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文化研究与建设的几个方面(精选8篇)
现在的中国企业,有必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推进企业文化的研究与建设。
一、企业文化的作用
企业唯一的使命是活下去,企业之间就是比谁活得长,或者是比谁死得晚——这是企业文化研究和企业文化实践的共同使命。
中国企业活不长,长不大,是两个现实。
对于一个企业来讲,它最终的使命就是活下去并能够长大。活下去永远是企业的使命。不要单提“生存”,也不要单提“发展”,要多提“成长”,因为成长=生存+发展,就好比孩子慢慢长大,他是协调的、健康的、持续的。
国内的企业界有许多有趣的现象,一个企业获得商业上的成功,其光环立即被无限放大,仿佛就立刻变成了“金丸”——从内到外品质如一,实际上往往不尽如人意。企业文化是支撑和驱动企业商业成功的强大动力,但是,企业在商业上的成功并不就是企业文化的成功,而现实是,企业商业上的成功很容易被冠以企业文化的成功。企业文化随商业的成功很快被神化,成为神话,于是这家企业的CEO就到处演讲,四处招摇他的企业文化,于是中国就出现了一批“明星”企业家,或称“新闻”企业家。
在市场发展的过程中,每个公司或多或少都可能有暴发的机会,从而取得一些商业上的成功,但有多少公司逃脱了“昙花一现”的命运?一次商业上的成功就是成功吗?在某个时段获得了丰厚的利润就是一家成功的企业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企业唯有靠核心竞争力才能活下去,而企业文化是构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一个关键要素。文化的支撑力量在于价值观体系,对企业来讲,它要追求长久的发展,要做大企业,要把企业做下去,就必须要有长久的动力,就必须有合适的价值观体系,因为只有它,才能够引导企业突破自己的生命周期,而不是金钱、制度、企业家和权力。金钱会消失,权力会被剥夺,制度会被破坏,企业家是有寿命的。而唯有价值观体系才是一个可以持续长久存在的东西。
二、企业文化的核心
我们以“以人为本”为例。
我们都知道诺基亚讲“科技以人为本”,在诺基亚的核心价值观中,确实有“尊重人”的说法,但在后面还有一句,那就是“尊重人的责任感”。而且,我们要注意的是,在诺基亚“以人为本”观念中,其中的“人”指的是消费者,而不是企业员工。
以人为本是需要前提和条件的。这个人如果是一名合格员工,起码必须具备三个最基本的要求:一要有信仰,就是认同公司核心价值观的一种信仰;二要有信任,因为企业是一个团队组织,没有任何信任不可能成为团队;三要有信用,就是自己干的活要对得起自己的工资,这就是最基本的信用关系。如果员工能够达到这个要求,以人为本是没错的。哈佛大学沃顿教授认为,以人为本就是以秉持企业价值观的人为本。我们不妨理解成以有责任感(敬业)的人为本。
在企业以人为本这个问题上,不要忽视我们的管理主题。进行企业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如果单独地谈以人为本,而忘记了这么做的目的,那企业肯定就不可能长久持续地发展,甚至生存都将发生困难。
概念不清导致行为混乱,很多管理者一方面言必及尊重、沟通、以人为本,一方面给员工灌输没有任何借口、执行、自动自发等理念。
管理的核心是效率,要用企业的文化,驱动员工不断地改进个人绩效,提高工作效率,开发人力资源,而不是取悦员工,让员工激动起来,兴奋起来。如果企业内部都是好好先生,像是个“太平天国”,那就糟了。大自然通行的法则是适者生存,在企业内部也应该是优胜
劣汰。
三、企业文化的建设路径和目标
1、目标明确
作为企业,要告诉自己的员工:我们是什么,我们为什么,我们干什么。即使你的目的是赚钱,你也要明确告诉员工,我们公司就是一架赚钱的机器。最可怕的是你不告诉他,他就不知道为什么干和干了为什么,所以这实际上是解决长期牵引的问题。
企业文化建设不是找几个词,挂得满墙都是就行的。关键是这里面要有假设,有制度,这是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然后要有实践,有影响。那么,企业该怎样从源头思考企业文化呢?管理学大师德鲁克曾提出企业的三个思考,在这里很有用。他认为企业要思考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我们的企业是什么?第二个问题,我们的企业将是什么?第三个问题,我们的企业应该是什么?我想,这也是我们思考企业文化的三个原点。
其实,这三个问题体现了一个企业的核心价值观。企业不能没有企业文化,不能没有核心价值观。这就是企业文化和企业生存发展的关系。核心价值观是支撑一个企业长久发展的基础。
一个进步的企业要有良好的战略、良好的组织结构、良好的流程;作为管理者还要有良好的风格;作为员工要有一流的素质和境界,有良好的技能。而这些的支撑核心,就是企业文化。企业文化不解决赚钱的问题,有文化的企业赚钱,没文化的企业也赚钱。有的时候,没文化的企业可能赚钱更多,因为它造假、炒作、包装。我们可以看到,游走于道德和法律边缘的企业行为几乎存在于每一种商业活动中,它困扰着各种大大小小的企业。有的企业为了生存,甚至采取违法的做法,在混乱中取得了商业上的成功,但是,这种成功是不可能持久的,因为法律终归要表现出自己的力量,体现出自己的尊严的。在法律面前,很多这样的企业,很多这种企业的企业家,最终都不能摆脱破败的命运。所以,商业上的成功并不等于有优秀的企业文化,更不等同于优秀企业文化的成功。
