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知作文

2025-01-0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感知作文(精选8篇)

感知作文 篇1

练-全方位感知人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学会全方位感知方法;

(2)通过对人的全方位感知,学会写人的文章。教学重难点:

(1)重点:学会利用眼、耳、口、鼻、手五种感知工具;

(2)难点:引导学生利用五种感知工具全方位感知人,学会写人的文章。教学过程:

一、导入、前测

同学们,我们班共有43位同学,大家已朝夕相处了两年多,一定互相有所了解吧!接下来就请你选择一位同学,以“我的同学”为题写一段话(用时5分钟)

二、分享同学的文章

说说写了同学的哪些方面的内容。要求畅所欲言,并加以概括,亦可以请学生自己上台描述,并引导归纳如下:肖像、外貌;心理、语言;动作、神态;着装、服饰;优点、缺点;以及主要事迹、职位、背景、爱好、处世态度等

三、了解五种感知工具

人体有五扇与天地万物交流的窗口,这就是:眼(视)、耳(听)、口(味)、鼻(嗅)、手(触)。

1、请学生用眼睛观察同学的手,并说说两只手的异同点;

2、再请学生用手摸摸对方的手,再次感受一下触摸的感觉。(如软硬厚薄、嫩细粗糙、冷热、冰凉温暖等)

3、引导学生把外在的感觉与内在的原因联系起来说,可以展开合理的想象和联想,即便夸张、荒诞一点也不为过,“感同身受是作文最好的朋友”!

四、后测

1、请学生动用五种感官工具全方位感知你的同学的任何一个部位,并准备与大家分享。(提示:允许的情况下,你可以用嘴巴咬,用舌头舔,用鼻子闻,用手捏捏或摸摸)

2、请学生以“拳头”为感知对象,进行全方位的感知训练 “这是一个像()的拳头。

五、小结

感知作文 篇2

一、快乐作文教学必须注重学生的自主写作

从信息论的角度看, 写作离不开外界信息的输入、储存、加工、编码、输出。外界信息的输入就是写作素材的积累。离开了素材的日积月累, 写作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写出来的东西如果都是凭空编造出来的东西, 不可能打动自己, 感动他人。信息的输入是写作的前提, 离不开学生的主动精神的发挥。有了这种精神, 学生写作就成为“我想写”“我要写”, 而不是“要我写”“逼我写”, 就能使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体会到乐趣与快感。

然而, 反观我们的作文教学, 大多是教师命题, 提出写作要求, 规定写作时间和字数, 甚至是命题的立意, 然后学生在这样或那样的条条框框束缚下进行写作。这样的写作更多的是遵命写作, 是一项硬性任务, 是训练系列中的一个环节, 学生没有过多的选择余地, 不能自主, 内心没有快乐的体验, 写出来的东西让人读了味同嚼蜡。因此, 将作文的自主权交还学生, 让他们真正喜欢作文, 是我们改变作文教学现状的关键。

注重学生写作的自主性, 体现在写作时间、写作空间、作文形式上。什么时候写, 想写些什么, 以什么形式来写要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安排。我们负责教会学生善于捕捉特定情景中的真实感受, 将这些不期而遇的内心感想及时记录下来, 要么随笔, 要么日记, 要么读书笔记, 或洋洋洒洒, 或三言两语, 兴之所至, 一挥而就, 真正地让学生以“自由之笔”书写“自由之心”, 抒发“自由之感”。

二、快乐作文教学必须激发学生的写作激情

自主写作轻松自在, 深受学生喜欢。它是作文教学追求的一种最佳的理想状态, 是快乐作文的起点。然而, 自主不等于“放羊”, 否则, 就会给不自觉者大开了方便之门, 只会导致作文教学的无政府状态, 最后变成爱写不写, 谁愿写谁写, 从而使得作文教学无所作为, 效果不佳。因此, 要想让学生在享有充分自由的情况下自主作文, 还必须激发学生对作文的热爱, 使其对写作充满激情。可以这样说, 激情是快乐作文的助燃剂, 没有激情的自主作文、快乐作文就是一句空话。那么, 作为教师, 我们又该如何去点燃学生的这种激情呢?

首先, 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我们要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写作文。写作文绝不仅仅是应付我们所要经历的各种考试, 而是适应现代生活的需要。写作是未来公民适应社会的一种生存能力和创造能力, 是使自己的生活更加丰富、更加充实的一种手段, 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 并非是为了成为作家或者文学家。为了生活, 我们需要更好地写作。为了更好地写作, 我们必须热爱生活, 从生活中汲取丰富的养分。只有对生活有激情的人, 才能对写作有激情, 才可能写好作文, 才能用手中的笔记录生活中的一点一滴, 感悟人生的丰富多彩。如果生活的激情能成为我们写作的源头活水, 那么作文的快乐是可以想见的。

其次, 教师要做热爱生活的榜样。教导学生热爱生活, 增强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 点燃学生写作的激情, 教师要率先垂范, 做一个热爱生活的榜样, 做一个热爱写作的典范才行。我们要做火把, 去点燃学生快乐写作的激情。要让学生信服, 我们作为语文教师, 一定要经常“下水”作文。如果一个我们只会整天谈经验说技巧, 不亲自“下水”试一试, 怎么能体会到写作的艰辛与快乐。如果我们不起到榜样作用, 学生怎么能心悦诚服地接受我们的教育。试想, 一个以对生活充满激情、写作见长的语文教师会对学生产生怎样的积极影响?

三、快乐作文教学必须让学生学会分享成功

鉴于学生作文水平和作文能力的差异, 我们需要建立一套多元的评价标准。我们教师要对学生的作文情况进行总体的摸排、定位、建立档案, 根据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写出合适的评语, 不搞一刀切, 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甜头, 体验到进步的乐趣。我们还可以充分发扬民主, 采取学生自评、互评、师生共评等多种形式对学生的作为进行评价, 让学生尽量去发现每篇文章中的闪光点, 让每一个学生都感受到自己是受到重视的, 树立“我能行”的自信心。

此外, 搭建分享的平台也十分必要。比如, 让每一个学生都准备一个精致的小本本, 写上自己的得意之作, 以供交流。班级可以设论坛、辟专栏, 既可以评论身边的人和事, 也可以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年级可以刊印优秀作文选, 让优秀作文变成一个一个的铅字, 供人传阅。学校要有文学社、广播站, 搞辩论、办演讲、设沙龙, 让有写作专长的学生一展风采。总之, 机会要多, 舞台要大, 才可以形成强力磁场, 展示才华, 调动兴趣。

感知作文教学初探 篇3

感知作文,是中语会田玉博士首创,就是老师引导学生充分调动眼、耳、口、鼻、手五大外感知器官和内部感知器官,对人、事、物、景等进行全方位立体动态感知,强调感同身受的一种作文理念。

经过一个多学期在实验田中的耕耘尝试、摸索实践,初步经验总结如下:

一、切入点要选准。

确山一中流行这样一句话:上好第一节课;第一天课;第一周课;第一月课。

作为新型课,我相信,如果把握好这四个一,坚持下来,就一定能体现出这种课的优势!

从哪里切入至关重要!

切入点一定要从学生最感兴趣的事物入手。先感知叶子或花生,就不如先感知苹果或橘子效果好。学生对苹果的兴趣要远远大于对叶和花生的兴趣。那种把苹果带到课堂上赏、嗅、摸、品、听所带来的视觉、嗅觉、触觉、味觉、听觉的冲击力,会在学生大脑中产生强烈的作文风暴!会让学生一下子喜欢上这种作文课!喜欢上课的老师!并渴望再上这样的课!如此强烈的心理渴望,会让今后的作文教学事半功倍!

