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色的鱼钩讲解词

2025-01-2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金色的鱼钩讲解词(共11篇)

金色的鱼钩讲解词 篇1

你知道吗?

草地:课文中的草地指的是松潘草地,位于青藏高原和四川盆地连接段的川西北草原,纵横300余公里,海拔在3500米以上。由于排水不良,形成大片的沼泽。水草盘根错节,结成片片草甸,覆盖于沼泽之上。草地气候极为恶劣,年平均气温在零度以下,雨雪风雹来去无常。过草地是红军长征中最艰难的行军。行军时,稍有不小心,就会陷入泥潭。

教材展示·感悟课文

课文简析

这篇课文,作者满怀深情地叙述了红军长征途中,一位炊事班长牢记部队指导员的嘱托,尽心尽力地照顾三个生病的小战士过草地,而不惜牺牲自己的感人事迹,表现了红军战士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课文梳理

感悟课文

他抬起头,望着夜色弥漫的草地,好久,才用低沉的声音说,“指导员把你们三个人交给我。他临走的时候说,‘他们年轻。一路上,你是上级,是保姆(mǔ),是勤务员,无论多

①么艰苦,也要把他们带出草地。’”

② 我端起搪瓷碗,觉得这个碗有千斤重,怎么也送不到嘴边。

擦干了眼泪,我把老班长留下的鱼钩小心地包起来,放在贴身的衣兜里。我想,等革命胜利以后,一定要把它送到革命烈土纪念馆去,让我们的子子孙孙都来瞻仰它。在这个长满

③了红绣(xiù)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

①点拨:这是指导员向老班长交代任务时说的话,指出了老班长肩负的三重责任。是“上级”,指老班长要负责领导三个病号走出草地;是“保姆”指老班长要像保姆一样细致周到地照顾三个病号;是“勤务员”,指照顾病号要全心全意。

②点拨:这句话是“我”深知老班长搞到点吃的东西非常不容易,而他自己却从来不肯吃,所以“我”不忍心自己喝鱼汤。“千斤重”是用夸张的手法,准确地反映了“我”看着老班长忍饥挨饿,不忍心自己喝下鱼汤的沉重心情。

③点拨:这句话揭示了课文的主题。“我”把鱼钩小心地包起来,不仅表达了“我”永远向老班长学习的决心,也是为了留下这个让子孙后代瞻仰革命前辈的遗物,学习他们为了革命事业的成功,为了战友的生命而不惜牺牲自己的高尚品质。鱼钩虽然长满了红锈,但它记录着老班长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闪烁着老班长金子般的思想光辉,昭示着老班长关心同志,舍己为人,忠于革命的精神永垂不朽。课文结构

全文共34个自然段,可分为四段:

第一段(第1、2自然段):写老班长接受了照顾“我们”三个生病小红军过草地的任务。

第二段(第3—22自然段):写青稞面吃完了,老班长设法钓鱼煮鱼汤给“我们”吃,“我”发现了老班长没吃鱼汤的秘密。

第三段(第23—33自然段):写快要走出草地了,老班长却牺牲了。

第四段(第34自然段):写“我”把老班长留下的鱼钩小心地保存起来。

日积月累·丰富知识 生字理解 会认的字

辨多音字

词语积累 词语表

颧骨 两鬓 斑白 搪瓷 严厉 收敛 疙瘩 粗糙 抽噎 红锈 宿营地

青稞面 喜出望外 热气腾腾 无边无际 昏迷不醒 奄奄一息 解释词语

支吾:说话含混躲闪;用含混的话语搪塞。<造句:“为什么今天说话支支吾吾呢?”老师厉声问道。> 弥漫:(烟尘、雾气、水等)充满、布满。<造句:阳春三月,空气中弥漫着花香。> 收敛:(笑容、光线等)减弱或消失,本课是指老班长的笑容消失。<造句:“都是大人了,应该收敛一点儿了吧!”妈妈教训她说。> 宿营地:军队在行军或战斗后住宿的地方。没有边际。

