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教师讲坛(共6篇)
苏轼,一个集世间才、情、人格魅力于一身,少志却风云突变,屡遭挫折,在逆境中却能做到洒脱和豁达的人。苏轼的人生虽让充满了崎岖和坎坷,遭遇了诸多的不幸,但他并没有一撅不起,放弃对人生、对事业、对理想的追求!无论他被贬谪到何处,他都能放眼国家为民请愿,为民造福,所以他所到之处都会受到极大的欢迎。
苏轼是不幸的,因为到死他的才干也没有得到真正的发挥。苏轼又是幸运的,因为在他的一生中有三个善良的女人始终陪伴着他,相继贯穿了他的一生。也许正是苏轼的不幸,造就了他的伟大,让她的诗词达到了登峰造极的顶峰。但少年的天才,又让我毫不怀疑地相信他无论是在什么样的条件下,都能让他的英明成就终身。
正像老年的王安石感慨的那样:“不知几百年后才能出一个像子瞻这样的人物啊!”当然,人才不是没有,但是像苏轼这样的全才也许真的是不会再见到了,而我最念念不忘的并不是他留给世人的两千七百首诗,三百多首词和四千八百篇文章,而是他曾经创造的北宋时期科举考试的最高分,这怎能不让我钦配的敬仰呢?
苏轼的一生充满忐忑,或有文坛上的高峰,或有科举试中的百年第一,或有仕途中的崎岖和坎坷,或有晚年的潦倒。但苏轼的一生的确是传奇的,带着独有的豁达潇洒,平和自在,这值得我们学习。
一、学术讲坛界说
众所周知, 讲坛, 最初是指集会时作为讲台的平台, 后来逐渐引申为泛指演讲讨论的场所。照此说来, 学术讲坛就是学术演讲、学术讨论等的场所。有学者认同此种观点, 认为当前大学的讲坛特指不同于大学课堂教学的以公共讲座为主, 包括报告会、研讨会、辩论会、论坛等特别形式或平台[1]。然而, 学术讲坛不仅仅是一个场所, 还包括演讲者与听众、组织者与参与者、不同参与者间等各种各样的关系, 以及听众对演讲者思想的理解与接受、不同参与者持有的不同观点间的相互碰撞等事件。因此, 此处将学术讲坛定义为举办者组织与举办学术演讲、学术讨论、学术论坛, 参与讲坛的相关人员积极参与并进行信息交换与思想碰撞的活动场域。本文探讨的不是泛泛而论的学术讲坛, 而是特指高校中专门为教师专业发展服务的学术讲坛。绍兴职业技术学院的“经贸论坛”就属于这种类型的学术讲坛。
二、举办学术讲坛应遵循的原则
举办学术讲坛的原则是高校举办学术讲坛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 是顺利开展讲坛活动, 完成讲坛任务, 实现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保证。基于学术讲坛的发展规律, 教师专业发展的主客观需求与举办讲坛的现实条件, “经贸论坛”在举办过程中遵循了教师发展本位、循序渐进、多样化、与专业紧密结合的原则。
(一) 教师发展本位原则
所谓教师发展本位原则就是组织者在策划和实施学术讲坛的过程中, 以有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为基点来确定学术讲坛的内容、嘉宾、形式等的原则。因为举办学术讲坛的目的是服务于教师专业发展, 所以在举办学术讲坛时必须遵循教师发展本位原则。教师的专业发展是在不同的环境中终身学习的过程[2], 对于很多教师而言, 这一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问题, 鉴于此, 学术讲坛的组织者要有针对性地邀请嘉宾演讲或讨论, 紧密围绕教师的困惑进行面对面的思想交流, 以此来推动教师的专业发展。
“经贸论坛”在创立之初, 就明确了以“弘扬科研精神, 促进教科研发展”为宗旨, 崇尚学术自由、平等参与, 倡导思想交流与火花碰撞, 提高教师教科研能力, 促进各项事业发展的目标定位, 将服务教师专业发展放在了首位的论坛定位。在实践中, 先对教师进行需求调查, 对于有利于教师专业发展的, 无论怎样困难, 都要想方设法地举办;不利于教师专业发展的, 无论怎样容易, 都要毫不吝惜地排除。在举办过程中, 既关注全体教师的发展, 又重视教师个体的发展, 实现全体教师发展与教师个体发展的统一;既促进教师的科研、教学、服务等不同方面的专业发展, 又推动教学、科研、管理、教辅等不同岗位教师的专业发展, 实现了教师不同层面的发展与不同层面教师的发展的统一;将教师发展本位渗透于学术讲坛的策划、组织与实施过程, 并将其植入学术讲坛的评价过程, 使学术讲坛的整个过程都体现了教师发展本位的思想。
(二) 循序渐进原则
所谓循序渐进原则就是组织者组织讲座时, 要在内容、形式和嘉宾的邀请上, 随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而变化的原则。一方面, 学术讲坛本身在逐渐发展壮大, 具有从不成熟到比较成熟, 从比较成熟到更加成熟的过程。而且很多大学的讲座暴露出随意性的问题, 缺少统筹规划, 针对性不强[3]。另一方面, 无论是国际上的教师专业发展三阶段、四阶段、五阶段或七阶段, 还是以主体层次构建的教师专业发展层次[4], 都一致认为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可以划分为不同发展阶段、层层递进、螺旋上升的活动过程。故此, 应循序渐进地安排讲坛活动。由于教师专业发展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特点, 所以要特别注意讲坛举办形式、举办内容与教师所处发展阶段的匹配性。
“经贸论坛”在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了教学、科研、服务、育人、竞赛等模块, 在一个学期内, 根据教师专业发展的实际需要, 集中安排相同模块的内容, 使教师获得该方面的全面信息, 获得专业发展。“经贸论坛”以大部分教师所处的发展阶段或遇到的突出问题为关注的焦点, 随着大部分教师的发展而逐渐变更讲坛的内容与形式。例如, 在教师专业发展的初级阶段, 以教师遇到的共性问题为讨论点, 采取大型讲座的形式, 让广大教师受益;在教师专业发展的中级阶段, 以教师专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为讨论点, 采取小型讲座或座谈的形式, 让有需要的教师进步;在教师专业发展的高级阶段, 以教师专业发展中的个别问题为讨论点, 采取个别指导或交流的形式, 使个别教师获得突破性的进步与发展。
(三) 多样化原则
所谓多样化原则指的是举办者从多个角度设计与组织讲坛, 使讲坛呈现出多个视角、多个维度, 引发教师不同思考, 满足不同教师不同素质提升需求的原则。学术讲坛一旦固守某种特定的形式与内容, 必然陷入千篇一律的泥淖, 使讲坛僵化, 失去吸引力, 所以学术讲坛可以多样化, 使讲坛呈现不同色彩, 增加可参与性。如上所述, 教师专业发展有阶段性, 在不同的阶段教师有不同的需要, 而且即使在相同阶段, 不同教师的需求可能各有侧重, 因此, 讲坛必须多样化, 以满足不同教师的需求。
