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自我教育的作用

2025-01-0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学生自我教育的作用(共8篇)

学生自我教育的作用 篇1

一、自我教育的内涵、现状及进行自我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自我教育在中学生思想品德形成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也是学校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谓自我教育,就是指“个人为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而自觉进行的思想转化和行为控制过程。”当中学生有了自我教育的愿望和能力后,就能自觉积极地获取知识,努力探求真理,并严格地进行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监督和自我训练,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言谈举止,调整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关系……这对培养未来学生的良好素质,“心理健康”,造就“四有”新人,都有着无可估量的作用。而一切外部的教育因素,也只有与个人的自我教育结合起来,才能取得应有的效果。

从目前我国的现状来看,大多数中学生由小学进入初中学校,在三年学习期间,正是处在从少年期进入青春期,个性形成的重要时期,自我认识的意向和能力也是日趋成熟,所以,如何通过各种教育渠道,引导他们进行自我教育,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从另一方面看,中学生中许多人还缺乏完整的认识和足够的思想准备,再加上目前社会上的种种外部不良影响等等,中学生自我教育就显得更为重要了。

中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单靠教师直接教导学生应该“怎么办”是不行的,而要启发学生自觉地意识到“我应该怎么做”,唤起学生的思考,做出相应的选择,并付诸行动,这比教他们如何应付考试、如何掌握知识,甚至比发展其它任何智力,培养其它多种能力都更困难,同时,中学生自我教育的意愿和能力,也不是一朝一夕能形成的,这样必须通过多种多样的活动,使学生自我教育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学校教育是“系统工程”,要培养健全的人格和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单靠某一位教师、某一科教学当然是难以完成的,然而,从微观的角度看,心理学教育这门研究人的心理的学科及其教学,对中学生的自我教育却实有着特殊重大的作用。

二、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步骤和具体措施

鉴于上述认识,通过几年来的教学实践,结合心理学教学,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来对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

第一,通过问卷调查,首先让学生认识自我,培养其自我评价的能力。自我教育是建立在自我意识的基础上的,古人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为了使学生能够自我认识、自我分析、自我批评,我结合心理学教学,在所学《意志》、《能力》、《个性》、《气质和性格》等章节时,搞了《意志气质自测》等问卷调查和个人评定,这样既有利于学生掌握理论又加深理解,同时又了解了自己意志、兴趣、能力、性格、气质等心理品质和优劣,这样在工作、学习、生活等方面对自己的心理品质可以扬长避短,以增强自我意识,培养其自我评价的能力,进一步正确地评价别人和自己的言行。

第二、通过讲授教学内容,激发学生自我教育的愿望。在教学过程,帮助学生明确意识到:社会、家庭、学校对我们中学生来说,在职业上所提出的各种要求,并使学生相信它的正确性,并确信只要经过努力可以达到这种要求,是实现学生自我教育的动机,为激发学生自我教育的这一重要一环,因为只有明确这一点,学生才有了信心,才能产生自我教育的动机,为激发学生自我教育的愿望和动机,我列举了历史上古今中外教育家、科学家具有高尚道德情操和为教育学事业振兴,而废寝忘食工作的先进事迹(如科学家钱学森),使学生认识自我教育对形成高尚道德的意义,使学生在仰慕名人名家的成绩、情操的同时,产生自我教育的动机,在讲心理过程知、情、意三者之间关系时,我引用了“知之深则爱之切”这一句古语,教育学生只有了解细、认识深,才会产生深刻强烈的情感,才会产生强烈的意志力,才能提高认识的效率。在培养人以及四化建设中的作用,那么我们就能热爱其本职工作,就可能千方百计克服困难,发挥意志的推动作用来完成四化建设大业。

第三、通过心理咨询,消除心理疾患,帮助学生对不良行为进行调节。我们人不但身体上会产生疾病,而且在心理上也会出毛病,这就是心理疾病。据《健康咨询报》报道,国家教委的一份调查报告证实:我国青少年学生心理疾患日趋增多,但仍未得到社会和家长的警觉和重视。为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消除其心理疾患,我结合心理学教学和利用业余时间,对在校学生进行心理咨询活动,这样,先后对在生活、学习等方面出现心理疾患的同学,进行了心理上的指导,使其健康的成长。

三、实践效果与体会

通过以上活动,从近几年来的情况看,获得了比较好的效果。下面我从学生的作业和心理咨询情况摘到了一些事例,以见一斑。一位学生写道:“学习心理学,我懂得了‘知人难,知己更难’的道理。认识自己的心理品质,克服缺点,发扬长处,对于将来意义是非常重大的。”另一位女同学这样写道:“现在我把一个中学生特有的热情和力量,都投入到各科学习中,在生活上我约束自己的情感,前些天我无意中发现同班同学送来小纸条,他说他爱我,并说愿意和我交朋友,这不平常的纸条,深深地打动了我,第一次接触这样的事,心理异常不平静,差点偷偷哭了。说真心话,那位同学是值得去敬佩的。通过老师的心理学讲座,我心想我还小还很幼稚,我的`学业未完,我梦寐以求的事业还未开始,决不能过早地谈这事,于是,我很快平静了自己,婉言拒绝了他,全身心地很快投入了学习中……我很高兴,学习心理学我懂得了这么多,它使我变得更成熟了。”……

这些感人肺腑的语言,真挚坦露的情感,对于一个从事政治学教育的人来说,是一种莫大的鼓舞,也正是从这种反馈之中,从这些中学生的身上,我看到了祖国未来教育的希望,政治学教育及其理论,对学生自我教育的实践,使我深深体会到:

第一、要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教师首先应成为一个“自我教育”的楷模,这里包括教师要热爱自己所从事的事业和自己所教的学科,如要求学生能控制自己的情感,不意气用事,教师首先在课堂上和日常生活处理问题,表现情感时,要做到“喜怒有节,忧思有度”也就是说,教师本身所具备的人格力量,对学生潜移默化影响,直接作用于学生自我教育的效果。

第二、要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师生之间要真挚的情感交流,才能在课堂上有默契的配合,成功的教育是用真情实感来感化学生的,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依赖感,要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这一点尤为重要,俄国教育家乌申斯说:“科学的教育的作用,只有当它不仅影响到智力,而且影响到心灵和情感上时,它才能见成效”。所谓“心灵”上的影响,笔者认为主要是指人格上的影响,是通融、信赖情感对受教育者自我教育能力的影响。

总之,如何培养提高学生自我教育的意愿和能力,发展学生良好健全的人格,是当前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其多种能力的同时,也必须注意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外在的教育因素也只有与学生的自我教育紧密结合起来,才能成为可能,这是因为并不是消极被动地为环境所决定。人们一旦掌握了正确的观念、观点,有了辨别是非、判断善恶和审辨美丑的能力,他就会有分析有选择地去接受抵制外界的影响,或者通过改变环境来能动地发展自己的心理品质。