2、形成氛围,产生监督力
企业文化是一种氛围,企业文化就是要在企业中促使形成一种正气,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氛围,形成一种崭新的精神面貌。企业有没有文化,不用看宣传资料,看员工的表情就知道。因为从员工的表情能够看出他的心态。做企业要看员工有没有一股精气神,在不在状态。在状态是好文化,不在状态可能就有问题。企业文化就是要形成这样一种状态,形成一种势,大家能感受到这个企业和那个企业不一样,这就是企业文化所形成的氛围。这种氛围比制度的限制可能更有效。
3、核心要围绕绩效文化
企业,第一是讲效率,不讲效率是可耻的。因为这样的企业,不可能在社会中生存,只能面临被淘汰的命运。对于私人企业来说,是浪费了自己的钱财,对于国有企业来说,是浪费了国家的钱财,更确切地说,是浪费了纳税人的钱财,而且会催生一系列的腐败问题。企业首先必须能够在竞争中生存,然后才能够谈发展壮大,这都需要企业的效率作为支撑。
第二是竞争,企业间的竞争表现为效率的竞争。市场经济的伟大之处在于淘汰哪些低效率的企业,将资源向高效率的企业配置,是资源获得最大的收益,赢得最大的产出,为股东、员工、社会创造最大的财富。
实际上,企业最重要的动力有三个:一是企业家的动力,企业家永不满足的创新精神,这是企业家伟大的动力;二是市场动力,优胜劣汰,激烈的市场竞争,使每个人都不敢放弃,不敢松懈;三就是企业内部员工的竞争,也就是优胜劣汰、适者生存,如果做不这个,企业很难有动力。
很多企业的文化与发展目标和速度产生摩擦与冲突,致使企业活不长、长不大。
4、要提供变革舞台
企业要获得发展,是需要有合适的环境的,也就是说要有一个相对适合企业发展的舞台,这样,企业才能在这个舞台上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但是,一个变革的舞台,并不是说企业可以随意按照自己的意愿来进行企业的运作。
前面说过,在我们国家,有这样一种现象:一个企业做大了,商业上成功了,就好像这个企业什么都好,什么都很优秀,在大家的眼里,这个企业就被镀上了一层金光。这个企业成为明星企业,这个企业的企业家成为明星企业家,开始到处飞,到处讲学,俨然成了一个传教者。其实,这是一种非常危险的事情,因为长期在镁光灯下生活,会让企业家远离企业管理运作的实际,会让他极度地自我膨胀,最终走向失败和毁灭。很多曾经风云一时的企业,像三株、太阳神等,现在不是都不见踪影了吗?
企业文化并不解决赚不赚钱的问题,它解决的是企业能否基业长青的问题,解决百年老店、长寿公司和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企业文化对企业生存发展,起一个战略作用,具有战略地位。
1999年,有着9年历史的小天鹅集团出现了“增长的痛苦”,它当年的销售额是25亿元人民币。与其对应的是,100年历史的美国通用电气出现了“停滞的痛苦”,当时它的利润是17亿美元。前者无奈、茫然、彷徨,后者坚定而大胆地突进。前者的文化几乎就是“小富即安”的汉文化的翻版,否则3亿美元的销售额怎么会感到“增长的痛苦”?企业文化不变,痛苦还将继续。
关键词:省、市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建设,《意见》
自从2004年颁布《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 (以下简称《意见》) 以来, 各地认真学习文件精神, 纷纷开展工作, 浙江、湖南、四川、重庆等省、直辖市都在这几年建立了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拿浙江省来说, 于2006年4月建立了11个首批省社科重点研究基地, 并出台《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管理办法》。各省、市建立重点研究基地的目的在于加强自身优势学科的建设, 推出具有重大影响的精品成果, 从而推动全国繁荣和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主义事业, 实现“努力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具有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的总体目标。如何建设好重点研究基地, 发挥它在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中的主导作用是目前要做的一项重要工作。
一、整合学科资源, 形成研究特色
《意见》中指出:“加强哲学社会科学传统学科、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的建设。有的省在申报条件中规定“基地不得采用二级学科以上的学科名称”, “跨学科、跨单位组织持续、系统研究的开放式研究机构”。这就表明重点研究基地的学科结构并不是单一的、分散的, 而是需要有多个具有一定关联的学科整合而成, 可下设若干个研究方向。
