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老人调查报告(共8篇)
【摘要】目的了解高州市石鼓镇老年人的生存状况、主观感受和对健康的需求,比较留守老人与非留守老人的生存质量。
方法对当地58名留守老人与54名非留守老人,调查他们的健康状况、家庭情况与生活环境三个方面,给予评分,进行比较。
结果两组老人的生活质量评分处于偏差水平。更多的留守老人仍在工作,而且他们的健康状况、饮食情况、居住环境较差,不过却具有更好的家庭生活、经济、社会联系及心理状况;而婚姻状况不是很好的.非留守老人具有更良好的健康状况与饮食情况,其他方面却比较差。
结论在研究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时,除了考虑其生活状况和保健需求外,精神心理方面不容忽视。
【关键词】留守老人;非留守老人;生存质量QOL
1、引言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进入了快速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阶段,农村劳动力大规模向城市流动的同时衍生出了留守儿童、留守妇女和留守老人等庞大的留守群体。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流动人口已经超过1.2亿,其中跨省流动4242万人。而据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推断,全国流动人口为1.47亿,较增幅为2.05%。其中跨省流动人口4779万人,增幅达12.66%。大批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导致相当多的农村老年夫妇和独居老人成为事实上的留守老人。根据“五普”资料推算,我国2060岁及以上的留守老人大约有1800万人(性别比为88)。
高州市石鼓镇的留守老人问题更为突出。石鼓镇白沙村有150多人,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几乎每家都有人出外打工,近年更是每户都有1—2个人在外打工挣钱,多的有4—5个。村中只留一些老人、小孩及小部分农户务农,被人称为“打工村”。
跟子女的长期分离,留守老人面临着严峻的生存质量(QOL)与心理健康问题。我国农村地区长期以来一直实行以家庭为主的养老方式,子女供养是老年人晚年生活的重要保障。但随着承担主要赡养义务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的大量外流,长期的两地分离使得外出子女无法为留守父母提供经常性的照料和关怀,家庭养老的基础受到了动摇,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留守老人的经济供养、生活照料、精神慰藉和心理健康。[3]同时,农业生产、照看孙辈、人情往来等重负都压到了留守老人身上,导致很多留守老人的生活处境令人堪忧。
对老年人的生存质量简称研究,有助于了解老年人对健康包括生理、心理和社会方面的良好状况的主观体验和需求。以便采取措施为老年人提供更好的社区卫生服务。
本研究以广东省茂名市高州石鼓镇60岁以上的留守老人与非留守老人为研究对象,对他们的生存质量进行调查研究,了解高州市石鼓镇老年人的生存状况、主观感受和对健康的需求,比较留守老人与非留守老人的生存质量,以便针对性地进行干预,从而更加有效地提高他们的身心健康水平。
2、方法
本研究采用问卷法调查研究高州市石鼓镇留守老人(58名)与非留守老人(54名)的生存质量。调查表以《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量表》(中文版)为基础,结合实际,作了一些调整,设计出问卷。采用入户调查形式,调查员按照统一指导语向研究对象说明问卷填写方法,并当场回收问卷。对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者,由调查员逐条询问填写。对高龄老人,则由调查者对其口述内容进行整理再代其填写问卷。
结果用SPSS软件进行分析处理。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的经济快速发展, 大量的乡城迁移是农村留守老人产生的直接原因, 在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大背景下, 作为老年群体中的一个特殊群体, 农村留守老人的数量正在逐年上升, 成为社会建设和发展的重要风险因素之一。 从以往的研究中看出:农村留守老人的养老没有保障, 经济来源主要是靠自己的劳动所得;农村留守老人看病难, 看病贵;由于子女外出务工, 农村留守老人的人际关系淡薄, 精神生活匮乏。 由此可见, 农村留守老人的生活现状不容乐观。 目前, 在我国传统的家庭养老作用正日益弱化, 社会保障体系仍不健全, 新的养老模式还没仅在萌芽状态的情况下。 农村留守老人的生存状况正日益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首要问题。
2 调查样本
课题小组在湖南省耒阳市的部分农村, 采用问卷与访谈结合的方式, 对当地的留守老人 (即全部子女每年在外务工时间累计在6 个月及以上, 自己留在户籍所在地的农村老人) 的生存状况进行的调查, 共发放问卷300 份, 回收272 份, 剔除内容不全、有逻辑错误的20 个, 有效样本为252 个, 问卷回收率和有效问卷回收率分别为90.67%和92.65%。
在被调查的252 位农村留守老人中, 其人口学特征如下:性别上:男女比例分别为46.03%和53.97%;年龄分布上, 60~70岁的年龄老人比例最高, 占总数的53.38%, 80 岁以上老人占比例最小, 仅约占总数的14.68%; 婚姻状况上, 有配偶的占65.48%, 单身的34.52%;在被调查的老人中:小学及以下文化水平的留守老人占85.32%, 初中文化水平的占12.30%, 高中及以上文化水平的占2.38%;在宗教信仰方面, 有65.48%的老人有宗教信仰。 可见, 农村留守老人的文化水平普遍不高, 也正因如此, 其在精神生活方面受到很大限制, 而大部分老人都有宗教信仰, 也从侧面反映出老人在精神方面的渴求。 除此之外, 文化水平的限制也是其经济水平低, 收入来源单一, 医疗保障缺失, 业余生活单调的重要原因。
调查显示, 留守老人独居的占20.63%, 大部分老人与配偶、孙辈, 或者同时与配偶跟孙辈住在一起。 不论是哪种居住方式, 老人们在对生活满意度的评价绝大部分为满意。 在与老人的交谈中得出, 与孙辈们居住在一起, 快乐要比负担多得多, 对于老人来讲照顾孙辈既是责任, 又可以享受天伦之乐, 虽然在生活上有时也会加重负担, 但老人们还是更愿意同孙辈们住在一起。
3 结果分析
3.1 农村留守老人的物质生活状况
在物质生活方面, 有78.97%的老人表示主要靠子女的负担, 其次才是自己的劳动所得, 再次为亲人、政府的资助以及其他等;有48.02%的老人表示最主要的是自己的劳动所得, 其次才是子女资助以及其他;由此看出, 老人的生活主要还是靠子女的供养以及自己的劳动所得, 说明家庭养老还是农村养老的主要方式。 来自社会以及政府方面的经济支持仅占0.79%, 很多老人也表示想要得到政府的经济及更多“条件”的支持。 在调查老人的月收入时, 22.62%的老人表示不愿意说, 因此计算的月平均收入648.56 元是基于部分老人的调查数据得出, 月收入在500 元以下的占48.20%, 部分不愿说的老人收入甚至更低。 从点差看老人的生活支出, 老人的经济水平仅处于温饱。 老人的月生活支出平均为456.27 元 (基于愿意说出的老人得出) , 89.11%的老人表示衣食住行等生活必需支出是最主要的支出, 其次是医疗方面的支出, 最后才是娱乐方面的支出。
收入是保障物质生活的第一要素, 对于农村留守老人来说, 收入的主要来源还是子女以及自己劳动所得, 二来自社会和政府的经济的补贴。 农村留守老人的生活与以前对比, 虽然物质生活上有了很大改善, 但是仍然有很多生活困难的老人, 而在保证温饱的基础上, 老人们也基本没有多余的钱花费在娱乐上。 要改善这种经济状况, 就要求我们的社会保障体系要进一步完善, 做到真正为需要的人排忧解难。
