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学学习心得
论文题目:我看西国建筑 专业班级: 姓名: 学号:
时间:2014年8月10日
我看中西建筑
著名的德国诗人歌德把建筑比作“凝固的音乐”,世界建筑大师,美籍华人贝聿铭先生把建筑称为一门艺术。绚丽缤纷的中国建筑是世界建筑艺术之海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缩影,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勤劳的结晶,也是我国上下五千年历史的沉淀。
中国古建筑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和光辉的成就。从陕西半坡遗址发掘的方形或圆形浅穴式房屋发展到现在,已有六、七千年的历史。修建在崇山峻岭之上,蜿蜒万里的长城,是人类建筑史上的奇迹;建于隋代的河北赵县的安济桥,在科学技术同艺术的完美结合上,早已走在世界桥梁科学的前列;现存的高达67.1米的山西应县佛宫寺木塔,是世界现存最高的木结构建筑;北京明、清两代的故宫,则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建筑精美、保存完整的大规模建筑群。至于我国的古典园林,它的独特的艺术风格,使它成为中国文化遗产中的一颗明珠。这一系列现存的技术高超、艺术精湛、风格独特的建筑,在世界建筑史上自成系统,独树一帜,是我国古代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象一部部石刻的史书,让我们重温着祖国的历史文化,激发起我们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信心,同时它也是一种可供人观赏的艺术,给人以美的享受。
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和演变,中国古建筑在类别,结构,布局,装饰,陈设等方面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特点,并且在中国各个地方,与其地方特色很好的融合在了一起。
一、中国古建筑的类别
中国古建筑因为有属于自己的独特的特点,它所形成的类别也是独有的。大致可以分为下列几种:
1、宫廷府邸建筑:如皇宫,衙署,殿堂,宅第等。大唐芙蓉园的紫云楼算是一个最突出的代表了。
2、防御守卫建筑:如城墙,城楼,关隘,长城,烽火台等。西安的古城墙是最突出的代表了。
3、纪念性和点缀性建筑:如钟楼、鼓楼、牌坊等。
4、陵墓建筑:如石坊、祭台、帝王的寝宫殿等。在陕西省一共埋葬了63位皇帝,看陵墓类建筑几乎都可以看全了。从秦始皇陵到唐玄宗的陵,都有着自己不同的朝代风格。
5、园囿建筑:如御园,园囿,花园等。代表为大唐芙蓉园,曲江唐城墙遗址公园,虽然是仿照古建筑建的,但是也足以作为园囿建筑的代表。
6、宗教建筑:如佛教的寺、庵、堂、院,道教的祠、宫、庙、观,回族的清真寺,基督教的礼拜堂等。二.结构:
1.巧妙而科学的框架式结构
这是中国古建筑在建筑结构上最重要的一个特点,因为中国古代建筑主要是木构架结构,即采用木柱、木梁构成房屋的框架,屋顶与房檐的重量通过梁架传递到立柱上,墙壁只起隔断的作用,而不是承担房屋重量的结构部分。“墙倒屋不塌”虽然只是一句中国的古谚语,但是它充分表现了中国古建筑梁柱式结构体系的特点。因此墙壁的位置可以按所需室内空间的大小而安设,并可以随时按需要而改动。墙壁上的门窗也可以按需要而开设,有极大的灵活性,可大可小,可高可低,甚至可以开成空窗、敞厅或凉亭。
此外,这种框架式木结构形成了中国古建筑特有的,也是过去宫殿,寺庙及其他高级建筑才有的一种独特构件:斗拱。它是中国建筑中最具特色最有代表性的构件。
斗拱,是中国古代建筑上特有的构件,是由方形的斗、升、拱、翘、昂组成。斗拱是中华古代建筑中特有的形制,是较大建筑物的柱与屋顶间之过渡部份。其功用在於承受上都支出的屋檐,将其重量或直接集中到柱上,或间接的先纳至额枋上再转到柱上。一般上,凡是非常重要或带纪念性的建筑物,才有斗拱的安置。在星马的众多庙宇中。斗拱使人产生一种神秘和莫测的感觉。无论从美学和结构还是艺术或技术的角度来看,斗拱都足以象徵和代表中华古典的建筑风格和气质。斗拱中间伸出部仍叫做要头。雕著一个立双式的青色龙头,其两旁的垫拱板雕半立体火焰珠一粒,象徵吉祥如意。
斗拱用于柱顶、额枋和屋檐或构架间,它的产生和发展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从两千多年前战国时代采桑猎壶上的建筑花纹图案,以及汉代保存下来的墓阙、壁画上,都可以看到早期斗拱的形象。宋《营造法式》中称为铺作,清工部《工程做法》中称斗科,通称为斗拱。斗是斗形木垫块,拱是弓形的短木。拱架在斗上,向外挑出,拱端之上再安斗,这样逐层纵横交错叠加,形成上大下小的托架。斗拱最初孤立地置于柱上或挑梁外端,分别起传递梁的荷载于柱身和支承屋檐重量以增加出檐深度的作用。唐宋时,它同梁、枋结合为一体,除上述功能外,还成为保持木构架整体性的结构层的一部分。明清以后,斗拱的结构作用蜕化,成了在柱网和屋顶构架间主要起装饰作用的构件
斗拱在中国古建筑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主要有三个方面:
(1)它位于柱与梁之间,由屋面和上层构架传下来的荷载,要通过斗拱传给柱子,再由柱传到基础,因此,它起着承上启下,传递荷载的作用。
(2)它向外出挑,可把最外层的桁檀挑出一定距离,使建筑物出檐更加深远,造形更加优美、壮观。
在它成型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内,被作为构件大小的基本尺度。后来的斗拱逐渐变为装饰(后来采用砖墙,出檐变近许多,作用减少),也是区别建筑等级的标志。越高贵的建筑斗拱越复杂、繁华。
(3)它构造精巧,造形美观,如盆景,似花兰,又是很好的装饰性构件。(4)榫卯结合是抗震的关键。这种结构和现代梁柱框架结构极为类似。中国古建筑屋顶挑檐采用斗拱形式的较之没有斗拱的,在同样的地震烈度下抗震能力要强得多。斗拱是榫卯结合的一种标准构件,是力传递的中介。过去人们一直认为斗拱是建筑装饰物,而研究证明,都斗拱把屋檐重量均匀地托住,起到了平衡稳定作用。
2.庭院式的组群布局
