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初中语文学困生的成因及转化
摘要:新课程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情绪、学习情感。但随着学生年级的变化,学科知识的要求、能力的不断提高,在班级中出现了一部分“学困生”。要改变这一现状,就有必要对这些“学困生”的现状、成因和转化策略进行研究。关键词:学困生;家庭因素;转化策略
作者简介:黄爱琴,任教于广西崇左市大新县桃城一中。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主要表现在心理、生理及能力等各方面。随着教学的不断深入,这种差异越来越明显,最终产生学困生这一特殊群体。这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主要障碍,也成了新课程语文教学中研究的主要课题。做好学困生的转化,便成了教师肩负的重任。
“学困生”的转化问题,是每位教师和家长都关注的问题。素质教育的基本观念是:全体性、全面性、个性化。学困生是学生中的特殊群体,为了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所以必须对学困生的特殊性有深入的了解和研究。我对学困生的现状、成因、教师面临的困惑和所采取的措施等做了一些调查,下面分别进行阐述。
一、“学困生”的现状
目前学困生的现状不容乐观,农村学生中学困生的平均比例在10%左右,就初中语文学科而言,他们的平均成绩大概在10~30分左右,学困生比例在20%左右,而且学生基础要更差。这一部分学生自己上课时听不懂课或是干脆就不想听课,自己学不好还会影响到其他学生听课,上课搞小动作是小事,往往还会影响一大片的同学,恶作剧是他们常玩的游戏。
对于语文来讲,多一两个差生表面看来好象无关紧要,可对于一个家庭来讲,那就是一个家庭希望的全部,所以,对于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我们都不容忽视,这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研究差异、发展个体的特长,使学生群体呈现出丰富的统一,为各种人才的成长打好基础、提供条件,这是我们的责任,更是我们的义务。
二、“学困生”的分类
学困生总的来讲分为两类,一类是假象学困生,这类学生成为学困生,都是非智力因素所致,一般是由家庭及社会的不良因素的影响造成的;另一类是真正意义上的学困生,那就是即使学生尽力,也很难收到理想的效果。所以在转化的方法上有很大区别,不能一概而论。这两类虽然有不同的特点,但是,说起转化,都有一定的难度,我们不能操之过急、要求过高。
三、“学困生”的成因
1.从非学校教育因素方面考察,学困生的成因主要有:生理因素;早期教育不良因素,智力因素,动力因素等等。从家庭因素教育的因素方面考察,学困生的成因主要有:父母文化程度低,父母的不良行为影响,家庭教育不当,家庭气氛不良,家庭经济困难,家庭环境恶劣,家庭缺乏温暖,不当激励、过分期望等。从社会环境因素方面考察,学困生的成因主要有: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不良文化环境的影响,早期社会性学习存在缺陷,不良人际关系的影响等;
2.从学校教育的因素方面考察,学困生的成因主要有:办学思想不端正,考试指挥棒导致学校机制的形变,片面追求升学率,忽视学困生的发展;教育者自身的缺陷,教师职业道德有待加强,教育观念陈旧,教学水平不高,教育方法欠妥,对学生压抑有余理解不足;学校内部各种教育力量没有形成合力,致使学困生的产生;教学方面的问题,教材要求偏高,课业负担过重,班级人数多教师工作量过大导致辅导学生不足等等。
四、农村中学学困生的转化策略
剖析了农村中学学困生的成因,分析学困生转化问题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对我们教育
和帮助学困生有着重要的意义。要做好学困生的转化工作,我建议从以下方面着手:
1.课堂监督
课堂上时刻注意学困生的“动向”,关心他们的一举一动。多创造机会让学困生表现,让他们多动脑、多动口,体验到语文学习不是简单的死记硬背,使他们爱上语文课、喜欢上语文课。并及时的表扬他们,让他们感觉到自己的价值,继而增强学习的信心。
2.课外辅导
一有时间,就询问他们的学习情况,有时可以利用放学后的时间、午休时间,课外活动堂,找学困生谈谈心,询问当天的课堂知识掌握的情况,并且可以个别辅导一会。
3.优生帮助
发挥优生的优势,利用“一帮一”或“几帮一”帮助学困生在学习上能取得较大的进步。安排特殊座位,以优带差。向学困生介绍学习方法、学习经验、学习小窍门等。
4.书籍开路
一些语文学困生非常喜欢看课外书。可以抓住他们的这一爱好,积极利用,使他们学语文。多找一些课外书或是在图书馆里借课外书(农村的孩子条件不好,家里很少有藏书,也很少有学生买课外书看,所以他们看的课外书质量和城里的孩子没法比)书籍的性质是积极向上的,也是他们看得懂、喜欢看的,这样不仅能拓宽他们的眼界、知识面,还可以趁此机会要求他们写写读后感、评价人物、写写心得等。让他们意识到学习语文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意识到语文学科是其他一切学科的基础。学好语文很重要。
5.多奖少罚
灵活采用奖惩机制,对学困生的点滴进步都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适当的奖励,并鼓励其再接再厉,继续进取。让学困生要经常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和价值被别人肯定的好心情。对他们的小缺点,及时与学困生的家长取得联系,并希望和要求的错误可以忽略不计,或者进行诚恳的说服教育,而不进行严厉的批评和苛责。
6.家校联合
家长与学校一道解决他们的学习问题。及时了解学困生的学习、生活、思想上的波动情况。经常、定期家访,适时给家长一些情报,让孩子在家里能得到表扬和肯定,以促进其转化。
此外,还可以深入了解分析,建立学困生成长档案。只有掌握了学困生的具体详细材料,才能对他们的教育有的放矢。要广泛、深入、细致了解学困生,用动态的眼光去看待他们,不能局限于班级,要把了解的范围拓宽到家庭和社会;要了解他们的过去和现在,判断他们发展的动向;要了解他们的优点、长处和缺点,制定切实可行的转化方案,并做好转化记录,建立学困生成长档案,并根据情况及时调整措施,对转化中的成功做法应及时总结。
例如,在学期初师、生、家长共同制定本学期学生成长计划,并对学困原因及基本情况分析后采取转化措施,在档案内记录学生本学期各方面优秀作业或活动作品及教师鼓励性评价;每次单元测试试卷、自我检测练习、家长意见和教师鼓励性评语、指导性评语等。
总之,转化学困生工作关系到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成败,要以人为本,让每个学生平等地享用教育资源,为创建和谐校园,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一、农村初中数学学困生的成因
1. 意志薄弱,自觉性差。
与小学阶段相比,初中数学难度加深,教师辅导减少,学生学习独立性增强。而现在不少农村初中生因父母不在身边,缺乏管束,很少有吃苦耐劳精神。在学习中,农村初中数学学困生一遇到困难就退缩,缺乏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对不懂的问题不去认真钻研,而是马虎应对,遇难而退,自觉性差,作业抄袭,缺乏上进心和学习动力,导致成绩越来越差。
2. 学生基础差。
多数学困生在小学阶段数学就较差,进入初中后,很难适应初中学习。他们学习不认真、不主动,对基本概念定理模糊不清。说不清掌握了哪些,也提不出问题,对学过的知识点不会用,找不出问题的重点、难点,更说不上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他们对前面所学的知识不能及时掌握,导致后续学习困难。
3. 缺乏学习数学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当学生对某学科产生学习兴趣时,就会积极主动地学习,从而提高学习效率。而初中数学教材结构的逻辑性,系统性增强。前面所学的知识是后边学习的基础,新的技能技巧必须借助于已有的技能技巧,如果学生哪个环节出现了问题,就会导致恶性循环,对数学缺乏学习兴趣,很难集中精力去听课。
原因,并在这个过程中形成正确的认识。这样,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正确”,而是对“正确”进行了批判性的甄别,对自己的错误进行了理性的反思。培养学生这样的反思能力,不仅对学生学习新的知识有益,而且对学生一生的发展有益。
4. 善用学习错误,培养学生的发现意识。
教师利用学生学习中出现的错误,给学生创设一个自主探究问题的情境,让学生在纠错的过程中去自主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是培养学生发现意识的有效途径。
如问题:A、B两站相距200km,一列车以每小时120km的速度从A站驶向B站,在行驶过程中列车距B地的距离s(km),行驶时间t(h),写出s(km)与t(h)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学生对此类问题比较熟悉,许多学生列出关系式:s=120t。我在黑板上画了线段图,并把列车行驶过程中的位置用点C表示,让学生分别指出线段AC和CB所表示的含义,结果学生很快发现:列车距B站的距离应该是图中的线段CB的长,该用A、B两站的距离减去列车行驶的路程。接着我要求学生用含有字母s和t的式子来表示它们,学生很快列出了正确的函数关系式。
