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事故责任管理规定(共9篇)
暂行规定
为了规范明确各岗位职能责任,建立适宜的日常工作跟进不到位所出现的质量事故明确各岗位应承担的责任,保证产品质量适宜性和有效性,维护质量管理的正常运行。通过对所发生的不合格事实分析原因,采取按岗位职责进行处罚,以达到生产质量监控的目的。现作如下处罚责任规定:
一、直接处罚
事故发生后由监督部门或直接部门、车间管理人员立即发现,对员工进行直接处罚。(处罚范围:主管以下人员)
二、间接处罚
事故发生在车间或部门、个人.由质检部人员发现,即车间发生质量事故,但车间主管未能发现或生产部未能发现,由质检部发现,质检部有权对其个人、车间进行处罚,(处罚范围:部门经理以下人员)质检部不应受到处罚。
三、跨部门处罚
事故流通多个工序未能发现,即质检部未能发现,生产车间未能发现,后因其它部门或后工序发现,经过的工序一律受到相应的处罚。质检部长及生产部长监督不到位相同责任。
1、对在生产过程中出现的质量事故车间主管要如实及时上报出现质量事故造成原因及不良数量,填写《质量异常纠正报告》,提前与及时采取纠正措施,避免质量事故发生后因未及时处理而造成损失扩
1大。
1.1、对在生产过程中出现的质量事故车间主管已经知道质量事故发生而隐瞒上报,致使不合格品流转到下工序经下工序发现的,造成质量事故产生的经济损失由责任工序全部承担;
1.2、对在生产过程中出现的质量事故还在本车间流通经质检部检验发现,造成质量事故产生的经济损失由责任车间承担并自行无偿返工;
1.3、对在生产过程中出现的质量事故车间主管已经知道质量事故发生未能及时上报,造成部份不合格品流转到下工序经下工序发现的,造成质量事故产生的经济损失由责任车间承担主要责任、质检部承担次要责任。
1.4、对在生产过程中出现的质量事故车间主管已经知道质量事故发生未能及时上报,造成部份不合格品流转到下工序经质检部发现的,造成质量事故产生的经济损失由责任车间承担主要责任;质检部承担次要责任。
1.5、对在生产过程中出现的质量事故车间主管已经知道质量事故发生并及时上报至质检部,由于质检部未能及时处理,造成质量问题不断扩大扩散,质检部承担全部责任;
1.6、对发生了质量事故的产品,质检部作出了处理纠正方案,但生产车间未能按照纠正方案进行返工、修复,生产车间承担主要责任,生产部承担次要责任;
1.7、对在生产过程中出现的质量事故,质检部勒令生产车间停止生
产,但生产车间不听质检部下达的质量异常停产指令,造成质量事故不断扩大扩散,生产车间承担主要责任,生产部承担次要责任;
1.8、对出现质量事故造成经济损失过大超过500元的,公司承担40%;责任车间(部门)按比例承担60%;经济损失低于500元的的公司承担30%;责任车间(部门)按比例承担70%;
1.9、质量事故处罚规定:
1.9.1造成特大质量事故者(损失5000元以上);情节轻微者;普通一线员工扣200元/人次,直接管理人员扣100元/次。情节严重者;赔偿损失并处罚,或开除出厂。
1.9.2 造成重大质量事故者(损失2000元以上5000元以下);追究相关责任人主要责任与联带责任,普通一线员工扣100元/人次,直接管理人员扣50元/人次。
1.9.3 造成较大质量事故者(损失1000元-2000元);追究相关责任人主要责任与联带责任,普通一线员工扣50元/次,1.9.4 造成一般质量事故者(损失500元-1000元);追究相关责任人主要责任与联带责任,普通一线班组扣30元/次,直接管理人员扣20元/人次。
1.9.5 造成较轻质量事故者(损失200元-500元);追究相关责任人主要责任与联带责任,普通一线班组扣20元/次,直接管理人员扣10元/人次。
1.9.6 造成轻微质量事故者(损失200元以下);追究相关责任人主要责任与联带责任,普通一线班组扣10元/次,直接管理人员扣5元
/次。
2、对已出现的质量事故车间主管要深刻检讨、整改,并作出相应的《质量异常纠正报告》(交给质检部存档)避免同类的质量事故重复发生。未认真作检讨、预防、整改,同一产品质量问题重复发生2次以上,质检部有权对车间主管进行处罚并处以20元/次的罚款。
3、生产车间出现质量事故隐瞒不报与上报后没有填写《质量异常纠正报告》交至质检部,一经查实,质检部长有权扣罚车间主管等责任20元/次。
4、对于发生的质量事故需要上、下工序返工、修复,由于发现车间没有填写《质量异常纠正报告》或者没有质检部长与生产部经理签名审核,一切返工所产生的费用由发现工序承担70%,责任工序承担30%.5、在生产过程中出现的质量事故,车间主管如实及时上报的减轻处理,对造成经济损失的给予从轻处罚按30%承担责任,并且由质量部评估、分析、查实质量问题的影响范围及产生原因,情节较轻可免予处罚。
6、由于生产车间未能按照生产工艺、技术要求进行生产加工,造成生产事故与质量事故,质检部有权要求生产车间无条件返工、修复,并有权扣罚车间主管20元/次.7、由于质检员未能按照质检部下发的产品质量标准要求进行检验,造成质量事故返工,质检部长有权扣罚质检员20元/次.8、由于销售部或技术部下达错误生产指令在生产过程中造成的损失由销售部或技术部承担主要责任;生产部承担次要责任。
9、在生产过程中由于班组制造偏离设计尺寸,造成产品质量事故,所造成经济损失由制造责任人承担主要责任,生产车间承担次要责任。
10、由于质检员在检验过程中未能发现质量事故的,以至于不合格品流转到下工序造成的经济损失由造成事故责任车间承担30%(操作者)、管理人员承担20%;质检员承担30%、质检部长承担20%损失赔偿。
11、由于质检员在工序检验过程中发现质量事故未上报部门主管的,致使不合格品流转到下工序造成的经济损失,由质检员承担主要责任,责任车间主管承担次要责任。质检部长有权扣罚车间主管10元/次、质检员20元/次。
12、上工序出现的质量事故流转到下工序,下工序未能发现而继续生产,根据在其工序生产的产品数量产生相关的损失费用由本工序承担50%、责任工序承担50%,质检部有权扣罚生产工序10元/次;责任工序15元/次;
13、由操作原因产生的废品损耗和不合格率超标时(每个工序都有相应的废品率)所造成的损失要赔偿,其中操作者赔80%,车间主管赔20%。
14、有意隐瞒本工序的废、次品,如匿藏或擅自送去废料堆或者私自销毁,一经查出按材料成本100%赔偿。举报者在三天内经查实情况属实的按实际赔偿额30%支付奖金。
15、在生产过程中造成不良品,必须要进行自行返工修复,如需上、下工序负责修复的产品,必须由质检部或技术部进行鉴定、纠正方案,再由生产部计划时间安排返工修复。
16、产品入库前,质检部进行最终检验必须要填写《检验单》交至销售部,入库产品没有《检验单》的,扣质检部25元/次。对每次质量事故的处理决定,质检部都要出具书面的处理报告,一次性罚款20元以上100元以下必须以书面形式报请生产部和质检部主管经理批准;一次性罚款100元以上必须以书面形式报请公司总经理审查批准方可生效。
注:本生产质量事故责任处罚规定由总经理审批之日起即时生效。
