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语文观摩活动的心得体会

2024-06-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听语文观摩活动的心得体会(精选5篇)

听语文观摩活动的心得体会 篇1

店子镇中心小学

杜 超

3月16、17日,有幸参加了泰安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观摩活动,全国教师教育活动。活动在泰安医学院文体馆举行。专家们从容不迫、行云流水、大气自然的教学风格,扎实深厚的教学基本功,独到智慧的教学设计,对语文教学的报告,充满浓浓人文关怀的交流气氛令我受益非浅,确实不虚此行。

一、语文课堂简约大气,洋溢着浓浓的语文味。

“简简单单教语文,完完全全为学生,扎扎实实促发展,以简化的教学环节,简单的教学方法,实现省时高效的教学效果。”这样的教学理念在本次活动中得以体现。在三节课学习中,我们深深地感受到这些语文课堂就是我们身边的课堂,没有过多地追求形式,没有刻意去运用多媒体,没有过度追求课堂的热闹。在每节课堂里教师给学生思考的空间,让学生安静下来,智慧飞扬;在设计教学活动时,都注重了品词读句,读中感悟文本价值;魏星专家在教学苏教版四年级《伊索寓言》时,本来做好了课件,可是故意不用,就是让大家明白课件只起辅助作用,束缚孩子的思想。抓住三则寓言的共同点为突破,让同学们从中得到所包含的道理,并教给了学生怎样去写寓言,应该去读哪些书,轻轻松松读课文,轻轻松松的哲理。

二、教师机智灵活,教学情境生动如窦桂梅老师的《魅力》以“小说的矛盾冲突”为主线,用各种方法让学生说出并及时鼓励,有的根据学生当场质疑,改进教学设计,创造出新的教学亮点。

教师以自身对文本的领悟,用生动的叙述、真切的态势语,带领学生进入文本的情境;教师用煽情的音乐、形象的画面、营造出艺术化的情境,让学生动情入境;教师引领学生进入角色、展开想象、角色体验,仿佛身临其境,导引情感自然流露。生动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沉醉、动情,甚至流泪,他们听得投入,读得有情,说得深情,教学氛围动人,效果突出。当下课时,学生已明白童心的魅力,当第一排的小姑娘说出“还给我们童心,老师拜托了”,我感动的哭了,孩子们在这节课中所取得的进步,让我们情不自禁的响起雷鸣般的掌声,上了两节课了,这些孩子们却不舍的离去,孩子们多么幸福啊,能够听到窦老师这么好的课让他们终生难忘。我有幸听到这么精彩的课与报告,也是太幸福了。

三、重视教学过程,珍视学生情感体验

学生是一群有个性的、生动活泼的、充满生命活力的独特个性。在本次观摩活动中三位专家把语文教学的熏陶感染与学生独特、多元的反应有机结合起来。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孕育了文本解读的多样性,而学生反应的独特性、多元性则体现了语文教学过程的生命体验、运动、成长本质。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都有着与众不同的人生阅历与心路历程,面对同一文本,自然会产生各自不同的阅读期待视野。而在阅读过程中,由于个体原有生活经验与阅读体验的参与,同样会产生各自不同的理解感悟和情感体验。

如何看待幼儿园的观摩活动 篇2

一、从执教老师的角度

(一)是表演性的教学还是尝试体验性的教学。

表演性的教学,执教者不流露自己的真实情感,而是根据观摩者的反应来调控自己的教学模式,具有舞台性。尝试性体验教学,执教者根据幼儿的反应为依据,随机灵活调控教学进程,与幼儿产生共鸣,流露出自己当时的真实情感。在这一点上,执教者还是存在一定的困惑。如果是园内的观摩活动还好说,用自己班上的孩子,教学场地、教学材料基本自己搞定,不过要自己觉得没问题了才让大家观摩。如果是重要对外接待观摩,那就是“水分十足”的精彩演出。首先,“智囊团”要和执教老师商榷领域,然后是兴师动众的做课前准备,接下来要借班教学,不断修改,以至达到完美,最后以小班教学的形式呈现给观摩者。时代在变,观念要改,我认为一个好的观摩活动,应该有老师的随机性,有创造性,是一种体验,也是一次尝试,从而少一些甚至不是表演。

(二)如何把握能力与问题。

对于观摩活动,执教老师也许会在连个取向中徘徊:是展示自己的教学经验、教学技能,还是在活动中发现问题,从而互相交流学习?执教老师的取向不同,结果相异:前者,老师在做足了功课的基础上充分展示了自己的能力,让大家无“话”可说。后者,经过课后研讨,发现了许多问题。我更崇尚后者的勇气,执教者应该把握机会,把承担观摩活动当作一次学习,让自己获得更大的进步。前不久,我们单位有两位年轻的老师(一位执教,一位协助)代表小班年级承担了一个观摩活动,观摩者有小班年级所有老师、本单位相关领导、其他幼儿园多位园长。活动前,小班年级所有老师加执教者聚在一起商讨活动领域和主题,主题确定后请示领导,得到领导的赞同。接下来我们又打算加班加点协助执教老师准备材料,商榷活动过程。我们这一想法被领导知道了,她否定了我们的做法,鼓励两位老师放开手脚,不要有过多的顾虑,不要准备得太唯美,否则观摩活动就变成了一场秀。如此一来,在活动中,执教老师轻松自如,游刃有余。在活动后的研讨中,有不少的“问题”被观摩者“揪出来”,大家一起研讨,执教者也及时反思改进。我想这样原生态的活动无论是执教者还是观摩者都受益匪浅。