奄奄一息:形容气息微弱。<造句:这只受伤的麻雀奄奄一息。>近反义词

金色的鱼钩讲解词 篇2

文章开始,作者用简单几笔,抓住特点,勾画出了老班长的人物形象。近四十岁,高个儿,背有点驼,四方脸,高颧骨,满脸皱纹, 两鬓斑白……真可以说是栩栩如生!就可以看出他在红军部队里长期操劳,辛勤工作,大家叫他“老班长”的原因,不仅是因为他的年纪大,更主要的是因为他对大家“特别亲”,使读者一开始就对老班长有了一个鲜明、亲切的印象。

俗话说,言为心声。文章写老班长的语言,更是感人肺腑。如:

1他摸了摸嘴,好像回味似的说:“吃过了。我一起锅就吃,比你们还先吃呢。”“回味”指“吃了东西再品品滋味”,“好像回味”则是没吃东西,还要装做品滋味的样子。由此可以看到老班长的内心:不能让他们知道我没吃,要不然,他们也不肯吃鱼了!他们不吃,怎么能走出草地呢!

2老班长……轻声说:“小声点儿,小梁!咱们俩是党员,你既然知道了,可不能再告诉别人。”“既然”一词可以看出,老班长见已瞒不住小梁,就退了一步。“轻声说”则说明了老班长对另外两个小战士关怀备至,仍不愿让他们知道真相。

3他抬起头……用低沉的声音说,“指导员把你们三个人交给我。他临走的时候说:‘他们年轻。一路上,你是上级,是保姆,是勤务员,无论多么艰苦,也要把他们带出草地。’……”他语重心长地把任务的艰巨,情势的严重,都告诉了小梁。“真有个三长两短,我怎么去向党报告呢?难道我能说,‘指导员,我把同志们留在草地上,我自己克服困难出来啦?’”这句话字字珠玑,掷地有声,充分表现出老班长克服困难,完成任务决心之大。

这些语言描写有个性,有特性,有深度,闪烁着老班长思想的光芒。他心里想的是三个小战士,是党交给他的任务,唯独没有自己。

朗读能调动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激情。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课文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这篇课文虽长,但故事情节并不难懂,不必作烦琐的讲解。

一、初读课文,大体了解课文内容

此步的目的是弄清时代背景,学习生字词,理清文章的脉络, 大体上了解课文内容。文章虽长,但并不难懂,可用下面两项填空练习来检查学习效果。

1.长征从 ______ 年 ______ 月开始,到 ______ 年 ______ 月结束。途经 ______ 个省,行程 ______ 里。出发时红军有 ______ 人,到达陕北后只剩下不到 ______ 人。

2.《金色的鱼钩》记叙的是______年秋天,方面军过______地时,一位老班长 ______ 的动人事迹。

二、有感情地朗读重点段,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课文很长,在有限的时间内全文练习有感情地朗读是不可能的,效果也不会好。应该突出重点,大胆取舍,重点段最能突出老班长的高贵品质,特别是那些闪烁着老班长思想光芒的词句。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给学生做个样子,教给学生读出感情的方法。老师要范读, 读后还要分析读得有感情的原因。如可以范读6~9小节,读后再讲讲怎样才能读出感情:(1)过电影。一边读一边想,脑海里形成一幅幅动人的画面,连起来,就像在演电影。书上的内容在自己脑子里活了起来。(2)通过外表看内心。不仅在过电影时,看到了老班长的外表,还要通过这些外表描写来感觉老班长的内心活动。(3)进入角色。过了电影,感觉到了老班长的内心活动,深受感动,就自然而然地进入角色。好像自己就是小梁,亲眼目睹了老班长嚼鱼骨头的情景,感动得热泪盈眶。这样,便自然而然地读出感情。

2.让学生用此方法练习读11~15节。读后检查:(1)读这几小节时,你脑海里出现了哪几幅画面?(2)你感觉老班长此时是怎样想的?(3)指名读课文,看是否进入角色,是否读得有感情。此时,应给学生留有充分的读书时间,自由读、指名读、齐读交替进行,也应在技巧上做一些必要的指导。通过反复练习,让学生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掌握读出感情的方法。

3.抓住重点词句,带着问题读书,感觉人物的内心活动。通过人物外表感觉内心最难,根据重复词句设计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就可以比较容易地感觉到人物的内心。如读“别浪费东西了, 我不行了……”一句时,可以问:“老班长吃这点鱼,算不算浪费东西?为什么?”“他为什么说是浪费东西?”读“你们吃吧……我没完成党交给我的任务……”一句时,可以问:“老班长到底完成没完成党交给的任务?”

