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程教育工作小结(精选8篇)
一、基本情况,我村辖14个村民组,耕地3498亩,人口4073人。有正式党员92名。农户多以包谷、水稻、油菜等农作物种植和猪、鸡等家庭养殖为主要收入。本我村充分利用远程教育系统,接收了大量的教育资源,获得同步课堂、综合信息、信息技术、农业技术中的大量资料,极大的方便了我村远程教育的教学活动。目前我们刻录光盘50多张,存入硬盘的教育资源100多g,远程教育资源利用率达到90%以上,为农民群众每月集中学习至少两次。网络和远程教育资源不断丰富课堂教学形式和内容,多媒体技术大大调动了党员群众学习的积极性。
二、组织教学
1、组织领导。我村总支书记高度重视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从远程教育实施一开始,就成立了以党总支书为组长、校党支书为副组长的领导小组。为使远程教育工作规范化、制度化,我村远程站点制定了各种规章制度。在全村范围内形成了齐抓共管的良性循环局面,不断的将我村的远程教育向纵深方面推进。
2、教学制度。远程教育是一项农村长期受益的民心工程,村里专门配了一名远程教育协官员,站点有一名操作管理员。一为共同提高;二即使有一个操作员外出也不耽误远程教育的培训;三即使有人员调动,也不会出现操作员脱节。各远程教育站点的制度已全部上墙,并对全村进行摸底调查,了解农民群众的需求,制定远程教育培训计划、月培训计划,并在培训前三天在公布栏上通知本次培训的时间及内容。在学习后每个学员签到并在学习后进行讨论,由操作员或村干部将讨论内容记录,操作员当场对学员不明白的内容进行讲解。
3、教学方式。我村站点在每月保证开展2期正常的培训外,站点还开展了个性化学习培训,根据节令及服务农村农业生产的需求、森林防火、党员教育等,有针对性的调整远程教育培训内容。通过建立远程教育示范点,带动农民群众发展经济的积极性。在集中培训的同时,还邀请镇农技站技术人员开展各种农作物栽培技术及病虫害的防治,根据需要还组织农民群众到示范点、示范基地进行参观,并现场进行指导。通过多种教学方式,极大的提高了农民群众的积极性。
三、教学计划
“党员干部经常受教育,农民群众长期得实惠”是远程教育的宗旨,因此远程教育工作最主要的就是服务党员干部、服务农村、服务农民、服务农业。根据村的实际情况做好党员、农民群众的服务工作,对在实际生产及教学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并对全村进行摸底调查,了解农民群众的需求,制定教学计划及个性化学习计划。
四、课件的下载来源情况
我村学校站点课件来源全部通过卫星ip软件下载,也有课件100兆左右。目前,通过下载刻录共有农村实用技术、计划生育、农村卫生、政策法规、政治理论、生活百科等各类,并全部进行登记造册、贴上标签,规范管理。同时,根据农民群众所反馈的课件需求,将部分课件刻成光盘,供农户借阅。使站点能够结合实际有选择地使用资源库课件开展培训,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促进远程教育工作持续健康发展。
五、设备运行情况
我村学校站点远程教育设备:一整套远程教育卫星设备,包括一台功放dvd,一台卫星接收机,卫星接收天线,一台投影机。用于培训教学的电脑有43台。目前,设备运行正常,无损坏或不能正常使用的设备。教学用的桌椅也无一损坏。
六、教学成果
通过远程教育的培训,我村党员素质有明显提高,全村村民的精神面貌比以前有了很大的改善,有近百名群众学到了实用的种植或养殖技术,在远程教育的帮助下,我村在XX年末,XX年初建立了三个种植基地,分别是长坡村民组脱毒马铃薯基地、平坝村民组辣椒种植试范基地和冯家坝、中心村民组辣椒种植基地。
七、下步工作思路
1、进一步提高对开展好远程教育工作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切实把远程教育工作作为一项长期性重要工作来抓紧抓好。要坚决克服松劲、厌战的思想和时紧时松的现象。
法律属于社会科学,作为法律基本理论的法哲学问题则既属于社会科学问题,又属于哲学问题。所以,法哲学属于人文社会科学。法律认知科学是指运用认知科学的一些理论和方法对法哲学的基本问题进行研究;法律认知科学是运用自然科学的方法研究人文社科的法哲学问题,其属于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衔接。
与传统的法哲学讲授、讨论的方法不同,法律认知科学也可以采用实验的教学研究方法。但是,法律认知科学实验与自然科学(医学和生物学)实验有本质区别。一般的医学和生物学实验是研究生命体的生理状况和病变的医治问题,而法律认知科学的实验则是运用医学或生物学的手段,研究法律决策中生理心理过程,研究人文社科问题的生理基础。
法律认知科学实验的教学步骤如下。
一、实验之前的课程讲授
1. 相关法哲学理论的讲授。
法哲学理论的讲授,主要是介绍现有的一些法哲学流派和主要的法哲学观点争议,这为日后提出问题奠定了基础。法律认知科学的实验设计主要是运用生理实验解决法哲学问题或者部门法的主要问题,所以人文社科问题是实验的目的之所在。很多法律认知科学的生理实验流程大同小异,运用的设备相差无几,但是其所解决的法哲学问题却大相径庭,所以,相关的法哲学理论的基础必须夯实,否则实验就是无的放矢。
