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婺源写生实习报告(推荐7篇)
江西婺源写生实习报告
在无数次的期待中,9月16日至27日十天,我们班与另外三个班的同学一起,在几位老师的带领下来到江西婺源进行了持续十天的速写、色彩写生实习。
本次写生的目的是:有效的描绘和记忆物体形象、色彩,收集、积累创作素材,掌握快速作画的方法,提高敏锐地观察生活、深入地认识生活、艺术地表现生活的能力,为作品设计打下基础。
9月16日早上8点,我们整装出发,坐在去婺源的大巴上,大家心里有许多说不出的激动,也许是因为第一次和那么多同学一起坐火车,也许是因为第一次那么多人一起到比较远的地方,也许是第一次去实习,看到那一座座连绵的山,印入眼帘的大片的绿,一层层的梯田,那天然的景像深深地吸引了我们。同学们一路上说说笑笑,时间很快就过去了。
到达目的地已经是下午五点的样子,老师安排休息,我们住的地方不大,十个人一间,吃饭是在一个统一的地方,也都安排好了时间,经过了一天的辛苦颠簸中,同学们很快进入了梦乡。
第二天老师安排我们先自己到处看,找到想要画的景点,于是大家开始分头行动,首先就是当地一景,理坑。
理坑原名理源,位于婺源县城56公里的沱川乡。建村于北宋末年,地处深山怀抱和碧水围绕之中,村中有全县最典型的明清官邸风光古朴原始亦具迷人风味。另一个地方就是篁村,里面房屋错综复杂,如果不是有线路符号很可能会在一条条小巷子中迷失方向,篁村中有/
5一棵千年罗汉松,该罗汉松枝叶茂密,外形呈伞状,主干直径近1.5米。如今,这棵千年罗汉松已被列为国家一级古树予以重点保护。
接下来几天我们开始了真正的任务,写生。每天早上我们带着画具去采风,那里的一切都是一幅幅美丽的图画,如诗如画的低山田园,梯田、河溪、古树、居民、木桥、房屋„„江南乡村应有的一切元素我们尽收眼底。
婺源的田园风光,可概括地形容为“水绕村庄”,有水的地方就有村子,有村子的地方就可以看见溪流。乡村小道两边飞檐翘角,灰瓦白墙的徽州民居,错落有致地镶嵌在修竹掩映的林间。
虽然看到的是美丽的风景,但是如何去表现却成为每个同学都要思考的问题,刚开始大家都有点手生,我也为没有办法更好的表达画面而烦恼,但是之后,每画一幅都会有不同的理解,慢慢的学习,不断的进步,尽管画里还是有许多许多的缺点,但在造型和透视方面都有了较大的进步,之前的画只是单纯的表现出了外在的形,现在也能表现出画面里物体色彩的关系。构图决定了一幅画面,所以首先要有美的构图。其次就是色彩的搭配与表现,那是要有一双“明亮”的眼睛来表现色彩,因为自然界的颜色实在是太多了。
有时老师会来检查作品和指导,同学们都会把自己的作品交给老师讲评,大家都认真听讲,在这里我们会得到许多画画的知识,第二天画画时就会注意老师对自己的建议,在画画的同时也更了解了建筑的构造。
对于我们艺术专业的学生来说,写生的目的在于了解建筑的特
色,徽派建筑是一大建筑派别。徽派建筑的特色主要体现在村落民居、祠堂庙宇、牌坊和园林等建筑实体中,其风格最为鲜明的是大量遗存的传统民居村落,从选址、设计、造型、结构、布局到装饰美化都集中反映了山地特征、风水意愿和地域美饰倾向。作为传统的建筑流派,徽派建筑一直都保持着古雅、简洁、富丽于一体的独特艺术风格。
通过在婺源的写生,对徽派建筑最深刻的印象就是“凸”字形的“马头墙”。马头墙,是徽派建筑的重要特色。在聚族而居的村落中,民居建筑密集较大,不利于防火的矛盾比较突出,而高高的马头墙,能在相邻民居发生火灾的情况下,起着隔断火源的作用,故而马头墙又称之为封火墙。马头墙高低错落,一般为两叠式、三叠式、较大的居民,因有前后厅,马头墙的叠数最多可多至五叠,俗称“五岳朝天”。
在写生的最后几天老师带我们去游玩了溪头,那是最开心的一天,那里有很多山间小瀑布,其中有两个大瀑布,我们顺着河流往上爬,水很清,因为常有水流经过,里面的鱼清晰可见。山里的空气很清新,我们走着弯弯曲曲的小路,不时就会看见几米高的小瀑布飞流直下,那水很清凉,同学们都很惬意,在这里也看到了大家团结的一面,在玩耍中也加深了同学间的友谊,返回的路上大家都拍了很多相片,生怕错过一处美景。
