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只能走自己的路

2024-09-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中国只能走自己的路(精选14篇)

中国只能走自己的路 篇1

以前知道,没有什么事情是感同身受的,首先你们所经历的事情就算再相似也不可能完全一样,其次,你们的年龄、性格、处理事情的方式又有太大的差异,就算是完全相同的事情,心理感受不会是完全一样的。我所经历的事情,你不要说你感同身受,我们不一样。后来想,有人说跟你感同身受,起码表明还有人愿意亲近你,你这个人还是很nice的。你并没有资格去要求别人跟你一样感同身受。

不管发生什么,都不要放弃,坚持走下去,肯定会有意想不到的风景。也许不是你本来想走的路,也不是你本来想登临的山顶,可另一条路有另一条路的风景,不同的山顶也一样会有美丽的日出,不要念念不忘原来的路。一条路不能回头,就是一生要走许多路,有成长之路。很多事情不能自己掌控,即使再孤单再寂寞,仍要继续走下去,不许停也不能回头。

日月两盏灯,春秋一场梦。记忆中,总有一盏灯,在黑暗的时候,给我以光、以暖、以灵,为我照亮远行的`路。有些走过的路,同样会迷失方向,而一些不曾走过的路,却会有似曾相识之感。当一个人的心清澈明净,步履也会随之淡定从容。记忆无言,会收存着曾经走过的足迹,而每一段路程,都镌刻着过往的身影。其实并不孤独,每一程,都有山水为伴,清风相随。

人生的路曲曲弯弯,已经走成了这样,墓志铭已经提前写就。失败已经注定,但追求的脚步并没停下,内心的不屈渐渐已成为一种信念,成为自己人生的支撑。人生其实就像一条宽阔的平原走进森林的路,在平原上,同伴可以结伴而行,欢乐的前推后挤,相濡以沫,一旦进入森林,草丛和荆棘挡路,各人专心走各人的路,寻找各人的方向,那推推挤挤的情感,那无忧无虑无猜忌的同侪深情,在人的一生中也只有少年拥有。离开这段纯洁而明亮的阶段,路可以愈走愈孤独。唯一能告慰自己的就是没有放弃自己,一直以来坚守了自己,哪怕是一个晦暗的失败的自己。

在平凡的生活中,走完自己平凡的一生,风雨中,小草也可以纪念自己,因为你曾经为自己的生命不屈歌吟过,你也为自己的人生努力拼搏过,在你的身上留有伤痛的记忆和烙印,在你的眼神里有沉郁和悲伤,在你的心志里还有不屈的火种,自己的生命随时准备为它点燃。

中国只能走自己的路 篇2

他的朴实、和蔼、谦逊与他的名气、地位、声望是如此协调地集于一身。

而他现在投身的能源研究, 更与当年各个领域的辉煌同样冠绝一时。

他就是杜祥琬, 中国工程院副院长, 863计划激光技术领域的学术带头人, 气候变化减排承诺的科学论证及技术问题研究等多个领域扮演开拓者角色和首席科学家。

中国能源消费要进行总量控制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 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 成就举世瞩目。能源消费也随之增长, 能源行业的一系列改革, 使能源供应能力大幅提高。本世纪以来, 能源供应紧跟需求拉动, 出现超高速增长。伴随着2011年的跨年钟声, 中国实现了经济总量新的跨越, 但能源消耗也超越美国, 成为了第一能源消耗大国。

谈到世界形势下的中国能源消费杜祥琬说:“本世纪前几年我国能源消费每年平均增长8.9%, 如果保持这个平均增速, 则2020年我国的能源消耗将达近80亿吨标煤, 占到目前世界能源消费总量的一半以上。那么在继续保持每年9%的G D P增长的同时, 即使实现持续每五年单位GDP能源强度下降20% (多于“十二”五期间单位G D P的能源强度下降16%的目标) , 到2020年我们的能源消耗也将占到世界能耗总量的30%以上。”

杜祥琬同时提到:“作为世界第一能源消耗大国, 如果中国长期保持GDP及能源消耗的高增长, 那么如此高的能源弹性系数到底能保持多久?这是不是科学的发展规律?我们是否应认识到宏观经济会经历一个由几十年的高速增长, 逐步走向比较平缓的增长, 然后走向中低速增长这样的发展规律?这些严峻的现实我们都无法回避, 长期持续的高增长势态必定会受到能源资源的严重制约。”

杜祥琬说这些是有依据的, 数据表明, 我国2000年的总能耗是13亿吨标准煤, 到2008年就达到了29亿吨标准煤, 增长的方式是资源消耗型, 同时, 压缩性的工业化进程带来复合型环境问题。

2010年, 我国GDP将近40万亿人民币, 占世界生产总值的10%, 但我国的能耗却占到世界总能耗的20%, 接近我国占世界总人口比例。原因是现在的增长内容过高依靠传统的固定资产投资和出口外需, 使产业结构过于偏重第二产业, 偏重基础原材料和一般制造业, 同时, 用能装备能效低, 煤炭比例高, 也进一步降低了能源的效率。

回忆过去前三十年的发展, 主要没有靠科学技术创新, 而是靠消耗大量自然资源, 付出了沉重的环境代价, 靠投资拉动, 靠廉价劳动力, 靠引进国外技术。这是典型的粗放型的发展模式, 经济学家布朗将这种经济模式称作A模式。它以化石燃料为基础, 以小汽车为中心, 一次性产品泛滥的经济模式, 是一种应该被淘汰的, 使人类文明陷入危机的模式。这种经济模式确实在一定历史阶段推动了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 但这种增长方式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

“这个能耗挑战是非常严峻的。”杜祥琬说:“这种经济增长方式将受到能源资源的严重制约, 为支撑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 必须对能源消费提出必要的总量控制目标, 统筹发展速度、产业结构和消费模式。”

高耗能“拐点”在于转变粗放型增长

“你知道美国人的能源消耗量吗?知道如果中国照此消耗的结果是什么?知道中国人扭转高耗能的‘拐点’在哪里吗?美国人口占全世界人口的5%, 消耗了全世界25%的能源 (目前已降到20%) , 中国人口是美国的4.4倍, 简单一算就会知道, 如果中国的人均能耗提高到跟美国一样, 全世界的能源都给中国也不够用啊。”

