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文议论文阅读(精选8篇)
吕毅超
注:内容较多,教师须全面掌握,但具体讲课时掌握时间择重讲解。
红色部分内容涉及初中各年级课文,要视具体学生情况更改。
教学目标:
本专题主要帮助学生了解有关说明文的基本常识和考查角度,掌握说明文阅读理解的基本规律和方法,并通过适当的训练,提高阅读和理解说明文的能力。
一、掌握说明文的一般知识并学会阅读一般的说明文。
一、掌握中考大纲对说明文阅读的重点要求。
二、掌握解答说明文阅读的大致方法。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内容:
1、划分说明文层次,分析层与层之间的联系,概括层意。
2、理清说明的顺序。
3、抓住说明事物的特征,理解文章所说明的事理。
4、分析文章所运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5、体会说明文简洁、准确的语言特点。
一、发放例题
2008济南中考语文试题《声音:让你又爱又恨》及答案(讲解用)
二、内容讲解
(一)知识网络
说明文是说明事物或事理的一种实用文体,其作用是介绍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或者阐明事理。它在日常学习、生活和工作中具有广泛的用途,是中考考查的重点之一。
说明文
说明文的特点 说明文的种类
按说明对象和说明目的分——事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 按表达方式和语言特色分——平实的说明文/生动的说明文
(文艺性说明文)内容的科学性
结构的条理性 语言的准确性
说明文的结构——总分式(总—分;分—总;总—分—总)/并列式/递进式 说明的方法——举例子/分类别/列数据/作比较/下定义/打比方/画图表/作诠释/摹状貌
说明的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二)大纲讲解(2008济南中考语文考试大纲
节选)
三、现代文阅读
能运用所学知识阅读课本之外的跟课文难易相当的现代文 1.理解词语在文章中的含义和作用 2.理解文章中重要句子的深层含义和表达作用。
3.能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把握文章中作者的态度或观点,作出自己的评价。
4.能分析文章的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5.能就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写作特色等作初步的鉴赏品评,提倡多角度有个性地理解。
6.能探讨疑难问题,有所发现和创新(即:探究能力)
(三)考点讲解
【说明文的分类】
1、依说明对象与目的:事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
2、依说明语言、表达方式:平实说明文、生动说明文。【把握说明对象和特征】
说明对象即文章说明的话题,主要分为两个方面:
一是具体事物,包括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和特征等。
二是抽象事理。包括事物的本质,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阅读说明文首先要准确地把握说明的对象。从而正确区分事理说明文和事物说明文。大多数的说明文的题目就是说明对象,如《乔家大院——北方民居建筑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题目本身就是说明对象。大多数的事物说明文都在开篇使用中心句点明了事物的说明对象。有的时候,题目没有反映说明对象,那就得认真阅读材料,逐段逐句排队、梳理,追本求源,找出说明的对象。尤其要注意揣摩关键性的语句,如各段的中心句、过渡句以及文章中反复出现的句子等,这样就可以找到说明对象。无论是事物说明文或者是事理说明文,准确地把握说明对象对整篇文章的阅读和理解是至关重要的。
所谓特征是这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标志。只有抓住特征才能说明白这一事物或事理的独特之处。一篇说明文仅仅明确了说明对象是不够的,要进一步理解说明文的内容。还要重点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这是分析一篇说明文的关键所在。只有准确地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才能深入地理解说明对象。以此为突破口,进而理解文章的结构层次、中心内容等。要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不能只停留在事物的表面上,而要了解事物内在的本质。具体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1从分析标题入手。有的标题在指出文章说明对象的同时,也指出其特征,如《死海不死》:有的标题用陈述句的形式,引导读者有针对性地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如《看云识天气》;有的标题用生动形象的比喻、拟人的方法说明事物的特征,如《猪链球菌又到人间作孽》。
2从分析材料入手。即逐段分析作者介绍了有关事物的哪一方面的特征。然后归纳小结。在文章中一般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文章中有足以概括特征、本质的语句。通过对全文的阅读分析,可以把它找出来;二是文章中没有全面概括说明对象的特征或本质的语句,或者虽然有,但不集中,需要通过对全文的分析把它概括出来。如《死海不死》一文,围绕死海的特征。从三个角度进行说明:先说死海的“死”(现象特征),再说死海的“不死”(本质特征),最后又说到死海的“不死”与“死”(现状与未来发展特征)。这样死海的全面特征便被一层一层地揭示出来了。又如《苏州园林》一文,围绕“无论站在哪一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这一总特点,从五个方面加以说明: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近景远景的层次以及门窗雕镂琢磨和颜色等。【说明方法】
为了把事物特征说清楚,或者把事理阐释明白,就要使用恰当的说明方法。常用的说明方法有如下8种。
(1).举例子:为了说明事物的情况或事理,举些既通俗易懂又有代表性的例子来加以说明。如《中国石拱桥》以古代的赵州桥和卢沟桥为例,对我国建设石拱桥历史的悠久、成就的杰出作了说明。
(2).分类别:根据形状、性质、成因、功能等方面的异同,把事物或事理按一定的标准分成若干类,逐一加以说明。如《向沙漠进军》一文将沙漠进攻的方式分成“游击战”和“阵地战”两类。
(3).列数据:数字是从数量上说明事物特征或事理的最精确、最科学、最有说服力的依据。如《死海不死》一文用大量的数字说明死海浮力大的原因,非常清晰。
(4).作比较:为了把事物或事理说得通俗易懂,利用人们生活中熟悉的事物或事理作比较,从而唤起读者的想象,获得一个深刻的印象。如《人类的语言》一文将鹦鹉、猩猩的“语言”与“人类的语言”作比较,得出“只有人类才有真正的语言”的结论。
(5).下定义:为了突出事物或事理的主要内容或主要问题,常常用简明扼要的语言给事物或事理下定义。这是说明事物或事理、揭示事物或事理的本质的一种方法。如《统筹方法》一文,开头就给“统筹方法”下了定义。
(6).打比方:打比方就是修辞方法中的比喻。在说明文中运用打比方的方法,可以使人们不了解的事物或抽象的事理变得具体、生动、形象。
(7).画图表:有些事物的关系抽象而复杂,仅用文字说明还不能使读者明白,这就需要附上示意图,或按比例精确绘制的图表,如产品设计图、军事行动路线图等。有时,被说明的事物项目较多,也可制定统计表,将有关数字分别填入表中,使人看了一目了然。
(8).摹状貌:就是通过具体的描写揭示事物的特征,这有助于把被说明的对象说得更具体、生动。如《中国石拱桥》中的“这些石刻的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千态万状,惟妙惟肖”。这样的说明显得十分生动、活泼。
【说明文的结构】(与下 说明文的顺序相结合)
总分式(总—分;分—总;总—分—总)并列式 递进式
重点掌握说明文内容层次的划分
【说明的顺序】
有条有理地说明,才能把事物的特征或事理介绍清楚。常见的说明顺序有。
1.时间顺序:即以事物发生、发展的时间先后来安排说明顺序,从而写出事物的发展变化情况。这种顺序一般用于人物的生平介绍、科学观察记录,说明事物或事理发生、发展或制作过程一类的说明文。如《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一文是按从古到今的时间顺序写的,《活板》一文是按活板制作的程序写的。
2.空间顺序:即按照事物的空间存在形式,或从外到内,或从上到下,或从前到后,或由远及近依次进行说明。这种说明顺序,一般用于说明事物的形状、构造特征。如《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一文,按照瞻仰的路线由远及近、由低到高,先四周后正中,先台阶后碑身、碑座等依次进行介绍。
3.逻辑顺序;即按照事物或事理的内部联系或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来安排说明顺序。事物的内部联系包括因果关系、层递关系、主次关系、总分关系、并列关系等;认识事物或事理的过程则指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等等。如《死海不死》一文,由现象到本质(成因)揭示了死海的特征,并介绍了死海的现状和未来,层层深入,逻辑条理十分清楚。(先总说后分说:总—分:《向沙漠进军》第4、6段;
分—总:《宇宙里有些什么》第3—6段;
总—分—总:《中国石拱桥》第5段赵州桥,《核舟记》全文,《电子计算机的多种功能》全文。
先主要后次要:《向沙漠进军》第5段。先原因后结果:《中国石拱桥》第9段。由现象到本质:《什么是生态平衡》。由性能到功用:《隆冬话竹》。
由一般到特殊:《隆冬话竹》第9段竹子的种类。由整体到局部:《中国石拱桥》第6段卢沟桥。
注意:⑴时间顺序:有表示时间的词语,如:朝代、数字等。
⑵空间顺序:有表示方位的词语,如:上下、远近、左右、内外、东西南北中等。⑶同一篇文章全文或各部分均可有几种不同的说明顺序,应分别指出。)【划分段落、层次,概括段意、层意】
1、把握该段(篇)说明的中心和重点,分析思路。
2、概括要全面,要抓住重点,语言要简洁,格式为:说明了什么。
3、划分标准要统一,或按时间或按空间或按逻辑。如,总分总结构分三层,总分、分总结构为两层。
【说明文的语言】
语言的准确性,是说明文语言的先决条件。表示时间、空间、数量、范围、程度、特征、性质、程序等,都要求准确无误。特别要注意说明文中使用的术语和修饰限制性的词语,它们往往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如“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其中“几乎”对“到处都有”作了限制。在准确的前提下,说明的语言有的以平实见长,有的以生动活泼见长。
【考查要求及趋向】
“新课标”在说明文阅读方面的学习要求是: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阅读科技作品,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理解文章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从近几年全国各地的中考试题看,对说明文阅读的考查,重点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对文章内容的理解;②对作者思路的梳理,对文章层次的划分;③对文章整体或局部的大意的概括;④对说明顺序、说明方法的把握;⑤对关键词句的意义及其作用的体味和推敲。【说明文答题技巧】
1、如何分析关键词语的作用?