学生在最先的草率中尝到了失败的教训,同时也形成了深刻的体会:应该在真正读懂并审清题意的情况下才能得出正确答案。学生获得数学知识本来就应该是在不断的探索中进行的,在这个过程中,出现偏差和错误是很正常
4.家庭影响。
家长的言行在相当程度上影响着子女。有的家长自身文化程度较低,只注重结果,不注重耐心细致地辅导,不能很好地配合学校教育,子女的行为无法管束。有的家长望子女成龙心切,期望过高,一味施加压力,成绩不好不打即骂,导致孩子认为学习是一种沉重的负担。有的家长不闻不问,任其发展,时间久了,孩子对学习就不再重视了。有的家长过于强调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强迫子女加班加点学习,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逐渐对数学失去信心,导致学习障碍。
5. 社会影响。
当前社会有一小部分人没读几天书,却靠钱权关系或机遇挣到了大钱,或靠不法手段成了“暴发户”,这种现象致使一部分学生过早放弃了求学,只想混日子,觉得读书无用。他们觉得即使是大学毕业生也有可能找不到工作,那还不如不读书去当老板。甚至有些家长也是这样教育孩子的。还有的学生沉迷于电子游戏、上网聊天等,不能自拔,这些都导致学生厌学、学习困难。
二、数学学困生的转化
1. 保护自尊心,调动积极因素。
学困生,较多的听到的是同学的讽刺,老师的批评和家长的训斥,在自卑感产生的同时,其自尊心也变得敏感而脆弱。一旦伤了自尊,就会讨厌学习,甚至造成了“破罐子破摔”,听不进正确的教育。因此教师不管在什么样的情况下,都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做到少训斥,多鼓励。当学困生做了一点好事或学习上有了一点进步,教师就要不失时机地加以关注,采取恰当的方式给予表扬,使他们的自尊心得到尊重,从内心感到老师是真心诚意地爱护和帮助他们的。这样可促进教与学的和谐统一,调动学生的积极因素,把他们的聪明才智引导到正确轨道上来。
2. 设计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积极参与的前提。单调、呆板的教学活动不能的。教师要利用错误这一资源,提出具有针对性和启发性的问题,创设一个自主探究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审视问题,让学生在纠正错误的过程中,自主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样能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能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意识。
三、引导学生确立面对学习错误的积极态度
调查表明,学习错误对50%以上的学生会产生消极影响。教师应经常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帮助他们正确对待学习错误。一方面,教师在教学中要敢于显露并重视学习中的曲折或错误,使学生有机会了解真正的思维过程,进而明白学习过程中出现错误是正常现象。另一方面,教师还应引导学生以积极的态度对待学习中的错误。错误并不可怕,它是学生完善认知结构、提高能力的一个好机会,如果错误得不到纠正,问题就越积越多,就会出现学习困难。在现实生活中也一样,不要向困难低头。如果学生有这种积极的态度,不仅对学习数学有益,而且可以增强自我意识和培养社会责任心,有助于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
参考文献:
[1]张奠宙.数学美与课堂教学.数学教育学报.
[2]李顺展.变学习中的错误为教学资源.黑龙江教育.
如何进行初中数学的开放性教学
黄长保
(大丰市第二中学,江苏大丰
实施素质教育、进行考试的改革和创新、减轻学生的负担是当前数学教学中急需解决的一个课题。开放式数学教学就是对素质教育的一种探索,是当前数学教育的一个发展潮流。近几年数学教育工作者对开放式数学教学作了积极的探索,并取得了一定成绩。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探讨如何切实提高数学的开放性教学,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就此谈些认识。
一、提高认识,充分认清开放式数学教学的内涵及意义。
所谓“开放”,包括数学教学内容、学生数学活动和学生与教学内容之间相互作用等几个方面的开放。结合现代认知心理学对数学学习过程的要求与已有研究成果,我认为开放式数学教学的目标应是: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数学教学,在获取数学知识的同时,让学生主动学习,自行获取数学知识的方法,学习主动参与数学实践的本领,进而获得终身受用的数学能力、创造能力和社会活动能力。在教学中,教师可让学生按各自不同的目的、不同的选择、不同的能力、不同的兴趣选择不同的教学,能力较强者能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有进一步的发展机会;能力较低者也能参与数学活动,完成几项特殊的任务。
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过程。
由于数学教学的本质是数学思维活动的展开,因此数学课堂上学生的主要活动是通过动脑、动手、动口参与数学思维活动。教师不仅要鼓励学生参与,而且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才能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和发展,才能不断地提高教学活动的开放度。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创造良好的主动参与条件,提供充分的参与机会。具体应注意以下几点。
1. 巧创激趣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实践证明,精心创设各种教学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意识倾向,促使学生主动地参与。
2. 运用探究式教学,使学生主动参与。
教学中,在以教师为主导的前提下,坚持学生是探究的主体,根据教材提供的学习材料,伴随知识的发生、形成、发展的全过程进行探究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因此,教师应设计丰富多彩的活动,安排多样化的活动方式。这样学生就能充满兴趣地观察、描述、操作、猜想、思考、推理和应用等过程。亲眼目睹形象而生动的数学过程,亲身体验如何“做数学”,促进学生的再创造,促进学生学习。例如,在讲“三角形全等的判定Ⅱ”一节时,我向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一块三角形的玻璃,不小心打破成不同大小、形状的三块,如果要再配一块一模一样的,要不要将三块都带去?如果带去一块可以的话,应带去哪一块?这样的情景马上吸引了学生,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动机,使学生思维处于积极的探索状态。
3. 采用激励机制,让学困生体验成功,增强自信心。
学困生也有强烈的好胜心,只要体验到一次成功,便会激起进一步追求成功的动力。因此,适时应用激励机制,能激活学生兴奋点和爆发力,增强学习积极性。比如,能圆满地回答老师的提问,能正确地解答一道习题,都算小有所成。教师应及时多表扬与鼓励、多引导,让他们不断发现自己身上的长处和闪光点,扬长避短,不断进步,鼓励他们走向成功之路。教师在教学中应有的放矢地选择教学方法,使他们能听懂、学会、
教师应着力引导学生多思考、多探索,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品尝到自己发现的乐趣,才能激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和创造欲。只有达到这样的境界,才会真正实现学生的主动参与。
3.运用变式教学,确保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持续热情。变式教学是对数学中的定理和命题进行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情形、不同背景的变式,以暴露问题的本质特征,揭示不同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的一种教学设计方法。通过变式教学,一题多用,多题重组,常给人以新鲜感,能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促使其产生主动参与的动力,保持其参与教学过程的兴趣和热情。
三、强化交流和合作,倡导开放的教学活动方式。
