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景区的规划和设计(通用8篇)
建设部及建委:主管风景名胜区,级别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和省级重点风景名胜区,主要是在保护的功 能上予以开发自然遗产,规划标准为“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GB50298-1999)”,国家强制标准;
林业局:主管森林公园,设计标准为“LY/T5132—95 森林公园总体设计规范”,为林业行业推荐性标准;
国土局:主管地质公园,自然保护区;地质公园规划规范为“国家地质公园总体规划工作指南”
水利部门:主管水利风景名胜区,规划标准为“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制定单位为建设部;
园林局(或城管局):动植物园,规划标准为“CJJ 48—92 公园设计规范”
文物局:主管文保单位,分为国家省县三级,规划标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规划编制要求”
宗教局:寺庙观堂
文化局:文博院馆
文物局:文化遗产
1 观光农业旅游产品策划的基本原则
1.1 市场先导的原则
观光农业旅游产品也就是一个观光农业项目可以提供给潜在顾客的旅游项目。产品的选择和设计, 必须以市场为先导, 在充分市场调研的基础上, 正确进行市场细分和市场定位, 锁定某个特定的、特征清晰的、能成为我们所设计产品的购买主力的重度消费群。
1.2 差异性原则
旅游消费是旅游者用脚投票的过程, 一个成功的观光农业项目, 其旅游产品必须与其他旅游产业、周边其他观光农业旅游产品之间形成显著的差异, 避免或干扰特定客户群进行同类产品的简单的价格类比。
1.3 经济性原则
经济性原则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对游客而言, 能用更少的价格买到更多的体验和幸福感, 二是对项目建设者以及项目所在地农民而言, 能用更少的投入, 卖出更高的价格。
2 重庆市生态农业示范区旅游产品设计
重庆市生态农业示范区地处重庆市南川区西北部, 包括大观镇、黎香湖镇、河图乡等五个乡镇, 幅员面积2.45万hm2。根据《重庆市 (南川区) 生态农业示范区总体规划》, 基地产业功能定位为以花卉苗木研发、种植、销售为主导, 同时兼顾乡村度假旅游、现代农业观光旅游等衍生产业。
2.1 示范区旅游产业发展的优势和劣势
基地紧邻重庆这个国际化大都市, 大观高速出口离重庆主城仅半小时车程。区位交通条件优越, 地形舒缓适宜, 土地资源丰富且价廉, 气候宜人, 自然资源较丰富。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景观, 是示范区发展观光农业旅游的最大优势。
示范区发展观光农业的最大劣势在于, 重庆市范围内已经有了北碚区静观、巴南区界石和南泉、九龙坡区白市驿、江北区铁山坪等多个观光农业的产业集群, 且其已经形成一定规模, 在整个市场具有一定知名度, 示范区作为一个后来者, 面临巨大的行业竞争压力。
2.2 旅游客源分析
项目客户群主要定位为城市中高收入阶层, 以自驾游为主。客源分为三个级次:一级市场包括重庆主城、南川、涪陵、武隆、綦江、万盛, 本级市场位于基地周边地区, 而且基地与上述地区的距离都在0.5~2小时车程之内。二级市场包括成都、遵义、贵阳、长沙其他城市, 二级市场是未来花木基地的潜力市场。三级市场包括花木基地的三级市场是除一级、二级市场以外国内其他省份及海外市场。
2.3 旅游产品主题
主题是一个产品的灵魂, 旅游产品的主题要明确、新颖, 项目策划者要在差异性原则的基础上, 充分发掘项目所具有的自然特色、人文底蕴乃至科技含量, 吸引旅游者的眼球。在对当地旅游资源进行充分调研的基础上, 提出了示范区观光农业旅游产品的四个主题: (1) 律动山田:强调大地艺术的韵律, 区别于城市的田园风光; (2) 花香小镇:强调乡土的秀、巧、美, 亲切的小镇风情; (3) 碧林幽海:强调园区的整体的生态优势, 给人耳目一新的感受; (4) 多彩心城:强调示范区花木基地所具有的色彩斑斓特质, 及本案对周边发展的带动。
2.4 旅游产品设计
基地内景点主要通过对自然环境的打造与利用进行设置。规划围绕旅游的六大元素 (吃、住、行、游、娱、购) 的挖掘, 分别设置各种旅游项目。
2.4.1 元素之一:
吃。打造生态田园景观的规划区主要以农家餐饮和鲜花菜为主。品尝特色农家餐饮是了解农家文化重要的项目之一, 该餐饮主要以“绿色、无公害”为主题, 选用农家无公害蔬菜和绿色动物肉制品为材料, 如野地种植的蔬菜、野地圈养的鸡、鸭、鱼等, 烹饪时尽量保持食物的原味, 使游客通过品尝该农家菜的新鲜和美味后, 感受农家的气氛, 放松心情, 享受农家的自然与纯朴。
以花入馔, 中国早已有之。清代的《群芳谱》里列举了58种花卉的食法, 鲜花成为美食家的佳肴。花朵中大多富含淀粉、脂肪、蛋白质等营养物质, 而且还含有多种维生素及锌、铁、钾等微量元素, 对人体有独特的营养、美容和医疗价值。示范区可结合规划区内种植的特色花卉, 打造具有自然风味、色香味俱全的鲜花菜。
2.4.2 元素之二:
住。综合考虑不同游客的不同目的, 将在此居住的人群分为长期居住、中期居住、短期居住3类。长期居住主要指当地居住的居民。考虑其就业需求, 策划开设农家客栈、栽种花卉、农家体验、后勤服务、特色商品买卖、农家特色餐饮、便民超市等项目。
中期居住主要指来此进行度假、疗养的游客。游客可通过花艺文化体验, 了解花卉文化。同时在农家生活, 将各种农家体验项目融合, 丰富项目种类, 使游客也能体验一系列农村生活。不仅感受大自然的魅力, 也从身体及心理上完成从城市生活到农家生活的转变, 进而得到全身心的彻底放松。其居住场所有乡村度假酒店、生态农庄等。
短期居住对象主要为来此进行休闲旅游、农家生活体验, 以求缓解压力、放松身心、回归自然的游客。其居住场所有旅游接待酒店、农家客栈等。短期居住游客一般为几日之内, 可策划花艺文化体验、农家生活体验、游客互动活动等项目, 帮助游客达到其旅游目的。
2.4.3 元素之三:
行。通过对规划区内主要交通干道的花木主题设计, 分别以“玉棠大道”、“吉祥路”、“浪漫路”和“幸福路”突出“一路一色”的理念。
登山道路上通过对各种花卉类雕塑的设置, 形成特色鲜明、充满趣味性的游览步道。
2.4.4 元素之四:
游。以游客旅游在游览过程中的观光、参与、体验等方式为基础, 设置各种主题花果园、农家活动、农耕活动等。
水果采摘园通过利用现状山体栽种各类适合当地生长的水果, 游客通过采摘、品尝达到趣味性的心理感受。
农家生活体验区主要位于新型农村社区内。社区内通过设置各种具有农家生活代表性的场景吸引游客, 如:绿色蔬菜采摘、瓜果采摘、农耕文化体验、农家餐饮、传统纺织学习、陶艺体验、手工刺绣学习、农家烹饪、包饺子、农家粽子包扎、篝火狂欢、野外烧烤、婚礼体验、拓展训练、垂钓、采茶体验、品茶等。游客通过与当地居民通过共同劳作体验乡村生活与城市生活相区别的生活方式, 达到追求自然、返璞归真的心里需求。
2.4.5 元素之五:
购。结合花艺文化和农家文化为背景, 将购物类项目从特色花卉产品、特色农产品和手工艺品两方面进行策划。充分利用基地种植的花木、形成的花卉艺术以及农家自制农产品, 形成完整的特色物品买卖市场, 使游客充分享受购物, 放松身心。也可根据游客自身感受及心理需要, 采取让游客自制花产品、农产品等并带走作为纪念品等策划手段以吸引旅游客源。
2.4.6 元素之六:
娱。娱类项目主要以趣味性为基础进行功能设施的设置。项目有:环园自行车比赛、农家K歌、传统婚庆活动、踩水车、拔河比赛、绑脚跑步比赛、斗空竹比赛、智者竞猜等。