学生自我教育的作用 篇2

一、大学生自我教育的含义及意义

(一) 大学生自我教育的含义。

目前, 对于什么是自我教育的问题, 学术界从不同侧面展示了不同的含义, 本文更侧重于自我教育的实际意义。大学生自我教育, 顾名思义, 就是大学生自己教育自己, 它是教育者与教育对象为同一个人的特殊教育系统。具体来说, 大学生自我教育是指大学生自觉地进行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监督、自我控制, 并通过对自我的对象化, 有目的地调整自己的行动, 主动地控制自己的行为, 从而实现预定目标的过程。它是大学生自己根据社会的要求, 有目的、有计划、主动地对自我提出任务, 把自我作为认识、约束、调控与改造的对象, 以提高和完善自我素质而进行的一种教育活动。它包括自我认识、自我要求、自我践行和自我评价四个环节组成。大学生自我教育不仅存在于品德形成的过程中, 也存在于品德形成以外的各个方面, 不仅包含心理方面的因素, 还包含思想品质、文化素质等因素。

(二) 大学生自我教育的意义。

自我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现象, 是随着人类的进步、社会的发展以及人的主体意识增强而发挥着独特作用的。自我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行之有效的方法, 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环节和有效形式。确立自我教育在教育中的核心地位, 加强大学生自我教育, 充分发挥大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动作用, 是克服当前高校教育过程中的种种弊端, 真正有效地实施素质教育, 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率, 促进人的整体素质全面、协调、自主发展的根本问题。

我国现阶段在校大学生独生子女的比例非常高, 他们生活条件优越, 在父母的精心呵护和以高考为指挥棒的应试教育环境下长大, 进入大学后, 独立生活能力较差, 自我中心意识较强, 面对多姿多彩、无拘无束的大学生活, 很容易迷失方向。因此, 自我教育对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最终成才起着关键作用。

二、造成大学生网络成瘾的主要原因

有关网络成瘾原因的研究有很多, 人们从多个层面, 不同角度分析了网络成瘾的原因, 由于笔者从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 每天与学生接触, 通过对身边学生的了解, 总结出以下几点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原因:

(一) 不能正确积极地使用网络, 仅仅将其作为一种娱乐方式。

有些学生不能积极正确地使用网络, 仅仅把网络作为一种娱乐方式。进入大学以后, 学习没有高中时那么紧张, 相对自由独立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使有些学生开始花大把的时间用来娱乐, 每天泡在网上聊天、购物、玩游戏、看电影等, 一系列的网上娱乐充斥着他们的生活。这其中那些自制力差, 相对而言更加贪玩的学生就渐渐陷入了网络世界, 成为了网络成瘾者。

(二) 没有目标, 不能对自己的大学生活做出规划。

对于某些大学生而言, 大学是他一直以来的目标, 上大学以前的所有努力都是为了这一目标, 进入大学以后, 不会有老师追着他要作业, 也不会有家长整天盯着他的成绩, 而学生本人对于他将要从大学获得什么、他想要什么并不清楚, 更谈不上对自己的大学做出规划。这些没有目标和规划的学生每天漫无目的的生活, 没有什么可以让自己充实起来, 似乎有很多闲暇时间, 于是上网就成了他们打发这些时间的方式之一。

(三) 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 借助网络来逃避现实。

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交际、感情等活动中会遇到一些不愉快和烦恼, 有些人加之本身性格比较内向, 于是没有得到很好的排解, 发展形成了不同程度上的心理问题, 这时他们就可能转向网络, 通过网络游戏、聊天等方式来忘却和掩盖心理的痛苦, 逃避现实。当他们在网络上能够缓解和掩盖心理的痛苦时, 他们就会更多地采用这种方式, 从而造成网络成瘾。

三、大学生自我教育在克制网络成瘾中的作用

(一) 自我教育对大学生积极正确地使用网络有着正面引导作用。

既然现今社会已经是网络化的社会, 上网已经占用了当代绝大多数大学生的时间, 那么充分挖掘大学生的潜力, 利用好网络这个巨大的教育资源就具有了重要意义。随着网络的发展, 出现了电化教育和远程教育, 网上的各类信息和教育资源也十分丰富。大学生如果能够进行自我教育, 那么他会自觉地进行自我认识和评价, 进而充分了解自己需要什么, 在哪方面有欠缺, 对什么感兴趣, 根据这些需要和兴趣选择适合于自身发展和有助于社会进步的内容进行学习。通过自我教育来进行自我监督和控制, 在利用网络的过程中, 可以对自己进行心理暗示, 监督和控制自己的上网时间和内容, 从而达到积极正确使用网络的目标。

(二) 自我教育使大学生有明确的目标, 可以做出正确的大学乃至人生规划, 而不必寻求网络作为精神寄托。

大学生正处于自我意识发展的关键时期, 他们能够比较客观、正确地评价自己和别人, 能够发表独立见解, 形成自己的看法。自我教育旨在提高大学生的自我意识, 通过老师、舆论的引导, 促使大学生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 进行自我的思考和内心体验分析, 使个体意识的内在积极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思维活动的自主性得到了全面的体现, 进而达到自我认识和自我更新的目的, 这使大学生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了更正确的认识, 有利于大学生树立明确的目标, 对自己的大学生活做出切实可行的规划, 为今后自身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 自我教育使大学生可以正确认识自己, 调控自己, 避免出现心理问题而利用网络来逃避现实。

大学生面对纷繁复杂、充满诱惑的社会, 有许多骚动和困惑。若处理不好, 容易引起心理失衡, 产生心理问题, 这时网络有可能成为他们放松自己的精神, 暂时逃避现实的方式。要使这类学生不至于发展成网络成瘾, 就需要寻求一个有效途径, 使其能够疏导心理障碍。除了高校加强心理教育工作外, 大学生自己学会和掌握自我控制能力是解决心理问题的关键。

自我教育能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 增强他们自我调控、自我完善的能力, 使其不会对网络形成依赖。在现实生活中, 几乎任何人都难以避免产生心理问题, 但有许多心理问题是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加以克服的。大学生通过自我教育来克服心理问题, 从很细小的事情上便有所体现。比如, 大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一些不顺心的事, 虽然免不了会出现焦虑、伤心、暴躁等情绪, 但如果立即调动自己心理调节的意识, 唤起正确合理的观念, 便可以与头脑深处的不合理信念做斗争, 进而树立起信心, 形成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摆脱心理问题。心理问题得到排解, 即使上网也会有所节制。

总之, 大学生网络成瘾现象是一个值得特别关注的问题, 网络成瘾已经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学业、身心健康和前途。作为一名高校辅导员, 更应重视这一现象, 积极研究对策, 引导学生正确和健康地使用网络, 远离网络成瘾。

摘要: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 网络已经在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中不可或缺, 但网络给人们带来方便的同时, 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 其中网络成瘾现象在大学生中越来越多, 已引起人们的关注。如何克制大学生网络成瘾已成为高校和教育工作者的一项重要任务。

关键词:大学生,自我教育,网络成瘾

参考文献

[1]张忠.体育活动对避免大学生网络成瘾的积极作用[J].教书育人, 2009.12.