****************
郭允冲指出, 今年以来, 各级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质量安全生产工作的一系列决策部署和重要指示精神, 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建筑工程质量安全工作全局, 以深入开展“质量安全年”活动为主线, 强化质量安全监管, 大力推进建筑安全生产执法、治理和宣传教育“三项行动”, 加强建筑安全生产法制体制机制、建筑安全生产保障能力和建筑安全监管队伍“三项建设”, 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 有力地推动了各项建筑工程质量安全措施的落实, 全国建筑工程质量安全形势保持了稳定好转的态势。据初步统计, 截至6月30日, 房屋建筑与市政工程建筑施工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分别比去年同期降低21.41%和下降21.74%。
郭允冲同时指出, 当前建筑工程质量安全生产形势仍不容乐观, 部分地区建筑工程质量安全形势严峻, 较大及以上事故时有发生, 特别是最近发生的几起事故在社会上造成了比较严重的影响。事故反映出部分地区在落实“两个责任”主体, 即政府质量安全监管责任和工程建设责任主体履行质量安全责任方面, 还亟待改进和加强。对上半年发生事故比较多的地区、发生过较大及以上事故和发生两起一般事故的企业, 以及比较典型的事故进行了通报, 希望大家引以为戒, 吸取教训。
郭允冲强调, 建筑工程质量安全事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事关社会和谐, 事关改革发展大局, 事关党和政府形象。做好当前的建筑工程质量安全工作, 创造良好的质量安全环境, 对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 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具有特殊意义。这不仅是一项重要的经济工作, 也是一项重要的政治工作。当前, 全国各地都在加快推进工程建设进度, 工程建设规模进一步扩大, 建筑工程质量安全工作面临着更大的挑战。在这种形势下, 做好建筑工程质量安全工作尤为重要。
针对正在全面推开的在建住宅工程质量和建筑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工作, 郭允冲提出六点要求:
一要明确目标任务, 强化责任落实。各地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要充分认识开展在建住宅工程质量和建筑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工作的重要意义, 明确工作目标、任务和工作部署。把隐患排查治理与日常的建筑工程质量安全工作有机的结合起来, 坚持不懈, 一抓到底。按照“排查要认真、治理要坚决、成果要巩固”的要求认真做好隐患排查治理工作。
二要突出重点, 认真排查治理隐患。各地建设主管部门要加大督察力度, 加强对重点环节的监督检查。
三要做好两个结合, 共同推进检查工作。各地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要紧密结合“三项行动”、“三项建设”等活动, 深入开展在建住宅工程和建筑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工作。
四要规范建筑市场, 从招投标、资质审批、施工许可等多个环节加以把关, 将市场行为严重不规范和不符合质量安全生产基本条件的企业彻底清出建筑市场, 最终实现确保质量安全的目的。
五要加大查处力度, 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要重点查处建筑工程质量安全工作中存在的违法违规行为。对于发生事故的责任单位和责任人, 要依法严肃查处。
关键词 建筑施工 施工企业 单件工程 质量管理 法律责任
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是法制性较强、涉及面较广的政府行为,具有它的法律责任。所涉及行为主体,主要有建设、勘察、图纸设计、施工、材料采购、构配件及设、备供应等相关单位。本文仅就施工企业单件工程质量管理问题谈谈其法律责任。
一、领导者对工程质量管理的法律责任
按《建筑法》《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条例》规定精神、施工企业的法人为质量管理的第一责任人,项目经理持证上岗负全责,施工管理人员、操作人员承担质量责任。不管是总承包或分包,都必须坚持质量管理规范标准。因此,工程立项后作为施工企业,特别是项目经理部要建立健全施工项目管理组织,制定各项规章制度,完成合同全部施工任务,达到验收标准。同时,做好动态控制管理,保证工程质量、进度、成本、安全等目标的全面落实。依据勘察设计和技术规范标准严格施工并接受有关单位工程质量监督、检查、确保质量管理安垒。对在建的工程质量、材料采购、配件的供应、竣工验收及后期保修等主要关键,严格控制把好工程目标管理关、工程质量关,认真执行报检和验收评定制度,做到高标准严要求。
另外,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保证体系制度,落实阶段性质量管理责任制、人人参与质量管理监督。加强基础工程、主体工程施工现场的质量、计量、监督及检测等管理。抓好职工培训工作,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提高广太职工的管理素质并广泛运用科学的、系统的观点和方法,按既定的质量要求、规定时间、投资总额进行有效的决策,计划、协调、控制等科学管理活动,以低成本、高质量完成建筑产品。推广新技术、新工艺和适应新技术,彻底解决工程质量疑点难点,以利保证质量的法律责任。
二、执行规范标准的法律责任
施工企业的法人和项目经理是施工生产的组织者、指挥者,按图纸施工是施工企业领导保证工程质量的最基本的法律准则。同时,也是施工企业按图纸设计要求进行预算成本、制定成本控制的措施依据。
在施工生产中,应按相关规范标准施工生产和验收。施工企业的法人、项目经理及其他有关人员,不得擅自修改工程设计图纸,因为它是工程竣工后长期保存的历史档案资料。如施工遇到无法预见的自然障碍和条件,要求需要变更设计图纸时,应当通过建设单位同原设计单位协商,并由原设计单位进行修改后方可施工 如施工单位不经有关单位部门批准自行更改原设计方案,不管出现或不出现问题,都要根据情节轻重受到有关部门的经济或法律处罚。
三、按质量管理规范要求施工者的法律责任
建筑工程质量管理,不仅关系到建设投资效益的发挥,而且关系到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因此,必须确保建筑物地基基础工程和主体结构的质量,这是政府质量监督的重要内容,也是建设单位和质量监督单位检查的重点,还是施工单位质量监控的关键。对施工期间或使用期间出现重太质量事故,除追究施工单位法人和项目经理、技术法人承担质量管理的刑事责任,还要追究经济责任。因此,要求边施工边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严禁质量通病发生。