相对而言,传统课堂教学较为重视师生之间的联系、沟通,而忽略学生之间的相互联系,忽视发挥学生群体在教学中的作用。现代教学论认为,数学教学过程应是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它不仅是一个认识过程,而且是一个交流合作的过程,为学生主动学习提供了开放的活动方式,提供了宽松和民主的环境,更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主体性,促进学生智力、情感和社会技能与创造能力的发展。为此,我们以强化小组交流与合作学习为核心,彻底改变课堂教学中“教师主讲,学生主听”的单一的教学组织形式,促进各个层次学生的共同发展。
1.改革课堂教学的空间形式。小组交流与合作学习的空间形式多种多样,比较常见的有T型、马蹄型、蜂窝型等。这些形式都以打乱原有的秧田座位排列方式为基本模式,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而构成,小组一般由5人或7人组成,也有4人、6人小组等。小组的这种排列缩短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增加了学生间交往的机会,有利于小组内成员的交流和合作。
2.小组学习任务的布置。小组内的交流与合作学习主要以协同活动为中介实现的,因此教师在组织小组交流与合作学习活动时,应把需要讨论、互相启发、反复推敲的问题布置给学习小组,让小组围绕问题进行交流和合作学习。教师不仅要指导组内交流,而且要引导组际交流;不仅要重视交流学习结果,而且要重视交流学习方法。
记牢,从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在教学中,教师“宜浅不宜深、宜慢不宜快”,精讲多练,做好个别辅导与分类指导。另外,教师可在班上多讲优秀学生的事迹,讲他们的优秀品质及学习方面的经验,以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树立自信心。
4. 教会学习数学的方法,让学困生学会学习。
(1)教会预习的方法。预习是学习各门课的有效方法之一,教师要教会他们做记号,在上课前将要学的内容提前阅读,做好记号,从而真正理解这些有困难的内容。(2)教会听课的方法。(1)在听课时必须专心;(2)抓住重点做笔记;(3)在预习中作上记号的知识点应认真听,不懂就问;(4)积极回答老师的提问,做到先思考后回答。(3)教会掌握知识的方法。比如在学习完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后,师生共同学习总结各自特点,然后拿出题型让学生思考运用什么方法解答,可以使学生对不同的题灵活运用不同方法解答。
关键词:数学学困生;因素;转化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9-092-01
新课程改革下,初中数学在教学模式、教学手段及教学理念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改变,取得了可喜可贺的成绩,但是,农村初中数学学困生的比例越来越高,他们对数学学习没有积极性、激不起学习的兴趣。在这种状态下,要提高数学课堂效率是很难的。因此,转化农村初中数学学困生已成为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本文主要从分析农村初中数学学困生的成因出发,并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谈谈转化数学学困生的一些对策。
一、“学困生”的成因分析
通过对农村中学成绩较差的一些学生进行观察、询问、调查,发现造成他们目前数学成绩不佳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
1、家庭因素
俗话说:“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教师”一个人从小所生活的家庭环境,对他今后各方面的发展的影响很大。笔者所在的学校,留守学生较多,许多学生双亲长期在外地打工,没有时间对自己的子女进行教育。而有的家长就算在家,每天除了上班外还要种田,挣钱心理特重。因而就造成对孩子的教育重视不够,关心不到位,认为孩子的教育是老师的事,与家长无关。孩子在学校出事,请家长也不去学校。久而久之,学生对自己的学习不重视,上进心下降,慢慢就沦为学困生。
2、学校因素
素质教育虽然实施了多年,但仍然有相当一部分学校仍以“应试教学”为教学的核心,把考试分数作为衡量学生好坏的唯一标准,把学生考试的分数多少或升学率高低作为衡量教师工作业绩的唯一标志。
3、社会因素
随着农村父母离乡进城打工、经商人数的增多,农村留守儿童不断增多,他们失去父母关爱,身心、學习、成长都面临着失管、失教和失衡,由此成了学困生。
4、学生自身因素
(1)小学阶段数学基础较差。
(2)自主的学习能力差,没有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的习惯,缺乏学习数学的毅力和耐力。
(3)学生生理和心理的变化。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初中学生的年龄大多数在13岁左右,这个年龄正是具体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化的阶段,一些学生还不适应这个变化,也慢慢跟不上数学要求,从而成为学困生。
二、转化数学学困生的一些策略
1、让学困生抬起头来
学困生往往受到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的压力,自卑感强,自尊心不强,常常轻视自己,过低评价自己,低头做人。如何让他们抬起头来?我认为:首先要调整学生的心态,从树立学生的自信心。教师要从思想上看得起他们。通过事实,让学生找回自信,教育学生“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九十九分的汗水”。
2、探究多种教学形式,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1)加强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 。教学时,应加强教学的直观性。如:在讲“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时,我们可以用几组不同长度的木棍,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问哪几组木棍可以组成三角形?能组成三角形的三条木棍之间有何关系?从而引导学生得出这条性质。因此,加强直观教学可以吸引学困生的注意力。
(2)增强教学语言的艺术性,让教学生动、有趣。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随时观察全班学生的学习情绪,更要注意观察学困生的学习情绪,学困生往往上课思想开小差、不集中,他们对教师一般性按部就班式的讲课听不进耳,对数学知识也不感兴趣。这时,教师应恰当运用艺术性的教学语言来活跃课堂气氛,引导每位学生进入积极思维状态。
(3)注重拓展教学,开设第二课堂对学困生开展第二课堂教学活动,开设学习兴趣小组,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鼓励他们努力进取、积极向上。
3、关爱学生,给予学困生更多的尊重和信任
每个学生都需要关心和鼓励, 数学教师要注重师生积极的情感交流,课后多找学困生谈心,关心他们的学习和生活,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用教师的爱心与鼓励使他们感到自己并没有被遗忘,从而对教师产生亲切感.有可能的话,教师可以经常与学生一起进行一些集体活动,这样学生才能喜欢教师,进而喜欢上数学这门课程,才能愉快地接受教师的教诲,并努力把这种教诲转化为行为,才能由怕学、厌学转化为爱学、乐学。
4、让知识在学困生的生活中运用起来
很多学困生都认为知识无用,学好学坏无所谓,为此,我们可以带他们走出教室,深入社会,体验知识的作用和力量。例如:销售利润问题,存贷款利息问题,物价涨价问题,让利销售问题,商品定价问题,盈利亏本问题,缴纳税款问题,最优方案问题等。将实际数字转化为数学问题,进行求解,达到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这样的数学活动,不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他们体会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而且还能使学生在探索中学会合作,学会发现,学会竞争,真正意识到学好数学是将来走向社会及生活和工作的必备素养,是将来解决问题的必备方法和策略。
总之,转化学困生是一个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教育对象主观目的的一致性和客观能力的差异性,应以高度的责任心、事业心,把爱献给每一名学生,对学困生更应“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对他们的关心要细致入微,丝丝入扣,做到“快马加鞭,慢马多加些夜草”,使他们不断进步,不断成长。
参考文献:
[1] 杜玉祥.《数学学困生问题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5.