为了进行“法律认知科学”的实验,就必须让学生选修“法哲学”、“西方法律思想史”和各个部分法的法哲学课程(如“民法哲学”、“刑法哲学”、“诉讼法基础理论”等课程)。为此,我们开设了“西方法理学”和“法哲学”等课程。通过相关法哲学课程的讲授,并组织学生对部分重点问题、争议问题进行详细分析,提炼出核心争议之所在,由此设想日后可以进行实验的粗略方案。这一点也是体现“认知研究”与“治疗研究”之间的区别,体现我们研究的人文社科的目的指向(而非一般的自然科学或医学意义)。此外,我们还为法学硕士生开设了“神经元法学”和“法律认知科学”等课程,对此类问题的探讨更为专业、细致。
2. 联系医院的医生前来讲课。
由于课程具有跨学科性质,这种课程需要其他学科的知识。而本学科的教师虽然具有一定的跨学科知识背景,但毕竟其主导学科还是法学或法理学,在其他学科方面的学识显然不如这个领域的专家。所以,邀请其他学科的教师或研究人员前来授课就显得很有必要。而对于法律心理实验课程而言,这方面主要是请医院的医生前来上课。这里包含了以下三类,一类是神经科专业的医生,其为我们讲解脑神经系统的相关知识。部分高学历的医生由于拥有系统的硕士、博士乃至博士后的教育和科研知识,甚至还可能从事过“认知”领域的生理研究,就能够从“生理心理学”的“认知”角度为我们讲解实验设计的方案、流程等对实验特别有意义的问题。
3. 带领学生前往实验室参观。
由于法学专业学生对工科和医科的实验室一般都比较陌生,如果他们对医疗设备或者医学实验室没有相关的认识,就不可能设计出好的实验方案,因此,非常有必要让他们参观实验室或者医疗设备。在参观的过程中,由医务和实验人员进行相关知识的讲解,其中包括仪器、操作流程和仪器软件的介绍。老师和学生甚至可以进一步接触机器,如进入密封的磁共振室,躺入磁共振仪器内模拟作为实验的受试者。这样,他们能够亲身体会到躺在仪器内接受检查或实验者的境况,设计出更加切实可行的实验方案。
从事“法律认知科学”实验的仪器设备与“医学治疗和检查”的实验设备虽然相同,但是依旧存在一些差别。如磁共振机器,一般医学治疗目的进行的检查往往只需要运用“1.5T”级别的机器;虽然这种级别的机器也能运用于“法律认知科学”实验,但是相关实验对仪器的要求往往更高,通常要求是“3.0T”级,此级别仪器在普通医学检查中的运用就比较少;认知科学实验的磁共振仪器甚至使用到高达“12T”级别。
二、带领学生进行实验工作
1. 通读实验报告。
法律认知科学相关的实验论文很多,必须进行大范围的选题筛选。粗略筛选之后的论文,由任课教师组织学生进行研读。研读的目的有两个,一是看看研究现状,知道他人的研究进程、重点、热点和难点。通过这些研读,我们就能够根据现有的研究进度,选择尚未研究(发表的)而又可能比较重要的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就是日后实验选题的大致范围。
二是参考他们的研究手段、流程,对他们的研究方法进行借鉴。现在发表的论文,一般都会大致介绍实验的流程。然而,学术论文毕竟不是实验报告,其更多侧重于问题的提出、解决和分析,流程的介绍往往比较粗糙。当然,部分学术论文也有比较详细的实验流程,对此类论文的仔细研习,就能对实验设计产生比较大的影响。[1]
2. 对主题进行社会科学的探讨。
在进行文献研读的基础上,我们能够得出大致的可能的研究“主题”,这时返回法律社会科学领域,以法哲学的视角重新进行审阅,才能更好地获得“生理心理学”和“人文社会科学”之间的自然衔接。在生理自然科学领域可能可以从事实验研究的“主题”,还必须获得“法哲学”、“法社会科学”上的意义。因为,有的问题虽然在自然科学上具有很大的研究价值,然而从人文社会科学的角度看,其意义可能就会大打折扣(或者意义就不那么直接)。此类论文的价值更多是在“治疗性”而非“认知性”。很多人文社会科学(法哲学)的问题虽然意义重大,但从自然科学(生理心理学)的角度看,在现阶段却还缺乏研究该问题的“方法”和“设备”。所以,必须获得二者的协调和平衡。
主题的选定是法律认知科学实验的第一个难点。这个难点意指“我们要解决什么主题”,其既涉及“什么主题十分重要”,又指“对该主题的研究到什么程度”,还指“现在已经具备研究该主题的手段或方法”。
3. 组织实验设计。
从法律认知科学实验的角度看,组织实验设计的第一步是设计实验方案,这是最重要的一步。设计何种方案、设计何种场景、设计何种问题,以及何种音像、问卷材料,都关系到实验结果的真实与否。这也是法律认知科学实验的第二个难点。我们要设计出一些“场景”或者“问题”,让受试者在这种环境下能更真实地思考或者表达情绪,从而得出比较真实的实验结果。
西方国家在以往的研究中,存在比较巧妙的实验设计,例如对于道德中不公正问题的容忍情况,研究者在最后通牒实验中,部分受试者拒绝接受不公平的分配方案,这是其情绪化的表现。该实验设计如下[2]:19名(方案接受者,“responder”)接受磁共振扫描,共进行了30轮游戏,对手(方案的提出者,“offer”)部分是人,部分是计算机。每次都涉及10美元的瓜分。对手所提出的方案中,一半是公平的(对半开),剩下的为2次“9比1”, 2次“8比2”, 1次“7比3”;在这些方案中,方案提出者的分配比例较大,而接受者的比例较小。结果是,对于公平的方案,方案接受者都接受了;越不公平的方案,则参与者的接受率越低,“7比3方案”至“对半开方案”的所有方案(即“5∶5”,“6∶4”,“7∶3”)都被接受了。在“9比1”和“8比2”两种方案中,如果“方案提出者是人”,则其方案的接受率低于“方案的提出者是计算机”。这就意味着方案接受者对于不公平方案存有情感性反应。这种不公平引发的脑区为:两侧前脑岛(bilateral anterior insula)、背外侧前额叶皮层(dorsolateral prefrontal cortex, DLPFC)、前扣带回(anterior cingulate cortex)。这证明了两侧前脑岛(bilateral anterior insula)厌恶不公平,作为负面情感的脑区,其反映出了对于不公平方案的厌恶。诸如此类实验设计非常巧妙,就能够为我们进行相关实验提供设计上的参考或模仿。
