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完善物流金融体系

2024-10-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如何完善物流金融体系(精选8篇)

如何完善物流金融体系 篇1

最近几年,我国物流金融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全国数十家银行、数百家监管公司、成千上万的工商企业投入到了物流金融业务中;但同时由于资金投入不足、融资渠道不畅、资金来源匮乏等问题又制约着我国物流企业的发展。据文献显示,在2007年~2015年间,我国现代物流产业金融资金总需求规模达到7.67万亿元,其中物流产业的银行各项贷款总需求达3.14万亿元,物流产业上市公司市价总值增加的总需求为4.53万亿元。

巨大的融资额度和社会需求表明,构建完整的、系统化的金融体系是促进我国物流金融发展的重要保证和战略举措,具有深远意义,势在必行。

亟待完善的体系漏洞

近年来,随着物流金融业务的发展,物流金融的管理和风险问题等日益为人们所关注,集中在如下几个方面。

物流金融组织机构体系存在问题,一是以国有商业银行信贷部为主,以其他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为补充的双层物流金融组织体系已不能适应深化物流业发展的要求。二是银行信贷的抵押物仍以不动产为主,对于物流企业的车辆、物流设备、应收账款、库存商品等抵押担保业务还没有实质性地开展起来。同时,物流行业的“互保”、“联保”等征信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三是组织机构体系不健全,发展不平衡。从总体上看,缺乏全国性统一的物流金融的组织机构;从区域看,各地区物流金融的发展状况极不均衡,对资金在区域间的自由流动、提升资金的使用效率都产生了影响。

物流金融工具体系存在问题。我国目前物流业的融资渠道较窄,并没有形成真正开放的竞争性、多元化、规范化物流金融融资产品体系。同时,缺乏协调完整的物流金融一、二级市场的联动体系;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高度集中,系统性风险突出。

物流金融配套设施体系存在问题。物流金融配套体系应是维护物流金融市场秩序、保证物流金融效率与公平的管理体系,为整个物流金融体系提供有力支撑,但目前我国物流金融配套体系不仅十分凌乱,而且各个方面发展参差不齐,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物流金融体系法律法规不健全,没有形成良性运行的法律环境。物流金融体系缺乏独立、有效的第三方市场中介服务体系。物流金融体系运行机制和参与规则单一。物流金融体系市场监管和宏观调控尚待完善。

如何完善我国物流金融体系

笔者认为,要解决上述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推动我国物流金融健康、快速发展,可以通过以下政策途径来实现。

加快完善物流金融组织机构体系建设。具体来说,应涵盖以下几个方面:加快组建政策性物流银行。政策性金融是国家为了保障物流发展权和金融平等权的制度安排,政府应该通过设立物流银行,加大对物流金融的参与力度,从而建立健全政策性物流金融的补贴和税收减免体系,最大限度地激发物流业及相关产业的活力,降低中小型物流企业的融资瓶颈。

建立多层次竞争性金融组织机构。商业性物流金融业务,仍然是我国物流金融体系的主体。应分层次建立区域性物流金融中心,承担本经济区域的竞争性金融业务。通过竞争,鼓励物流金融产品的研发,扩大市场,提高各金融机构的服务效率。同时,努力消除物流金融市场分隔、部门利益和地方保护对物流金融发展的阻碍,促进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

加快推进物流金融工具体系建设。我国目前物流金融体系的融资问题主要是融资渠道和融资工具的创新,根本途径在于寻找高质量的资金来源,即投资融资方向的创新及融资渠道的整合提升,具体途径有以下几个方面。

稳步推进物流金融的间接融资金融工具。当前各种融资渠道各有限制,发展虽然很快,但远水解不了近渴,其他融资方式目前仍无法替代银行贷款在物流金融市场的地位和作用。比较发达国家相对成熟的物流金融市场的各种融资渠道看,商业银行信贷市场在各国物流金融市场的重要地位,成为稳定推进物流融资的重要力量。

推行抵押货款证券化,建立物流金融工具体系的二级市场。抵押贷款一级市场即银行信贷市场,二级市场是指物流抵押贷款机构将其所持有的抵押债权,经过政府机构或中介机构的担保,以证券形式出售给投资者的融资过程,形成资金流通市场。

适当开展其他的融资渠道,补充物流金融工具体系。庞大的民间资本及海外资本拥有雄厚的资金实力,它们一直在寻找好的物流投资机会。

加快完善物流金融配套体系建设。在物流金融市场调控和配套体系方面,建立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加大支持物流业发展的同时,要加大物流信贷监管力度,其监管机构要适应市场发展的需要,积极探索合理有效的监管方式,调整物流贷款结构,完善物流金融市场运行机制,形成多元化、多层次、竞争性的物流金融市场体系,逐步建立并不断完善物流金融市场的公共服务体系。

尽快构建和完善物流金融法律法规体系。修改现行的法律法规,确定物流金融的法律地位。制定《物流金融管理法》,强化物流金融合规性风险防范和管理。落实问责制度,依法追究物流金融风险隐患和外部欺诈等违规行为的直接责任人。做好商业银行物流金融业务建章建制的基础性工作。把物流金融法律体系建设与物流金融监管紧密结合起来。

人民银行和各大商业银行要定期公布全国物流金融运行情况报告,银监会要及时发布物流金融业务监管制度和办法,把物流金融监管纳入银监会重点监管范围,减少监管真空、提高监管效率,我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要定期通报物流行业的资金运转和使用情况。

建立多层次的物流金融配套机构及中介服务体系。尽快建立全国专门性的物流抵押贷款担保机构,在条件成熟时将其改组成为一家政府控股的抵押贷款担保公司。通过物流金融的教育、市场机制培育等手段,培养一批有相当专业素质和职业操守的中介服务机构,如信用评级、资产和项目评估、物流专业化工程项目咨询等。政府部门应根据物流金融市场发展的要求,围绕物流金融业务,建立物流金融公共信息平台,在有关信息的采集、处理和发布等方面为市场提供专业、快捷、有效的公共信息服务,保证信息流畅通,引导物流金融发展。

物流业的快速发展需要与之相应的快速发展的物流金融作为支撑。建立健全适应我国物流业和金融业发展的物流金融体系势在必行。发展我国物流金融体系亦需各金融机构、物流业和工商企业共同携手,相互促进。

如何完善物流金融体系 篇2

1. 地方政府干预金融业的优势

(1) 地方政府为了建设更多的金融机构, 并让更多的流动资金流入该地方, 积极对金融业务进行干预, 实行区域金融一体化, 通过规模经济的能力, 合理科学的规避财务风险, 建设好维护好该地区的信用环境, 与银行共同管理和处置不良资产, 完善企业内部的管理组成, 开拓企业融资渠道, 改善金融业务运营的宏观大环境, 推动地方金融发展, 拉动经济发展。