3.2 农村留守老人的精神生活状况
无法享受天伦之乐是农村留守老人的普遍现状, 子女的关心, 孝顺与否对留守老人的精神生活有很大影响。 在被问到“最希望子女做的事”这一问题时, 有64.29%的老人表示最希望子女能“常回家看看”, 47.22%的老人最希望“子女常联系”, 在调查中虽然大部分老人对于子女外出打工表示理解, 但是内心里依然希望子女能陪在身边。 子女与老人的联系大部分靠打电话, 子女与老人联系频率的平均数为2.39 次/月, 打电话的次数每月平均在2~3 次, 虽然大部分子女都能常打电话给老人, 但是在对缓解老人的思念之情上作用甚微, 再加上老人们可能面对的丧偶, 亲人离世等变故, 使得老人的心灵很脆弱, 普遍感觉孤独、失落、缺乏安全感, 精神状态长期欠佳。
在娱乐生活方面, 与城市老人比, 农村留守老人要匮乏的多, 可供娱乐的项目也十分有限。 调查显示, 在闲暇时看电视, 串门聊天, 打牌是最常做的事, 分别占53.57% 、51.59% 和33.33%。 村里面基本没有任何形式的老年活动组织。
3.3 农村留守老人的健康生活状况
常年的劳作使得农村留守老人的身体健康状况不甚乐观。调查显示, 老人常患的疾病有心脏病、高血压、颈椎腰椎病、风湿和白内障等, 其中风湿患病比例最高, 达31.75%, 这与当地的潮湿的生活环境有一定关系; 其次是高血压和颈椎腰椎病, 分别占28.57%和18.25%。 在调查者中, 自认为无病的有50 人, 有一种疾病的有88 人, 一种以上疾病的有114 人。 老人们对自我的评价其实并不准确, 常年的生活习惯使得他们对待小病也就是“忍忍就过去了”, 严重一点的疾病由于医疗费贵、没人照顾、距离远等原因也是“忍过去”。
在生病时, 老人们首选的看病地点是乡镇医院, 占35.71%;其次是县级医院, 占21.43%; 最后是市级及以上级别的医院, 10.32%。 据了解, 老人们在选择医疗机构的时候, 第一考虑因素是距离和交通是否便利的问题, 因为大多数的老人的子女都不在身边, 老人们无法自己去看病;其次是医疗价格, 说明看病贵是制约老人看病的主要因素, 我国的医疗价格水平还是偏高, 虽然现在的新农合也得到了广泛普及, 但是对于缓解医疗的经济压力还是没有起到很大作用。
3.4 农村留守老人的生活照料问题
目前农村留守老人的生活照料方式主要是基于婚姻关系的自我照料。 老人不仅要照顾自己, 照顾孙辈, 还要肩负家庭农业生产的负担。 在被调查的老人中要下地务农的有46.43%, 要照顾孙辈的有42.86%。 能干农活的老人都是身体状况较好的, 但是他们下地务农的原因有自愿的成分, 认为自己“能干”, 但更多的却是“不得不做”, 因为既不想荒废田地, 又没有别人来做, 加上务农多少还能给子女减轻一点经济负担。 所以很多老人只能自己做。 目前农村家庭“空巢化”越来越严重, 这势必会加重留守老人的劳动负担, 本应该享受天伦之乐的年纪, 不但不能被照顾, 还不得不继续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
人老了就需要被照料, 不仅是物质上的, 更是精神上的。 物质上的给予虽然也能体现孝顺, 但是精神上的慰藉更能体现孝顺的含义, 更能让老人在生活照料上得到满足。 因此孝顺是对老人生活最好的照料。调查数据显示有62.30%的老人认为子女很孝顺, 有32.94%和4.76%的老人认为子女一般和不孝顺。 子女越孝顺, 老人对生活满意度越高。
在社会转型、城镇化、工业化、人口老龄化等多种社会趋势下, 我国目前以家庭养老为主的养老模式受到了巨大的冲击, 甚至在迅速瓦解中, 简单地说就是, 在其他养老体系还没有健全的情况下, 家庭养老几乎是目前唯一的养老模式, 而子女是养老责任的主要承担者, 但在多种社会趋势的综合作用下, 子女离开了父母出外打工。 即养老形式还是传统的模式 (家庭养老) , 但具体内容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4 几点建议
农村留守老人是我国城市化、 工业化进程中的必然产物。农村留守老人的生存状况问题也是我国建设有中国社会特色主义过程中面临的社会问题, 如果不能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 不仅会影响我国的新农村建设与发展, 更会影响到整个社会的安定团结。 由于社会转型与城市化进程不可能一夕完成, 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 农村留守老人的数量还会增长, 因此需要政府部门高度重视, 通过体制改革, 出台相应的措施, 解决农村留守老人生存状况问题。
4.1 大力发展农村经济
农村留守老人生存状况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是城乡发展不均衡, 子女外出务工也是想获得更多的经济收入, 如果农村经济得到大力发展, 缩小城乡差距, 让农村劳动力都能在本地工作, 那么将会大大减少农村劳动力的外流, 不仅有效缩减留守老人的数量, 也能让他们在生活上得到更好的照顾。
4.2 建立农村老年组织
从上述的调查可知, 目前农村留守老人的精神生活严重匮乏, 除了串门连天、偶尔打打牌等, 基本没有任何其他活动来打发业余时间, 农村精神文化建设已刻不容缓。 首先, 加快村级文化建设, 大力建设农村大众文化娱乐设施, 为农村留守老人提供经济适用的交流活动平台。 其次, 发展农村老年组织, 为老人精神文化活动提供有力保障。
4.3完善农村的社会保障体系
我国目前的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健全, 城市与农村的“差异待遇”也使得农村养老、医疗保障体系的推进困难重重。 要走出这种困境, 首先应打破城乡二元化的社会体制, 让农村老人也能享受“城市待遇”。 其次, 加大执法和社会监督的力度, 扎扎实实地落实党的惠民政策。 因此, 政府相关部门应建立起相应的法律法规, 让农村的社会保障体系的构建有法可依, 有理可据。 让我们的保障体系真正做到利民, 益民。
4.4 弘扬中国传统孝道
老人的生活幸福与子女的孝顺有直接的关系。 虽然大部分老人认为子女很孝顺, 但是, 中国自古有“家丑不可外扬”的传统, 从跟老人的对话中可以看出, 就算子女不怎么孝顺, 老人们也是不愿意说出实情的。 虽说孝顺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但是并不是每个人都能遵守这个道德。 因此要弘扬传统的孝道, 首先在思想上形成孝敬父母的观念, 其次借助上层建筑的力量将孝行推广到大众中去。 只有让主流的社会意识重视孝道, 才能形成整个社会“孝”的氛围, 才能让农村留守老人得到更多的来自家庭、社会的帮助与支持, 更好地解决农村留守老人问题。
摘要:基于对湖南省耒阳市部分农村的留守老人生存状况的调查, 得出农村留守老人的物质生活水平低, 精神生活娱乐匮乏, 健康状况堪忧, 生活照料缺失。针对以上问题提出几点意见:大力发展农村经济, 建立农村老年组织, 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以及弘扬中国传统孝道。
关键词:农村留守老人,物质生活状况,精神生活状况,健康生活状况
参考文献
[1]银平均, 黄文琳.农村留守老人问题研究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J].江西社会科学, 2011 (2) :195-199.
[2]贺聪志, 安苗.发展话语下我国农村留守老人的福利之“痛”[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2011, 28 (3) :120-126.
[3]陈铁铮.当前农村留守老人的生存状况[J].湖北社会科学, 2009 (8) :57-60.
[4]李文琴.中国农村留守老人精神需求的困境与化解[J].思想战线, 2014, 40 (1) :104-107.
[5]王晓亚.农村留守老人的生活照料问题探讨[J].郑州大学学报, 2014, 47 (3) :38-40.
