又一哄而散,这样的产业虽能在山区发展,但没有明显优势,也没有生命力。到底哪些才是特色鲜明、优势明显,具有较大发展潜力和较强生命力,且适合山区长期发展的产业,需要我们深入基层、脚踏实地,认真调查、比较、分析、研究来确定。要深入调查研究,充分征求专业技术人员和基层干部、农民群众的意见,这样才能真正找准山区的优势所在,目标才更加正确、决策才更加科学,确立的主导产业才容易被广大群众接受。只要群众能够化被动为主动、上下一心,工作推进起来就会顺水顺风。如果不提前做深入调查研究,只惟上,不惟实;只看眼前,不顾长远;只注重外地专家意见,不考虑当地技术人员观点,那也只会发展一些事倍功半甚至白费劲的“短命产业”。

三、发展产业必须持之以恒

找准优势,明确发展目标与方向后,就应坚持不懈,努力扩大基地面积、壮大基地规模、提高产量质量、增加基地效益,同时还要抓好加工企业、产品品牌、销售市场和服务体系建设,延伸产业链条,拓宽销售区域,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强市场竞争能力,不断将产业一步步做大、做深、做透、做实、做强,坚持“一张蓝图画到底”,不因市场价格的一时波动、领导的一时变迁或者其他因素的一时诱惑,而使既定的产业发展目标受到影响。只要方向正确,就一定能够获得理想的回报。但要真正做到这一点,在现实中还是比较困难的,很多地方就是因为经常在多个产业间反复摇摆,先建再砍,砍了又建,虽然在发展产业上花费了很大力气,结果却一事无成。

四、发展产业必须夯实基础

夯实基础首先要建好基地,要有充足的产品,要保证产品质量,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多年的坚持与努力。但目前很多人不愿意在基地建设上下“苦功夫”,更乐意在“短、平、快”的招商引资上做文章,以为只要招到了“大老板”、引进了“大项目”,制约山区农业产业发展的许多问题就能够迎刃而解,其实不然。招商引资的确能很快解决山区产业发展面临的一些“瓶颈”“短板”问题,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逐利是资本的“本性”,没有哪家私营企业愿意带着巨资到偏远山区,在耗时费力的农业产业基地建设上“砸钱”,而只愿意在加工、销售等投资效益好的关键环节“发力”。有道是“栽下梧桐树,自有凤凰来”,因此,建好基地,夯实基础,才是发展产业的根本。

建好基地一要尊重技术,尊重科学,要充分参考基层干部与广大农民意见,坚持问计于民,因地制宜,选准发展项目;二要充分调动农民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抓好基地规划与指导服务,提高建设标准,严把建设质量,坚持建一块、成一块,投产一块、高效一块,通过脚踏实地的建设,推进产业稳步发展,要把“好钢用在刀刃上”,花小钱办大事,尽量提高产投比,不搞中看不中用的“花架子”,不建有名无实、有种无收的“无效基地”;三要选择最适宜区域,相对集中连片发展,通过持之以恒建设,由点成面,积聚成片,形成板块,使资源优势真正转变成产量优势、质量优势、产品优势、价格优势,同时也要充分考虑到山区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复杂多变,名优特产对环境条件要求苛刻等客观实情,不能在划定区域内勉为其难,搞“一刀切”;四要进一步改革、优化、完善农村土地家庭联产承包经营责任制度,努力破解土地流转难题,促进适度规模经营,培育新型“专业化”农民,不断提升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和经营能力、经营水平,依靠“专业队伍”抓好基地管理,提高基地效益,防止“前建后荒”;五要加快农业机械化步伐,提高基地建设与管理的机械化水平,破解在边远山区搞特色产业建设缺劳力、成本高、效率低等问题。

五、发展产业必须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

特别是在山区发展特色产业,更要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对接问题,降低生产成本,满足市场需求,提高经济效益。目前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的方法与措施有很多,如抓龙头企业建设、抓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抓能人大户、抓订单农业,探索实施“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等产业发展模式。目前的问题是,很多农业企业与农民的联系不够紧密,经常各顾各、两张皮,没有真正形成利益共同体,一些企业的实力也不够强,对整个产业的引领与拉动作用不够。农民专业合作社近年来虽成立了很多,但真正为农民搞好服务、实现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很少。山区要发展农业产业,不能将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停留在成立合作社“数量”和一些表面工作上,要将其抓“实”才行。

六、发展产业必须抓好服务体系建设

农业产业化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要有完整的产业链条,还必须有配套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体系做支撑。但目前的服务体系,与产业发展需求差距较大。为今之计,一要尽快抓好信息服务体系建设,解决山区发展产业信息“短板”,让农民知道“种什么”;二要尽快抓好技术服务体系建设,每个产业都要培养1~2名真正的专家和一批技术骨干,同时建立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其积极性,支持其开展技术创新与成果推广,重点为产业大户、科技示范户搞好服务,让农民知道“怎么种”;三要尽快抓好生产过程中的各项服务体系建设,支持组建专业化服务组织或队伍,在机械化耕作、收获,以及修剪、采摘、病虫草害防治、产品销售等关键环节开展专业化服务;四要尽快抓好加工服务体系建设,畅通销售渠道,提高产品的利用率和深加工比重,推动农业产业化向纵深发展。

作者简介:熊飞 高级农艺师。主要从事农作物新品种、新技术的试验、研究、示范、推广及农业规划起草、农民科技教育培训等工作,获得各种科技奖励20余项。联系地址:湖北省竹山县农业局 邮编:442200。

上一篇:外出学习汇报课下一篇:胃管脱落个案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