(2) 完善金融业的结构组成。一是就金融市场而言, 地方政府之间有着激烈的竞争, 一场激烈的市场竞争将会引发地方政府对金融业的重视程度, 进而推动了地方政府的经济发展, 推动了经济制度的发展, 尽可能的降低金融业务的交易成本;二是通过地方政府对金融业的干预, 将会吸引更多的金融机构入驻该地区, 促使金融机构和银行发生自我完善的改革, 进行结构性的优化, 提高金融业务处理效率。

(3) 直接降低中央政府对金融业的控制成本。从实际的状况上来讲, 地方政府对金融业的干预是中央政府把握金融业发展状况的基础, 中央政府如果脱离了地方政府的配合和帮助, 将会无法精准的把握金融业的发展状况。然而, 只要与地方政府进行密切的联系和沟通, 便能让地方政府参与金融资源的合理配置, 就能降低中央政府对金融业的控制成本。

2. 地方政府干预金融业的劣势

(1) 货币政策能力将得到削弱。地方政府对金融业的掌控权加大, 说明了中央政府对金融业的宏观调控的力度将会减弱, 特别体现在货币政策上。在地方政府对金融业进行干预的过程中, 货币政策将会实施选择性配合的方针, 而这个方针明显削弱了货币政策的能力, 让货币政策的实施力度较为宽松, 直接削减了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 大大的增加了宏观环境的不确定性, 提高了风险概率。

(2) 让金融业更为波动。地方政府对金融业进行管理时, 难免会使用一些较为强硬的方式方法逼迫金融机构符合规范, 为达到政府的某个目的而逼迫金融机构妥协, 这样的做法无疑使金融业的发展更为不稳定, 加大了环境的不确定因素。

(3) 金融市场配置失效。一旦地方政府干预金融资源配置后, 政府为了达到自身经济发展的目的, 而偏向投资于所需成本低、时效快、周期短的投资项目, 这样的做法虽然可以在短时期内促进经济发展, 却会导致金融市场的资源配置失衡, 资源配置效率低下。

二、现今地方政府对金融业的干预出现的问题

1. 地方金融管理部门职责划分不清

地方金融管理部门职责划分不清, 甚至有些地方缺乏对金融发展进行未来的规划和掌控的专门部门, 与金融相关的政府机构混乱不堪, 不但名称不统一, 工作范畴未明确、责任归属问题未解决, 而且部门地位不清晰, 多个部门共同承担金融管理的功能, 干预目标也杂乱不清。

2. 隐性干预比显性干预突出

在目前的地方干预状态下, 仍然隐性干预比显性干预更为突出。一是存在一些金融管理死角, 例如农信社管理体制中, 管理平台与法人均为一体, 政企不分;二是金融管理体系中的监管机制不完善, 审批与监管不能进行统一执行;三是某些理财产品游离于表外, 加大了风险几率。

3. 大部分的地方金融机构经营质量低下

大部分的地方金融机构均存在经营质量低下的问题, 地方性金融机构比全国性金融机构的组成更为复杂, 不良资产的形成不但与国有经济部分有关联, 与自身的错误经营有关, 还与经济环境变化, 政府政策变化等因素有关。而大部分地方政府金融机构的组成都有政府参股, 政府既是出资人又是管理者, 容易发生职能上的混淆, 而导致为了达到自身目的而损害其他出资人利益的现象。

4. 地方金融管理体系能力不足

虽然地方政府有对金融业进行管理的权利, 但是主要的金融管理权归属于中央。因此, 地方政府缺乏解决地方经济无法为金融服务提供有效供给的问题的能力。而地方政府要对金融业进行管控时, 依然要对某个地区范畴内的金融发展负责任, 这样无疑加大了金融风险的概率。

三、地方金融管理体系出现问题的原因

1. 地方政府忙盲目追求GDP

地方政绩的体现, 往往是地方官员进行升迁评估过程中较为重要的一点, 而地方政绩的重要内容主要体现在当地经济的发展状况, 而要使当地的经济在短期内发生迅速的发展, 则必须要与其他地方进行进行相对应的投资竞争, 进行金融资源的竞争。因此, 便出现了地方官员为了升迁, 而盲目追求GDP的状况。这种盲目追求GDP的状况, 将会使政府的金融干预慢慢偏离实际, 造就更多更大的财务风险。

2. 地方政府权事分离

地方的金融风险处理工作是由地方政府进行处理的, 但是由于相关的金融风险需信息由相关的监管部门地方分支机构所控制, 地方政府将缺乏相对应的金融风险信息, 也就无法针对风险信息而及时作出规避风险的准备, 也无法及时做好风险的解决方案。这也就说明, 一旦出现金融风险, 地方政府处于一个较为被动的地位。

3. 地方政府缺乏有效的融资方式

按照目前的状况而言, 因为我国缺乏相对应的主力金融机构在出现“三农”、企业融资、基础设备设置、工程建筑、重建活动等状况时, 进行相关的金融事务的支撑, 无法给该地区的金融行业提供相对应的服务与帮助, 地方政府只能通过一些小渠道进行资金的筹集。

四、完善地方金融管理体系的建议

1. 贯彻落实科学高效的金融发展意识

(1) 贯彻落实科学高效的金融发展意识, 把政府干预的重点从资金的筹集转化为金融业务的调整和服务, 调整政府干预的力度, 把金融资源的合理配置作为对金融行业进行管理的重点, 不能贸然干预行业内的正常资金流通, 不能干预金融机构内正常合法的业务规范, 必须要按照地方的具体经济状况来进行金融未来发展的预测。

(2) 地方政府必须要与中央政府针对金融管理权限的问题作出共识, 必须要把金融管理权限做一个明确的划分, 实现中央与地方的权责对称, 在确保地方有足够的权利进行金融管理的同时, 也是确保中央实行的各种经济政策能够得到正常的使用, 能够发挥其自身应有的效果。

(3) 明确各级政府与地方政府内的各个部门对金融管理的工作范畴与职责;明确内部金融监管部门的具体工作范围, 并把责任落实到个人;明确外部金融机构与地方政府的关系, 地方政府必须要把目光从资金的筹集转向对金融机构的服务, 利用自身的权利保护金融机构的合法权益, 合法合理的处置好不良资产, 确保当地金融的发展能够在一个较为良好的市场环境中进行。

2. 设立完善健全的激励机制, 规范政府干预行为

(1) 建设一个较为完善健全的金融管理机制, 为金融机构能够在当地进行合法经营而提供相对应的制度保障, 确保金融机构必须要对当地的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明确不同的金融机构的不同业务范围和必须要负不同的责任。

(2) 必须要从宏观的经济大环境出发, 对地方政府的金融管理服务进行优化, 科学的使用信用规模;必须要针对当地的经济发展的实际状况和相对应的发展目标、投资计划等, 进行一个较为合理高效的预算编制, 再通过分析各种编制的会计信息数据, 进行相关风险的规避, 从而实现各种金融业务间的平衡, 合理的使用信用规模, 切实的规避融资风险。

