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地理学实习报告

2024-11-1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自然地理学实习报告(通用9篇)

自然地理学实习报告 篇1

本文由小编推荐给大家参考阅读!

一、实习目的1.了解地下溶洞的形成过程

2.了解石菊花、石笋、石钟乳、石柱、石幔帘和边石坝的形成条件和机制

3.溶洞形成相关地质现象的观察和分析

二、实习内容

1.简介:

瑞晶洞位于浙江临安市昌化地区的石瑞乡蒲村。东距杭州130公里,南邻千岛湖125公里西离黄山166公里,北连天目山国家自然保护区51公里。该洞洞体呈垂直状,异常高大。第一洞厅垂直高度达82米,堪称国内第一,洞内岩溶景观密度大、品种齐全,尤其是洞内有着大量的“石花”,大大小小的石花布满洞顶,使瑞晶洞 成了世上罕见的地下花园。

2.地下溶洞的形成过程

地下溶洞的形成是石灰岩地区地下水长期溶蚀的结果,石灰岩里不溶性的碳酸钙受水和二氧化碳的作用能转化为微溶性的碳酸氢钙。由于石灰岩层各部分含石灰质的量多少不同,被侵蚀的程度不同,就逐渐被溶解分割成互不相依、千姿百态、陡峭秀丽的山峰和奇异景观的溶洞。溶有碳酸氢钙的水,当从溶洞顶滴到洞底时,由于水分蒸发或压强减少,以及温度的变化都会使二氧化碳溶解度减小而析出碳酸钙的沉淀。这些沉淀经过千百万年的积聚,渐渐形成了钟乳石、实习报告网石笋等。如果溶有碳酸氢钙的水从溶洞顶上滴落,随着水分和二氧化碳的挥发,则析出的碳酸钙就会积聚成钟乳石、石幔、石花。洞顶的钟乳石与地面的石笋连接起来了,就会形成奇特的石柱。

3.石菊花、石笋、石钟乳、石柱、石幔帘和边石坝的形成条件和机制

(1)石菊花

石菊花是石灰岩溶洞的特有品种,在洞内有着大量的石菊花。大大小小的石菊花布满洞顶,形态各异。石花的化学成分为碳酸钙,由针状、细柱状晶体组成,其多直接长在石灰岩石上。石化是包气带毛细渗水的产物,即含碳酸钙的地下水通过岩石缝隙缓慢从岩石中渗出,碳酸钙中氧气不断溢出,形成结晶。

(2)石笋、石钟乳、石柱

洞中长着高大的石笋和石钟乳。石笋是直立在洞里的尖锥体。当饱含着碳酸钙的水通过洞顶的裂隙滴至洞底,由于在洞穴内有时温度较高,水分蒸发,水中二氧化碳溶解量减少,钙质析出,沉积在洞底,日积月累自下向上生长的就形成了石笋,自上而下生长的则形成了石钟乳。

洞中还能看到几根石柱,贯通底部和顶部。这是由于石笋和石钟乳不断生长,最后连在一起形成了这种柱状物。

(3)石幔帘

在溶洞的四厅中我看到一幅壮观的场面,一高达30米左右的“接天帷幔”矗立在厅中,那是有一连串层次的石莲台、石瀑布构成的石幔。洞厅中还挂着一连串的石旗和石帘。石幔是由于渗透的水中碳酸钙沿溶洞壁向下沉淀成层状堆积而成,其形状如布幔。

(4)边石坝

在洞底出现了一些隆起的像河坝一样高为几厘米至几十厘米的垄岗状地貌,这就是边石坝。它是由渗透水中的碳酸钙沉积而成的.4.溶洞的塌陷、断裂构造、石柱的错断现象

溶洞形成后,由于某些地段发生了轻微地壳运动,洞厅中被水侵蚀过的层面发生了塌陷;地壳的下沉使原本在同一平面的岩层被拉伸,形成了断裂构造;原本笔直的的石柱也由于地壳的下沉,导致中部被拉伸而断裂,这就是石柱的错段现象。

三、实习总结

自然地理学实习报告 篇2

关键词:蟒河自然保护区,林分,考察报告

山西蟒河猕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以下简称保护区) 建立于1983年。2009年-2010年, 结合自然保护区二期工程的实施, 在区内进行了样地考察, 完成全部外业工作。2011年, 笔者进行了外业补充调查和内业整理, 在此次调查为主的基础上, 撰写本文。

1 开展考察的必要性

1.1 历史考察情况

保护区成立于1983年, 除建区初期对区内的林分状况进行过基本考察外, 20多年来未再进行过专项系统考察。

1.2 考察目的

1) 对保护区的林分结构、生长状况、演替情况、生物多样性情况、林地生产力等有一个客观正确的分析。

2) 以此次考察为基础, 建立长久的监测体系, 使自然保护区森林资源和生物多样性监测有一个长久的连续的可进行比较的稳定数据, 为保护区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2 工作区概况及工作方法

2.1 工作区自然地理概况

保护区位于山西省阳城县境内, 地理坐标为东经112°22′10″~112°31′35″, 北纬35°12′30″~35°17′20″, 总面积5 573hm2。境内最高峰指柱山海拔为1 572.60m, 最低点拐庄300m, 地貌强烈切割, 山峦起伏、沟壑纵横, 形成险峻的陡峰、深谷景观。其余水文、气候、土壤、岩石等特征见蟒河保护区管理局总体规划。

2.2 工作方法

2.2.1 样地布设

本次考察用1:10000地形图在保护区内均匀布设了30个固定标地, 其中25个为测树样地, 面积667m2, 5个为多样性考察样地, 面积400m2。

2.2.2 考察方法

按照“聘请专家→人员培训→查阅资料→实地踏查→样地考察→考察填表→数据处理→考察报告”的方法和顺序进行。对于在地形图上刚好布置在悬崖峭壁等在现地无法完成的样地, 按照“大不动、小调整”的原则, 在实地踏查环节过程中根据情况及时作了调整。

3 考察结果及分析

3.1 主要考察因子分析

3.1.1 优势树种

通过考察得知, 蟒河地区的森林大多是以栓皮栎、橿子栎等为优势种的落叶阔叶林。本次考察立木共计1 573株, 共考察到39种树种。

1) 栓皮栎:共591株, 占总株数的37.60%, 为绝对优势种。25块测树样地中, 在13块样地均有分布, 其中第4、6、17、23、24号样地都占到绝对优势, 在6号样地中占到了99.30%。

2) 橿子栎:共340株, 占总株数的21.60%, 为次优势种, 在3、16号样地中均占到了100%。

3) 鹅耳枥、山茱萸、油松、槲栎等树种, 分别考察到114株、105株、62株和50株, 各占总株树的7.30%、6.90%、3.90%和3.20%。

3.1.2 年龄结构

根据径级—年龄相关的分析来看, 以栎类为优势的单层林, 平均林龄50a左右。从年龄株数分布看, 优势树种随着林分年龄的增大, 株数分布范围变小。平均林龄越大, 优势树种的年老树木越多, 但并不是同龄林, 仍是多世代的异龄林。大多数的林木, 因土薄石多, 条件所限, 未老先枯, 未老先倒。

3.1.3 径级结构和树高结构

树木的直径、树高和蓄积增长的快慢, 与立地条件有密切的关系, 也受年龄的影响。一般地说, 年龄大, 直径也大, 树高也高;反之亦然。从主林层平均直径来看, 分布于6.0cm~13cm之间。林内最大林木直径, 一般为平均直径的2倍~3倍, 最小林木直径为平均直径的0.2倍~0.3倍。