婺源写生的这十多天是特别难忘的,难忘大家一起吃大锅饭,难忘同学们一起畅快的玩水,大家一起学习,一起娱乐,也许以后都不会再有这样的机会,这次写生中,我们学会了也懂得了许多,包括专业和专业以外的事情。感受了这里人的亲切,感受了大山给我们的温
情。另外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也有待提高。虽然这次写生还算成功,但是还是有遗憾的一方面,在生活上,有些同学因为天气的不适而生病,没有很好的完成写生任务,结果差强人意。
写生也使我们对这门课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提高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有些平凡的的事物尽管平凡,但它是美的,要用我们的眼睛去发现美,用我们的观察力去研究美,用我们的表现力去表现美,去对自然风景和环境进行美的提炼,不再漫无目的的去做一件事,即使是不画也不能为了完成任务而匆忙地乱画,因为那根本就不能算是作品,只是为了作业而做的。所以说艺术也是一门哲学,从中可以体会出人生的哲理。另外在这里也明白了艺术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有了这次经验,以后我们会更好的发现,更好的去理解事物。
十天的写生生活过得很快,回到了学校,脑子里却都萦绕着在那十天里的一幕幕,心似乎还飘在古镇。这十天里,我们不但欣赏到了如此优美的景色,还提高了自身的专业水平,与大自然零距离接触,泪水与欢笑融为一体,在艰苦的环境中锻炼了自己,并且体验到了生活的艰辛,一幕幕乡村的劳作场景都深深地印在了脑海里,对人生也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而且对以后的学习有了更明确的目标,对美的感受也有所提高,对每一件事情都有了新的认识。
总之,我们学校这次社会实践教学对培养创造艺术人才具有十分必要的现实和历史意义,这也是艺术走向成功的必经之路。因为艺术离不开生活,丰富的社会生活造就德艺双馨的艺术家。让我们在艺术中创造出能反映时代、体现主旋律、让人眼前一亮耳目一新的优秀作
心里一直都有一个去婺源的念头,一是想去看看徽派建筑的小村庄,二是想去看看婺源十里银杏的美景。怀揣着这两个想法,开始了为期5天的短学期。
伊始,觉得路途应该不是很远,然而经过近6小时才到达目的地,只有一个感觉就是累。休息了一会后,于4点钟到里坑村去参观,终于一睹庐山真面目。进入村里,一股古朴的民风就迎面而来。那种小桥流水、老树昏鸦的风景真的很不错,在配合以当地的徽派建筑,实乃写生圣地,也就怪不得这么多人争相而来了。
写生第一天早晨就没能起来,睡得实在是不好。下午到一个巷子去写生,主题是“门中门”。外面是一个方门,里面是一个圆拱门,在外面真的很少看得到这种双门合一的建筑手法。听当地的导游解释说,外方内圆的建造方法的寓意是:在外做人要方方正正,在家里做人要圆滑变通。可谓真的是一方水土,一方情。
第二天也是在巷子里写生,主题是“墙饰”。因为当地建筑总是有当地的特色,一般在建筑上体现在几个方面:建筑材料、建筑形式、建筑装饰。徽派建筑是一个影响比较大的建筑派别,然而各地的徽派建筑又都略显不同。在建筑形式以及建筑材料上都大同小异,主要的区别都体现在建筑装饰上,比如瓦当的形状图案、金属门环的纹理、门洞的装饰以及墙头的构造等。今天我画的就是墙、门洞的组合,因为我觉得这是当地建筑的特点,所以花了一个上午的时间将其完成。当然从中也不止学会了如何表现,也得到了很多建筑方面的启发。
下午还是在巷子里写生,主题是“木与石”。我尝试着在两种材质的对比下来突出空间的层次关系。这幅画也未能达到我期望得到的效果,不过对于材质的表现我还是比较满意的。