能否把握阅读材料中的关键词句。直接关系到对材料整体的理解和分析。把握关键词句可从三个方面考虑:抓住中心句,分析过渡句。认清指代成分。
(1)中心句有首括、中领、尾联三种形式,又以首括居多。分析中心句。有利于把握文章(语段)的主要内容。
(2)过渡句在文章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也是上下文内容衔接的标志。分析过渡句。有利于把握文章内容的层次和重点。
(3)在中考试题中,经常考查对指代成分的分析,分析时要从语义和语法结构两个方面综合考虑。
2、如何找准说明对象?
(1)看题目,不少题目都表示说明的对象。如《中国石拱桥》。
(2)抓首括句和中心句。好的说明文往往运用这种句子来突出所要说明的事物和特征。
3、如何进行概括?
概括要点时,要重视首括句、尾结句或提问式语句的作用,重视给概念下定义或解说的语句的作用。概括要点时最好用完整的句子。意思要简明扼要。
4、如何进行语言分析题?
准确是说明语言的特点。分析说明文语言,就是看遣词造句是怎样准确说明被说明事物的特征的。要注意分析关键词语的作用。
5、如何答好开放性试题?近几年,开放性试题以它答案的多元性和不唯一性成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种重要形式,在考试中所占的比例也越来越大。综合各地开放型试题我们可以看出。这类试题大概从以下方面考查:
(1)对说明内容进行创新性的表述。
(2)对某种现象发表自己独特的看法和见解。(3)结合实际对某个问题谈自己的认识。
(4)根据文章内容进行合理性的推断和大胆想象。
(5)由文章内容延伸到现实生活,对现实生活中相关现象进行解释。
(6)对人类关注的环境问题等提出解决的方法,拟写警示性标语、建议、广告等。这种题考查的是学生的综合能力。考查的是学生对生活的关注情况。做好这类题首先要让学生对所给材料有准确地把握,然后充分调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再迁移到文段中来。开放性试题,虽然没有规定唯一的答案,可以各抒己见。但在答题时要从三个角度作答:一是就材料回答问题。不一定按标准答案作答,意思答对就给满分;二是阅读材料后受到的启示、感想。这样的答案也是具有个性化的;三是从材料出发,或提出自己不同的看法。或扩散联想到其它方面。
总之,这类试题在训练理解能力的同时。训练表达能力,对答案的表述不能只靠一个符号或一个词语来完成,要写成一句或一段完整的话。在答题的同时有助于增加学生主体参与意识,扩大学生独立发表见解的余地,鼓励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究精神。
(三)例题&演练
先讲解解题方法和步骤,再发下试题让学生练习,最后讲解。第一题为例讲,后两道为习题。【阅读说明文的方法步骤】 第一步:粗读文章
1.审题
2.理清思路,分析段与段之间的关系。
第二步:精读文章
1.把握说明对象及其特征或本质
2.理清说明顺序,找到作者这样安排材料的依据 3.分析文章采用的说明方法 4.体会说明文语言准确的特点
第三步:
回答文后的问题,语言要简明,条理要清楚。
①
(2008济南中考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文后的问题。
声音:让你又爱又恨
①我们周围的世界是一个声音的总汇。小到元粒子,大到银河系,万物都在震动。人类的耳朵能够感知的振动频率非常有限(16赫兹—20000赫兹)但这并不意味着,在听觉范围之内的声音就不会对我们的身体产生影响。比如,就振动特征而言,低级下流的言词不仅伤害出言不逊者自身,而且对周围人的身体也会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
②任何人只要按以下方法做个简单的试验,就会明白这个道理。在播种以前,对一部分种子说祝福的话,对另一部分说粗话,你会看到:前一部分种子很快吐出嫩芽,而且发芽率是百分之百;而后一部分则只有很少的种子发芽,发出的芽也是干枯暗淡的。难怪俗话说:恶语伤人!③就振动频率和强度而言,噪声对我们的身体健康更有害。举个例子来说吧,莫斯科西南区的一处楼房安装了电梯。这本来是件值得高兴的事,结果却适得其反。楼里的大多数居民开始经常性的失眠头疼。原来,日夜运转的机器成了噪声源,而电梯则像一个巨型喇叭,又加重了这种噪声。忍无可忍的居民正打算同莫斯科市政府交涉此事。
④噪音有害,美妙的音乐又如何呢?实际上,音乐声在50分贝左右时会使人身心放松,给人以美感。而声音一旦高于85分贝,就会造成听力损伤。一般情况下,当人耳较长时间地听到音量达100分贝的声音时,无论多么美妙的音乐都可造成不可恢复性听力损伤,严重者还会造成听力丧失。⑤一些在听觉范围之外的声音对人的危害也是相当大的。火山学家对这一点非常了解。熔岩喷发时发出的响声是一种低音波(<16赫兹),它使人不自觉地产生恐惧感和躲避的念头。有实验表明:声频为4赫兹时,会导致海洋性疾病,达到5赫兹使人就会感到恶心,6赫兹时会令人恐惧不安,当声频达到7赫兹时,就会致人死亡。
⑥。早在古罗马时期人们就知道,教堂的钟声能杀灭细菌和微生物。有意思的是,这个在唯物主义看来荒诞不经的观点,恰恰得到了科学实验的证明。根据教堂钟学专家提供的资料,当中的振动频率超过25000赫兹时,属人耳听不见的超声波范围,这时钟声的确能够治疗一些传染病,提高人体免疫功能。中波范围(100赫兹—20000赫兹)的钟声能增加毛细血管的血流和淋巴流,低波范围(40赫兹—100赫兹)的钟声能起到镇定神经的作用。
⑦当今医学界也已经在成功地利用声音治疗疾病。俄罗斯生物学家运用声音渐次减弱现象获得的数据证明,森林里树木摇摆的声音对降低病人血压的疗效胜过任何药物。而音乐对疾病的疗效也是广为人知的。专家发现,胃肠道具备音符“fa”的共振频率。音符“do”能够治疗牛皮癣,而“si”“so”和“do”的和声对肿瘤病患者。
⑧其实,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过运用声音治疗疾病的经历,尽管我们自己没意识到。难道您从未试着通过抚摸小猫来放松疲惫的神经?科学家证实:能带来疗效的既不是小猫柔软的毛,也不是猫身上散发的特殊气味,而是温顺的小家伙发出的低叫声。现在,毛打呼噜的声音已经录成微型磁带用于医疗。⑨声音,真是让我们爱恨交加。
11、联系上下文,在文中第⑥段横线处填写一个既能概括上下文内容,又能领起下文的句子。(写在下面的横线上)(4分)
。
12、根据上下文,第⑦段的横线处应填入的词语是(只填序号)。(2分)A.大有作为 B.大有裨益
C.大显神通 D.大有希望
13、阅读第③段,说一说下面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3分)
楼里的大多数居民开始经常性的失眠头疼。...