【摘要】研究表明,艾滋病的流行对老年人有直接影响(自身感染)和间接影响(子女感染的影响)两种基本途径。目前,中国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中,50岁及以上者已经超过1/10,而且农村地区的患病人数增长很快。艾滋病导致老年人的生活水平下降,加深老年贫困,社会排斥使他们遭受巨大的精神压力。在现阶段,通过正确的方式将不同的研究调查方法相结合,了解湖南地区农村留守老人艾滋病知识认知情况及其影响因素,对提高农村地区人口对艾滋病正确认识有着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艾滋病;认知;必要性
【中图分类号】R722.1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8-0665-01
艾滋病是一种严重影响人类健康和社会进步的传染病,目前尚无有效疫苗,也无有效治疗药物。在现阶段,健康教育(health education)是提高人们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预防和控制艾滋病在我国和全世界蔓延的唯一方法。
1艾滋病目前“可防不可治”
进入21世纪,我国艾滋病已进入广泛流行期,累积感染人数不断上升,防治形势相当严峻,但是全民艾滋病知识掌握程度堪忧,对艾滋病及艾滋病人的态度存在不小偏差。相关数据表明,近年来我国老年人感染艾滋病的比例逐年上升。2000—2009年我国50岁以上年龄组艾滋病感染者报告数增加十分明显,其中65岁以上年龄组人群2000年报告数占当年总报告数的0.34%,而2009年这一比例已增加到3.4%,其中男性多于女性。同年某省份研究结果显示被调查农村人口中未听说过艾滋病的人有13.4%,不能正确回答有关艾滋病治疗和传染问题的人比例都超过一半,农村整体艾滋病知识的知晓率不到一半;流动人口艾滋病知识知晓率比非流动人口显著高。
2近年农村老人艾滋患病率急剧升高
2006年,湖南省郴州市报告老年HIV/AIDS 2例(2.67%),2012年73例(35.27%),平均增长率为82.13%.患者年龄集中在50~86岁.男性占71.43%.农民及民工占47.21%,离退休人员占21.12%.近一半为文盲及小学文化程度.98.14%病例是通过异性感染途径感染的。此外,另一项调查发现,2009年某中西部地区省份50岁以上的艾滋病患者占艾滋病累计报告数的20%,高于全国10%的平均水平。笔者还收集了近三到五年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张家界市、衡阳市等湖南境内各地区居民艾滋病患病率及知晓率调查数据,通过比对,可发现中老年人尤其是农村地区老年人群患病率出现大幅上升,而且对艾滋病认知水平普遍不乐观。农村人口在艾滋病相关态度方面对婚前和婚外性行为造成的危害、对艾滋病在我国的流行程度认识不足,尤其对艾滋病预防知识需求不够以及对艾滋病人善待不够。流动人口前个不足较非流动人口显著。艾滋病的流行对老年人有直接影响(自身感染)和间接影响(子女感染的影响)两种基本途径。如今,在十名中国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中就有一名超过50岁。艾滋病导致老年人个体生活水平急剧下降,加深老年贫困的同时,来自社会的歧视使他们遭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
3湖南地区情况亟待调查
在了解近五至十年来的国情、省情,并结合常识以及调查数据判断后,可发现作为人口流动大省的湖南省,已成为或正在成为艾滋病传染高危地区,当地农村老年人群应成为重点关注对象。笔者认为,有必要深入本省农村地区对全省老年人展开调查,了解全省老年人的相关情况。
4调查方式及研究思维的探讨
在这个“大数据”时代,短期大范围覆盖式的调查纵然能给人有说服力的数据、现象和结果,但是产生其结果的起因、诱因、根本原因,以及当事人的感受和身体、心理的动向等细节无法通过这些“冰冷”的数字来展现。因此,调查者需要获得“厚数据”,在调查方式上,有必要加入对调查者的访谈甚至深度了解,剖析他们的思维、心理乃至世界观,这对调查有着莫大的帮助,也会使得调查成果显得“有血有肉”。
由量表合成的问卷加上访谈式的深度调查,不失为一种新的“组合”。这种“组合式”调查工具,也给了笔者启发。严谨的数据需要有着人文色彩的描述内容的充实与润色,而这些描述的科学性也需要客观的调查数字去支撑、去论证。不同的学科与领域之间从来不是割裂的,它们之间的联系需要被学习者和研究者以某种视角加以发现,并以某种视角加以有机结合,这种结合既是“跨领域”认知,又是人们对学科正确态度的体现。在21世纪的今天,学科与学科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我们需要将书本上的知识活学活用,从实践中总结,在实践中发现,只有这样,一次次的新的调查才有一个个新的意义。
在缺乏有效药物和疫苗的情况下,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是目前艾滋病预防的重要策略。因此,一个地区中老年人对艾滋病知识知晓和态度直接影响到了当地老年人社会乃至整个当地社会的生存质量和安定团结。作为医学生,调查其数据,了解认知及态度的相关因素以及产生其因素的原因,为今后制定适用于中老年人的艾滋病健康教育干預措施,控制艾滋病的进一步传播提供参考依据。掌握老年人对艾滋病知识的了解情况,以及他们对艾滋病的态度、行为,从而针对性开展对这一群体的宣传教育具有特殊的实际意义。对他们进行系统、科学、有针对性的预防艾滋病方面的宣传教育工作,不仅他们自己可以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知道如何预防艾滋病,达到自我保护的目的,而且同学们之间,以及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都可以作为一个很好的宣传者,扩大预防艾滋病的宣传教育范围。为今后进一步采取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工作提供理论依据,从而为我国预防控制艾滋病工作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漆光紫,庞雅琴.艾滋病高发区中老年男性艾滋病认知态度行为调查[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32(4):784-785.
[2]熊永香.某地区老年人艾滋病病毒感染率上升的情况分析[J].求医问药,2013,11(7):330-331.
[4]彭玉高,李承文,龙向东等.云南部分地区中老年男性艾滋病防治知识的调查[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0,30(14):2043-2044.
[5]周艳秋,朱小珍.上海市静安区1995-2009年老年人艾滋病流行特点分析[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10,24(11):53-54.
[6]梁飞立.我国老年艾滋病感染者、艾滋病患者流行现状及临床特点[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1,13(20):5-6.
------------牟家坝镇留守老人社
会问题调查研究
摘要
随着当今世界经济的飞速发展,年轻一代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和追求更高的生活水平,在去大城市打拼的潮流中,选择了背井离乡,远去他地开始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而与此同时,家中的年迈父母只得独自留在家中,忍受孤独,盼子荣归。而因为年轻一代大规模的离开家庭远赴他乡,越来越多的老人在身心上无人关心,作为年迈的弱势群体引发的社会问题不容忽视。
关键词:留守老人 弱势群体 赡养 解决措施
目录
摘 要 ··································································································· 1 正文 ···································································································· 2
一、留守老人调查背景 ········································································ 2
二、农村留守老人的现状调查······························································ 2
三、留守老人日常生活中存在的问题 ·························································· 3
1、经济条件仍然较差 ·································································· 3
2、劳动强度依旧不小 ·································································· 3
3、医疗条件差 ············································································ 4
4、防骗意识不高,易被不法分子利用 ········································· 4
5、留守老人的心理问题·······························································
46、留守老人的赡养问题 ······························································· 4
四、如何改善留守老人问题的几点建议 ··············································· 5
1、大力发展农村经济,缩小城乡差距 ·········································· 5
2、发展村民的互帮互助精神 ························································ 5
3、加强老人的防范意识 ······························································· 5
4、调节赡养问题 ·········································································· 5
5、政府政策帮扶 ·········································································· 6
6、组织文化活动,丰富老人闲暇生活 ·········································· 6
7、宣扬孝道,子女需要“常回家看看”······································· 6 附件 ···································································································· 7