4. 进行预实验。
在实验设计之后,有必要进行预实验,检验实验的可实施程度。这种预实验,可以提升实验者的信心,也可以作为申请相关课题的依据。更为重要的是,预实验还可以检测实验的可行性,对可能出现的问题或缺陷进行适当的修正。
在预实验之后,还必须进行志愿者的招募和筛选。
三、实验操作
实验操作是实验的核心状态。法律认知科学的实验流程具有自己的特殊性,其与医学实验相比通常更简单。其运用的仪器设备有核磁共振(FMRI)、眼动仪和脑电图等,其中核磁共振最为典型。该仪器不仅运用于医学治疗和研究,现在还广泛运用于认知科学的各类研究。核磁共振运用于法律认知科学的研究,主要优点在于其定位非常准确(虽然时间上稍有迟滞)。
由于实验的磁共振仪器操作是高度专业化工作(而且机器极为昂贵),只能由专业的实验技术人员进行操作,因此法学教师和学生不能从事,在此不做详细介绍。
四、实验之后的分析总结
实验之后的分析总结属于实验的后期工作,主要是数据、图像分析,以及人文社会科学分析总结。
1. 数据、图像分析。
数据分析具有客观性,需要专业的实验工作人员进行数据和图像的分析。法律认知科学实验主要运用核磁共振仪器,对于脑区图像的要求比较高,还需要比较好的核磁共振配套分析软件,对此进行精细的分析。此类软件一般只有磁共振专业技术人员才会使用,由他们进行相关数据图像分析比较科学。如果涉及大量的数据分析和必须建立数据模型,则还需要数学专业人士进行相关的工作。
此外,除了实验工作人员和数学人才外,还需要神经科专业医师或者认知神经学专家对此类数据和图像进行“认知神经心理”方面的分析。这种分析就是我们后期进行人文社会分析和理论化的基础。
2. 进行相关的人文社会科学分析总结。
与前一步工作的科学性和客观性相比,对实验结果进行人文社会科学的分析总结则具有一定的主观性质。我们需要从已有的数据和图像,根据我们需要解决的人文社科(法哲学)主题进行解读。这种解读是人文社科的解读,是运用实验数据和图像得出人文社科的结论。所以,一定的主观性是原有的实验设计思路和人文社科理论基础的延续。现有实验的理论分析,如道德的情感性实验,就需要根据道德哲学理论进行分析;“先天犯罪人”问题的实验,这就需要根据刑法哲学理论进行相关探讨。
五、注意事项
1.“主题的选定”、“实验设计”和“理论性总结”这三点是整个流程的重中之重。这三点工作如果没有做好,整个实验就是失败的实验。这三点如果做好了,实验获得成功的概率就非常大。
2. 法律认知科学的实验需要人文社会科学(法律基础理论)和医学两个大领域(两大领域内还有各个小专业)的工作者进行跨学科的合作,尤其需要强烈的团队合作精神。因为随着知识分工越来越精细,知识总量的迅速膨胀,此类合作需要跨越多个传统学科。一方面,我们跨越的知识领域非常大,另一方面,在各种细微领域却依旧要求保持原有的严谨性(否则就违背科学的客观性)。所以,很难有一个人在多个领域内同时保有各个领域的专业技术水平。因此,为了在多个学科领域内的合作能够维系原有各个学科的严密性,我们只能求助于多学科专业人士之间的合作。这是完成此类工作的最佳模式,所以我们必须组建紧密团结的团队。
摘要:传统法学教育以人文社会科学的教育模式为主, 忽视了实验实践的模式。本文对“法律认知心理”课程教学进行了总结, 对法律实验课程的教学模式进行了探讨, 对讲授、研讨、实验设计、操作、数据图像分析和理论总结等流程进行了梳理。
关键词:法学基础理论教育,法律认知科学,实验,教学步骤
参考文献
①在认知科学领域, 例如以下论文:M.R.DELGADO, H.M.LOCKE, V.A.STENGER, J.A.FIEZ.Dorsal striatum responses to re-ward and punishment:Effects of valence and magnitude manipula-tions.Cognitive, Affective&Behavioral Neuroscience, 2003, 3 (1) :27-38.
②Fiery Cushman, Liane Young, Marc Hauser.The Role ofConscious Reasoning and Intuition in Moral Judgment.PSYCHO-LOGICAL SCIENCE, 2006, (17) :1082-1089.
③QianLuo, MarinaNakic, ThaliaWheatley, RebeccaRichell, Alex Martin, band R.James R.Blair.The neural basis of implicitmoral attitude-An IAT study using event-related fMRI.NeuroIm-age, 2006, (30) :1449-1457.