结题报告
揭西县上砂镇华南学校
课题编号:Yw17-xx011b
一、课题的提出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然而大多数小学生怕写作文,或者根本写不出作文,这已是语文教学中一个不可争议的事实,特别是农村学校的学生。所谓作文“学困生”,是指在一个班级中由于教师的方法运用或家庭教育不力及学生自身等原因造成的,被其他学生所歧视或偏见的学生个体或群体。他们主要表现为学习态度不端正,缺乏自信,学习方法欠妥。学习被动,学习习惯较差,在正常的教学要求下,对作文学习感到困难,对完成作文任务有非常大的难度。能让小学作文“学困生”写好作文,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确实得花费一番功夫。研究小学生作文学困生的成因及对策研究,对于今后的作文教学是有非常大的意义,对于学生的成长也是大有帮助。针对这些现象,我们确立了《农村小学作文“学困生”的成因及转化对策研究》这一课题。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1、素质教育的需要。素质教育的要义之一就是面向全体,使每
一个学生通过学习得到全面的、主动活泼地发展。但在我们常见的以班级授课制为基本形式的课堂教学中,同样的教师授课,同样的教学内容,要求与方法,而年龄大致相通的学生却呈现出不同的学习效果。以学习效果或学习成绩划分,往往能够出现优等生、中等生和学困生三种情况。但素质教育却要求对这些学困生进行有效的转化,提高教育整体质量。
2、课程改革的需要。新课程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情绪,学习情感,但随着学生年级的变化,作文知识的要求,能力的不断提高,在班级中出现了一部分对学习作文态度消极、兴趣淡薄,缺乏信心的“学困生”。要改变这一现状,就有必要对这些“学困生”的特点、成因、转化策略研究。
3、学校提高整体教学质量的需要。对中年级的学生语文成绩分析来看,部分班级的及格率未达标,差生人数较多,这正是由于各班级中存在作文“学困生”而导致的结果,要有效的解决这些“学困生”在学习上的困难,就必须对“学困生”学习困难成因进行研究,对作文“学困生”进行帮助和个别辅导。
三、课题研究步骤
(一)、本课题研究的基本思路
本课题的研究力求在教育学、心理学的理论的指导下,结合小学语文学科教学的特点,分析总结农村小学作文“学困生”的成因和研究如何提高农村小学语文学科素质及成绩的对策,为其它农村小学教师开展作文教学工作,提高农村小学学生科学素养提供有价值的理论
和经验。
具体的研究思路是:首先,研究者通过研修和学习《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的理念、国内外先进的教育学理论、心理学理论,获取必要的知识和研究理论;其次,研究者在科学教学理论的指导下,遵循计划、调查、观察、实验、评价到再计划、再调查、再观察、再实验、再评价的研究策略,逐步分析农村小学作文学困生的成因及总结提出对策。最后,在研究过程中总结经验、提升理论,逐步形成相关的研究报告、论文、专著等成果。
(二)、本课题研究的方法
1、调查研究法:通过问卷调查、访问谈话等方式调查研究造成目前农村小学作文学习困难的问题、症结、原因等。
2、比较研究法:分横向、纵向比较。实验中可以将每个年级的几个班进行比较,或将一个班对等分成两个组,进行比较研究分析。
3、个案研究法:选择若干不同班次、不同特点的作文“学困生”、采用谈话家访、问卷、测试等方法进行详细的个案研究。
4、文献资料法:通过查阅书刊、上网等方式获取与本课题有关的大量研究资料,对文献资料进行加工、比较、归类,总结出学困生的形成原因。
5、理论探究法:在调查、实验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外有关教育改革动向进行理论探讨。
(三)、本课题研究的步骤
本课题研究预期两年,分三个阶段进行:
1、准备阶段(2017年1月—2月)
⑴、成立课题组,落实主要成员,建立若干课题实验研究小组,明确任务。
⑵、课题组成员学习与研修有关课程理论,进行开题论证,撰写课题研究申请评审书。
⑶、向揭阳市课题组申报课题。
⑷、配备实验研究所需的各种资料与硬件设施。
2、实施阶段(2017年3月—2018年12月)
在实验领导小组的认真组织下,各实验小组开展课题实验,收集实验中的各种数据和资料并加以整理;对各种实验数据和资料分析研究得出初步的实验结果。根据初步的实验结果与实验中具体情况进行修改和完善实验方案,继续进行二轮实验研究。具体分四个时段:
第一阶段:调查准备(2017年3月—2017年4月)根据各级情况选择班级,确定调查对象、提出假设、拟定调查研究计划。
第二阶段:调查实施(2017年4月—2017年12月)开展调查工作,收集实验数据和资料并加以整理。第三阶段:总结提升(2018年1月—2018年9月)对调查所得的实验数据、资料分析研究得出初步的实验结果,并根据初步的实验结果深入和完善实验方案。
3、结题阶段(2018年9月—2018年12月)完成结题论证,撰写论文。
四、课题研究内容和重难点
1、研究内容
(1)、农村小学作文“学困生”产生原因的调查研究。(2)、农村小学作文“学困生”产生原因的分析研究。(3)、农村小学作文“学困生”转化对策的研究。(4)、农村小学作文教学现状及教学资源状况调查研究。(5)、农村小学语文教师现状情况的调配研究。
2、本课题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1)研究的重点:农村小学作文“学困生”产生原因的分析研究。
(2)研究的难点:农村小学作文“学困生”转化对策的研究。
3、预计突破的难点
农村小学作文“学困生”产生原因及转化对策的研究。
五、研究结果与成效
(一)、提高了课题组成员的教学水平和教科研能力,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成长。这个课题是全镇第一个市级课题,对于本镇教研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揭西县教研室的同志也多次亲临学校进行课题指导。在很多老师还不懂什么是课题研究的情况下,全体课题组成员通过教育教学杂志、网络进行有关作文教学研究方面的理论、经验、课例等方面的学习。边学习,边研究,边实践,做到人人积极参与,人人都有明确的目标,及时总结、反思、完善。促使全体成员的课题教科研能力得到开发,通过课题研究的收集的信息,及时
反馈到实际教学中,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能力和教研水平,有力地促进农村小学作文教学水平的提高。
(二)摸清农村小学作文“学困生”的现状
1、“学困生”对作文缺乏兴趣,有强烈的畏惧心理。
2、“学困生”对作文不会立意或者立意雷同,缺乏真实情感。
3、“学困生”对作文不善于用语言表达,空话、套话、口语连篇
4、“学困生” 作文不会选择材料,不会从生活中选择素材。
5、农村小学作文教学方法单一,评价方式单一。
(三)、摸清农村小学作文“学困生”的成因
1、学生无良好的生活习性
2、学生无良好的阅读习惯
3、学生无良好的观察能力
4、学生无良好的家庭教育
5、学生受不良社会环境的影响
(四)、积极探索提高农村小学作文水平的教学策略
1、培养学生作文兴趣,让学生乐于作文
2、培养学生坚持阅读,写日记、周记和摘抄,让作文有源泉
3、培养学生感悟农村生活,捕捉作文素材
4、培养学生拥抱自然,掌握观察方法
5、加强说写训练,提高作文指导效果
6、认真作好作文的批改和点评
(五)、改革教学模式,运用“体验生活-积累素材-用心表达” 的模式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
传统的作文教学在一定的条件下有其存在的价值,但它有个致命的弱点是老师为主体,学生被动地接受老师的信息,批改后几天再去讲评,往往是“事过境迁”,学生心里已淡忘了,引起不了他们的注意。通过借鉴名师的经验,我改为体验生活-积累素材-用心表达。这样的作文教学程序体现了教师的主导,学生为主体的作用,充分调动了学生写作积极性,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作为乡村小学教师的我们,要从农村实际出发,引导学生注重积累、留心观察、勤于动笔等好习惯,指导他们把生活实践、乡土素材与作文实践联系起来,使他们由怕作文发展到爱作文,会作文,写好作文。通过差不多两年时间的课题研究,促进了学生各方面能力的提高,学生通过阅读、记笔记、写日记、办手抄报等方式,写作能力日益提高。学生观察生活、思考生活逐渐养成一种习惯。
六、存在问题及改进
存在问题:
1、日常教学任务太重,事物繁多,老师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理论学习,对理论知识掌握不足,使得研究没有一个很坚实的理论依据。教师的课题研究的积极性不高,阻碍了课题研究向更高层次的推进。山区小学教师变动大,今年教语文,明年可能教英语,今年教四年级,明年可能教六年级,对学困生的跟踪辅导没有连续性。
2、学困生写作水平的提升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潜移默化的过程,需要日积月累,厚积薄发。怎样把学生现有的一定积累量真正
灵活运用到习作中,提高写作水平还是一个需要我们思考的问题。
3、对农村小字作文教学还没有探索出一套确实可行的、成熟的教学策略。还是很值得我们在以后的教学中努力探索的方向。
改进措施:
1、进一步多渠道、多方位加强教师们的理论学习,提升教师们理论水平。进一步提升课题研究的能力。
2、教师多引导学生去体验美丽乡村生活,把积累的乡土材料,归类总结规律熟读背诵,另外多写多练,在练习和实践中让积累的材料发挥最大的价值。
3、鼓励教师对自己的课堂教学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及时撰写教学反思,为再一次课题研究积累资料。
4、屏弃我不会的意识,只要在实际教学中多思考,多反思,也是一名研究能力强的教师。屏弃我不评职称,就没有课题研究的积极性。
在新课程改革下,作文教学的研究是没有穷尽的,虽然我们在研究的道路上取得了一点点的研究成果,但是还较肤浅,课题研究的深度和广度还有待进一步加强。我们必须对课题研究工作认真反思,认真总结,才能使我们的学生不断进步,使农村小学教育教学水平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
姓名:饶梦颖
准考证号:060810190159
英语教育专业