正文
一、留守老人调查背景
在经济的发展中,人们的物质生活越来越富裕,对精神层面的需求越来越高。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行,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很大提高,温饱已不再成为一种问题。为追求更高的生活水平,无论是有文化的年轻一代,还是有体力的青壮年人士,纷纷选择了离开家乡跟随潮流去往经济发达的城市寻求自己的致富之路。然而,在此过程中,留在家中的年迈老人不得不因为子女外出而在家忍受无人关心的痛苦。渴望子女陪伴却又不能耽误子女发展的他们,只能在无人照顾的情况下自己料理生活,在岁月的穿梭中盼望着子女的归来。他们在社会的发展中,由于身体各方面的自然衰退,独自生活开始有一定的困难,逐渐成为社会的弱势群体。最近几年老人或多或少得到过一些关注,但在一些偏远农村地带,留守老人的情况并未被关注,甚至更为严重。为了了解老人的身心状况,探究留守老人存在的一些问题,围绕牟家坝镇农村留守老人的生活状况,展开此次调查。
二、农村留守老人的现状调查
为了解农村留守老人的现状情况,对牟家坝镇总人口进行调查,资料显示牟家坝镇共7850户人家,27588人。其中60岁以上老人共8754人,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比例为31.7%。为更好的了解这些老人中留守老人的情况,随机抽取了100户人家进行走访调查,调查结果显示这一百户人家人口为410人,其中60岁以上老年人口为113人,占样本总人口的27.5%,其中子女外出或不在自己身边的留守老人总数达到了71人,占样本总人数的17.3%,占老年人口的62.8%。由样本比例可推算出牟家坝镇留守老人总数大概为5500人,占老年人口总比例为62.8%。结果充分显示现就牟家坝镇而言,留守老人所占比例还是很大的,留守老人的问题还很严重。
三、留守老人日常生活中存在的问题
调查结果显示,留守老人日常生活中存在的问题还是多种多样的
1、经济条件仍然较差
由于大多数老人无劳动力,生活来源只能靠政府和子女,但政府需要照顾的老年人口众多,只能解决老人一部分温饱问题,大多数还得靠子女。而调查中发现很多老人的衣食住行还是不太好,甚至一些老人还住着土房,遇上大风大雨,有一定的危险度。除过一些比较富裕的人家老人生活条件相对好一些,大多数留守老人得倒的生活来源只够基本的生活所需,一旦遇到生病等问题,立马需要发愁。
2、劳动强度依旧不小
一些尚具备劳动力的老人不得不因子女外出务工完成家中的农活,田地间的耕种仍是一项耗费体力的活,为种植大米等生活必须粮食,他们不得不奔走于田地之间。即使体力不支,仍然坚持着。此外,一些老人因为子女外出需要负起孙子上学的重任,还得在一些年龄不大的小孩需要他们从头到脚照顾,吃饭洗衣全由老人负责,一些孩子上学放学需要有人接送,而这,也自然成了他们的责任,这些因孩子额外产生的负担,使一部分老人既要照顾自己,还要照顾不懂事的孩子,无疑加大了他们的日常劳务。
3、医疗条件差
在偏远乡村医疗条件一直是一个让人头疼的问题,这里也一样。人类会因为年龄的增大而丧失一部分生理机能,免疫力也会下降。老人的抵抗力较弱,经常容易出现个种疾病,这就需要相应的医疗手段进行医治,而乡村的医疗条件差,医术较好的医生比较少,就算有也寥寥无几,这就使得一部分老人想要接受好点的治疗,必须长途跋涉。另外,一些好点的药材价格较贵,县镇级的医院可以凭合疗报销一部分,但因距离较远,一些小毛病老人都会选择到乡间小诊所就医,而这些地方好的药材价格也不低,这就更增加了老人的生活负担。
4、防骗意识不高,易被不法分子利用
一些乡间经常会出现一些人驾驶车辆带上一部分普通物品,利用老人的心理因素对老人们施以小恩小惠,用一些花言巧语诱骗老人们高价购买他们的普通物品,使得老人们的辛苦钱被骗。因为一些老人文化程度不高,对假钞的识别能力不强,因此经常在外出购物时被一些不良用心者以假钞欺骗。
5、留守老人的心理问题
大多数留守老人只有自己或自己和老伴在家,渴望得到子女的关心和照顾,因此会经常感到孤独和抑郁,虽然子女外出时为了有更好的生活条件,但年迈老人独自在家中难免会经常思念儿女,他们大多希望在自己年老期间子女能伴其左右一家人和和美美在一起,希望有一种子孙满堂的局面,但现实往往不是这样,使得留守老人们的因孤独抑郁产生的心理问题越来越严重。
6、留守老人的赡养问题
因子女大多数外出,留下留守老人独居,老人的赡养成为一大问题。尤其是对于年龄较大的年迈老人而言,大多数已经没有生活自理能力,若再遭遇没有孝心的子女,他们只能暗自流泪,更有一些因子女不在身边,老人因病逝世几日后才被邻居发现的案例存在。而还有一部分老人在无劳动能力后因子女众多而产生由谁抚养、如何抚养的问题,这些问题的争论不休使得老人反而受不到好的赡养。
四、如何改善留守老人问题的几点建议
1、大力发展农村经济,缩小城乡差距
农民选择进城务工,主要是因为城市经济发展较好,在城市发展空间大,能活得更丰厚的经济收入,而现今条件下的农村发展水平是远远不够的,在家务农所获得的收入与进城务工相比的收入相差悬殊,因此,经济发展水平不高是造成大批农民进城务工的主要原因,也是造成留守老人问题存在的根源,因此,要解决留守老人问题,发展农村经济是一个重要解决措施。
2、发展村民的互帮互助精神
老人毕竟年迈,子女的外出使得他们生活更为艰辛,村干部组织好村民互相帮助,不失为一个良策,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邻居的互相帮助必然能产生一些很好的效应,一些因无人照管死后都无人知晓的现象至少很难存在。
3、加强老人的防范意识 大多数老人的出生年代背景使得他们未能接受较高的文化教育,这使得老人们的各方面防范意识都不是太强,容易被外界所蛊惑,因此一些上当受骗的现象时有发生,这就要求村中干部做好日常的防骗知识的普及,经常组织一些讲座之类的活动增加老人们的防范意识。
4、调节赡养问题
因为赡养老人而引发的一系列问题同样不容忽视,这就要求村干部发挥好自己的作用,即使发现问题并予以解决,尤其是对一些需要外人调解的事情更是需要村干部依据国家有关法规,根据公平公正的原则进行协调处理,使得留守老人们在这方面的问题得倒有效解决。
5、政府政策帮扶
留守老人的存在是由于各种问题造成的。一部分留守老人的存在是因为他们并无子女或生活非常贫困,少部分的政府救济解决不了问题,这些普通人家不能解决的问题只能依靠政府,因此政府需要对一部分特殊群体进行更进一步的帮扶,在这些特殊的留守老人问题上给予特殊的照顾。
6、组织文化活动,丰富老人闲暇生活
包括留守老人在内的所有老人的闲暇时光只能是自己散散步,看看电视来打发,由于无事可做,更加深了留守老人的孤独感。因此政府干部或村干部可以经常组织一些文化娱乐活动,让老人参与其中,既可以一定程度上治疗老人的心理问题,又能使一些老人所有的文化技能得以传承。
7、宣扬孝道,子女需要“常回家看看”
留守老人们最需要的就是子女的陪伴,而孝道更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无论是在教育之中,还是日常的行为规范,宣扬孝道则是对文化的传承。通过各种方式宣扬孝道,让“孝”字深入人心,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更是打造中国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作为子女,应当遵守孝道,多关心自己的父母亲人,常回家看看,让老人们拥有一个性反应的晚年。
附件
资料来源: 牟家坝镇人口和计划生育服务厅
访谈内容:
1、奶奶您好,请问您今年多大了?----------71了
2、这房子看上去挺旧的,住里面会觉得危险吗?----------会啊,但我年龄也大了,也不想折腾,先住着,等儿子回来了修好房了再搬。
3、我看您和老爷爷的年龄也大了,家中为什么只有你们啊?你们现在需要被照顾啊----------女儿都出嫁了,两个儿子都出去了。
4、您的子女大概多久回来一次?----------每年春节,有时侯几个女儿平时会偶尔回来一下。
5、您知道您的儿子在哪工作?什么工作吗?------------老大在山西,好像在建筑工地,老二在青海,不知道做的什么,离家都远,所以只有过年的时候两个儿子会回来呆几天。
6、那您的两个儿媳也都和儿子出去打工了吗?----------大儿媳和老大一起出去了,小儿媳和自己关系一直不好,也不回来,一直在县城。
7、那您平时的家务活全得自己干,生活来源有保障吗?-----------每年两个儿子会给足够的大米和肉,菜就自己种点,国家会有一些经济补助,差不多就够了。
8、那您平时生病了谁照看呢?----------感冒什么的自己就到下面诊所看了,下面就一个老大夫医术较好,虽然不是太远,但是人老了下去自己得走两个小时呢,严重了需要到大医院治疗了附近的女儿会回来照顾几天。
9、那您平时闲暇时间会做些什么呢?----------就在家附近走走,人老了,走不了多远就没劲了,所以也就是院子周围四处看看
10、家里长年只有你们俩,会觉得孤独吗?----------有时候就特别想念儿女在身边,但是打电话他们都说忙,只有在过年了回来,那时候才能热闹点,平时有时候有一些小孩子在院子旁边玩了看着能开心点。人老了,没事就挺想他们,特别孙子回来的话家里克热闹了,我们两也高兴。
11、那您平时的生活会有困难吗?-----------人老了,有时候做什么做不了特别是生病的时候,做什么都力不从心,腰腿经常疼,但子女都不在家,只能自己忍着。
一、基本情况
全区农村总人口86万人,其中60岁以上有10.32万人,其中留守老人共计26400人,占总人口的3.1%。其中高龄(80岁及以上)约占总人口的0.97%;寡居老人占总人口的0.55%,失能及半失能占总人口的0.2%。
二、生活现状及存在问题
1.经济方面。收入低,生活条件差。随着农村劳务输出的开展,子女外出务工使农村家庭经济条件有所改善,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农村留守老人生活、医疗方面的不足,但是只靠外出打工子女的支持还不能给予父母充足的经济支撑。农村留守老人的经济来源主要依靠自己劳动所得和子女提供。很大部分农村老年人仅仅60元的养老金生活,老人的劳动主要是种植、养殖,但因子女不在身边,许多农活要请人,成本高,收入低,劳动强度大。随着孝道观念的不断淡化及子女在外务工压力增大,农村老人的经济收入更是少得可怜。因此,老年人生活相当困难。
2、生产方面。留守老人还承担着繁重的体力劳动。除少数年龄特别大,行动不便的留守老人外,普遍从事农业生产劳动,有的70岁以上仍然从事体力劳动,与其他老年人相比,劳动强度更大。
3、生活方面。生活缺少照料,安全隐患多。由于子女不在身边,日常生活的一些小事,诸如理发、换电灯泡等都成为难题。特别是老人身体不好,需要子女陪同上医院看病治疗时,老人更是觉得孤苦无靠。此外,老年人发病往往具有突然性,家中无人或抢救不及时,可能会错过治疗时机,导致严重后果。
4、精神层面。一是精神缺少慰藉,老年人有喜静的一面,但人老了最怕孤独,因此来自子女的精神慰籍是老人身心健康必不可少的主要来源之一。由于子女不在身边,农村老人大多过着“出门一孤影,进门一盏灯”的寂寞生活,这很容易使他们感到孤独。另外,农村精神文化生活比较单调,老人大多是“蹲墙根、找树阴、聊聊天”,在家庭外边也难以找到精神寄托。二是心理负担重。大多数外出务工人员都将子女留在农村父母身边,由父母看护小孩,带子女上学。从照顾孙辈的生活起居方面而言,是增加老人的生活压力,增加劳动强度;从对小孩教育方面而言是心理负担重,无法辅导小孩学习,担心学习成绩差,担心发生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老年人总觉得管理小孩力不从心,增加了留守老人的生活负担和精神负担。
