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定资产处置新准则

2024-07-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固定资产处置新准则(精选7篇)

固定资产处置新准则 篇1

2009-9-4 13:45 李伟毅 【大 中 小】【打印】【我要纠错】

一般来说,企业会定期或者至少于每年年末对固定资产进行清查盘点,以保证固定资产核算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如果清查中发现固定资产的损溢应及时查明原因,在期末结账前处理完毕。固定资产盘盈或盘

亏的会计处理,也各不相同。

固定资产盘盈

实行新准则后,固定资产盘盈的会计核算发生了变化。旧准则对固定资产的盘盈在批准转销前通常是计入“待处理财产损溢——待处理固定资产损溢”科目,批准转销后则从该科目转入“营业处收入”科目。按新准则规定,固定资产盘盈应作为前期差错记入“以前损益调整”科目。固定资产盘盈不再计入当期损

益,而是作为以前期间的会计差错。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2006)的规定,前期差错,是指由于没有运用或错误运用下列两种信息,而对前期财务报表造成漏报或错报:编报前期财务报表时预期能够取得并加以考虑的可靠信息;前期财务报告批 准报出时能够取得的可靠信息。前期差错通常包括计算错误、应用会计政策错误、疏忽或曲解事实、舞弊产生的影响以及存货、固定资产盘盈等。固定资产盘盈不再计入当期损益,而是作为前期差错,并根据相

关规定进行更正。

企业在盘盈固定资产时,首先应确定盘盈固定资产的原值、累计折旧和固定资产净值。根据确定的固定资产原值借记“固定资产”,贷记“累计折旧”,将两者的差额贷记“以前损益调整”;其次再计算应纳的所得税费用,借记“以前损益调整”科目,贷记“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接着补提盈余公积,借记“以前损益调整”科目,贷记“盈余公积”;最后调整利润分配,借记“以前损益调整”,贷记“利润

分配——未分配利润”。

【例1】甲公司于2009年8月30日对企业全部的固定资产进行盘查,盘盈一台5成新的机器设备,该设备同类产品市场价格为120000元,企业所得税税率为25%。

那么该企业的有关会计处理为:

1.借:固定资产

120000

贷:累计折旧

60000

以前损益调整

60000

2.借:以前损益调整

15000

贷: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

15000

3.借:以前损益调整

4500

贷:盈余公积——法定盈余公积

4500

4.借:以前损益调整

40500

贷: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

40500

固定资产盘亏

固定资产盘亏造成的损失,应当计入当期损益。企业在财产清查中盘亏的固定资产,按盘亏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借记“待处理财产损溢——待处理固定资产损溢”科目,按已计提的累计折旧,借记“累计折旧”科目,按已计提的减值准备,借记“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科目,按固定资产原价,贷记“固定资产”科目。

按管理权限报经批准后处理时,按可收回的保险赔偿或过失人赔偿,借记“其他应收款”科目,按应计入营业外支出的金额,借记“营业外支出——盘亏损失”科目,贷记“待处理财产损溢”科目。

【例2】乙公司年末组织人员对固定资产进行清查时,发现丢失一台电机,该设备原价100000元,已计提折旧30000元,并已计提减值准备20000元。经查,设备丢失的原因在于设备管理员看守不当。经董

事会批准,由设备管理员赔偿15000元。

有关账务处理如下:

1.盘点发现电机设备丢失时

借:待处理财产损溢

50000

累计折旧

30000

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20000

贷:固定资产

100000

2.董事会报经批准后

借:其他应收款

15000

营业外支出——盘亏损失

35000

贷:待处理财产损溢

50000

3.收到设备管理员赔款

借:库存现金

15000

贷:其他应收款

固定资产处置新准则 篇2

2006年2月15日, 财政部发布的新会计准则, 包括1项基本会计准则、38项具体会计准则以及相关应用指南, 强化了为投资者和社会公众提供决策有用的会计信息的新理念。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固定资产》 (以下简称新准则) 相对旧准则更为严谨、清晰, 它在借鉴了国际会计准则可取内容的同时, 也结合我国企业的实际情况和存在的一些问题, 进行了较大的调整, 将进一步规范我国企业经济活动和推动市场经济的合理有序发展, 可以正确地进行企业的固定资产核算, 提供真实会计信息, 对企业中固定资产的管理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一、新固定资产准则的主要变化

1、固定资产的界定

旧准则对固定资产的定义是指同时具有以下特征的有形资产:为生产商品、提供劳务、出租或经营管理而持有的;使用年限超过一年;单位价值较高。新准则对固定资产作了如下界定:为生产商品、提供劳务、出租、经营管理而持有或使用寿命超过一个会计年度的有形资产。其中出租的固定资产, 是指企业以经营租赁方式出租的及其设备类固定资产, 不包括以经营租赁方式出租的建筑物, 后者属于企业的投资性房地产, 不属于固定资产。而旧的会计准则则没有固定资产年限的规定, 却从固定资产的经济实质上定义固定资产, 无论是单位价值较高的界定还是单位价值在2000元以上的定位, 本身就带有很大的主观性, 完全是“形式”上的, 并不符合经济实质。取消价值标准这一变化利于企业会计人员根据“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 合理判断、确认固定资产。

2、固定资产的初始计量

(1) 外购的固定资产。新准则规定外购的固定资产成本包括购买价款、相关税费、使固定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前所发生的可归属于该项资产的运输费、装卸费、安装费和专业人员服务费, 企业受到税务机关退还的与所购买的固定资产相关的增值税款, 应当冲减固定资产的成本。实际支付的价款与购买价款的现值之间的差额, 除按照《借款费用准则》应予资本化的以外, 应当在信用期间内计入当期损益。而旧的固定资产准则下的增值税应该计入固定资产的成本, 这与国家推出新的税务规定, 关于在东北三省和中部部分城市施行增值税的抵扣规定是相关的。这样有利于企业降低税费。