(3) 建设相关的经济法律法规, 作为地方金融管理体系的法律依靠, 对《税法》、《预算法》等法律进行创新和修订, 使其更能符合当今市场经济的发展需求, 更能更好的维护金融管理体系, 确保金融管理体系能够得到真正的落实和使用。

(4) 增添对地方官员的考核内容, 让官员升迁的考核内容不仅由地方政绩组成, 可以由相对应的对社会发展的贡献、社会和谐指数、环境保护指数等组成, 改变官员对地方政绩的盲目追求的状况, 解决片面追求GDP的状态。

3. 明确地方金融管理体系功能

一是必须要在各级政府内部中设立一个相关的金融管理部门, 进行相关的金融工作;二是必须要明确地方政府进行金融干预的真正功能, 加强金融管理的力度, 把地方政府的管理重点从融资转化为服务和调整;三是完善金融管理制度, 提高金融办的各种金融管理和金融业务处理能力, 建设相关的监管体系和激励机制, 确保金融机构能够在一个良好的金融环境中进行合法的经营。

五、总结

综上所述, 完善地方金融管理体系对于地方政府干预、管理和调整金融行业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 必须要现今的管理体系进行深入的分析和了解, 进而得知其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才能对症下药, 实现地方金融管理体系的完善。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 我国的金融业也得到相对应的发展。自2008年金融危机后, 国际金融形势和我国的金融行业发展环境均发生了巨大的变动, 在这种新形势下, 金融竞争将会更加的激烈, 地方政府必须要出面对金融行业进行一系列的干预和调整。因此, 完善地方金融管理体系则显得十分重要。本文即将从地方政府干预金融业的优劣势开始着手阐述, 对地方政府进行金融管理时出现的问题和原因进行深入的分析和了解, 进而得出完善地方金融管理体系的建议。

关键词:地方,金融管理体系,建议

参考文献

[1]刘煜辉, 沈可挺.地方政府行为模式及其对地区金融生态的影响[J].中国金融, 2008 (10) .

[2]何风隽.政府主导型金融资源配置的有效性分析[J].上海金融, 2005 (05) .

如何完善物流金融体系 篇3

一、完善金融监管体系是促进我国金融安全的重要手段

1.完善金融监管是现代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1)完善金融监管是全球一体化的重要体现。随着经济和金融全球一体化的的发展,一国的金融市场成为国际金融市场的一部分;跨国的银行和金融机构日益增多,跨国界的金融集团不断涌现和发展壮大;大的银行、保险和其他金融机构的业务相当部分是国际业务。一国的银行或金融市场发生问题会传染和影响其他国家金融市场、金融机构甚至整个金融体系,上个世纪末出现的东南亚金融危机和2008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如何防范国际金融风险,保持本国金融体系的安全与稳定变得越来越重要。因此,金融监管变得越来越重要。

(2)完善金融监管是中国金融进入全面开放时期。中国金融监管来自两方面考验与挑战,一是外资银行和金融机构进入中国,中国金融市场与国际金融市场融为一体,加大了金融监管难度;二是金融混业经营成为发展趋势,而中國目前仍然实行严格分业管理的金融监管体制和模式。因此,借鉴国际各国金融监管经验,进一步改进和完善我国金融监管体系,加强与国际监管组织和其它国家监管机构的协调,提高金融监管效率,保证金融安全运行,是非常重要的课题。

2.创新是完善金融监管的“催化剂”。金融行业的创新产品不断涌现,传统金融领域及金融产品间的界限日渐模糊。金融混业经营的发展趋势越来越明显。而传统的监管制度和监管体系很难适应金融市场发展的要求,出现了很大的监管漏洞。美国对华尔街投资银行就缺乏必要和有力的监管,对衍生工具市场更是监管不到位,导致衍生工具泛滥,脱离了实体经济,引发了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金融市场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要求各国金融监管体系必须作出相应改变。因此,在新的形势下,监管机构的监管理念、监管目标、监管手段以及机构设置都面临挑战,如何顺应市场发展的需要,保持公正有效的监管体系是各国面对的主要问题。在金融监管体制上,统一监管是否是监管体制的发展趋势是当前引起争论好讨论的重要问题。同时,建立和完善有利于本国金融发展与稳定的金融监管体系,是摆在各国面前的重要任务。

二、完善金融监管体系是促进我国金融安全根本途径

1.建设一支监管专业队伍,在明确责任分工,提高监管效率的同时,防止监管的真空。科学发展战略,无法实现银行信息资产风险监管的综合方法,以及对人类与网络两个世界一体化的监管体系的运营和维系,也无法研究信息资产风险价值化体系、信息资产风险监管标准体系和信息资产风险监管法规体系。没有专门的信息资产监管专业机构,就不可能实现信息资产风险监管计划、管理和监控,就不可能实现实时掌控银行信息化系统的运行情况和各种风险情况。随着金融业务的不断创新和相互交叉,在实施分业监管的条件下,为最大程度避免监管的重叠与真空,有效防止金融风险的相互传染和扩散,各监管部门之间以及监管部门与中央银行之间,必须加强协调配合和信息共享,特别是要提前向有关部门进行预警和提示,并提供必要的支持与协助,必要时要集体做出决定和采取联合行动。

2.改进风险监管法规,切实提高立法质量。我国的金融监管立法在一定程度上滞后于实践的发展,需要立法机关和相关的监管部门共同努力,加快立法进程。以银行业监管为例,未来一段时间应在政策性银行和邮政储蓄机构、信托业和融资租赁业、不良资产处置、银行业金融机构市场退出、存款保险等方面推动中国的银行业监管立法。在立法过程中,应进一步加强规划性,增强系统性,提高针对性,强化操作性,切实提高立法质量。我们应当重视借鉴国际银行业监管的良好实践,采用国际最佳做法,充分利用国际社会的银行监管和立法经验,加强和改善我国银行业的信用风险管理、利率风险管理、流动性风险管理和操作风险管理。同时,我们应从保护广大投资者利益出发,加强我国的信息披露制度,保证监管部门对金融市场实行统一管理和有效监督,创造一个真正公开、公平、公正、安全的金融市场。