14、请从说明方法的角度,简要说明第⑦段中画线句的表达作用。(3分)
15、阅读原文,结合下面这则新闻摘要,用亲切的语言给“MP3”一族协议则“温馨小贴士”。(60字左右)(贴士;音译词,通常指提示、建议等)(6分)
近日,一个15岁的少年竟因长期用耳机听音乐造成耳朵失聪,成了“聋子”。记者调查时发现,生活中随处可见挂着“MP3”、塞着耳机、边走边听歌的年轻人。他们上学、吃饭,甚至睡觉时,都习惯性地塞着耳机听音乐,而且为了保持音乐清晰,他们经常会提高音量。
温馨小贴士:
别让美妙音乐刺伤你的耳朵
答案
11、示例:声音能给人带来伤害,但也能为人类造福
12、B
13、示例:“经常性”表示动作行为的发生是非常频繁的,强调了居民失眠头疼的症状屡屡发生,说明了噪声对我们的身体健康危害之大,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14、第⑦段划线句子举了树木摇摆的声音对降低病人血压的疗效胜过药物的例子,具体说明了当今医学界也已经在成功地利用声音治疗疾病,增强了文章说服力。
15、示例1:亲爱的朋友,美妙的音乐能愉悦身心,但可能成为我们听力的“杀手”,听“MP3”时,音量要小,时间要短,可别让音乐刺伤你的耳朵哦。
示例2:亲爱的“MP3”一族,长时间用耳机听音乐音量过大,都会大大损伤你的听力,所以,陶醉于美妙的音乐时,可别忘了让你的耳朵也休息一下啊。
②
意大利蟋蟀
在南方的夏夜里,原野上,到处听得见一种调式简单重复,然而情致陶冶人心的乐曲,这音乐在北方可难得听到。春天,在太阳当空的时间里,有交响乐演奏家野蟋蟀献艺;夏天,在静谧宜人的夜晚,大显身手的交响乐演奏家是意大利蟋蟀。演日场的在春天,演夜场的在夏天,两位音乐家把一年的最好时光平分了。头一位的牧歌演季刚一结束,后一位的夜曲演季便开始了。
意大利蟋蟀与蟋蟀科昆虫的某些特征不太一致,这表现在它的服装不是黑色的,它的体型不那样粗笨。它栖驻在各种小灌木上,或者高高的草株上,过着悬空生活,极少下到地面上来。从7月到10月,每天自太阳落山开始,一直持续大半夜,它都在那里奏乐。在闷热的夜晚,这演奏正好是一台优雅的音乐会。
乐曲由一种缓慢的鸣叫声构成,听起来是这样的:咯哩――咿咿咿,咯哩――咿咿咿。由于带颤音,曲调显得更富于表现力。凭这声音你就能猜到,那振膜一定特别薄,而且非常宽阔。如果没什么惊扰,它安安稳稳呆在低低的树叶上,那叫场便会始终如一,绝无变化;然而只要有一点儿动静,演奏家仿佛立刻就把发声器移到肚子里去了。你刚才听见它在这儿,非常近,近在眼前;可现在,你突然又听到它在远处,20步开外的地方,正继续演奏它的乐曲。
你完全摸不着头脑了,已经无法凭听觉找到这虫类正在唧唧作声的准确位置。我捉到那么几只意大利蟋蟀,投放到笼子里,这之后,我才得以了解到一点儿情况,一点儿有关演技高超到迷惑我们耳朵的演奏家的情况。
两片鞘翅都是干燥的半透明薄膜,薄得像葱头的无色皮膜,均可以整体振动。其形状都像侧置的弓架,处于蟋蟀上身的一端逐渐变窄。右鞘翅内侧,在靠近翅根的地方,有一块胼胝硬肉。从胼胝那里,放射出五条翅脉,其中两条上行,两条下行,另一条基本呈横切走向。横向翅脉略显橙红颜色,它是最主要的部件,说白了就是琴弓。虫鸣大作之际,两片鞘翅始终高高抬起,其状宛如宽大的纱罗布船帆。两片翅膜,只有内侧边缘重叠在一起。两支琴弓,一支在上一支在下,斜向铰动摩擦,于是支展开的两个膜片产生了发声振荡。
上鞘翅的琴弓在下鞘翅上摩擦,同样,下鞘翅的琴弓在上鞘翅上摩擦,摩擦点时而是粗糙的胼胝,时而是四条平滑的放射状翅脉中的某一条,因此,发出的声音会出现音质变化。这大概已经部分地说明问题了:当这胆小的虫类处于警戒状态时,它的鸣唱就会使人产生幻觉,让你以为此时声音既好像从这儿传来,又好像从那儿传来,还好像从另外一个地方传来。
音量的强弱变化,音质的亮闷转换,以及由此造成的距离变动感,这些都给人以幻觉;而这恰恰就是腹语大师的艺术要诀。这虫类的鸣叫,不仅能产生距离幻觉,而且还具备以和颤音形式出现的纯正音色。八月的夜晚,在那无比安宁的氛围之中,我的确听不出还有什么昆虫的鸣唱,能有意大利蟋蟀的鸣唱那么优美清亮。不知多少回,我躺在地上,背靠着迷迭香支成的屏风,“在文静的月亮女友的陪伴下”,悉心倾听那情趣盎然的“荒石园”音乐会!