我公司有¢2800的锥形炉8台,¢2650的直筒煤气炉16台,从去年以来,由于煤资源紧. 由于原料价格不断上胀,为了降低成本,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生存机会,公司决定对造气系统进行改造,将原料加工产生的粉煤消化,2010年10月公司200Kt/a型煤生产线投产后,造气8台煤气炉转烧煤棒,经过几个月的摸索和总结,终于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现将主要经验总结如下:
1 稳定煤质
由于本地煤矿产量较少,加上去年煤炭紧张,我公司采购的白煤粉变化较大,给工艺调整带来了较大困难,2010年下半年稳定几个矿点后,生产得到了稳定,消耗得到大幅度下降。
2 抓好型煤的的制作
2.1 煤棒制作要求
(1)原料白煤粉水份要控制在8%以内,如果水份偏高,破碎机容易积料,造成加工能力小,增加电机功耗,设备容易损坏:制胶时,配料工水份控制困难,水份要求小于13%,水份太低,煤棒不易成型,煤棒的强度不够。水份太高,煤棒机难以操作,对设备的磨损大,煤棒返粉多,如果用二次加水,又会造成煤棒强度不够。
(2)制胶配比要求
40%腐植酸含量的褐煤850kg、配50kg碱、1000kg水
(3)堆呕时间要求:要有足够的时间让煤和腐植酸充分渗透,一般要72小时以上,这样制作出来的煤棒强度好,柔韧性好,返粉少。
(4)控制堆呕粉的水份,调节好煤棒机给煤量,控制好煤棒机电流,避免二次加水。
(5)煤棒机通过挤压出料,要注意叶轮间隙,及时更换叶轮。
2.2抓好型煤质量
型煤质量主要包括煤棒的水份、机械强度、热稳定性、含碳量、形状等。我公司使用的煤棒为园柱形,直径一般在22mm。煤棒的成份受添加剂的影响很大,我公司煤棒用粘接剂为腐植酸钠,腐植酸钠本身就是一种煤炭,其添加量的多少对型煤的固定碳含量影响不大,但褐煤的腐植酸含量很重要,是影响型煤质量和炉况好坏的重要因素之一。煤棒烘干后水份一般在3-4%。对煤气炉来说固定碳越高越好,但由于受到添加剂的影响,都要在进厂白煤固定碳的基础上降低3-5个百分点,我厂一般在58-62%。煤棒的形状目前主要有园柱形和梅花形,具体烧什么样的形状,哪一种更有利于操作,有利于炉况的稳定,要根据各厂炉子的具体情况和操作习惯来确定,我厂使用的是园柱形。煤棒的长度也是影响炉况稳定和产气量的重要因素之一,煤棒太短说明强度和韧性不好,需要从设备、制粉、配胶等各个方面查找原因,太长则需要从煤棒的成份上去分析原因和进行调整,一般刚从煤棒机出来长度在300mm左右为好。煤棒的强度过高或过低对炉况的稳定和产气量都有影响,判断煤棒的强度:一是用肉眼观察,煤棒的外观光洁度要好,没有裂纹,有一定的长度。二是把煤棒拿到手中,用手捏,以不碎为好。煤棒的强度过高或过低主要受到设备、制粉、配胶等方面影响,应主要从这几个方面去找原因,另外煤棒中腐植酸含量、堆呕粉的水份、煤棒机的挤压强度等也是造成煤棒强度不好的主要原因之一。
3型煤制气
3.1设备改造
主要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设备改造:
(1)对中心管进行改造,增大通风面积。
(2)对炉箅进行了更换,使用湖南浏阳型煤专用炉箅,并根据我厂的特点对风道进行了调整。
(3)对破渣条的长度和间距进行了调整。
(4)对风机进行了更换,使用了C600加压风机。
(5)对加炭进行了改造,将下吹布料改为吹风布料。
3.2工艺优化
煤气炉工艺优化指导思想:力求工艺参数合理,达到热量平衡和物料平衡,提高碳的综合利用率,降低蒸汽消耗,工艺指标稳定具有一定操作弹性。首先要确保热量平衡,影响热量平衡的因素主要是风量和蒸汽量。要及时根据气候的变化料层,系统阻力的变化来及时调整工艺参数,实现煤气炉长周期稳定经济运行。造气生产是一个系统工程,只有优化工艺,制定合理的工艺指标,统一操作思路,才能实现真正的稳定和经济运行,主要解决了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根据我公司型煤的理化特性,控制适宜的风量,确保炉上温度。
(2)入炉蒸汽量的控制,因为型煤灰熔点偏低,且床层阻力比塊煤偏大,要确保足够蒸汽入炉,适当拉长气化层来提高蒸汽的分解率,上吹蒸汽量是下吹的1.8-2倍;
(3)上行温度和气化层厚度:根据型煤特性,在工艺上尽量控制上行温度,避免煤棒在炉面破裂粉化,增加床层阻力,我厂一般控制在340℃以内尽量氧化层温度因受灰熔点影响,我厂尽量增加气化层厚度。
(4)合理使用上加氮:因受煤质灰熔点偏低的影响,以风过量容易造成结疤、结块,使用量小而时间长的上加氮来确保炉温,使煤气炉的发气量增加。
(5)炉条机的使用:由于煤棒灰份较高,应适当增加炉条机转速,确保渣层厚度。
4、结束语:
我深知教学工作是检验一个教师工作成败的关键,在抓好新课程理念学习和应用的同时,我积极探索教育教学规律,充分运用学校现有的教育教学资源,加大新型教学方法使用的力度,取得了明显效果。我根据《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突出“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与“人本主义”教育理念接轨,为使学生在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等各个方面得到全面的锻炼和发展,来满足每位学生对体育兴趣的渴望,从而向练习目标迈进。
在教育工作上,我深深懂得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言传身教的作用,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新课程改革为契机,深化教学改革,认真落实课程计划,大力推进素质教育,以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为基础,坚持素质教育的方向,与同事团结协作,师生互动,教学相长。对于班级管理我有几点体会:思想工作常抓不懈,充分发挥“小干部”的大作用,时刻学生的身心健康,为学生的终身发展负责。
