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游戏对幼儿的意义

2024-09-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浅谈游戏对幼儿的意义(通用8篇)

浅谈游戏对幼儿的意义 篇1

[摘 要]:福禄贝尔在创办世界上第一所幼儿园时,将游戏确定为幼儿教育的主导活动。“游戏教学”是指:寓教学内容于游戏中,让儿童在玩中学,尤其在幼儿的教学中,游戏教学显得尤为重要。国外研究表明儿童是通过与他们周围的人、事物的互动进行学习的,因此在课程实施途径方面,许多国家都强调让儿童在游戏中进行学习。《幼儿园工作规程》指出,游戏是对幼儿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形式,要因地制宜地。幼儿创设游戏条件,游戏材料应强调多功能和可变性。《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力,尊重幼儿身心的规律和学习特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游戏中有动作、有情节、有玩具和材料,符合幼儿的认知特点,能唤起幼儿的兴趣和注意力,激发幼儿的感知、观察、注意、记忆、思维、想象等,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促使幼儿智力的发展。[关键词]: 游戏 启发式 创新式

目 录

引 言

一、我国当代幼儿的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家长的片面观点

(二)教育目标的违背

(三)教育价值取向的歪曲

(四)教育方式的不当

二、游戏促进幼儿身心发展的作用

(一)游戏能更好地促进幼儿心理发展

(二)游戏能促进幼儿身体更好发展

(三)游戏能促进幼儿语言及智力更好的发展

(四)游戏能促进幼儿创造力更好的发展

(五)游戏促进幼儿良好行为更好的发展

三、教师和家长的准备工作:

(一)提前了解兴趣和愿望,提供足够游戏材料

(二)家长不随意制定游戏,应该创新游戏(三)在幼儿玩游戏时教师家长更多的是参与者 结 论 参考文献

引 言

对于幼儿来说,游戏是一种符合幼儿身心发展,自主的,抒发快乐情绪的实践活动。游戏是自然赋予幼儿非人力所能控制的活动,是符合学前儿童年龄特点的一种独特的活动形式,在幼儿教育过程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从古至今只有不爱学习的孩子,但从没有不爱游戏的孩子,孩子礼部开游戏,在孩子基本活动中不能没有游戏,孩子应该是游戏的主人,游戏是孩子的玩伴,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教师和家长应积极引导孩子参加游戏,鼓励孩子在游戏中学习与探索,发挥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去实现孩子的梦想,获得来自内心的快乐。孩子在玩的过程中不单单只是玩,他是一种奇妙的学习,而且是孩子自主的,快乐的,高效的学习。别小看了游戏,游戏是孩子的生命。

一、我国当代幼儿的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家长的片面观点

我国的幼儿教育在人才竞争的前提下,游戏活动并没有被真正重视起来。许多父母攀比的心理让众多的兴趣班、特色班已经活跃到爆满,甚至不少孩子从此被剥夺了游戏的权利。

(二)教育目标的违背

《幼儿园工作规程》明确规定:“幼儿园的任务是:实行保育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诸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然而,功利化的幼儿教育却让社会对如何成名成家格外热衷,对幼儿是否能成为未来明星十分看重,忽视了孩子的本来的意愿,违背了孩子的天性。

(三)教育价值取向的歪曲

高收费、豪华型的幼儿园遍地开花,而家长为使孩子接受所谓“更好的教育”,不惜花高额费用将孩子送进办学条件更好的学校。

(四)教育方式的不当

孩子在学校和家长 的要求和监督下,总是要完成远远超出自己年龄阶段的教育任务。他们不像是自由飞翔的小鸟、不像水里自由游玩的鱼儿,不再像天上眨眼的星星,失去了兴趣,失去了童真,失去了自由,失去了自我,失去了快乐,一切都被功利化的教育无情地剥夺了。

然而,在幼儿园中没有游戏的活动,课堂该有多死板,毫无趣味,孩子们怎么会喜欢,那么教师教学又怎能获得好的教学效果,传统式教学中的死板套路模式是否应该真正是时候得到改进了。

我们应充分尊重幼儿选择游戏的意愿,鼓励幼儿制作玩具,根据幼儿的实际经验和兴趣,在游戏过程中给予适当指导,保持愉快的情绪,促进幼儿能力和个性的全面发展。

二、游戏促进幼儿身心发展的作用

(一)游戏能更好地促进幼儿心理发展

幼儿在游戏中通过学习操作,从中不仅认识了客观世界,还学会与人交往,游戏不仅仅只是单一的玩耍,他使得幼儿活动的范围扩大了,领域拓宽了,眼界开阔了,对所见到的事物发生了好奇心,求知欲随之增强,从而使得幼儿的各种感知觉在游戏中机能迅速发展。幼儿在游戏中认识自我、调控自我,完成初步的社会化过程,幼儿的自信心、意志等品质个性品质受到磨练。幼儿心理发展的明显特点就是心理过程带有明显的具体形象性和不随意性,他们对形象生动、情节具体的事物容易感知,印象深刻,记得也牢,对比较抽象的语言、空间、时间认识较差。在游戏中对幼儿进行正确的引导和鼓励,让他们积极思考,大胆动手,从而获得成功的体验。幼儿在成功的体验中获得自信,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游戏中,展示自己的才能。

(二)游戏能促进幼儿身体更好发展

游戏有利于幼儿身体协调能力的发展,身体骨骼更好的发展。陈鹤琴先生就指出,幼儿教育的第一任务就是保证幼儿的健康和身心的正常发育。游戏有具体实践性的特点,在运动类游戏中,幼儿通过一定量的运动,使身体各器官处于积极的活动状态,有助于如肌肉、骨骼、关节等身体各部分得到有效的活动和锻炼,从而使身体的灵活性、敏捷性和协调性得以发展,达到增强体质的目的。在游戏中幼儿身体各器官处于积极的活动状态,各种不同的游戏,活动量大小不同。身体活动的部位不同,这些活动不仅促进了幼儿的身体组织的发育与成熟,而且发展了幼儿的基本动作。幼儿游戏时总是活跃的,身体各器官组织处于高度兴奋状态,身体各部分协调动作,幼儿身体各部分不断发育并走向成熟,各种生理机能不断增强并协调发展,这对幼儿的发育和成长具有重要作用。游戏对于增强幼儿身体的抵抗力,使他们健康的成长是十分有利的。

(三)游戏能促进幼儿语言及智力更好的发展

游戏中,幼儿时常通过语言来与同伴交流。在游戏中,幼儿运用语言表现游戏的情节和内容,交流思想,从而发展语言,并以语言为中介建构对现实世界的认识与理解。幼儿通过生动、具体的语言,调节自己的游戏行为,也以具体的感知和动作,变换自己的语言,游戏是幼儿对生活的反应。游戏活动还发展着幼儿的智力,并加深和丰富幼儿知识。在游戏中,幼儿广泛地接受各种玩具和材料,通过自己的感知,了解物体的性质、特征、用途等,使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得以加深和巩固,获取各类领域知识,并在外部动作操作和 内部理解,巩固的心理活动中,发展感知觉能力和注意力、记忆力等智力因素。游戏是幼儿运用智慧的一种活动,在游戏中,孩子思维的积极活动,形成了培养孩子的记忆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基础。

(四)游戏能促进幼儿创造力更好的发展

游戏作为幼儿想象和现实生活的一种特殊结合,可以使幼儿更好的体验社会生活和人际关系,满足着幼儿对周围生活的好奇心和探索的需要。虚拟性或象征性是游戏普遍特征,并以“假装”或“好像是”为标准或条件,给幼儿提供了想象的充分自由和空间,在游戏中,幼儿不仅可以物代物,而且,还可以一物可代多物或多物代一物,不仅能自己假装成他人,还可以变换多个角色或多人共同扮演一个角色,这有利于幼儿想象力的发展,特别是促进了创造性想象的发展。游戏能促进儿童创造性地发展,实际上也是借助于幼儿在游戏中的各种具体活动来实现的,譬如搭积木、堆沙土等对于童的智力发展都是有很大的促进作用的。

(五)游戏促进幼儿良好行为更好的发展

幼儿通过角色扮演游戏就可以学习各种角色的优良行为。扮演角色本身就包涵着行为的榜样。幼儿根据角色的行为来调节自己的行动。一般来说,幼儿在游戏中的行为表现都要高于他们日常的行为水平。如:在游戏中扮演了“警察”或则“老师”这些角色,他能够以角色的行为来要求自己。其次,游戏有助于培养幼儿的意志品格。在游戏中幼儿为了要达到游戏目的,就要约束自己,克服困难,坚持工作,这有利培养幼儿积极主动,勇于克服困难的优良品质,并对促进幼儿意志行为的发展有重要作用。游戏大都是集体的,都有规则。它对幼儿的行为可起到约束作用,为了实现游戏的目的,幼儿愉快地,心甘情愿地去服从规则,并且主动约束自己的行动,由于锻炼了控制自己的能力,促进了自我调节与随意性行为的发展。游戏可以提高了他们的道德行为规则,有利于他们的现实生活中掌握的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品质。所有的游戏都是以生活中的原型来展开的,生活中的原型在孩子的游戏中总可以表现得非常美好。如开公共汽车的游戏中,使他们体会到了人与人 之间相互帮助、相互合作的关系。这样,有利于孩子们养成良好的品质。遵守规则,培养幼儿良好的道德品质。合作交往,培养幼儿的人际交往能力。在游戏中,幼儿通过自己与同伴的相互交流与合作,学会分享、谦让、互助、理解、尊重,从而提高人际交往的能力。