强调施工企业的法人、项目经理等主要成员在思想上、管理上重视质量,牢固树立“质量第一”的观点,认真遵守施工程序和操作规范,坚持质量标准,做到严格检查,层层把关,防止并杜绝质量通病、多发病的发生,保证工程质量。
另外,采购材料供应关也是质量保证体系中的重要组成因素。对进场的材料及设备,应按合同规定,依据设计标准要求组织验收。其方法是:一是按证件验收。材料进场时,根据材料计划、送料凭证、质量保证书或产品合格证进行验收。二是按标准验收。主要按质量验收规范和计量检测规定验收。三是按内容验收是指按品种、规格、型号、数量验收。四是办理验收手续。验收时做好记录并办理验收手续。五是不合格拒收。凡不符合计划要求的规格、型号、质量标准的拒收,杜绝假冒伪劣材料流入场地。同时,材料进场后的保管、领发、回收、周转等都要认真加强管理,防止外流和损失。
四、竣工工程坚持按标准验收的法律责任
工程项目竣工验收,是施工企业完成施工全过程的最终产品的最后一道程序,是建设单位投资成果转入生产或使用的标志。《建筑法》第六十一条明确规定 交付竣工验收的建筑工程必须符合规定的建筑工程质量标准,有完整的技术经济资料和经签署的保修书,并具备国家规定的其他竣工条件。建筑竣工验收合格后,方可交付使用;未经验收或者验收不合格的,不得交付使用。工程竣工验收是全面考量投资效益、检测设计、施工质量、保证后期使用安全的重要环节。竣工的工程验收必须有符合规定的质量标准,以求遵循。一般土建工程、管道工程、给排水、电气等工程都应按《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和设计图纸,技术说明书进行工程质量验收。按要求规定,室内外全部施工完毕,建筑物周围场地平整,障阻物清除,达到给排水通、电通、道路通,并有完整工程技术资料和签署的工程后期的保修书。这是竣工验收和质量保证的法律依据。
一般施工企业工程竣工验收时,应具备以下有关资料。作为验收时参改资料:工程项目竣工验收的申请报告;制定的工程技术人员分工责任名单;施工期间变更图纸的设计变更通知单;施工前图纸会审和设计交底记录;施工期间出现伤、亡事故及质量事故的调查处理资料;施工期间的材料、构配件及设备的质量合格证书或其他有关证件;各种试验、检验报告资料;隐蔽工程验收记录及施工日志;全套的施工图纸;施工期间各阶段的质量检验评定资料。
五、竣工后保修和群众监督的法律责任
为保护建设单位、施工单位和使用人的合法权益,维护公共安全和公众利益,《建筑法》第六十二条明确规定“建筑工程质量实行保修制度”。这是保护用户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的法律依据。建筑工程保修期限和范围,按国家建设部关于《房屋建筑工程质量保修办法》规定精神,其地基基础、主体结构工程、设计文件规定的合理使用年限:屋面防水、房间和外墙防渗、漏为五年;电气管线、上下水管线的安装为二年;供暖、供冷工程为二十采暖期,供冷期。在保修期间.对出现各种质量问题.要认真调查、分析、论证保修的责任。一般应遵循的原则是:
1.施工单位未按国家有关规定标准和设计要求施工,造成质量缺陷,应由施工单位负责返修并承担经济责任。
2.由于设计的误差较大而造成质量的缺陷,由设计单位负责并承担经济责任。
3.困材料、构配件及设备质量低劣,造成不合格引起的质量缺陷,属施工单位自采自购的,由施工单位承担经济和法律责任;属建设单位采购供应的, 由建设单位承担经济和法律责任。
4.因使用单位和用户使用不当,随意更改主体建筑结构造成损坏的,由使用单位或用户自己负责并承担经济和法律责任。
通过对集团公司质量责任事故报告的学习,我认为主要的原因还是在于:
1、标准作业的执行,很明显作业人员和现场检验人员未按要求进行检查;
2、各级人员对质量的责任心和意识程度不够,明明发生了质量问题,并要求进行全数追溯的时候和工装定位块精度达不到时,应付了之;
3、各级管理人员对人员和现场的监督、管理不力。
学习后,让我们也深刻地认识到质量的重要性:
1、质量是企业的生存之本,没有质量,一切都是无稽之谈。
2、质量是提高企业效益的保证,只有质量保证了,企业效益自然也就保证了。我们每一个员工是自己产品的主人,所以我们一定要对我们所做的产品质量负责,对产品质量负责了也就是对自己负责。
所谓后果特别严重,是指发生重大火灾,造成多人重伤、死亡或者公私财产的巨大损失。具体确定犯罪行为人的具体刑罚时,还可考虑以下因素:(1)犯罪行为人的一贯表现;
(2)行为人是否多次违反消防管理法规,是否经消防监督机构多次通知采取改正措施而多次拒绝执行;
(3)犯罪后的表现,如有无自首、立功表现,犯罪后是否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抢救人员、防止危害结果的扩大,是否为逃避罪责而破坏、伪造现场;
(4)犯罪行为人的刑事责任年龄和刑事责任能力;
(代拟稿)
第一条为有效整改治理重大事故隐患,防止重特大事故发生,保障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根据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在本省区域内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单位和个人,应当遵守本规定。
第三条重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失察失治责任追究,应当坚持教育与处分相结合、处分与处罚相结合的原则。
第四条本规定所称重大事故隐患,是指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存在的可能导致重大人身伤亡或者重大直接经济损失的设备,设施、作业场所等的危险状态,作业环境和条件存在的危险因素,人的非法、违法、违章、违规行为和生产经营管理上的缺陷等各种危险性因素。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重大事故隐患:
(一)未按规定建立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制度和开展重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工作的;
(二)未按规定向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报告重大事故隐患排查整改情况的;
(三)矿井超能力、超强度、超定员生产的;
(四)道路运输、水上运输、民航运输等交通运输工具存在超速、超载、起限运输行为的;
(五)烟花爆竹生产企业超药量、超定员、超范围和改变工房用途生产的;
(六)特种作业人员和现场管理人员违章作业,违章指挥、冒险蛮干或者强令作业人员冒险作业的;
(七)停产整顿、整合技改期间未经验收擅自组织生产、经营和建设的;