二、抓好后继课堂衔接和落实。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抓好后继课堂的落实,就会走向成功。

静态的物感知过了,就可以循序渐进,逐步增加感知内容。

如:苹果——盆景——爬墙虎——叶子PK赛——斗鸡比赛……

如感知苹果之后,我们再进行感知盆景活动中,我是这样操作的。

我没有单纯的把训练停留在简单的对物的感知上,而是加入了对事的感知训练。我让两位性格外向的同学到附近的办公室搬来一盆翠兰,并神秘地对班内其他学生说:注意观察二人进班时的情景,包括人物动作和神态。二人气喘吁吁的把盆景翠兰搬到了讲桌上。为了便于让学生观察,我小心翼翼的从翠兰的最下部摘下一片即将老化的叶子,然后用左手的拇指和食指捏住叶子的梢部,把叶子在我的右手食指上缠绕数圈,放手,叶子完好如初。又把叶子撕裂成细长条,折、放。我让学生观察我的动作中用到了哪些动词,并把这些动词串联成句,接着让学生谈谈自己还发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如叶子的韧性、用途,如从老师的神态联想到老师的心理等。

接下来开始写文章,交流后进行如下环节:

让学生按行分成四大组,依次排队到前面来近距离地观察翠兰。可以看、摸、闻、听、品!并提醒学生观察的角度变了,你眼中的翠兰还一样吗?注意这种变化,并在后测作文中显示出来。

就这样,感知训练由简到繁、由静到动、由物到事,循序渐进。抓好了后继课堂的衔接和落实,我们的探索实践之路会走得更加稳健。

三、留心生活,抓住写作创造契机。

生活即语文,留心生活,因地制宜,抓住写作创造契机,来唤醒孩子的感知能力。

如:苹果旺季,感知苹果;花生旺季,感知花生;下霜了,感知树木色彩质地的变化;春天来了,感知疯长的柳叶……

四、抓好阅读积累和练笔。

我们都知道,厚积方能薄发!

作为工具性和人文性极强的语文教学,作文又是根本。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2012年的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初中阶段又增加14篇古文。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阅读积累必不可少。尤其是七年级学生,我们除了加强学生练习小楷字外,还提倡学生每周一本书,开设阅读银行账户……每周根据要求摘抄一至两篇文质兼美的好文章;每周一篇写实的规定话题或内容的周记;各种小练笔更是随处可见……

抓好阅读积累和练笔,会让我们的实践探索脚步迈得更稳健!

总之,语文探索实践的过程就是语文教师专业化成长的过程,是唤醒激发学生感知意识,开始快乐之旅的过程。

田博士说,做温暖人心的教育,我从学生的反应中也越来越深的体会到这一点。

感知秋天作文 篇4

星期天,妈妈带着我去郊游,同去的还有外婆和舅舅。一路上,天高云淡,空气清新,美好的秋色映入眼帘。瞧那田野里,稻谷成熟了,金灿灿的一大片,好像金子般闪烁着;一旁的棉花绽开了笑脸,吐出了雪白的棉花絮。外婆告诉我,秋天是农民最开心的时候,也是最忙碌的时候,春华秋实嘛,农民忙乎了漫长的春天和夏天,他们收获的不仅是劳动的果实,更收获了一年的喜悦。

难道是秋娃娃不小心打碎了水罐子,天上下起雨来,我们跑进了一个果园去避雨,果园里是一个水晶棚,里面种着许多水果,有红红的柿子,有灯笼似的苹果,还有水晶似的提莲。

雨停了,我们走出了果园。走着,走着,一阵香味扑鼻而来,哦,是桂花开了,我做了一个深吸状,闻着这又甜又浓的香味,我的烦恼全抛到了九霄云外。金灿灿的桂花隐藏在树叶中,好像害羞的小姑娘闪闪烁烁,可香味已经飘到四面八方

感知秋天作文 篇5

我独自走在林间小道上,脚下的枯叶发出咔嚓咔嚓的脆响,很好听,像是在欢迎我。这一声声脆响缓解了我旅途的疲劳,指引着我走向树林深处。忽然,一颗长满了红色叶子的大树出现在我的眼前,夺走了我的眼球,我的眼神被它所吸引。那一片片红色的叶子在金灿灿的阳光的照耀下,散发着属于它们自己的光辉。

我想伸手去摘那片红叶,却够不到,无论脚尖踮得有多高,也无法摘下它。这时,一阵凉爽的微风向我吹来,掠过我的手臂,直向那片红叶,红叶乖巧地缓缓落下。我盯着它下落的轨迹,伸出双手,它平躺在我的手心里,像一个刚刚离家的孩儿。我将它放入包中,继续前行。

微微俯首看向地面,一片片红黄的落叶均匀地铺在地面上,这是秋为大地铺上了一条彩色的地毯。走在那彩色的地毯上,一种舒软的感觉从脚底向全身扩散。树木在一阵阵风的吹拂下,金黄的、鲜红的、微绿的叶子在我眼前落下。它们犹如舞者,在风的伴乐下,翩翩起舞。良久,才缓缓落下。

秋天来了,树叶落了。

我走出树林,来到一片草地,这里的草不再像昔日那般生气勃勃,它们换上了一袭黄色的连衣裙,在烈烈秋风中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去舞蹈,用最优美的舞姿跳完它一生中的最后一舞。我有些乏累,放下背包,坐在草丛中,仰望天空。天空湛蓝而高远,一只只白鹤从天空中飞去,在云彩里留下一道倩丽的身影,这使我不禁想起一句诗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秋天来了,小草黄了。

我再次起身,背上背包,向前走去。忽然,一阵飘香钻进我的鼻中。我抵挡不住果香的诱惑,不自主地遁着香气来到一片果园。一颗棵果树上挂满了果实。

这里的果树品种很多。我来到一棵桃树下,看向那白里透红的桃子,口水禁不住溢出来。我急不可待地摘下一个,捧在了手心里。这个桃子犹如一个刚刚诞生的婴儿般依偎在我的`手心中。咬一口,啊,满嘴的香甜,溢满了口腔,向全身弥漫

秋天来了,果子熟了。

感知春节作文800字 篇6

春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在农历正月初一。人们都说“过年”。孩子们非常喜欢过年。春节不但是一个喜庆的节日,同时,也是一个累人的节日。

春节之前,家家都要大扫除一次,意寓是:洗掉前一年的晦气,迎来新一年的喜气。但人们还要去买年货,用来招呼客人。最重要的是,卖对联和年画。屋外贴上了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了各色的年画。最忙的时候到了——春节的前夕也就是十二月三十一日。那时,外婆会把我,表姐,阿姨,妈妈们叫来一起包饺子,等到春节的晚上吃。

春节到了。孩子们都跑到商店里去买鞭炮,小伙伴们围在一起玩。玩的方法各式各样:有的放在沙堆里放;有的放到水里去;还有的把鞭炮里的粉弄出来,再用火点燃,就会发出亮光。可漂亮了!真是“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方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挑换旧符”啊!晚上,一家人围在一起吃自己包的饺子,真是美味啊!还一边吃一边说,开心得不得了!吃完之后,男人们和朋友们搓搓麻将,小孩们和女人们在家里看看春晚,真幸福啊!其实,为的是12点的到来。就是守岁。12点时,大家都开始放鞭炮啦!天上瞬间变得亮起来,好像一个个小精灵在向你眨眼,那一双双七彩的眼睛,真令人惊叹啊!鞭炮放了之后,大家都进入梦乡了。都熟睡了。

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元宵。听到元宵,我们先想到的就是舞龙灯了。那时,家家都挂上了红红的灯。这项活动,不论是大人还是小孩都非常喜欢。拿龙登场的就像一条长龙。在天空中翱翔,身上还闪着亮光。他还回来你家“游玩”,只要它经过你家,就要放鞭炮,表示欢迎。如果,他来你家“游玩”,你就要给它一个大红包。等下吉祥的预兆。

思是:你家来年可以红红火火,家庭幸福。最有意思的就是“龙头和龙尾的大战”了。好刺激啊!