(2) 投资者投入固定资产。新准则规定投资者投人的固定资产, 应当按照投资合同或协议约定的价值确定, 在投资合同或协议约定不公允的情况下, 按照该项固定资产的公允价值作为入账价值。而旧的会计准则规定按投资各方确认的价值作为入账价值。新增的约束条件给企业在固定资产投资转出业务中的舞弊减少了可能, 新的准则实施后可以有效地控制这种行为。

(3) 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取得的固定资产。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同时满足:第一, 该项交换具有商业实质;第二, 换入资产或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能够可靠地计量的, 应当以公允价值和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换入资产的成本, 公允价值与换出资产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否则, 应当以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和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换入资产的成本, 不确认损益。新准则第十二条规定, 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取得的固定资产的成本, 应当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7号—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确定, 公允价值与换出资产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在涉及补价时, 按公允价值和不按公允价值入账两种方式区分。而旧准则则对换入的资产不区分是否按公允价值入账, 均以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和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换入资产的成本。

(4) 债务重组取得的固定资产。新《企业会计准则—债务重组》第十条规定:以非现金资产清偿债务的, 债权人应当对受让的非现金资产按其公允价值入账, 重组债权的账面余额与受让的非现金资产的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比照本准则第九条的规定处理。这就是说, 以非现金资产清偿债务取得的固定资产, 应以其公允价值入账, 而旧准则则是以重组债权的账面价值入账。

3、固定资产的后续计量

(1) 固定资产折旧的计提。新准则规定企业应至少每年年终对固定资产使用寿命、折旧政策及净残值进行复核。如果预计净残值数与原先估计数有差异的, 应当调整预计净残值。而旧准则只规定了企业应当定期对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和折旧方法进行复核。新准则重新定义了预计净残值, 规定预计净残值是指假定固定资产预计使用寿命已满并处于使用寿命终了时的预期状态, 目前从该项资产处理中获得的扣除预计处理费用后的金额。即固定资产预计净残值是现值的概念。与旧的概念相比, 新的预计净残值的定义强调了现值, 也就是说在确定预计净残值时其金额应为折现值, 在企业出售某项固定资产时, 应复核该资产的预计净残值。

(2) 固定资产的减值。旧准则规定如果固定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 企业应当按可收回金额低于账面价值的差额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并计入当期损益, 已计提减值准备的固定资产, 应当按照该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以及尚可使用寿命重新计算确定折旧率和折旧额;如果已计提减值准备的固定资产价值又得以恢复, 应当按照固定资产价值恢复后的账面价值, 以及尚可使用寿命重新计算确定折旧率和折旧额。因固定资产减值准备而调整固定资产折旧额时, 对此前已计提的累计折旧不作调整。而新准则规定, 固定资产的减值是指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 可收回金额是指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理费用后的净额与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两者中的较高者。如果发生了减值, 企业应该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3) 固定资产成本的后续支出。固定资产的后续支出是指固定资产使用过程中发生的更新改造支出、修理费用等。旧准则规定, 后续支出的确认原则为:与固定资产有关的后续支出, 如果使可能流入企业的经济利益超过了原先的估计, 如延长了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 或者使产品质量实质性提高, 或者使产品成本实质性降低, 则应当计入固定资产账面价值, 其增计金额不应超过该固定资产的可收回金额。新准则取消了后续支出的确认原则, 规定固定资产发生的后续支出的确认原则与初始确认固定资产的原则相同, 第一, 该资产包含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第二, 该资产的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固定资产发生的后续支出只要符合这两个条件, 则应将其计入该项固定资产的入账价值, 反之则不能。

二、新固定资产准则解析

1、固定资产初始计量变化的解析

(1) 外购固定资产变化的解析。新准则第八条规定:购买固定资产的价款超过正常信用条件延期支付, 实质上是具有融资性质的, 固定资产的成本以购买价款的现值为基础确定。实际支付的价款与购买价款的现值之间的差额, 除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17号—借款费用》应予以资本化的以外, 应当在信用期间计入当期损益。在新准则下, 如果超过了正常信用条件延期支付价款 (如分期付款购买固定资产) , 实质上具有融资性质的, 在账务处理时应按所购固定资产购买价款的现值, 借记“固定资产”科目;按应支付的金额, 贷记“长期应付款”科目;按其差额, 借记“未确认融资费用”科目。新准则还明确规定, 对于以一笔款项购入多项没有单独标价的固定资产, 要按照各项固定资产公允价值比例对总成本进行分配, 分别确定各项固定资产的成本。

(2) 存在弃置义务固定资产变化的解析。新准则规定, 确定固定资产成本时, 应当考虑弃置费用因素。如固定资产存在弃置义务的, 应在取得固定资产时, 按预计弃置费用的现值, 借记“固定资产—预计弃置费用”科目, 贷记“预计负债—预计的固定资产弃置费用”科目。在该项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内, 按弃置费用计算确定各期应负担的利息费用, 借记“财务费用”科目, 贷记“预计负债—预计的固定资产弃置费用”科目。

2、固定资产后续计量变化的解析

(1) 固定资产折旧计提变化的解析。新准则规定, 企业应对所有的固定资产进行计提折旧, 只有已经计提折旧、仍继续使用的固定资产和单独计价入账的土地除外。这样, 固定资产折旧的范围是以企业对资产是否确认作为计提折旧的范围。另外, 新准则对取得的固定资产从何时开始计提折旧没有作出具体规定, 只规定固定资产应当按月计提折旧, 并根据用途计入相关资产的成本或者当期损益。新准则还规定, 企业应当根据与固定资产有关的经济利益的预期实现方式, 合理选择固定资产的折旧方法, 主要有年限平均法、工作量法、双倍余额递减法和年数总和法等。

(2) 固定资产减值变化的解析。新准则规定, 固定资产的减值, 应当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处理。《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规定:可收回金额的计量结果表明, 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的, 应当将资产的账面价值减记至可收回金额, 减记的金额确认为资产减值损失, 计入当期损益。同时, 计提相应的资产减值准备。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 在以后会计期间不得转回。在新准则的规定下, 只有确认减值损失时, 按确认的损失借记“营业外支出”科目, 贷记“固定资产减值准备”。以后期间, 即使固定资产的可收回金额大于其账面价值, 也不得转回, 不用作账务处理。