(八)使用国家明夸淘汰、禁止使用的危及生产安全的工艺、设备的;
(九)新建、改建、扩建的生产经营性建设项目的安全设施未按规定经设计审查或者未经验收台格投入生产和使用的;
(十)危险物品的生产经营场所以及储存数量构成重大危险源的储存设施、输油和燃气管道、高压输电线路和尾矿库与居民区(楼)、学校、幼儿固、集贸市场及其他公众聚集的建筑物未保持国家规定的安全距离的;
(十一)重大危险源未按规定完善监靶、监控、联锁、报警等装置,不能买现实时有效监剥监控的;
(十二)非法开采、超层越界开采矿产资源或者关闭取缔后仍非法生产的;
(十三)作业场所有毒有害物质种类、浓度和强度超过规定范围而没有及时按规定报告,也未采取相应处置措施的;
(十四)井采金属和非金属矿山未采用机械遣风或者未按规定使用铠装电缆的;
(十五)涉及硝化、氧化、磺化、氯化、氧化或者重氮化反应等危险工艺的生产装置未按规定安装安全自动控制系统和安全联锁、报警、紧急停车等系统或者涉及危险化学品的生产装置未按规定安装安全联锁,报警和紧急停车等系统的;
(十六)采用欺骗手段致使监测、监控、联锁、报警、保险等装置不能发挥正常作用的;
(十七)生产经营单位将将生产经营项目、场所、设备发包或者出租给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或者相应资质的单位或者个人的;
(十八)拒不执行相关执法部门下达的安全监察指令的;
(十九)事故发生单位对较大以上事故的防范和整改措施逾期仍没有落实的;
(二十)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规章、标准和规程等认定为重大事故隐患的。
第五条生产经营单位存在或者发现重大事故隐患,应当立即停产停业整顿,研究制定治理方案和整改措施,按期及时治理整改。并将重大事故隐患情况和有关治理方案、整改措施和整改进展情况等按要求报告所在地人民政府安全生产委员会办公室和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
第六条生产经营单位的主要负责人是本单位重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的第一责任人,对本单位建立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常态化工作机制、开展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工作、报告重大事故隐患及其治理整改情况、研究制定重大事故隐患治理方案,落实重大事故隐患整改措施全面负责。
第七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事故隐患排查治理监督管理工作的领导,支持、督促各有关部门加强对事故隐患排查治理的监督管理,及时协调解决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工作中存在的重大问题,将重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监督管理纳入目标考核内容,并安排专项资金,用于保障重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的监督管理和涉及安全生产重大公共隐患的整改治理。
第八条各级人民政府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监察和管理职责的部门和同级安全监察执法机构在安全生产监督检查和执法监察中发现生产经营单位存在重大事故隐患,应当立即责令其停产停业或者停止建设,并督促整改事故隐患。
第九条责令停产停业或者停止建设期间,各有关部门或者单位应当配合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监察、管理职责的部门和执法机构落实相关用水、用电,用气和火工用品等的停供措施。
第十条对重大事故隐患限期整改而逾期没有完成整改的生产经营单位,应当依法暂扣其安全生产许可证、生产许可证或者经营(销售)许可证,并依法对生产经营单位及其相关责任人员处以规定上限的经济处罚。生产经营单位相关负责人属于国家工作人员的,对主要负责人给予记过处分;对主管负责人给予记大过处分。
第十一条
对存在重大事故隐总经责令限期整改而逾期仍没有整改或者拒不整改的生产经营单位,应当由相关部门依法吊销其各类许可证照,由所在省辖市人民政府负责组织关闭。生产经营单位相关负责人属于国家工作人员的,对主要负责人给予撤职处分;对负有责任的党组织主要负责人给予党内严重警告处分。生产经营单位相关负责人不属于国家工作人员的,依法撤消其有关资格证书。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十二条
对生产经营单位及其相关负责人的行政处罚,由负有审查批准或者监督监察职责的有关部门或者执法机构做出。对属于国家工作人员的生产经营单位或者有关部门和其他单位相关负责人的党纪处分、行政处分或者组织处理,由负有审查批准和监督监察职责的有关部门或者执法机构提请同级纪检监察机关批准实施。
第十三条各级人民政府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监察和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或者执法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在对生产经营单位实施重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监督检查和执法监察过程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视情节轻重,给予相关责任人员行政记过至降级处分或停职、免职处理:
(一)发现重大事故隐患而没有依法责令生产经营单位进行治理整改的;
(二)接到举报和反映的重大事故除患问题没有及时进行依法查处的;
(三)对重大事故隐患经限期整政而逾期仍没有完成整改的生产经营单位未依法暂扣相关许可证照的;
(四)对重大事故隐患经限期整改而逾期仍没有整改或者拒不整改的生产经营单位未依法吊销相关许可证照和撤消有关责任人员资格证书的;
(五)对应当配合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监察和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或者执法机构落实用水、用电、用气,火工用品等停供措施而没有落实的。
第十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建立重大事故隐患举报奖励制度,并在媒体上公告奖励办法,公布举报电话。
第十五条
对重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负有责任的相关人员为中共党员的,如追究党纪责任,依照《安全生产领域违纪行为适用<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若干问题的解释》有关规定给予相应的党纪处分。