3.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树立科学的金融监管理念。金融监管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紧密结合金融业实际,把握金融监管工作规律,树立科学的监管理念。要通过树立科学的监管理念,从理论和实践上回答“为谁监管、监管什么、怎么监管”等问题,为进一步加强改进监管提供科学指导。首先,在当前的金融监管中应当引入重视市场机制的理念。如何确保市场机制得以有效运行,除了法律和制度上的要求外,在这里强调以下三点:首先,制定监管目标必须和金融机构的商业目标保持一致、协调。其次,监管措施必须保证市场机制运行的效率,促进优胜劣汰,抑制管理水平低下的金融机构的发展。最后,要从合规监管向风险监管与规范性监管转变。其次,金融监管要改变目前过度的抑制金融创新的状况。目前我国存在着严厉的行政审批和行政管制抑制金融创新的状况。可是金融创新是时时会发生的,这一点甚至不因监管部门的规定而有所改变。只要市场有需求,存在赢利空间,创新产品就一定会被开发出来,所以抑制不能解决问题。只能采取疏导的办法,理解创新,理清创新线索,促使监管目标和创新目标一致。

三、结束语

论我国金融监管体系的构建与完善 篇4

一、实行金融监管的必要性

(一)什么是金融监管体系

所谓的金融监管体系就是一国的政府或其代理机构对金融机构实施的各种监督和管制,包括对金融机构的市场准入、业务范围、市场退出等方面的限制性规定,对金融机构内部组织机构、风险管理和控制等方面的合规性、达标性要求,以及一系列相关的立法和执法体系与过程。

(二)金融监管的理论基础

金融监管的理论基础在于金融市场它的不完善性,金融市场的失灵促使政府有必要对金融机构和市场体系进行外部监管。其失灵表现在:金融市场可能存在不完全竞争,如垄断、不正当竞争,寡头市场等;金融市场的负外部效应严重;信息不对称导致金融市场的低效率。

(三)导致金融监管的现实原因

因为金融业是高风险行业,所以面临的风险极多。如信用风险、利率风险、汇率风险、市场风险、政策风险和国家风险等。并且,风险之间具有连锁效应,某一风险的发生极易引起风险的传导、扩散。因此,实行严格的金融监管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我国金融监管体系的现状及其存在问题

(一)我国金融监管体系的现状

由于经济全球化和金融一体化的进一步发展,我国金融市场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蕴藏在市场中的风险被加剧。主要表现在:针对银行安全稳健经营的金融风险监管几乎是一片空白。中央银行的主要监管部门把相当大的一部分精力放在机构审批上, 而对其日常营运活动的监管则非常不够。银行稽核或检查主要是一种中央银行政策落实性检查, 而非现代意义上的银行风险监管。银行的稽核或检查, 对违规、违章、违纪的金融机构的处罚等等, 都没有一套明确和规范化的标准,使得金融监管在实际操作中带有很大的主观随意性。所以我国的金融监管体系有待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

(二)我国金融监管体系所存在的问题

(二)监管内容过于狭窄,不能实现完全有效地监管

如何完善物流金融体系 篇5

为进一步加强我市道路货运及物流市场管理,规范经营行为,完善货运及物流市场的诚信体系,建议市运输管理部门联合工商、税务、公安等职能部门在全市开展道路货运及物流市场专项整治活动。

对全市从事货运代理、货运信息服务和货运站场(或物流中心)的经营户进行核查,凡是未取得经营许可的业主,禁止从事相应的经营活动。凡使用失效、伪造、注销等无效的道路运输经营许可证件的企业和业户,将按照有关法规没收违法所得。其中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对非法转让、出租道路运输经营许可证的,责令其停止违法行为,收缴有关证件,没收违法所得。

同时,规范货运站场的经营活动,对企业自有仓库、停车场以货运站场(或物流中心)名义向社会提供有偿服务的,给予处罚,并限期整改。并将从事货运信息发布的网站纳入监管,对辖区内货运代理、货运信息服务部,建立“企业服务质量信誉档案”,并逐一进行排查。

专项整治活动必将有效规范我市道路货运及物流市场的经营行为,建立良好的经营环境和秩序,为促进我市传统运输业向现代物流业的转型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于培育和完善道路运输市场问题的构思

道路运输市场(以下简称“运输市场”)是各种运输经济关系的总和,运输市场的发育程度直接影响城市经济的发展状况,培育和完善运输市场的问题,已经迫在眉睫。

一、我市道路运输市场现状分析

回顾我市运输市场的发展历程可知,培育和完善运输市场已经具备了以下现实条件:

1.自主经营程度的提高加快了运输资源的流动,专业运输企业绝大多数已经成为独立的运输经济实体,厂矿企事业单位所属的运输部门绝大多数走向了社会公用运输,并促进了运输资源流动,其主要表现;一是经营方式转换加快,“什么赚钱就投资什么”;二是进出市场频率加大,新开业户远高于老户停运;三是商品化运输程度提高。

2.改革开放力度的加大推动了运输经济的发展,其主要成果:一是运力大幅增加;二是运输覆盖面迅速扩大;三是运输量较快增长。

3.市场机制作用的增强促进了运输结构的优化,其主要标志:一是运维结构进一步改善。专用和特种汽车持续增加,基本改变了过去单一运力结构的局面;二是车辆分布进一步合理,目前有近一半的营运车辆运行于短途支线,初步改变了过去争长途弃短途、抢干线丢支线的状况;三是多元化竞争的局面进一步变化,尤其是个体私营运输经济有了较快发展,已成为运输市场中一支经营灵活、竞争有力的运输力量。

培育和完善运输市场虽然具备以上条件,但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 其一是无证、无照经营屡见不鲜。

其二是行业信誉无法保证,卷款、卷货事件时有发生。其三是行业间的无序恶性价格竞争,由于价格背离价值,导致优质高效运输得不到支持和发展,劣质低效运输得不到治理和淘汰,影响运输资源的正常合理流动。

其四是运输管理滞后于运输经济发展。产业政策的实施缺乏有力措施,宏观调控缺乏可行手段,市场管理缺乏严谨过硬的法规等。

二、道路运输市场集中经营的可能性

1.运输经济结构将继续向多样性方向发展,并以个体、私营运输经济的明显增长为特征。其主要依据:一是近两年中央和地方都采取了一些优惠政策,为个体、私营运输经济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投资环境;二是车辆产权转让、租赁经营等形式的产权改革,已在运输行业形成了气候,相当数量的车辆已由公有性质转为个体、私营性质。这种发展势头,在政府优惠政策和行业改革的双重驱动下,必将更加强劲,使运输经济结构更加趋向多样性。如不能有效规范及治理,我市道路运输市场极可能成为制约我市经济发展的绊脚石。2.运输市场主体经营规模将开始向效益型方向发展,并以现代企业组织形式的明显发展为特征。其主要依据:一是现代企业制度以其产权关系明晰、经营主体明确等优势,成为提高运输效益的一条优选之路;二是现代企业制度能够促进行业间资产、技术、人才的组合;发挥群体经营的优势,已成为汽车零担运输、大宗货物运输等专业化运输走向规模经营的必由之路。