从径级按株数分布来看, 也表明不同年龄林分的林木分布状况也不同。如幼林龄, 优势树种集中分布在5.0cm~19cm之间。

各径级树高, 在胸径10cm以下, 也就是40a以下, 树高生长较快;胸径40cm以上的, 年龄在60a以上的, 则显著缓慢。

3.2 主要森林类型及其演替、更新分析

3.2.1 本区主要森林类型

此次考察, 依优势树种及其分布的地形、地貌等特征, 分为两类:一是以栓皮栎、橿子栎为优势的山地阳性阔叶林, 主要分布在坡度大、土层薄、石覆率高、水分条件较差的山坡中上部, 其海拔较高, 地形高耸, 气温偏低, 坡度较大, 林木高、径比较差, 缺乏明显的层次, 属于单层林。橿子栎林分分布较栓皮栎相对较窄。二是以鹅耳枥、山茱萸、油松、侧柏为优势种的沟壑坡麓半阴性阔叶林。由于这里自然环境较好, 水、热条件相对较好, 林木生长茂盛。从低到高, 林分依次为以山茱萸 (海拔620m~648m) 、鹅耳枥 (海拔755m~1 074.8m) 、侧柏 (海拔913m) 、油松 (海拔1 205m) 为优势树种林分。

3.2.2 森林演替分析

1) 栓皮栎、橿子栎与鹅耳枥等树种的演替

在栓皮栎、橿子栎与鹅耳枥等树种的混交林中, 后者常居于下层。在主林层中, 不论从株数或蓄积上看, 栓皮栎、橿子栎均占绝对优势。在6号样地中栓皮栎占到了99.30%, 在3号和16号样地中, 橿子栎均占到了100%。这种林分的演替, 可分为两种情况:一是在阳坡半阳坡等比较干燥的地方, 林下也有五角枫等树种更新, 但由于立地条件所限, 五角枫显然取代不了栓皮栎;二是在阴湿沟谷, 更新层中五角枫、脱皮榆、千金榆、白蜡等幼树, 明显增多。演替层中, 栎类虽有一定比重, 但已侵入相当数量的五角枫、脱皮榆、千金榆等树种, 如无破坏性因素的干扰, 五角枫等硬阔叶树无疑会取而代之。不过在此阴湿条件下, 以五角枫等树种为优势的林分, 仍是比较稳定的类型。

2) 五角枫、脱皮榆等树种的演替

阴湿沟壑以五角枫、脱皮榆等耐阴树种为主。由于林内光照少、湿度大, 极度阴暗, 只有耐阴树种才能在此生存。五角枫、脱皮榆等不仅耐阴喜湿, 可在林冠下庇荫多年, 而且更新容易, 生长较快。在沟谷等阴湿之地, 只要水分条件不改变, 是很难被其他树种所更替的。所以说它是比较稳定的群落, 也只是在这种条件下而言。

3.2.3 更新情况

蟒河地区, 沟深坡陡, 有些地方很少有人活动, 森林火灾又罕见, 这样就为天然更新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其次, 这里的自然环境条件比较优越, 水热条件较好, 有利于林下更新。特别是五角枫、脱皮榆等耐荫树种, 可以在林冠下庇阴多年, 这就为森林的延续、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3.3 森林资源特点分析

通过对调查结果的分析, 保护区森林资源具有以下特点:

1) 树种资源丰富, 林相复杂;

2) 地形陡峭, 经营管理难度大;

3) 林龄较小, 中幼龄林占绝对优势;

4) 林分质量差, 单位面积蓄积量低。

一般说来, 落叶阔叶林区土壤比较深厚肥沃。长期以来, 早已被辟为农田, 原生植被多遭破坏。但在蟒河地区, 则由于特异地形影响, 土层较薄, 岩石裸露, 部分地段人为活动极少, 因此森林生态系统保存比较完好, 虽然蓄积量不高, 但在维护生态平衡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生态功能。

本次调查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第一手资料, 为以后保护区林分生长状况及演替情况的持续分析奠定了基础。但样地调查、资料积累分析是一个艰苦、连续过程, 有待该区科研人员持续坚持和积累。

参考文献

[1]山西省林业勘测设计院, 山西蟒河猕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 项目编号:SLK-2000-41.2000.P7.

自然地理学实习报告 篇3

自然地理是研究地球表面自然环境的特征、发生、发展和分布规律的一门学科,是正确认识地球表面自然环境各组成要素(地质、地貌、水文、植物、土壤)相互联系和地区差异的学科。野外实习是自然地理教学工作中一个重要的实践环节,可帮助学生验证和巩固书本所学的知识,培养学生从事实际工作的技巧和能力。同时对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动手能力,开拓学生视野,开发学生的智力都是十分必要的。2013年5月20~24日,笔者所在学院根据教学计划的安排,组织2012级资环专业学生共128人,到阳江、阳春、肇庆地区进行为期1周的自然地理野外实习。下面将对本次野外实习做一些粗浅的评价,并提出一些建议,希望对以后的实习提供一些参考。

一、实习基地选择及实习内容安排

本次实习选定以肇庆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边缘地区和海陵岛地区作为资环专业2012级本科班的自然地理野外实习基地,该地区在自然地理各要素(地质、地貌、水文、土壤、植被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典型性。

1.海陵岛

海陵岛位于阳江市西南端的南海北部海域,距阳江市区20千米,东经111.9度,北纬21.62度,面积105平方千米,是广东省第四大岛。海陵岛四面环海,属亚热带海洋气候,年平均气温22.3℃,年降雨量1 816毫米,年晴天310天,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如春。海陵岛最大的资源优势是拥有风光旖旎的海滨旅游资源。在这里主要的实习内容是考察海岸地貌,认识海岛土壤和生物,感受渔民风情及体验海岛风味。

2.凌霄岩

凌霄岩位于阳春北部的河朗镇,是省级风景名胜区,被誉为“南国第一洞府”。凌霄岩岩高100米,游览面积达3万多平方米,分三层游览,有凌霄大厅、凌霄宝殿和观景台。在这里主要的实习内容是参观阳春地质博物馆,了解阳春地区的地质发育历史;观察周边土壤植被并分析土壤剖面;参观凌霄岩溶洞,了解喀斯特地貌的发育过程及条件。

3.七星岩

七星岩位于肇庆市区北约2千米处,景区由五湖、六岗、七岩、八洞组成,面积8.23平方千米,湖中有山,山中有洞,洞中有河,景在城中不见城,美如人间仙景。七星岩以喀斯特溶岩地貌的岩峰、湖泊景观为主要特色,七座排列如北斗七星的石灰岩岩峰巧布在面积达6.3平方千米的湖面上,20余千米长的湖堤把湖面分割成五大湖,风光旖旎。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七星岩摩崖石刻是南中国保存得最多最集中的摩崖石刻群,所以取名为七星岩。在这里的实习内容是对比分析地上喀斯特地貌和凌霄岩地下喀斯特地貌的异同;观察喀斯特地区植被生长情况。

4.西江三峡

西江三峡位于肇庆市与高要、德庆两县市境内的西江上。包括三榕峡、大鼎峡、羚羊峡,我国地理书上称为“西江小三峡”。三峡两岸,景色秀丽,古迹甚多,自古以来,吸引着无数文人骚客、各方游子。在这里的实习内容是考察河流地貌,了解河流的发育过程;了解西江河流的概况以及影响。