摘要:尽管英语教学在农村中学已普遍得到重视,然而,学生的英语成绩“两极分化”现象却越来越严重,农村初中英语学困生人数越来越多。如何减少和转化英语学困生是一个在教学过程中值得思考和探讨的问题。本文就农村初中英语学困生产生的内、外因和有效转化措施进行论述。关键词:初中英语学困生 成因 应对措施
前言
素质教育要求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素质。虽然在现阶段,大部分农村初中英语教学条件得到改善,但还是远远落后于城市,无论是硬件设施还是软件设施。农村初中英语教学质量不高,两级分化严重,学困生数量较高,这些都是制约农村素质教育的绊脚石,严重影响了农村英语教学质量的提高,也严重影响了本地区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我认为对学困生进行归因和转化策略研究是重中之中。只有这样才能扭转农村目前的教学现状。
一﹑农村初中英语学困生归因分析
学困生表现为对学习缺乏信心,不愿学习,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不愿主动、自觉的完成作业,常抄袭作业,没有明确的学习目的,缺少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有事甚至自暴自弃等。它的形成一般有内外因之分,下面我就从家庭、学校等多个方面进行分析。〈一〉外部原因
1.家庭和社会的影响
社会是学生成长的最大空间和最典型的环境,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对学生的发展都有一定的影响。如电视、电影、电子游戏等娱乐设施诱惑着广大中学生,使他们不能全心身地把精力投到学习上去。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子女的最好的老师。有些学生的父母关系不和或赌博,子女无人教养,缺少温暖和乐趣,导致其对前途丧失信心。有些父母长年在外务工,子女交给祖辈带养,他们成了“小皇帝”,过分溺爱,袒护和放纵,致使孩子养成好逸恶劳,不思进取的坏习惯。这给学校的教育带来了一定的难度。2.农村小学英语教学条件、师资水平相对较差
在英语教学上,农村小学缺少现代化的教学设备、教学信息相对比较封闭;学生家长的英语水平较低;教师教法单一;学生没有良好的学习氛围。还有一些小学,全校没有一个英语专业教师,甚至都没有完全开设英语课,有的即使开设了,也形同虚设。有些学校,让其他科任教师教英语,学生无法学到真正的英语知识。升入初中以后,英语老师变了,课堂上听不懂了,慢慢地就成为英语学困生。3.教材越来越难
新目标英语起点高,难度大,主要是针对已经学了三至四年小学英语的学生来编写的,词汇量较旧教材有了很大程度的增加,平均每节课需要新授10个左右的生词,许多教师觉得无法处理,学生更是把背单词当作一大绊脚石。同时在教材
中,往往有一些超前的语言现象,包括一些学生从未接触过的句式和语法点。对于我们农村有些学生在几乎没有接受过任何英语学习的情况下,此书对他们的难度可想而知,这对学生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英语学困生的出现更早、人数也就更大。同时,新教材加大了教师备课和授课的难度。教师备课时需要精心设计教学内容。由于农村中学教师手头资料很少,教师处理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一时很难适应。
4.师生关系不和谐导致部分学生厌学 教育心理学家研究表明,“要让学生喜欢学习,先让学生喜欢要他学习的人”。和谐、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影响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二〉内部原因
1.部分学生英语学习动机不强,学习风气受到影响 在学习过程中,学困生总是处于被动应付的学习状态。主要表现为对英语不感兴趣,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等。2.对英语学习缺乏自信心
有的同学虽然学了几年英语,但总是入不了门,面对一次次的英语考试不及格或考得不理想,遭受一次次失败的打击之后,养成了习惯性的“失败感”、“自卑感”,形成了“我不如人”的心里定势,对英语学习由难学到怕学再到厌学进而弃学,从而对英语学习失去了自信心。3.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学英语是离不开口的,要大胆开口,不怕说错。英语学困生往往性格内向、胆小,没有养成大胆开口说英语的习惯。此外,英语学习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要求学生要背单词和对话,对语言要有一定的积累。但这部分学生往往学习生活懒散,自制力较差,没有养成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和科学的英语学习方法。不会读、听不懂,词汇难背,句型难记,逐渐的对英语学习失去了兴趣。4.初中课程增多
由于升入初中后,所学科目增多,而英语又要花费大量时间去背诵,为了学好其他学科,就放弃了英语,造成了偏科。
二、转化措施
〈一〉重视和加强农村小学英语课教学 首先是转变观念,真正重视小学英语启蒙教育。从校长到教师都应该达成这样的共识: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让小学英语启蒙教育在我国英语“一条龙”体系中处于当之无愧的“龙头”地位,这样才能减少初中英语学困生。其次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分配一定数量的英语专业教师到小学任教或不断加强有英语特长教师的培训,加快小学英语教师的专业化成长过程。
再次是大力开展校际间手拉手教学活动。让有经验的初中英语教师到小学志愿支教,小学英语教师也可以进入农村初中听课、评课,开展教研活动。这样,小学英语教师得到了锻炼,解决了小学英语教学和初中英语教学脱节的问题。〈二〉成败教育,捕捉“闪光点”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是凭借别人对自己的反应作出自我判断的。我们要注意了解每位学困生的特长,爱好等情况,寻找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当学困生取得点滴进步时,教师要真诚地与他们共同分享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心灵之光,强化求知的内驱力。当学困生对英语产生自卑感与恐惧感时,教师要对他们作循循善诱,从多种角度,各个侧面帮助学生提高认识,引导他们正视失败与成功,培养他们积极的意志品质。当他们出现错误时,教师要体谅学生,态度和蔼、委婉地指出错误,并多肯定他们取得的成绩和进步,以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可以对学生讲“Try your best”、“Never give up”等激励话语,并鼓励学生大胆地“表现自己”,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三〉师生融洽和谐,增强自信心
“亲其师,信其道”。师生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老师的品德或威信甚至能决定学生学与不学、喜欢与讨厌某一学科,这是一种感情迁移现象。因此沟通师生情感、达成师生间的双向理解十分重要。教师要在课堂上以亲切、友好、大方的教态及幽默风趣的语言使学生进入最佳的学习心理状态。教师在平时要经常主动接近他们,找机会与他们交谈,和他们交朋友,给他们情感,以博得尊敬与信任。一次,一位学困生的衣领夹在里面没有翻好,我顺手把他的衣领翻好,并拍拍他的头,表示亲切。从那以后,我发现他读书的声音也响亮了,成 绩也有了进步。鲁迅也曾说过:“小时不把他当人看,大了他也成不了人”。再差的学生也有自尊心,荣誉感,他们也非常希望得到老师的尊重和信任。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为学困生找回自尊,增强自信心。〈四〉加强学法指导,授之以渔以及好习惯培养
大多数学生由于没有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学习效率低下,由“不会学”导致“不愿学”。因此,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该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让他们自己探求获得知识的过程和方法。教师只有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才能使他们获得成就感并保持学习英语的浓厚兴趣。
对于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学困生,教师要从“严”要求。在英语入门教学时,教师要教育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如培养他们勤学好问、大胆开口的习惯;读音准确、书写规范的习惯;正确朗读、善于背诵的习惯;做笔记的习惯。在教学中帮助学困生克服不良积习,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他们能否由“厌学”变成“爱学”的关键所在。
〈五〉教法多样,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
常言道: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的多少,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学生。学困生他们往往不能真正了解自己行为的真实动机,这就需要教师耐心地加以诱导,唤起他们学习的兴趣。1.创设情景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动机