美国发展了二百多年, 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这是毋庸置疑的。中国的消费想达到美国人均能耗的水平, 显然走不通。这就告诉我们, 中国必须创新自己的发展方式, 由粗放发展转向创新发展, 体现经济环境的双赢。这个问题是中国生死攸关的问题。

在杜祥琬看来要改进当前的能源消耗现状就必须进行能源结构的调整, 从而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在我们能源结构当中, 煤炭超过70%, 煤炭的采收和利用的总效率比世界先进水平低了约5 0%。单位GDP能耗高, 2008年, 中国的GDP总量占世界GDP 7%, 但是我们消耗了全世界31%的煤炭, 7.5%的石油。中国单位GDP能耗是美国的几倍, 也是日本的好几倍。这个数据说明什么?我们每生产同样多的东西, 耗能比人家多好几倍。所以降低单位GDP的能耗不仅是必要的, 而且是可能的。

对此他提出了能源科学发展观, 将之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 并对能源供需进行科学的分析与评估。而所谓能源科学发展观即由粗放型供给满足增长过快需求, 向科学式供给满足合理需求的模式转变。

以煤炭供给为例, 目前在煤炭研究界专家一致提出“煤炭科学产能”概念。所谓煤炭科学产能是指在符合安全、高效、洁净、环境友好等要求条件下的采煤。按照各省煤矿情况和当前技术发展态势, 根据研究, 中国符合科学开采的煤炭产能到2030年能达到34~38亿吨原煤 (相当24~27亿吨标煤) 。而目前中国煤炭实际产能已经达到并超过了30亿吨原煤, 但符合专家定义的煤炭科学产能概念的煤炭却只有不到15亿吨。无疑超出煤炭科学产能的15亿吨原煤的背后是以牺牲安全与环境作为代价的, 也就是说在能源方面至少在煤炭行业没有充分做到科学供给和科学发展, 依然以粗放型发展模式为主。

再以生铁、钢材、水泥为例, 2009年生铁的生产能力近6亿吨, 占世界47%;钢材将近7亿吨生产能力, 占全世界近50%;水泥产能16.3亿吨, 占全世界54%。如此巨大的需求缘于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30年来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但钢铁、建筑专家认为依目前的产能能力, 已经足以维持中国相当大规模的基建 (可以持续满足我们每年同时完成25亿~35亿平米的住房建设, 10万公里的公路, 7000公里的高速公路, 6000公里的铁路, 1500公里的高铁, 新建改建20个机场的基础建设) 。如此看来高耗能产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已是应该进入饱和期的时候了, 不需要再增长产能了。

杜祥琬说:“认识到高耗能产业趋向饱和这一点, 我们的产业结构调整就已经有了基础和前提, 我们不能长期依靠初级生产力要素的投入, 而要转变到注重质量、效益、创新驱动、内需驱动、健康消费观念这样的科学发展的轨道上来, 我们不是没有科学发展的驱动力, 而这些驱动力不能只依靠高耗能产业的增长。”

863计划激光技术领域的学术带头人。参加了我国应对气候变化减排承诺的科学论证, 主持了中国工程院开展应对气候变化科学技术问题的研究。

中国必须走科学、绿色、低碳的可持续能源道路

“无论气候变化问题有多少争议, 我国能源走向科学、绿色、低碳都是必须的。”

当前经济增长方式显然受到能源资源的严重制约, 为支撑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 必须对化石能源消费提出必要的总量控制目标, 统筹发展的速度、结构和消费模式。而且, 目前我国粗放的能源开采与利用导致了严重的环境问题。“无论气候变化问题有多少争议, 我国能源走向科学、绿色、低碳都是必须的。”杜祥琬说。

这里所说的“科学”是指在科技进步的支撑下, 实现节能提效基础上的科学的能源供需平衡;“绿色”是指实现环境友好的能源开发和利用;“低碳”是指明显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强度并控制其排放的增长。这三点正是对杜祥琬所提出可持续发展能源战略的重要概括。

根据杜祥琬的阐释, 作为经济、环境双赢的能源战略, “科学、绿色、低碳能源战略”包括六个子战略。

第一是强化“节能优先、总量控制”战略。“对我们这个人口大国, 人均资源小国, 必须确立‘人均能耗应控制在显著低于发达国家水平’的战略思想。”杜祥琬指出, 如果能基于科学产能合理用能, 把2020年的总能耗控制在40亿吨标煤左右, 将是一个十分困难又十分有意义的战略指标, 是转变发展方式实际成效的标志, 也是实现我国应对气候变化承诺的关键。当然, 实际的经济运行不得不容忍一定的非科学产能, 年总能耗会高出几亿吨。

第二是煤炭的科学开发和洁净、高效利用以及战略地位调整。杜祥琬说, 煤炭的洗选、开采和利用必须改变粗放形态, 走安全、高效、环保的科学发展道路。煤炭在我国总能耗中的比重应该也能够逐步下降, 2050年可望减至4 0%甚至3 5%以下, 其战略地位将调整为重要的基础能源。

第三是确保石油、天然气的战略地位, 把天然气作为能源结构调整的重点之一。杜祥琬说, 天然气 (含煤层气、天然气水合物和页岩气) 是较洁净的化石能源。据我们的课题组估算认为, 2030年, 天然气将占到我国一次能源的10%以上。

第四是积极、加快、有序发展水电, 大力发展非水可再生能源, 使可再生能源战略地位逐步提升, 成为我国的绿色能源支柱之一。杜祥琬指出, 水电是2030年前可再生能源发展的第一重点, 具有资源清晰、技术成熟的特点, 在国家政策上, 应促进其积极、加快、有序发展。此外, 应尽早使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成为新的绿色能源支柱。“可再生能源 (水和非水) 的战略地位将由目前的补充能源逐步上升为替代能源乃至主导能源之一。”他说。

第五是积极发展核电。杜祥琬指出:“2050年核电可提供15%以上的一次能源。”他说, 论证认为, 铀资源 (国产和进口并举) 不会构成对我国核能发展的根本制约因素, 核电的安全性和洁净性可以保证。核能按照压水堆—快堆—聚变堆“三部曲”的基本路线图, 可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 但需要高度重视从核资源—核燃料循环—核电站—后处理到核废物处置全产业链的配套协调发展。