2.4.7 节庆与活动。
通过具有本地特色的季节旅游产品的开发调整传统旅游周期, 结合当地民俗、文化开发节庆或活动项目, 打造具有区域影响力的节庆活动, 包括:1月:花卉产业经济发展论坛;2月:植物科技文化周;3月:花卉园艺博览会;4月:环园自行车赛;5月:露营篝火晚会;6月:学生科技夏令营;7月:园林园艺节;8月:创意文化周、婚纱摄影艺术节;9月:中秋、桂花节;10月:花木城旅游节;11月:单身相亲会;12月:赏梅艺术节。
摘要:结合重庆市生态农业示范区规划设计实例, 提出观光农业旅游产品策划应坚持市场先导的原则, 通过差异性的设计产品, 实现项目经济收益的最大化。通过对案例项目具体旅游产品设计的阐述, 为类似项目的设计和策划提供参考。
摘要:旅游景区作为游客服务基地,十分适合发展慢行交通系统,慢行系统不但能够激发游客低碳出行的积极性,而且有利于保护旅游区的健康发展,因此,大力发展旅游区慢行系统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首先分析了旅游景区的“慢”格局,而后提出了旅游区的“慢”交通,最后提出了景区的“慢”游赏,以希望能够对我国旅游区慢行系统规划设计的发展提供相应的参考。
关键词:旅游区;慢行系统;规划设计
当前,人们的生活节奏日益加快,作为人们休闲娱乐的重要区域,旅游区应注重降低人们的快速生活频率,确保人们能够真正实现身心放松。因此,大力发展旅游区的慢行系统成为了旅游区发展的必然趋势。此外,大力发展旅游区慢行系统也十分符合当前我国的低碳环保理念。本文主要贯穿于概念规划、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及城市设计等不同阶段的慢行系统规划设计理念与方法,从"慢"格局、"慢"交通、"慢"游赏三个角度进行剖析。
1、旅游區 “慢”格局
1.1旅游区小街区紧凑化的整体格局
人性化尺度是旅游区慢行系统的首要条件,以游客的需求和愉悦体验为出发点,为游客提供舒适、周到、人性化的服务。为此,旅游区总规划应主要遵循小尺度街区紧凑布置格局的原则,只有这样,游客才能享受到更加舒适、周到、人性化的服务。旅游区的小街区尺度要充分体现出适宜步行;旅游区的外围要以旅游接待和居住为主,地块长度不宜太长。旅游区小街区紧凑化布局在符合低碳设计诉求的同时也能有效减少步行距离。虽然小街区紧凑化的整体格局提高了景区市政道路总量,但是也有利于增加街区活力,为旅游区的大力发展提供相应的基底空间。
1.2旅游区核心功能空间的线性布局
旅游区慢行游憩与景区商业功能项结合便形成了线性结构。总体来说,旅游区的总结构形成一心一轴一环三片模式,其中一环与一轴分别为绿地、慢行系统与商业的复合体,一轴则是旅游区最有活力的商业空间,一环是慢行道主干树种的带状绿地。带状绿地区域可更换铺装材料、增加行道树、园林绿化、景观小品,增加游客在游览或出行过程中的舒适性。相比集中布局,线性布局有着可达性与辐射力的特点,能够实现各种功能节点的链接,实现游憩与交通性统一的慢行目标。只有真正实现以线带面的一心一轴一环三片模式,才能更好的诠释旅游区核心功能布局,发挥旅游核心区的真正作用。
2、旅游区“慢”交通
2.1慢行道路的分级组织
旅游区在大力提倡慢行系统时,对于日常旅游中的机动车同行也不能忽略,所以,对于旅游区不同级别的道路根据日常现实需要应制定不同的非慢行计划方案。机动车交通量大的主干路和干路,适合制定机非分行,在道路的单侧或双侧要设置相应的带状绿地,带状绿地中要设置相应的步行道或自行车道等专用慢行道,专用慢行道有着曲径通幽,步移景异的游憩功能。那些生活性道路由于机动车同行较少,可以采取机非混行的通行策略,制定限速等一系列设计手段,限制机动车辆通行的通畅性。人行道与机动车道无明显差异,此外,为方面人和自行车在无机动车通行时共享机动车道路,要做到统筹道路设施的设置,以便最终形成尺度适宜的旅游区街区道路。确保慢行过街、慢行通道、慢行网络的安全性及舒适性对慢行主体这类交通弱势群体给予充分的尊重及人文关怀,尤其应关注老年人、儿童及残障人通行的便捷性,确保慢行主体的通行权和通行空间不受侵犯,保障慢行设施无障碍及通行空间的连续性。
2.2 旅游区慢行连续性的设计
慢行路本身的连续性是旅游区慢行系统的连续性首要体现,机非交叉的问题的处理是慢行系统在旅游区内设计规划的难点问题。为解决此问题,不同的景区也在做着不同的尝试,例如,不少景区根据景区休憩的主题将慢行道的色调与鲜艳的色彩相结合,在机非交叉区域做减速面处理,并且设置相应的色彩提升机动车减速慢行。对于旅游区绿环等游憩区域,在干路交叉口也同样采取相同的设计。为保障步行环境以及商业街的景观,支路与商业街交叉路段采取生活性曲径设计方案,做到严格控制机动车车速,此外,还要根据旅游区的实际情况进行相应的机动车交通管制。采用宁静化交通设计,利用设计手段确保机动车在慢行交通活跃的区域降低车速,利用醒目铺装提醒驾驶人将通行优先权给予慢行主体。
2.3旅游区跨越红线的慢行道统筹设计
当旅游区的游客数量达到相应的程度之后,为提高旅游区的活力以及保障游客的时空均匀分布,要注重沿街社区开设底商,沿街社区开设底商对于支路行人也是一道风景。在旅游区规划设计时,作为旅游区道路设计的一部分,人行道应引起相应的重视,用地红线与建筑红线二者之间不易衔接,应由地块设计。所以,在旅游区设计阶段,在进行旅游区慢行空间设计时要跨越用地红线进行。在保障通行顺畅的同时,设置相应的休闲服务区,将街头休憩等公共服务设施布置在该区域,最终形成丰富且宜人的旅游区街道慢行空间。
3、旅游区 “慢”游赏
3.1专用慢行道路“风景化”
专用慢行道是对美国“风景道”设计的发展和延伸,在风景较好的线性绿地系统中设置蜿蜒的步行道和独立的自行车道,在保障交通顺畅的同时为旅游区游客以及周边居民提供相应的散步、慢跑以及骑行空间。专业慢行道不但可进入性好,而且能够对各种公共服务设施起到串联的廊道作用。旅游区内的绿化就是借助这种理念,将景区内的商业区域、文化中心、旅游景点等各个服务设施串联起来,使得游客以及周边居民能够十分容易的进入到旅游区的慢行系统当中去,并且通过慢行的方式到达相应的旅游景点以及服务设施。
3.2 旅游区公共开放空间“博物馆化”
在旅游区慢行系统设计时,应注重融入相应的解说教育,使得慢行系统成为游客浏览与交通的复合体,将旅游区的公共空间转变成一个巨大的户外博物馆,这无疑是旅游区慢行系统健康发展的有利时机。作为旅游区的重要职能之一,解说教育不可或缺,旅游区不但要使得游客实现身心放松,而且也应做到博物馆的功能,促使游客对旅游区内的生态、气候、地质地貌等自然状况有清晰的了解。虽然,解说教育的重要场所在室内博物馆,但是室外的解说教育也不应忽略。例如:
一些类似于生态群落、地貌景观的较大尺度的自然景观,如果能在自然环境中不经意间被展示出来,则具有更加真实和新奇的效果,兼具景观性和教育性。基于这一策略,旅游区规划在带状绿地慢行系统及商业街慢行系统中,加入相应的等解说教育系列节点,使慢行交通“游线化”、公共开放空间“博物馆化”,使得游客在休憩的同时而获得了相应的旅游区知识。
4、完善道路沿线的配套设施和管理制度
为了保证旅游区慢行道路的健康有序发展,增强游客对低碳出游的激情,在建立特色慢行道的同时,加强完善道路沿线的配套设施和管理制度。
(1)美化道路环境,增强出游舒适性
旅游区慢行道的线路规划应该结合各园区、服务设施、景观节点和旅游景点等进行布置,道路沿线通过更换铺装材料、增加行道树、园林绿化、景观小品,增加游客、当地居民在游览或出行过程中的舒适性,激发游客低碳旅游的兴趣和热情。
(2)完善公共配套,增强出游便捷性
熊大寻旅游景区规划公司/文
熊大寻旅游景区规划公司认为:要成功开发一个旅游景区一定要走好前三步,第一步是旅游景区策划、第二步是旅游规划、第三步是旅游营销。
旅游景区策划简单说就是:一句话就能招来十三亿人!