二、从幼儿的角度看

(一)幼儿是否感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无疑,兴趣是影响幼儿活动的一个重要因素。根据幼儿兴趣所指向的活动层次,可将兴趣划分为感官兴趣、内在兴趣和中间兴趣。幼儿在活动中,是否有兴趣,是否积极主动,是否专注于活动,是否能与材料,与教师,与同伴进行有效互动,这是执教者要把握好的问题,也是观摩者比较关注的问题。在我上面提及的观摩活动中,无论是活动材料还是活动内容都深深的吸引着幼儿。老师为幼儿提供了足够大的活动场地,足够多的并能支持不同能力幼儿的活动材料:木质的平衡木、高矮不一的板凳、高矮不一的人字梯、长短不一的木梯、大小不一的木块,软软的海绵垫等等。幼儿能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活动“我们的游乐场”。活动中,幼儿是主体,老师根据幼儿的行为而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真正做到教师的“教”支持幼儿的“学”。面对自己喜欢的器械材料,老师的鼓励和同伴的肯定常在耳边响起,如此,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贯穿于活动的始终。

(二)是否促进了幼儿的发展。

在活动中,幼儿是否有获得,幼儿的学习效果任何,不同幼儿获得程度有多大,学习效果对幼儿有何发展价值。其实,任何课程的最终目标都是为了幼儿获得发展,观摩活动的目标更是如此。从观摩课的角度看,除了发现问题、改进课程,那就是使幼儿得到发展。如果支教者能做到两者兼备,几乎就理想化了。幼儿的发展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执教者在方法上联系幼儿原有的经验,寻找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认知规律的领域。还是以上面提及的观摩活动为例:幼儿通过运输材料,走、跑、跳、推、拉、攀爬等体育技能得到相应的锻炼与发展;通过活动操作过程,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交往能力、自我保护能力也得到一定的发展。当然这种发展具也许有一定的表面性,甚至一过性。关键是观摩活动后大家的研讨,大家根据此活动的得与失,各抒己见,有理有据地提出建设性的建议,进行一场头脑风暴,各种观点互相碰撞。在这种氛围中,执教者是受益者,问题一点一点的解决了,此观摩活动也得到了有效的改进。但在我看来,最终的受益者还是幼儿,他们将在执教者的进步和课程风暴中得到更长久的发展。

语文课堂教学观摩活动心得体会 篇3

语文课程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是语文教育的基本性质。陈老师的这节课更好的将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完美统一。陈老师的课,可以概括为以下特点:

一、他把语文上成了语言文字的揣摩课

汉语言文字是重要的交通工具,承载着人类的文化,也是祖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我们在上语文课的时候,应牢牢地装着语言文字把语文上成语言文字课,让孩子们逐渐发现语言文字的精妙特点,并且学会运用他们。

课的开始,在学生读了课题后让学生讲课题‘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换个说法。这样就有了‘别人的花是让自己看的’、‘自己看的是别人的花’、‘别人看的是自己的花’几种不同的说法。又将‘自己’换成‘我’,‘别人’换成‘他人’就有了‘我的花是让他人看的’,‘他人的花是让我看的’这样的说法。这样看是简单的揣摩文字的活动,为后文学习体会德国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做了很好的铺垫。陈老师说“语文是有眼睛的,每个段落,每个句子都有眼睛。陈老师引领学生找到文中关键的词语和句子深入体会。抓住‘四五十年以前’、‘今天’这样的词语了解文章写作顺序;‘家家户户都养花’、‘他们时都把花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这几句话中‘都’字的揣摩感受德国人爱花之真切。“语言文字有是有依托的”抓住‘对德国人爱花之真切感到吃惊’中的‘真切’、‘吃惊’,‘美丽的东西很多’中的‘很多’,‘多么奇特的民族,多么奇丽的景色’中的‘奇特’、‘奇丽‘这样的词语找到文字依托,体会德国人爱花之真切,和他们‘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不变的民族美德。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课文中每一处关键词,老师都领着学生走一步踏三步。理解一篇课文确实是这样,语言文字揣摩的越深,文章的感情也就理解得越透。

二、陈老师把语文课上成了读书训练课。

我们经常要求孩子们多读书,但我们的语文课如果缺乏了读书的训练,孩子们不懂的读书的技巧,怎么会爱读书。每一节语文阅读课都可以当做很好的读书训练课。这节课的课堂从始至终都灌输着读书方法的指导。比如要求学生用眼睛和心灵共浏览;边读边圈画;边