面对时代赋予的使命,我感到对学生、对事业的热爱,不能仅仅表现为勤勤恳恳、埋头苦干,而且还应该体现在进行创造性的劳动上。他努力使自己的工作富有时代气息,追求平凡中的卓越。一份汗水一份收获,圆满完成了教育教学任务,自身的教学艺术水平也有大幅度的提高,范文《教育教学工作小结》。在区青年教师基本功竞赛中获得一等奖并代表区参加市青年教师基本功竞赛获得三等奖;体育教学论文获得省级二等奖。
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不断的总结,扬长补短,为我校做出更大贡献
上学期我担任五年级4班的数学和英语教学,作为二十一世纪的教师,由此感受到自己肩上的担子之重。由于教学经验尚浅,因此,我对教学工作不敢怠慢,认真学习,深入研究教法,虚心向前辈学习。立足现在,放眼未来,为使今后的工作取得更大的进步,现对上学期教学工作作出总结,本学期工作作一展望,希望能发扬优点,克服不足,总结教育经验,继往开来,以促进教育工作更上一层楼。
一、备好课
每节课前认真备课,一开始只知道备教材备教法,但后来在师傅和其他前辈老师的帮助下,知道不但要备教材教法,更要备学生,于是开始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并对教学过程/wenzi/的程序及时间安排都作了一定的记录,认真写好教案。每一课都做到“有备而来”,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的准备,并制作一定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有趣教具,课后及时对该课作出总结,并认真按搜集每课书的知识要点,归纳成集。
二、增强上课技能,注重学生的沟通,提高教学质量
增强上课技能,注重学生的沟通,提高教学质量,使讲解清晰化,条理化,准确化,条理化,情感化,做到线索清晰,层次分明,深入浅出。一方面对不懂的问题常请教师傅和同年级的老师,认真听取他们的意见,学习更多的教学经验,同样对听课老师提出的教学问题能找出病根,即使改正,也常常反思,总结,使自己课不断的优化。另一方面,是更多的关注学生,每天基本会有一节课的时间和所有的学生进行沟通,说说生活,学习等各方面,让学生愿意来亲近你,愿意和你说说事,从而找准学生的切入点,感兴趣的事物,加强师生交流,从而让学生愿意听我的课;虽然我的课没有过多的闪光点,没有如何的优秀,没有让每个学生听得都头头是到,个个考出好成绩,没有让任何一个去年听我课的老师给我打过一个“优秀”,但是我却一直用心在上课,用心在上好每堂课,用心让所有的学生上课起码有30分钟时间在听我得课,用心让他们都能学到知识。我知道自己的课还有很多的不足,教学经验还很缺乏,但我会不断的努力,再努力!
三,给后进生更多的关注和耐心
在课后和每天放学后,我对后进生的进行了一定的辅导。对后进生的辅导,并不限于学习知识性的辅导,更重要的是学习思想的辅导,要提高后进生的成绩,首先要解决他们心结,让他们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之对学习萌发兴趣。要通过各种途径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上进心,让他们意识到学习并不是一项任务,也不是一件痛苦的事情。而是充满乐趣的。从而自觉的把身心投放到学习中去。这样,后进生才能不断成为前进生,从而班级的整体成绩也就可以慢慢上升。
四、博采众长,提高教学水平
用,大力开展对外宣传工作,开创了我局新闻宣传工作的新局面。全年我局共在国家级、省、市新闻媒体发稿270余篇,为全区的教育工作和环境建设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
一、成立领导小组,营造良好报道环境
为保证我局宣传报道工作目标的完成,我局成立了由一把手局长任组长,办公室主任具体负责,XX为成员的局宣传报道小组,制定了定期研究宣传报道工作制度,为宣传报道人员提供了更多地接触和参与整体工作的机会,在财力、物力上给予大力支持,配备了电脑、打印机、传真机等设备,购买了有关写作方面的书籍资料,为搞好宣传报道工作提供了良好的软硬件环境。
二、加强宣传报道队伍建设
近年来,我局把宣传报道队伍建设作为加强全区教育工作的基础工程来抓,进一步完善了我区教育系统宣传报道网络。
1、加强教育宣传领头羊建设。为加大宣传力度,保证宣传质量,我局任命办公室秘书作为宣传报道员,并下了任务,定了目标,要求每月在市级以上媒体发表稿件不少于2篇,保证了我局宣传工作的稳步开展。
2、不断加强通讯员队伍建设。为进一步拓宽宣传报道网络,把网络的触角伸向我区教育战线的重点部位,我们从学校聘请了22名兼职通讯员,并建立行之有效的管理体制,定期举办通讯员培训班,提高通讯员写稿水平,要求他们定期向宣传报道组提供新闻线索,并及时向上级报刊杂志投稿,夯实了我区宣传报道工作的基础。
三、建立目标责任制,加大责任考核力度。
我们把宣传报道工作同教育局其他工作一起纳入了目标管理,制定了宣传报道上报、登记、评比制度,实行了激励机制。评比办法主要包括宣传报道人员上报及采用稿件数,各区属学校通讯员宣传报道采用稿件数,机关各室上报及采用的稿件数等,并每季度一通报。通过这些激励措施,有效地激发了各校抓宣传报道工作的积极性。全年我区教育系统在各级媒体上共被报道270余次,其中近一半为我局所属宣传报道人员所采写。
四、多渠道、全方位挖掘新闻线索