第十六条
重大事故隐患难以认定或者对重大事故隐患认定有异议的,应当委托具有国家规定的甲级资质的安全评价机构进行评价或者邀请有关专家进行评估论证确定。
1 质量管理的概念和发展历程简介
1.1 质量管理的概念
关于质量管理的概念表述各种教材表述不尽一致。其中ISO8402关于质量管理的表示较为详细,在ISO8402“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术语”标准中,将质量管理的概念表述为:质量管理是指确定质量方针、目标和职责,并通过质量体系中的质量策划、质量控制、质量保证和质量改进来使其实现的所有管理职能的全部活动。并说明质量管理是各级管理者的职责,但必须由最高领导者来推动,实施中涉及到单位的全体成员。在质量管理活动中,必须考虑经济因素。
由此可以直观地理解为:质量管理是指为了实现质量目标,而进行的所有管理性质的活动。
1.2 质量管理的发展历程
1.2.1 工业时代以前的质量管理
在工业时代以前,质量管理经历了由感性的认知到简易的质量检验方法和测量手段的过程。早期的感性认识都是人们在实践中获得的质量知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质量管理的认识进一步加深,为了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简易的质量检验方法和测量手段也相继产生,这就是在手工业时期的原始质量管理。由于这时期的质量主要靠手工操作者本人依据自己的手艺和经验来把关,因而又被称为“操作者的质量管理”。
18世纪中叶,欧洲爆发了工业革命,其产物就是“工厂”。由于工厂所表现出的巨大优势,导致了手工作坊的解体和工厂体制的形成。然而在工厂进行的大批量生产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新的技术问题,如部件的互换性、标准化、工装和测量的精度等,这些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推进了质量管理科学的诞生。
1.2.2 工业化时代的质量管理
20世纪,人类跨入了以“加工机械化、经营规模化、资本垄断化”为特征的工业化时代。在过去的整整一个世纪中,质量管理的发展,大致经历了3个阶段:
(1)质量检验阶段:
在这一阶段,人们对质量管理的理解还只限于质量的检验。其间最著名的就是出现在美国以泰罗为代表的“科学管理运动”。此时的质量检验就是在成品中挑出废品,以保证出厂产品质量。这种事后检验把关的缺点在于无法在生产过程中起到预防、控制的作用。废品已成事实,很难补救。
(2)统计质量控制阶段:
美国的休哈特在1924年提出了控制和预防缺陷的概念,并成功地创造了“控制图”,把数理统计方法引入到质量管理中,使质量管理推进到新阶段。这一阶段的特征是数理统计方法与质量管理的结合。控制图的出现,是质量管理从单纯事后检验转入检验加预防的标志,也是形成一门独立学科的开始。然而它对质量的控制和管理只局限于制造和检验部门,忽视了其它部门的工作对质量的影响。这样,就不能充分发挥各个部门和广大员工的积极性,制约了它的推广和运用。
(3)全面质量管理阶段:
20世纪50年代以来,生产力迅速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出现了很多新情况。例如:科学技术和工业生产的发展,对质量要求越来越高等问题。而要解决这些问题,以往的质量管理方法已难以保证和提高产品质量,促使“全面质量管理”的理论逐步形成。最早提出全面质量管理概念的是美国通用电气公司质量经理阿曼德·费根堡姆。1961年,他发表了一本著作《全面质量管理》。他提出:“全面质量管理是为了能够在最经济的水平上并考虑到充分满足用户要求的条件下进行市场研究、设计、生产和服务,把企业各部门的研制质量、维持质量和提高质量活动构成为一体的有效体系”。
1.2.3 质量管理的国际化
随着国际贸易的迅速扩大,产品和资本的流动日趋国际化,相伴而产生的是国际产品质量保证和产品责任问题。因此许多国家和地方性组织相继发布了一系列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标准,制订质量管理国际标准已成为一项迫切的需要。为此,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经过多年酝酿于1979年单独建立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技术委员会(TC176),负责制订质量管理的国际标准。1987年3月正式发布ISO9000~9004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系列标准。该标准总结了各先进国家的管理经验,将之归纳、规范。ISO9000~9004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系列标准发布适应了国际贸易发展需要的同时也促进了质量管理的国际化。
1.3 食品企业质量管理的特征
1.3.1 食品企业的产品具有易腐性
食品是指各种供人食用或饮用的成品或原料,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物质。所谓食品,实际上是指供人们饮食的,可维持、改善或者调节人体代谢机能,具有营养性、功能性、多样性的食物类产品。因此,我们很容易看出食品由于自身的特性而具有易腐性,然而保持食物有较长时间的保鲜期,是每个食品企业的目标。因此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很多企业就在食品生产的过程中添加各种各样的食品添加剂,从而对食品安全构成了很大的威胁。所以食品易腐的特性是食品企业的质量控制过程中要十分注意的一个因素。
1.3.2 食品企业的质量管理是对整个产业链的控制
食品是一种很容易被污染的产品,在整个产业链中任何一个环节出了一点问题,都可能给最终的产品带来很大的质量安全问题。因此,食品企业要保证产品的安全,不能仅仅对生产环节进行质量管理控制,还要对其他环节也进行质量控制。例如,原材供应环节、运输物流环节等。现阶段发生的很多重大食品安全事故都是在原材料供应环节出了安全问题,如果没有安全的原材料供应,生产环节质量控制得再好也是无益的。因此,要保证食品安全,食品企业的质量管理就应对整个产业链进行控制。
1.3.3 食品企业的质量评价体系多样化
由于人们对食品安全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对食品质量安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为了达到消费者所需要的安全标准,各种质量安全评价体系也日益增多,区分得也越来越细。例如在一系列质量评价体系里,主要针对食品的有HACCP体系和GAP认证。其中HACCP体系已经成为近30年来国际上公认和接受的食品安全保证体系,主要是对食品中微生物、化学和物理危害的安全进行控制。GAP认证主要针对未加工和最简单加工(生的)出售给消费者和加工企业的大多数果蔬的种植、采收、清洗、摆放、包装和运输过程中常见的微生物的危害控制,其关注的是新鲜果蔬的生产和包装,但不限于农场,包含了从农场到餐桌的整个食品链的所有步骤。