不过, 整合学科后形成的重点研究基地, 它的研究任务并不是每个学科都需面面俱到, 这样反而会适得其反, 整个基地没有研究重点, 紊乱庞杂, 而是需要形成若干个研究重点, 研究的切口要小, 围绕某个学术前沿问题、现实问题、重大理论为中心开展, 力求研究深度, 经过若干年, 形成基地标志性的研究特色。例如, 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浙江师范大学江南文化研究中心, 根据设立的三个研究方向“江南文学与艺术”、“江南学术与文献”和“江南城市与社会”, 目前的基地有四个重大攻关项目:“江南文化世家系列研究”、“浙东学术系列研究”、“两浙人文传统和中国文学的现代化进程”和“江南城镇通史系列研究”, 力求在五年内完成这些项目, 成为基地的研究特色。
二、加强学术互动, 交流管理经验
学术交流是基地与学术界交流的主要渠道。研究不能孤立, 不能关在屋子里自己做学问, 必须打开大门把别人请进来, 让自己走出去。学术交流的形式可以多样, 可以是论坛形式, 请国内外知名的领域内的专家讲学;可以是小型会议式的, 在一定范围内就某一话题开展学术交流;可以是国际学术会议式的, 尤其可以借鉴国外领域内研究专家的研究方法、学术思想;可以是选派基地人员做访学;等等。
现重点研究基地大部分实行基地负责人负责制, 每个研究方向有首席专家, 办公室处理日常事务。因基地机构性质不同于其他常设行政机构、学院, 因此在管理上也会有一定的难度, 如何在开放性的机构下保证研究成果的质量并使得基地具有持久的生命力是不得不面临的一个问题。各基地之间可进行经验交流, 可与省内兄弟基地, 也可与省外基地, 还可与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 借鉴好的管理模式, 提高自身建设。政府领导部门可定时召开重点基地建设会议, 总结基地建设情况, 交流基地建设经验。
三、树立大资料室观念, 实现网络化管理
重点研究基地需要建成该领域全省乃至全国的“信息资料库”。但是, 一个新成立的研究基地, 需要达到这一标准并不可能。单独重新建立资料库一是没有充足的条件, 缺乏资金, 二是没有必要, 一般挂靠单位在这一领域图书资料已经有了一定的积累, 无需“另起炉灶”。因此, 我们可以树立大资料室的观念。“所谓大资料室观念, 就是要求基地依托学校统筹规划基地图书资料建设, 对校内各单位所有的基地所需信息资源进行重组和合理配置。”基地可以先查清所在学校甚至是学院该领域图书资料情况, 每年可以投入一定的资金用于购买更有针对性、更深入的图书, 放于学校图书馆或者学院资料室, 做到校内资源共享。这样, 就可以不断完善基地的图书资料, 不仅有广度, 而且还有深度。
信息资料的网络化管理也是重点研究基地的建设任务。基地应建立专业网站, 不仅包括基地的最新动态, 还需要建立一个电子文献库。该文献库不是把已有的文献“炒冷饭”, 而是需要建立具有新意的、能凸现基地研究特色的文献资料。另外, 通过网络, 可以与外界互动, 使网站成为与外界沟通的桥梁。
四、树立创新意识, 立足当代研究
创新, 是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中的关键词, 也是建设重点研究基地的灵魂。基地要完成它为哲学社会科学服务的任务就需要始终贯彻这个精神。基地在研究内容需要寻找新的突破口, 或挖掘边缘学科、新兴学科的潜力, 或站在传统学科的基础上做更深入的研究;在研究方法上不再一味使用陈旧的手段, 需要拓宽研究思路, 寻找新的研究方法。重点研究基地应是领域内前沿学术的高地。
研究成果需为社会服务, 这就需要研究内容贴近社会、贴近现实、贴近当代。重点研究基地研究的着眼点也就在当代上。有的基地重于应用实践研究, 那么就需要紧紧联系社会实际, 真正能解决该省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 为省委省政府相关部门献计献策。有的基地重于基础理论研究, 也需要结合当代, 弘扬传统历史文化, 为进一步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提供条件。例如, 把浙江大学“文献集成编纂中心”纳入浙江省哲社重点研究基地, 就是为了使浙江地方历史文化在新时代里能发扬光大。
五、优化科研队伍, 改善管理模式
重点研究基地的学术队伍主要来源于校内的相关研究人员和校外领域内具有研究特长的专家。它是一支相对比较开放的研究队伍, 吸纳与基地研究方向一致并有一定学术建树的研究人员。对于校外研究人员, 可以是全开放式的, 若有基地在研科研项目, 列为基地专职研究人员, 若项目完成, 则可解除关系。灵活的管理体制可以更多的吸纳优秀的科研成果, 但是也会带来科研队伍不稳定的弊端。因此可通过招聘科研编制的研究人员, 把校内研究人员中具有基地科研项目的、研究方向与基地研究方向吻合的列为固定专职研究人员等途径来稳定科研队伍。
如何在相对开放的情况下建立一支又相对比较稳定、质量又高的科研队伍?这就需要有健全的管理体制。优胜劣汰, 形成科学合理的竞争机制、健康向上的激励机制、切实可行的惩罚机制。
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的建设还处在初步阶段, 需要更多的领导、专家出谋划策, 给予指导, 才能更快地完成繁荣和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建设实施办法 (试行) .2005, 10.
[2]宿玲.对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资料建设的思考.