5.鼎湖山

鼎湖山是岭南四大名山之首,距肇庆城区东北18千米,位于北纬23°10′,东经112°31′。因地球上北回归线穿过的地方大都是沙漠或干草原,所以鼎湖山又被中外学者誉为“北回归线上的绿宝石”。鼎湖山属于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20.9℃,年平均降雨量1 956mm,年平均相对湿度81.5%,全年干湿季明显;其海拔为14.1~1 000.3m,主要土壤有赤红壤、黄壤和山地灌丛草甸土,其母岩多为砂岩、砂页岩,土层厚度为30~100cm。鼎湖山是全国第一个自然保护区,动植物资源丰富。在这里的实习内容是认识鼎湖山的植物资源;分析群落结构以及其随海拔上升的变化;分析土壤特性以及变化。

6.思贤窖

数亿年前因地壳运动作用,思贤窖一带开始出现三条地质大断裂,即广三深断裂、西江大断裂、北江断裂,因以上三条大断裂正好在三江汇流处相交,经过亿万年的桑海沧田演变,形成独特壮观的三江汇流自然景观。在这里的实习内容是观看西江和北江交汇的情况;分析河流的通航条件以及防洪作用。

二、本次实习评价

1.实习模式需改进

本次野外实习一定程度上沿袭传统的实习模式。主要以验证为主,大部分时间是指导教师在讲解,采取的仍然是“教师讲解、演示、测量,学生围观、旁听、记录”的方式,相当于将“灌输式”教学方法搬到了野外大课堂。

2.准备工作待加强

本次野外实习的前期准备工作不足,很多学生没有认真阅读《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指导书》,学生到达野外实习地区后甚至不知道当天的实习路线、实习目的与要求,更没有事先研究过任何实习点的文献资料。如果有测量任务,也总是那么几个学生操作仪器、仪表等工具,大部分学生忙于浏览风景拍照留念。返校后,学生没有及时作总结,对很多学生来说,野外实习的结束就意味着整个野外实践课程的完成,对实习报告也只是敷衍了事。

3.实习计划应优化

自然地理野外实习地点有时相距较远,有些路段还比较险峻难行, 一个实习点到下一个实习点徒步往往达1~3个小时,而在实习点的讲解时间不过10~30分钟左右。加上天气炎热,学生到达观测点已大汗淋漓,十分疲惫,注意力没法集中到教师的讲解、地理事物的观察与分析推理上。另外班级学生人数较多,学生由于个体差异而行进速度不同,实习的队伍前后可能会拖拉很长,后期到达的学生根本无法听到教师的讲解。

三、实习几点建议

1.采用研讨、互动模式

在整个实习阶段注重“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互助学习的精神,指导学生用眼观察、用手测量与绘图、用脑分析,真正达到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读图判图能力、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分析能力、创新能力和合作能力的根本目标。

2.重视准备与总结

前期准备是提高实习效率、实习效果的前提条件,实践证明,在出发前组织准备、思想和业务准备越充分,野外实践教学实习目标的实现就越有保证。实习后的总结汇报是野外实习课程顺利结束的标志,也是野外实习效果的最后检验。

3.实行多元化评价

采取学生地理科学素养评价与人文素养评价相结合, 教师评价、小组评价与自我评价相结合, 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小组成绩与个人成绩相结合的方式和原则,对学生的德、能、勤、绩等方面进行全面综合评定。

4.调整实习线路

野外实习往往会受到很多外在因素影响,尤其是实习时间和经费直接影响实习路线的设计。因此,野外实习路线安排适当与否, 直接关系到野外实习的效果。肇庆地区作为我院实习基地已有一定历史,各方面资料都比较全面。最大的限制因素是花在各个实习点之间的时间较长。所以,适当增加实习时间,或者在各实习点只考察典型内容,减少实习点无谓的逗留时间。另外,做好路线安排和各实习点之间的衔接也是提高实习效果的重要手段。

自然地理学实习报告[最终版] 篇4

实习人:

实习时间:2011年6月9号

实习地点:梭布垭石林风景旅游区

实习目的:在注意安全的前提下,一睹大自然神奇的风采;更主要的是观察梭布垭石林区得地质地貌,了解其形成过程。学会用自然地理学理论知识解释奇特的地质变迁过程和现象。使课堂上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相结合。

2011年6月9日,星期四,天气晴转大雨。从学校出发,地势平缓宽阔,可到了半小时路程,沿途就群山林立,绿荫环绕,坡度变陡,蜿蜒崎岖。不管远望还是近观,地势均险要奇特让人欣赏之余也要揪心,不过技术娴熟的司机师傅让同学们放下心来。车上的同学们讲述了自己家乡和恩施各市县、各名族的风俗习惯、风土人情和旅游胜景,还以游戏穿插于其中,其乐融融。显然减少了途中的疲惫与不安。约一个时辰的功夫就到达了目的地——梭布垭石林风景区。

大家由莲花寨进入,向深处进军,风别看见了许多奇特的自然地质现象。如一线天,在大自然力量的作用下,形成一条狭窄无比的裂缝,只容许单人侧身而过,最窄处30厘米,上面也很深。塌陷溶洞,一整块大石头由于里面被消融变空,塌下来所形成的景象。凉洞,里面非常阴凉,路上凉了累了,只需站在洞口,顿时神清气

爽,心旷神怡,凉快不已。站远一点看,雨雾撩人,犹如身处仙境一般。还有许多奇异魅力的地方,不一而足,实是美不胜收。身在深处,放眼四周,绿影环绕,群秀争蜂,怪石嶙峋,千姿百态,风情万种。站高些俯视,有君临天下之感。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了这一雄伟而又怪异的第二大石林区。

梭布垭风景区位于湖北省恩施市太阳河乡境内,处在神秘的北纬30度。据广州中山大学、中国地质大学专家考证,梭布垭石林形成于远古奥陶纪,距今已有4.6亿年得历史。梭布垭石林纯属天然浑成,没有人工修饰和雕琢,朴实无华而又怪异无比。石林由奥陶纪灰岩组成,总面积21km2,现已开发出7km2,是中国第二大石林,其植被居全国石林之首。由于该地区岩石的可溶性、岩石的透水性、水的溶蚀力及水的流动性对可溶性岩石的破坏和改造作用形成了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景区因地质岩溶现象而形成,是以石林为主的自然生态风景区,溶纹景观是其最重要的景观特点。

在梭布垭及周边地区出露的主要岩层有三组:第一岩组为奥陶系中、上统,灰色中厚层瘤状龟裂纹灰岩、中厚层龟裂纹含生物屑微晶灰岩,生物屑泥质瘤状微晶灰岩等,其中在奥陶系中统宝塔组地层中,含有大量的直角石化石。该岩层中还含有其他生物化石,如三叶虫、腕足、腹足类等。处在的球表层。这一岩组段是梭布垭核心景区的主要地层之一,主要分布在梨子坪、青龙寺一带。第二岩组为奥陶系下统厚层微晶灰岩,生物屑亮晶灰岩、紫红色泥质瘤状灰岩等,这一岩层组主要环绕梭布垭核心景区出露,出露面积较大;第三岩组为寒武

自然地理学实习大纲专题 篇5

一、实习目的与要求

1.目的自然地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区域性很强的学科,在教学过程中,既要向学生传授理论基