三、教师和家长的准备工作:

(一)提前了解兴趣和愿望,提供足够游戏材料

选择幼儿感兴趣的材料,幼儿的学习不是教师的传教为主,而是自己的探索最重要,让幼儿自由游戏,给孩子多一些自主的材料,孩子会想出更多创偶的不是意来,孩子要得不是昂贵的玩具,而是孩子的启蒙玩意教材,让幼儿自由的操作,快乐的操作。

(二)家长不随意制定游戏,应该创新游戏

那样违背了孩子的天性和兴趣,游戏会变得成人化,失去幼儿对游戏的喜爱,从而游戏也就没有任何意义了。游戏应该创新玩,在过程中应考虑孩子的感受,示范性的带领孩子进行创新游戏,启发式地让幼儿感受游戏的创新,开拓孩子的思维,让幼儿更好的发展。

(三)在幼儿玩游戏时教师家长更多的是参与者

家长的参与对孩子来说十分重要,陪伴会提高游戏的趣味性,同时也增进了亲子之间的感情。家园联系是必须的,家庭与幼儿园共同为幼儿营造一个轻松的环境来游戏,孩子才会快乐,如果任意一方教育理念没做到一致,那么孩子的能力发展将很不协调,孩子得不到很好的进步。幼儿园中的亲子游戏很有意义不仅有教师的科学指导,也有父母的陪伴,游戏会特别有成效,所以游戏不仅仅是教师的责任,也是家长的义务。

结 论

孩子是祖国的花朵,人人都希望花朵开的绚烂多彩,失去光泽的花朵谁也不喜欢,如不让美丽的花开的自然,斑斓,还原花朵本身的气质来,这样才是花该有的灵魂与魅力。孩子的生活不仅仅是学习,还有很多知识都是能从游戏中去获得的,而且会更轻松地获得。教师和家长都是幼儿的培育者,不能忽视孩子的天性,孩子的天性是玩,请还原孩子玩的时间和空间吧,还原孩子该有的气质吧,让孩子自己去寻找答案和知识,这样的教育才是真正顺应孩子发展的教育。请你把握好这位老师,这位最好的老师,因为总会有那么一天,你会真正的感谢它,这位最好的老师就是游戏。

参考文献

[1]《游戏和儿童发展》——乔.L.弗罗斯特 苏

浅谈游戏对幼儿的意义 篇2

一、幼儿社会性的养成与户外混龄游戏间的关系

混龄游戏是由蒙台梭利提出的, 她不赞同幼儿园根据年龄分大、中、小班的传统教学方式, 并认为只有年龄不同的幼儿在一起交流, 才会使幼儿增加社会意识。 从国内情况分析, 幼儿为3岁到6岁的孩子, 混龄游戏应该突破传统按年龄或按班进行教育的约束, 将不同年龄段的幼儿组织到一起, 让他们一同参加同一项活动[1]。 然而, 还要注意的是混龄教育并不是把年龄不同的幼儿混编到一起就可以, 而应该对教学环境进行设置, 以使各个年龄段幼儿的需求都能够得到满足。 应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 让幼儿可以主动与其他幼儿一同分享学习机会, 进而提高他们的表达及交流能力。

混龄游戏能够促进幼儿社会性快速形成, 主要有下述表现:其一, 通过混龄游戏, 幼儿能够增加社会发展认知。 同时在进行混龄游戏时, 幼儿会与不同年龄段或是经验较多的幼儿接触, 这时在认识上很可能会发生冲突, 可在发生冲突时该让幼儿知识该坚持自己的观点, 还是将自己的想法放弃, 就成为要进行探讨和解决的问题。

其二, 混龄游戏能使幼儿形成社会情感, 幼儿通常在情感控制及交流方面的能力较弱, 通过混龄游戏, 年龄大的幼儿体验到帮助小弟弟、小妹妹获得快乐, 年龄小的幼儿则会体会到大哥哥、大姐姐对自己的爱, 进而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这样不但使幼儿获得到情感体验, 还提高幼儿的交流能力。

其三, 幼儿在进行混龄游戏时, 可以发展自己的社会行为。 例如:幼儿教师可以让幼儿扮演社会上众多不同的角色, 让他们分别承担起自己的责任, 并从中了解到自己应该遵守的社会规范, 进而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调整, 以使自己成为一个守纪律、讲文明的好幼儿。

二、利用混龄游戏促进幼儿形成良好的社会性

(一) 对混龄游戏进行精心设计

要利用混龄游戏进行教学, 必须准备充足的道具, 以确保游戏顺利展开, 也就是使年龄稍小的幼儿可以跟上教学节奏, 而年龄大一点的幼儿又可以不产生厌烦感[2]。 例如在对平衡技能进行练习时, 笔者利用平时收集来的牛奶罐, 在校园内建立高低不相同的梅花桩, 并在开展挑水竞赛时, 为学生提供不同重量的挑担, 这样各层次上的孩子需求都会得到满足, 进而激发孩子的活动情趣。

(二) 激烈混龄幼儿积极进行交流

在通常情况下, 年纪大一些的幼儿有强壮的身体, 且生活经验要比那些年龄小的幼儿丰富很多, 在进行混龄游戏时具有领导的作用。 所以教师可以指导年龄稍大一些的幼儿先进行示范, 然后让年龄小的幼儿积极配合。 游戏中让他们积极地进行交流活动。 例如:可以让年纪大的幼儿提出下述问题“月亮为什么只有晚上才会亮呢”、“猜猜我现在在搭什么” 等, 针对年龄小的幼儿, 同样也要鼓励他们作出提问, 如:“怎么我就跳不过去呢”、“这是通过什么方法搭建起来的呢”等, 像这样不经意的提问, 会使混龄幼儿间快速构建起社会关系。 当然, 在实际交流过程之中, 经常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矛盾。 所以幼儿教师在开展混龄游戏教学时, 一定要让年龄稍长的幼儿看护和照顾比他们小的幼儿, 并教授他们怎样顺利地完成游戏, 小幼儿需要积极配合大幼儿, 进而一同完成游戏任务。

(三) 教师应该适当地作出干预和指导

混龄游戏中因为平时幼儿接触较少, 并且不了解对方, 因此很容易引发冲突, 这时就需要教师适当地进入游戏中[3]。 例如:在进行“捉尾巴”的游戏时, 笔者要求大幼儿对小幼儿进行保护, 以确保小幼儿的尾巴不被别人捉到, 同时要揪其他各组成员的尾巴。 此时, 笔者发现有的大幼儿带领自己小组成员躲在了操场的一个小角落里, 有的大幼儿只顾着去揪别人的尾巴, 而将自己的小组成员放到一边。 此时笔者就鼓励大幼儿, 应该担当起做哥哥、姐姐的责任, 不应该抛弃弟弟、妹妹, 要保护好他们。 通过教师的引导, 大幼儿就会总结出游戏技巧, 进而使游戏在快乐的气氛下顺利完成。

总之, 通过混龄游戏幼儿能够增强人际交往能力, 并逐渐增强“心中有他人”的思想意识, 进而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与他人交往的技巧。 所以幼儿教师必须合理地应用混龄游戏对幼儿进行教育, 使幼儿的社会性得到良好发展, 为将来步入社会与人交往打下坚实的基础。

摘要:新课改后, 混龄教学、情境模式教学及分组教学等众多模式不断出现, 可是它们一直没有得到普及, 而能够有效应用混龄游戏模式进行教学的幼儿园少之又少。为了幼儿能够健康发展, 幼儿园应该克服众多困难, 科学合理地应用混龄游戏进行教学, 进而促进幼儿形成良好的社会性。

关键词:幼儿园,混龄游戏,社会性

参考文献

[1]杨伟鹏, 雷雁岚, 陈科成, 等.社会主题绘本教学促进幼儿亲社会行为发展的实验研究[J].教育学报, 2014, 10 (6) :87-94.

[2]刘淑兰.混龄游戏中交往障碍与策略研究——以南京师范大学紫金幼儿园的混龄户外体育游戏为例[J].科学大众 (科学教育) , 2014 (12) :107-107.

浅谈游戏对幼儿的意义 篇3

【关键词】民间游戏;游戏特点;幼儿教育;身心发展

一、问题的提出

1.民间游戏的含义和来源

游戏是幼儿童年生活中不可缺的一部分,它是儿童获得欢乐、自由和权利的载体。在民间流传着许多具有生活气息,风采各异的游戏,即民间游戏。幼儿民间游戏是由劳动人民改编的、适合儿童年龄特点的,乐于被儿童所接受的、富有浓厚趣味性和娱乐性的儿童游戏活动。民间游戏和现在幼儿园游戏的最大区别在于,它能因陋就简,就地取材,娱乐性强,易学易玩,几乎不受时间、地点、材料、人数的限制等等,如今,随着现代化、高科技玩具的出现,民间游戏对于我们的孩子来讲逐渐陌生。其实民间游戏是现代玩具所无法比拟的,它能开拓幼儿视野,发散幼儿的思维,对幼儿责任、合作意识的培养有极大的作用。

2.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我们在开展“幼儿园课程环境资源开发利用的研究”这一课题研究过程中,把对民间游戏的收集利用作为我们课题研究的子课题。我们充分调动幼儿家长、教师的积极性,甚至到社区中找一些老人,通过他们广泛收集民间游戏,将民间游戏灵活地、创新地融合在我们的园本课程之中。传统民间游戏蕴涵着丰富的现代教育价值,它有利于促进幼儿素质全面发展,有利于民族传统文化代代相传,有利于培育一代具有民族责任感和现代竞争力的“现代中国人”。丰富多彩的幼儿民间游戏对儿童各方面的发展影响是巨大的,作用是其他游戏无法替代的。