(3) 固定资产后续支出变化的解析。新准则规定, 固定资产发生后续支出时, 其确认原则与初始确认固定资产的原则相同, 即该固定资产包含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 该固定资产的成本能够可靠的计量。发生的后续支出只要符合以上两个特征, 则应将其计入该项固定资产的入账价值, 同时, 应当终止确认被替换部分的账面价值;不符合确认条件的, 应当在发生时计入当期损益。在账务处理时, 可按已经确认的固定资产后续支出借记“固定资产—后续支出”科目, 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同时, 被替换部分的账面价值应当终止确认, 按被替换部分的账面价值借记“固定资产清理”科目, 贷记“固定资产”科目。对不符合确认条件的后续支出, 借记“管理费用”等科目, 贷记“银行存款”科目。

三、执行新固定资产会计准则对企业的影响

1、对企业财务状况的影响

新固定资产准则的实施, 会对企业的财务状况产生影响。如对弃置费用的处理, 由于新准则规定, 在处置固定资产时, 要考虑弃置费用, 并且预计净残值要以现值入账。这一规定, 无疑会对企业的财务状况产生一定的影响。新的固定资产准则将固定资产预计的处置费用以折现金额计入固定资产入账价值, 将发生的符合条件的后续支出确认为固定资产, 会使固定资产的计量结果增大, 导致企业资产结构发生变化, 从而使长期资产投资比重提高。固定资产计量结果增大, 同时预计净残值强调现值, 结果会使企业各期计提的折旧额增加, 导致各期的支出费用增加, 最终使企业的收益水平即所有者权益金额降低。上述情况的发生, 与旧准则的计量方法相比, 会影响到企业资产负债表上固定资产的各期的账面价值。固定资产前期的账面价值会增加, 相关的费用也会增加, 最终导致前期的账面利润减少, 递延到以后各期。在通货膨胀的情况下, 这一改变可以为企业带来资金时间上的价值。

2、对企业经营成果的影响

新固定资产准则的实施, 对企业经营成果的影响, 实际上就是对企业利润表的影响。新准则的很多规定都会影响到企业的利润表的反映情况。例如, 按照新准则的规定, 从2007年开始, 所有的上市公司以前计提的“固定资产跌价准备”以后将不能冲回, 只能在处置相关资产后, 再进行会计处理。这一政策的实施, 截断了上市公司大玩调节利润的把戏。所以以前不管什么原因计提了大量减值准备的企业, 不在这最后的关头冲回减值, 那么企业的这部分“隐藏利润”将再也没有机会浮出水面。企业一旦开始大量冲回以前计提的减值损失时, 同期的利润必然会上涨。众所周知, 公允价值运用的前提是要存在活跃的公开市场, 但由于我国对于许多资产的交易尚未形成活跃公开的市场, 对于公允价值的确定也缺乏统一的认识, 因而企业极有可能针对不同资产的折旧年限和折旧率, 通过控制公允价值来调节各项资产的入账价值, 从而调节其折旧费, 以实现调节利润的需要。

3、对企业现金流量的影响

按照新准则的规定, 对于接受捐赠的固定资产, 当捐赠方未提供有关凭据时, 同类或类似固定资产的存在活跃市场的, 应按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入账。而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的确定取决于未来现金流量、固定资产的使用年限、折旧率等几个因素。对于这几个因素, 企业往往在计量时, 也只能采用估计的方式来确认, 那么根据估计的未来现金流量、使用年限、折旧率的不同, 每期计提的相应的费用也不同, 从而影响到现金流量表上的数据, 当然也为企业操纵利润提供机会。

四、结语

固定资产处置新准则 篇3

【关键词】新行政单位;会计制度;资产处置;影响

一、新行政单位会计制度的相关内容

在新行政单位会计制度中,会计核算的要求也被列入其中。自2014年1月1日起,要严格按照新制度的相关规定进行会计核算工作和制作财务报表的工作。与旧制度相比,新行政制度加入了一些新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第一,增加了与国库集中支付、部门预算以及国有资产管理等方面的内容,将会计政策、会计核算方法以及相关的财政改革结合在一起,将财政的改革政策具体落到实处;第二,新制度中也引进了固定资产折旧的理念以及无形资产推销和新型处理模式等。

二、新行政单位会计制度对资产处置的影响

所谓的资产就是行政单位对于国家的资产能够进行占用和使用,并且能通过货币的计量方式体现出来的各种经济资源。而资产处置就是行政单位将其占用和使用的国有资产进行注销或转让的行为,其中主要是通过对资产进行调拨和买卖、报废报损等体现出来。对于资产处置的核算管理工作,新制度进行了加强和规范,以便于保护国家财产的安全和完整。除此之外,新制度还对资产处置实行了“待处理财产损溢”的项目,主要是对待估财产进行核算以及财产损溢的处理。该项目的核算领域主要包括资产的盈亏、出售、损毁以及货币性资产损失核销等。新行政单位会计制度对于资产的处理主要包括两部分:第一,将准备处理的资产放入“待处理资产损溢”项目中;第二,有关部门进行批准以后,才能对其资产进行处理。这种制度对于资产处理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影响:

1.对行政单位的库存现金短缺或溢于的影响

对于行政单位来说,库存现金不仅流动性强,而且对日常的运营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行政单位的财务管理中,现金管理是一项重要的内容,行政单位在进行库存现金的实际余额和账面上余额比较时,都是利用对库存现金清点的方式来实现,以保证库存现金的完整以及安全。一旦发现实际余额与账面余额不符合,就说明库存现金出现了短缺或者是溢余的情况,发生这种情况通常都是由于工作人员没有及时对资金流动情况进行入账。如果一些现金短缺或溢余的情况没有查明主要原因,就要利用“待处理财产损溢”项目进行核算。如果核算之后发现是现金短缺,应该按照短缺的数额进行补充,并且借记“待处理财产损溢”项目,贷记“库存现金”项目;相反,如果核算之后发现是现金溢余,也应该依照溢余的数额,借记“库存现金”项目,贷记“待处理财产损溢”项目。新制度与旧制度相比,在库存现金短缺或溢余这方面会更加科学合理。