4.还可以借助电教手段,让学生听录音、看录像,帮助学生进入角色。

三、再读课文,总结文章的中心思想

全文学完后,如果问,本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则索然无味。可以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把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说成是金色的呢?让学生带着问题再读课文,读后讨论,弄清楚“金色”是指老班长“舍己为人,忠于革命”的精神。

四、精心设计作业,有机地渗透思想教育

此文是向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好教材,但如果问“你向老班长学习些什么?”或“你怎样向老班长学习?”则嫌太露、太直。应在“有机”“渗透”上下功夫。最后,可以布置这样一项作业:如果你到了革命军事博物馆,看到了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将在“留言簿”上写些什么?这样,学生就可以自然地把自己的感想讲出来。

摘要: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激情。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课文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以《金色的鱼钩》为例,著重谈一下朗读在课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金色的鱼钩讲解词 篇3

一、追根溯源激发兴趣,探秘人物性格

课堂提问最忌盲目性,动辄就问,使得提问泛滥,会造成学生注意力的散乱,无法集中思考。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教师对课堂的调动能力不够。为此,教师要在提问之前,整体架构文本情境,考虑学生的接受程度,激发学生兴趣。

在新课讲授的第一个环节,我的思路是进行题解,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文本,寻找属于自己的答案。问:“《金色的鱼钩》里,金色是什么意思?(出示句子: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为什么长满了红锈,还会闪烁金色光芒?这是否有矛盾?”在我的提问下学生积极思考,有的回答:因为老班长救了三位小战士,自己却牺牲了;有的答:鱼钩上有老班长的血汗;还有的答:它仿佛是老班长一颗闪闪发光的心……通过解读,学生体会到这“金色”代表着老班长那种崇高的精神。那么老班长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呢?他有什么性格特征呢?

接下来我展开性格解读,让学生描绘老班长的外表(从课文中画出描写外貌的句子:满脸的皱纹,斑白的两鬓)设置疑问:“老班长三十多岁,为什么像五六十岁的老人?”学生从这个问题入手,了解到老班长经历过很多磨难,饱经风霜,从他的外貌可以看到他那颗金子一般的心。“那么他有什么行动呢?”通过我的引导,学生们找到解答:老班长到处找野菜吃,钓鱼给伤病员吃,为三位小战士洗衣裳,像父亲那样对待他们。

为了更加清晰地展现老班长的内在精神,我继续设置问题深挖(出示问题):“文中有以下词语:合不拢眼、收敛笑容、露出笑意,这是什么描写?为何这样描写?”通过深入理解,找到解答:他为革命操劳,为战友担心,焦虑不安,为伤病员吃了鱼就有好转而高兴。

师:你能了解老班长是个什么样的人吗?

生1:一心牵挂小战士。

生2: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生3:一心挂念党的委托,心中只有革命事业。

二、一石投水问出真情,激荡情感波澜

在有效提问中,值得注意的是,不要过分强求问题的答案。那样会让学生失去自我情感表达的机会。这个时候教师就要设置相应的开放提问系统,充分放手让学生尽情释放,想到什么就说什么。对于老班长其人其事的情感体验,因人而异,不能强求必须都要有千篇一律的体验,关键是要有感触,有体验,这就达到了教学效果。

进入情感体验环节,为了让学生体会作者对老班长的敬仰之情,激荡学生的情感波澜,我设置问题:“请画出表现‘我’的神态、动作和语言的句子,想象一下当时作者的心情。”(生答:万根钢针扎着喉管,欲吃不能,自恨又自责)通过问题的设定,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在文本和师生互动中能够换位考量,接着问:“如果你是作者,当时你会怎么做,怎么想?”