础知识,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工作能力。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是《生物地理学》教学的两个活动舞台。实践教学,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提高,教师组织学生围绕一定的研究专题,开展以问题解决为中心的自主、探究与合作式的学习活动。让学生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学会合作分享,养成科学态度,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开展自然地理野外实习,巩固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是十分必要的。

2.要求

方法。①基本掌握自然地理野外调查工作的目的和原则,基本掌握基岩、土壤、植被调查与采样

②考察研究各自然要素之间相互关系、自然综合体总体特征及其空间分布规律。

③探讨各自然要素在构景方面的成因和价值。

④进一步考察人类活动对自然景观的影响。

⑤基本掌握资料整理与主要图件编制的方法。

要求学生学会应用课堂所学知识进行野外考察的实际工作方法,并应用所获结果进行初步解释。

二、教学指导思想及要求

以少而精的思想精选教学内容,用现代地理科学的新思想、新理论武装学生头脑,注重

对学生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实践能力以及地理思维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全面培养。加强素质教育,实现从知识灌输型向智能培养型教学方针的转变。强化基本功训练,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各种自然地理要素调查的基本工作方法和操作技能,其中包括:

1.运用所学的自然地理学基础理论,通过野外实地观察,培养识别、判定和分析基本地质、地貌、土壤、植被现象的初步能力,巩固和加深对某些自然地理基础理论的理解。

2.掌握自然地理调查的进程和各主要阶段的工作内容及要求。

3.野外自然地理调查、收集各种自然地理资料及进行野外地理填图基本功的训练。

4.初步学会整理及综合分析自然地理实际资料和编写调查报告。

二、实习主要内容:

(一)通过野外作业进行以下教学内容

1.进一步熟练阅读和使用地形图。

2.进一步熟练掌握罗盘的使用方法。

3.观察、识别各种自然地理现象,掌握各类自然综合体的主要特征、成因,分析各要素的构景价值。

(1)实习点地理位置,海拔高度。

(2)露头岩石岩性,风化壳厚度及成因(残积、坡积、洪积、冲积等)

(3)地表形态属何种地貌类型,地貌成因,现代固体运动形式,属侵蚀的应说明侵蚀方式

(剥蚀、片蚀、沟蚀等)及侵蚀强度,属堆积应说明堆积方式、坡度、坡向。

(4)观测地表水、地下水状况,分析成因。

(5)确定土壤类型,土层厚度,质地,表层有机质含量等。

(6)植被类型,建群种,优势种,郁闭度及盖度,平均高度,乔木林树龄,胸径,古树名

木及价值。

(7)自然地理综合体总体评价。

(二)通过编写实习报告进行以下教学内容:

通过编写野外实习报告,培养学生整理实际资料、综合分析并正确表达工作区自然地理综合体基本特征的初步能力。

三、教学程序及学时分配

1动员准备阶段(1天)

包括实习动员、实习区概况介绍、实习目的、内容、安排与要求,以及实习成绩评定的方法和指标,从思想、组织和物质上做好准备。

2.教学阶段(7天)

在教师的带领下,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野外工作方法和思维的基本训练。由浅入深,由点到线至面逐步掌握实习内容。

3.室内资料整理与休整(1天)

室内资料整理与休整可与教学穿插进行,做到劳逸结合,调节学生的身体,有利于按期完成教学任务。

4.实习报告的编写(2天)

由教师讲述资料整理目的和要求、图件格式、报告提纲。学生用2/3时间完成图件的编绘及报告初稿,经教师审阅图件、批改报告初稿,由学生1/3时间修改,清抄和装订。

四、考核内容与方式

对每位学生野外实习的考核内容,将从三个方面进行定量评定:

1.思想作风和工作态度(积极主动、认真负责,吃苦耐劳,关心集体、团结互助),10分;

2.野外基础及专题工作(识图能力,观察、识别能力、野外记录、资料收集、样品采集、综合分析、独立工作能力)25分

3.实习报告(小结)(样式要求见附录),65分

对有突出表现,有创新思维的学生除了结合表现外,酌情加分。

实习成绩不合格者,不能获得自然地理野外实习学分。

实习教材及参考书:

土壤地理学实习报告 篇6

土壤地理学实习报告 篇1

一、实习目的

1、了解野外剖面点的选择原则,并据此确定调查剖面的位置。

2、掌握土壤剖面挖掘和土层划分的基本原则;学习利用常用工具(罗盘、剖面刀等)与方法进行土壤剖面形态观察与记录。

3、掌握土壤剖面分析样品采样、环刀采样的方法与操作。

4、通过挖掘不同林木下的土壤剖面并进行调查,从而获得其不同特征。

5、培养科研团队精神,培养良好的科研外业习惯,增强小组、班级及专业的凝聚力。

二、实习意义

理论结合实际,学以致用。通过实习的方式让我们对土壤剖面有一个直观的认识,并可以做一些外业调查,同时为室内实验准备原材料。另外,此次实习增进了同学间的合作精神。

三、土壤剖面的确定和土壤样品的采集

由于我们班三个组研究的主题相同,于是我们分组挖掘不同林木下的土壤剖面,以求涉及更多的方面,进而使研究内容更饱满,研究结果更具有概括性。

四、样品处理与分析

1、测容重和含水量

由于环刀取样的限制,我们只取了部分土层的原状土壤,并进行容重和含水量的测定。

2、土样的处理及速效钾的测定

(1)将采集的各层土样过1mm和0、25mm的筛供以后实验使用。

(2)用醋酸铵浸提法测土壤样品的速效钾含量。

3、用电位法测土壤样品的pH。

4、用稀释热法测土壤样品的有机碳和有机质的含量。

5、用比重法测土壤样品的质地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

林木土层土壤含水量(%)速效钾测定有机质含量测定pH质地有机碳百分比(%)有机质百分比(%)栓皮栎荆条大A19、402904、487、727、97砂壤土大BC18、23600、190、337、53砂壤土槲栎鹫峰A-2803、756、4656、74砂壤土鹫峰B14、72700、210、365、48砂壤土

鹫峰C-600、170、296、83轻黏土

采样地点:校内。

(二)实验分析

1、野外调查分析

野外调查主要是通过目测及老师提供的调查方法对土壤剖面进行大致的调查,所得结论可能与室内实验有所差别。但是野外调查所做的初步判断能够让我们对所调查剖面有一个初步了解,依然具有重要意义。参照野外调查数据所得结论如下:

(1)土壤剖面的紧实度从上到下逐渐增大,不同于农业土壤。原因是我们所挖土壤剖面为自然土壤剖面,受人为因素(如人及机器的碾压)影响极小,由于重力的作用,上层土壤必定对下层土壤产生压力,压力由上向下逐渐增大,于是产生土壤剖面紧实度从上向下逐渐增大的结果。

(2)同一地区不同植被下的土壤紧实度不同。大区地形差别不大,所挖剖面土壤的紧实度却不同,这时植被的影响因素不容忽略。由于不同植被的生长所需环境不同,而植物的生长也在影响着周围的环境。不同植物的根系对土壤的切割能力不同,代谢产生的有机酸不同,因此导致周围矿物岩石的风化程度也不同,进而影响土壤的紧实度和石砾含量。

(3)不同植被下土壤的质地不同。由于大区环境大体相同,土壤质地的不同同样取决于植被。不同植被的含根量及跟的大小粗细不同,必然影响周围矿物岩石的物理风化,而植物生长过程中释放的有机酸的不同让土壤进行进一步不同的化学风化和生物风化,加上不同植物吸收的营养元素的种类和数量有所差异,必导致土壤质地不同。另外,植物生长所需水分不同,会导致不同植被下的土壤含水量不同。