1、坚持以“快”抢占市场。“快”是新闻的生命,提高信息传播速度,将决定宣传的力量和数量。今年以来,我局在“快”字上下功夫,争取在事件发生后的第二天见报。“教师基本功考核”长达二、三千字的报道、“小学生行为规范知识竞赛”等一大批稿件的见报都在第二天,大大提高了新闻的时效性。
2、坚持以“新”求发展。新闻如果不及时反映新情况、新问题、新经验就没有生命力,更谈不上质量。因此我们坚持从新的角度去观察事物,在新的观点上立意命题。今年11月针对我区开展的全区教师基本功大赛,我局果断地与《XX晚报》等媒体合作,以《XX区:教师基本功代替综合素质》为题,在《教育视线》头版做了将近整版的报道,编辑还进行了深入探讨;我区少年军校开办多年来结出累累硕果,代表XX省进京参加全国少年军校检阅,被团中央、少工委联合评为“全国少年军校示范校”称号,《人民日报》、XX电视台均做了多次报道。
3、坚持以“挖”求影响。为掌握第一手材料,了解实际情况,采编有价值的新闻稿件。今年我们深入走访了全区区属学校,撰写了有价值的新闻稿件数十篇。
4、坚持以“实”夯基础。注意围绕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开展专题调查了解,为领导决策提供第一手材料。针对今年市教育局解决农民工子女入学问题的要求,我局做了大量的工作,并及时联系媒体,率先进行报道,还在媒体上进行了颇有意义的探讨,圆满完成了市局交给的任务。
自参加工作以来,就树立了终身学习的理念,系统地钻研教育教学专业知识,特别是新课标的研读,积极参加校本教研和课题研究活动。树立了正确的教育观、教学观、学生观,努力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技能、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综合素养。
教育教学中能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秉承新课程理念,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前提下,根据具体的教育教学内容,整合课程资源,结合信息技术手段(Smart电子白板)应用,精心备好每节课。
课堂教学中,能正确地把握教师角色,用精炼而富有情感的言语讲述陈述性知识、启迪学生的智慧和激发学生的兴趣;在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中,学生积极、愉悦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Smart电子白板的熟练运用,使学生轻松地学到知识,课堂也具有生成性;注重三维目标的达成,使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体验了过程,更培养能力和养成好习惯。
以层次性、针对性、实践性、杜绝机械练习的理念,精心设计了作业,从而切实减轻了学生课业负担。作业批改形式多样、符合多元,注重培养学生纠错能力。
积极改进评价方法,评价学生不唯分数,评价内容和方式符合新课标要求。
四川大学校领导和承担基础力学教学的建筑与环境学院对这项工作十分重视, 在政策和条件上给予大力支持, 2012年9月安排秦世伦, 魏泳涛和李晋川组成命题小组, 指示落实高教司精神, 重视基础、突出能力、注重团队合作动手创新的要求[1,2,3,4], 要求体现四川大学的教学特色, 为竞赛添彩.下面是个人赛赛题设计小结.
全国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已经在全国有重要影响, 或多或少地成为了高校基础力学教学的一种导向.因此, 赛题应该与高校基础力学教学实践紧密联系, 有利于稳步提高教学质量, 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
命题组细致地分析了历届力学竞赛的试题, 广泛参考了国内近年出版的“理论力学”和“材料力学”主流教材和习题, 也参考了以James M.Gere所著“Mechanics of Materials”为代表的国外优秀教材, 以及一些国外大学的相关试题, 明确了“突出能力考核”的原则.一方面, 进行新赛题设计;另一方面, 把我校历年来的试题、竞赛辅导题、教材习题进行过滤和改造, 筛选出十余个可以用于竞赛的试题;再精选整合, 最后定稿.命题组还对题目所涉及到的问题进行了进一步的探讨, 形成了50余页的《第九届全国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个人赛题目研究》的文档, 使赛题建立在更加扎实严谨的研究基础之上.
在试卷中共有5个题目.其中第3和第5两题主要涉及“理论力学”, 第2和第4两题主要涉及“材料力学”, 第1题属于两者的结合;其中第4题包含了一些实验方面的内容.
1.能力考核是本届竞赛题的主调.在能力和素质方面的考核主要体现在:对力学问题的总体把握, 力学机理的准确认识, 建模能力, 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结合的能力.
例如在第2题中, 考生读完题目, 就应该认识到圆杆交替地承受压力和拉力.出于安全考虑, 对于压力, 首先要考察是否存在稳定问题;对于拉力, 则只需考虑强度问题.同时, 对杆件中出现最大压力和最大拉力的特殊位置, 即所谓“最不利位置”, 应该做出迅速的判断.这就是对问题的总体把握.在第3题中, 如果考生通过对小明和小刚言行的叙述, 领悟到本题讲的是平衡问题, 尤其题目后半段讲的是平衡稳定性问题, 就会选择从最小势能原理入手, 本题的求解思路一路顺畅.如果只看到平衡, 未意识到稳定性问题, 那么, 可能花费了很大精力通过其他途径求解第 (1) 和第 (2) 问, 到求解第 (3) 问时还需要回过头来再求势能表达式, 计算效率就太低了.这些都是对考生力学问题总体把握能力的考核.