第六是发展中国特色的适应新能源的高效安全 (智能) 电力系统, 发展非上网等用电方式和储能技术。

建立符合国情的特色能源新体系

谈到我国能源发展的阶段定位, 杜祥琬描述道:我国能源产业要实现转型, 将在2050年前后完成。届时, 我国将拥有一个中国特色的能源新体系, 进入比较自由的科学、绿色、低碳能源发展阶段。

能源发展战略服务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宏观战略目标。本世纪中叶, 我国将实现中央提出的第三步战略目标, 建成中国特色的基本现代化社会主义国家。为了实现这一战略目标, 国内外不同的研究机构给出了各种情景和预测, 反映了不同的发展观。

杜祥琬认为, 按照粗放高速发展的惯性进行外推预测, 是不科学的。中国特色的新型能源战略必须体现科学发展观。立足国情, 总结历史经验, 中国的发展模式必须进行重大创新, 我国不可能重复发达国家走过的高消耗道路, 只能用明显低于发达国家的人均能耗实现现代化;我国能源不可能长期维持前一阶段的增长速度, 而必须把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作为经济发展的基本目标和约束条件, 我国需要逐步降低单位GDP能源消费强度, 长期支持经济健康发展;尽管我国能源消费总量还将增加, 但是发展方式的转变, 科学健康合理的消费方式的建立, 能源技术的不断进步, 将可以使我国用有限的能源消费增长, 支撑经济和社会发展;我国必须明显提高能效和能源科技水平, 并努力引领国际能效和科技水平, 为今后长远的发展开创一条可持续的新型道路。

杜祥琬具体阐述了我国能源发展的阶段性定位:2050年前40年, 是我国能源体系的转型期, 即从比较粗放、污染、欠安全的能源体系逐步转型到节约、高效、洁净、多元、安全的能源体系。这种能源体系的转型, 其结构、颜色、质量都会发生革命性的变革。那么到2050年之后, 我们就将拥有一个中国特色的能源新体系, 我们将进入一个比较自由的绿色、低碳的能源发展阶段。“只要坚持科学发展, 我国未来的能源是可持续发展的, 这是一个重要的战略判断。”杜祥琬说。

2030年前的20年, 是上述转型期中的攻坚期 (困难期) 。其间, 要花大力气形成节能提效机制、实现新型能源 (包括核能、可再生能源等) 的突破、化石能源的安全环保生产和清洁利用、大力控制污染排放和温室气体排放。还要解决石油安全供应和替代、优化发展电力系统、使农村能源形态显著进步等一系列重大能源发展问题。

2020年前的10年, 特别是“十二五”, 是上述攻坚任务能否完成的关键期, 是全面转向科学发展轨道的关键期。这期间经济转型应实现重大调整, 能源消费增长速度和结构将有显著成效, 从以粗放的供给满足增长过快需求的模式, 尽快转变为以科学的供给保障合理需求的能源供需新模式, 以能源发展模式的转变, 支撑科学发展, 推动发展方式的转变。

后记:

成功者只能走的路? 篇3

根据《南华早报》的报道,2013年5月30日,马云在接受这家报纸采访时,突然主动将自己拆分支付宝的行为比喻为1980年代末面对紧急事件的邓小平。“这不是一个完美的决定,但这是一个最正确的决定。任何时候,一个领导者是必须要做这样的决定的。”马云对当时采访他的《南华早报》中文网副总编辑刘怡说。

这个比喻随后同其它专访内容一起被发表在7月13日《南华早报》中文网上。在这篇题为《成功者只能走自己的路》的访谈录里,马云的态度看起来非常随意。在评论互联网审查的话题时,他还使用了“鬼子”这样的词语来称呼外国竞争者,也称赞了中国政府的互联网管理—“管制能管制出六亿互联网用户的话,这种国家管制很有水平啦。”

意外吗?有点,但也不完全是。作为中国最大的互联网公司阿里巴巴的创始人和领导者,人们总免不了期待他的价值观会更“现代”一点。不过联想到最近马云拜访了江西萍乡的气功大师王林并称这是一种“好奇心”的体现,这个期望值大概就所剩无几了。

如果进一步回顾马云最近几年间的公开言论,就会发现这个起于草根的企业家随着公司规模的成长逐渐在显露他的观点和倾向。

2013年6月,就在证监会质疑支付宝推出的理财业务余额宝违反相关规定之后,《人民日报》经济版的一位高级记者就对马云进行了专访,马云在采访中诉苦称“中国的金融监管过度”。“像马云这样的关键人物不大可能在没获得某种形式的高层支持下对中国金融系统做如此直接的批评。”《华尔街日报》评论说。

而几个月前,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温家宝就曾点名邀请马云参加在中南海召开的专家学者和企业界人士座谈会。在座谈会上,马云则建议把互联网和电子商务上升到国家战略、纳入国家发展的总政策之中。这不是温家宝第一次同马云交谈。2010年,央行的《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颁布之后,所有人都对第三方支付市场即将出现国进民退忧心忡忡,温家宝来到阿里巴巴考察。马云在汇报中反复强调自己对这个时代心存“感恩”。其实早在2006年他就已经将这种感恩之情用一句话表达得淋漓尽致:“如果有一天国家需要支付宝,我想都不会想,会在1秒钟内把这个公司全部送给国家。”当时支付宝正面临信用卡套现、洗钱以及资金沉淀等质疑。

随着阿里巴巴在过去几年中一次次遭遇行业监管方面的压力,马云的言论也越发像在向政府求援。“毫无疑问中国政府对阿里巴巴的支持非常大。反过来说,如果你把马云和腾讯、百度的CEO放在一起看就会发现他们都有过亲政府的言论,事情非常好理解。”朗涛品牌咨询公司(Landor Associates)大中华区执行总监Peter Mack告诉《第一财经周刊》。

现代公司和政府的关系一直非常微妙。1952年,时任GM董事长的Charles Wilson有句名言:“任何有利于我们国家的东西都对GM有利,反之亦然。”随后他在当年就出任了美国国防部长。而在二战和越南战争期间,GE都坚决站在政府的一边,也从政府获得大笔采购订单。而到了1970年代,随着越战和水门事件的发生,许多像GE这样的企业又纷纷从亲政府的左翼突然转向了右翼,连公众都感到错愕。