工程项目决策立项,首先要做好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从多个方面进行评估、论证。在工程立项前,营房部门要当好参谋和谋划的先头兵,给领导提供决策依据,会同领导集体研究,避免错误的决策而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另外,在进行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基础上,确定此项工程的建设性质,只有确定好工程建设项目的性质,才能有的放矢地进行管理。为使工程项目更科学合理,要做好建设项目的规划论证工作,规划的好坏是确保工程建设项目决策立项的重要一环,选择好的设计、规划单位是工程建设项目决策立项成败的关键。
同时,工程项目建设的决策需要对工程项目的经济效益进行全面分析,通过分析测算、使用价值评估,并就社会、军事价值作用的大小,为领导提供决策立项依据,一个项目应达到布局合理、设施配套、环境优美、功能齐全、建筑美观的现代化建筑。
把好设计、招标关是确保工程项目的重要因素
工程建设项目一旦决策立项批准,方案设计是建设好一个项目的先决条件。首先应由建设方提出设计条件和方案以及使用功能,诸如功能使用要求、建设规模、建筑造价标准、结构形成、工艺设备等多项内容。设计方案应该用招标的方式来择优确定。应选择具有甲级资历等级以上的设计单位,使建筑作品具有前瞻性和时代感。只有把好设计的第一关,才能使好的设计作品落户于营区内。
在确定了设计方案后,选择一支好的建设队伍就是工程建设的重中之重了。招标是选择好的施工队伍的唯一办法。工程招标是履行建筑法和工程招标法的主要环节。做好招标工作,一是要杜绝暗箱操作,实行公开招标,科学评标,成立招标领导小组。实行招标组成员票决制,决定招标中的重大问题和事项。根据工程规模的大小,确定施工队伍投标数量。确定投标施工企业时不能个人说了算,要集体研究。二是要把好人情关。对挂靠的施工队伍,施工水平低,没有同等项目建设经验,技术力量不足的队伍,施工中因质量问题被处罚的队伍,不管谁介绍,都要淘汰。三是杜绝权钱交易。实行集体讨论研究决定,把好保密关,不得把标底,评标组成人员等资料泄漏给投标单位。四是要做到公开、公正、公平。只有把好关,确保招标单位在同一起跑线上,才能将功能齐全、造型新颖的优秀建筑作品带入营区。
加强施工合同管理,控制工程造价,确保工程质量
加强合同管理,是控制工程造价的有效手段。工程造价及工程量的变更增减,主要是由改变图纸设计和提高标准造成的。首先要消灭图纸设计变更的随意性,一个工程建设项目,设计水平再高,难免在结构、水电、通风等专业配合上出现差错,合理的设计变更是允许的,但是如果施工方一味追求施工方便,减少施工成本,增加工程造价,甲方要坚持不变更。合同中规定的一定数额以内的变更不作结算价的,也一定在变更中说明,涉及项目变更量大,增加经费多,经充分论证提出可行性建议后,报领导批准。特别要注意的是,有的施工方,在涉及增加经费的变更时,往往不及时或根本不变更资料,这样工程造价就难以控制,而且损失国家、军队的利益,给以后资料的确认,结算准确带来困难。有些标准的提高并不能达到设计的效果,只有严格控制标准,控制造价,加强合同的管理,严格按合同内容办事,才能确保工程造价和质量提高。
确保施工资料科学、准确、完整是工程质量的关键方面
加强施工资料的管理,是规范工程建设管理,确保工程结算准确的依据。从工程各分部的技术交底,执行的技术规范到分项工程预检、分项普检、自检、政府质检的各项记录都是质量把关的必要手段,也是以后追究、查找质量出现问题的依据。施工资料管理应做到:资料建立与施工进度同步,文书的施工项目,内容不能缺少,检查记录要有设计、施工、建设、质检、监理各方面的负责人签字,特别要注意关键部位联检。重点把握好基础、桩基、砌体、隐蔽工程项目结构,防水、消防、水电安装等部位检查资料的收集。竣工后应将工程资料分类收集齐全,装订成册,将照片和施工中的录相制作成光盘以做备用资料。
把好工程施工全方位、全过程监督控制关
工程开工前,应成立现场监督小组。施工期问,现场监督人员要全过程跟班作业,对施工中存在的问题及时纠正。实行工程监理制度,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监督计划。现场监督人员应结合工程实际情况,对施工中不合理的部位进行纠正,大到工程外造型方案,小到室内一个开关、插座的位置,都要充分体现方便性和合理性,在施工中应贯彻“严”字当头、“细”字收尾、“优”字交工的原则。
另外,把好材料进场关,杜绝“三无”材料进场或使用。工程使用的材料,应有质检单、合格证、化验单、试验报告、检测报告、特殊性试验报告等手续,这些是确保工程质量的首要条件。
在施工过程中,现场监督人员要经常同设计、施工方保持联系,及时解决设计和施工中的矛盾。要坚持每周召开工程例会,解决施工方提出的问题,协调各方面的矛盾,协调好各分包工程项目的技术交底,查找工程质量和进度存在的问题,提出下一步施工中的整改措施。特别要加强工程重点部位的监督控制,(地下、地上、屋面、室内、防水、基础、钢筋、结构顶板强度、标号安装等)。工程重点部位进行施工时,要实行24小时跟班作业,对重点部位施工质量,始终坚持高标准、严要求,确保工程建设项目合同目标的实现。
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是否具有良好的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的内涵能否适应包括内部员工和外界顾客在内的所有与企业发生各类关系人群的需求,直接关系到企业对市场需求的适应性问题,与企业的经营和发展息息相关。
因此,能否坚持“以人为本”地建立和不断提升企业文化建设水平,在很大的程度上,决定着企业的前途和命运。每个企业经营管理者都必须充分认识到坚持“以人为本”建立企业文化的重要性,把企业文化建设放到企业基础建设的重要位置来抓,加大企业文化建设的力度,不断提升企业文化水平,使之更加适应企业内外部环境变化和市场竞争的需要,推动企业的健康发展。
一、坚持以人为本,才能培育出独具特色的优秀企业文化,提升企业竞争能力