3.行业监管力度加大,由政府各相关职能部门在运输市场的集中经营场所设置派出机构,直接监管整个行业的运营,一是提升行业美誉度及诚信度,为促进我市经济发展添砖加瓦。二是避免了行业间的无序恶性竞争,为整个行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三、对于培育和完善运输市场的建议 1.加强运输市场地方性法规建设。

——强化运输市场地方性法规的系统性,消除死角和空白。如运输市场平等竞争规则、运输市场诚信经营规则等。

——力求运输市场地方性法规的严谨性,消除“弹性”尺度。如运输开业经济条件、违反规则的处罚规定应尽快完善。——保证运输法规的统一性,消除“部门特色”。应各相关职能部门互相协调,统一制定。

2.对于自觉进入运输市场的守法经营户给予政策性扶持,加速转变目前混乱的运输市场现状。

3.强化运输市场监管控制力度。主要有四点: 一是当运力严重过剩,或某类车辆发展对我市不利时,可采取行政手段控制车辆增加,或控制某类车辆的发展。

二是当大宗货物出现积压或发生抢险救灾等紧急运输时,可采取行政命令调度车辆运输。

三是预防运输行业发展出现垄断,运价暴涨暴跌,影响社会经济稳定。

四是当地区之间出现区域封锁,影响运输畅通时,可采取行政手段进行干预。

4.净化运输经营环境,为实现公开公平竞争提供良好条件。第一,把好市场准入关。严格执行运输开业经济条件,坚决把不合格者拒之门外,减少对运输市场秩序的冲击。

第二,把好市场监督关。加强运输经营资格审验,坚决把不合条件者清除出市场。同时,坚决打击各种非法经营行为,以保护合法经营者的正当利益。

以上,为本人从事副食品流通行业十余年的一些浅见,希望能供领导参考。

如何完善物流金融体系 篇6

——XX花卉电商平台建设助力产业转型发展

近年来,随着国家宏观经济发展调整,全国花卉产业进入调整期,花卉产业发展模式发生较大变化,花卉生产和消费方向开始由集团消费向大众消费转变,传统花卉销售渠道发展受阻。随着电子商务以迅猛之势渗入社会经济各个领域,全国花卉物流节点城市和花卉物流干线布局启动,花卉电商迅速发展。XX市是国内花卉生产销售重要地区之一,第七届中国花卉博览会的举办地,中国花卉协会盆栽植物分会所在地。XX市作为江北最大的花卉生产销售中心,借助现代花卉流通渠道谋求自身发展,引导扶持花卉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形成了‚产业支撑,电商拉动,集群发展‛的特色花卉电商发展模式,有力推进了花卉产业转型发展。到目前,XX市花卉种植面积12.7万亩,产值76.5亿元,淘宝、阿里巴巴、京东、亚马逊等知名购物平台都有XX花卉产品热销,全市花卉电商达到200家,线上线下年交易额超过90亿元。该市已经成为中国北方最大的花木集散中心,是全国最大的盆花生产中心、盆栽集散中心和花卉物流中心。

一、突出产业优势,夯实花卉电商发展基础

评价一个地区的电子商务的发展,不仅衡量其交易额,同时也要看产业载体的选择,一个地区的电子商务的载体产 业必然是其当地优势产业。打造XX花卉特色电商,花卉产业基础是其必要前提。近年来,XX市以打造花卉专业市为目标,积极融入山东省‚蓝色产业发展区‛、‚高端产业聚集区‛和‚黄河三角洲开发区‛三区建设,全力推进全市花卉产业集群发展,立足花卉生产地域条件,确定‚花卉重点项目建设、花卉种苗研发、引进培植大型花企‛三个工作关键为切入点,为XX花卉电子商务发展夯实了产业基础。

一是突出抓好花卉大项目建设。XX市确立‚东方花都、XX花卉‛品牌发展战略以来,立足高端,科学谋划,启动了包括占地1600余亩、建筑面积40多万平方米、投资26.5亿元的中国北方花卉交易中心,占地5000亩的花卉高科技博览园,占地1300亩的XX花卉公园,占地1100亩的XX(国际)花卉创业园,占地260亩的花卉学院等一批花卉产业重点项目。目前各项目建设顺利完成,有效提升了XX花卉产业水平,为XX花卉产业新一轮大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二是突出抓好花卉科技投入。为进一步推进花卉效益提升和上档升级,XX市设立每年1000万元花卉产业发展基金,积极争取上级花卉项目专项扶持资金15000万元,专项用于花卉产业扶持,取得明显成效。目前,XX市建有花卉产业联盟、山东省竹芋研发中心等花卉研发机构13所。奥斯特公司研发成功‘XX仙子’兰新品种,今年完成石斛兰、丽格海棠的产业化生产技术课题攻关。科隆园艺研发成功‘飘香蝴 蝶兰’花卉新品种,已进入新品种查新程序。绿圣兰业公司成功选育‘双艺同辉’、‘XX雪峰’、‘云门素’3个国兰新品种,并在中国兰花协会完成新品种登录。

三是突出抓好引进培植大型花企。为尽快改变花卉产业‚有群山无高峰‛局面,确定重点抓好大型花企引进和培植壮大本地花卉企业两条路子。荷兰安祖、国家航天育种育苗中心、广州花卉集团、华南大学花卉研发基地等知名企业、组织和院校研发机构落户XX发展,福建春舞枝花卉有限公司完成注册。对全市重点花卉企业进行培植,在资金、技术、品种、信息、人才等方面给予倾斜,三年来新建设连栋温室16万平方米,引进选育花卉新品种180多个,推广新技术80多个,产值增加3.2亿元。

二、突出品牌优势,确立国内盆花电商供应中心地位 电子商务膨胀高速发展时期已经到来,打造产业品牌对电子商务发展有举足轻重的作用。XX市地处山东半岛中部,属北温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雨量集中,雨热同期,光热资源充足。XX市所处气候带及所拥有的气候资源决定了XX市花卉生产以盆栽花卉、观赏绿植和多肉植物等产品为主。为进一步确立XX花卉在国内业界地位,XX市确立了‚东方花都、XX花卉‛品牌发展战略。XX花卉经过三十年发展,形成了自己独有的品牌优势,买全国、卖全国格局已经形成。一是推进XX盆花品牌建设。目前XX花卉专业村136个,花卉从业人员11万人,盆花栽培品种包括仙客来、兰花、杜鹃、桂花、蟹爪兰、菊花、盆景、时令草花等3000多个品种,时令花卉栽培面积8.6万亩。XX盆花在国内占据重要地位,已经初步形成自己的品牌。为进一步推进XX花卉盆花品牌建设,适应当前国内花卉消费市场向大众零散消费大幅转移,迎合花卉电子商务发展、大众消费及花卉物流需求,2010年开始,XX市有针对性的指导服务花卉生产者开始向小盆栽生产调整,扩大XX盆花市场饱和能力。