“这是个很复杂的难题。很多人的选择都会是,埋头做自己的生意,让员工有饭吃,然后不问政事,通过履行企业社会责任来回馈社会而非参政,企业家发表任何有关政治的评论都是危险的。”Peter Mack说。

巧合的是,联想集团的创始人柳传志最近在一次小范围谈话中表示从今往后要“在商言商,在当前的政经环境下做好商业是我们的本分。”这一论述被拿来同马云作为鲜明对比。“企业高管当然是企业形象的代表,但同时他也是社会中的个体,因此企业家可以在公开场合谈论政治话题,这完全是他的个人选择,前提是他充分意识到这一点,以及即将带来的影响。”奥美公共关系集团中国区首席战略官褚文对《第一财经周刊》说。比如在最近美国庆祝同性恋法案通过之后的大游行中,许多企业就公开为花车队提供赞助,以显示自己在这一议题上的态度。

这不是马云第一次罔顾投资人和市场的感受而一意孤行了。2011年支付宝发生了VIE事件,马云在完全没有通知两个大股东雅虎和软银的情况下重组资产,将支付宝转移到一个私人控制的公司,而这家公司最大的股东就是马云本人,目的就是为了得到央行的第三方支付牌照。而马云此次接受《南华早报》采访时也丝毫没有考虑到自己对外国公司出言不逊是否会对阿里巴巴即将的IPO造成影响。

尽管这个影响可能很难以量化的形式体现出来,因为华尔街从来不是道德判断机构。如今以美国投资者对于中国商业环境的了解,也不会像过去交流匮乏年代那样因为某个人的某句话而产生什么颠覆性的影响。不过,此前阿里巴巴入股新浪微博的举动已经开始在此次事件中显露效果。新浪微博中有关此次事件的大量内容都遭到了删除。而更加吊诡的是,《南华早报》的这篇专访内容其实是在敏感部分遭遇删除又恢复之后才引发舆论轩然大波的,随后记者刘怡辞职。20日,《南华早报》编辑部公开声明称刘怡在未经授权的情况下私自删改内容,编辑部发现之后立即恢复内容,并称“《南华早报》对该报道的真实性确信不疑”。

“如果说这个事件要给我们什么教训的话,那就是企业家在接受采访的时候要意识到自己说的每一句话都有可能被报道,即便是那些所谓‘私下交流’的东西。”褚文说。

而另一方面马云目前也不是阿里巴巴的职业经理人,而是大股东,这也让他免于承担直接责任。反观2011年,陈晓在离开国美之后由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爆料有关国美财务漏洞的内容而遭遇国美起诉。

阿里巴巴则在最新的声明中称《南华早报》的内容完全是对马云观点的“误读”。这或许是最巧妙的说辞—既没有否认,也没有承认,体现了这家公司一贯的公关水准。

但别忘了商业或者市场经济从根本上来说也是一种民主形式,消费者会用认同和购买意愿投票。

自己的路自己走作文 篇4

“走自己的路让,让别人说去吧!”但丁的这句名言,我们经常可以听见,所以并不感到陌生,那么我们在生活中是否这样去实践他那?

答案是肯定的。我想大家都对贝多芬多少有所了解,他在学拉小提琴时,技术并不高明,他宁可拉自己的曲子也不做技巧上的改造。苏格拉底曾被人说他是“让青年坠落的腐败者”牛顿在小学成绩一团糟,他曾被老师同学“呆子”爱因斯坦4岁才会说话7岁才会认字,老师给他的评语是,反映迟钝,不合群,满脑袋装满不切实际的幻想。战争与和平的作者,托尔斯泰读大学时英成绩太差而被劝退学,老师认为他 既没读书的头脑,有没有学习的兴趣。试问如果他们不坚持自己的路,被别人的评论所左右,怎么能取得举世瞩目的成绩。

人生的成功当然也包括成功,成名的意思,但是这并不是你很出名才算成功,世界上没有绝对的第一,只要你超越自己努力的走下去,我相信你会笑到最后,你就是第一。其实如果你担心自己比不上别人,只想功成名就,那么世界就没有一代又一代的伟人了。契诃夫说过“有大狗,也有小狗,小狗不会因为有大狗的存在而心慌意乱,所有的狗都应该叫,就让它们各自用自己的声音叫好了。不管是谁的叫声,都要大声的叫出来,不管自己的想法怎么样,都要坚持自己的感觉,不管自己怎么样都要大胆的走下去。只要你觉得满足,感到你的一生充实高兴就行了,不是吗?所以说,真正成功的人生,不在于成就的大小,而是在于你是否努力的去实现自我,喊出自己的声音,走出属于自己的路,顶着属于自己的天。

走自己的路 篇5

最近总是觉得很难过,总感觉周围的人,都比自己优秀。有自己的梦想,有毅力,有努力的方向,并且,坚持着。但是自己,却是那么的普通,渺小,不起眼。在人多的地方,尤其是一个人的时候,总感觉周围的人,都有自己的事情要忙,唯有我一个人,迷茫的要命,连想要的东西都找不到。常常会觉得,如果自己是别人就好了,我不想做这样没用的自己。

不过,有这样想法的我,一下子就清醒了。因为自己不好,就想要成为别人。可是有多少人,在世界中迷失了自己,又想要找回真正的自己呢。我又怎么能放弃自己呢。

生命只有一次,每个人都是不同的。就算找到相貌相同的人,也不会整个人生都一样,就算是找到同样经历的人,也不会完全相同。正因为生命,是独特的,所以谁都不会活成另一个谁,谁都应该活成他自己,也只能活成他自己。

和任何人的人生比较,都是没有什么可比性的。很多时候,我们知道的道理,从来没有明白过。在和别人比较的时候,我们会受到影响。当我们和优秀的人比较,也许会自卑,和一些看似不如自己的人比较,会让我们有莫名的优越感。真正的自信,不需要和别人比较才会有。而比我们优秀的人,大有人在,我们不需要和每一个人比。比较只是在浪费时间,我们为自己而活,只要我们脚踏实地的走,无愧于心,走的慢一点,也没有人能说什么。你只有活出了自己的样子,才会比较快乐。