众所周知,外国的建筑是院在外,即院子包围房子,中国建筑则相反,即房屋包围院子。房屋,墙垣等围合成院落,以院为中心;或是以主单元(即正殿,正厅)为中心,次单元(即两厢)围绕主单元,一正两厢,并以抄手廊连接,组成一座建筑。
从四合院住宅到万里长城虽然空间层次不同,但都属于一样的空间形态——即内向的外封闭的空间形态,共同体现或服务于一个社会系统。国, 古为城的广称, 即政治机构、军事实力绝大部分的民众生息,都在一城之中。城外是自然广川, 可以村居结庐,造别业,但它不是独立的。从东周起,一城一国或数城一国模式,一直到秦统一中国,仍以城池为“国”, 数“国”合为大统一的国家。国中有家,故称国家。但家的空间模式与国相同,只是范围缩小了,可以这样说是国的单元或细胞,或者说家是国的缩微,国是家的扩大。
从古代文献,绘画中的古建筑形象一直到现存的古建筑来看,中国古代建筑在平面布局方面有一种简明的组织规律,这就是每一处住宅、宫殿、官衙、寺庙等建筑,都是由若干单座建筑和一些围廊、围墙之类环绕成一个个庭院而组成的。一般地说,多数庭院都是前后串连起来,通过前院到达后院,这是中国封建社会“长幼有序,内外有别”的思想意识的产物。家中主要人物,或者应和外界隔绝的人物(如贵族家庭的少女),就往往生活在离外门很远的庭院里,这就形成一院又一院层层深入的空间组织。这种内向层次型的建筑空间模式,尤以传统园林为最。它不但是形式的,而且更是意境的。园林之中, 四周有廊、亭、轩、厅等建筑或粉墙, 院在内, 以树木、假山、池水、墙垣或建筑分割空间。“庭院深深深几许”, 令人心旷神怡。
同时,这种庭院式的组群与布局,一般都是采用均衡对称的方式,沿着纵轴线(也称前后轴线)与横轴线进行设计。中外建筑单体都讲究对称,但中国建筑、空间布局尤以轴线对称见长。中国的这种庭院式的组群布局所造成的艺术效果,与欧洲建筑相比,有它独特的艺术魅力。一般地说,一座欧洲建筑,是比较一目了然的。而中国的古建筑,却象一幅中国画长卷,必须一段段地逐渐展看,不可能同时全部看到。走进一所中国古建筑也只能从一个庭院走进另一个庭院,必须全部走完才能看完。每通过一道门,进入另一庭院;由庭院的这一头走到那一头,一院一景、一步一景色给人以深切的感受。
3、丰富多采的艺术形象
如前所述,建筑不仅仅是技术科学,而且是一种艺术。中国古代建筑吸收了中国其他传统艺术,特别是绘画、雕刻、工艺美术等造型艺术的特点,创造了丰富多采的艺术形象,并在这方面形成了不少特点。其中比较突出的,有以下三个方面。
(1)富有装饰性的屋顶
中国古代的匠师很早就发现了利用屋顶以取得艺术效果的可能性。我国古代匠师充分运用木结构的特点,创造了屋顶举折和屋面起翘、出翘,形成如鸟翼伸展的檐角和屋顶各部分柔和优美的曲线。同时,屋脊的脊端都加上适当的雕饰,檐口的瓦也加以装饰性的处理。如在杜牧的《阿房宫赋》中描写到:“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高低冥迷,不知西东。”
(2)衬托性建筑的应用
衬托性建筑的应用,是中国古代宫殿、寺庙等高级建筑常用的艺术处理手法。它的作用是衬托主体建筑。最早应用的并且很有艺术特色的衬托性建筑便是从春秋时代就已开始的建于宫殿正门前的“阙”。到了汉代,除宫殿与陵墓外,祠庙和大中型坟墓也都使用。现存的四川雅安高颐墓阙,形制和雕刻十分精美,是汉代墓阙的典型作品。(3)色彩的运用
中国古代的匠师在建筑装饰中最敢于使用色彩也最善于使用色彩。这个特点是和中国建筑的木结构体系分不开的。因为木料不能经久,所以,中国建筑很早就采用在木材上涂漆和桐油的办法,以保护木质和加固木构件用榫卯的结合,同时增加美观,达到实用、坚固与美观相结合。或丹红装饰柱子、梁架或在斗拱梁、枋等处绘制彩画。经过长期的实践,中国建筑在运用色彩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例如在北方的宫殿、官衙建筑中,很善于运用鲜明色彩的对比与调和。房屋的主体部分、也即经常可以照到阳光的部分,一般用暖色,特别是用朱红色;房檐下的阴影部分,则用蓝绿相配的冷色。这样就更强调了阳光的温暖和阴影的阴凉,形成一种悦目的对比。朱红色门窗部分和蓝、绿色的檐下部分往往还加上金线和金点,蓝、绿之间也间以少数红点,使得建筑上的彩画图案显得更加活泼,增强了装饰效果。一些重要的纪念性建筑,如北京的故宫、天坛等再加上黄色、绿色或蓝色的琉璃瓦,下面并衬以一层乃至好几层雪白的汉白玉台基和栏杆,在华北平原秋高气爽、万里无云的蔚蓝天空下,它的色彩效果是无比动人的。基于相同原因,在山明水秀、四季常青的南方,为了使建筑的色彩与南方的自然环境相调和,它使用的色彩就比较淡雅,多用白墙、灰瓦和栗、黑、墨绿等色的梁柱,形成秀丽淡雅的格调。
欧式
一、特点:曲线趣味、非对称法则、色彩柔和艳丽、崇尚自然。欧式风格中有典雅的古代风格、纤致的中世纪风格、富丽的文艺复兴风格、浪漫的巴洛克、洛可可风格,一直到庞贝式、帝政式的新古典风格。
二、元素:
1、家具:为古典弯腿式,大多有花纹、雕饰、描金,尤其是有花及树木等图案装饰,线条优美。
也选用了华丽的窗帘、相搭配的挂画、绣布装饰。客厅和饭厅之间亦可精选一套贵妃椅,线条优雅,造型完美精致,兼具奢华的特质,金黄的椅面与客厅的主色调相得益彰。
2、柱子:主要采用古希腊多立克柱、古希腊爱奥尼克柱和古希腊科林斯柱、罗马多立克柱、罗马爱奥尼克柱、罗马科其林柱。
3、门窗:通常用拱和柱相结合的造型。
色彩:一般欧式古典风格,最擅于运用金色和银色以呈现居室的气派与复古韵味。
4、壁炉:
5、灯具:水晶灯饰是欧式风格很好的表现方式,它显出高贵典雅,流光溢彩,很能衬托出辉煌的氛围。
欧式风格的分类
欧式风格按不同的地域文化可分为北欧、简欧和传统欧式。其中的田园风格于17世纪盛行欧洲,强调线形流动的变化,色彩华丽。它在形式上以浪漫主义为基础,装修材料常用大理石、多彩的织物、精美的地毯,精致的法国壁挂,整个风格豪华、富丽,充满强烈的动感效果。另一种是洛可可风格,其爱用轻快纤细的曲线装饰,效果典雅、亲切,欧洲的皇宫贵族都偏爱这个风格。
欧式风格的细节
欧式的居室有的不只是豪华大·1式风格的最高境界。同时,欧式装饰风格最适用于大面积房子,若空间太小,不但无法展现其风格气势,反而对生活在其间的人造成一种压迫感。当然,还要具有一定的美学素养,才能善用欧式风格,否则只会弄巧成拙。
造型欧式风格很讲究造型。
门的造型设计,包括房间的门和各种柜门,既要突出凹凸感,又要有优美的弧线,两种造型相映成趣,风情万种。
柱的设计也很有讲究,可以设计成典型的罗马柱造型,使整体空间具有更强烈的西方传统审美气息。
壁炉
是西方文化的典型载体,选择欧式风格家装时,可以设计一个真的壁炉,也可以设计一个壁炉造型,辅以灯光,营造西方生活情调。借助这三种造型,你的家居将充盈欧美文化的抽象美感。