元宵过后,大家都各自忙去了。大人们去工作,小孩们去上学了。

这就是我们的春节,怎么样,不错吧!你们也来介绍你们家乡的习俗。

感知春节作文800字2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这句千古佳句无疑是对春节的写照。

春节,是农历的岁首,也是我国的传统节日。这个节日在我国非常的盛大和隆重,俗称“过年”。每逢过年的时候,家家户户都要将旧的春联和福字撕下来,贴上新买的,这叫除旧迎新。

每年的除夕之夜,空气里似乎都弥漫着春节带来的欢乐与激情。这时,人们的手机一遍又一遍的响起。是电话,是短信,手机拜年的潮流在中华大地涌动。那些新年收到的祝福与问候,在日光下寂寂地敞着。一碟碟美味的佳肴被端上了桌,一家人终于团聚在一起吃着年夜饭,聊着生活中的琐碎小事,回忆起这一年的点点滴滴,话里行间似乎都弥漫着幸福的味道儿。吃过饭,一家人挤坐在沙发上,其乐融融地看着春节联欢晚会,时不时被荧屏上幽默的语言给逗乐了,时不时因舞蹈演员的优美舞姿所打动,时不时为播放的节目讲讲自己的见解。

一大清早醒来,相信你们一定会想:新的一年又开始啦!我们要穿上新装,为自己好好打扮一番,然后走街串户,向左邻右舍拜年。出门相见七嘴八舌的嚷嚷:“恭喜!恭喜!”“同喜!同喜!”压岁钱装满了荷包,心里都甜滋滋的。接着,便是走亲访友,美美的吃上几顿。

到了正月十五,这过年算是到了尾声了。元宵之夜,月亮可真圆哩!像一个大玉盘,时而有几片云彩飘过,仿佛是一位羞涩的姑娘用丝绢遮住了脸,影影绰绰。

五光十色的烟花,将乌黑的天空装扮的格外艳丽。

最美的是“七彩蝴蝶”,只听三声响,五彩的“蝴蝶”冲向天空,各彩各色交错在一起,就像一位位美丽仙女在天空中撒落着花瓣。我迫不及待开始放烟花。我拿着烟花棒上下左右不停的摇晃着,有时摇成一条龙,蜿蜒浮动着;有时摇成一个个美丽的花环,熠熠闪光;有时摇成飞流直下的瀑布,那飞沫激荡四射……五彩缤纷的烟花,满面红光的神采,这不是一幅美丽的图画么?

欢声辞旧岁,笑语迎新年,新的一年我们播种新的希望,新的一年承载我们新的梦想!过大年真好,我爱我的节日春节!

感知春节作文800字3

春节前,妈妈给我讲了春节的由来:中国农历年的岁首称为春节,一般从腊月二十三的祭灶到正月十五,也有的从腊月初八开始,一直过到正月底,其中以除夕和大年初一为高潮。春节时间延续长、地域跨度广,节日活动丰富。据记载,中国人民过春节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了。因此,春节是我国最重要、最隆重,也是历史最悠久、最热闹的传统节日。

今年春节有三件事令我高兴和难忘。

第一件事是送给爷爷奶奶一份“惊喜”。

这可是我的“秘密”呀!你可不要说出来。我悄悄的告诉你吧:今年爷爷和奶奶都66岁了,我和爸爸妈妈早就商量好,要给爷爷奶奶发压岁钱呢!嘘,小声一点!别让他们听见啊。我们把这个美好的愿望和二叔通了气,唯独不告诉爷爷和奶奶。因为我们要给他们俩一个“惊喜”!

农历三十上午,我和爸爸妈妈就带着我们的“秘密”高高兴兴的来到爷爷奶奶家,二叔已经在家里等候我们了。爷爷奶奶已经开始准备午饭,爸爸妈妈加入准备的行列,我和二叔一起玩耍去了……吃午饭的时候,我们没有泄密!

新年钟声即将敲响的时候,热气腾腾的饺子已经摆上餐桌,我们分别给爷爷奶奶拜年,并给他们每人送了一份“惊喜”,爷爷和奶奶脸上洋溢着笑容,他们说:我们要好好保存起来。伴着新年的钟声我们每个人的幸福感都达到的了顶点。

第二件事是放鞭炮。

今年,爷爷和妈妈给我买了许多鞭炮,有手摇花、魔术弹、小飞碟、钻天猴等等。煮饺子前,我和二叔还有妈妈就下楼去展演我们的鞭炮士兵去了,那鞭炮齐鸣、百花齐放的华光异彩染红了晴朗祥和的夜空,点亮了每个人的希望和憧憬。我不断地欢呼和跳跃着,尽情释放心中的快乐和幸福,迎接美好而又崭新的一年。

第三件事是合理安排我的压岁钱。

当然喽!节日里长辈们也给了我很多压岁钱。在妈妈的提议和帮助下,我也要合理安排一下我的“经费”收支了。我们把大部分压岁钱存到银行作为我的教育储蓄,等我高中时用。令外的压岁钱用来做日常零用和购买我喜爱的图书还有玩具。对了,妈妈说还要教我记账呢,培养我做个出色的“管账先生”,以便今后合理调整和安排我的日常收支。

我家的春节是这样过的,节日里充满了欢声笑语,是永远令我高兴和难忘的!你家的春节是怎样过的呢?

感知春节作文800字4

春节即将到来,我们全家几个月前,就马不停蹄的大扫除、买年货、大血拼买新衣、贴春联,大家像一群工蚁似的,不停的忙着,有时已经累得疲惫不堪,像泄了气的汽球,瘫在沙发椅子上,但是,一想起妈妈的话“过年发给大家一个又红又大的大红包”,我的精神马上又朝气蓬勃起来了。

兴奋期待的过年终于来临,妈妈为了这个新年,早就提前请假准备拜拜和除夕夜的丰盛佳肴,就在妈妈的巧手和我及姐姐七手八脚的帮忙下,好吃的佛跳墙,香喷喷的红烧狮子头,鲜嫩的清蒸黄鱼,让人口水直流的白斩鸡,热腾腾美味可口的火锅……,都在大家齐心协力下通通摆上从储藏室里拿出来的大圆桌上。平时全家人吃饭只有三菜一汤,今天数一数竟然有十五道菜,每一样都让我垂涎三尺,嘻嘻!吃年夜饭啰!我和姐姐争先恐后的吃妈妈做的拿手菜和我们爱吃的菜。除夕团圆饭,就在大家吃吃喝喝,天南地北的聊天中,喜气洋洋的欢度快乐的溜走。

大家吃饱了,爷爷拿出压岁钱发给大家。接着,收到爸妈、叔叔婶婶的大红包,小孩子一个个兴奋的活蹦乱跳,我也开心的跑进房间,赶快算一算到底拿了多少钱。 之后,爸爸拿出鞭炮,我们一群孩子在院子里玩了很多鞭炮:有冲炮、蝴蝶炮、甩炮……尤其是冲天炮最好玩。每当冲天炮爆开时,我的心花也跟的不断怒放。

大年初一,爸妈领着我和姐姐到亲戚家拜年。“恭喜发财”大家彼此互道恭喜。大年初二,我们凌晨三点就出发到外婆家,到了外婆家,我们兴奋的跑向外婆大声说:“虎年行大运,天天大吉大利”,拜年完,外婆马上就给我一个大大的红包。晚上舅舅带我们到餐厅吃大餐,我吃了很多东西,肚子像西瓜一样大。

过年就是要说吉祥话,听这些吉祥话让人感觉非常的愉快,彷佛一整年真的就要好运连连呢!真希望平时大家也要像过年一样的互道恭喜或祝福,让人人心田充满快乐的情愫。

这个过年,我和爸爸在夜市吃尽琳琅满目的小吃,过年真好。

感知春节作文800字5

春节是最喜庆最欢乐最热闹的,我满怀期待的心情终于等来了。迫不及待的换上新衣服,用最舒畅的心情迎接这一天,这真是一个美好又快乐的一天呀!