这几天听过老师讲评,我觉得在钢笔画表现上又有更多的想法了。因为以前画钢笔画都没想太多,都是以写实为主,对于表现的手法并没有太在意。所以造成画面很凌乱,没有主次之分。后来我知道有的地方需要虚实的转换,即使是实的也要虚画,才能体现出画面的主次、重点。画面上需要一些留白,并且要学会取景,来达到画面的排布有美感。内容要经过挑选,画面上要有内容给人看,不能一味的虚,让人家只看见白纸上几根线条;也不能一味的实,画面上什么阿猫阿狗都有,让人无从看起。
婺源的旅行期待了很久,攻略也看了很久,终于可以启程。以前会觉得去婺源看到处可见的油菜花并不值得,但只有去了之后才会发现很多欣喜,当一直在照片里出现的景色突然展现在眼前,那种兴奋,那种想立即拍下照片和没有同行的家人分享的迫切,证明了这里就是“中国最美的乡村”。
我们这一段旅程既省钱又不省钱。省钱:我们会尽量去找景点间的班车和景点内的免费转换车,因为婺源没有公交车,他们的拼车和小摩的随处可见。不省钱:我们会感受每一处的婺源特色,会品尝每一道婺源美食。
离县城西南30公里左右的文公山有朱熹回乡扫墓时亲手栽植的古杉24棵(寓24孝之意),至今逾800余年,长势依然旺盛,古杉之巨,为国内所罕见。
生态环境优美的鸳鸯湖,成群成对的鸳鸯,如鲜花绽开于湖泊之中,形影不离。
婺源不仅景色优美,更富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历来享有书乡之誉。这里人杰地灵,名人辈出,一门九进士,六部四尚书,足见其文风之盛。婺源物产丰富,有遐名中外的茶叶“婺绿”,可谓中国绿茶中之上品;味道鲜美的荷包红鱼,被誉为“人间天物”;石冠群山的“龙尾砚”(歙砚)为中国四大名砚之一。
篇一:江西婺源晓起导游词
古树高低屋,斜阳远近山,林梢烟似带,村外水如环。
晓起,是婺源文化生态旅游的一颗璀璨的明珠,被评为国家级农业生态示范村。
晓起是清代两淮盐务使江人镜故里,位于婺源县城东北45公里的江湾镇境内,溪河交会处。据晓川《汪氏宗谱》记载:唐乾年间汪万武始居,以逃乱至此天刚破晓启明而取名“晓起”,亦称晓川。后洪姓亦在上游一公里处建村,也称晓起。故晓起又有上下晓起之分。
群山环绕、一水横亘的上晓起,村屋居多系明清建筑,风格各具特色。其中“进士第”、“大夫第”、“荣禄第”等官宅气派堂皇,前后天井,厅堂宽敞深进,大门口三级高阶和门楼精美的砖雕图案,炫耀着主人高贵的身份。而村头青石护栏的古道、古亭以及梁柱间族人“高中(进士)捷报”依稀可辨的“江氏宗祠”,也很容易让人想象古村当年的显赫与繁华。
两溪汇合处的下晓起,村边水口十几棵数百年老树和村小学后成片的古樟树林,即使在古树遍布的婺源也不多见。村中也颇多明清古建,风格各具特色,村内小巷均铺青石,曲曲折折,回环如棋局。一些村屋门前设有瓜棚豆架,一派田园景象。此外还有双井印月、濯台焕影等景。
晓起的“三雕”艺术久享盛名。三雕即砖雕、石雕和木雕。清末茶商汪允璋、汪允珪兄弟建造的“继序堂”、“礼耕堂”是晓起“三雕”艺术的代表之作。
晓起的名贵古树观赏园荟萃了千余株古樟群及全国罕见的大叶红楠木树和国家一级树种江南红豆杉。它们不仅是先人崇尚绿色、重视和保护环境的有力佐证,更为今天的晓起增添了几分灵气。
古朴典雅的明清民居,曲折宁静的街巷,青石铺就的驿道,遮天蔽地的古树,野碧风清的自然环境,天人合一的晓起堪称中国最具韵味的古文化生态村。
晓起交通便捷,离县城34公里,黄山100公里,景德镇120公里,油路直通景区。大型停车场、酒楼、各式竹、木结构房屋等配套设施完善,可以同时接待400多人吃、住、游、乐。
篇二:江西婺源晓起导游词
欢迎大家来到这!我是你们的导游,我姓x,大家可以叫我小x。为了便于大家参观游玩,下面我首先大家介绍一下。