5.医疗方面。看病问题较突出,健康难保障。在调查中发现,多数农村留守老人常年患病,甚至多病缠身,虽然子女外出务工带来的收入有所提高,加之新农合的实施,留守老人就医条件有所改善,但仍然处于较低水平。
三、主要做法
一是全区养老服务制度建设逐步完善。近年来,XX区先后出台了《XX区社会福利机构管理办法》、《XX区民政局关于加快社会养老建设的通知》、《XX区关于鼓励村(居)兴办养老服务机构的意见》、《关于大力发展居家养老服务的意见》等一系列文件,指导和引领全区养老服务工作开展,为全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了依据。
二是加强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建设。XX区农村五保对象3531人,共有农村敬老院15处,其中中心敬老院5处,占地面积336亩,建筑面积 46500平方米,共设置房间1660,其中院民住房1310间,床位 2600 个,可集中供养五保对象2600人,集中供养率可达到省规定的70%。集中供养标准每人每年3800元,分散供养标准2800元,并由政府出资,为全区所有五保对象免费参加了新农合。目前,全区15处农村敬老院全部达到省级管理标准,8处达到省一级院标准,其中5处通过了国家三星级标准验收。农村幸福院9 个,全区建设老年活动场所336个,文化广场80个。
三是加大农村留守老人社会保障力度。留守老人参加新农合、新农保的比例均达到100%,90周岁以上老人均能享受高龄补贴。大力实施“银龄安康工程”。该险种保险期限为一年,每份保费仅为20元,保险金额为16000元,投保对象为50周岁以上至80周岁的老年人。近两年开展“银龄安康工程”公益活动,敬老企业向贫困留守老人赠送了4700份“老年人意外伤害组合保险”。
四是敬老助老,动员全社会关注关爱留守空巢老人。近年来,区民政局筹措资金每年都对全区所有敬老院、五保老人、困难、残疾、“空巢”、高龄老人进行资金、物质帮助。组织成立了志愿者队伍,深入乡镇敬老院和老年家庭提供家政、照料、护理、信息咨询、心理疏导等服务。青年志愿者为老人打扫房屋卫生,巾帼志愿者替老人换洗、缝补衣服、床单。菏泽义工团经常到敬老院和留守老人家中献爱心。通过志愿者真情服务,使每位老人充分感受到了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
四、建议与对策
(一)加强农村公共服务建设。要将农村留守老人救助管理工作纳入统筹城乡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任务中,通过财力、物力、人力的合理配置,不断完善农村社会公共服务机制和设施建设。在村文化大院中设立老年活动室、老年阅览室、配备健身器材和文化娱乐设施,以满足留守老人体育锻炼和文化生活需要。加强建设日间照料和农村幸福院的力度,为留守老年人提供一个休闲娱乐、精神慰藉、日间照料等服务场所。农村幸福院占地面积不低于2亩、建筑面积不低于400平方米、设置床位不低于20张。配备必要的纳凉、取暖、厨具、健身、娱乐、消防等器材,以满足老年人生活照料、午餐供应、文化娱乐、情感交流、精神慰藉等基本需求。充分整合利用社区、村现有资源和闲置土地、房屋,采取灵活多样、简便易行的方式进行建设。实现农村幸福院全覆盖,为留守老人筑“新巢”。
(二)完善救助医疗保障。民政部门及时将符合条件的农村留守老人纳入最低生活保障或五保供养范围,对生活困难的留守老人实施临时救助并纳入农村医疗救助范围。卫生部门要逐步加大农村经济困难、留守老人老年慢性病、重大疾病住院医疗的报销比例,有效解决他们“看病贵、有病不看”问题;农村医疗机构要定期对登记在册的留守老人进行健康检查,开展健康教育和健康咨询;针对农村留守老人疾患特点,加强对老人慢性病的防治与保健,降低患病率并提供上门诊治服务。
(三)建立和完善帮扶制度。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切实加强留守老人定向走访、帮扶、关爱制度,明确帮扶人员和帮扶对象,落实责任,切实解决好留守老人的实际困难。组织志愿者、义工团等爱心人士组建农村留守老人服务队,开展“一对一”或者“一对多”结对关爱活动。采取座谈走访和谈心等方式,加大宣传力度,弘扬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建立农村老年人组织,引导有条件的村委会提供场所,政府适当扶持,成立老年人互助会等组织,让老年人重新找到归属感,组织留守老人互相帮助,克服一些个人解决不了的问题。
(四)加大法制保障力度。公安、司法部门要将农村留守老人普法教育纳入普法工作内容,增强其法制观念和自我保护意识。依法打击侵害留守老人的犯罪行为。积极探索驻村民警管理农村留守老人工作机制。积极实施司法援助服务,对农村留守老人法律援助申请,优先受理审批,及时办理。
(五)努力形成社会关爱氛围。要加大对关爱农村留守老人工作的宣传力度,通过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种形式抓好典型宣传,广泛动员社会力量为农村留守老人办好事办实事。积极探索各种形式的关爱模式,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主题活动,营造良好的社会关爱氛围,引导全社会都来关心、关爱农村留守老人。
——基于对湖北省罗田县的调查研究 调研目的及意义
(一)活动目的
1.调研配合“三下乡”活动队伍的其他版块,更有针对性、更为具体化地开展调研活动,促进此次活动主题的深化,进而更好的完成此次“三下乡”活动的目标和任务。
通过此次对罗田县各地空巢老人调查走访,、对空巢老人周边民众进行问卷调查,以及我们团队的实地考察等实践方式,在活动中提高我们的社会实践能力,增强我们对空巢老人这一弱势群体的认识与关注,提高我们自身尊老爱老的意识。通过实地走访和调查,掌握罗田县各片区农村空巢老人的基本现状,包括空巢老人的经济供养状态、生活照料状态等各方面的详细情况,从而构建出罗田县农村空巢老人的基本情况,建立空巢老人信息数据库。通过对罗田县部分贫困农村地区的深入走访与考察,总结分析罗田县农村空巢老人形成发展的原因,调查研究国家与政府对此所做的政策支持及其影响。同时我们的队员也将亲自采访空巢老人在生活方方面面所遇到的问题,并将这些问题反映给当地部门。
看望当地空巢老人,与各位老人进行交流,通过我们的队员以及我们现有的传播方式向外界表达老人们对于改善自身现状的期望。通过媒体报道,以及我们的社会实践报告和宣传等方式,引起人们对空巢老人的关注与深思,从而促进空巢老人生活环境的改善及发展。
通过我们团队的走访及其他相关活动的开展,引导当地老年人树立现代生活理念,鼓励老年人尤其是空巢老人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积极寻找精神寄托,充实晚年生活,丰富空巢老人的精神生活。
通过我们团队的努力,在当地各地区开展尊老、爱老、养老、敬老的宣传教育,尤其要对青年农民强化孝道教育,对尽善尽孝的事例进行记录并弘扬,同时也要对歧视虐待老人等不齿行为给予曝光和鞭挞。与此同时,大力宣传《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增强老年人的法律意识。最后,我们将走进罗田县经济良好发展区,宣传我们地大学子朴素求真务实之风,提高中国地质大学知名度和影响力。同时,将我们的调查研究整理成完整材料,在罗田县进行关于空巢老人的知识普及宣讲,号召更多的社会有识之士关注空巢老人,帮助空巢老人。回到学校,我们也将在校内展示我们的调研成果,以此号召在校大学生对空巢老人的关注和支持。
2.3.4.5.6.7.8.(二)调研意义
随着大批农民工外出务工,农村空巢老人正成为日益庞大的群体,这些老人的生存状况受到社会关注。
2008年10月,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发展农村公共事业,使广大农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
2010年8月,聊城大学管理学院鲁西地区农村留守老人调研队日前赴聊城市东昌府区广平乡贾刘村开展回访送温暖活动。
2012年4月,演员张译通过网络平台发起了名为“爸妈我很好”的主题公益活动,号召漂泊在外的儿女每周给“留守父母”打一个电话报平安。
2012年年初大连市政协委员王素英曾呼吁改善留守老人生活质量。
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农村“留守老人”(即农村空巢老人)问题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一个沉重话题,是农村改革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一个难点。因此,我们必须切实关爱“空巢老人”,真正使“空巢老人”能够安享晚年,这既是促进农村和谐稳定的具体要求,又是加快农村改革发展的重要举措。1.从自身的角度
通过对湖北省罗田县农村各地空巢老人的走访探究,有利于我们了解到当地空巢老人的发展状况,增加我们年青一代对空巢老人的认知水平,提高自身对农村空巢老人的重视程度。正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道路,历来是青年锻炼成长的有效途径。社会实践是知识创新的源泉,是检验真理的标准。通过去罗田县调查可以磨练意志,砥砺品格,把学到的知识用于实践,以实践引导和促进理论学习。2.从当地的角度
通过对罗田县空巢老人的发展现状与当地经济发展相结合,分析出两者之间的关联与彼此之间的相互影响,为改善当地空巢老人的生活现状以及未来发展提供可借鉴的理论方面的知识。同时,把我们深入基层,在访谈及调研中了解到的空巢老人方面的难题反映到县政府,为当地空巢老人的发展付出我们应该付出的力量。我们团队还会走进空巢老人的生活,深入了解他们在生活上以及精神上的难题,并提供我们力所能及的帮助,同时将我们无法解决的问题反映给相关部门,使得空巢老人的问题能尽可能的得到及时的解决。与此同时,我们还会给当地民众发放《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以及孝道教育相关方面的宣传册,增强当地民众尊老爱老的意识,为守护空巢老人献上自己的绵薄之力。3.从社会的角度
在社会老龄化程度加剧,家庭模式日趋小型化的同时,有关“空巢老人”的报道也频频见于报端,作为一个日益庞大的社会群体,“空巢老人”已经引起社会的关注。据初步推算,目前我国农村“空巢老人”的数量近2000万,“空巢老人”现象已经相当普遍。然而,尊老敬老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一直都在倡导要建设一个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空巢老人是我们当前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他们很多都经历了新中国成立前后的心酸历史,他们是历史的见证者,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社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在社会发展繁荣的今天,我们更不能忘了那些留守在农村的老人们,让他们也能享受到社会发展的成果。故而,全社会都应一起努力,帮助、关心他们,从而创造出更加文明和谐的社会氛围!