2、室内实验数据分析

(1)土壤的含水量同野外调查结果大体一致,从上到下呈逐渐降低的趋势,由于土壤颗粒的截留必然会产生这样的结果。

(2)同一土壤剖面的土壤容重从上至下呈增高的趋势,不同植被下的土壤容重又有所不同。容重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土壤的孔隙度,可见土壤的孔隙度从上到下呈降低的趋势,这一趋势也符合土壤紧实度自上而下逐渐增大的变化规律。造成以上规律的原因同样是重力和植物的综合影响。

(3)土壤速效钾的含量从上到下大体呈降低的规律,不同植被下又有所不同。钾素是植物生长所需的养分之一。土壤中的钾素可分为四种状态:含钾矿物(难溶性钾);非代换性钾(迟效钾);代换性钾;水溶性钾(后两种为速效钾)。植物所能利用的钾是以水溶性及代换性状态存在的钾,其中主要是代换性钾。土壤中的速效钾之所以呈现从上到下逐渐降低的规律,我认为能为原因有两方面:第一,矿质元素的生物小循环。钾被植物吸收以后运输到植株的各个部位,最后随着枯枝落叶返回土壤。由于土壤颗粒的截留,会导致土壤中钾的含量从上到下逐渐减少。第二,植物根系在生长过程中要不断地吸收钾,因此由于根系的吸引作用,根系附近钾的聚集也相应会多一点,而根系也主要集中在土壤剖面的上层。综上所述,以钾的循环为主,根系对钾的吸引为辅的机制,导致了以上规律。

(4)土壤有机质的含量自上而下逐渐减少,不同植被下又有所不同。造成这种规律的`原因是:第一,总体上植物散落的枯枝落叶、动物及微生物的残体所积累的有机质遗留在土壤表层之后,虽然会随着雨水等向下渗,但由于土壤颗粒的截留,就会导致有机质含量自上而下逐渐减少;第二,不同植被散落的枯枝落叶不同、周围环境中的微生物不同会造成不同植被下有机质的含量的差异;第三,不同植被生长所需环境不同,同时对环境的影响也有差异,因此对土壤质地会有不同的影响,从而导致不同植被下的土壤的截留能力的差异,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的有机质的分布规律。(5)不同植被下土壤的pH和有机质不同。pH没有明显的规律,猜想原因是不同植被的根系位置不同、释放有机酸的量和位置不同、周围环境中的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也不同,以上因素综合导致了土壤的pH的不规律性。土壤质地从上到下由壤土过渡为砂土或黏土,主要是不同植被的改造能力的差异引起的。

六、实习结论

自然地理学实习报告 篇7

地理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具有极强的综合性和实用性,需要在学习理论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情况进行验证, 通过实践提高地理素养和核心能力。自然地理是地理学科的重要内容,在中学地理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是学习地理知识的基础。自然地理实习是地理师范生学习自然地理的重要环节,对培养地理师范生的教学技能有重要作用。

1.自然地理实习概况

自然地理实习是对自然地理环境的考察与研究, 自然地理环境是地球表面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人类相互作用的一个特殊圈层[1]。高师院校地理科学专业应将自然地理实习作为一项重要的实践课程,重视学生调查、表达等能力的培养,满足新形势下社会对地理人才的需求标准[2],同时是提高地理科学专业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有效手段之一。

2.自然地理实习现状

目前, 高师院校地理科学专业已经认识到自然地理实习的重要性,基本上都有开设自然地理实习的课程,但我国地理学科教育起步较晚,经验不足,所受限制性因素较多,在实习安排、教学内容、师资力量等方面仍普遍存在一些不足。

2.1实习模式单一 ,缺乏创新 ,片面性强 。

大多数高师院校自然地理实习都采用以班级为单位的集体野外实习,由老师带队统一指导,在实习过程中学生缺乏自主思考,教学形式呆板,缺乏创新。同时,在教学过程中人为造成不同自然地理要素教学内容的孤立,一般采用在不同的观察点讲授不同内容,每个观察点的实习内容过于单一,导致学生对知识的认识面和运用面狭窄,容易造成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片面性,缺乏“点”“线”“面”的有机结合,使得学生对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认识不足[3],无法正确构筑完整的知识网络。

2.2实习内容宽泛 ,脱离实际 ,针对性弱 。

自然地理实习内容过于宽泛空洞,缺乏实质性的内容。自然地理实习的时间过于紧张,使学生对各种自然现象认识的深度不够,只是粗略地观察,并未真正理解,很多学生对实习内容不能学以致用。多数高师地理科学专业以地理专业知识体系设置教学内容, 不重视与中学地理教育中学地理教师知识结构的结合,缺乏相互协调配合,易导致知识的重复与缺漏[4]。实习教学过度追求内容的广度,而忽视了挖掘知识深度的重要性。

2.3师资力量有限 ,经费不足 ,实施性差 。

近年来由于高校不断扩招,地理师范生人数普遍增加,这使得高校教师的教学压力加大, 高师教师无法做到全面的学情分析,不利于老师了解学生实际的学习状况,无法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及时调整实习安排。而且随着各高校的独立办学,大多数师范院校采取实习自费要求, 没有很好地完成实习前期的各项准备和后期的归纳总结,实习质量下降,内容逐渐减少。

3.关于自然地理实习改革的建议

依据自然地理实习的现状, 高师院校应结合高师教师和地理科学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具体的改革措施, 逐步完善教学过程。

3.1联系实际 ,接轨中学教育 。

自然地理实习应从实际出发, 结合中学地理的教学内容合理设置实习内容。对地理师范生的培养应考虑其今后的工作内容,中学地理在自然地理方面注重解释各种地理现象,在自然地理实习过程中可以设置相关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使学生在实验报告和实验总结中进一步巩固知识,提高综合素质和专业知识。自然地理实习与中学地理内容接轨可以使其更好地适应工作岗位,有效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

3.2与时俱进 ,合理利用资源 。

针对不同侧重内容不同的自然地理实习应紧跟时代的步伐,采取合适的方法,充分利用一切资源。借助高科技向学生展示地理环境和地理事像,使之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为进一步的实践操作和综合分析打下基础[5]。利用学校资料从中吸取经验, 进行深入探究。如对历届自然地理实习进行归纳总结,克服时间限制,拓展相关知识。自然地理实习受多种因素限制,大部分实习内容个人很难完成,需要集体合作,在实习过程中充分激发学生的合作意识不仅可以提高实习效率、节约时间、降低实习经费,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培养学生之间的默契,增进师生之间的交流。

3.3转变观念 ,完善实习设计 。

新课标改革中明确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更加注重知识的实用性。在自然地理实习中应引导学生转变观念。在实习过程中应带着任务进行实地观察, 在欣赏自然景观的同时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地理专业野外实习,应该由单一的验证性实习转 变为将验 证性和探 索性统一 起来的研 究性实习 。借鉴成功的教育经验,建立层次实践目标体系,既包括多数学生能够完成的基本试验环节、方法与步骤,又要留有发展的余地,提出高层次的目标,使少数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学生有更大 的发展空 间 [4],培养出更 多地理实 践方面的 研究人才。