学生自我教育的作用 篇3

关键词:家庭教育 小学生 自我意识 发展 作用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11(c)-0248-01

家庭教育是大教育的组成部分,家庭教育承担着对子女的养育以及教育的功能。对小学生的家庭教育不仅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基础,同时也是学校教育的重要补充和发展。自我意识不仅包括自我认识,同时也包括自我体验,而且还包括自我调节。家庭教育对孩子的自我评价以及孩子的自信心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家庭教育对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也有着积极地作用。

1 家庭教育与小学生自我意识

1.1 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家庭教育是教育人的起点和基点,在孩子一生的成长过程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家庭教育一般是指家庭中的父母及其成年人对未成年孩子进行教育的过程。其教育目标应是:在孩子进入社会接受集体教育之前保证孩子身心健康地发展,为接受幼儿园、学校的教育打好基础。教育的重点是以品德教育为主,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养成良好行为习惯为主,行为习惯包括:生活习惯、劳动习惯、学习习惯等,教会孩子如何学“做人”。家庭教育由于发生在家庭之中,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共同构成了孩子教育的组成部分。家庭教育对孩子性格的形成以及孩子行为习惯的培养都发挥着积极地作用,所以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应该特别注意家庭教育。

1.2 小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重要性

小学生的自我意识的发展也是随着其年龄的增长而不断地发展,其发展的状态是由低到高的一个发展过程。小学阶段正处于一个人自我意识的萌芽于成长阶段,如果小学生不能够正确的树立自我意识,也不能够做到客观的评价自己,对其以后的发展是相当不利的。小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能够提高其认知能力,而且还能够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同时还可以促进人的意识的发展,达到一个自省的目的。对孩子以后的成长也是想相当重要的,有利于孩子形成一個良好的行为习惯。并且对孩子个性的形成与发展也有着积极地作用,小学生自我意识发展具有一定的特点,家庭教育在小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过程中发挥着积极地作用,所以,家庭教育中应该更加注重对小学生的自我意识的培养。

2 家庭教育在小学生自我意识发展中的作用

2.1 小学生自我控制能力方面

家庭教育在小学生自我意识发展中的作用首先表现在小学生自我控制能力方面。自我控制能力指的是人对自己行为的控制与约束。在家庭教育中,如果父母特别注意培养孩子的独立性与自主性,对孩子自我控制能力的培养是有帮助的。同时在一个家庭中,父母比较注重孩子的意愿以及尊重孩子的意愿,也会培养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反之,一个家庭里,父母总是为孩子做决定,就会剥夺孩子的自主性与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以及孩子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也就不高。所以,家庭教育对孩子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也是发挥一定的作用的。

2.2 小学生评价能力方面

小学生评价能力方面,不仅表现在家长对孩子的评价,还包括孩子的自我评价能力。在家庭生活中,家长在评价孩子的时候,一定要客观公正的去评级孩子,不能够过分的溺爱孩子,同时也不能够进行高标准地批评孩子。家长对孩子进行公正、客观的评价有助于孩子正确地认识自己,从中得到肯定以及自己的不足之处,然后在进一步的努力中,去改善自己的缺点,从而促进孩子的进一步发展。再者家长对孩子的评价还应该是具体的评价,要注意在这个过程中把握一个良好的度,这样才会对孩子的成长有益,并且为以后孩子客观地评价自己奠定一定的良好的基础。除此之外,家长还应该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评价自己,帮助孩子建立自我评价的意识。这样可以使孩子即可以看到自己的优点与闪光点,同时也可以让孩子发现在记载一段时期内的不足与缺点,提高小学生进一步认识自己的能力。因此说家庭教育对孩子自我意识的发展有着积极地作用,由此看来,良好的家庭教育对孩子自我评价能力的提高是有帮助的。

2.3 小学生自信心方面

自信对于小学生的发展史相当重要的。也可以说,自信是孩子成长道路上不可或缺的一种心理状态。家庭教育对孩子自信心的培养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在一个家庭里,父母对孩子才去的是鼓励性教育,在各个方面都比较注意培养孩子的自信心,那么这个孩子的自信发展也会与别人有所不同,很明显,孩子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都是有自信的。因此,也可以说,父母在家庭教育中所采取的方式对孩子自信心的培养与孩子自信心水平的提高以及孩子自信心的发展都相当的重要。如果在一个家庭中,父母老师批评孩子,对孩子实行的不是温情教育,总是认为孩子有很多的毛病,久而久之,这个孩子就会显得不自信,会影响到孩子自信心的提高以及孩子成就感的缺失。因此可以得出,父母在实行家庭教育的时候应该对孩子尽可能的鼓励,鼓励孩子独立地去完成一些事情,来提高孩子的自信心。从而使孩子具有一定的较好的自我意识,促进其自我意识的发展。

3 结语

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以及学校教育共同构成了大教育。家庭教育作为大教育的一部分,对小学生的自我意识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不仅会影响到小学生对自己的正确的、客观的评价,而且会影响到小学生的自信心的培养以及小学生自我控制能力的提高。文章从另、两个方面对家庭教育对小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作用的分析与研究,对家庭教育的进一步发展以及建立更好地符合孩子发展的家庭教育方式具有一定的深刻的意义,同时也给许多的家长带来诸多的思考,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要加强对孩子自我意识的培养与发展,从而进一步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 刘小先.父母教育观念、亲子关系与儿童青少年自我意识的相关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

[2] 刘继军.小学生自我教育的探索[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0.

[3] 冯丽.父母陪伴与小学生自我意识和学业成绩的关系[D]曲阜师范大学,2011.