2.对行政单位处理应收款项和预付款项的影响

新制度对于应收款和预付款制定了新的要求。行政单位中资金的流动形式主要包括应收款和预付款,它们是行政单位在财务管理中的重要资金往来形式。其中应收款主要包括应收账款以及其他应收账款,如果对于应收款项有确切的证据说明其不可收回,可以转入“待处理财产损溢”项目。

3.对固定资产折旧和无形资产推销的影响

新制度中不仅提升了固定资产折旧的处理,还对无形资产的推销进行了明确的规定。在折旧和推销的过程中,要尽量将企业的净资产减少到最少,而不是加入到目前的支出中,这样,不仅使预算得到了满足,还能够使财务管理的工作顺利进行。

三、新行政单位会计制度下加强资产处置的中药措施

1.顾全大局,对行政单位的资产处置进行统一管理

长期以来,在资产处置这一方面,许多行政单位都没有一个统一的管理,因此,导致行政单位在進行资产处置时都不是按照实际情况进行的,而是按照能获得的经费的多少来明确相关的数额。行政单位一旦长期没有资产处置的管理标准,就会导致行政单位在进行资产处置时没有一个准确的标准、没有法律可依,使行政单位的资产处置工作容易出现错误,进而对企业、国家的资产造成严重的影响。

2.提高资产处置的意识

在行政单位的经济活动中,资产处置是其重要的一部分,而且,它还在财务管理的管理范围内。所以,行政单位的领导一定要十分重视资产处置,不仅自己要有这个意识,也要让全体员工都能够认识到其重要性,使资产增值实现最大化。

3.加大对资产处置的监管力度

由于行政单位在进行资产处置时,可能会涉及到资产的流动和使用。所以,一定要加大对其监管力度,对资产处置的整个过程进行严格的控制,使资产处置的工作能在规定的制度下进行。如果在资产处置中出现了不合法、不合理、不规范的情况,一定要严肃处理。一旦发现任意处置资产的现象,必须对其相关人员进行责任的追究。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实施新行政单位会计制度会对库存现金、固定资产折旧、应收款项和预付款项等产生极大的影响,进而阻碍资产处理的进程。要想使资产处置的管理做得更好,可以建立有效的资产处置管理标准,增加收益的管理环节,避免行政单位的资产无故流失,给资产处置带来影响,从而使资产处置能够顺利的进行。

参考文献:

[1]付美华. 新行政单位会计制度对资产处置的影响[J]. 会计师,2014,02:12-13.

[2]殷望梅. 关于新行政单位会计制度对资产处置的影响[J]. 环球市场信息导报,2015,22:38-39.

作者简介:

固定资产处置新准则 篇4

信贷资产转让交易应受新会计准则的约束

信贷资产转让交易的背景与形式

2008年10月份起,针对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而出现的我国经济下滑态势,央行开始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支持商业银行增加信贷投放。2009年上半年,商业银行新增贷款投放7.37万亿元,同比增长34.44%,呈现过快增长的态势,无论是从贷存比例、资本充足率还是流动性管理上,都对商业银行形成了压力,对此,银监会运用“窗口指导”对商业银行提出了适度控制贷款增长的要求。为了发展新增贷款,商业银行纷纷开展对存量贷款的信贷资产转让交易。

商业银行转让信贷资产的标的为已贴现的票据资产或贷款资产包;信贷资产转让的受让方为商业银行、信用社、财务公司,或是将信贷(或票据)资产打包后售予信托公司,同时,商业银行再以集合理财计划产品的模式销售给银行零售客户或公司客户。

信贷资产转让交易的方式主要分为买断式、回购式、双买断式三类。买断式是指信贷资产转让后,债权人由信贷资产的出让方改变为受让方,借款人向受让方承担还本付息义务,风险也相应转嫁予受让方;回购式则是在信贷资产转让协议中约定,在未来特定时点日由卖出方按约定价格无条件地购回该项信贷资产,回购式交易中信贷资产的所有权并未发生转移,因此该项信贷资产不会从出让方的资产负债表中移出,双方另以融资交易的方式体现在各自的资产负债表内;双买断式则是交易双方同时签署两项独立的买断式合同,一项是即期合约,转出方将信贷资产售予转入方,另一项是远期合约,转入方在约定时日将原信贷资产按约定价格返售予转出方,双买断式的“出表”处理则依据适用新老会计准则的不同而异。

巨额信贷资产转让中存在的问题

现行资产转让的会计处理与新会计准则相悖

2001年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企业办理票据贴现后可将资产负债表内的应收票据转至表外的或有债务,商业银行办理票据转贴现乃至之后的信贷资产转让也是参照此项会计处理。随着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逐步趋同,财政部在2006年《企业会计准则第23号——金融资产转移应用指南》中则按照金融资产转移是否附追索权或回购时是否按当日的公允价值而规定了不同的会计处理。凡是“采用附追索权方式出售金融资产”或“金融资产出售时约定,在期限结束时按固定价格回购”的,“应当继续确认该金融资产,所收到的对价确认为一项金融负债。此类金融资产转移实质上具有融资性质,不能将金融资产与所确认的金融负债相互抵消”。银监会关于银行业金融机构全面执行新会计准则的通知规定,所有商业银行都必须在2008年全面执行新会计准则,但在实际执行中若按照新会计准则处理附追索权的信贷(票据)资产转让业务时,双方都须将该项信贷资产计入表内,这将导致贷款统计额的重复。由于新会计准则与现行的金融统计口径有所冲突,因此就出现新老会计准则并存、各取所需的局面,如双买断式信贷资产转让交易中,转出方参照2001年会计准则,将形式上买断的信贷资产移出表外,而转入方则参照2006年会计准则,对转入时已约定按固定价格返售的资产也不计入表内信贷资产,双方都另以资金交易体现在表内,由此巨额信贷资产在转让中“消失”。