生1:如果是我,我会哭起来。

生2:我觉得老班长那么伟大,而自己简直太渺小。

学生进入体验的关键时段,我再次从小细节进行情感渗透,问:“一个搪瓷碗那么轻,可是为什么总送不到嘴边?”学生明确认识到这是夸张的写法,目的是为了衬托自己的痛苦和对老班长的敬仰。这些提问让学生一步步找到和文本契合的感情支撑,而且通过思考体验,学生获得文本对话能力,拓展并延伸了思路。

三、画龙点睛问出共鸣,升华人文精神

阅读教学中的人文渗透不是学生自然而然生发的,而是要在教师画龙点睛的有效提问中,悄然建立起来。这个时候的提问不是干巴巴的中心思想,也不是要学生豪言壮语地表白,而是润物细无声的升华和熏陶。

老班长牺牲这段情节是文本的高潮,课文精髓部分,也正是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渗透的关键部分。为了使得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我设置问题:“老班长昏迷不醒时,我们为什么慌了?你的心情如何?”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情感体验,心灵获得情感共鸣:他可能撑不住了。读到这里,我心里真的很难受。

教学进入这个阶段,有一些学生已经眼泪汪汪。我继续挖掘情感背后的精神力量,设置问题:“老班长是凭借什么坚持着走到草地边?”学生再一次深刻体会到老班长的精神:牢记党的委托,内心对党的无限忠诚和信仰。同时学生也挖掘到了他本身所具有的那种坚持和坚信的力量,还有坚强的信念和顽强的意志。藉此,学生将老班长的精神又深挖了一层:他是毅力的象征。

问题挖掘到这里,学生已经对老班长产生了深刻共鸣,在此最佳时机,我着手进行情感升华的引导,并设置问题:“临死前老班长说了一番话,你是怎么理解这些话的?”学生自然而然生发出内心的愿望:做人要像老班长那样,赤胆忠心为工作,关爱身边的人。

《金色的鱼钩》这节课我重点放在挖掘老班长的精神和对人物性格展示这两方面,但要让学生既能把握精神,又能学到人物描写的写作方法,这是比较难以平衡的。教学中我着重从设置有效问题入手,让学生体会和领悟,获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这让我认识到,有效的提问才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所在。

金色的鱼钩 篇4

主备人:乔瑞荣 审核人:裴志芳 程艳玲 王丽菊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正确读写“皱纹、威胁、咀嚼、保姆、勉励、蹲下、瞻仰”等词语,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通过重点词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学习老班长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

3.领会作者通过人物神态,行为,语言,展现人物内心世界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体会文章蕴涵的思想感情.难点:理解:“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光芒。”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1.请看《长征》片断(运用课件播放)

2.长征塑造了一个个动人的,可歌可泣的故事,你们已经学过了长征中的哪些故事?

3.今天我们学习发生在长征中的又一个感人故事:金色的鱼钩(板书)学生读题

4.这篇课文为什么叫“金色”的鱼钩呢?这个长满红锈的鱼钩有没有象征意义?还里有着一个怎样的感人故事,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走进草地学习课文.二.检查预习情况.1.课件出示生字词语,认读:皱纹,威胁,咀嚼,保姆,勉励,蹲下,瞻仰

2.在预习中你有哪不懂的问题?(提出后小组解决,解决不了的在学习过程中大家一起解决).三.理清文章脉络.1.快速阅读,课文讲一个什么故事? 看看作者按什么顺序写这个故事,分为几部分写?(按事情发展顺序写,分四部分)

2.学生汇报后,师小结:

(课文讲一位快四十岁的老班长为了带领三个有病的小战士走 出一望无际的草地,无微不致地照顾他们而牺牲的故事)

四.播放课文朗读

五.学习课文

老班长为什么要无微不致地照顾三个病号小战士呢?(这是党交给的任务)

老班长是怎样用实际行动完成这个任务的?请继续学习课文.六.精读重点段.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一)老班长一路上无微不致地照顾病号.他们在草地上要走多少天?(四十多天)

作者重点写了几天的事情?(四天:钓鱼、不喝鱼汤、命令、牺牲)

(二)这四天最能体现老班长是怎样无微不致地照顾三个病号的?

认真读课文.在书中画出描写老班长言行的句子.选择自己最受感动的一段.好好地读一读,再深入体会:为什么会受感动?体现了老班长什么品质?