二、民间游戏的特点

1.游戏过程的趣味性

民间游戏来源于民间,它之所以能够代代相传,就是因为它迎合了儿童的心理特点和发展特点,内容具体生动,形式活泼、轻松,有广泛的趣味性。如:有的游戏配有儿歌、口令,孩子可以边玩边唱,始终沉浸在欢乐之中。如:“捉迷藏”、“丢手绢”、“老鹰捉小鸡”、“抽汉奸”等游戏,其过程充满了新奇、期盼的等待和追逐动作;“过家家”等游戏,则使幼儿各有分工,充满幻想,通过对不同角色的模仿,过足表演瘾。“挑小棍”、“抓石子”等游戏则充满挑战与竞争,让幼儿体验到各种欢乐。在开展民间游戏的过程中,儿童始终处于主动、积极的活动中,他们自己选择游戏方式,准备玩具材料,协商角色,构思情节,控制游戏环境,制定游戏规则,充分地表现自己的游戏才能。因此,民间儿童游戏充满着无穷的趣味,成为儿童快乐的源泉。

2.游戏开展的随意性

幼儿民间游戏的开展具有很强的随机性。它往往不受人数、年龄、场地和时间的限制,不论何时何地,只要想做游戏,愿意玩,幼儿就可以在走廊或活动室的一角、花园及家里,利用点滴的时间自由的玩耍。

三、民间游戏对幼儿身心发展的意义

1.民间游戏能促进幼儿的身体发育

首先,民间游戏可增强幼儿各器官的生理机能。民间游戏种类繁多,对幼儿的身体发展起着多方面的作用。如:“跳皮筋”、“捉迷藏”等游戏,有跳跃、奔跑的动作,可增加幼儿心肌收缩力,使脉搏输出量增加,促进幼儿心血管的正常发育。“抓包”、“弹球”、“跳格子”、“背月亮”等游戏,可使幼儿的手、脚动作灵活协调,促进幼儿骨骼肌肉的发育,锻炼他们的运动技能和技巧,有利于内脏和神经系统的发育。“过独木桥”、“踩高跷”等游戏,能训练幼儿的平衡能力,使幼儿身体匀称和谐地发育。

其次,民间游戏能提高幼儿的免疫力。民间游戏大多是在自然环境中进行的,新鲜空气中充足的氧和负离子,能促进幼儿的新陈代谢,使幼儿的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的功能得以提高。

再次,民间游戏能促进幼儿消化系统的发育。以前,常遇到老师、父母诉苦,说孩子食欲不好,很多孩子一口饭含在嘴里咽不下去,每餐要大人费很大的力气。民间游戏的开展,消耗了幼儿的体能,增加了幼儿的食欲。因为民间游戏中有很大一部分是练习跑、跳等基本动作的游戏,孩子们从室内来到室外,活动范围宽阔了,自然增加了运动量,消耗了幼儿的体能,使孩子产生饥饿感,吃起饭来也就有滋有味,干干净净,不用老师家长催促。食欲的旺盛,使食物被充分的消化吸收,幼儿的消化系统也得到了的发展。

2.民间游戏能促进幼儿综合感知能力的发展

民间游戏的内容丰富有趣,涉及面广。有些游戏可促进幼儿的综合感知能力的发展。如“老鹰捉小鸡”游戏:一人扮老鹰,一人扮母鸡,其余幼儿扮小鸡。母鸡为了保护小鸡的安全,不让小鸡被老鹰抓去,必须应付并预见老鹰做出的各种“攻击”动作,而老鹰也要千方百计地达到抓小鸡的目的。这不仅需要调动观察力、注意力,而且要求动作敏捷,反应灵活。

3.民间游戏能培养幼儿的民族文化意识

浅谈多种因素对幼儿游戏的影响 篇4

应亚芳

【摘要】: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游戏对幼儿早期发展起着重大的作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和《幼儿园工作规程》总则中明确提出:“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游戏伴随着童年的生活,游戏的过程就是孩子发展的过程。幼儿的游戏通常发生在自然状态下,根据孩子自己的需要和兴趣,根据特定的环境的偶发刺激自发引起的。“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要使游戏能深入、高质量的开展起来,使幼儿的创造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合作能力等在游戏中得到全面的锻炼和提高,必须为幼儿创造适宜的生活环境。陈鹤琴先生说过,游戏是儿童的心理特征,游戏是儿童的工作,游戏是儿童的生命,从某种意义上说,幼儿的各种能力是在游戏中获得的。

【关键词】:环境游戏游戏材料生活游戏

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游戏对幼儿早期发展起着重大的作用。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其本质特点.:就是活动的主体性。游戏帮助幼儿按照自己特有的模式去成长、发展,鼓励幼儿的兴趣。在游戏的过程中,幼儿处于主动的地位,能够不受来自现实世界的限制与约束,自己选择游戏活动。游戏中的儿童应该是一个自由的个体,他的主体性可以得到最充分的张扬和发展。因此,游戏对于幼儿主体性的发展也具有重要的价值。然而,幼儿的游戏通常发生在自然状态下,根据孩子自己的需要和兴趣,根据特定的环境的偶发刺激自发引起的《纲要》明确 提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要使游戏能深入、高质量的开展起来,使幼儿的创造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合作能力等在游戏中得到全面的锻炼和提高,必须为幼儿创造适宜他们自主活动和自我表现的游戏环境,充分体现“以幼儿为本”的教育理念。因此,教师对“什么是游戏”“幼儿园的游戏活动如何开展”等进行探讨:

一、幼儿园教师对幼儿游戏的认识

(一)游戏活动

游戏是一种不受外力约束的、是游戏者自发自选的活动,游戏侧重于从游戏者的需要、兴趣和能力出发来开展活动,游戏是在游戏者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的自我表现活动。游戏是幼儿学习的基本形式。

在游戏中,角色是游戏的中心,儿童常扮演他们认为重要的人物。游戏的实质在于扮演某个角色、创造新地位。游戏材料是幼儿表现游戏内容,发展游戏水平的重要物质支柱。角色游戏情节的丰富、人物关系的发展也与物品材料的数量和种类密切相关。人物间关系因物品而发生,例如:幼儿先用积塑装插成一个小“蛋糕”,娃娃家的“爸爸”、“妈妈”

就可以为孩子过生日了。接着又用积塑装插成“电视机”,一家人就可以看电视了。一会儿又拆了“电视机”,装插成一架“照相机”,于是,一家人又可以出去拍照了。游戏的内容随物品的变化而显得多姿多彩了。物品在角色游戏中的作用显而易见,物品的主要特性是象征性,幼儿在角色游戏中使用的物品既可以是模拟物品,也可以是替代品,其中,象征性发挥着作用。

(二)生活游戏

游戏都有规则,有的是明显的规则,有的是隐藏的规则。游戏的规则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也可以在孩子选择了“今天玩什么”后,再来问问:“你们想怎样来玩这个游戏呢?”此时,他们会提出各种各样的规则要求,有的是合理的,有的则是不合理的。当一个游戏提出多种玩法时,我们可以让他们去试一试,在试过之后他们就会自己得出一个结论——“这样玩是最好的”。例如:玩游戏《好玩的球》时,幼儿提出了很多种玩的方法“双手排球、单手排球、跨下传球、顶球玩、后退跳„„”通过实践,孩子们发现:“双脚跳跳得快”、“单脚跳容易摔倒”、“后退跳找不着方向”„„当孩子提出的规则要求没办法完成或是很难完成时,我们也要让他们去试一试,在试过之后他们自然而然又会得出另一个结论——“这样玩是不行的!”。实例证明游戏活动的过程中,让孩子们自由地选择了行为方式,才能真实的表现他们的心理状态,反映他们的发展水平,毫无拘束的表露他们的思想感情,表现出他们头脑中所想到的一切。因此,我们就可以,就应该尽可能地去满足他们游戏中学习的欲望。也只有通过他们自己选择后,他们才会玩得尽兴,学得开心,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游戏是幼儿不成熟、不完善的心理机能的反映,游戏的水平自然地与幼儿身心发展水平相同步,幼儿在游戏中总是选择与自己的需要、自己的能力相适应的内容、材料、同伴和活动方式来进行游戏,排斥过高或过低于自己能力水平的活动。所以,游戏是幼儿最适宜的活动,在游戏中,能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

依据幼儿身心特点,选择丰富多样的游戏内容正确选择游戏内容,是开展角色游戏的基础,也是成功开展角色游戏的关键所在。为此,教师在开展角色游戏的时应注意:

二、孩子的身心和谐发展是在游戏中实现的(一)根据幼儿的性别和年龄特点,科学地选择游戏内容

在角色游戏中,性别差异、年龄差异对幼儿选择角色游戏的内容、角色都存在着影响。总体来说,男孩比女孩更粗放、精力更旺盛、更喧闹,他们与更多不同的玩伴进行更为短暂的接触,更具竞争性。人们也普遍认为男孩更有冲劲、更独立,也更常展现出自己的主动性和进取心。因此,在选择角色游戏内容时,可适当的选取关于警察、消防员等这种富

有挑战性的主题,而不宜仅仅开设“娃娃家”。而女孩则倾向于扮演家庭成员的角色,模仿日常家务和抚育孩子的任务。因此,选择内容时也应考虑到女孩的需要,比如:在娃娃家多增设几个角色。对于不同性别的幼儿应提供选取不同的游戏内容,或在同一游戏区域内设置有不同性别角色的游戏。