晓起村始建公元787年,始居人为汪万武,据晓川《汪氏宗谱》载:唐乾年间(公元877-879年)歙县篁墩汪万武逃乱,至此天刚破晓,只见青山环绕,绿水潺潺,地沃草肥,花香四野,便 搭草棚、起炊烟,而将此取名“晓起”,亦称晓川,后汪姓在小溪上游一公里处建村,也称晓起两溪汇合处的下晓起,村边水口十几棵数百年老树和村小学后成片的古樟树林,即使在古树遍布的婺源也不不多见。群山环绕、一水横亘的上晓起,村屋居多系明清建筑风格各具特色。
其中“进士第”、“大夫第”、“荣禄第”等官宅气派堂皇,前后天井,厅堂宽敞深进,炫耀着主人高贵的身份。繁华。晓起村中保持600余年的房屋有几十幢,风格鲜明,气势非凡。进士第、大夫第、荣禄第等商第官第无不折射出这方钟灵毓秀土地曾经有过的辉煌。一门四进士和四代一品更是先贤留与后人宝贵的精神财富。
江上青希望小学就建在晓起,江上青是江石溪第六子江的养父,祖籍婺源,1911年---1939年,中共党员,革命烈士。为继承和发扬江上青烈士崇高的精神,原上海市市委书记胡立教同志和上海市希望工程办公室引荐,共青团上海市电力工业公司委员会决定在江湾晓起村建“江上青希望小学”,谨此让家乡人民缅怀先烈,激励青少年秉承烈士遗志,勤奋学习,报效祖国。
晓起村位于婺源县江湾镇,婺源县位于江西省东北部,与皖、浙交界处。面积2947.51平方千米。总人口33.7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5.3万人。
篇三:江西婺源晓起游记
吃完早餐,我们就乘车出去外省了,也就是去江西省婺源县的李坑村和晓起村。首先我们去李坑村,是一个旅游景点,车程大约一共3个小时,而且车是走山路的,所以导游在吃早餐的时候叫我们大家慢慢吃,不要吃得太多,不然在山上面会很容易晕车的。
刚上车后,大家的状态都十分精神,但过了两个小时多后,大家都像一条条死蛇烂鳝一样了,害得司机要把车停了下来。
休息了一下后,我们就继续前往李坑村,可这次车程几分钟就到了。
到了李坑村的里面,也有很多古建筑都是“徽派建筑”,因为这里原来是徽州的范围,李坑村的特点是“小桥、流水、人家”,还有李坑村的特色水果——水井泡西瓜。李坑村处于“环山拥抱、满田翠绿”的中间。
我们首先进入了李坑村的牌坊,牌坊后面有一条小溪,小溪的名字就叫做“李坑”,原来这里的人都是姓“李”的,不知道我到底是不是李坑村人的后代。
这条小溪的水很清澈,清得可以看见水底下的“金荷包”鱼在河里面游来游去。河水上面的鸭子在嬉戏,水面上倒映着天上的白云和河边的绿树。
然后我们就跟讲解员走到一个楼阁外面,这个楼阁名叫 “星阁高隐”,据说这个村里的读书人去当官前都要来这里。
进到楼阁里面有很多古代名画,但是这里有人在炒臭豆腐,所以我们看一下就走了。
接着我们拐了一个弯来到村的街道上(刚才去参观农田),有非常多小桥,怪不得叫做“小桥、流水、人家”!
在一个“丁”字路口下边有两条小溪汇集在一起,成为一条溪流。在两条小溪的出水口都有各自的一条堤坝,两条堤坝的前面有一座拱桥,拱桥和水里的倒影合成了一个圆形,两条溪流的出水口像龙头一样。这里的人把它们叫做“双龙戏珠”。
接着我们跟着讲解员来到了一个商人的家里,这间房子很大,但大门不能对着街道上,因为在古代,如果没有做官的话,家里的大门是不能对着街道的。那时商人是没有地位的,所以他家要建一个院子,大门就在院子里面,再从院子的侧门通向街道。
在里面也有一些雕刻,是一些木雕,但这些木雕上的人头都没有了,因为在以前的一个时候被挖掉的。
参观完商人家后,我们就来到了一个当官人家里,屋顶有一大块长方形的天窗,长大约有4米,宽大约有2米,这种东西叫做“天井”。
然后我们就去爬山,在山上眺望李坑村。同时我们看到很多农作物:大冬瓜、茶叶、辣椒、黄瓜、丝瓜等。
下午我们又到了晓起村,这里主要以樟树为主,到处都能闻到樟木味,这里的木雕没有被破坏掉,因为这家的兄弟俩很聪明,把雕刻用一些泥土扑上,上面写着“毛主席万岁”五个字,这样人们就不敢破坏这个雕刻了。
你好,希望您能从百忙之中抽出时间,帮我们填写一份调查问卷。我们希望了解一些关于婺源旅游的信息,以便设计出更符合大学生旅游的旅游产品。我们将真诚的感谢您们!