(三)重点赏析.领悟情感.1、汇报最让自己感动的语段.(1)出示:(3-4自然段)

三个病号走不快,一天只走二十来里路。一路上,老班长带我们走一阵歇一阵。到了宿营地,他就到处去找野菜,和着青稞面给我们做饭。不到半个月,两袋青稞面吃完了。饥饿威胁着我们。老班长到处找野菜,挖草根,可是光吃这些东西怎么行呢?老班长看我们一天天瘦下去,他整夜整夜地合不拢眼。其实这些天,他比我们瘦得还厉害呢。

一天,他在一个水-塘边给我们洗衣裳,忽然看见一条鱼跳出水面。他喜出望外地跑回来,取出一跟缝衣针,烧红了,变成个钓鱼钩。这天夜里,我们就吃到了新鲜的鱼汤。尽管没加作料,可我们觉得没有比这鱼汤跟鲜美的了,端起碗来吃了个精光。提问:

老班长想出什么办法来解除饥饿的威胁?(钓鱼)“到处”这个词可以看出什么?(找野菜,挖草跟也很不容易).老班长“整夜整夜合不拢眼”说明了什么?(担心病号)齐读3-4自然段.2、出示:(第8自然段)

我不信,等他收拾完碗筷走了,就悄悄地跟着他。走近前一看,啊!我不由得呆住了。他坐在那里捧着搪瓷碗,嚼着几根草根和我们吃剩的鱼骨头,嚼了一会儿,就皱紧眉头硬咽下去。我觉得好象有万根钢针扎着喉管,失声喊起来:“老班长,你怎么„„”

提问:老班长为什么不喝鱼汤而吃草根和鱼骨头?从“皱紧眉头”“硬咽”体会到什么?(吃草根和鱼骨头有多么困难)“我觉得有万根钢针扎着喉管.失声.喊起来„„”从这句体会到了什么?(心里万分痛苦)我当时怎么想呢?(围绕着老班长坚强、舍己为人的品德想)

指导感情朗读.体会老班长的忠于党的事业.舍己为人的内心世界.3、出示:(第21自然段)

我端起搪瓷碗,觉得这个碗有千斤重,怎么也送不到嘴边。两个同志不知道为什么,也端着碗不往嘴边送。老班长看到这情况,皱起眉头,说:“你怎么了,吃不下?要是不吃,咱们就走不出着草地。同志们,为了革命,你们必须吃下去。小梁,你不要太脆弱了!”最后这句话是严厉的,意思只有我知道。

提问:老班长为什么要命令“我们”喝鱼汤?为什么“我”端起碗有千斤重?“千斤重”含义是什么?老班长看到战士们不吃鱼汤时他皱起了眉头.心里是怎么想的?老班长看见“我们”吃完了.脸上的皱纹舒展了.嘴角露出了一丝笑意.此时他心里又想些什么?

指导感情朗读.体会“我”沉重的心情和老班长欣慰的心情.4、出示:(第28-30自然段)

当我俯下身子,把鱼汤送到老班长嘴边的时候,老班长已经奄奄一息了。他微微地睁开眼睛,看见我端着的鱼汤,头一句话就说:“小梁。别浪费东西。我„„我不行啦。你们吃吧!还有二十多里路,吃完了,一定要走出草地去!”

“老班长,你吃吧!我们抬也要把你抬出草地去!”我几乎要哭出来了“不,你们吃吧。你们一定要走出草地去!见着指导员,告诉他,我没有完成党交给我的任务,没把你们照顾好。看,你们都瘦得„„提问:老班长临终前是怎样做的.怎样说话的?

师:为了三个生病的战士.老班长耗尽了自己全部生命.这是多么感人的情神啊!而这几个小战士却只能眼睁睁看到老班长牺牲,真是悲痛欲绝。

指导分角色朗读.(读出老班长对战士的牵挂.关爱.战士们悲痛欲绝的心情.)

七.学习课文最后一段

1.齐读.2.我为什么要小心地把鱼钩放在贴身的衣兜里?

3.理解:“在这个长满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鱼钩记录老班长的英雄事迹,老班长虽然牺牲了,但在这个“长满红锈的鱼钩上,可以看到老班长像金子一样的品质,才使他闪闪发光„„学生能围绕主题作答即可)

4.你们现在知道为什么要用“金色的鱼钩”做题目吧?