(二)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开展多样化的游戏主题

游戏的内容要丰富、有吸引力,才能引起幼儿做游戏的兴趣和愿望。巴格雷等比较了仅为幼儿设置“娃娃家”这一个角色游戏区和围绕多个主题设置多个角色游戏区这两种不同情况下幼儿的角色游戏水平。结果发现,在多主题角色游戏区中的幼儿表现出高水平的角色游戏,他们能扮演较多的家庭以外的社会角色,对于角色行为的表现内容也更为丰富,能够更多地用象征的方法来使用游戏材料,游戏持续的时间也更长。

三、游戏环境创设的两个方面

一是物质环境,既游戏空间、时间及玩具材料。二是精神环境,既游戏中平等的、互动的、和谐的同伴关系、师生关系。

(一)、物质环境的创设

美国著名的哲学家、社会学家和教育家杜威曾经说过:“人们最初的知识,最能永久令人不忘的知识是关于‘怎样做’的知识。”他提倡“做中学”。

首先,为幼儿提供足够的游戏材料。材料是游戏的物质支柱,是幼儿游戏的工具,幼儿是通过使用玩具材料在游戏中学习的。不同的玩具、材料有不同的功能和特点。如果教师提供的材料单一,幼儿游戏情节的发展就会受到限制。因此,在游戏中为幼儿提供多种材料,有利于幼儿通过探索接受丰富的感官刺激,利用不同的材料去替代和想象,在与材料的互动中促进发散性思维的发展。

在创意区中我为幼儿准备了许多半成品的材料,有各种质地不同的纸类材料(白纸、腊光纸、皱纹纸),白纸可以画画、折纸。腊光纸色泽艳丽,可以折各种昆虫,也可以作为剪纸的材料。皱纹纸可以做小花、拉花、还可以搓成纸球等。大小不一的布类材料(纱巾、大花布、小方布),可以做装饰品、也可做粘贴画。形状各异的纸盒(包装盒、药盒、化妆盒),可以做家具、汽车、玩具等。如赵辰妈妈跟她儿子制作的家具、家电——沙发、电视机、组合家具,里面就采用了各色小盒子,最后还制成一个大客厅。另外,我还在创意区投放了剪刀,用剪刀可以剪窗花、昆虫轮廓等等。为了增加趣味性,我还特意到义乌的宾王夜市买回了花架,让幼儿体验刺绣的乐趣。还有蛋糕底盘、开踢板等可进行再创造的材料。游戏材料具有开放性、可替代性,幼儿想象创造的机会大大增加,游戏也更加丰富。

其次,提供的游戏材料要不断变化,以便创设的游戏环境具有可变性、新颖性,不断地吸引幼儿,引起幼儿的游戏兴趣。上学期我就碰到这样的事,创设的“创意区”只是单纯地做做花、剪剪纸之类的,久而久之,去“创意区”玩的幼儿越来越少。我发现这一问题之后,就让家长配合带橡皮泥,就在游戏评价的时候引导幼儿说:“很多小朋友都会画昆虫,折昆虫,现在,我们可以用橡皮泥来捏哪些昆虫呢?”再玩游戏的时候,幼儿的兴趣明显提高,有的捏瓢虫,折蝴蝶、蜻蜓,还有剪昆虫。玩的不亦乐乎!

为幼儿提供丰富的游戏材料的同时还应为幼儿创设充足的游戏空间和时间。例如益智区的活动就应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益智区、音乐区”里应能容纳6名幼儿参加游戏活动,活动时间应在半小时左右,如果时间太短幼儿游戏不能尽兴,时间太长幼儿会对游戏失去兴趣。所以教师一定要掌握游戏时间的度。

(二)、精神环境的创设

幼儿的生活以游戏为主,《纲要》中指出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首先作为教师还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的需要。使他们的生活游戏化。环境仅仅满足即时的人类物质需要——通常称为短期需要是不够的。高标准的环境不仅具有物质功能,而且还能和谐身心、振奋精神、激发人性,简言之,就是令人轻松、愉快。创设开放的精神环境,首要是创设一个轻松、愉快的心理环境。使他们感到安全、温暖、平等、自由,能鼓励他们探索与创造的精神环境,幼儿才能活泼愉快、积极主动、充满自信地生活和学习,获得最佳的发展。为此,为创设良好的精神环境,教师要处理好三方面的关系。

1、教师应建立与幼儿民主、亲切、平等、和谐的师幼关系

民主、亲切、平等、和谐的师幼关系是幼儿游戏的重要支柱之一。教师要有一颗爱心,“爱一切孩子”、“爱孩子的一切”,理解尊重孩子的要求。在幼儿的游戏中,教师既是指导者又是参与者。参与幼儿的游戏,使他们感到教师是他们的亲密伙伴,与老师在一起感到自然、温馨、没有压抑感。譬如在建构区指导幼儿合作搭一座楼房,我就是积极参与其中,活动结束时,我惊奇地发现:在没有我的帮助下,几个孩子共同合作搭建的楼房非常漂亮。在这里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和体现。第二次同样的游戏活动时,我一而再,再而三的叮嘱:“一定要搭出来,要和上次一样漂亮!”孩子开始动手了,这一次,我给予了孩子们特别的关注,每每看到他们停在那儿,或是不合我的意,就催促、干涉,甚至让幼儿重来。活动结束了,一座楼房还是没有成功。两个鲜明的事实,不难看出,幼儿在游戏时,应当让幼儿自己去思考,过多的干预会限制幼儿的想象,太高的期望会给幼儿造成压力,使得幼儿的创造力不能正常发挥。

因此,教师应明确在游戏中角色,在游戏中,教师不应过多地支配、干涉,更不能教幼儿如何做或代替他们做,而是积极的合作和支持,鼓励和引导幼儿构思,协助幼儿创作。教师要通过自己的言谈举止、行为态度与幼儿积极有效地交流和互动,使幼儿不断感受和体验到教师对自己的关注、喜爱、鼓励和支持,并成为幼儿良好的榜样。我们班有个女孩子在刚入园时,哭闹不止,经常是扯住妈妈的衣服不放,父母离开后她会大哭大闹,这样的情形持续了好长时间。我和其他的孩子都被她吵的很烦。一次在和她妈妈的交谈中我才了解到这孩子从来都没有离开过父母,对父母很依恋,对陌生的环境和人都有恐惧感,不愿接近。从此我开始关注她的一举一动,给她无微不至的关怀,现在她终于接受了我,能够快乐地参与各种游戏活动。

教师还应树立正确的儿童观,尊重幼儿的兴趣、爱好,不因幼儿的年幼,而忽视幼儿的需要,也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幼儿,而是要与幼儿建立民主、平等、轻松、愉快的师幼关系。只有在这种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幼儿才能自然、真实表现自己。

2、建立互助、友爱的伙伴关系

幼儿与幼儿之间的伙伴关系是影响其心理发展的一个重要的社会性因素。幼儿间互相关心、互相帮助、文明礼貌、友好谦让,在游戏中互相协商角色或交换玩具,这些都为游戏的继续深入增加了可能性,提高了幼儿游戏的主动性、积极性。例如幼儿午睡起床叠不好毛巾被时,我就用示范行为暗示幼儿,找朋友合作完成。在户外游戏时有一名幼儿不小心摔倒,身边的一名幼儿赶快扶起他,看到类似情况我就积极鼓励其他幼儿向他学习,以此行为来教育幼儿关心同伴。在我的有意识的引导下,幼儿会逐步养成互助、友爱的伙伴关系。因此,教师应加强幼儿的情感教育和集体教育,建立互助、友爱、和谐的伙伴关系,使幼儿生活在一个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在集体中获得全面的发展。

3、教师之间的真诚相待、友好合作,是幼儿最好的榜样

教师的行为直接影响着幼儿活动的情绪和积极性。教师真诚合作、互相尊重的关系,是幼儿建立友好同伴关系的榜样。这为幼儿游戏建立了宽松、愉快的精神环境。因而,教师要以良好的自身素质为幼儿树立榜样,教师要做到举止大方、语言文明、态度和蔼、行为规范。

总之,精神环境比物质环境的创设更为重要,其任务也更艰巨。和谐、愉悦的心理环境,是鼓励幼儿与周围人、事、物相互作用的前提;同样,我们也不可忽视物质环境的创设,它与心理环境同样重要,这两者是相互联系、相辅而成的,两者缺一不可,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让幼儿在游戏中玩的轻松、愉快,让他们在一个民主、平等、和谐的开放性环境中健康成长!