学困生其兴趣范围是较狭窄、单一的,从兴趣的内容看,学困生的物质兴趣占主导地位,而对抽象的文字材料不感兴趣。为此,选用他们喜爱的动画片人物、实物、简笔画、幽默语言,并适时地利用英文歌曲在课前,课中,课尾进行教学,以营造浓厚的英语教学氛围,加深印象,加强记忆,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在必要时可针对性地多采用母语以照顾到他们,促使他们参与教学活动,吸引学困生的注意力,克服对学习的恐惧心理和畏难情绪,尽快地进入到课堂氛围中来。
2.采用竞赛调动学困生的学习积极性
学困生虽然能力较差,但是他们也和正常学生一样,都有获得成功的欲望。在教学中采用竞赛的形式,也是激发学习兴趣的手段之一。如在教现在进行时态的时候,我叫学困生上台表演动作打篮球、游泳等,并与同学进行对话。
在几组参赛的学生中,选出最佳表演奖,并以小礼物奖励。但要注意学生能力水平的差异,比赛要分组进行,让每个学生都有获胜机会,使他们在成功的喜悦中建立起更强的信心,唤起他们学好英语的勇气,扬起自信的风帆。
3.分层教学使学困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分层教学是根据个体间差异和个体内差异的理论而采取的教学形式。让每个学生尽可能多地学习一些他自己该学会的知识和技能。英语分层教学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组织课堂教学。在确保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前提下,根据学生不同的智力水平、原有认知结构、对新知识的接受能力来进行分层教学。课堂提问要符合学生的实际,设计“高、中、低”三档问题,难度较大的问题,让优秀生回答,难度较小的问题,让学困生回答。他们回答对了,应及时表扬。
第二,作业的布置和批改。给学困生的作业难度要低,量要适中。如抄、背单词短语、仿照例句造句、熟读课文等。让他们“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体验成功的喜悦。教师尽量面批他们的作业。在面批中,我们可以发现许多学困生普遍存在的学习问题,便于对他们进行有针对性的“补缺”,对自己的教学计划的制定更具有针对性。
4.丰富课外活动,激发学困生的求知欲 学困生由于受心理和知识经验的制约,更希望学习过程丰富多彩。根据这一点,在课外组织一些活动,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具体有以下几种活动形式:第一,趣味性的活动。如蒙眼画五官、单词接龙、谜语竞猜、课文朗读等。第二,创造性的活动。如办英语手抄报,改编英语歌曲等。这些创造性的活动,对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提高他们英语素质是非常有效的。第三,发展性的活动。如讲英语故事、创办英语角等,这些活动为学困生创设和提供自我实践、自主活动的平台和机会,以利于他们在活动中灵活运用所学知识,从而巩固知识,增长才干。
〈六〉沟通家庭,形成教育合力
家长的支持与鼓励也是提高学困生英语学习成绩的关键所在。教师可以时常和家长进行沟通,引导家长激励孩子学习英语。当孩子学习进步时,家长应该鼓励;当孩子受到挫折、失败时,家长不应该发脾气训斥孩子,而应该帮助孩子去寻找问题的原因,提醒孩子吸取经验和教训,有目的地督促孩子克服困难,坚持学习英语。
三、结论
总之,农村初中英语学困生的转化工作是一项艰巨而长期的系统工程。我们不能期望转化学困生的工作一劳永逸。对学困生的情况要“反复抓、抓反复”,只有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在学困生的行为出现反复时,转化学困生的信念和决心才不会动摇,转化学困生的工作才不至于半途而废。再者,要切实改变农村初中英语学困生偏多的现状,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努力,当然更离不开学困生自身的努力。我相信只有这样学困生才能脱困致富。
参考文献
不论是在什么样的学校、什么样的班级,只要是有多名学生同时参加学习,其学习成绩就会有先有后、有好有差。但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此,而在于班级的某些学生,其学习成绩明显低于同年级的其他学生,或者说,该部分学生完全不能完成基本的学习任务,无法达成预期的学习目标。教学管理中,我们把这部分学生称作“学困生”。
一、学困生的界定
从生理学的角度出发,每个人的智商及其基本学习能力没有太大的差异,评价每一名学生时,都无所谓的优与差、困与不困之说。所以,对于已经有了一定的学习基础与能力的初中学生来说,完成基本的学习任务,达成基本的学习目标,应该不是一件很难做到的事情。但事实上,每个学校、每个班级,总会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一小部分学习成绩非常差的学困生。关注学困生的成长,成为每个教育工作者的重要责任。
结合教育实践及查阅相关教育文献,我们发现,“学困生”一词主要由以下几种解释:
(1)“学困生”是指那些学习成绩差、纪律又不好的学生,其主要表现为对学习不感兴趣,进而表现为自由散漫、懒惰贪玩、孤芳自赏、狂傲不羁等;
(2)“学困生”主要指那些学习成绩暂时落后的学生;
(3)“学困生”是指那些智力发展水平正常,但由于生理、心理、行为、环境和教育等原因,致使他们出现知识断层,在正常教育环境中学习效果差,未能达到学校规定的基本要求的学生。
综合以上观点可以发现,学困生的几个特点:
(1)智力水平正常;
(2)学习成绩明显低于同年级学生;
(3)无法达到预期学习目标。至于那些因为智力异常(偏低)而致学习困难的学生,则不应归于“学困生”之列。
二、学困生的成因
关于成因,上文在罗列学困生的几种定义时,已有所涉及。下面,我试着对造成学生学习困难的成因做一下具体的分析。
1、小学教育阶段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因为九年义务教育制度的推行,现在,小学生在完成小学教育阶段的学习后,仅仅通过必要的程序性考试,即可升入初中阶段学校进行学习。基本上可以说,其过程是自然流转的。缺少了优胜劣汰的升学考试,减免了考试对于小学生的必要的学习压力,这就必然导致小学教育阶段的某些教育惰性的产生,这里面既有学生方面,也有小学教师方面。进而,在本阶段教育过程中,小学生本应该养成的某些良好学习习惯,却不见踪影。
例如独立完成作业。我的一些七年级学困生即告诉我,他们在小学时期的作业,基本都是抄袭同学的,极少自己独立、认真完成,至于期中与期末考试中的作弊,则属于常态现象。这种良好学习习惯的缺失,我以为,是造成“学困生”现象的根本原因。
2、家庭教育的缺失及家长对孩子学习的缺乏关注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而家长则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虽然家庭及家长对孩子的成长影响极其重要,但事实上,几乎每一个学困生背后,其家庭与家长,都缺乏对孩子的成长的必要关注。对于在校生,其缺乏关注即表现在很少关心孩子的学习,甚至不闻不问。孩子(学生)的.学习,如果没有了家长的重视、管理与督促,即会给孩子造成学与不学无所谓的认识,其成绩自然也可想而知。这种情况下,仅仅靠教师的教学管理,对于学困生的学习成绩提高来说,是很无力的。
这是造成“学困生”现象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因。
3、学生自身良好行为习惯的缺失
这是学困生自身的因素造成的。由于以上两种原因,对于绝大部分学困生来说,几乎均在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方面存在着重大缺失,如上文所举例之独立完成作业、考试诚信。其他,如课上听讲时不认真听讲、小动作不断,课下因为懒惰等原因不会、不愿或不能完成作业,极度贪玩,更加关注学习之外的东西与活动,等等。这种情况下吗,时间一长,本来正常成长的学生成为“学困生”就是很自然的事了。
三、学困生的转化措施
初中阶段的学习有不同于小学阶段学习的特点,但仍然是一种基础性的学习。虽然这个阶段的学生在学习中的自主性日益增强,却仍然是学习的自觉性与依赖性、主动性与被动型并存。基于此种认识,我以为,在学困生的转化问题上应采取以下几点措施。
1、树立信心。
这一点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要帮助学生及其家长树立信心,二是老师也要树立信心。关于前者,要使学生与家长双双认识到,学生间的智力差距没有他们想象的那么大,没有学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学的学生,关键在于学生自己是否知道努力去学习,关键在于家长是否对于孩子的学习有足够的支持与重视。至于后者,老师也要相信并且真的去做、去帮助那些学困生。弃巢之下,安有完卵?呵护之下,才有英才。
2、帮助学生认识学习之苦与学习之累,并去体验学习之乐。
学习中遇到困难是很正常的事情,严谨的思考、大量的练习也是学习中不可少的。这就必然带来学习之苦与学习之累。想一下也很正常,那些知识本不属于你,现在你要去占为己有,岂能不付出一番代价?也要引领学生去体验学习之乐,倘若学生认识不到学习的乐趣,在很大程度上就缺少了学习的动力,任你说得天花乱坠也是不管用的。正是“经得一番风霜苦,方得梅花扑鼻香”。
3、教师要勤于辅导、精心授课,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从源头上避免学困生的产生。
良好的授课过程,会吸引学生的学习,再加上课后的精心辅导,相信初中阶段的那点知识是不会难住有强烈学习欲望的学生的。
4、注重学科思想的训练与教育。
北京某中学有一位叫嵇文红的数学老师,有一次她说:“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教学活动的机会,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数学教育如此,其他学科的教育也应该是如此。
5、注重对学生学习的诊断。
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都要及时关注学生的反应与状况,能够对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有所预见、提前做出某种应对预案,并及时发现新问题,及时解决。等到学生提问或者考试或者更长一段时间后才发现问题,再去纠正,就会因为问题已经积累很多,而无从下手或难以解决。冰冻三尺、木已成舟,再去纠正,谈何容易!