街上的堵得水泄不通,每个人脸上都很着急,争先恐后的想先回家,但这样很容易导致交通事故的发生。街上摆满了摊,不是卖年货就是卖烟花爆竹。人们大包小包的提着东西走在街上,喝声,砍价声充满了整条街,这样的热闹仿佛一首歇斯底里的高音歌,这是春节的开场曲。

傍晚,夜幕降临,星星闪烁稀疏,街上冷冷清清,大家都在家里吃美味佳肴的年夜饭呢。我也不例外,小小的屋里,却充满了温馨,火锅热气腾腾,桌上摆满了鸡鸭鱼肉,一家人有说有笑,真是其乐融融。年夜饭像一首缓慢抒情的歌,唱出了家的味道,幸福是歌的旋律,这是春节的进行曲。

在我满怀憧憬的等待下,十二点终于来了,当秒针定在十二时,世界忽然像爆发了一样,烟花爆竹震耳欲聋的响起,天空散满了璀璨的烟花,持续不断。五颜六色的,像宝石一样的,闪闪烁烁的,点缀着黑夜的星空。整个世界像滚热的开水沸沸腾腾,无处不在的爆声,喜气洋洋的欢乐,人们都仰着头看烟花,脸上洋溢着快乐的笑容。一会儿,一眼望去,全是红红的一片,大地换上了一声大红的衣裳,家家户户门口都贴着福字,而且是倒着的,意思是‘福来到’,这是我们当地的习俗。这样的热腾喜悦像一首激情澎湃的摇滚乐,这是春节的进行曲二。

十二点半过后,世界一点一点恢复安静,许多人都睡了,我看春晚到一点多,忍不住的困意让我双眼打战,于是便爬到床上蒙头大睡了。梦里不知不觉的勾起嘴角,笑得很甜,带着微笑迎接明天的到来,这像一首安详的安魂曲,让人魂牵梦绕,这是春节的结束曲……

这就是春节,它象征着一个美丽的开始、一切烦恼的结束,抛开了的不愉快和烦恼,让我们以全新的姿态和心情迎接美好的起点吧!把春节汇成一首交响曲,每一个音符每一个旋律每一个伴奏都唱着每一个人的心声。最后,让我们在2020画上一个圆满句号,用微笑欢迎2021的到来。

感知作文 篇7

自近代以来科学技术的强劲发展, 也日益强化了客观物质世界存在的观念, 科学的能量守恒和质能守恒的知识也广泛普及。人们已大都相信物质只能与物质事物相互作用, 神灵迷信的思想因而逐渐消除。这一事实反映在哲学界则是唯物主义的发展强大和唯心主义走向衰落。近几十年来坚持“物质世界的因果闭合原则”的物理主义学派在心智哲学研究上发起了一场“解构心灵”的本体论变革运动, 主张世界上只有物质存在和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 根本否定有主观的精神心理意识在人身或大脑中实际存在, 在当今学术界产生了很大影响。这是事情的一个方面。

另一方面, 科学技术的发展虽然支持物质存在和破除神灵迷信, 否定了唯心主义的精神实体观念, 但是这不等于也否定了有心理现象的存在。人的内中有心理意识现象存在是我们切身体验着的明证事实, 各种色、声、痛、痒的鲜活感觉 (以及自己的“我”对它们的“知”) 是不容否认的, 也是无法用神经生理活动来对其作同一性解释的。因而, 如何看待精神的心理意识现象与身体或脑的关系以及它是如何产生的问题, 这乃是当今学术界处于争论热点中的“心身问题”和“意识的困难问题”。当然, 坚定的物理主义者是否定这两个问题的, 他们只把心理意识概念视为复杂大脑神经活动的代名词而已。

但广泛的调查了解表明, 坚定的物理主义者只是少数人, 大多数人在承认客观物质世界存在的同时也相信人有心理意识存在的。笔者也是如此, 并且, 下面我们也只在承认“有心理现象存在”和“物质世界的因果闭合原则”这两个基本点的基础上谈论问题 (笔者已经在有关论文中对这两点作了专题论证[1]) 。

表面看来, 物质事物或物理事件与心理现象或精神事件是决然相异的两类不同东西, 可是二者在身体的脑中是同步活动、和谐相处的, 因为一切心理活动都严格对应着相应的神经生理活动, 这已是现代心脑科学反复证明了的事实。为了解释这个问题, 自笛卡尔以来学术界先后提出了心身交感论、心身平行论、副现象论、新副现象论、突现论和信息两面论等解决方案, 但这些方案终是难以真正解决问题。笔者已在《心身问题的出路何在?》[2]和《信息两面论质疑》[3]等论文中对它们作了专题的分析批判。简言之, 心身交感论违背物质世界的因果闭合原则和质能守恒定律;心身平行论则以上帝的协调为机制, 实为迷信观点;副现象论未能说明非物质的心理副现象是如何产生和存在的机制问题, 不是一个真正解决问题的理论;新副现象论则提出一种新质的“大脑要素”作为心理现象的载体而却尚无科学根据来支持;突现论曾风行一时, 但它却是一个排斥因果性的黑箱理论, 不能给出大脑的整体活动为何会突现 (产生) 出心理意识的真正理由, 问题依然存在着;新近出台的信息两面论赋予信息以心物两面性, 但“信息”只是一种意义性的抽象东西, 它是不能成为具体存在的心理现象之载体 (或主体) 的 (相反, 信息要以具体事物为载体) 。加之, 前述的物理主义学派的各种心身论 (取消论、心身同一论和功能主义等) 一致否定心理现象的真实存在, 全然不顾人们切身体验的“感觉性质”, 过于武断;而承认心理存在的各种二元论学说又终难合理说明心身和谐并存的事理。所以, 直至今日, 一条巨大的“解释鸿沟”横置在心理与身体之间, 使二者相望而不可及, 人们在期待着一道理解之桥的架设。这种等待还会多久呢?其实, 远在天边, 近在眼前:在人类智慧的宝库中, 这样的“桥”已经造出, 一种内外两向感知的理论完全可以合理解释心理与身体的如是存在和关系。下面我们展开之。