四、怎样创设幼儿自主活动和自我表现的游戏环境

首先把游戏的主动权交给幼儿。在环境创设方面,我一改传统的做法,鼓励幼儿积极参与班级游戏环境设计与制作的全过程,使幼儿体验自主设计与制作的快乐,享受成功的喜悦。例如上学期开学时,我们班的主题是“昆虫”,我将“难题”抛给幼儿,请他们共同策划“怎样让我们的主题墙更漂亮?”幼儿争先恐后地发表自己的见解:有的说“画上许多恐龙吧!让活动室变成一个恐龙世界”;有的说“画一个海底总动员”;还有的说:“画一片绿色森林吧”。于是我引导幼儿:“我们班的主题是昆虫王国„„”接着,他们又开始讨论开。最后,他们都想在墙上展示自己的作品。于是,我就把幼儿画的“昆虫”布置在主墙面上。

其次,变被动活动为主动活动,也就是变“要我玩” 为“我要玩”。游戏材料是一种信息,是各种符号的综合,是一种信息的被发出和被接受。接受并不是被动的,更确切地说,儿童按自己的发展水平通过游戏活动“译(码)”游戏材料所提供的信息。如果游戏材料选择得当,它就能激发儿童的活动,儿童就会积极地接受材料的信息,并反作用于这些材料;那么,现在的游戏材料对儿童身心发展有着比原先的设想更为显著的影响。③只有创设了幼儿喜欢的、感兴趣的游戏环境,才能使幼儿积极地投入活动。我在语言区放了很多字卡,可供幼儿认字,增加幼儿的识字量。过了近一周,都无人问津。一天,我发现几个孩子拿着字卡在玩,我喜出望外,于是走过去想探个究竟。结果却发现他们并没有在识字,而是把字卡当成票,在玩买东西的游戏。再仔细一听,我还发现,他们为了字卡的多少正发生争执。我灵机一动,跟他们玩起来了“认字卡”的游戏,如果谁能很快读准字卡上的字,那张字卡就归他所有。

最后,比比谁得到的字卡最多。小朋友的识字兴趣很快激发了起来。从那天开始,我们班的很多孩子都喜欢上了那些字卡。

浅谈游戏对幼儿的意义 篇5

吴俊菁

【摘 要】:角色游戏在幼儿日常生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是幼儿非常喜爱的一种快乐而自主的活动,然而当前人们对游戏在幼儿心理作用的认识上却存在着偏差,本文通过介绍角色游戏的教育意义,阐明了角色游戏对幼儿智力、社会性、情感等心理发展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角色游戏 心理发展 幼儿

角色游戏对幼儿心理发展的积极作用

角色游戏是一种特有的教育手段,是幼儿主动学习的重要方式。角色游戏对幼儿智力、社会性、情感等的发展有促进作用。角色游戏符合幼儿的年龄特征,最为幼儿喜爱,最能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因此,角色游戏对幼儿的心理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然而角色游戏的重要性,却往往被成人所忽视。相当多的家长和部分幼儿教师并不真正了解幼儿,对角色游戏的教育价值缺乏高度的认识,他们错误地认为角色游戏是幼儿无意识地消磨时间的玩耍,并以“业精于勤而荒于嬉”、“勤有功,戏无益”为据,限制甚至反对幼儿游戏。有些家长常以孩子在幼儿园识了几个字,会唱几首歌,能解几道题等知识内容作为衡量教师教得好坏,孩子学得如何的标准,把教师组织幼儿进行角色游戏视为“哄孩子玩,不务正业”;有些家长认为角色游戏不过是兴趣性活动,可有可无。其实,角色游戏不仅使幼儿情绪愉快,而且是他们的一种严肃的活动。成人也应该严肃认真地对待幼儿的角色游戏,充分利用这种活动对幼儿进行教育。

角色游戏的涵盖面十分广泛,我们不能孤立地探讨角色游戏在幼儿心理发展中所扮演的角色或者不加分析地铺张它的优点。因为有些角色游戏会对幼儿的成长和健康造成危害。角色游戏是幼儿通过扮演角色,以模仿和想象创造性地反映现实生活的游戏,是幼儿按自己的意愿进行的一种富有创造性的活动,游戏的主题、角色、情节、使用的材料均与社会生活有关,所以在角色游戏中能够很好地发展幼儿的智力、社会性、情感等心理发展的培养。

角色游戏及其教育意义

角色游戏是学前儿童按照自己的意愿,以模仿和想象,借助真实或代替的材料,通过扮演角色,用语言、动作、表情等,创造性地再现周围社会生活的游戏,又称象征性游戏。《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幼儿教育应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教育活动注重综合性、趣味性、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之中。” 综合许多学者的观点,儿童游戏应包含以下几个特征:游戏是愉快的、欢乐的;游戏是自发的、自主的;游戏是游戏者主动参与的。幼儿角色游戏全面地反映了学前儿童游戏的特点,游戏的自主自愿性、虚构性、社会性、愉悦性、非生产性等都可在角色游戏中体现出来,因此角色游戏对幼儿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有人认为,角色游戏是想象的世界,是浓缩了的小社会,幼儿是一会儿进去,一会儿出来,乐此不彼。再也没有比角色游戏更能使幼儿享受快乐的了,他们可以在游戏中像成人一样无拘无束地展示自己的想象活动,可以在游戏中动脑筋,出主意,淋漓尽致地抒发着自己的情感:快乐的、忧郁的;遵守游戏规则如收放玩具要有条理,要爱护玩具等习惯及操作的技能技巧,这些都会转化为以后对待公物,学习和劳动的态度,这些都是幼儿未来的社会生活所不可缺少的品质。此外,幼儿在角色游戏中扮演、模仿各种角色。可以培养他们活泼开朗的性格,帮助幼儿认识美丑善恶;一般来说,幼儿比较喜欢扮演成人的角色,如“爸爸、妈妈、爷爷、奶奶”,游戏时,他们会认真地为“宝宝”穿衣服,照顾“宝宝”的日常生活起居,这对培养幼儿自身的生活自理能力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同时也培养了幼儿有爱心、耐心等良好的品质。角色游戏不是一种孤立的活动形式,它与集体教育教学相互配合补充,从而达到了寓教与乐的目的,最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和活动能力,能最有效地满足幼儿的需要,促进幼儿的身心发展。而且角色游戏的活动是幼儿全身心投入的过程,是获得动作、语言、情感、认知、社会性等各方面发展的综合性实践活动,全面推动着游戏发展价值的实现。

一、角色游戏的特征与本质

(一)自主性

从角色游戏的过程分析,幼儿在角色游戏中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确定角色游戏内容,布置场景,选择游戏伙伴,游戏材料,决定对待和使用活动材料的方式方法,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或通过与伙伴的协商,改变原有角色游戏的操作程序,制订新的角色游戏规则,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愿望控制角色游戏过程与进程。也就是说,怎么玩,和谁玩,玩什么,都是由幼儿自行决定的,幼儿是角色游戏的真正主人。因此可以说,游戏是幼儿自由、自主的活动。

(三)趣味性

趣味是角色游戏不可缺少的因素,游戏对于幼儿的吸引力就在于角色游戏本身具有趣味性,对幼儿来说他们所进行的角色游戏是有意思的,他们在玩角色游戏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到发自内心的快乐,因此角色游戏必须以它本身的趣味性吸引幼儿,使他们主动参加,并在角色游戏过程中感到愉快。

(四)虚构性

从角色游戏的内容分析,角色游戏是真实生活的反映,却并不是真实生活的活动。它是在假想的情境下反映真实生活的活动。幼儿角色游戏的虚构性最为明显,游戏中的“妈妈”并不是真的妈妈,“女儿”实际上是玩具娃娃。幼儿尽管可以把狭小的角色游戏场所变成广阔的天地,既可以在那里盖高楼,又可以铺铁路,既可以开轮船,又可以开汽车,但这一切,用他们自己的话来说,都是“假装”的。“从角色游戏情景的虚设,游戏角色的确定到游戏玩具的假想,再到日常生活中对自己和周围事物的认定,幼儿的幻想随时都可以发生。”

(五)社会性和团体性

幼儿的许多角色游戏是真实社会生活的缩影,在角色游戏中幼儿不仅作用于物,而且与人交往,学习掌握社会行为规范和人际交往的技能。角色游戏的社会性突出表现在游戏的主题内容和行动规则上。幼儿常见的角色游戏主题是“娃娃家”、“商场”和“小兔乖乖”等等。在这些角色游戏中所表现的内容和情节,游戏的角色和规则,一定是幼儿所能够了解和想象得到的,而幼儿所能了解和想象到的,又必须是他在生活中经历过的,或以直接、间接接触过的事物为素材。角色游戏中,幼儿从遵守角色游戏规则到学会遵守现实生活中的一些规章制度。幼儿在角色游戏中所使用的材料和玩具也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

幼儿的角色游戏多半是集体性的,幼儿不会长时间地自己游戏,他们更喜欢几个人一起玩,合作玩,交流彼此的感受和体验、协商、互助、分享等技能,以求得角色游戏可以进行下去。在团体活动中,角色游戏才能满足幼儿想参加社会生活的愿望以及和同伴亲密交往的需要。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上述角色游戏的几个基本特征,是从整体上就角色游戏的一般情况而言的,每一个具体的角色游戏并非一定都具有以上所有特征,在每一个角色游戏中表现出不同的程度或倾向。

从以上角色游戏的基本特征,我们不难看出角色游戏是游戏者能动地创造、驾驭活动对象,并在此过程中获得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体验的活动。再来分析游戏的本质。游戏不同于探索性行为,探索性行为是由“这个东西是什么?”引起的,受外部刺激的控制,由外部刺激引发而来。角色游戏还不同于现实生活中的规则性行为。虽然角色游戏也是一种有规则的活动,但这种规则是内在的,是为幼儿所自愿的、自由的、愉悦的。在角色游戏中,问及幼儿“为什么要玩这个游戏”,幼儿的回答都是“好玩”、“高兴”、“有意思”,幼儿在角色游戏中是自由的,幼儿进行的角色游戏活动是一种内在动机性行为,不受外在事物的控制和约束。因此,不难看出角色游戏的本质是自由和快乐。

二、角色游戏对幼儿心理发展的积极作用角色游戏是最适合于幼儿的活动,也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角色游戏是幼儿的一种权力,它不是单纯的娱乐活动,而是对幼儿身心各方面的发展都具有促进作用,在这里,我们主要论述角色游戏对幼儿智力、社会性和情感发展的积极作用:

(一)游戏在幼儿智力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1.角色游戏扩展和加深幼儿对周围事物的认识