灯饰
在欧式风格的家居空间里,灯饰设计应选择具有西方风情的造型,比如壁灯,在整体明快、简约、单纯的房屋空间里,传承着西方文化底蕴的壁灯静静泛着影影绰绰的灯光,朦胧、浪漫之感油然而生。
房间可采用反射式灯光照明或局部灯光照明,置身其中,舒适、温馨的感觉袭人,让那为尘嚣所困的心灵找到了归宿。家具
欧式风格的家居宜选用现代感强烈的家具组合,特点是简单、抽象、明快、现代感强,组合家具的颜色选用白色或流行色,配上合适的灯光及现代化的电器,比如音像器材,就仿佛为主人编织了一个明快美丽的梦想。
挂画
在欧式风格的家居空间里,最好能在墙上挂金属框抽象画或摄影作品,也可以选择一些西方艺术家名作的赝品,比如人体画,直接把西方艺术带到家里,以营造浓郁的艺术氛围,表现主人的文化涵养。
欧式风格的特点
欧式风格强调以华丽的装饰、浓烈的色彩、精美的造型达到雍容华贵的装饰效果。欧式客厅顶部喜用大型灯池,并用华丽的枝形吊灯营造气氛。门窗上半部多做成圆弧形,并用带有花纹的石膏线勾边。入厅口处多竖起两根豪华的罗马柱,室内则有真正的壁炉或假的壁炉造型。墙面最好用壁纸,或选用优质乳胶漆,以烘托豪华效果。地面材料以石材或地板为佳。欧式客厅非常需要用家具和软装饰来营造整体效果。深色的橡木或枫木家具,色彩鲜艳的布艺沙发,都是欧式客厅里的主角。还有浪漫的罗马帘,精美的油画,制作精良的雕塑工艺品,都是点染欧式风格不可缺少的元素。但需要注意的是,这类风格的装修,在面积、空间较大的房间内会达到更好的效果。
客厅的大部分处在挑空结构之下,大面积的玻璃窗带来了良好的采光,落地的窗帘很是气派。布艺沙发组合有着丝绒的质感以及流畅的木质曲线,将传统欧式家居的奢华与现代家居的实用性完美地结合。壁炉自然不可或缺,它被安置在空间结构的交汇处,与一幅色彩鲜艳的油画相呼应,敞开式的客厅提供了一个视觉中心。
中式元素
1 熟悉《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10)
1.1 注意构件的混凝土等级
对构件的混凝土等级,要注意:抗震设计时,一级抗震等级框架梁、柱及其节点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30;筒体结构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宜低于C30;作为上部结构嵌固部位的地下室楼盖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宜低于C30;转换层楼板、转换梁、转换柱、箱形转换结构及转换厚板的混凝土强度等级均不应低于C30;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宜低于C40、不应低于C30型钢混凝土,梁、柱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宜低于C30;现浇非预应力混凝土楼盖结构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宜高于C40抗震设计时,框架柱的混凝土强度等级,9度时不宜高于C60,8度时不宜高于C70;剪力墙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宜高于C60。由于混凝土强度等级越高,延性越差,对抗震越不利,故我们不能为了控制构件的截面而盲目提高混凝土等级。根据笔者的设计经验,100 m左右的剪力墙结构,竖向混凝土等级底部不超过C40,地面以上7或8层降低为C35,然后每5层降低一级混凝土标号,直到混凝土标号变为C25;100 m以下的框架-剪力墙结构底部混凝土标号不超过C60。
1.2 结构平面布置应减少扭转的影响
在考虑偶然偏心影响的规定水平地震力作用下,楼层竖向构件最大的水平位移和层间位移,A级高度高层建筑不宜大于该楼层平均值的1.2倍,不应大于该楼层平均值的1.5倍;B级高度高层建筑、超过A级高度的混合结构及本规程第10章所指的复杂高层建筑不宜大于该楼层平均值的1.2倍,不应大于该楼层平均值的1.4倍。结构扭转为主的第一自振周期Tt与平动为主的第一自振周期T1之比,A级高度高层建筑不应大于0.9,B级高度高层建筑、超过A级高度的混合结构及本规程第10章所指的复杂高层建筑不应大于0.85 (注:当楼层的最大层间位移角不大于本规程第3.7.3条规定的限值的40%时)。该楼层竖向构件的最大水平位移和层间位移与该楼层平均值的比值可适当放松,但不应大于1.6。按弹性方法计算的风荷载或多遇地震标准值作用下的楼层层间最大水平位移与层高之比Δu/h宜符合下列规定。
(1)高度不大于150 m的高层建筑,其楼层层间最大位移与层高之比Δu/h不宜大于表1的限值。
(2)高度不小于250 m的高层建筑,其楼层层间最大位移与层高之比Δu/h从不宜大于1/500。
(3)高度在150~250m之间的高层建筑,其楼层层间最大位移与层高之比Δu/h从的限值可按(1)和(2)的限值线性插入取用。
(注:楼层层间最大位移Δu以楼层竖向构件最大的水平位移差计算,不扣除整体弯曲变形。抗震设计时,规定的楼层位移计算可不考虑偶然偏心的影响。)
位移比、周期比的计算与结构布置及建筑高度有密切联系:①剪力墙结构要注意剪力墙应均匀布置,尽量避免剪力墙集中于楼层的局部,造成局部刚度过大,或局部刚度过小。框架-剪力墙结构要注意框架柱地震倾覆弯矩百分比不大于50%,笔者设计的平果-大都汇项目由于底部为商铺,为了控制框架柱地震倾覆弯矩百分比,建筑四大角用短肢剪力墙代替了框架柱,对位移比、周期比、框架柱地震倾覆弯矩百分比的计算都产生了很好的作用。②楼面周边梁的梁高对位移比、周期比的计算有很大影响,梁越高位移比、周期比的计算越容易通过,可把飘窗上反部分也作为梁来设计,当然,梁高还需要与建筑专业协商后才能确定。楼面周边梁在建模时应设为刚结点,起到拉梁作用。③跨高比小于5的梁应按连梁计算,这点对位移比、周期比的计算也有很大影响。
1.3 竖向不规则
对框架结构,楼层与其相邻上层的侧向刚度比γ1可按式(1)计算,且本层与相邻上层的比值不宜小于0.7,与相邻上部三层刚度平均值的比值不宜小于0.8。
式(1)中,γ1——楼层侧向刚度比;Vi、Vi+1——第i层和第i+1层的地震剪力标准值(kN);Δi、Δi+1—第i层和第i+1层在地震作用标准值作用下的层间位移(m)。
框架-剪力墙、板柱-剪力墙结构、剪力墙结构、框架-核心筒结构、筒中筒结构,楼层与其相邻上层的侧向刚度比γ2可按式(2)计算,且本层与相邻上层的比值不宜小于0.9;当本层层高大于相邻上层层高的1.5倍时,该比值不宜小于1.1;对结构底部嵌固层,该比值不宜小于1.5。