二论内向感知, 述心理现象之所由

事实上, 直接的日常经验已经明示我们, 客观事物或物理事件乃是人通过眼和耳等感官感知到的东西, 这种感知是外向的 (对象在感官外面) ;心理现象则是人 (脑) 的内部经验, 是内省、内感知等活动的内容或状态。研究表明, 顺此理探索, 可得出路。历史上, 从内外状态上来看待心物和心身关系的思想, 最早可追溯到生于16世纪的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霍布斯, 他主张“感觉”是物体的内部状态。后来俄国唯物主义哲学家普列汉诺夫也认为:“感觉和思想、意识都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内部状态”[4] (不言而喻, 物理事件则是物质的外现状态) 。到了当代, 美国系统哲学家拉兹洛提出“双透视”理论, 认为心理现象是脑 (心理-物理统一系统) 从内部作内省观察所得到的, 当从其外部来观察时所得到的则是物理事件 (灰质结构和神经活动等) [5]。近年来, 我国学者陈刚根据心理意识的隐私性特征也提出心理事件为脑的内在知觉 (物理事件为脑的外在知觉) 的观点[6]。这四者都是从 (物或脑) 的内部状态来看待心理现象的先例。综合以上思想, 我们在这里可把“心理现象”界定为“脑的内向感知的内容或状态”, 物理事件或客观事物则为“脑的外向感知的对象”。那么, 内向感知和外向感知究竟是什么意思, 它们是如何形成、怎样存在的, 又是如何关连着心理现象和物理事件的呢?接下来我们展开分析, 本节中先分析脑的内向感知的含义与特征以及心理现象如何由以存在的问题。

何为“内向感知”呢?显然, 内向感知是相对于外向感知而定义的, 而“外向感知”之义较浅显, 是指从客体的外部对其进行观察或认识, 其特点是观察对象位于观察者外面。那么, “内向感知”是从某物内部某处作观察吗?由于感知者从内部某处观察某物乃是主客对立的感知模式, 其对象仍在感知者之外, 这应属于外向感知活动;因而, “内向感知”不是此义, 其特征在“内向”二字上, 它的正确含义应该是“向内省察或感知”, 也即“某东西向内省察自身”, 与“自我意识”类同。由是, “脑的内向感知”之义就是:脑向内省察自身, 也即脑对其自身状态进行感知, 是脑的自知或自我意识。但从逻辑上讲, 内向感知也是一种感知活动, 它也应该有一感知的主体相应存在。那么这个“主体”又是什么呢?显而易见, 由上述“脑的内向感知”的定义——脑对其自身状态进行感知——就可以断定, 这个感知的“主体”应该就是脑本身;即此感知乃是脑本身对其自身状态进行感知。其他一切非脑本身的东西, 包括非物质的精神实体或心灵, 都不能成为脑的内向感知的主体, 否则就不是“内向感知”了;因为某非脑的东西在脑中观察脑体, 就如同人在山洞中观看洞壁, 这乃是一种主客对立的外向感知活动。再说, 若引入心灵实体将会导致二元论, 无助于心身问题的真正解决。所以, 脑的内向感知的主体只能是脑本身;经验和科学都已表明脑是具有感知功能的, 因为人脑时刻都在觉察和知晓着某事物或某现象的此在 (这是脑有知性的实证) 。内向感知乃是脑对自身状态作感知, 这种感知的特征就是“自知性”, 即脑的内向感知的内容只为脑本身所知道和拥有, 一切他者无从知悉此内容, 不能共有之, 这也是一种主观性、隐私性或封闭性。若更确切一点说, 心脑科学的知识已表明, 脑的心理感知活动只具体发生在大脑皮层后部的感觉区中, 此脑区特定模式的神经电活动才是感知活动的直接机制。这里把“脑”述为感知主体乃是一种简化处理, 以便于行文表述和总体理解。

上面我们论述了内向感知的含义、主体和特征。由它的主观性、隐私性或封闭性特征, 我们很容易推断, 人的心理现象或活动就是脑的内向感知的内容, 因为心理现象是只为我们自己所知道的, 也即只为自己的脑所感知到, 一切他者不能知悉和共有。例如痛觉的滋味只由痛者自己体验 (感知) 到, 味觉也只由自己知悉, 颜色和声音的感觉实际也只属于个人, 他人不能知道自己内中的色彩和音调的具体样态或品质;至于思维和想象等复杂心理活动则更是严格隐私的, 无人知道我这时候在想着什么。所以, 人的心理现象完全具有内向感知内容的特征, 它确实是以脑的内向感知的方式存在的, 性质上有别于相应的大脑或神经的生理——物理活动, 只能主观隐私地依存于脑的内向感知活动而为其内向感知的内容。

接下来的问题是, 我们的脑乃是由各种细胞、神经和血管组成的肉质网络系统, 外观上是两个灰色半球的联合体, 但内向感知的内容则是各种颜色、声音、冷热、痛痒等主观经验现象, 此二者的差别区大, 形态殊异。这样, 我们怎么能够说内向感知是脑对自身状态的感知呢?或者说, 脑的内向感知怎么能把自身的一种状态转变成了完全相异的别样状态呢?此问题看起来确实令人困惑不解, 但实际上却是易于回答的, 上述两种殊异的状态乃是脑本身对于不同观点所表现的不同状态:灰色大脑半球及其神经细胞的网络结构是脑体向外在观点所表现的一种现象状态;色声痛痒等心理现象则是脑体对内在观点所表现的现象状态。这两种现象状态皆为脑本身的不同现象, 而不是其自在本体或本来面目。因为人的感知与认识乃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包括了许多内部环节, 故不能够直接把握事物的自在本体, 只能获知其表现状态或现象;而事物本体的现象状态是随表现条件而变化的, 在不同的条件下其现象状态可以很不相同, 这点不难理解, 例如红外照相与日光照相的效果就殊异。由于内向感知与外向感知乃是两种不同观点、不同方式的透视, 故两者各自所获知的现象状态是可以有很大不同的。这里需要再次强调的一点是:我们不可把脑的外向感知状态 (灰色半球状态) 当作脑的本来面目, 它也只是脑的一种现象状态 (至于脑的自在本体究竟是何状貌, 我们现在不得而知) , 也不能说它比心理现象状态更基本、更重要。

由是, 据上所述, 人的心理现象是脑的内向感知的内容, 也是脑对内向感知所表现的现象状态。简言之, 心理现象是脑的内向感知状态, 它严格属于脑本身, 具有绝对的主观封闭性和个人隐私性, 一切他者不可共有之。此外, 一切非心理的客观事物终究是可能为他者所观测的, 唯有心理现象封闭于脑中不可外现;加之, 世界上也只有脑才有感知能力。这也是我们把心理现象确认为脑的内向感知状态的理由, 并且, 也唯有心理现象只能是脑的内向感知状态;脑的内向感知 (的内容或状态) 因其之主观性和隐私性的本质特征也就是心理现象。从而, “脑的内向感知”就既是心理现象的存在方式和产生机制, 也还是理解心身关系的新思路。

三论外向感知, 述客观事物的指认

与内向感知相对, 脑还具有外向感知的功能, 这是一种指认客观事物或物理事件的途径, 也即一种对他者、对外物的主客对立式的感知活动。那么它是如何形成的呢?研究表明, 外向感知作为一种“感知”也是发生在脑内的一种主观经验现象, 实际是指由外物通过感官传入而引起的大脑神经活动模式所产生的那部分内向感知, 也即是执行信息功能的那部分内向感知, 它们对应着认识中的外界客体, 是外物的主观映象。为了研究认识活动的需要, 我们则将由外界事物 (通过相应的感官传入) 所引起的那部分内向感知定名为“外向感知”, 外向感知的内容依然是颜色、声音和气味等现象的组合, 外向感知的主体也是脑 (本身) 。但当外向感知一旦从内向感知中划分出来后, 它就具有了反映或指认外界客观事物或物理事件的职能 (因为它本是由外物的信息作用所引起的, 为外物的主观映象) 。但是, 我们这里还不能把客观事物或物理事件直接述为外向感知的内容, 因为后者仍是主观的感觉内容 (经验现象) ;实际上, 外界客观事物乃是外向感知的感觉内容所“反映”的外部对象, 也可以说它是感觉内容所“意指”的意向对象, 这也是影响广泛的意向性理论的结论。意向性理论揭示心理意识中的感觉内容具有“关涉、指向、表征”外部客观事物的特性, 此即意向性;客观事物则是心理意向活动的意向对象。