一、数学学习中“学困生”产生的原因
1. 从教育系统内部看, 各中学之间“残酷”的生源争夺战,
使优秀的小学毕业生竞相流向县办中学等办学条件相对优越的学校, 而“九年义务教育”的直通车, 则将筛选剩下的生源一个也不少地直送普通农村初中.
2. 从社会原因看,
一些相对贫困的农村家庭一是难以抵抗“打工潮”的冲击和诱惑, 加之很大一部分学生是留守儿童, 缺少家长的管教和关爱;二是一些大中专毕业生就业难等社会问题也会挫伤不少农家子弟求学深造的热情.
3. 从学生自身看, 小学生升入初中后, 一是科目大
量增加, 二是知识难度也加大, 再加上一些学生的学习方法不适应等因素, 进而两极分化问题日益突出.
以上所述, 数学“学困生”这个问题便日益显现出来, 这种现象严重制约了农村九年义务教育的实施和素质教育的推进.而转化这部分学生的工作, 则是当前农村初中数学教师教学中必须正视并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为此笔者做了一些研究.
二、数学学习中“学困生”的主要特征
1. 思维能力的发展跟不上知识内容的扩展
从教材内容上看, 初中、小学数学内容的深度差距还是较大的, 特别是上了初中后, 数学知识由具体的数扩展到用字母来代替数.加之数的范围有两次扩大, 受小学数学思想的影响, 在很大程度上学生很长时间适应不过来, 特别是对一些运算公式不能灵活应用, 一些几何题目的证明不知道如何推理等.加之大多数学生都想考重点, 升学压力大, 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诱发了数学“学困生”人数的扩大.
2. 缺乏科学的学习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法和教法一样, 有法但无定法.数学“学困生”在上述方面的特征具体表现为: (1) 数学概念、定理、公式、法则等以背诵为主, 不能掌握其实质, 更不能准确地掌握其功能, 导致不能准确地应用于解题之中. (2) 思维呆滞、缺乏联想, 前后知识割裂, 不能相互联系、相互渗透. (3) 上课精力不集中、学习不专心, 对同样一道题, 老师讲了之后再做, 可个别学生还不知所云. (4) 没有良好的审题习惯和技能, 审题马虎, 错看、漏看文字数据, 死搬硬套.
3. 没有良好的学习动机, 缺乏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健康的心理状态
学习动机和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要使学生学到知识, 并把它转化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主要靠学生本身的积极思维来完成, 而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动机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习效果和发展方向.实际上, 数学“学困生”中的很大一部分学生的学风是有问题的, 他们在纪律上不够严格, 学习上也不能严格要求自己, 对数学这门学科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对数学的高度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思维的广阔性没有心理准备, 致使这部分学生在数学学习方面屡遭挫折之后, 自信心受到挫伤, 产生恐惧心理.
三、对数学“学困生”的转化对策
针对数学“学困生”的客观存在, 要普遍提高一个班的数学教学质量, 主要就是调动这一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此, 依据“学困生”的主要特点, 应采取以下一些对策:
1. 培养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动力, 这一部分学生如果能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 就会形成较强的求知欲, 就能积极主动地学习.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途径有很多, 例如, 让他们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并让其体验到成功的愉悦, 创设一个适度的学习竞赛环境、发挥趣味数学的作用、提高教师自身的教学艺术等.
2. 教会学生学习
这一部分学生在数学上费不少工夫, 但学习成绩总不理想, 这是学习不适应性的重要表现之一.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 一方面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正确的数学学习观念;另一方面是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学法指导和学习心理辅导.
3.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加强抽象逻辑思维的训练和培养
这一部分学生我们应从初一开始就加强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 始终把教学过程设计成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探求知识的过程.这样学生不仅学会了知识, 还学到了数学的基本思想和方法, 培养了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为进一步学习奠定基础.
4.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心理学家认为, 人的情感与认识过程是相互联系的, 任何认识过程都伴随着情感.初中学生对某一学科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情感密不可分, 他们往往不是从理性上认识某学科重要而去学习它, 常常因为不喜欢某科老师而放弃该科的学习.所以, 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保证和促进学习的重要因素, 特别是对“学困生”要热情辅导, 真诚帮助, 从精神上多鼓励, 学法上多指导, 树立他们的自信心, 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
一、农村初中英语学困生的成因
1.新的读书无用论的影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村外出务工的人员越来越多,由于农村人能吃苦、不怕脏和累,因此不论他们的文化水平高低,他们都能找到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他们每月的收入都还可以,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一些应届大学毕业生,由于种种原因,他们毕业后就失业了,给一些学生及其家长造成一种感觉就是不读书照样能找到工作、赚到钱,这些现象导致学生学习信念淡薄。
2.家庭因素的影响。家庭的教育方式和家庭环境的熏陶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十分重要。而农村初中的学生多数都是留守儿童,他们的父母多数都在外务工,把孩子托付给孩子的爷爷奶奶来照顾,孩子的爷爷奶奶由于隔代疼的原因,他们对孩子只有疼爱,不会教育,导致孩子养成了任性而为的不良习性。
3.学生自身的因素。通过对英语学困生的分析,他们英语成绩不好的原因有以下几点:(1)学习品质差,学习缺乏恒心,没有毅力。(2)学习方法不当。(3)自身智力因素的影响。
4.教师方面的原因。少数英语教师教学观念陈旧,教学方法单一,不懂教学艺术,课堂气氛沉闷,再加上教师素质不高,责任心不强,对待学生厚此薄彼,造成师生之间的隔阂。
二、转化英语学困生的策略
1.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1)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学生进入初中以后,要及时开展对学生的理想前途教育,教育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2)对学生进行衔接教育。由于小学毕业生年龄较小,他们升入初中以后,功课由几门增加到十几门,如果学生适应能力较差,很容易产生畏难情绪。因此,学生进入初中以后,要及时对他们进行衔接教育,要求他们改变学习方法和方式,养成课前预习、课上动笔、课后复习、独立完成作业、善于归纳的好习惯。
2.加强沟通,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一个学生如果喜欢某位老师,那他就喜欢这位老师所教的学科,要学生学好英语,教师就要真正关心每一个学生,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摸清他们英语学习困难的原因,有针对性地对他们进行辅导。同时,要容忍个别学困生在课堂上的不良表现,允许他们成绩反复,切忌在课堂上对他们大声训斥。
3.讲究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在英语教育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是转化英语学困生的重要途径。在英语教学中,要根据初中生争强好胜但注意力好分散的特点,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采取讲故事、做游戏等灵活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如,在牛津英语7A Unit5 Reading的教学中,我首先播放了国外过“Halloween”的视频,让学生对“Halloween”有一个感性的认识,然后要求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以小组为单位到黑板前表演过“Halloween”,各组学生都很兴奋,每一个学生都能认真朗读课文。