信贷资产信托化的转让模式隐含风险

信贷资产信托化的转让模式是商业银行将表内的若干信贷资产打包后出售予信托公司,由信托公司管理该项信贷资产,同时商业银行募集零售客户资金创设信贷资产集合计划,并投资于该项信贷资产,贷款到期后,再将本金与利息派发给集合计划的投资者。根据银监会《银行与信托公司业务合作指引》中“信托公司投资于银行所持的信贷资产、票据资产等资产的,应当采取买断方式,且银行不得以任何形式回购”的规定,该模式意味着信贷资产信托化后,商业银行对信贷资产集合理财计划不再承担任何风险,而信托公司的职责仅在于代理,风险被全部转移至零售投资者,长此下去将会诱发商业银行的逆向选择,无限量地创设信贷资产集合理财计划销售给零售投资者,以获取转让中的利差收益;虽然银监会《银行与信托公司业务合作指引》规定“银行以卖断方式向信托公司出售信贷资产、票据资产等资产的,事先应通过发布公告、书面通知等方式,将出售信贷资产、票据资产等资产的事项,告知相关权利人”,但由于缺乏统一的、强制性的、信息公开化的登记制度,加之商业银行也不愿把客户信贷关系转移出去,所以在目前这种投资者与商业银行对债务人的资信状况存在信息不对称的环境下,一旦贷款到期债务人违约,极易诱发类似香港银行业雷曼迷你债券的金融风险。

与信托公司的票据转让操作,有悖于《票据法》的规定

商业银行为叙作理财产品项下的票据资产集合计划,将贴现或转贴现买入的商业汇票打包后卖给信托公司,但目前央行批准经营商业汇票业务的金融机构仅限于具有贷款经营权的银行、信用社和财务公司,信托公司未在其中,商业银行因此不能与信托公司叙作商业汇票的转贴现业务。受此政策限制,商业银行在将商业汇票卖给信托公司时,无法完成票据背书转让,仅以书面形式进行约定,但根据《票据法》规定,背书为票据所有权转让的要式行为,亦即未完成背书行为的票据转让是不合法的;如果资产集合计划的票据到期未予兑付,从法律意义上享有该票据权利的仍然为最后持票人——商业银行,而信托公司因未有效受让商业汇票,因此并未构成集合理财计划的受托行为,仍须由商业银行对集合理财计划的投资者承担债务责任,存在着法律主体关系不清的纠纷隐患。

对加强信贷资产转让交易监管的相关建议

取消贷存比监管指标,改以实行流动性指标监管

商业银行进行信贷资产转让交易的动因之一是贷存比例超标,《商业银行法》规定“贷存比不得超过百分之七十五”,在过去国有银行高达两位数的贷款不良率固化了巨额的信贷资产、资本金严重不足,而单一的资金来源仅为存款的历史条件下,为保持银行业的支付能力,这一限定是必要的,也是合理的。但在今日,商业银行体系的贷款不良率已降到1.66%的正常范围之内,资本充足率已达到8%以上,拨备覆盖率已达144.1%的国际银行业先进水平,流动比已达到41.7%的高水平,并且现行存款准备金和超额准备金账户合二为一,增强了商业银行的支付清算功能;商业银行的资金来源也由原来单一的存款扩展为IPO增资扩股,发行次级债、混合资本债、金融债,同业拆借,吸收同业机构存款等多元化融资工具,在这些条件下,贷存比例再作为监管指标已无实际意义。并且,商业银行的贷款是资产,存款是负债,贷存比体现的仅仅是债权人(存款人)承担风险的比例,但在商业银行迅猛发展的表外金融衍生产品和不同风险度的贷款资产面前,贷存比的风控作用已显得力不从心,而各国商业银行广泛实施的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中,强调的则是商业银行资本与风险的全面配置机制,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8%的约束,本身就蕴含了风险资产不得大于资本12.5倍的极限关系,具有对债权人更强的保护作用;在IMF金融稳定指标体系中,资本充足率、资产品质(贷款不良率)、获利能力和流动性等四项指标被列入核心指标类,而贷存比仅作为建议指标类。商业银行的安全性是由流动性和盈利性所决定的,在商业银行流动性资产和资本充足率达到了规定比例的约束条件下,贷存比对安全性而言已无任何实际意义,相反却成为一项金融抑制政策,因此建议取消对商业银行“贷存比”的监管约束,改以国际银行业通行的流动性指标监管。

应统一执行新会计准则,并相应修订金融统计口径

为了实现商业银行资产与风险的同步转移,银监会对信贷资产证券化的要求是必须确保“真实出售”,并达到“出表”要求。但2001年企业会计准则和2006年企业会计准则对资产转让“出表”的要求标准是不一样的:2001年企业会计准则仅从形式上分为“买断”与“回购”,凡“买断”交易的资产即由转出方表内转至转入方表内,凡“回购”交易的资产仍须保留在转出方表内;而2006年企业会计准则根据“实质重于形式”和“公允价值”原则,按照金融资产转让后是否附有追索权和回购时是否按公允价值计价来确定是否可“出表”。因此,如执行2006年企业会计准则第23号规定,对附追索权的买断式或双买断式信贷资产(票据)转让交易的卖出银行和买入银行均须保留各自表内的信贷(票据)资产,如此处理会影响贷款规模、存贷款比例、风险资产、拨备计提、资本充足率等一系列金融统计数据口径,所以商业银行要全面执行2006年企业会计准则第23号和贯彻银监会关于票据理财产品中“信托公司投资于银行所持的信贷资产、票据资产等资产的,应当采取买断方式,且银行不得以任何形式回购”的约束性规定,就需要推出不附追索权的信贷资产(票据)转让交易模式;对附追索权的买断式和双买断式信贷资产(票据)转让交易也需要央行和银监会在金融统计处理上按新会计准则作出相应的调整,使之具有可操作性和统一性。

对跨市场交易的信贷资产转让应重点监管

固定资产处置申请报告 篇5

佳县国有资产局:

我校2014年9月前对全校的固定资产进行了清查盘点,发现大部分固定资产已经失去其继续服务的应用功能,对照该批固定资产的采购时间(2007年及以前购置的),入帐情况,均已达到了固定资产报废年限。该批资产共计XX件,账面原值XXXX元,根据《佳县国有资产局关于固定资产处置审批权限的通知》(XXXXXX[20XX]XX号)文件精神,我校拟对这批已无使用价值的固定资产进行报废处理。