也许我们都很平凡,但是我们都有存在的意义,对于整个世界,我们是小小的一个,对于我们自己,是多么重要的一个。相信自己的存在是有价值的,并且努力的去过好自己的一生。当别人站在前方闪耀的地方,也许与我无关,但是我尊重那种人的光芒。当我们后面还有人在努力,也绝不瞧不起他们,能够帮助他们,则伸出援手。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可以有多种,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也许我们能够影响到别人,但是同样,别人也有可能在不知不觉当中,影响着我们。但是,这样的关系,并不代表我们要活成一个样子。大多数人的生活,看似没有什么不同,但是对于每个人来说,他只能体味到自己的生活,所以,生活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珍贵的。我们被别人影响着,也影响着别人,但是也同样都在过着自己的人生而已。有再亲密的别人,有再羡慕的别人,很正常,但是,那都不是我们自己,所以,不要去随便下定义,评论自己的一生,是个什么样子。

作文走自己的路 篇6

实现理想的方法无非两个,一个是排除杂念,坚持内心的目标;另一个则是虚怀若谷,向他人虚心求教。如果我们能将这两点融合在一起,我们与理想的距离将不再遥远。

心无旁骛,虚怀若谷,各有特色。心无旁骛能使我们坚定自己的理想,勇往直前。摒弃一切杂念,无视一切风雨,无视坎坷,只顾风雨兼程,到达理想的彼岸。虚怀若谷则能使我们在前进的过程中,遇到障碍或是挫折时,向他人虚心请教,获得解决问题的途径,从而找到通往理想的捷径。两种要素特点互补,缺一不可。我们在实现理想的过程中,应使心无旁骛与虚怀若谷结合在一起,使他们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实现心无旁骛,虚怀若谷的有机结合,我们需要有理性的思维,在做任何事之前,我们都应思考做这件事的原因,或是这件事带来的结果。明确我们的目标之后,才能为我们的理想的实现指明一条道路。

实现心无旁骛,虚怀若谷的有机结合,我们需要拥有自信和勇气。在我们实现理想的过程中,自信能使我们最大化的发挥出我们的力量。自信能使我们轻松的越过阻碍我们的障碍。如果没有自信,各种消极的思想便在心中滋生,从而破坏我们达到理想的决心。勇气能使我们坚强的面对生活、面向社会、面向未来。勇气能使我们更容易获得他人的帮助。没有勇气,何谈虚心求教?没有勇气,何谈获得帮助?没有勇气,何谈成功?

实现心无旁骛和虚怀若谷的有机结合,我们需要坚毅的性格和谦虚的态度。通往成功的道路上充满荆棘,如果没有坚毅的性格,我们无法走完这条充满艰险人生之路。在穿过这条荆棘之路时,有时我们会遇到无法解决的各种问题,这时便需要我们拥有谦虚的态度,当别人对你的行为提出建议时,你就要虚心地接受,这对于我们不走或少走弯路是很有帮助的。

心无旁骛,虚怀若谷,对于无用的闲言散语,无需理会;对于有用的建议,谦虚接受。坚定目标,不断努力,理想就在眼前。【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材料作文题,对于材料作文,考生写作时应全面理解材料,真正吃透材料,总结出材料的主旨,紧扣材料,从材料的主旨出发,选好角度,确立一个具有相当新意、深意的观点,才能胜出。在平时复习中要注意积累各类型材料作文的特点及审题立意的方法,熟练掌握并使用“主旨领悟法”“关键把握法”“由果溯因法”“舍次求主法”“寓意揭示法”“细节切入法”“多向发散法”等审题立意、提炼观点的技巧。本题给了两则材料,可以分别领悟两则材料的主旨,综合考虑,得到立意。

材料①“走自己的路”强调要有坚定的信念;材料②“常问路的人不会迷失方向”是讲走路时要有虚心求教的精神,要听从他人指导。两者谁是谁非呢?都很有道理,但都只是就某一方面而言,两者具有很强的互补性,若将两者结合起来,就既全面而有很合理。因此,可以提炼这样的观点:既要有“走自己的路”的坚定信念,又要有“常问路”的虚心精神,才能走好自己的人生之路。

从文体上看,本题限定写议论文,考生在写作中要注意观点鲜明,论据典型、新颖,论证有力。

中国只能走自己的路 篇7

首先, 要明确国家培养免费师范生的目的。免费师范生的人数只是我国现有基础教育师资的一个零头, 即使2007届一万名免费师范生全部到农村去、到山区去, 也不可能直接改变现有城乡师资分布情况, 国家不可能用这区区一万人在拥有两百多万人的教师队伍中均衡教育资源。因此, 国家出台这个政策, 目的不是为了把“免师”们一辈子留在农村, 而是想要培养一批优秀的教师骨干、优秀教育家, 借这个政策的推广实行来改变国家基础教育的质量。

其次, 要把握免费师范生就业的相关政策。教育部和有关部门已经出台了关于免费师范生就业和继续升学的实施办法。为“免师”们的出路设计了“两点要求”和“三项优惠”:“两点要求”即要求回本省就业, 但不是一定要“哪里来、哪里去”;要求到中小学任教, 但不是一定是农村。“三项优惠”, 一是确保有编有岗, 解决了“免师”们的后顾之忧;二是去掉一个“先”, 即“免师”们不用一毕业就去农村服务两年;三是免试在职读教育硕士且发双证, “双免”更是为“免师”们的职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合理规划、明确方向

首先, 要明确免费师范生的几条出路。一是履行承诺, 通过市场双向选择或者政府统一安排的方式回生源所在省份中小学校任教, 履行国家义务;二是政府批准, 到生源以外省份中小学校任教;三是申请违约, 不履行协议, 除了按照规定退还已享受的免费教育费用并缴纳违约金之外, 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还会公布违约记录, 并记入人事档案。