“经贸论坛”在实践中非常重视论坛的多样化, 在内容上, 既有关于科学研究、教书育人、服务社会等内容, 又有心理健康、校企合作、技能竞赛等内容;在形式上, 既有讲座、座谈、讨论等传统讲坛形式, 又有结队指导、参观学习等新型讲坛形式;在参与者上, 既有从事教学与科研工作的一线教师, 又有从事学生、行政、后勤等工作的教辅人员;在邀请的嘉宾上, 既有校内学有专长者, 又有校外企事业单位的从事实践工作的人员和其他高校颇有建树的专家学者。
(四) 与专业紧密结合的原则
所谓与专业紧密结合的原则就是举办学术讲坛时, 一定要围绕学校开设的专业选定焦点内容, 力求与专业发展实现融合的原则。
“经贸论坛”在充分考虑经贸管理学院专业分布的基础上, 制定学术讲坛的“三年发展规划”, 策划具体的学术讲坛活动, 组织专业教师或其他人员参与学术讲坛, 配合教师的专业发展活动, 评价讲坛在教师专业发展中的作用与效果;经常关注专业发展动态, 了解专业发展信息, 多渠道多方法地进行教师专业发展调研, 掌握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及趋势, 获取教师专业发展的问题与困惑, 从而更好地谋划服务于教师专业发展的学术讲坛活动。
三、构建服务教师专业发展的学术讲坛
为了更好地服务于教师专业发展, 使其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 必须构建具有学理性、前沿性、启发性的学术讲坛, “经贸论坛”即是这样做的。
(一) 构建具有学理性的学术讲坛
学理性指的是学术讲坛应具有学科或专业理论基础, 应用科学的研究方法, 遵守学科规范与准则。一方面, 高等院校的教学都必须以专业或学科为基础, 因而, 广大教师都是专业教师, 其专业发展都以专业为依托, 追求在专业上的更高发展。另一方面, 虽然跨学科研究和多学科研究逐渐成为一种重要的科学研究方法, 但是不同的专业之间还是存在着迥异之处, 这主要体现在:不同的专业具有不同的理论基础, 采用不同的研究方法, 遵守不同的学科规范与准则。“经贸论坛”在邀请论坛嘉宾时, 以在某一学科或专业领域具有较强影响力和学有专长的副教授、教授为主, 以其强大的学科或专业背景知识, 先进的研究方法和准确的学科规范与准则, 传递信息与技艺, 引领教师专业发展。例如, 邀请了从事高职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工作的教授, 擅长教师专业发展的教授等为教师指点迷津。
(二) 构建体现前沿性的学术讲坛
前沿性指的是学术讲坛应站在学术发展的最前端, 掌握学术发展的最新动态与成果, 理解并运用学术研究的最新方法, 统揽学术研究的全局, 洞悉研究的趋势与走向, 处于学术研究的领先地位。一方面, 学术前沿是教师专业发展必须要把握的部分, 只有了解了学术前沿, 做出的研究才是符合时代发展的研究, 更有利于为社会发展服务。另一方面, 把握学术前沿需要具有深厚的学术积淀和敏锐的观察力与判断力, 很多年轻教师无法在短时间内掌握, 需要著名学者的指导。有鉴于此, “经贸论坛”邀请了站在学术前沿的学者, 如邀请了致力于经济学研究的教授介绍经济学研究前沿, 邀请了专长于比较职业技术教育的教授介绍国际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新进展等, 带领专业教师进入学术研究的前沿阵地。
(三) 创建具有启发性的学术讲坛
启发性指的是学术讲坛所使用或涉及的观点、思维、思想、方法、范式等应对参与者具有引领思想、观点交汇、启迪智慧、激发思考、形成新知的作用。举办学术讲坛的目的就在于提供新信息、新思想、新方法、新观点, 以便参与者结合自身实际情况, 进行系统化思考, 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研究和服务实践活动。因而, 启发性是学术讲坛的重要特点, 如果学术讲坛缺少启发性, 也就意味着讲坛是失败的, 至少是不成功的。“经贸论坛”在组织过程中, 首先考虑到邀请专家与学院教师的实际情况之间的匹配情况, 以促进专业教师的启发性思考为前提, 例如, 邀请了具有丰富的高职工学结合工作经验的教授讲解工学结合实践教学环节设计, 邀请具有丰富课题申报经验的教授分析高层次课题的撰写技巧等。
四、举办学术讲坛的效果
学术讲坛通过活动实现了教师学习共同体的形成, 可以辅助教师树立坚强的精神支柱, 奠定多学科的知识基础, 提升操作能力。通过四年多的努力, “经贸论坛”迄今已举办40余期, 其效果也初见端倪。
首先, 通过举办“经贸论坛”, 在教学、科研和服务方面, 确实唤醒了教师的意识, 激发了教师的热忱, 提高了教师的能力。如2011—2012学年共立项各级各类科研课题10项, 发表论文17篇;2012—2013学年共立项各级各类科研课题20项, 发表论文27篇;2013—2014学年共立项各级各类科研课题35项, 发表论文37篇。虽然教师科研能力的提高并不单纯是举办讲坛的结果, 但是举办讲坛确实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正如一位老师所说:“通过参加论坛, 习得了论文写作与课题申报的关键技术, 明确了论文投稿发表的技巧, 了解了学术规范, 最重要的就是实现了意识觉醒, 树立了学习榜样, 激发了实践热忱。”
其次, 经贸论坛成为学校的校园文化品牌之一。校园文化品牌的建立需要一个长期的积淀过程, 需要在纷繁芜杂的校园文化中发掘其独特性, 形成一种文化氛围, 并具有很高的知名度与美誉度。“经贸论坛”已经成为学院教师发展的强力催化剂, 对教师发展起到了行为示范、价值导向、激励凝聚的功能, 成为学院教师共同坚守和乐享的文化精华, 其强大的影响力和号召力, 不仅在校内成为讲坛文化的代表, 而且在周边高校中也已具有一定的知名度。
参考文献
[1]刘光华, 王敬群.当前大学讲坛文化构建的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 2010 (8) :17-18.
[2]左岚.以“教师的转变”为核心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型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 2014 (18) :80-84.
[3]李治中.创新大学讲座建设, 提升大学讲座功能[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1 (3) :204-206.
[4]朱旭东.论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模型建构[J].教育研究, 2014 (6) :81-90.