没有策划指导的规划是乱划,没有规划指导的建设是乱建。所有商业项目必须策划先行,策划是万里长征第一步,策划是方向、策划是灵魂。旅游景区策划就是要让景区成为与众不同的景区,中国已进入全面旅游开发阶段,全国一年要上马六七百个景区,面对前所未有的竞争和消费者选择困难,与众不同已显不足,独一无二才是王道!因为,唯一才显价值、第一才被记住!因此,旅游景区策划就是要策划出景区独一无二的定位、独一无二的产品、独一无二的营销,才能保证成功!简单地说就是要能做到一句话就能吸引来十三亿人!“风花雪月,逍遥大理”能做到!”桂平十八奇”能做到!“云南十八怪”能做到!
旅游景区规划简单说就是:每一块钱投资都能做出利润来!
第二步是旅游景区规划,规划就是结合景区地形把策划的创意变成点线面,策划是战略策略,规划是战术执行。但旅游规划也要讲创意,一个大门、一个景观、一个建筑都是投资百万千万,能不能有震撼性的创意,把大门和建筑变成震撼性的景点?让每一块钱的投资都产生收益!试想按这些充满了五星级酒店、SPA温泉、游艇码头、真人CS、国际挑战赛、养生天堂、禅意天地、大佛寺庙……等等,我们看过数不胜数的无脑“创意”来建设开发景区,全国各地都是这套路数,都是一个模子倒出来的景区,要浪费多大的资金?我们经常讲一句话,一千年前古人开发景区的方法,亭台楼阁、小桥流水、碑刻塔台等等这套路数,我们今天所谓的“策划扛旗者”和“规划领导者”还在玩,请问你一句“你智商多少?”,请问你一句“你怎么活?”。
如果一个旅游景区规划方案,没有两三个震撼性的创意触动你的内心,刺激你的灵魂,煽动全国游客,那绝对就是一个烂方案!一定得重做!否则就是巨大的投资失败!
旅游营销简单说就是:不花一分钱利用媒体宣传自己!
第三步是旅游营销,旅游营销的最高境界就是免费利用媒体。如何做到?那还得是震撼性的创意!媒体报道的规律一是高大上,二是新奇特!高大上你就别去沾边了,那是国家和领导的事,新奇特你就别客气了,这是你的盘中餐!关键是要创意出人人关注的卖点和热点来,并且要紧紧结合景区的核心定位和核心产品,不要跑题,自然能免费吸引媒体报道。
物以稀为贵!思以新为尊!创意、创新才是旅游策划、旅游规划和旅游营销的灵魂和终极衡量标准!因为,创意创造稀有,创意创造价值,创意创造生意!中国99%的旅游策划、规划和营销方案都没有创意!或者是复制别人的思路和抄袭别人的创意!熊大寻旅游规划公司平均一年要看到客户提供的上百个策划规划文本,99%毫无创意,百分之百没有超过当地旅游局局长的思路!不仅平庸乏味,而且千篇一律,让人哑然失笑。这些方案而且绝大部分是全国有名、规模较大的旅游规划公司和规划院的“作品”。
为什么出现这种现象?
原因有二:第一是把策划规划当成了施工图设计,一些院和公司的最高标准就是“落地”,而根本不是创意。在这种标准指导下,把策划和规划当作施工图,一切以规矩为天条,害怕不合标准,生怕房子垮掉。却从未考虑景区会不会因为你的平庸策划和规划而垮掉。而事实恰恰相反,旅游市场需要的是超越想像、出人意料的景区和旅游体验,不是这些按部就班、千篇一律的陈词滥调般的景观。中国景区急切需要的是“腾飞”而不再是“落地”!在当今旅游市场高度竞争的形势下,普通的创意都是死路,需要震撼性的创意和颠覆性的创意,在这种情况下,追求“落地”近乎“入土”!
第二是这些院和公司的站在“胜负”的角度做方案,而不是站在“生死”的角度思考问题。这些院和公司绝大部分工作人员和领导是学校一毕业就开始画图勾线了,从没摆过摊卖过货、从不了解市场和消费者、从没认识到人性的需求、从不了解投入和产出,一群技术人员来指导地方的发展和景区的未来,结果可想而知。他们都是站在竞标胜负和完成手头任务的角度来思考问题,而不是站在市场高度竞争非生即死的角度即老板的角度、投资人的角度和消费者的角度思考问题,最后的结果就是失败告终。
熊大寻旅游规划公司有一句话:“旅游策划和旅游规划就是玩命!玩得好,可以带动地方几万人就业,这是救命!玩不好,人家几个亿按你的方案投下去建成落地了,却没有效益,几亿打水漂,你相当于害了几百条命!”不是危言耸听,而是高度负责,旅游策划和旅游规划人士一定要有这种玩命观而不是任务观,你才做得好策划和规划。
全世界最热的旅游城市是拉斯维加斯和迪拜,它们的每个项目和每个建筑放在中国都“落不了地”,但这是一种莫大的幸运,正因为“难以落地”,它们没有“入土”,所以这些城市都腾飞了。如果用我们中国旅游规划同行的“落地”标准来开发,今天牺牲的是两个耀眼的城市!多的是两个平庸的乡镇!
农村的猪圈和乡政府的大门都很容易落地,用这种标准来搞旅游开发和城市建设,就是当今中国景区千景一面、城市千城一面的罪魁!
中国的旅游景区除了九寨沟和故宫长城,达不到这个级别的请自己拼命努力想创意吧!没有创意就没有生意!没有震撼就只有遗憾!老天和古人对你不给力,这不重要,关键是要自己给力,给什么力?给创造力!创意力!创想力!有了创意尤其是震撼性创意,你的景区就能从三流变一流、从冷门变热门,你的景区就能逆天!天不爱你,你可以逆天!不要再靠天吃饭,不要被能落地的平庸浪费你的激情、不要再被千篇一律的规划耽误你的发展!
让我们来看一些震撼性创意的策划、规划和营销吧!
2002年熊大寻旅游景区规划公司为大理创意的旅游形象口号“风花雪月,逍遥大理”,让大理走出了“五朵金花故乡”的老生常谈,迈向了世界级旅游新形象!“风花雪月”成为大理的超级名片,也成为中国最成功的旅游形象定位!