式(2)中,γ2—一考虑层高修正的楼层倾向刚度比。
A级高度高层建筑的楼层抗侧力结构的层间受剪承载力不宜小于其相邻上一层受剪承载力的80%,不应小于其相邻上一层受剪承载力的65%;B级高度高层建筑的楼层抗侧力结构的层间受剪承载力不应小于其相邻上一层受剪承载力的75%(注:楼层抗侧力结构的层间受剪承载力是指在所考虑的水平地震作用方向上,该层全部柱、剪力墙、斜撑的受剪承载力之和)。侧向刚度比计算通不过一般出现在相邻两层层高、墙厚相差较大时,如:架空层层高较高,剪力墙墙厚比上部标准层厚,这种情况一般只能加大底部墙厚才能解决。
1.4 剪力墙的截面厚度
剪力墙的截面厚度应符合下列规定。
(1)应符合本规程附录D的墙体稳定验算要求。
(2)一、二级剪力墙:底部加强部位不应小于200 mm,其他部位不应小于160 mm,“一”字形独立剪力墙底部加强部位不应小于220 mm,其他部位不应小于180 mm。
(3)三、四级剪力墙:不应小于160 mm,“一”字形独立剪力墙的底部加强部位不应小于180 mm。
(4)非抗震设计时不应小于160 mm。
(5)剪力墙井筒中,分隔电梯井或管道井的墙肢截面厚度可适当减小,但不宜小于160 mm。
式(3)中,q——作用墙顶组合的等效竖向均布荷载设计值;Ec—剪力墙混凝土的弹性模量;t——剪力墙墙肢截砰度;l0—剪力墙墙肢计算长度,应按式(4)计算。
l0=βh (4)
式(4)中,β——墙肢计算长度系数,应按式(5)计算确定;h——墙肢所在楼层的层高。
墙肢计算长度系数β应根据墙肢的支承条件按下列规定采用。
(1)单片独立墙胜按两边支承板计算,取β等于1.0。
(2)“T”形、“L”形、槽形和“工”字形剪力墙的翼蜷(如图1所示)采用三边支承板按式(5)计算,当β计算值小于0.25时,取0.25。
式(5)中,bf——“T”形、“L”形、槽形、“工”字形剪力墙的单侧翼缘截面高度,取图1 (d)中各bfi的较大值或最大值。
(3)“T”形剪力墙的腹板(如图1所示)也按三边支承板计算,但应将公式(5)中的bf代以bw。
(4)槽形和“工”字形剪力墙的腹板(如图1所示),采用四边支承板按式(6)计算,当计算值小于0.2时,取0.2。
式(6)中,bw—槽形、“工”字形剪力墙的腹板截面高度。
当“T”形、“L”形、槽形、“工”字形剪力墙的翼缘截面厚度之和小于截面厚度的2倍和800 mm时,宜按下式验算剪力墙的整体稳定。
式(7)中,N——作用于墙顶组合的竖向荷载设计值;I——剪力墙整体截面的惯性矩,取2个方向的较小值。
剪力墙墙体稳定计算可以采取的方法有加大墙厚、减小墙肢长度(加墙垛)。
1.5 现浇楼盖结构
房屋的顶层、结构转换层、大底盘多塔楼结构的底盘顶层、平面复杂或开洞过大的楼层、作为上部结构嵌固部位的地下室楼层应采用现浇楼盖结构。一般楼层现浇楼板厚度不应小于80 mm,当板内预埋暗管时不宜小于100 mm;顶层楼板厚度不宜小于120 mm,宜双层双向配筋;转换层楼板应符合本规程第10章的有关规定;普通地下室顶板厚度不宜小于160 mm;作为上部结构嵌固部位的地下室楼层的顶楼盖应采用梁板结构,楼板厚度不宜小于180 mm,应采用双层双向配筋,且每层每个方向的配筋率不宜小于0.25%。抗震设计时,剪力墙底部加强部位的范围,应符合下列规定。
(1)底部加强部位的高度,应从地下室顶板算起。
(2)底部加强部位的高度可取底部两层和墙体总高度的1/10二者的较大值,部分框支剪力墙结构底部加强部位的高度应符合本规程第10.2.2条的规定。
(3)当结构计算嵌固端位于地下一层底板或以下时,底部加强部位宜延伸到计算嵌固端。
剪力墙两端和洞口两侧应设置边缘构件,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一、二、三级剪力墙底层墙肢底截面的轴压比大于表2的规定值时,以及部分框支剪力墙结构的剪力墙,应在底部加强部位及相邻的上一层设置约束边缘构件,约束边缘构件应符合本规程第7.2.15条的规定。
(2)除上(1)所列部位外,剪力墙应按本规程第7.2.16条设置构造边缘构件。
(3) B级高度高层建筑的剪力墙,宜在约束边缘构件层与构造边缘构件层之间设置1~2层过渡层,过渡层边缘构件的箍筋配置要求可低于约束边缘构件的要求,但应高于构造边缘构件的要求。
对于100 m左右,抗震等级为三级的高层建筑来说,剪力墙轴压比很难控制在0.3以下,故我们在设计中都在底部加强部位及相邻的上一层设置了约束边缘构件。而旧规范(JGJ3—2002)中无表2的要求,由此可见新规范对高层建筑底部加强区的配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也反映出我们国家的经济实力有了提高,对建筑的抗震性能越来越重视。
2 建筑方案对结构设计的影响
平面不规则,竖向不规则,欧式复杂立面线条的建筑大量涌现。这些建筑带来的直接结果是加大结构设计工作量,工程造价直线上升。对于结构工程师来说,把建筑方案确定的建筑做出来是本职工作,越复杂的结构对结构工程师越是一种挑战,人类的进步就是在不断挑战自我中取得的。有些建筑就必须结构复杂才能产生建筑需要的效果,结构设计的水平就体现在结构平面布置中,如迪拜塔的混凝土结构在平面上塑造成“Y”型,以此减小风力对大厦的影响,迪拜塔的结构系统可称为“支扶”核心系统,大厦每个支翼拥有高性能混凝土核心筒和环绕核心筒的支柱,由此再通过一个六角形的核心筒与其他支翼相互扶持,这样的设计使大厦抗扭度极强。我国近年来高层、超高层建筑遍地开花,这给结构工程师带来了更多实践机会,相信在今后的实践中,高层建筑的结构设计会有更大的进步。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建筑不再只关注其使用功能,而是对建筑的造型、立面提出了美观的要求,但建筑的美观要求往往给结构设计带来很大的挑战。文章阐述高层建筑结构设计心得。
关键词:高层建筑,结构,设计
参考文献
当前,关于世博会的各种报道充斥着全国上下,展品的恢弘与特色、场馆的创意与形式、参展各国的文化与风光等等。作为建筑师,我一直跟随本次盛会的主题进行着关注与思考,原本想谈一点关于城市及城市文化的内容,然而临近截稿时,却突然由160多年的历届世博会联想到了前不久的北京车展、巴塞尔钟表展,以及巴黎的时装展等国际专业展会,联想到世博会与我们现实生活。工作之间的关联。人们应如何看待世博会?特别是建筑界,在观看了一场盛况空前的表演后,从中真正要得到什么收获?