一、刘心武的母语情结与语文教师的崇高使命
作家刘心武十多年来致力于对红楼梦人物原型的研究。他的诸多立论虽存在质疑,但毕竟又一次掀起了红学研究热潮,为民间红学拱开了一道藩篱。刘心武作为一个作家,为何涉足红学研究?他在做客人民网时提及这一点:“从小我就读《红楼梦》,在反复诵读中逐渐感受到曹雪芹不愧是一代大家,他完美的构思,精巧的文笔以及绝代的才华使人叹为观止。汉文字之美,奇异瑰丽,光芒四射,由《红楼梦》又得到了充分的验证,我们荣幸地由它来作为我们的母语。在当下,尊重我们的母语,尊重我们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尊重非急功近利的铸造民族魂魄的细致工程,尊重渐进式的社会改良,都可以从阅读、分析《红楼梦》入手,来加以推进。”
我们没想到研究母语、铸造民族魂魄和社会改良竟是刘心武先生研究红学的动因之一。这自然让我们想到语文教师的任务。我们都明白语文教师的任务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素质,其本质也就是培养学生对母语的兴趣和使用母语的能力。我们的母语源远流长,滔滔不绝,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长河的主流;她丰富多彩,包罗万象,融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她忠心耿耿,从呱呱坠地,到奄奄一息,伴随我们一生。然而,纵观今天的语文教学,我们是不是走进了功利倾向严重的“死胡同”,我们的语文课是不是沦落为考试的奴隶成了学生的“睡觉课”,我们的母语资源是不是已逐渐被外来语和网络语所替代或窜改,我们的汉语言魅力是不是已逐渐缺失以致被人们所淡化。一个民族的一切都是建立在母语基础之上的,母语的地位和价值,直接关系该民族意识形态的社会走向。
所以,由刘心武的母语情结,语文教师需“听”到先生作为一名学者身上具有的道德责任和社会责任感,感受到他浓浓的民族情感和卓识的远见,再次深刻认识到语文教师的任务与使命,从而反思我们的语文教学。
二、纪连海的喜怒形色与语文教师的职业态度
纪连海老师在讲坛上五官是最生动的。他说:“在历史面前,我是一个喜怒太形于色的人,什么都摆在脸上。”我把这种“喜怒形于色”理解为敬业之上的乐业。他尊重历史,才决定要给大家展现一个多面和珅,还和珅一个历史本来面目;他尊重讲坛,在讲述“江阴八十一日”的时候,才会激情满怀,双眼含泪;他尊重观众,才会有“这个时候您若是多尔衮,您会怎么想?那多尔衮在想:唉呦!这李自成太厉害了!我跟他联手吧”这样的妙语连珠。纪连海说:“我把自己定位为一名文化普及者,我除了对历史负责,还要对观众负责。”于是他用最生活化的语言去解读历史,把博大精深的古代文化精华拉出“象牙塔”,带进寻常百姓家。因此我们才会说“百家讲坛”哪里像听枯燥无味的讲座?简直就是听一段精彩的评书相声吧!
“历史是我的事业,不是职业!”一位历史教师的话能让语文教师想到什么呢?
语文是情感的产物,每一篇文章无不因“情”而生。如果把语文课还是上成了充满理性的思想说教课,把饶有趣味的文本硬硬的分割成考试的知识要点,把情感洋溢的优美文章生生的拆成字、词、句、段。我们是在尊重作者与作品吗?我们是在尊重语文教学吗?教学是充满情感的过程,每一位学生无不会因“情”而学。可是我们是把自己的情感熔铸在每一节课中吗?我们是满足于简单的知识传授,还是神圣的感情传递呢?我们能做到像纪连海那样先感动自己再感动别人吗?当我们还在一本书讲三年的时候,当我们不能既备课又备人的时候,当我们不能给学生情真意切的人文关怀的时候,我们还能说无愧于三尺讲台,无愧于学生吗?
新一轮课改正积极地推进,无论是新理念还是新方法,最终还是聚焦于一线语文教师。教师的乐业与否决定了课改的成败。让语文课多些语文味,关键在于语文教师多些“情”。而这个“情”就是对作者与作品的尊重,就是对讲台和学生的热爱,有了“情”的投入,丰厚的思想和渊博的知识就会源源而来,精美的语言和燃烧的激情就能不期而至。“听”纪连海说《清史》,语文教师应该想到这个道理。
三、于丹的个性解读与语文教师的学术创新
于丹用故事“稀释”了《论语》的复杂浓度,但是听众的感觉却不是淡而无味,而是清香四溢,回味无穷。这关键在于于丹不是讲经典,而是在用经典讲。她灵活的融进许多“时尚”的元素,在阐释经典的基础上,适时总结出许多感悟独到的于丹心语。例如,关于勇敢,于丹归纳成几句富有理性的警句,在突破传统意义上有所创新,并烙上鲜明的时代印记:“做一个勇敢的人,用生命的力量化解那些遗憾”、“没有道德约束的勇敢是这个世界最大的灾害”、“勇敢有时候表现为一种理性制约下内心的自信与镇定”。
仔细研究于丹的解读技巧,我们能发现她讲《论语》的方式,与新课程倡导的“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理念是一致的;那些彰显个性的于丹心语,也暗合了新课程提倡的对文本的多元化解读的理念。于丹的个性《论语》能让我们反思什么?
作为语文教师,需要渊博的知识、丰富的积累,更需要主讲者保持自己的学术青春,让课程常讲常新,而不是备一次课可以混半辈子。我们常说“教学相长”,教师的职业特点就决定了教师当与时俱进,永葆教育理念和教育资源的先进与丰实。这归根结底又涉及到读书问题,目前由于多种原因,一些中小学教师阅读处于干涸状态,这些老师备课只对照相关的教学参考书,别的书很少涉猎。讲课内容三年如一日,内容很少出新,更不要说翻新了,听者味同嚼蜡。试想,把自己人为地限制在“井底”,怎能有源头活水?是否追求常讲常新,是否追求讲课个性,便成为名师与庸师的区别之一。
三尺讲坛不是固定不变的,它的上面一定需要最鲜活的知识。语文老师鼓励思想个性,首先自己就要成为学术标新的人,而这一切的创新,当需读书。于丹的个性解读,直接告诉我们,语文教师需要创新,需要学习。
四、易中天的“作料添加”与教师的教学智慧
易中天在讲“空城计”时有这么一段:“空城计不符合逻辑啊,你想想,司马懿十万大军开过来了,他诸葛亮叫几个老兵去扫地,大开四城门,再叫两个小孩在他身边,他自己呢,拿着张琴唱卡拉OK……再说了,司马懿当时十万大军,就一点办法都没有?我看不会吧!第一,当时司马懿看诸葛亮神态自若,听琴声平稳,说明他俩离得很近嘛!你司马懿派一个连队进去打探打探虚实不行吗?第二,诸葛亮高高在上,司马懿就不会找个神箭手把他给射下来?第三,司马懿十万大军啊,你把诸葛亮的城池围他个三天三夜,看他到时候会怎么样嘛!所以我说,空城计这件事,是决不会发生在诸葛亮身上的!”我们不得不佩服易中天,把握文意不即不离,恰到好处。既不离开原文,又不过分拘泥于原文。用时尚的话语把文章的意思交待得清清楚楚;用拉家常的幽默语言,把情节说活了。我们的教材里也有《空城计》这篇文章,我们的语文老师会用极具生活感、时代感、幽默感的语言这么讲吗?