2 我国中小型食品企业质量管理现状
2.1 我国中小型食品企业的质量观念淡薄
在我国的众多食品企业里,都提出要以质量为生命的种种口号,并且也采取了相关的质量检验措施。但是更多的时候企业把质量管理视为企业的一种负担,而不是把质量管理的观念深入企业每个员工的观念里。比如,很多企业为了获得企业产品免检的称号,在一段时间里就狠抓产品质量,使得产品质量有了很大改善,在获得企业产品免检称号以后,就对企业的质量管理有所放松。因为在这些企业眼中,利润是他们追求的唯一目标,其它的社会责任在利润面前就显得不再重要,这就是很多知名企业在获得企业产品免检后仍然出现问题的原因所在。例如:三鹿事件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因此,我国中小型食品企业要始终加强食品企业的质量管理观念。
2.2 我国中小型食品企业的质量管理技术落后
我国食品企业的质量管理技术落后体现很多方面,但主要有两点:一是质量管理的关键检测技术落后。在这一方面发达国家相对来说比较先进,因为发达国家的食品安全检测技术呈现出速测化、系列化、精确化和标准化的特征。而我国关键检测技术落后主要体现在:仪器设备落后、检测方法落后、检测方法的标准化程度低、标准参考物质缺乏等方面。二是食品安全过程控制技术落后。主要体现在缺乏或没有推广应用清洁生产技术和产地环境净化技术,从而导致环境污染严重;投入品安全控制技术缺乏;食品包装和储藏技术落后;对新原料、新技术和工艺来的食品安全问题没有深入研究等方面[1]。
2.3 我国中小型食品企业质量管理人员素质不高
要搞好质量管理,提升食品安全和食品企业的竞争力,没有掌握相关专业知识的人才是不行的。我国多数食品企业职工文化技术素质较差,文化水平不高,当然在质量管理方面的专业人才也是相当缺乏的,这是制约我国中小型食品企业质量管理提升的一个制约因素。由于我国中小型食品企业的质量管理专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许多企业的经营管理者和技术人员缺乏系统的质量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训。所以造成了我国很多食品企业产品出现了安全问题,这一点从我国最近发生的一系列食品安全事故可以看出来,早期的“三鹿事件”和近期的“银鹭花生牛奶伤人事件”都是食品安全事故的典型。
2.4 我国中小型食品企业的质量管理体系实施后相关监督机制不完善
目前,我国许多中小型食品企业都通过了国际标准认证,但是在现实情况中仍然存在不少质量问题。分析原因有以下三点:一是食品企业认证动机不纯,获证企业为的是拿证,而认证机构只为获取效益;二是咨询、认证人员知识结构不够合理,素质参差不齐,无法有效地指导企业建立质量管理体系;三是有关机构政策引导与监管力度不够,对认证企业和获证企业的后续管理不到位[2]。正因如此,才会出现很多通过国际标准认证的食品企业,甚至是获得质量免检称号的优秀企业都出现了重大的食品安全事故,“三鹿事件”就是这一系列食品安全事故中的典型事件。基于这种情况,我们有必要完善我国食品企业在通过国际标准认证后的质量管理体系实施过程中的监督机制,促进我国食品企业质量管理水平的提高。
3 改进中小型食品企业质量管理的对策思考
3.1 培育企业文化,提高企业质量管理意识
一个企业如果要提高企业质量管理的水平,其前提是提高质量管理的意识,因为质量管理的意识是企业抓质量管理的内在动力。许多食品企业出现食品安全问题,其原因主要是由于企业的领导和全体成员缺乏质量管理的意识,因此要提高质量管理的意识,促进质量管理。其中要注意好两点关系:一是质量管理与企业效益、信誉的关系;二是质量管理与企业形象[3]。企业要想从根本上提高质量管理意识,除需靠市场压力,宣传的影响力等外力外,还需要企业提高质量意识的内在动力,因此认为,一个企业要想一直保持在生产管理中注重质量管理的意识,必须培养企业注重质量管理的企业文化,真正把质量就是生命的理念灌输到每个领导和员工的心理,不只是停留在口号上。只有形成了注重企业质量管理的文化,才能真正提高企业质量管理。
创建以质量文化为核心的企业文化,是一项复杂而又艰巨的工程,应提高企业职工的素质,这是创建以质量为核心的企业文化的关键问题;开展健康有益的活动,为创建以质量为核心的企业文化培育良好的土壤[4]。
3.2 加强制度建设,规范各项管理,提高质量管理水平
质量管理是一门科学性、系统性很强的工作。由于它在食品企业生产经营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所以要采取各种方法保障质量管理在企业经营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因此必须加强制度建设,规范各项管理,提高质量管理水平。根据管理学的相关知识可以得知,职责明确是各项管理的关键。因此,在质量管理中必须制定质量管理目标责任制,并且必须落实到企业的每个员工。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质量管理过程中,人人有事干,事事有人负责。
3.3 发展质量管理教育,培养质量管理人才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每个企业都认识到质量就是企业的生命。只有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才能在市场中生存。因此,每个企业都很重视质量管理,例如:三鹿公司在生产的过程中,为了保证出厂产品的质量符合食品安全标准就必须对原材料进行安全检测,也必须在产品出厂时对产品质量进行检测,据了解,三鹿公司的检测标准就有1 100多项。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大型企业,我国的明星企业还是出现了重大食品安全事故。事故的原因固然有很多,但其中之一就是质量管理人才的缺乏和质量管理人员对质量管理意识的淡薄有关。
综上所述,要保证、提高产品质量,提高企业经济效益,要在较短的时间内普遍推行全面质量管理,建立质量保证体系,人才是关键,教育是基础。所以应大力发展质量管理教育,培养专业的质量管理人才,促进食品企业发展和提高食品安全。在方法上可以采取各级主管部门办、企业办,委托大专院校办,以及组织参加电视讲座等,开展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的“立体办学”等方式。
3.4 加强HACCP管理体系建设,与国际质量管理体系接轨