结语

本文基于实践导向阐明高师院校自然地理实习的重要性,从自然地理实习的现状出发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归纳总结出具体改革措施:联系实际,接轨中学教育;与时俱进,合理利用资源;转变观念,完善实习设计。自然地理实习改革应紧跟时代步伐,立足于解决实际问题,合理解释各种自然现象,更好地服务中学教育。

摘要:本文分析高师院校地理科学专业自然地理实习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改革建议,认为高师院校在组织地理科学专业自然地理实习的过程中应更加注重教学技能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高师院校的人才培养应与中学课程改革有效衔接,接轨中学教育内容。

自然地理学实习报告 篇8

关键词:野外实习;地理科学专业;实习基地;连云港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1-0135-02

野外实习是地理学科专业教学中非常关键的一环,对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具有特殊作用。开展野外实践教学是学生将地理学基本理论和方法与实际相结合的重要步骤,同时能够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野外工作技能[1]。我院地理学科专业野外实习的主要内容有:地质地貌实习、气象气候实习、水文实习、土壤实习和植被实习等五个方面的内容。

一、建立野外实习基地的意义

学生在完成了自然地理学、地质学、地貌学、气象气候学、水文学、土壤学和植物地理学等课程的理论学习之后,还不能得心应手的用已有的理论知识去分析和解决碰到的实际问题。通过自然地理野外实践教学,才能加深学生对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理解和掌握,进而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素质高、能力强、具有科研精神和科研能力的创新人才[2]。实习基地是进行野外实习的具体场所,其区域环境特征会直接影响实习的内容和效果。实习基地应该具有区域地理特征明显、自然地理组成与结构的复杂性、地形地貌特征典型、交通便利性和经济可行性等特征[3-4]。本文提出将在江苏省连云港市创建我校地理科学专业自然地理野外综合实习基地。

二、连云港自然地理野外实习基地创建的可行性

(一)区位条件分析

连云港市位于东经118°24′~119°48′,北纬34°12′~35°07′,总面积6265km2,东西长129km,南北宽约132km[5],是我国于1984年首批提出沿海开放的14座城市之一。连云港是全国十大海港之一,亿吨大港现已成为中国重要的综合性国际贸易枢纽港。交通便利,横贯我国中部的交通大动脉——陇海铁路从中原一直伸展到这里,通过这条钢铁运输线,可以西通中原、秦陇和新疆。

学生实习时,从开封乘坐火车,车程仅需6个小时,车资60元/人,费用较低。连云港是我国著名的旅游胜地,游客众多,因而该区饮食、住宿等服务业发达。消费水平不是很高,一般来说,学生食宿在40~50元/人/天,学校和学生能够普遍接受。山上的交通方便,制定好实习线路后,能够沿公路到达任意一个实习目的地。

(二)适宜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

连云港市,整个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境内平原、海洋、高山齐全,河湖、丘陵、滩涂俱备。全市地貌基本分布为中部平原区,西部岗岭区和东部沿海区3大部分。连云港市处于暖温带南部,常年平均气温14℃,由于受海洋的调节,气候类型为湿润的季风气候,略有海洋性气候特征。南北过渡的气候条件和地貌类型的多样性,使得连云港市发展成为一个兼具南北特性的植物种群体系,区内景观层次非常丰富。

1.连云港地质。本地区处华北地台南缘,属苏鲁地垒的一部分,基岩主要是古老的中深变质的片岩、片麻岩及混合岩。长期以来,地表一直处于断块抬升状态,看不到古生代以后的各系地层,结晶基底裸露。由于经受多次地壳运动,构造较复杂。以白云斜长片麻岩为主夹有片麻岩、片岩、石英岩、大理岩和磷块岩等。地质构造主要有:(1)褶皱构造,主要为锦屏倒转背斜,出露于锦屏山,轴向北东东,核部为朐山组,两翼为锦屏含磷段,轴面向南东东倾斜,倾角35°~50°,东翼缓而西翼陡甚至倒转,此背斜由于北北东和北东东的横向断层错开呈不连续状。(2)断层构造,正南北向(或北北东向)一组产生时间较早,多为压扭性冲断层;北西向和北东东向为张性和张扭性的正断层或平移断层;北西西向则主要为高角度的张性正断层。(3)新构造运动,晚第三纪以来,新构造差异运动明显,山体等强烈上升,本区以南部分大幅度下降,两者相对高差可达1km。目前本区仍处于强烈抬升的过程中。

2.连云港地貌。本区地貌可分为:冲积——海积平原、剥蚀构造山地和复合型海岸三种。(1)冲积——海积平原,实际上属于黄淮平原的一部分,海拔约3~5m,地表第四纪松散堆积物厚度大致由自锦屏山—云台山向北和向南阶梯状加大的趋势。(2)剥蚀构造山地总称云台山。主要山体由西南向东依次有:锦屏山(主峰马耳峰海拔429m),南云台(主峰玉女峰,高625.3m)、中云台(主峰栖云山高287m)、北云台(主峰桅尖山高605.4m)。它们均由古老的片麻岩、片岩和其他混合岩等所组成,后由一系列近似平行的北西西向高角度的断层所切割,东北和西南两坡由于断层切割,多陡崖峭壁,重力崩塌作用较强烈。部分地点山体西北坡陡而东南坡缓类似单面山形态,山坡坡面现代流水作用强烈。(3)复合型海岸有沙岸、淤泥质海岸、岩岸、砾岸四种。

3.连云港气候。连云港市地处中纬度,太阳高度角的大小和冬季、夏季昼夜长短的变化,都居适中的地位。加上它东临黄海,海洋对气候也有明显的影响,气温受到海洋的调节,大气降水较多。气候条件优越,寒暑适宜,四季分明,气候温和。连云港市1月平均温度为-0.4℃,七月平均温度为27.4℃,年降水量900.9mm,这和同纬度内陆各地相比,冬夏温度变化和缓,年较差较小,年降水量丰富。沿海一带,受地形的影响,常年平均气温为14℃左右,具有我国南方热带、亚热带,向北方温带、暖温带过渡地带的特点。

4.连云港植被。本区在中国植被区划中属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地带南部,适宜多种植物生长,植物种类相当丰富。据调查,大约有147科、1035种左右,其中以菊科、禾本科、蔷薇科、唇形科、莎草科、豆科、毛茛科占优势,大多数种类属华北成分,如麻栎、栓皮栎、侧柏、桧柏、榆、臭椿等。这明显地反映出植物区系为暖温带的性质,使得植被以暖温带的类型为主。但由于本区位置偏南,接近北亚热带,又受某些局部小气候的影响,有许多南方亚热带的种类分布到本区内,如枫香、糙叶树、乌桕、海桐、大叶胡颓子、山胡椒、化香、黄连木、黄檀等,表明了与北亚热带的密切关系。

5.连云港土壤。本市区地带性土壤为棕壤,平原上的土壤大都开发为农田,久经耕种已发育为耕地土壤。现仅有一些低山丘陵区尚有棕壤分布。棕壤是暖温带落叶阔叶林下发育的典型土壤,以酸性变质岩系的风化残积物为成土母质,在温暖带湿润条件下,土壤的矿物质风化和有机物分解强烈,淋溶作用显著,土壤呈微酸至中性。PH值在5.5~6.2之间,通体无石灰反应,典型土壤剖面为Ah-Bt-C型,Ah为暗棕色有机质层,B层和C层大都为棕红色粘重土层。由于植被破坏严重,多发育成粗骨土(酥石岭砂土),土体含砾石,土层浅薄。当雨水不能下渗到粘重土层时,表土富含水分,呈“包浆”状态,形成“包浆土”。