学生自我教育的作用 篇4

开题报告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人类已经进入一个崭新的世纪,在新世纪延伸我们共同的憧憬与追求。21世纪,中国教育必须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肩负起时代的使命与重任。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当前实施基础教育的一项系统工程。德育是中小学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必须站在历史的角度,以战略的眼光来认识新时期德育工作的重要性。”中央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又深刻阐述了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对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意义。

当前,中小学德育工作普遍存在这样一种现象: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学生认知水平很高,有很强的道德思维能力,可是在现实生活中却很少有道德行为。具体表现在:⑴学生掌握的道德知识和形成的道德信念以及与表现的道德行为不相一致;⑵学生在公众场合与个人独处表现出的行为不相一致;⑶学生在学校和在家庭以及与在社会中表现出的行为不相一致。我们分析认为原因有:⑴当前的学校德育教育基本停留在封闭式、概念化的单向训练阶段,片面追求道德知识的掌握,忽视受教育者的自身省悟和亲自实践。不能将道德知识的掌握有效地转化道德信念,道德信念又不足以支持和指导道德行为。⑵当前的学校德育内容空泛,没有从当前的社会实际出发,没有从学校本身的实际出发,没有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缺乏鲜活的具体的教育内容,难以激发起学生强烈的道德情感和道德需求,更谈不上受教育者主体作用的发挥。⑶当前的社会正处转型的时期,客观存在的升学竞争弱化了学校德育工作,家庭教育普遍存在重智育、轻德育,社会上的一些不良现象也给学生带来了许多消极负面的影响。这些客观存在的原因造成了当前学校德育工作实效性差针对性弱的局面。

二、本课题在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现状

从目前检索收集到的资料看,有关学生自我教育、自我控制和自我评价的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已有的研究呈现以下的特点和走势:

⑴普遍重视学生在德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充分肯定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在学生思想品德形成过程中的作用。⑵普遍关注教育者的思想理念在德育活动中重要作用,在尊重和理解学生主体地位的前提下,普遍认同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对学生的人格完善和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⑶普遍要求在学生实践中促进学生的思想品德的发展,对传统教育中封闭、单

一、僵化的教育方式予以否定。主张采用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符合实际、灵活高效的主题教育和社会实践加以取代。⑷普遍希望通过优化教育环境,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自我控制和自我评价能力,希望打破传统的德育模式,建立多元、开放的运作机制,张扬个性,促进发展。这些研究都试图通过调节和控制教育外部环境条件的变化来促进学生自我教育、自我控制和自我评价,这些研究无疑是有意义的,其采用的策略对本课题有直接的借鉴意义。这些研究较多地从教育者这一层面而寻找促进学生发展的突破口,以期通过教育者的思想观念、教育行为的改善来积极影响学生发展的深度和广度,学生的发展自然离不开教育者的指导,但更重要的还有赖于学生自主意识的觉醒,这是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评价的原动力。

三、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与理论价值

本课题研究试图从理论到实践,对整个教育的维度进行综合的立体的研究,从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构建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评价的理论体系和操作策略,进一步提高和培养学生自主能力。1.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

⑴有助于学生自我发展、终身发展、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本课题研究的着眼点是充分发挥学生在德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唤醒学生的自我意识,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情感,树立正确的质量观、价值观和人才观,提高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的道德判断能力和自律能力,真正地做到自治、自理和自律。

⑵有助于学校建立新的德育运行模式。本课题针对传统道德教育存在的诸多弊端,从突破影响学生自我教育、自我控制和自我评价因素入手,寻求促使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新路径,构建学校新的德育运行模式。

⑶有助于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作为一所山区初中,我们将通过课题的研究,寻求学校在德育工作中的新思路、新发展、新突破,以培养世纪新人,影响和带动周边学校,发挥学校的辐射示范作用。

2. 课题研究的理论价值

(1)在德育过程中必须经过由外到内,由内到外,不断内化,不断外化的循环往复之后,受教育者的道德才能形成。因此,教育同自我教育是统一的过程;自我教育在一定意义上来说是教育的结果,又是进一步教育条件和内部驱力,因此在教育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受教育者自我教育的主体作用。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育这个概念在广义上就是对集体的教育和对个人的教育的统一,而在对个人的教育中,自我教育是起主导作用的方法之一。”还强调,“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指出“自我教育需要一个重要的、强大的促进因素,这就是个人尊严感,尊重自己,有上进心”,“只有受教育者尊重自己,才能有自我教育”。毛泽东指出:“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方法就是自我教育的基本方法。”邓小平同志不仅继承了毛泽东同志的这一观点,而且发展了他的这一观点,形成了完整的自我教育理论,邓小平自我教育理论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⑴自我教育的基础是自我认识,这是因为自我教育首先是从自我认识开始的,没有自我认识,自我教育就无从谈起。⑵自我教育的方法。他认为,自我教育的方法较多,其中批评和自我批评是自我教育的基本方法,学习是自我教育的重要方法。这些自我教育的理论既为我们开展课题研究构建了主干理论框架,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掌握,我们将在课题研究开展的过程中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创建具有我校特色的学生自我教育、自我控制、自我评价的理论体系。(2)本课题研究将进一步丰富德育论。从人出发又回到人,让教育更加关注人的自身发展,关注人的自我教育能力,由原来的促进学生的思想品德发展提升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本课题研究将试图在实践操作的基础上作初步的理论概括,促进、发展和丰富相关理论,并为这些主题提供范例。

四、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1.科学界定“学生自我教育、自我控制和自我评价”的精神实质与思想内涵,构建完整的可供操作评估的“学生自我教育、自我控制和自我评价”的目标体系。

2.优化学校、家庭、社会德育工作中“学生自我教育、自我控制和自我评价”教育模式和操作策略。(①教师、学生关于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评价认识的调查与分析②促进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评价的一般策略研究与具体策略研究③在班集体建设中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评价能力提高的途径与措施④在校园文化建设、社会实践调查和研究性学习开展中如何渗透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评价⑤在学校、班级主题教育中,如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参与其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3.形成符合本校本地区实际的“学生自我教育、自我控制和自我评价”的保障机制,有效促进本校本地区学生思想品德、心理素质、法制观念的形成和提高。

五、研究过程设计(阶段时间划分、阶段达成目标、阶段研究内容、阶段成果形式、阶段负责人)⑴设计申报

时间:2006年6月至2006年7月,成立课题组,拟定课题研究方案。邀请有关专家对课题进行开题论述,完成申报、评审书的填写。由张承伟、尚升强、刘杰负责。

⑵实施研究

时间:2006年8月至2010年8月,成立子课题组,制订各自具体的研究计划,具体实施各子课题研究,完成相关论文和实验报告,由尚升强、刘杰、王爱敏、王娟、王贵敏、袁书慧、刘东舟、官振波负责。

⑶中期论证

时间:2008年3月至2008年4月,进行阶段检查和总结,调整和改进下阶段研究工作,撰写中期研究报告,接受专家中期评估验收,由张承伟、尚升强、刘杰、王爱敏、王娟负责。