农村留守老人指全部子女每年在外务工时间累计在6个月及以上,自己留在户籍所在地的农村老人。为了对农村留守老人的生活状态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本小组以湖南省耒阳市为调查地点,开展了以60 岁及以上农村留守老人为对象的调查。此次调查采取老人口述、调查员填写问卷的形式搜集数据,共发放问卷300 份,回收272 份,剔除内容不全、有逻辑错误的20 个,有效样本为252 个,问卷回收率和有效问卷回收率分别为90.67%和92.65%。
在被调查的252 位农村留守老人中,男性有116 人,女性有136 人。从年龄分布看,60~70 岁的年龄老人比例最高,占总数的53.38%,80 岁以上老人占比例最少,仅约占总数的14.68%。婚姻状况方面,已婚并有配偶的留守老人占65.48%。文化程度方面,留守老人的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的留守老人占85.32%,初中文化程度的占12.3%,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占2.38%。在子女个数上,拥有三个子女的老人最多,占到32.54%;被调查的留守老人中,老人平均拥有4 个子女;拥有7 个及7 个以上子女的老人仅占到2.78%。在宗教信仰方面,大多数老人有宗教信仰。
二、农村留守老人生活现状分析
(一)健康生活方面
1.身体状况一般、睡眠质量有待提高。在调查中,有152位老人患有疾病,其中将近100 位老人患有两种及两种以上疾病。在睡眠方面,老人对自己的睡眠质量感到满意的占42.86%,有40.87%的老人认为一般,表示在睡眠时存在睡觉浅、易惊醒、夜间有效睡眠时间减少等情况,16.27%的老人对自己的睡眠质量不满意。美国圣地亚哥医学院的教授Soniacoli-Istael的研究指出,老人应每天保证7~8 个小时睡眠时间。而样本中,老人每天睡眠时间的均值仅为5.4 小时,也充分说明农村留守老人的睡眠质量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2.就诊情况较乐观。在患病后,73.81%的老人都会去医治,说明农村留守老人的就诊意识良好。选择去医治的老人,他们选择就诊机构的先决条件是看距离的长短,在没有诊所的农村,乡镇卫生院成为他们的首选。造成老人患病后不去医治的原因有经济困难、自认为病情轻、交通不便、有自我私行传统疗法等,其中经济困难是主要原因,可以推断在老人收入增多或医疗费用降低的情况下,就诊率还会上升。综上所述,认为农村留守老人的就诊情况是较乐观的。
3.生活照料缺失。农村留守老人因为子女不在身边的特性,平时的生活照料主要靠自己及配偶。样本中配偶健在老人的占65.48%,当一方生病后配偶还可以负责照顾;对于离异或丧偶的老人,就只能依靠自己。在自身生活缺乏相应的照料的情况下,有的留守老人还承担着照料孙辈的责任。
(二)物质生活方面
1.经济收入低、来源多样以子女供给和养老保险为主。在收入方面,老人月收入的均值为648.56 元,总数值为450 元。月收入在1 000 元以上的仅占9.23% ,500~1 000 元占42.56%,500 元及500 元以下的老人占48.21%,农村留守老人的收入水平普遍较低。在收入来源上,农村留守老人有多种来源,最主要的收入来源为子女供给和每月的养老保险,分别占有效样本数的78.97%和65.87%,而自己或配偶劳动所得、离退休金及政府支助所占份额较少。
2.支出仅为保障基本生活且形式单一。在支出方面,老人月支出的均值为456.27 元,月支出在500 元及500 元以下的老人占总人数的66.34%,占到一半以上。在日常消费支出中,吃饭和医疗支出为主要支出,在住宿、娱乐上的花费较少。可见在消费上,老人支出形式单一,主要为维持基本的物质生活,没有为追求更高的生活水平而在旅游、娱乐等方面有很大的支出。
(三)精神生活方面
1.老人与子女关系变疏远、希望与子女常联系。精神生活是农村留守老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务工子女与老人的关系是留守老人精神慰藉的重要内容。对于在外务工拼搏的子女来说,常回家看看是一个难以实现的愿望,打电话成为了外出务工的子女与留守老人联系的主要方式。本次调查中,外出务工的子女与老人平均每月联系2.39 次,老人与子女的联系并不很密切,随着迁移的产生,子女与老人的关系变得疏远。对自己的生活评价中,6.75%的老人表示对现在的生活不满意,36.51%的老人认为自己的生活一般。因为留守老人缺少子女的陪伴,很多时候会感到孤独,他们都希望能与子女能常联系,常回家看看,多与老人交流,沟通。
2.闲暇活动单调,主要为看电视/ 听广播、串门聊天。闲暇活动是农村留守老人精神生活的一个重要方面。留守老人的主要闲暇活动为看电视/ 听广播和串门聊天,分别占到53.57%和51.59%,其次是打麻将/ 打牌,占到了33.33%,说明老人的娱乐活动单调。在与我们的交谈中,农村留守老人也表示希望在村中可以组织一些适合老年人的活动来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
(四)社会环境方面
1.卫生医疗环境。在农村环境卫生方面,大部分村子整体环境都是比较好,很少有乱扔乱倒垃圾的现象,基本上每个村子都会有一两个公共的垃圾站,村民们都会自觉地把垃圾倒到那里,并且有专门的人负责将垃圾运到垃圾处理场。根据湖南省统计局发布的消息,2014 年耒阳市拥有各类卫生机构69 个,5 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639 个村卫生室。有卫生技术人员3 372 人,医院、卫生院床位2 431 张。
2.基础设施环境。在用水方面,部分老人家里有单独的水井,可以获取地下淡水;另一部分老人是从村里公共水井处获取饮用水。不论从哪获取淡水,水质都基本达标,不会出现老人缺水、无干净水饮用的情况。在用电方面,所调查的农户基本都有通电,一般情况下供电充足,但在炎热的夏天用电高峰期时也会出现供电不足的情况。在道路建设方面,大部分农村都有可以通车的道路,村子的主道基本是水泥路面,村中其他的路则很多都是沙石路面,而且道路较窄;还有少部分村庄没有可以通车的主道,但目前在努力建设当中;村中道路两旁都没有安装路灯。另外,农村基本没有修建公共广场,也没有公共的健身设备,可以让老人锻炼身体,但有少数的老人会在较宽敞的地方在傍晚跳舞来健身。
三、结论及建议
在健康上,老人的个人身体状况一般,但就诊情况意识好,最大的问题在于生活照料缺失。在物质上,老人的经济收入水平低,支出中主要为了保障基本生活,并且老人的消费习惯过于节俭。在精神生活上,伴随着子女外出务工,子女与老人的联系程度直线下降,虽然保持着电话联系,仍然会变得疏远;在闲暇时,老人的娱乐方式也过于单一。当地的社会环境总体不错,老人在养老政策上积极参与,注意卫生,有追求更好的教育、文化环境的欲望,基础设施较为健全。
根据以上的留守老人生活中存在的问题,本小组建议积极发展和推广机构养老,扩宽其服务功能,以满足老人各方面的需求,具体做法是政府利用资源,发挥财力、物力、人力,在乡镇为老人建造舒适,适于留守老人居住的养老机构,使老人的生活得到更全面的照料。推进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和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不断完善,可根据留守老人的现实情况,提高养老金保障标准和水平,建立养老金待遇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正常增长与调整的长效机制,使养老保险制度更加完善。另外,在政府有能力的条件下,乡镇医院可以派车接送老人,定期举行医疗下乡活动。
在新农保、新农合高度普及的情况下,调查结果显示,尽管留守老人经济收入低,但已足够保障基本生活,老人对更高的收入并没有很大的期待,却对文化、教育环境改善抱有期望,并且有强烈的丰富自身精神生活的愿望。为实现留守老人的愿望,政府可以修建公共的娱乐设施,如公共广场等,使老人走出家庭,与更多的老人相互交流、认识,既锻炼他们的身体,同时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还可以由村干部牵线,成立老人自己的组织,为老人的生活服务,成立的组织可以联系一些旅游公司,为老人提供适合他们的出行方案,既提高他们的消费水平,也使他们开阔视野。
参考文献
[1]卢海阳,钱文荣.子女外出务工对农村留守老人生活的影响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14,(6).