2009年我们为广西桂平市把“佛教名城”的名片换了,变成了“桂平十八奇”,硬生生把省委省政府给桂平的百年定位大转变!一下子广西有了十八奇,挑战云南十八怪,形成旅游炒作的大噱头,不卖佛来偏卖奇!180度大转身,硬是扭转了百年来的城市形象定位,实现了旅游业的大爆发!读者可百度“桂平十八奇”了解详细内容。
有了令人叫绝的旅游形象定位,名正则言顺,言顺则事成!后续开发才有了精神纲领,否则一个领导定位、文人定位和征集定位都会让旅游发展失去方向和力量。
熊大寻旅游景区规划公司有一个做事原则“我们接手的项目,一定发现世界奇观,如果没有,就去创造!”如果您的景区实在发现不了奇观,不要紧。我们有办法,我们为连云港这个东海边的城市、《西游记》的故乡创意设计了“东海龙宫”,全中国人都听说过,没见过,剩下只有一个结果就是全国人都跑连云港来哪咤闹海!这个震撼性的创意方案还在作为政府招商项目在引资当中,没有马上“落地”,这是幸运!因为容易落地的一定是平庸的!因为平庸一定失败!不易落地就是很难失败,一旦落地就是世界震撼!
很多市县旅游营销最常采取的方法就是:搞一个节会、拍一部电影,都是跟风学习抄袭来的。别人极偶然拍了个电影把旅游搞活了,我就学一把,别人偶然一个节庆活动带活了旅游,我也模仿一下。我经常说一句话“大部分官员和老板的创新就是模仿和抄袭”。
《五朵金花》和《阿诗玛》炒热了大理和石林的旅游,那是因为两个原因:第一在那个资讯娱乐极度匮乏的年代,看电影就相当于过大年!第二这两部电影是作为外事交流片带到了世界各地。有政治原因。现在你还在企望一部电影带活一个城市,那你就是在做梦,这是极小概率事件!
一个节庆怎么样?我告诉你,中国太多城市的旅游节庆活动最后的结果都搞成了自娱自乐,结局就是“一年热、二年冷、三年四年就亏本!”,真正持续成功开展的节庆活动少之又少!大部分是靠政府举全县全市之力勉强撑着。可以这样说,90%的旅游节会都是在强颜欢笑。为什么撑不住?耗资大、劳师众、没创意,大部分是领导一拍脑袋就成了用财政强撑的自娱自乐。
目前中国海南有许多主题公园和人造景区都或多或少借鉴了外国的形式,自然景区的改造中也渗透了一些高科技的娱乐性项目,但大部分是失败的。在旅游开发中重视旅游景观的设计、旅游环境的营造是非常重要的。海大源项目规划是海大源管理咨询有限公司旗下的专业项目规划机构,“海大源”以务实、高效、创新的管理实战团队,凝聚和融入了一批专业化实战派企业精英、名牌高校精英、资深高级管理顾问及海南大学热爱海南、熟悉海南的具有丰富实践经验高校博士、教授专家团队,为海南政府部门和企业提供景区项目规划与设计报告。
很多人发现海南许多景区开发出来都没有外国的那种味道,海大源有关专家实地考察了海南很多个旅游景区的规划设计形式,在实践中也发现了这个问题,对此经过多方面的对比,认为是引进的项目不太适应中国的国情或当地的地情,后发觉其中环境氛围和文化背景(消费观念)是其中两个最大的因素。我们做的最不好的是:项目组合和建设不到位(不细致),以旅游景观为核心的环境氛围的设计粗糙甚至忽略误解等。例如:中国海南的温泉型景区、酒店、度假区很多,但不管你走到那里都觉得很少有能感受到在日本那种泡温泉的味道。如果你对比一下他们在温泉环境的细节处理你就会恍然大悟:温泉品质都差不多,服务也可以跟上,内部装修也不差,就是在本土文化氛围营造、整体和局部环境的处理上景观小品的设计上差距太大了。
所以,一份专业、合理的景区规划设计报告是非常重要的。何谓景区规划?应该说,旅游活动产生之初并无规划可言。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经济条件的改善,旅游业发展日新月异。进过数十年的发展,我国的旅游业已经从城市拓展到乡村,旅游需要规划的思想开始为更多人所接受,旅游规划编制工作在理论和实践上开始深入发展。旅游景区的开发要在旅游资源充足的前提下,再对其进行详细的设计,才能保证旅游资源的质量,最终实现经济效益。
关键词:规划设计 乡村旅游 旅游规划
一是做好乡村旅游的领导工作,成立乡村旅游发展协调或者领导机构,统筹乡村旅游规划和开发。
二是做好乡村旅游的规范管理工作,建立乡村旅游经营的准入机制,对农家乐和乡村旅游项目的选址、规划、设计、经营等方面进行积极的规范和管理。
三是编制好乡村旅游规划,并把乡村旅游发展与全省“百镇千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新农村绿色家园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围绕特色产业带动型、古村古镇型、都市村庄型、景区依托型、现代农业型、农场庄园型、特色农艺展示型、农场园林型等各色农村旅游发展模式,挑选出一批有发展潜质的特色镇和特色村,纳入规划。按照城镇功能旅游化、建筑风貌景观化、文化氛围个性化和服务经营规范化的要求和“建设一片新村,就是一片景点”的思路,积极推进旅游型乡镇建设,将之建设成为展示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载体和旅游目的地建设重要节点。
四是围绕乡村旅游规划,策划出一批好项目,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乡村旅游是以生态形态、民俗风情、生活形式、乡村风光、农业生产、民居所和农村文化等为吸引物的,乡村旅游项目必须具有乡土性、知识性、参与性、低风险性以及能满足游客回归自然的需求性等特点。
五是做好旅游文化的挖掘、整理和利用工作。乡村特色文化与其他文化差异性越大,对游客的吸引力越大。我省可以从神农、三国、三峡、红色、武当、名人、土家、山水等九大旅游文化中挖掘旅游文化资源,将乡村自然风光、乡村特色建筑、文化遗址和文物展示、农村生活体验、趣味劳动、地方特色文娱节目和演艺活动等相结合,形成其乡村旅游的独特魅力。
六是确保乡村旅游的品质。乡村旅游要为客人提供高品质的旅游产品,使现代科技、服务与设施与农村古朴民居、民风、民俗紧密结合,乡村文化氛围和生态环境和谐共存。乡村旅游项目,应俗而不滥、简而不陋、朴而不鄙、土而不庸、特而不凡、野而不俚。一个品牌最持久的含义是它的价值,文化和个性,他们确定了品牌的基础。
可利用地理优势开展面向城市人口建设一座生态旅游休闲中心。建筑风格可采用简洁的传统砖瓦式结构。以突出环保与生态的理念,并可以此为宣传点,此举对都市居民向往生态旅游的心态一种很好的迎合。借此可打造一个不错的品牌。
同时为了凸显特色以区别于别的生态旅游创立自己的特色。休闲中心内部可以以竞标方式吸引有意向加盟的商家合作。从中选择符合生态旅游要求并有发展潜力的商家加盟。这样可以使休闲中心在竞争中更有活力更有活力,让消费者有更多选择。
另外可与周围旅游单位例如森林公园联合开展例如踏青,野炊等活动。可设立专车免费接送游客。毕竟服务是提高经济效益的最重要一环嘛!