那高处,我的头顶上,天鹅星座在银河里拉长自己的大十字架;这低处,我的四周,昆虫交响曲汇成一片起伏荡漾的声浪。尘世金秋正吐露着自己的喜悦,令我无奈地忘却了群星的表演。我们对天空的眼睛一无所知,它们像眨动眼皮般地闪烁着,它们盯着我们,那目光虽平静,但未免冷淡。
我的蟋蟀啊,有你们陪伴,我反而能感受到生命在颤动;而我们尘世泥胎造物的灵魂,恰恰就是生命。正是为了这个缘故,我身靠迷迭香樊篱,仅仅向天鹅星座投去些许心不在焉的目光,而全副精神却集中在你们的小夜曲上。
(选自《昆虫记》,作家出版社2000年版,有删改)
1.文中作者不断变换对意大利蟋蟀的称呼,请找出这些称呼,并说说作者这样写有什么效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意大利蟋蟀的外形以及习性有哪些特征?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当四周有动静时,意大利蟋蟀的鸣叫声为什么会突然产生变化?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意大利蟋蟀发出的声音会出现音质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你如何理解倒数第二段中画线句的意思?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作者为什么对意大利蟋蟀会如此的喜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蟋蟀的叫声很常见,但作者却能将这常见的叫声写得如此细致、生动,从这里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称呼有:交响乐演奏家、演奏家、腹语大师。作者不断变换称呼,可以使文章语言生动有趣,说明对象形象立体,给读者以深刻印象,也反映出作者对蟋蟀的热爱。
2.肤色不是黑色的;体型不粗笨;栖驻在小灌木或草株上,过着悬空生活;在夏天夜晚持续奏乐。
3.鸣叫声产生变化是为了使对手产生幻觉,辨别不出蟋蟀的位置,以使自己摆脱危险。
4.因为琴弓与鞘翅摩擦时所接触到的摩擦点不一样,摩擦点有时是粗糙的胼胝,有时是四条平滑的放射状翅脉中的某一条。
5.这句话的前半句说的是意大利蟋蟀在夜晚尽情歌唱,后半句“群星的表演”指的是“天鹅星座在银河里拉长自己的大十字架”。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意大利蟋蟀的歌声的特别喜爱。
6.因为作者从意大利蟋蟀的鸣叫声里感受到了“生命在颤动”,而这“生命”的颤动其实就是“灵魂”的颤动。
7.言之有理即可。示例:要了解事物就必须抓住事物的特征进行细致入微的观察,并把观察和思考结合起来。
③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 O题。(1 1分)
①传统的石化能源正在一天天的减少,同时全球还有20亿人得不到正常的能源供应。这个时候,全世界都把目光投向了可再生能源,希望可再生能源能够改变人类的能源结构,维持长远的可持续发展。太阳能是当前既可获得能量,又能减少二氧化碳等有害气体和有害物质排放的可再生能源之一。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实行“阳光计划”,开发太阳能能源。如美国的“光伏建筑计划”、欧洲的“百万屋顶光伏计划”、日本的“朝日计划”以及我国已开展的“光明工程”等。
②太阳能每秒钟到达地球的能量达1.7×l O14千瓦,如果我们把地球表面O.1%的太阳能转为电能,转变率5%,每年发电量即可望达到7.4×1 O13千瓦时,相当于目前全世界能耗的40倍。因此,太阳能资源是非常丰富的能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是人类能够自由利用的重要能源。
③资料显示,我国大部分地区太阳能资源丰富,太阳能资源开发潜力巨大。全国总面积2/3以上地区年日照时数大于2000小时,理论储量达每年17000亿吨标准煤。大多数地区年平均日辐射量在每平方米4千瓦时以上,陆地面积每年接受的太阳能辐射相当于上万个三峡工程发电量的总和。
④太阳能开发成本低廉,前景广阔。近十年来,我国的太阳能利用产业得到快速发展。特别是太阳能热水器,已初步形成较为完善的产业体系。据预测,今后l 5年内,太阳能热水器将以20%左右的速度增长,全国城乡家庭使用太阳能热水器的户数将达总户数的25%。随着太阳能利用方式研究的发展,太阳能空调也已经有了较为成熟的产品,有望今年走进百姓生活。太阳能路灯、太阳能手机、太阳能无冲洗卫生间等一系列太阳能产品正处于开发应用阶段。现在我国成了石油净进口国,对太阳能发电有了很大的需求。目前,我们国家已制定了相关政策,鼓励把太阳能作为替代能源。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到处阳光到处电”将成为我们的生活现实。
7.与传统的石化能源相比,太阳能资源有哪些明显的优势?(3分)
8.作者在②③两段中列举了大量数据,目的是什么?(2分)
9.语言的准确性是说明文最重要的特征之一。请从文章两处加点的词语中任选一处,写出它的表达效果。(3分)
10.以“环保奥运、科技奥运"为理念的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将于2008年在我国首都北京举行。为此,某校拟开展“我为奥运献计策”主题活动。假如你是该校的学生,请结合对本文的阅读理解,向本届奥运会组委会提一条合理化建议,并将你建议的主要内容及理由写在下面。(3分)
【参考答案】
1. 叙述式
用叙述的方法写出新闻照片中最新鲜、最主要的事实, 这是说明文中最常见的一种形式。如《猪倌的蜜月》:“南京部队某部徐洪, 干一行爱一行, 多次受到表扬, 他新婚蜜月尚未度完, 就和妻子双双返回部队, 把猪圈扫得干干净净。”
2. 描绘式
记者在现场拍摄照片, 不仅要注意形象观察, 拍出有特色的照片, 而且要注意新闻事件发生或发展中的主要情节。这样才能把新闻事实有声有色地描绘出来。这种说明文要多用视觉语言, 避免使用华而不实、过分渲染的形容词, 如新华社记者拍摄专业户照片的说明文:“楼上楼下电灯电话, 已成为现实, 安徽淮南市洞山公社专业户徐作银对记者说得正高兴时, 手机铃声响起:‘来长途电话了。’老徐风趣地说:‘电话铃叫, 信息来到……’记者抢拍下了这个生动的镜头。”
3. 提问式
通常, 记者只应在图片新闻说明文中回答问题而不是提出问题, 但如果照片的内容可能引起读者争论, 那么就要运用提问式说明了。如, 《谁是林森?》的照片说明文, 又如震惊中外的新闻照片《日本小姑娘你在哪里?》的文字说明, 都属此种体裁。
4. 对比式
某些情况下, 一条新闻的特点寓于当前某种情况和过去某种情况的对比之中, 或者寓于某个事件和另一个事件的对比中, 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 这种情况下的新闻图片就应使用对比式说明。对比式图片说明文具有对比强烈、变化明显的特点, 是以一张资料照片为基础, 配以最近拍摄的照片, 通过今昔对比, 反映一个地方、一件事的今昔变化。如, 一幅是新建的居民楼, 一幅是破旧的草房, 其文字说明分别是“高楼新居是谁家———普通职工”“茅屋陋室住何人———蒙城县百货公司党支部书记、经理杨兰清。”
对比式文字说明, 不限于用两幅以上的照片, 独幅照片的文字说明也常用这种体裁。如, “独家经营看脸色, 多家经营货比货。”“家住武汉市的居民陈素清说:‘现在货比三家, 可以挑肥拣瘦。改革好哇!’”
5. 引语式
引用新闻人物的话语, 使所引用的话语成为图片说明文的主体或标题, 这种形式一定要引用得当, 给人以现场感。如, 《就要这一个》:“1983年1月1日零点零分, 北京微电机总厂工人汪洋在北京妇产医院生了第一胎, 汪洋坚定地表示:‘我就要这一个。’热心的医务人员在婴儿降生后一小时, 安排了母女俩第一次正式会面。”
6 比喻式
有些成语已成了口语词的一部分, 在图片新闻说明文中使用这些成语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如“惜时如金的年轻人———清晨, 上海图书馆门前守候开馆的人群。”
7. 诗歌式
这种说明文较少见, 如一张表扬422次旅客列车新风的新闻照片说明文:
临节运输忙, 乘客满车厢,
婴儿怀中啼, 产妇肌肠响,
车长来照产, 小于送蛋汤,
服务很周到, 列车新风扬。
像中国画配诗一样, 照片说明文以诗歌形式体现, 不仅可以传递信息, 而且可以增强宣传的艺术效果。
8. 模拟式
名人妙语, 观众喜爱的歌曲、戏剧、电影、书刊的标题, 在它们仍然新鲜的时候, 都可以在说明中加以引用, 读来会更加辛辣或风趣。如, 《李双双试铁牛》这幅图片的说明文:“电影界人士看到常州拖拉机厂生产的拖拉机后, 请工人教她试开。”
9. 对话式
当新闻人物之间的对话成为新闻说明文主体时, 就要用对话式说明文, 它与引语式说明文的区别在于有问有答。如《他们笑了》:“‘入伏’那天, 记者在陕西省周至县楼观台古庙前碰见几位老太太向神参拜。记者问:‘神对你们有啥好处?’几位老太太笑了。”
1 0. 标题式
报纸上常有一句话的标题新闻出现, 再配上一张图片便成了标题式或一句话式图片说明文, 如《丰年市场人如潮》、《小平您好》等。
1 1. 来信式
国内各报相继办起的“读者来信”专栏或专页, 使图文并茂的来信式说明文应运而生。如《这里农民卖棉难》:“9月28日上午9点多钟, 我路过大荔县城关棉绒加工厂收购棉花场地, 看到有二十辆装满棉花的车子排着长队等候交售棉花, 等候的社员, 有的睡在车上, 有的蹲着啃冷馍。正值三秋大忙, 农活繁多, 为什么不及时收购呢?”