八.总结:

1.老班长有哪些品质?(忠于革命.舍己为人)

2.课文在表达方法上有什么特点?(通过人物的神情.动作.语言展现内心世界)

板书设计: 金色的鱼钩

老班长 钓鱼不吃鱼

鼓励病号喝鱼汤

忠于革命

金色的鱼钩 教案 篇5

红山根小学

魏丽

《金色的鱼钩》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练习快速阅读,简要地复述故事。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语段,体会老班长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精神品质。教学重点:

体会文章中蕴含的思想感情,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感受人物的内心世界。教学难点:

通过朗读课文,理解重点句子“在这个长满了红绣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请学生回忆学过的《七律 长征》,背诵后简单说说对长征的了解,熟悉课文背景。

2.学生读课题,说说从课题中你读到了什么

二、读记词语

出示本课要求读记的词语,学生读读记记

强调易读错的字音

三、速读课文,概括故事内容

在限定时间内,快速的阅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学生速读,汇报明确

四、再读课文,交流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

1.学生大声朗读自己受感动的部分,可适当批注,想想为什么,可以多读几遍

2.全班交流

五、理解重点语句

结合朗读内容,理解课题及课文最后一句话的含义。“在这个长满了红绣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

六、拓展练习

做个小讲解员,根据课文内容,为大家介绍金色的鱼钩的故事,出示要求。

学生准备,汇报。

板书设计:

金色的鱼钩

肩负重任

忠于革命

老班长

弯钩钓鱼

舍己为人

金色的鱼钩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读读记记颧骨、两鬓、抽噎、喜出望外、奄奄一息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受到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品质的教育。

3.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展现人物内心的表达方法。

4.练习快速阅读,简要地复述故事。

教学重点:

体会文章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这句话的含义。

课时安排:1课时

课前准备:

课前布置收集有关长征的图片、文字等资料,通过课前阅读,熟悉课文。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长征是世界军事史上一个伟大的奇迹,一个由伟大的中国工农红军创造的奇迹。在这个奇迹的背后,是红军战士历尽的千难万险,是无数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一个老班长的故事。(板书课题,生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直奔中心

1.请同学快速默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再次快速默读课文,读时注意自己的感受和心情变化,读后谈谈感受。

[设计意图:放手让学生畅谈初读后的感受,学生会谈到会被班长为革命,为他人牺牲自己的品质感动。这样能及时释放学生心中的感动,又能根据学情来展开下面的教学。]

三、精读品析,体会情感

1、

同学们都被班长尽心尽力地照顾伤员而不顾自己的崇高品质所感动。带着这份感动再次走进课文,细细品读描写老班长的句子,想想它们为什么让你感动。

2、

品读重点句:

---从外貌体会中心

(1)炊事班长快四十岁了脸上布满皱纹,两鬓斑白,显得十分苍老。

A.三十多岁的老班长为什么会有五六十岁老人的外貌特征?

(

满脸的皱纹证明他经历长期艰苦的革命斗争。斑白的两鬓说明他饱经风霜的考验。他比我们还瘦得厉害,反映他内心为病号的担忧和焦虑。)

B.抓住表现苍老的重点词朗读,读出感动。

(2)瘦得只剩皮包骨头,眼睛深深地陷了下去,还一直用饱满的情绪鼓励着我们。

(老班长胜利地完成了上级交给他的任务,可自己已经衰弱到不能支撑的地步。这充分说明他对战友的满腔热爱,对党的高度忠诚。)

-――从语言、行动、神情体会中心

(1)学习硬咽草根鱼骨头片段

A.指名朗读,读后议论:为什么这个段落令人感动?

(抓住皱紧眉头、硬咽等词和我当时的心情,体会老班长的品质。)

B.感情朗读,注意体会人物的内心。

(2)学习夜里钓鱼摸野菜片段

A.自由朗读,读后议论:为什么这个片段令人感动?

(老班长非常辛苦,寻找食物极其艰难。他是用革命的意志,对党的.忠诚在坚持。)

B.抓住翻了多少草皮、一棵一棵地摸等重点词朗读。

(3)学习耐心劝导小梁片断

小声点儿,小梁!咱们俩是党员,你既然知道了,可不要告诉别人。

指导员把你们三个交给我。我怎么向党汇报?难道我能说指导员,我把同志们留在草地上,我自己克服困难出来了?

A.说出内心感受,为什么让你感动?