遵依意向性理论, 我们便能够把感知-认识过程中的主观东西与客观东西分辨开来:由于外向感知的直接内容还是形色味音等经验现象, 故而它们相当于上述的感觉内容, 还属于心理方面的主观东西, 是外界事物的主观映象;外界事物乃是外在的客观东西, 因而它只能是上述的意向对象, 是外向感知 (的内容) 所意指的东西。如当我们观看一个苹果时, 直接感知的内容是一个圆形的红色现象, 但由此我们能意识到这是一个球形体积的、且有一定重量、硬度和甜味的红苹果。之所以我们能够从外向感知的内容中意识到相应外界事物的存在, 相关研究表明, 这是我们在长期的感知-动作协调经验中达成的一种联想和理解, 即外界事物的各种相关性状通过人的反复感知和实践操作已在人的记忆中连结成了一个整体, 后当某物中的一个性质被感知到时, 它其余的相关性状也将被一起联想出来, 并被知觉 (意识理解) 为一个完整的事物 (如苹果) 。实际上这也是由于外向感知的内容关联着外界事物之信息作用的结果 (因为外向感知的内容是由外物对感官的刺激作用所引起的) , 客观物质世界的存在乃是感知与动作能够建立协调 (而形成事物的整体记忆) 的先在条件。因此, 外向感知的内容蕴含着外界客观事物的信息, 有了反映和意指外物的功能而成为了外物的主观映象;但它又与外界事物本身是本质不同的存在:外向感知和内向感知同为脑的心理感知, 其内容都是主观的经验现象, 属于主观范畴;外界事物则是物质实体的存在与运动, 当属客观范畴。这里, 我们应该把外物的主观映象与其所意指的外物本身这两者的存在性质分辨开来。所以, 我们只能说:外界客观事物是外向感知的 (意向) 对象。换言之, 当脑的感知活动 (在实践过程中) 发展出了意向性后也就有了认识外物的功能, 外界客观事物是脑从外在观点对其作外向感知时所反映和意指的意向对象, 可简称为外向感知的对象。人 (脑) 对外界事物的认识是由外向感知的感觉内容结合意向性作用而实现的。

四对心身关系的新理解

上面我们论证了脑有感知能力并可进行内向和外向两种感知活动, 其内向感知的内容构成心理意识现象, 外向感知的对象则是外界客观事物。由此, 心理意识的存在及其与客观事物的区别就有了明确的理论根据, 获得了不可否认的地位。换言之, 脑的内向感知和外向感知为心与物的分存提供了机制保证, 使二者不得互相同一或还原。若将这两种感知用于人体, 我们就为心身关系提供了一种新理解或新视角, 这时:心理意识现象是人对内向感知的表现状态, 身体生理构造则是人对外向感知的表现状态, 即心理和身体同为人的两种表现或现象状态, 只是表现形式不同而已, 但都是真实的存在。

再对大脑而言, 脑的神经组织及其生理活动的客观状态 (灰质半球和神经冲动回路网络) 实际也是一种被他人 (或自己借助仪器) 观测时所呈现的外向感知的对象状态。由是, 脑也有两种感知状态;当脑作内向感知时, 它的表现状态为心理现象;当脑被外向感知时, 它的表现状态为神经生理组织与活动——物理事件。若细致一点说, 脑的客观外显形状 (灰色半球) 是一脑体在另一脑中的映象形状 (一种感觉内容) , 它 (通过意向活动) 意指着脑的客观存在。由于感知状态是对观察 (者) 而表现的, 而事物又具有多面性, 因而脑对于不同的观察方式当会表现出不同的感知状态, 上述这两种感知状态为同一个脑体的两个方面而对应平行, 由此构成一种“一体两面”的心脑-心身关系。

上面所述的这种心脑-心身关系是由人 (脑) 的内外指向的两种感知活动所形成的, 它以新的视角而具有着优越 (于其他心身关系理论) 的解释力。一方面, 由于心理现象依人 (脑) 的内向感知而产生, 它的存在地位和存在方式就有了根据和保证, 不容否认和还原 (因为人确有内向感知活动, 这是不容否认的明证事实;心理现象为内向感知内容, 物理事件为超越性意向对象, 二者性质殊异, 无从还原) 。并且, 由于心理现象在这里是作为物质大脑的一种自身状态而存在, 它就不是非物质的精神实体而是一种物质现象, 其之存在因而就既不违背唯物主义的哲学原理, 也不违反科学的知识和原则, 同时又化解了物理主义学派难以给予心理意识以合法地位的理论困难。另一方面, 由于心理意识活动与身体生理活动同为一个人体 (脑) 物质活动的两种表现或两个方面, 因而也是同一个因果演化序列的两个方面或表现 (科学已证明物质运动是遵循因果律的) 。这样, 心理与身体就没有互相干涉和交互作用等反科学规律的问题了, 但二者又有了同步并进的平行对应关系, 各自遵循着相同的因果序列进行活动, 从而保证了心理活动与身体 (神经) 活动的协调一致 (而无须上帝的作用) 。这又很好解决了长期困扰二元论学派的心身和谐问题的困难。所以, 从脑的内外两向感知角度来看待心物与心身关系, 特别是把心理意识述为脑的内向感知的内容或状态之举, 能够使一些迷茫困难的意识问题变得清晰而易于解决, 这是一个优越的视角和方案, 有助于心物和心身关系问题的真正解决。特别是在其他各种心身关系理论都陷入无望困境的形势下, 这是一条值得重视的出路。

五感知能力产生的因果原理

以上我们论述了脑的内外两向感知作为一种理解心物-心身关系之新方案的理论意义。但此方案能否真正成立, 还得取决于脑是否真有感知能力, 如果没有, 则其内外感知将无从谈起。但唯物主义原则上是承认脑有感知能力的, 经典的唯物论著作上已把意识述为脑的机能, 在上面我们也论证了脑确有感知能力。然而, “感知”不只是一种神经元之间的电化学传递活动, 它具有主观的灵明性, 以有意识的“我”为主体, 一切感知内容“向我来属” (无“我”、无主体的感知活动是不可思议的) ;“我”也以其终身不变的同一性而使一切不同的感知统一起来, 形成一个灵明的心理。因而, 感知的灵明性也就是感知内容在“我”的意识中“为我所知”、“向我来属”的“我性”。这是不能够纯粹由神经系统的生理-物理活动来说明的, 它已经是脑的一种非物理特性。那么, 脑的这种灵明性的感知能力是如何具有、如何产生的呢?唯物主义认为这是进化出来的, 是地球物质长期演化的结果, 终于在高度复杂的生物脑中进化出了灵明性的感知能力。