1 2. 评论式
这类图片说明文是以照片提供确凿事实为依据进行中肯的分析, 一般用于有说服力和鼓动性的图片新闻说明文。如, “取奶即景———摄于北京朝阳区针织路取奶点”就是这类文体。
1 3. 混合式
在说明文中将以上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说明文形式混合使用, 会更加完美。如, “这是一台别开生面的演出, 地点在南京大学礼堂, 剧目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折子戏《贵妃醉酒》, 但看那贵妃, 高鼻子、大眼睛, 形象与众不同, 而行腔吐字、一招一势, 又显然是受过专门训练的旦角, 这位是谁呢?啊!原来是美国留学生魏莎莉。”
类型1:文章说明的(对象、内容、中心)是什么?
如:这篇文章说明的内容是什么?《谈谈记忆》
对策:抓标题、看特征、思意图。
知识链接:把握说明(对象、内容、中心)
说明对象:1.抓标题;2.看首尾段。
说明内容:1.看关键词句(如:总说句/分说句/过渡句);2.看材料(逐段分析作者介绍了有关事物的哪一方面的特征,然后归纳小结。)。
说明中心:1.事物说明文指出:被说明对象。如《苏州园林》,说明“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的特征。2.事理说明文指出:说明内容。(格式:介绍了_____的____。)如:《死海不死》,科学地说明了死海不死的原因在于海水的咸度很高。3.概括文章的说明中心:①全文围绕什么事物或事理进行说明?②说明了这些事物或事理的什么特征?③从哪些方面对该事物或事理进行说明?概括方法:说明中心=说明对象+特征+意图。(对说明中心的概括,语言要简明扼要。)
答:记忆的过程、品质、记忆的年龄特点和记忆的类型。
类型2:xx词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并说明理由。
对策:答:(1)不可以;(2)原词的意思或内容;(3)所换词语的意思或内容;(4)换了后意思有何改变,与实际不符合。
类型3:限制性词语能否删去?
如:死海的形成大约距今500多万年了。句中加点的词能不能删除,为什么?
对策:(1)表态(删还是不删)。(2)定性。如:“比较”“几乎”“相当”等词表程度修辞;“大约”“可能”“左右”等表估计;“多”“有余”等表数量。(3)若删去,原来什么样的意思就变成了什么样的意思了,不符合实际,太绝对了或xx词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周密性、科学性。
答:不能,“大约”一词表估计,死海的形成在科学上只是推测,还没有定论,用“大约”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周密性、科学性。
类型4:从文章中(文段中)找出主要的说明方法,并体会作用。
对策:先想一想文章的说明方法有哪些,再判断本文主要用哪那一种说明方法。
知识链接:常见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①举例子:具体真切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②分类别:条理清楚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使说明的内容眉目清楚,避免重复交叉的现象。
③列数字:具体而准确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④作比较:突出强调了被说明对象的××特点。
⑤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事理。
⑥打比方:生动形象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⑦画图表:使读者一目了然,非常直观形象地说明的事物的××特点。
⑧作诠释: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⑨摹状貌: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说明更具体生动形象。
⑩引资料:能使说明的内容更具体、更充实。用引用的方法说明事物的特征,增强说服力,如引用古诗文、谚语、俗话。引用说明在文章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
答:举例子;其作用是具体真切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类型5:指代——“这些条件”、“这种现象”、“同样道理”等在文中具体指代什么。
如:“这个过程”在文中的含义?《谈谈记忆》
对策:一般指的就是代词前面的那句话,找最近的一句话。有时要注意可能不是整句话,而是其中的一部分,需要概括归纳。
答:识记、保持和再现。
类型6:加点字词有何作用?抓住说明文语言准确这一特点答题。
对策:答:准确/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特征:说明文一般介绍事物的形状、构造、类别、关系、功能,解释事物的原理、含义、特点、演变等
类型7:文章的说明顺序是什么?
对策:先想一想文章的说明顺序有哪些,再判断本文属哪一种顺序。
知识链接:说明文中常用的说明顺序:
(1)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形状、构造,多在建筑物的结构,如上下、远近、左右、内外、东西南北中等。
(2)时间顺序:说明事物的发展变化。
(3)逻辑顺序:说明事理,多说明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逻辑顺序的具体分为:主-次、原因-结果、现象-本质、特征-用途、一般-个别(特殊)、概括-具体、整体-局部、总-分。
类型8:文章的结构关系、段与段之间是什么关系?
对策:先想一想文章的结构有哪些关系,再判断本文属哪一种,
知识链接:说明文的结构:
(1)并列式:各段落层次之间的关系是并列的。
(2)连贯式:各层之间按照事物发展过程安排层次,(时间为线索)前后互相承接。
(3)递进式:各层之间的关系是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各层之间的关系是递进的。
(4)总分式:这种结构大致有三种情形:总-分;分-总;总-分-总。
类型9:根据文章内容出题。
如:为什么太空垃圾会对人类构成隐患?
对策:确定答题区域,找到文中与题干有关的段落,摘录相关的句子或词语组织答案。先读原文通大意,再读题干做标记,找出范围对应句,比较选项看差异。
一、说明文的分类:
1.事物说明文[读完文章后了解了(说明对象)是什么?] 2.事理说明文[读完文章后了解了(说明对象)怎么了,为什么会这样?]