世博会从本质上看仍然是一种展览会的形式,只不过展览的内容更广泛、规模更宏大、参展方是各个国家、展出持续时间更长而已。它具备了展会或博览会与生俱来的所有特点,如:明显的广告宣传与营销推广意图、强调展出的创意、营造夸张的视觉效果、前卫及超前的新概念、场景或场馆的临时性等等,这些都无一不对观展者产生强烈的引导。对于专业观展者,一定不会仅仅是兴趣盎然的游览一番而已,而是要在自己的专业上有所收获。在前面所提及的汽车、钟表等国际专业展会上,各个参展者都会在新概念与成品中营造平衡,专业观展者在与各种新概念发生碰撞,展望与预见未来变革的同时,会将较大的精力与时间分配给观赏成品的展览上,以达到专业上的观展收效。站在专业的建筑或建筑学角度来看世博会,我认为同样应该如此。
中国人有着极强的从众心理,人云亦云的情况比比皆是。在这样的状态下,人们往往会迷失自我,甚至会热血沸腾地走上一条错误的道路。因此,我们在感受迥异的各国文化、多姿的各地风情、尖端的各领域科技之后,要冷静地思考世博会的建筑。
世博会建筑仅仅是一种临时性的商业展览建筑,我们的确应从中学习大量的创意与新概念,这将会拓展我们的设计思维,冲击我们固有的设计定式,但是切不可将其等同于建筑模板,或将其简单地理解为某某国家的建筑形式;更不可仅将某个场馆建筑的形式视为当今所有建筑应遵循的设计与建造方向,甚至当做与之毫不相干的建筑类型的学习范例。这一点对于当今形式泛滥的中国建筑界尤为重要,应提高专业的甄别能力。
在本次世博会中,一个明确的主题是“低碳”,可以说各个展馆都将其视为必备的内容,但有的展馆真正在这方面有所建树,有的却仅仅在某种意识形态层面给予表达,还有的是创造了一些高科技的所谓“低碳”的噱头来吸引观众。
此次学习交流活动,内容丰富、全面、具体,针对性强、效果明显突出,使我对“智慧工地”的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及认识,所谓“智慧工地”就是包含以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为依托的工地信息化,工地智能化建造技术的应用,通过精益化管控有效降低施工成本,提高施工现场决策能力和管理效率,实现工地的数字化、精细化、智慧化。
会上,由来自中国建筑集团有限公司的杨富春总工结合当前建筑行业发展面临的挑战、建筑业的发展趋势及下一步的计划就智慧建造的发展背景进行了介绍,就项目在“智慧工地”应用情况、阶段成效及社会效益进行了具体阐述与分享,最后对智慧建造的未来进行了展望。
杨XX还对海外智慧工地数据采集技术研究、应用与发展及智慧工地的关键技术应用发展与实践进行了专题讲座,通过学习,我开拓了眼界,对智慧工地在海外的发展情况有了更深的认识,以及在关键技术应用方面(结合项目实例)有了一定的了解,需要在以后工作中更深入学习,达到学以致用效果。
通过学习和对比,切实感受到“智慧工地”带来的经济和社会效应,特别在项目数据集成管理平台建设方面比较超前,比如智能环境监测系统、远程能耗监测系统、远程视频监控系统、塔吊限位防碰撞及吊钩可视化系统、施工电梯安全监控系统、工地卸料平台监测报警系统和高支模监测、放样机器人、大体积无线测温技术、实时动态测量技术和无人机实景监控系统等,以及在绿色建造中、透水混凝土路面、雨水回收及屋面喷水降温控制系统更能引人注意,且效果更明显。
智慧工地应用非常广泛,在项目的施工策划、进度管理、人员管理、施工机械设备管理、物料管理、成本管理、质量管理、安全管理、绿色施工管理、项目协同管理和装配建造等方面通过BIN技术和信息化技术进行大数据、智能设备、物联网、移动技术、云计算等的综成应用,基本可以实现人与物、物与物的连接和感知,可以帮助提升工地的管理水平和生产效率,并能实现对生产组织方式和流程的优化。
一、节能住宅的概念
随着能源危机的出现,越来越多的开发商开始重视节能住宅。节能住宅需要通过对建筑的合理设计、合理选材,最大限度的把室内自然温度控制在人体舒适温度范围内,从而为居住者提供健康、舒适、环保的居住空间,降低建筑物的运行能耗。
北京锋尚在国内率先整合了欧洲先进的技术系统为一体,建造的高舒适度、低能耗住宅,达到了发达国家的居住标准。其核心技术概括为八大子系统:第一,混凝土采暖制冷系统。该系统是将聚丁烯(PB)盘管预埋在钢筋混凝土中,夏季管中送20℃、冬季送28℃的水,能使室内温度保持在20℃-26℃的合适范围内。第二,健康新风系统。通过统一空气净化和冷热处理后新风经“下送上回”进入室内,无须开窗即可保持新鲜空气不断更换。第三,外墙系统。外墙采用欧洲标准加厚外保温方式,能有效阻挡冷热辐射和雨雪侵蚀。外饰面采用干挂砖墙面,干挂砖幕墙与保温板之间有一个流动空气层,可以保持保温板的干燥。第四,外窗系统。窗采用德国SCHUCO断热铝合金窗和LOW-E低辐射中空玻璃。第五,屋面及地下系统。对屋面及地下墙体的特殊处理,保证了顶层和一层与标准层舒适度的均好性。第六,防噪音系统。通过外墙系统、ALULUX卷帘、楼板处理、同层后排水系统,防止来自室外、楼上、下水道的噪音。第七,垃圾处理系统。垃圾处理系统有中央吸尘、食物垃圾处理和可回收分类垃圾周转箱三部分组成。第八,水处理系统。小区设中水处理系统,将社区生活用水处理用于浇灌绿地、冲洗和补充人工湖水。
二、国外节能已成风尚:
在国外,建筑师采用多种形式和方法来节能:
(1)、资源回收利用: 日本建成了一栋实验型“健康住宅”。除了整个住宅尽可能选对人体无害的建筑材料外,墙体还被设计成双重结构,每个房间建有通风口,整个房屋系统的空气采用全热交换器和除湿机进行循环。全热交换器能够有效地回收热量并加以再次利用,其过滤器可有效地收集空气中细小的尘埃,从而能够抑制霉菌等过敏生物繁殖。这种资源的回收利用,不仅变废为宝,而且减少了环境污源,节约了能源。
(2)、新能源开发利用:
德国建筑师塞多·特霍尔斯建造了一座能跟踪阳光的太阳房屋。房屋被安装在一个圆盘底座上,由一个小型太阳能电动机带动一组齿轮。房屋底座在环形轨道上以每分钟转动3cm的速度随太阳旋转。当太阳落山以后,该房屋便反向转动,回到起点位置。它跟踪太阳所消耗的电力仅为房屋太阳能发电功率的1%,而所吸收的太阳能则相当于一般不能转动的太阳能房屋的2倍。
三、中国建筑能耗基本情况
我国的建筑能耗量约占全国总用能量的1/4,居耗能首位。近年来我国建筑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需要大量的建造和运行使用能源,尤其是建筑的采暖和空调耗能。据统计,1994年全国仅住宅建筑能耗在基本上不供热水的情况下为
1.54×108t标准煤,占当年全社会能源消耗总量12.27×109t标准煤的12.6%。目前每年城镇建筑仅采暖一项需要耗能1.3×108t标准煤,占全国能源消费总量的11.5%左右,占采暖区全社会能源消费的20%以上,在一些严寒地区,城镇建筑能耗高达当地社会能源消费的50%左右。与此同时,由于建筑供暖燃用大量煤炭等矿物能源,使周围的自然与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在能源的利用过程中,化石类燃料燃烧时排放到大气的污染物中,99%的氮氧化物、99%的CO、91%的SO2、78%的CO2、60%的粉尘和43%的碳化氢是化石类燃料燃烧时产生的,其中煤燃烧产生的占大多数。燃煤产生的大气污染物中SO2占87%、氮氧化物占67%,CO2占71%,烟尘占60%。由于我国是主要以煤而不是以油、气等优质能源作为主要能源消耗的国家,每年由于燃烧矿物燃料向地球大气排放的二氧化碳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预计到,中国将取代美国成为世界二氧化碳排放第一大国。