如果有足够的资本投入,应充分联络周围一切可利用的旅游资源。可形成一个完整的旅游产业链。可以上午浏览玫瑰园和生态园,下午游览森林公园,晚上泡温泉。但建议这些活动最好延长成为两天的活动,因为一天完成难免让游客感觉太匆忙,无法感受生态游的乐趣。最折中且最有创意的方案是制定短程长程完整或不完整旅游套餐。这无疑是一个新颖且给与游客更多自主权的模式。
上面是旅游规划整体的一个简略模式。下面补充几点细节方面:
1.单纯的生态游很难吸引够收入以及高消费人群,譬如都市白领和青年学生。所以休闲中心,合作景点一家往返路途重要或多或少的添加一些调剂。休闲中心最好能提供宽带,旅游大巴上的车载电视,最重要的是生态游中最好能与合作景点合作推出一些小型的活动增加
游客的参与度。例如大多数游客会带相机记录沿途美景或拍照留念。可据此举办摄影比赛,评选出好的游客作品。以休闲中心的纪念品或消费代金券作为奖品。还可低价租售相机给旅客。
2.既然有套餐旅游,那摩吃住就成了休闲中心不可或缺的服务项目。一定要万分重视餐饮住宿。因为旅游景点一般没有高质量的餐饮住所场所,所以可能这些部门可能会成为休闲中心的主要收入来源之一。最好能利用好果园和小河,天然水果和水产品自主消费会带来更好的经济效应。
3.最后还是要提服务,一定要做好服务人员的培训。那些回味休闲中心带来更多的收益。下面是某地区加强对旅游景点规划建设的管理的一些措施:
为了更好地发展我市旅游事业,在“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基础上,提高旅游设施水平,我们从加强旅游景点建设规划方面提出如下四点建议:
一、加强景点规划建设管理,成立市级旅游景点规划建设委员会。主要目的是解决分散管理、分散决策问题,其主要作用和职责是:审查全市景点建设总体规划、景点建设控制性规划和景点工程规划方案,协调解决景点规划建设的有关问题,监督景点规划的建设管理。
二、提高旅游景点规划建设水平,实行专家论证和市级审批制度。景点建设与一般的工业与民用建筑不同,其建设要综合考虑景点历史、建筑等级、建筑风格和建筑色彩等诸方面,其规划建设方案要求较高。因此,把好规划建筑设计质量关就非常重要。建议对各景点的规划方案和建筑设计方案,一律实行专家论证制度和市级审批制度,凡需对景点进行新建、改建、复建、加固等建设项目的,均需委托有资质的单位编制工程规划设计方案,由相关主管部门组织专家进行论证,论证通过后。报市级旅游景点规划建设委员会审查,审查合格后由市政府或有关部门批准。
三、加强景点建设过程管理,提高景点建设质量。景点设施建设的质量和水平决定了景点的等级和水平。要加强对建设过程的质量监管,在规划建筑设计、施工的单位和人员的资质和资格方面从严把关,把建筑物的建筑风格、建筑材料、建筑色彩等方面作为质量控制的关键环节,对古建筑的维修、复建、改建等更要慎重,景点工程竣工后要请有关方面的专家进行验收,不合格的工程不能投入使用。
关键词:韶山红色旅游,休闲旅游,组合模式,规划与设计
在旅游市场需求发展中, 传统的观光性需求所占比重将下降, 生态化的、参与性强的旅游市场需求比重将上升。市场需求细分化取代了原来的大众化旅游市场, 旅游者不再热衷于走马观花式的观光旅游, 而崇尚个性化、多样化的旅游形式[1]。红色旅游有特定的市场群体, 当前大多数旅游者是由政府及单位组织, 而当公费红色旅游热潮渐退后, 能否继续吸引旅游者将会成为红色旅游发展面临的挑战[2~4]。红色旅游的客源市场还受到政治性和市场化因素双重影响, 有平平状态, 也有高潮时段。整体态势一般是5年一个小高潮, 10年一个中高潮, 50年和100周年纪念活动就是一个大高潮。并且红色旅游区多数是静态参观为主, 未来将面临巨大挑战。
目前, 国内对红色旅游的研究侧重于红色旅游的特点、意义, 红色旅游资源分析、市场定位、发展对策及发展战略等方面, 但对某一具体类型的红色旅游资源的开发鲜有人研究。对区域合作的研究, 大多集中在对旅游区组织行为模式研究, 而研究红色旅游与其他旅游模式相组合的就更少了。随着红色旅游不断发展出现了很多问题, 必须不断深入、系统地研究红色旅游, 找出红色旅游的开发亮点。构建韶山多功能生态系统, 从理论上填补这一研究空白。
本研究将在对韶山旅游资源景观本底分析的基础上, 创造性构建“韶山红色旅游与休闲旅游组合模式”, 系统性构建韶山多功能生态系统, 给韶山旅游的综合开发以实践指导, 为韶山红色旅游资源开发提供重要依据。
1 合理选用组合模式
韶山市的旅游发展要加强区域联合发展, 在把握红色旅游主体和核心竞争力的同时, 要把红色与山水田园、湖湘文化、民俗文化、节庆活动、时代主旋律等各色旅游资源相结合, 注意互动性、趣味性、冒险性、时尚性等多种旅游形式相结合, 变红色旅游区单一的观光型旅游产品结构为以生态保健、旅游观光、休闲度假等为主流的产品结构, 真正做到集“吃、住、行、游、购、娱、学、键”为一体, 产生持续的旅游吸引力, 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1.1 红色与山水田园相结合模式
方世敏、罗茜 (2004) 在分析韶山红色旅游产品特性、现状、优势及开发创新时, 就提出建设湘中伟人毛泽东、刘少奇和彭德怀的故乡韶山、花明楼、乌石“红三角”旅游区, 简称“红三角”[3]。韶山风景区已及整个“红三角”都拥有良好的生态环境, 通过乡村生态旅游经济纽带连接, 把红色旅游和山水田园巧妙结合起来发展生态旅游, 可以极大的拓展旅游范围、丰富旅游产品、带动农村经济发展[5~8]。建设森林氧吧公园、丛林探险基地、农耕文化园、农业示范园等, 可以大力发展生态休闲、户外运动、森林探险、耕作体验、农家乐等旅游, 使游客在红色景区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同时又游览了大好河山、体验了农家生活。
1.2 红色与湖湘文化相结合模式
毛泽东、刘少奇、彭德怀这3位伟人都是生在湖南、长在湖南, 深受湖湘文化的影响, 可以将毛泽东思想与湖湘文化、三位伟人与湖湘名人相结合, 建设湖湘文化园、湖湘名人会所、伟人游历湖湘掠影馆等, 让游客更深层次地了解湖南历史, 进一步丰富红色旅游的文化内涵, 形成具有湖湘特色的文化旅游线路, 满足不同层次旅游者的需要。
1.3 红色与民俗文化相结合模式
“十里不同俗, 百里不同音”, 民俗文化既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又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把伟人的成长历程、伟人的精神财富与丰富的民俗文化相结合, 把红色文化与民俗表演、当地吃住习惯相结合, 建设民俗风情街、民俗特色饮食街等, 可以增加趣味性和参与性[9,10]。
1.4 红色与节庆活动相结合模式
特别的节庆日和大型活动具有强大的带动力, 将红色旅游和新年祈福、伟人诞辰纪念、党的纪念等节庆活动相结合开展祈福纪念活动, 将红色旅游发展和红色文化精品创作相结合打造舞台艺术精品, 能够极大的丰富红色旅游产品, 增强感染力和影响力。
1.5 红色与时代主旋律相结合模式
中国共产党是伟大的党, 伟人流芳百世, 红色文化能够永远引领时代主旋律, 充分利用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契机发展红色旅游, 凝聚我党与全国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的力量, 在世界上塑造一个有希望和崛起的中国形象。
2 特色旅游产品开发
规划设计方案主打红色旅游品牌, 发展生态、文化, 休闲度假旅游产品, 带动商务/会展旅游和乡村旅游开发, 形成风格鲜明、层次分明的旅游产品体系, 满足现代旅游市场需求[11~13]。同时, 在开发中保护旅游资源, 在保护中有序开发。
2.1 新型休闲旅游产品项目设计