角色游戏的过程是一个学习各种知识的过程,这种学习是幼儿建立在好奇心基础上的,由自己观察和探索得出结论的学习,是一种主动的发现式的学习,这也就是当代教育家提倡的最有价值的学习。角色游戏使幼儿直接接触玩具和各种自然材料,通过具体活动发展各种感觉器官和观察力,认识各种物体的特性和用途。正如上文所说角色游戏是现实生活的反映,在游戏《娃娃家》中,幼儿“家”里摆放的各种“家具”都是从现实生活中真实的家里仿造来的,从角色游戏中幼儿逐渐明白了饮水机如何开关、哪个按纽是冷水、哪个按纽是热水、如何喝到不冷不热的水;在游戏《商场》中,幼儿可以了解到购买食品时应该注意商品的保质期和有效期;在游戏《医院》中,幼儿能够了解到医院看病的基本程序,让幼儿知道生病后不要乱吃药,要到医院让医生看病,这样才不会有危险,等等。总之,在角色游戏中,幼儿可以掌握日常生活中的基本常识,许多日常生活中幼儿不懂得、不了解的事物我们都可以把它们运用到角色游戏中来,以加深幼儿对现实事物的了解。因此,我们说,角色游戏是获取知识、扩展和加深幼儿对周围事物的认识的有效手段。

2.角色游戏促进幼儿想象力的发展

幼儿依靠想象进行角色游戏,在教师的启发指导下,角色游戏又促进想象的发展。比如在《娃娃家》游戏中,教师与幼儿一起用卡纸制作出床、桌子等家具,在制作同时要幼儿想想自己家里还有哪些家具,自己喜欢什么样的家具都可以做出来。这样在教师的言语与行动的指导下,幼儿相继制作出了饮水机、淋浴器等较先进的电器。幼儿最初只会简单的联想,通过教育,能够使想象越来越有目的性。在游戏之前先想好行动计划和行动结果,然后按计划去展开详尽的想象活动。这也就是创造性思维的萌芽。

3.角色游戏发展幼儿的思维能力

角色游戏也可以促进幼儿思维概括水平的提高。因为角色游戏要求有概括力。例如,只有当幼儿看到自己和妈妈的共同点时,才能担当起“妈妈”的角色。通常总是女孩子当“妈妈”,很少有男孩子当“妈妈”。把不同事物的共同点结合起来,就是最初的概括。在这里,角色游戏的主要作用在于:幼儿在这种活动中自然地依靠事物的具体形象作为思维活动的支柱,通过活动,积累大量的感性经验,为思维概括准备了条件。

在角色游戏过程中,抽象概括能力是逐渐提高的。小班幼儿的角色游戏要依靠具体的事物来进行。中、大班幼儿在角色游戏中语言的作用逐渐增强,对实际材料的依赖性逐渐减少。幼儿可以用说话和简单的手势代替事物和扩展的行动。比如,在大班的游戏《娃娃家》中,孩子们说:“该吃饭了。”于是他们会走到墙前比划着洗手的样子,然后说:“洗完了!”这就是依靠简化了的行动和语言进行的想象和思维过程,其概括程度要比小班高得多。

总之,幼儿的角色游戏离不开智力活动,幼儿的智力可以在各种角色游戏中得到开发。

(二)角色游戏在幼儿社会性发展中的作用

1.角色游戏提供了幼儿社会交往的机会,发展了幼儿社会交往能力

幼儿喜欢与小伙伴一起玩,2岁以前孩子一般与成人交往,2岁以后逐渐对小伙伴发生兴趣,成人代替不了小伙伴的位置,伙伴交往越来越重要。在角色游戏的情景中,幼儿要与同伴交流、协作,共同选择、组织角色游戏,共同指定角色游戏规则,并严格遵守角色游戏规则,要不断监督、评价自己与同伴的角色游戏行为,在这一过程中,幼儿逐渐了解了“我的”和“你的”之间的区别,不断解除活动的自我中心,学会公正地评价自己和同伴的行为举止,逐步养成对于周围环境的态度,逐渐建立友谊、公正、负责的意识和观念。可以说,角色游戏的过程也是幼儿自我意识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不断社会化的过程。角色游戏为幼儿提供了一个与他人交往的平台,幼儿通过与同伴的协作共同将角色游戏进行下去,培养幼儿的“学会合作”意识,发展了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

因此,家长和教师应充分利用角色游戏使幼儿获得初步的社会生活知识和技能,以及对人对己、对事物的正确态度和社会价值观。尤其对待性格孤僻、喜欢独处的幼儿,更要多一些爱护关心,为他们创造一些有利于社会能力提高的环境。

2.角色游戏使幼儿学习社会角色,掌握社会性行为规范

角色游戏中,每一个幼儿所扮演的角色都是社会现实生活的一个缩影,幼儿通过对自己所扮演角色的理解进行角色游戏。在角色游戏过程中,幼儿会遵守自身所扮角色职业的性质,例如,扮演警察的幼儿会严格按照警察的职业性质忠于职守,坚守岗位,不得擅自离开;“司机”“行人”要遵守交通规则,红灯停,绿灯行;扮演“妈妈”的幼儿会在家照顾“孩子”,整理房间,准备饭菜等,而扮演“爸爸”的幼儿则出外挣钱为“孩子”和“妻子”买生活用品。角色游戏中的幼儿都会学着遵守角色游戏的规则,在角色游戏中所学得的行为规范实质上就是社会行为规范的缩影,因此,角色游戏加深了幼儿对社会角色的理解,帮助幼儿掌握社会性行为规范。

3.角色游戏锻炼了幼儿的意志

坚持性和自制力的发展是幼儿意志品质发展的重要标志。幼儿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表明:幼儿自制力、坚持性、自觉性都较差,意志品质处于薄弱时期,意志行动还不成熟。但是,为了能够参加自己喜欢的游戏活动,为了完成游戏任务,幼儿往往乐于抑制自己的愿望,自觉地遵守角色游戏的规则,表现出极大的耐心和超长的毅力,坚持不懈,调节和控制自己不合理的需要与动机。一场角色游戏,往往要幼儿全身心的投入才能完成,获得成功后,得到成人的赞扬,幼儿也从中得到乐趣,增强了成功感、自尊感,增强了他们克服困难、坚持道德行为的自信心。如在角色游戏中,“妈妈”要抵御住各种诱惑,会把她认为是多的、好吃的食物分给“爷爷”“奶奶”和“宝宝”,把那份少的不好吃的食物留给自己等等。可见,角色游戏可磨练幼儿的意志,培养幼儿良好的道德意志品质。

(三)角色游戏在幼儿情感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1.角色游戏可以丰富幼儿的情绪体验

弗洛伊德认为,角色游戏是由快乐原则支配的,所以角色游戏常常给人快乐的情绪体验。但在角色游戏中幼儿通过假装和虚构的情境,用自己特有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对现实生活的认识和理解。通过各种角色的扮演,他们体验到社会成员的思想和情感,如医生对病人的关心、父母对孩子的爱、小伙伴之间的情谊等等,使幼儿的爱心、同情心、友谊感等得到发展。

2.角色游戏可以发展幼儿的成就感与美感

角色游戏中,幼儿可以自己布置自己喜欢的场景与环境,可以自己制作喜欢的家具或玩具及装饰品,他们的成果会得到其他幼儿及教师的认可,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并拥有成就感。丰富多彩的角色游戏,为幼儿美感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幼儿在游戏中对玩具的选择与使用、环境的布置等方面也都感受到了美。

3.角色游戏可以消除幼儿的消极情绪

情感健康的幼儿,能恰如其分地控制和表达自己的情感,反之,就会导致自我孤立,逃避行为,攻击性行为以及各种偏离的异常人格,这将阻碍幼儿的心理健康发展。角色游戏能满足幼儿现实生活中不能实现的愿望(如当父母、当司机等),把想象中的事物与现实中的事物联想起来,并从中获得快乐。游戏又能再现那些难以忍受的体验(如打针、吃药等),宣泄和抒发情感,缓解心理紧张,从而达到自我调节,能掌握环境。

综上所述,角色游戏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实践活动,它对幼儿心理各个方面都能起促进作用。角色游戏是促进幼儿心理发展最有效的活动形式。而角色游戏的发展是与幼儿心理发展相一致的,促使幼儿角色游戏的发展,也就能促进幼儿心理的发展。但是,角色游戏在幼儿心理发展上的积极作用,决不是自然而然实现的,而是跟成人,特别是与教师的正确组织和指导分不开的。因而,限制幼儿角色游戏或任其自己去玩耍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幼儿园工作规程》中就指出,幼儿园应当“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家长和教师最好是组织幼儿参加各种游戏,有目的地发展他们的能力,并通过游戏教给幼儿一些初步的知识,为进入学校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著名幼儿教育家陈鹤琴说,对于儿童,“以游戏的方法去教训他,没有不喜欢听你的话的”。作为幼儿教育工作者,应当充分认识到角色游戏与幼儿心理发展的关系,从而转变教育观念,让孩子在游戏中不断成长。

参考资料:

浅谈游戏对幼儿的意义 篇6

幼儿园混龄教育是将不同年龄段的幼儿混合在一起进行教育的组织形式,它为幼儿提供了一个近似家庭的生活学习环境,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中国现代幼儿无兄弟姐妹带来的弊端。混龄教育对促进独生子女社会化、个性化及其智力、语言发展有独特意义。幼儿园开展混龄游戏教育合乎幼儿教育发展的规律,适应中国的国情。