因此,中国对于全球气候变暖承担着重大的责任,而作为耗能大户的建筑,其节能也就成为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
四、住宅设计最基本的节能意识:
新疆冬季严寒漫长,因此,住宅建筑设计中,主要空间朝向南,或向南偏东,或向南偏西,历来被认为是合理的设计,这是最基本的节能意识在住宅建筑设计中的应用。在我国的大部分冬冷夏热地区住宅的总体规划和单体设计中,为住宅的主要空间争取良好朝向,满足冬季的日照要求,充分利用天然能源,无疑是最基本的改善住宅室内热环境的设计,是最基本的节能措施。因此,我国现行国家标准《住宅设计规范(GB 50096-)》中规定“每套住宅至少应有一个居住空间能获得日照,当一套住宅中,居住空间总数超过四个时,其中宜有两个获得日照。”在现行国家标准《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 50180)》中,规定了住宅的日照标准的最低时限。
五、节能设计思路
(一)建造内保温复合节能墙体
复合节能墙体通常由绝热材料与传统墙体材料或某些新型墙体材料复合而成。如果绝热材料复合在建筑物外墙的内侧,则称为内保温复合墙体。
1.墙体结构层:系指混凝土现浇或预制品的外墙,内浇外砌或砖混结构的外砖墙。以及诸如承重多孔砖外墙等其他承重外墙。
2.空气层:空气在0℃时导热系数为0024VV/(m·k)。在25℃±5℃时为00256W/(m·k),即使在200℃的情况下仍有00:384 W/(m·k)。由此可见,空气也是一种优良的保温材料。因此,在建筑物中常用材料围成的空气隔离层,不但可以保温隔热。而且具有切断液态水份的毛细渗透、防止保温材料受潮的功能,因为一般外侧墙有吸水能力,而其内表面常因温度低而出现的冷凝水。可被结构材料吸入且不断向室外转移和散发。
3.保温隔热层:这是节能墙体的主要功能部分,常用绝热材料可分为有机、无机 金属等三大类。出于导热系数、抗压强度、蒸汽渗透率、燃烧性能等方面的考虑。此处选用挤塑型聚苯板(XPS)为保温材料。
4.保护层:主要功能是防止保温层受破坏,并阻止室内水蒸汽侵入保温层。出于防火、抗冲击和环保等方面的考虑,宜选用A级无机防火板为保护层材料。
5.装饰面层:由于A级无机防火板具有优良的表面亲和特性,所以各种饰面材料均可使用,选用的内墙涂料和粘贴瓷砖都有良好的效果。
结合各地的气候和地理环境,借鉴各方面成功和失败的经验,在优化组合的基础上开发的墙体内保温板,具有保温、隔热、隔音、防潮 抗冲击、抗震、呼吸等功能,已在工程中应用。
(二)改善门窗性能
外门窗是住宅能耗散失的最薄弱部位,其能耗占住宅总能耗的比例较大,其中传热损失为1/3,冷风渗透为1/3,所以在保证日照、采光、通风、观景要求的条件下,尽量减小住宅外门窗洞口的面积,提高外门窗的气密性,减少冷风渗透,提高外门窗本身的保温性能,减少外门窗本身的传热量。其节能措施有:
1、控制住宅窗墙比。住宅窗墙比是指住宅窗户洞口面积与住宅立面单元面积的比值,JGJ26-1995《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采暖居住部分)》对不同朝向的住宅窗墙比做了严格的规定,指出“北向、东向和西向、南向的窗墙比分别不应超过20%、30%、35%”。
2、提高住宅外窗的气密性,减少冷空气渗透。如设置泡沫塑料密封条,使用新型的、密封性能良好的门窗材料。而门窗框与墙间的缝隙可用弹性松软型材料(如毛毡)、弹性密闭型材料(如聚乙烯泡沫材料)、密封膏以及边框设灰口等密封;框与扇的密封可用橡胶、橡塑或泡沫密封条以及高低缝、回风槽等;扇与扇之间的密封可用密封条、高低缝及缝外压条等;扇与玻璃之间的密封可用各种弹性压条等。
3、改善住宅门窗的保温性能。户门与阳台门应结合防火、防盗要求,在门的空腹内填充聚苯乙烯板或岩棉板,以增加其绝热性能;窗户最好采用钢塑复合窗和塑料窗,这样可避免金属窗产生的冷桥,可设置双玻璃或三玻璃,并积极采用中空玻璃、镀膜玻璃,有条件的住宅可采用低辐射玻璃;缩短窗扇的缝隙长度,采用大窗扇,减少小窗扇,扩大单块玻璃的面积,减少窗芯,合理地减少可开启的窗扇面积,适当增加固定玻璃及固定窗扇的面积。
4、设置“温度阻尼区”。所谓温度阻尼区就是在室内与室外之间设有一中间层次,这一中间层次象热闸一样可阻止室外冷风的直接渗透,减少外墙、外窗的热耗损。在住宅中,将北阳台的外门、窗全部用密封阳台封闭起来,外门设防
第4 / 6页
风门斗,防止冷风倒灌,楼梯间设计成封闭式的,对屋顶上人孔进行封闭处理等措施均能收到良好的节能效果。
(三)使用节能的绿色建筑材料
建筑外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性能直接关系到室内环境的热稳定性和舒适性,对降低建筑能耗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国内目前通行的做法是在外维护结构完成后再在上面附加保温层,以改善热工性能。这种方法虽然可以达到一定的效果,但各种高效保温材料价格不菲,而且其生产加工过程也会大量消耗各种能源。因此,建筑节能不应当只着眼于建筑建成后在使用过程中的能耗,还应当从整体系统的观念出发,关注建筑全寿命周期的能源消耗。从这个角度出发,建筑材料就不但要有出色的保温隔热性能,其加工生产过程也应当简单易行,节省能源。位于美国加州霍普兰德山谷中的太阳生活中心(Real Goods Solar Living Center,Hopland,California)创造性地利用稻草垛作为墙体材料。其具体做法是先将稻草加压打捆,再把它们砌成墙体,然后在墙体上喷涂一种8~10 cm的土质护面灰来代替水泥砂浆。完成后的墙体不但具有良好的保温隔热性能,而且兼有较强的防火性,并且无毒无害。无独有偶,美国建筑师塞缪尔·默克比(Samuel Mockbee)设计的布赖恩特(Bryant)住宅也采用了类似的墙体做法,只是具体构造略有不同。需要指出的是,这栋面积为79m2的住宅是建筑师无偿为美国阿拉巴马州黑尔县的一对贫困黑人夫妇而设计的,项目经费全部靠募捐筹集,十分有限。建成后的布赖恩特住宅在各方面都达到了设计要求,并深受使用者的喜爱,他们给这座房子起了一个有趣的绰号——“干草捆住宅”。
实践表明,这种使用农业副产品作为建材的方法可以使多方受益:农民因出卖稻草获利,建造方可以减少材料造价,节省建材能源开支,燃烧秸秆所产生的温室气体也大大减少。由此可见,创造性地采用新型建材往往可以变废为宝,减少污染和能源浪费,从而达到一举多得的效果。新型建材的思路可以是废物的升级利用,当然也可以是科学上的合成,但如果加工处理过程中的能源消耗过大,或工艺过于复杂,也会得不偿失,这一点应当引起注意。
(四)充分利用太阳能资源
太阳能作为一种天然的洁净能源,也是居住建筑设计上广泛推广的节能设计之一。从近年来的能源使用和发展情况来看,煤、电、油的供应紧张已经不容忽