读书边找到重点文字的依托;出声朗读加深理解的读书方法。

三、陈老师把语文课上成了生动活泼的情感课。

宇宙万物,有情才是美的,文章更是如此。文章中精准的语言会很好的表达作者的感情。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积极主动探究文字,文字探究了,情也就出来了。师生受到语言文字中所情感的熏陶,课堂生动,完美。

四、陈老师把语文课上成了良好习惯的养成课。语文新课标修订版中增加了‘每节语文课十分钟鞋子训练’的要求。听了陈老师的这节课,我找到了如何在课堂实现写字训练的有效方法。陈老师把这十分钟的写字训练贯穿整堂课的讲解中,这样的写字训练,及练习了字的写法,又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避免了集中写字的枯燥。陈老师强重视对学生写字姿势的指导,查字典习惯的培养,词语积累习惯的培养,以及良好的读书习惯的培养。

另外,陈老师在课堂上巧妙地说‘不’既不伤害孩子的内心,又鼓励学生灵活思考。善于抓住标点符号,修辞方法,写作方法来引领学生体会文章的表达方法。教师的引导很到位。例如在学生理解四五十年后的一天,季羡林老爷爷又回到德国时,老师及时补充季老当时与四五十年前相比较的不同地位,不同社会阅历,有了这样的引导,学生很容易的从季老今日与昔日看花的同样吃惊的态度中感受德国人那恒久不变的‘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之高尚思想境界。试想,如果没有这样的引导,让学生自己像是想不到这么深刻的。课堂上教师的引导会会使学生的自主思考积极,有效率。没有或是缺乏引导的课堂,则等同于自己学习,自由学习。

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乳交融的关系,在陈老师的这节课中被很好地体现了出来。学生将语文知识掌握得透,情感体会深入。这不禁是我把自己的课堂与之比较,发现我们的课堂在教学改革历程中,或是犯了左倾的错误:即之中是工具性,在语文课堂上,一味的让孩子们读字写词,理解生词,概括文章中心,分段,概括段落大意,然后就是读、背、写,没有别的花样。后来,逐渐强调了人文性,强调了要运用各种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一时间,在优质课评比中,幻灯、课、游戏、表演满天飞,老师上的激情满怀,学生学的兴趣盎然。而我们也一度被这样的课堂气氛沾沾自喜,沉醉其中。。今天,我们再静下心来与陈老师的课对比却发现,我们的语文课因过度借助多媒体而渐渐忽视了语言文字本身的魅力。工具性薄弱,重度轻写,重视轻说,都是现今语文优质课的弊病。而我们真正的课堂上,不少教师则多用原有的旧办法,每节课都一个样子,学生都能猜得出老师每一步要做什么,目中无学生,重教不重学,以一遍遍的让学生抄写,做题来提高语文成绩。究其原因固然很多,不可忽视的是我们教师地语文本质性的东西没有深刻的认识,不能用创新的思维进行教学设计,这与当今弘扬的‘培养创新性的人才’的形式及不相称。

语文是比较纯净的课程,阅读教学更是纯而又纯的课程。但现在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语文味道淡泊,远离灵动的语言文字,上沉了索然无味的说教课,分析内容课,难怪有的课堂让人听了觉得不是在上语文课。其表现是语文教师没有从语文的根本上钻研教材,不是从学语文的角度思考问题,而是多从无关紧要的内容上下功夫。一个肤浅的东西充斥着整个课堂,结果丢了西瓜捡芝麻。这样远离文本的过度分析,正是缺乏以人为本,从语言文字入手的语文观。把学生当成了静止不变的容器,凭主观愿望灌输,以教师个人的理解代替学生的理解,其结果比是学生想的死,想得少。久而久之,会使学生消极,停滞不前。

陈老师的课,让我更多思考自己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用心做好与文人,明明白白教好书。更让我深深感感受到了,我们的语文教师应该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我们的语文教学真的应该洗尽铅华,返璞归真了。篇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观摩研讨活动心得体会

甘肃省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观摩研讨活动心得体会 2009年 9月18日至19日,我有幸参加了兰州市教育局举办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观摩研讨活动”。有幸聆听了三位老师的阅读课,小语会专家崔峦老师的现场评课,关于阅读教学改革的专题报告,两位老师的作文课和作文专题报告,感受颇深,受益匪浅。下面谈一谈本次听课的一点体会:

一、带给学生“爱”的真情

上课的几位教师都是知名教师,但他们放下权威,带着激情,带着爱心,带着尊重走进课堂,以和蔼可亲的态度,真诚可信的微笑来吸引和激励学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李芳老师课前的一句“孩子们,你们好”的亲切问候,徐世赟老师的“同学们,你们喜欢怎么样的老师?请你们说说我的优点,好不好?”让学生如沐春风。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的爱和情,产生一种愉快、向上的求知欲,实现学生由“要我学”过渡到“我要学”的质的飞跃。