其次, 要找准自身定位明确发展方向。一是重新认识自己, 树立良好心态, 找到自身的优势与不足, 理性地进行自我定位, 权衡一条适合自己的成长成才之路;二是重新审视, 因为当初在选择报考免费师范生时所树立的职业理想比较模糊, 甚至很脆弱, 需要进一步明确报读的目的, 是要为自己以后的职业生涯做准备, 还是仅仅为了免交学费、减轻家庭负担, 或者是顺从父母的意愿;三是了解成为优秀教师所要达到的标准, 确定是否立志成为长期从教、终身从教的优秀教师和教育家, 为中国的教育事业贡献力量。

再次, 要做好职业规划避免生涯搁浅。一是通过制定职业生涯规划来不断地认识自己, 并以此为契机促进自身职业意识和职业精神的生成、发展, 注重培养自己的适应能力, 为未来的发展做好准备;二是尽早谋划自己协议期满后的去向, 对自己未来发展作出主动、自觉的设计和规划, 树立明确的职业发展目标与职业理想, 并根据变化做出相应调整, 从而使自己的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最终实现职业理想。

脚踏实地、建功立业

首先, 要脚踏实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一是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择业观, 客观评价当前的就业形势和自己的能力, 调整就业期望值, 到基层去、到农村去、到边远学校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二是放下身段、脚踏实地, 立足岗位, 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以实际行动报效祖国。

其次, 要坚定信念以满腔热忱谱写青春之歌。一是不断加强学习, 掌握先进的、前沿的教育思想, 树立先进的教育观、教师观、学生观和教学观, 在基础教育战线上大展宏图;二是坚定教师职业信念, 明确投身于教育事业的方向性、原则性和坚定性, 同时以实际行动在全社会营造尊师重教的浓厚氛围, 带动更多的有志青年投身教育事业;三是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 担当起人民教师的光荣职责和使命, 成为温家宝总理所说的“一辈子献身教育、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让学生永久铭记”的教师和教育家。

自己的路自己走 篇8

上个学期结束的时候,一天早晨,我起床时发现书桌上有一个信封。我惊讶得差点叫出声来,心想:我才11岁,除了上学什么也没做过,谁会给我写信呢?在强烈的好奇心驱使下,我迫不及待地打开了信。哦,原来是妈妈写给我的信!

我小声地读了起来:“宁宁,妈妈早就想给你写这封信了。这次期末考试,你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虽然你说多亏妈妈的帮忙,但是,妈妈认为主要还是靠你自己的努力……”读到这里,我的心激动得怦怦直跳,拿着信的手都有点颤抖了。记得考试前,我写完了作业就想玩儿一会儿,是妈妈督促我抓紧复习的,她说学习不是为了完成任务,而是要把不懂的内容学会学透。

妈妈的信中,最令难忘的是这样一段话:“妈妈永远愿意为你照亮前进的道路,但也只能起到辅助的作用。成长的路,还是要你自己一步一个脚印地向前走……”这时,我的脸火辣辣的。原来,妈妈最希望的是我能够早日自立,而不是什么事都依靠大人。我以前的那些懒惰的想法,要是被妈妈知道了,她准会很失望的。

我把这封信小心翼翼地收进信封。这时,妈妈走了过来,看了看我,又看了看书桌上的信,朝我微微笑了一下。我低下头,在心里说:“妈妈,我会永远记住您的教导,自己的路自己走,肯定不会让您失望的!”

沈阳市朝阳一校五年十一班 张栩宁

走自己的路 看自己的风景 篇9

忙碌是一种幸福,让我们没有时间体会痛苦;奔波是一种快乐,让我们真实的感受生活;疲惫是一种享受,让我们无暇空虚;坎坷是一种经历,让我们真切的理解人生。好好的生活,微笑在心中。睿智的人看得透,故不争;豁达的人想得开,故不斗;得道的人晓天意,故不急;厚德的人重谦和,故不噪;明理的人放得下,故不痴;自信的人肯努力,故不误;重义的人交天下,故不孤;浓情的人淡名利,故不独,宁静的人行深远,故不折;知足的人常快乐,故不老。世上最难断的是感情,世上最难求的是爱情,世上最难还的是人情,世上最难得的是友情,世上最难分的是亲情,世上最难找的是真情,世上最难受的是无情,世上最难猜的是心情,世上最难报的是恩情,世上最痛苦的是自作多情,世上最可爱的是你微笑的表情!哭的时候没人哄,我学会了坚强;怕的时候没人陪,我学会了勇敢;烦的时候没人问,我学会了承受;累的时候没人可以依靠,我学会了自立。就这样我找到了自己,原来我很优秀,更可贵的是,世界上,只有一个我!渐渐地,我成熟了,因为没有更大的不如意,所以现在偶尔的不如意也是幸福的。

干不完的工作,停一停,放松心情;挣不够的钱财,看一看,身外之物;看不惯的世俗,静一静,顺其自然;生不完的闷气,说一说,心境宽广;接不完的应酬,辞一辞,有利健康;尽不完的孝心,走一走,回家看看;还不完的人情,掂一掂,量力而行;走不完的前程,缓一缓,漫步人生!

走自己的路作文 篇10

世界虽大,世人虽多,但茫茫沧海,芸芸众生,我们却永远也找不出第二个自己,自己永远是地球上的六十亿分之一。也许你平凡无奇,也许你出身豪门,那又如何?生命是自己的,谁又能主宰你?蒲公英且开得自己金灿灿的“小太阳”,狗尾巴草也有自己“狗尾巴”似的绿蕙子,那我们呢?我们也要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人生。不是有句话吗: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

我们要想不被淹没在人流中,要想出人头地,就要活出个性,活出自我。在别人都夸一件艺术品好时,我们又何尝不可以给予否定呢?只要我们的观点合乎情理,又何必随声附和,随波逐流呢?杜甫一生多磨难,别人也许会因此而迷茫,抑郁难解,他们也许会不堪艰辛,在半途中栽倒,但杜甫没有,他选择了别样的生活,他用诗来抒发自己的心声,因此,他青史留名,他的诗也广为人知,流传至今。杜甫走了属于自己的人生路。

坚持走自己的路,你会创造出属于你的特色,如不这样,则会悔之晚矣。日本足球队在亚洲也算是首屈一指的强队,但他们却扔掉自己的球风,去学习巴西队,真是可笑。难道别人的东西好就一定适合自己吗?这不,日本队的“巴西梦”没做成,反倒连自己的“日本风”也丢掉了。