一、幼儿园组织开展混龄游戏教育是幼儿科学发展的需要

2000年,世界学前教育组织(OMEP)柯蒂斯主席访问中国时,对中国的独生子女教育提出建议:“如果能够把不同年龄段的孩子混合在一起开展活动,孩子们就能够互相帮助,使孩子在情感上和社会交往上得到充分的发展。”可见,开展混龄游戏教育适用于我国国情,对我国独生子女教育有着独特意义:一是能弥补独生子女家庭生活的不足,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二是能提供异龄观摩的学习机会,促进幼儿智力和语言的发展;三是能有针对性地因材施教,促使幼儿的个性充分发展。好群是人的一种本能,幼儿作为人类的一分子,其生长离不开人与人交往的环境。在心理上,幼儿需要成人或年长儿童协助他们进入社会,需要与有权威的人一起学习、成长。儿童生活的世界越宽广,接触到的异质物和刺激越多,他们获得交流、学习的机会就越多,社会性得到发展的可能性也就越大。将单龄幼儿群体与整个儿童群体割裂开,必将影响单龄群体的发展,进而影响整个儿童群体的发展。

社会由不同年龄的人组成,生活在社会中的人与他人进行着这样那样的交往。马克思认为,交往是人类历史的必然伴侣,也是人们日常生活和日常接触的必然伴侣。从社会群体角度来看,人成长的自然生态就是“大小长幼”之间的交往。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个体只有在与不同年龄、不同层次的社会成员交往的过程中才能实现自我和发展自我。在一定程度上,与异龄同伴交往是个体发展乃至生存所必需的。

幼儿也是如此。交往是幼儿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的日常生活环境本身就具有混龄特征。在街头巷尾,孩子们常常与至少相差1岁的同伴做游戏;在学校的操场上,幼儿自己组织的混龄游戏也很常见。社会生活的魅力在于一个人可以遇到不同类型的人,按年龄实行隔离是一种人为的隔离,它打破了社会的契约,剥夺了生活对幼儿的滋养,会阻碍幼儿社会意识的发展。幼儿天生有一种与非同龄人交往的倾向。这种先天倾向由于社会过分强调年龄差异而受到抑制。尽管这种区分年龄的做法在现代社会非常盛行,并且被看作是“自然”的,但在人类学家看来,对孩子们的人际交往作这样的区分是不正常的。

二、幼儿异龄互动的益处

1、对幼儿发展的益处

1997年哈特普曾比较了学前儿童与同龄伙伴和异龄伙伴的社会交往。研究证实,在与异龄伙伴的交往中,年幼儿童与年长儿童都能在跨年龄情景中调整自我行为,两者交往策略均与同龄伙伴交往情景不同。我国研究者认为,异龄同伴之间的交往是一种“非对称相倚型”的关系。在这种交往中,年长儿童相对于年幼儿童有更大的权利和更高的社会地位,但这种非对称型关系可使幼儿获得更多的社会性能力。这一交往类型不仅在一般意义上对幼儿的社会认知、情感能力及亲社会行为有发展性作用,而且还对交往不足或交往过度的幼儿有显著的补偿矫正功能。

2、对体能发展的益处

在一项异龄互动的研究中,研究者记录了196个自然状态下发生的青少年—年幼儿童的互动事件。通过对事件的分析,研究者发现在两者互动时,青少年会调整活动规则,使得这些活动可以挑战每个年幼儿童的体能,不会太超出年幼儿童的能力。同时,青少年还能修正规则、调整目标,使得这些活动具有挑战性,变得有意义。通过这样的互动,青少年不仅增强了自己的体能,同时也增强了与他们一起活动的年幼儿童的体能。

尽管这项研究不完全针对异龄幼儿的互动,但研究结果仍给我们以启示。我国的研究者也发现,在混龄幼儿的户外运动中,模仿行为成为年幼者的主要行为,他们在模仿中挑战自己的动作,挑战自己的意志。所以,在户外混龄运动中,我们看到年幼儿童的运动能力比我们想象的要高得多。

3、对认知发展的益处

在接触不同年龄、经验、个性和发展水平的同伴时,幼儿会发生认知冲突。由于互动双方年龄相差不大,认知冲突往往发生在各自的最近发展区内,因此这种冲突促进了互动双方认知的发展。

年长幼儿作出的榜样、展现出的更高的技能、教授的新游戏玩法、提供的解决问题的线索或策略等,对年幼幼儿的认知发展都具有促进作用。年长幼儿在与年幼幼儿互动的过程中,例如在提出建议、教授方法的同时,自然也巩固了自己对相关知识的理解,使之更加明朗、清晰。此外,年幼幼儿通过鼓励年长幼儿参与建构性和艺术性的活动(如积木拼插游戏),以一种轻松的、相对无竞争的方式促进了年长幼儿创新能力的发展。

4、对社会性发展的益处

混龄环境为年长儿童提供了一个帮助他人和包容低能力年幼同伴的机会。这给了他们一些成为养育者的早期经验。此外,年幼幼儿还为性格孤僻、社会性不成熟的年长幼儿提供发展社交技能的机会。也就是说,与异龄同伴的互动对康复、矫正儿童的社会性发展失常具有潜在作用。在与年幼儿童玩耍时,年长儿童还练习了微妙的管理艺术,并通过维护规则、维持秩序和保障安全等活动增强了团体责任感和自控能力。

年长儿童可帮助年幼儿童强化规则意识,为解决问题和冲突提出建议,在年幼儿童的活动变得具有破坏性或发生危险时及时介入,为年幼儿童创造具有挑战性的游戏„„所有这些都有助于年幼儿童社会性和道德的发展。在混龄群体中,年幼儿童的社会性参与程度提高了。与此同时,年长儿童还为年幼儿童作出了助人、宽容的榜样。当那些得到鼓励、安慰和教导的年幼儿童渐渐成长时,他们也能通过模仿最终产生这些亲社会行为。

蒙台梭利指出,儿童需要同伴间的友谊,否则他们会感到痛苦。不同年龄的儿童之间存在着一种自然的心理“渗透”,他们因各自不同的价值倾向而产生一种互补的情感,他们互相帮助、互相尊重、对同伴产生同情心,并渐渐在同伴群体中形成互相保护和羡慕的氛围,由挚爱凝结成一个以高尚情感为基础的整体。

三、混龄游戏教育弥补了独生子女成长中同伴群体缺失问题

布朗芬布伦纳的生态系统理论将影响个体发展的环境视为一个层层嵌套的层级化多元系统。这个呈柱状同心结构的系统从里到外分别是微观系统、中间系统、外系统和宏观系统。对于幼儿来说,环境的每一层次都对他们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同伴交往是幼儿社会性交往中重要的微观系统,幼儿的成长和发展离不开同伴和同伴群体。但是,幼儿同伴群体正面临着缺失的危机。在我国,独特的国情和生育政策带来的同伴群体缺失问题应该引起我们的关注。1979年6月,五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提出“奖励只生一个孩子”。随后,“独生子女”作为一种基本国策在全国推广。这标志着独生子女这一特殊群体的诞生,随之而来的独生子女教育问题也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马卡连柯指出,“独生子女没有兄弟姐妹,因而没有相互体贴、照顾的经历,没有互爱互助、互相模仿、共同努力的经历,这不利于培养儿童的集体意识,可能会导致儿童个人主义的蔓延。”相关研究也发现,由于多种因素,尤其是家庭教育的失误,相当一部分独生子女存在交往缺失,进而导致个性和社会性发展的异常,如任性、依赖性强、胆小、自私及孤僻等。

我国幼儿园通常按年龄编班,这与我国长期以来大一统的学校教育体系是相一致的。尽管同龄班级中的幼儿也有交往和互动,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幼儿与同伴交往的需要,发挥了同伴群体对幼儿发展的作用,但与自然同伴群体相比,同龄同伴群体的交往显得过于单薄,同伴群体发挥的作用也很有限。因此,采取合适的措施重建幼儿的自然同伴群体,利用幼儿园教育环境弥补独生子女成长中的同伴缺失是当今幼儿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幼儿园可利用园内不同年龄幼儿共同生活这一特点和优势编制混龄班,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混龄活动,为解决独生子女同伴群体缺失问题作出积极的努力。

浅谈游戏对幼儿教育的重要作用 篇7

一、游戏可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在游戏过程中, 幼儿是主体, 教师是组织和引导者。教师可以给幼儿设定一个游戏规则。而其他的, 比如游戏的情境、游戏的人物、角色的台词、游戏的道具等等, 则由教师组织并引导幼儿共同完成。这个过程不仅能够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还能够培养幼儿的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 激发幼儿学习兴趣的最有效手段就是游戏。幼儿正处于活泼好动的阶段, 枯燥乏味的学习活动往往无法激发他们的兴趣, 而游戏则充满趣味性, 以此诱发幼儿, 则会引起他们学习的兴趣。因此, 教师应善于设计有趣的游戏, 把相关的学习内容融入其中, 以游戏的趣味性化解学习内容的枯燥性。幼儿在轻松活泼的氛围中, 不仅能学到相应的知识, 还能够激发进一步学习的兴趣。