在低山陡坡上部背阴地坡地带,草本植物生长茂盛,在片麻岩残积、坡积物上形成了厚层生草棕壤。在陡坡向阳地带,由于侵蚀作用强烈,植被生长差,形成粗骨土壤。在缓坡地带,纯针叶林下,有机酸强烈淋溶下渗,形成了灰棕壤和薄层生草土。在剥蚀残丘岗地,在酸性变质岩的残积母质上形成了薄层棕壤和薄层生草土。在坡麓古老洪积物母质上,由于滞水而形成白浆化棕壤。在坡积物母质上因受水作用而形成潮棕壤。在滨海平原地区,因长期受海水侵渍作用,在滨海相盐渍淤土上进行着积盐过程,发育了滨海盐土。

三、结语

从上述经济、交通条件和自然地理特征三个方面的分析表明,连云港作为地理科学自然地理野外实习基地是可行的。学生通过对该区域自然地理的认识和理解,能够准确地掌握相关理论知识,为以后的学习和研究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于现林.论野外实习的组织与管理[J].泰安师专学报,1999,(S1):36-37.

[2]赵媛,沙润.地理实践教学改革与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3,(4):15-17.

[3]王晓燕.关于野外综合地理实习基地创建的思考[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1(5):27-29.

[4]赵曦,刘耀林,刘艳芳,等.综合性大学野外实践教学模式初探——以武汉大学庐山地理野外综合实习为例[J].高等理科教育,2008,(3):121-124.

[5]梁国付.连云港市植物地理学野外实践教学改革[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2):18514-18515.

基金项目:河南大学校级教学改革项目成果

作者简介:梁国付(1973-),男,河南林州人,副教授,研究方向為自然地理学,景观生态学。

土壤地理学实习报告 篇9

所谓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衡山土壤学实习报告。在课堂上,我们学习了很多的理论知识,但是如果我们在实际当中不能灵活运用,那就等于没有学。而实习就是将我们在课堂上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战当中去。

衡山,又名南岳,是我国五岳之一,位于湖南省衡阳市南岳区。衡山地处湘江中游,位于北纬27°10′~27°20′,东经112°34′~112°44′,北起福田镇,南至樟木市,东起南岳镇,西至界牌,面积约为342平方公里,自隋文帝起,衡山被誉为天下南岳。衡山的植被和土壤状况都比较典型,我们在 9月25日~209月30日对衡山进行了实习考察,学到了许多有关土壤和生物地理方面的知识。

二.实习内容

1.衡山土壤形成的自然条件

衡山主体为燕山期花岗岩,属于受一定程度变质的黑云母斜长花岗岩。由于断层发育,前山多悬崖峭壁,地势陡峻,后山较平缓。矿物组成长石约50%,石英 30%,黑云母10%,还有白云母、斜长石和金红石等。由长石、石英和云母组成的伟晶质花岗岩,节理发育,抗风化能力弱,形成几米到数十米厚的风化层。衡山大部分地区的土壤土层深厚,质地较轻,为砂壤或砂土。花岗岩外围分布有第三纪红色岩系和前泥盆纪的浅变质岩,这些地区发育的土壤土层较薄,质地粘重。衡山山麓地区,东部主要为花岗岩,具三组节理,常有石英脉。西部主要为第三纪红色岩系和志留奥陶纪石英砂岩及千枚状面岩,在岩性方面,红色岩系比较软弱。自喜马拉雅运动以后,衡山东西两侧发生巨大断层,形成许多高峰、断崖和峡谷等。在上述地质地貌条件下,土壤成土母质多为花岗岩风化后的残积物和堆积物,剖面多砾石。

衡山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温暖湿润,南北来往气流频繁,降水丰富,干湿季节不明显,温度和湿度垂直变化明显。气象记录显示,海拔70米处的山下年平均温度17.5℃,最冷月平均温度5.0℃,最热月平均温度29.7℃,年降水量1509.5毫米,以3~6月雨量最多,无明显干季。海拔560米处的半山亭年平均降水量为1659.8毫米,海拔 1230米处的山顶年平均温度11.3℃,最冷月平均温度0.08℃,年降水量最高可达2342.6毫米。由于沟谷深远,云雾弥漫,全年雾日多达253 天,海拔800米以上,云海茫茫,峰峦时隐时现,衡岳烟云名闻天下。山上风速大,望日台年平均风速6米/秒,为山下三倍,最大风速高达40米/秒,主峰全年七级以上风速达126天,最大达10级。

衡山土壤类型分布有一定规律,自下而上依次分布着红壤―山地红壤D山地黄壤D山地黄棕壤D山地草甸土。

2.衡山主要土壤类型

特殊的自然条件对衡山土壤的发育产生了深刻影响,在不同的海拔高度上发育着不同的土壤类型,从山下到山顶呈现出有一定规律的土壤类型分布。

2.1红壤:主要分布在低山丘陵,生物气候条件与水平地带相似

根据衡山县气象记录,红壤分布的低山丘陵年平均温度17.5℃,年降水量1509.5毫米,主要植被是马尾松林和人工栽培的油桐油茶林,也有不少山丘是灌丛草坡,水土流失严重。成土母质和母岩有花岗岩、第三纪红色岩系、前泥盆纪浅变质岩系和第四纪红色粘土等。

2.2山地红壤:主要分布在海拔650米以下地区

主要植被有马尾松林、杉木林、灌丛和草坡,成土母质以花岗岩风化体的坡积物为主,其次是前泥盆纪浅变质岩系和第三纪红色岩系的风化体。衡山东南坡延寿亭附近发育有典型的山地红壤,其海拔400米,坡度25°,母质为花岗岩风化体的坡积物,植被是马尾松林。

我们在延寿亭公路旁做了土壤采样,如右图:

衡山山地红壤在高温高湿的气候条件下,成土母质是花岗岩,其母岩成分为石英、长石、云母和角闪石。挖好土壤剖面后,要用小刀自上而下修剖面,以恢复在挖掘过程中被破坏了自然状态的土壤,这样才可以观察到真实的

剖面情况。记录完剖面形态特征后,为了避免上层土壤与下层土壤混在一起,可以自下而上逐层采集样品,通常采集各土层中部位置的土壤,而不是整个发生层都采。

剖面一 山地红壤 数据

剖面一:山地红壤地点:衡山延寿亭往上的公路边 天气:雨 海拔:400m 母岩:第一期侵入花岗岩 地面植物:马尾松

在野外进行土壤调查的时候,可从剖面上刮下一些土壤,然后利用搓条的方法初步判断该土壤是砂土、壤土还是粘土。若该土壤不能够搓成条则为砂土,若可以搓成条,但是会断成一截一截的则为壤土,而可以搓成很光亮且能成环而不断的则为粘土。要判断土壤干湿程度可以刮下一些土壤握在手中,若可捏出水则该土壤为湿,没水但可以捏成团的为润,若该土壤摸上去凉且松散则为潮。

在母质、气候、地形、生物、时间和人为六大成土要素中,衡山的主体是花岗岩,母质单纯,造成衡山土壤垂直分布差异的主导因素是气候,通过地形影响气候,调节水热再分配。由于地形抬升造成水热再分配,山顶比山脚的年降水量约增加600毫米,气温约下降6℃,使得衡山土壤呈现出明显的垂直地带性。在不同的海拔高度上,风力对植被类型分布也有一定影响,进而通过提供有机质对土壤的垂直分布产生影响,人为因素破坏植被也起到了一定作用。