当否?请批示。

附:

1、佳县第一中学固定资产处置申报汇总清单

2、技术鉴定报告

佳县第一中学

固定资产处置新准则 篇6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 (IASC) 于1998年10月1日发布的《国际会计准则第38号———无形资产》 (IAS38) 将无形资产定义为:“为用于商品或劳务的生产或供应、出租给其他单位、或管理目的而持有的、没有实物形态的、可辨认非货币资产。”符合无形资产的定义应满足可辨认性、对资源的控制性和未来经济利益性。国际评估准则中无形资产的定义是:“以其经济特性而显示其存在的一种资产;无形资产无具体的物理形态。”

中国现行无形资产准则是在充分借鉴国际经验、对2001年准则修订的基础上于2006年2月15号制定并颁布的。该准则规定:“无形资产是指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没有实物形态的可辨认非货币性资产。”新准则不再将无形资产区分为可辨认无形资产和不可辨认无形资产, 并明确规定把商誉排除在外。同时, 新准则还规定, 作为投资性房地产的土地使用权, 适用《企业会计准则第3号———投资性房地产》, 这与国际会计准则规定及中国日益市场化的趋势相吻合。

另外, 新准则还增加了无形资产的可辨认性标准:“ (1) 能够从企业中分离或者划分出来, 并能单独或者与相关合同、资产或负债一起, 用于出售、转移、授予许可、租赁或者交换; (2) 源自合同性权利或其他法定权利, 无论这些权利是否可以从企业或其他权利和义务中转移或者分离。”

可见, 国内外对无形资产概念的认识基本一致。中国新准则充分借鉴了IAS38的思想, 取消了旧准则中时间长短的限制, 加了“可辨认”的条件, 规定无形资产应为“可辨认非货币性资产”。反映了无形资产的“没有实物形态的”、“可辨认”和“非货币性资产”三大基本特征。

二、无形资产确认的比较

首先, 对于无形资产的范围, 国际上通过列举的方法来说明。IAS38的1条、2条、5条、8条、15条、16条、108条等规定中, 反映出无形资产包括如下: (1) 商标名称; (2) 报刊刊头; (3) 计算机软件; (4) 许可证和特许权; (5) 版权、专利和其他行业性的财产权、服务和经营权; (6) 处方、配方、模型、设计和样板; (7) 金融资产; (8) 保险公司与保单持有人之间签订的合同; (9) 递延所得税资产, 雇员福利所成的资产; (10) 融资租赁而持有的无形资产:电影、录相、戏剧、手稿、专利权和版权等项目的许可证协议中的权利; (11) 企业有受法定权利保护的, 因培训形成、能导致未来经济利益、有技术专长的一组熟练员工; (12) 有法定权利保护或其他方式控制的, 企业拥有的客户单、客户组合、客户关系、客户信赖、市场份额、进口配额; (13) 矿产权, 以及矿产、石油、天然气和类似非再生性资源的勘探支出或开发和采掘支出等; (14) 抵押服务权、捕捞许可证。

由此可知, 中国无形资产旧准则确定的范围较窄, 2006年发布的新准则扩大了无形资产的外延, 使得与国际上无形资产的确认范围更近一步。在商誉的处理方式上, 大多数国家认为商誉是一类特殊的资产, 应与一般意义上的无形资产区别开来, 因此未将商誉纳入无形资产范围加以规范。

其次, 对于无形资产的确认, IAS38第18条规定, 无形资产确认的三个条件为: (1) 满足无形资产的定义; (2) 归属于该资产的未来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 (3) 该资产的成本可以可靠地计量。

中国无形资产旧准则规定确认无形资产时需满足:“ (1) 与该无形资产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 (2) 该无形资产的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新准则在保留上述两个条件的同时, 对第一个条件做了补充说明:企业在判断无形资产产生的经济利益是否很可能流入时, 应对无形资产在预计使用年限内可能存在的各种经济因素作出合理估计。

可见, 中国新准则已开始和国际接轨, 对于外购无形资产的确认, 中国和国际上基本一致, 只是表述有所区别而已。

三、无形资产研究与开发支出规定的比较

IAS38对于无形资产的开发, 将其形成过程分为研究与开发两个阶段。第42条规定“研究或内部项目的研究阶段, 不会产生应予确认的无形资产, 相关支出应在其发生时确认为费用。第43条规定“当且仅当企业可证明以下所有各项时, 开发或内部项目的开发阶段产生的无形资产应予确认: (1) 完成该无形资产, 使其能使用或销售, 在技术上可行。 (2) 有意完成该无形资产, 并使用或销售它。 (3) 有能力使用或销售该无形资产。 (4) 该无形资产预计产生可能的未来经济利益。 (5) 有足够的技术、财务资源和其他资源支持, 以完成该无形资产的开发, 并使用或销售无形资产。 (6) 对归属于该无形资产开发阶段的支出能够可靠地计量。

也就是说, 研究费用在发生时计入当期损益, 而开发费用是计入当期费用还是计入无形资产成本, 则视情况而定。

中国新准则借鉴国际会计第38号准则, 改变了旧准则将研发费用全部费用化的做法, 对于符合确认条件的开发活动支出允许资本化, 规定企业内部研究开发项目的支出, 应当区分研究阶段支出与开发阶段支出。研究阶段的支出, 应当于发生时计入当期损益。开发阶段的支出, 能同时满足下列条件的, 确认为无形资产: (1) 完成该无形资产以使其能够使用或出售在技术上具有可行性; (2) 具有完成该无形资产并使用或出售的意图; (3) 无形资产产生经济利益的方式, 包括能够证明运用该无形资产生产的产品存在市场或无形资产自身存在市场, 无形资产将在内部使用时, 应当证明其有用性; (4) 有足够的技术、财务资源和其他资源支持, 以完成该无形资产的开发, 并有能力使用或出售该无形资产; (5) 归属于该无形资产开发阶段的支出能够可靠计量, 实现了国际趋同。