二是抓好XX草花品质提升。XX草花目前拥有超过8亿元的生产销售规模,一直处于低档次、低品种重复生产低谷。为进一步提升XX草花品质,进而纳入花卉电商范畴,一方面,引导草花种植业户通过定单式生产提升生产水平和管理水平,提高业界对XX草花卉认知度。另一方面,扶持草花生产企业和经营业户开设网店,利用XX市花卉产业管理局官方网站整合推广,进一步提高其影响力和知名度。

三是培植XX多肉壮大发展。近年来,多肉植物异军突起,同时也成为花卉网络销售生力军,占据花卉电商产品85%以上份额。XX市适时引导部分花卉从业者调整产业结构,迅速转型变为多肉新兴生产基地。除了原有多肉种植农户外,不少蝴蝶兰、红掌、小盆栽企业积极转投多肉种植,这使得XX在多肉生产规模化、设施现代化方面向前迈进一步。XX 自身的产业优势让多肉搭上‚顺风车‛,像广州一样拥有产销结合优势,成为市场驱动型产区。政府引导下的市场杠杆作用成为生产商转投多肉种植的推手,借助于原有的花卉生产设施,XX地区的多肉设施和生产整体水平成为江北地区领跑者。目前XX多肉植种植面积在5000平方米左右的生产者有3家以上,据不完全统计,今年XX多肉产量将突破1000万株以上,在规模化生产方面表现较突出。XX多肉量产化的趋势对国内多肉植物品质、稳定产品价格将起到重要作用。

三、突出市场优势,打造多种模式并存花卉电商平台 从花卉电子商务长远发展看,是必将与花卉物流形成深度融合和互补的势态。XX市地处山东半岛中部,属半内陆地区,从国内电商物流区域划分上并不属于沿海圈。偏内陆地区在选择发展电子商务的时候,引进相关的大型第三方的电子商务服务商和培植自已花卉电商企业的途径相对难度较大。XX市选择的方式是立足花卉市场的强劲带动作用,通过市场吸引国内花卉电商企业入驻,并培植本土花卉电商企业。

一是加快现代新型花卉市场建设,搭建B2B、O2O等多种花卉电商模式并存平台。为适应不断发展的花卉生产和销售规模,XX市规划建设了35万平方米的中国(XX)花卉交易中心。新建花卉交易市场规划建有交易展厅以及物流、仓储、包装、电子交易等设施。到目前,1号厅、2号厅已全 部建成,已有200多家花卉经营业户入驻。随着中国(XX)花卉交易中心的建成,XX花卉市场历经30年建设发展,已经形成日渐完善的市场体系。在推进花卉线下交易发展的同时,XX花卉电商平台建设也应时而起。在新建花卉交易市场专门规划了‚花卉电子商务示范街‛。结合XX花卉电商发展实际,B2B、O2O、O2C、C2C、B—B—C等多种花卉电商模式并存,已有20家电子商务公司及圆通、顺风等物流企业入驻新市,全市花卉电商超过200家。

二是着力提升XX花卉业界地位,纳入全国花卉流通体系。随着全国花卉产业进入调整期,全国花卉物流布局和物流干线布局随之启动。XX市抓住全国花卉物流重新布局时机,通过积极宣传推介,XX列入全国花卉物流节点城市工作进展顺利,已纳入考察评估范围。2012年6月,在北京林业大学举办了XX市首期花卉产业高端培训班,重点对各镇、街道、经济开发区分管领导、XX市首批花卉专业人才和较大规模花卉企业负责人及部分花卉生产技术人员共50人进行培训。2013年11月,举办了XX市花卉企业家培训班,邀请北京林业大学、南京林业大学、青华大学等国内一流学者、教授对我市花卉企业者进行专题培训。2014年7月份,在XX组织召开了全国花卉行业信息化管理高级培训班,国家林业局、中国花协、省林业厅有关领导及中国花卉协会各分支机构、国内重点花卉产区管理部门及重点花卉企业参加会 议。会议期间,围绕网络媒体在花卉营销中的作用、加快花卉行业信息化建设步伐等方面展开研讨,并讨论审议了中国花卉协会《信息工作管理办法说明》。9月份,中国花卉协会盆栽植物分会换届会议在XX成功召开,确定将盆栽植物分会秘书处落户XX,这是XX市成功引入的第一个全国花卉行业组织,也是山东省唯一一个花卉类国家级行业组织。该组织落户XX,不但对全国盆栽花卉方面做出引领和推进,同时巩固了XX盆花在全国花卉业界的领军地位。一系列国家内顶端花事活动的组织和筹办,进一步提升了XX花卉的地位和影响力,为XX全面纳入全国花卉物流布局和花卉干线布局奠定了基础。

三是打造国内一流专业展会,拓展XX花卉电商交流。XX从2001年开始举办了中国(XX)花卉博览交易会,每年一届,到目前已成功举办了14届,其中,承办了两届山东省花卉博览会,成功申办和举办第七届中国花卉博览会。十四年时间,XX花博会实现了由县级到国家级的飞跃。十四年花博会的举办,先后吸引了国内外6100余家知名花卉企业参展交易,交易额52亿元,570万人前来参观交易,为XX花卉业走向全国、走向世界搭建了信息及科技交流的平台。近年来,XX市以‚三个突破转型‛,打造国内一流专业展会目标,为花卉电商合作交流起到积极推地动作用。特别是2014年花博会,首次实现向专业观众赠票方式,面向专业观 众,为花卉从业者搭建交流、合作的平台。展会期间,共有2883家参展客商参加,其中省内976家,省外1898家,国外9家,共展出品种1500个,其中新品种100多个,参观人数达到36.61万人次,现场交易额3.45亿元,成为‚七博会‛之后专业参展商最多,参观人数最多,参展品类最全,现场交易额最高的一届展会。

如何完善物流金融体系 篇7

(1) 1983年, 工商银行作为国有商业银行从中国人民银行中分离出来, 实现了中央银行与商业银行的分离, 从而使人民银行集金融监管、货币政策、商业银行职能于一身的金融管理体制宣告结束, 现代金融监管模式初步成形。当时, 人民银行作为超级中央银行既负责货币政策制定又负责对银行业、证券业和保险业进行监督。这时的专业银行虽然对银行经营业务有较严格的分工, 但并不反对银行分支机构办理附属信托公司, 并在事实上成为一种混业经营模式。1984~1993年, 混业经营、混业监管的特征十分突出。

(2) 20世纪90年代, 随着金融衍生产品的不断增加, 以及资本市场和保险业的迅速发展, 1992年10月26日中国证监会成立;1998年11月18日, 中国保监会成立, 进一步把对证券、保险市场的监管职能从人民银行剥离出来;2003年初银监会的成立, 使中国金融业“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框架最终完成, 由此形成了我国“一行三会”的金融监管体制。