[2]吴海盛.农村老年人生活质量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09,(10).
[3]贺聪志,叶敬忠.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对留守老人生活照料的影响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10,(3).
湖北鄂州农民柯汉文和老伴都已年近7旬。夫妇俩共育有5个孩子,三男两女。三个儿子及儿媳都在深圳打工,两个女儿一个嫁到市里,一个跟女婿在城里跑运输。这5个儿女,一共有4个孩子需要老两口照料:两个上初中、一个上小学,最小的一个刚上学前班。
凌晨5点半,老两口准时起床,开始一天的忙碌。老伴准备一家6口人的早饭,通常是鸡蛋炒饭或鸡蛋煮面,外加稀饭、咸菜。蛋炒饭、蛋煮面是孩子们吃的,稀饭和咸菜是老两口的。在老伴做饭的同时,柯老汉则准备猪食。家里养了两头猪,他要把米糠、剩菜叶及剩粥等混合淘米水煮沸。这两头猪他养得很上心,每天三顿都会精心煮制猪食,从来不在外面买饲料。他早打算好了,喂到腊月出栏,一头卖了给孩子们攒点零花钱,另一头宰了过年。
6点整,人和猪的早餐都做好了,柯汉文的老伴先去喊醒两个上初中的孙子,他们早半小时上课,要先吃;6点半,再喊醒小孙女和小外孙,全家人吃早饭。大约7点,柯老汉送小孙女和小外孙去上学,顺便扛了锄头,送完孩子就直接去田里。家里种了5亩田,还有一大块菜园,种着各种时令蔬菜。老伴则在家喂鸡、收拾屋子、洗洗涮涮。到10点半左右,柯老汉从菜园子带些菜回来,老伴又开始准备一家人的午餐,而柯老汉放下锄头还要去接小孙女和小外孙放学。
下午短暂的休息后,又要送孩子上学,接孩子放学,准备一家人的晚餐,柯老汉有空还要到田里转转,老伴则要收收捡捡缝缝补补。
吃罢晚饭,柯老汉抽着香烟,坐得远远地看孩子们做作业,老伴则调低声音看电视,那是老两口一天中最清闲的时光。当然,这是农闲时的一天,到了农忙,就不一样了,老两口会忙得脚不沾地,孩子还得托人代管。
与柯汉文夫妇相比,同村的陈玉清老人则清闲得多,但也寂寞得多。陈玉清的老伴早年过世,他一手拉扯大了一儿一女两个孩子。儿子在北京打工认识了一个东北姑娘,两人结婚后在京郊开了一家饺子馆,生意不错。打拼了十几年,终于攒钱在京郊买了一套40多平方米的房子,小两居,刚好住一家三口。儿子儿媳也曾想把陈玉清接到北京,可房子太小住不下。为了弥补对老人的亏欠,儿子经常给他寄钱寄物。女儿大学毕业后到广州工作,找到对象后在广州安了家。作为家中老大,她从小懂事,也很孝顺,早就想把父亲接到广州生活,房子也住得下,可陈玉清老人不适应,一是他不会普通话,在广州人生地不熟,跟别人无法交流,二是他有个观念,觉得女儿出嫁了就如泼出去的水,长期住在女儿家不妥。就这样,陈玉清老人只好一个人独居,住着两层楼。
300多平方米的两层楼是儿子女儿合资盖的,那气派,在村里数一数二。有时候陈玉清老人有种富足感,特别是隔三岔五地收到邮递员送来的包裹时——那是儿子女儿寄自北京、广州的食品或衣服,他会感到很满足。但更多的时候,他觉得孤单、寂寞,还有无人陪伴无人照料的不安全感。
早晨5点,陈玉清老人准时醒来,在床上辗转反侧一个小时,再难入睡。起床后不知道该干什么,他只好到门前的池塘边或田间地头转悠,转到七八点钟回家,随便弄点吃的填饱肚子,然后开始收拾屋子。楼上楼下共10间房,一间一间地收拾,尽管收拾了也没人住,陈玉清还是坚持天天收拾。他想有点事做。全部收拾完了也才10点左右,实在无事可做,他就看电视,可常常看着看着就睡着了。一觉醒来,也到中午了,他得自己做午饭。虽然不缺钱,可他过得很清苦,主要是一个人没什么吃的兴致,他很少去镇上买肉买菜,经常就着邻居给的青菜下点面条打发自己。漫长的下午就更难熬了,电视没看头,又怕看着看着睡过去,夜里睡不着,他只好楼上楼下来回转悠,有时实在无事可做,他就把孩子们寄回来的核桃、大枣、柿饼等弄到阳台上去晒。上午晒下午收,这样可以打发双份时光。最怕的是晚上,孤灯下只看到一个人的影子。遇到屋外有啥响动,他还要侧耳细听,生怕打劫的进来……
这就是陈玉清老人普通的一天,这样普通的日子一年中有300多天,只有过年前后半个月的时间里,儿女们携孙辈回家过年,小楼里才显得热闹。而短暂的相聚后,又是一个人清苦孤独的漫长守望。
年迈之躯难以承受之重
人老了,本该颐养天年,享受天伦之乐,可事实上,在农村,多数留守老人难谈幸福。岂止是不幸福,许多老人还要承受身心的重压:劳动强度大,生活清苦,心理负担重,精神空虚,疾病困扰,安全隐患多……
去年,某电视台一名年轻记者下乡海采,主题是“你幸福吗”。一位正犁田的老大爷听了记者的提问,抬头看了她一眼没有理睬。记者紧追着问:“大爷,请问您幸福吗?”老大爷犁完田,反问道:“你父母今年多大年纪?”女记者回答:“50多岁。”老大爷又问:“他们在做什么?”女记者答:“我爸应该在遛弯,我妈在打牌吧!他们刚退休。”老大爷说:“我今年70岁了,还在犁田,你说我幸福吗?”女记者不解:“您为什么不退休啊?”老大爷说:“我退休,谁养我?”女记者道:“您没孩子?他们不养您吗?”老大爷叹了口气:“他们倒是想养啊,可他们打工挣那点钱,供孩子上学都紧张,建房欠的债还没还上,怎么养我啊?”
六七十岁了还在田间劳作,这样的农村留守老人不在少数。但比起身体上的辛劳,心理上的压力更难以忍受。笔者采访中结识了60多岁的孙婆婆。因为管不住孙子,她不得不给在外打工的儿子打电话诉苦:“小杰越来越不听话了,天天往外跑,经常逃学,这样下去可怎么得了啊?你抽空回来一趟吧,不然这孩子学坏了我怎么跟你们交代啊!”
而就在离孙婆婆家不到100米远的李大爷家,一场祖孙冲突也正在上演。同样因为管不住孙子,李大爷一怒之下用扫把对孙子动了武。笔者劝老人不要打孩子,老人叹口气说:“不打行吗?他才12岁,竟然跟几个孩子下河玩水!前几天刚有一个小孩玩水淹死了。他爹妈不在家,我责任重大啊!”