(老班长意在稳定小病号的情绪,保护他们的身体,坚持走出草地,完成党交给的任务。他宁愿为别人操碎心,也不让别人为他有半点忧。)

B.指导朗读

(4)学习命令战士喝鱼汤片段

A.学生自由朗读这一片段内容,并观察课文插图,想象小梁和老班长的心理活动。

B.思考:老班长前后的表情有什么变化?为什么有这样的变化?

(嚼了一会儿,就皱紧眉头硬咽下去。那种欲吃不能,欲罢不行的神态,反映了老班长坚定不移的革命意志,为病号吃苦,为革命受难的高贵品质。病号不吃,老班长皱起眉头;吃了,脸上的皱纹舒展开了,嘴边露出一丝笑意。强烈的对比,鲜明的映衬,把他为谁忧愁、为谁欣喜,为啥痛苦、为啥欢乐表现得一清二楚。)

C.指导朗读我端起搪瓷碗,觉得这个碗有千斤重,怎么也送不到嘴边。到可是我的心里好像塞了铅块似的,沉重极了。

(5)学习奄奄一息让鱼汤片段

A.自由轻声读这部分内容,注意自己内心的感情。

B.说出内心感受,并说说为什么有这样的感受?

(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亡留给自己,临终前仍念念不忘自己的责任,不忘党的重托,不忘奉献最后一分光和热。)

C.指导分角色朗读。

(注意读出老班长身体已经极度虚弱,又对战士们充满牵挂和关爱。战士们心急如焚,无尽的担心和难过,最后悲痛欲绝、催人泪下的呼喊。)

四、品味金色,升华情感

师引:可亲、可敬的老班长永远离开了我们,战士们撕心裂肺的呼喊也无法唤醒他了。他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了战士们的生命,用自己的忠诚和无私完成了党的嘱托。他永远地留在了那片无边无际的草地上,留给战士们的只有那根用缝衣针做成的钓鱼钩。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出示句子)

(1)为什么说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金色的光芒?

(2)深情朗读中心句。

五、创设情境,复述课文

1.作者要用鱼钩教育后代,学习老前辈为了革命事业的成功,为了战友的生命而不惜牺牲自己的高贵品质。现在我们来到革命烈士纪念馆,同学们能以讲解员的身份,向前来参观的人讲述金色的鱼钩的故事吗?

讲解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叙述的条理要清楚,可采用倒叙方法进行叙述。(2)注意把课文感人的场面表达出来,渲染出故事的情境,从而使听众在情感上产生共鸣。

2.同学们练习后复述。

六、布置作业

1.把最让你感动的地方用最富深情的朗读来体现。

《金色的鱼钩》缩写 篇7

我们称炊事班长为老班长。到了宿营地,老班长找野菜和着青稞面给我们做饭,但很快吃完了,老班长去水塘边给我们洗衣服,想出了钓鱼的方法来填饱肚子。

我没有见老班长吃过一点儿鱼,便禁不住问他。老班长的回答让我感到疑惑。我跟着他,看到他在吃我们吃剩下的东西,我惊呆了。老班长让我不要告诉同志们。

金色的鱼钩缩写 篇8

老班长经常给我们洗衣服,还在水塘边掉鱼给我们改善生活,可是我从没见过老班长吃过鱼。

有一次我跟在老班长后面,偷偷看着老班长,老班长竟吃我们没有吃完的鱼骨头,我问老班长:“为什么不跟我们一起吃?”老班长说:“不行,太少了”