2.3山地黄壤:主要分布在海拔700~950米,山地红壤带排水不良和植被茂密的阴湿处,与下面的山地红壤和上面的山地准黄壤呈交错分布

主要植被有马尾松与杉木混交林、柳杉林以及箭竹灌丛等,成土母质主要为花岗岩风化体的残积坡积物,地势陡峻,平均坡度在30°以上,土壤厚度比山地红壤浅薄一些。典型剖面位于藏经殿附近,海拔1000米左右,主要植被是常绿阔叶林壳斗科。

藏经殿附近的土壤剖面处于阳坡,阳光照射强,温度较高,有利于脱硅富铝化过程的发生,铁游离程度比山地黄棕壤高,土壤粘粒矿物组成中以1:1型高岭石占优势,实习报告[www.zxyd.net],衡山土壤学实习报告。其成土的主要因素是地形,由坡向主导,植被为生长茂密的箭竹灌丛,成土母质主要是花岗岩风化体的残积坡积物。

剖面二 山地黄壤 数据

剖面二:山地黄壤 地点:衡山藏经殿附近天气:阴 海拔:1045m 母岩:第二期侵入二云母花岗岩 地面植物:甜槠 日期:-9-28

A层土壤偏黑,腐殖质较少,较疏松,根系较多。B层土壤黄色,淀积层基本上没有腐殖质,云母含量高,有滚石等侵入体,紧实粘土,有铁游离,但没有看到铁胶膜和网纹, 故铁游离没有山地红壤那么明显,没有山地红壤一点点的红色,不过铁游离程度比准黄壤大。BC层土壤呈黄色,比B层颜色浅一些,非母质色,有铁铝化过程,但程度不深,云母多,2:1型矿物,片状,亮晶晶,可能是受母质影响,此处的母质是二云母花岗岩,所以上层土壤中含有大量云母。

2.4山地黄棕壤:主要分布在海拔900~1200米地区

植被为常绿阔叶林,混有落叶树种,由于人类活动影响,自然植被久已破坏,只在寺庙附近残存成片常绿阔叶林,大部分地区为箭竹、映山红和美丽胡枝子灌丛,母质主要为花岗岩风化物。典型剖面位于观日台附近,海拔1200米,其剖面数据如下:

剖面三 山地黄棕壤 数据

剖面三:山地黄棕壤 地点:衡山望日台附近(上封寺) 天气:雨 海拔:1245m 母岩:第一期侵入花岗岩(二长花岗岩) 地面植物:多脉青冈、水青冈 日期:2015-9-27

山地准黄壤有黄壤的性质,但偏棕色,说明铁的游离度比黄壤低,山地准黄壤和山地黄壤都是铁游离出来,但形成铁的氧化物不一样。山地准黄壤是铁硅铝土纲,硅还没有完全分离,戳后手上有比较多的云母片残留,说明硅酸盐矿物的风化程度不够,有比较多的硅酸盐矿物残留。

土壤剖面处于阴坡,阳光照射少,温度较低,而海拔高,降水量大,弱脱硅富铝化作用有利于2:1型的水化云母存在,并且使得土壤中含有相当量游离铁,呈现黄红色。剖面枯枝落叶层很厚,腐殖质层也比较厚,由于热量不足,铁的游离和风化都没有红壤高,这里的植被主要是常绿阔叶林,主要树种有多脉青冈和石栎等,林下灌木有美丽新姜子、绿叶甘姜和尖叶山茶等,植物成为很重要的成土要素。

2.5山地草甸土:主要分布在祝融峰、白石峰和芙蓉峰等高峰的顶部,面积不大

植被为禾本科草甸群落,以芒草和野古草为主,成土母质主要是花岗岩风化残积物。山地草甸土经常处于湿润状态,受冷暖季节影响明显,生物积累过程旺盛,生成较厚的腐殖质层,而心土层发育不明显。

山地草甸土又称为均腐土,其与森林土的主要区别在于草甸土的腐殖质层厚,而且是逐渐递减到B层,没有陡减现象,森林土的腐殖质大多聚集在A层,有陡减现象。由于森林土的腐殖质主要来源于枯枝落叶,而草本有机质年增长量和枯死量都相当高,在草甸植被下,易于进行嫌气分解而聚积腐殖质,从而导致草甸土和森林土有差别。

3.衡山土壤垂直分布规律

衡山土壤的垂直分布与生物气候和成土母质有密切关系,海拔65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和山地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温暖湿润,地带性植被类型为常绿阔叶林。这里发育着铁铝土纲和湿润铁铝土亚纲的红壤,其主要成土过程为红壤化,土壤具明显的铁铝特征。由于人类干扰,自然植被久已破坏,生物富集作用不明显,植被逆向演替,由常绿阔叶林D次生马尾松林D灌丛D草坡,土壤演变为森林红壤D生草红壤D侵蚀红壤。

海拔650~950米地区,雨量增加,植被茂盛,湿度较大,这里土壤发育以黄壤化为主,形成常湿润铁铝土亚纲的黄壤,在衡山西北部较为明显,东南部不明显,尤其在本垂直带的下部常与山地红壤交错分布或复区分布。

海拔900~1200米地区,气候温凉湿润,在寺庙附近尚分布有小面积阔叶林,或生长美丽胡枝子、映山红和箭竹灌丛等。土壤发育程度和强度较弱,仍处于铁硅铝阶段,其发育方向与山地黄壤类似,但由于温度差别,土壤粘土矿物组成及阳离子交换量等与山地黄壤形成了差异,形成铁硅铝土纲常湿润铁硅铝土亚纲的准黄壤。

山地顶部,气候湿冷,风大,树木难以生长,植被以草甸群落为主,土壤发育草甸过程明显。按照土壤发育程度及土壤剖面形态与化学性质特点,其发育尚处于硅铝化阶段,尽管硅铝率稍低,但排除三水铝石直接自斜长石风化的影响,应归为硅铝土纲常湿润硅铝土亚纲的腐棕土,即草甸土。因此,衡山土壤类型分布有一定规律,自下而上依次分布着红壤―山地红壤D山地黄壤D山地黄棕壤D山地草甸土。

衡山土壤、植被垂直分布图

三.后记

通过这次实习,我们在土壤和生物地理方面都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学会了基本的野外土壤采样与调查方法,亲身体会了一些实地操作,了解了一些注意要点,加深了对各种土壤的认识与了解,学会了对调查结果进行数据处理,运用了土壤地理的一些基本原理来进行分析,感觉收获了很多。当然了,这次衡山之行姚老师由于身体原因,没有与我们同行,使得我们无法在实地听到姚老师的仔细讲解,确实有些遗憾。

当然了,最后,我们要记得亲近大自然的同时,要爱护植物,保护生态环境。

四.参考文献

[1] 彭世良,吴甫成. 衡山土壤酸化研究[J]. 土壤通报,,35(5):599-603.

[2] 吴甫成,方小敏. 衡山土壤之研究[J]. 土壤学报,,38(3):256-264.

[3] 吴甫成,丁纪祥,周涛. 衡山土壤腐殖质研究[J]. 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20(1):85-90.

[4] 曾维琪,殷细宽. 衡山土壤的粘粒矿物[J]. 土壤学报,1986,23(3):243-249.

上一篇:校园节拍下一篇:121119公开课《三峡》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