⑷结题鉴定

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意识与能力 篇5

雷锋小学赵文芹

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自我产生的,而是后天形成的。它是在学校教育影响的基础上,依赖于学生个人的心理活动,通过学生自己的心理内部矛盾,通过学生个人的自我教育而逐步形成的。我们学校借助雷锋这面旗帜,通过雷锋的精神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苏霍姆林斯基说:“唤起人实行自我教育,乃是一种真正的教育。”

自我教育是指学生在教育的影响和教育者的指导下,在自我意识发展的基础上,为了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而进行的思想转化和行为控制的活动。没有学生的自我教育,思想品德教育是不完全的,也是很难奏效的。作为一名思品教师,应该注意开发学生认识活动的自觉能动性,启发、帮助学生进行自我教育,使其思想品德塑造由他律转化为自律。如何做好这一工作,使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自觉性能动地发挥,是一个值得探索的问题;没有受教育者的自觉性就不可能有真正的自我教育,而受教育者的自觉性不可能自我地产生,需要教育者的诱导和激发,需要从实际出发,因人因地制宜。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意识和自我教育的能力呢?

一、要充分尊重学生,信任学生

一要尊重每一位学生。美国哲学家、散文家、诗人拉尔夫·沃尔多·埃墨森说过:“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学生。”尊重、热爱学生必然会得到学生爱的反馈,而师生间的这种情感交流,有利于转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转化为学生进步的心理动力。

二要信任每一位学生。因为信任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尊重,具有特殊的功能。小学生处于自我认识阶段,他们常常愿意在别人面前表现自己的思想、能力和性格,敢于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学生特别渴望得到教师的信任,这种信任是对他的品德、智慧、意志、能力的充分肯定。教师的这种信任感是激发孩子不断奋进、创造的精神力量,并有助于孩子自觉纠正错误。因此,教师应充分信任学生。因为这样会在学生身上产生一股巨大的自我教育力量,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责任感。

二、注重对学生的引导

小学生的思想还不成熟,不定型,需要教师予以多方面的帮助和引导,要讲究教育方式方法,不能用没有感情、空洞、冷漠、刻板、机械的语言进行说教,这样既不能拨动学生的心弦,也不能引起学生理智上的共鸣,也就不能产生应有的教育作用。反之,必须针对学生的性格特点、接受能力,创设恰当的教育情境,循循善诱,使学生不知不觉地接受教育,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引发为学生的自我教育。所以,我们展开学习雷锋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接受了教育。

我曾在报纸上看到过这么一个事例:有位班主任规定学生不能在教室里吐痰,违者一律罚款五角。有一学生违反了本规定,吐了一口痰,班主任发现后马上执法。学生不情愿地拿出一元钱准备交罚款,班主任说无零钱找,学生白了班主任一眼,狠狠往地板再吐上一口,全班学生哄堂大笑,教师十分难堪班主任经过反思,吸取了教训,把以前所罚的款如数退还给学生,用班级的勤工俭学收入给每一位学生买了一块手帕,要求学生随身带上,上课时间需吐痰者就吐在手帕上;在教室墙角设置了痰盂,供学生平时使用。这样,学生心服口服。

三、注重学生自我反省,提高教学实效

自我反省法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依据一定的道德原则、规范,学习榜样人物,对自己平时的学习态度、行为习惯、思想认识等进行自我体验、自我检查、自我鼓励、自我命令、自我禁止、自我监督、自我控制、自我训练的一种学习方法。这种方法在学生品德发展中有着特殊的意义。学生在每课结束后,进行自我评价、自我反省,能更深刻地认识自己,学会在今后的学习生活控制、调节、支配自己的行为。自我反省法可以培养学生自我评价和自我教育的能力,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增强自觉性,提高道德自律水平,是思想品德课的一种主要的学习方法。

四、注重学生活动的主体性和实践性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自我鉴定 篇6

春去秋来,日复一日,大学四年就如白驹过隙,转眼间过去了。蓦然回首,过去的一切深深地烙在我这颗心上了。大学四年生活,虽然短暂,但我过得充实而快乐。

本人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思想上严格要求自己,不断思想觉悟,积极向党组织靠拢。

大学四年,我的学习成绩一直保持优秀,工作或生活上都本着“团结、奋进、求实、创新、”的校训,时刻严格要求自己,鼓励自己勇往直前,不怕艰辛不怕困苦,向自己的成功彼岸迈进。

特别在体育专业上具备牢固的专业理论知识。尤其在田径、篮球、足球等方面更为突出,是一个全面发展的学生。曾三次代表班际篮球联赛,并取的第一名、第二名、第三名,代表系参加校篮球联赛、游泳比赛并获得第一名,第二名。此外我还积极参加篮球、田径、游泳、乒乓球等各种裁判工作,并获得“优秀裁判员”称号。

作为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本人把“教育”作为人生的目标,并具备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本人还热心于社会实践,曾多次参加社会实践工作,具有较强的组织能力。

本人自尊自爱,尊敬师长,团结同学,很好的人际关系,对人诚实,可胜任中、小学体育教育工作。

我成功过,失败过,但每次跌倒我又顽强奋起,因为我相信它只是我前进路上的基石。

展望新世纪,我充满信心,我将以满腔热情迎接挑战,充分展示一名跨世纪大学生的英姿,争做一名优秀的“人类灵魂工程师”。

当我将这几年的酸、甜、苦、辣浓缩在此网页时,我想了很多,这么多年的风风雨雨再一次涌上心头。

我本是平凡人,却在不平坦的道路上得到了那么多人的教诲,鼓舞与帮助。因此,在进入社会之后,我始终会以一颗谦卑、热情而又执着的心来对待我的事业和我的朋友,始终以朴实的性格,实干的作风,豁达的态度,乐观的精神去诚诚恳恳地工作,踏踏实实地走好人生路!

谨以此,献给我含辛茹苦的父母亲!

谨以此,献给圆我第一个梦的领导!

谨以此,献给给予我母爱般的关怀和期待的恩师!

谨以此,献给给予我鼓励与帮助的同学和朋友!