二﹑留给学生“读”的时间

学生语言的品味是“读”出来的,情感的感悟也是“读”出来的,留给学生读的时间,以读带情,以读悟情。可见,“读”在语文课堂学习中的的重要性。一直以来,我对于朗读指导总感觉有些困难。这次,听了这么多名师的课,受益非浅。他们采用的方法虽然也是我们平时常用的自由读、老师范读、学生感悟自读等,但是怎么就有那么好的教学效果呢?几位老师舍得花时间让学生读,切准可读处让学生读出

感情;精心选择读的形式和方法,齐读,个别读,分角色读,配乐朗读等根据读的内容和时机灵活运用,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兴奋的读书状态。老师们在课堂上通过抑扬顿挫的语言,快慢急缓的语速,把语言中包含的音﹑意﹑情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吸引学生,并从中受到感染和熏陶。如李芳老师在《小柳树和小枣树》的词串朗读训练中,引导学生:“小柳树是什么样的?小枣树是什么样的?”学生读:“小柳树是绿绿的。细细的,小枣树是弯弯曲曲的,光秃秃的。”教师相机指导叠词的读法,并美美的范读,令孩子们陶醉。在老师创设的情境中快乐地,入情入境地美读,读出了词的韵味。如徐世赟老师在上《白鹅》一课时,先让学生找出描写白鹅样子的词语 “历声呵斥”“大模大样” “三眼一板”,然后又让学生找出三种描写白鹅样子的句子,让学生反复品读。教师范读突出作者的语言风格,学生再读,学生越读越好,通过多层次的读,学生读出了白鹅吃饭时的高傲和有趣,读出了情趣,读出了情境。

三、还给学生“讲”的机会

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多讲,通过发言。让学生在对话中相互启发,促进,形成清楚有序的表达能力。如:张祖庆老师的作文课,课前谈话,“同学们,你们喜欢什么样的童话?谈一谈。”同学们畅所欲言,兴趣高涨,接着老师出示图片。让学生观察,想一想,图上有什么?并发挥想象编故事,经过老师的巧妙点拨和引导,激发了孩子们的奇思妙想。激起

了孩子们强烈的表达意识,使孩子们在兴致盎然中不知不觉融入作文教学,画面上的面包时而是一朵白云,时而是一朵雪花,时而是一团棉花,孩子们充分调动各种感官丰富故事的内涵。此时,孩子们不再觉得说话是一种负担,他们争相发言,急于表达,达到了“情动辞发”,“不吐不快”的境地。

走近名师,走向成熟

——赴双流“全国语文课堂教学大赛”观摩听课感受

邻水二中王遗锐

一、会议概况

2009年6月18日至21日,“东升杯”全国语文教师课堂教学大赛在四川双流县隆重举行。大赛由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全国中语会)主办,四川双流县中学承办,双流中学实验学校、东升小学协办。大会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以“科学、和谐、高效”为主题,本着“以课会友,切磋教学技艺;以课促研,融会课改成果”的精神,突出“双基、语文、汉字、规律、效率”重点,推动汉语教育健康发展。

全国中语会学术委员会主任陈金明,全国中语会委员会委员、著名特级教师、张富教学法创始人张富,中华传统美德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全国中语会读写训练专题研究组组长、总课题组组长李一行等国内知名的专家学者,全国多个省、市、自治区的中语会、教科所(院)的负责同志、教研员,部分中小学校长、教务主任、语文教师参加了本次盛会。

双流中学唐文莉《相信未来》

天津开发区第一中学刘春芸《囚绿记》 成都树德中学袁学民《哀江南》

川师大附中赵琳《遥远的幸福》

牡丹江市一中张奕《江南的冬景》

新疆八一中学蒋舟《定**》

江苏张爱丽《一种离别,千般风情》

全国优秀语文教师许艳春作文教学示范课《感知——作文之根本》

天津庞海鹰《想象作文》

陕西西安曾琦《秋天之美》

大连孙俊《陈情表》

中语会学术委员会主任陈金明专题报告

河北张家口市第一中学尤立增《教学素质与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张富专家报告《语文交际教学研究》

二、专家讲座

本次大赛,除课堂教学赛课(含展示)与专家点评外,还有三堂精彩的专家讲座。在陈金明的专题报告《让文章本身教育学生——也谈语文教育的人文教育》中,他旗帜鲜明地批评了时下语文课中流行的“泛人文教育”。他认为,这种“泛人文教育”

课脱离语言、远离文本、提问荒谬、架空分析,贻害无穷。譬如,在《荷花淀》教学中提问,假如水生嫂被日军强暴了,她该怎么做?教学《促织》一课,讨论蟋蟀怎样斗?陈金明认为,“不抓语言的语文教学是半身不遂的语文教学”(张志公语);人文教育的大旗无论举多高,都不过分,关键是如何实施。“读写本领、人文情感、思想教育应该三位一体有机统一”。他指出,语文教师在实施人文教育时,应该“让文章的本身去教育学生”,即依据语文自身的规律,循文求义,由语言文字而深明其内容,把语文课恢复原生态,还其本来面目,上出真正的“语文味”。他还谈到,阅读教学的第一要义是要教会学生读课文,阅读教学的基本方法是以读悟文、以读促思、以读激情、以读导练,一定要学会揣摩语言,揣摩就是反复想,会想是会听说读写的前提。