第5题是一个碰撞问题.碰撞是一系列复杂的力学现象和热学现象的综合.恢复系数则是对复杂机理的一种简化描述.对恢复系数的准确理解, 实际上就是对力学机理的准确理解.在第 (1) 问中是已知力学响应, 求恢复系数的数值.如果考生对力学机理缺乏准确认识, 很可能会直接认为恢复系数为零.第 (2) 问则是已知恢复系数求力学响应.根据我们的教学经验, 常常有一些学生片面地认为, 所谓完全非弹性碰撞, 就是“弹不起来”;甚至某些正式出版的习题解答也在实际问题的处理中延续了这种错误认识.这就是对力学机理缺乏准确的认识的一种表现.要准确地认识力学机理, 就应该正确全面地应用力学原理去进行分析, 而不应该先入为主地形成所谓“解题套路”.在这个题目的解答过程中考生应该随时注意数学表达式的物理内涵, 应该意识到, 在什么情况下题目所说的均质杆“弹不起来”, 什么情况下“会弹起来”, 从而得到正确的结果.
赛题中多处考察了学生的建模能力.第1题的第 (2) 问需要把旋转部件中的每个金属片简化为简支梁, 并把离心力作用归纳为简支梁承受线性分布载荷的问题.第2题对考生建模能力是一个考验, 因为它不是一个标准的三杆汇交于一点的结构, 而是出现了一个内芯来取代汇交.第4题中需要认清结构中各部分的实际作用, 理解到DH区段事实上未起作用, 而剩余的部分则是一个对称结构.对称结构的运算技巧, 在本届赛题中占有重要的份量;而从“原生态”的结构中去识别和建立对称性, 则是建模训练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另一方面, 赛题中对建模能力的考核是内蕴的, 并没有把建模要求直接写入题目之中;同时, 为了公平, 也为了评阅试卷的方便和标准的统一, 命题组也注意到了模型建立的唯一性, 避免出现因为题目本身的问题而导致考生产生理解上的歧义.
在目前常见的基础力学习题练习中, 很少出现定性分析的题目.即使出现, 也是与定量分析分割清楚的.第4题第 (1) 问是一个逆问题.这个逆问题包含两个方面, 一是吊钩位置 (这一点并未明确写入题目要求之中) , 二是重物重量 (这一点正是题目的要求) .前者可以通过经验和直觉迅速得到结论, 同时题目中特别用了“无须证明, 在所有可能······”的字样暗示吊钩位置不要去证明;后者则必须经过详细计算才能满足题目要求.考生应对此有较清晰的认识, 应在对吊钩位置做出直接判断的基础上对重物重量进行定量计算.若考生“严密地”将两者同时列为定量计算内容, 将会使计算量非常大, 几乎无法在一两个小时内完成.联系到日常教学, 我们一方面应该训练学生严谨的逻辑思维, 另一方面, 也应该训练学生运用多种思维方式直击问题的核心.两者的结合, 有助于学生形成敏锐轻灵的思想方法, 有利于培养迅速占领创新制高点的意识.科学史上, 如微积分、有限元等, 都是先建立概念和方法, 而后才有严密论证的成功例子.所以, 我们认为, 在培养总体把握力学问题的能力的基础上培养正确的物理直觉, 将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有机结合, 是教学改革的任务之一.这个题目正是在这一方面做出的一种尝试.
2.赛题仍然应该突出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题目涉及的知识点控制在力学学会网页所公布的大学生力学竞赛考试范围之内.在考核能力为主导的前提下, 赛题适当扩大了知识点的覆盖面.例如, 近几届力学竞赛个人赛均未涉及失稳问题.稳定与强度、刚度问题一起构成材料力学的3项主要内容, 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又例如, 在近几届竞赛中, 还未有涉及虚功原理求解静力学问题的考题;而求解平衡位置 (包括用虚功原理、最小势能原理) 的问题, 是理论力学与中学物理和大学物理中力学部分的核心区别之一.本届考题注意到了此类情况, 试图让赛题综合性和交叉性强一些, 所涉及的知识点更宽广一些.某些情况下甚至仅仅是概念的触及, 例如第1题第 (3) 问中, 利用了理想弹塑性的材料模型中比例极限与屈服极限合二为一的特点, 回避了对强度指标的直接提及.本题要求考生有理想弹塑性的概念就足够了, 并不涉及这种材料的塑性行为.
本届赛题仅第3题第 (3) 问超出了力学竞赛范围 (力学专业一般会讲授) , 这是出于加大题目梯度的考虑.正是考虑到这一小问超纲, 故在评分标准中仅占5分.
为了更紧密地与我国基础力学教学实践紧密联系, 命题组注意尽量使赛题的叙述通俗易懂.部分题目是原创的, 而某些题目的部分内容则已经出现在成熟的教材中, 例如第3题第 (2) 问, 就出现在李俊峰教授主编的《理论力学》中.同时, 我们也注意到题目表达形式的多样性, 既有生活学习类的问题, 也有工程实践类的问题.第2题第 (3) 问涉及到预应力技术.学生可以体会到, 不用对结构作多大的改动, 仅仅是加工工艺的一些变化, 就可以大幅度地提高结构的承载能力.这是材料力学整个“乐章”中与工程实践紧密结合的“华彩”乐段之一.对它的考核, 比较贴合课程作为工科基础课的定位.
为了让学生将精力集中于力学问题的总体把握和力学机理的清晰认识, 赛题中避免了复杂的数值运算.数值运算能力不是竞赛的重点.
3.注意到解题方法的灵活与多样.在目前的试题中, 多数小题都存在着多个解题思路.我们尽量避免那种只能采用某种唯一的、特殊而罕见的技巧才能解决的问题.在公布的参考解答中, 也给出了若干不同而常见的解答.这样做, 可以在我们的教学中防止并克服单向思维和固定思维的弊病, 有利于培养和鼓励学生的创新意识.当然, 不同的解法之间也有难易之分, 简繁之分, 考生和他们的教师可以通过竞赛体会到其中的差别.