学生自我教育的作用 篇7

一、“精批细改”——劳而无功的怪圈

语文老师最苦的差事是什么很多老师都回答说是批改作文。教两个班的语文课, 每班作文都改下来, 就是两座大山。大多数的学校还都要求语文老师对学生的作文全批全改, 精批细改, 老师也唯恐批改不精不细而耽误了学生。可是学生对老师煞费苦心的批改却不怎么当回事, 他们所关心的不过是等级和分数而已。老师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并没有取得多少积极的功效。对此, 叶圣陶先生曾直言不讳地说:“我当过语文老师, 改过学生们的作文本不计其数, 得到一个深切的体会:徒劳无功。”既知劳而无功, 却还要继续这样干下去, 这一循环往复的怪圈, 困扰着广大语文教师, 无形之中也减少了学生写作训练的机会, 极大地妨碍了作文教学的效率。

自古以来, 学生作文必得由老师批改, 这里面大概有一个前提设想, 那就是教师费心、费力地批改, 学生必然能完全理解, 而且能全部转化为作文的实践能力。而现实却并非如此, 因为这样的设想把作文的写作和批改完全割裂开来, 学生负写的责任, 老师负改的责任, 这就使学生完全处于被动的地位, 师生双方缺乏必要的交流和沟通, 思想、情意相互隔膜。学生由于没有参与到作文批改的过程之中, 积极性、主动性处于被压抑的状态, 很难明白老师的用意和想法;教师呕心沥血地批改, 苦则苦矣, 却未必能换来学生实际作文能力的提高。

二、自我批改——终身受用的本领

既然教师的精批细改使学生处于被动地位, 那么这种传统就应该加以改变, 让学生处于主动地位。在主体性教学越来越深入开展的今天, 我们更应该看到, 学生既是写作文的主体, 也是批改作文的主体。

叶圣陶先生说:“改与作关系密切, 改的优先权应该属于作文者本人, 所以我想, 作文教学要重在培养学生改的能力。养成自己改的能力, 这是终身受用的。在生活和工作中, 谁都有经常作文的需要。作文难得一次成功, 往往要改几次才算数, 作了文又能自己改, 不用请别人改, 这就经常处于主动地位, 岂不是好”根据语文课程改革的精神, 作文训练不仅是培养一种技能, 更关键的这是人生的基本需求, 是追求人生价值高层次的需求。学会批改自己的文章, 自然也就成了实现这种高层次需求的保证。

注重学生的自我修改, 是各国母语作文教学的成功经验。目前, 西方研究写作的学者们一个基本共识是:写作是一复杂的智力、心理、社会和技术的过程, 修改不仅是这个过程的一个重要步骤, 更准确地说, 它贯穿于写作的整个过程。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理念, 欧美国家的语文课程标准中触目可见这样的内容:“把写作作为思考和表达活动过程来研究, 使准备写作、打草稿、修改、编排和发表作为写作过程缺一不可的组成部分”、“利用增补、删节或改变材料等方法修改草稿、和同伴一起修改作文”、“听取反馈信息, 认证考虑他人的建议”等等。拿这些同我们的课程标准中的“养成修改作文的习惯, 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 互相评改作文, 以分享感受, 沟通见解”等要求相对照, 虽然表达上有所不同, 但基本认识和理念是一致的。

根据国内外作文教学的理论和经验, 我们理应把作文批改的权利下放给学生, 确立学生批改作文的主体地位。学生一旦有了明确的目的, 承担起应负的责任, 那种在平时作文训练中草率应付的不良现象, 必定会得到相应的改变。

三、学会批改——培养能力的阶梯

把批改作文的任务交给学生, 但如果学生没有掌握相应的方法和策略, 不具备批改的能力, 主体作用也就不可能得以真正的实现。如果处理不好, 还会加重学生的学习和心理负担。要想使学生自主批改作文, 就必须进行批改能力的培养, 让学生学会批改作文。

1.要让学生养成批改作文的习惯

叶圣陶曾指出:“务令学生养成自己检查修改已成之篇之习惯……检查者何检查思考是否准确得当。思考于何验之验之于语言是否准确得当。修改者何将思考之未尽善处改好。”好的习惯养成绝非一朝一夕之事, 需要长期坚持不懈地坚持。事实上, 凡是工作认真负责、文章写得比较好的人, 大都有这样的好习惯。鲁迅曾说:“我写完之后, 总要看两遍, 自己觉得拗口的, 就增删几个字, 一定要把它读的顺口;没有相宜的白话, 宁可用古语, 希望总有人会懂, 只有自己懂得或连自己也不懂得生造出来的字句, 是不大用的。”其实, 只要养成认真审核的好习惯, 文章中诸如意思重复、前后矛盾、文句不通等毛病以及标点、文字等方面的差错 , 都是可以及时发现并加以改正的。

2.要教给学生批改的方法和要求

作文写完之后, 先作总体回顾, 看立意是否得到理想地表达, 布局是否得体适宜, 材料取舍是否妥贴得当等。如果有全局性的毛病, 就要重新写作, 大修大改。接下来进行局部推敲, 主要是表达技巧方面的反顾和敲定。要培养学生“咬文嚼字”的习惯和能力, 尽量做到遣词造句准确得当, 表达方式、修辞方法自然和谐, 对不准确的多余的字、词、句、段能够进行删、改、调、换等修改。学生如果能够把这些方法熟练地运用于自己的作文, 放在老师面前的就不会是草率而成的“半成品”了。

3.要拓宽作文批改的路子, 尽可能多为学生提供参与作文批改的实践活动

作文批改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 有老师的书面批改、当面批改, 学生的自批自改、互批互改、小组批改、师生共改等形式。

作文批改不能就文论文, 应就文论理, 引导学生透过个体的材料, 把握作文的规律, 在相互沟通、交流互动中品尝其中的甘甜, 调动其作文、改文的兴趣和积极性, 促进学生在写作方面的经验、认识、技能、行为的全面提高。

在发挥作文批改的整体功能上, 优秀的语文教师成功经验为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借鉴。特级教师魏书生早在1979年3月就开始尝试让学生互批互改作文。他的作法是逐步要求学生能从以下十个方面写出具体的评语:①格式是否正确;②卷面是否整洁;③错别字有几个;④有几处病句;⑤标点符号有几处明显的错误;⑥看文章的中心是否鲜明、集中;⑦看文章的选材;⑧看文章的结构;⑨看表达方式;⑩看语言是否简洁、流畅、深刻。作文批改都在语文课上进行, 老师指导, 学生抽签互批。这种形式的批改, 实际也为学生创设了一种合作学习的情景, 每个人都有机会看到多名同学的作文, 人人有任务, 各个担责任, 相互之间交流心得, 沟通见解, 分享感受。学生有新鲜感, 有积极性, 自然也就促进了自己作文能力的提高。随着鉴别和评价能力的提高, 还能使同学之间研究学习的风气变得更浓。

学生的主体地位一旦得以实现, 就主动和教师一道把案头的两座大山移走。教师节省了大量的时间, 可以给学生提供更为充分的指导和帮助;学生得到了实际的锻炼, 在具体的实践中掌握了终身有用的本领。作文教学的效率会因此而大大提高。

学生自我教育的作用 篇8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道德,自我效能感,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4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4634(2006)06-0483-04