走自己的路 篇11

记得那是我正在教初二的日子,班里有些学习比较吃力的孩子。对于他们来说,数学这门课程的学习对于他们来说就已经够吃力了。这学期新开的一门物理课对于理解力比较差的孩子就更是雪上加霜。再加上英语课的学习紧迫性,语文课这门看似比较“轻松”的课程理所当然的成了孩子们其他课程的“补习课”。一开始,我没发现这种现象,只是在课堂上经常见几个孩子埋头认真的读书。我以为他们在默读课文,所以也就未加注意。可连续几堂课下来,这种现象越来越普遍。终于有一天,当我突然出现在后面一排的某个埋头“苦读”的学生的身旁时,发现他手里读的是一本物理书。也许是当时气昏了头,我立即批评了他,并且对班上其他埋头“苦读”的几名学生进行了严肃的批评。并且告诉他们,以后语文课上禁止看其他课程的书籍。可是这只是治标不治本,没过多久,这种现象又出现了,而且学生跟老师玩起来“斗智斗勇”,那种看似没看其他书的动作让我起疑,可又无法确定他们在语文课上看没看其他课程的书。这让我当时真的头痛不已。

有一天,我跟其他课程的老师聊天,通过他们知道,班上的确有些学生学起来需要深刻理解力的数学物理的理科课程比较吃力。我也向他们大发牢骚,说这些学生都在语文课上学你们的课了,他们也表示比较无奈,说还是需要语文的教育来帮助他们提高理解力。这句话深深的提醒了我,对啊,语文才是提高学生理解力,分析力的一门最好的课程,何必来“堵”,而又何不如“疏”呢?想到这里,我已经有了一个计划。

第二天,我一进班里,就对学生说:“今天我来跟大家讲一节语文物理课!”当时学生的表情我记忆的特别清楚——吃惊、疑惑甚至有些不可思议。但我确实在接下来的课程中,从语文的角度跟他们解释了一些物理上的定理、公式,并且有些还用到了一些哲学上的知识,像量变引起质变,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等等,这些都可以对他们在物理上的学习提供一些思路和方法,有时候我还举了一些历史小故事来提起学生学习物理等一些理科课程的学习。在最后,我对他们讲:“即使这些课程需要大量的时间来理解,来温习,总结,但不要忘记,语文的学习不是浪费了你们的时间,恰恰相反,语文课的学习正是提高这些课程学习方法效率的重要课程。”经过这堂课以后,学生再也不在语文课上看其他课的书了,而是专心的学习我讲解的语文课。最后的效果还是很不错的。

从这件小事情来看,虽然不是那么的轰轰烈烈,能够让人铭记一生,但是对于每一个我所教的学生来说,他们不仅学习了语文知识,而是更学会了一种人生态度,就是认真的对待每一件他们应该好好做的事情,不要为了其他事情而放弃本应该好好做的一件事。而对于我这名普通的初中语文老师来说,深深体会到对待学生问题,堵不如疏,更不能盲目解决。有时候换个角度,变通一下,反而把问题解决的更加完美。

走自己的路作文 篇12

有这样一则小故事:很久以前,有一个古老的部落,他们很早就发现一片丛林,有许多人都进去了,试图从中走出去。但那些青年从未出去过,有的甚至没有回来。从此,就没人再敢进去了。

许多年之后,那个部落的酋长从部落里挑选出两个年轻力壮的小伙子,让他们去完成这个任务——-从丛林中走出去。他们告别了酋长,便出发了。

他们来到了那片丛林后,便分头去找出去的路。

第一个青年走着走着发现前面有一条满是脚印的小路,看起来有很多人走过,于是他就沿着这条小路向前走去……

第二个青年走着走着也发现了这条小路,但他想了想,去并没有像第一个人一样去走这条路,而又调转方向,自己又开辟出一条道路,最终走出了这片丛林,获取了成功。

这个小故事,我是三年前读的,只能靠回忆,也许我回忆的不对,但本意却都是一样的,都告诉了我们一个同道理:要走自己的路,不要一昧的去模仿别人,最终是对你有害而无益的。

有些人,为了省事,而去抄别人的作业,在考试时,靠见不得人的方法来获得成功。其实,这些人我们身边就有很多。

在19美国圣路易举行的第3届现代奥运会的马拉松比赛中,出现了现代奥运史上第一个冒牌冠军————美国选手弗雷德·洛茨。弗雷德·洛茨在比赛开始时一直处于领先地拉,但当跑完12公里后,他便两腿抽筋,只得放弃比赛,搭车回运动场。当汽车行驶了17公里后,他感到体力有所恢复,又下车继续跑回体育场。弗雷德为了赢得冠军而作弊,失去了诚信,最终连冠军也丢了。他是不值得我们学习的,我们要以他为教训,走自己的路,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的完成一件事,这样我们才有所收获。

走自己的路作文 篇13

好多的时候不知道自己前方的路如何走下去,毕业在即,觉得就是一直无头苍蝇,真的是没有方向的乱串。大学生是什么呢,其实我们就是圈养的宠物,我们习惯校园这种安全的生活,有同学共患难,有老师在一旁督促,有学长、学姐助阵,什么时候我们都不是一个人。现在觉得即将毕业,觉得自己就像风中一颗孱弱的小草,不知道何去何从。一旦被放逐,我感觉到不是高中升大学的那种自由的快感,相反,觉得有些站不住,仿佛曾经我是站在围栏里,无论风有多大,我都可以以周围的东西为依靠,但是现在我是站在荒原上,没有什么能给我可以保持站稳的力量。

今天和一位学生家长谈话,她问道我将来的打算,其实我一直在摸索适合自己的生活轨迹,可是我一直是蒙着眼睛找那条路的,所以有的时候都不知道自己走到哪里的。所以当这位从事人力资源的家长问到我的时候,我只是说道自己想当老师,接着就是小学生般一系列的豪言壮语。现在想来都觉得自己还是个“小学生系列”。在交流过程中,这位家长说道一个问题,关于“点”的问题。其实“点”对于每个想有所发展的个人或者企业都是很重要的。首先,做什么事情都是从一个点开始的,只有长久的坚持,它才可能发展成一条线,一个面,甚至是一个立体,所以说“点”对我们即将步入工作领域的大学生来说更是至关重要的,太多的时候我们会觉得一切来得太慢,索性换行业,换工作,最终什么都做不成。其次,这个“点”还指“空白点”,就是说无论你决定做什么,这项工作得有发展前景,得有潜力,让你对这项工作有个明确的终极目标。随着竞争压力的加剧,我们需要学会寻找商机,挖掘机会,那就是寻找到在某个领域的“空白点”,或者是某个地区的“空白点”。确实如此,与其拿着别人的地图找自己的路,还不如自己造一个,虽然风险不可避免,但是这一步终究要有人先踏出去,就看你有没有这个勇气和耐心了。