总体上, 本届赛题的难度比上几届赛题的难度低一些, 但综合性强一些, 涉及的知识点较多, 题量较大.
竞赛仲裁委员会的蒋持平、李俊峰、梅凤翔、武际可、徐秉业等教授对赛题进行了仔细的审核, 提出了中肯的修改意见.在命题工作启动时, 竞赛领导小组的洪嘉振教授对命题思路给了我们很好的指导性意见.竞赛组委会秘书长刘俊丽老师做了大量协调组织工作, 给予了我们很大的支持.在此一并致谢.
本届个人赛题的第1、第2、第4题由秦世伦设计, 第3、第5题由魏泳涛设计, 賽题由命题组共同讨论商定, 秦世伦执笔完成.徐双武和胡益平两位老师对个人赛命题工作也有所贡献.命题组期待兄弟院校批评指正, 不吝赐教.
摘要:本文总结了第九届全国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个人赛的命题工作, 介绍了命题思路, 每一道题所涉及的知识点和能力考核目标, 也介绍了命题与基础力学教学相结合, 在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的考核, 对学生易犯错误的针对性设计, 以及使赛题集新颖、灵活和趣味性于一体, 又兼具拔尖人才选拔功能等方面的探索.
关键词:基础力学,力学竞赛个人赛,能力考核
参考文献
[1]蒋持平.全国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20年总结.力学与实践, 2007, 29 (2) :91-92
[2]蒋持平.发展.创新.挑战.第6届全国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总结.力学与实践, 2007, 29 (5) :89-91
[3]清华大学.第八届全国周培源大学力学竞赛试题.力学与实践, 2011, 33 (3) :102-103
上半年,紧紧围绕省教研室、市教育局中心工作,进一步强化全面质量管理,稳步推进新课程改革,积极发挥教研、科研的引领作用,努力提高“两个服务”水平,扎实规范有序地开展了各项工作。现将上半年的工作小结如下:
一、加强多层面交流与沟通,统一思想,形成合力。教育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抓教育质量必须抓好学科质量。本学期,通过组织召开全市各县(区)教研室主任会议、全市教研员论坛,全市高中(职业学校)、市属初中、小学校长教导会议,全市高中、市属初中小学学科教研组长会议、高三备课组长会议等,加强多层面交流与沟通,统一思想,牢固树立质量意识,相互交流教育教学的经验,共同探讨提高教学质量和加强质量管理的策略,形成合力,努力抓好教育质量。
二、加强对教学质量形成过程的指导和管理,潜心教学研究,促进全面质量的提高。本学期,各学科教研员目标明确,措施得力。利用集体调研、下校听课指导、各级教研活动等机会,严格执行教研管理制度,加强对学校教学常规、备课组作用、教研组建设、年级段管理工作的指导和检查、督促各校各学科组的教研指导和管理工作。
三、以深化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作为破解口,积极做好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工作。本学期,义教阶段一方面抓好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指导和管理,各学科总结课改经验和成果,树立典型;另一方面坚持抓教学质量不松懈,并不断寻求进一步推进的破解口,加强课堂教学的研究,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质量。各教研员在认真总结本学科课改工作的基础上,分析、梳理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将问题分门别类形成小专题,以“课堂教学有效性”为主题组织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研讨活动,引领教师深入进行教学研究。高中段,稳步推进新课程改革,组织学习好高考新方案,按照新课改要求,规范各工作,为09年高考作好准备。
范文网
(1)做好新课程各学科的培训工作,多采用课例研究、教学资源有效应用等形式,努力提高新课程培训的实效性。本学期共组织各级各类11次培训活动,通过培训,把握了学科教学发展的方向,使学科全面教学质量和教师专业共同成长。
(2)各学科教研员根据学科特点,围绕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组织了内容充实,具有较强针对性和操作性的全市教研活动30余次,力求在活动中提高教学能力,提升教学质量。同时,小学语文学科承办了省“东南沿海地区首届小学语文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评比观摩活动”,全省共有400多人参加;初中协助省教研室承办历史与社会以及思想品德两门学科“携手行动”活动,全省有500多人参加了活动,受到了省教研室和各地市与会人员的一致好评。
(3)结合骨干教师培养工作,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教育教学改革和实验的交流、研讨等活动。小学分7个学科在市属各学校举行“教师成长互促工程”总结表彰和展示活动,推出优秀研讨展示课40余节,汇报交流了总结、心得反思、教学记录等书面资料,全体师徒教师和市属部分骨干参加了活动。初中为充分发挥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以及其他骨干教师的引领作用,与各县区教研室协作,启动“优质轻负学科带头人课堂教学展示活动”,活动的主要学科有语文、数学、英语、科学、历史与社会和思想品德六门。高中数学学科选拔部分中青年教师组建高中数学教学问题研讨小组,促进后备骨干教师的专业成长。同时,组织部分骨干教师开展送教下乡活动,推广新课改理念和新型课堂教学模式。本学期小学、初中、高中组织学科带头人送教下乡6次活动。
【远程教育工作小结】推荐阅读:
远程教育的工作汇报11-25
远程研修学习小结01-04
7号远程教育工作要点07-26
关于远程教育工作计划09-12
远程教育前期准备工作汇报10-23
远程教育工作自检自查报告10-28
研修远程教育工作总结11-12
现代远程教育工作汇报范文11-20
校园安全远程培训小结12-06
远程教育工作的自我总结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