打造优秀的企业的文化,就是要把企业的优良传统、价值观念、品牌形象、服务理念、经营目标、行为准则等等有关的方面,都融入到每个职工的思想和行为之中,体现在企业的各项工作之中。
理想的企业文化,应该是使员工感到宽松和谐的、有一定的压力也有更多的动力,能够不时取得成功感和成就感的愉悦的工作氛围。也应该是使顾客、潜在用户、周边人群等与企业接触和发生关系的所有的人都能够感受到优质服务、细微服务和温馨服务的氛围。
提升企业文化建设水平,既要通过有形的品牌、产品、司容、司貌、司徽、服装等予以展现,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员工的精神风貌、工作效率、服务水平、组织纪律性、创新能力以及企业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宽松和谐的氛围等各个无形的方面得到体现。
由此可见,企业文化在本质上属于“人的工作”的范畴,因而必须“以人为本”,围绕人(内部员工和外部顾客)的需求来建立,并根据人群需求的增长而不断予以完善和发展。
二、坚持以人为本建立的企业规章制度,是优秀企业文化赖以建立、保持和发展的重要条件
优秀的企业文化不是自发形成的,而是必须通过一定的条件培养和打造而成。全体员工普遍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是企业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员工行为习惯的形成,也只能在一定的规章制度的约束和干预下形成,在良好的舆论氛围影响下得以巩固和完善的。徐方宇——企业商学院建设导师!中国“大培训”和“人才适配度”概念提出者,国际职业培训师中国人才热线特聘专家,国采金融控股集团执行董事。严格的规章制度和良好的企业舆论氛围,既是衡量企业员工行为的尺度,也是造就优秀企业文化的前提。
但是,企业规章制度实施的对象是员工,推行的效果如何,也主要看它是否适应员工的文化层次、接受能力和贯彻执行的自觉性。因此,就必须在各项规章制度的制订和实施中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这样才能更有效地予以落实,才能更有效地使企业的经营目标、经营理念等通过这些规章制度的推行来予以实现。
坚持以人为本建立的和不断予以完善的企业规章制度,既是创造优秀企业的文化的重要前提,又是优秀企业文化得以维护、延续、发展和进步的基本保证。因而我们必须紧紧围绕企业的发展目标,坚持以人为本地制定各项规章制度,使企业和员工的各种行为活动、内部和外部等各个方面相互关系的建立和调整均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只有这样,才能确立优良的适应企业经营发展的企业文化,实现企业文化的不断提升和创新,更有效地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
三、坚持以人为本,吸引员工积极参与到企业文化建设中来
要建立、保持和不断发展优秀的企业的文化,就必须重视广大员工参与企业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把全体员工吸引到企业文化建设中来。因为企业的主体是人,企业的各项活动要靠广大员工的共同努力来完成。企业的文化是企业员工整体素质的综合体现,要通过广大员工的思想观念、精神境界、理想追求、是非标准、日常行为来体现,企业文化的建立和发展必然需要广大员工的共同参与。
倡导积极进取、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培养员工主人翁责任感、敬业精神和协作奋斗的团队精神,使广大员工普遍增强“司兴我荣、司衰我耻”的思想意识,在全公司上下形成了一个团结协作、奋发向上的良好氛围,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持。同时从提升服务品位入手,大力提倡亲情介入和换位思考,组织全行开展大讨论,弘扬诚信、合规、尽职等职业价值理念,切实提高文明规范服务水平。
最大限度地吸引员工参与到企业文化建设中来,还能够保护好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和首创精神,达到企业发现人才、培养人才和合理使用人才的目的,进一步提高企业文化的建设水平,不断增强企业的竞争能力和发展后劲,更好地实现企业的经营管理目标,推进企业健康而全面的发展。
对于一个企业而言,生存是基础,发展才是硬道理。求得生存与发展是所有企业的期盼,它必须满足多种因素。在这众多制约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因素中,惟有人的因素最重要位居第一位。因为其它因素最终都要通过人这个载体去实现去完成,没有人因素的存在,其余因素的价值将无法得到体现。因而,在一个企业内,人的智慧、力量得到了有力发挥,企业才能生存发展壮大。作为企业的管理层,管理好人的资源是当务之急。
作者:武汉人才网文章来源:http://tengfeijob.com/
在面试的时候,面试官一般要对面试者的一个方面进行考察,主要是道德品质、文化和责任心等方面来考察,只有综合能力比较强的才会被录取,因此大家在面试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这几个方面:
道德品质
一个成熟的企业更多考虑的往往是道德品质方面的素质,尤其是诚信意识、奉献精神和责任感。
一些外企在团队面试前都会要求应聘者签下保密协议或作出口头承诺,防止案例外泄,但尽管如此,还是会有一些毕业生将面试内容以“笔经”、“面经”等形式公布在网上,给公司的招聘工作带来损失。2007年著名外企玛氏在第一轮面试后,发表了致参加者的一封信,表明会在充分调查的基础上对分享了面试题目的同学作出取消面试资格的处理,并表示“无论事情是大是小,原则问题不可以马虎,希望我们都能从小事做起,一起为创造健康、公平的就业环境而努力!”