(1) 城区生态休闲。将市民休闲广场、烈士陵园、天鹅山森林植物园一体化规划[14], 构建韶山生态旅游新景观。调整完善市民休闲广场规划, 营造更多的生态景观, 建设成生态观光休闲广场。以烈士陵园、天鹅山森林植物园为基础, 进一步完善生态游道、生态景观、生态休憩设施、生态体验项目建设, 建设成生态观光休闲公园。依托现有的酒店、保健中心等资源开发温泉沐浴城、养生堂、药膳坊、康体馆等休闲、养生、康体产品, 建设保健养生休闲中心。
(2) 森林生态旅游。在韶峰景区外围, 依据地形地貌、水体、森林的分布, 设置森林氧吧、林中溯溪、森林营地、登山看日出、攀岩运动等旅游项目, 开展森林生态体验旅游。在滴水洞景区外围地势低洼平缓地带建设森林休闲度假中心, 度假设施均为依山傍水而建, 统一的原生态风格, 开发森林生态休闲旅游。
(3) 乡村休闲旅游。韶山市生态环境优良, 水体旅游资源丰富, 乡村美食富有特色, 文化底蕴深厚, 尤其是韶山风景区外围的大量优质农田为发展乡村旅游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在韶山风景区外围, 东南部生态农业区依托村落、农居、果园及乡村生态环境等建设乡村旅游特色村落, 红色旅游服务配套区, 开展“住农家、干农活、吃农饭、赏农村、购农产”等乡村体验与生态休闲活动, 还可以开设“忆苦餐”等特色餐饮。
(4) 农耕体验乐园。在韶山风景区外围, 东南部生态农业区建设传统型的作坊, 让游客下作坊体验做豆腐、弹棉花、做木工等传统工艺。由农民传授农业技能, 让游客“当一天农民”, 体验农业劳作。提供自助烧烤场, 游人可将自己采摘的蔬菜、垂钓的鱼虾等劳动成果用来烧烤。
(5) 农耕文化展示园。在韶山风景区外围, 东北部生态农业区建设风格各异的仿古农居, 修建水榭亭台、游道、风车水车等建筑小品, 配套竹园、花园、四季蔬果园等植物景观, 构建农耕景观。通过老照片、历史图片、影视资料、民谣俗语和现场表演等方式, 放置各时期具有代表性的农用工具、衣服服饰、作物种子、农庄动物等物件, 再现农耕文化发展历程的重大事件, 反映中国农村千百年来的农业发展、农民生活变化和农村面貌变迁。
(6) 湖湘文化名人会所。在韶山风景区东部, 建设大型湖湘文化展览馆、历史名人雕塑群, 形成历史完整、涵盖全面、挖掘深入的湖湘文化展示和研究中心。通过文化宣讲、文物展示、购物纪念等方式宣传和传承湖南文化, 体现出伟人的成长、社会的发展和湖湘文化的内在联系, 增强人们对湖湘文化的认同感, 进一步激励人们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同时可以在附近的非敏感区建设高档人文住宅区和可承接大型商务洽谈、学术交流、文物展销的酒店。
(7) 仿古风情街。在韶山市城乡结合部的生态人居保障区, 依托现有资源, 结合湖湘文化传统和韶山地方特色、民俗文化, 建设规模适当的仿古小镇, 开设特色餐馆、风味小吃店、仿古客栈、风情茶馆、小戏院、古玩城等, 还可以采取“前店后厂”式的旅游纪念品、工艺品坊。
(8) 祈福节庆游。为顺应广大人民对毛主席的敬仰之情和求福的心愿, 可以在正月初一、毛主席诞辰纪念日、国庆节等吉庆日开展大型特色活动, 可以将花篮、烟花、鞭炮、香烛等相关祭祀用品的商业活动融入其中。为适应婚庆旅游呈现突飞猛进的态势, 依托韶山这一崇高的红色旅游基地, 可以开发出主题特色类型的婚庆产品, 比如在特别的节日举行“优秀党员集体婚礼”、“军人集体婚礼”。
(9) 夜间激情游。通过“夜游、夜宴、夜娱、夜购、夜浴”等要素的开发, 大力发展韶山夜间旅游产品, 丰富韶山夜间旅游活动, 从根本上扭转韶山“一日游”局面, 真正发挥出韶山区域旅游龙头带动作用, 比如举行“红色经典”情景歌舞晚会、“红色经典”电影巡演、大型纪录片首映、大型“韶乐”激光喷泉秀等活动。
2.2 新型旅游产品体系结构
遵循把红色与山水田园、湖湘文化、民俗文化、节庆活动、时代主旋律等各色旅游资源相结合的思路, 依据韶山以及“红三角”各方面优越的条件, 整合各类优质的资源, 初步设定了9类特色旅游产品, 实现由单一观光型旅游产品结构向瞻仰伟人、文化熏陶、节庆祈福、生态保健、乡村休闲、运动探险等多元化复合型旅游产品结构转型[15,16,17,18]。概括起来, 可以称为由红色极品、文化名品、生态精品和会务新品组成的“四品”旅游产品体系。
3 构建新型产业集群
旅游产业集群是旅游产业集聚到一定程度的结果, 是旅游产业核心竞争力和持续优势的一种体现, 更是一种区域旅游发展战略, 世界旅游业发展的一种趋势。
韶山以及“红三角”旅游区, 可以采用5种基本组合模式, 在9类项目的基础上进一步落实建设项目, 整合资源, 增强服务能力, 正确引导、科学规划、大力扶持、做大做强相关产业, 形成以红色旅游吸引物为核心, 以住宿、餐饮、文化、购物、交通等核心产业为基础, 以农业、社会服务业、旅游商品加工业等关联产业为辅助的特色化资源型旅游产业集群, 从而推动区域社会、经济、环境又好又快发展 (图2) 。
4 综合效益分析
4.1 促进三次产业协调发展
采用优化组合模式发展新型旅游产品, 能充分发挥旅游的互动性、趣味性、冒险性、时尚性, 真正做到集“吃、住、行、游、购、娱、学、键”为一体。变红色旅游区单一的观光型旅游产品结构为以生态保健、旅游观光、休闲度假等为主流的产品结构, 变“一日游”为“多日游”, 产生持续的旅游吸引力, 变单一的“收费收入”为“消费收入”, 让游客想要来、留得住、用得多, 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1) 对农业产业的影响, 不但是因为人多、留得久而产生对农产品的大量消费, 还能带动绿色有机高档农产品的消费和农业景观观光消费, 产生新的生产需求和形成新的生产方式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并会以此为基础促进农业产业链的延伸和复合[19]。比如, 建设大棚温室发展设施农业, 进行绿色、有机认证发展认证农业, 开展农业观光活动促进农田连片成规模生产, 发展“猪—沼—果”、“稻—鸭—鱼”、“茶—菇—鸡”等立体生态农业。还会引发对高档鲜花、特色鲜果、珍奇野菜等高档鲜活农产品的需求。
(2) 对第二产业的影响, 主要是以旅游对农产品、手工艺品、祭司用品的需求壮大农产品深加工业和手工业。为了满足饮食多元化和游客带土特产回家的需要, 会促进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 可以借此为契机扶持若干个农产品“种植—加工—销售”一条龙服务的规模企业。为了满足游客纪念毛主席和祈福的心愿, 一是可以发展做工精美、用材名贵的高档手工艺品, 二是可结合韶山山水、人文特色开发新型手工艺品, 三是生产祭祀礼品。
对建筑业的影响, 一是游客量的增加和景观发展更新的需要会促进新景物的建设和原景点的维护;二是新旅游类型会促进风情街、文化园、宜居区等新旅游区的建设;三是旅游向农村发展会促进农家宾馆、农家乐园的建设;四是经济的整体发展会促进公共基础设施和其他产业的配套设施建设。
(3) 对第三产业的影响, 一是对交通运输业增强运输能力和提高服务水平的促进, 比如成立旅游公交公司、建设专营环保车队、实现“一票乘车”制度等;二是对服务业档次的提升, 引导旅游中介、规划策划、运行管理等生产服务业, 壮大餐饮、住宿、导游、导购等生活服务业;三是给文化产业带来新的发展空间, 依托红色文化、湖湘文化、农耕文化、民俗文化可以大做文章, 比如开展学术研讨、文物展览、文艺汇演、影视首映、民俗表演等。
各产业链不断延伸又会产生一些新的产业, 这些产业不断相互融合, 最终就使得产业链复合成产业网, 经济达到一定的规模就出现产业集群发展, 产业集群发展又能更好的促进经济规模扩大, 如此以往成为良性循环。
4.2 促进生态环境健康发展