相对于道德教育而言,道德学习更强调人是可以自主地学习道德的。研究性学习可以做两种理解:作为一种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是指“教师或其他成人不把现成的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学生自己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1];作为课程形态,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从事在教师的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1]。本文所探讨的研究性道德学习是针对课程形态而言的,它与传统接受式学习相对应,是发现学习、自我监控式学习。周勇、董奇[2]的研究表明,自我效能感水平与学生的自我监控学习行为各方面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为此大学生道德学习的自我效能感的培养尤为重要。

自我效能感是社会认知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最早是由Bandura 于1977年提出的[3],他认为人们对其能力的判断在其自我调节系统中起主要作用。自我效能感(perceived self-efficacy or sense of self-efficacy)是指人们对自己实现特定领域行为目标所需能力的信心或信念。

1研究性道德学习的特征

道德是人的自然禀性,道德学习作为人的潜能存在于个体的自然机体之中,是人的社会性本能的有机组成部分[4]。处于大学阶段的年青人自我意识逐步成熟,智力水平达到高峰阶段,情绪、情感日益丰富,意志水平不断发展,人生观基本形成等等,这是道德学习的最好时期。研究性道德学习有以下特征:

1)突出主体性。“研究性学习,其核心是改变学生旧有的学习方式,强调一种主动探究式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5]。传统德育教学把教育对象当作客体,以教材为载体,把德行养成视为主体影响、改造客体的独白性传谕。在道德教育中,学生的话语权至关重要,因为涉及到个体道德需要、道德意志、道德选择和道德体验等等环节,剥夺了话语权,个体德性的养成只能在“知性德育”上泛泛而谈。道德学习,不仅是道德知识的更新、道德情感的感化,道德习惯和意识的形成,更是道德信念的践行、道德品格的内化。传统德育教学的道德养成价值主要表现在对学生道德认识的提高上,但这些知识是线形,形而上的。研究性学习是在此基础上,以“问题”为中心,对知识加以选择、运用,这时的知识呈交叉状,形而下的。道德不是由一些无根基、无联系的抽象语词组成的“话语包”、“美德袋”,道德是实践和关系性范畴,道德的学习就应该以关系的方式展开,以问题为载体。研究性道德学习力图通过转变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自己道德成长的主体:道德养成价值不仅体现在学生学习研究的内容上,而且与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如影相随。从研究主题的选择(需要学生仔细观察、积极思维,更需要一种社会责任感),到研究活动的进行(公正、理性的思考及合作中的群性意识),再到研究结果的评价(培养学生在荣辱问题上的态度,并能正确地处理个人与团体、自我与他人的关系),无不蕴藏着深厚的道德养成价值。研究性学习课程的道德养成价值表现为对学生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的全面、协调发展作用上;

2)重过程,重应用。研究性道德学习重在学习过程、思维方法的学习和思维水平的提高,至于就社会某一道德现状进行了多少深度分析、提出了多少可行性方案并不是十分重要,因为学生不是社会学家,在学习中关键是对所学的道德概念和规则有所选择、判断、解释和运用,即进行了深入的认知加工,从而有所发现、有所体验,主体有所成长。从根本上说,道德是实践性的,是关系性的。而研究性道德学习把学生置于动态、开放、主动、多元的环境,以求达到新的理解,生成新的意义的互动过程。教师不是把现成的结论或所谓“真理”告诉学生,而是推动学生去关心现实、了解社会、体验人生,在过程中认识、体验和养成;

3)强调全员性。传统课程形态通常是在教室中对既定书本知识的学习:教师讲——学生听,看影视材料等接受式学习,会出现“出人不出力”情况。研究性学习则不同,主张全体学生积极参与,分工协作。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规定的时间内,成为某一个研究课题的提出者、设计者、实施者,他对课程目标的实现负有主要的责任。学生真正被置于学习的主体地位。研究性学习既赋予了学生选择学习内容的权利,也要求学生承担实现课程目标的义务。当学生感到肩负一种责任时,他的主观积极性便可得到极大的调动,自主学习、积极探究就有了内在动力。

所以说,在听课、讨论、看影视材料等传统课程形态基础之上,加入研究性学习是实现完整意义的道德学习的必然途径。参照有关自我效能感的研究[6],笔者认为在研究性道德学习中,大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作用在于:

1)自我效能感影响大学生对课题的选择和学习目标的确定。研究性学习是问题解决的学习,在寻求和选择课题过程中,能反映出学生对日常生活的观察和思考,对国家和社会的关心,对人类和社会的和谐发展的思考,也是学生对自己道德修养目标确定的侧影。自我效能感差的学生,由于对自己学习活动能力缺乏自信,更多地想象到的是活动失败的场面并从中体验到失败,这种失败体验会导致个体在研究性道德学习中思维等认知过程的僵化,为此会选择难度不高,争议性不大、四平八稳的内容,如“公共汽车尾气污染现状”。相反,自我效能水平高的学生因成功体验促进心理资源有效分配,更会选择诸如“贫困家庭子女在教育上遭到的社会排斥”等难度较大的社会热点、难点问题;

2)自我效能感判断决定学生研究性道德学习的思维模式和情感反应模式。在课题的研究探索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始料不及的问题和困难,学生常常要进行艰苦的实际调查和大量的文献、数据处理。另外,一些平时没有考虑的、或是见惯不怪的社会现象要用学过的道德概念、道德规则,进行反复理性的推敲、思虑,感性的体验等,这个过程充满自我发现、自我斗争,在这期间,望而却步是完全可能的。有充分自我效能感的人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常常是信心百倍、情绪饱满、心情愉悦,在学习过程中全身心地投入,将注意力和努力集中于情境的要求上,导致高效率。并且能被障碍激发出更大的努力,坚信只要自己努力,总可以战胜困难,完成课题任务,实现自己的道德成长。自我效能感低的学生与环境作用时,会过多想到个人不足,并将潜在的困难看得比实际上更严重,一遇到困难便自暴自弃或怨天尤人。这种思想会产生心理压力,使其将更多注意力转向可能的失败和不利的后果,而不是如何有效地运用其能力实现目标,他们总认为是自己无能和任务太难导致产生无力感,以致很难完成具体的课题研究任务;

3)自我效能感影响新学习的进程和质量。研究性道德学习是一个动态过程,学生通过与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实现同化和顺应,逐步建构内部道德图式。当新的认知冲突出现后,自我效能感水平高的学生相信自己掌握的知识、技能和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能很快进入学习状态,并能对学习进行有效的自我监控,这有助于取得最佳的学习效果;而自我效能低的学生总是将注意力纠缠于准备不足、能力不够等因素上,迟迟不能进入状态,且一遇到困难就退缩,学习效果当然不尽人意。