视,太阳能应该由“补充能源”向“替代能源”发展。特别是太阳能热水器经过的发展,产品的生产研发技术日臻成熟,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另外,从使用效果和居卫的淋浴费用和投资回收周期来看, 太阳能热水器也具有较大的成本优势。然而由于各方面原因,目前太阳能热水器仍以一家一户的零散安装使用方法为主,存在破坏建筑结构、热水温度不稳定等因素。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将太阳能利用装置纳入到建筑设计规范当中,在设计时将太阳能热水器设备纳入到建筑设计之中预留太阳能设置位置,特别是在厨房卫生间内。如果太阳能热水器能够充分加以推广应用,就可以大大节省常规能源,也是建筑节能的发展方向。
六、总结
总之,只要按照节能新标准严格把好节能设计关,监督好施工节能用材关,就能有效提高居住建筑节能效率,降低建筑能源耗费,节约居家生活成本,为住户打造真正的环保节能、舒适、健康、方便的高品质住宅,为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有效地节约土地和能源,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将建筑热工技术与恰当应用新材料、新构造相结合,搞好节能建筑设计和施工,促进建筑节能和利用自然能的进一步发展和建筑热功能的进一步改善,是我国建筑工作者进人21世纪的重要任务。
建筑是人类生活的舞台、主要的物质环境。人塑造了建筑,建筑反过来也塑造了人。建筑上凝固着人的生活,他们的需要、感情、审美和追求。建筑把这些传达给一代又一代的人。渗透到他们的性格和理想中去。建筑成了人们历史的见证,文化的标志,心灵的寄托。
我本身对中外建筑史比较感兴趣,所以本学期专业选修课选修了中外建筑史,特别的想去了解中国的建筑史和外国的建筑史。比起景观建筑,如果再给我一次重选的机会,我还仍是会选择中外建筑史。选修了这门课,老师的课件丰富多彩,视频也很多样化,对我的教学非常的有帮助。老师精心的备课使我的收获非常之大。虽然有时候上课的态度不是很端正,玩手机睡觉都有,但是也不是因为上课枯燥导致,而是自身的原因。我深刻的觉得中外建筑史是门非常有意义的课,对我学房地产的甚至整个学建筑有关专业的都很是有必要去学习这门课,读建筑有关的专业连建筑史都不了解岂不是让人笑话,还有这门课对我们以后学习或者工作都是很有帮助的。所以课后特意的认真地去看了中外建筑史这本书,分别初步的了解了中国建筑史的原始社会、夏、商、周、秦、汉建筑,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建筑,宋、辽、金、西夏建筑,元、明、清建筑,近、现代建筑。还有外国建筑史的古代建筑,中世纪至18世纪建筑,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建筑和近、现代建筑。其中老师在上课的时候对古代建筑和中世纪至18世纪建筑进行了深层次的讲解,以便我阅读时更深的理解。早在奴隶制时代,人类的建筑活动已经有了大规模的发展,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埃及、西亚、波斯、希腊和罗马的建筑成就比较高,建筑风格千姿百态,对后世的影响比较大。其中埃及、西亚和波斯得建筑传统流传甚少,唯独希腊、罗马的建筑在欧洲一直流传,得以发展,并统称希腊、罗马的文化为古典文化,把它们的建筑统称为古典建筑。古代建筑又分为了古埃及建筑,两河流域和波斯建筑,古希腊建筑,古罗马建筑和古美洲建筑。
尼罗河流域的埃及文明,是古代西亚文明的两大核心之一,也是人类最古老的文明之一。埃及土地肥沃,农耕发达,自然条件温和。埃及人拥有相对安定的今世生活,也积极乐观的期待来世。因此,投射到建筑上,就表现为埃及人用石材建筑起庞大的陵墓和神殿。埃及建筑没有受到外来的影响,相对稳定,其象征性独树一帜。
从艺术传播和文化史的角度来看,希腊时期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时期。公元前11~前8世纪是希腊神庙建筑的起始阶段。公元前7~前6世纪,希腊石造神庙开始形成,到公元前5世纪中叶进入了成熟阶段。这一过程也是多立克柱式和爱奥尼柱式从诞生到成熟的过程。多立克柱式是仿男体的,又被称为男性柱,爱奥尼柱式是仿女体的。著名的雅典卫城的帕提农神庙也采用的是多立克柱式。古希腊的柱式,不仅仅是一种建筑部件的形式,更准确的说,它是一种建筑规范的风格,这种规范和风格的特点是,追求建筑的檐部及柱子的严格和谐的比例和以人为尺度的造型格式。
古罗马建筑擅长用券拱技术。摆脱承重墙,扩大内部空间是当时罗马人在建筑结构上的重要课题之一。而摆脱承重墙与扩大内部空间是采用十字拱。十字拱只需要四角的支柱来传递荷载,废弃了承重墙,而且十字拱便于开侧高窗,有利于大型建筑物的内部空间采光的要求。十字拱的实现也需要一个完整的结构受力体系的配合。
中世纪至18世纪建筑最主要的是拜占庭建筑。拜占庭时期最重要的是宗教建筑,一般采用穹顶和集中式形制。拜占庭的建筑是沿方形平面的四边发券,在四个券之间砌筑以对角线为直径的穹顶,这个穹顶仿佛一个完整的穹顶在四边被发券切割而成。它的重量完全由四个券承担。拜占庭穹顶结构体系完整也集中了统一的空间,是因为巧妙的运用了两端的半圆穹顶,以及两侧的通廊,这样便大大地扩大了空间,形成了一个十字形的平面。然而内部装饰的艺术同样具有拜占庭建筑的最高成就。它借助于建筑的色彩语言,进一步地构造艺术氛围。
而西欧中世纪的哥特式建筑1减轻了拱顶的重量及侧推力,把十字拱做成框架式的,其框架部分为骨架券。2哥特式建筑使用独立的飞券作为传递屋顶侧推力结构构件使得中厅利用侧高窗的自然采光变得很容易。3将圆券十字拱等全部改用二圆心的尖券和尖拱,减轻了侧推力,增加了逻辑性很强的结构线条。4哥特式建筑内部处理的最重要的一个重点是玻璃窗。玻璃窗的面积大,又是极易出装饰效果的地方。总而言之,哥特式建筑的总体风格特点是空灵、纤瘦、高耸、尖峭。
首先, 工地建筑过程中有许多力学知识。例如, 在进行《简单机械》教学时, 我带领学生一起观察建筑工地上吊车的结构及吊车的工作过程, 让学生指出其中动滑轮和定滑轮位置, 同时说出两种滑轮各有什么特点。我们如何提高吊车的工作效率? (减少额外功, 多做有用功, 加润滑剂) 。在课间, 挖土机挖土时, 可让学生观察、思考挖土机做的功, 哪些是有用功, 哪些是额外功, 如何减小摩擦?如何提高挖土机的机械效率?等等。
其次, 声学知识。上物理课时, 外边工地难免有机器噪声。此时, 可以利用这一现象复习物理学中噪声危害和控制知识。比如, 让学生关上门窗, 问学生这一措施是在什么位置减少噪声的?这样一来, 既复习了物理知识, 又收到了学以致用的效果, 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再次, 还有热学知识。大家都知道2009年寒潮来得特别早, 也特别冷, 建筑工人师傅不畏严寒、起早贪黑, 他们在用钢筋水泥做地基时, 可组织学生利用课间一边观察一边思考如下物理问题: (1) 建筑工人师傅为什么在水泥混凝土中加工业盐呢 (降低水泥凝固点, 防止冻坏地基) ? (2) 他们为什么把地基做得又宽又厚呢?如此等等, 让学生身临其境, 不断地引导他们思考。既使学生学到物理知识, 感受物理知识的重要性, 同时也让学生深深体会到建筑工人的辛勤劳动果实来之不易, 从而对学生进行情感价值观教育。
现代教育目标提倡三维式教学目标, 即知识和技能, 过程和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建筑工地上的劳动场景给我们师生提供一个很好物理教和学的平台。