二、把握说明对象: 1.看标题 2.看首尾段
3.看关键词句(如:总说句/分说句/过渡句)
4.看材料(逐段分析作者介绍了有关事物的哪一方面的特征,然后归纳小结。)5.事物说明文指出:被说明对象。
如《苏州园林》,说明 “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的特征。事理说明文指出:说明内容。(格式:介绍了_____的____.)如:《死海不死》,科学地说明了死海不死的原因在于“海水的咸度很高”。6.概括文章的说明中心:
概括方法:说明中心=说明对象+特征。(对说明中心的概括,语言要简明扼要。)
三、被说明事物的特征:
[一般来说,说明文要说明的要点,往往就是事物的特征。] 1.找原词原句。若没有,则:
2.注意段意、中心句。
四、常见的说明方法:
为了说明事物特征或说明事理,需要采用恰当的说明方法。A.常见的说明方法有: 1.分类别:(即对说明事物分门别类的方法。例如:“如何获得食物?这有两种不同的途径和方法:一种叫自养,„„另一种叫异养。”)
2.举例子:(即以具体事物为例的方法。例如:“这种书目专门记录其专题或学科的文献。如要查找中国古代文献,就要使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或《中国古籍善本总目》等。”)
3.打比方:(即用比喻来说明事物的方法。例如:“桥洞不是普通半圆形,而是像一张弓。”)4.列数字:(即是运用数据说明事物的方法。例如:“哪里知道,这条天河淹没了一千万颗以上的星星啊!一千万,你一口气数下去,得数一千多年。”)
5.作比较:(即用另一个事物与说明事物相比,以说明事物特点的方法。例如:“永定河发水时,来势很猛,以前两岸河堤常被冲毁,但是这座桥却从没出过事,足见它的坚固。”)6.下定义:(即指明某一名词概念的含义。例如:“统筹方法,是一种安排工作进程的数学方法。”)B.说明方法的作用:
1、举例子:具体形象的说明了„„的„特点,便于读者理解。
2、分类别:条理清晰地说明了„„。
3、打比方:生动形象地说明了„„的„„特点,增强文章的趣味性。
4、列数字:科学准确具体的说明了„„的„„ 特点
5、作比较:通过„„和„„的比较,突出了„„的„„特点(地位、影响等)。
6、下定义:完整、科学、准确地说明„„本质特点,使之与其他事物区别开来。
7、画图表:直观形象说明了„„。
8、作诠释:作诠释,用于解释被说明内容的成因及内在联系。
9、摹状貌:能使说明生动形象,使文章更具可读性。C.理解说明方法的作用(表达效果):
1.答清每种说明方法各自的表达上的作用,2.答清具体运用这种说明方法是为了说明什么内容,即:表达+说明内容。
三、说明文中常用的说明顺序:文章使用什么说明顺序,要看说明的对象。1.时间顺序。说明事物的演变发展的;(按时间的先后来进行说明,多用于说明具体事物和历史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2.空间顺序。说明建筑物的;
(按事物的空间位置,即事物的表里、上下、前后、左右、位置和方位等来进行说明。)这种顺序多用于说明相对静止的事物、建筑物的结构和介绍参观建筑物的过程之类的文章。3.逻辑顺序。介绍高科技产品或说明事物间的联系的;
(按事物的推理过程及人们对事物规律的认识和运用的顺序去说明事理、布局文章。)① 从现象到本质(或从本质到现象); ② 从原因到结果(或从结果到原因); ③ 从特点到用途(或从用途到特点); ④ 从整体到部分(或从部分到整体); ⑤ 从概括到具体(或从具体到概括); ⑥从主要到次要(或从次要到主要);
四、说明文的结构:
总分式:这种结构大致有三种情形:总——分;分——总;总——分——总。
五、说明文的语言特点: 说明语言的特点:准确性和严密性。
中心词语/修饰、限制性词语/关联词/代词 1.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主要体现在:
修饰、限制性词语的运用。如:可能、大约、几乎、一般、近、之一等词。2.语言的准确和简明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要如实的反映客观事物,对知识表达要科学和严密,表示时间、空间、范围、程度、特征、性质、程序等都要准确无误。
②要注意运用好表示修饰限制等作用的词语。如“基本上”“大约”“比较”“一般”“极个别”“大多数”等词语。
常见题型:
1.考查全篇文章或某一段落的说明内容
题型为:本文的说明内容是什么/“某一说明对象的特征是什么/概括某一段的说明内容。①用原文回答:(要理清文章或段落的层次)。
找出全文的中心段或某段的中心句,(这往往就是问题的答案)。
②无适合的原文时,可用“点面结合”的方法总结概括。“点”:各段的说明对象,“面”:整篇文章的主体说明对象,两者结合组成完整的句子便可。2.考查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题型为:某段或某句用了哪种(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说明了什么。(要明确概念,辨清各种说明方法)。
说明方法及其作用分析的常用答题格式:
本句用了_______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具体直观/深入浅出/科学准确地说明了_______(说明内容),使读者_____________。3.考查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题型:某个词语能否删掉?为什么?
“删掉这个词语后„„” 答题方式:不能,先解释这个词语(在程度/状态/性质/范围上加以限制/强调/说明),删掉“××”词,句子的意思就变成了„„,显得太绝对化;用了“××”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因此„„
4.考查指示代词或有指示意义的词语的具体指代内容。答这一类型题时一般是往前找,指代上文距其最近的一句或几句内容。最有效的得分方法是将找到的指代内容与指代词语替换,符合文意便是正确的答案。5.判断文段的说明中心(说明内容):
答题方式:
1、实物说明文:说明对象+对象的特征
2、事理说明文:关于„„的道理(原因、方法、原理等)
3、程序说明文: „„的操作或实验或制作的过程 6.说明文中词语作用的认识与辨析:
题型:××词好在哪里?
答题方式:用了“××”词,生动地/准确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能够激发读者的兴趣(符合实际情况,具有科学性)。
7.题型:说明文中的主观题及其解答:
(着重要表现创新意识、科学精神,体现自己的价值观)。8.题型:概括说明对象的特点。
①抓住文段中的段落和层次,②从每段(或每层)中抓住关键词语加以整理。
一般情况下,文段的开头(或各段的第一句)和结尾(或各段最后一句)往往说明了对象的特点。9.题型:段意概括。
句式:说明了„„介绍了„„
方法:找中心句;结合本段说明特征概括,摘要联合,结合标点,尤其注意分号,认真提炼。
10.题型:为什么不能调换段落顺序?
答题方式:不能调换;先概括段意,原文采用由„„到„„的顺序介绍事物,调换后不合逻辑。
11.题型:考查能否从阅读材料中捕捉重要信息,对段落的内容进行归纳;(对全文要点进行概括)。答题方式:(一般)从原文中找到答案。
(例:死海已发生了哪些巨大的地质变化?
答:(1)海水水体的分层结构消失(2)海水中的硫化氢消失(3)盐的沉积增多
分析答题技巧:学会从原文中提炼信息,抓关键词句。如:原文中有“这种变化果真发生了。”“原先存在于死海海水中的硫化氢,现在消失了。”“还有一个重要变化是„„”)
(例:文章第8段划线处应填写的表明这段文字中心的句子是什么?(段首句))答:森林能够有效的净化空气和降低噪声。
12.题型:发散创新:就„„谈一点看法或设想;或拟标语。
技法指导:结合实际,结合原文,根据知识库存,发散思维,大胆想象。14.题型:给文段补充一个过渡句:
主要是结合上段的内容来考虑,方法是抓住上段说明的内容,以设问句的形式提出“为什么会(要)„„呢?”这就能自然地引出下文了。
15.题型:问前后的内容(所介绍的对象)是否矛盾: 从内容和角度这两方面思考,就能说出是否矛盾了。16.题型:根据说明的内容,怎样理清选文的思路:
技法指导:首先要对每一段的内容了解,并能对其进行归纳和概括,然后,再对每一段的内容进行比较分析,理清其行文思路,结构特点(因为有的是采用总分式,有的是总分总式,还有的又是分总式),就能说出其思路了。
17.题型:在说明的开头文段或中间叙述有关的故事,这有何作用: 答题方式:开头:(1)引出说明的对象。(2)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段中:(1)增强说明文的生动性。
靖安初中
尹娟
教学目标
1、了解中考对说明文阅读的要求及命题方向。
2、掌握说明文的基础文体知识和答题规范。教学重点
掌握说明文的基础文体知识,了解中考对说明文阅读的要求及命题方向。教学难点
掌握说明文的答题技巧和规范。教学方法
以例点拨、自主练习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纵观近几年中考试题,现代文阅读中说明文会占据半壁江山。说明文是最好拿分的,考来考去无外乎几个考点。请同学说说,说明文一般考哪些内容?
一、掌握考点
(一)把握说明的对象及其特征
(二)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三)说明文的语言
(四)说明的顺序
(五)说明的结构
想整体把握文章内容,那么先要弄清说明对象及特征。
二、说明对象及其特征:
1、由题目确定
2、事物性说明文,把握文章说明的是什么事物; 事理性说明文要弄清说明了什么事理。
3、由文章的中心句确定
三、掌握几种常见的说明方法,会分析在文中的作用:
1.分类别:根据事物的形状、性质、成因、功用等属性的异同,把事物分成若干类,逐一加以说明。其特点是说明详细,可以突出其各自的特点。
条理、清楚地说明了XX的几种情况,便于读者理解。
2.作比较:用人们熟知的与所要说明的事物作比较,从而突出被说明事物的特征。
通过XX与XX的比较突出XX事物的XX特征
3.举例子:举些有代表性的恰当的例子,真切地说明事物的特征。这种说明方法,会给人以通俗易懂之感。
清楚、真实、有力地说明了XX 4.打比方:运用形象思维的方法说明事物的特点。它具有形象、生动的特点,有时候还可以化抽象为形象。
将XX比作XX,生动形象地说明了XX 5.列数字:运用数据具体而准确地说明事物的数量、规模等
准确、具体地说明了XX的XX特征(事理)。
出示例题(课件展示)
四、说明语言的特点:
语言特点:准确性、严密性、科学性。其准确性体现在两个方面:
① 要如实地反映客观事物、对知识表达要科学、严密,表时间、空间、范围、程度、特征、性质、程序等都要准确无误。
② 要注意运用好表示修饰、限制等作用的词语。例如:基本上、大约、左右、一般、大多数、极少等词语。(这些词语能否去掉?为什么?)