文化认同
目前越来越多的企业在笔试阶段引入性格测验或心理测验这一单元,凸显出企业对于毕业生性格和心理素质的重视,而这归根到底,都是企业衡量毕业生是否认同企业文化、能否顺利融入公司文化的标尺。企业所期待的员工,不仅要能力出众,更要认同企业文化。
敬业精神
优秀的企业,尤其是世界500强企业非常注重实效、注重结果,因此敬业精神是不可或缺的。有了敬业精神,其他素质就相对容易培养了。
在明确自己想干、能干的专业领域和事业方向的同时,还应兼顾考虑社会的需求和未来发展前景等外在因素,这是规划是否成功的基本保证。如果所选择的职业自己既感兴趣又符合能力要求,但社会没有需求或需求极少,未来就业机会渺茫,这样的职业生涯规划其起步就是失败的。
四、善于从小事、从最具体的职业岗位做起
关键词:应用型大学,实践教学基地,师资队伍
2014 年5 月国家正式颁布了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在该决定中对于高等院校的改革是提出了方向性的要求[1],要求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院校转型发展,因此,建设应用型大学已经是当前高等教育改革领域里的一个热点话题。当前,我们国家包括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很多地方普通本科院校明确提出了建设应用型大学的目标定位,转型发展不仅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新升本高校发展的要求,但对于从一般普通本科高等院校向应用型大学转型应该怎么转,有哪些工作需要做,还有许多问题没有研究透彻,同样,没有应用型大学建设理论指导的办学实践也遇到很多现实的困难,这已经成为制约高校转型发展的障碍。下面,就应用型大学建设中的观念转变、科研工作、师资队伍建设和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等四个方面谈下自己的一点认识。
1 转变观念,加强应用性大学建设认识
进行应用型大学建设,首先要转变传统观念,充分认识应用型大学概念。没有思想观念的转变,高校就很难实现真正的转型发展。应用型大学不等同于高职院校,而是大学的一种类型,同样可以建成高水平大学; 应用型大学建设不仅适用于理工类专业,同样适用于人文社科类专业,社会发展需要的是各行业应用型人才。建设应用型大学要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以促进学生成才和增强创业能力为目标,因此地方本科高校的转型发展要把办学思路和定位转到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上来,转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中来,转到培养应用性人才上来,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高校转型发展,建设高水平应用型大学。
2 加强 “双师型” 教师队伍建设
应用型大学要培养既要达到本科教育要求,又要具有应用与实践技能、创新和持续发展能力以及核心竞争力的人才[2],如果连培养学生的老师都不具备这些素质,又怎能培养成出合格的应用型人才。因此,应用型大学建设必须要建设一支专兼结合的 “双师型”教师队伍,这是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应用型大学教师不仅要熟悉教育规律和具有一定理论教学经验,同时又还要具备行业背景和较强的专业应用能力。
发展和服务地方经济是高等院校建设应用型大学的立足所在,也是高校服务社会功能体现。要实现服务地方的目标,离不开一支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 “双师型”教师队伍;应用型大学建设最终目标是培养应用型高层次人才,而教师是教育活动的实施者和核心要素,因此,要求教师既要有职业水平又要具备实践能力。一方面要重视专业教师实践能力培养,让教师到一线企业去学习生产技术和生产技能,培养更多的双师型教师,同时又要聘请实践一线的高层次技术人员做兼职教师,开设企业课堂,让学生了解一线生产最新技术和发展状况,以促进师资队伍双师功能的实现。只有具有这样一支高素质的 “双师型” 教师队伍,方能组建科研团队,承担横向项目,顺利将科学与生产相结合,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推动科技攻关与成果转化进行。
3 强化科研工作的地位
科研工作是高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赋予高校的四大功能之一,是高校水平本科院校的重要标志,是提高教师教学水平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应用型大学区别于高职院校的重要标志。高校向应用型转型并非弱化科研工作,而是更应重视科研,尤其是与企业联合的科研工作。
首先,科研有助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培养应用型人才是应用型大学建设的根本任务,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需要科研工作来支撑,因此教师的科研能力对于应用型大学建设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如果教师没有科研能力,怎么去指导学生的毕业论文和毕业设计,又怎么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所以说要有应用性的学生,就要求教师具有一定科研能力。这样教师才能充分了解行业一线并能够解决行业中不断出现的问题,进一步促进校企合作和产学研的真正融合。其次,高水平应用型大学还肩负着博士、硕士高学历人才的培养,如果没有高水平的科研工作做保障,这些目标就很难实现。