身体上和心理上的双重压力,很容易导致各种疾病。4月中旬笔者下乡采访春播,见村里有的大门紧锁,有的门虚掩着唱空城计,只有一户人家的床上躺着一位老人,床边的椅子上放着凉开水、药和没吃完的一碗粥。老人欠起身子对笔者说:“都下田干活去了,我是没办法,前天在田里昏倒了……医生说是低血糖,加上缺乏营养、劳累过度。”“身边有人照顾吗?”笔者问。“老伴去年走了,儿子闺女长年不在家,有时过年回来一次,要是加班过年都不回来。多亏了邻居帮忙端药倒水,还送点吃的。可这时候家家都忙,怎么能总麻烦人家呢!”老人说着叹了口气,“我最担心的是,哪天死在家里都没人知道啊!”
nlc202309011826
生活清苦,精神寂寞,留守老人很容易被疾病困扰。生病后,有的无钱治疗,一拖再拖;有的没人照料,勉强支撑;有的甚至根本来不及治疗就一个人凄凉地离去。几年前,湖南省长沙县某村,60岁的余老太被人发现死在家里,属心脏病发作。余老太的老伴早已过世,她有两个儿女,儿子在广东打工,女儿在城里生活。余老太留守农村,长期独居,无人照顾,最终死在家中无人知晓。
农村留守老人面临的危险除了疾病,还有社会治安问题。因为农村治安防范相对薄弱,留守老人们又缺乏相应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遭遇入室盗窃甚至人身伤害的情况时有发生。2013年,安徽省舒城县某地曾发生过一夜之间20多个农户被盗的案例,犯罪分子就是针对农村留守老人作案。其中一位姓王的老太太正值病重,发现家里2000元钱被盗后,情绪激动当场去世。另有一独居老人夜里家中被盗之后,一到天黑便惊恐不安……后经公安机关调查,作案者每到傍晚,从县城坐车前往附近乡镇的农村踩点,再趁夜深人静时实施入室盗窃。
另外,针对农村留守老人的各类诈骗案也呈多发趋势,如电信诈骗、非法集资、保健品销售欺诈甚至传销等。2012年,重庆警方破获一起专门针对农村留守老人的电话诈骗案,犯罪嫌疑人冒充受害者在外务工的孩子,专找农村留守老人行骗,不到一个月就6次得手,共诈骗5万余元。2013年,重庆警方还打击了一个以“县医院医生”名义上门给农村留守老人体检而实施诈骗的犯罪团伙。这些犯罪嫌疑人就是抓住留守老人对远方子女的思念、精神无以寄托等心理弱点,轻而易举地实施犯罪。与此同时,近年来有些留守老人也成为实施犯罪的人群。有基层检察部门对农村留守老人的刑事犯罪案例进行分析后发现,因生活空虚和不健康的心理引发的性犯罪呈多发趋势,而侵害对象多为年幼、智障等女性弱势人群。此类案件在本该民风淳朴的农村影响非常恶劣,已成为影响农村家庭和谐、社会稳定的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特殊群体需要特别关爱
据2013年9月民政部的一个调查显示,我国农村留守老人数量已接近5000万。这是一个庞大的群体,将这个群体称为“弱势”一点都不为过。
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教授叶敬忠在走访调查中发现,33.6%的农村留守老人在过去两年中曾发生过不同类型的意外事件;很多老人处于亚健康状态,49.1%的农村留守老人身体“不好”或“很不好”。此外,多数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和文化活动匮乏,留守老人精神文化生活单调,因子女外出而产生的孤独感、心理压力及其他消极情绪很难得到宣泄,健康状况和幸福感因此大受影响。
那么,农村留守老人面临的种种难题如何才能得到破解呢?有关专家给出了如下建议:
一是子女要同时兼顾物质赡养与精神赡养。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2013年7月开始实施,规定家庭成员与老年人分开居住的,应经常看望或问候老年人。“常回家看看”被正式写入法律条文,但实施起来还存在一定难度。很多子女并非不尽孝,而是为生活所迫在外打工,他们更多的是以寄钱寄物的方式尽孝。其实从一定意义上讲,精神赡养比物质供给更重要,“常回家看看”比赡养费更能温暖老人的心。在外务工的子女,心中要想着老人,除了在经济上尽量给予足够的支持外,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要常回家看看。平常也要多与老人联系。即便再忙,打个电话也只需几分钟时间,对老人来说却是莫大的精神慰藉,有时还可能消除老人的安全隐患。江苏省大丰市一个外出务工的农民工每晚8点雷打不动要给留守在家的老母亲打电话嘘寒问暖。而这位老母亲不接到儿子的电话晚上就无法安然入睡。今年3月的一天,远方的儿子照例给母亲打电话时,电话响了很久却没人接。平时这个时候,母亲都会准时守在电话旁等待儿子打电话。儿子感觉不对劲,马上打邻居家的电话托人去看看,这才发现母亲发高烧昏睡在家。邻居赶紧把老人送往医院,老人这才脱险。就是这个问候电话,及时挽救了老人的生命。
二是政府要积极探索农村社会养老模式,健全老年人社会保障体系。有关专家建议,建立农村老年人组织,如由村委会提供场所,政府安排适当经费,成立农村老年人协会、老年人互助会等,为留守老人筑“新巢”,让老年人重新找到归属感。通过组织,留守老人可以互相帮助,解决一些个人解决不了的问题。有条件的地方,可由乡、村组织牵头,通过招商引资及当地能人投资等多渠道兴办养老院、托老所等,发展农村养老福利事业,走家庭化养老与社会化养老相结合的道路,并逐步将农村老年人福利事业引向市场。对于年龄较大的农村留守老人,可以考虑由其子女出一部分钱,搬进托老所,进行社会化养老,促进诸如个别留守老人无人照顾等问题的解决。在此基础上,逐步完善农村养老制度和农村医疗保险制度,为农村留守老人提供生活和医疗保障。中国农业大学叶敬忠教授认为,在目前家庭养老保障功能弱化的情况下,通过公共政策的制定、建立健全各项制度来保障留守老人的生活需求,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是管理部门不可规避的责任。
此外,政府还要在发展农业生产上找出路,加大对农村的资金与科技投入,吸引有种植养殖经验的农村青壮年留在家乡从事农业生产,为农村人才提供更多的创业、就业机会。这样不仅老人能得到赡养,孩子也能得到良好的教育。
三是开展社会关爱活动,在全社会形成尊重、关心、帮助老年人的良好社会风尚。退休教师张钜邦建议,大力弘扬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强化子女的敬老养老意识,通过多种宣传工具,开展评选敬老养老好儿女、好媳妇、模范家庭活动,大力宣传尊老敬老助老的法律法规和先进事迹,使人们认识到尊老敬老助老是宪法规定的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从道义和制度上保障老年人有条件颐养天年。在宣传教育的同时,还应组织各种社会关爱活动,让老人们在精神上得到更多的抚慰。如推进入户抚慰活动。基层党政组织应担当起抚慰的首要任务,汇聚农村多方力量组建节假日上门抚慰服务队伍。每逢春节、五一、国庆、中秋、重阳节等,通过开展慰问活动,使老人们感受到“儿孙满堂”的天伦之乐。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组织社会各界志愿者利用周末和空闲时间,经常到农村留守老人家中探望,陪老人们聊天,帮老人们洗衣等,让老人们充分感受到“空巢不空心”的温暖。实施电信问候活动。邮政、电信等行业,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工具和部门优势,定期对农村留守老人进行精神问候,使老人们感受到来自社会的关爱。
四是农村留守老人自身也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做积极参与社会的主人。心理上要注意调节,增强心理上的自立;生活上,锻炼自己的自理能力,并注意锻炼身体,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不断学习新知识,跟上时代步伐;精神上,要积极寻找寄托,充实新的生活内容,比如和邻居聊聊天下下棋、参加村里的公益事业活动,帮助村里做些力所能及的工作,等等,把自己融入社会之中。
劳我以生,佚我以老。让全社会携起手来,让每位农村留守老人都能够心无顾虑地老有所依、老有所养!
〔编辑:冯士军〕
【农村留守老人调查报告】推荐阅读:
农村“留守”老人与儿童的生存现状调查07-03
农村留守人员调查09-30
农村留守儿童的调查报告07-12
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现状调查专题05-24
关于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调查问卷07-15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卷调查11-11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分析报告06-05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开题报告10-28
某区农村留守儿童暑期生活状况调研报告05-27
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调研报告0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