在尤立增老师讲座《教学素质与教师的专业化成长》中,主要强调了“素养”与“能力”两关键词。他认为,一个语文老师的教学素质就是要有“教学生学会,教学生会学”的本领,把客观的知识和能力转化为学生的知识和能力。他大力主张“本色语文”(素课),认为语文学科本身要求语文教师有过硬的专业基础、广泛的文化知识、扎实的教育科学和心理科学知识。语文老师应该多读书,现代化工具只是服务于课堂,老师不能成为信息技术手段的奴隶。要利用假期外出学习,通过广泛的阅读积累起深厚的教学经验,在一定的教学理念指导下设计教学方案,从事教学工作。要提高自己吃透教材的能力,独立阅读,独立思考,把参考书真正放在参考的位置。要了解学情,尊重学情,从宏观上把握学生学习的一般规律,把握教学的一般规律;尊重学生的认知起点,从预习作业了解学生认知的起点,尊重学生读的权利,说的权利,讨论的权利。课堂上教师要进入文本角色,更要转变教学角色,变知识霸权者为知识分享者、变指导者为学友、变一桶水为一眼泉、变提问者为应答者、变蜡烛为果树、变统治者为平等的首席。要锤炼语言:科学、准确、精炼、艺术。要“门门通”,还要有“一招鲜”。组织教学要突出点拨的作用。“点”——点要害;“拨”——拨疑难,排障碍,答对了要肯定赞扬,错了一定要委婉指出、及时指出。

在张富专家报告《语文交际教学研究》中,主要强调了语文教与学交际过程中要“高进快出”,“重对象、重内容、重场所、重目的”,“听说读写并重联动四位一体”,认为“学重要,习更重要”,针对学生实际“因材施教、因时施教”,帮助每个学生走向相对意义的成功。

关于课改精神,综合各专家报告和现场点评,主要有二:考试的指挥棒性质不变,教学就绝不能与高考脱节,这是一张皮而不是两张皮的问题;阅读教学要注意《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特别提出的“自主、合作、探究” 建议。

三、关于赛课

本次参赛或展示的课共有11堂之多,分为诗歌鉴赏教学、文言文阅读教学、现代文阅读教学、作文指导教学。可谓门类众多、精彩纷呈。但在此我不打算全部复述,因学校订了一套教学实录光盘,等寄回后挂载在校园网可自行观看研究。重点说一下作文教学。

全国优秀语文教师、“中华杯”全国语文教学大赛一等奖获得者、来自河北的许艳春带来了一节快乐与智慧交织的展示课《感知——作文的根源》。这节课由“送礼物”开

始——教师送给全班同学每人一片树叶,并让他们观察树叶写一段文字。然后,教师让学生展示自己即兴创作的这段文字,并在这一过程中引导学生去学会从外形、功能、气味、触觉、听觉等多个角度去感知、观察、思考、描写、联想、感悟,最后提供了课本中用感知来写文章的范例——朱自清《春》、张爱玲《明天》。整个教学过程,共分为营造教学情境、激发学生趣味、搭建智慧展示平台、引导学生思维发散、第二次学生习作展示五部分。教学意图集中,步骤设计科学合理,课堂节奏明快,巧妙自然,教师循循善诱,学生智慧“井喷”,互动踊跃,以扎实的教学功底、独特的教学设计、清新的教学风格和富有感染力的教学语言,得到了大赛评委及与会教师的一致好评,充分展示了一代名师的方家风范!

天津的庞海鹰老师在《想象作文》一课中,借助对一个简笔画展开的古铜钱图案,借助多角度的想象与想象组合来启发展开学生思维,从而合理地构思作文,适时提醒学生注意想象的丰富、合理和集中,最后以经典题目——“地球上最后一个人独自坐在大森林的小木屋中,突然响起敲门声??”收尾,引导学生培养作文想象能力。整堂课,设计精巧集中、实施严谨有序,方法传授快捷高效,不失为一节成功的示范课。

陕西西安曾琦执教了《秋天之美》。老师首先向学生播放了自己拍摄的秋景,让学生感受秋天之美,激起学生对秋山秋水秋风秋雨秋花秋果等秋景的兴趣;引入本堂课题《秋天之美》后,询问学生由秋天想到了什么,又引发了什么情绪。教师明确观察角度后,又以“如何用文字把这些景象生动再现,让没去过、没看过的人如临其境、如见其神,如闻其声?”设问,二次激发学生的探究与表现欲望,进而点拨描写(含修辞)、联想、抒情等技巧,拓展写作教学的广度、深度;最后要求学生整理成文。

三堂作文课中,都特别重视学生写作前的心理准备与思维开启,重视想象和情感在文字表达中的作用。教师的引导点拨大同小异,都遵循了学生认知的一般规律:一是创设情境激发写作兴趣;二是通过引导明确感知、观察角度;三是借助联想拓展学生思维领域;四是指导学生运用描写、抒情、感悟等技巧;五是动笔写作;六是展示、交流、修改、提高。