食品安全问题关系到我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关系到我国食品企业的出口,是关系我国经济建设和和谐社会构建的一个重要问题。因此,我们应当建立HACCP管理体系,与国际管理体系接轨。原因在于HACCP(Hazard Analysis Critical Control Point)“危害分析和关键点控制”,是用于对食品生产、加工过程进行安全风险识别、评价和控制的一种系统方法;是食品生产、加工过程中通过对关键控制点实行有效的预防措施和手段,使食品污染、食品危害因素降低到最小程度[5]。HACCP管理体系是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食品质量管理体系,并且已成为国际上检验和控制食品安全卫生和质量的共同准则。所以我国的食品企业如果要扩大出口,就必须按国际标准来生产安全的食品,避免造成的贸易纠纷。另外,只有建立高标准的管理体系才能保障我国人们的食品安全和和谐社会的构建。
3.5 以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为基础,全面提升质量管理
创新是一个企业进步的灵魂。只有坚持创新,才能在市场竞争中始终保持优势。质量管理要实现螺旋式上升,也同样离不开先进技术的支持。因为陈旧的设备、落后的技术、一般化的管理手段,只能维持质量管理低水平运转。因此只有加大科技投入,鼓励技术创新,加快工业自动化进程,才能使企业真正走出一条优质、高产、低耗、高效的质量效益型之路。同时在全球化形势下,企业要提升竞争力就必须更加重视分工与协作。然而企业间的分工主要取决于企业的技术优势,而企业技术优势来源于技术创新,技术优势的发挥离不开管理创新,所以,企业的质量创新应该以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为基础,其中质量管理的创新就显得尤其重要。一个好的质量管理是提高产品质量快速、有效、先进、科学的管理模式,是企业获得生存和发展取得成功的管理战略。通过质量管理创新,使企业能根据市场的变化和技术的进步,调整企业经营过程、组织、经营理念和管理方式;提高企业的运行效率,激发员工质量意识和技术创新意识[6]。
参考文献
[1]林治良,施木田,林彦铨.福州市食品安全科技发展现状与对策[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9(2):38-42.
[2]吴玉军.我国企业质量管理的现状及对策思考[J].管理科学,2004(4):89-90.
[3]梅志军.当前如何抓好质量管理的探索[J].电子标准化与质量,1996(1):13-15.
[4]宋松林.加强质量管理提高企业竞争力[J].广西质量监督导报,2009(2):61-63.
[5]袁俊.HACCP管理体系与食品安全[J].轻工标准与质量,2005(4):34-36.
会议听取了安全监管总局关于遏制当前安全事故多发的措施及有关问题的汇报。会议指出,当前安全生产形势依然严峻,特别是煤矿等重点行业和领域的重特大事故接连发生,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造成很大损失。事故多发的原因主要是已经制定的各项安全措施没有真正落实,部分行业产品需求过旺,生产绷得过紧,加大了安全生产的压力;安全设施和生产设备落后,安全欠账较多;企业安全主体责任不到位,管理松弛,违章指挥、违章作业和违反纪律的问题严重;采矿秩序混乱,安全执法不到位。
会议指出,安全生产重于泰山。各地区、各部门必须以对人民生命安全高度负责的精神,把安全生产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部署,并作为突出问题抓好落实。经济发展必须与安全生产相适应,要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发展,不能片面追求速度,忽视安全。
会议提出了遏制当前煤矿等重特大事故多发的七项措施。主要是:加大煤矿事故隐患排查整改和对停产整顿矿井的监管力度,坚决关闭经整顿仍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煤矿,规范煤矿资源整合,严格煤矿建设项目管理,抓好瓦斯集中整治,加大执法力度,严格责任追究。同时部署了煤矿、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非煤矿山、烟花爆竹,道路交通和防火、航空客运安全,以及重点行业冬季安全等七个方面的安全督查活动,由有关部门立即派出督查组开展工作,会议强调,岁末年初,历来是事故的易发多发期。各地区、各部门要切实加强管理,健全责任,堵塞漏洞,严防各类事故发生。
发布时间:2014-06-25 17:00 点击:186 【字号:大 中 小】
第一条 为加强自治区学校食品卫生管理,预防学校食物中毒事故发生,落实管理责任,保护学校师生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及其《实施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
(八)》、《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国务院关于特大安全事故行政责任追究的规定》、《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决定》、《教育部、卫生部关于学校食堂与学生集体用餐卫生管理规定》、《卫生部、教育部关于学校食物中毒事故行政责任追究暂行规定》、教育部等六部委《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食堂工作的意见》等文件,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规定所指的学校包括自治区各级各类公办和民办学校、幼儿园。
第三条 学校、教育行政部门、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负责人和直接管理责任人不履行或不正确履行食品安全职责等失职行为,造成学校发生食物中毒事故的,应当追究行政责任。
第四条 学校应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管理机构、设置食品安全管理专职人员,建立主管校长负责制,校长是学校食品安全管理的第一责任人。
第五条
本规定中的学校食物中的事故,是指由学校主办或管理的校内供餐单位以及学校负责组织提供的集体用餐导致的学校师生食物中毒事故。
第六条 本规定中的食物中毒事故按照严重程度划分为:
(一)重大学校食物中毒事故,是指一次中毒100人以上并出现死亡病例,或出现10例及以上死亡病例的食物中毒事故。
(二)较大学校食物中毒事故,是指一次中毒100人及以上,或出现死亡病例的食物中毒事故。
(三)一般学校食物中毒事故,是指一次中毒99人及以下,未出现死亡病例的食物中毒事故。
(四)自治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和自治区教育厅可根据实施情况,对特殊环境和场所的食物中毒事故分级标准进行调整和补充。