4.转变教育观念,提升课堂教学水平。在英语学困生的转化过程中,我们也要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积极探索课堂教学改革,改变陈旧的“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打造具有灵性的、充满生命活力的高效课堂,用自己高超的课堂教学艺术和人格魅力去感染和影响学生,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让学生体验到学习英语的乐趣。
(作者单位 江苏省泗阳县卢集中学)
安庄中心小学贾善涛
经过这几个月的教学实践和研究,我们课题组初步总结出如下学困生转化的方法:优差组合,结成帮扶对子
班里总有一部分接受能力强,成绩好的优秀生。他们学得快,记得牢,学有余力.要把他们利用起来,与学困生结成帮扶对子。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兵教兵”式的补课。
2 善搭梯子,帮助学困生确立阶段学习目标
我们在研究中发现,学困生普遍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我们和学困生一起分析学情,帮助他们确立合适的目标。转化学困生,也要善于引导,善于“搭梯子”,使之逐渐转化;应贯彻“小步子、低台阶、勤帮助、多照应”的原则,注意“梯子”依靠的地方要正确、间距不宜太大、太陡,做到扶一扶“梯子”,托一托人。3 课前预习,笨鸟先飞
课前预习是良好学习习惯之一,而大多数学困生没有这个习惯。教师可以利用课余时间指导学困生如何进行预习,通过预习,让他们逐步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
4 课堂多鼓励,多赞赏
在课堂上,教师要多鼓励英语学困生,多提问,多与他们交流,多些照顾学困生。对他们取得的点滴进步,教师要毫不吝啬地给予表扬和鼓励。
5 加强家校联系
一、背景
1、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新课程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关注每一位,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情绪,学习情感,但随着学生年级的变化,学科知识的要求、能力不断提高,在班级中出现了一部分对学习态度消极、兴趣淡薄,缺乏信心的“学困生”。要改变这一现状,就有必要对这些“学困生”特点、成因、策略。
2、学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要求
我校是一所农村乡镇小学,学生素质相对较低,学困生数量较多。要提高我校的办学质量,必须研究学困现象,采取有效措施改变现状。要有效的解决这些“学困生”在学习上的困难,就必须对“学困生”学习困难认知特点及教学对策进行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本课题研究的具体内容是农村小学生在新课程理念下学校“学困生”转化对策,学困生的形成原因入转化学困生的对策研究。此课题的研究,对于深入分析农村小学的学困生的转化,更好地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高标准地完成巩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任务,具有深远的意义。面向全体学生,是实施新课程改革的基础,是提高教育教学效益,更好地体现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对当地本地农村经济的发展,以及整个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都具有强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
本课题在国内外早已有研究、探讨和论述,但是仅限于从学术界的角度进行探讨和分析,如果从学校实际教学的角度,从校长、班主任一任课教师及学生的视角去研究这个问题,更具有深层次探索和研究的价值。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
揭示农村小学学困生形成的原因,探索农村小学转化学困生的新思路和新方法,研究的内容包括学困生的内外原因的调查和分析,转化工作中学校、家庭和教师应尽的责任。本课题的主要观点是农村小学学生存在学困生产生,其表现较为复杂、多方向、多层次的特点,但是究其主要原因不外乎是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外因包括社会环境、家庭教育环境、生活条件。转化学困生的方法主要策略是加大校外的教育力度,加大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作用。农村学校本身的教育教学力度要加大,转化教育教学思想的力度要加大,要不断树立以人为本,一切为了学生终身发展的新理念。
四、课题主要概念内涵
农村小学:指有一定的经济作保障,学生家长有着一定现代意识,能实行新课程改革的小学。
学困生:学困生又称学业的学生。是指智力正常,但学习效果低下,学习困难而达不到规定的学习要求的学生。其特点为:
①学习成绩长期而稳定地达不到规定要求;
②身心生长发育正常,智力正常;
③造成的学困原因不同,但学困生存在不同程度的潜能,通过干预或辅导是可以转化的。
学困生成因,是指造成学生学习困难、成绩落后的所有因素,有非学校教育因素和学校教育因素及学生自身因素。非学校教育因素有生理因素,家庭因素,社会环境因素;学校教育因素有办学思想,教育者自身的缺陷,学校内部各种教育力量没有形成合力等;学生自身因素有生理因素,智力因素,动力因素等。
对策,是指解决某种问题所使用的策略,这里指针对成因,采取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策略实行转化学困生,从而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法途径等。
五、研究的目的`及要解决的问题
1、通过对学困生的现实理解,把握学困生的认知特点及规律,寻求有效的教学对策,丰富当前教学理论。
2、针对学困生的认知特点,转化已存在的学困生,减少新的学困生的出现,从而最大程度地降低低分率,从而大面积的提高教学质量。
3、探索乡镇农村小学学困生的成因,探索学困生转化的目标、内容、途径和方法体系。
4、通过对乡镇农村小学学困生的成因和转化策略的研究,促使教师重视并研究学困现象,提高教师对学困生的教育能力,从而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六、国内外同领域的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
学困生的成因和转化是既古老,又不断推陈出新的永恒的命题。课题组已经进行了大量的资料查询,我们对国内外关于学困生的研究进行了分类整理,主要有以下一些成果。
(一)关于学困生的分类
关于学困生的分类,主要有以下几种角度。
1、按学习困难程度分类有:严重学习困难学生、中度学习困难学生、轻度学习困难学生;
2、按心理特征分类有:慢智型、懒惰型、自卑型、逆后型、模糊型、迟钝型;
3、按学习动机分类有:被动型、随波型、混日型、虚荣型。
4、学习困难学生综合分类有:智力型差生、非智力型差生。
(二)关于学困生的成因
关于学困生的成因,主要有以下一些理论或研究成果:巴班斯基(苏联)对学业不良原因的分类,盖里蒙特的分类,波里索夫的图式,翟特林的分类,何家铿的差生成因分析,万智儒的差生个案研究,苏霍姆林斯基的成因分析,陈仙梅的结论,金星明、郭迪的调查,科尔曼报告,王敬国分层抽样调查等。这些理论和成果分别从不同角度考察了学困生的成因。
1、从非学校教育因素方面考察,学困生的成因主要有:
生理因素;早期教育不良因素,智力因素,动力因素等等。
从家庭因素教育的因素方面考察,学困生的成因主要有:父母文化程度低,父母的不良行为影响,家庭教育不当,家庭气氛不良,家庭经济困难,家庭环境恶劣,家庭缺乏温暖,不当激励、过分期望等。
从社会环境因素方面考察,学困生的成因主要有: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不良文化环境的影响,早期社会性学习存在缺陷,不良人际关系的影响等;
2、从学校教育的因素方面考察,学困生的成因主要有:
办学思想不端正,高考指挥棒导致学校机制的形变,片面追求升学率,忽视学困生的发展;教育者自身的缺陷,教师职业道德有待加强,教育观念陈旧,教学水平不高,教育方法欠妥,对学生压抑有余理解不足;学校内部各种教育力量没有形成合力,致使学困生的产生;教学方面的问题,教材要求偏高,课业负担过重,班级人数多教师工作量过大导致辅导学生不足等等。
3、从对学习困难学生自身的特点进行分类,主要有:
缺乏学习的动机。缺乏动机,学习没有干劲是学习不良学生最突出的心理特征。研究发现,大约一半的学习不良学生学习意愿弱。
情感上存在障碍。学习不良学生遇到挫折容易焦虑、抑郁,有时面对小小的冒犯就情绪失控,顶撞老师,违反校规。
意志薄弱。学习不良学生容易受外界干扰,缺乏自制力和坚韧性。研究发现,41.26%的学习不良学生遇到困难爱打退堂鼓。
【农村初中语文学困生的成因及转化】推荐阅读:
农村学困生转化感想07-02
农村中学“学困生”转化策略研究实施方案12-01
农村初中英语写作教学的现状及策略06-17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成因及对策07-08
关于农村初中语文有效教学的一点思考11-12
农村初中写字教学现状及对策11-13
农村初中语文说明文阅读教学的可行性策略07-04
浅谈农村初中英语新课改教学现状及对策07-13