比如, 在知识和技能的教学过程中, 可以利用建筑师傅的在下楼基的过程中, 进行《测量》教学。试问同学们, 建筑工人师傅为什么把地基做得又宽又厚?让学生仔细观察和思考建筑工人师傅劳动过程。还可以引申到压强知识的教学, 为了减小大楼对地面产生的压强, 建筑师傅们是如何设计和操作的?他们为什么这样做?为解决这些问题, 可让学生带上测量工具, 自己去测量楼基的长和宽, 并计算出地基面积, 再带入物理公式计算。这样一来, 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学习物理。
教师应如何利用建筑工地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呢?大家都知道90后的学生与六十年代学生相比, 最大的不同是:①他们不理解、不体谅父母劳动的辛苦。②很少关心帮助他人。③他们和教师之间总是存在教与学的矛盾, 说谎、怕吃苦。④花起钱来大手大脚。教师可借建筑工地上的劳动场景, 向学生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为了让学生体谅父母劳动的辛苦, 可编制这样一个童话, 取名为:《建筑工人的手和铁钉》
有一天, 一根铁钉从高空掉入沙子中。到了晚上, 沙子对钉子说:“老兄, 你怎么有空到我寒舍拜访, 而不去钻入木头中坚守自己的岗位呢?”铁钉说:“老弟, 这, 你就不知情了吧!白天, 有一只牛皮般厚的手捏得我有气无力, 幸亏我尖利的前锋猛扎了他一下, 这才幸好逃脱。看, 我身上还有斑斑血迹呢!说句心里话, 我真的不是故意的。”铁钉内疚得一夜没有睡着。第二天, 天刚刚亮, 一只熟悉的手把铁钉从沙子中捡了起来。此时, 铁钉心里很诚恳, 它知道自己该到哪里去呆着, 该如何坚守好自己岗位!
听了这一童话故事, 同学们被深深感动了, 有的低头沉思, 有的久久注视着工地, 有的学生主动要求帮助困难同学。我们的教育, 不一定要把一个个学生都培养成为清华、北大的学子, 而应该教育我们的学生先做人, 再教育其成才。
我们到底应该怎么看待数学呢?数学实际上并不是一个神秘的学科,它有自己的历史,也有它自己的发展规律,其中当然也有曲折,有不完善的地方,这正是现在数学家们所要做的工作,数学跟物理一样,也是一种经验性的学科,只不过它比起其他的学科更严谨一些,数学是前人的部分智慧的集合,而我们正是在学习这些智慧,而不是僵死的教条,大家可以去看一些数学科普方面的书籍,从中找到一些自己感兴趣的内容,了解一下数学的发展。同时也能得到一些灵感。甚至激发起兴趣,如果我们这样看待数学,那么消除恐惧、减少抵触并且增加兴趣应该就不是难事了。
说了这么多,我们到底应该怎么学习数学呢?我觉得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我们要保持积极的心态,心态是决定事情成败的一个关键因素,数学其实并不可怕,而我个人认为,这是一门很有趣的学科,有些时候,成绩并不能让我们满意,这很正常,人非圣贤,孰能无错?错了只要能改过来,了解其中的知识理论,下次不再犯同样的错误,那么之前的错误就是值得的,换句话说,很多好成绩是依靠错误的积累得到的,另一方面,有些题目比较难,无法解答,这也很正常,假如所有题目都是可以轻松解答的,那考试还有什么意义?心态要端正,不要一直想着自己要拿满分,任何一场考试都有它的区分度,考不了100分,我们可以考90分,不是吗?90分,相信没人会认为这是个很差的成绩。
心态的问题解决了,我们就面临一个更重要的问题,那就是学习技巧,我这里说的技巧并不是什么学习的捷径,而是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法。
方法一:培养解数学题的“惯性思维”。
很多时候人们都认为“惯性思维”是有害无益的,它会禁锢思想,但我认为在数学的学习过程中,我们就是需要培养出一种“惯性思维”,使我们看到题目的一瞬间就可以有一个大概的解题思路。
数学知识是纯经验的,是可以积累的,但这积累并不仅仅是题的积累,而是平时自己思考、总结的积累,比如你在做题时,自己的方法与其他人的方法不一样,这时就应该想,我的方法和他人的有什么区别?谁的方法好?自己为什么没这么想?哪个方法计算量小?哪个方法的思维难度低?再如,当你在学习或总结时,碰到一个数学知识点很熟悉,像原来的某个知识点,这时就应该考虑一下,这几个知识点为什么像?它们有什么表面联系或实质联系?能不能放在一起理解?方法能不能通用?有了类似的思考,相信你一定可以形成属于自己的“惯性思维”。从而在解题的过程中为自己节省下时间,提高效率和正确率。
方法二:搭建自己的知识库。
我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一般以学期为单位,为自己搭建知识库的两个部分:知识集和错题集,在知识集中我会将新学习到的知识记录在上面,包括书本上的新知识和老师扩展的知识,反正对我有价值的相关东西都会记录下来,方便以后再来温故知新,也许有的同学会有疑问,为什么那些例题之类的东西也要摘抄呢?我的理由很简单:听一遍不如看一遍,看一遍不如做一遍,摘抄和记录过程的本身就是消化、理解和记忆的过程,而且我们还会在摘抄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的疑问,这样就可以及时解决疑问,加深理解了,在错题集中我会将考试中做错的题目记录在上面,当然,只是记录还不够,我们还需要对错题进行分析。
同学们将题目做错大约有以下几种情况:一种是会做,但粗心,做错了,第二种是一时想不出怎么做,但事后就会做了,第三种是时间不够,多给一点时间思考,也许就会做了,第四种是真的做不出来,这种题大多是试卷中的最后一题,是老师为了考查大家的综合能力而编写的,找到了原因,我们就不难找到对策了:针对第一种情况,我们能做的就是细心加上耐心,在考试过程中细心地审题细心地做题,在平时耐心地将基本功练好,针对第二种情况,今后要多做多练,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也正如我前面说的,要形成解题的“惯性思维”,这样才能在最快的时间内对题目产生最正确的反应,针对第三种情况,应安排好做题的顺序和进行合理的时间分配,第四种情况比较棘手,我们在对付这种问题的时候要考虑到时间是否仍然充裕,如果时间并不充裕,我觉得放弃也算是一种理性的处理方法;如果时间充裕,那么我建议先检查一下其他的题目,再转回来思考这个问题,也许会找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解题灵感。
以上就是我学习数学的一些非常具体的方法,我不敢说这些方法对所有的同学都有效,但我相信多少都会对大家的学习有所帮助,请大家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建筑学学习心得】推荐阅读:
建筑设计学习实习心得06-12
建筑学学习计划10-10
建筑学习方法12-12
建筑工程学习课件03-19
建筑材料学期学习总结06-01
建筑制图基础学习体会02-04
大学建筑材料学习总结04-04
建筑工地实习心得范文07-08
建筑法规课程心得10-21
建筑实习心得体会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