易中天说:“为了避免收视疲劳,在必要时设置悬念,抛出问题,还要有出彩的语言,或者有好听的故事,或者要有‘包袱。”他把这些技巧称做是“作料”,我们把这些技巧称做“智慧”。教学是需要智慧的。内容好并不等于得到了观众首肯,态度认真有时观众并不领情。要出彩,你还要有抓住观众的本事,要激发观众的兴趣。
我们的有些语文课,教学流程机械刻板,套路陈旧,教法僵化,缺乏生气,鲜有活力,导致学生听得枯燥无味,难于唤起学习热情和智慧活动的积极性。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课上得有趣,学生就能带着一种高涨的的波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只要能激发学生对文本的兴趣,学生就会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究;只要能激发学生对教师的兴趣,学生就会通过喜欢一个人而爱上一门课。可是有些语文教师不懂得学生的兴趣点,找不出抓住学生的方法。如果我们能像易中天那样巧设悬念,营造广阔的想象空间,使学生在课堂上有一种想知后事的“期待”心理,如果我们的课堂加入那些幽默、流行的词汇,让学生惊讶于老师的个性和创新,那么还会有学生抱怨课堂沉闷枯燥甚至百无聊赖到要睡觉吗?语文老师不可能都像易中天那样去上课,但透过易中天的讲课“作料”,我们要学会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根据文本的风格,智慧的预约一些精彩,想方设法探索出形式多样的激趣途径和方法。
多一些易中天式的“作料”,让小课堂收获“大课堂”的精彩,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智慧。
大师们把象牙塔尖上的学术讲得贴近了大众,表演各有特色却同样精彩。“讲台”所以神圣而高雅,就在于它既能传道也能启智。同为“讲台”上的语文教师,应该从大师们个性和共性的精彩中努力创造属于自己的精彩。
[摘 要]随着新课程的改革,语文课程的传统教学模式已不适合现代教学的要求,日益受到各种争议,其教学风格也亟需整改。本文将从《百家讲坛》叙事体例与结构特点、教师特质与语文教学、《百家讲坛》对语文教学的影响等方面探讨其对语文教师教学风格的影响与启示。
[关键词]百家讲坛;语文教师;教学风格;影响与启示 传统的语文教学可以说是应试教育下的听说读写,1999年国务院将我国教育改革的方针确定为素质教育,继而素质教育成为我国各级学校、各类教师追求的目标。语文学科作为各类学科的基础学科理应率先走上改革之路,而教学风格作为一个教师教学艺术成熟的标志,语文教师教学风格的改革就成为了改革的首要目标。
《百家讲坛》于2001年创设,是中央电视台非黄金时段播出,但收视率名列前茅的奇迹般的讲座式栏目,然而它的成功之路却是蜿蜒曲折的,这一栏目曾多次成为央视末位淘汰“生死线”上徘徊的节目,其最初定位仅仅是“面向文化人,搞自己的文化”,后经过多方努力,重新定位,邀请了如易中天、刘心武、王立群等极具特色的主讲人,收视率不断破新,迅速成为央视品牌栏目之一。从语文教学角度讲,《百家讲坛》的成功经验对语文教师教学风格具有极大的影响与启示。
一、语文教学风格辨义
“风格”一词,在字典上的解释为气度、作风、特点。在西方,风格一词源于希腊文,本意为“雕刻刀”,后来延伸出表示组成文字的一种特定方式,或以文字装饰思想的一种特定方式的比喻意。在我国,风格的概念最早出现于汉魏,但不是用来品文而是用来品人的。刘勰
[1]247 《文心雕龙》最先将风格概念引进文艺理论和批评,写出《体性》这篇专论风格的文章。无论是在西方的“风格学”中,还是在我国的“体性论”中,这一术语在运用的过程中都存在或多或少的差异。比如在西方文学里,风格具有修辞、笔调的含义,但在我国,风格却出现了 “体性”、“体势”、“格调”等代名词。
在生活中,风格一般是指人的作风、气质以及其习惯化了的特点。风格既是个人的作风,气度和习惯,那么不同的人就会有其独树一帜的风格。就文学作品来说,苏轼豪放旷达,李白却飘逸清新,鲁迅刚毅冷峻,郭沫若却热情奔放,这就是风格独创性的表现。同时,风格具有相对稳定的特点,当一个人形成一种特定风格之后在较长一个时间段内会保持不变,就如丹纳说的一样“一个艺术家的许多不同的作品都是亲属,好像一父所生的几个儿女,彼此有[2]211显著的相象之处。”风格的稳定性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在不断变化发展,个人风格也不可能一成不变,它会在个体不断发展中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当一个教师刚开始工作时表现出来的风格与他从教十年以后表现的风格就会有很大差异。风格历来就具有多样性,一个人可以静如处子也可以动若脱兔,在不同环境中展现自己不同的一面。对于作家而言就更加明显了,比如苏轼既可以写出“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旷达,也可以写出“大江东去,浪淘尽”的豪放,同时还可以写出“柳含烟翠拖轻缕”的婉约。
1.教学风格
教学风格就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形成的比较稳定并且具有独特个性的行为特点,是教师在职业活动中自由创造的标志。成尚荣先生在博客上这样定义教学风格“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的一种本质联系是通过完美的教学过程表现出来的鲜明的个性和审美风貌。”
学院毕业论文
教学风格独特又极富个性,在教学活动中,教学者必须具有个性,因为每一位有个性的教学者都可能在教学活动中形成自己的独特魅力。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将自己的教学风格在不同的教学场景中展现出来:有的巧设疑问,善意引导;有的谈笑风生,善于评论;有的绘声绘色,善于演讲;有的讲课波澜起伏,情感丰富;有的讲课环环紧扣,步步为营„
2.影响教学风格的因素
教学风格具有多样性,所以不同学科的教师,或者同一学科不同的代课教师表现出来的风格都有所差异,教育学者们也对影响教师教学风格的形成因素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不同的观点。本文将从内部因素和外部条件因素的角度来讨论这一问题。
内部因素就是与教师自身相关的因素,如知识素养、教学能力、教学经验、主观追求、审美特征等等。内部因素在教学风格形成过程中起决定作用,教师不仅是人类文化的传播者,还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更是人的潜能的开发者,教师是否具有精深、扎实的专业知识,丰富的教学经验,积极的主观追求,独特的审美特征直接决定着教师教学风格的形成与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运用精深的专业知识,丰富的教学经验,对教材和学生的全面掌握,灵活应变的教育机智和教学能力,敏锐的观察力和对教育风格的不断追求来充实自己,促使自己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
外部条件因素就是除了与教师自身有关因素的总称,如学校管理方式、教学设施、教学的科目、学生的年龄特点、社会传统、时代要求等。它在教学风格的形成过程中也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如一线沿海城市的教师与西北偏远山区的教师的教学风格肯定有很大区别,幼儿园语文教师的教学风格和大学语文教师的教学风格更是各有千秋,再如封建时期的学校教育就以宣讲为主,而当代社会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就形成了各种各样的教学形式,也就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教学风格。
总之,无论是教师的知识、能力等自身因素,还是教学设施、时代要求等外部因素,都在教师教学风格的形成中扮演重要角色,在不同阶段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3.教学风格对学生的影响
[3]131韩愈在《师说》中写到“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的任务就是教书育人,一句不起眼的话,一个微小的动作,都会对学生产生巨大影响。
良好的教学风格会积极引导学生性格和思想品质的形成。学生具有向师性,教师在学生眼中的形象是神圣而高大的,学生会自觉与老师看齐,对老师几乎是“言听计从”,其地位也可以和学生父母相媲美。优秀的教师形成的良好的教学风格都会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形成开朗、谦虚的良好性格和乐于助人、勤劳踏实的优秀的思想品质。
良好的教学风格会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具有依赖性,学生会按照教师要求去学习、探索。优秀的教师都会有良好的教学习惯,比如课前充分备课,课中认真教学,课后及时反思,这样的教师教育出来的学生也会养成提前预习、专心听讲、认真记录、积极回答问题、课后自觉温习的学习习惯。
教学风格对学生日常行为方式也具有一定引导作用。学生具有可塑性,学生在学习知识、塑造人格的过程中极易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而在此阶段,教师的行为方式就会成为学生效仿的目标,因为在学生心中老师就是他们学习的楷模,这就是常说的“亲其师,信其道”。因此,教师良好的教学风格将会引导学生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规范自己的行为。
二、《百家讲坛》叙事体例与风格
开播之初,《百家讲坛》邀请了全国优秀的教授、学者作为主讲人,走的是“文化品味,科学品质,教育品格”的高端路线,力求成为电视版的“百科全书”,而观众群也基本是高学历,高欣赏品味的知识阶层,高收视率应当是众望所归了。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在中央电视台推出的“语言栏目警示及末位淘汰”考核机制中,《百家讲坛》曾多次位于频道后列,2003年,这一栏目几度停播,那么后来的《百家讲坛》又是如何成为央视黄金栏目的呢?