现在的问题也就在这里:说脑的感知能力是由原始物质长期进化出来的, 这点唯物主义者一般都能认同;并且, 说只有在高度复杂的脑中, 感知能力才会最终产生出来, 这一点唯物主义者也都能认可。但是, 若要追问脑究竟是如何产生出感知能力来的具体机制问题, 则就有不同的回答了。曾流行一时的突现论主张, 是脑的高度复杂的整体结构“突现”出了全新性质的感知能力, 此能力在脑的构成元素中和普通物质元素中都没有其深层原因和潜在根据, 特定模式的“整体结构与活动”就是产生感知能力的全部原因和根据。此话听来符合常识, 人们一般不认为神经细胞和分子原子中含有感知的因素, 只能设想是脑的复杂结构产生了奇迹。然而, 显而易见, 突现论是一个黑箱理论, 它并未给出大脑结构如何生出感知能力的具体机制, 特别是“突现”概念完全斩断了整体与部分、结构与元素、功能与基础之间的因果联系, 同神迹的“突然创造”如出一辙。这在科学理念上是行不通的。

人类的科学研究已经反复证明, 事物的演化是一个因果过程, 因果关系普遍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变化之中, 世上没有毫无原因的产生事件 (量子力学和混沌理论的发展曾使一些人质疑过线性因果关系的普遍性, 但也未成定论, 并且这也不是否定凡事皆有原因的因果性原理。) 所以, 因果性是研究事物过程和产生发展必须遵从的基本原则, 我们研究大脑的进化和感知的产生问题也必须遵从因果性, 否则将不会有具体机制的理解了。

在因果性原理中, 还有一个因果同一性原理, 它告示结果事物与其原因事物之间有一种本质上的类同性, 一事物不是可以随便由任何别的事物来产生的, 结果与其原因之间有着类型上的制约。这从什么种子结什么果、什么制品配什么料的大量事例中可以频频见证。严格的“多因一果”事件是不存在的[7]29-299, 相同的整体结构若其内的质料不同也不会“突现”相同的新东西, “突现”作用也得要有结构元素之特性的支持。从而, 因果同一性原理对于我们研究产生问题尤为重要, 它能指导我们确定原因事物的类型和性质。

因果同一性原理早在古印度哲学中有过相当成熟的研究, 后来亚里士多德、笛卡尔、斯宾诺莎和黑格尔等名哲又对其作了充实和发展, 笔者在《因果关系研究》一书中已将其系统化[7]268-282。简言之, 因果同一性原理的要义是:因与果本质上的同一性, 因果现象的转化性, 原因对结果的规定性和解释性。“本质的同一”乃是因果同一性原理的核心意义, 它揭示原因与其结果乃是同一本质的不同现象, 而非本质不同的两类东西, 故而才能发生因果转化。依此原理, 我们再来考察脑的感知能力的产生之道。不言而喻, 感知能力在脑中的产生过程, 也必定是一个因果演化过程, 脑内组织的每一生长、发育和活动都要受相应规律的制约而有其严格的原因。由是, 脑的有感知能力的成型状态就必定是其生长发育过程中之步步原因的最终结果;依因果同一性原理, 这一结果也应是由其原因来规定和解释的, 二者之间具有本质上的同一性。而脑的成型状态的形成原因乃是其组成元素之间的各种互相作用。于是, 脑与其组成元素就应该是本质相同的东西, 即脑体元素中已经潜含着产生感知能力的内因根据, 正是这种潜在根据在脑的成型状态的整体结构条件下发展-转化成了显态的感知活动。如果脑体元素中根本不含有感知能力的潜在根据的话, 大脑中也就不可能转化出显态的感知活动来 (因果转化即是由潜到显的转化) 。

接下来需要确定的问题是:脑体元素中潜含的感知能力之内因根据到底是一什么东西呢?这仍需依因果同一性原理来解答, 依此原理, 它乃是与感知能力本质相同的东西, 因而应是一种微弱的、不明显的、尚未功能化的潜态知性, 此“知性”与“显态感知”同有“知”这一本质 (毫无知性的东西与感知能力不能是同质现象, 因为“知”乃是一切精神现象的共同本质[8]) 。借用莱布尼茨的术语, 我们可称此“潜态知性”为“微觉”。这种“微觉”在大脑皮层感觉区的神经电活动同步振荡的条件作用下会产生很大的加和效应而展现成为显态的感知活动[9]。由于这一产生“微觉”加和效应的大脑神经同步振荡活动的全部过程都是可以由实验研究来具体揭示的, 从而, 脑的感知能力 (或活动) 之产生的具体因果机制就可得以真正揭示 (至少是原则上可以揭示) 了, “突然创造”的困惑在此得以消除。

六基本观念变革是关键

再向前推演一步, 脑的生长发育和生命活动是由食物、水和空气等物质种类所支持的, 高贵的脑组织实际也是由这些普通物质所组成, 并没有专属于脑的特殊物质元素或种类。进而, 脑也是由低等物质元素逐步进化出来的。所以, 脑与低等的普通物质也有着远程的因果关系, 因果同一性原理也当适用于这两者之间。也就是说, 脑有感知能力的深层内因根据是潜含在一切普通物质元素之中的, 分子、原子、中子、质子等都不例外。若它们是与脑组织毫无共性的异类东西的话, 世界上将进化不出大脑和心理来。物质演化和生命进化都是严格的因果过程, 因果同一性也贯穿于过程的始终, 是因为物质中本有着感知和心理的潜在根据, 才能够在物质演化的一定阶段上展现出显态的感知和心理来。物质的复杂结构也只是元素的集合与组织等关联作用的加强, 它只能强化结构元素中的某些性质的表现力而不能凭空创造真正的 (无内因根据的) 新性质, 这里有“内外因法则”和“性质与表现关系”的制约。所以, 可广而言之, 世上一切物质元素都是内含“微觉”的, 只是物质的层次越低, 其“微觉”也越微弱而已。

由于“微觉”是与感知本质类同的, 因而它也和感知一样有灵明性;又由于说一切物质都内含“微觉”, 那么我们认为一切物质也都含有一定的灵明性。这不是走向了万物有灵论吗, 犯了唯物主义的大忌!可是, 若不如此认定, 则心物和心身关系问题终将不得解决, 心理意识的存在也永远找不到真正的因果根据; (心理) 取消论、心物二元论和突现论等观点将会长久争论下去, 人类对世界的理解也将在此徘徊不前。若要打破僵局、走出困境, 就要进行大胆的观念变革, 放弃传统的心与物决然对立的旧观念, 将灵明的心理现象与客观的物理事件同归于物质存在本身, 由物质实体给出一切事物的因果根据, 让世界真正统一于物质。一位名家曾预言过, 说心身问题的真正解决有待于人类基本观念的变革。由于传统的物质观与精神观把心物二者置于决然对立的两极, 使它们永远不得真正调和;只有坚决地摈弃这种对立, 承认物质可内含一定的灵明性 (微觉) , 心理现象和物理现象才能合因果地统一起来, 成为物质存在的内外两个方面, 并由此开创揭示心理进化之因果机制的科学研究, 其成果将多方面造福于人类。再说, 物质是以客观实在性为本质的, 承认它内含一点灵明性并不破坏其客观实在性, 它仍是独立存在的实体和世界的本原, 这对于唯物主义原则并不造成实质的损害。那么唯物主义为什么一定要无谓地坚持畏避和拒斥泛灵论与物话论思想呢?这种思想本无真害, 也不真错, 实是变革传统物质观之先举, 我们应该借鉴其合理的意旨, 而不要以成见待之。上已明示, 若维护老旧原则、坚持传统观念, 我们就只能在意识之谜的理论泥潭中频频转圈而不得自拔, 只有大胆变革旧观才能有出路。在改革开放时代的今天, 我们的学术思想也要改革开放。为了心物-心身问题和意识困难问题的真正解决, 为了人类智慧对世界理解的进步, 让我们大家来进行基本观念的大胆变革吧!