四、无形资产初始计量的比较

IAS38规定, 对于外购无形资产的成本, 包括购买价款、相关税费以及直接归属于使该项资产达到预定用途所发生的其他支出;对于投资者投入的无形资产、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产生的无形资产、企业合并中取得的无形资产、以政府补助形式取得的无形资产等, 统一以公允价值为基础进行计量。

中国新准则亦详细地描述了购入、投资者投入、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产生、企业合并中取得、以政府补助形式取得等各种方式取得的无形资产的计量方式, 对于购入的无形资产, 中国新准则规定:外购无形资产的成本, 包括购买价款、相关税费以及直接归属于使该项资产达到预定用途所发生的其他支出。购买无形资产的价款超过正常信用条件延期支付的, 无形资产的成本以购买价款的现值为基础确定。实际支付的价款与购买价款的现值之间的差额, 除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17号──借款费用》应予资本化的以外, 应当在信用期间内计入当期损益。这一点与IAS38一致。对于投资者投入的无形资产, 中国新准则规定应当按照投资合同或协议约定的价值作为成本, 但合同或协议约定价值不公允的除外。对于企业合并中取得的无形资产, 中国新准则将合并分为“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和“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 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中取得的无形资产, 其公允价值能够可靠计量的按照公允价值计量;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中取得的无形资产, 按照合并日被合并方的账面价值计量。对于以政府补助形式取得的无形资产, 按照公允价值计量, 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的按照名义金额计量。

可见, 国际准则和中国在确定无形资产的初始入账价值时, 基本都遵循历史成本原则。

对于后续价值的确认, IAS38第63条和64条规定无形资产应以其成本减去累计摊销额和累计减值损失后的余额作为其账面金额, 也可以以重估价作为其账面金额。

五、无形资产摊销规定的比较

IAS38规定: (1) 摊销期, IAS38第79条规定, 无形资产的应折旧金额应在其使用年限的最佳估计期限内系统地摊销。并且规定无形资产自可利用之日起, 其使用年限不超过20年。第83条规定, 在极少的情况下, 可能存在令人信服的证据表明某项无形资产的使用年限是一个长于二十年的特定期间, 在这些情况下, 使用年限通常不超过二十年的假定应予反驳。 (2) 摊销方法, IAS38第88条规定, 所使用的摊销方法应反映企业消耗无形资产的经济利益的方式。如果该种方式不能可靠地确定, 那么应采用直线法。第89条规定, 摊消方法包括直线法、递减余额法和生产总量法。 (3) 残值, IAS38第91条规定, 除非满足一定的条件, 无形资产的残值应假定为零。

中国新准则将无形资产区分为使用寿命有限和使用寿命无限的无形资产, 只有使用寿命有限的无形资产才予以摊销, 通过估计该使用寿命的年限或者构成使用寿命的产量等类似计量单位数量来确定推销期限, 且对推销期不做具体的长短约束。对于摊销方法, 新准则规定, 应当反映企业预期消耗该项无形资产所产生的未来经济利益方式。无法可靠确定消耗方式的, 应当采用直线法摊销。对于残值, 中国新准则规定, 使用寿命有限的无形资产, 其残值应视为零。但两种情况除外:一是有第三方承诺在无形资产使用寿命结束时购买该无形资产;二是可以根据活跃市场得到残值信息, 并且该市场在无形资产使用寿命结束时很可能存在。

可见, 中国新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在无形资产的摊销方面是有所区别的。在摊销方法上, 对于使用寿命有限的无形资产是相同的, 均以直线法等方法摊销。在摊销期限上, 中国准则强调“使用寿命有限”和“不确定”之分, 而国际上无此区分。

总之, 财政部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 在无形资产的含义、确认、计量、摊销等方面与原准则相比做出了较大的修改与完善, 在实现国际趋同的同时也反映了中国的实际情况, 符合中国当前经济发展的时代特征, 为中国企业正确有效的反映无形资产的变化及实际情况提供指导, 更具现实意义。

摘要:随着知识经济的不断发展, 无形资产在企业资产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 对无形资产的会计核算和信息披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日益关注。将中国2006年财政部修订并颁布的无形资产新准则与国际无形资产会计准则进行中外比较和探讨, 为深入理解和应用新准则提供参考。

关键词:无形资产,新企业会计准则,国际会计准则

参考文献

[1]刘胜强, 王予尧.对中国新无形资产准则的探讨[J].财务与会计, 2010, (9) .

[2]张学谦.国际会计准则与惯例[M].北京:中国商务出版社, 2005.

[3]刘林.无形资产准则之中外比较研究[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 2007, (8) .

[4]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S].

固定资产处置新准则 篇7

关键词:新会计准则;企业固定资产;管理

1.前言

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颁布了包括1个基本准则和38个具体准则在内的新会计准则体系,其中在《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固定资产》文件中,针对固定资产的确认、计量、核算等方面做了一些改动。企业固定资产是企业进行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的物质保障,对企业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需要不断完善管理机制,提高企业固定资产的利用率。

2.新会计准则下企业固定资产的管理概述

企业固定资产的使用期一般来说比较长,而且固定资产的单位价值高,企业固定资产的管理在固定资产的使用过程中一般都起着维持原有实物形态的作用。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颁布的新会计准则体系引入了资产组的定义,资产组定义的引入扩大了固定资产管理的适用范围。与此同时,新会计准则体系中的固定资产确认原则进行了调整,在固定资产的初始计量中关注了预计废置费,还用公允价值代替了商誉直线法以促进摊销的顺利进行。实施新会计准则之后,固定资产的管理更具有操作性,有效规范了企业的固定资产管理行为。

3.新会计准则中企业固定资产管理的若干变化

3.1企业固定资产的定义发生了变化。第一,不再强调企业固定资产的单位价值高。在新会计准则体系中对企业设备的单位价值须达到的价值量进行了修改,修改了原先的关于价值量的硬性要求,将判断自主权交给了企业,有利于发挥企业固定资产管理的能动性。第二,修改了使用时间要求。原有的会计准则对企业固定资产的规定是“超过一年”,但是在新会计准则中修改成为了“超过一个会计年度”,即使有些设备的使用寿命没达到一年,只要跨过一个会计年度就可以进行核算,这样一来就降低了企业固定资产核算的难度。