学院毕业论文
面对随时可能被淘汰的威胁,《百家讲坛》不得不放弃放弃高端的定位并将这一学术性讲座转变成“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观众”都能听、能懂、能说的课堂,观众群也随之发生改变,其早期的叙事方法与风格也随之改变,主要体现在叙事体例和语言艺术成两方面。
1.《百家讲坛》叙事风格
(1)善设悬念,请君入瓮
《百家讲坛》在情节构成上最大亮点就是设置悬念,在剧中设置一些引人思考的问题或矛盾现象,引起观众的关注,激发兴趣,集中观众注意力,这样做最大的好处就是引人入胜,让听众与历史人物产生共鸣,把自己融入到剧情中,关心人物命运的浮沉。《百家讲坛》通常在一期节目中,设置一个总悬念和多个分悬念,先根据讲座的主要内容设置一个总悬念,这一特点也会表现在某期节目的名称中,例如《明十七帝疑案》,《清十二帝疑案》等,当观众看到这个名字就会引起读者兴趣,进行思考,怀揣着好奇心听下去。
此外,在栏目播放过程中又会根据事件发展需要设置不同的分悬念,每一个分悬念都是内容的一个转折点,通过剧情的波荡起伏吸引观众,保持其收视的热情。在《大江东去》这一期中,节目伊始,该栏目就提出这样的悬念:“三国——究竟是英雄的传奇?还是智者的比拼?”这样的开头首先就能成功的吸引观众,并让观众不自觉的进行思考,试图回答这一问题。在讲解过程中,也在用画外音的形式设置一个接一个的悬念,如讲到周瑜时就先问“历史上的周瑜究竟是一个具有怎样性格的英雄呢?”当观众刚听明白周瑜,了解了他的性格,又迅速引出诸葛孔明,给二人做一个对比,主讲人根据内容的转折提出一个个小的问题然后逐一解答,引导观众去思考,去倾听,做到步步为营,层层递进,展现出《百家讲坛》这一栏目的独特魅力。
(2)精彩插话,表意纷呈
《百家讲坛》另一大亮点就是其插话艺术,为配合悬念的设置,达到吸引观众的目的,编者每隔5-10分钟都会设置一段插话,简单总结前一个问题,用提问的方式引出下一个问题,引导观众进行思考。在《大唐巾帼传奇之杨贵妃》这一期中,编者在主讲人讲解过程中安排了3次插话,学院毕业论文
太公就是大叔啊。媪就是大妈啊。换句话说就是父亲叫刘大叔,母亲叫刘大妈。”在其他评说中也出现了“唱卡拉OK,开PATTY”等流行词语,这就是易中天式语言通俗,亦庄亦谐的话语风格。他通过生动,幽默的语言将历史人物还原为现实,将历史人物化为有血有肉的随时会遇见的小人物,而这并非不是对枯燥历史的一种好的解读。于丹教授在讲述孔子的为人之道时也善用通俗幽默的对话故事,在孔子与学生的交流中传道、解惑。
(2)语体优美、简洁
语体优美、简洁也是该栏目语言艺术的另一特点,在这一点最具代表性的莫过于于丹教授。她曾这样为大家讲解处世之道:曾有学生问孔夫子‘以德报怨何如’,以德报怨我们并不陌生,我觉得这样的人格在孔子这里应该是得到赞赏的,没想到孔子反问了他一句‘何以报德’,当别人对他好的时候他又该怎么做呢?随后,孔子给出了自己的答案‘以直报怨,以德报德’,这个道理我们一听就觉得跟我们理解中的孔子的哲学不一样啊,孔子也是有原则的,他不是提倡以德报怨的,他给的分寸就是以直报怨,用你的正直去面对这一切。她极力避免枯燥的讲解,用口语化的表达方法,使佶屈聱牙的古籍变得趣味盎然,她用优美,通俗的语言地把圣贤思想的精华准确地表达出来,再讲其他一些道理时,于丹老师也善于穿插一些小故事,把隐藏在经典中的哲理诠释的生动浅显,温暖人心,让听众在轻松地环境中聆听圣贤的教诲。于丹通过精致的故事,优美的语言让中国传统的文化经典成为我们生活中必需的心灵鸡汤。
(3)话语平实、朴素
王立群教授因其渊博的知识,谦逊的姿态赢得了许多听众的尊重和喜爱,他曾用“白菜哲学”来比喻自己的演讲风格,“怎样吃都行,很家常,且根很牢固地扎在了土壤中”。当他讲到赵高之死时,他没有明确的告诉听众杀死赵高的秦王子婴是谁,而是通过层层推理推翻不合理结论,如在《秦始皇本纪》中说子婴就是秦二世的侄子,公子扶苏的儿子,王立群教授就通过其年龄与地位不符推翻这一结论,如果子婴是秦二世的侄子,按照扶苏的年龄推测子婴最多十九岁,那么子婴的两个儿子就算按双胞胎看最多也就两岁,而史书明确记载子婴和自己的两个儿子商量计策,杀死赵高,那么十九岁的子婴和两岁的儿子设计杀死赵高这一论断明显不合理,而且史书记载子婴在全国声望很高,就如同现在的90后,在全国范围内能有多大影响,王立群教授从这两个方面否定了子婴是秦二世侄子这一说法。这样的讲学方式造就了他话语平实化,讲述细致严谨的风格。
三、《百家讲坛》对教学风格的影响
1.传统语文教学风格成因
传统语文教学风格的形成因素除了之前谈到的原因外,最主要的就是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发展水平这两大因素。
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制约教育目的的制定,教育内容的取舍。教育就是为了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接班者,而这就是由一定的政治制度决定的。教师根据特定的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来传递知识,如建国初期,为了使更多的人认识字,教师只以认字为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反复教学生听说读写。在现在,听说读写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的要求了,教师还要培养学生的道德认识和情感升华。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在不同时期,生产力发展水平各不相同,教师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也随之做出调整,教学风格也就随之变化了。在以前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作为中心人物,靠宣讲为主传递知识,而如今,课堂以学生为中心,重视他们的自学能力,在教学方式上也不再是简单的粉笔、黑板,而是电脑、投影仪等多媒体设备。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常用的教学方式就是课堂讲授,不断地向学生传递课本知识,但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就只会重视教学内容,极少关注自己的教学方式是否妥当,是否达到预期效果,从而就忽视了学生学习能力,学习效果。在这一时期,教师的教学风格就比
学院毕业论文
较模式化,主要体现为以下两点:
(1)以教定学,缺乏主体意识
教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单纯以教师为中心,忽视学生的接受能力。现在许多学校里年老的教师大多为民师转正,或者中专毕业,就教师本身而言语文专业知识狭隘,教育理念陈旧,教学方式死板,以完成教学计划为主要目标,而不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教学内容更是全面繁杂,从认字到解词,从大意的理解到修辞的运用,从化分层次到概括中心思想,一堂短短45分钟的课程学生要被迫接受并消化这些知识。孩子是否能接受,却是大多教师没有考虑的问题,因为随之而来的就是各种各样的课后作业。