四、观摩感受

感受之一:关于教学预设与效果生成的问题。

这个感受主要源于牡丹江市一中张奕老师《江南的冬景》一课,张老师在整堂课中,从情景导入、主体教学、讨论分析直到最后小结,99%都是按其印发的教案在复述,课中有几处学生偏移了教师设计却有价值的思考提问情形出现,但我们并没有看到她运用教师智慧因势利导引领学生探究,而是按自己想法硬生生把学生思路拉回了教师预设,课堂民主气氛较为欠缺,教师为主体的套路化色彩明显。听完该课,当时第一个感觉,这个老师可能与大奖无缘了。

事后,我反复听录音、看笔记,将该课与天津开发区第一中学刘春芸老师执教的《囚绿记》等10堂课进行对比,想到了预设与生成这个问题。我认为,教学肯定是需要预设的,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备课。备者,准备也。没有准备,也就是随意为之,无论教师资质多么聪慧,经验多么丰富,其课堂教学肯定“不是少了必要的,就是多了不必要的”,最终免不了“信口开河、想到哪说到哪、胡乱敷衍、乱侃一番”的莫大嫌疑。

所以教学常规严格要求老师备课,既要备教材、备学法,也要备学生,还要备自己。前三者是基本原理,最后一点是个性特征。正是因了这个个性,同样一堂课,同样一群学生,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处理技巧;不同的名家有不同的风格特色,教学效果也各不相同。也就是说,只有共性的、适合自己的可以借鉴吸收,个性的东西学不来也不必学。教学,不备自己,就是不尊重自身学识涵养与教学水平的客观实际,自然不会扬长避短,实现教学效果的最大化、最优化。如果一味盲目模仿某某大家某某名师,那肯定是画虎不成,自我尽失,最终也只能做个技艺并不算高明的教书匠。可以说,一堂堪称成功的课,其预设一定是十分详尽周到且又有所侧重和取舍的。

但是,我们在实施教学时,除了要讲有针对性的教学预设外,更要讲体现教师智慧的灵活性,能针对那些不曾预设的课堂临时情形进行合理引导调整,而不是搞“一言堂”,因为专制、独断的教学浸淫只会引来学生的枯燥无趣、心生反感或者盲目屈从,自我意识与创新思维火花尚未点燃就被无情掐灭了。这显然是对下一代的不负责任,夸张点说等于戕害,于心何忍?因此,我们需要教学预设,更需要随机应变。这也是我校所主张的“和而不同”理念在课堂教学中的一个运用实例。只有课堂和谐,师生沟通配合默契,教学生成效果也必然最佳。

感受之二:关于多媒体课件在语文课堂的灵活运用问题。

本次大赛,包括专家讲座,无疑全部使用了体现现代化气息的多媒体课件。多媒体课件运用于课堂教学,可以节约板书时间、加大信息容量、表现形象直观、图文音频视频素材完美结合、增加教学趣味、吸引学生注意力等诸多好处。但它毕竟只是为教师所用、为教学目标服务的一种辅助手段,运用得当,自然生成效果很好;运用不当,则会对教学的有效性构成很大伤害。在孙俊老师阅读课《陈情表》、曾琦老师作文课《秋天之美》中,两位老师都于课堂结尾要求学生思考完成作业时,播放了冲击力较为强劲的音乐和视频,据说是为了启发。我个人认为,应属节外生枝、画蛇添足,严重干扰了学生思考或作业的有效注意,结果适得其反,预设实现不了,反成无意中的伤害。

感受之三:关于课堂导入的问题。

课堂导入是吸引学生注意、引入主要教学内容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初始环节。常言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课堂教学亦然。通常,我们在教学中使用的是单刀直入式,用时减省并且有效。但赛课就不一样,那是出彩的一个高地,往往需要巧妙迂回。本次大赛的十一节课,在导入上都是各尽其妙和十分成功的:有的是用音乐营造气氛进入情境,有的是用师生互动游戏或学生表演拉近心理距离,有的是用朗诵(朗读)相关文本驳接教学内容,有的是抛出新奇问题引发学生联想,有的是检查预习发现问题引入,有的是教师娓娓讲述导入,还有的讲笑话造幽默出对联送礼物引入??不一而足,都是为了解决教学任务的有效铺垫。此外,个人认为,这里有个时间限制的问题,标准是“合理、有度”,决不能毫不相干、喧宾夺主甚至虎头蛇尾的遗憾式精彩。

感受之四:关于课堂旋律与节奏的问题。

本次大赛,有一个很突出的现象——参赛教师几乎都有超时拖堂。这又不得不回到我谈的第一个感受——教学预设与课堂操作问题。我想,在有限的40分钟里,老师和学生的共同目标是什么,各自任务是什么,教学重点是什么,时间如何分配,执教者心