2培养和提高学生自我效能感的途径

自从班杜拉提出自我效能感理论后,培养学生自我效能感的研究就一直没有中断过。班杜拉的学生Shunk(1982,1983,1984)以不擅长除法和减法的儿童为研究对象分别利用归因训练法和强化法来培养学生的自我效能感,这些研究都证明了对学生的自我效能感进行培养是有效的。针对研究性道德学习,笔者认为培养和提高学生自我效能感的途径如下:

1)让学生在道德学习中深切感受到“学习道德是快乐的,做个道德的人是幸福”的。即研究性道德学习要设法让学生多产生成功、幸福、快乐的愉悦体验,减少失败等不愉快的体验。因为自我效能感是一种来自于各种经验的关于自身能力的自我观念。成功的体验会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能力,坚信自己的能力,是促成个体自我效能感形成的最基本、最重要的途径。要让道德学习是快乐的,应该做到以下几点:第一,让学生明确道德学习是人自身发展完善需求的产物。从本质说,道德是人类肯定自己、发展自己的本我力量,而不是异己禁锢。道德学习是希望通过一种哲学的理解,探讨“好的生活”的条件──社会大环境下道德的清白,指导个体自身的生活──享受生命、完善自我。道德学习首先是一种智慧,给人的生活提供价值和理智的方向;其次才是一种规范,用以指导、约束个体的行为符合大社会、大环境,为此教育者应引导学生明白道德学习不应该从消极的意义上把它理解为限制我们做事的规条,理解为个体的道德社会化过程就是自我献祭。道德学习是促进个体和社会共同发展,实现共生的;第二,辅助学生树立恰当的道德抱负水平。道德抱负水平是个体对自己的道德将要达到哪种程度的一种心理需要,它作为个体的一种活动动力支配着个体行为朝向所要达到的目标。个体道德抱负水平是否恰当直接影响个体行为结果的成功或失败,从而间接影响自我效能感的发展。个体道德抱负水平太低,大学生的德行修养缺乏追求,道德智慧就无法正常发挥;个体道德抱负水平太高,万事难成,会让学生望而却步,丧失了道德学习的信心,最后也影响个体的自我效能感。恰当的要求应根据学生心理的“最近发展区”来确定,即选取那些有一定难度但学生经过努力又可以完成的道德学习任务。教师应帮助学生制定具体的、近期的道德学习目标,目标定得太空、太泛、太远都不利于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形成,只有那些具体的、近期的学习目标才能让学生能够比较容易地观察到自己在道德学习上所取得的进步,增强他们的自我效能感,而自我效能感的增强反过来又促使学生为自己设定更富有挑战性的目标,如此循环,学生的道德水平就会不断地提高;第三,学习结果的客观评价。青年大学生随着其自我意识的逐渐成熟,已能够对自己能力进行一定的客观评价,教师应多积极鼓励学生,让他们多正面客观评价自己,强调学生进行自我比较,使他们看到自己的优点和进步,建立信心。

总之,当一个人发生道德行为时,如能体会到快乐,感到尊严,便会有再次尝试的欲望。为此在道德学习中一定要让学生多体会成功的经验,让学生逐步树立“德行不仅是有用的,而且是美好的”价值理念;

2)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归因和理性对待失败。个体都有一种探求自己行为成败原因的倾向,并力求作出因果分析,这种对自己学习行为及结果产生原因的推论就是归因,学生可以通过归因来认识、预测、调控自己随后的学习行为。国内外的许多研究一致表明,在成功时多进行努力和能力归因,失败时多进行努力归因有利于个体自我效能感的发展和个体能力的发挥。因此,作为教师应善于引导学生对学习做内在的可控的归因,才更有助于学生从自身寻找课题研究成果不理想的因素并根据表现来调节自己的学习活动,不会因一时的失败而降低对未来成功的期望,从而提高学习自我效能感。同时,教师要帮助学生科学地认识和评价失败。一方面要使学生对失败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另一方面要消除对失败的恐惧,让学生意识到过程、方式、结果的失败都不是真正的失败,真正的失败是心理的失败。任何一个人只要能够理性对待失败,找出失败的原因并加以改进,最终会取得成功;

3)努力建立宽松、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心理学家罗杰斯(C.R.Rogers)认为,“心理安全”或“心理自由”是创造性活动的两个基本条件。心理安全是指个体感到自己在被人承认、信任、理解,在受到别人的尊重时的一种心理感受。心理自由则指个体意识到自己是自我的主人,可以自主地决定自己的行为的一种心理状态。这时心理安全或心理自由获得了满足,个体就能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自主地塑造自己的人格,表现出极高的创造性水平,十分容易获得成功。反之,很难获得成功。我国《大学》也提到这种观点,“知止而后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在德行培养中,学校(教师)要从传统的主角、决策者、权威转向“平等中的首席”,变成一个顾问、一个合作者、一个交换意见的参与者,一个帮助发现问题,提供解决问题的多个可能方案而不是提供现成真理或唯一答案的人,在坚持必要的价值引导的同时,不直接指涉个体行为的道德控制,即是“在教化者的价值引导与受教者的自主建构过程中实现个体道德人格的提升,因之而成为凸显完整个体生命之价值与尊严的现代性道德教化的基本实践形态”[7]。只有在这样开放、宽松的环境里,道德学习才会激发潜能、闪烁智慧,道德主体的成长和素质的全面提升才会实现,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也随之提高。

参考文献

1 钟启泉.基础教育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周勇,董奇.学习动机、归因、自我效能感与学生自我监控学习行为的关系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4,(3).

3 Bandura A.Self-efficacy.Toward a unifying theory of behavior change[J].Psychological Review,1977,84(3).

4李庆民.为了共生的理想:促进儿童道德文化建设论[J].南通大学学报,2005,(6).

5张人红.对研究性学习课程评价的思考与时间[J].教育发展研究,2001,(6).

6 张鼎昆,方俐洛,凌文辁.自我效能感的理论及研究现状[J].心理学动态,1999,(1).

7[日]近藤直子.有狼的风景[M].廖金球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

Discussion on Normal University Student's Self-Efficacyin Research-Based Morality Learning

Huang Qinjin

AbstractThe research-based morality learning take the main body personality raise as the goal,attention study independent, procedure and total.Normal University student's self-efficacy level influence study topic choice,thought and emotion response pattern and new study advancement and quality.Trains and enhances the self-efficacy to let the student feel in the moral learning happy and carries on positively attribution,rationally treats defeated and establishes the health the teacher and student relations.

上一篇:关于申请办理创业小额担保贷款有关事项的通知下一篇:中班语言教案:大卫不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