(2)备课形式化,教学方法单一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而大多数教师所写的教案千篇一律,不是直接抄袭教参上的,就是照抄以前的教案,凭着自己多年的经验走上讲台,授课没有明确的目标,只有规定的任务。无论是散文还是诗歌,无论是小说还是戏剧教学方法都一样,先介绍作者,然后谈时代背景,接着梳理大意,概括主题思想,最后谈写作特点,一篇课文就按照这个思路完成了并且屡试不爽。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由于经济发展与教育发展并不是亦步亦趋的,教育有时会落后于经济的发展,很多学校教学设施落后,没有及时更新,很少使用投影仪、多媒体等先进科技,将教学方法与高科技相结合。
2.《百家讲坛》对语文教师教学风格的启示(1)《百家讲坛》的成功对语文教师教学的启示
由于《百家讲坛》的成功与语文教育这种互相交融,借鉴的关系,也给与我们当下语文教师一些借鉴的经验:
增加内容的趣味性,吸引学生。在《百家讲坛》中,于丹巧用各种小故事将精深的道理讲的通俗易懂,深入浅出,雅俗共赏,把经典文化引入现实生活,给传统文化输入新的时代血液,使之符合现代人的价值观。在语文教学中,为避免课堂的枯燥,教师也可以在课前搜集一些跟课文有关的趣味小故事,集中学生注意力,比如在讲《落花生》一课时,可以先给学生出一个关于花生的谜语,然后导入课文。教师在上课前应吃先透教材,才能灵活说出“诺,就是OK”这样的幽默话语,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
教学过程中也可以设置悬念。《百家讲坛》一大亮点就是设置悬念,引人入胜,吸引了无数观众,将这一亮点运用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去也会取得较好的效果。如在讲《卖火柴的小女孩》这一课时,可以在课前询问学生“同学们,你们的大年夜过得开心吗?”当学生回答完之后又问“可是有个小女孩就没有大家那么幸福了。在大年夜里,她没有饭吃,没有水喝,不仅如此,她还要到大街上光着脚去卖火柴。这是为什么呢?她遭遇了什么事情呢?结局又是如何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安徒生的《卖火柴的小女孩》共同解答这一疑问。”通过这一段简短又引人入胜的悬念式导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学生想要知道答案就一定会认真听下去,提高课堂效率,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
巧用多媒体,将科技与教育相结合,让教育也享受到科技发展成果。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多媒体在课堂中的应用已经势不可挡并在教学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教师可以将课文制成多媒体课件,插入贴合内容的图片、音频或者视频,让学生更清楚直观地认识事物,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在讲授《鲸》这一课文时,教师可以搜集一些鲸的图片制作成PPT,如虎鲸、座头鲸、蓝鲸,让学生先认识鲸,吸引学生注意力。在介绍鲸的大小,与人的大小相比时,就可以插入按照一定比例缩小的比较图片,巨大的数字可能让小学生无法理解,而图片则较直观的展现出了这一差距。在讲到鲸喷水的不同时,也可以制作成图片,让学生对比性记忆,加深印象。能够灵活运用这一技能也有助于教师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2)教师汲取的有效理念
针对传统语文教学风格的问题和《百家讲坛》给与的启示,教师也应采取一些有效措施,将这些成功经验运用到工作中去。
学院毕业论文
在观念上高度重视,形成并增强教学风格。有的教师认为工作了几十年了,不需要再重视教学风格,有的小学教师也会认为自己专业知识扎实,而且教小学生更是游刃有余,更不需要去重视教学风格了。之所以有这些想法,就是因为这些教师没有意识到教学风格对一个教师的重要性,教学风格是一个教师成熟的标志。所以,我们要从观念上重视它,才能在行动中走向成熟。
具有创新意识,在教学过程中不断革新、不断改进。《百家讲坛》在播出进程中,根据需要调整定位,演讲方式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应总结经验,适时调整,不断创新,摆脱陈旧思想的束缚,创造独特的教学方式,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
反复推敲锤炼,找到适合自己的教学方式,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要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首先就得虚心学习,向其他优秀教师学习经验,将《百家讲坛》的优秀经验嵌入自己的教学风格中,反复修改,锤炼。请其他教师提出自己的缺点,向学生询问听课感受并及时作出改正,只有持之以恒,才能更快的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百家讲坛》的叙事体例与风格,转型的成功案例都预示着将会对语文教学风格产生重大影响,语文教师要在提升专业素质与能力,全面把握教材和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借鉴《百家讲坛》的成功经验,才能起到“它山之石,可以攻玉”的效果,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
[参考文献]
[1]童文炳.文学理论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2][法]丹纳.艺术哲学[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0. [3]韩愈.韩愈全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4]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 [5]于丹.论语心得[M].北京:中华书局,2006.
The influence and inspiration of the “Lecture Room”
to the language teacher’s teaching style
Cao Ru-feng(Grade 2011, Class 4, Major Chinese, School of Liberal Arts, Shaanx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Hanzhong 723001, Shaanxi, China)
第1期(总第26期)
苍溪县人民检察院党风廉
政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编
2012年4月5日
━━━━━━━━━━━━━━━━━━━ ★ ━━━━━━━━━━━━━━━━━━