头应该有个预设的通盘考虑,可以根据经验或戴手表控制课堂的旋律与节奏。这里我说的旋律,特指教学内容的主次多寡;节奏,特指教学过程中的时间控制。按照“三主”教学思想,教师是主导者,有这个调控权或曰调控义务,一定要有灵活性,既要遵从教学预设也要讲个临时调整,力求二者的有机统一。大家熟知的电视剧《霍元甲》中以霍氏拳法为主体兼集各派精华的迷踪拳,它其实也是有预设套路的,但在临场的高手比武时,它又是不讲套路只凭眼快手疾随机出招的,所以它总是赢家。课堂旋律与教学节奏的控制与之同理。

听语文观摩活动的心得体会 篇4

—参加市小学语文习作教学观摩活动的体会

10月13日我有幸观摩了由宜昌市教育学会组织的“小学习作教学的研讨”活动。本次活动由伍家区实验小学承办,上午观摩了由伍家区实验小学李老师指教的《点面结合写场景》的习作指导课,随后听取了该校关于习作研究的先进经验介绍,观摩了全校语文老师对本节课的课堂观察进行的研讨会,下午在市实验小学观摩了低、中、高三节习作课。虽然因为学校校外学习机会僧多粥少的原因,第二天不能继续参加学习,但是4节实实在在、风格各异的习作教学观摩课已让我受益匪浅,感触颇多。

我首先是对城区学校老师就习作研讨的精神表示敬仰。学生的习作可以说是小学语文教学的老大难,而他们却迎难而上,持之以恒,并且现在是硕果累累。从该校对各年段学生习作目标的制定,系统化的开展习作研究,老师们对习作教学的得心应手,研讨会上老师们毫不避讳的直言,学生的口头作文妙语连珠都足以说明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不免使我对老师们的敬业精神和积极参与研讨的氛围感到由衷的惊叹。

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老师们的执教都给我一个导向,就是习作内容在生活中取。有位老师在经验介绍时引用了叶圣陶老先生说的一句话“生活犹如泉涌,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流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这句话道出了生活与作文的关系,那就是学生习作必须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

观摩课中,执教老师努力让学生有话可说,自由畅快地表达,再现丰富的语言积累,把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融入习作教学之中。《我爱吃的水果》中老师指导学生从看、摸、闻、吃等方面入手加强体验对学生进行表达真情的初步训练;《我的故事》一节课中老师训练学生在生活中取材;在动静结合的指导中老师结合生活让学生想象动静之间的过度,很有生活的情趣,加上学生优美的语言,仿佛一幅生活画,一首美妙的诗;《点面结合写场景》就更接近学生的生活了,完全截选的是学校开运动会时本班同学们当啦啦队的一段视频,本班学生就是主人公。所以,找课堂上呈现了学生敞开心扉,声情并茂地述说,有不吐不快之势。因此,写作教学 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不过在观摩的过程中我也产生了一些疑惑,因为第二天没有机会亲耳听听上课老师的说课,所以这些困惑一直萦绕着我,不吐不快:

1、《点面结合写场景》的执教老师为什么总是对五年级的学生说将句子加长点,为什么不直接说将句子说得更具体些呢?更何况作文要求中就有叙述要具体这个要求,对于低年级的《我爱吃的水果》一课,教师给二年级的学生说将句子变长我还能理解,因为毕竟是二年的学生根本不知道什么叫具体。

2、《点面结合写场景》的执教老师一遍又一遍的叫学生把句子变长,可是学生还是无从说起,耽误很长时间,导致又一遍看视频。为什么不直接让学生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进行描写呢,在四年级的学习中同学们都已经学了对人物进行描写的方法了。因此我认为要学以致用,活学活用。

3、《点面结合写场景》的执教老师在指导学生进行场面描写的时候,对班级的拉拉队的场景进行了仔细地指导,老师也口述了下水文,为什么又将作文题目定为《拉拉队》呢?难道她不怕千篇一律的作文吗?果然不出所料,学生按照老师的要求,把一些材料按一定的格式组装起来,其中写的“点”都是胖男孩。学生思维何时才能被释放,几时才能表达真情实感?

4、学生写作的过程就是一个表达的过程,目的就是要把事情表达清楚,让听者明白。《我的故事》写法指导时,老师稳重的教态让我羡慕,老师训练学生在生活中取材扎实有效。但是老师让学生表达自己最()一件事时,不断让其他学生来帮他。我认为学生从何而帮,其他同学也没参与过,要帮也是胡编乱造。我觉得如果让听者向叙述的同学发问,问自己还不明白的地方,让叙述的同学慢慢补充,这样内容就更充实。例如:玩沙雕,等学生叙述完后,让听得不明白的同学发问,你为什么会想起堆沙雕的?你是怎么堆的?沙雕有多高啊?这样也一步步告诉学生在表达的时候要注意表达清楚,目的就是要让听者听明白。通过进一步的学习,学生到了高年级就会知道事情的六要素了。