由于我国的金融监管机构成立时间短, 监管经验少, 对市场的风险控制能力较差, 监管仍处于事后监管, 不能实现超前性和预警性, 监管机构仍处于被动应付的地位。在分业体制下, 监管部门之间各自为政, 协调性较差, 容易造成相互间的争夺控制权或责任推诿, 在监管中出现重复监管或监管真空。针对监管体制中存在的缺陷, 在金融监管改革过程中, 应首先建立金融监管的合作制度, 使三大监管机构在各自独立行使监管职能的同时, 有效地协调彼此之间的权责, 提高监管质量和效率。其次, 强调金融机构内控制度建设, 加大对金融机构创新业务内控制度的检查监督力度, 督促金融机构完善创新业务的操作制度, 防止金融创新的衍生风险。

2 建立与完善金融风险预警机制, 构建一套全面的监管信息系统

考虑到一些金融市场不够发达国家的情况, 巴塞尔委员会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些建议。这些建议中有一点特别值得注意, 即在金融市场不够发达的国家, 由于市场约束作用微弱, 公开信息披露并不能促进市场监督发挥作用。因此, 监管当局应建立一套全面的监管信息系统, 以弥补公开信息披露的不足。

(1) 应建立强制性信息披露制度和真实性责任追究制度。为确保监管数据真实可靠, 金融机构必须按要求报送有关报表、报告, 对于要求披露的信息, 必须按要求披露。主要签字负责人对有关报告、报表以及其他信息的真实性负责, 发现虚假行为, 要追究签字负责人责任。

(2) 加强对金融机构金融工具、金融业务创新的监控, 建立一套科学的金融风险识别、预警和评估方法体系。实现对金融风险的动态分析和综合评估, 及早向金融机构发出风险预警信号, 确定动态观察指标, 提出防范和化解风险的预备方案, 及早采取防范和控制措施。此外, 还应把握好监管的力度, 避免抑制银行的制度创新。

(3) 加快金融监管信息系统的网络化建设。一是要加快各金融机构内部控制监管信息的网络化建设, 实现系统内部业务发展与监管信息同步反馈;二是加快监管当局的监管信息网络化建设, 改善信息传递方式和速度, 创造条件实现监管部门与监管对象业务系统的信息联网, 使金融机构的原始信息真实反映到监管部门, 增强信息的透明度和准确性, 以动态观察与分析监管对象经营活动的合规性和风险情况;三是加快监管当局之间的监管信息网络建设, 以实现金融监管信息共享, 降低成本, 提高效率。

3 学习国外立法经验, 改进风险监管法规, 切实提高立法质量

我国的金融监管立法在一定程度上滞后于实践的发展, 需要立法机关和相关的监管部门共同努力, 加快立法进程。以银行业监管为例, 未来一段时间应在政策性银行和邮政储蓄机构、信托业和融资租赁业、不良资产处置、银行业金融机构市场退出、存款保险等方面推动中国的银行业监管立法。在立法过程中, 应进一步加强规划性, 增强系统性, 提高针对性, 强化操作性, 切实提高立法质量。我们应当重视借鉴国际银行业监管的良好实践, 采用国际最佳做法, 充分利用国际社会的银行监管和立法经验, 加强和改善我国银行业的信用风险管理、利率风险管理、流动性风险管理和操作风险管理。同时, 我们应从保护广大投资者利益出发, 加强我国的信息披露制度, 保证监管部门对金融市场实行统一管理和有效监督, 创造一个真正公开、公平、公正、安全的金融市场。

(1) 实行功能性监管。功能性监管是指中央银行同其他功能监管者 (包括证券交易委员会、商品交易委员会等) 相互配合, 共同识别单个金融实体的风险以及整个金融持股公司的整体风险。同时着力提高金融监管的专业化水平;加强银行、证券、保险三大监管机构之间的沟通, 健全协调机制;以银监会作为金融集团的主要监管机构或监管协调机构, 负责集团整体的资本充足比率监管, 并确保信息在各监管机构之间的及时交流和有效沟通。

功能性监管有两大优势:首先, 在分业监管条件下, 金融监管机构各自为政, 相互之间的协调、沟通比较困难, 监管效率不高, 监管成本增加, 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变化, 金融监管机构一体化 (即统一监管) 应比分业监管更为有效。其次, 金融机构的混业经营现象已经越来越普遍、甚至成为一种趋势, 尤其是通过并购产生了众多的金融集团, 在这种背景下, 建立统一的金融监管机构能够全面覆盖各类金融机构, 堵住金融监管漏洞。

(2) 牢固树立发展、稳定、创新的思想,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 保险监管理念逐步成熟。坚持以监管促发展, 通过监管促进金融业的健康发展, 进而支持经济的稳步发展;坚持以监管保稳定, 通过监管确保金融业稳定、公众稳定、社会稳定和国家稳定, 确保公众利益不受损害;坚持以监管促创新, 在监管工作中积极支持金融业开拓创新, 促进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新的金融企业机制的建立。通过认真学习科学发展观, 深化了对保险的功能和作用以及保险业的发展阶段、自主创新、市场调控、和谐发展等方面的认识。在此基础上, 着力提高引领发展和防范风险两个能力, 把加快发展作为保险业的第一要务, 把风险防范作为保险业的生命线;注重运用市场和政府两种力量, 既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又加强政府的推动和调控;坚持把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作为保险业发展的方向, 把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保险需求作为保险业发展的根本动力, 积极探索中国特色的保险业发展道路。

(3) 建设一支监管专业队伍, 在明确责任分工, 提高监管效率的同时, 防止监管的真空。科学发展战略, 无法实现银行信息资产风险监管的综合方法, 以及对人类与网络两个世界一体化的监管体系的运营和维系, 也无法研究信息资产风险价值化体系、信息资产风险监管标准体系和信息资产风险监管法规体系。没有专门的信息资产监管专业机构, 就不可能实现信息资产风险监管计划、管理和监控, 就不可能实现实时掌控银行信息化系统的运行情况和各种风险情况。随着金融业务的不断创新和相互交叉, 在实施分业监管的条件下, 为最大程度避免监管的重叠与真空, 有效防止金融风险的相互传染和扩散, 各监管部门之间以及监管部门与中央银行之间, 必须加强协调配合和信息共享, 特别是要提前向有关部门进行预警和提示, 并提供必要的支持与协助, 必要时要集体做出决定和采取联合行动。

摘要:温家宝总理曾经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 要切实加强和改进金融监管, 健全监管协调机制, 有效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 维护国家金融稳定和安全。就如何完善我国金融监管体系, 促进我国金融安全, 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对完善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思考 篇8