编者的话:反贪局地处中国反腐败斗争的最前沿,是检察机关最重要的机构之一,直接承担着对贪污、行贿、受贿等职务犯罪行为立案侦查的职能,在反腐败斗争中的地位十分重要。然而,正因为如此,反贪局干警也面临着诸多职业风险。从全国已经发生的情况来看,反贪工作无疑成为高风险的职业之一。归纳起来,主要有三大职业风险:一是任何一个反贪干警都要经受地位、金钱和美色的诱惑和考验;二是反贪干警能力素质的高低,决定着能否公平公正地执法,决定着能否有效的避免错诉、漏诉,在这方面存在着最大的风险;三是确保办案期间犯罪嫌疑人不出意外,反贪干警自己更不能发生意外。由此可见,作为反贪局干警,无处不存在风险,大家一定要看到反贪岗位职业风险在日益增大这一事实。本期《廉政讲坛》刊载了原江苏省人民检察院副检察 长、省反贪局局长韩建林落马的案例,供大家学习思考,并从中吸取教训,引以为戒,不断增强自身抵御风险的能力。
※ ※ ※ ※ ※ ※
反贪骁将也落马
因成功查清‚马向东‛案而被中纪委、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等8家单位荣记一等功的江苏省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省反贪局局长韩建林由于涉嫌违纪被免职,并被立案审查。据知情人透露,韩建林是因卷入原江苏省交通厅厅长章俊元案而落马。江苏政法系统人士称,‚韩建林是中国第一个‘出事’的省级反贪局长‛。
突然落马
腐败接力又爆冷门,一个曾令沈阳‚慕马案‛主角之一的马向东颤栗的人,这一次却戏剧性地变换角色,轮到他自己颤栗了。这个人就是原江苏省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兼省反贪局局长韩建林。韩建林落马的直接原因是他的‚患难兄弟‛原江苏省交通厅厅长章俊元被捕后的招供,他属于典型的被‚拔出萝卜带出泥‛。事情似乎有点匪夷所思,颇负盛名的一员反贪骁将,却出人意料地一下子也因‚贪‛而落马,这一‚悲剧性陨落‛使得人们不禁为之大跌眼镜。一个与韩建 林熟悉的原江苏省纪委官员透露,韩建林落马‚非常突然。
‚反贪标兵‛
有人称,‚他算是一个真正靠打拼实力、靠业绩突出而步步升迁的人‛。
韩建林1959年出生于江苏省一个并不富裕的家庭。20岁出头进入公安、反贪战线,至今已工作24年。其间,他曾在西部青海支边。
一个与之熟悉的原江苏省纪委官员说,1990年初,韩建林在江苏省检察院工作时,还只是一个副科级干部。1994年对他是一个关键时刻。是年11月,非法集资数额达32亿元的惊天大案——无锡非法集资大案被中纪委立案侦查,韩建林被选进办案队伍。在这个重大战役中他初试拳脚,展露了过人的能力,并逐渐得到器重。1995年,韩建林被破格提升为江苏省反贪局副局长,时年36岁。‚在全国的检察系统,当时并不多见。‛
上任伊始,韩建林组织查办了原南京市副市长钟裕辉特大受贿案。面对各种利益纠缠的复杂案情,韩建林从一块劳力士手表入手,顺藤摸瓜,最终查出案件13件,其中一走私案的涉案金额达1亿多元,通过办案为国家挽回直接经济损失2400余万元。
江苏省政法系统的一个老同志不无惋惜,‚他曾是中国反贪战线上的一名标兵和楷模,两次被中纪委和江苏省委记 3 一等功,多次被江苏省检察院授予先进工作者称号。‛
成名‚慕马‛
人们普遍认为,韩建林的成名之作,是2000年震惊全国的‚马向东‛案。
南京检察系统一知情人士说,‚正是他的一只手,把‘慕马案’主角之一马向东推向断头台。‛当时,沈阳市原常务副市长马向东等人特大犯罪案件案发后,由于马向东之妻章亚非四处活动,拉拢一批国家工作人员为其通风报信,致使马向东等人在被审查近17个月后还‚没有交待问题‛。2000年11月,中央将马向东案交由江苏省反贪局查办,直接主办人就是韩建林。江苏省反贪局一个官员曾这样评价其业务能力:‚审讯技巧高超,善于突破案犯心理。‛
在案件错综复杂的情况下,韩建林灵活运用审讯技巧,抓住案犯主要特点,使案件在较短时间内取得重大突破,并最终查明马向东犯罪金额达2300余万元,而且为查办慕绥新等其他案件提供了重要线索和证据,为彻查全案做出了重要贡献。
这一案件的成功查办,使韩建林登上了他反贪生涯的最高峰。他也因此被中纪委、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等8家单位荣记一等功。
2003年10月,江苏省反贪局局长季克谦因年老退休,韩建林几乎是众望所归地‚转正‛,并还向前跨越了一步,4 以江苏省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身份兼任省反贪局一把手。记者找到一份两年前的报章,上面对韩建林曾如是介绍:1996年以来,由他直接主办和查办的案件中共有46人,涉案100万元以上的13人,1000万元以上的4人;处级干部10人,厅级干部19人;通过办案共为国家挽回直接经济损失两亿多元。
沉浮人生
人生最得意时遇上了贪官章俊元,大好前程到此戛然而止。
江苏省反贪局一个官员介绍,10多年来,韩建林谨小慎微,一直靠实力而取得步步高升,升迁之路也比较平稳。他始终把反贪事业看得非常重。1996年以来,韩建林每年平均加班都在100余天,没有休过一次公休假。
‚月盈则亏,水满则溢。‛在人生最得意的时候,他遇上了原江苏省交通厅厅长章俊元。章‚人前清官背后贪官‛,他曾‚深情说用权‛的表演让很多江苏交通人记忆犹新——‚100(政绩)—1(腐败)=0(功劳),一个人干得再好,廉政出了问题,所有功劳都没有了。‛韩章认识,始于2001年,章俊元被任命为江苏省交通厅厅长,江苏省交通工程总公司爆发一场‚腐败地震‛,包括公司正副总经理在内的16人窝案被立案侦查。
作为省反贪局副局长,韩建林当仁不让地站在一线亲临 5 指挥。‚也因为这个案子,他与章俊元熟了起来。由此开始称兄道弟,周小聚月大聚吃吃喝喝,进入章苦心营造的圈子。‛
据有关知情人士早些时候给记者的举报信称,章俊元热衷于编织关系网和保护伞,‚凡是有背景能利用的人,千方百计将其调入效益好的单位和有实权的岗位,以送官安排职务为手段变相行贿。‛在章看来,‚韩建林作为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而且还直接担任着肃贪重任,纳入自己的圈子有百利而无一害,于是想方设法地拉拢。‛
认真反思
‚不可多得‛的反贪骁将却落马了,无情地步入了马向东的后尘,这不能不令人们惋惜,惋惜之余顿生反思:是韩建林不懂法么?这说不过去,可以说多年来他一直都是在代表着法并执行着法的;是韩建林生来本质就坏么?这也不符合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自有他成长的历程和反贪的辉煌所证明。唯一的解释只能是他后来蜕变了,腐败了。至于何时开始的蜕变并导致最终的腐败,大概只有留待不久的将来他自己的‚忏悔书‛来揭密。
毋庸讳言,这些年来,我们的这些代表着法的部门的确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失监‛、‚虚监‛、‚软监‛和‚禁监‛现象,所谓的监督对他们同样显得是那样的苍白无力。或许韩建林内心里一直这样认为,像他这样特殊身份的人是不需 6 要被监督的,也是没有谁敢对他实施监督的,而事实上对他也的确是缺乏监督的。多年来他一直是以监督者的身份在监督别人,而他自己却始终是游离于被监督之外。他或许还自以为这是他的特权,却不知这恰恰最终酿成了他的悲剧。这种严峻的状况无疑给我们提出了一个沉重的课题:如何切实加强对这些监督者有效的严格监督,应该是到了亟待解决的时候了。
有人说韩建林是中国第一个‚出事‛的省级反贪局长,并戏谑地说他填补了这一级反贪局长出事的‚空白‛。不知道现实中还有多少这样关键的‚空白‛尚没有被‚填补‛,但我们真心地希望此后再不要有人‚前腐后继‛争先恐后地来填补这类‚空白‛!