老班长一天一天的衰老下了。一天我们发现老班长不见了便去找老班长。终于在一片水塘旁找到了老班长,可是老班长已经奄奄一息了¨¨¨。

《金色的鱼钩》缩写 篇9

1935年秋天,红四方面军进入草地,我和两个小同志病的跟不上队伍了,指导员派炊事班长照顾我们。炊事班长四十岁了,对大家特别亲,大家都叫他“老班长”。

三个病号走不快,一天只走二十来里路。老班长带我们走一阵歇一阵。一天,他看到一条鱼跳出水面,他跑回来取出缝衣针做成钓鱼钩,于是我们吃到了鲜美的鱼。以后老班长尽可能找有水塘的地方宿营,把我们安顿好就出去了,第二天总能端着鲜鱼野菜汤给我们吃,可是老班长自己呢,我从来没见过他吃一点鱼,我问他,他每次都说吃过了,我不信就悄悄地跟着他,走近前一看,我呆住了,他坐在那里捧着搪瓷碗,嚼着几根草根和我们吃剩的鱼骨头硬咽下去,我失声喊起来:“老班长,你怎么……”老班长猛抬起头,支吾着说:“我早就吃过了,看碗里还没吃干净,扔了怪可惜的,说真的弄点吃的不容易啊,你们养好身体是最重要的。”就这样老班长的身体一天比一天弱,终于有一天他支持不住了晕倒在了草地上,我们给老班长找来吃的,但他却说:“别浪费东西了……”突然间,他的手垂了下去。

我想等革命胜利以后,把老班长留下的鱼钩送到纪念馆去,让子子孙孙都来瞻仰它。

金色的鱼钩读书笔记 篇10

讲了一九三五年秋天,红四方面军进入草地,许多同志得了肠胃病。三个小同志病得实在跟不上队伍了,指导员派炊事班长照顾这三个小同志,让他们走在部队的后面。

一路上,老班长一直照顾他们,但很快两袋青稞面吃完了,老班长就挖野菜给他们吃,可是看着他们一天天的在瘦下去,老班长很着急。

一次,老班长发现水塘里有鱼,就用一根缝衣针做成鱼钩钓鱼给他们吃。因为鱼太少,他让这三个小同志和鱼汤吃鱼肉,但他自己却吃着他们吃剩下的鱼骨头。看到这里我想起我有一次吃鱼被鱼刺卡住嗓子的那一次经历,谁都知道被鱼刺卡住是多么难受的一件事情啊,可老班长却要吃剩下的鱼骨头刺,我的心里有说不出的滋味。终于有一天这件事被小同志小梁知道了,可老班长却不让他告诉其他两名战士,因为他怕其他两名战士为他担心。

金色的鱼钩读书笔记 篇11

故事产生在一九四五年的秋天,红军进入了草地,因为三个小同志得了肠部和胃部病,为了不危害大部队的行军,指导员就让炊事员班长留下照看他们。

班长和三个病号天天只能走二十多里路,每次到了宿营地后,班长都顾不上休息,就开始到处寻找食物,因为草地根本没有什么可吃的,因此只能挖草根,然后和着所剩不多的青稞面给他们做饭,但是就那样也只坚持了不到半个月青稞面就吃完了。饥饿威胁着他们,即使班长到处找野草,挖树根,可光吃这些怎么能吃饱呢?班长眼看着他们一天天瘦下去,心里急得整夜整夜合不拢眼。

有一天,班长在河边洗衣服,忽然看见了一条大鲤鱼跃出水面,他灵机一动,急忙找出一根缝衣针,弯成了个钩,钓上了一条大鱼,让三个同志吃上了新鲜的.鱼,喝上了鱼汤。从此每隔几天,大家都能吃到一次鱼。可有一位细心的小同志注重到吃鱼的时间,老班长从来不和他们一起吃饭,他暗地里观察,了解老班长也是等他们吃完饭后,再静静地吃他们剩下的食物,他情不自禁地流下了眼泪。

班长就那样照看着他们,而他们的身体也渐渐好起来了。但是就在他们即将走出草地的时间,不幸却产生了,班长因为长期不能吃饱,饿晕在了草地上,三个小同志急忙去钓鱼做汤给老班长喝,但班长还是牺牲了。

读完《金色的鱼钩》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后来,这位小同志了解老班长在吃他们吃剩下的食物时,眼泪就禁不住流了下来。”读到这里,我的喉咙就像被鱼骨头卡住了一样,哽咽了。我仿佛看到老班长正手里捧着搪瓷碗,嘴里嚼着鱼骨头,这种舍己为人的精神是多么的可贵啊!在恶劣的环境下,为了让其它同志吃饱,自我却挨饿,也是在我们现时的日常中,也没有几个人能做得到。

联想到平常时候,我们经常把米饭撒在桌上,饭后,只见桌上这儿有米饭,那儿有米饭,不爱吃的饭菜还经常倒掉,现时想起来,还真是惭愧。

上一篇:2024年“国培”送教下乡英语班开班典礼感悟下一篇:个人培训总结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