其实有的时候不是没有想法,只是没有勇气踏出那最初的一步,索性就安于现状了,走一步看一步。知足者常乐可谓乐观也,但不要让那颗探索前进的心停止思考。走自己的路,经营自己的生活。

低头走自己的路 篇14

曾巩8岁时,母亲就病故了,18岁时,在外做官的父亲又被罢官回到了家里,全家人唯一的收入来源就此也断了。父亲身体又不好,养家的重任一下子落在了曾巩的身上。那是一个大家庭,有一个90多岁的祖母,父親已60多岁,还有一个哥哥,四个弟弟,外加九个妹妹。一家人的吃饭,成了比读书更重要的头等大事。

为了全家十几口人的生活,曾巩不得不放弃科考取士的梦想,当起了农民工,四处打工赚钱。他跑过的地方很多,从江西老家出发,他的足迹到过河南、安徽、山东;横渡长江,越过太湖到达过东海;跨过洞庭湖、鄱阳湖一直到达过广东、南海。一路跋涉,十分艰辛,“在水里见过蛟龙,在山上遇见过猛兽”。曾巩在一篇文章里曾描述过那种感受,“凡是人世间难见的、吃不着的苦我全都吃过了,日夜兼程就是为了全家人的一口饭”。

就在曾巩为生活所迫,感觉喘不上气来的时候,父亲突然接到朝廷的诏书,让他进京。这个消息无异于雪中送炭。曾巩亲自陪父亲来到京城,可万万没想到的是,可能是朝廷重新起用他做官的事来得太过突然,父亲一下子承受不住这么大的惊喜,竟乐极生悲,撒手人寰了。年轻的曾巩在京城身无分文,又举目无亲,眼见连父亲都无法安葬。无奈之下,只好写信向已经退休的宰相杜衍求救,之前与他唯一的联系就是曾写信向他请教过学问。杜衍很欣赏曾巩好学的精神,慷慨解囊,他这才得以让父亲入土为安。

生活再艰难,曾巩也没有忘掉学习。他为自己建了一个书房,取名“金不换”。为什么叫“金不换”呢?他是这样描述的:我们家边上有块荒地,我给它修修剪剪、翻翻地,然后盖个茅草屋,给它围个篱笆,这就是我的书房。我这个书房好得很,好到什么程度啊?世上有权有势的人多的是,尊贵的人多得是,有钱的人也多的是,我告诉你,你那钱、你那权拿来换我这小茅草屋,我跟你都不换。因为“固予之所以,遂其志而有待也”。我心里有志向,只不过在等待时机。

24岁那年,曾巩迎来了他的第一次时机。那一年举行科举考试,他满怀信心地去应考,结果却不幸名落孙山。当时公认的文坛领袖欧阳修非常赏识他的文采,为他打抱不平,甚至把矛头直指考试标准,“有司所操,果良法耶?”难道说我们的考试标准一定科学吗?难道不能对它进行改革吗?

然而令欧阳修都没有想到的是,曾巩没有一句埋怨的话,要知道,他背负着生活的艰辛,才学又得到当代大家的一致认同,却没有迈过科考的门槛,搁谁心里能平静呢?当年韩愈三次考试都没中,心里不服气,连着给宰相写信抱委屈、鸣不平,可曾巩不是这样,他很平静。他跟欧阳修说:“我没有被录取,主要是我的学问还欠火候。回去以后我再增进自己的学问,我还会再来的。”

落第归家途中,他更是深有感悟。他写信给欧阳修说:“在回家的路上我就看到很多流离失所的人,很多遭了灾害搬家的人,他们的生活特别苦。我就想,我的祖辈是做过官的,所以我自己可以不像他们一样流离失所,我虽然生活很苦,但比起这些老百姓来说,我已经很满足了。”听到这样的话,欧阳修的反应是:“初骇其文,又壮其志”,原来被曾巩的文章所打动,现在更为他的志向所钦服,有这样心态的人,将来一定有出头之日。

回家以后,曾巩一边照顾家里的生活,一边刻苦攻读,增进学问,耐心等待第二次机遇。然而上天仿佛有意考验他的信心与耐力,35岁那年,曾巩和他的大哥一起,再赴京城,向自己的人生目标发起又一次冲击。结果却令人沮丧,兄弟俩双双落榜。比这更令人恼火的是,回到家以后,失意无比的哥俩又被同乡人“水弄”了一番。有人给他们编了一首歌谣:“三年一度举场开,落杀曾家两秀才。有似檐间双燕子,一双飞去一双来。”

对许多人来说,十次君子的热情鼓励,也不及一次小人的无情嘲笑,谁听到这样的冷嘲热讽能不气愤难当呢?可曾巩就是曾巩,“南丰不以为意,力教诸弟不怠”。用句时髦话说就是:“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不管别人怎么看,怎么说,低头走自己的路。

皇天不负有心人,39岁那年,在经历了21年的艰苦磨砺后,曾巩第三次走进了科场。这一次,他不仅高中,而且创造了一个奇迹:包括他的弟弟、堂弟、妹夫在内的一家同门六人,同年同时中举。

有人说,曾巩的成功与其说得益于他的勤奋,莫如说得益于他的心态,这话说得非常有道理。一个人在漫长的人生过程中,遭遇艰难困苦,甚至挫折、失败都是常有的事,这个时候最重要的,是坦然面对,不是从社会和他人身上,而是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当我们以这样的眼光看问题,而不是一腔怒气地抱怨命运的不公,阳光迟早会洒满我们的前程。

上一篇:金融考试考点总结下一篇:小学优秀作文:美丽的中秋节4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