第七条 行政责任追究按照现行干部、职工管理权限及职责分工,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
(八)》,分别由学校、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教育行政部门、各级政府实施。构成犯罪,移交司法部门追究其刑事责任。
第八条
行政责任追究应当坚持公开、公正原则,做到有错必纠、处罚适当、教育与惩戒相结合。
第九条 学校发生食物中毒事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追究学校有关责任人的行政责任:
(一)未建立学校食品卫生校长负责制和未设立专职食品卫生管理人员的;
(二)学校食堂实行托管经营的,应在一定时期内逐步进行退出由学校管理,未实现托管退出的;
(三)未建立健全学校食品安全管理制度或管理制度不落实的;
(四)学校食堂未取得卫生许可证的;
(五)学校食堂从业人员未取得健康证明或存在影响食品卫生病症未调离食品加工、销售、管理工作岗位的,以及未按规定安排从业人员进行食品安全知识培训的;
(六)违反《学校食堂与学生集体用餐卫生管理规定》第十二条规定采购学生集体用餐的;未严格执行《餐饮服务食品安全操作规范》的;
(七)对教育行政部门或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提出的整改意见,未按要求的时限进行整改或整改不到位的;
(八)发生食物中毒事故后,未按《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规定的时限向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和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报告,出现瞒报、迟报、误报、漏报;或没有采取有效控制措施、组织抢救工作致使食物中毒事态扩大的;
(九)未配合卫生行政部门和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进行食物中毒调查或未保留现场的。
(十)对学校存在的食品安全隐患,在职责范围无力解决,而未向上一级主管部门书面汇报的;
(十一)对下级食品安全责任人职责范围内无力解决的安全隐患,接到报告未采取有效措施消除隐患的。
第十条 学校发生食物中毒事故需要追究学校行政责任的,应当按以下原则,分别追究学校主要领导、主管领导和直接管理责任人的行政责任。
发生一般学校食物中毒事故,中毒人数少于29人的,追究直接管理责任人的责任。
发生一般学校食物中毒事故,中毒人数在30人及以上的,追究直接管理责任人的责任,但直接管理责任人在事故发生前已将学校未履行食品卫生职责情况书面报告学校主管领导,而学校主管领导未采取措施的,由学校主管领导承担责任。
发生较大学校食物中毒事故,追究直接管理责任人和学校主管领导的责任。
发生重大学校食物中毒事故,追究直接管理责任人、学校主管领导和学校主要领导的责任。
第十一条 学校发生食物中毒事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追究当地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有关责任人的行政责任。
(一)对不符合学校食堂或学校集体用餐单位卫生许可证发放条件的单位,发放卫生许可证的;
(二)检查发现学校食堂未达到卫生许可证发放条件要求,而未向所在地教育行政部门通报的;
(三)未按量化分级管理规定对学校食堂或学生集体用餐供餐单位进行监督检查或检查次数未达到要求的;
(四)监督检查过程中,对发现的不符合卫生要求的行为未提出整改意见的;或者提出整改意见后未在要求时限内再次检查进行督促落实的;
(五)接到学校食物中毒报告后,未及时赶往现场调查处理,或者未及时采取有效控制措施导致食物中毒事故事态扩大的;
(六)未按规定向上级教育行政部门报告的,或存在瞒报、迟报行为的。
第十二条 学校发生食物中毒事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追究当地教育行政部门有关人员的行政责任:
(一)未将学校食品卫生安全管理作为对学校督导评估的重要内容和重要考核指标或未按规定进行督导、检查的;
(二)督导检查过程中,对发现的问题未提出改进意见的,或对改进意见未督促落实的;
(三)未督促学校制定学校食堂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培训计划或未定期组织培训的;
(四)接到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的相关通报,未督促学校落实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提出的卫生监督意见的;
(五)接到学校食物中毒报告后,未及时赶往现场协助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和其他相关部门调查处理,或者未督促学校采取有效措施控制食物中毒事故事态扩大的;
(六)未按规定向上级教育行政部门报告的,或存在瞒报、迟报行为的。
第十三条 当地教育行政部门、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未按第十二、十一条履行职责的,学校发生食物中毒事故,分别追究教育行政部门、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有关责任人的行政责任。发生一般学校食物中毒,追究行政部门直接管理责任人的责任。发生较大学校食物中毒事故,追究部门管理责任人的责任。发生重大学校食物中毒事故,追究部门主管领导的责任。
第十四条
当地教育行政部门和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在事故原因查明并做出处理决定后,应在一周内将食物中毒事故行政责任追究情况向上级报告。
第十五条 承包经营单位和集体用餐配送单位不履行或不正确履行食品卫生职责,造成学校发生食物中毒事故并触犯刑法的,移交司法部门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第十六条
【质量事故责任管理规定】推荐阅读:
地基质量事故案例06-09
工程质量事故的处理09-07
建筑工程质量事故案例10-15
质量事故报告及整改措施方案10-26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安全事故行政责任追究暂行规定11-14
交通事故责任承担协议07-20
交通事故怎么判定责任09-23
机动车事故责任纠纷10-02
生产安全事故行政责任追究办法10-07
安全责任事故检讨书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