红与“绿”的结合会强化对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促进城乡环境保护基础设施的建设、提高人民的环保意识和环保能力, 从而大大提高韶山的生态环境承载能力、促进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开展森林探险和生态保健类的旅游会对自然生态环境提出更高的要求, 对韶峰八景、滴水洞和黑石寨等山体景观为主的地区要求尽量保持高森林覆盖率、众多的古木大树、原始神秘的森林原貌, 对韶河、石狮江和其他大小水塘都提出保持水道通畅、水质良好、水量充足的要求以满足生产生活和景观的要求。
游客人数的增加、停留时间的延长、消费的扩大会对城乡环境保护基础设施提出更高的要求, 游客在城区的活动会促进城市污水处理厂的提质扩建、生活垃圾处理系统的完善、节能环保公交系统和夜间照明系统的改造、宾馆和居民小区节水省电的生态改造等, 游客在乡村进行乡村休闲和农业观光会促进农村民居的“五改四洁”建设、养殖业的现代化改造和农田面源污染的防治。这能促使人们在旅游开发中更加注重保护自然生态环境, 这些改变既能提升旅游资源品质又能提高居民生活质量, 建设所需要的投入还能获得国家的专项资金支持, 同时新型旅游带来的效益又会激发人们主动保护自然生态的热情。因此, 韶山不但会实现红色旅游的长盛不衰和可持续发展, 还能利用自然生态条件的优势抓住长株潭一体化的机遇建设成为长株潭的后花园。
4.3 促进社会关系和谐发展
新型旅游将游客吸引到农村、将产业延伸到农村、将就业稳定到农村、将建设扩大到农村, 能让农民更富有、农业更健康、农村更发达, 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新型旅游使旅游区的收入由单一“门票收费”型变成了综合“旅游消费”型, 不但增加了收入总量, 还优化了分配格局, 有利于进一步改善旅游管理局与当地政府的关系, 有利于进一步改善政府与人民群众的关系, 有利于进一步改善离景不同距离的群体之间的关系。新型旅游让广大人民群众由旅游服务的后台走上前台、由管理的边缘走向中央、由责任的被动承担者变成主动承担者, 将促使广大人民群众自觉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水平, 有效应对旅游接待、生产建设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需要。
5 韶山旅游区社会、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措施
5.1 统筹区域发展, 扩大发展成果惠及面
统筹韶山风景区与景区外围的, 协调与韶山风景管理局与当地政府、村支两委、人民团体的关系。旅游目的地的保护、开发、利用等活动都与当地群众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 当地发展规划必须坚持有利于保护、共同发展、互惠互利的原则, 让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更快、人民分享到的福利更多。
管理部门应注重村民有关旅游方面的培训工作, 实施人才兴旅工程。包括基本的礼貌礼节、本地旅游资源的介绍、环境保护等基础性培训, 导游、基本交际外语等专门性培训。促使其自觉提高自身素质, 让当地居民充分认识到其不仅仅是旅游的受益者, 也是旅游活动的参与者和重要的旅游吸引物和必备的支撑。
管理部门应了解当地的需求、资源使用情况和当地经济发展的机会和潜力。对旅游行业中的服务行业、个体经营的家庭旅馆、个体经营的商店或地摊等进行监督管理的同时要尽量为他们创造发展的机会。引导成立不同经营对象的旅游股份合作社或公司加强竞争力, 统一管理避免恶性竞争。
管理队伍要增加当地居民所占的名额、提升当地居民所处的地位, 通过人才的积累逐步形成一支知识结构合理、梯队搭配完善的人才队伍。
各项规划的制定要扩大公众参与, 保护当地村民的切身利益与当地的和谐发展, 优化各个村落农特产品、旅游资源、交通条件, 让当地居民充分认识到韶山旅游环境的改善与居民个人收入、游客游览满意度、城镇建设等多方面均是利益相关的。
5.2 加强环境保护, 增强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
加强对《环境保护法》、《森林法》、《文物保护法》、《野生动植物保护法》等与旅游环境密切相关的法律和法规的宣传和实施, 建立健全促进生态旅游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规章, 完善生态环境质量监测报告、舆论监督等制度, 保护和优化韶山的旅游生态环境。
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保护相结合, 尤其是红色旅游资源在开发过程中更应注意那些赋有革命精神、革命传统等环境因素的保护。建立旅游资源与环境保护专项资金, 严格项目准入的环境审批控制, 建立系统的旅游环境管理规范, 制定游客行为教育、引导与管理的机制, 加强属地管理对旅游开发的环境负面影响控制能力, 增强环保能力。
强化红色旅游景区核心区的保护, 确保红色历史景观的完整性。应保持红色历史文化景观完整的自然形态, 禁止进行破坏景观的建设, 除小体量景观建筑和小品建筑外, 不应修建其他方面的建筑。注重对红色历史文化景观文化内涵的深度挖掘, 增强红色历史文化景观的吸引力。
强调适时开发的重要性。对目前尚无能力恢复或恢复价值不大的红色历史文化遗址, 加强其所在环境及资源的保护, 以备将来开发之用。对红色旅游资源文物保护单位应设立保护标志, 公布其保护内容和保护范围。
抓好大面积封山育林和植树造林项工作, 统筹城乡环保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景区厕所的建设与改造等, 加强环境承载能力。
5.3 加快改革步伐, 建立健全体制机制
景区“三权”分离制度的实施。“三权”分离是指景区景点的所有权、管理权、经营权分离, 推行“国家所有、政府管理、企业经营”的运营模式。依照国家相关法律条例规定, 将韶山烈士陵园、韶山诗词碑林、韶峰等景区所有权归国家所有, 管理上接受民政、文物、旅游等主管部门的指导和行政管理, 经营上则由让企业投标获得, 实行完全自主经营, 从而盘活上述景区的旅游发展与旅游经济。
韶山景区内推行“一票制”。建立韶山管理局与韶山市政府利益分享机制, 实现韶山景区和城区一体化管理, 从而带动韶山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加强不同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针对目前韶山风景区存在湖南省韶山管理局管理故居、与韶山市人民政府管理多头管理、力量分散、难以协调等问题, 建议韶山管理局与韶山市人民政府成立红色旅游协调办公室对景区实现统一管理。
加强相邻县市的协调配合。韶峰景区位于湘乡市与韶山市的交界地带, 韶山管理局、韶山市、湘乡市“三方割据”, 各自为政, 互补隶属, 在对景区的整体开发和建设上不能很好地统一和协调, 各自为政, 难以形成整体优势, 造成红色旅游资源利用率低。针对以上情况, 韶山管理局、韶山市与湘乡市人民政府可以成立股份公司, 共同参与韶峰的经营与管理, 有利于整个景区功能分区的明确, 混乱建设与生态环境破坏得到遏制。
推行旅游行业诚信体系建设, 强化多方联动的旅游监督与执法机制, 规范旅游行业管理、整顿市场秩序, 保障旅游者和旅游经营者的合法权益。工商、公安、卫生、电信等部门开通24小时投诉、报警、救援、咨询等服务。