3.2企业固定资产核算的范围发生了变化。在新会计准则中队企业固定资产核算的范围进行了修改,将作为投资性房地产的建筑物以及生产性生物资产这两类资产从原先的企业固定资产核算范围中去除了,相比旧的会计准则来说,新会计准则中对企业固定资产的核算范围相对缩小了。

3.3固定资产的确认发生了变化。新准则中对企业固定资产的确认发生的变化主要体现在取得固定资产投资方面,在旧会计准则中对于投资者投入的固定资产的原值的要求是,按照评估确认护额这投资各方确认的价值进行计算。但是,在新会计准则中,要求如果有公允价,就按照公允价值入账,在没有公允价的,就按照合同或者协议约定的价值入账。

3.4固定资产折旧的范围和方法发生了变化。在旧会计准则中,不用的机器设备是不提折旧的,但是,在新会计准则中,不用或者损坏的机器设备都是要提折旧的。另外,在旧会计准则中,固定资产的寿命和折旧方法不可以随机修改的,但在新会计准则中,会计在期末必须对企业固定资产的预期寿命残值以及这就方法重新进行估价,并在必要的时候进行调整。

3.5固定资产的核算发生了变化。首先,旧会计准则中没有充分考虑弃置费用。但在新会计准则中针对某些企业的固定资产预设了弃置费用,并计入负债。在旧会计准则中,对这些固定资产的取得一般都是借记“固定资产”科目贷记“银行存款”。而在新会计准则中对这一部分进行了修改,改为在考虑弃置费用的前提下,在取得这类固定财产的时候借记“固定资产”贷记“银行存款”和“预计负债—预计弃置费用”科目。此外,在新会计准则中。固定资产盘盈的会计核算也发生了变化。在旧会计准则中,针对固定资产的盘盈一般都是在批准转销前计入“待处理财产损溢—待处理财产损溢”科目,在批准转销后转入“营业外收入”科目。作为当期损益。但是,在新会计准则中,规定要求将固定资产盘盈作为前期差错计入“以前年度损益调整”科目。

4.企业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

4.1固定资产管理理念上存在问题。当前,我国大多数的企业经营管理者都将关注点放在企业的市场营销和企业利润的高低上,没有对企业的固定财产管理有足够的重视,因此,企业在固定资产管理方面没有发挥应有的管理效果。

4.2管理人员分工不明确。现在,我国的企业固定资产管理人员的分工不明确,导致我国的企业固定资产管理人员的责任无法落实,甚至导致我国的企业固定资产管理中产生脱节的问题。

4.3企业固定资产报废管理制度不完善。目前,我国的企业固定资产报废管理制度还不完善,导致企业的固定资产在使用过程中因为设备的保养维修管理不完善使得固定资产提前报废。企业固定资产报废管理制度不完善有可能会造成企业固定资产的价值损失,还会影响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

4.4监督制度不完善。企业固定资管管理的监管包括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两个方面。内部监督主要是指会计监督,外部监督主要是指审计监督。针对企业的固定资产管理,一般会从固定资产核算和确认方面进行监督,但是在企业资产管理的监督过程中,监督人员很容易忽略账务账之间的紧密联系人员等问题。

4.5固定资产管理混乱。当前,我国的企业固定资产管理比较混乱,有的单位没有建立专门的企业固定资产账簿,或者干脆不设立明细账卡,没有对企业固定资产进行分类建账,还有的企业没有按照要求及时准确的进行登记,或者是记录的账目不能反映企业固定资产的管理情况,这些问题有可能造成企业固定资产的资金不足,无法准确反映企业固定资产的实际使用情况。

4.6固定资产维修保养不及时。现在,很多企业经营管理者只顾眼前利益,为了减少资金支出、节约成本、拼质量,没有对企业固定资产及时的进行维修和保养,导致企业的生产设备等固定资产提前报废。还有些企业没有专门的地方存放闲置设备,任凭设备在室外承受风吹雨淋。

5.加强企业固定资产管理的措施

5.1加强固定资产的取得与验收管理。企业应该加强企业固定资产管理的取得与验收管理,针对一般的外购企业固定资产,必须由部门或者个人提出书面的请购报告,经过相关审批之后,采用比质比价的方法确定供应商再进行采购。针对自建固定资产,要加强资金支出预算的管理,将投资预算额、投资的机会成本以及资本成本、预计现金净流入等因素纳入考虑再编制资本支出预算。

5.2加强固定资产核算与投保管理。企业的财务部门会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遵循国家的统一会计制度对企业的固定资产进行核算。企业对固定资产的核算主要包括对资产价值的确定、折旧方法以及年限、残值估计、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资产盈亏与处置等等。企业经营管理者应该健全企业的固定资产投保机制,根据企业的固定资产性质确定企业的固定资产投保范围。

5.3加强固定资产的维修与盘点管理。为了保证企业生产经营的正常进行,提高企业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率,企业的经营管理人员应该加强对企业固定资产的维修与盘点管理,定期对企业固定资产进行维修和保养,及时消除企业生产中的安全隐患。企业应该制定一系列的申报流程,针对企业固定资产要进行的维修提出具体的修理方案,履行规定的申报手续之后再实施维修和保养。

6.结语

企业的固定资产是企业的重要的生产资料,在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实施新会计准则的时候,针对企业的固定资产管路,应该加强企业会计人员的技能学习,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水平和企业道德素质,并按照新会计准则的要求,不断完善企业的固定资产管理,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促进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作者单位:辽阳石化分公司财务处)

参考文献:

[1]陈宇.新会计准则下企业固定资产的管理[J].企业家天地(下半月),2014,(4):109-110.

[2]陈英歌.新会计准则下企业固定资产管理方法分析[J].经济视野,2013,(13):144-144.

上一篇:小学生演讲稿(遵守纪律)下一篇:适用简易程序审理行政诉讼案件相关问题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