五、说明文的语言常见考题样式:
例:“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句中“大多”一词能否删掉,为什么? 答题要点:
1、先做出否定的回答
2、能释词的释词
3、找出矛盾点,即删掉后与以前有何不同
4、结论
六、出示例题(课件展示)
七、课堂练习:阅读《“低头族”,你错过了什么》,回答问题。
八、作业:阅读《咖啡“毁眼”》,完成练习。
板书设计
说明文阅读
说明方法 :举例子、打比方、列数字、分类别······
说明文的语言:准确性、严密性、科学性 中考考点
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说明对象:事物、事理
①今年4月10日,人类史上首张黑洞照片面世,终于让人们一睹黑洞的“芳容”。
②黑洞是广义相对论中宇宙空间内存在的一种天体。它源自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的推论,揭示了物理学中的极限。当恒星的核燃料耗尽,也就是恒星到达生命的尽头时,它们会膨胀,失去质量,然后冷却形成白矮星。但是炽热的天体中较大的,比如9到25倍太阳质量的恒星,它们会随着一场大爆炸——超新星爆发而坍缩成中子星。本来恒星可以通过自身的核聚变产生持续向外的推力,以平衡恒星自身质量向内的引力。爆发后恒星的残骸不会再提供推力,但自身巨大的引力还在,就只能向内坍缩。当它持续坍缩,半径收缩到史瓦西半径时,黑洞就诞生了。
③黑洞无法直接观测,科学家借由间接方式得知其存在与质量,并且观测到它对其他事物的影响。由于黑洞的强大引力,它往往被其他明亮的物质包围,这使得我们很难看到黑洞本身。看不见,并不完全因为它是“黑”的。在此之前,我们实际上能够观察到的黑洞,是视界以外的部分。天文学家通常不会尝试直接观测,他们要寻找黑洞存在的间接证据。
④以著名的物理学家钱德拉塞卡命名的望远镜,专门观测不同天体发出的X射线。对于黑洞存在的最好证据就来自这里。在黑洞的引力下,吸积盘内物质落入黑洞的速度极快,物质之间的摩擦使它被加热至数十亿度的高温,从而发出辐射,这些辐射就包括有X射线。来自哈勃望远镜和甚大射电望远镜数据合成的图片,显示了来自20亿光年外,有银河系质量1000倍大小的武仙座A黑洞爆发出的喷流。人们认为喷流正从半人马座A中心的黑洞喷发出来。这些喷流供给了大量的辐射气体,而这些气体远远超出了可见星系的范围。这些喷流比星系本身还要长。天文学家记录了黑洞周围恒星来,围绕着银河系中心的人马座A*运动的恒星数据。那些恒星在围绕一处“空白”以每小时1800万千米的速度运行。
⑤虽然黑洞距离我们十分遥远,天文学家仍想出了办法观测到它。传统的光学望远镜使用越来越大的光学镜面来观察宇宙中物体,但观测不到黑洞,于是天文学家用虚拟的方法把光学望远镜的口径变大,制成视界望远镜,搜集黑洞发射出的射电波。科学家得到的是黑洞发出的射电波数据,要把它们还原成一个可视化的图片非常困难。观测10天,分析两年,最终得到了这张黑洞照片。
(摘编自中纪委网站科技视界栏目《人类认识黑洞的小小一步》)
15.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一睹黑洞的‘芳容’”,表现了人们想看到黑洞真实形象的急切心情。
B.包围黑洞周围的明亮物质产生强大的引力使得我们很难看到黑洞本身。
C.首张黑洞照片问世之前,人类看不见黑洞,能看到的是视界以外的部分。
D.科学家通过视界望远镜获得射电波数据还原成图片,让人类终“见”黑洞。
16.黑洞是如何形成的?请简要说明。(3分)
17.黑洞存在的间接证据有哪些?请简要概括。(6分)
阅读答案:
15.(3分)B
16.(3分)
(1)较大恒星随着超新星爆发而坍缩成中子星;(2)爆发后恒星残骸失去推力,因自身引力而向内坍缩;(3)持续坍缩到史瓦西半径时,形成黑洞。(每点1分)
17.(6分)
一、找准说明的对象, 把握对象的特征
说明事物要抓住说明对象的特征。首先要明确说明的对象, 知道说明的是哪一事物或哪一种事理, 这在阅读文题和文章后, 一般是不难看出的。被说明的对象有哪些特征呢?当然要根据文章的内容来概括, 概括时尽量从原文中找出总写事物特征的原因的原句;若没有, 则找出各段的中心句或概括出各段的主要内容, 然后把这些内容进行整合。一般说来, 可分四个步骤:
1. 整体阅读
浏览全文, 了解材料内容, 筛选出其中的主要信息, 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把握文章的主旨。值得注意的是, 有的说明文专业性很强, 专业术语平时也很少见到, 面对这些陌生的词语, 没有必要手无足措, 因为命题不会深入到科学研究本身, 只是注重考查学生的语文能力。
2. 分解阅读
对文中信息量大的段落, 要反复阅读, 力求全面掌握作者的意图和隐含信息, 采用化整为零或化零为整的方式, 把信息储存于大脑, 以备答题之需。对较难读懂的段落要反复琢磨, 不能心浮气躁, 只求速度不求效果。似懂非懂, 头痛医头, 脚痛医脚, 是答题之大忌。
3. 审明题干
细读题干, 明确命题者的要求, 然后在材料中找出与题干有关的信息。这一步非常关键, 找准了与题干相关的原文, 问题就能迎刃而解;如果找错, 则处于被动, 往往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1) 对题分析。
(2) 找出与题干相关的原文后, 应将题干和原文反复比较, 分析异同, 反复推敲其中的关键词和语句, 弄清先与后、因与果、现象与本质、可能与现实、条件与结果、部分与整体、肯定与否定的关系。
二、明确说明的顺序, 理解文章的结构
事物的特征和本质是通过合理的顺序逐层表现出来的, 不同的说明文都是由说明对象本身的特点来安排说明顺序的, 所以运用的说明顺序也不同, 说明顺序大体有三种:
1. 空间顺序
即按照事物空间存在的形式, 或从内到外, 或从上到下, 或从前到后, 依次进行说明。这种说明顺序, 一般用于说明相对静止的事物, 如园林、建筑物、工艺品等。
2. 时间顺序
即以时间先后作为说明顺序。这种说明顺序一般用于说明事物的发展变化。
3. 逻辑顺序, 也成事理顺序
即按照事物的内部联系或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来安排说明顺序。逻辑顺序通常包括下面几种情况:
(1) 从整体到部分。如《中国石拱桥》中介绍赵州桥的特征时, 就是从整体到部分地先介绍全桥, 再介绍大桥、拱圈、桥上的石栏、石板。
(2) 从原因到结果。如《向沙漠进军》先说明沙漠对人类的严重危害, 揭示为什么要向沙漠进军, 再说明怎样向沙漠进军。
(3) 从主要到次要。如《苏州园林》中在具体说明苏州园林的特征时, 就按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远景近景的层次由主到次地进行说明。
(4) 从现象到本质。如《死海不死》先揭示死海浮力大、淹不死人的表面特征, 再列举海中各种矿物质的含量, 说明死海“咸度很高”的本质特征。
三、辨析说明方法, 理解所起的作用
初中阶段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下定义、分类别、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列图表、作诠释、摹状貌等。运用说明方法的目的在于更好地表述说明内容, 因此, 辨析说明方法应从文章说明的内容出发, 进而理解说明方法的作用。