5、对于有关写作方法是教还是不教,我也来说说我的看法: 在上午举行的语文组教师研讨会,老师们针对写作方法的教或者不教展开了争论,我也想谈谈我的看法。我非常肯定的说写作方法要教,我们老师要“授之以渔”,但是我认为写作方法的教并不是在习作课上教,而是习作方法向阅读要,以课文为载体,通过阅读教学,从课文中领悟规律,掌握写法,并通过迁移使之内化,从而使学生掌握并灵活运用写作的各种方法和技能,在课文后面安排的小练笔或者单元习作中学写。例如:我教的五年级学生正在学习第三单元说明文,在单元导读中就明确的要求学生要了解说明的方法,然后学会运用。因此,我在阅读教学中把对学生进行说明方法的指导作为单元训练重点,告诉学生什么叫作比较,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句子读一读,悟一悟,发现这样描述的好处,在后面的几篇课文中让学生自主去寻找类似的写作方法,然后在单元回顾拓展中的交流平台环节让学生归纳本单元学习到的一些学习方法或者表达方法,鼓励学生在其他课文或者是课外阅读中去发现这种写作方法,领会其好处,最后在单元习作训练时放开手让学生试着运用学到的写作方法,老师就不需仔细的指导写作方法了,以免禁锢了学生的思维,否则会造成学生作文千人一面的现象。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观摩活动体会 篇5

虽然天气炎热,但是依然抵挡不住老师们求知的热情,整个会场上座无虚席。从23日到24中午,这两天的时间里,我们欣赏了7名教师的精彩教学。他们带来的课型有别,风格各异,却是各有千秋,精彩纷呈,我们如饮甘霖,如沐春风。现在我就来谈谈我的一点肤浅认识。

首先说说给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两节课:一位是武凤霞老师执教的《渔歌子》,另一位是来自广西年近63岁的黄亢美老师执教的《雷雨》。

从武老师的课上我收获到了睿智和激情。

一、教学目标明确,教学环节合理紧凑。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从字词入手,引出歌曲,将学生带入如诗如画的江南渔船上,观风景谈感受,悟词意。真正体现了寓教于乐。

二、重视朗读。走进文本,又超越文本。整堂课将朗读贯穿始终,开课伊始就激发学生识记各类词语,为理解词语做好了铺垫。在朗读诗句时充分尊重学生的感受从音的长短,轻重,把握情感,体会词意。

三、从重点词语入手理解内容。全文27个字描写了9种景物,学生发挥想象描绘留在自己脑海中的美丽画卷。“诗词是留白的,一定要将课堂交给学生,老师只是一个引路人。”武老师既尊重的学生的主体地位,又激发了学生想象思维。

四、重视积累,学生积累知识仅仅靠课外是不够的,而课堂上老师不经意的补充无论是帮助学生理解内容,还是丰富积累无疑都会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文中“不须归”既写出了张志和眷恋风景如画的江景,又写出了他对官场的不屑向往淳朴的乡村生活。如果没有老师画龙点睛的资料补充,学生很难理解更深层次的内涵。

另一位黄亢美老师他激昂饱满的感情,明朗的眼神,活跃的动作深深感染着我。

从黄老师的课堂中我不仅学会了如何教会学生识记生字,读课文。还知道了一节课不仅是让学生认识几个生字,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学习的技巧,比如:当学生对于抽象的事物不理解而又特别感兴趣的时候,老师要想办法授之以渔,《雷雨》中老师让学生用手敲桌子表示雷声,用纸抖动表示雨声,既便于理解也活跃了课堂气氛。用分析字形出字谜的方法记忆生字更是别出心裁,比如“垂”老师先画一棵禾苗长在土里,再问学生两竖表示什么,孩子们异口同声:“果实”。这样更多的生字孩子们就在愉快的好奇的气氛中记住了。最让我记忆犹新的是:黄老师用字形的大小表示情感的轻重,很符合二年级学生的认知心理。一堂课中响起了三次雷鸣般的掌声,最动人心弦的是作为最后的留念黄老师高歌的《把根留住》至今仍回荡在耳旁。

通过这次观摩回来后我进行了深入的思考,认为要提高语文教学的实效性,必须抓住三个关键环节:一是准确、深入地解读文本,二是精心进行教学设计,三是灵活机动地实施教学,要求简约、实用。

一、准确地解读文本,是上好阅读课的前提,要从普通读者欣赏性的阅读、学生学习、教师教学这三个角度,一步一步地潜心研读文本,把握其语言特点及人文内涵。第一步,教师要作为一般读者去赏读,投入其中,忘乎所以,感受文本的意境美、情趣美、形象美、人格美、语言美……第二步,以学生的视角,思考可以学什么、不学什么,学习中的困惑是什么,哪些可能是学生学习的疑点、难点、兴奋点;第三步,从教师教学的角度,确定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和策略。

二、进行教学设计,首要的是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有两个因素必须考虑:一个是课标的要求,特别是课标规定的年段目标,不可越位,也不可不到位。无论哪一个年级字词是不可或缺的,不可抛开认识应结合课文理解识记;另一个因素是学生的水平,学生已有的知识、认识和学习能力。在“理解内容”方面,教师容易低估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理解能力。一定要将课堂交给学生,相信他们,这样更能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上一篇:县委办公室副主任自我鉴定下一篇:有关消防述职报告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