摘要:文章先辨析内向感知和外向感知的含义与特点, 再论证脑有感知能力并且是感知的主体, 由此提出心理现象是脑的内向感知状态的观点。而后结合意向性分析得出客观事物为脑的外向感知之意向对象的结论。这是一个看待心身关系的优越视角, 可以化解相关的理论困难。但要真正解决心物-心身问题, 则必须进行基本观念的大胆变革。

关键词:内向感知,脑,心理现象,外向感知,意向对象

参考文献

[1]维之.心身问题与物质观变革[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 2009 (2) :8.

[2]维之.心-身问题的出路何在?[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 2007 (5) :22.

[3]维之.信息两面论质疑[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 2009 (4) :21.

[4]普列汉诺夫哲学著作选集:第三卷[M].北京:三联书店, 1962:78.

[5]拉兹洛.系统哲学引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8:167-193.

[6]陈刚.知觉二元论:二元化的另一种方式[J].自然辩证法通讯, 2007 (1) :22.

[7]维之.因果关系研究[M].北京:长征出版社, 2002:29-299.

[8]维之.精神本质新论[M].北京:三联书店:1993:212-228.

感知作文 篇8

关键词:学习作文;目的;情思;表达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8-305-02

作文,是小学生观察生活、认识生活的重要途径。在作文教学中,教师适时引导、启发,有助于学生深入认识生活,形成良好的自我感知能力。中学生良好的自我感知能力的培养,可以通过多侧面、多层次的发现、鼓励、引导、训练,使之逐步养成习惯,形成自觉充实自己的良好心理因素。

一、生活中感知历史

一部分学生在低年级就欠下识字账,他们因不会写的字太多,不能很好地把想写的东西以文字的形式表现出来。有的是平时看一字写一字,养成了习惯,到作文时没有现成的字看,无法连字、词成句,有的因句子的某个字不会写而中断,影响了后面的表达。这些现象严重的制约着学生作文的发展,从而失去了作文的兴趣和信心。为了改变这种现象,在平时的教学中,一定要让学生过好识字关,加强词句训练,从中积累作文材料。如我在教学《狱中联欢》这篇课文时,生词有:渣滓洞、翻天覆地、扭转乾坤、高歌曼舞这些词语,我联系课文,使这些词语以一段话的形式出现。“不屈不挠的共产党人,在渣滓洞,在敌人的枪口下,1949年元旦那一天,他们高歌曼舞。也是这些英勇不屈的共产党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扭转了乾坤,中国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学生在当天的日记中写道:“今天,陈老师为我们上了《狱中联欢》这篇课文,让我懂得了中国共产党人在渣滓洞和敌人进行了坚强不屈的斗争,1949年元旦,他们在敌人的枪口下,戴着沉重的铁镣手铐,还高歌曼舞,他们乐观的精神令我感动,正是有着千千万万这样的共产党人,才扭转了乾坤,中国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今天的生活来之不易,我要好好学习,要具有共产党员坚强不屈的品质,将来,我要把我们祖国建设得更富强。”只要我们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加强这方面的训练,久而久之,学生作文就会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二、评讲鼓励

作文评讲是师生相互交流对生活认识的过程。应当看到,每个学生都有正确认识生活的潜力。当他们的这种认识用作文表达出来之后,教师最先发现了解。教师对作文评价如何,不仅关系到对学生劳动成果的态度,而且影响到对学生生活认识的指导。有人把教师批阅评讲作文比作在开掘人生的金矿,确实不无道理。因此,作文评讲要立足于发现学生作文中对生活的真知灼见,哪怕是一点闪光的东西,都应给予肯定、鼓励。同时还要帮助学生找出作文成功的原因,指出努力的方向。诚挚的感情交流、中肯的评价分析、热忱的鼓励提高,是作文评讲的主旋律。那种在评语中指责、在评讲中点名的做法是不足取的。

认可和鼓励,是激发学生写作积极性的催化剂。要把写作文评语看做与学生不见面的谈话。诚于内,才能行于外。佳作自不必说,就连佳句或一个好的过渡照应,都应给以肯定。评讲要以情动人,要唤起全班学生写好下一次作文的欲望。在评讲《我最喜爱的一句格言》(箴言或名言)中,当教师把全班学生喜爱的格言归为四大类并择要诵读时,教室里异常安静,有人在急忙记录。随后,同桌和前后桌学生再相互交流,大家情绪昂扬,特别兴奋。实践证明,教师对学生作文的公正评价和热情鼓励,会使学生写作积极性经久不衰。

三、生活引导

生活是作文植根的沃土。培养学生对生活有良好的自我感知,就要和学生交朋友,和他们一起探索生活的真谛,引导他们热爱生活,学会从生活的各个方面不断吸取丰富的精神养料,既做生活的主人,又做习作的能手,把生活同作文紧密结合起来。

生活引导可以由近及远地进行。如组织他们参观校史展览,写《我爱校园的绿树》《校园光荣匾的启示》;向他们介绍本地的历史。如寨英的古迹──万寿宫、福寿宫和“裕国通商”、“何和顺”、“冉家盐号”、“协裕祥”、“富华”、“吴祥泰”、“同德祥”、“同兴昌”等八大商号,提倡学生查阅县志,搜集资料,写《寨英史记》等;通过作文介绍当地的风俗、特产;教师和学生一起到古镇游览。借助这些活动,从引导他们热爱学校进而培养他们热爱家乡、热爱寨英的思想感情。同时,还不失时机地向他们介绍我国的民俗节令,如清明节、端午节、重阳节,抄录有关诗词,追溯民俗来历,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尊心。

在学生的各种活动中,教师既是倡导者,又是参加者。他们举办智力竞赛、理想演讲会、佳作评选活动、六一儿童节诗歌表演比赛,写作论据汇集、时文选读评析,编壁报、剪报,我都作为他们的大朋友踊跃参加,并加以引导,使他们时常感受到生活的欢乐、美好,从中获取新的思想认识的材料,不断积累,自觉练笔。

四、思维训练

“读书贵有新得,作文贵有新味,最重要的是触发的功夫。所谓触发,就是由一件事感悟到其他的事……对于目前你所经验着的事物,发见旁的意思,这也是触发,这种触发就是作文的好材料。”训练触发思维,一是向学生介绍触发的知识和一般规律。二是结合教材加深认识。三是启发学生将观察所得想细、想深、想远。

训练求异思维,一是教师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二是阅读课文,引导学生敢于修正教材或注释中的疏漏、错误;三是对学生的独到发现和新的见解要给予鼓励,敢于承认学生比自己高明。

经过发现、鼓励、引导、训练几个阶段的反复实践,学生生活资料的积累日渐丰富,认识水平也日益提高,批阅、评讲作文,常常会被他们反映出来的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对自己错误的自责、对美好情操的赞扬、对祖国现代化事业的责任感、对祖国前途的使命感所激动、所振奋。

作文教学应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力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少写命题作文,加强对平时练笔的知道,倡导写日记、书信、读书笔记。

“老师一定要有课程意识,凡是优秀的老师,都有自己的特色课程”、“ 我们的老师能想多远,我们的学生就能走多远。“我用这两句话作为我的结尾,愿所有的老师在作文教学中只要能按上面两句话去做,我们学生的作文水平就会提高。

参考文献:

[1]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最新修订版)》 2011年修订本

上一篇:三年级数学教师教学计划下一篇:测绘岗位考试试题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