让学生在美术中焕发生命活力
——学习生命化课堂理念随想
期初,战战兢兢地接受了百家讲坛的任务,我实在是没有什么资格给各位老师讲课,酝酿了很久,终于决定把听了熊校长关于生命课堂讲座的一点体会与大家交流,并请大家批评指正。
现代生命教育来源于人文主义、人本主义教育思想,追根溯源,中国古代儒家教育思想其实也是一种浸透“生命意识”的人文主义思想:以人为中心,以人性的完整、和谐、全面发展为目的,突显人在教育中的地位;师生在一种平等,宽松,不受束缚的自由状态下探索知识,师生是“教学相长”的关系;启发式教学是先秦儒家教学的根本方法,学生在启发诱导中求知,学会做人的道理和乐趣;“不愤不启,不徘不发”,又强调了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精神的愉悦,没有过重知识训练的负担和纯朴的教学方法营造了乐教乐学的人文环境。中国的道家思想认为,生命的本质不是外在的规定,而在于他的自然本性,教育就是把生命置于自然的背景下,使其自然本性自由发展。反对教育对生命的异化,倡导教育要“返璞归真”。道家认为,学习的目的在于回复自然本性,所以他们要求摆脱经验知识的约束,注重在学习过程中发挥学习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把握自然的能力。
历经千年后,在教育面临变革的今天,我们重新回归这些纯朴的教育思想,既是对传统文化的审视,也是对生命个体的审视。
小学美术教育面临着同样的问题和变革的需求,将美术课堂构建成孩子们在美术活动中润泽灵魂、发展完善生命、提高生命质量、追求生命价值的空间是我们每一个美术教育工作者都应进行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一、从“尊重学生生命自然成长”想到——该不该报美术班? 许多朋友都问过我:我的孩子特别喜欢画画,该不该报美术班去进行学习呢?我的回答是,如果特别喜欢画画,就在家里画,不报美术班。因为喜欢画画是儿童的天性,是他们对新生事物的兴趣与探索,他们眼中的画画与游戏没什么区别,他们眼中没有《蒙娜丽莎》、《向日葵》,没有达芬奇、梵高、齐白石;而我们成年人眼中的画画是艺术教育,不自觉地会以当代的名画、名画家去评价孩子的作品,并不断暗示孩子学画要以他们最终目标。艺术的终点真的是达芬奇、梵高、齐白石所创造的东西吗?它的未来是什么我们谁都无法预料,艺术的道路是没有止境的。现在大多数美术班是把成人知识直接教给孩子,儿童是没有多少分辨能力的,只要是老师教的,都认为是好的。而老师教的就是把老师认为将来有用的东西,一点一点搬到儿童那里,教就是“填鸭”、“告诉”、“复制”,这样的教会毫不留情地把孩子的认知和情感一扫而光,使孩子没有了自己的思维和想法,毁掉了孩子的感受。生命课堂教育理论认为,美术技巧对于儿童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孩子画画的生命原动力,即兴趣和表达想法的冲动。让孩子更自由、更随意、更快乐地画,才更符合他们的天性,才更有利于他们想象力、创造力的培养。
二、从“尊重学生个性发展”想到的——美术课不作示范画或出示示范画。
传统美术课堂中,老师一般都要在引导后作示范画,再出示示范画,让孩子看看人家是怎么画的。这样经过教师示范与解析后,学生画的更完美些,比如画面效果会更好看些。其实,儿童画最重要的不是这些,画面效果好的不一定就有想象力,反之,有想象力、有个性的画不一定画面效果好。
如教师在课前给学生作范画展示,就等于给学生树立了“形象”样本,在他们的画里会少有自己的感受了,很少有看了范画又不被范画所影响的学生。这样的情形在我们的美术课堂中是常见的,学生不是照着老师的画,就是照着书上的画。我在美术课堂中极少去示范或出示范画,并反对学生临摹书上的作品;而是侧重于引导,分析事物的结构,交流自己的感受,鼓励他们表达出来,这有点像进行语文课里的作文教学。我和多位语文老师交流过,辅导孩子画画更像是辅导写作文,文学与美术是相通的,不同的只是表达方式上,文学是用意念化语言表达,美术是直观式的图形表达,两者的作品都是为了描述事物或表达情感,并且它们创作过程的重点都是要把自己真实的情感用自己个性化的方式展现出来。
总之,给学生设定了某种“样本”或“标准答案”,讲方法,讲步骤,这种看似规范、完整的教学,其实扼杀了好多学生的想象力和
主见精神,妨碍了学生个性发展。
三、从“知识课堂”向“生命课堂”转变想到——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
生命化教育关于课堂的一个重要观点就是“把课堂还给学生”,首先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设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地、探究性地学习美术。美术教师应从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目标出发,从学生的角度去设计课堂教学。考虑到学生的兴趣、现有知识水平,按照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来研究教学方法,以及设计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
如画一盆花,可用三种方法去画。第一个方法比较简单也易见效,就是让学生直接跟着教师画,教师画一笔,学生画一笔,这样做的结果是画得最像。因为学生自己没经历观察、思考、理解的过程,直接从老师那里得到了结果,画虽是学生画的,画的思维过程却是教师的。第二个方法是,让学生直接画生活中的花,教师帮助学生观察、分析或直接把观察结果告诉学生,如花的茎、叶、形态、颜色、纹理、样式等。这个方法比第一个方法好,毕竟是学生直接面对生活,但这个还不是最好的方法。因为学生虽不是直接接受的画法,但画的画却是教师的观察结果,作品并不是学生独立完成的。第三个方法,教师只作引导,不直接告诉儿童任何有关花的造型信息。可这样引导说:“请大家看看,这盆花的茎、叶、花、颜色、形态、气势与别的花有较大区别,到底怎么不一样需要自己仔细观察和比对,然后,把你看到和感觉到的形象画下来。”这样一幅画的完成,从初始到结束,都是学
生通过观察和思考独立完成的,教师在此过程中只起引导、协助作用。在画的过程中,即便是教师眼看着学生画“坏”了,也先不要声张,随他去“折腾”,让他亲身体验一下“失败”比直接告诉他“要失败”了感受更深,记得更牢。把一切观察、思考和实践的机会留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去感觉,去发现,去表现。让学生在具体生活中自由探究,促进个体生命自由之发展也是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论的根本思想。
四、让美术课堂教学过程自然生成
课堂是生成的。教学过程是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而不是完善得象一场精彩的演出似的按照预定的剧本进行的表演。美术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要任务不是要一切都按照教案的步骤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还要更多地考虑到一些非计划的形式,来顺应教学活动过程中由智慧的挑战和激情的碰撞所产生的 “意外”。课堂教学过程的有机生成,要求教师与学生一道融入生命体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要照本宣科地背教学大纲或教案,而是以自己的生命体验与学生进行“心与心的交流”。使得他们的头脑得到解放,从而对美有更多的思考和想象;使得他们的手得到解放,以便能更多地创造和表现自己感兴趣的事;使得他们的眼得到解放,更多地用自己的角度去观察美;使得他们的嘴得到解放,说出内心对美的真正感受;使得他们的学习的空间得到解放,更广泛地接触自然美和社会美。意大利的瑞吉欧—艾米利亚人在谈到教师角色时常常提起这样一句话:接住孩子抛过来的球。的确,教师和学生同是课堂教学过程的创造者和主体,教师应以真诚的态度
来与学生一起共同创造和经营整个的教学过程。
五、生命教育理念与美术课程性质的一致性
新美术课程标准指出:“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全体学生必修的艺术课程,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新课标将美术教育的基本性质界定为人文性,使美术教育从根本上转变到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充分体现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体现美术教育对促进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体现教育的人文精神,注重学生发展的需要。
1、在课程设计和教学中体现新的美术课程标准
教师和学生角色的转变: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以学习者的平等的心态参与到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中去,协同合作,教学相长。
给学生更大的体验空间:从学生喜爱和熟悉的内容入手,有机地创设体验学习情景和气氛。学生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各种活动、尝试各种工具材料和制作过程,去体验和感悟,在宽松、愉快的气氛中掌握知识。
2、美术课对于生命教育的独特性
以独特的诉诸于视觉的形式使学生获得直观的美的感受和感动,这种美的感动是最自然的动力,可以引发学生美的心性,它能够促进心灵成长、达到心灵洗涤的目的,进而提升对生命的欣赏能力。
美术作品是美的心性与感情的具体表现,美术课能够使学生自由
自在、无拘无束地宣泄自己的感情。
【优秀教师讲坛】推荐阅读:
作文教师优秀评语06-08
表彰优秀教师通报09-07
优秀教师党员事迹09-11
优秀英语教师总结09-18
市优秀化学教师10-07
优秀教师庆教师节大会发言09-18
教师节优秀教师代表讲话稿10-01
教师节优秀教师发言稿通用10-05
社戏的优秀教师教案05-27
镇优秀教师事迹材料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