4 重视实习实训,加强实践基地建设
当今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而应用型大学实训实习基地就是学生锻炼自身能力、培养应用能力的场所。实习实训是学生学业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实习,实习过程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实践经验,还能帮助学生积累企业工作经验,提高学生的创业和就业能力。
当先,时常听到很多大学应届毕业生抱怨工作难找,甚至有一些学习成绩非常好的同学都找不到满意的工作,而被公司拒绝的原因就是缺乏工作经验,那么大学生怎么才能既不耽误专业知识学习又能积累工作经验呢? 可以说在校期间的实习实训就是最好的积累工作经验的方式。学生在工厂实习,通过跟一线工人师傅学习,亲身体验生产操作过程,既可以弥补学生在课堂上无法学到的知识,也可以将课堂上所学到的理论应用到实践过程中来,又能够通过实践过程来验证理论知识,加深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同时,实习实训还能锻炼学生实践能力,增加学生的企业工作经验和社会经验,提高毕业后就业能力。现在大学生毕业找工作都会进行面试,有的企业就趁这个机会让学生做一个实物或问一些比较实际的问题,大多数毕业生由于平时忽略了实习,很简单的实际问题都答不上来,这就是不重视实习最直接的表现[3]。
5 结语
现阶段,普通本科院校向应用型大学转型还处于初级阶段。转型发展过程思想观念转变是先导,师资队伍建设是关键,实践基地建设是保障。当然,如何建设适应应用型大学发展需要的 “双师型”师资队伍,科学研究如何促进应用型大学的建设,还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实习实训环节是学生踏入社会工作必须经历的一个过程,实践基地的建设可保证学生实习环节的顺利进行,如何加强实践基地建设,增强学生实践能力和就业水平也是应用型大学建设中面临的一个新的课题,也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地去探索。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EB/OL].中国政府网,http://www.scio.gov.cn/ztk/xwfb/2014/gxbjhzyjyggyfzqkxwfbh/xgbd31088/Document/1373573/1373573.htm.
[2]王振良,时晨,郭和平.应用技术型本科教育师资队伍探析[J].学理论,2014(4):260-261.
摘要:伴随着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暖通空调系统得到了普遍的应用。由于暖通空调具备采暖、通风、制冷等要求,所以系统设计的优良和施工的质量直接决定了其使用效果和使用成本。文章正是基于这个角度,就暖通空调系统设计和施工中的注意要点进行相关探讨。
关键词:暖通可沟通;设计;施工;注意要点
随着人们生活条件的不断好转,人们对生活质量提出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这一背景下,多元化的采暖方式逐渐成为一种趋势。其中又以暖通空调是最为普遍、最为常见的一种采暖方式。但是在目前暖通空调的设计与施工中依旧存在诸多不足之处,需要针对性的解决,才能满足暖通空调的实际需求。
一、暖通空调系统设计原则
(一)节能化
暖通空调系统设计的首要原则是节能化,当然也要对人的居住感受进行考虑。一般而言,人们的舒适度会受到以下三个方面的影响,包括室内温度、气流速度以及空气湿度。暖通空调系统节能设计要对这几个因素进行设置,因此节能效果要与舒 适性结合在一起。除此之外,需要对建筑外部气候条件进行应对及调整,形成建筑物室内微气候系统,从而实现暖通空调的节能设计。
(二)人性化
暖通空调系统系统设计要遵循人性化设计原则,均匀加热系统的设计,尽可能地降低能源消耗,然而空调设计应注意人性化的设计原则,并不是降低能源消耗而不顾人们在主观方面的感受。设计 过程中要保证室内温度能够实现自我调节,考虑到每一个人对于温度适应性存在的差别,在设计方面要给予充分尊重,保证共享热功能能够顺利实现,热入口调节设备位于温度控制阀的分支上,符合建筑物节能需求。
(三)科学化
暖通空调系统系统设计要遵循科学化的设计原则,要确保空调的节能效果得到最大程度地发挥实际上是有难度的,这和建筑设计、室内装饰设计等有直接关系,具体设计 过程中要进行综合考虑,以此实现能源利用最大化。
(四)经济性
暖通空调系统目前国内常用的都有十多种,每种由于使用原理的不同,所需要的设备和管道等都有相当大的差别,自然造成施工和使用成本相差较大。在设计选型的时候,一定要充分了解业主对于本部分内容的成本控制指标,并尽量在确保使用功能的前提下,优化成本并做好节能环保措施的研究,最大限度的减少废气排放和减少对周边环境的污染。
二、暖通空调系统的设计要点
(一)参考施工现场、周边条件与建筑物等综合因素