1. 下定义
是用简明扼要的语言对事物的本质特征或概念作确定的说明。这种说明文常用于科技说明文、政策条文、产品说明书等。如《食物从何处来》一文中对“自养”和“异养”以及“光合作用”进行了定义。
2. 举例子
为了清楚地说明道理, 在说明中经常举出一些例子。如《中国石拱桥》就举出赵州桥、卢沟桥等有代表性的例子来说明中国的石拱桥。
3. 作比较
通过事物的比较, 使其特点显得更加突出。如《苏州园林》把苏州园林和北京园林作比较, 从而突出了南方园林的特点。
4. 打比方
以人们常见、熟知的事物, 比喻说明不常见、不太熟知的事物。如《向沙漠进军》一文中, 说明沙漠对人们的危害时, 就用了打比方的方法把风沙向人类进攻的方式比喻为“游击战”和“阵地战”。
5. 分类别
把被说明的对象按一定的标准划分成不同的类别, 然后进行分门别类地说明。如《看云识天气》按云的种类, 分成八种云来分别说明。
6. 列数字
就是用数字从数量上说明事物的特征, 这样既能反映事实情况, 又有较强的说服力。如《死海不死》一文中有:“死海水里含有多种矿物质:135.46亿吨氯化钠 (食盐) ;有63.7亿吨氯化钙……”
说明的方法很多, 在一篇说明文里可以以某一种方法为主, 也可以同时运用几种说明方法。但不管哪种方法, 都要抓住事物的特征, 做到真实、准确、具体、生动, 给人以科学的认识和深刻的印象, 对于其他几种说明方法一般了解即可。
四、分析说明语言, 体会准确性的特点
说明文的语言特点, 主要是准确。语言的准确性主要体现在一些副词、形容词或数量词的使用上。因此, 分析说明文的语言, 就要抓住这些词语, 分析它们如何恰如其分、准确严密地进行说明的。同其他文体相比, 说明文更要求语言的准确, 即一定要符合客观实际。如《向沙漠进军》中说, 经过治理, 已有一部分沙丘长出了草皮和灌木, 对于这种固定的沙丘, 只要能妥善保护草皮和灌木, “防止过度砍伐和任意放牧, 就可以固定下来”……这里的“过度”“任意”用得非常有分寸:不是不能砍伐, 而是砍伐不能“过度”;不是不能放牧, 不是不能“任意”。
说明事物要求在时间、空间、数字、范围、硬度等方面都要准确无误。在准确的前提下, 语言风格可以平实, 也可以生动。例如《地球是圆的吗》语言属平实说明, 《看云识天气》属生动说明, 而《苏州园林》语言又平实又生动。无论采用哪种语言, 都必须准确。
五、结合生活实际, 拓展延伸理解
阅读说明文, 有时还要将课文阅读与自己的生活积累结合起来。或用文中介绍的知识, 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或提出自己对文中知识的理解与看法。解答这类题, 既要注意与文中内容的联系, 又要解决实际问题。
笑,不苦口的良药
①医学研究证明,笑具有激活人体某些基因的功能。人们通常认为,基因是恒定不变的。但事实上很多基因常常处于休眠状态,或者没有积极地制造蛋白质,通过某种形式的刺激,可以把它们唤醒,笑就是其中一种刺激。
②斯坦福大学研究人员曾经对心脏病患者做了一次测试。研究人员首先找来20名心脏病患者,观看半小时分别取自喜剧和悲剧的两部影片片段,两次观看的间隔时间在 8 个小时。然后,通过超声波测量患者肱①动脉的血液流速,结果 20 人中有14人在看过令人痛苦的电影片段后,血流速度放缓,但在观看电影中的搞笑片段后,有 19 人血流加速。最后,对患者进行的心电图测试表明,患者观看悲剧电影时对心脏血流速度产生的影响,类似于做心算的影响;而观看喜剧电影相当于进行了一次有氧运动。
③人生来就会笑,但很少有人知道,人持续大笑 100 次,对心脏的血液循环和肺功能的锻炼,相当于划 10 分钟船的运动效果。只要发笑,嘴角和颧②骨部位的肌肉便跟着运动,将嘴和两眼向上提拉。这种面部按摩,可以阻止面部线条下坠。每笑一声,从面部到腹部约有 80 块肌肉参与运动,不仅具有减少皱纹的功效,还是一种有效的减肥方式。笑,不正是一种保持青春的美容操吗?
④不仅如此,笑还是一种最为简单而有效的健身运动。开怀大笑时,随着呼吸肌群的运动,使胸腔和支气管先后扩张,增强了换气量和血氧饱和度,有助于心脏供氧。笑作为一种有效的深呼吸运动,已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认识。大笑伴随着腹部肌群的起伏,又是一种极好的腹肌运动。腹肌在大笑中强烈地收缩和震荡,不仅有助于把血液挤入胸腔静脉,改善心肌供血,对胃、肠、肝、脾、胰等脏器也是一种极好的按摩。一张一弛之间,使劳累的肌肉在运动中得以放松。
⑤生活需要笑声,的确,每一个人都需要放缓脚步,静观周围美好的事物,凝神谛听大自然的天籁,让绷紧的脸庞舒缓,皱紧的眉宇打开,让微笑在脸上绽放,才能融解人们彼此之间的冰霜和风寒。引人发笑或是接受别人开的玩笑,这意味着你掌握了社会密码,它可以帮助你解决争端,使别人接受你的想法,从而更好地融入集体。通过微笑促进人类心理健康,在人与人之间传递愉悦与友善,增进社会和谐。
⑥笑虽然不用花钱买,不必向人借,却需要“投入”。常和爱笑的人相处,置身其中立马受到感染;注意搜集整理引人发笑的笑话、幽默等资料,品味其间自是忍俊不禁;只要有时间,尽可能去欣赏喜剧、相声之类让人发笑的艺术,使自己多笑几声。
⑦朋友,今天你微笑了吗?
[注释] ①肱(ɡōnɡ):胳膊上从肩到肘的部分,也泛指胳膊。 ②颧(quán):眼睛下边两腮上面突出的骨头。
1.为什么说“笑”是“不苦口的良药”?请结合全文说说理由。(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概括第②段对心脏病患者的测试过程,并指出所采用的说明顺序。(4分)
测试过程:
说明顺序:
3.第③段划线句除列数据外,还用了哪种说明方法?请具体说说它的作用。(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从说明文语言的角度,分析下面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5分)
(1)每笑一声,从面部到腹部约有 80 块肌肉参与运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笑,不正是一种保持青春的美容操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下面对文章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4分)
A. 基因不是恒定不变的,只不过常常处于休眠状态。人体基因通过某种形式的刺激,可以把它们唤醒,笑就是其中一种刺激。
B. 腹肌在大笑中强烈地收缩和震荡,犹如一张一弛的按摩,使劳累的肌肉在运动中得以放松。
C. 大笑时,随着呼吸肌群的运动,使支气管和胸腔先后扩张,增强了换气量和血氧饱和度。
D. 因为笑能融解人们彼此之间的冰霜和风寒,所以微笑就会在脸上绽放。
【说明文议论文阅读】推荐阅读:
事物说明文阅读06-05
海啸说明文阅读题06-01
说明文阅读的指导07-09
初中说明文阅读练习10-21
小学说明文《鹅》阅读答案11-28
小学四年级说明文短文阅读09-10
说明文阅读教学导学案11-21
今日水世界说明文阅读原文附答案05-30
说明文阅读练习题附带参考答案10-17
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理解得分技巧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