关键词:农村金融体系问题对策

解决“三农”问题,离不开金融的支持。但目前整个农村经济资金的长期短缺,抑制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扩大再生产,同时,金融机构纷纷从农村金融市场撤离,进一步加剧了农村资金短缺,农村金融逐步被边缘化。如果继续长期保持这种似离非离的关系,金融的核心作用就难以完全体现,农业发展也会继续受到资金短缺的制约,无法发挥国民经济基础产业的作用。所以,完善农村金融体系、强化农村金融服务,切实解决金融对“三农”支持不足的问题,已迫在眉睫。

一、现状、问题与成因

经过20多年的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我国已形成了以商业性、政策性、合作性金融机构为主体、多种农村金融机构并存的格局。其中,农村信用社、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是支撑农村金融体系的基本组织形式。同时,邮政储蓄银行、村镇银行、各地涌现的民间资金互助社、小额贷款公司以及中外资的贷款公司等各种农村金融机构逐步产生和发展,灵活多样地发挥着作用。

以中国农业银行为首的农村金融机构的改革正进行中,股份制改造、上市融资等改革议程纷纷列上了各金融机构的改革进程表。但农村金融中存在的一些深层次问题不是短期内就能消除的。

1、农村金融服务功能整体弱化。农村资金向城市逆向流动,导致城乡差距越拉越大。农村金融服务整体上不能满足“三农”的要求。过去农村的融资渠道有四大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合作基金会等多个渠道,现在多数地区对农户、个体工商户和中小企业贷款基本上只剩农村信用社这一渠道。农村商业性金融机构撤并、重组,形成了农村金融服务的盲区。农村资金大量外流,影响农村资金的整体供应。

2、农信社的主力军作用不能充分发挥。当前农村信用社已成为农村金融的主力军,但在政策上还存在诸多问题,表现为:一是性质模糊,定位不清。目前农村信用社的性质是不以盈利为目的的合作金融组织,明确其服务对象是“三农”,但税赋负担又按商业性金融机构来处理,实际上是合作性、政策性、商业性混为一体;二是历史包袱未得到政策性支持。农村信用社的不良贷款一半是由于政策性因素和行政干预导致的,另外农村信用社还对保值储蓄进行贴补,而两者至今都得不到政策性补偿;三是承担了国家政策性任务,但国家扶持政策少。

3、政策性农村金融机构支农职能发挥不充分。支持“三农”除需要财政资金的投入以外,政策性金融机构应当发挥其特有的扶持功能。但从目前的实际情况看,政策性金融功能缺位,制约了金融支农作用的有效发挥。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作为我国唯一的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基本上只负责粮棉油收购资金的发放和管理,其他政策性业务,如支持农业开发、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功能并没有有效运作起来,对改善农业生产条件、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和促进农民增收的作用乏力。

4、民间借贷活跃,但缺乏规范。体制内金融服务严重不足,造成体制外民间金融包括高利贷行为兴起。由于没有法律和监管约束,民间借贷良莠不齐,纠纷频发,矛盾四起,增加了农民债务负担和农村金融风险。这样不仅使国家税收大量流失,宏观调控的政策效果受到干扰,更深层次地说,还会对整个国家的金融安全和经济安全带来危机。

5、抵押难、担保难。农村经济相对落后,农村客户的抵押品主要是没有房产证的房屋、小企业厂房设施、农产品、农业生产资料等,这些抵押品在正规金融看来价值不大,况且双方在估价上差距甚大,即使银行接受了这些抵押品,也难以找到一个合适的抵押品拍卖市场去处理,因此银行不愿接受这些抵押品。另外,由于缺少专门的担保基金或机构为农户提供担保,致使农村金融服务功能整体弱化。

二、改革的对策与建议

其一,国家提供补贴,防止农村资金外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只要存在行业效益的差别,金融资本从低效益、高风险的产业流向效益相对较高的产业就是一种必然。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办法是调整相关政策,实行各项优惠,进行利率补贴,大力扶持农村金融组织的发展和成长。对合作金融和政策性金融给予更大的资金支持,增强其资金实力,扩展和完善其金融职能,合作金融免交或少交存款准备金、免税或减少各种税金,对涉农贷款进行利差补贴,改变目前按机构不同而进行补贴的现象,采取根据资本投向进行补贴的办法,正确引导资金向农业和农村流动。

其二,继续深化农信社改革。一是制定和完善内部管理制度,完善贷款审批、利率定价、风险防范和内部财务等内控制度,建立动态的激励、约束机制和良性的运作方式。二是建立健全不同产权模式和组织形式下的法人治理结构,理顺理事会、监事会和经营管理层有效管理、相互制衡的运作机制。三是实施有效监管,强化股东和社员风险、股权意识,提高信息披露水平,建立监管部门交流和协调机制,构建有效监管网络,对出现问题的信用社,要启动限制分配分红、差别准备金率、限制或停止部分业务等及时校正机制,防止农村信用社在人民银行票据兑付后走下坡路。四是控制改革后的新风险,建立风险防范长效机制。

其三,发挥商业银行的金融支持作用。作为我国商业银行在农村领域的主要力量,应当将农业银行定位于服务农业的专业银行。一是分拆机构,形成集团控股模式,巩固和稳定县域农业银行分支机构,以资本为纽带发挥系统优势,给予县级金融机构更大的自主权,扩大基层机构的信贷权限,增强其融资功能。二是明确要求其在农村吸收资金的60%用于发放农业贷款。三是充分考虑不同地区间的差异性,制定更加符合基层实际的信贷管理方案和信贷政策。四是按照城乡统筹发展的要求,在防范风险的前提下,重点支持农业经济组织、龙头企业和农业产业化经营等新型发展模式,逐步提高涉农贷款的总量和占比。

其四,建立农业保险体系,增强农业抵抗自然灾害和市场波动的能力。一是经营农业保险基础较好的地区,设立专业性农业保险公司;二是在地方财力允许的情况下,尝试设立由地方财政出资的政策性农业保险公司;三是与地方政府签订协议,由商业保险公司代办农业险;四是继续引进经营农业险的外资或合资保险公司。在积极试点的基础上,全面推广农业政策性、专业性保险业务,建立覆盖农村的政策性保险和商业性保险相辅相成的农村保险体系。

其五,建立农村融资信用担保机构,完善担保体系。各级政府要积极推进和组织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推动对中小企业的信用担保,为企业融资创造条件。建立担保基金补偿机制,增强担保公司资金实力,要在财政支出中按比例提取启动资金,建立市、县、乡多层次的信用担保机构,由财政、银行、企业、社会共同出资建立中小企业担保基金。大力发展企业间互助性和民营商业性担保机构,扩大担保覆盖面,分散和化解风险的贷款信用担保体系。探索贷款抵押新方式,可以试行农村房屋、集体土地使用权的抵押方式,以缓解贷款抵押难问题。

参考资料

1、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十七大报告.2007年10月15日

2、谢平.中国农村信用合作制改革的争论[J].金融研究。2001年第1期

上一篇:信息服务业调查表下一篇:高二期末复习推理与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