5.4 加大扶持力度, 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加强政府、政策引导, 从产业引导、市场监督、公共服务三大方面对其进行指导和帮助, 支持和引导各类金融机构为中小旅游企业提供优质服务, 建立和完善旅游资产评估、涉外律师、旅游信息咨询等旅游中介服务机构。
强旅游企业间的诚信合作和诚信建设, 使旅游企业从“竞争”走向“竞合”, 在竞合中形成本地的诚信文化, 不仅要扶植和培育出一批规模较大、竞争力强、业务多元化的旅游大企业和企业集团, 还要吸引一批海内外著名的旅游企业集团或管理公司参与“红三角”旅游区资源开发和产业整合。
5.5 提高协作层次, 实现大区域联动
韶山、花明楼、乌石三地的红色旅游区域协作应该采用“政府主导、市场运作、企业经营、社区参与”的协作模式。“政府主导”就是成立“红三角”旅游协调小组, 将红三角旅游区重要红色旅游景点联合起来组成红色旅游协调小组, 来促进“红三角”旅游市场的推广与品牌塑造;“市场运作”就是以市场运作的方式实现“红色搭台, 绿色唱戏”的发展模式。首先是整合旅游资源, 实现差异性开发, 形成各具特色的旅游产品。其次是通过市场共建、信息共享、功能互补, 形成整体竞合的“红三角”旅游产业格局。最终实现多元化、多层次, 多结构的旅游产品体系和产业体系, 将伟人故里“红三角”打造成高品质红色旅游目的地, 建设成综合型休闲度假旅游区, 构筑成地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主导产业。“企业经营”是景区资源在国有的基础上把经营权下放给相关旅游企业运作的现代化管理模式;“社区参与”是韶山、花明楼、乌石三地的居民应该积极配合三地的旅游协作的开展。
关键词:旅游度假区给排水中水回用规划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1)06(a)-0125-01
1 引言
度假区位于湖南省长沙某乡镇,距镇区约2km,市政基础设施薄弱。现状有一小型给水厂供乡镇居民用水,尚未建设污水处理厂。总体规划用地面积7km2,规划人常驻人口约2万人,高峰日旅游人口约4万人。由国际会议中心酒店、大型综合游乐场、优质果木花卉基地、群众体育休闲健身中心、酒店式温泉洋房五个主要项目组成。
2 度假区给排水规划设计
2.1 用水量预测
根据不同的用地性质、规划人口及其用水量指标进行用水量预测,其中用水量标准取值城镇居民用水350L/(人·d)、宾馆(五星)700L/(床位·d)、餐饮服务20L/人、餐、洗车50L/辆、园林绿化2.0 L/(m2·d),经过计算得出生活用水量8200m3/d、冲厕用水400m3/d、洗车用水200m3/d、绿化用水为4000m3/d,道路洒水为800m3/d,景观水补水量2000m3/d,共计为15600m3/d。
2.2 给排水规划
从用水量预测结果可知,度假区的用水总量相比一般的居住小区大,绿化、道路用水量和景观补充水的比例占45%。为了减少从度假区外部取水量,给排水规划生活用水由附近乡镇给水厂供给,非生活用水尽可能充分利用中水和雨水。在旅游度假区设置污水处理厂,将污水深度处理后全部回用,既可以减少污水排放污染周边水体,又可以满足大量的绿化、道路和景观等用水需要。在充分利用中水的同时,将雨水收集处理后作为景观的补充用水[2-3]。
2.3 中水处理
为了满足环境保护和中水回用的需要,污水处理站设计处理能力10000m3/d,采用曝气生物滤池(BAF)对污水进行处理,工艺流程图见图1。由于污水处理后用于冲厕、洗车、绿化、道路浇洒和观赏性景观用水[4],根据这一特点,出水需要同时达到《污水再生利用工程设计规范》(GB/T50336-2002)中城镇杂用水和景观环境用水的水质控制标准,主要水质限值为:浊度5NTU、BOD510mg/L、氨氮5mg/L、阴离子表面活性剂0.5mg/L、总磷0.5mg/L。
2.4 景观水循环处理
为了保证度假区内水体景观效果,设置景观水循环处理系统和生态自净系统[4]。景观水体需水量共计139564m3,按照一周循环处理一次计算,景观水循环处理系统的处理能力为20000m3/d。循环水处理系统采用除藻和高效过滤工艺处理,工艺流程图见图2。景观水体水质控制在《地表水质量标准》(GB3838-2002)V类标准[5],主要水质限值为:溶解氧2.0mg/L、BOD510mg/L、氨氮2mg/L、总磷0.4mg/L、粪大肠菌群40000个/L。
2.5 雨水利用
雨水由于其水质相对较好,处理成本低等优点,具有很好经济效益和利用前景。屋面雨水就近汇入建筑附近的低势绿地,低势绿地按低于路面5~10cm控制,达到明显消减雨水径流量、去除初期雨水污染物和节约绿化用水的目的[5]。低势绿地设有溢流口与排放雨水的浅沟连通,或通过自然坡面排向排水沟,避免局部过量积水。
2.6 管网设计
度假区的生活用水全部从市政供水管网引入,采用统一给水系统,呈环状布置,按照规划道路网进行配水管网布局,在市政主干道和次干道的非机动车道或人行道上留出给水干管位置,并尽量避开污水干管;配水管网敷设到整个供水区域,同时配水管网的敷设应结合道路建设进度进行修建。排水管道原则上沿规划道路网布置。污水管道沿靠近建筑、污水排放量大的一侧敷设,覆土深度控制在3.5m左右。各地块污水收集后由污水干管送至中水站进行处理。雨水管道敷设在道路的车行道下或沿腹地布置,覆土深度控制在2.5m左右。各地块雨水收集后流入雨水净化区,净化处理后进入保留水体蓄积起来以便回用。中水管道沿道路网布置,就近接至各中水用户,中水管道应有明显的标识。
3 效益分析
以生活用水量8200m3/d,中水处理量6970m3/d,自来水水费按2元/吨计算。如果规划区用水全部由自来水供应,每年水费为15600m3/d×365d/年×2元/m3=1138.0万元/年。如果绿化、景观等非生活用水改由中水站提供,中水站的建设成本为6970m3×2000元/m3=1394.0万元,运行成本为6970m3/d×365d/年×1元/m3=254.4万元/年。旅游度假区实现污水零排放后可享受优惠政策,减免0.8元/m3的污水处理费用,每年水费为6970m3/d×365d/年×(2-0.8)元/m3=305.3万元/年。投资回收期为1394.0/[1138.0-(254.4+305.3)]=2.4年,以后每年节约成本1138.0-(254.4+305.3)=578.3万元。另外采用中水后,减少了污水排放对环境的污染。由此可见,采用中水和景观水处理措施后,可以收到明显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4 结语
景观水、中水回用与雨水利用相结合,有效解决了水资源短缺及景观水体维护成本高的问题,不仅极大缓解了度假区用水与乡镇居民生活用水和下游农田用水的供水矛盾,也最大可能地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并且减少了市政雨水管网的建设成本,能夠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因此,在大型度假区、风景名胜区、居住小区等地方推广和应用雨水和中水系统具有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韩法昌,李杉,等.许昌市中水回用及效益探析[J].许昌师专学报,2002,21(2),89~93.
【旅游景区的规划和设计】推荐阅读:
旅游景区景观规划设计11-01
旅游景区生态规划07-02
滨海旅游度假区旅游规划设计07-17
西塘景区旅游现状的调查报告07-19
《旅游开发与规划设计》07-16
景区智慧旅游建设10-09
景区旅游主题形象10-15
旅游景区调查问卷06-21
旅游景区代理合同10-06
旅游景区发展对策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