1、您的性别()
A 男B女
2、您所在的年级()
A 大一B 大二C 大三D 大四
3、在大学期间,您出游的时间会选在什么时候?()
A 周末B 法定节假日C 寒暑假D平常
4、您外出旅游时,愿意停留的天数()
A一天B 两天C 三天D四天或四天以上
5、您外出旅游的主要形式()
A报旅游团B 自助游C 其他
6、您喜欢什么形式的的自助游?
A乘坐大巴B 包车C骑自行车D徒步
7、您能接受多长的骑行距离?()
A 6km以下B6km--12kmC 12km--18kmD 18km以上
8、您希望在旅游中能收获什么()
A 友谊B愉悦心情C扩展视野,增加见识D 锻炼自己
9、您来婺源旅游更倾向于()
A观光浏览B 休闲度假
10|您来婺源旅游能接受的消费水平()
A 500元以下B 500----999元
C 1000------1499 元D 1500元(含1500)以上
这次江西婺源写生让我记忆深刻,回学校都已经一个多星期,但是自
己感觉仿佛还是昨天一样,许多的东西在我的心里挥之不去。
此次写生让我体会到许多生活中所要学习的东西,让自己对我们身边的社会环境得到进一步深入了解。
首先,在去的旅途中让我体会到什么叫做苦不堪言,在火车车厢里的环境不是三言两语能表达完,在车里不仅拥挤,而且空气质量还非常恶劣。此次江西婺源之行是我离家最远的一次,也是我第一次坐那么久的火车,既有几分兴奋,又带有几分痛苦。
其次,在婺源这半个月中每天进餐主要都是吃素食,虽然吃的伙食比较差,但是从中让我体会到“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这一句话的真正意义,所以,在我回到学校吃饭时候,就算吃着青菜都能觉得特别的香,现在让我养成了不挑食的良好生活习惯。
最后,我在这次的写生中了解到,原来自己的绘画水平下降的如此之多,简直是有愧于艺术生这一称号,几年没有画色彩,自己的绘画能力已经糟糕的不像样,直接回到自己当时学绘画的时候了,特别是画色彩的时候,与当时美术考试之前的时候相差了十万八千里。所以让我认识到,久了没有用的东西将会生锈,就像自己的绘画水平一样,为什么会连以前都比不上,既然自己当时就已经有一项特长那么就不要荒废它,就应该把它继续保持下去。
婺源的风景真是让人流连忘返,来到那里使得我们更加的贴近自然,有金黄的油菜花,就像金色的海洋一样,走在古老的街道里让我们仿佛有一种身在古代的感觉,还有那里的山清水秀的景色都让我们大饱眼福。
半个月的写生时光一晃而过,美好的时光总是在悄悄的流逝,令我们回味无穷,在婺源我们看到了美丽的风景,还有感受到了那淳朴的乡村之情。在这次写生中,同学之间的互帮互助的那份友谊,也让我们难以忘怀。
这次江西婺源写生,让我们来到这么优美的地方,大家都有不同的收获,这一次写生不仅拓展了我们的视野,深化了我们对艺术深层次的了解,而且让我们真切的体会到了自然与人文之美,看着眼前婺源的山清水秀,还有古老的建筑,真是让人陶冶在这巧夺天工的自然风光之中。
这一次写生让我收获巨大,使我体会到了吃苦耐劳和积极向上的精神,使我们加深了对当地古建筑的认识,积累了传统的建筑知识,及当地的文化知识,也了解了我国先辈们的智慧与精心手工;另一方面也积累了许多资料和图片,为以后的艺术创作与理论知识收集了良好的素材。
总结:这次婺源写生使自己收到很多的收获,这次写生也像一面镜子一样把我照了一遍,让我了解到自身的不足之处,就在绘画方面来说,自己的绘画能了落后很多,刚开始的几天自己根本找不到绘画的感觉,而且让自己力不从心,根本没有把以前的优点保持下来,所以在今后的学习中,自己应该严格要求自己,发扬吃苦耐劳的精神,为今后走出社会而打好基础,为自己的梦想而努力奋斗。
姓名:李志平
学号:0861180134
指导老师:宋冬慧龚东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