二、游戏可以促进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幼儿园在教学过程中, 不仅要传授幼儿知识, 更应注重对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单纯的说教很难使幼儿认识到什么是良好的行为。此时, 教师就可以通过游戏来启发幼儿, 使他们辨别哪些是好的行为, 哪些是不好的行为, 使他们知道, 好的行为会得到大家的赞扬, 而不好的行为则会遭到大家的责备, 从而使幼儿日益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例如, 我和幼儿做了一个这样的游戏:一个幼儿游乐场管理员, 笔者扮演一个小朋友。“小朋友”想要到游乐场玩碰碰车, “游乐场管理员”说按照相关规定没有成年人陪护0—12岁小朋友不允许玩碰碰车。“小朋友”百般请求, 说就玩一会, 并表示可以多给钱。在“小朋友”的软磨硬泡下, “游乐场管理员”同意了他的请求。游戏结束, 请幼儿思考问题:该“游乐场管理员”的做法对吗?这个“小朋友”的行为值得鼓励吗?幼儿分组讨论, 各抒己见。结果, 幼儿一致认为“游乐场管理员”的做法不对, 因为有规定就必须要遵守, 否则社会秩序就会混乱。而对于“小朋友”的行为, 有两种看法:一种认为玩一会儿无所谓;另一种则认为小朋友坚决不能玩。一个幼儿说:“根据相关规定, 幼儿没有成人的陪护不能玩碰碰车, 这不仅是对游乐场做出的要求, 同时也是对幼儿做出的规定, 游乐场应该遵守, 我们当然也应该遵守。经该幼儿一说, 大家恍然大悟。

第二天, 我改变故事情景, 换成两个小朋友一起到游乐场玩, 一个提议去玩碰碰车, 结果另一个小朋友劝说该小朋友不要玩。由此可见, 通过游戏, 幼儿对其中体现出来的道德意识、行为规范的认识是非常深刻的, 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类似的事情时, 他们会采取正确的行动, 久而久之就会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游戏可以促进幼儿与同伴交往

人不是孤立的个人, 而是处于一定的群体中, 人在生活和工作中必然要同他们进行交往。幼儿也不例外, 在幼儿园中, 幼儿必然要和同伴交往。与同伴交往的过程中, 幼儿会发现他人与自己的不同点, 从而更好地认识自己、完善自己。在与同伴的交往中, 幼儿常常会遇到一些问题, 经历一些挫折, 如和同伴的观点达不成统一, 屈从于被领导的地位等。幼儿在经历这些挫折后, 学会了和同伴如何友好相处、密切合作, 这有助于幼儿交往能力的提高。此外, 同伴之间的交流和指导, 对于幼儿更好地克服困难、解决问题也有很大的帮助。

为了提高幼儿的交往能力, 幼儿教师可设置这样的情境:同伴在苦思冥想一个未知的问题;同伴在艰难地搬动体育器材;同伴在发烧咳嗽;同伴在对一件事情争论不休;同伴在组织开展一项活动……幼儿会毫不吝啬地伸出援助之手帮助有困难的同伴;会积极地加入到对某件事情的热烈讨论中;会踊跃地参加组织活动……通过这样的游戏, 幼儿学会了同他人交往的方法, 掌握了解决交往问题的技巧, 交往能力大大提高。

四、游戏可以培养幼儿的创造力和审美力

游戏除了能在情绪上引起幼儿的愉悦外, 往往还会引发幼儿对美的创造。如他们在搭积木、折糖纸、粘树叶、制作玩具等过程中都能显示出自己的智慧。另外, 变废为宝的成功又使他们的自信心得到提高。

浅谈游戏对幼儿的意义 篇8

【关键词】独自游戏 小班幼儿 自我意识 意义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6-0233-02

一、独自游戏的定义

独自游戏是幼儿游戏发展的初级阶段,是没有成人或小伙伴参与的个人游戏活动。它的概念最早源于1932年帕顿对团体环境背景下儿童社会关系发展的经典性研究。她根据儿童在团体中的社会互动水平,将儿童的行为发展划分为6个阶段:无所用心的行为或偶然的行为、袖手旁观的行为、独自的行为、平行的行为、联合的行为、合作的行为。独自游戏的概念由此产生。

二、独自游戏的原因和意义

幼儿心理是在活动中发展起来的,幼儿心理的发展又促进着活动的发展,游戏是儿童最主要的活動形式。独自游戏充分体现了幼儿在不同年龄阶段有着不同的游戏方式,体现了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

1.小班幼儿年龄段发展特点

(1)动作的发展。小班幼儿身体和手的基本动作已经比较自由。幼儿能根据物体特点和功能,比较灵活、准确熟练地操作,摆弄和建构简单造型。

(2)注意的发展。小班幼儿的无意注意明显占优势,新异、强烈以及活动多变的事物很容易引起他们的注意。

(3)自我意识的发展。小班幼儿属于幼儿期的早期阶段,在这个年龄段幼儿逐渐形成了比较稳定的,开始有了倾向性的心理活动特点,这就是人的个性。在孩子3岁以后,活动独立性逐渐增强,会经常要求“我自己来”,并拒绝家长的帮助。他们的这种表现并不是固执,而是成长过程中的一种正常表现。

2.独自游戏对小班幼儿自我意识发展的重要意义

游戏对儿童心理的发展有特殊的意义和作用。独自游戏作为一种游戏形式,有其特有的意义和功能。本文主要是对小班幼儿自我意识发展的重要意义进行阐述。

(1)在自我认识方面

1)更好地认识身体各部位。独自游戏提供了一个充分而安全的环境,幼儿能够以其特有的方式,充分地参与到游戏当中,与物体进行互动。

2)更好地认识自己的动作和行动。专家们一般认为,3岁是儿童早期动作发育的顶点。幼儿能够在独自游戏中了解动作和行动与物体之间的关系。

3)更好地发展自己的兴趣。一般来说,独自游戏为幼儿也提供了一个自由而宽松的环境,在游戏时间上比较充分,幼儿得以追寻自身的兴趣而不被外界所中断,从而提高其注意力并坚持完成任务,是有利于宝宝智力发展的。

(2)在自我评价方面

1)有利于培养孩子按自己的意志去行动和树立自信心,使之认识到自己的能力、力量。独自游戏使得儿童一方面减少了模仿外界的可能性,另一方面在评价游戏成果时更具自豪感和成就感,这有助于发展幼儿的自我效能感。3岁正是幼儿自我意识急速发展的时期,他们喜欢模仿成人的行为,比如帮自己盖被子、带自己大小便。通过这样的游戏,自我感觉可以得到巨大的满足。

2)有利于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发展幼儿的主动性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因为独自游戏往往是自发的,由幼儿自主控制,游戏时相对受外来因素的影响较少。这样有利于发展幼儿的主动性和能动性,使幼儿能够主动去探索事物,思考如何进行游戏以及如何运用游戏器材等。

3)有利于个性化的发展。幼儿有了各自相对稳定的兴趣和认识特点上的差异。专家发现,有独自游戏经验的幼儿和没有这种经验的幼儿,在一起玩耍时会表现出很大的差异。会独自游戏的幼儿在与其他小朋友一起玩时,具有主动而积极的游戏能力,往往会出主意、想办法,成为小朋友中的“头儿”,长大了也较有主见。而没有独自游戏能力的幼儿,在家里是一会儿也离不开父母的陪伴,必须有人陪着他玩才行,上幼儿园以后,往往也是总围着老师转,不会自己玩,也不会和小朋友玩,表现出胆小和怯懦的性格特点。

(3)在自我调节方面

幼儿可以充分宣泄自己的消极情绪和情感。对幼儿来说,有些消极的情绪情感并不适宜在有同伴参与的合作游戏中进行宣泄。因为这有可能导致合作的瓦解或敌对情绪的产生。独自游戏时,情绪的宣泄不会导致上述后果,从而得到释放。

3.促进小班幼儿独自游戏的策略

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独生子女幼儿的社会交往越来越得到重视,培养幼儿“合作能力”的呼声高涨。但是儿童社会互动水平并不是衡量其社会性成熟的唯一标尺,我们应该用辩证的眼光看待问题,取其精华,发挥独自游戏对幼儿自我意识的作用。我们应该如何做呢?

(1)转变观念。家长与教师要改变以往那种将独自游戏视为社会性发展不成熟的看法,正确理性的认识独自游戏对幼儿的积极作用。

(2)培养幼儿独自游戏的乐趣。家长与教师要充分了解幼儿的兴趣特点,为幼儿准备能独自游戏的各种玩具和材料,像小鸭车、积木、小盒小瓶、小桶小铲等,让幼儿手里用东西可以自由摆弄玩耍。当看到幼儿在愉快地独自游戏时,不要经常去打扰他们,过程中家长和教师要暗中照看和予以保护,不能放任不管。

(3)多观察记录,给予适宜指导。当幼儿在独自游戏中表现很好时,家长和教师要及时予以表扬,给予积极的肯定;再次,要了解每个幼儿的主要游戏取向,区分是以物为取向还是以社会或成人为取向。并且要区分幼儿进行的是主动还是被动的独自游戏,并分析其原因。如果是社交策略的问题,则成人可以指导有效策略;如果是个性的问题,则需要发动多方面的影响力量加以改变。只有这样才能够对幼儿的独自游戏进行有针对性的准确的指导。

综上所述,独自游戏并不必然是一种社会性发展不成熟的游戏形式,它对幼儿的自我意识有着独特的积极作用和价值,是为集体游戏和规则游戏作准备。更重要的是教师和家长要对小班幼儿独自游戏进行支持和有效的引导,以促使幼儿的自我意识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吴航.对儿童独自游戏的再思考[J].学前教育研究,2007(02).

[2]吴航.再看“独自游戏”[J].当代学前教育,2007(01).

[3]刘晓华,崔雪雁.浅谈对小班幼儿独自游戏的支持[J].学前教育(幼教版),2010.

上一篇:秋菊给我的启示作文下一篇:爱美的妈妈优秀作文4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