在设计暖通空调方案的初期,应该采集各种与之相关的信息,并在分析、协调的基础上,实现方案与建筑物最大程度的匹配。首先,在图纸中找到建筑物的具体位置,在分析周围建筑物热、水、电供应管道铺设,以及接口位置的基础上,考虑、选取建筑物的最佳供热口位置。其次,掌握建筑物的使用情况,比如人员数量的多少,居住时间的长短。根据具体情况,能够有效的设置空调负荷的上限,避免在使用中出现故障。最后,在安装暖通空调系统时,要对建筑物的层数、层高,以及总高度进行统计。如果民用建筑的层数大于等于10,或者建筑物总高度在24米以上时,要按照高层民用建筑防火规定的内容,采取一定的防护措施。
(二)按照设备的实际情况进行设计
负责暖通空调系统设计的人员,在设计的过程当中要综合考虑设备的实际情况,包括设备的空间的利用、尺寸的大小等,否则很容易给设备安装带来障碍。比如:机房位置太偏僻,导致风道距离加长,不仅增加了能量的消耗,而且削弱了通风的效果。在使用中,常常让用户很头疼。除此之外,进风口、排风口间距小,不符合设计的要求,以及管道夹层充当机房的作用,在运行中震感强、噪声大,影响了相邻住户的休息,给建筑物的正常使用造成了困扰。这些问题在暖通空调的应用中,经常发生。因此,建筑师在设计系统时,不但要以经济、美观、适用为参数,而且必须以设备的实际情况为根本,在综合考虑各种要素的基础上,实现暖通空调系统的合理应用。
(三)结合设计规范设计采暖位置
在选取系统安装位置时,在考虑客观因素的基础上,还应该参考相关的设计规范。比如:根据住宅设计的相关条例,在安装采暖时,用来调节、检测,维护的设备不能设在套内。所以,当实际的建筑布局存在问题时,首先应该遵循住宅设计的标准。建筑师在设计系
统时,应该将共用的设备安装在户外,以便系统在应用时更加方便、快捷。
三、暖通空调系统的施工要点
(一)要做好与相关专业配合
第一,标高问题。对于一些商业和办公楼,顶部的管道都非常多,除了暖通和空调的各种风机、风管、水管外,还有消防管道、强弱电的桥架以及其他设备设施等,充斥着整个吊顶面。加上很多房屋建筑的结构梁较多或其他一些异性结构,导致管道在安装的时候,经常发生各种问题。最常見的就是管道安装的标高问题,当2个管道安装在一个标高的时候,必然会发生冲突。为预防和解决此类问题,一是设计单位在各安装专业设计完成后,自己内部要进行一个标高和管道走向的会审,确保标高没有冲突;二是在施工现场施工之前,业主应该组织各管道安装单位进行一个集中的会审工作,将每一家的管道安装标高进行集中的梳理和统筹的安排,并在施工过程中加强监督管理,才能避免此类问题的发生。第二,风口问题。暖通空调系统有很多的进风口和排风口,有的在屋面而有的在外立面上。在施工过程中很常见的就是暖通图纸上的风口与其他专业的不符,特别是建筑图纸不符。导致风口的位置错位或者该留的风口没有留等情况的发生。为避免此类问题发生,施工单位在施工之前,应该首先拿着图纸到施工现场对每个风口进行比对,看是否有与本专业图纸冲突的地方,如有应该通知业主和监理单位,查找原因进行整改。如果在暖通空调在没有施工之前,看是否能够将分口进行调整,以免造成过多的结构变更。
(二)保温问题
空调风管和暖通风管大部分都需要保温,而施工过程中各方关注的重点都是风机和管道的安装等,对于保温材料的选用和施工都比较忽视,而此部分内容却正是影响采暖效果的重大因素。很多施工单位正是抓住了这种现象,而在材料选用和施工上偷工减料,导致材料保温效果达不到要求,影响后期的使用,并增加了业主后期的成本。
(三)隔音问题
在暖通空调系统中少不了需要空调机组、各种风机和盘管等设备。而对于一些比较大型的空调机组,在运行过程中会产生较大的噪音,尤其是泵房内的声音更大。第一,对于一些集中通风采暖的区域,尽量采用风机盘管,其噪音量比较小,并且风口的位置可以更加灵活的布置,满足广大商户和业主的需求。第二,在风机与风管之间进行软连接,以减少风机运行过程中在交接处产生的振动,并且在成本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增加消声器,较好的减少噪音的产生。第三,在空调机房和水泵房内墙面采用隔音材料、吊顶可以选用吸音板,在这样一些板材的作用下,可以有效防止噪音的传递。并且在交付之前,要做好噪音的测试,如果不达标的部分,必须进行整改。
(四)水系统问题
对于一些商场部分,经常采用水循环系统进行采暖和制冷,就会有大量的冷冻水管道和排水管道等。在施工中最常见的就是管道的漏水、部分位置的堵塞和水压不够等情况,严重影响后期的使用。为预防此类问题,施工单位在交付之前,必须做好试压和各种调试,确保合格再进行验收。
总之,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建筑暖通空调的设计水平也相应提升。在具体实践中,还需要重点关注暖通空调系统的设计原则和施工要点,并不断优化设计方案,从而实现最佳的环保、节能效果。
参考文献:
[1]祁爱琴.高层建筑工程暖通设计的问题及改进措施[J].信息化建设,2015,10
[2]高晓辉.浅谈建筑暖通空调节能优化设计方法[J].科技资讯,2015,02
【企业文化研究与建设的几个方面】推荐阅读:
对企业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09-25
企业文化建设与企业文化管理11-09
企业制度与企业文化建设05-27
邮政企业文化建设与道德文化建设研究10-25
企业文化建设与员工06-18
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文化建设06-30
企业廉洁文化建设探索与思考06-09
发展现代物流企业文化的几点思考0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